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7:0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考核时间、地点
1、时间:2016年3月4日(星期五)上午。
2、地点: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长沙市河西咸嘉湖路12号,王陵公园旁边)
三、考核方式及程序
(一)考核方式
1、考核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
2、结构化面试时间每人10分钟,满分100分。
3、考生的结构化面试成绩即为考核成绩。
4、考核成绩的合格分数线为70分,考核成绩低于70分(不含70分)的考生不进入体检程序。
(二)结构化面试(以下简称面试)程序
1、3月4日(星期五)上午8:20,考核入围人员在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候考室(2楼东)统一集合,现场查验身份证和笔试准考证。
2、上午8:40,考生开始面试抽签。考生务必于8:40之前到达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候考室(2楼东),否则视为放弃面试。
3、抽签完毕后,考生开始按抽签顺序在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面试室(4楼东)进行面试。
4、面试评委在面试结束后当场评分,考生的面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5、面试结束后考生到长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候分室(4楼中)候分,等候领取本人的面试成绩通知单。
四、注意事项
1、考生须凭本人正式有效居民身份证和笔试准考证参加面试。
2、考生在拿到面试成绩通知单后必须立刻离开考场,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
五、联系方式
1、咨询电话:长沙市农业委员会人事处0731-88665631
2、监督电话:长沙市农业委员会纪检监察室0731-88666955
点击下载>>>
篇2
一、强化事业单位改制的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要性
在事业单位迎来又一新的发展时期的当下,强化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方案的落实,对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有利于保障职工福利,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众所周知,公司的福利与社会保障一直是职工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对事业单位的职工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改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其自身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方案的落实,这对切实保障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及福利等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而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福利的有效保障,就能够更好地调动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强化事业单位改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方案的落实,对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具有一份重要的意义。不断实现社会公平,一直是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国政府不断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改制实现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改革,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内部公平的实现,更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的不断发展。
(三)有利于事业单位整体制度的完善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事业单位整个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的强化对事业单位整体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事业单位的制度得以不断完善,才能进一步使得事业单位的运行更加便捷、规范、并且有效率。同样,只有事业单位体系的完善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一)事业单位改制中对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在改制过程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对促进事业单位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尝试与探索。但是,就事业单位的现状而言,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尚未能充分认识到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要性。或者说,即使事业单位对其重要性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但在实际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却未能达到其预期效果,进而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这对于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以及配套方案的优化创新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尤其是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大都只注重社会保障原则体系的建立,而忽视了社会保障执行体系的完善与构建。这就进一步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社会保障政策往往得不到具体、细化的落实与执行。
(三)事业单位社会保障部门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
要想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证政策的良好衔接,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精通社会保障政策的专业人员较少。即使有些工作人员了解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但在其细节的落实过程中却又表现出专业素养的缺乏。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难以实现良好的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
(四)对事业单位社会保证政策衔接的监督力度不够
在不断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还应充分加强其外部监督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完善且真正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并且其监控力度也不够。这就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也缺乏一定的监督,难以实现透明化、公开化,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落实。
三、强化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现存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有效落实。通常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强化。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视度
要想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改制中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必须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视度。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对于完善事业单位整体体系的必要性,以及促进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在政策、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大对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重视度,从而为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保障。
(二)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要想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的强化,首先就应当注重事业单位内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只有相关的制度得以完善,才能为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创造一个较为优化的制度环境,以促进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推进。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参与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改革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参与社会保证政策衔接与改革人员的相关理论与经验的培训。这对于解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等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只有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素养得以提升,强化事业单位改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配套改革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四)加大对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的监督力度
要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这侧衔接与配套改革的有效强化,事业单位就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机构,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加大监督力度。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依法执行监督,不徇私,不包庇,不保护,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全对外公开制度,加大信息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及社会的监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或矛盾。
