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8: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风民俗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共同阅读八年级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请您阅读。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3“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 ”,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4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要说老家安徽宣城的春节民俗,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闹花灯遍及城乡,玩灯时伴以爆竹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灯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带我去双沟看花灯,刚过东华山就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连忙下车,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两条龙灯在前面游动,中间许多人提着花灯,后面还有两只麒麟摇头晃脑,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你看它时而在空中翻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时而龙头从龙身下钻出来。真是巨龙腾飞,让我们目不暇接,周围观看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龙头前的那个人手握彩球,一会挥到东,一会挥到西,龙头跟着彩球摆动,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传来“媛媛”“媛媛”的呼唤声,我回头一看,啊!花灯队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个椭圆形的大花灯,花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其他的花灯也都是椭圆的`,像一个大冬瓜,不过上面有点贴的是一首诗,有点贴的是剪纸,花灯用各色彩纸糊成,黄、蓝、绿、紫、大红、粉红——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提花灯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有点把花灯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灯?”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兴奋不已,接过姐姐手中的花灯,跟随队伍向前走。可没有走多远,就觉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这么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我们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让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继续跟随人群前进。终于从东华山来到沙墩,乡亲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围着我们跳啊,叫啊,场面好不热闹。在这里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队伍才浩浩荡荡向前走。我们经过每一座村庄、学校都要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双沟。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双腿也快拖不动了,看其他孩子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输给别人呀!“我们还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诉我。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领头的人又给我们发了个通电的小灯笼,叫我们把小灯笼放进大花灯,这下,花灯全都亮了,与白天相比更美了。我们往回走,经过白天的村庄、学校,乡亲们还是那么热情,放爆竹来迎接我们。走呀,走呀,终于回到了东华山,此时已经12点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宵夜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我连吃三个,真香呀,这可是我一天的劳动所得哦。
提花灯,让我尽情的体验到了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有意义。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篇2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篇3
1 在游戏、玩耍中体会情感
作为教师要关注农村孩子自身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游戏活动、日常玩耍等需要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写自己的生活实际,作文内容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虽然远远没有城市孩子那样丰富,但是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令无数城里学生向往。春天挖野菜,夏天去河里游泳、捉鱼,秋天烤红薯、玉米,冬天打爬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玩耍嬉戏过程,了解人物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享受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捕捉采撷,让它们作为学生生活的永久记忆,使之印在脑海里,有意地布置一些活动题材的作文,学生乐意写,也有话可写。
2 在实践中体验农村生活
现在的农村孩子,已缺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感体验。在农村的各个时节,有各种各样的农活,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生机勃勃。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亲身去感悟。作文过程亦是如此,学生如果没有现实劳动实践的真实体验,写出来的作文亦会有骨而无肉。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学生又可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记录劳动的滋味,反映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
3 感受本土的民风民俗,积累写作素材
篇4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中职作文 实践探索
新课标要求,中职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拓展,强调语文学习实践性延伸。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中职生写作兴趣,创新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强化中职生文化意识,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促进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本文以闽中当地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中职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中职作文教学难于令人满意,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作文课上,教师理论指导过甚,真实体验缺失;题目布置后,大多学生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显出痛苦万分的神态。究其原因,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不注重积累与观察,缺乏情感体验,致使无话可写。其实,我们身边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独具慧眼,善于唤醒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笔者根据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在收集素材、开阔视野、指导写作,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唤醒学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意识,回归生活真实进行写作方面做了尝试。
二、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环境,了解地方文化。
