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室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抽血室护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抽血室护士论文

篇1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做好常规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视实验室之外的影响因素如:临床医师列出医嘱,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过程、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很难避免由于患者未做好标本采集的准备、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知识掌握不充分等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统计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记录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的原因及全院中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较高的科室。

1.2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了不合格标本判断标准:(1)标本溶血;(2)脂血;(3)标本内有凝块;(4)输液时采血;(5)标本条码不清或条码错误;(6)采血管错误;(7)标本量少;(8)血气采集的静脉血;(9)24h尿蛋白未标尿量;(10)标本污染等原因。凡符合以上任一种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同时联系临床科室并洋细记录于不合格标本登记本,要求正确留取标本后重新送检。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7软件统计不合格标本原因发生的百分率;统计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统计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

2.结果

2.1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的统计2014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89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7%,临检室26%,微生物室18%,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7%;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52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8%,临检室25%,微生物室12%,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8%。2014-2015年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比较,2014年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下降(见图1)。

2.2不合格标本原因的统计2014年~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标本溶血(36%、31%)、标本脂血(18%、17%)、标本凝固(10%、9%),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均在9%以下

2.3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统计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占全院不合格标本的17%、16%,其次不合格数量较多的儿科占9%、7%、妇科占8%、5%、呼吸内科占8%、7%,中医科、心内科、普外2科、消化科、眼科、心内科不合格数量均在5%以下,口腔科、康复科、血透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最少均在2%以下。2014年2月检验科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见图3)。

3.讨论

3.1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

的统计,发现生化室和临检室不合格标本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化室和临检室承担检验科检测的标本量较多。但2014年和2015年不合格标本各个小组数量相比,2015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从892例明显下降到522例,下降原因主要与检验科开展了对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讲座。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见于标本溶血、标本脂血、标本出现凝块。标本溶血原因见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进针不准,抽血困难以及采血后未及时取下压脉带可能导致溶血;(2)标本运输不当,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也可能导致溶血;(3)标本采集后用力振荡以及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溶血现象。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没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项的工作,导致有些患者高脂饮食,标本出现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前输入脂肪乳等营养液体后采集标本,导致标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现脂代谢紊乱,导致标本脂血。标本凝血的主要原因:(1)标本采集后,护理人员未将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匀;(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导致出现凝块;(3)采血管过期、采血不顺利、血流量小导致采血时间长易导致出现凝块。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标本的比率较少,原因可能有:(1)临床护士对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没有按照《标本采集和运输指南》采集;(2)对护理工作人员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较少;(3)医护人员对采血患者没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项;(4)对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

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儿科、妇科,2015年2月开展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

新生儿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因素。新生儿皮下脂肪薄,血管过细、脆性大,血管过于表浅,血流速度过慢,抽血时较困难或某些新生儿溶血等患儿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剌困难,不能顺利抽出足够的血标本。(2)护士操作因素。护士对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不准,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剌,因针头的机械作用而造成红细胞损伤,外周及末梢血管过细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够的血量,血流不畅时用力拍打穿剌点静脉,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护士使用过细的针头或头皮针,采血针内径过细,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径时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出现溶血。

儿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穿剌时定位不准确,反复提插,损伤血管,造成抽血不顺畅。抽血时患儿剧烈哭闹,肢体固定不到位,造成穿剌困难。全院其他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见于:(1)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的知识欠缺易导致不合格标本;(2)护士采集标本操作技术不规范常导致不合格标本;(3)特殊患者血管定位不准确或采集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等。

篇2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不可替代,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浅谈检验科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1.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环节

1.1检测前质量控制包括从检验申请开始到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此环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上难以控制,它是由临床医生、护士、护工在实验室外完成的。临床上大多数不满意报告是由于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对患者准备有许多要求,如果无准备则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甚至造成误诊、误治。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

1.2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加强对检验人员责任心和医学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培训[1]。

1.3检测后的质量控制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断和治疗信息。由于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致使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无信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目前存在的问题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 是一门集合的科学, 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由于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 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 致使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无信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检验科基础建设薄弱

2.1.1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医学检验队伍中尚存医生、护士改行及未经专业培训上岗者;某些检验工作者质量意识淡薄,满足于实际工作中数量的完成而忽视质量;某些医学检验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不够。

2.1.2仪器设备老化,检验方法陈旧由于某些医院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仪器,检验科不得不用已被淘汰的老方法、老仪器进行检验。

2.1.3过分依赖经济杠杆的作用,致使检验工作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检验质量为了科室经济收入增加,违反技术操作规程,追求生产速度,使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为了降低成本,购买廉价、低质量的试剂及标准品,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终末报告质量下降。

2.2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完善

2.2.1临床医生、护士控制不力检验标本采集前,临床医生、护士不注意患者饮食、运动前后及用药可能会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2标本采集不准确常由于采集时间、部位、数量、防腐剂及抗凝剂使用错误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

2.3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

2.3.1质控措施不落实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质控样本不做或漏做,不能及时将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一旦出现检测结果失控,难以及时查找失控原因。

2.3.2试剂及标准品的质量不合格由于目前市场上试剂及一次性医用度量器具供应渠道较多,管理比较混乱,致使它们流向医院,也有某些医院因减少浪费而使用一些过期产品.

