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2 00: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 全面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47

职业学校作为技术人员的培养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在教育体制中,其地位日渐提升。在我国,政府针对职业学校的拨款不断增加,试图通过职业学校吸收更多的适龄人员,进而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学校的数量,扩大了职业学校的规模。但是,随着职业学校数量增多,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规模的扩大,职业学校在技术培养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德育建设方面的问题却不断涌现。对于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职业学校教育经验与当前的社会背景,全面看待当前职业学校的德育现状,分析造成德育建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教学经验。

1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

笔者作为职业学校的一个老师,与职业学院学生朝夕相处,从宏观层面发现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建设不容乐观,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上不仅已经出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德育问题,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1错误的自我认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低,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由于以前学习成绩不好而被迫进入职业学校,他们自认为在学习上是一个失败者,会被其他人“看不起”,认为就读职业学校是一种屈辱。这种消极心理一直笼罩着他们,使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这种自我否定,不利于他们养成优秀道德品质,他们对自己没有过多的期许。

1.2不当的社交态度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认为不是好学生,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已没有良好形象,无需在意他人的想法。为此,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严重。再加上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职业学院的学生也过分重视自身的利益,在求学过程中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冲突。他们在进入学校后,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青春期潜藏的叛逆因子就会爆发,满足自身对利益的追求。因此,学生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关注他人的态度,不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导致学生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1.3素质低、态度劣

职业学院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言行粗俗。在职业学院学校,说脏话、打架斗殴等事件频繁发生。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甚至在他们看来,打架斗殴是彰显自身能力的方式,说脏话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他们盲目追风,不分好坏,全盘接收。

1.4德信意识薄弱

职业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公德心,也不讲究诚信。职业学院的学生往往非常叛逆,认为公德心与他们无关,讲究诚信也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他们觉得公德心过于讲究,倘若生活中事事讲究公德心,就等于是对自我行为的束缚。并且,这些学生往往喜欢说大话,吹嘘自己,很轻易地就许下承诺以此来增加别人对自己的信服。但他们这些吹嘘往往是不现实的,许下的承诺也是难以兑现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德育观念上有待提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是职业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2当前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的成因

职业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在德育发展上问题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基于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学生、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造成的。

2.1学生因素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与学生进行对话,问他们“上职业学校是否会觉得‘失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习上的失败者,想要别人的关注和关心,但是得到的却是别人的鄙夷。这种消极心理使得他们不思进取、缺乏信心和动力,对自身行为没有规范约束,导致个人养成萎靡的行为习惯和粗俗的言行举止。再加上,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小就叛逆,做过许多社会认为不耻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不纯洁,是个没有道德观念的人。这些自我认知,都是造成学生错误认识自我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渐渐背离德育目标的重要原因。

2.2学校因素

不得不承认,当前中国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学生被灌输了“成绩第一”这样的观念,学校也是注重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虽然目前有的学校也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显得十分枯燥单调,学校在德育方面更多采取的是传统说教手段,而对于逐渐追求自我的职业学生来说,这往往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2.3社会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消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负能量的冲击,学生往往会受到其荼毒,危害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当前社会娱乐风气盛行,同时伴随着各种各样娱乐方式而产生。在这些方面,国家和社会尚未建立健全道德规范约束机制,学生在进行这些娱乐消费的同时,个人道德往往会受到侵蚀。

3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德育状况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要想有效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当前德育水平低下的问题,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从整体上,社会和学校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局部看,学生个人也必须采取行动来端正生活习惯和作风。

3.1提高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学生个人来说,在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明确发现他们存在自甘堕落的倾向。笔者认为学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端正个人的生活作风,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时刻铭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个讲文明守信用的文明好青年。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理性面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从思想方面与能力方面,共同促进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转变教育方式,发挥学校德育作用

从以上分析得知,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有待改进的。当前,学校首先应转变德育方式,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创新德育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倡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德育教学,让文明道德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德育建设中。

3.3加强校园风气建设,形成德育校园氛围

学校除了要改进教学方式外,也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不仅要做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要提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平台。学校不仅要做到校园风景园林建设,也要注重对于文明道德宣传方面的建设,比如标语牌、读栏,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共建文明学校。让学生在文明盛行的校园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3.4加强教职工德育建设,形成良好示范作用

