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7 04: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丑小鸭教学设计

篇1

丑小鸭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生词注音。

丑陋(lou4) 讪笑(shan4) 嫉妒(ji du4)

来势汹汹(xiOng) 沼泽(zh60) 铰链(jiao3)

进出(beng4) 绅士(shen3) 冰雹(bao2)

木屐(『『) 飕飕(so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丑陋:(相貌或样子)难看。

(2)讪笑:讥笑。

(3)嫉妒:忌妒。

(4)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盛大的样子(贬义)。

(5)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是由于湖泊里面的物质长期沉积,湖水越来越浅,湖底长满苔藓、芦苇等植物而形成的。

3.阅读全文,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导语 。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三、正课

1.质疑: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

讨论并归纳:由于长得丑陋,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讨好那些野鸭们,但野鸭们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里,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家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喵喵的叫声和进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2.质疑: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3.质疑: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讨论并归纳:

(1)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2)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

(3)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飞向他们。

正因为丑小鸭的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4.质疑:P30最后两行。小鸭认出了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向往美,追求美,但又感到自己丑陋,不能与美丽的白天鹅为伍而难过。

5.质疑:P31第一段。丑小鸭飞向这些美丽的天鹅,为什么要说“请你们弄死我吧!”

讨论并归纳:因为丑小鸭觉得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他们会把我弄死的,但他抱定了决心,拼得一死也要向往美,追求美。

6.质疑:P31第二段“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讨论并归纳: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7.质疑:P31最后一段。当大家都赞美丑小鸭的美时,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卑微、无力和渺小,不习惯别人对他的赞美。

8.质疑:P32第一行“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讨论并归纳:“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谦虚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9.质疑:丑小鸭形象对我们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启示?

讨论并归纳: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小结

篇2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有人将拓展阅读等同于课外阅读,其实不然,课外阅读在内容选择上是自由的,只要感兴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为课本服务,因此,所选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教材每个单元有它固定的单元内容,所以在选材上不是很困难。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质疑解难。如在学生阅读《秦兵马俑》一文前,可以给学生质疑: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由来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可以有所收获。

2.有些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删节或节选的,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原文那种语言气息,教师如果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没有写丑小鸭在农夫家的遭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相关片段,再次感受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对丑小鸭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兴趣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好拓展阅读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将会让学生积极地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进而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知识、享受阅读。

1.以激励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作如下鼓励: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你了解的课外知识真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游戏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谁阅读、背诵、写出的文章多、质优,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是这个游戏的赢家,并能赢得一定的奖励。

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设立图书角:师生踊跃捐书、献书,实现阅读材料的共享。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读书交流。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集中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三、开放式阅读

开放式阅读就是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取向,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地发展阅读能力。进行开放式阅读,能为拓展阅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发者,起着导航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设计由"硬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为学生预留探索的空间。传统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管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教材为中心,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以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师怎样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预定的、程式化的,不易改变,这种设计我们称之"硬性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分为"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两个部分。预先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对教学观念、计划和规则进行事先设计。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有了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我们称之为"弹性设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留教学时间和空间。

3.课内向课外辐射,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四十分钟,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善问会问的同时,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自己动手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读书实践

篇3

[关键词]“山寨教学”;解决策略;教学突围

时下,“山寨”这个网络词汇大家已十分知晓。对“山寨”这个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由此衍生的词汇有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等等。如果把“山寨”这个词移植到教学中又会是如何一种景象呢?笔者暂且将这个景象称为“山寨教学”。

有些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有“名师模仿秀”环节,这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挑选不同层次的模仿级别:一级模仿(全盘模仿)、二级模仿(大同小异)、三级模仿(小同大异)。通过模仿后剖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名师模仿秀”是运用“名师”这一资源,理性地提高自我,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这个层面上讲,模仿名师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并非都是理性地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已把名师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范本,一遇上公开课、观摩课,马上就会查找名师(现成的)的教学设计,而后便运用这个设计或者稍加改动就想当然地搬入课堂。这种简单的作法便成为“山寨教学”,而这种“山寨教学”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教师也便成为了空壳,其结果是既害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还损了被模仿的那位名师。

那么,如何避免“山寨教学”的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倡导过程,注重文本细读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各具风格,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前,对文本细读的功夫做得很足,许多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实都源自他对文本的细读。而时下,文本细读这一形式,已做为教师个人修炼的一种形式,走进了教师研修的行列中,这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

1.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走到文字的背后。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内涵,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针对“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话,引导学生从“设”、从“果有”这些细枝末节中,体悟到不是只有一种水果,还摆上了其它水果;从为客人准备的多种水果,体会到杨氏之子的热情好客。