古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文化了解很多,对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到陌生,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责任。而地方文化,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引“地方文化活动”进课堂,是贯彻和落实“以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以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创设课堂写作生活化、内容地方化情景性教学,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兴趣,强化学生文化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文化中成长,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闽中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茶文化、高甲戏、狮子舞、板凳龙、元宵节、庙会,古堡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在地方文化的引领下开展中职作文教学,让中职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能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为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三、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实践的途径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学生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生活体验过程,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2009版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生活,观察风土人情,了解历史文化,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牢牢树立“生活大语文”的意识,整合生活化作文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实现写作生活化、生命化。
(一)积累写作素材,唤醒乡土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社会生活就是写作之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唤醒乡土意识,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1.关注自然景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兰论艺术》)美莫过于自然,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中职学生对生活的冷漠使他们失去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一些美好东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别致的村庄,清澈的溪流……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的雄奇之美,却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虽然没有惊涛拍岸的壮观之美;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之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青瓦白墙,松柏苍翠,青山巍巍,稻花飘香;屏山被称为“高山茶之乡”;济阳是“油菜花基地”;武陵有“雪山萝卜”之称……各地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让我们走出学校,投身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一下大仙峰、大鼓山、象山的风姿;体验一下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于是作文命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而美的题目,如:《云雾下的村庄》、《家乡的油菜花》、《山村风景独好》等,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实际,能较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沉淀写作素材,诱发乡土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2.关注家乡的变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楼林立,道路宽畅,村落整洁,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提供了良好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家乡今昔变化,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具体事物,选择恰当角度展现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言之有物,缘“情”作“文”。农家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风景,曾指导学生描写农家事,农家美。例如《邻居的婚房》将爷爷辈、父辈,哥哥三代人的婚房变化进行对比,抒发了一家人幸福感,突出了家乡的变化。这样作文才能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写作题材才能永远新鲜、有活力;同时又将乡土资源引进作文课堂,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路》、《家乡的那座桥》、《家乡喜事多》等优秀之作,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写作中学生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3.关注民风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生长和生活在闽中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积淀。在作文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学生可以感受家乡昔日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裕,但仍然沿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如结婚寿庆,开业典礼,起居造屋,祭祖扫墓、龙灯庙会等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网络、图书,采访等)收集材料,并整理成册在班级进行交流,写些农家事,农家人,感受农家人自然、淳朴的人性美。如:《邻居家的新鲜事》《节日趣事》《打糍粑》《做草@》……农家的节日,不仅有春节和元宵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正月初一穿新衣,正月十五吃汤圆,迎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地方风俗。如果将它作为作文教学中的素材,学生作文定会增色不少。
例如,板凳龙是我县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韵味无穷。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百姓文化。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放鞭炮,点烟花,龙子龙孙舞起板凳龙,举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让各地民众领略到闽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本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民俗风情为题材开展作文教学,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去调查、搜寻和了解每个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整理写出具有浓浓民俗气息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独特的写作材料,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有了传承家乡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情感。
如陈波同学在《节日》中写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热闹的活动,也许它对人类的创造进取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却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欢乐。它把全村人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活动,祈求来年吉祥安康、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表达美好心愿,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城里的人关系越来越冷漠,年味也越来越淡,我们不妨回到乡村过年,尽情享受这民间的欢乐吧。”
学生有了对家乡风俗民情的了解,那么对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等描写本土文化人性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学生的习作中飘逸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乡土情怀。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强化地方文化自豪感,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目的就是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乡土情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深入民间以调查采访、摄影、收集材料等方式展示地方文化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充分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的自觉性,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笔者组织开展以“土堡文化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现象,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收集,调查、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大田土堡区别于永定、南靖的土楼、江西的围屋、傣族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是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田土堡与永定、南靖土楼、北京四合院等地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易腐蚀,耗资巨大。如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水田类型的凤阳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都是宝贵的写作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利用好以上的乡土资料,使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主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及写作的能力。
