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5:1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护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科护士论文

篇1

[关键词]新护士;护理培训;儿科心脏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22-02

儿科涉及面很广,并且专业性很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内外科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儿科的专科知识。CCU即心脏监护病房,是高风险、高技术科室。它需要素质很高的护理人员。因为,护士素质、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所以,儿科CCU对护十的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很高。既然护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患儿救治水平的高低,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儿科CCU新护士的培训工作。我院心脏中心自成立以来,领导一直重视和强化护士,尤其是新引进护士的培训工作。笔者结合护士培训工作的切身体会和经历,谈一谈儿科CCU新护士专业化培训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我们的经验。

1 一般资料

1.1 我中心CCU护士的选择标准

由于监护室的护理工作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监护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所以,我们心脏中心选择儿科CCU护士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求每一位新进的护士拥有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要求她们具有如下素质:①健康的身体;②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③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④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性;⑤要有平稳自信的心态和积极且稳定的情绪;⑥敏锐的观察力;⑦娴熟的技术和敏捷的行动能力;⑧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1.2 我中心CCU新引进护士的构成

由于我院心脏中心规模很大,所以笔者仅就所在的心脏中心外科病房的基本情况加以探讨。下文若没有特别说明,均指心脏中心外科病房。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引进护士18名,年龄19-24岁,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6名,大专学历7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新护士的2/3。新引进护士中,独生子女14名,占绝大多数。

2 培训依据和目标

我中心外科病房新引进的护士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而且具有接受能力快、应变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她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缺乏儿科CCU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对一些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个别仪器甚至不会使用;对病情判断不够及时、准确,操作技能亟待提高。我们心脏外科病房针对新护十的不同特点、存在的不同问题,对照儿科CCU护士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十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促使新护士尽快达到熟练掌握儿科CCU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临床问题能力的培训目标。

3 培训方法

3.1 分阶段理论培训

我们心脏外科病房对新护士进行分阶段理沦培训,从儿科专业知识到CCU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取逐步提高式培训。每一个阶段都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只有通过上一阶段的培训,并且考核合格达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这种分阶段理论培训能够使新护士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掌握专科知识。

理论培训具体由主管护师、护士长或专业医生每周进行定期讲课。为了加强新护士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会安排相应的考核和考试,并要求她们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这种护士参与式理论培训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强化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2 分层次操作技能培训

根据新护士的不同特点以及对仪器熟练掌握程度的差异,我们为每一位新护士配备1名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或护师为其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和技术指导。我们心脏外科病房还将全体护士分成若干个技术操作小组,每一名新引进的护士都会被归人不同的技术操作小组中去,让她们在团队的帮带下尽快成长。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新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提问和积极参与讨论

结合临床上所遇到的新的或疑难病例、新仪器、新治疗方案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要求新引进的护士在护理查房前查阅资料,在查房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每日早晨床头交接班之后,主管护师会对当日接班护士尤其是新护士,针对看护病人的前一天病情、特殊检查、手术方法、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进行现场提问。若发现存在疑难问题,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或者向主治医生、科主任请教。这种与临床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新护士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训内容

4.1 上岗培训

我们心脏外科病房在第1周会对新护士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职业职责的培训,另一个是规章制度的培训。前一个方面培训要求新引进的护士增强护士职业责任感,忠于护理事业,尽心尽责履行护士职责;并要求她们尊重患儿及其家属,维护患儿的合法权益;在护理活动中,要求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细心,作风严谨,刻苦钻研业务,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后一个方面的培训要求新护士遵守护理人员行为守则,熟悉儿科CCU的工作流程和各种制度、急危重症急救处理原则、操作流程、交接班制度、医嘱执行查对制度、仪器使用保养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及管理制度等,进行规范服务。

4.2 儿科CCU培训

4.2.1 儿科心理知识的培训 对新引进的护士进行儿童心理知识的培训,就儿童体格、精神、心理发育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在生病的时候,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疾病,尤其是婴儿,只能用哭声反映出来。根据听不同儿童哭声的录音,分析哭声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不同,来判断其是在撒娇、饥饿、困倦、生病或者是已大小便,因为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已大小便、生病等所发出的哭声存在差异。再如,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此时其离开父母时已可产生分离焦虑症,此时要正确对待刚入院儿童的哭闹等。

4.2.2 CCU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通过采取科主任、医生就新

业务、前沿知识授课,外请专家进行业务讲座,定期学习和进修学习相结合等方式,让新护士尽快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基本知识、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心电图的识别、常用药物的计量方法和途径等知识。经过培训,新护士能够很快掌握CCU专业知识,能熟读各种异常心电图,能够把握常用药的剂量知识。

心脏外科病房特别强调新护士对基本仪器和专科仪器的操作技能的培训。例如,培训新护士对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气分析机、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各种输液泵等仪器的操作技能,要求她们熟练掌握。此外,新护士还要求熟练配合床边心脏,临时起搏术,掌握心肺复苏术、腹膜透析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掌握专科疾病护理,如急性心包填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重症的观察与护理,心脏介入的观察及护理等。

