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9: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防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防火论文

篇1

1、对当前主要森林防火措施之一“严禁烧田坎、严禁炼山造林等野外用火”的思考

据统计,造成森林火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农民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等人为野外用火。那么,除人为活动、雷电等外在因素外,什么是森林火灾在因的内在因素?森林的分布、林分的组成、林木的阴燃能力可以说是森林火灾成因的一个客观内在因素。人为野外用火(主要包括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炼山造林等)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有这么严厉的处罚措施、有足够的防火宣传力度,为什么烧田坎、上坟烧纸、炼山造林还屡禁不止呢?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说明农民烧田坎,自有农民烧田坎的理由,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农村普遍生活燃料已不再是柴草为主了,田坎上的草灌不烧不铲,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铲割下来,如果不烧掉,不易腐烂,也会影响种植农作物。所以,农民普遍用烧田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成了一部分农民的一项习惯性农事活动。单纯的从森林防火需要的角度禁止烧田坎,部分农民对此不是很理解,仍然抱着伐幸心里去烧田坎。上坟烧纸是我国民俗传统,一刀切的禁止,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如果不炼山造林,确实杂灌太多,整地造林难度太大,而且造林效果差,不利于幼林生长,严重影响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说明炼山造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简单的一刀切“禁止炼山造林”的做法,实践中难以做到的。单纯从森林防火的角度禁止炼册,有人认为存在林业内部部门的本位主义倾向,不利于林业的整体发展。

然而烧田坎、上坟烧纸又的确引发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有弱智人员玩火注意到,弱智人员玩火,主要是山下路边,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特地跑到远山林子里面的较少。真正要靠其监护人把这些弱智人员全天候监护起来,客观上难以实现。

如何有效地解决烧田坎、上坟烧纸、炼山造林与森林防火的矛盾,如何大幅度地降低弱智人员野外玩火引起森林火灾的风险,制定可操作强的技术措施?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2、建议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创新方法、创新思路,找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尽可能的规避由此引起的森林火灾。在继续做好原有的森林防火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效果。

2.1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

在易发森林火灾地段(如人为活动频繁处的林分、上坟烧纸周围的林分、农田边缘的林分等),种植一定比例的防火树种,增强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

在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林分,特别是在山下道路边的林子,混交种植一些阻烧性能较强的树种,如:木荷、银木荷、花榈木、油茶、茶树、石笔木、火力楠、马蹄荷、杨梅、桃叶石楠、阿丁枫、乐东拟单性木兰、深山含笑、乳源木莲、苦槠、甜槠、青冈、冬青、米老排、交让木、椤木石楠、女贞、竹柏……等防火性能较好的乡土树种,以增强森林自身的防火功能,降低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据报道,防火树种达到大约25%~30%的比例,林分自身的防火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2.2有条件的实施炼山造林。

应该实施有条件的炼山造林。不炼山的确不利于人工造林,不能因为怕发生森林火灾就禁止炼山,况且发生的森林火灾绝大部分都是不炼山造成的,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

为防止炼山造林引发森林火灾,应该研究制定安全炼山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可以达到安全炼山要求的技术条件(标准),如在什么样的气象因子(风力的大小、风向、空气温度等)条件下,需要隔离带的宽度多大、守护人员多少等技术指标,就可以炼山造林;否则,就不能炼山。炼山安全系数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安全,等等,制定了标准,就好操作,让炼山造林者有标准可依。

2.3修建农(农田)林(林分)间的防火带。

实践证明,仅仅靠严禁“烧田坎”的一刀切的做法,效果不甚理想。不能仅仅用堵的方式来解决烧田坎的问题,而应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要继续宣传不准烧田坎;另一方面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疏导的方法,可以在路边做些防火的技术处理,即在山脚下有农田的地方,沿农田与林分交界处靠林分一侧修建一定宽度的防火带(可以是防火林带,也可以是不种树草的防火带)。

篇2

关键词:保护区;科学管理;雾灵山;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7-02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 246.9hm(142平方公里),主峰歪桃峰海拔2 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93%,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84年建立河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使雾灵山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近几年,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宗旨、积极开发、永续利用、自我完善的新路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保护为根本,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高等植物1870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因此,保护好雾灵山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保护区管理局的根本首要任务。

1.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及社区护林组织形成了较完整的资源保护组织网络和管理体系。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采取学校家庭联动式防火宣传模式,经常性的深入乡村开展联防工作,每年组织周边乡村干部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防会议”,与周边乡村和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防扑火能力建设,成立专业扑火队组织,完善防火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出动防火宣传车、利用乡村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起了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电子监测系统。使保护区真正实现了防火监测数字化,资源监控网络化,防火指挥科学化。

3.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指挥、宣传、扑火和案情侦破系统逐步完备,值班住宿、防火瞭望、电子监测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由于资源保护成绩突出,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二、科学规划,积极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雾灵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雾灵山巡视,并留下巨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 “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时期,多次派高级领导到雾灵山组织抗日活动;、、姜春云等先后到雾灵山视察。

雾灵山是大自然的缩影和沙盘。在平地里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被变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幻,只需在这里从山下到山上几十公里便可以尽情无遗地展现出来。在海拔落差1 600余米范围内,从山下到山上依次排列松栎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落叶松云杉林带、亚高山草甸灌丛带,带谱界限清晰,季节分明,规模宏大,景色壮丽,集峰、石、林、泉、瀑、涧与各种野生花卉为一体,是座立体式的多资源的大花园,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古迹为点缀,自然景观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雾灵山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局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编制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发了仙人塔、五龙头、龙潭、清凉界四个生态精品景区150多个景点。

目前,雾灵山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具备一定规模,年接待游客20万人,年经济效益1 000万元,年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百姓致富创造了新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雾灵山保护区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科教、交通、旅游等系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保护区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1.管护设施不断完备。投资1 600万元完成了防火指挥中心工程、基层管理区、管理站工程、落松台至清凉界防火公路工程建设。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7 000多万元建成了龙潭景区观光索道工程、防火、旅游公路的硬化工程、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山门、生态博物馆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护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为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50千米的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公路工程,彻底解决了制约雾灵山森林防火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程,集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于一体,使雾灵山森林防火自动化、资源监控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生态标本馆的建成,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使旅游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知识性和参与性,使雾灵山真正成为了享誉京、津等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依靠科技,促进保护区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是保护区工作的灵魂。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保护对象开展了常规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全面掌握了保护对象的习性和规律。同时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价值。完成了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7项,出版了科研专著6部。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5篇,省部级奖16篇。这些科研成果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篇3

1、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春节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也是各类交通安全事故多发期,希望同学们在寒假期间遵守交通法规,外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骑车要在人行道靠右边行使,严禁在路上骑车追逐打闹。注意乘车安全,不要乘无牌无照的车,不要乘拥挤的车。若发生交通事故,要想法及时通知家长,并拨打120及时实施抢救。

2、老师和家长每天最惦记的就是你们的安全。据了解,每年因各种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死于非命,给家庭带来了不幸,给父母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因此,同学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懂得安全的重要意义,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安全第一,从小事做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人人讲安全,保证人人都安全。