此外,学校也要注意教师职工队伍德育方面的培养。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榜样,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长期与学生相处,在德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3.5加强信息监控力度,营造文明社会风气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个人道德行为水平,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社会需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社会中那些负面言行,应该及时遏制。此外,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要及时得到清除。同时,要营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公益道德的宣传,从而让学校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良性运转,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先做后学 教学模式 实践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断得到凸显,计算机学科的人文性更是不断得到发扬。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课改成功的核心策略是“先做后学”模式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就“先做后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谈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先做后学”是当前职校的期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职业岗位呈现出综合和相融的趋向,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体现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性、定向性和应用性特色。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学存在如下弊端:

1.理念上陈旧

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沿袭了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的体系,教学中展示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劳动力市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定位有很大的差距。

2.内容上偏颇

调查表明,职业学校现行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要求十分具体,而实习实训教学则显得较笼统,失去了职业学校应有的教学与实训的有机结合。

3.方式上呆板

大多职业学校依据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限制了学生接受、探索、模仿、总结、想象、创造、创新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长的选择,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先做后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主观经验。学生从实际活动中学习,学校设立各种活动环境,并提出各种假设,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借鉴杜威“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两种模式之长,提出了“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个性和操作技能的发展,并能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先做后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先做后学”教学模式是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目的地对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未懂得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先做后学”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步骤七个阶段:

步骤一:准备

阶段1――总体规划。由教务处、专业教研组和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技能实习教学的承载能力对本学科进行总体规划。

阶段2――创设情境。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实施。

步骤二:“先做”

阶段3――实践探索。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以及技能实习方法和注意点进行实践活动。

阶段4――发现问题。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结果,在学生技能实习时,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随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并予以提示、启发。

步骤三:“后学”

阶段5――概括疏导。教师在学生动手训练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对没有发现或虽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帮助其解决,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段6――巩固运用。对单元知识或阶段性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运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从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

步骤四:评价

阶段7――综合评价。在一个技能项目学习结束或学科阶段内容结束或学期结束后分析教学结果,对教与学的情况作出评价。

四、“先做后学”实施后的显性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1)教师上课时所选情境任务的教学注重与现实相结合,成果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胜任感。

(2)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任务实践过程中,能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境任务教学有意识地监控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2.教师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实施“先做后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转变。

3.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要通过有机地查询,不断地外出调研,获取市场所需的信息,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为国.《技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探讨》《现代技能开发》.2002.1.

[2]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篇3

一、疏导自我意识

正确认识自己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中职生由于自身主观原因及其他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自我的认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的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全面否定自己,自卑心理严重;有的被家庭过度溺爱,固执己见,认识不到缺点甚至错误。

1.引导客观分析现状,正确面对现实。

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全面调查,引导学生既能看到个人闪光点,也不回避自身的不足;通过认识长处树立自信,进而强化成才信念;通过与社会规范、学校要求相对照发现不足,尤其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面对自身现状,既不灰心丧气,也不盲目乐观,争做阳光、上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2.引导自主评价、调控,强化自我意识。

在学习与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及时通过总结、交流的形式进行自主评价与自我调控,特别是引导学生善于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做到思想上不好高骛远,行动上脚踏实地,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二、强化责任教育

强化责任感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由于自身客观原因及社会诸多不良环境的冲击,中职生的责任感愈来愈薄弱。

1.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学会感恩与担当。

要引导学生发现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中积极向上的因素,珍惜青春与学习,树立学习观、成才观;正确认知家庭、班集体及社会,了解环境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关系,感恩亲情、感恩集体、感恩社会,并主动学会担当。

2.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会竞争与合作。

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内化责任与义务,在合作中竞争,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和家长、老师、同学及朋友的关系,在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下,优化、利用个人成长环境。

三、营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的营建是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中等职业学校不能以学生素质和安全为借口,在管理中高压管控而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和营造和谐民主管理的校园氛围,才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以学校、班级、小组、宿舍等不同集体形式,构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团队精神,强化集体荣誉感。要通过学习及其他各种校园活动,形成共同价值观,借助集体意识、奋发上进的共同愿景和情感体验的支配,使中职生消除自卑感,逐步展示自身长处,品味成功,体验自身价值,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2.积极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的办法,建构更宏大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当今社会道德迷茫、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尽管中职生同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但自身辨别、管控能力薄弱,极易被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左右,使自我管理中的价值观念产生偏差。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变革的影响,一些农村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家庭变故增多,单亲、留守学生比例上升,家庭教育缺失,已经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重大因素,亟待学校与其他教育力量的共同关注。

