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3: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论文

篇1

1.1光谱噪声去除由于实验条件如光谱仪硬件和环境光等因素影响,采集的原始光谱数据会包含噪声,需要采用光谱预处理的方法把这些噪声去除,同时保留有用光谱信息。采用SG平滑算法,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EMD)算法和小波分析(wavelettransform,WT)去噪算法等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对三种去噪算法进行比较。

1.2潜在变量(LatentVariable,LV)在利用PLS方法建立模型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所选取的对于建模最优的LV个数,LV和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类似,第一个LV贡献率最大,第二个次之,以此类推。如果选取的LV个数偏少,则无法全面代表样本的光谱特性,造成模型精度下降,影响模型的预测效果。而如果选取的LV个数过多,则会带入模型的噪声,干扰建模效果。

1.3建模分析方法用三种建模方法,分别是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leastsquares,PLS),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BPNN)和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squaresupportvectormachine,LS-SVM)。采用PLS建模方法时,基于全谱作为模型输入,使用BP神经网络和LS-SVM建模时,把PLS回归模型得到的LV作为输入,进行对比分析。神经网络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构成。BP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的建模方法,广泛应用于光谱建模分析中[12]。LS-SVM是在经典支持向量机算法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能够同时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建模分析,是解决多元建模的一种快速方法。

1.4定量模型评价标准定量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error,RMSE)。建模集决定系数用R2表示,预测集决定系数用r2表示。决定系数越接近于1,表示模型相关性越好,预测效果更好。一般来说,RMSE越小说明模型的误差越小,模型精度越高。建模集均方根误差用RMSEC表示,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表示。

2结果和讨论

2.1UV/Vis光谱图及COD浓度的统计分析图1为甲鱼养殖水样本的UV/Vis原始光谱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水样的光谱曲线的趋势相类似,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由于水体中硝酸盐、有机酸、腐殖质等物质对紫外光的强烈吸收,在波段200~260nm区域的吸收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试验水体样本COD值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的建模集和预测集COD值覆盖了较大范围,有助于建立准确、稳定和具有代表性的模型。

2.2基于全波长的PLS模型为了更好的分析三种消噪算法检测水体COD含量的性能,将对不同预处理方法获取的评价指标相比较,基于全谱的PLS模型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小波算法去除噪声后的光谱PLS模型取得了最佳结果,建模集的R2为0.79,RMSEC为15.89mg•L-1,预测集的r2为0.78,RMSEP为15.92mg•L-1。SG平滑和EMD算法虽然部分去除了噪声,但建模效果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故后面建模分析在WT分析基础上进行。

2.3LV一般选取最优LV个数的标准观察RMSEP值随LV个数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当LV个数较少时,RMSEP值较大,随着LV个数的增加,RMSEP随之减小,当LV个数增加到6时,RMSEP的值保持稳定,LV个数继续增加,RM-SEP值也没有随着增加。取前6个LVs作为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积的输入建立模型。从贡献率角度解释,PLS建模得到的6个LVs分别作为LS-SVM的输入,之所以取前6个是因为这样几乎可以100%表达原始光谱有用信息,如表3所示,且降低了模型复杂度,提高模型运行速度和精度。

2.4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前文得到的结果,将表3中选出的LVs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分析表4可知,将6个LVs作为LS-SVM模型输入的结果,其建模集的R2为0.82,RMSEC为15.77mg•L-1,预测集的r2为0.81,RMSEP为16.67mg•L-1。

2.5基于LVs输入的LS-SVM模型LS-SVM模型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采用LVs作为LSSVM模型输入,得到的结果优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其建模集的R2为0.83,RMSEC为14.78mg•L-1,预测集的r2为0.82,RMSEP为14.82mg•L-1。

2.6PLS,BP神经网络和LS-SVM模型比较PLS,BPNN和LS-SVM建模方法的结果比较如图3所示,Cal表示模型的建模集(calibration),Pre表示模型的预测集(prediction)。不难发现,在LS-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中,基于LV作为模型输入-建立的LS-SVM模型取得了最优的效果,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优,且LS-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都优于全波长的PLS模型结果。