篇3
一、机构设置情况
2013年市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市农业局、市粮食局,组建了市农业和粮食局、市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粮食流通服务中心和农机局、果业局同为农业和粮食局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的“三定方案”与原粮食局的“三定方案”虽然内容上大体相同,但是在几个关键的地方发生了变化。一是粮食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粮食局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粮食流通服务中心是农业和粮食局管理的事业单位。二是人员编制发生了变化。粮食局核定事业编制17人,粮食流通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6人,减少编制1人。三是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发生了变化。粮食局“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市粮食局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粮食流通服务中心“三定方案”对这一条没有规定,职工意见很大,要求保留“参照公务员”身份。
机构改革后,粮食流通服务中心与农业和粮食局在机构、人员、职能上未作整合,两个单位独立办公,各行其事,粮食流通服务中心承担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仍然维持粮食局的运行模式。这种改革模式,没有体现出精简、高效的改革成效,相反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电话经常打错,文件经常送错,办事环节增多等问题,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稳情况
我市原有11家国有粮食企业,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改制。改制后,重新组建了粮油收储公司,是我市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
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总体是成功的,但还存在一些承待解决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有18名职工未改制。其中8名职工欠企业钱物,另外10名职工对改制思想不通,不愿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二是老人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25元补贴和病退人员养老金未实行社会化发放,仍由粮油收储公司承担。三是欠缴改制职工养老保险金112万元。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制;财务会计
我国事业单位改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在改制过程中很多人都抱着观望和试探的心理关注改革的效果。事业单位改制的领域涉及多方面,比如科技、教育、文化等,但是在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财政、工资的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应随着单位的改制而重新定位,以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阐述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解决改制过程中的难度,更好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改制。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必要性
(一)事业单位的改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现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事业单位原有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明显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严重影响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
(二)由于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大都比较复杂,因此对事业单位要实行分类改制,推进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有利于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同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建立高效的现代组织体系。我国事业单位要更好地和市场融合,从政府拨款扶持中走出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
二、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
(一)对资金管理方式的影响。
事业单位改制后,国家对事业单位将会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的付款可以到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办理,也可以通过银行进行支付,财务部门不再拨付资金给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国家账户中心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资金,事业单位只存有少量现金,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方式与改制之前有很大差异。
(二)对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完全成本法是事业单位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所得的资产要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处理,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缺少成本核算环节,对事业单位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对生产、销售以及管理成本不能准确计量,各种业务的活动经费不合理。成本核算环节的缺失,导致事业单位不能准确控制成本支出,对各项业务活动的收益不明确,分不清各部门责任,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改制后应改变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对费用定期进行核算,制定合理的分摊比例,准确落实部门责任,使企业的管理效益最大化。
(三)对付款方式的影响。
事业单位改制后,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对事业单位原有的付款方式也产生一定影响。改制之前事业单位的付款方式相对自由,它是一种分散化管理的方式,只要单位账户上有资金即可自行支付。这种管理模式,容易使事业单位资金出现混乱的局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避免了事业单位资金出现混乱的现象,事业单位付款时,首先向财政部门申请,再由支付中心办理,款项不经事业单位直接由国库向商家支付,这种模式事业单位的付款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四)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
改制前,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工作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都无法提高。在这种制度下,单位的员工只是把工作当做任务,随便敷衍了事,极大地降低单位的工作效率。现在是经济创新时代,竞争的重点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就要调动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事业单位还应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规范和合理,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不能很好地分析财务报表,再加上缺乏培训,业务能力大幅度降低,财务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氛围所导致。事业单位改制前,对财务实行分散化管理,对全面管理的重视力度不够,这种方式加重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在事业单位改制后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重视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养老保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已初具规模,向正规化道路行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还在探索中,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怎样实施更为合理。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稳定和助推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是公共利益中的一种分配。养老保险无形中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要缩短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可或缺。但是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出来弊端,我国经济不发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此很多事业单位不知道怎样进行养老保险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的道路较为曲折,因此制定出合理的养老方案是改革的重点。
三、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实行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根据性质改制后会向企业的方向转变,因此很多财务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事业单位通常重视资金的管理而忽视资产的绩效管理,最终导致会计核算混乱。事业单位改制后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新其业务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核算水平,使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适应单位财政的改制。