四、建立健全体制

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是实现自我管理的措施。在规范学校教育行为的前提下,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探索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体制,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不仅具备一技之长同时能够干事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此,学校要立足学生主体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目标,改革学生评价机制。要大胆实践探索,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案,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把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内化为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五、创新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主阵地,要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强化、引导每一位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在建立班级民主自律制度的前提下,养成在班主任指导下的有章可依、人人参与的自我管理习惯,实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互帮互助、共同监督的班级管理秩序。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立足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的革新,更要突破学生管理的传统思想,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实现从“管”到“理”、从“堵”到“疏”的转变,才能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的健康持续成长。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克服对学生认识的片面性,更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加普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01期。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13-02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为国家培养专业型人才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环节上,仍然存在不少令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给校方以及学生自身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何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困扰教育工作者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还有一些则是随着时展而展现出来的新问题。本文主要总结出以下八点:

1.班主任队伍建设不足。班主任队伍建设不足,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难题重重的一大原因。就现阶段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绩效评定的方法主要依靠两种方法:一是各年级学生分会对各班级的检查,一是校方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将这两种检查的结果量化后再对班主任进行评定。但是,这种评定方式并不能激发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反而会抑制班主任的工作激情。这样的评定制度阻碍了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2.学校部门缺乏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还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有效展开。然而,现阶段,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上层领导缺乏对班级情况的了解,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也相互推诿责任,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想当然地认为是班主任的分内之事。这也导致了许多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3.科任教师对学生不重视。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科任教师的配合管理。一些科任教师在上课时,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按时完成,对于学生的管理则全然不管不问,学生迟到、矿课、早退都视若无睹。科任教师的这种态度,无疑带给了班级管理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同时这还给学生释放了一个消极的信号,让学生对课堂纪律问题更加不重视。

4.班级人际关系不融洽。班级人际关系薄弱,也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问题重重的一大原因。班级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调查显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与教师关系良好的学生比例不到10%,而大部分的学生要么是对教师阳奉阴违,要么是公然与教师对抗。其次,在学生内部,其关系也并非融洽。有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班级的班级凝聚力很差。学生之间没有默契和集体观念,彼此不能形成良性影响,不能合作学习发展。这样的班级人际关系,也给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5.班级制度不民主。在班级管理中,不少教师因为思维观念的问题,单纯地以为严厉的班级制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结果导致班级管理死板沉闷,班主任过于独断专制,学生的意愿得不到重视,从而致使班级氛围压抑,学生无创新意识,且个性得不到发展,主体性更无从谈起。这样的班级制度也是阻碍班级管理工作的一大因素。

6.评价制度不完善。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中对学生的评价制度过于单一,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真实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容易“一杆子拍死”,不仅打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无益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这就间接阻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

7.思想教育欠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思想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然而,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都忽视了这一环节。其思想教育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不注重实际,有些甚至就是走过场。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然而空洞的思想教育只会招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反而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阻碍。

二、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八点对策:

1.充分了解学生。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之所以问题多多,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到班级中去,与学生亲密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时刻把握学生的动态。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2.实行教师值日制。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于班级的检查主要是依靠学生会对班级的检查。然而这种检查制度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实行教师值日制,安排教师带领学生会干部加强对班级的检查,既是对学生会职能的加强,同时还能保护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并能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要有效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班级管理的窘境,还需要从根本性问题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心的内容。教师应当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平时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目标,从而唤起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改变思想中的错误认识,明白中职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以情感打动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思想意识,学生才会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班主任才能更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4.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还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批具有良好师德师风、负责任、爱学生的优秀教师队伍。教育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行为。只有教师的水准提升了,学生才能获得良性指引。学生的水准提升了,班级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5.建设和谐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谐良好的班级环境对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班级管理工作都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班级和谐环境的建设,加强班级的人际关系,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实行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班级事务中去,制订合理的班级规定,创办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从而在班级中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气氛。

6.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古语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益于促进学生正面向上成长。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构筑积极的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其工作重点。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心态自然会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提升自信,更加配合校方的管理工作。

7.制定合理的班级班规。班级班规是使一个班级成为集体的外在框架。然而,独断专制的班级规定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反而制肘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制定合理的班级班规,并让学生参与共同制定,从而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8.公平地评价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正面积极的评价会激励学生成长,而消极负面的评价则可能让学生走向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当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从而唤醒学生成功的愿望。

三、总结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班级管理时用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那么一切问题必然会随之逐渐化解。

参考文献:

[1]李艳.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及管理对策——以晋城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2]陈竹萍,李桃红.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2012,(05).

[3]欧福山.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05).

