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1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护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科护士论文

篇1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应付方式

精神科护士面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压力大,负荷重,风险高而又常不被病人及家属理解,她们心理状况如何?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压力的?本研究将精神科护士与非精神科护士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郑州市某精神病医院女护士48人,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6.82±5.67)岁;另一组为郑州市某综合医院内科护士42人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02±6.23)岁。两组护士年龄差别无显著性(P<0.05)。入组条件:1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士;2没有急性或慢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进行两个调查。由我院心测室工作人员统一指导语,指导量表填写。收到有效调查表精神科护士48份,内科护士42份。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士的scl-90测试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及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其总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因子内科护士显著高于精神科护士(P<0.01)。其余各因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应付方式问卷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幻想因子明显低于内科护士(P<0.01)。两组护士的应付方式比较,精神科护士多为成熟型,与内科护士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精神病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其思维混乱,且有无法预知的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因此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都会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缺乏理解甚至歧视,更加重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负担,与本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躯体化症状比较突出一致。

心理学认为,影响自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态度。应付行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精神科护士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法,对自己的心身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此种防御机制能缓解内心情绪的不安及心理压力,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精神科护士为什么应付方式多为成熟型而仍存在明显的心里心理症状这一结果。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聘评定手册(2),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23-130.

篇2

1研究方法

1. 1数据库中文生物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o

2结果

[1]

2. 5学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时,大多数采用SPSS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共42篇,2篇未采取统计学分析,其余均采用t,Kruskal一wallisTest检验、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进行分析。

3讨论

3. 1发展特点①论文数量、质量提高: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以护士工作满意度为研究课题的硕士论文也开始增多,说明国内近年来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开始逐步重视,关注日益增多;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医院扩展到社区;从护士到专科护士,对于手术室、门诊、急诊、精神科、重症监护室等具体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关注也增多,护士、新护士、护士长、带教护士、本科护士等特殊群体也包含其中。为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拓宽了范围,并加深了研究的深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对护士、病人、医疗单位都具有一定的影响。②测评内容细化:从认识开始强调环境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到现在工作本身相关、与者有关以及源自护士自身等诸多因素,如护士工作满意度与病人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同事支持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护士长领导行为与护士工作满意度关系的探讨,手术室女护士职业应激、支持与工作倦怠的研究,聘用制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等。运用比较分析法,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1年,前后不同时段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自身对照川,不同科室护士工作满意度对比,如精神科护士与非精神科护士、急诊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在编护士与合同护士、分级管理模式病房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以分析其特点。引人定性研究法,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室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采用深度访谈法搜集9例个案资料,并将资料组织为对研究现象有意义、个体化的解释,并提出医院对所士加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4对策及展望

在研究内容上,由于缺少一个包含组织、专业和个人的变量的模型,制约了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适合中国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构成维度以及各相关因素是如何影响满意度水平的川。

研究工具上,应该通过对国内护士自身工作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自行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工具,用科学的方法将其量化,并验证其信效度,以评价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

在研究方式上,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横断面调查,缺少纵向研究,不能完全确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应不断纳人新的变量,加强因果关系的分析,逐渐从理论研究进人到设计实践研究的阶段川。多方采集信息,综合调查护士、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探讨不易察觉的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避免仅限于工作满意度的简单重复调查与减少护士流失率措施的宽泛叙述。

在进一步拓展应用性研究领域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我国的护士工作满意度常模,在各个医疗单位中能够进行横向比较,使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得到实质性的进展。研制和完善护士满意度评价的辅助评价系统闭。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40-02

近几年,医疗纠纷的投诉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社会焦点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大环境”因素,也有医院内“小环境”因素。对此,笔者就精神科护理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1精神科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

精神科是一项特殊的专业,其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除具有普通科室护理纠纷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和内在的规律。

1.1 社会“大环境”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发病期间常失去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可做出一些使常人难以理会或难堪的事,甚至出现冲动伤人等行为,因此,社会上出现对精神病人产生歧视或偏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足,人们对精神疾病不了解和对精神病院的神秘感,由此也看不起从事精神卫生事业的医护人员,对护理人员更具有偏见,护理人员一旦在治疗护理上有些不足或态度冷漠就容易引起纠纷,大多数病人及家属缺乏精神疾病知识,认识不足,他们不了解精神疾病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如胡言乱语、冲动伤人、自杀、出走等行为,当护理人员为阻止这些行为给予保护措施时,就可被视为动作粗暴而引起纠纷。再由于人们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医院管理方法的落后,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就容易产生护理纠纷。

1.2 医院内“小环境”因素

1.2.1专业思想不牢固精神科与普通科在工作上的最大区别是服务对象不同,护理的是一些思维情感障碍、意志行为紊乱的病人,而精神科病房大多数采取封闭式集中管理,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长期在精神科工作,认为精神科护理工作单调无意义,由此而造成工作责任性不强,工作时疏忽大意,不负责任,甚至造成病人逃跑、自伤等意外事件,这是产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因素之一。

1.2.2收治范围扩大,而业务素质未相应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精神科的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不论是精神疾病并发身体疾病,还是身体疾病并发精神症状,只要需要住院,家属愿意,我们都列入收治范围,这无疑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在业务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护士不但需要具有精神科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还需要有综合科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而今精神科护士往往缺乏综合科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考虑问题比较单一,观察病情只注重精神症状,忽视身体症状,有时身体症状观察到了,但也很难联想到与某种疾病有关,这就会延误治疗甚至错过抢救的机会。

1.2.3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护理管理上制度很多,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精神科探视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我们护理人员能严格遵守这些制度,按照规程操作,差错事件就易避免。但是有个别护理人员思想上不重视甚至有章不循,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如发药时查对不仔细,只喊床号、姓名,不看面孔,就容易发错。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就会给病人提供自杀或出走的机会。如保护性约束制度执行不严,为了贪图管理方便,任意扩大约束范围,约束时间过长,约束以后没有仔细观察、定时松解,造成病人肢体肿胀,皮肤破损等,就会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如探视制度执行不严,没有向家属交待不能将刀、剪等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就容易发生意外,产生纠纷。

1.2.4记录不及时或不全精神科护士在记录上只注重精神症状,对身体症状的记录很少,按级别护理记录比较及时,但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往往被忽视,有时病情观察到了,也做了相应处理,但忘了记录或记录不全,一旦有医疗纠纷就无据可查。

1.3管理者因素

1.3.1 护理人员短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室减员增效实行成本核算已是各医疗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本是开源节流的好举措,但科室减员往往从医护人员入手,把原本缺编的护理人员再减员,认为精神科治疗护理操作少,殊不知精神科的管理责任有多重,护士忙于应付繁忙的工作,如一名护士既要管三四十位精神病人,又要开门接待病人家属的探视,减少了对病人的观察和心理护理,这就存在着隐患,是发生医疗护理纠纷的诱因之一。

1.3.2 护理专业过度操作化长期以来,护理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状态[1]。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热衷于抓操作、抓培训、抓演练,形成了护理专业的过度操作化,但精神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忙于操作,很少给病人做心理护理,对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和意见了解不多,也是造成医疗护理纠纷的因素。

2防范措施

2.1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精神卫生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而社会宣传搞好精神卫生工作对维护社会、家庭的安定,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科病房可适时向人们开放,揭开精神病医院神秘的面纱。人的一生中谁都有可能患精神障碍,对精神病人要消除偏见,给予关爱。精神科医护人员更有责任向人们作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重视精神卫生事业是崇高和艰辛的,给精神科医护人员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全社会重视精神卫生工作。

2.2 加强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2.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加强考核护士长例会制度,分析不安全因素,提出薄弱环节,研究对策。建立科护士长查房制度,病区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充分发挥护理骨干作用,做好现场控制,及时纠正护理偏差,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管理方法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也是预防医疗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

2.2.2 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目前护士的学历普遍只有中专水平,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科收治范围的扩大,护士仅有的学历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需求,护士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读夜大、自学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医院要派选护理骨干到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熟悉精神科以外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加强技术操作,以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观察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当精神病人在病情危急时,我们精神科护士也能像综合科护士一样,能够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以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操作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

