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12: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密结合当前维护全区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马有信调解工作法”,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攻坚行动,全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积案,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按照“什么矛盾突出就重点化解什么矛盾、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什么人社会危险性大就特别关注什么人”的工作要求,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在初始、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引发矛盾激化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企业复工复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司法所要在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按照边排查边化解的原则,因案施策,靶向调处,实现对各类矛盾隐患的动态掌握、有效预警、及时化解,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解决”。
(一)围绕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开展攻坚行动。各司法所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建设镇(街)、村(社区)矛调中心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强化人民调解培训力度。要健全矛盾纠纷调处运行、排查预警、分析研判、多元化解等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全面落实诉调、访调、援调联动机制,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要充分发挥镇(街)、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作用,引导纠纷当事人有效运用“12348中国法律服务网”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实现人民调解在线咨询、查询、引导、受理,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获得法律帮助。
(二)围绕疫情防控后期和疫情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攻坚行动。各司法所要按照网格排查不漏一处、复工排查不漏一企、“线上”排查不漏一人的原则,动员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深入村(居)民院落、工厂企业、集贸市场等纠纷易发场所,及时发现化解群众关切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突出重点敏感节点和时段以及卫生健康、劳动关系、交通运输、房地产、教育就业、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后期和疫情后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因合同履行、劳动争议、工资拖欠、医疗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因“返工、返岗、返学”过程中的管理引发的矛盾纠纷,因村(居)管理、物业管理引发的矛盾纠纷,做好调处化解和援企稳岗相关法律服务工作,防止矛盾纠纷交织叠加、激化升级。
(三)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攻坚行动。涉及脱贫攻坚工作的各司法所和各级各类调解组织要紧紧围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总体战、攻坚战、歼灭战,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已脱帽贫困村,按照“边排查边化解”的工作要求,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排梳理排查和有效化解,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相关司法所务于10月底前使贫困村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四)围绕婚姻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开展攻坚行动。近年来,全区因婚姻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各司法所要在日常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涉及彩礼纠纷、老年人赡养、妇女权益保护、夫妻不和、单亲再婚、家庭暴力等婚姻家庭和农村宅基地、道路通行、垃圾污水处理、采光遮挡等相邻权纠纷的排查调处。要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和纠纷信息,做好易突发婚姻家庭纠纷和素有积怨邻里纠纷信息的摸排和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主动上门开展化解工作。对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化解,坚决防止此类纠纷演变为恶性事件或事态扩大化。
(五)围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攻坚行动。各司法所要坚持把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攻坚行动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加大黑恶势力线索摸排力度,指导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严密关注黑恶势力易于滋生的地区、行业和领域,对已经调解的矛盾纠纷梳理“回头看”,对新发的矛盾纠纷,从排查、调处、协议履行等各个环节,严密关注黑恶势力插手矛盾纠纷调解(特别是经济纠纷和医患纠纷),持续深挖细查涉黑涉恶线索。对摸排出的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要严格按程序落实核查、建档、移交报告等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疏导化解。
篇2
“调防一体化”工作格局,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到目前,__区、乡(办)、村(居)共设有人民调解组织共69个,人民调解员883名,区三位一体调解中心共调处矛盾3起,五办一乡调解中心调处矛盾纠纷77起,村居化解矛盾纠纷176起。
一是发挥各级调解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层层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调化解工作领导机构。区局成立了以司法局长李金林为组长,分管局长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全区的社会矛盾纠纷排调化解工作。“五办一乡”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排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大纠纷调处力度,健全调处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充分发挥基层调委会的作用,切实抓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一般矛盾纠纷由基层调委会调处;对于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采取联动联调的办法,组织司法及相关部门共同协作,联合调处,合力解决,基本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居、大纠纷不出乡办。三是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司法行政系统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联调联动机制。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与律师工作相结合。对一些疑难涉法矛盾纠纷,派出专职律师,协助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工作。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与公证工作相结合。对涉及民事、合同、债权、债务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派出公证人员,配合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相结合。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当事人依法表达诉求。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与司法鉴定工作相结合。对涉及人身损害赔偿、医患医疗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指派司法鉴定人员,配合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与法律援助工作相结合。依法维护矛盾纠纷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推进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建设。目前交警二大队、区工商局、欣怡电子城、车站工业品批发市场、华龙汽配城、居然之家的行业调解委会已经挂牌运行。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__区司法局结合我区实际,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矛盾纠纷。一是明确工作重点。我局把专项攻坚活动作为司法行政系统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来抓。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特别针对近年表现比较突出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等方面多年积累的、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着眼落实,集中开展排查调处,体现了抓主、抓重原则,掌握了工作主动权。二是突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两个方面。坚持日排查通报制度,保障矛盾纠纷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通报各乡(办)的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分析形势,预测动向,研究对策,布置任务。结合平安五网建设,在社区、村重新调整充实“三员”,即纠纷信息员、调解员和普法宣传联络员,并加强对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在民间纠纷排查调处方面,以排查化解邻里、家庭、债务、损害赔偿等方面引发的纠纷为重点,防止因调节不力导致的民转刑案件;在排查调处方面,重点放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民族宗教等容易引发突发事件苗头上,努力把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在治安隐患排查方面以防火灾、防盗窃、防爆炸为重点,强化社会面控制;在苗头排查方面,以排查调处可能引发集体越级上访苗头及老户、涉法上访等为重点,控制和减少越级集访事件的发生。
篇3