2.3.3室间质评与室内质控不同步许多医院在处理上级检验中心下发的室间质评标本时,不是按要求与工作标本同步处理,多采用“开小灶”的手段来应付。即一旦收到质评标本,便如临大敌,不惜重金买来最好的试剂及标准品,指定专人从加样、测定到取值,反复多次,从而使上级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流于形式,报告的质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实验室的质量好坏。

3.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对策

3.1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应遵循的规则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而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都需遵守以下规则:(1)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

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3)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3.2.1走出误&重新认识质控近年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作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3个误区:

(1)认为开展质控浪费试剂,增加成本;(2)认为质控工作是检验科的事情,忽视临床科室的作用;(3)认为质控即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忽视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对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种包括患者、临床、实验室均参与在内的全面质量保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和临床科室对质量影响的作用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教育,共同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科作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效果,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当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有一定的投入,如果标本量不大,相对来说质量控制对成本的影响较大,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患者首诊合格率,减少了误诊、转院,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改变对质控的认识,重视质控工作的开展。

3.2.2加强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的双向交流强化行政管理有些医院规定新分配入院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等辅助科室轮转,意义重大,临床医生可了解检验科检验项目与特点,可以了解新的实验项目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标本采集方法等。当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时,应及时与检验科沟通,说明情况,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复检。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实验室应每月安排一次与临床医生沟通,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向临床医生解释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的可能原因与对策。据调查,约半数质量问题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这些做法对改善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关系,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检验质量水平十分重要。院级主管领导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以检验科主任和学术骨干为主导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3.2.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一个重要措施,质量是医学检验的生命。从事检验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质控工作的理论、规则和要求,还要有扎实的基本技能,以高质量高素质和高度负责精神,认真分析实验室基本条件。从实验仪器、开展项目、人员素质结构等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内部潜能,因地制宜,制定出最佳的质量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院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技专委会,定期进行查房制度。由科主任负责,成立由各室专业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工作。

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工作中认真负责,认真带教好进修生、实习生,放手不放眼。严格执行三查三对:查检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查检验项目目的是否填写清楚;对姓名、床号、检验结果和诊断是否相符,签发报告单前,必须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篇3

【关键词】留置针;正压;临床应用;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64-01

静脉留置针具有留置时间长,减轻患者反复被穿刺的痛苦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的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是普通留置针存在容易出现堵管,和发生静脉炎,导致留置时间短,并且具有操作复杂容易导致护士被针刺伤等缺点,新型的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避免回血堵管,正压封管避免繁琐操作环节等优点,而且具有超大的腔体和Y型节头,能够满足大流量、多通道的治疗需要【1】。我科对两种留置针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科住院治疗的225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男157例,女68例,年龄20岁-75岁随机分为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组(观察组)和普通留置针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PLT和PT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材料

观察组使用上海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留置针。

1.3 方法

1.3.1 操作前认真核对、洗手、戴口罩及橡胶手套,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穿刺,如遇静脉吸毒的艾滋病患者,因其静脉吸毒致使外周浅静脉广泛硬化、闭锁,可选择颈外静脉;如遇皮肤破溃及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禁止在其破溃及感染处置管【2】。观察组选用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与取下头皮针的输液器连接,对照组选用普通留置针,将输液器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两组穿刺方法相同,找到合适的血管后,在穿刺的上方10-15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用皮肤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为8cm×8cm,嘱患者握拳,护士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使针尖朝上,在静脉上方与皮肤30°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5°,继续进针1~2mm,松开止血带,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套管,完全进入静脉,右手拔出针芯,证实回血通畅后用透明敷料将针眼处、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并固定,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便于观察留置时间。

1.3.2 封管 停止输液时两组留置针的封管方法不同,对照组将输液头皮针拔出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将0.1肝素封管液推注5~10ml,以脉冲式方法进行边推边退,然后加紧单片夹。观察组输液完毕,直接旋开输液器与留置针接口,用0.9Nacl5~10ml封管,关闭按扣式单手夹即产生正压封管。