2.2.3严格规章制度管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是最基本的法规,也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理差错事件的重要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考核标准,使全体护理人员有章可循,考核结果与奖金、晋级挂钩,这是防范护理差错事件的有效措施。护理部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将护理人员的绩效工资分成两块,40%作为职称工资,60%根据各班工作任务的轻重、出勤多少,对病区护理质量管理所负责任大小、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量化,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知识性、技术性和艰苦性,改变了过去职称高低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轻重一个样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分配方案,激发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住院病人,骨折的原因,护理对策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均为我医院1990年---2005年间住院的精神病人,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为诊断标准,共2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5例,躁狂症3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7-75岁,平均(43.5 ±3.2)岁,26例骨折病人经过X线摄片确诊。

1.2 方法 对26例精神病人骨折的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骨折部位 以股骨颈与粗隆间、前臂多见,并且前者多发生于年龄偏大者(50-75岁)。其中股骨颈与粗隆间骨折13例(占50%),前臂骨折3例(占11.53%),肱骨骨折6例(占23.1%),胫腓骨4例(占15.3%)

2.2 易发时间及地点见下表

表1 26例患者骨折发生时间分布情况

时 间 例数 百分比(%)

0:00--3:30 3 11.54

4:00--7:30 5 19.23

8:00--11:30 3 11.54

12:00--15:30 9 34.61

16:00—19:30 4 15.38

20:00—23:30 2 7.69

表2 骨折发生的地点

发生地点 例 百分比(%)

卫生间 9 34.62

饭厅 5 19.23

走廊 3 11.54

病房 4 15.38

娱疗活动室 3 11.54

不详 2 7.69

3 讨论

3.1 骨折的原因 在活动室,澡堂或是卫生间等场所地面湿滑而跌到受伤19例(73.1%),病人之间发生斗欧受伤5例(占19.23%),癫痫发作受伤2例(占7.69%)。老年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单一,对钙的吸收减少,容易产生骨质疏松,易骨折。

3.2 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如行动呆板、震颤、视力模糊、反应迟钝或是行走不稳等是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护理干预对策

3.3.1 加强病情观察,及早控制精神症状 患者入院初期对自己病情多无判断能力,病情较重,症状复杂多变,常常出现冲动、自伤等暴力行为。我们一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患于未然。对兴奋、躁动、易激怒的患者要及时隔离,分开管理,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妥善处理患者之间的矛盾。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预防工作。

3.3.2 加强巡视,及时清除地面上的积水、污垢、垃圾,保证地面清洁。病房地面使用防滑地板,卫生间有扶手,卫生间无障碍设施,设有做便器,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

3.3.3 加强对一些特殊患者的护理 对老年病人活动、上卫生间时要搀扶,帮助料理生活。加强营养,饮食结构要多元化,常常晒晒太阳等。一些药物不良反映的患者,严格观察,积极治疗,多给以照顾,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的发生。

3.3.4 改善病区环境,转变管理模式 良好的修养环境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是必要的。首先病房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拖地尽量选择患者上床休息或是集中管理时进行。卫生间铺防滑胶垫。设立活动室、探视室,组织患者进行娱乐活动等等,更好管理,降低患者的伤害程度。

3.3.5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护士修养 精神医学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精神科护士不仅要有精制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爱之心。对每位患者要做到细心、耐心,同时,还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善于观察,有预见性,让一切隐患消失在未发生之前。另外,有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4 小结

从本文26例精神疾病患者跌到致骨折的病历调查资料中发现,预防患者跌到致骨折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是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论是何种原因跌到致骨折的都直接影响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另外,精神病人跌到跌到致骨折后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时间较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患者和职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善于发现不安全因素,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动手、勤督促,有效地防止跌到致骨折的不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俞东山,高政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5-10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J]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M eaneyAM, Sm ith S, H owe s OD, et al Effects of long tenm prolactin raing antipsychotic m ed ication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patient s w ith sch izophren ia[J]. BrPsych iatry, 2004,184(6):503-508.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的特点。方法:对一年内本院记录在案的所有精神科会诊的292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人口学资料、会诊科室和原因、主要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的诊断、会诊原因和精神科诊断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并与232例成年患者(18-64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患者会诊的性别比例相当(男性50%,女性50%),会诊时精神障碍的病程≤1周占30.2%,并多于成年组(21.7%,P

【关键词】 综合医院;老年;联络会诊精神病学;谵妄;抑郁障碍;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20-05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约20%到40%会共患某种精神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后,尤其是髋骨骨折和血管手术的老年患者,发生谵妄的比例可以高达50% [1]。但是,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的比例不到5%,而且综合医院医生对于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较低,不到50%,患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资源的消耗增加,病死率增高[2-3]。数据表明,老年住院患者中精神科会诊对于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具有积极的影响[4-7]。我国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和成年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的状况比较,了解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精神障碍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6月-2007年6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联络会诊科会诊的40所综合医院(11所二级医院,29所三级医院)的所有成年患者共524人。分为老年患者组(≥65岁)和成年患者组(18-64岁)。无脱落病例,部分病例资料不全,数据分析按照实际病例数进行。

老年组患者292例,平均年龄76±7岁 (65-97岁),男性和女性均为146例,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者51例(20.9%),急会诊患者71例(24.3%);成年组患者232例,平均年龄46±13岁(18-64岁),男性107例、女性125例,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者51例(25.6%),急会诊患者68例(29.3%)。两组患者性别、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急会诊患者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9、1.443、1.915, 均P>0.05)。

1.2 方法

1.2.1患者的资料 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请求会诊的医院及科室、是否急会诊、是否有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会诊原因(由精神科医师根据会诊单并与请求会诊的医师确认后填写)、本次住院的主要躯体疾病,精神科医师根据临床检查,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IV版(DSM-IV)做出诊断[9]。

会诊原因 :根据请求会诊者提出的会诊问题进行分类,具体分为:物质相关的障碍、精神病发作、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有精神障碍病史、行为紊乱、睡眠障碍、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自杀评估、其他共10个类别。

所有的会诊由请求会诊科室的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填写正规的会诊单,负责会诊的精神科医师为住院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急会诊在请求会诊的当日进行,常规会诊在收到会诊单的3日内进行。会诊的精神科医生向患者家属、主管医生和护士了解病史,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明确诊断,并提出治疗和护理建议。完成会诊后,填写统一的会诊记录单,对患者的资料系统记录。本研究不包括夜间和周末会诊的病例。

1.2.2 躯体疾病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将会诊前诊断或拟诊的各种躯体疾病进行分类,具体为:新生物(癌症或肿瘤,C ,D) 、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 E)、神经系统疾病( G)、循环系统疾病( I)、呼吸系统疾病(J )、消化系统疾病( K)、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外伤/中毒(S,T) 、多系统疾病、其他。

1.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请求会诊时精神障碍的病程≤1周者,老年组明显多于成年组(85例(30.2%)、49例(21.7%),χ2=4.729,P

2.2 两组患者的会诊科室和主要原因比较

两组患者均以内科最多,其次为外科、急诊观察室和重症监护病房。老年组来自内科的患者比例为60.6%,明显高于成年患者组(42.2%,P

老年组患者会诊的原因主要为精神病发作、行为紊乱、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老年患者组以精神病发作为会诊的比例高于成年患者组,而物质相关的障碍比例明显低于成年患者组(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导致入院的主要躯体疾病比较

老年组患者中多系统疾病的比例(27.0%)明显高于成年组(11.4%,χ2=18.655,P

2.4 两组患者精神科DSM-IV诊断比较

老年组患者以谵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为主要的诊断,成年组以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为主要诊断。其中,老年组患者中谵妄、痴呆的比例分别为24.5%和12.9%,明显高于成年组(11.1%和1.8%,P