文本细读,就要静心细读,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最终达到“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2.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通过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画面中的情境浮现在“眼前”,产生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3.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感悟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原译文)一课时,引导学生研读写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这一部分,原作中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如课文中那样对“又大又丑”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窦老师让学生将这六个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揣摩作者为什么不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在对比之中,体味到了作者对丑小鸭的爱怜之情,领悟到了作者“惜字如金”的真正用意。

应该说,对文本进行细读,是我们一线教师着力要加强的一种技能。只有沉下心来对文本细细品,慢慢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感受内涵,重视教学思想

当然,我们不否认名师的课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地方。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教学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感受名师的教学内涵,重视名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有什么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感悟到名师内在的教学思想。对名师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抱着“文本细读”的态度进行“细读”。如一位新教师模仿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思路:从读课题到学习字词,再到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学习课外材料《沙漠之舟》等环节与薛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一对应。但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觉得不对劲,便回家查看了薛老师的教学实录,才发现了这位教师模仿中的一些误区。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位老师也试着采用了薛老师课堂上提供的资料《沙漠之舟》,她请学生阅读了此文,然后让学生画出表现骆驼各个部分作用的句子,请学生读读骆驼还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最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不妨再看薛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选择课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的寿命可达35~40岁。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 ,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

师: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绘画很出色,曾经在好几次比赛中得过一等奖。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篇4

关键词:多媒体 特长 误区 发展 适度

近年多媒体披着华丽的外衣在三尺教坛闪亮登场,它的多姿多彩、它的深刻内涵、它的趣味横生令老师们拍案叫绝,教学改革终于结了硕果,喝了多年的“粉笔灰”终于可以停止了;学生们更是神采飞扬。激发兴趣、互动学习、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在生动有趣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的确有着其他教学辅助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使用,笔者发现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使用,有的老师存在很多盲目性,其具体状况如下。

一、新生事物、不可替代

近年多媒体技术飞跃发展,它图文并茂、声相并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容量信息、利于多元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确使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有着传统教法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幻灯片、falish、 mp3的应用,让学生们眼前为之一亮,对姿多彩的图像、惟妙惟肖的动漫、悦耳动听的声音,都激发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从此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老师改变了以前局限于“三只讲台”、“一身粉灰”的疲劳无趣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在讲到七年级安徒生《丑小鸭》时,我首先制作falish 《丑小鸭》动漫丑小鸭那一举一动惟妙惟肖的形态,画外音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让孩子们如临其境,为丑小鸭的痛苦而痛苦、为她不公平的待遇而愤恨。课文内容不讲自通。然后我又制作了12片幻灯片,设计了激情导入,安童生及其名著介绍,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最后总结。学生们在生动活泼中,读懂了丑小鸭的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了解了安徒生,及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名篇。寓教于乐、激趣、开拓,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好的、不可替代的教学工具。

二、美玉其外、肤浅内在

可使课堂多姿多彩的外在美的多媒体、是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但是,如果教师一味追求精彩有趣,教学设计过分使用falish,或者插上与上课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课堂上播的音乐过多、过滥,与教学内容不符,这样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如:我们在讲到《木兰诗》时,将诗中描绘的几个画面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并且教师在每副插图展出时加以讲解,结果正题没碍着一节课失去40分钟,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硬是上成了图画欣赏课。新时期语文教学课程要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如果把一节课上成美术欣赏课、动漫欣赏课或音乐欣赏课,那这节课就是败了。还不如陈旧的古板的教法,学生还能学点知识。再者古诗的学习,应通过学生的不断的诵读,在读中获得对诗歌意境和形象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不能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如果抛弃实践活动,语文课就上得太肤浅了。中国有句俗话“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一个美貌如花的姑娘、如果胸无点墨,容颜尽失时会被遗忘,同理,披着美丽外衣的的多媒体课,如果我们使用不当、不去深挖它的价值,当它不能给教学带来实际作用时,还不如抛弃。

三、资料堆积、本末倒置

与执着于美丽的外衣相反,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媒体成为新的灌输工具。在多媒体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大教学容量,falish、 mp3 、幻灯片一起上,制幻灯片时还找来大量素材,课文的背景材料,作者的生辰介绍、著作介绍、生字生词,课文内容的理解,超容量的练习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两节甚至三节课的内容因多媒体的便捷教师一节课就能完成,大大加快了课堂的教学节奏。这样的教学方式,用适当了,对新的教学改革很有利;不适当了适得其反,对教学效果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重点、理不出层次。并且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一些需要精雕细琢、仔细作品。一定要把重点突出出来,老师分析、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我们在讲到《岳阳楼记》时,“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时必须认真讲解,重点敲击,并联系现实、伸发开去。师生共同探讨、深挖课文。如果学生只是快节奏的观看“走马灯”一样的幻灯片,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是“浮光掠影”,不要说提高了。新课改要求我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的老师课件设计不看适合与否,只管把学生当作内存巨大的计算机,超能量的储藏器,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其结果学生超负荷运转最后只能不堪重负,新的素质教育要减负,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其结果越减越重。