(三)景点现场教学,触发乡土情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素材的积累,生活的关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开启“茶文化”写作之旅,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游玩家乡景点。以“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就能有感而发,抒写真情实感。
(1)茶园定向。我们选择了屏山万亩生态茶园,在定向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采茶环节。向茶农学采茶,注意采茶过程,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
(3)制茶过程。了解采青、晒青、杀青、制茶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制茶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4)了解茶文化。民风茶俗、名人茶事,茶史溯源、茶叶分类、品味茶诗、赏析茶联、学习茶道以及介绍江山美人茶。
(5)茶艺表演活动。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6)指导写作。通过指导并结合实践,学生写出了不少优秀习作,如优秀例文《感受茶文化》、《悠悠茶香》、《人生如茶》、《茶香暖人心》等。
通过“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并亲身体验制茶过程,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开展现场写作教学,让学生懂得融入团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职场变化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对家乡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文教学,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学关系的有效沟通,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中职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突破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打造生活化、人文化的中职作文有效课堂,中职作文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融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篇5
一、留心观察,动手记录
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有着不可限量的生活视野和写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把它们自觉地记录到“乡土写作”采风本中,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观察不仅是眼看,还要调动鼻、耳、嘴、手、腿、脑等多种器官,对身边的事物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问一问,尝一尝,听一听,想一想,访一访,试一试……
这些观察方法的培养和观察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参观工厂(农牧场)、走访大街小巷来感受家乡变化,通过游览自然景观、欣赏美丽风光,调查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古老,采访老人、知晓家乡历史变迁等活动来培养。
观察成了习惯,便是自觉的行动。看到家乡的碑文,就会自觉地去调查;看到飞过的蝴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观察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那翩翩起舞的姿态,让自己的心情与蝴蝶一起飞……这时,动手记录,就不再是问题,因为生活中,谁会观察,谁就有发现,就不愁没事记录。
二、分类构建,自由记录
有观察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写不完的“事”。此时,建立“乡土写作”采风本已经水到渠成,我们一般可分两大类构建:
第一类是以积累为主的素材采风本。它一般是直接记录看到的、听到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积极积累写作素材。
1.搜集记录家乡方言、谚语、童谣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乡人的语言中常常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交融、口语与书面语并存、俗语与俚语结合的现象,这使得家乡人的言语变成独特、生动、优美、丰富的乡村土话。如:方言“一句闲话”(意为“爽快地答应”)“拆烂污”(意为“捣蛋、把事弄糟”)“绣花枕头稻草芯”(意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家乡就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明了。这些扎根于乡土的言语,把它与普通话中相同意义的词汇一同摘抄到采风本上,再旁注一些体会到的言语背后所包含的乡土文化,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乡村的日常言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言语,学生边搜集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仅能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还能激发写作文的兴趣。
2.搜集记录民间故事、传
说等。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乡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搜集民间故事、传说,能感受到传统的乡土文化,学习仿写、改写故事;搜集民间故事,可以让民间故事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绽放异彩。
记录民间故事、传说,一般可以分如下板块:故事题目、故事内容、故事演变、内容人物的真实性、有关历史遗迹、传承的价值和搜集过程中的感悟等。这些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情况和爱好来增减,并确定某个板块作为重点记录。如:
【故事题目】
聪明的徐文长
【故事内容】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善于动脑筋思考。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出些问题考他。
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奖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系住水桶,然后再把装满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
伯父又出了一个更难的问题。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当然要给你,但你必须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在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对徐文长说:“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伯父想,这下总可以把徐文长难住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往井里放,当竹竿顶放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人物写真】
徐渭(1521~1593年) 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的活动,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在入狱多年获释后,徐文长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73岁时,徐文长在贫病交加中以稻草盖身死去。徐文长蔑视权贵,亲民,多才多艺,同时也足智多谋,幽默乐观。他喜欢抱不平,扶弱济贫,惩罚凶暴。
【人物作品】
平湖秋月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记录感悟】
徐文长“提水过桥”和“轻取礼物”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可见,遇事要多动脑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解决的办法总是有的。
3.搜集记录民俗、民风。
民俗、民风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沿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民俗、民风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渗透着民族的传统。一些古老的民俗、民风,经过岁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思想和生活的要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民俗、民风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民俗、民风是写作的好材料。许多作家都曾用他们生动的笔墨,勾勒过他们眼中的民俗、民风。《社戏》就是鲁迅取材于绍兴地方戏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家乡的节日习俗、风味小吃、居住习惯、服饰打扮、风土人情等,及时地记录到“乡土写作”采风本中。下面是记录春节习俗的两种形式:
【表格式】
【文字式】
腊月廿五,我市当地家家户户都要炒“变宝豆”。“炒豆”其实是泛指,其他还有炒瓜子、炒花生等,总之要炒的东西都是这天炒好,以备在正月来客时享用。“豆”一般指蚕豆,它有几种,考究点的是沙炒豆、芽蚕豆,普通的便是硬爆豆。炒豆时不时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加上锅铲声、吃豆声,很是热闹。民间传说在这炒豆、吃豆的过程中,人们要将炒好的豆撒在每个房间内,边撒边唱“变宝金,变宝银,变宝缸缸满,变宝坛坛满。变宝老鼠眼睛瞎,变宝猫儿眼睛亮”的民谣。这充分表达了人们期盼来年能发财、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同时,在廿五夜晚上,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洗“老虎脚”。洗老虎脚祈求来年能使身体健健康康、远离病痛,像老虎一样强壮有活力。夜里,百姓在晚饭后睡觉前,拿出木制脚桶,用炒“变宝豆”的余火烧的热水,慢慢洗双脚。一家老小洗脚按照“先小孩,后老人,最后中年人”的顺序。小孩子先洗,年幼的由父母帮助搓洗;其次是家中的老者,年纪大不能自理的由子女帮助洗;最后才是家中的中青年洗。洗脚先后顺序按古制“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子洗脚先洗左脚,女子则先洗右脚。洗脚的热水,水没至脚掌以上为标准,用手搓洗至少半个时辰。洗完后,用毛巾擦干,不再穿袜子,且不能再出门,直接上床睡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豆这一食品已成为百姓平常食物,廿五夜要炒“变宝豆”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但洗“老虎脚”的习俗一直沿传至今。
其实,记录的形式可由学生根据材料需要自由确定且可以不断创新,只要便于积累、便于查阅就好。搜集记录的内容也可以不断扩展,如记录名胜古迹的名人题字、亭台楼阁的楹联、庙宇寺院的碑文,等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编辑整理,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还可在整理过程中做些旁注或写一些心得。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类是以表达为主的写作采风本。有良好观察习惯的学生,在积累素材时,都进行着思索、判断、评价,萌发着“感想”。这时,有感而发,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虚构,不抄袭,自由活泼,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我手写我心”,是采风本最好的记录。
乡土生活、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有绚丽多姿的田园景色:柳枝青青,鸟鸣声声;山道弯弯,羊儿咩咩;河水清澈,鱼儿畅游……有充满欢笑的乡间劳动:草儿青青放牧忙,稻穗黄黄收割忙,柿子红红采摘忙……有惬意的乡村习俗:舂年糕,杀年猪,写春联,赶大集,看社戏,逛庙会……有聪明勤劳的乡土人物:巧手编制篮筐的姑娘,科学种田养殖的小伙,会传统绝活的大娘大爷,会下水摸鱼虾的娃子……有传统的乡土文化:有汤圆、粽子、黄酒、绿茶等饮食文化;有长衫、棉袍、毡帽等服饰文化;有陶艺、泥塑、剪纸、木雕等民间工艺文化;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有绍剧、越剧、莲花落等戏曲文化;有斗蛐蛐、猜灯谜、踢毽子、赛龙舟等游戏文化……引领学生走进乡土,就会有新的感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以下几篇就是学生描写故乡方方面面的作文。
1.描述故乡的田园风光。
秋天的田野
沈佳成
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秋天的田野是迷人的。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地回老家去欣赏秋天的田野。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浪,好像灿烂的彩霞飘落在田野。近了,我看清稻谷快成熟了,沉甸甸的,压得稻子直不起腰来。可是,它们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为金色的秋天舞蹈。我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闻着稻谷的清香,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忽然,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白色,像是白云飘落田野。我立即跑过去,原来是淘气的棉花桃焦急地咧开了大嘴,争先恐后地吐出自己雪白的棉花,迎接人们的采摘。你看,棉田里,年老的、年轻的,个个腰系竹篓摘得多欢哪!姑娘和小伙嘴上哼着丰收小调,两手穿梭似的摘个不停,一朵朵棉花纷纷落入竹篓。几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顽童,一会儿摘棉花,一会儿在棉花丛中捉迷藏,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沙沙,沙沙……”多么富有节奏的音乐啊!原来,我到了玉米地,是秋风在指挥玉米叶演奏《丰收之歌》。吐着红缨的玉米棒子,在绿绸带似的玉米叶间时隐时现,多么诱人……
“颖颖,来看奶奶?”奶奶家的邻居王大妈一边在玉米林里喊我,一边掰下几个玉米棒子,扔了过来,“带回家去烧着吃吧!”眼前的大玉米棒子,早就馋得我直流口水,我不客气地捧起玉米棒子,说了声“谢谢!”就向奶奶家走去……
小作者按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观察,精心选取了秋天田野最有典型性的稻谷、棉花、玉米,具体地描绘了秋天田野景色的特点,深情地抒发了爱乡之情。描写时,小作者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而加深了感染力。其间,还有人物活动的描写,真是绘声绘色,富有情趣。文章的结尾以小作者带着秋天的收获――玉米棒子去奶奶家作结尾,引人回味,其趣无穷。
2.记录故乡的传统文化。
大眼找“龙”年
黄奕心
一大早,我就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妈妈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家都在迎接龙年呢!”“龙年在哪里呀?”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
妈妈指着窗外说:“你睁大眼睛仔细找找,龙年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我往窗外望去,突然发现人民大桥换上了龙年“新装”,一根根高大的灯柱上挂着一个个火红火红的灯笼,好像一条跳跃的长龙。江滨路两旁的大树上也挂上了大红灯笼。给曹娥江增添了新年的气氛。我开心地说:“我找到龙年了,它就是一个个挂着的大红灯笼。”妈妈笑眯眯地说:“大街上的龙年味更浓呢!”“那您快带我去找龙年吧!”
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来到步行街。步行街口耸立着一座漂亮的新年门楼,上面有两条腾飞的龙,旁边是两朵祥云。巨龙腾云驾雾,样子真威武。“哈哈!龙年在这里!”我乐得手舞足蹈。“是呀,新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和妈妈读起了门柱上的春联:“春日春风春浩荡,龙年龙岁龙
腾飞。”
妈妈刚带我走进上百万和城,我就被大厅顶楼挂着的一条巨大的条幅吸引了。条幅上面写着“龙年大吉”,还画着两个吉祥娃娃喜迎新年。“娃娃旁边为什么还画着金元宝呢?”妈妈告诉我:“那是人们希望龙年里财运滚滚。”商场里,老爷爷老奶奶争着购买过年的礼物;妈妈们正在衣柜旁试着一件又一件新衣,好像在比美。我也加入了新年购物的队伍,买了自己最喜欢的火龙玩具:“我把龙年抱回家喽!”
新年到,新年好!红红火火过龙年!
小作者结合家乡过年的习俗,以上街找龙年为线索,具体介绍了高挂大红灯笼,制作生肖“龙”图案,挂贴春联、年画和购年货等过年的传统文化特色。文章虽短,但始终凸显龙年的“龙”字,从灯笼排成“龙”,到两条飞“龙”,到“龙”条幅,到“龙”玩具,无不渗透着龙年的快乐和小作者对龙年的喜爱之情。
3.谈谈故乡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乡村
邵钰烨
什么是乡村?
一说到乡村就想到那淳朴的红砖黑瓦建成的幢幢小屋,一排排,一列列,中间是一条青灰的小巷。小道凹凹凸凸,全部用小石子铺成。也不知是什么时候铺的,已滋生出了一丝丝墨绿色的青苔,是岁月走过的足印,更增添了质朴的韵味。每当雨季来临,滴答滴答,雨打瓦片,这是乡村特有的乐曲,清脆中沉淀着历史的声音。静静走,静静看,忽然会跳出一个小女孩,梳着羊角辫,还插着几朵山花,一阵风似的从身边飘过,只觉得鼻尖有淡淡的花香。
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吧。六月的夏风吹散了田间的鹅黄嫩绿,庄稼们换上了无比精神的碧绿军装。蔓延的绿色却也不觉得乏味――一道道庄稼纵横交错,嫩绿,浅绿,墨绿,怎么也看不厌。但相比之下,我更爱秋天的金灿灿――有着成熟韵味的美――映衬着农家人的笑脸。
而最令人倍感亲切的,还是一个个朴实的乡亲。碰见了,总是微笑示意,但更多的是亲热的招呼,一块儿坐下拉几句家常,这时才发觉岁月如梭。
在自家的石板上洗衣,洗菜,淘米,难免缺个啥,吆喝一声,便是满满塞了一怀。左邻右舍和气得像一家人似的,矮矮的围墙阻隔不了幸福的欢乐。每户人家里都飘荡着暖暖的爱,若是在城市中,也许早被高楼大厦拦断了。
小巷古老,田园迷人,乡亲朴实,心灵美丽,这就是我心中的乡村。
读到题目,心头不免自问:“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乡村?开篇的提问,强化了自问,吸引了读者。作者接着抓住小巷颜色青灰、路面凹凸、青苔墨绿和对雨声的联想,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小巷古老。然后以田野的色彩突显它的迷人,以乡亲的朴实突显心灵的美丽。这样的感受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仔细的观察。结尾照应开头,行文紧凑,点明了乡村的特点。
4.讲述故乡的习俗故事。
一篮馒头
钟黎英
“噼噼噼,啪啪啪!”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吵醒了我的美梦,我恼怒地用被子蒙住了头。
突然,我觉得有人在轻轻地推我:“小英,快起来。”我
掀开被子一看,原来是妈妈在
叫我。
我懒洋洋地问:“什么
事呀?”
