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5: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四五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从梦想开始 青春正起航
马克思有名言“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平凡普通的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的,在众多九零后,零零后的那一拨人群中,我是八零的尾巴,也是逐渐撑起社会的中坚力量的一份子。
小时候,我们都曾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稚气地在老师同学面前演讲过自己的梦想,收获的是老师赞扬的微笑、同学鼓励的掌声,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梦想依旧明亮。回首我的成长过程,梦想一次次被现实击倒,而我继续在成长,属于自己的梦想又重新点亮。
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和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现在的八零后正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力量,时代给予我们的是使命,也是机遇。成长让我明白,把梦想摆在眼前,是最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曾是一名xxxx的工作人员,看到xxxx得到认可,心里无比欢喜;也曾是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嗅着报纸的墨香,整理着一排排书架,翻阅着各类书籍,心里也是无限愉悦;如今,我是一名xx工作者,… …实现小我的价值时,内心也是各种澎湃的。把梦想变成现实,就是一个奋斗实现的过程,我学会了把梦想摆在眼前,把梦想缩小,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放大它、美化它。请原谅我,就是这么喜欢挑战。青春被誉为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就是因为它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我接受大家给我年轻人的眼光,当然也接受脸上随机冒出的青春痘,年轻的时光都是美好的,生活给了我什么,那我就享受并感恩它。
哲学家塞涅卡不是这样说吗,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是的,浏览着大大小小的活动赛事照片,总会有一群心态永远二十岁的叔叔阿姨活跃在最耀眼的地方,这样的笑脸又岂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能呈现的。现在的我二十六岁,正值青年,十年二十年后,我是否依旧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努力工作呢,我想我是可以的,有梦想,谁说不可以呢。我会带着现有的青春冲动前进,也会装着年轮给的智慧沉淀思考,人生的梦想之船,正起航!
篇2
活动主题:回望从前,总结过去,展望祖国的发展。
主办单位:社团联合会·xx新闻社
活动对象:xx农大全体学生
活动地点:xx农业大学农学院三楼
活动时间:2011年4月1日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在“五·四”运动来临之际,我院特举办红色日记:“xx”诗文征集大赛。以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发展的舞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掘学生的潜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中国的发展,用年轻而又真实的文笔勾绘出祖国美丽的画卷。
预期效果:唤醒同学们最深处的记忆,通过一个月的诗文征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提高了对待中国的历史,对待党的观念。在师生中树立起了党的丰碑.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凝聚起文学的文化氛围。
可行性分析:
(1)在活动方式的选取上,我认为还是颇具独特之感的。此次活动的征文范围是全校性的并且没有年级和专业的限制,所以只要想写,就会有机会让同学看到你和别人不同的观念,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这是作为吸引参赛人员的亮点,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有100%的把握。
(2)活动的举办地即编辑部门的所在地,我们选择了农学院三楼的一间空闲办公室,不许另行租用。而且我们会有特邀各院领导为我们担当临时主编,由xx新闻社社长任常驻编辑,新闻社的干事负责文章的整理和各类事务的通知,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人员问题。
(3)征文的方式也是很有保证。为了方便同学们投稿,保证把最新的诗文第一时间通过最便捷的渠道汇集到我们这里,所以,我们将用电脑24小时不间断征稿,各大主要征文箱每天查收。
(4)活动的经费预算上,我们采取的是节约制,譬如我们在活动的宣传上节约了大概比初期少30%的资金,在获奖文章的奖励上压缩到了初期的50%。最后的图书出版方面我么本着质量与消耗成反比的宗旨。因而,我们所涉及到的预算都是经过反复的思考,确认其实用意义后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对此次红色日记所涉及的资金、活动统筹地点、活动人员安排等存在疑问的地方做了尽量详细的阐述。尽一切的可能去把活动的可行性做到最大。我们也希望诸位领导可以认真审阅,准许举办一场农大的文字节日。
活动开展:
1、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我们将建立专门的网络邮箱,各参加投稿比赛的同学都可以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加到此次的活动中来,在农学院网站上下载报名表格,填好信息后发至(xx@sina.com),邮件名称统一以“1+文章名称+本人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命名。
(2)、现场报名:每周二至周六12:00-13:00,持本人学生证、
身份证,到农学院三楼报名。
2、比赛流程
第一阶段——策划
篇3
【关键词】投资银行;财税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投融资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需求。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活动,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业务、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本为所指投行业务财税问题限于狭义上的投行业务。
一、投行业务会计处理探讨
投行业务的会计处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也发生了一些发展变化。
1、投资银行业务会计处理规定变迁
2003年,财政部公布了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行业务中的发行承销业务的收入确认根据发售方式不同做出不同处理,但基本原则为承销实现时确认手续费收入;对于投行业务中的上市辅导、上市推荐、投资咨询等财务顾问业务的会计处理为,证券公司应当在各项业务提供的相关服务完成时确认收入,在各项业务提供的相关服务完成前一次性收取的款项,应作为预收款项处理,待服务完成时按规定确认收入。