四、“扬弃”结合、把握好“度”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师播音员煽情家微笑天使设计师。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记得在教《海燕》一文时,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海燕的形象,领悟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上颇有进展。我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回荡在室内,记得当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朗诵一结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这种效果超出了我的最初预设。

二.语文教师应是“煽情家”

堂课上,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使学生既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一统”,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在情景交融中,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于是“灵光”在情到深处时频频闪现,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最后一段,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很美。学生朗读时很投入,充满激情,充满憧憬。赞扬一番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轻了,乱了,语气也变得无可奈何——我见同学们读得如此深情,忽然来了灵感,就对原了个小手术:

……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难看的影子,灰色的羽毛,粗短的脖子,丑极了。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原来我真是只丑小鸭啊!

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没有变成魅力的白天鹅。同学们呆住了,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的情绪从峰顶跌入低谷,教室里一片寂静。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相貌确实有美丑之分,而且无法选择。怎样让孩子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呢?这对生活在蜜水里而又集“几代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

但是沉默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一两分钟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一只、三只、五只……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再次变得热烈非凡——“深情”引发“生成”,“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就缘自于魅力无限的“动态生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在“深情”与“生成”中诞生。

三、语文教师应是微笑天使

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

学生一向认为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

四、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篇6

近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描述和分析。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一个教学解读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教师以情怀教育为寄托,通过“和学生艰难对话”进入问题情境,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解决了问题,从而构成了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知识”。该案例反映出,教学文本解读的特殊性是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时要纳入学生的解读视角,并以生成教学策略为解读的落脚点,这是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发挥支撑作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个人知识;教学解读;生活经验

一、问题提出

教学解读指的是语文教师基于教学需要解读教学文本的实践。文本解读的研究表明(巴赫金,1998;伽达默尔,1999),真正意义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1]。基于此,国外的教学研究发现,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2]。所以,推进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研究,近年来也日益受到汉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是根据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针对语文教学文本提出一系列的解读原则,例如孙绍振(2003)的“文本细读”法[3]。这无疑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是,对语文教师个人的教学文本解读经验,我们还缺乏分析,提炼不足;而这个问题的探究,既有利于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理论的对话,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具体地了解怎样从一个真读、会读的读者走向教学,更是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面貌和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一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化名J)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相关文本分析,并以教师的“本土语言”来提炼教师的解读思路和教学思想。J老师是一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完整地把所有类型的中学基本上都走了一圈儿”。最初,她是四川省的一名乡村中学教师,经历了乡中、镇中、县中之后,又先后到重庆市的普通中学、重点中学任教。后通过招考调入北京,目前执教于北京市某市级重点高中。这些经历为她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她感到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南方的学生和北方的学生也很不一样,所以,她逐渐养成了先核准学生的“生活底座”和“情感底座”再展开教学的习惯,而这成为她能够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和思考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她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于她去北京,父亲是很不以为然的。老人觉得,能够在重庆市执教就该知足了。去北京,不但要放弃过去的一切,还要面对新的挑战,这很不值得。但是她毅然走出了这一步。这个历程使她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深刻体会到不断求索的意义。这也成为她解读《丑小鸭》等教学文本的生活基础。这些经历还帮助她建立了“变”的意识:“慢慢地你就聪明了,就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对,你就得改,你就要重新摸索,你就得变化!”这成为她建构自己的教学解读的信念基础。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首先对J老师进行了多次访谈,在此基础上,观摩了她的课堂教学;同时,将她教育博客的内容,也作为文本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与生成

按照科学哲学家波兰尼(2000)的观点,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而后者是支撑认知实践的“底座”。它是以求知热情为动力、以求知寄托为导向的;实践者对实践过程的焦点觉知和附带觉知,分别构成了这类知识的基本逻辑和个人智慧———基于其主观成分和默会特点,波兰尼称之为“个人知识”[4]。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舍恩,2007,2008;陈向明,2011),教师的“行家绝技”应该属于“个人知识”的范畴[5]。从这个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实践就会发现,这正是一个“个人知识”从建构到生成的过程,而这个分析也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经验。

(一)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

J老师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始于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她一次次重新解读文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读思路,即以“教情怀”为旨趣、以投入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对话为基本经验,并且对解读效果进行自我评赏。在这个过程中,她建立了“教学就是教自己”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分享体验,理解人生。

1.进入问题情境:“和学生艰难对话”