(二)创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创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要重新定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能将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会计制度。应该根据改制后单位的具体情况,完善会计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的目标,最大限度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强化内部机制。
会计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最终起到加强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单位将财务和算账等同起来,因此单位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会计信息不真实、监管不利等。事业单位改制后应该建立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的会计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改制顺应时展潮流,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事业单位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单位的发展,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以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强.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梁慧.事业单位改制对会计和财务产生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5,17:271,277
[3]张在永.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3:69~70
篇5
二、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一)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财政(国资)、审计、监察等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分管领导任成员的改制资产清理核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主要负责清理核查各个阶段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清理核查的具体业务工作,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二)市财政(国资)部门将我市改制工作开展以来各资产经营公司所属的改制企事业单位改制的相关资料,与各资产经营公司上报的自查情况进行初步核对,为准备清查提供基础资料,确保核对面达100%,并提出清理核查的工作设想和具体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清查阶段
在市财政(国资)部门对各资产经营公司上报自查情况初步核对的基础上,用2个月左右时间,对各资产经营公司和所属企事业改制资产进行清查和核实,主要按系统分二个层面展开:
(一)对各改制企事业单位的清理核查。主要内容:1、各改制单位以评估资产、转让净资产、转让价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基本情况;2、剥离到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3、资产转让协议及转让价款实际付款情况;4、职工身份置换金支付情况。
(二)对各资产经营公司的清理核查。主要内容:1、下属企事业剥离出来的资产和负债的处置情况;2、改制收益用以支付本系统改制成本及其他支出的情况。
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资产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先选择1—2家改制已基本结束的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清理核查工作的试点,后再分2至3个工作小组,开展面上的清理核查工作,清理核查面要达到100%。
第三阶段:清查汇总阶段
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资产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上一阶段清理核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向领导小组作书面专题汇报。清理核查领导小组对清理核查中发现的情况逐一分析,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第四阶段:整改落实阶段
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资产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领导小组审定的整改意见,以书面形式逐一下发到各资产经营公司。各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按规定和要求整改到位,并加强管理,明确职责,建立有关责任制。市财政(国资)部门负责做好长效管理工作,并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和监督。
第五阶段:资产整合阶段
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资产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提出具体处置意见,并根据各资产经营公司改制工作进程,对剩余资产按原资产属性分别划转到国资委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财政(国资)部门要及时办理资产流转及授权手续,授权经营公司要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工作纪律
(一)市各主管部门及资产经营公司要按照清理核查的统一要求,尽早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清理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两会”前夕,一份多年争议不休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终于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据此,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将在年内启动有关试点。
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进程相比,事业单位这项改革晚了十多年。这项改革内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上议事日程,之后也曾被历届政府主管部门反复考虑并向国务院申报,但最终均被搁置。
据《财经》记者了解,《试点方案》草案是在去年中上报国务院的。本届政府有关部门自2006年起,研究落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事宜,目前改革试点即将揭幕,但事业单位目前的养老制度现状却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瓶颈。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终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再无搁置的余地。
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设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其筹资模式、计发办法等均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并可衔接。
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差别,已远远高于以往,因此“平稳衔接”成为一个比以往更加敏感的话题,同时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的重要关口。
在迭起的“两会”期间,这一低调的消息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然而,作为主管部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有关的试点省市,准备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务院《试点方案》公布后,双方将就各地如何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作更进一步地讨论和测算。
迟来的改革
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事业单位工资连续上调,退休人数增加。由于事业单位退休费与退休人员退休前工资额直接挂钩,政府财政负担其实十分沉重。因此,改革的目的究竟是“甩包袱”还是“建机制”,十分微妙。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水平,曾经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到目前为止,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退休制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其中,企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在此框架下,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也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未来养老金的发放与缴费情况相对应,具体参照职工的缴费工作年限、缴费工资额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根据这种模式,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目前大约为60%左右,也就是说,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基本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60%。
事业单位则是另一种模式。在中国,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不少地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纷纷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但大部分由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仍按照原来的养老制度运行,退休金由国家统包,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也没有基金积累制度。未来退休金以其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根据目前的规定,其金额为本人工资的90%左右,也就是说,替代率高达90%。