如何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突出“构建和谐新农村”这条主线,成为乡党委、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的试金石。本着上述的工作原则和发展的主线,我们司法所在今年的工作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安全稳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一个全局性、政治性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强化群众意识。开展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此我们坚持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该办、能办的,及时办;该解决,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决不应付了事。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为使安全稳定工作做到基数明、底子清,我们坚持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的纠纷排查专项行动,同时还采取平常经常排查、敏感期重点排查、重要时期专项排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早做工作,早定预案,提前防范,及时化解,做到“逐件列项、台帐管理、责任到人、限时解决”。
一是加大了领导力度。我们严格按照司法工作领导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兼顾,认真研究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稳定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工作主动性。
二是加大了宣传力度。我们紧扣乡党委的中心工作,切实抓好重点对象和重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制宣传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是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创新形式,健全网络,强化对农民和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群众安全感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家识大局、看主流、客观公正地评价司法工作。
(一) “平安自治村” 创建机制
按照“政策法规自我教育,矛盾纠纷自我化解,安全隐患自我消除,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自我管理,难热点问题自我解决”的总体要求,通过开展平安、稳定、和谐__乡创建活动,实现村级“六无四不两减少”的目标(无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非法生产经营药品事故事件,无刑事、治安案件,无,无矛盾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无“__功”等非法组织活动,无上访案件;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矛盾纠纷总量减少,村内难、热点问题少)、实现党委政府对社会面的有效控制。
(二)建立村级“三位一体”调解工作机制
重心下移,就是把民调工作的重心放在矛盾纠纷现场,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抓好调处工作。我乡在各村成立了“三位一体”室。实行矛盾纠纷四级调处,案件有序移交制度。第一级由村民小组负责,第二级由村“三位一体”室。第三级由乡“三位一体”调解中心负责,第四级由包片领导、分管领导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负责。乡党委制定案件移交报告单,实行逐级移交报告制,即第一级不能调处的矛盾向第二级报告移交,依此类推,但只能逐级上报不能越级,并附案件移交报告单。案件移交率不能超过本级调处矛盾总数的5%。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基层,解决在初期和萌芽状态。
今年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在2016年的工作中在思路上要创新,目标上要明确,措施上要跟进,基础上要巩固,机制上要完善,更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推进“平安自治村”创建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干部群众在维护安全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2、“村庄法庭”的推广
建立村庄法庭工作体系是我乡司法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引入社会力量协助法院解决纠纷,发挥综治及乡三位一体调解中心在维稳工作作用的积极践行,是发挥庭前调解作用的成功经验。不但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也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了调解在综合治理中的维稳作用。这种机制的创建,有利于深层次、全方位的化解社会矛盾,真正为百姓撑起了平安绿荫,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构建进程,成为我乡建设发展中的奠基石!
篇4
一、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一)全面落实综治、维稳领导责任制,坚决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以及综治考评丢分问责制等制度。
(二)开展综治“六进”工作即综治工作进村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市场。
(三)加强综治委专门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综治工作人员,提高综治工作保障水平。健全综治组织,确保综治工作有人抓、能落实。
(四)健全完善综治例会、重大事项报告、通报讲评制度等工作制度,规范综治工作资料台帐。
二、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调机制
(五)认真组织法官进村入户做好综治、维稳工作,明确职责任务,严格工作要求。
(六)全面推进和规范“三调联动”工作,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整体效能作用,加强与村委会、办事处、司法局、公安派出所等调处部门的沟通,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共同做好民调工作。
(七)加大矛盾易激化纠纷的调处。认真做好庭前、庭中、庭后的调解工作,化解民间积怨、缓和社会矛盾、平息案件纠纷,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高度重视刑事大要案和民事群体诉讼案件的审理,切实做好讲法释理和教育疏导工作,努力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有效避免产生新的重大不稳定事件。
(八)认真做好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健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处置协调工作小组,制定涉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九)继续开展执行积案集中清理活动,推行执行和解的工作理念,注重执行方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问题。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十)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财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
(十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贯彻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预防、遏制和减少犯罪。
(十二)严密内部治安防范管理,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升防范科技含量,组建护院队,提高法院治安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十三)按照“和谐平安”创建工作要求,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
四、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十四)通过以院党组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科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十五)坚持“三个至上”,开展干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积极落实“人民法官为人民”。
(十六)加大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审判理论研讨会和案例分析会,鼓励干警参加省、市法院组织的各种培训班,着力强化干警的业务素质。
(十七)加快法院新审判大楼建设,不断改善法院干警的工作条件,增加审判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审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加强司法宣传,从法律角度巩固治安防范体系
(十八)强化宣传机构与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宣传工作制度,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综治工作宣传。
篇5
一、职业化专业化是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是民间纠纷多样化、复杂化趋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基层法治工作对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当前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传统的调解领域和方法不能适应矛盾纠纷化解需要。传统人民调解主要对家庭、婚姻、邻里等民事纠纷进行化解。当前人民调解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扩展到交通、医患、劳动、消费等领域。民间纠纷已演变成为个体型、群体型共存的的矛盾纠纷,如仍采用传统的调解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及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传统的人民调解组织主要是村(居)调委会和企事业调委会,设置在基层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新时期这种配置已不能覆盖全部纠纷领域,于是很多领域的纠纷主要依靠行政调解和诉讼手段解决。而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行业等非村(居)领域等发生纠纷较为陌生,做起工作来力不从心,客观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基本是由村(居)委会和支部成员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兼职过多,无法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同时,人民调解员队伍存在的人员不稳定、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人民调解员要能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严格依照法律规范、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娴熟运用调解技巧来化解矛盾纠纷息讼止纷。
