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时间:2023-04-10 13:4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四五规划纲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十四五的时间为2021至2025年。十四五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0年8月16日起,“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
十四五规划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位置,意义十分重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降低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关键领域外资准入门槛、减少市场准入限制
2021年10月,商务部先后《“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重点领域相关业务开放,稳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放开优质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条件,放宽外商投资法律、运输等行业业务范围、人员资质等要求,减少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体育娱乐等领域准入许可事项,结合负面清单调整涉及市场准入、投资经营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类行政审批。《“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还提出,健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制造业、金融业等细分领域相关部委亦出台专项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其中,工信部等10部委在2022年1月14日出台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等新兴领域和中西部地区;银保监会在2021年12月3日出台《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外资保险经纪准入限制。
(二)强调自贸平台作用:强调发挥自贸区平台试
点开放以及贸易联动投资合作的功能“十三五”期间,中国自贸试验区数量从4个增至21个,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了173项制度创新成果,试点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实践中,自贸区也发挥着贸易联动投资合作的积极功能,2020年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全国占比达到17.9%。2021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全面开放外资车企股比限制,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2022年1月1日RCEP生效,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成。为高质量实施RCEP,1月26日商务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RCEP意见》),提出推动完善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重点领域开放部署。
(三)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动资本市场
互联互通机制建设,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2021年下半年以来,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明显提速,9月24日,债券“南向通”正式启动;10月19日,“跨境理财通”双向开通。跨境金融投资范围双向拓宽,2021年10月13日,QFII投资范围扩大至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2022年2月11日,存托凭证适用范围放宽并建立市场化询价机制。同期外汇管理改革亦持续推进。2021年9月,横琴方案提出探索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简化汇兑管理改革,12月29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试点办法》落地,“低门槛、无限制、投向广”的政策优势突出,便利境外投资者通过QFLP渠道投资内地企业。2022年年初,外管局在广州南沙等4地设立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开展QFLP、QDLP及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拓宽自贸区内企业跨境投融资渠道、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四)鼓励机构金融创新:为金融机构跨境业务创
新特别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提供更多政策支持2022年1月26日的《RCEP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币结算对贸易投资发展的支持作用。中国与多个RCEP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更紧密区域经贸合作对人民币使用有更大潜在需求,客观要求金融机构与时俱进提供配套人民币产品。1月29日,人民银行、外管局联合境外贷款新规,首次针对境内外贷款业务构建统一政策管理框架,同时大幅放宽参与境外贷款的银行范围,由原来的“走出去”项目拓展至所有境外非金融企业,体现了鼓励境外放款(尤其是本币)和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监管思路。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持续加快背景下,新规的出台为金融机构更深入服务中外工商企业跨境金融需求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为新时期中资金融业国际化经营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除了中央层面的政策创新外,多个省市纷纷提出吸引外资的具体举措。2021年10月深圳印发奖励办法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总部,最高可获600万人民币;2021年12月北京出台25条措施稳外资,提出深化重点领域开放、打造总部经济、投融资便利化、税收优惠、优化外商生活服务等一揽子措施促进外商投资;2022年2月浙江提出利用外资实现新增长,制定“十四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0亿美元”的引资目标;2022年3月,全国首个聚焦外商投资权益保护的地方条例——《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完善了广东扩大对外开放的法律框架。
二、政策展望: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发挥开放平台试点职能、完善深层次制度环境,仍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逻辑
展望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继续深入推动投资领域开放仍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容,渐进有序预料将持续是政策优化调整的一贯原则和核心趋向。
(一)开放范围层面:实体经济领域侧重引导外资流向,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1.实体经济领域侧重引导外资流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外资区域分布中国已连续五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引导外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行业上,扩大鼓励类投资项目、缩减负面清单仍是稳外资工作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均是重点引资方向。地域上,202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4.6%、20.5%和14.2%,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引资潜力和空间较大,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RCEP生效,中西部地区有望发挥政策及区位优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引资的新增长极。2.资本市场领域持续推动双向开放,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机制建设仍是重要内容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复苏、人民币资产价值凸显,2021年外资净流入3846亿元、创近5年新高,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亦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成为热议话题,加快推进与国际资本市场通行规则的连接,建立融资功能完善、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的资本市场生态,是未来推进制度型双向开放的重要工作方向。据统计,境外投资者持有内地股票超七成通过沪深港通购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进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沪深港通扩容亦有望与中概股回归形成良性互动。
