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简历范文

时间:2023-03-14 16:0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简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简历

篇1

计算机专业简历自我评价阅读

我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精通CC++编程语言及MFC编程框架,并熟练运用VC++6.0VS20xx等软件进行相关工作。对Socket套接字编程有一定的了解,编写过聊天室类软件。熟悉OpenGL图形编程开发,并有相关项目经验。

我的性格沉稳、为人谦和、严谨认真,对IT行业的工作,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富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有关计算机专业的简历自我评价

1、熟悉软件验证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较丰富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经验。

2、良好的独立分析,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关注细节。

3、掌握常用测试工具,如Spirent、Silkperformer、Loadrunner,CPPUnit。

4、熟练使用C++、Python、LinuxShell等程序语言。

5、熟练操作Unix/Windows系统和Unix/Windows工具,熟悉Oracle、SQLServer。

6、熟悉网络协议,如TCP/IP,HTTP/HTTPS,FTP,DHCP,DNS,SSH,VNC。

7、熟悉网络的设计搭建,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熟悉Web,FTP,Samba,VPN等服务器的部署。

8、CET-6,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国家网络工程师(中级)认证。

表达计算机系简历自我评价

本人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就读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光阴荏荏,短短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学习生涯中,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我,在此炼就了一颗“平常心、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坦诚、互助、理解与沟通的基础之上。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维护集体利益、乐于助人是我学习的标准。努力学好各门课程,凭着自己的兴趣与三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已掌握了如:网页制作、图像处理、数据库应用与分析、动画制作、Office办公软件等等相关的专来知识。

篇2

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维护,熟练操纵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会auto cad photoshop 等软件;会用c语言编写一般程序。

专业知识扎实,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独立工作,又极赋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赋有进取心,有良好的职员治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服务行业、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服务行业和治理方面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纵word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121-01

高校计算机机房通常划分为公共机房和专业机房,公共机房承担着全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教学,专业机房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对应的软件课程等教学。由于两种机房的功能和使用频率等不同,为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探索公共机房和专业机房合理的建设规划与规范的管理就显的尤为重要。

1 专业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规划

专业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规划从最初的经费预算开始就关系到了机房今后的管理维护工作复杂程度。机房的建设不能只追求数量,建设规划人员应该从专业角度出发,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标准,把好机房建设规划的质量关,并根据自己专业的实际情况,定好计算机机房的布局和相关配置。

1.1 专业机房的布局

机房的整体布局,关系到机房的日常的使用条件,按照最新的国家级标准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机房一方面要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供一个符合国家各项有关标准及规范的优秀的科学的技术场地;另一方面,机房建设应给机房工作人员和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例如对亮度、空气质量、噪声的要求。

由于机房设备基本上都是精密仪器,由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其对工作的环境要求较高,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电磁干扰、静电、外部供电电源质量等都会对机房设备的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合理的布局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的布局和其他设备的布局

1.2 计算机的布局

一般专业机房计算机的组成由教师用机、服务器和学生用机,然后通过交换机互联。服务器和交换机的安放位置对环境要求较高,服务器安放于机房通风较好处,交换机安放在服务器附近并也能方便以后的网络检测和维修。整体布局应当方便人员的进出和突发事件的迅速安全撤离。此外一般建议能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日后的设备添加和跟换。

1.3 其他设备的布局

除去计算机设备,一般常见的机房包括供电电路、空调系统等,专业机房还包括相关专业的专业设备。供电电路布局需要考虑到电路的走向、电压电流大小、电磁干扰等。空调系统的布局需要考虑机房的通风条件、温度的变化等。

2 专业计算机机房的配置

2.1 计算机的配置

现根据专业的要求配置需要的计算机数量和计算机的配置,一般根据专业软件的需要确定处理的核心数目、速度、内存、硬盘大小等,保证够用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日后的专业发展、软硬件的升级,保证能长期使用。

2.2 专业相关配置

根据专业来配置相应计算机以外的设备,一般有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演示设备、专业设备等,多媒体的安装位置必须保证人员的正常观看使用。配备相关的稳压电源和保护电路以保证计算机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并能应对短路等突发状况。

2.3 专业机房的管理

专业机房的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机房管理的难易程度,机房管理既关系专业教学的质量,也反应了一个专业的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机房的管理必须建立完善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地执行。包括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条例、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其次还需要科学的监控管理体系,才能使机房的管理高度智能化、集中化,