3结语

篇2

1.1混凝沉淀技术

混凝沉淀技术就是利用化学原理,将混凝剂加入水中,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石灰铁盐与有机絮凝剂等常用的混凝剂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养殖用水中应用,而是用在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上。

1.2臭氧氧化技术

臭氧如果具有强氧化性,就能在水中迅速自行分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除臭、杀菌、脱色以及去除有机物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绿色氧化药剂,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于海水工厂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中,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分解、溶解以及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1.3紫外辐射技术

紫外辐射技术利用紫外辐射对水体进行消毒,不仅能够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还能将大量的病菌杀死,具有无毒、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征,紫外辐射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产生殖排水的循环过程中。

1.4其他处理技术

在对水产养殖排水水质进行改善处理的过程中,离子交换技术以及电化学技术也是一种水质处理技术,但是离子交换技术主要在水族馆或者科研项目中运用,应用范围较小,而电化学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完全适用于生态农业园的需求。

2生物处理技术

2.1人工浮床净化技术

人工浮床净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利用高分子材料和混凝土等载体,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使其发挥清除水体污染物的作用,这种技术能够净化水质、美化水体景观,为生物创造生存空间的功能,促进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其生态系统的完善,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生态农业园区的水产养殖排水中。

2.2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能够按照水体的具置和实际情况,模拟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综合净化与处理污水,构成水体、基层、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等人工湿地的主要元素,对铵、氮、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进行有效清除。

2.3水生动物净化技术

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就是将水生动物放养于水产养殖所用水体中,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能提高生态农业园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水质净化技术。

2.4水生植物净化技术

水生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漂浮植物,通过水生植物在生态农业园水产养殖区域的种植,能够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能够有效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篇3

1.1过滤技术膜过滤技术与机械技术是过滤技术的2种主要方式。膜过滤技术通过利用具有不同孔径的膜对颗粒物进行滤除,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进行有效截留,超滤技术与横流式微滤是有效去除小粒径颗粒物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具有较高养殖经济价值的水产品的废水处理;机械过滤利用过滤设备根据吸附作用对养殖排水中的饵料进行去除,还能有效清除养殖生物的排泄物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

1.2泡沫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主要将大量空气注入污水,在微小气泡上附着水的表面活性物,在气泡上升至水面时形成泡沫,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离水面泡沫的方法就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态污染物,这种技术能够将溶解氧提供给养殖水,避免有毒物质的积累,但是因为生态农业园中的淡水养殖缺乏足够的电解质,不能形成较多的泡沫,所以会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

1.3其他处理技术其他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还包括机械增氧技术与排换水技术两种,此外,反渗透技术、高分子重金属吸附技术以及活性炭吸附技术也是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技术与手段。

2化学处理技术

2.1混凝沉淀技术混凝沉淀技术就是利用化学原理,将混凝剂加入水中,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石灰铁盐与有机絮凝剂等常用的混凝剂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养殖用水中应用,而是用在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上。

2.2臭氧氧化技术臭氧如果具有强氧化性,就能在水中迅速自行分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除臭、杀菌、脱色以及去除有机物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绿色氧化药剂,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于海水工厂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中,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分解、溶解以及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2.3紫外辐射技术紫外辐射技术利用紫外辐射对水体进行消毒,不仅能够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还能将大量的病菌杀死,具有无毒、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征,紫外辐射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产生殖排水的循环过程中。

3生物处理技术

3.1人工浮床净化技术人工浮床净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利用高分子材料和混凝土等载体,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使其发挥清除水体污染物的作用,这种技术能够净化水质、美化水体景观,为生物创造生存空间的功能,促进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其生态系统的完善,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生态农业园区的水产养殖排水中。

3.2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能够按照水体的具置和实际情况,模拟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综合净化与处理污水,构成水体、基层、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等人工湿地的主要元素,对铵、氮、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进行有效清除。

3.3水生动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就是将水生动物放养于水产养殖所用水体中,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能提高生态农业园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水质净化技术。