按照波兰尼(2000)的分析,实践者本着已有的认识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交互,会遭遇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正是知识建构的开始———知识的建构,就是怀揣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四处求索的过程[6]。J老师遭遇教学解读的新问题,始于某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正当教学按照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思路进行时,有学生提问:如果是您,会不会让这个弟弟回家?这立时激起了学生的议论,有的还表示:其实菲利普夫人挺像自己的妈妈……这些质疑超越了金钱关系的表层分析,深入到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冲击着小说的传统解读,这些都让教师陷入困惑之中。J老师把回应学生的质疑称为“和学生艰难对话”:“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唱一曲完美的双簧,表面看起来很美,其实内在的问题很多。对话的过于‘流畅’折射出师生之间的思维交锋力度不够;共性太多的课堂,也缺乏生命成长真实的回音。所以,在‘艰难’中对话,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她没有遏止学生的思考,而是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尊重个人理解的态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和质疑的勇气,所以此后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学生问了一个老师想都没想过的问题:丑小鸭即使不经奋斗,长大了也一定是天鹅。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这又促使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反思问题……由此可见,是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促使J老师展开深入的解读和反思,这正是向着建构个人知识迈出的第一步。

2.依靠焦点觉知:“读透了自然有招儿”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精力是集中于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波兰尼(2000)把这种对实践过程的意识称为焦点觉知。它能够反映个人知识的基本逻辑[7]。在这个意识的深层,包含着“个人知识”的核心要素,波兰尼称之为“求知寄托”。它是实践者所认定的价值,并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它的召唤[8]。从这个视角来看,J老师以解决学生质疑为目标的教学解读,体现出“教情怀”的求知寄托;并随之生成了“读透了自然有招儿”的教学策略。

(1)“教情怀”的求知寄托

从“求知寄托”的特点来观照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思路,就会发现,它们都是辐辏于读出生活的意义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我的叔叔于勒》读出的是对小人物人生况味的品读;教《丑小鸭》,则是和学生一起体会不断求“好”的人生历程;在《背影》中,他们读出了父子感情背后的“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教杨绛的《老王》,重点被放在要“活”出高贵的生“命”……按照她自己的反思就是:“我教的是情怀!”波兰尼(2000)认为,求知寄托是“探讨普遍地有效的东西的唯一途径”[9]。以“情怀”为导向的解读虽然不能说是J老师唯一的解读思路,但已经是基本的、常规的,并得到了自我反思。这就意味着,“情怀”已经成为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求知寄托”,所以在它的召唤下,文本解读的各个要素、细节,都被整合到以此为导向的整体性场域之中,并按照它的标准赋予它们意义。从J老师的文本解读经历来看,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寄托,是因为这让她感受到了解读的意义。典型地体现在对《丑小鸭》的解读当中。我觉得,生命当中最辉煌的时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时刻。什么叫作最重要的一刻?应该是被开悟的那一刻。丑小鸭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它在逃亡过程当中的某一天,发现一群漂亮的大鸟飞过。就是说,它在很卑微、潦倒的状态中,发现原来还有另外的一种生命状态,那么高,那么自由,那么美好,那么敞亮!它觉得太好了,人还可以这样活着!我自己也出现过这样的时刻。那个时候我活得不好,但是我看到了一种好的状态,那种“好”激发了我对真、美、善的向往!我突然就觉得,这样才是活得有意思!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白天鹅,每个人也又是丑小鸭。首先,体验“情怀”为寄托的解读能够较好地回应学生的质疑,这是它能够成为求知寄托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文本所展示的人生境界,让她读出了更美好的生命可能性,被激发出强烈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个阐释逻辑也充分印证了她多年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的价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她抛开传统的程式化解读,在此后的解读实践中一次次接受“情怀”感悟的召唤。

(2)“读透自然有招儿”的教学设计策略

“我教的是情怀”这一表述,体现出这既是她解读教学文本的特点,同时,她也要用之于教学。那么,文本解读的体验怎样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呢?J老师在某次《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过程中,将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概括为“读透了自然有招儿”。在我看来,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课堂态度: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要有“盖”(原来如此)味儿……所以我发现,只要读透了,自然能想出招儿来!所谓“读透”,首先是抛开程式化的教学解读模式,与文本展开真实的对话:“可能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使得头脑被格式化了,看问题都很死板。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你不摆脱那种禁锢的话,你看文本永远都是那种很单一的观点。所以那次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在文本解读上我就小心一点了。到现在这两年,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了。”其次,“读透”是师生一起探究文本。例如当她发现,于勒的信有不合逻辑之处,随即想到的是,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矛盾,并引导他们思考:菲利普夫妇怎么会看不出问题呢?这样不仅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而且小说的深层意蕴也就浮现出来了。类似的思路也出现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她运用自己设计的“关键词咀嚼法”,从对“丑”的分析开始,联系丑小鸭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梳理它“逃”的历程,一起感受“好”的生命意义。当教学成为师生一起探究文本的过程,不仅使得解读和教学浑然一体,教师和学生也成为阅读对话的合作者———这正是“读透”与“有招儿”之间的统一性所在。