2.3.1 安全管理

首先要保证机房的安全,机房要注意防火防盗防水防意外,配备防火灭火设施,安装监控防盗报警设备,下班时要关好门、窗、总电源等以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

2.3.2 人员的管理

人员的管理包括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管理人员应当有过硬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计算机和网络出现问题时候应当能迅速解决,保证机房日常运行的工作环境,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不断学习计算机新知识和计算机相关的边缘知识.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自己成为一名有高尚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能精通计算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机房管理员。

使用者应当根据规定正常合理的使用,保持使用过程卫生清洁,使用过程的合理规范,用电安全,严禁私自修改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设置,对于偷盗破坏等行为即使进行制止并相应处罚。

2.3.3 软硬件管理

计算机硬件对环境要求较高,为保证设备的软硬件的正常运行,就要保证机房的日常清洁卫生,以及使用过程的规范,定期对机器内部进行清洁工作,保证计算机的良好工作状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对出现问题的硬件可以采取替换法找出并进行维修更换。计算机的软件根据本专业要求进行正常的安装,建议安装硬件级别的保护还原卡,并安装防病毒软件,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病毒的传播。同时可以安装相应的课程记录以及相关设备使用情况的记录软件,使得机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简便化、安全化,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方便使用人员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进步推动机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多维平台

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但授课教师、学习环境等因素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国内诸多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了一定的成果[1-5],但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具体课程或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对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近9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实践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构建

2015年笔者对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学院近900名本科生进行了创新能力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竞赛参与、职业规划等。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课堂、实践和课外三层教学体系,并在课程、学生、教师各自的维度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每个维度的关键目标,并寻求跨维度三层教学体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的基本框架,并据此设计各个维度的具体任务,达到贯穿维度与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的基本框架见图1。在课堂教学层上,教师教授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课堂上对于教材、辅导资料的了解,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个也是创新能力培养金字塔的基础。而在实践教学层上,主要是对于学生实验课程和设计内容的安排,在实践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具备运用知识与工具的技能,教师在这一层的主要任务是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最顶层的课外教学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给出合理的意见,而学生更多是通过学科竞赛和实习活动将前两层中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工具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找创新点。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更新教学内容。本论文主要依托于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及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而项目组主要成员承担的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学,因此本项目主要围绕上述课程进行教改活动。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引入Java认证考试真题讲解,因学生对此类题目比较感兴趣,因此引进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中添加设计模式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此知识模块与就业应聘的笔试内容关联度较高。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加大了算法设计教学内容的比重,将往届的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的填空题和编程题作为例题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相关竞赛的难度有了提前的了解和准备。2.重编教材。重新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与以往教材相比,《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引入案例化教学思路,侧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其中实践篇内容安排了俄罗斯方块、贪食蛇、英文单词小助手、计算器、万年历和保龄球计分系统,学生通过对这一教材的学习,获得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算法设计思想和实践编程技能,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发多媒体课件。在调研了优秀获奖多媒体课件后,根据C语言课程的特点,开发制作了C语言程序设计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通过1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的使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对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引入了设计模式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图片与动画进行设计展示,使得互动效果更明显。4.开发课程网站。本课题通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直观的课程内容,简单直接地提供给学生关键学习热点,让学生可以在线留言,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同时网站后台可以随时教师当前的授课计划或者备课的教案,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推送相关知识内容,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对个别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微课的设计。5.整理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还需对所讲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提供给学生可拓展视野和思路的网络新闻、学习网址、参考书籍或者网络视频等电子资料,也可布置相关的关键词,由学生自发查找并在课堂进行专题报告,这样既可以挖掘出学生真正的兴趣,又可以深化知识内容。重视作业的点评与讲解,将往年学生的电子版作业进行整理,在布置给学生作业前进行往届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此方法进行作业的布置,学生普遍反映在展示优秀作业后,对自己的作业有了新的启发,完成效率明显高于无参考作业的课程。6.改革教学手段。引入并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施“观察—实践—启发—创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