3 讨论

精神障碍在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中非常普遍,且精神障碍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如住院时间的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因此,对于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对老年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1-7]。有研究发现,精神科会诊时间的滞后与内科、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处理住院患者的共患的躯体和精神障碍,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8-9]。而且,有研究发现,与成年患者比较,老年患者的精神科会诊时间相对滞后[10]。但本研究中,会诊时目前精神障碍的病程在一周内的比例,老年患者居多,与上述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提示我国非精神科医生对老年患者伴发的精神障碍较为重视,因而会早期请求会诊;另一方面,本研究中的老年患者中,一半以上的会诊原因为精神病发作或行为紊乱,导致治疗和护理的困难,这也是老年患者得到早期会诊的原因之一。

但是,本研究中不论是老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精神科会诊时的精神障碍病程超过1周的患者比率均超过了一半,而欧洲的研究中,患者从住院到精神科会诊的时间不超过一周[8-9]。一方面,精神科会诊的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综合医院医生的对精神问题的识别能力、精神科会诊医生的能力和理论背景,患者自身的特点[11];另一方面,欧洲目前的具有良好的联络会诊服务发展,服务资源较为充足,而我国现有的精神科联络会诊的服务资源的不足,也可能是会诊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2]。

与成年患者相比,许多因素会导致老年住院患者精神功能的损伤,如多系统的疾病、营养状况较差、认知功能的衰退。而且,住院本身对于老年人而言就是一个严重的应激事件,会导致情感问题的出现,或者原有精神障碍的加重[13]。本研究中,与成年患者比较,导致老年组患者住院的躯体疾病更多地表现为循环系统疾病和多系统疾病,均与老年患者的状况尤其是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由于谵妄和痴呆患者会表现出片段的幻觉、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综合医院医生可能将其误认为是精神病、抑郁或其他障碍[14],而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常见会诊原因是精神病发作和行为紊乱,提示目前的精神科会诊依旧是传统的反应式的方法,即具有明显的精神性症状,行为紊乱,对躯体治疗的影响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得到早期会诊。但由于谵妄是死亡率、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花费增加的明确的预测因素,因此正确的识别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4]。

国外的研究显示精神病在成年住院患者中的比例较高,在老年患者中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普遍[15],尽管本研究中老年患者中谵妄和痴呆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患者,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的比例明显低,但由于缺乏请求会诊医院有关障碍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难以推论请求会诊者的识别是否充分。此外,物质相关的障碍往往是国外精神科会诊中最主要的诊断之一[15-17],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物质相关的障碍的患者比例均很低,并且老年患者中的比例明显低于成年患者。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12个月的物质相关的障碍患病率与其他国家相似[17],但发病年龄在青壮年[18-19]。本研究中物质相关障碍的比例较低,可能与样本有关,成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超出了物质相关的障碍的发病年龄;另一方面,谵妄和抑郁障碍的高发病率有可能使得对物质相关的障碍的识别降低。另外,本研究只纳入了主要诊断,而会诊医生可能在诊断的过程中将物质相关的障碍作为次要问题,因而在数据中没有得到体现。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精神科的诊断由进行会诊的精神科医生通过精神检查来确定,而不是采用研究用的诊断方法,如标准化的结构式的访谈或者评估问卷。而且,会诊原因只是按照呈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未严格按照DSM-IV的标准进行分类。另外,研究样本来自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联络会诊科,而且会诊的患者来自多家综合医院,因此,结果可能无法推及到其他医院。

总之,本研究提示,与成年患者比较,综合医院老年患者会诊时精神障碍的病程较短,以谵妄、痴呆和抑郁障碍为主,且精神障碍的发生以患有循环系统疾病和多系统疾病的患者为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联络会诊培训中对于老年患者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深入探讨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与躯体疾病预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Wilkinson P, Bolton J. Bass C.Older patient referred to a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clinic[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16: 100-105.

[2]Ely EW, Shintani A, Truman B, et al. Delirium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JAMA, 2004, 291: 1753-1762.

[3]Lin SM, Liu CY, Wang CH, et al. The impact of delirium on the survival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rit Care Med, 2004, 32: 2254-2259.

[4]Marcantonio ER, Flacker JM, Wright RJ, et al. Reducing delirium after hip fracture: A randomized trial[J]. J Am Geriatr Soc ,2001, 49:516- 522

[5]Inouye SK, Bogardus ST Jr, Charpentier PA, et al.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 N Engl J Med, 1999, 340: 669-676.

[6]Skrobik YK, Bergeron N, Dumont M, et al. Olanzapine vs haloperidol: Treating delirium in a critical care setting[J]. Intensive Care Med, 2004, 30: 444-449.

[7]Milbrandt EB, Kersten A, Kong L, et al. Haloperidol u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hospital mortalit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rit Care Med, 2005, 33: 226-229.

[8]Struck AE, Siu AL, Weiland GD, et al.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 1993, 342: 1032-1036.

[9]Lyons JS, Hammer JS, Strain JJ, et al. The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J]. Gen Hosp Psychiatry, 1986, 8:159-162.

[10]Jonge P, Huyse FJ, Ruinemans GM, et al. Timing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level of psychiatric dysfunction[J]. Psychosomatics, 2000, 41(6): 505-511.

[11]于德华, 李春波. 我国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11): 668-670.

[12]Dilts SL, Mann N and Dilts JG. Accuracy of Referring Psychiatric Diagnosis on a Consultation-Liaison Service[J]. Psychosomatics, 2003, 44:407-411.

[13]Juang YY, Liu CY, Chen CY, et al. Gero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in a general hospital in Taiwan[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5, 59:240-245.

[14]Hansen MS, Fink P, Frydenberg M, et al. Mental disorders among internal medicine inpatients: prevalenc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status[J]. J Psychosomatic Res, 2001, 50:199-204.

[15]Grant JE, Meller W, Urevig B. Changes in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s over ten years[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1, 23: 261-265.

[16]De Jonge P, Huyse FJ, Herzog T, et al. Referral pattern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 to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liaison services in 33 European hospitals[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1, 23:152-157.

[17]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 JAMA, 2004, 291: 2581-2590.

[18]Shen YC, Zhang MY, Huang YQ, et al. Twelve-month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metropolitan China[J]. Psychol Med, 2006, 36:257-267.

篇6

一年来在院领导及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在护士长的团结协作努力完成护理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卫生改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两次

参加学习班,并积极参于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修理条例培训授课工作,多次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学习,让护理人员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规范护理工作制度:

深化卫生改革,执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等新的形势,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护理部认真组织学习新条例,学习护士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非注册护士执业,根据精神卫生中心,泰安人民医院、洛阳人民医院等经验,结合我院实际,重新完善修定护理工作制度__项,明确各级各班护士岗位职责__种,规范护理操作规程__项,并修定了护士长、护士质量考核标准,整体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办公室、质检科、总务科等给了很大支持),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使护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四、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_、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落实到每一个护理岗位,工作时间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发不过肩、不浓妆艳抺、不穿高跟鞋、响底鞋、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举办了精神科护士学习班,_月份又举办了护士礼仪培训班,请南华酒店老师指导,并从中选拔了__名护士刻苦训练参加了全市的护士礼仪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护理部及__名队员、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展现三院护士的风采,同时为三院争了光。

_、加强爱岗敬业教育,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整体护士素质及应急能力,全年的病人满意度提高到__._%。

_、加强业务学习,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讲座共计__学时,护士长积极认真授课,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科室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周一题晨会提问,坚持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加强护理人员三基训练,组织_次技术操作考试,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合格率达___%。

_、选派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共_人,护士长_次参加学习班共计__人次。

_、鼓励在职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学习,现专科毕业__人,本科学习的__人,提高了整体水平。

_、在护士长的带动下,护师以上的人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不完全统计,共撰写论文__篇,分别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及学术会议上交流__篇。

五、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优质高效服务。从护理人员的比例、工作性质、人员分布等各方面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医疗安全优质服务的另一个车轮,因而护理质量的优劣,与医疗纠纷的升、降息息相关,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特别重要。各科室护士长严格的管理,处处起表帅作用,由其推行综合目标责任制以来更是加班加点,身先士卒,当好红管家……。充分发挥了护士、病人、领导间的桥梁作用,为保证医院护理工作的高效优质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护士长护士的好人好事略)