3.反思附带觉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

与焦点觉知相对的是附带觉知,它“只是以某种在焦点上可知的东西为条件时才是可知的,而且其可知性也只能达到其做出贡献的程度”[10]。附带觉知是探析个人知识的关键,因为它潜藏于个人的习惯和风格之中,决定实践的独特性。在访谈中,J老师强调自己独特的解读经验,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这个经验也是在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实,她有着与于勒故事类似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质疑既触动了她的“痛点”,也打开了她调动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闸门”:“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我知道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进去,就会发现其实我的立场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她无法再置身事外地用阶级观点来解读文本,于是她发现:于勒的信是解读全文的“钥匙”;菲利普夫妇是因为无法承受事实而不想面对;而莫泊桑并未在小说中表达任何批判,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了人世沧桑中小人物的无奈。在课后反思中她意识到,成功解决学生质疑的关键,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此后,新经验开始参与到实践中,就像波兰尼(2000)所说的:“对以前每一次这样的经历我们都尽自己之所能做出了反应和领会;现在,这些经历在形成和领会目前的经历时全都发生了附带的效力。”[11]例如《丑小鸭》的重新解读,实际上是她基于自己从家乡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与这个文本展开的对话。父亲出于疼惜对她出去闯的阻挠、同伴留在家乡的感叹、自己不断更上层楼的体验……使得她从这篇童话中读出了不断追求“好”的人生境界的意义:“我觉得自己最开始没有读懂《丑小鸭》,现在慢慢有一点儿懂了,安徒生把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密码,就埋在了这样的文本当中。而这样的密码埋得越多,这样的文本,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最大。所以我还会不断地来回读。”

4.求知寄托的深化:“教学教的是自己”

如上文所说,个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由确立和实践识知寄托所主导的。这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达标过程———在为寄托所激励的实践过程中,识知寄托也会被修正、被充实,从而使得个人知识的建构不断趋向成熟、深化。J老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最初的反思是“教情怀”,因为她是将解读重心放在了文本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上。随着解读思路与阐释成果之间、文本阐释与教学预设之间日益圆融,她进一步意识到:“语文老师调动全部生命的体验和经典文本接触,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课文就不再是教材和知识点,而成了生命的血液、智慧的泉源!教书其实教的是自己!”显然,这个“自己”既包括“情怀”,也包括教师学习和教学的全部经验,从“情怀”到“自己”,显然是更加丰满了。同时,这个“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的自己,这样,从“情怀”到“自己”,体现出她的反思更清晰、更深入;这个“自己”也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与文本、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样,就让教学成为教师建构、检验个人知识的历程。

(二)教学解读知识的生成

一般而言,知识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12];个人知识的真实性,必须从实践情境内部得到认可[13]。J老师的解读框架能够作为个人知识沉淀下来,是以教学的成功和自我肯定为条件的。

1.教学实施

“教学教的是自己”要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就要解决“教自己”和教学生之间的两难问题———“教自己”是教师要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体验。然而,学生的解读兴趣和质疑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与教师迥异,而有意义的学习,又要求学习者要基于自己的情境和基础,以主体性的姿态投入学习实践。那么,教师怎样能够让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呢?事实上,这正是教学文本解读和一般文本解读相比最特殊的地方。J老师的策略是“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1)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所谓“搭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J老师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纳入学生的视角。例如,她曾经给人大附中文科实验班的学生上过一次阅读课,是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人们给他的最高的桂冠是什么?是“人民诗人”!你看他表现的那些细节,其实都是底层百姓那种被蹂躏的生命状态。这首诗展现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种年代的一种底层情怀,非常动人!而上这个课的这个班,被戏称为“中国第一班”,那些孩子都是“天之骄子”啊!怎么让他们理解这样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作品?因为我自己看文本,到现在都是乡村女教师的那种视角,就是我觉得,任何文学、任何教育,最后一定要为底层老百姓服务,就是我们教书,最后一定要教到让孩子去关注底层。所以这次我要落到:孩子们,你们作为北京人,作为中国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在这个课里,J老师看到了作者、教师、学生三种视角。但她并没有把作者或是教育者的视角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份,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反思诗歌阅读的意义。这样,师生都作为读者和文本展开对话,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充分交流,就使得传递经验和自主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2)“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桥”的前提条件,是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文本的感受。J老师自己曾说:“从解读文本,最后变成课堂上的东西,中间有很长的路,绝不是因为你有了一个好的文本解读就能够把一个课上好。搭这个桥的关键就是学生!所以你得研究学生,找准他的知识底座和情感底座。这样才能预测,这个课大概能够上到一个什么深度,和一个什么高度?”就J老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生成来看,“找准学生”是“生命线”。因为它是从“和学生艰难地对话”开始的,这个对话如果低于学生的水平,那么它将毫无意义;如果是学生难以企及的,对话也无法进行下去。所以J老师认为:“教学绝不能在学生的已知领域打转。”例如,她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经过课前的了解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读出“金钱对人的异化”,而作品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深刻的描摹,既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学生靠自读难以捕捉的,所以她又一次将那个冲击了她的质疑作为解决的核心问题。又如,通过检查对《湖心亭看雪》的课前预习,她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作品不是没有审美感知能力,但文言的阅读是一大障碍。于是,她以涵泳相关诗文贯穿教学,既培养了语感,也建构了情境。因此,这两个课例也成为语文教师们学习的典型[14]。

