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6 12:0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一、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

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课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少,容易上成说教课,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思维受限,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应该在这里只起到提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理,然后导行,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本课中我用到了图片

还有视频进行引导,来让学生去发现,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堂课上下来,感到图片与视频的内容有些重复,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引导,或者由视频直接导入即可。可以把更多一些的时间放在拓展维护国家名誉这部分,用故事,儿歌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家名誉。

三、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篇2

新课程实施多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全面融入校园,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品德教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中学习,努力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情境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文明健康的情境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的形成。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却对新课程理念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课堂中过分重视情境的作用,拿情境滥用。

【现象】

一、情境一味追求趣味性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课堂就会“活”起来。如在一节品德教学公开课上,执教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教师:“你们知道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的同桌,看他有什么最突出的特征?”学生们踊跃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表扬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大家做一个相反的动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坐下。”学生全部起立。

教师:“哭。”学生满堂大笑。

……

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安排在这里是不是合理?

二、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我县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制作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课件,设计了很多活动方案,用多媒体展示了多幅城市社区的活动场景,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场景来演示。虽然学生的热情很高,但是山区的学生对这些社区的场景非常陌生,这些场景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也不能让学生产生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德育的感受。

三、 情境失去了教学效果

一个教师在“我来做个小导游”的教学中,用课件制作了动漫向学生演示:“笨笨熊”一蹦一跳地向大家介绍家乡,它用滑稽逗人的动作和可爱迷人的表情讲述了神奇美丽的南宫山、景色迷人的千层河、惊险刺激的岚河漂流……这情境令人神往。可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更让他们感兴趣的是童话故事和“笨笨熊”的动漫形象。“笨笨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教学内容反而没有了兴趣,这怎么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现在的小学教育活动,普遍重视情境设计,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使品德教育改变了过去枯燥、抽象、说教的教育状况,让儿童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品德课教学时,在理解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时,出现了过于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这种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割裂开来的做法,反而浪费了师生的精力,产生了事倍功半的后果。情境的创设,应该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不能把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中,而应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作适当的理性加工,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应选取合适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教师创设情境时重点要考虑两个问题。

1.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现实情境应该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

(1)选取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也可以将学生亲身参与的学习、游戏、体育运动等活动场景进行加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教学时,学生对社区不熟悉,我们不妨让学生讲述熟悉的情境,如参加乒乓、篮球、排球、跑步、跳舞等健身活动时的场景,并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场景图片。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出发,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展现生活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开展集体活动,组织体育竞赛,把生活搬进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生活,掌握知识,培养优秀品质。

如在“生活处处是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如绘画、唱歌、跳舞、体育运动、电脑制作等。这样,学生切实深入生活,在生活中道德、生命得以成长,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道德情感。

2.创设适当的情境呈现方式。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其形象生动性,还要考虑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选取童话故事、谜语、动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

如“我来做个小导游”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情境: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反映本县面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让学生介绍,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做好准备,尝试做全班同学的导游。各小组做导游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导游讲解。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新思路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与基本的社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一、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般来说,人之根本就是品德,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直接影响了这个人的灵魂。因此,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不仅代表着这个人,同时也可以展现出这个人家庭中的品德,甚至是这个国家中的品德。所以也就充分证明了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就要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正确地引导学生,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错误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适当地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来主动掌握思想品德知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1.做好教材的研究工作,及时关注好学生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它是建立在小学生社会生活中实际事件以及情感体验基础上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从而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材只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教学上的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就要保证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随着学生的特点以及事件的变化等方面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分析好教学大纲,同时还要研读好课本,以此来分析出准确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炼出重点与难点,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2.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自身的情操。如,学生在学习《家人的爱》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炼出教学内容的主题“爱”,以此来通过课堂再现生活中的实际事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母的爱,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母鸡保护小鸡的游戏,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感染,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南质瞪活内容出发做好品德教育工作

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做好品德教学工作。(1)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优化好教学内容。对于教材来说,是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从社会生活入手,选择好教学内容,保证教学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教师要做好生活教学工作。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与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良好的品德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做课外指导与教学工作,不断扩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满足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思路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3(4):31-33.