_、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制度,认真检查。护理部分管院长蔡院长每周一次不定期检查、督导各科工作质量,同质检科密切配合,每月一次护理工作全面检查,并及时反馈信息,护士长每周_~_次科室工作质量检查并记录。

_、加强危重病人的管理,护理人员做到熟练掌握护理急救技术,抢救程序及抢救药械的使用,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急救药械有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四固定”、“三及时”急救药械完好率达___%。

_、加强病房管理,做到护理单元的整洁,在外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_、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使基础护理合格率基本达___%,褥疮发生率为_。

_、深入开展整体的护理,积极发挥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检查并组织全院护士长共同查房,特别加强入院介绍、出院指导、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落实,病人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调查等工作,从而大大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

_、加强护理表格书写质量管理,护士长认真把关,对年轻护士认真传、帮、带,努力提高护理病历质量,护理表格合格率达到__.__%。

_、护理部认真组织护理安全工作会议,对全院各科出现的缺点、差错,认真总结、分析、查找工作隐患,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燃,使护理工作到位率较高。

篇7

[关键词]疼痛障碍;患病率;人口学资料;河北省

疼痛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社会功能。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的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引起这类持久性疼痛症状。我国浙江省于2001年应用同样诊断标准进行的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疼痛障碍的患病率为1.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被调查者原样本为被抽中居委会(村)的常住人口,年龄为18岁及其以上人群。原样本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替代样本。最后应查样本24000人,实查20716人,其中原样本14734人(61.39%)替代样本5982人(24.93%),脱落样本3284人(13.68%)。在完成GHQ的20716名被调查者中,女性10373例(50.1%)男性10343例(49.9%),平均年龄43.5±15.0岁(18~9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6.47±3.75年(O~21年);城市2669例(12.88%),农村18047例(87.12%)。

1.2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将河北省所有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定位城市框架,按随机原则抽取其中4个(邯郸、保定、秦皇岛、承德)作为框架区域。将地级市城区作为城市样本框架,按城区人口比例确定样本量,在4个框架区域内随机抽取1/5的县(县级市)作为农村样本框架,按各地人口比例确定该地的样本量。最终抽取城区12个、县(含县级市2个)11个,其中居委会28个、乡镇40个、147个村,每村根据人口数量抽取样100~200人。个体样本按当地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学资料随机抽取。采用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a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为本次调查的筛选工具,进行GHQ评分后根据结果确定高危、中危、低危人群,筛选确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一第4版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检查。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一第4版(DSM/IV)为诊断标准: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翻译、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修订的《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I/P)病人版为本次调查的诊断工具。

调查员队伍由24名精神科护士、37名专业精神科医生组成。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后行一致性测验Kappa=0.88,说明一致性良好。调查于2004年10月20日~2005年3月20日进行。采用人户调查,单独面谈的检查方式,首先由护士进行GHQ调查,后立即进行评分,若GHQ≥4分或有危险因素,或GHQ为2~3分且研究号尾数为2~4,或GHQ分为0或1分且研究号尾号为1时均交由医生进行SCID-I/P测定,质控人员随机进行SCID-I/P的复查工作。调查时连续3次不同时间无法找到的样本定为脱落样本,进行样本的替代。需替代时进行现场抽样,以性别一致,年龄±2岁为原则进行替代。若愿样本所住房屋已出租则在现住房人口中随机抽取替代者。若房屋无人居住则从最近邻居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替代。每天有专人统计和填写各种量表的完成情况,核查表格的遗漏和不足并检查表格填写的是否正确。

全部调查资料在EPI Data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计算机,校正后由EPI Data转入SPSS11.0统计软件纠正后在SPSS11.0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患病例数及时点患病率在完成的20719例样本中最后诊断为疼痛障碍的病例为61例,患病率为3.85‰。

2.2 性别与城乡疼痛障碍的患病率。在61例已诊断疼痛障碍患者中女性51例(83.61N),男性10例(16.39%),男女比例为女:男≈5:1,显示疼痛障碍的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患病率为4.36‰,城市患病率为0.37‰,在61例疼痛障碍患者中农村60例(98.36%)城市1例(1.64%),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具有显著差异性。

2.3 疼痛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患病情况 18~19岁1例,患病率为1.64‰;20~29岁6例,患病率为1.76‰;30~39岁11例,患病率为2.32‰;40~49岁24例,患病率为5.90‰;50~59岁15例,患病率为7.23‰;60~69岁2例,患病率为1.07‰;70岁以上2例,患病率为1.54‰。可以看出疼痛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

2.4 就诊情况在诊断的61例患者中,最近1年有49人(78.57%)曾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1983年3月~2004年11月间先后有27人(44.26%)确定曾因各种躯体疾病在医院接受过次数不等的正规治疗,但是一部分病例的原发病已经治愈,另一部分病例现在描述的疼痛部位、范围或程度已经明显超出了原发病本身应有的疼痛部位、范围和程度。在此61例诊断病例中,只有7人(11.48%)曾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其中4人(6.56%)是因为身体不适或某部位疼痛,而另外3人是因为其他精神问题而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只有2人(3.28%)以多部位疼痛为原因而住院治疗。

2.5 心理状况 61例诊断病例在对最近1个月的情绪状况自我评价中31例(50.82%)自我评价差,主要表现为心烦、情绪不稳、失眠、情绪低落、爱发脾气、紧张、害怕、焦虑、自觉压力太等。只有5例(8.20%)评价自己心情好,其他人自我评价为一般。在最近1个月中有39例(63.93%)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差,此39例中7例(11.48%)描述为不同部位疼痛,另外32例开始并没有描述具体不适只是自我评价身体状况差。在最后诊断的61例病例中,25例(40.98%)诊断为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疼痛障碍,36例(50.02%)诊断为与心理因素和躯体疾病二者相关的疼痛障碍。可见疼痛障碍的发生发展均与各种心理因素有明显相关。

2.6 疼痛部位 在疼痛障碍中可以表现为一个部位的疼痛,

也可以同时表现为多个部位的疼痛,本次调查61例疼痛部位或特定时间疼痛分布及发生频率。

从上表数据可以得知在疼痛障碍患者中疼痛部位多位于头部、背部、腹部、关节、四肢及胸部,另外尚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指出具体的疼痛部位或疼痛部位不固定。

3 讨论

我国于2001年开始应用CCMD-3后才正式应用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这一诊断并最终将其归属于神经症范畴。DSM-IV则将疼痛障碍直接归属于躯体形式障碍。本次调查疼痛障碍的患病率为3.85‰较我国浙江曾于2001年应用相同调查工具进行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高。分析可能与浙江在进行调查时样本选定为15岁以上人群,从而导致疼痛障碍高发年龄段的样本数所占总样本数比例降低,从而使总的疼痛障碍发病率相应降低有关。但是也可能疼痛障碍在南方地区发病率较低具有地区差异性,此点有待进行进一步研究。美国的一次社区调查持续性疼痛障碍患病率为0.6%,差距亦较大。

疼痛障碍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明显相关。疼痛障碍患者发病时往往同时伴有其他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烦、情绪不稳、失眠、情绪低落、爱发脾气、紧张、害怕、焦虑、自觉压力大等,自我评价较低自我认为身体状况差。一些患者疼痛症状的发生、严重程度、恶化或疼痛的持续过程中,心理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在一些本身确实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中心理因素则起到了加强作用而使患者的症状加重,使疼痛的程度、部位、范围明显超出了原患躯体疾病本身应有的疼痛程度、部位或范围。故我们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患者各种疼痛症状背后的相关心理因素以期提高心理治疗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887-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02

精神卫生服务(mental health service)是“提供有效精神卫生干预的各种措施”[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状况的转变,精神障碍作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3],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一系列精神卫生政策[4],以满足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精神卫生服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评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精神卫生服务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各国对精神卫生系统的评估,于2003年了用于评估精神卫生系统的专用工具WHO-AIM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 ),并在以后做了多次修订[5];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与需求、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6-7]。