2.自定标准自我评赏

J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解读很有自信:“现在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能够比较主动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全部揉进文本当中,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所关心的———这种自信力从哪里来?事实上,识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按自己的标准理解经验,也就是说,实践者会自定标准、自我评赏:“智力的非言述行为竭力满足自定的标准并通过认可自己的成功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这一点具有必然性:“否认或甚至怀疑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将会使我们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任何努力失去信心。”[15]由此来看,J老师的自信来自于被激发的主体性,和对解读逻辑的探究。从主体性方面来说,与文本的对话,使她感受到其中展现的人生意义和人格理想。这些生动而深刻的表述,仿佛阳光一样将她的识知寄托映照得更加清晰,也唤起了她的精神力量。从解读逻辑的探究来说,投入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不断在差异、矛盾、质疑中寻求合理解释和“视域融合”的过程,直至理解和阐释完全自洽[16]。因为由此得到的阐释和感悟是自己的,思路也是贯通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够自信地与学生展开交流。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从个人知识的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经验,我们发现,她是以学生的质疑为出发点,调动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文本的启示,以及对生活经历的反思,使她形成了以“教情怀”、“教自己”为识知寄托的教学文本解读思路和教学信念。首先是使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一般的文本解读不同的是,教学解读包括两个层次的对话活动。基本的层次是教师自己与教学文本的对话,这里的关键是保证对话的真实性———如果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真诚地展开对话,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照本宣科,这样,教学必然会变得教条化,所以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处置文本,必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阐释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二个解读层次是纳入学生的视角,理解学生的解读状况,这是联结解读与教学的“纽带”,也是教学解读的独特之处。其次是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晰了。教学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它们既可以互不相干,也可以形成交互关系;而交互的结果,既可能是彼此促进,也可能是相互掣肘。J老师的个人知识之所以使得二者建立起相辅相成的关系,关键在于,对怎样设计教学能够最优化地解决学生质疑的思考,贯穿于她的教学解读全过程。这就使得教学解读成为教学实施的有力支撑,教学实施成为“教自己”的过程。再次,反映出教学解读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第一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这是深化教学解读的前提条件。第二是不断磨炼探究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像J老师这样,对学生的质疑既不逃避也不压制,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她的勇气,根本上是基于不断提高的解读水平,和日益丰富的解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是:J老师关于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语文教学解读的意义是什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方面是“情怀”的寄托和投入生活体验,对于教学文本解读的意义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语文教师有各自不同的解读趣味,那么,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王倩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感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君老师对于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究语文教学知识的支持!感谢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及其教师实践性知识课题组的指点和启发。)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巴赫金全集(第四卷)[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33;(法)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15.

[3]孙绍振.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J].名作欣赏,2003,(10):37-41.

[4][6][7][8][9][10][11][13][15](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31,152,108,86,464,439,97,468,143.

[5](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2]胡军.知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篇7

数学化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应用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行分析,希望由此可以改变小学语文灌输式教育的格局。

关键词:

数字化资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数字化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数字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的必要性

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相当于将小学语文课堂放置到更加大的数据资源库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小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继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调整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迎来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格局。详细来讲,数字化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而言,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学素材,使得小学语文教师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利用,这对于课堂内容的优化设计而言,是相当有价值的;其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方式而言,数字化资源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融入到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由此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其三,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符合当前教育教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得课堂在更加理想的情境中开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而言,是本有帮助意义的;其四,数字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可以使得小学生接触到更加多的内容,无论是当前前沿的科技,还是经典名著,乃至是社会热点,都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中去,而这对于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从上述几个角度来看,实现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数字化资源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并非是简单的相加的问题,其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由此明确实际课堂创新的方案,才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展现出高效性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小组学习采取“一、二、三、”的操作模式进行管理。“一”指一张任务单,它需要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出发,学生依据任务单单上的内容,依次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二”是指知识双向的交流。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给予意见或建议,在交流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三”是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步骤。有了前面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这个阶段的基本形式为:将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汇报预习情况,进行展示交流。多开展一些互动的活动,让老师和学生从互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达成新的目标。反馈这一个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前期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测试。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组低19课程《乌鸦喝水》课程教学为例,此课程可以以多媒体的辅助,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为手法,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身穿黑袍子,长了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要求不同的学生小组去猜测,这个动物是什么动物,由此引入到此次课程;带领不同小组进行此次课程生字的学习,熟悉其读音,要求小组成员跟着朗读声音来学习和模仿,接着在PPT上展示下列的图片,要求各个小组找出图片里面的汉字,并且能够准确读出来,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找到最多的汉字,并且读出最多的词汇。接着,以动漫视频展示的方式,来展现课文的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整个故事,看看哪个小组的演绎最好。最后对于每个环节不同小组的表现进行归纳,找到缺陷和不足,去进行不断改善和调整。