篇4

一、让准确的评价定位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航标灯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激励和反思、改进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其功能在于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了解学习的成绩、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鼓励,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因此,教师必须为自己针对学生所实施的每一次评价进行准确的定位: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活动组织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用眼睛和心灵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状态。创造出适宜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的各种状态达到最佳,并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参照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分析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设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以此为定位领航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让多元的评价主体成为学生焕发崇高品德的引路人

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没有活力的客体。科学评价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设置“说说这节课自己的表现与收获”“谈谈你最敬佩哪个同学的表现”等环节。既能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也能使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每个教学主题结束后,我会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下发一个品德评价表。围绕学生在这一学习主题方面的品德形成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家长、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在与同学、教师、家长的有效交流中,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促使学生自觉地内省与反思,认真总结自己的前期行为,思考今后的行为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不断地改变、完善。让多元的评价主体共同引领学生,促进其崇高品德的形成。

三、让多种的评价方法成为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助推器

在评价方法上,我除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袋、学生作品分析、测验等方法外,还结合学校实际,利用有效宣传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如,学校有校报、校园电视台,楼道两侧设有校园明星展示区,我将其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巧妙结合,使其成为特有的评价方式,助推学生高尚品德行为的良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中经常会开展一些画画自己的家乡、制订暑假计划、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我及时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受、活动体验和收获、调查报告、绘画作品等进行整理,向校报投稿;将学生的成长故事、突出事迹推荐给校园电视台;推荐事迹特别突出的学生参加校园明星的评选等。通过这些特有的、积极向上的宣传评价方式使小学生内心渴望得到关注、渴望成为校园名人、明星的心绪得到极大的满足,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为更多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取得了很好的评价效果。

四、让全面的评价内容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绚丽的七色花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的内容上,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技能、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特长才艺等各方面素质的全方位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和课堂,还要关注学生在校内外各种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多年来,蓟县城关小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与评价展示的空间。学校创立了机器人工作室、小天使艺术团、合唱团、芭蕾舞队、鼓乐队、小交警支队等团队;连续举办25届“我伴一同开”系列创新创优活动和20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培养德、才、艺、能兼备的未来优秀人才搭建了成长平台。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将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的评价与学校各种特色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评价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的参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及道德体验,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每学期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之星、艺术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劳动小能手、体育小健将、学习雷锋标兵、环保小卫士等评选表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受表彰的机会,从而激励他们取长补短、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让恰当的评价时机成为激发学生成长动力的点金石

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社会实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02-01

纵观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它几乎是小学生们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了。究其原因,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上,还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讲究死记硬背,反复抄写、默写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这一现状有所改进,但不可否认其不良影响在短时间内还将挥之不尽,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对其兴味寡然便不足为怪了。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性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性活动来使得品德与社会焕发崭新的学科风采与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划好一条闪亮的起跑线。

1 深化课堂改革,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一方沃土

谈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性,很多老师首先就会把思路与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具体生活与课外基地,这本无可厚非,但笔者以为,我们更要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始入手,毕竟校内课堂才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诚如笔者在前面所述,我们的课本内容就来源于具体生活,它其实和我们的真实生活与社会状况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下,销蚀了这个学科内容的多样性与精彩度。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当痛下决心,从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开始,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沃土般的基础。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使用现代电教教学设备。由于小学生还没有独立走向生活,他们对于具体生活的感知就全部依靠于父母的描述,以及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而鉴于许多家长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作压力,以及影视材料的艺术化处理,都很难给学生以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情景再现,影响着学生具体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效果的达成。而在这方面,多媒体等电教设备的出现就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憾。譬如笔者在讲授《战争与和平》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等多种感官角度的整合,给学生们在教室里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得他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对于当前和平而美好生活的珍惜。之后,笔者又组织同学们利用“班班通”电教设备的强大优势,把自己对于这堂课的具体感受通过文档、图片、小诗抑或学校论坛、年级QQ群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相互的沟通与交流,虽然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但他们对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却都出奇地一致,令老师之前的担心一扫而空,并使得教师们由衷的感叹,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费力,又不讨好,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我们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授课理念与方式,将课堂表演这种情境创设方式落在实处。很多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时,习惯于从我们成人的角度,以麻木的心态来审视我们的学科价值与课本内容,认为这些理论常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将会自然明白,渐渐懂得,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至于考试,让学生背诵几个典型答案与案例就可以应付了。鉴于此,我们的课堂逐渐沉闷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的魅力与乐趣,自然也便谈不上创新能力与探究意识的提升。笔者以为,我们应当将课堂实践有效融入具体的授课过程,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便是编排课本剧表演活动。通过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学生能够在这个准备与展示的过程中,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的具体内涵,另一方面还懂得了它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有利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培养,促进其良性发展。譬如像《尝尝苦滋味》、《吃穿住话古今》等多个教学课堂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确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2 进行社会活动,为实践性教学注入活力