篇4

首先,只重视养殖产量而不重视养殖水环境的保护,造成渔业水质环境日益恶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对水产质量和饲料的选择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质量要求,但是,则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渔民认为自己养殖的时间有几十年,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不能培育一塘水,甚至在养殖过程中,水的质量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导致了水中的病菌滋生。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无病不妨,病急乱投医。目前,很多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够重视。引种时不对种苗进行检疫,入箱(池)前对动物不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疫苗注射。不勤于清洗网衣,甚至从一开始养殖到最后都没有进行过一次清洗工作。此外,在养殖过程中也不针对发病的流行趋势及时的做好防治工作,造成病害年年发生。而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死鱼,养殖户就无应对之策,对各种药物各种消毒剂胡乱使用,这种无病不防治,有病乱投医的做法,不仅会导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还会导致给养殖对象造成药源性的伤害,导致生物中毒,同时还会导致形成新的病害,严重危害到渔业的发展;最后,生态意识差,有害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在进行病害防治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有害药物的认识不足,无公害防治意识较差,一些高毒、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仍然在使用,最终将成为影响到人类生活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

二、防治措施

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只要能够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可有效的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网箱是设置在大水体中且鱼群密度很高,因此预防不能照搬池塘养鱼的方法,如不宜使用全箱泼洒等方法。首先,饵料配方要合理,投饵量要适当,防止因饵料配方不当引起鱼的营养缺乏症或因饵料不足使鱼体消瘦,发生鱼病。饵料加工杜绝使用霉烂、变质原料,混合各种添加剂时,要搅拌均匀,否则也是引起鱼病的原因。其次,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要深埋不能乱丢,防止传播病菌或败坏水质。其次,种苗的消毒。种苗消毒可以采用复合型的二氧化氯或者高效的菌毒消毒剂进消毒处理,采用还需要此阿勇肠炎灵、鳃病灵、克血灵或者烂尾灵拌饵喂食。当鱼苗处于发病季节前后,应该每隔半个月使用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消毒。并使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饵投喂两天,同时还可以在发病季节每隔两周左右用新鲜生石灰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水的PH值。

2.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继发性的感染细菌性疾病是水产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水产疾病主要包括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灼病以及病毒性的败血症等疾病。预防该种疾病的重点是要做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同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病毒的预防措施。首先,在对鱼塘彻底清塘之后,在放养的前一周之内,采用精碘进行消毒一次,精碘对病毒病的预防有着优良的治疗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来临之前,应该加强对网箱(鱼塘)进行消毒处理,以增加消毒的次数。在发病季节之前采用精碘消毒两次;最后,对已经发病的鱼应该积极的采用内服药物进行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3.寄生虫防治措施

篇5

关键词 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39-02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是我国水产养殖大省,区域内水系发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养殖水面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3.6%以上,是我国第二大水产品生产省,是广东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办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该校于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第1批本科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水产养殖是广东省重点学科,1988年获准设立水产养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准水产学科博士学位点建设,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而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并且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1 抓住机遇,贯彻战略部署

目前,党的十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通过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农业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三大方向,即推行水产健康养殖,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实施水产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促进水产养殖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入后建博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此时与同样开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相比,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每年培养的水产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在质量上与兄弟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着明显的差距[1]。因此,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缩小与一流院校的发展差距,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2 立足应用,培养“三能”人才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广东海洋大学在华南地区海洋和水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在南海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育珠技术均居国内先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南方海洋和水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及“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等相关成果在南方各省的推广面积达2.2万hm2,培养对虾养殖技术人员2.4万人,实现产值116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解决了近50万人就业。在水产科技的有力支撑下,仅湛江地区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均为全国第1位。

辉煌成绩的取得,与广东海洋大学“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源[2]。水产博士点的建设和取得,更是如虎添翼,为水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探索创新广东海洋大学校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

3 依托科研,创新培养模式

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自从2008年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以来,水产学科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快速、重大的发展。近年来水产学科专业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50余项,总经费10 35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公益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等近40项,经费逾4 000万元。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或源期刊论文100余篇;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省一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4项,授权专利23项;目前建有8个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仪器总值逾5 000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4 000 m2,水产学科科研条件及水平获得重大的改善和提升。实践证明,以科研为依托,致力于教学、科研及实践的创新探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科研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拟以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契机,依托科研,努力探索教育、科研、实践三大人才培养工程的创新模式。