(二)开放节奏层面,充分重视和利用自贸区、自贸港等开放平台的试点开放功能
自贸区港有着贸易自由、货物存储自由、货币流通自由、人员进出自由等特征,天然的政策和区位优势下贸易开放与吸引外资互促发展,2021年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增长19%、海南自贸港引资实现翻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地区服务业引资占全国的33.4%,各类高水平开放平台已成为引外资高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自由开放为总基调,开展差别化探索、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医疗、教育、数字经济等行业的开放,将成为各类开放平台的政策发力方向。此外,前海方案正式,也为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宽了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
(三)制度保障层面,继续全方位优化完善关键领
域的制度环境是新时期扩大开放的重要着力点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以提供土地、税赋优惠为主的简单直接型引资,在改革开放超过40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期,深度优化关键领域的制度环境,引导外资投入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融合、提升外资在优化完善“双循环”体系中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实践中的重点领域,比如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短期内稳定汇率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中长期持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简化外资进入程序和手续,扩大QFLP、QDLP、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试点规模和范围,以高水平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资金流动。加强外商投资企业保护,通过立法保护企业权益、落实国民待遇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引资环境,稳定外资企业预期,吸引优质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三、区域商业银行的可能业务创新机遇
篇3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篇4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人口红利渐失、简单依靠对原材料加工转口式的生产难以为继、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兴起、科技创新与制度红利必须强调并落实的经济发展阶段。①一方面,“十三五”时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统计,从“十四五”期初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将以较快速度减少,预计10年间均减少870万人,尽管目前开放了二胎生育政策,但是二胎生育意愿不高且生育要在多年内逐渐实现,实际上引起生育水平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小。②因此,面对“十三五”时期的新要求、新变化和新特点,必须以劳动者自身为突破口,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妥善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转折所引发的挑战,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实现“十三五”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实保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素质技能是劳动者身体、技能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反映,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决定着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正确梳理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区别联系,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素质技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劳动者对素质技能的广泛重视,通过不断提高并充分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解决劳动者素质技能短板问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也能够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从劳动者角度研究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以及文化精神素质也可对以上学科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一)劳动者身体素质
劳动者身体素质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基础,它包括人的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等。没有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保证,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身体素质仍在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2014年我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平均水平百分比为89.6%。3~6岁幼儿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为93.6%,20~39岁成年人为89.0%,40~59岁成年人为88.1%,60~69岁老年人为87.1%,男性为88.2%,女性为91.1%,城镇人群为91.1%,乡村为87.2%。
2014年我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标为100.54。3~6岁幼儿为102.65,20~39岁成年人为101.45,40~59成年人为99.77,60~69岁老年人为99.00,男性为99.28,女性为101.42,城镇人群为100.60,乡村人群为99.71。
由此可知,我国20~59岁成年人、男性以及乡村人群体质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综合测量指数中也未达标。由图4-3可知,与日本成年人相比,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我国成年人体质均处于落后水平。成年人作为我国劳动者的主力军,其身体素质水平的落后势必影响到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二)劳动者技能素质
劳动者技术素质是主体,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各方面的技能,技术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以职工群体为例,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职工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比重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仅占1.6%,初中为22.6%,高中为34.6%,大专占22.2%,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而言,难以更好的适应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