精神卫生服务评估的内容除了精神障碍的治疗形式和结构外,还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结构、可及性、质量、利用、价格和有效性等[8-9]。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精神卫生服务的供方(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和需方(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两个方面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为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评估和研究提供参考。具体评估指标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1 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卫生系统(mental health system)定义为以促进、恢复和维持精神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所有活动,包括以改善精神健康为目标的所有组织和资源[5]。2005年版的WHO-AIMS[5]将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服务分为6个维度进行评估,即:①政策与立法框架,包括精神卫生政策、计划、立法,人权监督和培训,精神卫生服务筹资等;②精神卫生服务,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整合、门诊设施、日间治疗设施,社区为基础的住院机构、社区居住设施、精神病院、司法住院设施、其他居住设施、精神卫生机构社会心理治疗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基本精神药物的可利用性、获得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③初级卫生保健中的精神卫生,包括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医生与其他职员接受精神卫生培训、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联系、精神药物的可用性、与传统治疗者或民间治疗者的互动等;④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精神卫生服务使用者及其家庭成员组织和活动等;⑤公众教育及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包括精神卫生公众教育与知晓行动、与其他系统的合作与互动等;⑥监测与研究,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监测和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目前将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服务的评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 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

精神卫生政策通过确定精神卫生的蓝图、价值取向、原则和目标,通过建立达到该蓝图的行动模式而提供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全面指导[10]。精神卫生计划则明确实现政策目标的详细策略和需要实施的各项活动。过去二十多年间,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倡导和鼓励各成员国发展自己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对政策和计划进行监测和评估,并于2007年提出了一个监测和评估精神卫生政策与精神卫生计划的指南[10]。完整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的评估应该包括对政策和计划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和结局的评估3个部分。

1.1.1 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制定过程的评估

应在启动制定过程之前就开始进行,并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中。基本的评估框架应包括3个方面:(1)政治上的正确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代表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政策的政治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政策是否能够最终和执行。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政治正确性的可测量性并不强,但它仍然是可以评估的。例如,制定的或将要制定的精神卫生政策,包括其具体内容和实施计划,是否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党和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2)内容的完整性。一项精神卫生政策及其相应的计划应包括产生背景、目标和目的、针对的重点人群和重点精神卫生问题、组织方式、实施策略和方案、监测和评估指标、反馈和修订机制等方面。(3)执行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执行者能够将政策和计划付诸具体行动的程度。在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时,第一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观念、精神卫生资源、健康保障体系等宏观环境是否能够支撑政策和计划的有效执行;第二要考虑政策和计划覆盖的区域和部门执行和接受监测、评估的意愿;第三要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机制;第四要明确政策和计划执行的策略、活动内容和形式、监测和评估指标的可测量性等。

1.1.2 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实施过程的评估

与督导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重点是政策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促进计划的实施或根据情况对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其主要内容包括:(1)是否按要求完成了相关的投入(如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即投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2)计划中规定的主要行动是否得到了实施,即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3)是否实现了各种主要行动的预期产出,即产出评估(output evaluation);(4)是否实现了政策和计划的目标,即影响评估(impact evaluation)。

1.1.3 结局评估

是否实现了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中所规定的蓝图和目标是结局评估的重点,评估的内容主要是精神卫生结局,如是否提高了目标人群的精神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了公众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是否提高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等,具体指标因政策目标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结局评估可能还需要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如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指标),以帮助政策制定部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更为合适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

1.2 精神卫生系统

精神卫生系统是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或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估。

1.2.1 完整性

即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及其服务的齐备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卫生系统必须为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精神卫生服务,所以其精神卫生系统除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外,还应包括其他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或资源,如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综合性医院,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学校、军队、收容所、养老院、监狱等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部门。在服务内容方面,应包括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早期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管理;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包括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行为问题(如自杀、伤害)的预防;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等内容。

1.2.2整合性

即各类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程度,主要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非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包括信息共享、双向转诊、技术指导、合作行动等方面。

1.2.3可及性

可及性可以定义为目标人群能够利用精神卫生系统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的程度。评估可及性的指标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精神卫生系统的地理分布,可用居民与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距离、获得精神卫生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估。其二是居民能够支付和负担精神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可用精神卫生服务费用水平、医疗保险覆盖比例(包括病种覆盖和人群覆盖)、居民自付费用比例、居民精神卫生服务负担比率等。

1.2.4公平性

即平等地为所在地区居民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程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精神卫生服务设施、技术力量分布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负担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过程的公平性等。

1.2.5可接受性

即相关机构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为公众接受的程度。估计目前公众对精神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接受程度远低于其他医疗服务,但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的评估和研究。

1.3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指能够提供的各类精神卫生服务量,包括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常用指标如床位数、年住院人次/年出院人次等;社区精神卫生设施,包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中转站、日间站、夜间站等;人力资源,包括如精神科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各类相关人员数量及质量等指标;非专科医务工作者接受精神卫生专业培训的情况;基础条件,包括房屋、必备医疗技术设备等;各类精神卫生设施维持、运转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及其来源等。

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即各类相关机构能够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类别,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常用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medicines)的可及性,评估的重点应放在非专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如综合性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其二是心理社会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如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康复指导、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可用病人(住院、门诊、社区等)接受这类服务的百分数进行评估;其三是精神科急症处理能力,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和综合性医院处理自杀、暴力、药物严重副作用的能力。

由于缺乏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认识、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精神卫生服务缺乏可及性等原因,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因此,评估这些医生识别和处理精神障碍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可以使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3类,第1类是使用自评问卷,观察评估对象掌握精神卫生知识的程度;第2类是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使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再诊断,观察这些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第3类则是使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检验这些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评估的实际需要选用。

1.4 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

广义的精神卫生服务人力可以大致分为3大类。第1类是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专职人员,如精神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第2类是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非专职人员,如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在非医疗机构工作但涉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第3类是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支持的人员,如技术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通常用每千人口、一定地理区域内各类精神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作为指标。

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等方面的构成。我国缺乏系统和严格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护士培训制度,所以对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毕业后教育:精神卫生服务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才能掌握精神卫生专业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需要对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接受各类毕业后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估,可用每类人员每年接受正式培训的天数作为评估指标。

非专职人员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培训的情况:包括工作在初级卫生保健、综合性医院、监狱、警察局、收容所、养老院、媒体、社区等有可能接触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人员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培训的情况。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补充:每年毕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数量。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及规划的依据;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监督、指导和激励措施等。

1.5 精神卫生服务的监测与研究

精神卫生服务监测,是通过精神卫生机构收集和报送资料,形成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信息系统。对精神卫生服务监测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①精神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及其资料收集、报送和管理制度;②精神卫生服务设施报送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③将精神卫生服务监测提供的信息应用于发展精神卫生系统、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的程度。

精神卫生服务研究主要是指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投入的人力和经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包括投入的绝对数(金额和项目数等)和相对数(精神卫生服务研究投入金额占所有卫生服务研究金额的比例,占精神卫生领域研究总经费的比例等);②专业人员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程度,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主持或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比例;③精神卫生服务论文、著作的出版情况,可用过去五年中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代表;④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范围,评估相关研究是否涵盖了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2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与利用

精神卫生服务需要(need)是指取决于居民实际精神健康状况与理想精神状况之间的差距而提出的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精神卫生需求(demand)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精神卫生服务量。因此,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而没有需要也可能寻求精神卫生服务。

2.1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是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实际反映,可以通过筛查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评估。评估精神卫生服务需要的指标主要有以下3大类。

2.1.1 精神障碍频度

主要是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和发病率(incidence rate)。在有关精神障碍频度的评估中,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特别是筛查和诊断工具不同),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患病率:患病率是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又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两种。当观察时间为某一具体时点时称为时点患病率,当观察时间为某一特定观察期时称为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的观察时间通常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的观察区间通常超过一个月。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都表现为慢性病程,所以在相关研究中更多地使用期间患病率(如年患病率、终生患病率等)作为评估指标。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段内新发病例人次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代表某时期研究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的大小。由于很多精神障碍起病潜隐,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属不一定能准确地报告起病时间,因此在精神卫生服务需要评估中,其实际价值不及患病率。