3.1 依托科研,致力教育创新

广东海洋大学定位为具有鲜明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高校,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始终是该校的发展主题。

3.1.1 本科教育创新。一是特色专业培育。加强水产养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以省级和国家特色(重点)专业为建设目标。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科学指导、分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探索和构建结构合理、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有效统筹学科、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逐步构建适合研究型教学学院要求的多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体系[3-4]。三是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实行专业首席教师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完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助教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选派教学骨干赴境内外参加课程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以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3.1.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一是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启动校内本科生专业教育与考研课程辅导项目,提高本校本科生考研的积极性和成绩;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健全学院、系(科研团队)、导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与兄弟院校建立研究生调剂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吸引优质生源树立良好的口碑。二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围绕3个方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加招生录取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权利;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建立和完善导师资助制度,使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来进行,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三是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项目。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申请承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与暑期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实施优秀研究生论文培育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2 依托科研,致力学术创新

3.2.1 实施学科项目培育计划,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广东省“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瞄准国际前沿,紧扣南海现代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建设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抓手,推动实施学科建设项目的培育计划。

3.2.2 加强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持,积极争取“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获教育厅滚动支持,做好“广东高校热带海产无脊椎动物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农业部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工作,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支撑服务体系。

3.3 依托科研,致力实践和就业协同创新

3.3.1 依托科研基地,打造生产实践大平台。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为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生产实践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主题[5-6]。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基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占地20 hm2,基建投资近3 000万元。主要包括有海洋生物繁育车间、种苗标准池、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和专家楼等科研设施。另配有完善的水处理系统设备、玻璃钢培育系统、海水渗滤与引水系统、淡水热水深井等配套设施,可供逾300名学生同时进行科研、实践和生产实习。近年来,以海洋生物研究基地为依托,先后立项并完成了农业部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农业部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对虾种苗种质分析实验室、病害防治实验室、环境检测与控制实验室的建设。科研生产实践大平台的成功建设,不仅为海洋生物技术与水产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也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南海区域海洋与水产科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科研基地[7-8]。

3.3.2 院企协同创新,“订单式”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广泛建立学院与企业的联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自2007年起,广东海洋大学与国内著名的水产企业联合,陆续开设了“海大班”、“粤海班”、“恒兴班”等,2012年又开设了“通威班”。企业定期安排高级管理人员、技术总监、营销精英及技术骨干进校为班里的学员免费授课,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训经验,并提前接触相关公司的企业文化。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下,逐步增强了对水产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学生就业有针对性,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了就业成本[9-10]。据统计,近几年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每年到水产行业就业的高达95%以上。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水产学科90%左右的毕业生一直在水产行业就业和创业,并在本行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也为水产学科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达到学院、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9):20-21.

[2] 张光亚.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108-109.

[3] 陈京华.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0-21.

[4] 赵文,蒲红宇.通过生产实习实现水产养殖学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型转变[J].中国农业教育,2008(4):54-55.

[5] 黄进强,刘哲,蔡原,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与实习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14(1):177-179

[6] 安振华,王平.水产养殖专业苗种繁育和养殖实践教学的创新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5-340.

[7] 陈马康,魏华.面向21世纪的水产养殖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5(4):340-342.

[8] 张安国,杨凤影,侯文久,等.水产养殖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140.

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班主任;就业

渔业产业包括以养殖、捕捞、种苗等为主的渔业第一产业;以加工、渔机制造、渔船改造、饲料、药物为主的渔业第二产业;和以流通、存储、休闲渔业等为主的渔业第三产业。《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数据显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49.73%,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万人)。水产养殖业不仅在世界食品供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能够带动全社会渔业经济中很多环节的发展。与2012年相比,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长39.7%[2],以上数字充分体现了水产养殖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对标战略需求

广东是水产养殖大省,也是水产养殖强省。2016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额为2863亿元,仅次于山东和江苏,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水产养殖面积55.5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但养殖产量却全国第一,说明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领先,同时也表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水产养殖生产各环节提供的优质服务,体现的重要作用。我校地处广东省西部,毗邻南海,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水产一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拥有水产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学校正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3]。