4.3 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

由于现在毕业的新护士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所有的事情几乎都由家长包揽,动手能力较差,且时常不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针对这一问题,心脏外科病房每月进行1次集体室外健身活动,包括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在繁忙的工作中既不占用大家太多的休息时间,又能达到健身与交流的目的。此外,要求护士尤其新护士要注意自己日常的仪表、姿态、动作、神情、气质等;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沉着冷静面对、稳重且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待人要热心、热情、诚恳、乐于助人等。

5 培训考评

篇2

儿科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科的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特殊需要。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我归纳和总结了以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和该胜任的角色。

一 素质要求

1 思想道德素质

1.1 热爱儿童,热爱护理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具有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1.2 具有诚实的品格与较高的慎独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态度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

1.3 具有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目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实行人道主义。

2 科学文化素质

2.1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2.2 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

3 专业素质

3.1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操作准确,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

3.2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

3.3 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能力,勇于创新进取.

4 身体与心理素质

4.1 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有健康的身体的良好言行举止。

4.2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

4.3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追求新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

4.4 具有与小儿成为好朋友,与小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同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二 儿科护士的角色

1 护理活动执行者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生活上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小儿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护理照顾及营养的摄取,感染的预防,药物的给予心里的支持满足小儿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2 护理计划者为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发展,护士必须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收集小儿的生理心里,社会状况等方面资料,全面评估小儿的健康状况,找出其健康问题,并制度系统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轻小儿的痛苦。

3 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儿童家长宣教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4 健康协调者护士需要联系并协调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便诊断,治疗,救助与有关儿童保健,工作得以相互协调配合,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如护士需要与医生联系,讨论有关治疗和护理方案,护士还需要与营养师联系,讨论有关膳食的安排。

5 健康咨询者护士通过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内心感受,触摸和陪伴儿童,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有关治疗的信息,给予健康指导,澄清儿童及其家长对疾病和教育有关问题的疑惑,使他们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对压力,找到满足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最习惯和最适宜的方法。

6 患儿代言人护士是儿童权益的维护者,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护士有责任解释并维护小儿的权益部受侵犯或损害。护士还需评估有碍儿童健康的问题和事件,提供给医院行政部门改进,或提供卫生行政单位为批定卫生政策和计划参考。

7 护理研究者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和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事业发展,同时护士还需要讨论隐藏在小儿症状及表面行为下的真正问题,更深入地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光明思维,教学,儿科护理

 

“光明思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智模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1.“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照顾。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决定着护理职业角色扮演的成败。这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特别强调儿科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始于护理的教育之初。传统的护理教育习惯于刻板的机械的护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即表现较差的环境适应和自我适应【2】。

2.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2.1医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学习压力

儿科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由往日单纯的患儿护理变革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2.2 多元化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压力。而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有所不同,扮演着多元化角色:直接照顾者、患儿代言人、健康教育执行者等,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变化快,情绪不稳定教育学论文,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而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哭闹以及儿科用药的精确性,易造成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

2.3高要求的专科技能导致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士由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其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和耐心,同样的护理操作,婴幼儿的各项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成人,且太多是独生子女“一针见血”是每位家长的心理,这必然会给护士心理造成压力。

3.应用“光明思维”进行儿科护理教学

光明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背景是“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光明思维共分为三个档次,逐级而出,即所谓的“三级光明思维”。光明思维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中慢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护士的在校教育,目前还没有把心理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措施免费论文。因此,应尽早把“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层层深入,不断培养。

3.1重视护生人格培养,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从关注护生的人格做起,首先要让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善于自我承认和自我肯定,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小儿,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3】其次可让护生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化学习,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娴熟的护理技术本身也能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使家属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即健康儿童保健模块、住院患儿护理模块、急危重患儿护理模块,即系统学习有关儿保科,病房,急救科护士系统化理论知识,让学生很快融入职业情景,更接近临床工作。且每一个模块设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实行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系统性护理技术操作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术,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关爱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独生子女的家庭,关注长辈多、负面情绪多,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注重沟通语言和技巧培养。如在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心理特点时,可强调对患儿多用肢体语言教育学论文,如抚摩、拥抱、游戏,使患儿有亲近感,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在平时常见疾病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病例讨论,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患儿与家长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掌握沟通技巧。

3.4.培养团体精神,开拓新的心理优势

鼓励在校护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及集体活动,发展和培养团体精神,兴趣爱好广泛,随时保持活泼愉快的状态,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心理优势。

总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让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用求实奋进的精神处理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自信心,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现实工作,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角色适应能力,以减少步入工作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邓灿烂.用光明思维做好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03,(8):46

(2)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65

(3)杜建林.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61—162.