劳动者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价值观、思想和道德,还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一个人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形成和使用是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素质看似不在生产中起作用,但却主导着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发挥,主导着劳动者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不仅难以树立劳动者正确的价值取向,难以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也难以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希望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来促进人们文化精神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四)劳动者要确保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精神素质是有机统一的,共同在劳动者发展中起作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多项身体指标构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基本保证。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主体,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劳动者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主导,没有文化精神素质,就体现不出人发展的本质,体现不出人性升华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以身体素质为基本条件,在文化精神素质的主导下运用并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开展的。
三、劳动者实现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下笔者就“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引发的几点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就劳动者身体素质而言,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国家层面宣传和落实“科学健身,全民健康”活动,号召劳动者及时进行身体体质测评,引起劳动者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强调身体素质意识,完善社会福利,提供劳动者科学健身的条件与平台。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适当降低养老金领取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确保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就劳动者技能素质而言,促使劳动者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政府、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培训条件,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熟练掌握和运用普通技术,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
3.就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而言,提高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绝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伴随社会发展、劳动者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政府层面上要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采取劳动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劳动者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层面上要努力培育积极向上、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为劳动者提供内化于心的人文关怀。劳动者也要自觉形成主人翁意识、积极进取和艰苦奋斗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每一个劳动者都要以自己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注解:
①参见: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②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王劲松,《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刘永佶,《辩证法:人性升华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刘永佶,《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是经济发展的根本》[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庞丽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地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期。
[6]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375页。
[7]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8]王淑霞,《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9]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篇5
现状简析
关于艺术学门类下相关一级学科的设置,最初国务院学位办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提出最好设置3个一级学科的意见。应该说,从传统的学术文化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此意见无疑有着深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为了解决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各种矛盾,经不同层面的多番研讨和论争,最终突破了这一限制,通过了艺术学科评议组提出的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的议案。之后,为了兼顾相关学科的需求和要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又将美术设计艺术学一分为二,成为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共计五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确定后,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艺术学理论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艺术学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设,属于史无前例、无从参照的新事物,这就只有依靠艺术学理论界集体的智慧,一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审时度势,迈好关键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和秉承传统学科发展完善的理论理念及其长期实践的经验,兼容并蓄、提炼升华,客观科学、扎实有序地实现传统与现代接轨这一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命题。在此用“史无前例”一词,可能会遭到质疑,因为百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了艺术学的学科概念,中国的艺术学也是得益于西方艺术学理论理念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学科。但若进行系统地分析即可看到,处在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中西方艺术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定义、对象、范围及其精神实质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如贡布里希所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3]