1.3.3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研究的观察指标有静脉留置时间、堵管率、针管回血、液体外渗、静脉炎、针刺伤、置管前、后PT(凝血)时间、置管前、后PLT(血小板计数),有无统计学意义。(1)留置时间:从患者置管之日起到拔出静脉留置针之日。(2)堵管:封管有较大阻力,回抽无回血或回血慢,重力输液不畅,滴数低于20滴/min或不滴【3】。(3)静脉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穿刺部位出现条索状红线等症状。(4)针刺伤:护士在穿刺过程中及操作后处理医疗废弃物时由针头或注射器引发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部位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害。(5)外渗:指留置部位皮肤异于周围皮肤,留置部位肿胀或皮肤绷紧、发亮,可有或无回血。(6)PT时间、PLT计数前后监测:分别于置管前后给患者抽血送化验室检验。

1.3.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护理

2.1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置管前护士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家属,让其充分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提高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置管肢体剧烈运动或用力过度下垂,置管后要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使留置针在临床发挥更好的效果。

2.2 留置期间的护理

2.2.1 凡使用正压留置针的患者方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并严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如有红肿、疼痛,立即拔出留置针,局部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或用土豆切片外敷,必要时重新置管。

2.2.2 每日更换输液器一附,无菌透明贴敷料两天更换一次。

2.2.3 对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妥善固定,专人护理,教会患者及家属脱术肢衣袖时要多加注意,以免脱衣服将导管拔出,神智不清的患者应加约束带约束术肢,以免把导管拔出。

4 讨论

4.1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减少了长期治疗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和量,正压留置针比普通留置针具有更大的优势,尤其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显得更为重要,既保护了工作在抗艾一线的医务人员,也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机会,同时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方法,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建立了一条绿色的通道。而普通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引起回血、堵管、渗出、针刺伤等并发症(见表2),不仅给患者重新置管带来不适,也给患者在心里和经济上带来一定的影响。

4.2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在输液过程中比普通留置针安全,而且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无需肝素封管,有效防止感染和药物浪费,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4.3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采用先进的塑料制成,管壁平整、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减少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避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本组研究中正压组发生红肿的机率明显低于普通组。

5 小结

我科通过一年多的临床研究表明,新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相比具有单手操作等优点,可有效地避免回血堵管及静脉炎的发生,降低操作者针刺伤的发生,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尤其是艾滋病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或由于长期吸毒致重度营养不良,他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其凝血机制很差,这些患者不宜用肝素钠封管。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避免因使用肝素钠封管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正压无针链接式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留置针,其安全、有效的特点不仅保证护理质量,更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做好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应对护士操作技能进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保留时间,减少并发症,从而使病人感到安全舒适。

参考文献,

[1] 罗江琳,张启芳,张治红.正压留置针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28(17)2084~2085

[2] 杨洁凌,陈德凤, 俊茹等.无针密闭式输液中的问题分析[J].护理杂志.2005,22(3):14

[3] 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02,37(11)853-854

[4] 何伟,张长英,伍桂蓉等.24G直式留置针在肾病内科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J]2010,25(6)505~507

作者简介:

篇4

我到美国的大学读研,如果谈见闻与观感之类,还是从大学校园谈起吧。

就像之前无数次听说的那样,美国大学的校园,果真没有校门,没有门卫,没有围栏。只是信步走在绵延的树丛和青草之间,突然觉得四周建筑物渐渐稠密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已在不经意间置身校园。如果不是每幢建筑物前都有一块刻着院名、系名的石碑作提示,校内与校外之间真的没有任何界线可言,尽是浅草、乱花,渐欲迷人眼。

起初我还觉得,自己无意闯入这样的宁静温婉之中,是不是有些唐突了。奇妙的是,当我带着认真、带着好奇真正踏了进去、参与其中的时候,那些一望无边的草坪、树丛、白云和蓝天便在忽然之间悄无声息地包容了自己,给我通透全身的放松和畅快。那种感觉,就像一位阔别多年的老友出现在自己面前,无言却又微笑着给了自己一个大而结实的拥抱,换我彻底的踏实和心安。

索性大脑放空,随意去走。总有栗色的小松鼠突然从草丛跳出,噗噗啦啦窜上了树,或者干脆悠然在丛间小径与人同行,颇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互不干扰”的味道。我是很紧张的:一是因为自己实在太怕虫子,身边又猛然冒出比虫子大很多倍的活物,心里面那叫一个地动天惊;二来,平日里实在太少与动物为伴,尤其是松鼠。所以我很多次停在原地不知是该自己先走,还是让它先行。但是这种紧张,丝毫比不上心中难以名状的欣喜――在这之前,自己已有多久没能和大自然如此靠近?