二、加强专业教育

有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高校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高达40%[4]。历来农业院校或者农学类专业的招生相对困难。水产养殖专业属农学,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为调剂生,他们对于水产养殖简单地理解为“养鱼”,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对专业不感兴趣。针对于此,在强化专业优势的同时,我院制定了专门的招生和就业宣传画册,安排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学科专业推介,对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内涵以及大家最关注的就业逐一进行介绍。作为班主任,接收到对专业的不理解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家长。在新生入学时,除了接待新生,还会接待很多送学生的家长。有的家长提出转专业的要求,有的家长质疑“我家里就是养鱼的,培养个大学生还是养鱼?”“这专业毕业了除了养鱼还能做什么?”“养鱼还需要上大学?”等。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外,有必要以学院或教学系为单位,对家长的误解进行专业疏导,就专业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途径和前景做详细地介绍,强化学科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就业渠道优势。

三、改善培养模式

我校“水产学”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为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即水产养殖和饲料安全。在大学四年间,学院设立导师制,大一至大二阶段导师在学生选课、生活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大三至大四期间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对就业给出专业性建议。这期间的两个导师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换人,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纲要明确了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院设立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实践。学院和导师分别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并鼓励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文章。同时,学生可以结合此过程的学习和科研的经验撰写科研申报书,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峰计划等,以此更加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四、重视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级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很难集中在一起,同学之间很难体现集体的概念。因为现在教学体系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在网上选课,最终导致同样的一门课,学生所选的教师不同、时间点不同而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课室上课。课余时,每个人又有不同的社团活动需要参加。因此,一个班级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小聚,班集体的概念涣散。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时,将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进而将产生新的班级,原来的班集体将不复存在。因此,对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必须及早介入,否则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引导者。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班级的问题,要有技巧、负责任地协同班委同学积极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间工作的协调以及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不佳等问题。同时,农业院校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这些学生不仅存在课业压力,还有家庭经济压力。因此,在班级建设方面也需要特别关注。大一初始的军训,是同学在一起较为集中的时间,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级概念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了,后期大家上课又都较为分散,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第二个建设时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过了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大学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渐成形,再改变就很难了。能让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团日活动。尽管班主任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大家上课时间不同,参与的社团活动多样,况且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团员,团日活动也很难聚集所有同学。主题班会是另一个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针对大一上学期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适时提出召开主题班会。首先,在班会召开前,先由同学们提出问题,并由宿舍长和班长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针对各问题进行梳理,最终召开主题班会“唯有努力不负光阴”,并通过PPT的形式,在班会上集中解答。该方式首先让同学们自我反省,去寻找自身的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在班会上集中解答,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将某些同学已经意识到而其他同学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该次主题班会很高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会了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给出了该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初入大学、初识水产养殖以及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疑问。

五、专业建设与就业指导

有毕业的同学在入职一个月后和老师反映“被骗了”,了解具体的情况后得知,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公司和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期望值过高。在如今的市场背景下,大部分公司的淘汰机制是很严格的。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公司运作机制,了解市场,了解自身,往往会被淘汰。因此,针对往届学生对专业导向、课程学习、职业规划以及最终就业的情况,专业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该在大一就开始逐步实行。专业建设应该融会贯通于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囿于长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水产养殖在我国一直没有摆脱低端的形象,导致初入高校水产专业的学生对水产养殖的认识不充分,存在偏差,专业认同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中应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6]中提出,大力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此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统一。在强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在本科生进实验室、教学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的实践操作中,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感受所学专业对国家、社会和产业的贡献度,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做出职业规划和继续深造的选择。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就业将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和水产相关企业,例如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国联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粤海水产种苗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有限公司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设立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和见习锻炼,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就业提供良好机会。同时,我院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结构合理,分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不仅能够汲取各高校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做到广采百家之长,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与母校学科点的联系作用,鼓励和带动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此外,学院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AUS)、东京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篇8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篇9