2.分层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操作策略,根据学生的类型和接受能力来分类,对于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以及不同层次的辅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第二层次为发展目标,这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小学语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合理地将语文知识结合到生活中。第三层次为提高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前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每个班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以人教二年级第七组34课程《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不同,此时就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在给予学生布置在线测试任务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其题目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类型,以熟悉此次课程内容和文章中的生僻词汇为主导的题目;发展类型,主要以文章中新词汇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等应用为主导的题目;开放类型,给予学生布置想象类型的题目:以小蝌蚪长大了为题,进行小故事编写等。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好不同学生的分流,保证其拿到的题目是符合其学习特点的,由此才能够展现出信息技术服务于分层教学的效益。

3.自主学习探究法

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模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围绕一个中心,依托一个平台,激活两个作用,,提升三种能力。围绕一个中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模式。一个平台是指,学校开发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考虑到各个关键因素,依托这个平台来有效结合。激活两个作用是动力,这两个作用分别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能够相互关心,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使教学模式得到改革。提升三种能力是目标定位,这三种能力分别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知识能力。这三种能力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得到提高,是达到模式的基本标准。以人教版语文课程《丑小鸭》教学为例,其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去看待问题,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此次课程教学可以在数字化资源的帮助下,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开展:利用信息资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阐述丑小鸭的苦恼,并且丑小鸭可以向小学生们求救:请问,我为什么是这样子?你觉得我丑吗?我的兄弟姐妹们为什么都不一样?在这样第一人称的故事情境中,小学生的同情心会被激发,进而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跟随着问题不断去探究的时候,课文的内容也渐渐被学生所掌握,由此就可以保证实际课程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变,教学效益更加理想,教学互动效果也更加明显。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的价值,积极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中去,实现自身教学技巧的不断总结和归纳,而这些对于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价值会得以不断展现,由此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赛.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赵志刚.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98.

[3]宋盈盈.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4.

[4]张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No.62719:61-62.

篇8

初中数学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李海涛

初中数学习题训练的有效性龙江艳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焕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洪伟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李春兰

初中英语教学测试诊断的有效性研究梅广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学讲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玉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朱小红,孙雷,邹兰春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高玉霞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肇亚娟

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刘宏业

加强课堂评价提升教学效益陈锋

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陈芳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文继志

"不愿","不复",还是"不用"——李白《将进酒》中一处疑点考析李小军

藤野先生对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态度汪茂吾

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笔写字教学调查研究与方法措施程灿

PBL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对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例研究王丽娜,徐峰

数学学科评价应力求促进学生发展董诗林

数学课应对学生加强发现思维训练文辉

构建"情境引探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红香

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李志强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杨福松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韩春见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学力学作图题分析王桂梅

给"爱"设置防线王旭红

上课总是分心怎么办章睿齐

对待小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邓立

和"双面"学生"过招"王国伟

『不差钱的学生差什么何广茹

教师,先从自身找原因邱官钦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华

少女变形记周仁满

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刘春莲

谁扔的纸团袁桂利

呵,张良曲传靖

魏书生给学生增讲的课外文章赵忠福

清塘荷韵季羡林

硬朗朗的生命礼赞——《清塘荷韵》赏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沈永生

难忘那一年于郑庆

校门口的那棵老柳树郑春哲

请家长周毅

丑小鸭的"丑"与"美"陈蕊

心灵的成长人生的启示张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尝孙红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刘宏业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如何用——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为例符礼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教学崔悦

《社戏》中的"呐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爱沈永生

《马说》研讨练习题的变更建议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乐王爱生

关于"三角板"操作讲解六例何树生

提升英语"话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单元第2课为例的课例分析吴岩

大道至简妙得解——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探究齐安德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质疑李祥燕

中考数学复习要点指导李成康

根据光学作图题特点进行物理中考复习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崔胜春

方案设计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解法(上)韩丁

那个倾斜的易拉罐刘卫杰

漫画后的漫画臧玉霞

小孩子怀何伟

我与小凯关于情感问题的对话张雪梅

窗内窗外郑春哲

馒头与我的大学黄军英

爷爷的智慧——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体验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不能省王爱生,张文光