3、正确燃放烟花爆竹。接近年关,烟花爆竹大量上市,一些“三无”劣质产品偷偷上市,同学们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最好能在家长的陪同下,在正规的经销处购买。在燃烧鞭炮、焰火时,要由家长陪同,要在宽敞地方放,不要对准人放,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4、防火、防气、防电。我们每天都可能会与火、与电、与煤气打交道,同学们要了解有关知识,在生活中要注意消除水、火、气、电等存在的隐患,做到不玩火,注意防火,若遇到火警时要知道及时拨打119报警。不玩电,不私自拆装电器防电注意用气安全,防煤气中毒等。去冬今春,降水极小,近期气温回升,加之我镇山上路况进一步改善,上山游玩人员明显增多,春节将至,上坟烧纸现象也将骤增,野外用火概率增加,风干物燥,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层层落论文实森林防火责任制,要求学校加大森森防火宣传及安全教育的力度,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为此,我校已经下发了《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同学们假期不要在地里玩火,严禁在柴禾堆旁燃放烟花爆竹、上坟烧纸、烧荒燎堰、杜绝带火种外出现象。

5、监控文化生活,严防精神污染。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长时间沉溺会导致人际交往、简历适应能力的下降,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甚至犯罪或消极自杀。所以希望同学们要远离网吧,不登录不健康的网站。也不要涉足营业性电子游戏室、台球厅、录像厅、卡啦ok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不听、不信、不传、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抵制活动。不购买、不借阅内容不健康的书刊、报纸、光碟、录像带不看低级趣味的电影、电视。多读健康的书刊,多看乐观的节目。要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简历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6、不到池塘、河湾、水库,若发生事故,要大声呼救。

7、出门必须和家长打招呼,并按时回家。不准夜间9点以后在外玩耍,夜晚不得单独出门,更不能在外过夜,彻夜不归。

8、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提高鉴定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遇有紧急情况,要见义勇为,智慧取胜,避免力敌不过反而危害自身现象的发生。

9、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要合理饮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买“三无”食品,每个同学在假期中要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起居,多锻炼,预防疾病侵染,提高身体素质。

10、同学们在家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参加有益的简历实践报告活动,制定好寒暑假学习计划,认真完成寒暑假作业,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看一部好电影,学唱一首好歌,做一件好事,当一天家长,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苦,并做好记录或日记。

篇4

论文摘要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资源,才能保证场内职工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总结了三界林场的森林资源的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

三界林场地处江淮分水岭滁州市境内,位于104国道旁。地理位置是东经118°12′,北纬32°97′,海拔62.8m。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水,冬季较干燥,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土壤多为角斑岩发育而成的普通黄棕壤和部分下属系黄土母质发育而成的黏盘黄棕壤。其中普通黄棕壤土层浅,石砾多,肥力较差。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多为马尾松、黑松纯林,少量混交林。林区内道路纵横交错,更有津沪铁路、蚌宁高速公路穿插其间,交通极为便利。

1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1999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及2008年资源统计资料显示。全场总经营面积2 823.4hm2,林业用地2 049.1hm2,有林地1 827.9hm2。其中公益林1 387.1hm2,用材林662hm2。非本场经营面积774.2hm2。森林覆盖率为64.7%,活立木蓄积为14.561 8万立方米。其中松类为12.562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6.6%,硬阔2 876m3,占总蓄积的1.9%。

2存在的问题

2.1林政管理力度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场内可用于营林生产的林地仅占总面积的72.5%。长期以来,由于林政管理力度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宜林荒山荒地长期闲置,未能及时造林,森林覆盖率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一些国家建设征占林地,林区周围老百姓毁林开荒,牲畜破坏等都直接影响着林业用地给场内的发展带来不利。

2.2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林分质量差

自1953年建场以来,多营造马尾松纯林和黑松纯林。由于纯林的易致病性,使马尾松毛虫不断蔓延,扩大。再加上近几年松材线虫病,人工林整齐的林相已遭破坏,有的甚至出现疏林地,大片的林中空地。同时单一的树种结构也不利于森林防火。虽然近几年来也进行了一些混交造林(如马尾松、木荷2∶1混交,马尾松、乌桕块状混交),但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混交树种,导致其生长不理想、整体林分质量较差。

2.3可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少

自从2004年区划公益林以后,公益林的面积占全场林业用地的67.7%,场内可采伐利用的森林仅为662hm2,而这其中还包括未成林地等。这就要依法放活、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且公益林的更新采伐要40年,这期间只能进行少量的抚育间伐导致全场职工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

3发展对策

3.1强化林政管理,加大森林保护力度

森林保护一直以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森林保护而言,它不是单一的保护问题,而是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而长期以来林政管理都是各管一片,没达到统一,特别是近几年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毁林开荒,林权争议越来越强烈。因此,应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森林法知识,让群众了解防火护林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奖惩分明。由护林员负责分管林区的森林保护工作,主任、副场长层层监督。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不要流于形式。此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护林队伍素质,切实做好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沟通协调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2加强低产林改造,逐步提高林分质量

在林场经营中,对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低产林应积极申报,将其砍伐,重新造林。而对于生产力较低的中幼林可结合透光伐、卫生伐等抚育措施来改变林内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量的提高。如果条件允许,可对一些经济林进行中耕施肥,同步提高林木蓄积量。对于感病的林分应及时药物防治,严重的及时清除,不留隐患。 转贴于

3.3调整林分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

大力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改善林内环境,提高林木抗病害的能力,改变林种单一的缺点。尤其是近几年松材线虫病在三界林场不断蔓延,改变林种结构也是阻断其蔓延的一个有效措施,可从整体上提高林分抗病害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应于场内采用多树种、多混交方式的栽培方法,从目前生长情况看,马尾松与麻栎的1∶1混交栽培方式生态效果表现优良,林木生长量较为突出,此方法值得在以后造林中大力推广。

篇5

STM32W108实现zigbee无线通信,并对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监控中心根据监测情况实现火险预警、火情监测、指定应急措施等功能。基于WSN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林区环境参数信息,从而及时地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或高效地实施火灾救援工作。

关键字:无线传感器网络 森林火灾 实时监控 STM32W108

Forest fire monitoring design based on ZigBee

Abstract: In order to timely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of forest fi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forest fir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WSN is designed, the system consists of data acquisition, wireless transceiver, data storage module. System USES smoke sensor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nd sensors to collect environment parameter information of each forest based on rf SOC STM32W108 realiz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the sensor to collect environmental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e monitoring cent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to realize early warning of fire risk, fire monitoring, emergency measures, etc. Forest fir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WSN can b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forest environment parameter information, and in a timely mann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orest fires, or to efficiently implement fire rescue work.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est fire ; real-time monitoring; STM32W108

中图分类号:DF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社会发展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更是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者。它不仅能提供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还肩负着释放氧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重使命,同时,森林还是农牧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所以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但是由于异常自然或非法人为因素,森林会发生一些火灾,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如果森林发生火灾,将会对林木、生命财产、生态系统、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森林火灾监测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森林防火主要采用人工巡逻的方式,由于森林面积大,及时、准确地发现火源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针对目前森林火灾监测的不足之处,提出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林区的相关环境参数,为林业监管部门预警和灭火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 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在森林火灾监测中,林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火险变化的重要指标,是火灾监测的重要参数。当有发生林火时,林中的烟雾浓度和风向是火灾蔓延的重要因素。因此,温度、湿度、风向与风速、烟雾浓度是森林火灾监测的关键参数,森林火灾监测系统需要实时采集森林中各个位置的这些环境参数,并将这些参数值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处理,从而及时地消灭火灾。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区域,树木的分布具有距离短、面积广、随机的特性,因此本文提出基于WSN技术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控。WSN技术具有网络规模大、网络自组织、多跳路由等特点,非常适合大面积的监测系统,ZigBee是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最主要的实现方式。与现有的有线系统相比,WSN无线监测方案的优势在于灵活的安装布置、低廉的安装费用、耗能低、可靠性高,因此基于WSN技术的监测系统非常适用于森林火灾实时监测。