篇4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危重患儿密集、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以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高胆红素血症多见,集中了医疗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各种抢救器械,是体现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关键场所[1],因此要求NICU的医护人员应具备高超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早产儿越来越多,孕周越来越低,病种多样化及复杂化,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近年来由于我科不断发展,每年新入科护理人员不断增多,而对于初入病房的低年资护士,由于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对患儿病情缺乏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导致观察病情不到位,识别能力低,预见性差。由于缺乏经验,在遇到突发事件(抢救、死亡等)、病情变化快时就更束手无策。为了尽快提高新护士的业务技能,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及内容。

1职前培训

提供职前培训,使新进人员能尽快熟悉医院及科室工作环境、制度、流程及临床护理实践,确保适任临床基本护理。

1.1护理部制定全院职前培训计划和课程;护理部集中全院职前培训共2周,以新近人员手册内容为主。

1.2各科室制定专科职前培训计划和课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1)熟悉新生儿病房上班工作环境及制度、护理人员各班职责、护理工作流程。科室工作环境、制度、流程及临床护理实践,确保适任临床基本护理。第二阶段:4~6个月,(1)掌握常见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及常用药物剂量换算。(2)熟练电脑、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气管插管及其他有创管道的护理。第三阶段:7~12个月,(1)以专科基本临床能力适任内容为主。熟练掌握急救物品、仪器的使用,急危重病人的病情重点观察及护理,抢救的医护配合;(2)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2具体做法:

2.1带教

2.1.1一对一责任制的临床带教方式带教老师根据新护士培训目标及内容,配合护士长负责新护士的临床护理操作的技术指导。进入临床的3个月内,护士长安排带教老师对新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3个月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了解新护士的适应能力。第1年,主要让其从事基础护理工作,护士长安排老师与新护士同一时间段上班,以便带教老师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继续进行检查与指导,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规范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及管理

2.2.1坚持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为此,当新护士经过岗前培训进入病房时,我们就设计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采取集中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模拟操作、教学查房相结合[2],每周集中上课1次。并根据科室专科特点,设置制定各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训练计划。

2.2.2加强新护士观察能力的培养及指导观察能力是护士进入临床必备的基本技能,新生儿护理有别于成人及儿童,新生儿用肢体语言(信号)告诉我们自己的需要,这些信号包括婴儿的反应、兴奋/安静状态、活动情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生命体征、生化血气检验结果等,对于新生儿身体信号的识别是一项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临床护理技能,是新生儿护理的专科特色。有经验的护士能够准确、及早识别这些信号,为患儿的救治赢得时间,为其未来的生命质量加分,相反,未经培训的护士经验不足。因此,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即识别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2.3重视护理查房,开展专科讨论坚持每月1次的专科护理查房,查房前做好讨论的准备。查房由专科护士主持,做好查房记录。这种主持查房的机会,在专科相对固定的高年资护士中人人均等,使每个专科护士都能得到锻炼。查房的目的不是走过场应付检查,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临床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并能够通过护理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和预防潜在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同时,也是一次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科技术操作的临床训练和实践运用检验。

3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新护士心理素质、职业信念和慎独精神

强调新生儿护士应具备下列的素质要求:(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耐心、细心。(2)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3)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4)具有良好的记忆力。(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热情,并加以引导,使她们心存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体贴、爱护每位患儿,真诚地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积极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

4科室鉴定与考核

新护士经过试用期后,每年考评三次作为一年后晋升注册护士评价。并由科护士长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试。新护士本人写出书面工作总结,科护士长、带教老师根据其工作表现,征询大家意见,结合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保证新护士的质量标准。

5结论

通过阶梯式人才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分段培养,系统循环往复,目标明确,基本功扎实,有利于加快护理人才的成长。)由于注重新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管理,使新士的护理技术操作,专业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NICU护理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各自特长促其成长,各显其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使科内人才辈出,同时调动了全科的积极性,形成彼此取长补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整体素质、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循序渐进的培训方法使新护士养成了观察勤、手勤、腿勤、嘴勤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科基础理论使护士在与家属的医患沟通及健康教育上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雅香,罗洁.护理工作的慎独修养与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8,16(6):380-381.

篇5

 

1.新生儿科的基本护理要求

 

根据相关的新生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要求,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护士只要具备过硬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儿服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能及时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护士在整个医疗工作中,处于人际交往的重心地位,与病人接触时间最多。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医疗护理计划的顺利进行;与患儿及家属关系搞好了,就能深入了解患儿的病情,并可发挥其积极性,使医院、家庭之间密切配合,让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 遇到难事时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患儿家长和周围的人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工作质量和自信心。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除了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对现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应精通,能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儿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良好的素质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从事新生儿科护理的基本条件。新生儿科工作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更应具备超常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生儿科护士。

 

2 体态语言的护理技巧与方式

 

护理交流语言是我们与患儿交流思想和磨合感情的最佳方式,美好的语言能够调动患儿的积极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起到治病的作用;反之,生硬粗俗的语言,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我们倡导护理人员努力钻研语言艺术,自觉加强素质修养,不断探索并灵活应用语言性沟通技巧;注重针对性,适时引导。我们护理人要细心观察,主动与患儿交流,有针对性地做好情感交流。