1 现行教学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顺利完成《优化水产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项目组在对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计划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水产科学专业现行教学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是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讲授是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习是手段,对于深化理论讲授内容、保证理论讲授成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按照2008版教学计划,水产科学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时间上不尽科学合理。有些课程虽然先讲理论后进行教学实习,但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分别跨学期进行,如鱼类增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理论讲授均安排在第5学期,而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由于两个环节时间上跨度较大,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放松后,部分内容已经“交还给了老师”,此时再进行教学实习就很难完全达到教学实习环节本应达到的教学目的;个别课程则安排为先进行教学实习后进行理论讲授,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讲授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但教学实习则被提前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由于本末倒置,很多学生在进行教学实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教学实习成了“空中楼阁”,严重影响了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一定程度影响实习效果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不但安排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3门课程共计1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安排了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和鱼类增养殖学4门课程共计10周的实习任务。按照惯例安排教学计划,一般先理论教学后教学实习。如果照此安排,则教学实习将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众所周知,陕西水产养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并非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非学生教学实习的最佳时段,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此外,按照常规做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7、8学期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就水产专业而言,由于生产的季节性,整个第7、8学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十分有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安排有鱼类增养殖学实习(6周)、养殖水域生态学实习(2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习(1周)、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实习(1周)等4门课程的教学实习。虽然4门课程共计10周的教学实习集中连续进行,但在以往的实践教学安排与组织过程中,4门课程分别按课程成立实习导师组,且4门课程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即4门课程各自独立作为一个实习单元,每个单元依次连续进行)组织教学实习,在这种模式下,2个班近60名同学同时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习,一方面由于指导教师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老师指导的“细度”;其二,实习资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组织实习,由于四门课程各自独立进行,制约了4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内容的创新与实践;其四,连续几周进行同一教学课程的教学实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实习疲劳”。这些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项目组认为现行教学计划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有必要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考虑到水产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因素,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经讨论后提出以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安排中,由于校内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因此往往将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实习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教学单元,一般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前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完成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水产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受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26]。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不断完善,其教学功能日益凸显,目前该站基本具备了完成部分课程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条件。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制约部分主干课程在教学实习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可考虑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并全部安排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这样即可按照边理论讲授、边实验、边实习的原则,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学校和学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站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以促进较多门课程按照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的模式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完成教学计划。

2.2 将4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的17门学科基础课和7门专业课是其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养殖水域生态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学科基础课,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专业课。上述极其重要的4门学科主干课程的共同特点是课时量大且均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三部分教学内容(见表1),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8]。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将上述4门主干课程的开课和完成时间“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即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上旬期间,如果以每周安排22学时计,上述4门主干课程共计460个学时为期21周的教学任务正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理论讲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完成,而且由于教学计划正好是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有利于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9]。

2.3 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

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2008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水产科学专业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共安排16周的教学计划。在现行教学计划中,该教学任务的完成时间被确定在第七学期的后期和整个第8学期,即在学生毕业的上一个自然年度的11月(在陕西其常规的生产过程已基本结束)到毕业当年的5月中旬(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其常规的生产过程才开始1个月左右),期间学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研究时间十分有限,一方面受时间影响综合生产实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在近年来出现了依托实验室分析完成的毕业论文逐年上升、而结合渔业生产在生产一线完成的毕业论文逐年下降的不平衡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水产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具体而言,就是在第5学期末或者第6学期由该专业任课老师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和题目,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确立双方的指导关系,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首先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完成其它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穿行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工作,以强化学生对整个渔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和解决生产中具体问题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10,11]。

篇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宗淡水鱼类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水平。195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成功实现池养鲢、鳙的自然繁殖,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单纯依赖捕捞的历史,开创了淡水养鱼新纪元。上世纪80年代后,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作为剂,使淡水鱼类的繁殖技术逐步趋于完善。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超过2000多亿尾,比1957年(捕捞鱼苗最高纪录)的234亿尾提高近10倍,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后,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鱼类苗种90%来自人工繁殖。2012年,我国淡水鱼苗产量已经达到11181亿尾。人工繁殖种苗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了淡水鱼类养殖业发展。