1.实验指导书的编写。针对Java程序设计中面向对象的新特点,在实验指导书编写中设计丰富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放式的实验内容能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编写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划分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鼓励学生尝试高级别的实验项目。2.课程设计。一般第3至第7学期每学期将会安排至少2门的课程设计,但教师发现这一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软件工程专业,试点进行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的联合课程设计,合并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教师在原有大纲知识覆盖的标准下,重新设计能结合两门课程知识要点的综合性题目,有益于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与实践。3.实训环节。不仅重视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还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相关师资力量。计算机学院与高新软件园的几家企业均签订了校企联合基地的相关协议,因此在实训环节由这些企业选派优秀企业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大有裨益。在2015和2016年的生产实习环节,笔者带领部分专业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课外教学

1.建立本科导师制。鉴于各学校近年来引进人才的规模加大,学院现有师资力量及水平逐年增强,建立“导师制”,由一名教师对每个年级的若干名学生进行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还可结合自身科研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我校相关导师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国家级3项,省级6项。这些题目的来源都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关,对学生更早接触和了解新技术和新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成立学生团队。成立正式的软件协会,面向全校招募有意在计算机领域发展的学生,并通过考核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成员,随后协调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选择团队学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由学生自主管理,小组进行学习和交流,并进行项目申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进行知识储备和项目实训。3.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针对全校程序设计大赛甄选出的优秀选手,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算法专题讲座和培训,为创新中的核心技术储备人才。在近几年的数学建模比赛、蓝桥杯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上我校取得了喜人成绩:其中2014年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2015年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团队赛总决赛二等奖;2016年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2016年中软杯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项,ACM省赛三等奖两项,互联网+省赛银奖1项,铜奖1项,近3年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由此可见进行学科竞赛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构建信息平台。集合课堂、实践和课外三个维度,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引进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在平台上建立以项目为引导的学习小组,将学生参与竞赛的项目整合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平台功能的重构,可引入竞赛信息板块,创业项目板块,并将课程内容增加到网络信息化平台中,使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能够进行有效学习。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平台的构建,解决了现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体系的问题,从多维度进行实践,摸索并总结出了基于此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经验,下一步将聚焦于如何在该平台下建立学生和教师的激励及成效评估机制,以便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可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陈新.以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2):42-43.

[2]罗晓霞.融合式的实践教学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12):101-102.

[3]史晓楠.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26-227.

[4]史晓楠,贾澎涛,罗晓霞.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1):30-3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就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39-02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瞩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上。用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用人企业招聘目标的错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如李怀晖等进行了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今后高校人才培育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1]。如李霞等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为营销专业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指导[2]。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名在校大学生、200名毕业生以及20家用人企业的调查分析,初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为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胜任力、胜任力模型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个人特征、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

胜任力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且对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目标产生关键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在高校教育行为等外在因素和自身学习规划等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获得的能够得到并完成工作的能力[4]。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的基准性就业胜任力和鉴别性就业胜任力。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特征,如表1所示。

本文借用冰山模型,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分为知识技能、胜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5个方面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表2所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的评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实习实训真正引入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最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接受企业人员的指导并完成真实性的项目及工作。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中各特征的权重计算,成立专家小组,由9名和学院保持校企联合培养关系的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值。

(1)一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表3赋值,构建矩阵。

计算得出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和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以某位专家的一级指标为例:

按照上文所述计算得出:C.R=0.0954。因为C.R

(2)二级指标的配置。本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每个维度下的特征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仍然采用两两比较法。在此,不再逐项说明计算过程。

三、结论

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更加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本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本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提取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15个胜任力特征,并根据用人企业的评测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权重,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结果表明,用人企业既关心学生的执行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可以让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此模式还可以为企业人才的选拔、鉴别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不同专业之间差别很大,其评价指标也会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等的l展而变化,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并随时调整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需求的真正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怀晖,杨桂华,陈静.自动化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7-28.

[2]李霞,王启万,夏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17):152-154.

[3]徐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视角[J].企业经济,2012,(01):68-71.

[4]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质量监控与保障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原则。针对性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业特点,与企业合作,共同分析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性是指,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性是指,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改革思路

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工作室及科技竞赛等形式。将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合理配置,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本着服务于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服务于课程学习的转变,重点从职业性、整体性、开放性等方面提高建设水平。职业性就是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整体性就是实训基地要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和要求,建立能够适应多种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放性就是能满足学生知识、技能主动建构和学生课余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技能训练提供条件。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说来,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建立一整套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实习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室教学法、学科竞赛、行动学习型教学方法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现职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成功的创业者、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在实践教学环节兼职任教,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四、实践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二)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比如,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听课表等,有利于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构建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组评教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杨建毅.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方案的探讨.才智.2012