 

护士在与患儿的交流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来表达其意愿,同时还会使用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这些叫做体态语言,它对语言性交流起形容和强化作用,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随着护士角色功能的延伸,护士与患儿的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入院是护士和患儿的首次接触,护士应着装整洁、举止大方。新生儿科护士服装的色彩应用粉色系列,使患儿感到温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做检查时动作轻柔、目光柔和注视患儿,并护送患儿到床前,详细作入院介绍,并用收拾加深印象,如洗脸间的位置等,使患儿感到自己被重视。通过对新生儿科上岗护士进行礼仪规范、形体训练、沟通交流技巧等培训,一改过去走路慢吞吞,用脚开门,与病人交流时双手抱肩,两手插口袋等消极的体态。各种体态语言的互相配合,表现出护士优雅的风度和气质,给患儿以美的享受,病房里形成了患儿让漂亮阿姨扎针的现象。可见良好的形象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病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要掌握与患儿恰当交流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患儿,从患儿身上得到有用的信息。通过耐心细致地掌握患儿的情感,研究其心理特点,正确使用好语言护理,使临床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娱乐是提升新生儿科护理的重要方式

 

儿童进入医院有种陌生感和不安感,如果新生儿科护士能利用儿童心理学,运用多种娱乐与患儿沟通,必将极大改善优化护患关系。以人得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明确了护理宗旨,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适应住院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怎样让患儿尽快适应治疗措施并积极配合成了摆在新生儿科护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具体病情尝试运用娱乐的手段,拉近护士与患儿间距离,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生儿科护士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护士采用娱乐的方式扮演患儿的朋友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采用娱乐的方式进行护理使病人能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融洽护患关系。从而使护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人情味且充满生气。娱乐是与患儿沟通的最佳方式,通过娱乐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患儿通过绘画可尽情的表达其感受,除娱乐和绘画外,还可运用讲故事,文字联想等技巧与患儿沟通。利用娱乐时间观察病情,以利于治疗 患儿入院后对所处的新环境充满戒备,很多的内心感受都不愿向护士透露,这时护士应和蔼可亲,与患儿一起做娱乐看动画片,使患儿对周围的环境逐渐放松,以利于护士观察并评估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患儿的活动能力以及对住院的情绪反应等,通过了解到这些内容,可使护士更加熟悉患儿的身心状况,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4 结论

 

优质的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可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医生治疗患儿使患儿康复的关键因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整体业务水平,和患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患儿之间的娱乐在护患关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更好,学会并能很好的与病患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儿,使患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宽慰,从而减轻其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并且使其早日康复。

篇6

摘 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在儿科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等措施来降低儿科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结果与结论:管理风险在儿科尤为突出,加强风险管理能提高管理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纠纷。对保证医疗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81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93-01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1]。儿科病人因为年纪小,合作性差;加之患病往往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用药上特殊性强,故其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概率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法律观念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应该对儿科护理实行风险管理,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和分析,并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 儿科护理风险分析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 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儿童缺乏生活能力,又是当今“小皇帝”,一旦生病住院,往往全家人照顾,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干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爱子心切,情绪急躁,对护士缺少信任,态度挑剔,极易造成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护理理论知识低下

部分护士由于护理理论知识欠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儿科病人往往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且不能自我表达,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容易忽略隐藏的病情,而导致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2.2 护理业务水平不高

临床护士大多年纪偏小,学历较低,且流动性大,造成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比如,静脉穿刺、采血、输液滴速控制、气管插管等,均需要专科技术比较熟练的护士和医生较好地配合,否则容易发生技术风险。

1.2.3 护士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

儿科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心理压力大,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属的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且要耐心诱导患儿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士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冷静地处理各种冲突及一些突况。但现实情况往往差强人意。

1.3 护理管理因素

1.3.1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过程记录不完整,记录数据不准确,记录时间有差错等。

1.3.2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疗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保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后盾[3]。但是,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或不能得到严格落实执行而引发风险。

1.4 儿科病房特点

儿科患者的住院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病人周转快、护理工作繁忙、技术操作要求高,较成人科室相比更容易出错。

2 护理风险管理

2.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应修订完善制度、流程,使风险管理活动有系统、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并且还要修订完善重点病人、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等的护理报告及管理制度,优化患儿入院流程,建立转科病人记录单,降低了转科患儿的风险。

2.2 提高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

(1)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可以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三基理论考试、护理查房、操作考核等,及时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熟悉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特殊仪器的使用等,提高业务技能。

(2)对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培训,制定明确的规范语言,模拟实例教育,使之掌握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2.3 实施护理风险监控

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即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实现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护理部要定期检查,随时发现隐患和纠正不规范操作。科护士长、护士长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体会

通过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医务管理中,提高了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技能,增强了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儿科护理纠纷事件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篇7