来美国后我心目中最大的幸福,便是能在任何想要抬头看天的时候,都能看到这片湛蓝,都能长久地凝望头顶这片透彻纯粹的蓝天。校园中央大草坪的一端耸立着一座钟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每隔一刻钟便有悠扬深邃的钟声传出。钟声长短不一,15分钟那次最短,30分钟时稍长,45分钟更长,最长那次是整点。全校师生便能根据不同长度的钟声大概判断一下时间,安排各自行程。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汪湖水,一对白天鹅长期以此为家,是我们学校另一处代表性景致。两只天鹅在这湖中悠然自得地享受阳光,享受雨露,享受大家来往于湖边时的侧目。在湖里游得厌了,两只天鹅则一摇一摆蹭上了岸,趴在湖边的草坪上自在。我偶有路过,那白色羽毛在阳光下真是耀眼。天空撒下淡黄的光线,柔和地笼罩着大片的青翠和这青翠之上的雪白斑点,这些清晰明亮的色泽,长久又强烈地吸引着我。太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来到的是个公园,其实是在校园里面。

初见校园之后没过多久,我又第一次来到校医院体检。每次想到医院,脑中立刻浮现的便是浓重的药水味儿,冰冷的走廊,还有一脸严肃的医生。所以得知新生入学需要体检的时候,心里还是多少有些不安的。谁想当我迈进校医院的大门,竟然遭遇了预料之外的温暖。虽说是医院,可每间屋子都是暖色,墙壁上挂满花花绿绿的画册和布告,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普及健康知识,浅显易懂的同时给大家提醒和指导。医院里闻不到任何药品和消毒水的味道,处处温暖柔和,像在家里一样。在查体的过程中,护士总是不停告知给我检测结果――niceandnormal(一切都好,一切正常),抽血时一边在我胳膊上涂碘酒一边告诉我说“youaredoinggood(你做得很好)”。负责抽血的是两个正年轻的女护士,我无意间听到她们聊天的内容,听到她们讨论认识的男孩子,cute(可爱)、single(单身)这些词语频现,鲜活着女孩子之间永远不变的关于男孩子的话题。这些最最普通最最真切的情感,才有让这医院生动起来的力量。

校园太大,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常有,好在手边还有地图。地图常年在校车上、校服务处免费提供,随时都有,随时能取。大约七八条公车线路跑遍全城,学生只需出示学生证,便可免费乘车或者免费换车、调换线路。地图背面是各条线路公车的时刻表,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工作日的发车间隔小,方便学生上学放学,到了周末,每班公车的间隔要长一些。各条线路的公车上都有通讯工具,司机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乘客换车情况。在我所住的研究生公寓楼附近是3路车的站点,如果想去某家开在2路车所经线路的超市,我便可以在上3路车的时候告诉司机我想换2号线。于是3路车司机会在接近换乘公车站点的时候告诉2路车司机有人想要换乘那一班车,2路车司机便会停在站点等我换车。各路公车的时间点紧凑而且严密,一般都是保证乘客刚下这一班车就能换上另一班车,省掉很多换车时的等待和繁琐。能为学生提供的便利,学校都已尽力为学生提供了,并且还将继续为全体师生提供下去。这种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丝毫没有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口号之上,而是早已润物细无声般进驻在人的心里。

我很多次跟朋友说,初到此地之时美国人民对待我的方式,让我一点一点明白日后我在对待陌生人时应该怎么样做。

2、我的美国教授

在奥巴马当选新任美国总统之后,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系列的就职舞会。总统和夫人在舞池中深情款款,照例成为全国媒体和民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周二晚上华盛顿的歌舞升平刚过,周三晚间的课堂,Lulu一进教室就神采飞扬地嚷嚷开来: “知道吗知道吗,我昨天梦见奥巴马了!我梦见我在和奥巴马跳舞哎!”话音刚落,Lulu“啪”的一声端好双臂,又在教室前面转着圈儿地跳了起来,边跳还边补充: “昨天吧……我是看完舞会才去睡的觉……竟然接着就梦到奥巴马和我跳舞!”按说女人的 “花痴”往往会在10岁到30岁之间萌芽、发展、,并随着丈夫或儿子的闪亮登场而自然消失。顽固一点的人也多半选择低调处理,心里偷偷惦记一下帅哥即可,“惟恐天下人不知”就免了吧。再顽固的我没见过,谁想在这儿碰上了,而且一碰就碰上个早已超过 “花痴”症状群年龄的高级知识分子。