篇5

摘要: 芬兰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章从办学主体、拨款体系、专业领域、学习申请、课程管理、教学组织、学生评估、资格证书、教师资格、学生指导等几方面对芬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剖析,总结其特点,以期获得有益借鉴。

关键词: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特点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芬兰职业教育领域经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大改革以来,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将对该体系进行剖析,总结其特点,以获得有益借鉴。

一、办学主体与拨款体系

在芬兰,大多数职业教育提供者属公办实体。近40%的职业学校由私立组织维持,但只有20%学生在私立职业学校注册。无论其办学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如何,其拨款标准均相同。芬兰教育文化部规定了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办学领域和学生总数。职业教育提供者在其规定办学的教育领域内,决定其职业学校所组织的职业资格和学习课程类型。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职业院校策略”旨在加强职业教育提供者的联络网,组建较大的办学实体提供充足的“模块”以确保学习者实现职业资格的个性化,能自我选择与变化中的学习需求相匹配的课程。职业院校可依据其专业领域或区域特点来自由组织其工作。芬兰政府自2007年起已经为职业教育提供者间的合并提供了每年高达500万到1100万的欧元支持。2011年初,职业教育提供者的数量从2007年的212个降至173个。[3] 芬兰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拨款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即法定的核心拨款体系与绩效本位拨款(performance-based financing)体系。法定核心拨款体系以学生人数、单位成本和具体领域、特殊任务的费用为基础进行计算,追求公平分配的原则,确保各年龄组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绩效本位拨款设立于2002年,当时教育提供者根据其绩效单独获得政府补助金奖励。2006年,绩效本位拨款体系被拓展,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整个拨款体系。绩效本位拨款接近职业教育全部拨款的3%。绩效本位拨款根据绩效本位拨款指标进行分配,这些指标包括:效率;向劳动力市场的转移或继续学习;辍学率,完成率;员工(正式教学资格,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当计算绩效本位指数时,各指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4]绩效本位拨款体系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追求激励性和办学质量,对提升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专业领域与学习申请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互匹配,主要涵盖领域:人文与教育;文化;社会科学、商业与管理;自然科学;技术、通讯与交通;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服务、医疗保健与运动;旅游、餐饮与家政服务;其他教育(消防、警察、管教等)。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制度,一般要求是完成义务基础教育或是在国外完成对等教育,其学生年龄主要在16-25岁之间。申请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国家共同申请系统(joint application system)”来完成。该系统于1979年创立,适用于申请普通高中教育和学校本位中等职业教育。申请时,学生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就可以申请五个不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标准通常包括一般学习履历、学习领域所重视的学习成绩、工作经验以及各种入学考核。也常组织对申请者进行性向测试,优先录取先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

三、课程管理与教学组织[5]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核心课程、教育提供者的地方课程以及个人学习计划构成。国家核心课程由芬兰教育文化部决定,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制定,确定了职业资格相关行业领域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学生绩效的国家评估依据。 其中,职业技能被定义为工作生活的“功能模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者以国家核心课程为依据制定自己的课程。职业学校自行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把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地方变化需求考虑在内。

在芬兰职业教育法律框架内,中等职业教育无工作日(课时)、学年和假期等的具体规定。学习课程以周期的方式组织,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日、周课程表。教育提供者自主决定学习单元的安排。必修课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一起拟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教学可以灵活地在晚上或者周末以及暑期组织。教学方法没有作规定,教师自己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实现课程中所设定的目标。当前,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把教学融入更大课程模块,可使用“联合教学”的方法和“项目工作”。

四、学生评估与资格证书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有关学生评估和资格证书的条例。评估由教师负责实施。对于在职学习期学生的表现,教师同雇主任命的在职指导者一起评估。评估必须对学生起到指导和激励作用并发展学生自我评估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证书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受《职业教育法》制约。合格成绩分如下等级:卓越(3分);良好(2分);满意(1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一旦完成了某个资格所要求的所有学习课程,就被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并由教育提供者或职业学校授予。[6]芬兰从2006年起,在能力考试的形式中,职业技能展示(vocational skills demostrations)被纳入职业资格考核中,作为学生已达成职业学科学习目标的证明。技能展示的目标和评估标准在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核心课程中确定。技能考试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如果学生没有完成职业资格而中途退学,就发给肄业证书(包含该生所完成课程及其分数等级的详细内容)。一经要求,学生也可以被授予已完成课程的证书,同时在证书中注明学生尚未完成、需要后期继续学习的课程。[7]

五、教师资格与学生指导

在芬兰,教师任职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要求。职业学校所有教师都必须完成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核心学科教师,如数学或语言学科教师的教育同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师相同,而不论其所教的学科领域。核心学科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并修满300学分(包括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职业学科教师要求具有相应的硕士学位、多科技术学位或具备所教职业学科领域的最高资格。另外,职业学科教师必须修完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以及具备所教学科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师教育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学位和工作经验。当申请教师教育时,学员往往已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修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外,其他资格要求同指导教师、核心学科教师或职业学科教师相同。[8]