――人民调解经费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目前,许多地方还未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没有建立人民调解专项经费,致使调解员津贴、补贴过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于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利益日趋多元的情况下,推动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已经成为人民调解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__市人民调解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探索
我市主要从新型调委会建设和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着手,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和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新型行业、专业调解委员会建设。20__年,我局选择__港务局开展现代企业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有机结合的尝试。市港务系统新建、充实企业调委会15个,500多名人民调解员接受了培训和考核。同年,我局在浙江万里学院组建了由资深法学教师和法学专业学生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开设了《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课程,培训了300多名具有任职资格的大学生人民调解员,并先后派出10多支人民调解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走向社会。20__年在市和县(市)区两级全部组建了消费者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会同市消费者协会对新任人民调解员组织了上岗前培训。20__年,各县(市)区总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建立,66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专业从事劳动争议纠纷的调解工作。20__年,在民事纠纷集中多发区域――繁华的天一广场商贸地区,整合公安、司法和工商力量,组建了中央商贸区区域性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鄞州区建立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调解机制,成立了鄞州区交通安全司法所,下属8个交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承担全区道路交通事故的民事纠纷赔偿调解工作。今年4月,我局联合市公安局下发了《关于在交通事故纠纷处理中全面推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通知》,各县(市)区将在年内全面执行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此外,我局还在诸多领域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创建指导工作。目前,我局与市卫生局就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全市性的 保险纠纷、旅游纠纷和公交纠纷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也已进入规划阶段,__大学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在筹建中。
――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按照我局的工作部署,__区于20__年率先开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工作,以“人员职业化、工作专业化、待遇工薪化”为目标。通过统一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考试, 64名社区专职调解员经过筛选和培训后上岗。这些人民调解员专职从事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报酬由区和街道两级政府解决。为促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与之配套实施。一是建立工作指导制度。成立了区调解工作指导小组,由__区司法局和区法院、区政法委有关人员组成,每月定期分批到街道参加专职人民调解员学习交流会。二是落实职责建立考核制度。统一制订了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年度考核办法。考核成绩作为续聘、评先表彰、等级晋升和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专职人民调解员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两次。自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以来,无论从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上看,还是从工作实绩上看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__年,该区共受理调解民事纠纷2581件,调解成功2561件,成功率为99%,全部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仅仅受理了10件,占千分之0.5,其它都在社区基层得到解决。而同期全市镇、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纠纷平均占全部的为21%,人民调解的受理量和成功率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多个县(市)区也开始着手建设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三、推行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工作的方法及成效
我市在推进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主要抓好四个工作环节:
――统一思想,认真抓好前期筹备工作。一是深入基层调研,充分论证。二是取得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力量。如__区司法局多次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关于建立社区专职调解员队伍的建议和报告”,使区委、区政府认识一致,从人、财、物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天一广场中央商贸区区域性联合调委会就充分整合了司法行政、公安、工商等多家职能,显示了调处优势。三是选准试点,稳步推开。
――严把“三关”,建立专职专业调解员队伍。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把好人民调解员的入口关、培训关和业务指导关。通过严格标准、广纳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专职专业人民调解员队伍。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调委会运作。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制定和健全相关业务工作制度。
――保障经费,为调委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在各地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试点中,经费得到较好地解决。规划中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我局跟市卫生局确定了经费预算方案,其中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薪金将按社会工作者市场标准制定。
人民调解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能有效克服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实现了由调处一般矛盾纠纷向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和重大群体性民事纠纷的转变。从过去的只能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一般矛盾纠纷,到目前复杂疑难的交通、医患、环保、土地纠纷和重大群体性民事纠纷,使基层政府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社会经济上,维护了社会安定和谐。
――实现了由传统调解到依法调解的转变。通过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使大多数调解员都能在发扬传统调解优势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法律手段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的法治化程度不断提升。
――实现了由简单调解到规范化调解的转变。人民调解工作在制度建设和规范性运作上已经日趋成熟。我市推行统一的调解协议书,规范化率达到100%,没有发生一起人民调解协议书为法院撤销。
――实现了单方调解向联合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及委托调解的转变。人民调解由被动调解转为重大特殊案件主动介入,跨边界地区人民调解组织联防联调,专业领域纠纷以专业调委会为平台,部门配合、行业联动,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出调解成效。
四、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工作的一些思考。
吸收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入人民调解,建立职业化、专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能显著调动工作积极性,对矛盾纠纷的反应更加迅速,使工作更为高效规范。应该以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为主要载体,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工作领域的拓展。
思考之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努力培育职业化、专业化调解组织机构 。
人民调解工作应该由群众自治性组织来承担,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人民调解工作加强扶持,培育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司法行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培育职业化、专业化调解机构。
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借助党委、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调委会。借助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来调处矛盾纠纷。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和社团组织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增强专项纠纷的化解力度。