比如说西方人口中的“艺术”惯性指向于美术,中国的“艺术”则包含所有的艺术门类;西方的艺术学仅仅作为造型艺术的一般性理论,中国的艺术学则包含着多个艺术门类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实体运作系统。故此“艺术学”与彼“艺术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属于世界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不仅要尊重二者之间永恒的共性特征,又要尊重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起步之脚才能踏向实处。在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设置的酝酿过程中,如凌继尧先生所强调,大约遵循了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传统的原则,第二个是现实的原则。所谓传统的原则,即根据传统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学术名称、研究对象、范畴、命题、概念、术语和问题域等设置相关二级学科。现实的原则,即拟设置的二级学科,一是能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并且确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二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业绩,我们应该给予它合法的地位,从而促进它更好地发展;三是这个学科涉及多种艺术门类,而不仅仅涉及某一种艺术门类。根据以上关系准则,提出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两个传统意义的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应用理论二级学科的主张。[4]目前统一的学科设置标准尚未出台,不过据了解,在各高校自主设置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中,已经涉及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创意、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
些许思虑
负责任地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既是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艺术学科确立自身价值的大好机遇,又是对中国艺术学人的智力、魄力与理智的严峻挑战。因为学科建设是百年大计,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最要紧的是要选准方向、定好目标,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5月于杭州举行的“2011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向度暨对策研究高端国际论坛”主题发言中也再次强调:“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1]8并谆谆告诫老师们“千万不要去抢地盘”,不要“为了整合资源,把人家人文学院的、历史学院的、哲学院的等其他学院的老师全部拉过来申报。本来就是独立门户了,要以我为主了,结果又反客为主,这不行”。“有的时候,本校校内的资源的共用也是可行的,这得有个度,不要搞成了拼凑。”[1]14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等多种矛盾的存在,在截至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如仲呈祥等学者担忧的一些抢地盘、拼资源等现象。比如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在现行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中,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故各高校无不希望借此机会扩大自己学科点的数量,以致在学科设置过程中出现“化整为零”、东拼西凑现象。更加值得深刻思考和检讨的是,艺术学理论本是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此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学问。这一学科的突出特征是综合性。
按照传统的一般性学理结构原则,人们常有“史、论、评不分家”的说法,因为三者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而在这个学科尚未拧成一股绳的初级阶段,就简单化地将其拆解开来,或者更多地将一些本来的三级学科(专业方向)强化为所谓的“特色性”二级学科来建设,极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学界都以崇尚学理规范、学术规范等为基本标准的时代,在作为“百年大计”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起跑线上,中国艺术学界需要清醒头脑,谨慎从事,不能够让暂时的利益冲破了理智的防线,因为这个天平一旦倾斜,矛盾和困难不但不会消减,而且会纷至沓来。目前值得思虑的核心问题约有以下几点:顾名思义,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理论,也是学术文化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规律支配下,经我国许多代人共同努力而开创的一个新局面,二、三级学科的设置更应体现综合性原则。然而,倘若我们在做法上继续沿袭已经过时了的“科技文化为中心”模式进行切块分割,则恰恰是违背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理念和学科宗旨,形成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走向。我们可以草草地算一笔账,比如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可设置六到八个,音乐舞蹈学等一级学科则可设置十四五个,那么,同一所学校如若同时建设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起码要建50余个二级学科,按每一个二级学科设一个三级学科(专业方向)需3位教授计,至少要有150余位教授,而在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建制的音乐、美术及至新建的设计院(系)中,能达此指标者恐怕寥寥无几,必然出现空巢现象,这就势必要做那些拉郎配、拼资源等不应该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战国策》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5]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据悉,在关于学科设置问题的酝酿过程中,艺术学差一点被取消了资格。除诸多客观原因以外,本学科在十余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表象上的繁荣,缺乏学科内聚力的夯实打造应是内因所在。中国是个文明的国度,自古就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等美誉,西周时期就制定了国之礼仪“五礼”,截至如今,许多传统的伦理纲常,依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的理念之中,成为约束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保持社会群体间井然有序的基本砝码。艺术学理论一、二、三级学科的设置,理应遵循一个基本的伦理关系准则,不能够成为无“礼”取闹,如若伦理关系错位亦将贻害无穷。#p#分页标题#e#