2006年,财政部公布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7年3月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写《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对于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确认解释如下:在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对于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分已发生成本能否取得补偿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2、投资银行业务会计处理变化
(1)在200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下,对于投行各项业务收入和支出(含直接支出和项目人员费用)的确定,证券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发生业务支出时:②收到预收款项时:
借:待转承销费用借:货币资金
贷:货币资金贷:应付账款
③待项目完成时,一次结转收入、支出:
借:应付账款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业务及管理费
借: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
贷:待转承销费用
在该制度规定下,证券公司收入处理相对比较统一,投行业务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由于投行业务的特殊性,通常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上述处理办法造成会计处理的不及时。同时,由于各证券公司对发生支出的性质理解不一致,造成会计处理存在差异,影响投行业务净收入指标。根据证监会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看,大约42家证券公司将投行业务发生的直接费用(如登报、律师费等)和项目人员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等)计入了管理费用,20家证券公司计入了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支出处理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业监管指标口径不一致的风险。
(2)2006年以后,由于会计准则废止200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此,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收入、支出的处理出现进一步的差异。
一是仍然保持了2003年的会计处理原则,待项目完成后确认收入;二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适用交易结果可以可靠确定,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支出;三是认为投行业务作为一个整体业务,收到的款项没有退回的风险,发生的费用在整体上与收入是配比的,因而直接按收到款项确认为收入,发生支出确认为当期支出,基本上遵循了提供劳务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会计处理原则。从2010年度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各家证券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看,目前约85%以上的证券公司采用的是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15%采用的是后两种处理方法。这样的会计处理现状一方面不符合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原则,虚增资产和负债,增加了证券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同时,也带来证券行业财务指标的不可比以及行业监管指标口径的不一致,因而建议行业监管机构应予以进一步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对投行业务进行如下会计处理规定:
对于投行业务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中关于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在资产负债表日均需将已发生的支出和收到的款项予以确认,不应以增加资产和负债的方式处理。对于有可靠依据(如客户对业务完工进度的确认函等)证明投行业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支出;对于劳务交易结果无法可靠估计的,建议参照会计准则中的规定,按照投行业务服务签订合同约定的收费时间确认收入,同时确认相关的支出。
对于投行业务支出的会计处理,建议按照支出发生的性质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投行业务发生的直接费用,如登报费、广告费等,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对于业务人员发生的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建议计入管理费用,这一规定可以限制证券公司调整行业监管指标,例如成本管理能力指标,从而保证行业监管指标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二、投资银行业务税务处理探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对于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这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但该函件中未对交易结果不能确定的劳务确认收入问题予以明确,造成税务机关执法过程中与纳税人的理解存在不一致,但又无明确政策规定为依据的问题,比如税务机关认为提供劳务收入确认就应该按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但是证券公司提供投行业务服务的结果确实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可靠估计,因而,需税务机关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政策解决该问题。
本文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相关政策,对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如何进行税收处理予以规定。同时,考虑税收政策在企业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上,遵循的一般原则为权责发生制原则,与会计准则对提供劳务收入确认的原则一致,因此,建议出台的规定与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即已发生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或预计能购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发生成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从而实现收入、支出的合理确认,同时也减少了税收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
[2]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Z].国税函[2008]875号.