在芬兰,学生指导是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提高留存率、减少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指导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9]与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学生指导分为申请职业教育前、职业教育学习中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继续学习的过渡等三个阶段,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指导体现在为学生拟定个人学习计划、做出有关选择时提供支持服务。通过指导,学生也可以获得个人选择对职业能力、继续学习与就业可能产生影响的信息。职业学校对指导和咨询服务进行组织,支持学生进入工作生活,促进学生就业并做跟进服务。当学生在进行教育申请时(如高等教育类型的选择),也可以得到特别支持。[10]值得一提的是,在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也关注具有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残疾学生群体。芬兰特殊教育推行“全纳教育”原则,因此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一般融入主流教育中。芬兰设有特殊职业学校(vocational special institutions),为严重残疾或患慢性疾病的学生提供特殊场所和各种特殊需要服务。未患此类残疾的学生也可入学。该类学校常年接受入学申请。[11]

综上所述,近十多年来,芬兰已经构建起了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办学主体上、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行职业院校“联网”策略,加强与劳动力市场密切合作;拨款体系上,公平与效率(质量)并重,追求可持续发展;专业体系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与劳动力市场的高匹配度;在学习申请体系上,灵活性、服务性和畅通性并举;课程管理体系上,法律规定了核心课程的全国统一标准,同时也考虑了地方和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教学组织体系上,充分调动地方、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工作领域紧密结合;学生评估体系上,注重指导和激励作用并发展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参与功能,与资格证书的发放紧密联系并追求灵活性;教师资格要求上,推行高标准原则,重视实践经验;学生指导是芬兰职业学校工作的中心,贯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众多环节,并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芬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5.

[3][4]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 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2:20,85.

[5][7]EURYDICE Unit,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Structur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in Europe. Finland 2009/10 edition[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09:29-31,31.

[6][10]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 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0: 85,37-38,31-32.

[8]Ministry of Education. VET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Finland[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13-17.

篇6

关键词:跨文化;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一、当前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学生英语兴趣不高,跨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小

2.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3.学生课上英语交流较少,积极性不高

4.教师教授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创新方法

二、跨文化视角下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措施

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创造课堂积极气氛

课堂上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气氛活跃,才有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师生平等,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走近英语、走进生活,与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自主进行学习,心情愉悦,提高教学效果。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挥跨文化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平等互助。师生平等能够使教学更加活跃,学生主动性增强,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个性,实施差异教学

将外域文化应用于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加强英语差异教学,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个性专项提高。由于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同和特性,引导学生从兴趣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深入学习兴趣内存在的知识,陶冶情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建立起新兴的教学模式。个性不同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教学转换为兴趣教学,让学生在自由中收获知识。

3.加强小组间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协作能力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协调的能力,让小组内部自由发挥,自主提高。在课堂中,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倾听每一个人的回答,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与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采取因材施教法,挖掘学生的英语才能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法来教育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念。

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严格执行教学要求。老师贯彻执行英语课程,则会从根本上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意义。教师严格执行则会使英语课堂广泛生动,否则黯然无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配合与否将会关系到这种模式的真正存在与否。采取因材施教法,进行职业英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将会使初中英语课堂显得活性化,不至于僵化与死板。

5.课堂效率和课下作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仅依靠课上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掌握和提高。学生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英语教学的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通过课上学习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课下作业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的巩固和加强,能够有效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6.英语评价多样化,加快英语转变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英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的学习状况,对课上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学校要求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成绩和课上的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老师不能只注重成绩上的优劣,而是要对综合素质进行总体测评,对学生所做出的突出表现予以鼓励。我们要不断提倡和发扬这种英语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文化英语教学,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加强英语课程建设是应对教学改革潮流的一个必要手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是教师从师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个性能力发现的一个体现。我们要紧追时代的发展潮流,严格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更深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魏华亭.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06).