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2.1所示,大量的传感节点分布在林区,通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对目标区域进行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过zigbee通信组成网络后,监测节点就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中心节点,中心节点经过网关将数据传给远程的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即可根据情况下发命令,对大量的传感节点进行控制。

图2.1 基于WSN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结构图

3 监控系统节点设计

WSN节点设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NCP(network coprocessor)—核心处理器和Zigbee网络处理器分开,另一种是SOC(system on chip)—使用包含无线射频功能的核心处理器。传统的设计大部分采用了NCP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应用程序和Zigbee协议栈可以分开设计,核心处理器的选择很灵活,可以是8位的单片机,也可以是运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高级ARM,但是由于需要两个处理器,就意味着增加了成本,且增加了节点的功耗,对于电池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增大了功耗就使得整的网络的寿命减少。而SOC的方式,大大减小了功耗和成本,且随着芯片工艺的进步,SOC内部的资源已经不再是限制其使用的瓶颈。故本设计采用了SOC的方式,选用了意法半导体最新推出的射频SOC—STM32W108。

3.1 处理器模块

考虑到射频电路的PCB设计较为复杂,电路匹配稍不合理就会影响射频信号的收发质量,故直接选用了由上海沁科公司基于STM32W108生产的无线模块——EMZ3018。该模块包含一片射频处理器STM32W108、1片24MHz的晶振、1个贴片天线和射频匹配电路。EMZ3018模块主要特性如下:

供电要求为3.3V+0.3V;

发送数据时工作电流为:40mA;

接收数据时工作电流为:27mA;

休眠电流为:0.7uA;

信号接收灵敏度为:-97dBm;

最大输出功率为:7dBm;

串口波特率软件可调:9600 – 921600bps;

射频数据传输速率为:250kbps;

工作频段:ISM2.4GHz;

24个GPIO,6路12bitAD,2个串行接口支持UART、SPI、I2C;

采用了类似邮票孔的焊盘,焊接方便;

EMZ3018模块的外形如图3.1所示,通过查阅模块的说明即可知道管脚的分布情况。

图3.1 EMZ3018模块

3.2 存储模块

考虑到森林火灾测控系统在野外长期的监测应用中需要存储大量的数据,而一般的存储芯片容量较小且价格较高,故本设计中选用了大容量的存储设备SD卡,而且SD卡支持文件系统,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在PC上读取,方便了人工现场取数。

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中文可译为安全数码卡[14][15],外形小巧却拥有高容量的存储空间,并且使用灵活方便,因此,SD卡被广泛的应用于数码产品和便携式产品中。SD卡支持2种操作方式:SD模式和SPI模式,SD模式允许4线的高速数据传输,SPI模式允许通过SPI接口来和SD卡通信。SD卡外形及引脚分布如图3.3所示:

图3.2 SD卡外形

3.3 电源模块

电源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正常工作的基础,是节点硬件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节点一般由电池供电,电能耗完则节点无法工作,所以设计时应尽量降低节点上的功耗并选用大容量的电池。

本设计中,核心模块EMZ3018的工作电压要求是3.3V+0.3V,SD卡的供电要求为:2.0-3.6V,故选择了3.3V输出的低压差线性稳压芯片SP6201-3.3,它的输出电流能达到200mA,满足节点正常工作的需要,而且仅需要300mV的低压差,即可实现3.3V的稳压输出。电源模块电路如图3.3所示,本设计使用了力兴牌的锂电池LISUN ER34615,电池容量为19000mAh,能够使节点正常工作1年以上;在以后的应用中,如果对节点的体积有要求的话,可以采用体积小巧的锂电池。

图3.3 电源模块电路

3.4 传感器模块

传感器模块主要包含三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风力传感器以及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其中温湿度传感器选用了数字输出SHT10传感器,该传感器将温度检测、湿度检测、信号变换、A/D转换和加热器等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体积小、能耗低、能耗低,提供二线数字串行接口SCK 和DATA,接口简单,只需要STM32W108的I2C接口就可以对其进行采集;烟雾传感器选用了SS-668离子型烟雾传感器,当林区烟雾到达一定程度后,SS-668烟雾传感器的反应腔会检测到烟雾浓度,传感器会发出声光警报,并向采集器输出告警信号通过SS-668能够准确地检测到烟雾,为火灾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帮助;风力传感器采用EC9-1型高动态性能测风传感器,EC9-1由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传感器支架组成,风速传感器的轴上吊有磁性圆盘,用霍尔开关器件将轴的转速转换成电信号,其输出信号频率与风速的大小成正比,风向传感器的轴带动一个七位格雷码盘,应用红外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组成变换电路将风向变换成7位格雷码。该传感器具有动态性能好,线性精度高,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抗风强度大等特点。

信号调理电路主要针对烟雾传感器和风力传感器设计的,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缓冲或定标等处理,使其适合于AD的输入,方便进行精确采集。

4 结论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SN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设计,采用烟雾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风力传感器采集林区的环境参数,基于射频SOC-STM32W108实现无线通信,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火险因素超标时,监控中心进行火灾预报;当发现着火点时,监控中心进行火灾报警和火情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基于WSN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采集到林区环境参数信息监测森林火灾情况,从而及时地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或高效地实施火灾救援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李光辉,赵军,王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J].传感技术学报,2006,19(6):2760-2764.

任晓莉,基于zigbee的森林火灾监测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22(20):114:116

篇6

论文摘要:概述了“精确林业”的内涵及其主要支撑技术(包括GPS、GIS、RS、DBMS、DSS、VRT等)、操作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精确林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林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林业发展阶段,于是,“精确林业(PrecisionForestry)”应运而生。所谓精确林业,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的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

1、精确林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它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1.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_种可供全球享用的空间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用途多、可靠性好、覆盖范围广、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林间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实时、快速地提供包括各类传感器(如CCD摄像头)和运载平台(如作业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空间位置,辅助作业机械完成处方实施.

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根据数据绘制电子地图,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1.3遥感

遥感(RS)是一种多平台、多波段、高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层)自然界目标的波谱特征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的目的。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实时地获取树木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差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1.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存储和查找数据最优化,实现了﹁体化存储和初步的一体化查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避免了数据过于琐碎带来的不便。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建立包含林木长势、自然条件和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它使GIS软件能充分利用商用数据库已经成熟的众多特性,如快速索引、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安全和恢复机制及分布式处理机制,明显提高GIS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1.5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和模型系统(SS),它根据专家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

1.6可变量控制技术

可变量控制技术(VRT)就是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林木所需用的水、肥料、农药等变量的类别和数量进行判断,根据需要调控如植保机械向林间喷洒这些变量的速率,使系统能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进行操作规划,以达到精确定量地灌溉、施肥、喷药的目的,体现了“对症下药”、“按需给予、”“变量投入”的原则,它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粗放型林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等措施。GIS绘制电子地图,生成林木长势情况分布图,分析此图,获得林区内树木长势的差异程度一根据该图,对影响树木成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地形、土质、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气候状况、虫害、病害发生情况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树木生长发育模型、相关作业的专家知识库等建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确定产生长势差异的原因,生成林木管理处方图一根据处方图,生成响应林业机械的智能控制软件,按照按需投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利用可变量控制技术实施施肥、喷药等操作一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2、精确林业的基本操作过程