篇4
摘 要 实务中遇到一些有关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问题,值得思考。建议:将即征即退增值税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政府补助;不要随意扩大投资补助的范围,避免准则被架空;对于没有期限的综合性项目政府补助,准则讲解应提供递延收益的分配方法。
关键词 政府补助 增值税退税 应收金额计量 投资补助 综合性项目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政府补助准则帮助我们会计审计工作者解决了实务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笔者在实务中遇到了一些有关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便探讨:
一、政府补助中即征即退增值税能否按应收金额计量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应用指南及讲解的规定,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否则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由于即征即退增值税不是按照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企业只有在收到退税款时才能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根据实务经验,增值税退税是软件企业政府补助的重要构成项目,上述确认收入的方式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应收出口退税和即征即退增值税计量方法不一致。
众所周知,应收出口退税科目本身就代表了出口退税是采用应收金额计量的,虽然出口退税不构成企业的收入,但是确认了一项资产;而在退税流程上出口退税和即征即退没有本质差别,为什么两者的计量方法有差别?
问题二:即征即退增值税按收到金额计量的方法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空间。
从常理分析,企业会希望尽早收回退税款,但笔者在审计某软件企业时发现,当年度下半年软件销售金额较大,退税却集中在年底才向税务局提出申请,而上年度同期并没有这种现象。虽然企业解释是出于集中申报减少工作量的考虑,但因退税周期一般是1-3个月,该笔金额不小的退税款必然是在下年度收到(事实也的确如此),不得不让笔者怀疑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问题三:即征即退增值税是否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政府补助属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这里再次提到定额定量的政府补助概念,和政府补助准则对于可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基本一致。这将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目前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拟上市公司,当期收到的软件即征即退增值税都不认定为非经常性损益,即都认定为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而报表附注中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政策描述是按照收到的金额计量确认当期收益,即认为其不属于准则所指“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鉴于其他享受同样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应将法定的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增值税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政府补助,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二、政府补助被投资补助架空
实务中很多财政资金配套的管理办法都要求企业收到时应作资本公积处理,常见的如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国债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等。《企业财务通则(2010年修订)》对投资补助的财务处理规定是“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但文件要求作资本公积的财政资金拨款是否属于企业财务通则中规定的投资补助,实务中难以认定,企业做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按照拨款文件规定计入资本公积,有的计入递延收益,更谨慎的挂专项应付款等待政府明确态度再做处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财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下达拨款文件时不应随意扩大投资补助范围,也不要随意规定企业将财政拨款资金计入资本公积,否则会造成企业相应已开支的成本费用无法在利润表上得到适当弥补,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也违背了政府拨款的初衷,更糟糕的是使得政府补助准则陷入了无用武之地而被架空的尴尬境地。
三、准则讲解中缺乏对没有期限的综合性项目政府补助分配递延收益的方法
笔者在审计一家高新企业时遇到这样一笔政府补助:企业筹建一条生产线以将自研开发的新产品投产,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000万元,其中厂房投资3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30年),机器设备投资4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人工成本、后续研发开支及初始启动资金各100万元。经企业申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同意按照项目投资总额的40%配套补助(没有明细到各项目),即400万元。企业收到该笔拨款时认定为综合性项目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但马上就面临一个问题:按照准则讲解的规定,难以区分与收益相关和与资产相关各自金额的,应整体划分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准则讲解里只列举了有项目期的综合性补助案例,没有说明“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如何操作。该生产线恰巧没有明确的项目期,递延收益该如何分配?笔者提出两种方案:一是视同项目期为10年(机器设备使用年限),把400万元平均分配结转至各期收益;二是合理区分出与收益相关和资产相关的补助金额,即先把400万元递延收益按照40%比例分解到具体项目中,在项目投产当年视同当期已经发生了相关成本费用,将人工成本、研发支出和启动资金分配的递延收益120万元(300万X40%)先结转当期收益,剩下厂房和机器设备各自分配的递延收益120万元和160万元按照各自的使用年限平均分配到各期收益。由于两种方案会导致会计处理结果有较大不同,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在修订会计准则讲解时列举对于没有项目期的综合性项目政府补助如何分配递延收益的若干案例,以便在实务中有所参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2006.2.