思考之二:创新管理方式,推动人民调解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实践证明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的、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是必要、必须而迫切的。组建专业化调解工作机构,由街道、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出资聘请专职调解员,有利于探索组建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调解员队伍。
――吸收专门工作者从事人民调解工作。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招募符合条件的人员,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整合、利用好区域法律资源,特别是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可以发挥其长期从事基层社区法律服务的优势,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他们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探索新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形式和机制。提高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寻求专家咨询支持,提高操作实践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和协商,通过选聘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组织调解干部观摩审 判等方式,有效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调解艺术和工作水平。对人民调解员实行持证调解、分类管理, 培育发展后备力量。
思考之三:创新工作机制,建立调解工作新格局。
为进一步发挥职业化、专业化人民调解效能,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工作衔接,形成综合优势,强化人民调解在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中的基础性地位。
――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并鼓励人民调解组织在法院的建议或委托之下,参与诉前等各阶段的纠纷调解,推动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如在基层法院设立 “人民调解窗口”, 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工作平台,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人民调解化解纠纷选择途径,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有效地支持诉讼活动。
篇6
和谐司法既是一种司法理念,又是一种司法行为方式,其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呈现着高度一致性,二者所追求的价值是同一的。
和谐司法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法院内部管理活动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对于司法活动来说就是要强化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和谐司法不但要重视裁判结果的正确性,还要强调维护公平正义的及时性;三是体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强调依法裁判的同时,还要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创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四是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强调司法行为的规范性,不但要求公正能够实现,而且要求公正以能够别公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五是强调讼程序的协调性,即在诉讼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双方当事人之间对抗,采取协商、调解等和谐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和谐司法作为一种理想的司法运营状态,既是实现司法价值追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又是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司法和谐功能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院工作,并将其落实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具体讲就是:一要落实到司法为民上来,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法院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促进和解,增进和谐,减轻诉累。二要落实到实现公平正义上来,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以程序公正保证实体公正;正确处理好办案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坚持质量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坚持以调解等“和谐”方式结案,力争做到案结事了。要通过审判的开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三要落实到服务大局上来,把审判工作置于发展大局中去考量,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围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审判工作,通过司法手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落实到保障人权上来,既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和受到非法侵害后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又要为人权的实现提供明确的方法和途径,保障人的程序性权利。
篇7
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或者依法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其他组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属于本机关职权处理范围或者与本机关行政职权有关的纠纷,通过疏导、劝解、协调等方式,促使各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活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社会利益和群众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类矛盾和行政纠纷增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处理难度增大。为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行政调解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行政调解意识,用教育、协商、调解的办法,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范围和原则
(一)工作范围。行政机关或者依法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其他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权有关联的民事纠纷。
(二)工作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和积极主动原则。属于职权管辖范围内出现的矛盾纠纷,行政机关应当尽量引导当事人接受行政调解。
2、自愿原则。各方当事人自愿是行政调解的前提和基础,行政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
3、合法原则。行政调解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4、平等原则。当事人在行政调解过程中享有平等参与权。行政机关作为一方当事人时,与管理相对人在调解过程中地位平等。
5、便民高效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使矛盾纠纷得到快捷、简便、有效、成本低廉的解决。
三、职责分工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强化行政调解意识,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争议纠纷调处工作。
(一)政府对行政调解工作负总责。政府要高度重视行政调解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实效。要把行政调解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并记入领导干部抓稳定、综治工作的政绩档案。加强行政调解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由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局协同负责成立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同级政府法制办公室成立行政调解指导中心,配备不少于2人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对行政机关调解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考核培训、监督检查、评议奖惩等具体工作,确保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分别设置行政调解中心(室),确定两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承担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行政调解和信息上报工作。
要将行政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解决办公场所和设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建立健全县、乡镇、县直部门的行政调解组织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各乡镇(街道)应当加强基层行政调解工作,建立行政调解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定期梳理辖区内的矛盾和纠纷,做好经常性排查,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行政争议。
(二)政府法制办公室要做好行政调解的牵头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研究制定行政调解工作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调解工作程序;二是研究解决行政调解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三是汇总分析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情况,并向本级政府报告;四是加大协调和督办力度,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组织的衔接配合;五是具体组织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目标考核,提出奖惩建议;六是加强对行政调解人员的培训,提高行政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七是组织调处法律关系复杂、重大疑难的争议纠纷。