2012年,我国的渔业科研机构数为110个,共有从业人员6939人,科技活动人员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动收入有15.76亿元,平均每个机构143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为22.7万元。2012年发表科技论文2335篇、著作52种,授权专利301件,平均每个科技人员人均科技论文0.47篇。完整的水产教育、科研、推广机构体系的建立,使科技对水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池塘大面积综合高产养鱼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大水面“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和资源增殖、施肥综合配套养鱼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确立,以及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水产养殖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56.7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5%,养殖产量1866.4万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70.6%,产出效率远高于其他生产方式。

而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代表的养殖装备科技成果的应用,则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池塘养殖密度。颗粒饲料机、膨化饲料机、投饲机的研发成功也保证了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养殖集约化程度与经济效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较快,部分城市郊区和商品鱼基地的池塘养殖生产中,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发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间,我国水产品因病害致损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渔药产业发展,我国渔用药物产值从24579.17万元增加到109824.38万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长率34.9%,渔药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当中的比例从0.04%提高到0.11%,其在渔业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从0.19%提高到0.43%。近年来,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药物研发、致病机理和防控路径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对健康养殖氛围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冰温和微冻保鲜、速冻加工、鱼糜生物加工、低温快速腌制、糟醉、低强度杀菌和鱼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术的推进应用使得大宗淡水鱼加工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助推了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

总体上,科技进步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测算,1990年-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60.87%,表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

科技基础薄弱,技术瓶颈问题突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进入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其高效健康发展将有赖于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整个产业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

鱼类育种水平不高

种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大宗淡水鱼产业的良种化水平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BLUP法育种方面仍存在滞后。由于育种理论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国在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机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状的现代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这主要体现在:基因育种进展较慢,在新的基因启动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滞后,难与国外大规模的模式生物鱼类的研究相比。在鱼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和基因打靶实现转基因定点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大宗淡水鱼类良种培育中尚属起步。过去受计算工具限制,在育种上有很大实用价值的BLUP法的应用较之国外晚了20年。

养殖设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类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集约化、工程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我国小规模、大分散的池塘养殖特点决定了现有养殖条件与养殖设施向着工程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首先,我国养殖池塘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积问题普遍,水污染问题突出,养殖户主要靠换水、机械增氧和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好水才能养好鱼。在水质状况不佳的状态下,养殖鱼类会出现应激状态,造成病害多发,药残控制和品质管理困难,也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

其次,传统养殖池塘规模小,池塘布局仅有提供鱼类生长的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不具备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质检测等功能。总体上看,我国养殖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养殖环境生态化调控手段不足。

第三,对资源消耗型的水产养殖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养殖户普遍使用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但在饲喂、摄食等环节的精准化程度低,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产养殖用水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冲突将日益加重,水产养殖水质性缺水的局面会逐渐加重,目前水体处理技术缺乏实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规模水产养殖用水难题的技术尚未攻克。针对养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进技术还基本处于空白,针对池塘底质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面临挑战巨大

随着气候和水体环境变化和养殖模式的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淡水鱼类各类病害呈多发态势,新问题和新特征不断出现,病害成为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与日趋严峻的病害防控形势相比,我国在疫病预防、检测、渔药科技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础

目前,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养殖户。长期、大量用药,也导致病原产生抗药性,加大了防治难度。一些未曾报道过的病原近年来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如锦鲤疱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观赏鱼锦鲤,近几年在北方鲤鱼主养区爆发该疾病;鲤疱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鱼,近几年在我国中东部鲫鱼主养区肆虐。对这些新生疾病的机理和传播途径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础,因而在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这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产、学、研各部门应协力攻关,及时防控。

2.疫苗、绿色渔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

为保证水环境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是要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疫苗和高效绿色渔药的需求会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鱼适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鱼上,主要包括细菌、烂鳃和肠炎三联灭活疫苗及草鱼出血病减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鱼则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难度大、耗时长,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续支持。其次,我国高效、绿色渔药的研制进展缓慢,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也尚无一例成功获得产品批文与生产许可。渔用化学药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产品系列,专用型渔药研发不足,杀虫剂研发生产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耐药性问题。中草药研究薄弱。总的来说,这与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着直接关联,但也需要整个产业从养殖方式上进行彻底反思。