篇7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15-02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的理论功能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认为,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把职业教育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再补习”的体系;不仅要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通;要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等量齐观。

2.论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提出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是随社会和历史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930年前后,随着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修正为“谋个性的发展”,“解决刻不容缓之严重问题”,“谋民生主义的实现”,最后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无业者有业”,就是通过职业教育为工商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同时解决失业的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以裕生计;“使有业者乐业”,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给人以知识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热爱所从事的职业,进而能有所发明创造,对社会做出贡献。

3.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首先,他认为职业教育是社会化的,应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沟通。因此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设什么科,怎样确定修业年限,设置怎样的课程,黄炎培都要了解当时社会现实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社会调查之后再作决定。其次,黄炎培还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为把教育工作引入科学的轨道,他特别重视调查、试验、总结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再次,黄炎培提出,教育的重心应在下,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他的这种职业教育思想,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4.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要形成这种能力,必须手脑并用。因此,黄炎培提出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他还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应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奠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为了保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实施,中华职业学校选聘讲授与职业经验并重者为师、招收有某方面职业经历的学生入学、规定半日授课半日工作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安排要求理论课与实习课课时数各占一半,教材的选编注重实践性。

5.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科学性、适应性。黄炎培提出的课程理论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办职业学校,无论设科、课程、解决谋生问题,皆需要科学。同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应以适应需要为原则。就此黄炎培又强调:“凡职业学校之设科,须十分注重当地社会状况。乡村与城市不同,即同是乡村,同是城市,其地方状况亦不尽同。万一设科不合需要,必至影响于他日学生出路。”黄炎培不仅提出他的主张,并且还身体力行地去做。

6.论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劳工神圣。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理论是黄炎培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之下,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一是“敬业乐群”,一是“劳工神圣”,确立了中国职业教育重视职业道德培养的德育原则。他试图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改变轻视生产劳动,蔑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论述,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一观点对于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无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尽管由于局限性,黄炎培当时的一些主张难免过于理想化,但是他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张是我们加以借鉴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显现出缺乏具有熟练技能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的迹象,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职业教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而且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并将“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首位,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性。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同时,又是具有个性的人,无数有个性的人组成了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职业学校的改革应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3.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方针的论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在当今社会,把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办学方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完全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职教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要注重地区特色,谋求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同时要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率。只有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职业级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4.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原则的论述,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借鉴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职业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培养。职业学校要在推行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争取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5.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论述,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与课程。职业学校要获得生存和发展,把握好专业和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借鉴黄炎培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深入调查和研究,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局面。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只有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职业学校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6.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意识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之本。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不建立和培养学生爱职敬业的思想意识,缺乏为用户服务的诚信态度,是很难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爱职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状元。同时,职业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提倡高尚的校园文化,使职业院校的德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黄炎培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笔者认为,作为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从这方面讲,学习、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价值,改进

 

学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方方面面各个主体,需要协调各式各样不同的关系。概括来看,总体上它可分为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硬件主要是指校产和人力资源;包括学校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人才储备等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校方的办学目标设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计划的实施还有教育教学系统监控等事项。如何系统的管理这两个方面,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需要认真细致思考的问题。能否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管理水平衡量的重要标准。在进行高校硬件和软件管理中,档案的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实现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同时,通过档案管理,也可以使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得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形成一个完善严密的学校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教职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说,一个良好的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是一个良好的学校管理体系的基础。

档案是各类组织所必须的,系统记录其运行过程的资料。档案可以是书面文件,视频、音频资料,甚至电子记录等等。依靠这些记录,各类组织可以对其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得出经验,提出对策,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学校档案是学校从事教学活动和行政管理积累起来的资料,是具有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历史记录。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会形成各种档案,如党政文书档案、教育教学档案、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仪器设备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校办工厂档案等。学校档案,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记载了学校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的历程,积聚了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劳动创造的成果与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重视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建设系统、完善的学校档案体制,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的严密的社会体系,一切优秀的组织管理都要落脚于制度建设。在职业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无疑是其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方式。因此,重视档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学校的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是不同的学校其制度完善程度不同。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配有优秀的档案管理制度,这些档案的保存与使用,是学校一步一步发展的见证与资源。只有总结档案中所记载的各类经验,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善,才是学校赖以长期进步的有力支撑。