(三)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政府各部门是行政调解工作的重心所在,要建立行政调解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分管领导和工作机构,具体承担行政调解工作。要选调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行政调解队伍,加强培训管理,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建立行政调解制度,完善调解程序,规范文书制作,并定期向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情况。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位,导致争议纠纷突出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工作敷衍塞责、无故推诿拖延导致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和案件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创新工作方式。各级行政机关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专业人士或者其他个人参加行政调解,被邀请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支持。调解可以采取开庭、听证等公开质证方式,也可以采取当事人互不见面的“背对背”方式。在调解行政争议时,要找准争议纠纷的焦点和各方利益的连接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耐心、细致地开展说服疏导工作,促使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引导当事人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二)遵循时限规定。行政调解受理工作一般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行政调解启动后,对行政纠纷的调解时限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对民事纠纷的调解一般不超过30个工作日,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可延长10个工作日。行政机关要严格遵循时限规定,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行政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规范调解程序。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行政调解的具体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申请、受理、调解、制作文书、执行5个步骤是行政调解必须具备的基本程序。对于符合行政调解范围以及属于本机关职权管辖的行政调解申请必须受理。经行政机关调解的争议纠纷,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自觉履行行政调解协议,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的或未达成协议的行政调解,行政机关要积极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解决,调解不成功或对行政复议和裁决结果不服的,应主动告知当事人救济途径和渠道。
(四)加强行政复议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过程中,要优先适用调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推进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的衔接。对于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赔偿案件,要积极促成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和解,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复议程序中。
五、加强协调配合
篇8
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贯穿于移民工作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着力解决广大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生产发展,广大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一、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
有着“高原湖泊、乌蒙客厅”美誉的____县,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水能储量大,是省、地典型的移民大县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县境内陆续开工修建了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大新桥水库和黔中水利枢纽等6座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建设涉及我县23乡(镇)184村554个村民组,搬迁安置移民近3万人。至____年末,国家核定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为18711人(其中:直补到人17250人,项目扶持人数为1461人)。近年来,我县以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以洪家渡、引子渡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成果兑现、县内大新桥水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目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抓好移民就业培训,不断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现状主要特点是:
1、库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合资金帮助库区群众硬化道路39.08公里、新修通村公路222.8公里、修建或改造房屋12.27万平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4处,沼气池140余口、码头10余座、学校2.45万平方米、移民文化广场7个约1.42万平方米、卫生室2758平方米,基本解决广大移民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等民生民心问题。
2、移民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建立反季节蔬菜、经果林产业基地11个,面积13020亩(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250亩,大棚蔬菜420亩,经果林种植面积120__亩,樱桃300亩、大枣300亩)。库区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畜牧、运输、加工为优势产业,旅游、餐饮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先后涌现出人均年收入过万的产业大户200余户,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638元增长到3107元,年均增长率达17.9%。
3、移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中心培训与实地指导、走出学习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科技普及推广和科技扶贫应用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移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完成了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3770人(次),基本实现每户移民有一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术技能培训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掌握一至二门生产生活技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地、县“和谐三区”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着力从组织保障、责任落实、排查化解、办信接访、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政务公开、形象塑造、预警防范、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抓好抓落实;并创造性地开展“移民遗留问题现场处理”、“五连心”(即:印发“连心卡”、召开“连心会”、 上好“连心课”、 开通“连心线”、 记好“连心册”)、“四诊”(即:“坐诊”、“ 出诊”、“ 会诊”、“复诊”)等活动,有效化解移民矛盾。近年来,移民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处置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问题“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二、库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库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影响和谐稳定大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库区部分移民存在“特殊公民”的想法,期望值过高,认为事事都可以依赖党委、政府,事事都可以“等、靠、要”,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绝大多数移民已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但至今仍有一部分移民与安置地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难以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
(二)移民就业与收入不稳
很多移民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没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移民就业压力更大,导致生活来源有限、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困难;同时,部分移民对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转移培训不重视,不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
(三)库区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部分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品、一事一品”的发展理念,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菜油加工点、专业养殖户和建筑工程队。但是项目单一,且大多只是卖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大部分移民靠单打独斗,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壮大受阻。
三、“和谐库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聚精会神,改善民生,为“和
谐库区”建设提供保障