精确林业的出现,使定量获取影响树木长势情况的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可变量投入,达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环保好等目标成为可能。图1是精确林业基本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GPS和实时传感器的作业机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自动采集林间定位及对应林班的树木长势情况数据一通过型、空间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模型,通过用户选择最优模型,输入模型的参数,获得仿真运算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的依据。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树木长势、病害、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针对林木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生成处方图,提供各林班施肥喷药方案,对精确林业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精确林业的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动态

一些发达国家在精确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发展较快,如在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模拟、林木育种以及生长监测和森林收获等领域已有成熟的应用。

美国林务局为每个林管局和林业研究所配备了资源级GPS接收机,主要用于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飞机导航、林相图的自动更新和林区作业的定位服务。

美国林务局和伊利诺大学联合开发的SmartForest软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以DTM三维显示技术为基础,使用GIS作为决策支持媒介来考察景观尺度的资源状况,在林业信息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视角模拟观察森林景观及其变化。

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对原有的利用卫星RS数据监测火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合并,形成了一套基于Internet影像查询系统的、实用的火灾探测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和区域性敏感的特点,所以适合于区域和全球火灾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火灾位置等信息。

Reid等人(2001)研究开发了FIAMODEI。来存储和分析林业数据,主要具有森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森林生态景观分析、观光风景区内的森林布局等功能,同时,它还可提供林道、河流、边界等数据的查询。

Dimitru和Olson运用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和卫星数据来确定森林覆盖率。技术路线是,通过像素尺寸的变化来判别树种是否有所增加,对比LandsatTM和SPOY—XS遥感卫星摄像2、3、4波段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到林区内较为准确的信息。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研究开发了一套航空录像的自动配准和校正系统,它是实时获取资源信息的RS工具,克服了影像配准与几何校正的时间太长、费用太高、与精确GIS匹配能力有限的缺点,在不增加过多硬件的基础上,极大降低了人为干预的操作,主要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

3.2国内研究动态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的木材运输决策支持计划系统,它综合运用线形规划和GIS技术,可以协助计划者确定最小费用集运材路径、确定最佳楞场空间位置和木材流分配,目标是在需材单位定货和森林资源条件的约束下,木材集运综合成本最低。

东北林业大学完成了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报预防、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使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运行和信息传输,自动优化系统参数和自动修正模型参数,形成扑火指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开展了利用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GPS、GIS、DBMS、DSS、VR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从事精确林业的构成、实现、应用等研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农药自动精确施用系统。该系统以实验室环境中所建的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农药施用的真实情况,用总结出的一套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控制喷头实现农药的精确施用,分析和探索了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在实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对施药过程中的运动模拟、树木图像采集、图像分割、施药决策、数据交换、喷雾执行等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涵盖了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主要技术要点。实验室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并有很好的户外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路旁树木的病虫害防治,林木栽植株距较大时,和常规施药方法相比,可节省50%以上的用药量。

此外,该学院还开展了农药精确喷雾机时空数据分析与融合研究,目标是建立集CCD摄像头、GPS、GIS为一体的移动式农药精确喷雾系统,图2为该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它的设计思路是:将CCD实时立体摄像系统、GPS、GIS在线地安装在高射程喷雾机上,随着喷雾机的行驶,所有系统均在同一时间脉冲控制下进行实时工作,把GPS精确定位数据和CCD获取的林木数字图像通过处理随时送人GIS中,而G1S中已经存储有电子地图信息和林班图,在GIS平台上有效集成时空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根据历史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植物保护专家在长期生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当时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根据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害发生类型、程度,利用此系统来对应控制特定区域做出可变量控制决策而实现农药精确对靶喷雾,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

4、精确林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精确农业试点工作,部分技术、产品已趋成型,如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小汤山精确农业示范工程已进行了谷物测量、水分在线测量、田间信息采集、RS监测作物长势、水分、病虫草害、防治环境监测、GPS采样定位、导航、农业ES分析、农业机械的实时在线控制等试验。林业与农业相比有诸多不同,如森林资源类型多、区域差异大、周期长、干扰多、变化快、条件复杂,决定了精确林业实现的难度要比精确农业大。

篇7

关键词:林业机械;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呈现出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当代林业生产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森林的培育、生产、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通过林业机械的使用而带来的变化。

1、林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

探寻林业机械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随着各种生产机械的逐渐问世,有部分机械开始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如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就被尝试使用在林区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铁轨、木轨配合车辆也开始在林区尝试运用,而林业机械真正开始逐渐普及是在20世纪中期从欧美部分国家开始的。此后的40年间,受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机械不断革新,林业机械的运用也愈发频繁和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机械进入发展成熟期,使得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5的森林总面积和近5亿公顷的人工林,但是我国却长期处于木材产出量低,木材使用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世界林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我国林业机械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我国现有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林产化工机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械通过开发研究、引进技术及合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对于营林造林机械、木材采集机械的需求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人工林扶育机械、防火防病虫害机械、木材加工机械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3、林业机械在林场中的应用

3.1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机械是林业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割灌机和植树机。割灌机具有体积相对小,使用较轻便的特征。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改造、割除灌木、杂草、伐小径木等方面。割灌机还可通过增加附属设备,将使用途径扩大到稻麦收割、抽水、钻孔等各个方面,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为林业生产活动带来许多好处。另外还有主要用于机械化造林的植树机,多采用和拖拉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取代人力植树。

3.2护林

护林主要指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护林机械有热雾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够把液态油溶性药剂蒸发雾化,使高速气流与空气撞击,产生的白色烟雾扩散渗透林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小型机械。

3.3木材加工

用于木材加工的机械使用在伐木、打枝、造材、剥皮、削片等各环节。例如采用农业联合收割机的原理,将多个工序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伐区作业联合机,还有大大降低木材损伤的同时提高了剥皮效果和净度的木材剥皮机。

3.4起重运输

这一类林业机械的功能有:集材、装卸、选材、归楞等。如森林铁道、机车车辆、林用汽车、拖拉机、绞盘机。林业机械应用的范围,随着机械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的发展正在逐渐扩大。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会出现在林业生产的更多环节,具有更多功能,更高效率的新型林业机械的诞生。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提升较为缓慢,林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也依然不够高,今后大力研发和推广林业机械,让林业机械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通过林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4、林业机械的未来发展前景

全世界林业发展依然保持着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木材制品的大量需求,从而直接成为林业机械发展的动力。为了应对未来林业生产的要求,对林业机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林业机械需要具备高效率、低能耗、全能、环保、人性化设计、安全、轻便、操作简单等多种特征。这是对开发设计人员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林业机械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然要求。对于林业机械的生产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

(1)林业机械的便携性。现在的林业机械,越来越重视轻便、节省空间等特质,便携式林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今后也将继续。

(2)需要林业机械提供成套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线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成为时展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控制的多个生产线,共同完成林产品的精加工,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这是今后林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也要求提供符合这一趋势的林业机械。

(3)深加工机械的需求增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时间,全世界森林资源的短缺会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改善这一短缺的态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是现在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我国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较缺乏,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4)因地制宜兼备系统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特定地区的区域特点和经济特性,以“适用技术”为主,将机械化主要用来解决当地难以解决的林业问题上,诸如节省更多劳动力,简化工序及流程等。同时,不能以偏概全,盲目要求一切林业必须实现机械化,而应该采用林业机械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全盘考虑,使得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一关键部分的机械设备达到最佳组合,也可采用半机械化、人工劳动、机械化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机械化发挥最大效用,在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上发挥最大效能,来适应林业生产的需要。(5)机械化与生态环保并重。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排污大量增加的当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维护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在林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很多地区在林业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都会将低耗能、低排污、低耗材,高环保等作为前提条件,再来综合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机械化生产,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6)人性化管理。林业机械化程度越高,释放的劳动力越多,企业越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因此,在进行林业机械化的设计与选择时,要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给工作人员提供极可能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充分考虑技术操作人员的安全,在降低劳动强度,简化工序的同时,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态。