从各地的情况看,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在职人员规模相对稳定。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员却越来越多,加之近几年工资上调,扩大了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基数,更增加了财政或单位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导致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成倍增加。
很显然,如果完全套用目前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必然下降,自然,财政负担也会减少。然而,待遇的降低很难不引发事业单位的集体抵制,导致改革受阻,这也是以往历届政府将方案一再搁置的重要原因。
改革一再推后,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待遇上的巨大落差不断扩大,增添了今后的改革成本和难度。同时,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制度无法衔接,也严重妨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为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财政负担和待遇问题均不可回避。但为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在2月29日由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上,特别强调了一个原则,即“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这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制定的方案当中的关键内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表示,这次改革的内容,重点在于建立新的机制。有关专家则评论,这意味着必然要最大限度地承认既得利益。
衔接两套制度
在以往历届政府对改革方案反复推敲的铺垫下,此轮试点方案并无太多悬念。
从国务院常务会透露出来的消息显示,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令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能够相互衔接。为此,在筹资模式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将采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思路,制度适用范围涵盖除已经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以外的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具体而言,《试点方案》必然转变现行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离退休金费用由国家财政和单位直接纳入预算统包的办法,筹资模式转型为收取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将缴费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
除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筹资责任外,一个重大区别是,试点将引入个人缴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筹资责任。与此相对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应设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至于个人账户的规模和养老金计算系数,有专家建议,也应参照企业现有制度,保持衔接,便于人员流动。
由于个人账户部分以往并无真实缴费,因此最初只能是空账。有专家表示,为确保人员流动时账户基金同步转移,减轻财政未来支付压力,可考虑将个人账户当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对此,也有专家认为,考虑到财政当前的支付压力和未来保值增值的风险,不如维持记账式运转。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的管理和业务,将交给专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会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除了筹资模式的变化,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无疑是重中之重。
根据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相衔接的原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应继续实行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而是应当与企业一致,根据缴费工作年限和社会平均工资额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主要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但是,完全按照企业办法计发养老金,这必然导致事业单位养老金数额的大幅下降,显然不符合“平稳过渡”的原则。有关专家表示,为维持一定的待遇水平,可考虑计发养老金基数不取社会平均值,而取本人退休前的职级工资。同时,为避免替代率的下降,还可在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金之外加发过渡性补贴,或者加大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待遇难题
方案即将揭晓,试点有待启动。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不涉及试点前就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在国务院公布总体试点方案后,各地究竟如何落实,新老划段的时间点如何确定,还要经试点地区反复斟酌。
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谨慎表示,期待今年年内启动试点。
有关人士还分析,如果把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作为“老人”,即将参加工作的称为“新人”,已经参加工作但尚未退休的称为“中人”,由于试点方案将对“老人”实行老办法,“新人”实行新办法,两者可比性较少,试点的成败的关键其实集中于能否处理好“中人”的退休待遇问题,尤其是即将退休 “中人” 的待遇。
决策者的思路不难理解。在社会总体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下,要保持退休金绝对值持续增长并不难。加上特别为事业单位设计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和“老人”或者现阶段的退休金水平相比,未来“中人”退休后的养老金仍可持续增长,并不会产生待遇下降的总体印象。同时,《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如能适时有效推行,对于维持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水平也不无助益。
但也有专家表示担忧。尤其在于“个人缴费”的部分,专家指出,毕竟以前从来没有实行过个人缴费的办法,现在即便退休待遇名义上不降,由于个人需要负担相当一部分缴费,也会被理解为待遇事实上的降低。会不会因此影响试点的进展,尚有待观察。更何况近几年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总体上升较快,这导致无论是用来维持待遇的成本还是个人缴费的绝对额都并不低,因此不少专家也不乏惋惜:“这个方案如果能早点出台,恐怕更好办一些。”
事实上,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过于长久的孕育过程中,由于企业待遇比之直线下降,已经造成了相当规模的负面影响。各地“两会”的提案或者每年的上访内容当中,对于养老待遇不平衡的不满并不在少数。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转换
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讨论多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启动加快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脚步,2012年2月财政部下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标志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意见》,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按此分类,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属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类,其改革方向是转企改制,而会计改革方向在2012年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也已明确,即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意味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意义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目前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于1998年前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实际是以事业单位的身份从事企业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其进行企业化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要转企改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问题,使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彻底走向市场。而会计改革则是顺应其改革方向,从会计层面上解决了其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促进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的注意事项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换的前提是转企改制,只有转为企业后才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需要事业单位周密制定转企改制的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在这过程中,应注意对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对各项负债和净资产进行全面查实核对,摸清“家底”,对盘出的呆坏账、盈亏、毁损、待报废资产,经财政部门审批后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会计报表科目的时点转换是制度转换的基础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便可以进行会计制度的转换。转换的基础工作就是将以前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某一时点核算结果转化为同一时点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结果,即会计报表科目的时点转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应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对某一时点的报表科目进行转换,并按照重要性原则对事业会计与企业会计重大差异部分进行追溯调整。具体转换步骤可分两步走:
1、转换会计报表科目
事业单位确定会计报表转换的时点后首先应进行报表科目的对应转换。会计报表科目转换可以参考国资委《2010年度企业所属事业单位财务报表项目转换参考格式》(以下简称《格式》)。该格式主要是为做好年度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确保企业将所属事业单位纳入决算报表编制范围而设置的。笔者认为该格式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参考其会计科目转换对应表及转换说明,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科目对应转换为企业会计报表科目。
2、编制分录追溯调整差异
由于上述格式是为编制决算所用而非为事企制度转换所用,所以只是规定了两种制度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对事企差异的调整未作要求。而事业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换后形成的报表实质是视同该单位一直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所形成的结果,两种制度的核算基础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其所反映的内容有区别,因此还需要在第一步科目对应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重大差异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分录按照转换后的企业会计科目进行编制,同时本着重要性原则对不重要的事项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具体而言,通常需要调整的事项包括:补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调出一次性列支的自筹资金构建固定资产,调整对外投资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或权益法反映,调整收入和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反映。
通过上述方法可将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转换为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成果。具体操作时必须编制调整后的会计报表和详细的转换调整说明,完整详尽的反映出调整前情况、调整过程和调整结果,并制成会计档案加以妥善保管。
(二)会计核算模式及观念转变是制度转换的关键
1、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要注意收
入费用配比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经常存在一些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需要面向市场,成本核算对其而言非常必要,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转换为权责发生制后,财务人员不能再简单的以资金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而要注意把握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通过一定的职业判断来确认收入费用,做好收入费用的配比,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篇8
一、全面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2002年10月至2005年底,荆门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主要内容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但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营造了氛围,为下一轮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改革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保留外,均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二是规范设置县级延伸派驻乡镇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县级相应机构延伸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共涉及5个县市区,57个乡镇(街道),906个事业单位,其中延伸派驻单位182个。通过改革,依法注销事业单位7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324个;应分流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1800人全部分流,其中自愿置换身份的有9164人。京山县探索实行的“县级统筹,镇级统防,防治分离”的畜禽防疫办法,被回良玉副总理肯定为“京山模式”。
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减人、减事、减支”思维定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政府“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
二是紧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新机制。在发展公益事业上形成了三种形式:政府购买形式,公益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定岗招聘制形式,确定公益岗位,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聘用,实行动态管理;派驻形式,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或区域派驻服务机构和人员。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员分流难点。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与改革对象利益攸关的解除劳务关系、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关键环节充分照顾群众利益。在解除劳务关系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在养老保险上,坚持“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落实全员保险。在安置补偿上,实行货币补偿、存量资产补偿、政府兜底补偿、分期分批补偿等办法,确保全员补偿到位。
四是政府兜底,财政买单,解决改革成本。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应分流人员11800人,共需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安置补偿费、债务合计4.62亿元,每个乡镇平均810万元。市、县、乡各级广辟资金来源,在处置存量资产、清收债权、向省争取提前转移支付和借款等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取了政府兜底的办法。
二、稳步推进市县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每年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探索总结经验。改革中,把改善结构、减轻负担、增强活力作为落脚点,开展了整合职能、重组机构、整体转制、人员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精简机构促“瘦身”。京山县从大刀阔斧的开展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将211个县直事业单位调整为129个,精简39%;人员编制由3423名精简为1372名,精简60%;实有人员由3989人精简为1372人,精简65.6%。
改变投入渠道“减负”。对经营性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或将经费形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或整体转制,既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又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市直仅2006 年将146名在编人员退出了财政供养。
强化管理促“入轨”。 在改革的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督促其按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其社会行为。市直对59家长期不具备法人资格、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
三、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一是以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改企转制。从2002年开始,全市对22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将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销原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收回原事业单位851个编制额度;将原事业单位844名在职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解除了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荆门市对具备资产出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荆门市东宝区物资局、原荆门市东宝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单位人转为企业人,其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折为内部职工入股份额,原事业单位债务一并划入新成立的荆门市东宝区物资总公司、荆门市东宝区经协总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善处理职工的人事关系。荆门市在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大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改企转制前的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改企转制后进入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2005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荆门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2005〕28号)精神,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比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五年的过渡期,缓解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别问题。另外,对改企转制后的原单位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完手续,并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四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着力减轻财政负担。从调查情况看,荆门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首先从改制单位净资产或资产变现收益(含国有土地和房产)中扣除。如荆门市畜牧良种场将原单位土地以800万元的价格出售,变现的资产用于单位改企转制,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欠单位债务,不仅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而且没有增加财政负担。