1、改善基础设施。整合各方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库区村、组道路、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逐步解决移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用电难、就医难”等问题,为促进库区发展,改善库区民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2、做大旅游产业。结合库区实际,从基础入手,从局部破题、从低到高、逐步做大,并从交通、建筑、服务、电力电信、环卫、旅游标识、环境容量和旅游码头等进行分阶段规划实施,着力开发水上娱乐、民俗风情、山庄休闲等功能,打造旅游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营性收入。
3、破解发展难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壮大库区移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合作社,将移民群众手中资源整合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创新金融品种,简化审批手续,尽可能为移民群众提供创业贷款,扩大再生产规模。
4、促进就业创业。加强与人事、培训、扶贫、农业等部门沟通、合作,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办知识讲座,培养一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并通过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移民培训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自主培训行为,使广大移民真正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协调有关部门为库区移民在培训、就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条件,为移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5、着力帮扶解困。组织全县移民干部职工深入库区,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困难移民户、老党员、老干部、军烈属和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送去慰问金,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鳏、寡、孤、独、残尽量纳入低保范畴,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二)项目带动,规范管理,加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
1、落实直补资金兑现。积极与县财政、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补助标准,确保“直补到人”资金通过“一卡(折)通”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手中。
2、规范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加强移民资金监管、内部审计和项目资金稽查工作,针对上级有关部门就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情况稽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任务和措施,将整改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狠抓整改落实,确保扶持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库区社会不稳定问题。
3、严格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积极组织移民参与后期扶持项目的选择、实施、监督、验收,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并明确项目申报前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尊重民意,注重效益,确保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移民要求最迫切的项目列入年度项目计划;项目审批后进行公告,确保移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项目实施中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督制,明确责任主体,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项目监理,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同时按照施工合同和建设进度拨付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滞留现象;项目验收时对项目验收程序、验收人员和档案资料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并把好工程造价审核关。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项目规范运作”,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安排或实施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创建“和谐库区”工作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移民干部要深化维稳理念,强化维稳责任,及时调整充实创建“和谐库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库区社会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高自治管理水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逐步形成以包村领导负责抓,包村干部具体抓,库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六型机关”建设等活动的开展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奉公守法的库区移民干部队伍,提升移民干部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创建“和谐库区”责任书,把“和谐库区”责任分级落实到乡(镇)、村,落实 到具体人员,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三级视屏接访”平台,由乡(镇)移民工作管理站、社会事务中心牵头组织辖区内各方力量整体联动、综合协调、立体运作,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载体,把“和谐库区”建设与当地平安建设相融合,与政法、综治、工作相对接,形成上下齐动、左右互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镇)、村平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不断提升“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由信息灵、作风正的人员担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信息联络员,把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了解移民思想动态和矛盾纠纷情况,使库区一些不稳定因素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消除;在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值班带班工作,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实行稳定情况日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稳定情况分析会,预测把握趋势,研究对策方法。
4、强化风险研判机制。建立完善移民工作社会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凡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研判、评估;对重大事项实施出台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引起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和先期化解。
5、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移民工作机构为主,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司法、、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的移民和矛盾纠纷排查的“大、大排查”的工作网络,做到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事前防范与及时妥善调处相结合;全力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形成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实效和水平。在全面排查,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对突出问题严格按照“五定五包”责任制要求,建立工作台账,限期予以化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积案化解”和“带案下访”活动,切实解决一批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6、完善移民机制。着眼于问题早知道、早处理、早解决,把“和谐库区”建设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采取走下去、请上来和“会诊”等形式解决移民的问题;不断畅通移民群众渠道,完善干部接待制度,遵循依法处理事项工作原则,按照“五定”(定责任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定办理要求、定办理时限)的要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问题,真正让移民话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群众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
篇9
[论文摘要]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民法为我们的人身及财产提供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部分人法律意识的薄弱,以及在个人利益的冲突下,违反民事法律现象时有发生。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法律义务规范而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由此而产生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民事争议包括人身关系的纠纷以及财产关系的纠纷。文章将以违反民法造成人身伤害而引发的纠纷为例,探讨民法对于事故纠纷的调整。
[论文关键词]民法 民事纠纷 法律 人身事故 高校