妈妈笑盈盈地说:“今儿个你杨二叔家新房上梁,放完鞭炮就要丢馒头了,再不起来,就捡不到馒头了。”
我一听,“噌”的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直奔杨二叔家。
“嘭――啪”,几个“天地响”,杨二叔家可热闹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新楼房前,向杨二叔道喜:“恭喜,恭喜,恭喜发财!”“他大叔,大富大贵,年年有余(鱼)……”把杨二叔乐得合不拢嘴。
不知谁喊了一声:“丢馒头喽――”于是那些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孩子们“哗”的一下跑去捡馒头,我也挤在里面。杨二叔乐呵呵地说:“别急,别急,大家都有份。”
丢馒头的是杨二叔的大儿子大春哥,只见他满面春风,站在屋顶上,逗趣地说:“喂,小鬼们,馒头下来了。快接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从天而降,小伙伴们争着去抢。大春哥笑着说:“你们别抢呀!等会儿要你们个个吃不了兜着走。”说着一个个馒头像下雨般地落了下来,弄得大家手忙
脚乱。
一会儿,我的口袋都装满了,连手里也拿了五个,实在没法捡了。看看旁边的伙伴们,他们的情景也和我差不多,最有趣的是“贪吃大王”小胖,他居然脱下了外衣,用衣服把馒头兜了起来,大家见他那股馋劲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正愁没地方装,正巧看见二姨拎着篮子去买菜。我灵机一动,跑过去,对她说:“二姨,借用一下你的篮子。”二姨一下子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
不着头脑:“你,你要篮子干
什么?”
“待会儿你就知道了!”我故作神秘地说,抢过篮子就跑。
上面还在丢馒头,可是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谁也没法再捡了。于是,我把一个个馒头放进篮里。哇!一会儿工夫居然捡了满满一篮。
二姨见我拎着满满的一篮馒头,笑着问我:“咦?捡
了那么多馒头,你一个人吃得
了吗?”
我做了个鬼脸,说:“怎么,你愁太多了?来,你先吃一个。”
杨二叔在一旁插话道:“吃吧,捡吧,如今咱家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馒头丢完再去买,大家高兴高兴。”
听了杨二叔的话,我们小孩儿个个拍手叫好……今天呀,真是高兴。
平凡的生活习俗,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只要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就能从中撷取写作材料。小作者眼光敏锐,选取了“丢馒头”这一乡村风俗――盖好新房,选个好日子来丢馒头,据说可以大吉大利,来反映农村的变化。习作写得很有生活情趣。当懒洋洋的“我”一听说杨二叔盖新房丢馒头了,就“噌”地下床,穿了衣服,直奔杨二叔家。接着是丢馒头和捡馒头的场面:丢馒头的不断丢下“白白胖胖的‘娃娃’”,捡馒头的“居然脱下外衣”兜馒头,而“我”则“借用”二姨的篮子“捡了满满一篮”馒头。真是丢的开心,捡的高兴。
三、鼓励诱导,经常记录
“乡土写作”采风本建立初期,学生热情较高,但时间一长,可能也会逐渐失去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诱导,使学生经常记录。
1.采风交流评比。
每位学生从自己的采风本中选一两篇参赛,先小组海选,再班集体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在班内表彰。评比内容自由选择,或规定专题;交流形式可以是讲述、朗诵、演讲;评比规则、标准集体制定,人人参当评委;评奖分组、班两级,扩大奖励面,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采风展览评比。
一是将自己的采风本附上自我评述(以介绍优点,提出困惑为主),让全班同学观看品评;二是从自己的采风本上选取文稿编制成小报,让全班同学观看品评。两种形式,以获得赞同、受到点评数量多者为优胜,同时评出最佳品评奖。这样展评,人人参与,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及时指出优缺点,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采风展示园地。
要育苗就得有苗圃。创办班级《采风报》,利用班级黑板报,以自荐或同学、教师推荐的形式,不断地将学生的采风佳作展示出来,从中挑选出更优的直接向校刊甚至是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推荐发表,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主动、积极地记好采风本。
4.采风域外交流。
篇6
【关键词】乡土文化 素材 作文情感 激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充分关注学生在作文中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发展,把重点放在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放在学生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上。然而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不少学生作文内容陈旧老套、无病、面目可憎。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作文教学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如果能有效利用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作文情感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素质,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激感,熏陶意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乡土情感的培养成为可能。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一些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渗透了作者赤忱的乡土之情。鲁迅《故乡》中的“故乡情”,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山水情”, 体现出名家力透纸背的“乡土情感”。与此同时,学生对其中的人、事、景、情都耳熟能详,似乎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乡土情结的课文,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阅读是最好的老师,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有效弥补教材与农村学生融合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积累素材,深化意识
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两个“回合”: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内化过程”,即积累;二是“自内而外”的表达——“外化过程”,即写作。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地方存在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自然、人文等方面,文学的乡土当然包括方言、地域的风情、民俗。而这些素材的积累,可以采用游览、考察、参与等形式进行,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手笔记。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脚下的土地,学会去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抚先人留下的或从容、或艰涩、或豪迈的履痕,学生就会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双眼洞亮,透视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学生就会怀着一种崇高的爱与热情去关注脚下这块土地的存在与发展。
乡土素材不会像一座完整崭新的宫殿一样呈现在你面前,整齐有序,光亮照人,一览无遗。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一些文物古迹,要知道这些东西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叫他们去做,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当然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指导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客观分析,对症下药,教给学生感悟探究的思路,帮他们挑选合适的“工具”。
三、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四、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片习作中写道:“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篇7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指导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中学生相对城市中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相对较少,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这是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欠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不能为孩子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如何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水平低的瓶颈,让农村中学的作文写出特色,形成风格,农村语文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 采集民间文化,培养乡土情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民俗文化底蕴丰富,涉及民风、岁时节俗、民间花会、民间的音乐、舞蹈、歌谣、戏剧等众多方面,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就在同学的身边。在学生采访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取精华去糟粕,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获取当地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拓展写作的范围。