四、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1、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型。由于同一种功能的事业活动既可以由政府来进行,也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同一事业单位往往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事业活动,再加上人们对政府和市场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被划入不同类型,从而导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统一。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建议由中央和省在总结各地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实施细则,对现有分类标准作进一步细化,将一些类型划分不够一致的事业单位,统一划入一种类型。同时,建立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分类审批程序,避免出现分类过程中事业单位与政府讨价还价、随意确定事业单位类型的行为。
2、制定统一配套改革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要有缜密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后顾之忧;二是要出台竞聘上岗、鼓励自谋职业、提前退休、一次性经济补偿等人员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三是建立财政投入、国有资产划转等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处理事业单位撤并后的资产和债务问题。
3、 变现资产减轻财政压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做好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待遇衔接和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妥善处理原事业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过新增财政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必须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上做文章。在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售变现,或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出租或拍卖经营权,资产处置收益统一上缴财政专户,主要用于支付事业单位改革各项成本,尽量减少新增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平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资产,将单位多余的资产划转一部分到无资产或资产缺口较大的单位,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
4、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按行业分别推进的,一些地方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整体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省里没有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各地改革进展程度不一,具体做法也各不相同。下一步必须在充分总结各地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新旧政策大体相衔接的原则,研究制定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方案及各项配套政策,统一事业单位分类标准,统一国有资产处置和改革成本筹措办法,统一人员分流、社会保障、人事分配、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篇9
经过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我市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把握改革的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有效地把全市的改革向前推进。当前,有三个方面的情况需要认真把握:
一是改革面临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更广泛、更深入、更彻底的改革浪潮,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辟了更广阔的新空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分别把今年确定为“改革促进年”和“改革创新年”,要求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统一、相配套,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深入开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加快改革的大环境、新机遇,抓住经济增速较快、改革环境比较宽松等诸多有利条件,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市体改委组成人员作为全市改革的高层议事者、协调者和直接组织者,更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市改革发展大局,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的改革事业。
二是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坚持以深化国企改革和企业上市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市属工业流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非工业流通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垄断性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市煤气公司%的股权转让、自来水公司%股权转让初步完成;企业上市工作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初步确立了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国有控股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框架和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国有资本的运作能力得到加强。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摸清了市属事业单位底数,并按照行政管理型、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二轮改革”全面完成,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共项。总之,我市的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备了进一步加快改革的基础条件。
三是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为改革进程滞后于兄弟城市,某些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我市国企改革大多面向本企业的经营者,多为存量改革,增量调整不足,保障政策不到位,改制质量不高。苏州、无锡等地区%的国企改革都是增量改革。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在个地级市中,除扬州和连云港外,其它各市都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我市卫生体制改革除灌南、东海部分卫生院进行了改革,市属卫生机构改革刚刚起步。而宿迁市除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外,所有经营性医院都已进行了全面改制。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涉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多个部门,由于条块分割,大文化体制尚未确立,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着力加快推进。
二、重点突破,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改革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体推进改革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围绕改革重点,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以求迅速推动全局之效。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要快速推进。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已于年初召开万人大会进行了具体部署。今年的各项改革要重点围绕全民创业,在全市营造“政府鼓励创业、全民参与创业、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放开政策、放活个人、放飞企业,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办实业、百舸争流谋发展的创业格局。
二是市属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今年市属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和改制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年内全面完成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外贸、粮食、供销、建筑、旅游及其他垄断行业的改革。市体改办、经贸委、计委等与改革关系密切的成员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为推进改革献计献策,做好指导协调,确保改制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改制的监管力度,切实解决好违规操作、资产流失、侵害职工利益等问题,确保严谨规范、阳光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和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的推进力度,市体改办、经贸委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五个一工程”(确保一家企业上市、争取一家企业配股、争取一家企业申报材料、完成一家上市辅导期验收、组建一家新的股份制公司进入辅导期)的实现。版权所有