如何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措施,有关学校尤其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进行一定的尝试,从而总结经验,为自身发展打下基础。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首先,学校要在思想上重视档案工作。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不可否认,档案工作的关注程度在职业技术学校还并不是十分引人注目。职业技术学校的定位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学校领导往往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就业渠道的扩宽,师资力量的改善,对于学校内部管理中的档案方面,给予的重视一般不足。一个职业学校的发展,必然要总结经验,改正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查阅有关档案。建议职业学校建立起跟踪档案制度,在学生档案方面下大力气,加大力度,为每个学生都建立起一份个人档案,通过对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人性化的教育学生。细化学生档案的项目,加强学生档案的管理,不能只满足于常规项目,要在学生档案项目上有所创新,有所改善,力求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在档案中都有所体现。有了这样完整的学生档案,学校就可以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已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有力的帮助,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其次,在管理方式上,要有所创新。应该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笔者认为,虽然目前职业学校的机构设置较为精简,一般来说,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这样的编制。很多学校也认为,专门设置一个科级(副科级)档案管理机构意义不大,对学校的有限的资源是一种浪费。即使是在高等院校,也一般不会设置一个独立的处级(副处级)的档案管理机关,档案的管理,可以由图书馆,或者办公室下设科级机构进行管理。职业院校由于规模限制,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不太现实。笔者认为,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在某些规模较大的职业院校是有可行性的。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规模较大的职业院校往往学生数目众多,如果仅仅依靠几个档案管理员就想把这些档案管理好,可行性不大。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实中往往是档案管理员或者根本不负责任,或者有心无力,无法落实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论文参考,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试想,几千个学生的档案,由几个人管理,这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有些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可能是兼职的,这更不利于档案管理的高效以及准确。笔者认为,档案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校期间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毕业以后,其档案也会对其工作的落实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在这个工作上有所疏漏,其后果不亚于授课过程中的消极讲授,学生的能力和优点,也许因为档案的疏忽,无法得到体现。事实上,由于学校对档案工作的忽视,导致学生对自己档案也漠不关心,使自己在就业中丧失了一些机会,这都是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型职业学校中设置独立档案管理科,配备专职、高素养的工作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管理,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构,才能落实学校的档案管理制度,否则,即使档案管理制度是良好的,对学校的管理也不会有太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档案管理制度上也要所有创新,有所侧重。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完善档案工作各项制度,要细化档案管理

摘要做到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等等。只有制度建立合理高效,制度落实有保证,才能说明我们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有效的。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在管理制度中存的问题

1.1.1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首先,从学校各科室的角度来看,认为学生管理是学生科、专业科、班主任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除学生科、专业科以外的科室不愿意管理学生。形成各自为阵,互不干涉的局面,教务科只管老师上课,保卫科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其余科室参与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教辅部分人员对学校中学生的违纪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以旁观着的姿态和口吻指责学校,“怎么招的学生,怎么这副德行”等,所以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只有学生科是真正的落实者,没有形成大学生管理的理念。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上课时不抓教学组织,不问学生考勤,不管教学秩序,有些教职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有时甚至包庇学生,为学生说情解围。在对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专职干部的访谈中,他们谈到,“学校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对管理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一旦发现学生违纪,消极对待的多。”“个别老师职业道德欠缺。自身要求不严格,没有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等。

1.1.2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学生个人的管理,但是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不同程度的存在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从而滞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根据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一学年里所学课程不及格达到一定门数分别给予留级或退学的处理。但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仍然有近一半该受到处理的学生缓轻处理,导致该留级的留不下去、该退学的退不了。就此问题笔者访问了专业科的副主任,他们认为部分学生的缓轻处理对教育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是不利的,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即使不好,只要托人帮忙就可以降低处理,对学生管理和促进学风及其不利。

1.2中职生管理对策

1.2.1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职能弱化,近年来就如何强化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讨论热烈。收效也比较直观。但是怎样改进中职课堂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似乎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日渐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严峻问题。

1.2.2没有真正发挥专业科二级管理的职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组织是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组织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多采取两种组织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管理实行垂直领导,决策层是校党委或校长。习惯上,学生管理的具体组织机构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部分,从学校一级管理层看,思想教育由团委主抓,主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学生科主抓。是学生工作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大部分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从基层组织来看。与之相对应分别设班团支部和班委会。另一种是设立专业科。实行二级管理(相当于大学的院、系运行机制)。专业科中也设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专职教师,业务上同时受学校学生部门和专业科的双重领导。各班配有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负责班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第一种适合规模小一些的学校。第二种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由于自主招生,各所学校的规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大而统的管理模式不如分而制之,要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有效的结合。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健全学校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内部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用事业、感情、薪酬留住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完善学校专业科的二级管理机制,在现有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科的职能。就学生工作而言,明确学生科和专业科的职责,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 目标管理 班级自主管理

目标管理是当代非常有影响的一种管理理论,源于企业,波及各行各业,包括班级管理,同样也可以对此兼容并蓄,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这种管理理念非常值得推广。秉承这一理念,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制定了如下具体方案。

一、创建班级管理目标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靠、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正是一所自上而下推广绩效目标管理模式的职业学校,因此实行班级目标管理自然是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但是即便如此,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对各方面严密考核抵触不理解,对管理工作消极对抗不合作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产生都是源于目标管理的创建过程中。