共病(comorbidity)的发生情况:包括不同精神障碍共同存在的情况和精神障碍与躯体障碍共同存在的情况。前者的例子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后者如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慢性躯体疾病等。由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比较复杂,目前有关共病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

2.1.2 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

评估的指标比较多。用于一般慢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人群中某种功能障碍人数的比例,如卧床率、活动受限率、休工(学)率、失能率、残障率、病死率等;另一类用人群中活动受限的天数来代表,如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除这些指标外,在精神卫生领域还采用精神障碍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

近年来,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健康寿命年(health life year,HeaLY)、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等评估疾病负担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衡量精神障碍对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间接地反映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根据各种疾病从发生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即DALY),发现精神障碍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5%以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对精神障碍的关注和重视[11]。

2.1.3 人群精神卫生素养

精神卫生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可以定义为帮助认知、处理和预防精神障碍的知识和信念[12]。提高人群的精神卫生素养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卫生素养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人群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程度。在人群精神卫生素养评估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定义普通公众需要掌握的精神卫生知识,因而缺乏可靠的评估工具。一般采用的精神卫生知识和态度自评问卷调查,其效度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2009年,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在组织有关单位测试的基础上,推荐了“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精神卫生素养病例测验”、“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问卷”等工具,并提出了抽样建议和使用方法,可作为研究人群精神卫生素养的基本工具[13]。

2.2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利用

精神卫生服务利用(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是指居民实际利用精神卫生服务的数量,即精神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量。其评估的指标主要有3类:(1)门诊服务利用。包括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综合性医院、初级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机构等提供的门诊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其常用的指标为①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因精神卫生问题就诊的人(次)数与调查人数之比;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精神障碍患者就诊的人数与两周患者总例数之比;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精神障碍患者未就诊的人数与两周患者总例数之比。(2)住院服务利用。评估社区居民因精神障碍住院的人数、天数等指标了解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3)急诊服务利用。评估居民因精神卫生问题而利用急诊服务的情况。

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训练等促进心理健康措施的利用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估指标。

3 精神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

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在这里,我们推荐使用求助延误、诊断延误、治疗延误和康复延误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的综合评估指标[15]。

3.1 精神障碍求助的延误

医学人类学家Kleinman提出[14],一个人有了不适的主观体验后,首先通过其家人及密切的社交圈子确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需要向外界寻求帮助,以及到哪里寻求帮助。在精神卫生领域,由于人们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知和归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其求助行为(help-seeking behavior)及求助途径进行评估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评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特定人群所有精神障碍者中,有多大比例曾经寻求帮助?决定精神障碍患者求助或者不求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二是在曾经求助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多大比例求助于超自然力量、民间治疗、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以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影响这些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果患者首诊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有多大比例的患者被转诊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哪些因素影响是否转诊和转诊的途径?

及时和正确的求助行为是精神障碍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延误(delay of help-seeking)是指患者及其家属确定精神不正常后寻求帮助,特别是寻求专业帮助的时间。可以用某人群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百分数和求助延误的时间进行评估。决定求助延迟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病程特点(急性或慢性起病)、症状特点(症状是否容易认知)等。②患者所在社区文化对精神障碍的归因(attribution)。对引起精神障碍原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所在社区的文化决定的,归因不同,求助途径就不一样。③医疗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④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综合性医院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⑤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可及性。⑥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歧视程度。

3.2 精神障碍诊断的延误

广义的诊断延误(delay of diagnosis),是指患者从产生症状到获得正确诊断之间的延迟;狭义的诊断延误指患者就诊于医疗机构后,获得正确诊断之间的延迟,可用百分数和延误时间描述。影响诊断延误的主要因素有:①精神障碍本身的特点。大多数精神障碍起病较慢,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标志(biological marker)作为诊断依据,因此即使患者在出现精神症状后立即求助于专业机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事实上,不论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均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诊断确定了病程标准。②精神卫生专业服务的可及性,如精神障碍患者到专业机构求治所需要的时间、支付专业服务费用的能力。③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对精神障碍识别的能力,以及将患者转诊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及时程度。④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反复辗转于不同的专业或非专业医疗机构求助,也是导致诊断延误的重要原因。

3.3精神障碍治疗的延误

广义的治疗延误(delay of treatment)是指患者从产生症状到接受治疗的延迟,狭义的治疗延误则是指从获得正确诊断到接受系统治疗的延迟。可用人群中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率、未治率、延误的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估。仅仅评估患者是否接受过任何抗精神病治疗是比较容易的,但其意义有限;如果要评估患者是否接受过系统的治疗,则需要对“系统的治疗”做出明确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定义。影响治疗延误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对医嘱的遵守程度、医疗机构特别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等。

3.4 精神障碍康复的延误

精神障碍作为一类慢性疾病,康复是使病人恢复社会功能、重返社区的重要一环。康复延误(delay of rehabilitation)是指患者没有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和/或从合适接受到实际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延误。影响康复延误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机构和社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康复服务的设施及其可及性等。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Health anization of services for mental health [R].Geneva:WHO,2003.

[2]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d [R].Geneva:WHO,2008.

[3]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4]马弘,刘津,于欣.中国近十年重要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与解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0-843.

[5]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WHO-AIMS 2.2 [R].Geneva:WHO,2005.

[6]Kessler RC,Wang PS.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Commonly Occurring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8,29:115-129.

[7]Phillips MR,Zhang JX,Shi QC,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The Lancet,2009,373:2041-2053.

[8]Polgar M,Morrissey J.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systems[M]∥Aneshensel CS & Phelan JC(eds).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461-462.

[9]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Caring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a national plan of research to improve service(ADM)91-1762[M].Washington: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1.

[10]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plans[R].Geneva:WHO,2007.

[11]Murray CJL,Lopez A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Jorm AF,Korten AE,Jacomb PA,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 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997,166:182.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通知[OL].[2010-10-07]http:∥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5888/201003/46198.htm.

[14]Kleinman A.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M].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篇9

新任职护士长述职报告篇【一】

有句话说的好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夏院长及护理部领导的帮助下化压力为动力,分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首先根据科室现有的护理人员数量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将各班包括护士长的岗位责任制和每周、每月工作重点,汇总成表,标示明确,要求人人熟悉并按之执行,并进行不定期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对待;另外对科室的基础设施在现有条件上作出一些合理的调整和完善;第三,对抢救药品和器材及无菌物品作了补充,进行规范化管理;第四,针对我科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对病房管理作出了合理的改进和规范;对环境卫生实行包干区责任制,落实到工友个人;第五,不断深化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重要环节。精神障碍病人因受病情支配,常可出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出走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安全护理不仅能保障护患双方的安全,而且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为此要求每位在岗人员必须掌握病情,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重视心理护理和精神关怀,密切巡视病房,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同时对病室的各种设施、物品及家属要加强安全管理。第六,了解科发展的新动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强化三基本训练,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跟上时展的需要,我在科内每月至少一次个案护理查房、加强科室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内、院内业务学习及三基理论考试和操作训练;第七,加强护患沟通,定期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建议,以便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最后,护士长是科室的理财人,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浪费;我要求全体医护、工勤人员,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开始,从我做起,严格控制科室支出,对一切浪费的现象,及时提出批评,必要时辅以经济处罚,虽然这样或许会得罪一些人,但我知道,加强经济核算,降低医疗护理成本,讲究经济效益与医疗护理效果,都是护士长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知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适应这竞争、改革的大潮,在这任职的几个月中我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参加了____年护理专升本考试,并被南医大护理专业录取;另外还积极参加由卫生局、医院组织的各种党课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帮手网

虽然工作是平凡而辛劳的,放弃了不少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时间,一旦病房里有了危重病人时即使在家心理也总觉的有点不踏实。但可喜的是在医院、护理部领导的帮助与支持下工作逐渐的显露出了成效,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称赞,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路遥知马力,我坚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只要把满腔的激-情奉献给医院,把爱心播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里,我就一定会把综合病房的工作开展的更好。