(7)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远程控制、机器人操作等逐步应用到了生产的各个领域,微控制器的普及及应用也给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也更大程度地节省了人力成本的支出,更有助于产品的创新,也是林业机械化的必经之途。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机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帮助林业生产从纯粹依赖人工逐步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使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林业机械已经成为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会继续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林业机械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节省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今后还会带来诸如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林业产品品质等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瀛.技术垄断的新趋势——专利标准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2007

篇8

论文关键词:湖泊型景区,水污染,研究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海盐县南北湖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南北湖水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湖泊型景区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实践方向。

一 南北湖水资源状况

南北湖风景区是中国唯一集山、海、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县境内,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北湖自然风光秀丽,山、海、湖融为一体,洞、园、池自成格局,环境独特,景色宜人。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称赞南北湖:“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比瘦西湖逸秀,比西子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 [1]

南北湖湖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湖面景观和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南北湖湖区水质,是保护风景旅游资源,保障周边百姓和游客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

1.1 水文水资源状况

南北湖湖面面积1800亩,中有一堤,俗称中湖塘,把湖分为南北两半,其中南湖800亩,北湖1000亩。水位高6.3米,水深平均1.5米,可蓄水168万立方米,是钱塘江边的一个泻湖(年降雨量1200毫米)。南北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湖形曲折,山有层次,且有东暖夏凉的小气候。南北湖之水,自成一上河水系。水来自鹰窠顶山、麂山、万苍山、飏山、荆山等环湖诸山的泉瀑溪涧。[2]

1.2 水环境质量

作为风景名胜区,南北湖风景区的水环境质量最低标准为Ⅲ类水,但由于湖面较小,湖床较高,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水环境质量不够理想,虽然到2008年还没完全达到三类水的标准,但是从下表1~表5数据看出,历年来水质呈明显好转趋势。经海盐县环境监站对湖区水质的取样分析,2003、2004年南北湖水质属于劣Ⅴ类水,主要超标污染物因子是总氮; 2005年南北湖水质属于Ⅴ类水,主要超标污染物因子是总氮;2006年南北湖水质属于Ⅳ类水,主要超标污染物因子是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2007年南北湖水质属于Ⅳ类水,主要超标污染物因子是总磷。2003~2007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见表1~表5。

表1 2003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3]

南北湖

年平均值

03.5.6

表2 2004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4]

南北湖

年平均值

04.5.8

表3 2005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5]

南北湖

年平均值

05.5.9

表4 2006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6]

南北湖

年平均值

06.5.8

表5 2007年南北湖水质监测结果数据表[7]

南北湖

年平均值

07.5.14

二 水污染因素

南北湖的水质为何在03、04、05年属于劣Ⅴ类、Ⅴ类水呢?造成水质下降,湖面景观水质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湖边有许多餐饮服务业设施排放污水所造成,其次是湖区周边的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湖中,加重了水质污染等因素。

2.1 餐饮服务业污染

1992年以后,随着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湖边建立了一些与旅游业配套的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而这些设施建成后,有许多宾馆、饭店没有将其废水有效地处理好,造成了对南北湖的水质污染。至2003年,湖边小宾馆、小饭店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的有11家,每年排入南北湖的废水有1万多吨。南北湖湖边小宾馆、小饭店等有关餐饮服务设施的污水排放情况见表2。

表2 湖周边宾馆、饭店污水排放情况表

1986年起景区开设了水上游乐活动,最多一年湖上有手划船30只,电瓶船25只,摩托艇5条,容纳湖上游客250人;尤其是摩托艇活动项目对水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二00六年取消了摩托艇项目,更换成手摇小木船十多条,并增设了水上自行车和三人脚踏船十五条。

2.2 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是由湖边居民和旅游人员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进入景区环境所造成。在南北湖的周边还居住着南北湖村,这个村有数千人口,他们历年来都在那里居住、生活和耕作。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南北湖环境也有不小的污染危害。湖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来景区旅游的游客每年向湖中排放的生活废水约11万吨左右,这些污水进入南北湖水环境对景观水质造成危害。有关居民生活和旅游人员产生生活污染物情况见表3。

表3 湖边居住(常住)人员、旅游人员产生生活污染物情况表

废水(万吨)

垃圾(吨)

注:每年旺季为4.5.6.10.11月,淡季为7.8.2.3月。旺季旅游人数增加30%。

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也将出现高峰。在旅游高峰时,每天湖周边的小宾馆、小饭店及游人等向湖边及湖中排放废水约400余吨,而每天向湖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D)量也有50㎏之多。在旅游高峰,这些污染物加重了景区湖水的污染,使水质恶化。旅游旺季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情况见表4。

表4、南北湖旅游旺季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表

三 保护水环境措施

近年来,为了改善和保护景区的湖区水质,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在研究了海盐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拟订了整治水环境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特别是提出了蓄水、养水、治水、防污的工作方略,有效地改善了南北湖水质,保护了南北湖的水环境。

3.1 绿化造林,涵养水源

南北湖风管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治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对环境的治理工程,如南北湖的疏浚工程、退塘还湖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等,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绿化造林、保护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工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1 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

南北湖森林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几乎都是马尾松林(少量黑松林),林分郁闭度低,树种单调、结构简单,种植密度过大,又曾被当地群众视作薪炭林而被过度砍伐树枝,造成树杆纤细、弯曲,林分质量较差,森林的功能很低。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公益林的促成培育,按照规划,逐步分批进行补植造林,对于一些郁闭度低、质量差的林分,重新造林。针对风景区内森林结构简单、树种单调的状况,在造林时,调整森林结构,丰富树种,特别是阔时树种,如枫香、木荷、杜英等;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结合风景区的特点,发展一批风景林。

3.1.2 绿化造林与发展经济特产林相结合

风景区内有1000多户农民,有460余公顷山林属当地村民的责任山,因此在考虑发展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民的利益,要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当地群众发展名特优经济林、竹林、果林和茶叶;对于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林果特产基地,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观光园区”。

3.1.3 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⑴大力宣传以《森林法》为核心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增强广大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⑵贯彻、执行《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不出卖和变相出卖林地,禁止占用林地开发宾馆、度假村之类的项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占用林地派作他用;开发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林地,按规定的程序报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⑶配合县农经局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目前,风景区内每株古树名木都建立了档案,并落实了专人负责管理、保护,对一些特殊地方的古树设置了栏杆等保护设施。 ⑷在森林防火工作上,景区管委会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防范”的方针,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同时在景区内建立了防火网络,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发现,并组织人员灭火。

⑸ 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森林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景区的林业管理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景区派出所、景区综合执法大队在县公安局、农经局、土管局、工商局等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及时制止、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打击犯罪。依法治林,强化执法力度,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3.2疏浚扩容,蓄水自净

湖荡的浚疏增加了湖的有效容积,加强了湖区的蓄水功能,提高了湖水的自净能力。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1988年至1989年,由秦山核电公司出资190万元,委托县交通局疏浚南湖,挖除淤泥25万立方米。同时签订核电公司取水协议,湖水供核电厂反应堆用,年调节水量40万立方米,日最大取水量8000立方米,水位以6.3米为控制线。疏浚湖荡以后,增加了湖区的蓄水量,提高了湖水的自净功能,进一步改善了湖水水环境质量。