三是事业单位改革要加快实施。有关部门就事业单位改革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我市已经具备了全面实施的条件。但事业单位因其功能定位特殊、人员身份特殊、供给渠道特殊,其改革比企业改革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要多深入基层调研,多借鉴外地经验,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使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对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进行不同方向的改革,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新突破。这是今年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加快建立市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建新的国资委,对现有市级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进行整合,新组建体育、文化等投资主体,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受权经营主体重组整合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按照政企、政资和政事三分开的要求,建立起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五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要以行业协会为重点,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逐步将目前由政府部门、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的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剥离给社会中介机构。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各项重点改革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市体改委作为市政府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对事关我市全局或重要的改革实施方案和有关政策进行审议论证,及时协调改革中的具体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市体改办作为市体改委的常设机构,在推进我市改革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继续当好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的参谋,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改革动态,针对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可供决策的解决方案。
篇10
为了进一步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工作,切实发挥工会组织扶贫济困的作用,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总工会的要求,xx县总工会决定在2016年春节期间,在全县各级工会中继续开展以“心系职工情、温暖进万家”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总、省总、市总三级工会春节“送温暖”精神,继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各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政策的措施,进一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对困难职工、农民工,尤其是改制破产企业中的特困职工的帮扶力度,构建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着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慰问对象
1、走访慰问工会建档的特困职工和困难劳动模范,重点开展对以下几类群体的走访慰问:一是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的困难职工;二是生活困难的劳动模范;三是困难农民工;四是因大病、子女上学、遭受意外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特殊困难的职工。
2、走访慰问一线职工及困难农民工:(1)乡镇、挂帮村等一线困难职工。(2)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困难农民工。
三、慰问安排
此次慰问活动定于2016年春节期间进行。
1、领导上门慰问。一是县领导带队开展慰问县直部门困难职工活动;二是县总工会领导慰问企业一线职工活动。
2、其他由系统工会、基层工会、企业工会组织慰问。
四、主要内容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一是深入到改制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和困难职工较多的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了解企业的困难状况和成因,与企业共商发展之策;二是深入到困难职工家庭中,详细了解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掌握最新的困难职工底数,完善困难职工档案,为开展好送温暖活动和帮扶救助提供重要依据;三是深入到基层和困难地区,全面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民生工程的进展情况、职工群众的反映和企盼情况。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根据走访情况制定送温暖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送温暖活动,解决好各种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2、切实做好春节期间权益维护工作。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督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恶意欠薪企业的工资追讨和查处力度,帮助农民工足额按时拿到工资,根据年终岁首劳动争议高发的特点,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和参与仲裁工作力度,推动已经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尽快处理,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权益;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深入企业、工地、班组(村组)、车站等人员比较集中场所,采取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对涉及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群体政治权益、劳动权益、经济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知法懂法的能力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继续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行动,确保农民工平安返乡过年。
3、做好人文关怀,加强精神帮扶。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在“送温暖”活动中既要做好物质帮扶也要做好精神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三类人群的精神帮扶工作。一是先进模范人物。要通过岗位慰问、家庭走访、宣传报道、座谈交流等方式积极营造关心劳模、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先进模范人物在精神上感受到党委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二是新生代职工、农民工群体。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可采取联合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心理健康宣传栏,派出心理疏导小分队深入企业等方式,对广大新生代职工、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专家答疑解惑等人文关怀,同时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精神需求及诉求愿望,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三是节日期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农民工。采取送慰问到岗位、送文化到企业、送关怀到家庭,送年夜饭到(车间)工地等形式,把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让他们安心工作、快乐工作。
4、多措并举,提高帮扶实效。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根据困难职工不同的致困原因,积极探索各类困难专项救助措施,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具体要求
1、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加强对送温暖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周密实施,多方筹集资金,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宣传,注重工作实效。
2、加强帮扶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要严格按照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使用送温暖资金,并认真进行监管。资金只能用于对困难职工(农民工)群体开展扶贫济困维权,并必须坚持“依档帮扶”的原则和“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的工作程序,坚决杜绝挪用占用、滞留截留送温暖资金和物资等行为,确保款物全部用于帮扶困难职工。
3、在送温暖活动中,要大力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及时发现送温暖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注意总结经验并宣传推广,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困难职工群体的良好氛围。
4、各乡镇工会、系统工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请于2015年12月20日前,将《2016年xx县困难职工调查统计汇总表》报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分困难与特困两类,纸质与电子版);未在全国工会帮扶系统建立档案的困难职工,须在本单位工会建立档案。
联系人:xx
联系电话:xx
邮箱: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