2 利用校本课程,认识乡土文学
常言说:它山之石,可以供玉。教师可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有目的的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描写乡土生活的散文,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犁田放牧等都可以走进作文中,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写作的素材。当然,阅读优秀的散文,其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精巧的布局等无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写真事,诉真情,体现乡土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4 观察农村景色,了解自然景观
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如:大诗人陶渊明能在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中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的佳句,足以说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可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所以,为了配合写作教学,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生活的活动,如到工厂参观,到野外踏青,到田间采访,到菜场、乡下观察,然后组织笔会,互相交流习作。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生活积累,自然也产生了许多佳作。
5 体验农村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拔草喂兔、放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劳动实践也将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就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谈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展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才会创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8
一、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青山绵延、梯田层叠、溪流垂涧、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等自然景观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加上农村丰富的农家生活、风土人情,为他们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那为什么学生还是无处落笔呢?正如古诗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要让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溪流潺潺地流个不停,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地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唯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才能积累有效的材料,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
二、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
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对乡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让学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家乡的田垄、菜畦、耕牛、野花、炊烟、竹林等景物和现象,并要求记录下当时的情感体验。如,观察豌豆时,要求记下豌豆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如,观察蚕化蝶的过程,要求每人养几条蚕,要求记录蚕儿入眠、蜕皮、吐丝到结茧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带着自豪的激情去写作,这样,学生的作文便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三、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现学生个性。如,开展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见闻,对本地的民风民俗、民间故事、名胜古迹及本土历代名人名士的事迹等有所了解。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时,就可做到有话可说了。
四、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还兴趣一片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是学生个体运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真我和本我”之间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一个极富个性的表达和独创的过程。孩子的天空是纯真而青涩的,看问题的角度有时甚至是不合常理、光怪陆离的。如,“阳光”可以是温暖的、可以是热烈的、可以是刺眼的、可以是公平的、也可以是活泼的……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凿开生活的“泉眼”,才能真正做到“有话说”。
五、鼓励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校利用综合楼一楼空置的场地,改建成能满足200人阅读需要的阅览大厅,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通过学生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和读书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的写作素材得到了积累,作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的作品不仅在我校的校刊《碧水江潭》上发表,而且在省内外和国家级的写作大赛上也频频获奖。
篇9
(一)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
(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
(四)引导学生取材
这样做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 键 词:挖掘 乡土素材 提高 作文水平
农村学生作文难,难就难在阅读面小、视野窄;见识面小、素材少。根据笔者近些年的思考与实践,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掘乡土作文素材,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曾有人说:最原始的才是最美的。农村学生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却被习以为常的目光忽略了。学生常常舍近求远,去写他们不熟悉的火车、飞机、动物园和高楼大厦,结果越写越摸不着作文的“门道”,越写越找不到“自己”了。其实,可以写写自己的童真童趣、奇思妙想;写写家乡最自然的山山水水、最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最真实的发展变化。将这些最自然、最原始的用最真挚的感情写出来就是最好的作文了。郭沫若先生曾说:“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便是上乘之作。”
新教材中要求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对贫困山区而言,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1,“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2。
发掘乡土素材,就是开发新课程资源;发掘乡土教材,就是让学生放下好高骛远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态来“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学会写普通,写平凡,才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作品也才有更普遍的意义”「3。可见,发掘乡土素材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意义。
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家乡是生育、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了如指掌。可习以为常的眼光使我们的眼睛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导致找不到素材可写。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人和事没有深厚的感情。
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里,不难看到,每一个文人的经典之作,都缘于一个“情”字。如果没有沈从文先生对湘西那一片神秘土地的浓浓情深,也不会有脍炙人口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对湘西一往情深的杰作,同时作者也用其独到的表达方式成就了湘西。季羡林先生曾说:“湘西那一片神秘的土地……如果没有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terra incognita(没有人了解的土地)”「4。