Lulu,女,祖籍菲律宾,年龄不详,可根据简历上“1979年本科毕业”作粗略推断。主管硕士项目,虽说系里 “老大”并不是她,但前三把交椅肯定有其一的。头衔百分之百是 “教授”,而且是大教授,可她并不愿让众师生叫她的官称,别人嘴里 “Professor(教授)”一词刚出,随性惯了的Lulu大多面露难色。所以我们总是称她 “Lulu”。这个音发起来其实很像吹泡泡,所以非常可爱,可爱得一如Lulu。

每个周一和周三的晚上六点都有Lulu的课。我一直没想明白美国人是怎么安排课程表的,不是晚饭时间上课,就是午饭时间上课。午饭时间有课的话算是运气好,毕竟美国人午饭没有回家吃的,基本都是带饭到学校去、或在附近快餐店里解决。晚上六点上课的话,就只好告别正儿八经的晚饭了。Lulu每次来给我们上课,除了带着课堂所需资料之外,必抱一个玩具。她在前面讲课的时候,玩具就在众人手中传来传去,大家都很喜欢。玩具都是塑料卡通人物系列,颜色鲜艳,旧式录音机一样的大小,卡通人物大多跷着脚坐在底座上、或者举着手站在底座上。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姿势,都是机关。一旦玩具到你手中,你只要试着按一按卡通人物跷着的脚、或是握一握举起的手,必有m&m豆“噼哩啪啦”掉在玩具某个或圆或方的零件里。于是,五彩斑斓的牛奶巧克力豆就成为了Lulu课上雷打不动的充饥食品,也成为了Lulu在系里人尽皆知的标志。

上学期没有Lulu的课,也就很少和Lulu碰面。我对她上课的最深的印象是,她说话节奏太快,我一听就紧张,越紧张越听不懂。后来陆续有研二学生叮嘱我们研一学生,说Lulu很难“对付”,课堂爱搞突击,抓人回答问题,在她手下不好拿高分,而且常以“你们下学期有得受了”之类的话结尾。其实这些评价和Lulu的样子很难对得上号:标志性笑容,咧得很大的嘴角,蓬蓬的类似蘑菇头的发型,非常可爱非常卡通。不过“笑面虎”老师也是有的,再加上我总觉得很难听懂Lulu,所以心里不安极了。Lulu这门课是以研究方法为主,将所学方法运用到毕业论文之中。第一堂课结束之后,Lulu安排我们思考论文研究方向,列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课下和她讨论。她总是咧着嘴眯着眼睛听我讲话,不时点头,好的地方鼓励,不好的地方指导。Lulu非常在意学生自己的想法,她只有在百分之百理解了学生的研究兴趣点之后,才会建议这个课题需要怎么准备,包括看什么书、搜集什么资料、研究方法是什么、具体怎么一步步做。在一次次这样的交流之中,惊觉Lulu的话并不难懂,心里没有了障碍,发音也变得顺耳。虽然自己一向不擅长思考和研究,可还是会在有了任何想法之后找Lulu聊。即便自己漏洞百出,却也依然喜欢那种被人一眼看穿的感受,不尴尬也不羞怯。有了专业的指导,接下来的路才能顺顺地走。

Lulu办公室的门总是大敞。不只是Lulu,在我就读的这所大学里,所有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敞着。学生任何时间需要他们,直接上门即可。为保险起见可以提前和老师约好时间。我常在周五下午到Lulu办公室坐坐。周五中午是老师们的例会时间,所以下午老师一般都在。有时可能只有一个问题,我也喜欢到她办公室去,面对面说清、解决。之后的时间都用来闲聊,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柴米油盐,嘻嘻哈哈不亦乐乎。我常常在听Lulu讲话时心中暗自感慨,感慨这个女人既神气又神奇。业务棒,性格好,受人喜爱受人尊重。带着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活力,到哪都是活宝,到哪都有本事逗大家笑。

Lulu喜欢我的研究课题,愿意做我的majorprofessor,负责我个人的毕业论文。接下来的她会全面接手我的论文,我们会有更多讨论,更多努力。半年之前我想都不敢想,而现在,我开心地认为这是一件幸事。我对Lulu说谢谢,Lulu却说她应该谢我,谢谢我信任她接受她,作为老师能被学生认可,这是她的荣幸。