方法:对比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前后护士护理质量与效果。

结果:实施前后某医院儿科在护士人数未变的情况下,收治病人更多,处理工作量更大,护理质量更高(P

结论:护理人力资源实施动态调配,有利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潜能的发挥,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力资源 动态调配 实施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7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73-01

对于医院的儿科来说,具有与其他科室不同的特点,其发病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故而极其容易造成本科内护理人员忙起来太忙闲起来却没活干,自从某医院近年来实施了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以儿科作为试点,取得较好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某医院儿科有80张病床,有儿科病区、新生儿病区、儿科重症监护病区三个护理区域。整个科室之中有35名护士,学历为中专的护士有11例(13.8%);学历为大专的护士有21例(26.3%);学历为本科生的护士有3例(3.8%);在儿科中病床与一线护士的比例值是1比0.44;在儿科中病床与全科护士的比例值是1比0.41。

1.2 护理措施。

1.2.1 做好病区环境准备工作。在医院的各科科室病区中采取“五常法”进行管理,对病房的物品进行清晰的分类之后再规范的进行统一摆放,从而不仅让护理人员对其放置于哪个位置可以了若指掌,如此,即使是别的科室的护士调动过来帮忙,她想找哪个物品的时候也能迅速的找到,因为每个科室的病区物品摆放都是一致的。从而为病人的护理提供了时间,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效率,而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护理人员的护理,护理满意度也就得以提高。

1.2.2 做好护理人员的准备工作。

(1)每年对新进入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工作,待他们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将其到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因为不同的带教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带教方式,同时他们的带教水平和考核标准也存在不同,自然培训出来的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会存在很多不同,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进行培训时候,培训的技能与理论知识都统一由共同教师带教,考核也执行统一标准,从而避免护理人员之间护理工作的差异,也让护理人员都得到合理的安置。

(2)对院内护理的护理人员来说,应该一年进行一次岗位的替换。对于儿科的三个病区来说,儿科病区一般针对年龄大于或者等于35岁的护理人员进行轮岗,对于新生胎儿病区和儿科重症监护病区,一般针对年龄不超过35岁的护理人员进行轮岗。要求护士做到对每个科室的护理工作都了如指掌,不论在哪个位置都能胜任圆满的做好本职工作。

(3)科护士长要做好病区护士长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明白动态调配护理人员的含义,传统的无论忙淡季都轮排班的思想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从而让病区护士长在保证本区域护理工作顺利进展的情况下,服从科护士长的调配,将闲着的护理人员有效的安置到最需要的病区中去。

(4)对于护理人员的动态调配来说,主要是向最需要护理人员的时间段及岗位调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忙不开的护理人员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服务,保证医院的护理质量。

1.3 评价方法。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人员动态调配,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这一时间段)作为对照,对比实施前后护士护理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我科收治病人及护士人数情况。表1明确显示,实施前后我科在护士人数未变的情况下,收治病人更多,处理的工作量更大。

3 讨论

3.1 对于儿科来说,发病和其它科室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而儿科的护理人员忙淡季十分明显,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对护理人员按科室床位进行分配显然不合理。会让一些病区的护士闲置的同时却有一些护士进行着超负荷工作,而导致护理差错与缺陷以及患者不满导致的纠纷及投诉现象频频发生。而动态调配应运而生[1]。在本次研究中,其实施前后我科在护士人数未变的情况下,收治病人更多,处理的工作量更大,可见,动态调配可以将护理人力资源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起来。

3.2 在本次研究中,动态调配后护理缺陷率0.899%、差错率0.578%、投诉率0.168%显著低于动态调配前的2.571%、1.441%、0.595%(P

综上所述,护理人力资源实施动态调配有利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潜能的发挥,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淑芬,孙双玲.县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的实施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08):2231-2232

篇8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江苏镇江 212002

[摘要] 目的 应用PDCA护理管程序改进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方法 选择2013年10—12月和2014年2—4月该院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方法进行标准设定,按标准对护士进行留置针固定方法培训,制定考核标准,逐级进行检查反馈,进行有效改进。 结果 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固定方法的改进,输液外渗、输液部位皮炎、静脉炎的发生率均得到明显减少,留置时间由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上升至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 h)。 结论 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儿留置针的安全应用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PDCA;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73-02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1]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戴明循环。戴明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现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质量管理活动中。在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临床实践中,护士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小儿静脉留置针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为不用每日穿刺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小儿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最为有效、最快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式,但由于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年龄相对比较小、配合性差、顺应性差,经常因小儿患者烦躁不安、爱哭闹、用手抓穿刺针、出汗使胶布粘贴不紧、家长抱孩子晃动等现象,使针管滑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液体外渗[3],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导致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014年2月份起,该科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方法的改进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4月在该科进行留置针输液的患儿1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1岁10个月。穿刺部位:头部21例,手背63例,足部56例。选择2013年10—12月在该科住院的患儿1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1岁8个月。穿刺部位:头部35例,手背53例,足部52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即穿刺后先用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覆盖在留置针和皮肤上,再用3M纸胶布缠绕数道后将贴膜全部覆盖,同时固定延长管,然后用一次性输液胶贴分别固定针柄和延长管。观察组按照PDCA循环方法进行管理,方法如下。