[2]刘元林,孟庆强等.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篇7

关键词:教学幻灯片;Powerpoint2003;抽象、生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很多,幻灯片演示是最重要且不可缺少教学辅助方式。对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型计算题的讲授一直是专业教师感到需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本文在做好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上,选择常用的最简洁的Powerpoint2003软件,就制作《结构设计原理》教材中的一道例题来讲解大型计算题幻灯片制作过程中的条理顺序和技术关键点,以例题介绍幻灯片的具体制作过程。

一、对一个偏心受压构件的配筋计算

例: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截面尺寸b×h=400mm×600mm。弯矩作用方向及垂直于弯矩作用方向的构件计算长度l0均为4.5m。作用在构件截面上的计算轴向力Nj=1500kN,计算弯矩Mj=225kN・m。欲采用20号混凝土,纵向钢筋为Ⅱ级钢筋。试进行钢筋设计并进行截面复核。

解:1.截面设计

由Nj=1500kN,Mj=225kN・m,可得到偏心距e0为

e0= = =150mm

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长细比为

λ= = =7.5

故不考虑纵向弯曲影响,取偏心距增大系数η=1。

(1)大、小偏心受压的初步判定

设a= =44mm,则h0=h-a=600-44=556mm,而

he0=1×150=150mm

初步判定属于小偏心受压。

(2)计算所需的纵向钢筋面积

本例属于小偏心受压构件欲求钢筋Ag和钢筋Ag′的情况。

取Ag=0.002bh0=445mm?

而e=ηe0+ -a=406mm

e′=ηe0- +a=-106mm

下面进行截面受压区高度x的计算。采用公式来计算x的值。

①Ax?+Bx?+Cx+D=0

其中 A=-0.5 Rab =-1672

B= Raba′=147136

C=0.003 EgAg(a-h0)-Nje′=55104960

D=0.0027 EgAg(h0-a′)h0=5.1989078×1010

用牛顿迭代,可解得x≈384mm。

②Ax?+Bx+C=0

其中 A=-0.5 Rabh0 =-929632

B= =-86403401

C= =17.2576793×1010

②解得与①解得的x=384mm,误差仅为0.78%。

现取截面受压区高度为x=384mm,则

ξ= = =0.691>ξjg=0.55且< =1.079

故可按截面部分受压的小偏心构件计算,可得到钢筋Ag中的应力为

σg=0.003Eg( -1)=181.476MPa(拉应力)

将Ag′=1073mm?,σg=181.476MPa,x=384mm及其它已知值代入式即得到Ag′=1073mm?>μ′minbh0=445mm?

现选择Ag为3φ14,Ag=462mm?;Ag′为3φ22,Ag′=1140mm?。取a=35mm,a′=40mm。设计的纵向钢筋沿截面短边b方向布置一排,所需截面最小宽度bmin=222mm

2.截面复核

(1)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截面复核

构件在垂直于弯矩作用方向上的长细比l0/b=4500/400=11.25,查表得到纵向弯曲系数 =0.96,则

Nu= γb〔 Rabh + Rg′(Ag+ Ag′)〕=2323.54kN>Nj=1500kN

满足要求。

(2)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截面复核

假定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即取σg= Rg,可求得受压区高度为

x=(h0-e)+ =413mm>ξjgh0=0.55×565=311mm

故截面应为小偏心受压。

下面应按小偏心受压重新计算截面受压区高度x,同上得截面受压区高度x=388mm,则

ξ= = =0.687>ξjg=0.55且< =1.062

故本例确为截面部分受压的小偏心受压构件。

求钢筋Ag中的应力σg为

σg=0.003Eg( -1) =186.03MPa(拉应力)

求得截面承载力为

Nu=γb[ Rabx + (Rg′Ag′-σg Ag)]=1531.82kN>Nj=1500kN

经截面复核,确认图的截面钢筋设计。箍筋采用φ8,间距按照普通箍筋构造要求选用。

二、讲授

要讲授这个题目以及如何制作出利于学生接受的课件,首先要先总观全局,明白这个题目的大体步骤;然后考虑怎么将各个步骤放到幻灯片上,注意字体的大小、幻灯片之间的连接、图片的布置等。

第一步:搞明白本题目的大体步骤。本题的解答过程大体分为:

1.截面设计

(1)大、小偏心受压的初步判定;