篇5
关键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职业化;荣誉度
1953年,清华大学试行了“双肩挑”制的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几乎都设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并经历了从兼职辅导员到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辅导员岗位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部分院校辅导员岗位至少要求本科学历,而且要求有逐渐提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趋势,甚至部分名牌院校要求应聘人员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因而辅导员队伍目前呈现出一种队伍年轻、学历高的局面。然而,学历层次的提高、队伍的年轻化仍然不能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意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学历层次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
目前高校人才招聘模式的转变逐步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基本为本科以上。然而,因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数量还不是非常充足,大多数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必须为思想政治专业,而是以学历为起点放宽了专业限制,很多文科类的专业从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职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提升,但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心理学、管理学背景,不利于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另一方面因专业不对口,开展工作后,很多人甚至丢掉了本专业,发展前景更加模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2.学历层次与发展前景不匹配
高校行政职能以教学服务为主,管理模式仍处在事业单位改制转型期,人才流动与晋升方式都还在摸索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目前的模式下一般只有三条职业发展道路,即转岗担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和级别晋升、职称评定。第一,转岗担任教师在目前高校普遍要求博士学位的大环境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不够。第二,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对辅导员行业发展也并无益处,容易让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传承和人才培养机制;而级别晋升在我国事业单位改制的整体格局下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也非易事。第三,职称评定有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不担任实际教学,在目前职称评定制度下,科研成果和课时考核都无法达标,多数人止步于中级职称。
3.工作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和国家的理论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心理生活辅导等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千条线万条线,都要穿过辅导员这个“针孔”去开展,结果辅导员成为了“保姆、收费员、报修员”等,而真正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局面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同时也让辅导员无法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让学生形成辅导员比专业教师“低一头”的错觉,两种负面影响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缺乏成就感。
4.专兼职结合的模式下,人员配备不达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缺乏,不能达到国家1:200的辅导员岗位设置要求,只能采取灵活模式,专兼职相结合,甚至不乏高校因为辅导员过少强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担任三至五年辅导员。然而,工作的实际告诉我们,专职辅导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兼职辅导员则因还要担任教学任务难以兼顾工作。但是,仅靠专职辅导员,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导致应该紧抓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出现了人员的断档,让学生戏言“辅导员难得一见”。
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系统性难以传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难以维系,而仍在从事该职业的同志则无法获得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发展十分迷茫。人数配置与学生的失调也让这支本应在学生群体中起重要引导作用的队伍丢失了最重要的思想政治职能,让各种恶性事件在高校屡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让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强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细化培训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
面对目前辅导员背景专业多样化的局面,必须大力建设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提升目前从业者的专业化技能水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和高校联合,邀请专家巡回开展内容丰富的培训讲座,进行校内、校际之间的交流;以高校为主体,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不断打磨现有队伍的从业水平。除了以官方为主导开展的交流培训外,也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细化辅导员攻读学位规定,制定辅导员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心理学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让大家术业有专攻,也更加有职业归属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不断培养专家化的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畅通发展渠道,扩大队伍职业化规模
辅导员队伍以高学历青年人居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关心。只有从发展渠道入手,畅通个人职业规划的道路,才能留住人才,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队伍职业化规模的发展。上文提到,目前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三条:转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变动或晋升行政级别、职称评定。转任专业教师和校内行政岗位变动都不利于留住人才,不利于保证队伍稳定化发展,因而必须从行政级别和职称评定两方面入手,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制定专门的辅导员行政级别晋升标准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以学术成果、课程量等内容来评定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目前已推行教授职称辅导员模式,既留住了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人才的职业化发展。