翻开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课本,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诸如“做一做”、“活动”、“社会小调查”之类的教学版块,它们一般都与具体单元具体章节的具体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些内容的有效延伸与实践拓展。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些内容无足重轻,属无病,也有的一瞥见实践活动版块的要求,便由衷地反对,认为其实施起来存在着诸多层面的难度与障碍,尤其在当前安全意识与任务压倒一切的情况之下。所以,教材中编者的这些良苦用心一般都被弃如敝屣,不加理睬,任其自生自灭。达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失去了一条高效达成的途径。

笔者以为,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就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性,以理论与实践形结合的方式来塑造孩子们健康、阳光、善良、合作的精神拼着,为他们顺利步入社会生活提供前瞻性的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而课本教材中的实践性活动教学环节恰恰是这一学科的精华之所在,我们教师绝对不能仅仅为了试卷分数而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况且,只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合理组织,并与学校、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我们的实践性活动一定会风生水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譬如,在《买东西的学问》这一章节的知识学习中,我们就可以联系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一次购物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孩子们主动选择、购买、辨别、讨价还价等,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活动,整理成相应的材料。可以说,整个设计过程几无瑕疵,还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学习这门学科的兴奋剂。还有像《学习乘车和乘船》、《参加储蓄》这些章节的具体知识,只要我们用心组织,这些实践性活动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它所带给我们教学课堂的将是一派青春的活力,且活力四射,不可遏制!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学习内容,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与直观思维为主,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本多是教导他们如何适应五彩缤纷的社会,如何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行方面的内容,这便离不开我们师生共同参与,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实践性活动。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好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构建家校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改春天一定会迎来其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品格;社会;生活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与国情实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于实行了多年的应试体制教育进行了反思与创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全国范围内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成为一股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学生的人格与品行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因此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希望从课程的开设与教师的重点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具有良好社会道德与品德的新学生,这是开始这一课程的目标与要求。近几年,我国学校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渐明白学校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社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然后才能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更好的联系起来,是我国思想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难点。

一、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量大、内容没有经过筛选,同时传播的速度有非常的快,因此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一些内容很可能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个时代的学生也是早熟的一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至于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学习没有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品德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当然这是极少的一部分。《品德与社会》课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轨,学习内容与行为不一致。很多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与在校外的行为根本就是判若两人:在校乖巧聪明,懂礼貌,而在校外,脏话连篇,一言不合就上手等等。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而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教育中,对于学生深层的行为指导没有产生良好的作用,这是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最为失败的地方。

二、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成为一个人,也就是“立身”。这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学会,也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人,才能够谈将来的发展,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我国教育希望通过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完成这一基本的教学目标。可见,学校与教师只有重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从根本建立正确的人格,逐渐丢掉人本身的劣根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程只是形同虚设的随便讲讲,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生活,那么这一门课程的开设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三、《品德与社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措施

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将教学生活化,通过目标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等等方式,逐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另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高大上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比如在进行酃教育的时候,我不会给学生讲大道理,我会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从“我能为爱国做些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约束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就是一种爱国的体现,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我们班的教学中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大多能从自身认识到如何去做一个爱国的人。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都是从学生周围的世界出发的,因此,教学的内容必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平安回家”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会现让学生联想自己回家的情况,看看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时候学生会积极的讲自己遇到的事情。之后我才会引入这节课的内容,通过应用学生讲到的事情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深入认识理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迸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情景模拟、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我在讲到学会关爱他人这一课时,会让学生氛围不同的小组,一分人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是盲人、残疾人、颤颤巍巍的老人等,另一些人就扮演那些帮助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被帮助者的不易,也可以感受到帮助人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以指导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的,如果没有完成这一目标,这门课程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生活化,帮助学生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际意义,并主动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精巧的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和践行道德的重要载体,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值得教师去细细研究。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留白,将其激活并使之成为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和有效的点拨策略引领学生去拓展思维、增加想象和丰富体验,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实现立德育人的教学目的。接下来,笔者将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留白教学资源的实践探索

1.留白处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经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课程的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要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要善于将教材的留白处作为生成点,努力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留白处创设有价值问题――驱动讨论

讨论是学生学习与交流的形式之一,讨论活动能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分享交流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合作水平。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例如在教学“我是独生女(子)”一课时,笔者首先搜集整理一些当下批评独生子女的言论:独生子女是一批被宠坏了的“小皇帝”;独生子女在家中独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得到长辈过多的照顾,缺乏独立性。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你们还听到过哪些有关独生子女的议论?分析产生这些议论的原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围人的例子来说明应该怎样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们在讨论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学生说自己身上存在类似问题,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娇惯导致自己没机会得到锻炼;有的学生说虽然自己是独生子,但父母一点也不娇惯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事自己做,从而提升自理能力。非独生子女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笔者对他们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达成共识:我们必须重视此类问题,在享受父母宠爱的同时,要从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把父母的爱化作锻炼自己的动力,这样将来才不会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和生活的强者,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赋予我们的重任。