这就是我的美国教授露露。

3、异国的温暖

我在一个飘雪的周四傍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坐车去系里上课。

还在那站下车,过街,向南。天气恶劣的时候我会提前出门,给自己留出路上行动迟缓的余地,因为害怕摔倒,所以每一步都挪得小心。恍惚听到身后有隐约的叫喊,只是耳机里面响着音乐,音乐之外的一切都不清晰。我还是转过头去看了一眼,没有什么异常――行人不多,想来晚上有课的人也不多吧。有个女孩竟然还在跑步,我们同向。

或许是错觉吧,于是转过头来,继续走我的路。谁料几秒钟后那个跑步的女孩竟然在我身边停了下来,白皙的脸因着刚才的奔跑和寒风的刺激变得略微发红,有些气喘地跟我讲话。虽说我立刻把耳机摘了下来,可一开始的那几个词我还是没有听清。但很快地,我意识到她在向我确认刚才我坐的是不是蓝色3号车。我点头说是,带着一头的雾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看着她向我伸出手来,看着她摊开手掌,这样莫名的动作让我的心脏抑制不住地狂跳,说句实话――我紧张,陌生人的突然闯入让我非常紧张。

她的手中攥着一枚纽扣,深蓝色的钮扣。这是要干什么,她想做些什么,她一连串的行为瞬间唤起了我的不安、疑惑和防范。可是她却那么自然和友好地问我: “这枚纽扣,是不是你的?”我马上低头检查风衣上的这排扣子,从上到下,最最下面的扣眼只有一段线头孤零零地飘着――果然,我的扣子掉了。我连声说是,连声致谢,她的声音依然清脆响亮: “不用客气!”她把扣子递给了我,继续大步朝前跑去,我望着她的身影一路向南,跑过我们系的楼门,拐过楼角向西,渐渐消失不见。

我愣在原地不动,好一阵子不能回过神来。那一瞬间,我像是被某种力量猛地冲了一下,脑子有些发懵。事后我才越发确信, “震撼”,应该才是那种力量最准确的定义。百分之百的震撼,任何涌动的音乐狂潮都带不来的震撼。我记得那个女孩的背影:半长的马尾,黑色上衣,黑色及膝短裤,大步向前。我没来及记住她的脸。她一定和我同乘3号车,但我丝毫没有注意到她,下车时也没察觉有人和我同在那一站下。或许,她是在我刚下车后发现了那枚扣子,于是也下了车顺着我的方向追赶。我已经在这雪地行进了一分多钟,那她又是跑了多久才发现了我?她就那样大步跑着,为了能快一点追得上我大步跑着,难道不怕滑倒在这冰面?天那么冷,她又穿得单薄,就只为了一枚纽扣,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如果我们系离那个小站再近一点,如果我的步子再快一点,如果我已经进了楼门,她就一定看不到我,而这场追赶也就都是白费。

我的脑中闪过很多问题,我想不明白的问题。可我明白的是,这些在我脑中闪过的问题都没能带给她任何的困扰和犹豫。她只是捡起了扣子,一心想要找到这枚扣子的失主,除此之外再无他虑。而我就像一个得到了意外的恩宠和溺爱的孩子,满足、感动得一塌糊涂。只为车内遗落的一枚纽扣,坚定果断地选择了车外的寒冷、冰雪、还有无法预知结果的追赶。

莫大的幸福就在那个傍晚伴着这样一段插曲降临,汹涌而来,让我不知所措。那个女孩跑着离开,想必她也需要尽快赶到她的目的地。很想补上一句叮嘱,叮嘱她 “小心地滑”,可对她来说应该都是多余的吧。如果她真的怕滑,这枚纽扣也就不会重新回到我的手上。谢谢,真的。或许某天我们还会于校园某处擦肩,我们应该都辨不出彼此的样子,可我会永远送上我的感谢,给这位并不相识的女孩。那个傍晚很冷,只是我怎么都不觉得冷了。

从秋到冬,从春到夏,来自于陌生人的帮助、微笑和关怀总是让人觉得温暖。尤其是在异国他乡,却仍能被当地人一视同仁地友好相待,那种贴心的感觉更是难以名状。我多少次想起初到美国的那天,不曾预料在芝加哥O'HARE机场的入关程序竟然持续了那么久。大部分人误了下一班飞机,待我交完入关手续、找到行李、办好托运之后,只剩不到半个小时让我转机。我很紧张,偌大的机场接纳了我,我却不知何去何从。问了很多工作人员,由于听不懂黑人发音仍然不知所措。直到终于找着安检口、过了安检、我再次向一个美国男人确认GateB14的方向、他很确定地指给了我之后,我才看到一丝或许不会误机的希望。只顾拉着箱子朝登机口跑,已经跑出一段距离突然在机场的嘈杂声中听到那个美国男人响亮的关心:“You'lbeOK(你不会有事儿的),ma'am!”声音传来,遥远又悠长。突然觉得宽慰,鼻子一酸想要流下泪来。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关心,于我,那么柔和,那么适当,那么温暖。他完全可以不必继续关注已经跑出很远的我,完全不必补充那句贴心的安慰。可他还是冲我喊了,他看出了我的惊慌。我一边继续前行一边转头向他匆忙地喊着 “thankyou”,我们之间隔了很多的人,我喊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那声音虽然由我口中发出,可那力量却是他给我的。在那样一个奔波的时刻,一个陌生的人在夜色笼罩下的芝加哥让我第一次在漂泊之中拥抱安定和宁静。