3.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队伍职业化方向
面对目前辅导员“杂事”过多、极大消耗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的情况,我们必须从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考虑,明确岗位职责,从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辅导员自身岗位分工来说,我们可以考虑结合美国辅导员的发展经验,细化辅导员分工,改变现有的年级辅导员模式,设立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奖评资助辅导员等;同时从学校层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层面,逐步推行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大厅办事模式,让辅导员从“保姆、收费员、保修员”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深入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恢复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本色。
4.提升职业荣誉度,保证队伍可持续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维持对职业的热情度。辅导员行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辅导员定位的不准确导致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倍感亲切的同时,认为辅导员岗位要比专业教师“低级”一点,甚至学校内部也偶有这样的观点出现,这极大地挫伤了从业者的激情,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使多数辅导员处在时刻寻求转行机会的状态。因此,必须从提升职业荣誉度入手,首先保证辅导员行业的整体待遇与专业教师持平,其次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并不仅仅只是“家长里短”,也都“各怀绝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及时树立典型,进行先进事迹表彰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认可。
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专业过硬、实力超群的人才,更重要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品德高尚的公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推动其专家化、职业化的建设步伐,为我国的人才储备提供厚重的思想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态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6
一、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应由房屋所有人持有关证件向房屋所在区、县房地产管理机关(以下简称房管机关)办理。登记的姓名须与户口簿的姓名一致,不得以别名、化名或他人名义登记。
房屋所有人因故不能亲自办理登记的,可出具委托书,委托他人代为办理。房屋所有人出具的委托书,须经本人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证明;不在本市居住的房屋所有人出具的委托书,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在国外或港、澳、台居住的房屋所有人出具的委托书,须经本市公证处公证。
二、房屋所有权转移(包括买卖、继承、赠与、交换、析产等)、现状变更(包括改建、扩建、拆除等)和新建房屋,房屋所有人须自转移或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所在区、县房管机关申请所有权登记,换领或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三、房屋所有人因故不能按期办理所有权登记的,可以申请缓期登记。
四、个人购买城市私有房屋,必须以自用为目的;必须有本市常住户口。如所购房屋是出租房,须由购房人妥善安置原租住人,一时不能安置的,须与原租住人建立租赁关系。
五、受赠私有房屋,除经市人民政府特许者外,受赠人须有本市常住户口。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包括集体所有制单位受赠城市私有房屋,须经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审查批准。
六、个人承租城市私有房屋,须有本市常住户口。租赁双方须签订租赁合同,并向所在地房管机关备案。
房屋租金不应过高,由租赁双方参照《北京市私有房屋租金标准》商定。出租人除分月收取当月租金外,不得收取押租或索取额外的财物。
租赁一方对房屋租金有异议要求增减时,在新租金议定前,仍按原合同规定执行,不得拖欠或拒收。
七、承租人应按照租赁合同所定的用途,使用承租的房屋。如变更用途、拆改房屋、增设或改装设备,必须事先征得出租人同意,并签订协议。因承租人的过失造成房屋或设备损坏的,由承租人负责修复或赔偿。
八、出租人因住房困难确需收回出租房屋自住时,须提前六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应另找住房,其所在单位应予协助解决。在承租人未找到住房时,出租人不得强撵承租人搬家。承租人承租的房屋无正当理由闲置不用达三个月或住房宽裕的,应将所承租的全部或部分房屋退给出租人。
对迁移确有实际困难或迁移后影响居民生活的工商企业和文教福利事业单位承租的房屋,可由承租单位商得出租人同意,另以适当房屋安置出租人,留购原承租的房屋。
承租人退租时,应在一个月前通知出租人。
出租人强撵承租人搬家或借口自住收回房屋实非自住时,承租人有权迁回继续住用,并有权要求出租人赔偿所蒙受的经济损失。
九、出租房屋被征用拆除,出租人住房有困难,有权要求用地单位给予适当安置。
私有房屋所有人住房确有困难的,有权向所在单位申请增加适当住房。
十、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包括集体所有制单位,不得购、租或变相购、租城市私有房屋。如因特殊需要必须购、租时,其所购、租的房屋在城区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近郊区的,必须经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审查批准,在远郊区的,必须经房屋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十一、房屋所有人应及时修缮房屋,保障住用安全。如因拖延不修,造成坍塌事故,致使他人人身、财产遭受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有人的同一结构的房屋,其结构和共用设施的修缮由有关房屋所有人共同负责,修缮费用合理分担,不得互相推诿。
承租人应协助出租人检查、修缮所承租的房屋。出租人对出租房屋确实无力修缮的,可与承租人协商,由承租人垫款修缮;出租人如不在本市,或拖延不修的,经所在地房管机关勘察,确需修缮的,可由承租人代修。修房的垫款和代修的费用,可以扣抵房屋租金或由出租人分期偿还。承租人也确实无力修缮的,可以申请所在单位给予资助。
十二、区、县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对有倒塌危险的城市私有房屋,要督促房屋所有人及时修缮。对拖延不修的,应责令限期修缮。必要时,可指定有关部门代修,所需费用由房屋所有人承担。
十三、城市私有房屋修缮所需材料,由区、县物资、商业等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组织供应。
十四、因所有权、租赁、使用、修缮等问题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双方均可向房屋所在地的街道组织或房管机关申请调解,也可直接诉请人民法院处理。
十五、凡属落实私有房屋政策范围的问题,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落实私房政策的规定处理。
篇7
一、上市公司2008年报披露基本情况怎样?