在2002年至2003年由秦山第三核电公司出资562万元,风景区管委会主持疏浚了北湖,共疏浚湖床面积66万平方米,平均挖深0.65米,总清淤泥量42.3万立方米。使湖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3.3 合理放养,平衡生态

合理放养水生物,以消解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质,起到了养水的作用。2005年起,风景区管委会为充分利用湖水资源,采用深浅不同水域鱼种套养方式,先后投放鳊鱼、青鱼、草鱼、鲫鱼、鲢鱼、河蟹苗等多种鱼种,同时适时调整湖内生态结构,确保水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渔业养殖。

3.4 集中治理,达标排放

南北湖周边建有宾馆、饭店等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数十家,这些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每天排出有机废水上千吨,如这些废水未经治理而进入湖中将造成湖区的严重污染。1998年,南北湖山庄、飏山楼、湾景宾馆、碧波宾馆等4家饭店联合投资120万余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750吨的餐饮污水集中处理外排工程。另有三湾度假村、桃源山庄、金牛山度假村、荣昌宾馆、天池大酒店等单位也先后建成了餐饮服务业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控制了向湖区排放污水的水质。南北湖湖边宾馆、饭店等有关餐饮服务设施的污水治理情况见表4。

表4 湖边宾馆、饭店污水治理情况表

南北湖山庄

湾景宾馆

生化、厌氧

达标

碧波宾馆

生化、厌氧

达标

三湾度假村

生化、厌氧

达标

桃源山庄

生化、厌氧

达标

金牛山度假村

生化、厌氧

达标

荣昌宾馆

生化、厌氧

达标

天池大酒店

3.5 定时保洁,垃圾清运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的垃圾也日益增多。周边居民地面清扫出来的垃圾常常是往湖边丢弃。垃圾物的溶出物渗入地表水,然而进入湖内,污染南北湖水环境。南北湖周边住有居民2700多人,且每天旅游人数也在数千人以上,如果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公斤计算,每天产生垃圾约5吨左右,全年累计可达上千吨,这些垃圾如不及时清运出去,将有溶入地表水而进入湖中的可能。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在2003年建立起了一支垃圾清运保洁队伍,将湖周边产生的垃圾及时清运出去,起到了防止污水被污染的作用。

3.6 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3.6.1 加强宣传,落实责任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利用广播、会议等形式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宣传,宣传垃圾对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管理自身产生的垃圾和废水,按湖区环境卫生管理要求处理好各类垃圾、污水和其他污染物。并建立相应的垃圾收集、清扫和环境卫生保洁组织(即专业环卫队伍)。同时,建立与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各岗位责任制度及考核奖惩制度。

3.6.2 严格执法,保障到位海盐县环保局配合景区做好环境保护和监督职能,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把环评关,对新开设的宾馆、饭店,一律要求做好环境保护评价报告书。

(2)对照环评,海盐县环境监测站认真做好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监测工作。

(3)海盐环保局监察大队澉浦监察中队不定期做好南北湖各宾馆、饭店环境污染的监督工作,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一律作出严肃处理。

四 结效、评估

经过连续几年的水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南北湖景区的水环境污染已得到有效治理,湖区水质下降的趋势已经得到控制。经海盐县环境监测站监测分析,南北湖近五年的湖水水质已经基本稳定,有关监测数据见表5。

表5 近五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有的污染物指标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如最近五年来,标志着水质严重超标的总磷、总氮这两项污染因子已出现了回落的势头(总磷回落情况见图1,总氮回落情况见图2),水环境得到改善的势头已经出现。

\s

\s

\s 从上述图1、图2中可以看出: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在湖区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探索已取得成功经验,采取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水污染源的探索与实践是卓有成效的,南北湖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有效控制,总磷、总氮两项污染物已出现下降趋势,水质有所好转。

五 结论、建议

通过对南北湖水污染治理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多年来,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坚持采取治理污染源、疏浚湖区、合理放养水生生物等有效措施,并以治理湖边水污染源和疏浚湖区为重点,必要时让湖水适当流动的办法进行实践与管理,湖库的水质逐年好转,但还没有达到Ⅲ水的标准。建议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在未来开发建设南北湖景区的规划中,注重对湖边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建议对湖区居民日产生的生活污水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并达标后再排入湖中,南北湖的水质才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达到Ⅲ类水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南北湖志》编篡委员会.《南北湖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1-2

篇9

【关键词】盗伐;盗窃;起罚标准;成因;对策

森林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森林同时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一种保护,森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对涵养水分、防风固沙有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有利于保护动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更是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种树,同时还要护林。为经济利益所驱使,总会有不法分子妄图通过非法获取和买卖林木获利,因此将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规制之下,对相关行为进行惩处,是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必要手段。而实际情况却是,在社会背景剧烈变动的当下,关于盗伐林木的相关规定迟迟未有修改,如刑法2002年的第四修正案和1998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保护林木的执法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现实中的问题。下本将从现有法律规定及执法实践两个角度处发,对我国关于盗窃林木行为的规范提出一些完善意见。

一、盗伐林木罪的社会危害性认定及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伐林木罪是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个罪罪名,从中可以看出,盗窃林木罪不仅侵犯林木所有人的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国家对森林资源及林木采伐的管理制度。

相比于普通的盗窃罪而言,盗伐林木罪破坏的是复杂客体,在认定社会危害性上,不应该单纯盗伐林木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盗窃行为,更应该考虑到,盗伐林木行为中森林特殊的生态价值,因此在处罚上,应该对行为的两种性质都进行处罚,而非仅仅是从盗窃或者破坏林木的角度,进行处罚。

从现行法律角度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重对盗伐林木罪的行政处罚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38条规定: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0.5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20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0株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至10倍的罚款。

从《森林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盗伐林木行为,在行政处罚上仅以“补种”和“没收”、“罚款”作为处罚方式,而《刑法》虽然规定了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等处罚,但是因为有“数量较大”的适用限制,所以实践中的小规模盗伐林木案件,主要适用的仍然是《森林法》的规定。

但在《森林法》中,却并没有对盗窃林木、故意损坏林木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相对应的这一类行为只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关于盗窃的规定来处理(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在前文已经论述,由于盗伐林木罪所侵害的乃是复杂客体,又其行为后果相对盗窃林木来说更为严重,不论是依照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亦或是行政处罚必须与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的行政法原则,盗伐林木罪的处罚都应当比盗窃林木罪更为严厉。

依照法律相关规定,则会在执法实践中出现冲突,例如:一个人到国有林场的山上砍伐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偷偷运回家中自用,被森林公安民警查获后,只能依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对其处以罚款、责令其赔偿损失、补种林木等;而另外一个人到山上将一棵已经被人伐倒的树木偷偷地运回家中,被森林公安民警查获后却可能被处以治安拘留15 日并罚款。

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实践中又会引发其他问题,首先,刑法处罚和行政处罚在法律层面的区别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并不情绪,而由于被治安拘留属于民间“被关了”的概念,因此会被认为是一种比“罚钱”更为严重的处罚方式,这样一来,很容易给人以处罚不合理、执法不公的认识,不利于执法工作的展开和依法治林政策的宣传。

其次,虽然《森林法》从维护森林覆盖率等因素考虑,提出了“补种”这一特别的行为罚方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但是在实践中,一来,有些地区的林地资源本就紧缺,很难有空余林地专门用以执行补种处罚,导致部分“补种”成为不可执行的、延后执行的不确定因素;二来,有些稀缺林木或者生长期较长的木材,考虑到其特殊价值和生长周期,也很难用补种这一措施来挽回因被盗伐林木所造成的损失。