新任职护士长述职报告篇【二】

伴随着新住院大楼的茁壮成长,我们又兢兢业业地走过了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始终不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满足每一位手术病人的需求,努力争创社会满意、病人满意、自己满意,把救死扶伤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医院和护理部领导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针对年初制定的目标规划,全体医护人员狠抓落实、认真实施、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积极响应医院打造医院文化,树立团队精神的号召,科室坚持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爱岗敬业等各种医德医风教育,并有讨论记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卫生改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医。学教育网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多办实事。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汉寿老百姓义诊、送医送药、体检、捐款等,并有多人多次无偿献血。爱心奉献社会,为科室增光添彩。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到凡事都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积极推行年初规划的一对一全程服务,接待好每一个手术病人,做好每一项工作,关心每一个病人,当病人入手术室时,护士在手术室门口热情迎接,医。学教育网自我介绍,做好各项安抚工作,加强与病人沟通,减少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护士长经常询问同事的工作技术,态度及病人的要求,对病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能予以重视,及时解决。

有好的管理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我们坚持做到周周有计划、月月有小结。建立健全服务目标,自觉接受病入及社会的监督。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积极发挥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加强术中关爱、术后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调查等工作,从而大大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我科为了使整体护理做得更加完善,多次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有关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及人性化护理、循证护理、舒适护理等新理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医。学教育网无差错事故发生。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管理和监测。狠抓了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严格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输血、输液器等用后,消毒、毁形、焚烧,半年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是科室发展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一支文化素质高、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精的队伍。首先我们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理论水平,做到每月进行业务学习,每季进行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论考试,不仅如此,护理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文化层次再上一台阶,在百忙之中积极报名参加各种自学、成人考试,从中使大家的思维方式、文明礼貌、风度气质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明显提高,在医院组织的七。一汇演、5.12才艺表演和电脑打字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朱清平护师被评为县优秀护士。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提高全体护士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篇10

【关键词】 内科;中医科;门诊; 抑郁障碍;现状调查;患病率;综合医院

中图分类号:R749.41、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6-00395-05

抑郁障碍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到2020年,全球重性抑郁障碍疾病负担将排名第二位[1]。抑郁障碍的慢性化和致残问题也更加得到重视[ 2]。20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关注抑郁障碍就诊于综合医院的问题 [3]。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病率的调查(大约在10%-35%之间[4,5])、初级保健机构全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识别情况和治疗结局等[6] 。研究显示,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病率在7.04%-12.5%之间[7,8]。关于中医科的抑郁障碍问题目前没有报道。本研究调查沈阳市综合医院内科门诊与中医科门诊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沈阳市一、二、三级医院内科和中医科门诊年龄≥15岁且病情允许调查的就医患者为研究对象。

1.1.1医院现场的确定 首先对沈阳市卫生局所属的96家综合医院(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分别为47家、34家、15家)按一、二、三级医院分三层,并对每层医院的每个医院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在每级(层)医院随机抽样,抽取该级医院数20%的医院作为被调查现场,同时考虑地理区域的代表性,在沈阳市各个行政区都要抽取样本。共抽取沈阳市一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7家,三级医院6家。其中有一家二级医院拒绝调查,从可供选择的同区同级8家条件类似医院中寻找了另外一个门诊量和床位数相近的医院作为替代医院样本。

1.1.2 样本量的确定与样本选择 综合相关国内外文献,综合医院的抑郁障碍患病率在10%以上[4-,7],按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出三个级别医院共需要6900例样本。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从卫生局获得了前一年全市各级医院间和各医院内的内科与中医科门诊量构成比(3.04万∶0.95万),并根据这个构成比来计算总样本中各医院抽取的样本量。考虑病人拒绝因素,实际共抽取内科样本7448例,其中内科门诊5750例,中医科门诊1698例。在 7448 例样本中,拒绝调查者540例,仅部分完成8例,合格完成全部筛选6900例,总拒绝率7.4%。548例拒绝样本与6900例合格完成样本比较,拒绝样本中相对于女性,男性数量较多(50.9%/39.1%,χ2= 23.37,P

6900例完成筛选的样本中,内科5312例,中医科1588例。总平均年龄46.3±17.5岁。其中女性4181例(60.6%), 已婚5672例(82.2.%)、未婚与其他1228例(17.8%);农民386例(5.6%)、工人/服务人员1766例(25.6%)、技术/行政管理1104例(16.0%)、离退休2422例(35.1%)、学生/无业等1222例(17.7%);高等教育者1166例(16.9%)、中等教育3064例(44.4%)、初等教育占2360例(34.2%)、文盲310例(4.5%);城市居民6472例(93.8%)。

从总样本中筛查出2103例做SCID检查,其中198例拒绝检查(9.4 %),4例部分完成检查(0.3%),1905例完成SCID检查( 90.3 %)。完成与未完成SCID检查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研究过程 分层随机抽取23家现场医院并确定每家医院需抽取样本数量,依次到各个现场医院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4年11月-2006年1月。在每个医院的调查时间为3-34天不等。在各医院内科门诊,选择15岁以上病情允许的患者进行调查。在内科或中医科门诊分诊处,看医生前首先由调查员向患者提出调查请求,获得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后由调查员登记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并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12)[9] 调查。根据GHQ筛查结果将筛查人群分为高危人群、中危人群、低危人群,并抽取100%高危人群、40%中危人群、10%低危人群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10]进( Structured ClinicalInterview for DSM-Ⅳ-TR Axis Ⅰ Disorders Patient Edition SCIDI/P)进行检查,SCID检查后病人开始看内科或中医科医生。

1.2.2筛查工具 扩展的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9]主要条目为:"您是否因担忧而失眠"等12个条目。中文版的Cronbach系数为0.79,3个因子分析的总变异度分别为30.52%、12.66%、8.79%,在中国使用适宜性良好。为提高其灵敏度,本研究增加了8个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条目:1)近一个月您认为您的躯体健康状况如何;2)近一个月您认为您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3)近一个月您忍不住反反复复做或者想某一件事情;4)近一个月来您因特别害怕某件事情而限制活动;5)近六个月您特别感到紧张或焦虑;6)近一年您是否因喝酒而遇到麻烦;7)过去任何时候您因精神或心理问题向哪些人寻求过帮助;8)过去任何时候您因精神或心理问题住过院吗。扩展的GHQ评分方法如下:12项条目中,每个条目共分四个等级,使用两级评分方法,如果被试选择后两个等级均给1分,前两个等级则给0分。GHQ总分为0-12分。由6名经过一周严格培训的精神科护士和硕士研究生担任调查员进行筛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由精神科医生进行SCID检查:高危人群(GHQ≥5分;或存在任何危险因素之一者)、中危人群(GHQ2-4分,且研究号个位为1-4者;)、低危人群(GHQ为1或0分,研究号个位为1者)。为了保证筛查可靠和一致性,本研究用调查员询问病人完成GHQ问卷,每份需要15分钟左右时间。

1.2.3诊断工具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分类手册》第四版患者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 SCIDI/P)中文版,SCID作为诊断精神疾病的金标准[10]。SCID 诊断结果具有以下特征:1) 考虑了DSMⅣ中所有轴Ⅰ主要诊断;2)在诊断中包括了"未特定障碍"用于诊断临床上有明显症状且社会功能失常但不符合特定障碍标准的病人;3)可按临床重要性排序作出三个诊断。每例SCID检查大约需要50分钟时间。本文分析时使用以下SCID结果:抑郁障碍特指"任何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未特定性抑郁障碍、缘于躯体情况和物质的心境障碍)。在预调查前对精神科4名住院医师和2名主治医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SCID培训,培训后使用16个SCID不同病例的精神检查录像进行评估,一致性为(ICC)0.9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检验。使用对数似然度Gaussian 近似法计算调整率的95%CI [11]。比较内科与中医科患病率时,查看两个科室患病率相对危险度(RR)的95%CI来决定两个级别医院间是否有差异;使用最大似然估计值计算相对危险度的95%CI[11]。在本研究中仅统计现患的第一诊断。