答:据初步统计,1 624家上市公司从营业规模看,营业收入共计113 024亿元,按年度同比增长16.77%。从实现利润及其构成上看,1 370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84.36%,254家上市公司亏损,与2007年相比亏损面扩大了7.99%,亏盈相抵后,实现净利润数为8 208亿元,按年度同比减少16.82%。其中,投资收益2 126亿元,按年度同比减少33.59%;资产减值损失为3 963亿元,约为2007年的2.5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去年同期相比由盈利转为亏损,亏损额为500亿元。从盈利能力看,平均每股收益0.34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53%,按年度分别同比下降20.93%和22.52%。从现金流上看,2008年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入为26 211亿元,按年度同比增长40.28%,约为当年净利润的3倍。从年报审计意见类型上看,1 624家上市公司中,1 511家公司的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占全部公司的93.04%;77家公司审计报告为带强调事项段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4.74%;17家公司审计报告为保留意见,占比1.05%;19家公司审计报告为无法表示意见,占比1.17%。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主要涉及持续经营能力、立案稽查、诉讼事项、重大对外投资、大股东占款无法收回等事项。
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2008年报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采取了哪些监管措施?
答: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第2年,也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和盈利压力进一步增大。为确保上市公司2008年报编制和财务信息披露符合新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促进上市公司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
一是强化事前督导。在认真总结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监管经验和深入调研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公允价值计量及信息披露,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直接或间接捐赠,境内外会计差异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6个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上市公司2008年报编制和披露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
二是注重专业指导。以出具监管函件和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的方式对证监会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会计监管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上市公司2008年报编制和披露期间,证监会会计部共发出 “借壳上市相关会计处理问题”、“缺乏公开市场报价、也不存在统一估值模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问题”等重大会计监管个案函件41份;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3期,涉及15个重大会计监管问题。对于已出台的会计监管政策,会计部督促各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通过培训、专题会议或网络等多种形式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及时传达,以利于上市公司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有关监管政策的要求。
三是加强审计监管。会计部对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的审计监管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证监会派出机构从上市公司2008年报审计业务承接和计划制定、审计执行和证据收集以及完成审计工作等各环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进行全面督导;鼓励证监会派出机构向会计师事务所开放上市公司监管档案,充分揭示上市公司监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增强上市公司2008年报的可信度。
四是完善与会计准则相关的监管政策。对于市场各方普遍关注的股东捐赠和破产重整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等问题,会计部及时出台相关会计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利用权益易调控利润等行为予以制止,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五是跟踪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对“会计问题答复函”涉及的上市公司,我们密切关注公司的执行情况,通过相关证监局和证券交易所进行督促,保证执行到位。从实际执行效果看,会计监管政策基本得到贯彻执行,提升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上市公司2008年报编制和披露过程中存在哪些会计处理问题?