3.药理学、药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渔药缺乏严格而全面的毒理学数据等,用药规范等方面资料缺乏,养殖领域滥用药物情况严重。对渔药残留控制的基础科学研究、药物残留标准制定、检测方法等重视不够。

饲料营养开发不足

水产饲料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原料紧张、原料价格高涨的问题,降低饲料成本和确保饲料质量是水产科技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与渔药和疫苗研究领域的情况类似,在饲料营养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滞后的问题。大宗淡水鱼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营养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饲料加5535艺等基础数据,水产动物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不同淡水鱼类代谢、生长等分子调控机制和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饲料配方与投喂技术的研发都比较缺乏。

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解决饲料成本高和废物排放问题的关键性技术。日本、挪威、美国等国的养殖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在1.0-1.3之间,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由于我国对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技术盲点多,使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据产业经济研究室调查,饲料业对提高饲料中蛋白含量、减少原料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等需求强烈。

加工技术仍显薄弱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明显提升。总体来看,在淡水鱼加工业方面,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淡水鱼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加工下脚料以低价提供给鱼粉和鱼油生产企业,其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灰分等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企业急需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副产物深加工产品。其次,劳动力节约型加工机械缺乏。目前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业希望通过开发鱼体分割设备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术和装备,解决鱼的剖杀、去鳞去腮去内脏、风干等工序的耗劳多、人工费用高的问题。第三,开发运输、贮藏中的常温保存和品质控制技术,减少存储费用,延长货架期。第四,开发淡水鱼糜加工新技术、开发调理加工产品。解决淡水鱼糜生产中耗水量大、废水量大,鱼糜凝胶强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冻变性、易凝胶劣化、保质期短等问题,开发骨肉高效分离技术、节水技术、淡水鱼糜抗冷冻变性技术、脱腥技术、胶凝技术、重组技术等加工技术;以淡水鱼糜为原料,开发耐贮藏、适合加热的方便鱼糜系列产品等。

科技体制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溢出效应明显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领域。在我国,水产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改革开放以来,水产科技体制经历多轮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轨,但体制不顺、激励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业存在的重大技术性瓶颈问题,在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间,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聘用岗位科学家25人,设立30个综合试验站150个示范县,以点带面,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类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体系运行6年,已经在新品种培育、新养殖模式构建和养殖设备研发、新渔药研发、鱼病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营养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开发加工系列产品和产业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及产业经济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毕竟产业技术体系并没有撼动原有体制,而更多的是在机制上做文章,理顺科技体制机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多头管理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构架庞大,从中央、省级、地市级(甚至区县级)都有农业研究、教学和推广机构。此外,综合性研究院和大学有涉农研究,实力较强的涉农企业研发力量也在壮大。从管理部门来看,至少有十多个部委有涉农科技投入。

多头管理而又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容易造成多头申报、一题多报,导致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有限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项目化”则带来了科研行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连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科技人员预期差,只得跟着经费和项目转,甚至导致科研积累的丧失。整体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广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除了将一部分特殊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机构外,一般尽可能着力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家注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体化机构体系、将科研教学活动下沉的方式,将不同职能统一到一个体系之中。在美国,大学的渔业学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术推广任务,这些研究所构成了美国渔业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将研发成果直接与基层的生产对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单纯是推广,而是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农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方法,加强了教育、科研、推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到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从运行机制来看,我国科技体系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特征,由政府组织开展工作,每一级组织围绕同级政府的工作开展有关业务活动。这种体制带来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脱离生产实际。农业科技机构的业务活动依据政府指令进行,科技资源相应采取行政化配置方式。科技人员缺乏深入生产第一线和转化成果的动力,科技机构很少考察解决渔业生产实际问题。由于很少与生产直接发生联系,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忽视,不仅造成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偏差,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也不尽合理。二是三个体系割裂。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体化支撑力量。三是造成科研项目垄断。科技资源分配“苦乐不均”,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难,基层科研单位经费极度缺乏。四是研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重学术,轻实践,重获奖,轻应用,科技成果多,但有效供给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大量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的工作,成果转化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