山区农村很多也像湘西这片土地一样,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只要我们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写、用真情实感去作文,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物以情观”、“情以物兴”(《文心雕龙》),古人已经阐明了感情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见,情感对写作素材的重要性。
培养农村学生的乡土情结,并不是要求学生都成为作家,写出名作。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素材产生感情,有材可写,有材要写,达到“诗为乐心”(《文心雕龙》)。“当写作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的时候,他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5。
有了乡土情结,并不意味着就有素材。还必须利用课内、课外的有效契机,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发现素材。如学了巴金的《繁星》,肯定能够引发你想起在家里的庭院中,在村头的大树下数星星、听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模仿《繁星》,将数星星的情景再现出来;学了沈从文的《端午日》和鲁迅的《社戏》,学生们说:“这些大作家们说的话,就是我们想要说的!”可顺势一导:“来,我们和大作家们比一比,也写写我们家乡节日的气氛!”学生们会不余余力的去找与课本中不尽相同而又身边独有的特色素材。
课外也有很多的契机。学生们看到校园里一幢幢矗立而又洁白的教学楼,常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老师跟他们讲:“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坡,学校建在此后,一天天才有这样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你的家乡没有变化吗?”学生会说:“……也从瓦房变成了砖房!”再引导学生去做社会调查,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并整理出来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了。
确实,“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6只要教师抓住契机,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学生发现素材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的来。古人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7。有了写作的源头,学生写好作文才成为可能。
当素材源源不断来的时候,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素材至关重要。我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做资料卡片等,以搜集素材。日记和卡片是学生记录素材的重要途径,然后在期中或期末时做一次资料“汇编”,把乡土素材汇编成“自然风光”、“民风民俗”、“邻里关系”、“家乡变化”、“童真童趣”、“奇思妙想”等类别。有了这些“素材库”,就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粮食”,学生不再因为“无米下锅”而犯愁。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写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单是一个“吃”就写了很多,饱含着丰富的意思和情趣。由此可见文章中精彩的地方,都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亮的火花。「8总之,学生有了素材的“小仓库”,就有了写作之源。
一次作文课上,初一学生问我“写几件事可以吗?”显然,这是取材的问题。我从庄稼的取舍上让学生思考:一块田里,行间长了几株稻穗、杂草,应该除弃什么?同学们都说除杂草,就没说行间穗。我说:“行间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都清楚是通风,我再引导“那行间的穗多了,不影响通风吗?”学生都说:“还要除掉行间穗。”我引导学生:“作文素材也如此”——取其精华,即最能表达中心的“取”,其余的“忍痛割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如一块没有杂草而清秀的稻田。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引导,学生头脑里不再是“空空如也”,他们每个人的“小仓库”里都储存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也由过去怕写作文逐步到要写,作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素材来源于生活。作为山区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发掘地方课程资源,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可以说,生活有多充实材料就有多丰富。“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9,引导学生去过充实、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素材自然也会是充实、健康、积极向上的,“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10。
「1「2宋乃庆等主编,《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
「3「5「6魏书生生著,《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
「4七年级(上),《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10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喜于写作,会写作,能写作。那么,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呢?著名学者郭望泰指出:“写作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以脑在对客观外界认识基础上展开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以及思维成果用书面语言记录、表达的转化活动规律。”这一论断是科学的,这种转化就是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就是促使、诱导学生进行这种转化。
目前,中学生的普遍情况是不爱写,不知为什么写。写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也就是消极转化;不知写什么,亦即转化阻塞;不知怎么写,势必转化失度。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试图对此作探讨,以期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多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积累作文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取,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取得。为了积累作文素材,许多教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其实在语文课本里就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在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写起作文来又无从下笔呢?我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加工课本,与高考作文衔接,再辅以教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可以期待的。
(一)积累观点
乐观:《沁园春·长沙》。爱国:《赞美》《纪念刘和珍君》。报国:《无衣》《烛之武退秦师》。平等独立、迷失与个性:《致橡树》。自由、独立:《致大海》《我的空中楼阁》。诚信、忠勇:《鸿门宴》。和谐:《归园田居》《山居秋暝》。选择:《鹊桥仙》。愚昧误国:《道士塔》。性格决定命运:《与丑腿》。健全人格:《陈奂生上城》《故乡》……
(二)积累人物形象,积累论据
大禹:勤政为民,公而忘私,不记家仇。舜帝: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宽容大度。曹操:奸诈,残暴,自私,嫉妒,唯才是举,权谋机变,志向远大。诸葛亮:富有智慧、洞察力、判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选人用人之误。柳永、杜牧:颓废,注重形象,用远大理想指引人生,自嘲,阿Q精神。辛弃疾、陆游、范仲淹、杜甫:忧心国事,努力进取,从不低头,永不放弃。窦娥:善良,反抗。杜丽娘、罗密欧、朱丽叶:自由反抗。春香、红娘:顽皮机灵,成人之美。林冲:隐忍,屈辱,反抗,觉醒。柳遇春:急人危难,侠肝义胆。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胆怯懦弱,走狗帮凶。玛蒂尔德:不安现状,拥有梦想,虚荣,知错就改,成熟需要代价。葛朗台:人性,万恶“钱”为首,执著,追逐幸福……
教师讲课文,难免要涉及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总结人物形象特点等,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加工,既可加深学生认识,又可积累文学常识,还能锻炼学生加工和运用材料的能力,一举数得。
(三)积累精言妙句
应该做到课课有得,天天有得,并且注意分类整理和摘抄。包括精妙的描写、深刻的哲理、久而弥香的典故、拍案惊奇的故事、千古流传的名句等。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精言警句俯拾皆是,像“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都十分精美。但整理、摘抄并非最终目的,应该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素材,这就需要做到:不断吟咏以求理解精髓,力争背过以备不时之需,不断思考以求物尽其用,灵感乍现以妙笔塑再生之花。日积月累,水滴不断,自然石穿。