答: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证监会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披露年报。但在年报编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通过权益易确认损益;有的未能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借壳上市时确认商誉;有的对于因破产重整而进行的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不够谨慎;有的未能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股权激励合同的规定确认股权激励等待期和按照实际执行情况将股权激励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分摊;有的在处理较为复杂的经济交易时,对购买日的确定不够谨慎;有的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外币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通过权益易确认损益、借壳上市相关会计处理问题和因破产重整而进行的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上市公司2008年报披露的监管重点。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本着“早发现,早纠正”的原则,力争在其年报披露前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处理上市公司会计问题个案的同时,还及时向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相应的相关政策指引,防止类似事项再度发生。
四、对于通过权益易确认损益问题,在2008年报监管中是怎样考虑的?
答:权益易不能确认损益。但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通过大股东代为偿债、债务豁免及直接捐赠资产而调控利润的上市公司达到14家。其中,*ST公司 9家, ST公司4家。除此之外,通过与控股股东进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来调控利润也是部分公司包装业绩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权益易确认损益的问题如不予以解决,促进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无从谈起。针对此问题,证监会在2008年底颁布了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对涉及股东捐赠的权益易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经济实质为资本投入性质的经济交易,上市公司应将其作为权益交易,形成的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解决利用权益易确认损益的问题并非易事,原因是利用权益易调控利润所涉及的公司大多是*ST 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仅面临着退市风险,而且涉及多方面利益,如果处置不当,个体风险很容易引发为市场系统风险。为此,我们在大量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股东捐赠类权益易的监管政策,对新旧衔接工作也做出了妥善安排。从2008年年报披露情况看,我们出台的监管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权益易确认损益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五、关于借壳上市相关会计处理的问题,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答: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但直到2007年才出现反向购买个案,在交易过程中,被购买的上市公司通过向大股东转让全部经营性资产和业务,使其仅持有现金或名义资产。也就是成为通常所说的空壳上市公司。交易结束后,相关上市公司根据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认了合并商誉。部分公司提出,借鉴国际相关会计实务,在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因而不存在业务的情况下,反向购买实质上为资本易,而非企业合并。也就是说,这类交易等同于非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空壳上市公司的净货币资产,并随之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会计处理上不确认商誉或其他无形资产。但是,由于市场各方对于作为整体反向购买过程某一阶段中出现的空壳公司与国外规定中的空壳公司是否具有同样的涵义有不同看法,市场各方对反向购买空壳上市公司是否确认商誉始终存在争议。
鉴于上述情况,财政部在2008年底出台的《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对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在2008年报披露工作开始后,相关各方在执行过程中对该规定仍存在不同的理解。针对此问题,我们及时进行反向购买的案例收集和分析工作,列举了反向购买不确认商誉的几种情形,指导了相关工作。
六、关于因破产重整而进行的债务重组收益确认问题,监管部门是如何处理的?
答:随着新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施行,ST类上市公司通过破产重整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情况逐渐增多。根据新破产法,凡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破产法规定的,法院应当裁定债务人重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由于重整计划涉及债务重组,因此,不少ST类上市公司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即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但是,监管中发现,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公司对重整计划的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例如,一家因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三季报确认了约20亿债务重组收益,但仅仅过了不到4个月,就不能按重整计划如期执行债务清偿的公告。尽管如此,公司在2008年报编制过程中仍然坚持要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恰当地做出专业判断。2009年3月,公司公告,由于破产重整计划执行过程及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不能在2008年度确认破产重整债务重整收益,并在2009年4月披露的公司2008年报中将已在2008三季报中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冲回。
在此强调,对于包括破产重整债务重组收益确认在内的重大专业判断事项,上市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做出审慎判断,不得随意判断甚至不做判断。
最后,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证监会已经着手对2008年度财务报告披露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并就年报披露过程中发现的涉嫌违反会计准则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情况,经核实后将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篇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因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替律,它承认自然界也包括精神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是一致的,在我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在这种学说中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错综复杂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统一。
因此,这两种方法是解决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中西方节日文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人的精神,人的文化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统一于人的精神文化中。
圣诞老人是西方节日的文化代表人物,而我们代表东方节日的春节老人与圣诞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我国阴阳学说中认为和谐统一是事物最终发展结果。当今我国提出的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我国阴阳学说和谐论的最大体现,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篇9
【关键词】检察机关 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 检察权 分离 理论与实践