班级在目标的创建时,一定要考虑几个环节要点。

1.目标导入

教师应该掌握启发引导式原则,甚至以退为进,揭示当前班级团队面临的问题和挫折,请各位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尤其要鼓励和调动后进学生来表达参与。

2.目标论证

综合学生提出的意见想法,教师要善于提炼和导向,阐明目标制定的意义和作用,善于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出具体的班级总体目标。

3.目标分解

跟学生阐明局部与全局,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强调学生个体对班级总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划分成立几个小组团队,围绕小组目标再细分每个学生职责,最好多给他们设立名号,比如一些企业职务名称。

二、班级目标的组织落实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但并不等于领导可以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因此领导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进行定期检查,利用双方经常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自然地进行;其次要向下级通报进度,便于互相协调;再次要帮助下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班级目标的组织和落实是各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目标管理的主体。以下是笔者在班级目标管理的落实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1.建立坚实有力的班委会

因为班委会成员与班级团体真正融合在一起,许多工作的落实和监督仅靠班主任是难以完成的。笔者在学生中精心挑选出了一些工作积极分子,按照其能力个性安排班委会角色,同时在班级信息栏明确张榜公布,还有他们各自的岗位职责,名正则言顺,以此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威信。

2.制定班级奖励惩罚考核方案

依据共同制定的班级目标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拿出了奖励惩罚考核方案明确张贴公布。

3.设计“日常考核细表”贴在班级墙面上

把每个人每一次的奖惩分情况随时公布,公开透明的让每个人都能引以为戒且心服口服。每月底汇总一次,作为下一个月工作安排和待遇差别的参考,见下图。

日常考核细表

4.推行班级小秘书制度

让所有班级成员轮流承担班主任小秘书角色,跟班主任进行个人情感沟通和班级管理沟通,汇报班干部提交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布置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另外还要求小秘书完成一些考核任务,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来,以增强主人翁意识。

5.打造团队文化,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班级这个大团队之下设立几个小团队,使学生在班级中有了自己的情感依托和管理认同。既鼓励团队间的竞争,又鼓励团队间的合作。除了对个人,还要对各小队进行考核评优,把握的原则就是不能对某些成员全盘否定,而总是给他们留有奋起的途径和希望。此外还经常召开团队生活会,举行团队趣味活动竞赛等,并设立考核标准。不仅要比成长力,还要比对班级的贡献力。

6.设计“目标能量推进表”

该表的设计结合目标引领,融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网游盛行的时代特色,给每个团队取了富有个性的名字以及选取设计了团队象征神兽,并且团队成员都安排有职务角色,然后定期进行团队或个人的各方面评比,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直观的在表格上显现自己团队能量增长值(比如每5分可换取一个红色纸块做的“能量块”),当自己团队的能量值达到一定界限,团队成员就可以按照角色分工获得相应的“武力值”,从而享受一定班级福利优惠等等。“目标能量推进表”通过其独具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班级目标考核体系当中。当然,其中的细节设计可以通过集体讨论适时更新或酌情而定,使班级目标管理整合最大多数成员的参与,使绩效考核不仅是一种鞭策,更多的还是吸引,削弱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班级文化。

三、班级目标的评价和总结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下级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报告。然后,上下级一起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奖惩;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循环。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切忌相互指责,以保持相互信任的气氛。

班级目标管理的评价和总结一定要及时有效,否则就会逐渐丧失公信力,使好不容易建立的考核体系前功尽弃,因此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共同评议,并且引导班干部牵头随时召开学生内部的各种评议总结活动。在这一点上的具体操作,主要是依托“日常考核细表”和“目标能量推进表”这两表作为平台。在此平台上再依靠强有力的班委会和小秘书制度,将班级目标管理和评价考核体系切实落到实处。使学生思想行为在内驱和外规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规范演进,不断达成目标,最终形成自主自发管理的局面。

实践证明,班级目标管理确实行之有效,使班级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明确,避免了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同时也启发了学生自觉性,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手段和具体可操作性,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或形成学生抵触心理。

通过班级目标管理模式,学生逐渐养成了“自我调控,自主管理”的意识,克服了依赖思想,做事拖沓的生活习惯和淡薄的纪律意识,减轻了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较早地体验到企业管理氛围,为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要求打下了基础。但是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毕竟学校教育跟企业生产不同,评分考核都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因此在量分奖惩上,要注意适度,尤其要避免将某些学生“一棍子打死”使其丧失了前进动力和希望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美)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杜如樟.成功教育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