1.2.1 计划 讨论该科留置针固定存在的常见问题:(1)意外脱管:患儿年幼,家属照看不周,更换贴膜、穿脱衣服或四肢活动不慎将留置针滑脱;患儿出汗多,贴膜卷曲固定不牢;穿刺时消毒液未干就贴贴膜固定。(2)穿刺部位皮炎:患儿皮肤娇嫩,出汗多或对贴膜易致过敏导致贴膜覆盖处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水泡。(3)输液外渗:因为输液时间长,穿刺部位皮肤胶布覆盖不易观察局部皮肤输液外渗情况,处理不及时。(4)静脉炎:小儿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更换贴膜不注重无菌技术,贴膜更换不及时。(5)贴膜固定时间长,活泼好动,表面经常受污染不清洁。

1.2.2 制定对策 (1)邀请该院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对儿童医院小儿留置针固定现状进行调研。(2)科室护士和静疗专科护士共同讨论小儿留置针固定最佳方法。(3)设计小儿手背、大隐静脉、头皮静脉不同部位留置针固定的标准方法。(4)将小儿留置针不同部位固定的标准方法形成标准图片并配以说明文字。(5)应用输液网套辅助用品协助留置针固定。(6)利用科室管理QQ群上传留置针固定标准图片和说明,达到人人知晓。利用科例会和晨会进行留置针固定专项培训。(7)护士长、科室骨干联合静疗专科护士对留置针固定改进情况进行跟班调查,如留置针固定方法实际操作情况和改进固定方法后临床使用情况。

1.2.3 执行 (1)针对该科留置针固定存在的问题邀请了静疗专科护士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现状调研,发现该科留置针固定方法单一、胶布缠绕多、贴膜更换不及时、表面不清洁,穿刺点不易观察等问题。(2)静疗专科护士和科室骨干人员共同讨论并设计了不同部位小儿留置针固定的方法,消毒待干后,用透明敷料以无张力方式[4]由内向外固定,不宜过紧,固定时原则上取消胶布对贴膜的全面覆盖,取而代之的是在近针眼处、距针眼上下方1 cm处进行胶布缠绕固定,使针眼暴露便于观察针眼处有无红肿渗血。头部固定时,局部一定要把毛发剃净、不湿润,这样才能固定牢靠,头皮针小辫线圈范围要适宜,过大易被外界牵拉碰脱,过小易折造成阻塞。(3)利用网状护套套在小儿输液部位,既能观察针眼情况,又能保护小儿静脉留置部位清洁干燥。(4)静疗小组成员对小儿留置针标准固定方法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说明上传到科室QQ群,达到人人知晓正确的固定方法,并及时应答护士提出的疑问,及时在线解决。(5)首先应用在少数患儿身上进行对比,并对家属进行小儿留置针使用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对留置针的维护。得到较好的结论后对科室护士进行全员培训,然后再推广应用到所有患儿身上。(6)护士长每日跟班进行留置针固定情况的检查,静疗专科护士每日下病房参与调研和指导留置针固定情况。

1.2.3 检查 制定科室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相关规定和考核标准,每天由静脉治疗护士、护理组长等护理骨干进行检查,护士长随机抽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1)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手背、足背等部位,避开小儿腕、踝关节部位,3岁以下幼儿通常选择头皮静脉,优点是头皮血管网丰富,穿刺易成功,穿刺时将周围毛发剃掉并保持干燥[5]。(2)小儿留置针固定时避免胶布缠绕过多,最多不超过3道,保证穿刺针眼暴露,易于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3)因小儿年幼不懂事、不配合、烦躁哭闹、害怕,所以故意抓扯以致脱落,此种现象常发生于穿刺后短时间内,有的甚至穿刺后固定的过程中即被挣脱[6]。近关节部位和婴幼儿穿刺后,在留置针外再应用网套进行2次固定,保护穿刺部位不受污染和挣脱。(4)静脉输液时在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每隔3天更换贴膜1次,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1.2.4 处理 为继续保持改善后的成效,将改善的操作方法标准化,静疗专科护士每日对留置针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月底科例会上护士长和静疗专科护士共同反馈小儿静脉留置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并利用科例会进行培训,考核护士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掌握。通过持续学习及人员培训的方法巩固成效,定期检查,找出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流程,使质量改进呈良性循环。

1.2.5 效果评价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发生意外滑脱、外渗、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敷料污染的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留置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小儿留置针固定进行管理后,留置时间为对照组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观察组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h, t=17.5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置针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见表1。

3 讨论

3.1 应用PDCA管理的成效

3.1.1 运用PDCA循环管理有效的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留置针不规范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意外脱管、输液外渗、静脉炎、穿刺部位炎症、贴膜污染的发生较对照组均有了明显的降低,留置时间由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达到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提升了服务质量。