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我们将从现有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展开分析,对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纠纷的解决进行多维思考,希望在依法治国大环境下有一个合理的解决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某高校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翻越学校围墙,到校外上网。因担心被发现在奔跑途中摔倒在地,造成重伤。家人认为因其在学校受伤,提出要学校承担全部责任。该同学住院期间,学校先后垫付医疗费用共两万多元,并且帮其领取保险金2万元,出院后其家人多次到学校要求赔偿,并说学校如果不进行赔偿,将到有关部门上访。在本案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是该同学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学校若需承担责任,则需承担何种责任,由谁来承担相关的举证责任。二是该同学家人到学校闹事其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公安部门是否有义务采取强制措施制止该项违法行为。三是在该同学拒绝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学校能否以其拒不偿还垫付的医疗费用为由提起民事诉讼,然后就学校是否构成侵权责任一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四是人民调解工作秉承的原则是什么,在当事人不同意司法机关介入的纠纷中调解书的法律定位问题。本案的典型之处在于整个案件处理看起来都是有法可依,而实际处理却不能步入法制轨道解决问题,这正是当前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问题处理的难点所在。
二、高校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所遇困境的根源分析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法律对其保护应当体现特殊性,高校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8周岁以上,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 11 条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学校对学生承担具有监护人角色的义务也仅是对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学生而言的。作为高校学生而言,学校对其不具有监护的义务。《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该法第39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该法第4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从我国民事立法的有关规定来看,法律主要是对于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的人身损害赋予了享受特殊保护的权利,赋予承担监护义务的学校更高的安全保护义务。《侵权责任法》对学校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实行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学校负有举证责任。而对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则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区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在学校受到的人身伤害按照不同的归责原则进行处理,充分展示了立法者将公平维护民事主体的权益放在首要的考虑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成为我国民事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在不同时期的民事立法和不同的民事法律中都是一脉相承的。很显然高校学生,除少数的特殊情况之外,都不属于法律所特殊保护的对象。从法律上就上述案件进行分析而言,高校对该同学没有监护义务,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未尽到管理、教育职责”,因此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我国有关人身伤害事故问题解决的复杂性的影响因素
当前司法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司法机关一味追求和谐,息诉率、调解率成为法院考核的基本标准之一,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导下,法官可能会以牺牲公平、公正法律理念为代价。很多法院把提高诉讼案件的调解率、结案率作为指标性的政策进行宣示,作为一种对司法行为的政治性要求,这种要求与一些传统意识的交互作用,进而更加强化了调解的强制性。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10 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之后,无疑对调解工作注入一剂强心针。2011 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制定,指导各级法院更好地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坚持合法自愿原则,对依照法律可以调解、根据案情能够调解、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案件,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各级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29%。着力构建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各领域的调解、协调、和解工作机制,尽可能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团体、律师、专家、仲裁机构的作用,通过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等做法,引导当事人就地、就近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提出积极推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三者之间在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解决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措施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民法调整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和社会保障法调整的内容。在法律设置上既要考虑学生利益的保护,又要注重学校利益的保护。必须树立法治社会的理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谐校园。防止任何一方滥用权利,或者通过其他非法定的方式解决纠纷,形成社会不稳定事件。只有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规避法律、甚至不愿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做法,真正实现实际上的公平正义。
当前社会纠纷的解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除司法途径解决之外,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82 年宪法第一次把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宪法保障。宪法还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调解民间纠纷”,这就明确划清了人民调解组织同国家机关和一般群众团体的界限。1982 年颁行的《民事诉讼法( 试行) 》第14条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人民调解的原则作了规定。1989 年,国务院颁行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1990年4月,司法部了《民间纠纷处理办法》,从而全面规定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9月5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及司法部于2002年9月 11日通过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一次从司法解释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作了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2011 年通过的《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进行了定位,确立了调解的原则,规定了程序和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这些对于通过人民调解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调解法》中一项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即合法性原则。这也是实施人民调解的底线,不能以当事人自己具有民事处分权为由排除合法性原则的适用。同时该法第32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也充分说明立法者对司法审查作为纠纷解决最后一道屏障的尊重。因此当前我们的司法政策———“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已经与立法精神相背离,当事人选择向法院起诉即选择了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救济途径,法院不应当主动进行调解,片面追究调解结案率。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重构法院调解制度,应当明确法院调解必须由双方当事人主动提起,调解不成法院应当按期进行判决。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责任的承担、调解内容的合法性表述、双方的予以处分的权利和调解结果。
篇10
本文中所说的“城市社会不稳定事件”,是指发生在城市当中、由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发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如静坐上访、堵塞交通、斗殴盗抢、聚集闹事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稳定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中存在的各类不稳定事件给社会的安全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较大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对此类事件的分析和预测,并且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社会不稳定事件将呈复杂多发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发展健康稳定。但是,城市中形形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各类不稳定事件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如下。
1.聚众上访事件高发是影响城市稳定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集体上访一直是各类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很多城市中的利益群体均以聚众上访为主要手段表达诉求,试图引起上级关注,制造社会影响,达到自身目的。这些事件大多呈现全天候上访、多地点上访、多阶层上访和不同人群串联访等特点。可以预计,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诸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将继续深刻调整,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工资福利、居住环境、非法集资等问题引发的聚众上访事件可能会持续出现。尽管上访群体大多采用理性、和平的诉求方式,对社会整体稳定构不成严重威胁,但它们对社会秩序的扰动和对广大群众心理的冲击仍不容忽视。