荐言要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制定了有关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开展基础性工作。有学者指出,“艺术学理论需要在面对质疑和自身检讨中推进学科的发展”,它“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6]23。仲呈祥先生反复强调“营造氛围说”,警示老师们千万不要盲目地去“抢地盘”,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均需要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坚实的学理基础和长远发展的科学性目标定位,应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综合吸纳、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精髓为基本理念,以扎实稳妥、循序渐进、精益求精、质量第一为立学准则,必须恪守学术规律,讲究学术规范,遵循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让其循序渐进、天工雕琢,不能陷于盲目和盲动。在这里需说明的是,“抢地盘”等行为一般并非普通老师们乐行与可行之事,它往往会成为一种地方性行政指令让你被动地接受,别无选择。当然,学界同仁并不能因此而推脱或放弃应尽的责任。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专家组组长仲呈祥先生的信任和重托,笔者有幸曾参与起草《艺术学学科简介与博士硕士培养要求》的工作,在此仅将自己通过初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参考性意见作简要汇报,敬希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百年前,先生主张“尚自然,展个性”,倡导美育教育,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推行沟通文理的学科设置,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等举措。而今看来,以上举措仍可作为我们教学与治学的基本准则。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综合性、高阶性和理论性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包括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等,它体现了实践性品格、理论性思维和精神性价值等多重特征,旨在以各门类艺术的实践总结为基础,以各种艺术现象的宏观梳理与综合分析为铺垫,最终形成用以表征人类艺术文化发展之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概念范畴、价值论和方法论等知识系统。具体而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研究对象既包括各门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共通性的主体创作、造型设计、表演展示、鉴赏评论、教育传播等艺术文化实践活动,也包括古今中外人类对艺术现象、艺术史、艺术价值、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的认知经验。进而言之,各艺术门类之间必然存在着共通性的价值理念、思想坐标、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路径。艺术学理论属于综合性、交叉性人文艺术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三大维度:一是用以分析并完善那些能够涵盖各门艺术基本概念的艺术知识学方法,涉及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评论、审美范畴学、语义哲学等相关学科;二是用以解释人类表达与感知各门艺术的形态特征,实现与体验它们的审美价值等艺术实践规律的艺术现象学方法,涉及艺术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生成的艺术哲学、艺术美学、文艺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民俗学、艺术社会学等相关领域;三是用以揭示并预见那些能够整合各门艺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用以建构人类艺术创新精神的理性范畴,用以阐释人类以艺术之道把握主客观世界的价值真理的艺术之学的理论方法,涉及心理学、精神科学、美学、意识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
二级学科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实体,一级学科的宗旨目的及其各项具体的指标能否顺利地实现,关键在于二级学科设置的规范性和实施运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审视任何一个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的构架体系,无不把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作为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故我国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设置,应遵循继承性、科学性两个基本原则。继承性原则。注重广泛地继承与借鉴世界各国艺术学优秀学术理念、方法和成果,重点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国艺术文化一以贯之的综合性、包容性民族精神特质,以期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程中强力凸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强的坚定信念,在此基础上实现广采博纳、兼收并蓄的学科构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科学性原则。倡导和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党和国家及学术界、艺术界、教育界历来秉持的发展观。科学性是一种极具世界包容性、人类本体性和时代进取性的现代学术理念,处在重大转型起始阶段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原则,这是对艺术学理论界群体智慧的重大考验。具体来说,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首先需要基于人类据以内化—转化—外化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规律,其次是需要基于人类用以认知艺术文化和创造审美产物的心脑科学规律,再次是需要基于艺术家用以构制艺术造型的形式法则、感性之道与技术规范。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围,可包含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应用理论两个二级学科,下辖相关的若干研究方向(或三级学科)。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基础理论,主要涉及文化主体对艺术文化世界这个艺术本体系统的观察、分析、判断、评价等对象性的艺术认知基础理论。具体包括传统学科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评论等三个主干研究方向。(1)艺术史:含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以及艺术考古学、艺术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专业方向。(2)艺术理论:含艺术原理,艺术美学,以及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教育学,艺术宗教学等交叉学科专业方向。(3)艺术评论:含艺术鉴赏学(传统艺术鉴赏、现当代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学(传统艺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批评)等。艺术应用理论。在当今时代,“全球审美化”“经济基础审美化”“物质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学术理念不断影响着艺术理论的更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再次产生巨大的变异,首先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与艺术创作的思维范式,倡导生活审美化的艺术理念,艺术已经渐渐地远离神圣的象牙塔,回归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本真的层面,也即实现了由人类的生活提炼升华成为以“美”为核心的艺术,再由艺术的“美”熏染提升人类生活的一个博大的理论命题,“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策略”。当然,上述艺术理论的流派及其理论,并非构成对传统的和现当代其他艺术理论流派的取代,而是形成了一种并存与互补的发展关系。从大局上看,上述变化有助于破除“艺术神圣”“至高无上”的象牙塔情结,让艺术回归现实,服务于社会生活,无疑是艺术理论研究造益人生的一大进步。我们再从人类艺术文化演进发展历史的视角来看,从艺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源头(源于生活),到艺术与生活的渐行渐离(高于生活),及至艺术再次回归到生活中来(创意生活),总体上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轮回及普遍性发展规律。因此,设置艺术应用理论二级学科既合乎规范又通于情理。艺术应用理论,主要包括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热兴的艺术管理研究和艺术创意研究两大主干研究方向。(1)艺术管理学:含艺术文化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市场与营销管理、艺术展演与策划管理、艺术产品与传播管理,艺术品抵押与信托管理(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等方面的研究。(2)艺术创意学:含艺术文化创意、艺术产业创意、艺术传播创意、艺术经济创意、艺术科技创意等方面的研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