我很开心我现在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个敢于表达、注重形式的国度。在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品性之后,西方文化开始为我的生命注入新的内容,一点一点学习对陌生人微笑、向陌生人伸手。在学校,在超市,在街头,很多人擦肩而过,很多人相视而笑。原始质朴的微笑本是透着善意透着友好,可太久以来我们不向陌生人微笑,陌生人的微笑会让我们觉得图谋不轨觉得紧张。太久以来我们不问陌生的人是否需要帮忙,我们害怕陌生人的善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太久以来我们不愿打开自己,希望被人关心却又拒绝交换沟通和信任。可是,有谁从心底里不想收到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我是想要的,想要每一句 “nopressure(别有压力)”、每一句 “givemeahug(我们抱抱)”,想要帮助,想要关心。我知道温暖的感觉有多么好。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内容形式,人与人的相依都有同样的暖。当我们不再害怕和陌生人纠结的时候,日子会不会变得更开心、更有安全感。

4、美国的教堂

8月2日,是美国的一个礼拜日,我的美国朋友Mary又一次开车带我到教堂去参加活动。说实在的 ,我并不是基督教徒,也对西方的那位“上帝”心存疑惑,我来这里,更多的是想感受另一种美国文化。

基督教是美国的第一大宗教,在这个崇尚信仰自由的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各式各样的教堂遍布每个城市乡村,是不容忽视的美丽景致。

有些教堂年岁已高,从久远的年代保存至今。这种教堂多在曲径通幽之处,有大片的花草树木掩映。教堂顶端是高耸的塔尖或半圆的穹隆,嵌在顶端的十字架是教堂最显眼的标志。斑驳的石墙上留下太多时光逝去的痕迹,而教堂却在这种古老的过程里越发优雅和庄重起来。更多的教堂是后来新建的,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有的复古,有的现代,有的屋顶上挂十字架,有的屋顶上挂钟……但不管怎样,这些建筑都保留了自身特有的宗教风格,人们仍能很容易地将教堂同其他建筑区分开来。

教堂是个供大家同上帝对话、与上帝交流的地方。大部分美国人选择在周日上午到教堂做礼拜。每到这个时候,教堂前的停车场总是停满了车,礼拜结束之后教堂附近的交通甚至还会稍显拥堵。教堂里坐满了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一个个都热情又虔诚。

我喜欢隔三差五地和Mary一起去教堂做礼拜。之前我对教堂的了解是非常有限和狭隘的,以为做礼拜就是听听唱诗班缥缈的合唱,听听牧师冗长的讲经。直到去过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礼拜形式和我之前想的截然不同。礼拜的前半部分是唱诗,但却告别了任何传统形式的唱诗班合唱,取而代之的是由流行歌手组成的乐队领唱。乐队一般包括一名架子鼓手、一名键盘手、两名吉他手、两名歌手,两名歌手通常一男一女,一个主唱一个和声。乐队演唱的圣歌多以摇滚乐为主,显得年轻又充满活力。歌词琅琅上口,一字一句歌颂上帝。舞台配备了齐全的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中间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每首歌曲的歌词,方便大家合唱。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种现代化的教堂,或者说,同一个教堂并不适合所有的基督徒。好在美国的教堂众多,每一个基督徒一定能在风格各异的教堂之中找到一所最适合自己的,这是一件幸事。