好的开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吗——《浮力》教学案例许洁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徐宏寿

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对《散步》主题的深思侯守斌,陈明

项羽自刎为哪般李小军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段祖明

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题面面观刘桂英,崔胜春

新学期给新班主任的几点建议王旭红

一座弯弯的小石桥石铁权

求阴影面积的常用方法郭连元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个策略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钱跃华

对教育领域几个经典修辞的理性思考赵惠,刘涛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置情境施晓微

英语课堂上的关怀不可忽视严雪青,欧阳锡龙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学中的多答案考题郭丽华

中考物理信息给予题分析王桂梅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成性;探讨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更要对教材深入地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甚至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上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得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得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才能丰富我们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再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对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滕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地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目标设计;用语定位;整合目标;认知特点

一、目标设计的内涵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时渗透新课改课程目标的理念,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注重语文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灵活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还要满足学生主观的需求。”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在认识语文教学目标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定向与变向、详细与简略的问题。依照新课标所述:“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理念进行目标的设计。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用语含混不清,无法把握

教师们设计出与童话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用适当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表示在用语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

其一,定位不准。三维目标本质上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在童话学习过程中预期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会学到什么和怎么样去学。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设置,而是从施教者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作为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续写这则童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些要求都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结果,是用来引导教师应该如何施教的,并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目标定位,会导致所陈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本质背道而驰。

其二,要求不明。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详尽要求,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童话的内容以及形式,使教师能够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有些教学目标对小学生学习童话的要求规定得很笼统、很空洞,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则常识性童话故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等相关科学常识”,再如《小松鼠找花生》这则童话故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其中的“了解”、“懂得”这类词汇,对小学生要求的弹性很大,没能明确地指出学生达到的目标程度,学生对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了解到什么程度,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生活中,学生是否真正地接近大自然,知道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这一事实。诸如上述词汇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只是主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更谈不上充分体现和发挥三维目标的价值与作用了。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应尽量用“朗读、背诵、指出、默写、说出、详述、选择、合并、划分、使用、应用、运用、叙述、阐述、描绘、说明、介绍、塑造、表明”等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更具有可测量性和观察性。

其三,层次不清。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各个层次的技能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区别。预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以便教学能够按照预定步骤实施,也便于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中这五部分所蕴含的概念和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要求都是十分模糊的。例如有些童话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童话文体知识”、“学习童话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上述教学目标没有对学生记忆程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进行五大部分的学习做以明确表述。而是讲的非常抽象和含蓄,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模糊不清的用语会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例如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常见措辞:“体会”、“认识”、“感受”、“培养”等这类笼统、语义宽泛的词语,就会为教师的教学分析带来困扰。例如有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写法”,这类目标没有清晰地规定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写法,还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很明显,前者和后者对学生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要熟读童话,大致了解写法便可;而后者则属于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此种写法的能力。

2,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符合教材的特点、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情景化和具体化体现。这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师、学生和童话题材三方面全面谋划,不仅要制定以学生感知为基础的认知与能力目标,还要制定以能力训练为主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应制定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把三方面目擞谢地融为一体。但就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设计而言,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导致制定的教学目标“残缺不全”。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只不过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难以量化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维”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需要将其整合。如《一路花香》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词,会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提升交流能力,抒发个人的感受。4、了解挑水工巧妙地用破水罐浇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一路花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点目标制定的具有整体性,不是零散的三块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并组词,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在过程和方法上,要求学生学习要自主,与同学合作交流,抒发感受,这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目标制定的影响,把教参和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没有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思考如何设计三维目标。教师应思考学生不会哪些知识,从这些不会的方面人手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能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当前教师更多的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来进行,很少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来进行,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没氛围。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学生对某种观点明明不赞成,但是因为其他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欢迎,他们就选择沉默。客观地讲,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杜绝这种从众的心理产生。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一家独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定位准确,用词精准

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动者、作用者,反过来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许书明也提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定位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教学目标中词语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荷叶圆圆》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障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优美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文中词语。在阅读童话时,注重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上述教学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感知、理解、培养”等并不具体,测量性也不高,无法体现出教学预设的标准。由此可见,精确的用词可以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若想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那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强调童话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课堂体验,强调知情意的统一。教师将整合了的三维目标作为童话教学过程的核心,并渗透到童话教学内容中。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相互交融的,不能割裂来看。因此,在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融合。在具体的童话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记忆、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水平有限,不会加工信息,抽象思维欠缺,只是机械地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强,意义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小学生形成的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随着年纪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进而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性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对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等,从而使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照小学生天真、好奇、活泼、爱动、直率、自然的性格特点进行设计,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童话的兴趣,注重小学生在童话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的发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