(2)计算所需的纵向钢筋面积;

2.截面复核

(1)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截面复核;

(2)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截面复核;

3.如果设计的构造不合理,必须重新设计;

第二步:考虑怎样将各个步骤放到幻灯片上;

通过考虑,将偏心距、长细比的计算和大小偏心的初步判定放在开始部分。

考虑到受压区高度x的计算比较繁琐,要分两种方法计算,为了便于比较,决定将e和e′的计算做成第3张幻灯片。将按式Ax?+Bx?+Cx+D=0计算的过程做成第4、5张幻灯片,将按式Ax?+Bx+C=0计算的过程做成第6、7张幻灯片。即将剩下的内容做成第8、9张幻灯片。

下面是截面复核内容。

截面复核要分为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复核和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截面复核,在衡量内容和版式后,做成了第10、11张幻灯片。截面复核同样需要用两种方法计算受压区高度x,和设计时的计算一样,即做成第12、13张幻灯片。

截面复核剩下的步骤和设计时的步骤一样,即做成第14、15张幻灯片。

接下来就是换背景、添加动画。至此,一个完整题目的教学幻灯片制作即已完成。

三、总结

(一)做好一个题目的幻灯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所要做的题目有个全方面的掌握,确定分哪几个步骤;

2.兼顾版式、字体、衔接、清晰这几方面因素;

3.选择好的背景、字体颜色;

4.选好幻灯片动画,不要太复杂,简简单单就好。

(二)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所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让幻灯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一张幻灯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一个题目必须被分写在N张幻灯片上,有的题目的篇幅比较大,解答要写的东西很多。分解后需要较好的关联性,以利于理解。

2.尽可能让较复制的公式放大显示

公式中字母多、公式本身结构复杂。计算时很容易出错,需要要看清楚公式,了解公式的结构,就可以顺利地解答,尽可能地将繁琐的公式单独、放大地表示,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清楚地看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教学幻灯片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其发展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明;Flash 5入门与提高[M];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上接第31页)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篇8

1.有效教学的理论概述

1.1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标准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而不是老师有没有完成课程内容或是教学态度的认真与否。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经过老师的教学学习有没有收获,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获,能力没有提高,即使老师教的再好再辛苦也还是无效的教学。判定是否是有效教学有一些基本的标准,如有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向,学生有没有高度参与教学,有没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等等。

1.2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他的理论随时代而发展,具体的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是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益,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是教学效果的底线。但这个效益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益并不在于一堂课中教师教给学生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习过程中能力和素质有没有提高。有效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力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要克服满堂灌,必须少讲、精讲,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运用,也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2.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2.1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

不少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是希望能够在职业学校学习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他要求所学的知识是实用的、对今后的实习就业和生活有用的。学生如果觉得老师所教的专业知识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不愿学习。因此,专业课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

教师专业课教学的资源如果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明确,学习的兴趣会更高。因此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的现在学习内容与将来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实效策略

多媒体给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刺激,较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的课程均以教授如word,PS等应用软件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帮助讲解陈述性知识,而且操作技能部分更离不开多媒体的演示,以增强学生直观的学习经验。所以说多媒体投影演示是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因此,我校在每个教师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提倡教师多媒体教学。

然而,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适合多媒体演示教学,用多媒体投影进行演示也不是越多越好,有的教师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做的非常漂亮,整节课几乎都用多媒体投影演示来讲解知识点,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这种不恰当的使用教学媒体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成了教学媒体演示的观赏者,限制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起不到积极的效果,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3根据专业特点,提高上机练习效率策略

由于中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惰性大,就喜欢上网聊天和玩游戏,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任其自由上机练习操作,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所以专业课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组织上机实践练习的策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上机效率的提高,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的有效教学。

2.3.1合理分组,提高上机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上机实践课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合理的分组,对提高上机实践练习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性格差异和男女性别,把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以提高上机实践练习课的效率。

2.3.2分层任务,实行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职校生一个重要特点是低程度高分化,使得教师很难定出符合所有学生实际练习需求的上机练习任务。如果给的上机任务太简单,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上机任务就会无所事事,影响课堂秩序,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如果给的任务太难,那样就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完成任务,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学习。实施分层教学法有效的避免了这种情况,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信心。