3.留白处创设典型性错误――追寻原因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可以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学生的两个典型错误行为:

行为一:小强和同学在课间追打哄闹,误伤到了同学,家长请假来学校处理事情。

行为二:小青在小摊上买三无食品吃,得了急性肠炎,父母只好请假陪小青到医院看病。

小强和小青为什么成了家长的“小麻烦”?学生们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小强没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只顾自己玩得开心,没想到哄闹会带来什么后果,一定要选择有意义又安全的游戏,这样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不会给父母添麻烦;有的学生认为小青应该去正规超市买绿色食品,今后一定要讲究个人卫生,不要在小摊上买垃圾食品,不然不仅耽误了学习,还影响父母的工作。

教师捕捉学生生活或学习中与教材留白处有联系的“错点”,再通过追因纠错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减轻父母负担、不给父母添麻烦”的道德情感,生成教学“亮点”。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留白教学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对教材留白处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探索,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1.生活化、开放式是品德与社会课“留白生成精彩、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鲁洁教授也说过:“道德产生于生活,内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依照教材的范例来满堂灌、封闭空洞地讲解,而是要在教学中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学习中的学生,要善于将教材的留白处作为生成点,努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活动情境,通过情境把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2.活动式、体验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留白生成精彩、走向自我教育”的良策

长期以来,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课外表现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教学收效甚微,这就是所谓德育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须强化活动和体验,学生只有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才会有利于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进而走向“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道德品质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3.针对性、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留白生成精彩、贵在教师点拨”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多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只能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学生深刻地领悟教材内容,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即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遇到的疑惑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并适时引导。问题既要突出启发性、揭示规律性,又要点到学生需要之处,点到学生困难之际,点到学生求解之时,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引导他们更积极地思考,以达到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8

那么,思想品德教师怎样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

一、师德修养――注重道德品质,在敬业乐业中发展自己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专业情意则是体现教师专业特征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课程实施中显得尤其重要。“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是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政治学科教育,以喜爱专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学生。爱生是良好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以尊重、热爱、期望学生为基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才能确立教育威信,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交流――更新知识理念,在理性借鉴中完善自己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所以,教师就应热爱知识,不断追求新知识。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博学古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式,要想做一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首先,从学习的对象来看,可以向学生学习,从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学到更多来自学生的智慧;可以向同行学习,从同行真诚平等的交流中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向书本学习,从书的海洋中捡拾美丽的朵朵浪花;可以向报刊杂志学习,从琳琅满目的知识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可以向网络学习,从虚拟而神奇的网络世界中搜集资源,平等交流,在搜集中积累教育教学素材,在交流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其次,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可以学些专业基础性知识,用以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学些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可以学些心理健康知识,用以应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小毛病;可以学些安全方面的知识,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还可以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用以搭建思想品德课教学网络平台。

再次,从学习的形式来看,主要以坚持自学为主,辅以同伴合作、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校际交流、远程培训、网上论坛等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所需、根据时间灵活机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头脑不断充实,教育方法不断得到丰富、更新。

三、研究实践――投身教育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超越自己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实践,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如果我们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就可以让研究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可加速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教师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和怎样研究,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也包括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的内容可以是目前教育界出现的共性问题,如:怎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可以是本地、本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如何有效地进行“选课走班”;也可以是自己或其他老师在从事学科教学时发现的问题,如:思想品德与历史、安全教育怎样进行有效整合。而就我们教师个人而言,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比较有意义,这不仅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学会教育技能,形成教育机智,体验教育幸福,实现超越自我。

四、反思总结――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

从新教育理念出发,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是反思教学定位问题。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是否体现了新教育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

二是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善于捕捉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现象,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三是反思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等等。

篇9

一、查阅课标、吃透教材

查阅课标是为了把握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原思想政治更改为思想品德)的“前言”部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新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更加注重情感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分类目标的首位。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课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

领会教育教学目标。这样能够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标高,不太深,不太难,难易适度。

二、搜集课程资源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简单说:要求:用好书上的,搜集身边的、本地的、社会的 ,发动学生。

1.网络的教学设计资料。网络资料查找也是资料查找的重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时要指导学生理性地处理信息。

2.最新的时政话题、热点话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但仅依靠现有教材还远远不够,跟不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事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学更有说服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例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最好有视频资料。

3.学生的思想情况及表现(与教学目标相关)。这是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的放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相关文化艺术体育资料等。

三、分析学情

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特别是教的班级较多的时候,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对教学做相应的变动。