再次,在执法过程中,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法律规定的这一冲突来逃避对自己不利处罚的情况。例如,假设实施盗伐林木行为的人员是森林林区山区内的穷人,其多半是由于自身经济困难才选择盗伐林木去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对于此类,在执法人员查处案件的过程中,会拒不承认自己盗伐林木的事实,而谎称自己是在山林中捡来的,这无疑也给执法人员增加了查清事实、公正执法的难度。

因此,文本建议对盗伐林木罪的治安处罚,要引入行政拘留。盗伐林木行为的核心特征是盗窃。一种违法行为同时侵犯两个以上客体的现象很多,就是以“偷盗”这种行为,也有“盗挖”、“盗采”、“盗猎”,等等。而盗伐行为符合“盗窃”行为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窃取方式,非法获得他人财物”这个核心特征。再对比对盗窃类行为的已有规定,可以看出,都已经设立了自由罚或者自由刑,盗窃林木的行为由于同时还侵犯了国家森林资源制度,其社会危害性更在普通盗窃行为之上,因此设定自由罚作为威慑是有必要性的。

(二)修改对盗窃林木罪的刑法处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5条第1款规定: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数额”的衡量,是以林木体积数或林木株数作为盗伐林木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法处罚的标准的,但实际上,仅以盗伐林木数量的多少并不能正确估算被盗伐林木的实际损失,这一标准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其一,林木种类不同,在数量相当的情况下,经济价值会有很大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林木种类繁多,又地势起伏大,即便是在同一地区,也会由于不同海拔气候原因,导致林木种类的不同。在司法实践中,常会出现因树木种类、保护等级、木材径级、生长年限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盗伐同等数量的林木,经济利益损失存在巨大差别的现象,但根据现有法律规定,这些情节在量刑时却无法加以综合考虑。

其二,全国统一设定起罚标准,对林木资源广袤地区和贫瘠地区意义差别巨大。由于我国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差别很大,造成有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树木容易成活生长,而有些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森林对坏境的影响大,一旦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又会比其他地区更难恢复和治理。对于上述不同情况,却采取相同的司法解释标准来处罚,不利于因地制宜保护当地森林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第一,考虑到盗伐林木罪的本质其实就是盗窃行为,应参考盗窃行为以金额为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衡量标准的做法,也通过划分因盗伐林木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的方法,作为处罚依据;第二,同时根据不同地域林木的生态价值和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适用的具体金额标准,做到因地制宜;第三,考虑到林木特殊的生长年限特点,参考以往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做法,对木材和幼树进行区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好地预防犯罪、保护森林资源。

二、林木类犯罪中的执法实践及其对策

除了上述法律本身存在的可完善空间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也要从森林案件的执法实践中抓起,为此笔者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区,对林木类犯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针对从执法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林木类犯罪案件发案数及分析

巴东居恩施州的东北部,拥有370万亩林业用地,已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可是近几年,一些不法分子在从危害森林资源取得暴利的利益驱使下,大肆从事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调研数据,恩施州巴东县近两年共侦破林木类刑事案件共40起,特点如下:

第一,从犯罪主体的身份看,多为农民。40名涉案人员中农民共32人;

第二,从犯罪主体的年龄及性别看,最小年龄为28岁,最大年龄为61岁,主要集中于40岁到60岁之间。从性别看,40名涉案人员中39名为男性,仅1名为女性;

第三,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看,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40名涉案人员中小学文化的12人,初中文化19人;

第四,从处罚结果看,40名犯罪分子,处缓刑的39人;

第五,从犯罪损害后果来看,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在侦破的40起案件中所在比例也是最高,有27起,其中滥伐林木案占主要,共24起。

(二)林木类犯罪案件多发原因及对策

从上述案件的发生特点及森林公安在执法之间中的经验得知,在实践中采取所服教育方法来帮助和劝说不法分子端正态度认识错误,与严厉打击威慑相结合的办法,是有利于减少林木类案件的发案率的。所以,分析案件发生原因,从源头上提前防范不法行为,是可以期待的。

就笔者所调研之恩施州而言,历来民风彪悍,又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有些地区经济并不发达,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盗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已呈多样化趋势,另外的诸如盗窃、滥伐、破坏林木的行为也日益多发。通过对于上述这些林木类犯罪频发的现象进行考察,原因主要有:

其一,木材市场需求量增多,卖方市场供给不足,导致木材价格虚高,不法分子为钱财铤而走险,出现职业化、团伙化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林区所有的珍惜树种,由于需求大,价格高,金钱诱惑大,不法犯罪分子便不顾法律大肆偷运私卖,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在该地区造成负面影响;而收购木材的加工企业,为资源紧缺和低价木材所吸引,违规收购,为盗伐等行为增加了动因。

其二,恩施地区林农交错,很多农民还存在“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对于林木权属问题也不明晰,认为“树就是山上的,树就是大家的”,有时出于日常生活需要或者是为了开发副业赚取钱财,不惜毁坏山林,对此类毁坏,很多农民还无法认识到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其三,笔者在恩施期间,曾跟随森林公安专案调查组深入调查某系列案件,通过调查组调查取证,发现在基层执法人员的日常执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部分基层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不法分子大肆收购、采挖杜鹃树,前后十多天的时间里,管片管护员没有发现情况;发现被非法采挖的杜鹃树后,未详细勘查现场,未详细询问当事人,导致未能发现更多倍非法采挖的树木。(2)基层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执法人员在查处无证采挖银杏树案件时,遇见当事人避不见面、周边村民起哄围攻时,束手无策一走了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已被查获的银杏树再次被偷走。(3)林业站内部管理不规范。如调离人员执法证未收回,导致离开执法岗位的人员参与林政执法;还有执法人员执法前无请示,执法后无汇报,各站执法人员的动向,站领导无掌控。(4)林业站处理材管理不规范。木材通过有木材经营许可证的木材经营户,大量流入无木材经营许可证的二道木材贩子手中,木材贩子大量购买木材绝非自用,必然是经营木材赚取差价,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四,为经济利益驱使,个别执法者包庇盗窃林木者,对该立案的案件不立案,该对其行政拘留的不拘留而罚款,将罚款作为创收工程,或者是为了简化执法程序,不认真调查事实,一概认定为程序较为简单的依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的盗窃林木行为。

上述问题,并非是恩施一地一区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林木稀缺、森林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大背景下,各林区都普遍存在上述问题,对于这一些问题的治理,除了加强执法力度之外,还要从可长远治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以往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建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配合,采取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到各乡镇开展林业法制宣传讲座;二是加强对森林防火法规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盗伐、滥伐林木和非法运输、收购林木违法犯罪进行举报。

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意识。在林农地区,农民的法律认识水平不高,要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森林人人有责的氛围,明确盗伐滥伐破坏森林资源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法制宣传,做到入村入组、挨家挨户,对重点地区重点宣传。有条件的地区,在基层法院对林木类犯罪进行公开审判时,可以讲法庭设立在林木区,进行生动的普法宣传活动。

第二,加强相关执法办案人员的责任心,提升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有组织地进行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的培养学习工作。森林公安机关是专门公安机关之一,担负着保护森林、陆生野生动物等资源、维护林区秩序的重大责任,其中工作在一线的执法人员,是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壁垒,树立好他们的执法观念、提高其执法水平,是森林公安工作中的一部分。