2.3.3营造宽松上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学生营造宽松的上机环境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学生在上机时上网聊天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是通过给学生营造宽松的上机环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上机环境。其次,学生练习上机任务时内容和方法可以不作限制,比如学习word时,我提出电子小报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不按教材上的步骤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意思编辑文字,自己设计和编辑,编辑的方法也可以自由选择。第三,课堂上学生可以互讨论、相互指点交流,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向别人请教学,而不必拘于原地不动和安安静静的上机纪律,只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上机学习环境。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创新科技的活动,为各个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空间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为国家与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较强,缺乏实践能力。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与频率较大,普遍具备创新意识,对创新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即使持有创新动机与创新灵感,但实践创新的能力却不突出,而高校当前的软件硬件设施有限,难以时刻跟上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灵感难以得到实现。另外,在各大高校组织的创新设计或者科技比赛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的作品具有“创新性”,然而,很多方案却缺乏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开拓领域较小,再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造成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现。

2.有一定的创新激情,缺乏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知识都充满了好奇,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持续到大学中还会有所保留,此时,他们对大学的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各种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对创新也有强烈的激情。然而,由于对这些活动事前没有接触过,大部分学生在参与进去后,因为缺乏兴趣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导致原有的激情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种消极的状态,创新激情难以延续。

3.具备创新能力,缺乏实践平台。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具备创新能力,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人的能力难以发挥,创新的积极性逐渐消失。更有很多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创新激情,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创新平台。例如:一些学生的实践仅仅限制在课堂或者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研场所等相关资源,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改进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本的实践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的强大力量,认真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然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科技竞赛,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院的经济状况,为学生建造企业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基地、科研基地等发展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高校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创新知识,还要积极建设师资队伍与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目前不少院校已经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度,这样一来,每位导师带几名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指导,可以将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导师的职责不仅仅在选课、实习方面进行指导,对其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师的鼓励与带领下,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工程研究训练,对提高其科研开发能力有着良好的功效。

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创新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课程,学校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科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在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加强对课内外实验的动手能力培养。对学院内的教学设备,除了满足师生的教学计划外,可以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入机房或者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另外,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团结合作下,师生共同完成创新型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4.考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体制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实现科学的评价。为此,要丰富评价形式,考试内容也要广泛,尤其要加大试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综合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谢泽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

[2]蒋秀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王威娜.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专业”教学方式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篇10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8;

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分析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病,提出动态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阐述构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递进课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简介:成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口就业难的局面,造成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大量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基于“学科(或知识)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鉴于学科本位主义存在的弊病,我们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倡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学习者或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规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岗位练技能,全面推进“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前两学年,依托校内学习环境,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相融合,达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真实项目实战相融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景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做考一体化,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培养职场意识,达成就业意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准员工到员工的蜕变。

2 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要求毕业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精神素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课题体系在纵向方面由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等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一定岗位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设计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具备反思和革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在横向方面按照成长认知规律、职业能力递增的方式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改革与课程重构,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全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故障诊断与排除、小型局域网组建及文档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我们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项目载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所需知识技能融合进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模块,基于作品(产品)设计训练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方式进行设计,课程教学任务按适度递增的方式设置。以行为导向为主,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提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处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认知过程及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优化重构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4个教学项目,如图3所示。

3 专业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3.1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实践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

3.2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1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项目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1)提出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前设计好教学项目,即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活动时下发项目教学任务单。

(2)分析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项目教学任务单进行交流信息与相互讨论,并提出完成项目的初步思路。

(3)项目分工与实施方案编制:根据项目教学任务单及需求分析,初步确定项目解决方案,然后经教师检查后,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4)分工协作与实施任务: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每位组员轮流负责项目团队中的各个岗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担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项目展示、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介绍项目的分工、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和项目结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项目小组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个环节构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重复或简化。

3.2.2 翻转课堂教学法

部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微型课程体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其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每个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满足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人人皆能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能学”的愿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进行学习(个陛化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扮演网络工程师又扮演客户等角色,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组讨论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考核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权数见表1。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我们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递进)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专业拓展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岗位化,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IT产业,融人行业,服务企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刘建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190-191.

[2]许丽婷,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149-150.

[3]谭爱平,陈超,杨幸.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40-144.

[4]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 89-92.

[5]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52-154.

[6]孙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伟明.浅述职业学校高职学生技能的递进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陈晓兵,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180-182.

[9]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0-76.

[10]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2-117.

[11]谭爱平,胡汉辉,高职网络互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5):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