主要方法是观察、调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弄清楚学生的思想情况及表现。例如学生的责任心问题、学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看法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看法问题等。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四、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组合

就教学方法来说,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不少,例如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各有优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同时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构成教学的最佳组合。

就教学媒体来说,选择怎样的教学媒体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本校的教学条件来决定。现在教学设备在不断更新,多媒体已经十分普遍,但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用多媒体教学,要根据上述需要来决定。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篇10

【关键词】回归;生活;品德课;光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从学生的世界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观察社会,感受社会。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我们的品德课绽放光彩呢?在教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立足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材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生活,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很少有学生能关注父母。大多学生每年堂而皇之地接受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生日祝福,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哪天。很多学生较少与父母交流、沟通,大部分家长也认为家庭、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难处不必和孩子多交流,孩子也不懂,他们只要读好书就行。这样的结果使得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隔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父母,了解家庭,奠定与父母相互交流、沟通、理解的基础。

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对生活、工作和家庭全身心付出的艰辛,感受自己是家庭的成员之一,应该主动为父母分忧。

②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家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作为家庭的一员,对于家中出现的烦恼事要正确对待,尽自己的力量,让家庭变得更幸福。

③让学生反思和父母形成隔阂的原因,感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

④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白通过努力可以克服,争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集体负责的有责任感的人。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品德课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还原课本中描绘的画面、记叙的事例,再现生活的片断,引导学生开展辨析。

教学“调查父母的难处”这一环节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让学生说说要想调查父母的难处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然后组织交流,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接着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实际情况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采访、调查方式,制订调查计划,并适时提醒学生调查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有礼貌,不能打扰被采访者的工作与学习。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派代表将本组了解到的父母的难处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将父母的难处分类:身体方面、经济方面、工作方面……以此发现父母的难处哪些是由自己引起的或者是与自己有关系的,做好记录,探寻原因。整个过程一改以往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在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教学“家里的烦人事”这一环节时,我特意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幸福的全家照。教学时,学生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说说自己家庭幸福愉快的生活往事,我也出示自己的全家照,向学生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烦恼,以此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家中的烦恼。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心灵共鸣。

三、体验生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品德课上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是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途径之一。

我在教学“父母的难处”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将调查结果以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展示。

小品1:妈妈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做好“我”的早饭、上学后就到外面帮爸爸一起摆摊做生意,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天天如此。

小品2:父母每天督促“我”写作业,看书学习,而“我”总是嫌他们烦,不听父母的话,父母特别伤心。

情境:父母身体不好,“我”不但不体谅,还责怪他们,怪他们给自己丢面子。

录像:小强的爸爸是做生意的,每天因为忙于公司的事,很少有时间与小强交流。小强这次期中测试的成绩不理想,爸爸知道后狠狠地打了小强,爸爸心理非常难受,自己忙着赚钱是为了家里人能生活得更好,可偏偏儿子不争气,是放弃生意,还是继续做生意呢?

……

学生通过对父母这一角色的演绎,切身体验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从而萌发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应该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想法。

四、回归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应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通过尝试,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认识,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环节时,让学生反思与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的原因,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我设计以下教学步骤:

(一)我们之间有冲突吗?

1.录音播放真实的故事《他为何杀死自己的生身母亲》。

2.读一读故事中的主人公徐力写给知心姐姐的一封信。

3.交流:对故事和信的内容,你想说什么?

4.你和父母之间有冲突和矛盾吗?有哪些?

(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想借助活生生的事例帮助学生感受到造成这个人间悲剧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的“狠”,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从而让学生感悟:学会与父母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的心事要告诉爸爸妈妈吗?

1.你有心事吗?是什么?请大家把心事写在老师下发的卡片上。

2.教师收回卡片,⒑⒆用堑男氖略诎嗌隙烈欢痢

(此步骤采用不记名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心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心事进行归类,思考这些心事分别属于哪些方面。)

3.当有了心事后,你会向谁倾诉?为什么?

(有的愿意告诉朋友或同学,小部分学生愿意告诉爸爸妈妈,大多学生谁都不愿意说。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说明原因。)

4.教师归纳总结,作为未成年人遇到自己或同伴无法解决的事情时,一定要告诉父母,这样对自己有帮助,要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沟通。

(三)集思广益,怎样与父母沟通?

方法1:留言、写信

方法2:定期家庭活动

方法3:换位思考

在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沟通中,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好经验?

此环节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有事应该把父母作为自己倾诉的第一对象,这样有利于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拉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呼唤“生活德育”。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的生命在教学中充满活力,让品德教育因生活而绽放美丽光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