第四,加强执法打击和办案监督力度。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在查处破坏林木案件过程中,要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严格依法办事。检察机关应加强监督力度,对在办案中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办、彻底扭转以罚代刑的局面,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对参与作案行政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办,杜绝官官相护,大案化小、小案化了现象的发生,发挥司法的屏障作用。

第五,完善林木类相关犯罪的法律法规。从上文论述可知:其一,对盗伐林木罪的治安处罚,要引入行政拘留,完善盗伐林木罪的行政处罚体系,更好地威慑不法分子,保护森林资源;其二,应参考盗窃行为以金额为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衡量标准的做法,通过划分因盗伐林木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的方法,作为处罚盗伐林木行为的依据,不仅能够客观衡量林木价值,还有利于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预防犯罪。

参考文献:

[1]赵文义,杨德亮.盗伐、盗窃、损坏林木案件几个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林区教学,2008,6:172

[2]龙耀.对盗伐林木行为设定自由罚的思考——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问题研究系列一.森林公安,2012,1:37

[3]安婧婧.盗伐林木行政违法与犯罪行为规制的完善.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为农气象服务;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中图分类号 F320.3;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0-02

气象为“三农”服务一直是莫力达瓦旗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莫力达瓦旗气象局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在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虽然人员缺乏、工作基础薄弱、服务手段单一,但在莫力达瓦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气象为“三农”服务现状

1.1 队伍状况

莫力达瓦旗气象局现有职工16人,气象专业毕业且长期从事预报业务的只有1人,其他从事预报业务的人员,除新毕业1人外,其余都是长期从事地面测报,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严重,对当地作物生长规律缺乏认识,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1.2 工作基础

2004年开展的生态监测业务,站点单一,代表性不强,取土设备陈旧,仍以人工采用土钻取土为主,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自2005年以来共建设了16个区域自动站,做到了全旗每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区域自动站;全旗共有8部人工增雨火箭架,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乡镇(办事处),东北部乡镇(办事处)主要靠驻旗农场和部队增雨。全旗8个火箭作业点均有作业人员,但无专业作业技术人员,部分作业点达不到“两库一室”的建设。全旗仅有2010年建设的3块电子显示屏,无信息机,80%的村屯无广播大喇叭。

1.3 已有的流程和规范

电视天气预报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信息规范化服务流程;气象决策服务流程;气象灾害服务流程;常规天气预报服务流程。

1.4 主要服务手段

1.4.1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气象为“三农”服务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产品并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做好各项预报服务产品的订正工作,按照上级的服务技术指导开展针对性的为农气象服务。及时预报重大灾害性、突发性、转折性天气;建立了灾害直报系统,及时收集、上报灾情;在农事关键期制作农事专题气象预报。制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大纲》,定期气象旬报、月报,在春播秋收关键期、低温阴雨、干旱和农业病虫害高发期,及时相应的指导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及时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完成了全旗农业气象服务区划工作,对大型农业开发和名特优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提供了气候和生态认证服务。

1.4.2 建设区域自动站网。自2005年来,共建设区域自动站16个,分布于每个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旗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实现气象监测自动化。

1.4.3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在全旗建设8个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点,合理布局,基本构成了人影作业网络,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每年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适时开展全旗人工增雨作业,每次作业效果明显,对旱情的解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抢占了农作物播种的有利时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4.4 多渠道气象信息。建立了飞信手机短信平台信息库、预警信息平台信息库。每天在电台、电视台、飞信手机短信平台、预警信息平台和互联网电子邮件上全旗各乡镇(办事处)24 h天气预报和旅游景点预报,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多次滚动播出,使全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1.4.5 利用气象信息开展专项服务。利用已建气象区域自动站监测网,在汛期密切关注全旗各区域降水情况,及时制作气象雨情信息,开展适时汛期气象服务,确保安全度汛,减少了突发性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防火期,每天根据各气象要素实况观测资料以及未来天气形势分析,对火险做出等级预测,每天在电视上播出,及时做好森林防火防范工作。

1.4.6 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月、“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宣传活动月、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防洪防汛、防雹增雨、防雷减灾和防雷击急救方法等知识进行专题科普讲座,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

2 气象为“三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较低

农村气候地域差异明显,常伴有暴雨、冰雹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现有气象区域自动站点观测项目少,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服务内容等不能满足为“三农”服务的需求,特别是短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方面差距较大,预报的针对性、精细化水平低,服务产品单一,没有规范的服务工作流程[1-3]。

2.2 农业气象信息渠道单一,不能满足需要

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固定电话定时。近几年,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莫力达瓦旗气象局曾试图解决信息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下传“三农”需要的信息,指导农民利用科学信息开展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后一公里”仍是为“三农”服务的瓶颈,由于基础条件差,有线电视网络不能覆盖到乡下,有很多村屯地处偏远,手机无信号,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虽然建立了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起不到气象信息很好的辐射传递作用,气象信息的传递中间环节还较多,农民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丰富的气象产品。

2.3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现阶段农民亟需得到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信息,这就要求有更好的平台来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为农服务产品。而当前的气象服务产品准确性、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有差距,长期预报、年景展望不够准确,不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时间偏晚,农事建议指导性不强,服务人员的相关知识面跟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

2.4 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农村防灾减灾需要

目前,莫力达瓦旗气象信息主要传播媒介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农村基础条件差,70%的农户掌握气象信息仅来源于电话传真的短期公众服务产品;气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民无法及时有效的接收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4]。

2.5 为“三农”服务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基层气象局距农村生产实际最近,处在为“三农”服务的最前沿,是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基层气象局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农业实时动态掌握不及时,重理论、轻实际,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3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分析

莫力达瓦旗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农区,是农业大旗,农业结构布局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二元经济结构,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有一定比例,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种植业生产中,普遍种植一年一熟制作物,受水资源分布空间不均等因素的约束,基本属于雨养型农业,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是莫力达瓦旗种植业主导产品,中草药、菇娘、黄烟作为特色种植产品,发展较快。目前,全旗耕地面积达50.67万hm2,粮食生产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莫力达瓦旗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性天气呈加重趋势,气象灾害仍是制约莫力达瓦旗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灾害性天气如雷电、大风、干旱、冰雹、低温、寒潮等每年均有发生,农业生产力低,因此,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对全面推进莫力达瓦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4.1 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及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突破传统、单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不断提高对农业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5-6]。

4.2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气象服务流程和规范,制定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传播平台[7]。建立乡镇(办事处)气象信息服务站,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助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先完善天气敏感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使所有乡镇(办事处)和部分行政村都能建有自动气象站[8-9]。二是按乡镇(办事处)种植面积不同,配备作业系统和作业技术人员,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实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业。三是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在乡镇(办事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快速响应机制。

4.4 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气象信息渠道

加强气象与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等部门的合作。利用其为农服务相关项目建设中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联合会商、服务信息。增加和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增加滚动字幕。建立气象为“三农”服务热线电话[10]。遇有重大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通过移动、新联通客服部集中。

4.5 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利用区域自动站获取的资料,合理开发气候资源。进一步开展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规律和合理开发的途径,开展气候资源精细区划、气象灾害区划和种植(养殖)区划,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陈俊春,陈颖.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42-144.

[2] 党修伍,张学贤,张永芹.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19-2120,2122.

[3] 和平,田锴,王英.小议公共气象预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9):61.

[4] 山嶷,张永财.海东气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J].青海气象,2007(2):51-53.

[5] 朱明,赵世黎,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75-177,180.

[6]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2782.

[7] 张鹏,杨秀华,杨秋利,等.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3):366-367,370.

[8]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