3.1.2 针对儿科特点形成新的留置针固定方法 通过PDCA循环管理,该科根据患儿不同的静脉留置部位,设计了头部、手背部、踝关节部位不同的固定方法,并进行规范和统一。改进后的固定方法除了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和有效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外,也解决了胶布缠绕多、不易观察输液部位、固定不牢、不规范的穿刺部位等问题。

3.1.3 静疗专科护士的有效参与加强了静脉输液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静疗专科护士参与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指导、讨论、查阅文献到最后统一小儿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小儿留置针固定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协助科室制定小儿留置针应用规范,统一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留置针应用情况的调研,提高了小儿留置针的规范应用,保障了护理质量,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3.1.4 应用PDCA循环理论有效激发了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对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利用QQ群发放图片、培训视频、参与讨论等方法,得到科室所有护士积极参与。成员脑力激荡、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有效地提升了护士对质量改进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整个PDCA管理流程的参与,护士学到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应用管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碰到的问题。比如利用鱼骨图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利用查检表针对现状进行查检等,有效提升了护士解决临床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该次活动仅有护理人员参与,而医院质量的改进涉及多个部门,与医疗、后勤等支持系统关系密切[7]。在该次活动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护理用具器械科等后勤部门不能根据临床专科需求购买配备,护理人员与后勤保障部门沟通不畅,购买的护理用具不适合临床导致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护理品质是医院医疗品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今后应加强与相关科室及后勤保障部门的沟通,争取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共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该次活动护理人员对PDCA的应用手法尚不熟练,管理知识缺乏,今后会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应用管理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 蒋丽,吴小玲,叶艳萍,等.PDCA循环理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1):44-45.

[3] 黄利娥,彭丽芬,赵纳.应用PDCA循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606-607.

[4] 李亚梅.小儿静脉输液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38.

[5] 马志会.浅谈小儿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J].养生保健指南,2012(1):48-49.

[6] 张伶俐.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31):26.

[7] 金静芬.医院推进品质管理的活动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1,10(7):61-63.

篇9

关键词:儿科护士护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31-0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病人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法律观念、意识增强,对医疗质量、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儿科,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患儿和患者家属一旦进入医院大门,如果我们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造成病人家属的不满意或投诉,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和护理纠纷,因此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护理纠纷,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 重视儿科护理工作的法律问题

1.1.1 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年轻护士的社会经验不足,在患儿家属面前大肆发泄不满挤对医院内部人员、制度的议论,临床经验也不足,没有真正了解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权,都是引发纠纷的潜在因素,也反映了法律意识的薄弱和职业严肃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减少纠纷的重要措施。

1.2.1 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要善于分析,勤于记录,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培训为基础,学习法律法规,对医疗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整个社会和医疗制度不断发生变革,儿科护理工作也应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是儿科护士面临的新课题,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开展多种沟通形式和交流思想的渠道,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合作关系,并努力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及儿科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1.2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独立完成的、责任重大的服务性工作,她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特别是幼儿,生命脆弱,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精通护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果操作技能不强、反复穿刺,容易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或由于医生开医嘱时因笔误,将氯化钙10ml写成氯化钾10ml静注,如果护士理论知识水平低,盲目执行医嘱,就会引起医护耦合性[1]差错,因此必须要提高护士本身应对的能力,护士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加强护士规范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士再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大专或本科的继续教育学习,可选送有培训前途的年轻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扩展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定期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护理部、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质量督查,尤其是环节质量的监控,对护士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考核,帮助护士找出自己绩效差的原因,激发护士潜能,并将绩效考核成绩纳入技术档案,作为晋职、晋升、续聘上岗、评先的依据。同时,树立护士的危机意识,让护士有高职低聘的风险,并在思想上产生危机感[2]。这样才能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

2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注意护士仪态,保持良好的心理

2.1 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

2.1.1 患儿的健康牵涉很多人的精力,如患儿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等。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断询问患儿的病情,如果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态度生硬,均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患者接受诊疗期间,护理人员的态度生硬,工作拖沓,解释缺乏耐心,都可引起患儿及其家属的不满。护士应该从患儿的健康、患儿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患儿家属就诊时焦虑的心理和迫切得到诊治的心情,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减少护患冲突,对患儿家属做到有问必答,有错就改,无错耐心解释,绝不与患儿家属发生正面冲突。护士还必须要有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意识,要掌握患儿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理纠纷发生重要因素之一。

2.1.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使他们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微笑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多与家属进行交流沟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发生。

2.2 规范服务行为

在为患儿服务中,如注射穿刺、抽血、做基础护理等时,应做到文明礼貌,语言亲切,对患儿父母提出疑问和过激语言行为,应耐心和心平气和的解释,安慰,体谅,用实际行动来感召他们,围绕着满足患儿父母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信任来进行我们的护理工作。

2.3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形象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既代表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形象,又代表了一个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能让患儿及其家属信服。因此我们要有:

2.3.1 加强责任心,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提高“一针见血”率。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给新护士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平时如遇到疑难问题大家在一起切磋技艺,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比、学、赶、帮、超共同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2.3.2 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要以宽容、理解、接纳并安抚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3]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来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

2.3.3 举止大方、优雅,按着装标准着装,衣帽整洁,长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不戴耳环、大围巾、戒指、不擦指甲油、不化浓妆、不穿响底鞋。

2.4 注意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由于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直接接触的机会太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儿和其家属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如患儿在受到疾病的折磨时,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其家属对患儿的病情冲突,就会心情烦躁、主观感知异常,激惹性增高,从而产生攻击性因子向护士发泄,导致护士工作受挫。从而由于女护士自身的生理特点,在经期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减退、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也会引起护士失去自控力而与患儿和其家属发生冲突。护士要避免和消除自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做到:(1)必须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护理人员特别是儿科的护理人员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对患儿或其家属所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可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2)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护理学社交面很广,护士因广泛学习护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评价事物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使护士在挫折面前头脑清醒,应变自如,摆脱心理困扰,以更大的热情做好工作。

3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和做好解释工作

凡各种注射应按治疗单或医嘱执行,儿科配药比较琐碎,剂量要求准确、严格。在配药过程中严格审视医嘱;对过敏药物询问过敏史,并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如为患儿做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前应事先同患儿家属解释清楚,皮试结果是阴性,就可以注射该类药品,但万一皮试结果是阳性,此瓶药液就得扔掉,不能退回药房,只有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去做,解释工作到位,患儿家属一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护士解释工作没有做好,患儿家属没有思想准备,皮试结果阳性后,既没有得到治疗又花了钱。此时心里很不平衡,就会引起护理纠纷。我们应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如果医护人员每做一项治疗,护理操作前都向患儿及其家属讲清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儿及其家属对自己或子女的疾病治疗、护理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有思想准备,这样不仅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因此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

4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

4.1 护理操作规程

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科学,医生和护士分别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责任,护士不能越权进行本不是自己职责和权力范围内的工作,绝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变动、更改或不执行医嘱。《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医护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前人的经验和一系列血的教训的总结[4]。因为《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经验,不断充实、修改、完善逐渐形成的,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因此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必须遵守的。因此,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和判断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正常护理活动的保障,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做,哪怕患儿父母有误解,我们一定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4.2 临床护理记录

临床护理记录包括住院证、入院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危重患者记录单、抢救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等。这些记录是全面反映患者整个救治过程的主要依据,在法律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但有的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工作繁忙,尤其是在急诊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为了争取时间,往往着重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却不注意或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涂改较多,甚至出现医嘱时间与护理执行时间存在差异等情况,如一旦抢救失败或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时,患者或家属不满意、情绪高涨,会要求病历公开或查阅有关资料,不全或有涂改等记录会促使家属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更大的怀疑,甚至造成护理差错事故。护理记录是临床诊治患者病史资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也是医疗、护理、教学、科研、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成为权威性书证材料,所以必须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与保管,不得丢失和随意篡改,同时注意护理记录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这样可以避免患儿发生意外后患儿家属要求公开病历或查阅有关资料时有据可查,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护士就超负荷的工作。儿科护士天天面对的是患儿及变化多端的病情,发生不确定因素多,儿科护士必须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并迅速作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因此,儿科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对从病人身上获取直观资料,判断病人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儿科的护士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患儿大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患儿家属有时也不能够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护士可以从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皮肤颜色、口唇干燥或湿润等情况获取患儿的信息,而且对患儿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哭泣声、叹息声、声、咳嗽声等都有敏锐的觉察,能预感到患儿的疾苦和需要。否则直接威胁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因此,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5]。儿科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少,超负荷工作,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其在合同制护士中更普遍,致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工作未被尊重,劳动未得到认可,劳动价值未得到体现。使少数护士身心疲倦,产生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有的甚至希望脱离护理岗位。患儿病情变化快,如果护理人员脱岗,患儿的治疗、抢救贻误了时机,就会造成不满和投诉,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不好,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以致发生医患纠纷,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因素。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本着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提倡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即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后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护理纠纷,同时也要尊重事实,勇于面对和正确处理护理纠纷,维护患儿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为患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及其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27~228.

[2] 曹君君,于淑英,何晓冰.危机管理理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2,2(6):50.

[3] 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3.

篇10

作为一名医院护士长,我学践科学发展观,用发展观指导工作,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努力在管理与服务上下功夫、加强安全护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年来工作得到病人的肯定与好评,现将XX年护士长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3.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新颁布的gt;及gt;的相关条款,以强化护士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责任心和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4、加强重点病儿的管理,如危重患儿,把危重患儿做为科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7、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9、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办公班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病儿,把病儿送到床前,主动向病儿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儿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属的知情权,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

4、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每月对质控小组、护士长质量检查、护理部质量检查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四、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按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

2、护理查房时提问护士,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3、利用科晨会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

五、其他

1、配合医院的整体工作,认真完成各项指令性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