2.个人极端行为增多是影响城市稳定的重要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各类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充满竞争的城市当中,人们的工作和生存压力都在逐渐增加,每当现实生活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受到各种挫折时,紧张、焦虑、苦闷、抑郁、冷漠、孤僻等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产生,再加上思想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人们的挫折感和心理问题就有可能会导致情绪失控,并出现一些攻击。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事件就是最极端的表现。
3.煽动非法聚集不断是影响城市稳定的潜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类聚集事件逐渐增多,其中有些事件人数多,规模大,在国际国内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如2012年6月以后,围绕问题、“九一八”纪念日等,全国许多城市发生了聚集事件,尽管其中大多数群众是基于爱国的良好意愿,但也有少数人情绪激动,借机闹事,出现了打砸日系车辆、袭击日系车主等非理性极端行为,从而使个别事件演变为治安冲突、甚至是犯罪事件。非法聚集的组织者有些是利益受损群体,有些则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和破坏分子,上述群体如果遥相呼应、借机挑起事端,就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4.社会治安不确定因素增多是影响城市稳定的直接问题
社会治安状况是社会稳定程度最直接、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当前,我国城市中社会治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从治安事件和犯罪事件性质上看,城市当中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犯罪形式;从社会治安涉案人员来看,一些特定群体,如流动人口、青少年、某些社会弱势群体成为重点关注的人群;从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规律看,一些案件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特征。例如暑期市民户外活动增多,各类商业、娱乐场所营业时间延长,“两抢一盗”、强买强卖、打架斗殴等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就会升高。
二、城市社会不稳定事件成因多元且将长期存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尽相同,各个城市的社会稳定形势和矛盾问题也存在差别。但是,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很多地区都有表现,而且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故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冲突
利益问题一向是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利益深刻调整时期,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很大。正是在这些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处理过程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当前城市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征地拆迁。征地问题主要涉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拆迁问题主要涉及市内国有土地,前者与经济发展和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后者则与城市改造直接联系在一起。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由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出现。二是劳资纠纷。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较大冲击,劳资纠纷明显增加,职工呈攀升态势。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处于停产状态,从而引发了大量的解除劳动合同纠纷,包括群体讨薪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赔偿金纠纷等等。[1]三是金融问题。城市是金融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还不到位,加之民间金融活动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因此,与金融相关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冲突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和焦点。
2.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步明显,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人口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随着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开始形成,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冲突的复杂化。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体制内民意诉求渠道比较有限,这是导致社会矛盾多发、积聚,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敌对势力破坏活动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全球化,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开放、多元以及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的渗透破坏活动在各个领域日渐活跃,特别是对于人口密集、战略地位特殊的大城市,其破坏活动无时不在。他们广泛关注、炒作、插手各类社会矛盾和热点事件,不时制造各种事端。近年来的一系列事实表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已成为干扰社会稳定重要原因之一。
4.网络时代舆论冲击力增强
目前,互联网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所。上网发声的阶层更加广泛,网民自觉、持续地关注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围观”、公权力的监督、公民权利的保护、社会公德伸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舆论虽然体现了中国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公正的强烈渴望,但一旦应对失当就可能激发负面效应,影响社会稳定。
三、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积极作为
1.发展经济,促进公平分配,夯实消解社会矛盾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很多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冲突,社会的无序与不稳定往往是利益冲突的外化形式。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矛盾仍然存在,有些领域甚至还很突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即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的需要,或者是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财富“蛋糕”做大;同时,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蛋糕”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当前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
2.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比如习惯“整治”、“命令”思维、主张“政府包打天下”、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看重硬性手段等,均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管理的创新包括法律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这一社会系统工程是我国社会能否顺利转型、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建设的重点。除了传统社会领域的管理创新,面对网络社会的兴起,政府同样需要进行大量的适应性改革和调整。当前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网络民意的发展及其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确立,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渠道,健全网络民意的回应机制,细化网络民意的搜集、甄别、答复等程序,尽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实现与网民的互动,融合网内与网外的不同民意,主动合理地做出回应。
3.做好危机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有效应对社会不稳定事件
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事件,源头预防是根本,危机预警和应急处置是关键。在从源头上预防社会冲突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危机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有效应对各类社会不稳定事件。
首先,及时有效预警。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增多,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演变成生活不稳定事件也都有一个过程。新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对社会矛盾发生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和量化分析,力争及时有效地进行预警。例如,要建立严格的情报采集、传递、分析、利用、反馈制度;及时对经常性的矛盾纠纷进行评估,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排查,强化预警和快速反应,着力提高基层发现、控制、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大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预警和管控,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引导和控制的水平。
- 上一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制度
- 下一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