(四)积累写作材料
荆轲刺秦王数日不行所待之人为何者?杜十娘悲剧之幕后黑手李布政何样嘴脸?蚩蚩之氓如何骗得女子之情感?邶国静女怎样顽皮可爱?陶渊明为何是千古清高的典型?李白高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何以难得清高之名?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是再创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高考满分作文《谁是打虎英雄》《昭君行》等,都是再创作的结晶。
(五)积累写作方法
讽刺:《死水》。联想和想象:《李凭箜篌引》。比喻论证:《拿来主义》。象征:《致大海》。托物言志:《我的空中楼阁》。情景交融:《我与地坛》。倒叙、渲染:《祝福》。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荷花淀》……
(六)积聚情感
凄婉哀伤:《再别康桥》。清丽婉伤:《错误》。欣喜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压抑郁闷:《致大海》。深挚缠绵:《我愿意是急流》。淡喜淡愁:《荷塘月色》。沉痛哀悼:《巴尔扎克葬词》《纪念刘和珍君》……
总之,积累观点是纲,可以使学生把握课本内容,调动出其中的人物形象、事实论据、精言妙句来;积累写作材料是再创作之源,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得到锻炼,思维为之扩展;积累写作方法、积聚情感是文学的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开创美好的前景。只要立足于课本这眼深井,努力挖掘,文思与灵感一定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正因为如此,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感悟美的心智,在生活面前显得尤为可贵。作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感悟美的心智,从而结束不少学生在作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腥)酸泪”的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关键在于激趣。激趣,即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求知的功力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可能热衷于写作,是使学生善于写作的前提。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畏难情绪在农村学生中极为普遍。应该说农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奇特的民俗,淳朴的民风。按理说学生不应是“下笔千言,一无是处”或“下笔难言”。是学生接触生活太少,感受生活不深,以致在人生道路上走过的十几个春秋,岁月不曾在他们的心底留下一丝痕迹?究其原因,教师在这方面应当负很大的责任。一方面,是教师重理论,轻实际,奉课本为圣旨,对课本作文训练的顺序和要求过于盲从,而忽略学生的生活、心理、情感等实际情况,以致作文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指导不当,机械地强调作文贵在“新”“细”,致使学生在每次作文中产生“奇思妙想”,捏造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材料,认为越是脱离生活越是作文,越是美。于是说,毋庸置疑学生望文生畏的现象必然存在。为此,要重新唤起学生心里压抑着的创作激情,有必要改变教师的教法和陈旧的教学观念。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的训练方法要多样化
1.速写法
速写,即通过某一手段对人或物的瞬间进行“拍照”。作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对人或事物的瞬间进行“拍照”,从而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2.谈话法
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文字表达只是另一种形式罢了。与学生寻求一个共同的话题,教师在谈话中不时地补充和暗示,然后再让学生用另一种形式整理出谈话的全部内容。这种方法有益于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新颖的话题恰是激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设情境法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假设一种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如临其境地运用想象和推理,进行构思和写作。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生动、具体、新鲜、独特,有矛盾,有悬念,这往往又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又一途径。
4.互评法
作文的批改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同样可以批改。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的互评,既可以适当地迎合学生喜欢互相探求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评改过程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此外,还有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写人物猜谜等方法。
(二)更新教学观念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兴趣不只是在于激发,更在于保持、保护。对待学生更应如此,否则,以学生稚嫩的心理而论,教师的一句话、一顿训斥就可能令他创作的兴趣很难保有、保全,从此以后摆在教师面前的文章将会是充满嘲讽的敷衍。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用了一个好词,写了几句较为生动的话语,就应及时表扬;有的学生在文通句顺的情况下,应作适当的点拨,让他寻求立意上的突破。
2.因地制宜,走进农村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作文教学中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进农村?创作植根于生活,闭门造车不可取。走进农村,这就意味着应当冲破封闭式教学的束缚,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不断激起创作的激情,积累写作的素材。如带领学生游山玩水,让学生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美;带领学生考察奇特的民俗和淳朴的民风,让学生贴近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带领学生发现当代的新人新事,发现时代美……
三、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写进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作文的档次。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一)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
训练思维,关系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小而言
之,写作的核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作文训练的深层次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
如设置一定的语境,在一个小的生活镜头里,描绘出能符合实际的人物形象来。正确引导学生辨析语言与人物身份、性格的关系,分辨具体的场面会说什么样的话。再如,提出一些有争论性的话题,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小型辩论会,先写后辩,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如“养宠物好吗”,这类问题就能充分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端正他们的文风
言为心声。积藏心中的感情如何正确地把它倾泻于笔端,这就要学会表达。文字的表达也与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须做到情真意切,即“诚”字。叶圣陶先生曾一贯主张“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批判那种虚伪、浮夸、玩戏的东西。
(三)训练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把“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当做“两个致力的目标”。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有丰富的情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训练思想要让学生观察生活、读书看报、评论文章,在其中明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
如我让学生评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中本是说五柳先生那种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隐士生活,以及全然不计名与利、得与失的思想。学生习惯于同意书中的观点,我就提问:“这种想法真的很好吗?”于是在我的诱导下,有不少学生提出了不同意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人如果真的都与世无争,这个世界将会怎样进步?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的学生说:“人活着并不是说光为名和利,能为生活、为他人带来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充分分辨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