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士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科护士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科护士议论文

篇1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篇2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鼻饲管

本人根据本科室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特点,从2015年7月~11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其研究,在全科护士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的吞咽功能训练, 随机抽取5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从而验证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7月~11月留置鼻饲管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用药量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材料 本试验采取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YZB/苏0818-2010鼻饲管,(商品名:复尔凯鼻饲管),规格CH14-10。

1.2.2分组 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1.2.3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 30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见表1。

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患者不通过任何训练,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给予拔除鼻饲管,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2次/d,7d为1疗程,1疗程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可拔除鼻饲管,但如洼田饮水试验仍为3~5级,进入下一疗程,直至达到拔除指征,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将两组鼻饲管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1.2.4训练过程 :坐位或半坐卧位;条件:病情稳定适合训练;时间:餐前;练习部位及方法。

1.2.4.1下颌练习 ①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s,然后放松;②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维持5s,然后放松。

1.2.4.2腮部练习 紧闭嘴唇,鼓腮,维持5s,放松,再作将空气快速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重复做5~10次。

1.2.4.3唇部练习 咬紧牙齿,说"yi"",然后拢起嘴唇,说"wu",轮流重复5~10次。

1.2.4.4舌练习 舌向前、左、右、上、下各个方向主动运动,或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被动运动。

1.2.4.5咀嚼练习 做咀嚼动作,重复10次。

1.2.4.6冷刺激 可将棉签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将冰凉后地棉签至于患者口内前咽弓处平稳地垂直方向摩擦4~5次,然后做一次吞咽动作。以上动作可顺序重复训练,2次/d,30min/次,7d为1疗程。

2 研究结论

通过5个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效果判断,总结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见表2。

将上面表格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对比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3 体会

随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做好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成为现今许多医疗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易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吞咽功能训练,使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转或恢复,鼻饲管留置时间缩短,实现尽早拔除鼻饲管,达到自理,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正规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翠,张智.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胃管留置时间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3).

[2]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08.

[3]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8).

[4]王学仕,张利鹏.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9(z1).

[5]甘敏,李良飞,林木兰.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 30(15).

[6]常燕群,易爱文.早期干预改善HIE患儿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3,10.

篇3

【关键词】 急性心急梗死; 深呼吸; 咳嗽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受损,甚至出现坏死现象,致使心肌收缩能力变弱,产生左室功能障碍的情况,部分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左心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加重患者家庭负担[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使其心功能状况得以改善,使运动耐量增加,减慢动脉硬化病变发展速度[2]。康复训练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本文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深呼吸、咳嗽训练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男25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43.29±7.6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男26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42.15±7.6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常规训练。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卧床休息24 h后,于第2天抬高床头,抬高角度为30度,专业人员需帮助患者实施膝关节被动运动。术后3 d,患者需接受床上坐起训练,每天3次,每次坚持10 min,术后4~5 d,床上坐起训练次数可适度增加,术后6~7 d,可让患者站立于床边,每天3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站立时间。术后8~9 d,可对四肢关节进行活动,于室内慢慢行走。术后10~14 d,患者需练习步行,步行距离可逐渐增加,由临床医师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1)深呼吸训练。训练时,让患者身体放松,取卧位,然后经鼻深吸一口气,并憋住气保持几秒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可以让部分塌陷肺泡重新扩张;然后经口腔将气体缓慢呼出,可以配合缩唇呼吸技术,使气体充分排出。患者的精神完全集中于腹部,同时将一只手置于腹部,经鼻腔缓慢呼吸,心中可默数5个数。同时在呼气过程中,患者需将腹部收缩,这一过程要重复7次。(2)咳嗽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会有先兆症状,患者会感到心前区或者胸骨下部位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长,伴有心慌、冷汗、气促等症状,此时患者需保持平静,在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会有震动、胸压产生,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先深吸气:以达到吸气容量。吸气后暂时闭气:让气体在肺部获得最大分布。关闭声门:当气体分布到最大范围时紧闭声门,增强气道压力。并增加腹内压使胸腹腔加压,让呼气时出现高速气流。声门开放:肺内压显著增高时,将声门突然打开,可形成由肺内冲出高速气流,移动分泌物,随咳嗽而排除体外。(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3个方面,即被动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牵张活动。其中,被动活动指的是完全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没有任何的主动肌肉收缩运动,外力可以由机械、重力或者他人的帮助下产生作用,常用于患者无法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即借助他人或者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活动,但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协调性与功能性活动训练,主要是因患者长期卧床,肢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事先做好协调工作非常重要;牵张活动指的是通过对关节的持续牵引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主要在挛缩关节中应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住院时间、Barther指数、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1)心功能分级:利用NYHA分级法[3],将患者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级。(2)Barther指数[4]:采用美国Barther1965年制定的标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住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Barther指数、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Barther指数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比较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梗死再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人群死亡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致死原因,从2004年卫生部所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病例中,城市人口占38%,而农村人口则占27%,其在各种致死原因当中占据首位,而各种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是其最主要的致残与致死因素[3]。因此,怎样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心血管内科中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大约在32%~48%之间,其主要致病原因是因心肌发生缺血坏死,心肌的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的顺应性与心肌收缩难以协调,一旦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并且为急性期,若不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4]。