2结 果

2.1 沈阳市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

表1显示23家综合医院调整后任何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1.01%。重性抑郁障碍最高为3.56%,心境恶劣2.83%,未特定抑郁障碍4.07%,缘于躯体情况的抑郁障碍最少为0.55%,占任何抑郁障碍的构成比分别为32.4%、25.7%、36.9%、5.0%。

表1 沈阳市23家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n(%)

项目总样本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低危险组患病率95% CI#构成比

GHQ有效问卷5312(100.0)1,107(20.8)413(7.8)3,792(71.4)

SCID检查问卷1428(26.9)981(88.6)131(31.7)316(8.3)

任何抑郁障碍*495(34.7)482(49.1)13(9.9)0(0.0)11.010.05-12.06100

重性抑郁障碍166(11.6)165(16.8)1(0.8)0(0.0)3.563.06-4.1632.4

心境恶劣障碍133(9.3)133(13.6)0(0.0)0(0.0)2.832.38-3.3525.7

未特定抑郁障碍170(11.9)158(16.1)12(9.2)0(0.0)4.073.46-4.7936.9

缘于躯体抑郁碍26(1.8)26(2.6)0(0.0)0(0.0)0.550.38-0.815.0

*只考虑第一诊断患病率; # 使用对数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计算调整患病率的95% CI[11]

2.2 沈阳市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

表2显示23家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调整后任何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6.22%。重性抑郁障碍最高为6.55%,心境恶劣5.66%,未特定抑郁障碍3.29%,缘于躯体情况的抑郁障碍最少0.71%。占任何抑郁障碍的构成比分别为40.4%、34.9%、20.3%、4.4%。

表2 沈阳市23家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n(%)

项目总样本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低危险组调整率95% CI#构成比

GHQ有效问卷1588(100.0)236(14.9)226(14.2)1126(70.9)

SCID检查问卷477(30.0)214(90.7)147(65.0)116(10.3)

任何抑郁障碍*187(39.2)163(76.2)19(12.9)5(4.3)16.2213.23-19.87100

重性抑郁障碍85(17.8)80(37.4)4(2.7)1(0.9)6.555.02-8.5640.4

心境恶劣障碍55(11.5)44(20.6)8(5.4)3(2.6)5.663.76-8.5434.9

未特定抑郁障碍45(9.4)39(18.2)6(4.1)0(0.0)3.292.45-4.4220.3

缘于躯体情况的抑郁障碍2(0.42)0(0.0)1(0.7)1(0.9)0.710.13-3.934.4

*只考虑第一诊断患病率,# 使用对数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计算调整率的95% CI[11]

2.3 沈阳市23家综合医院内科与中医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

表3显示总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中医科门诊高于内科门诊,RR值为0.68;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缘于躯体情况的抑郁障碍两科室比较,也是中医科高于内科,RR值分别为0.54、0.50、0.77;未特定抑郁障碍内科高于中医科,RR值为1.24;

表3 沈阳市23家综合医院内科与中医科门诊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n(%)

内科门诊患病率调整率95%CI #

中医科门诊患病率调整率95%CI

内科/中医科调整率95%CI

任何抑郁障碍11.0110.05-12.0616.2213.23-19.870.680.45-1.04

重性抑郁障碍3.563.06-4.166.555.02-8.560.540.38-0.77

心境恶劣障碍2.832.38-3.355.663.76-8.540.500.19-1.32

未特定抑郁障碍4.073.46-4.793.292.45-4.421.240.93-1.65

缘于躯体抑郁障碍0.550.38-0.810.710.13-3.930.770.61-0.97

使用对数似然度Gaussian近似法计算调整率的95% CI[11]

3讨 论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资料全球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多数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比西方发达国家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低,西方国家初级保健机构抑郁障碍患病率普遍在10%-35%之间[12],重性抑郁障碍患病率在4.2%-13%之间[3]。德国Wittchen等[13]医疗机构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较低,在10.9%-11.3%之间。王志青等[8]对北京40家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患任何抑郁障碍者为7.0%,重性抑郁障碍为3.8%,也低于西方国家。本研究综合医院内科门诊任何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1.01%,重性抑郁障碍患病率3.56%,重性抑郁障碍占任何抑郁障碍的构成比为32.4%,高于在病房抽样的相似研究[8]。 心境恶劣障碍患病率为2.83%,占任何抑郁障碍构成比为25.7%,其患病率和构成比都高于石其昌等[14]对普通人群和病房抽样的研究。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抑郁障碍患病率很相似,重性抑郁障碍也并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数据的变化范围可能与研究使用的诊断工具不同有关,有研究认为使用DSMⅣ(SCID)低于ICD1-10(CIDI)的患病率[3],也与样本来源不同有关,多数研究认为门诊高于住院病人、内科高于外科的抑郁障碍患病率[15]。

本研究显示中医科总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6.2%,高于内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11.0%,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而且,两个重要的抑郁障碍亚型(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的患病率均高于内科门诊。可能的原因是,抑郁障碍为全身性疾病,病人的主要躯体症状如乏力、疼痛、失眠等都表现为全身性的不适,病人通常是不知道到什么科就医,而且目前西医各科检查诊断识别率很低[8], 更多的病人只能求助于整体诊治观念的中医科,而且抑郁障碍病人的病耻感促使病人也可能不愿到心理科、精神科就医,而更愿意到疾病概念(病名)相对模糊的中医科就医。另外,国人对中医文化的“治本观念”和担心西药的“毒副作用”也可能是中医门诊抑障碍患病率高于内科门诊的另一个因素。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未特定抑郁障碍患病率较高,占任何抑郁障碍的构成比也较高。内科和中医科门诊患病率分别为4.07%和3.29%,占总抑郁障碍构成比分别为36.9%、20.3%。以往发达国家研究中缺乏关于未特定抑郁障碍患病率的相应资料。石其昌等与本研究使用相同的诊断工具调查1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8.6%,其中未特定抑郁障碍患病率为2.3%,占任何抑郁障碍构成比28.0%,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4]。此结果可能与病人对抑郁障碍的表述有关。而在德国Wittchen等研究中描述,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 CGI)评价综合医院抑郁现状认为,综合医院抑郁障碍中、轻度抑郁占45.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综合医院未特定抑郁障碍患病率和构成比较高的这一特征,虽然未特定抑郁障碍的定义范围包含了轻度抑郁障碍,但是也包括反复短暂抑郁障碍等在内的其他五种亚型,并不等同于轻度抑郁障碍。说明综合医院存在近三分之一的抑郁障碍者既存在值得临床关注的抑郁症状,又不能诊断某种特定的抑郁障碍,应该重视这一群体。

本研究样本量大且拒绝率低,所使用的诊断工具SCID具有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致的可比性,能够代表沈阳综合医院内科与中医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情况。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样本代表性问题。本研究使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沈阳市23家各级综合医院的内科门诊病人样本。拒绝样本与接受调查样本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拒绝的样本年龄较小、男性较多,可能与男性或年轻患者更忙碌、更没有耐心有关。类似的研究也提示同样的结果[15]。然而,本研究拒绝率仅为7.6%,男性、年轻者的拒绝样本可能不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二是筛查工具敏感性问题。内科门诊总抑郁障碍患病率计算时,在10%的筛查阴性样本(低危险组)中没有出现任何抑郁障碍,而在中医科低危险组中仍有5例抑郁障碍出现,这表明扩展的GHQ作为筛查工具对抑郁障碍较敏感,选择10%阴性样本(低危险组)进行SCID 检查能够解决筛查工具敏感性问题。

致谢:本研究是费立鹏博士和张学博士负责的《为提高中国精神卫生的研究质量而赞助多个小型项目研究》的子课题,感谢费立鹏博士在项目实施、论文草稿修改、数据处理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沈阳市23家合作医院的大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