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是指为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而供给和管理人财物的权力和责任。而检察权是检察机关检查、了解、监督以及引导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执行行政命令、决定情况的权力。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了“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的重大事项。基于此,对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相分离的意义
之所以要将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进行分离,其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确保检察机关能够依法且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另一方面,这是为了将检察长从司法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一般而言,供给充足和服务到位是检验上述目标是否达到的两条标准。同时,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提供了保障。在司法机关中,“人”、“财”、“物”是其履行职能的必要资源。换言之,要确保司法权力的正常运行,则必须保障司法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同时,只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与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其获得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是从司法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以此来避免因“人”、“财”、“物”的供给和管理而影响检察权的正常运行。换言之,检察机关依法、独立以及公正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是服务周到和“人”、“财”、“物”供给的充足。
(2)有利于检察权运行机制“去行政化”与“去地方化”的实现。虽然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解决了因经费供给匮乏而导致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但是,现有的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制度具有较为浓厚的地方色彩,从而对检察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正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故而,对其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方面改革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一般而言,现有的 “人、财、物”保障制度能够对检察权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司法责任制是本次司法改革的核心,且检察官主体资格与独立地位的确立是其前提条件。加之,检察官的独立地位又受“人、财、物”供给的影响。因此,将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进行分离是检察官担负起相应办案的责任。
二、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相分离的对策
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既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一项情况较为复杂且涉及面广的改革。而目前,我国在具体实际相分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思想认识问题、司法规律遵循问题、保障均等化问题以及风险防控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制度的改革。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确保其相分离所发挥的作用。基于此,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形成统一的认识,并积极努力推行改革。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人们对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这项改革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对这项改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司法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指的是省以下检察院的垂直管理;另一方面,认为这项改革将会干扰到检察权的正常运行。无论是哪一种认识,均是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形成统一的认识,即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能够防止原来和新的各种干扰。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努力地推行相关的改革。
(2)坚持增量改革的原则,以此来实现“人、财、物”保障的均等化。之所以要实现“人、财、物”保障的均等化,主要是因为“人、财、物”的供给必须满足执法办案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实现检察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必要前提。因此,我国在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的改革时,还应坚持增量改革的原则,以此来实现“人、财、物”保障的均等化。
(3)严格遵循司法规律,并充分发挥好上级检察院了解下级的优势。要做好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的改革,相关部门还应严格遵循司法规律,并充分发挥好上级检察院了解下级的优势。同时,还应采取行之有效哦的策略进一步强化检察院政治部与计划财务装备部门的日常管理职能。此外,在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之后,还应从财政制度和人事制度安排对其日常管理职能进行加强。
(4)采取实行分权制衡的方式来避免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的滥用。检察机关人财物管理权的相对集中,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对司法风险造成干扰;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其内部行政化的风险。同时,这还可能增加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的滥用和腐败。因此,在实行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检察权相分离之后,还应以实行分权制衡的方式来切实地避免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的滥用。除此之外,还可运用各种防控机制(如,社会监督机制、人大监督机制以及公开透明机制等)来确保司法行政事务管理的正确行使。
篇10
一、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华侨、外籍华人,在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办理的公证或认证证明,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如果当事人提交的是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二、居住在与我国有外交关系国家的外国人提供的当地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根据领事条约,两国互免认证的除外),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三、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人在与我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办理的公证文书,原则上需经该国外交部及与该国和我国均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如果华侨、外籍华人办理这些认证手续确有困难,可请求房产所在地的县以上的侨务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出具确认是该国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的证明,如果该公证文书的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房地产管理机关可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四、香港同胞提供的经司法部委托的26位律师之一办理的公证文书应予采证。
五、澳门南光公司、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等机构、社团为本机构、社团工作人员和会员出具的证明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应予采证。
六、台湾同胞在台湾公证机关办理的公证文书,房地产管理机关可作参考,视该项房产的具体情况予以采证。
- 上一篇:十四五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十四五观后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十四五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