AMI(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之一,这类患者通常会存在心理障碍与功能障碍,对患者疾病的预后与康复影响非常大[5]。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胸前气促、疼痛等症状,濒死感非常强烈,进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6]。患者进入住院病房后,因会陌生的病房环境陌生,会加深担忧感[7]。以往有相关资料显示,对于急性心急梗死患者而言,术后需卧床2~3周,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8]。目前,有很多医学界专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进行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患者绝对卧床7~10 d后,循环血流量会降低,减少70~80 mL,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心动过速、性低血压,血液黏稠度会增加,极易出现血栓栓塞的情况[9]。

有资料表明,约有1/3的患者在绝对卧床休息期间,下肢静脉有凝血块形成,而且患者肺活量明显降低,肺通气功能也逐渐减弱,肌肉收缩力、肌肉体积下降,卧床休息达到7 d后,肌肉收缩力可能会降低10%~15%[10]。除此之外,患者若长期卧床休息,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11]。

通过适度参与运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冠状血管阻力,从而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内皮与神经代谢调节功能,通过对血流进行调节,使运动心肌氧得以满足,经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加氧酶等,使患者血管平滑肌抗氧化能力提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达到维持血流、舒张血管的目的,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减少[12]。急性心肌梗死尽早接受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死亡率,通过运动,有利于使其心脏功能提高,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3]。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重症疾病,该疾病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采取措施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不过患者还需接受康复训练,使其体能逐渐恢复,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14]。通过给予心脏康复训练,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患者还要接受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通过接受这两项训练,可以使心肌灌注增加,将压低的ST段改善,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同时控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控制疾病死亡率,使患者心脏状态得以控制[15]。呼吸训练是让患者逐渐放松的一种方式,放松训练具备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使患者神达到心理放松、身体放松的目的,患者疲劳与紧张感,使其心理压力减轻,对兴奋水平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改善焦虑情况[16]。放松训练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类型的疾病都可通过深呼吸训练,使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17]。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不会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且无需借助其他器械,便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使预后得到改善,这种治疗方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均非常高,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18]。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中按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级情况比较,对照组分别是23、14、5、1例,而观察组分别是8、18、10、7例,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接受咳嗽、呼吸训练后,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有很大改善,且Barther指数明显上升,观察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给予呼吸、咳嗽训练,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Barther指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提高康复期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急梗死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通过适度参与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咳嗽训练与深呼吸训练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便于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佳.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训练疗效2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5):315-316.

[2]仙.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5(9):953-954.

[3]滕长波,王晓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12(1):28-29.

[4]郑曼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21):113-115.

[5]马壮,吴军.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16):3028-3029.

[6]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4(9):62-65.

[7]刘亚楠,何井华,杨林霞,等.增量原则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3(12):127-129.

[8]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11(7):593-596.

[9]王志红,黎月英,霍燕嫦.两种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3(8):56-60.

[10]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924-926.

[11]苏明华,宋孟龙,冯旋U.动态监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5(1):636-637.

[12]胡伟芳,周娟华,沈国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14(3):552-553.

[13]王晓云.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8(3):302-303.

[14]李荣成.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原探讨[J].安徽医学,2010,45(6):115-117.

[15]刘容.11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6(12):125-128.

[16]张秀琴,侯瑞莲,周冬梅.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35(1):631-633.

[17]程少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1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