我常常和美国朋友一起唱得不亦乐乎,总觉得这不仅是一场礼拜,更是一场演唱会。台上的乐队吸引着我,台下站起身来唱歌的每一个人同样打动着我:头发花白的老人唱得起劲,情到深处将手高高举过头顶,掌心向前,想离上帝更近一点;左前方的夫妇唱得投入,丈夫搂住妻子的肩膀,和着旋律轻轻摇晃;右前方的夫妇同样虔诚,丈夫自始至终轻揽妻子的腰,在追寻上帝的道路上还做好伴侣;更有跟着父母来做礼拜的小孩子,屏幕上的很多词语甚至还都不认识,可他们还是乖乖站在父母身边,认真学歌。至于我身边的Mary,因为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每一首圣歌她都会唱,并且唱得大声。Mary时常一边唱歌一边将一只手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放在胸前,或者双手手心打开举过肩膀,或者闭上眼睛。歌声里传出她自己的信心,更是她自己的信念――追寻上帝,相信上帝,忠于上帝。

两首歌的间隙由乐队主唱带着大家祈祷,所有的人把头低下,闭上眼睛。祈祷的内容仍是感谢上帝,感谢他把大家聚在一起,于是大家才有机会学习他、了解他、聆听他的教诲;感谢他为大家赎罪,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感谢他一直和大家在一起,并且送来恒久的爱。

唱完圣歌之后是讲经时间,每周的主题不同,关注的章节不同,演讲的牧师也不同。说是讲经,其实并非一味地照本宣科。每个牧师都是脱稿讲经,围绕一个主题滔滔不绝。讲经的过程丝毫不显乏味单调,通常会以最近发生在牧师身上或者朋友身上的日常小事开头,在台上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了好大一段故事之后才落脚到《圣经》的某一两句话上。大家在台下听得兴致盎然,不时哈哈大笑。我是很佩服牧师们的讲经功力的,因为他们从不急于通过一次讲经为大家灌输太多东西,而是每次一小段,几句话而已,循序渐进。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一点一点建立同上帝的联系,日子久了,也就与上帝难解难分了。

很多人会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或是在《圣经》上勾勾划划,像极了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圣经》有很多版本,各版本在措辞上略有出入,但主旨相同。每个人手上的《圣经》版本都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都被人小心翼翼捧在手中,视若珍宝。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圣经》是衡量世间一切行为的标准,人们通过《圣经》分辨美与丑、是与非。牧师在讲经的过程里会反复强调《圣经》的主要观点: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孩子应该尊重父母,从内到外服从父母教诲;丈夫要有责任心,支撑家庭、保护妻儿;妻子要对丈夫忠贞,相互关心相互照顾……

令人感慨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从小跟着父母学习、倾听这些讲义,接受这种教育。《圣经》从此逐渐渗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他们生命里深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旦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来接受这种教育,就势必会在社会伦理上、道德理念上形成巨大的力量,继而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进一步推动这个国家在各领域的进步。

教堂并非只是基督徒们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地方。除了做礼拜之外,教堂更像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有其他的社会功用。很多教堂都会开展各种慈善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地区、个人。每逢感恩节、圣诞节等美国传统节日,教堂都会举行相关庆祝活动。去年感恩节的时候,学校某一教堂就为学生准备了很多南瓜,大家可以将南瓜随意雕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规模稍微大些的教堂还会为国际学生搭配口语伙伴,教堂事先通过邮件了解你的个人信息,然后挑选和你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美国学生作为你的口语伙伴。两人一组,一个星期至少见一次面,以此方式提高国际学生的口语,帮助国际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我就是这样和Mary认识并成为好友的。其他由教堂组织发起的社会活动还有很多,教堂在成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更以社区活动中心的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

5、生活琐记

每个周二周四早上九点,我都会和谢莉老师相约办公室,接受类似做考勤或改作业的任务指派。谢莉每次必和拉杆箱一起出现,在办公室坐定之后便开始“噼哩啪啦”从箱子里往外掏午餐,香蕉、酸奶、咖啡、各种盒装袋装食品。在美国,这是老师们共有的行为习惯之一。早晨来,下午走,这中间需要上课和打理各种教学事务,所以午餐就在办公桌后、电脑前解决了。系里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下都 “暗藏”一个长宽高一米左右的冰箱,不大,但存放午餐是足够了。年纪很轻的工作人员喜欢叫外卖,或者午饭时间开车到附近餐厅吃,全当出去活动活动筋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如果老师们要集体开会,教秘通常会为大家预定皮萨、三明治、两三种汤,配上沙拉、甜点、饮料作为午餐,在会议室里先吃饭再开会。没有吃完的食物可以放在系里专供教职员工使用的厨房里,厨房和私人住宅的厨房完全一样,还置放着一张圆桌、几把座椅,是老师们休息闲聊的场所之一。

地下一楼有间专为研究生提供的休息室,只有研究生才能拿到钥匙。休息室的一半是助教助研的办公区,每人都有各自的办公桌椅,方便大家工作学习。我常用的教材和资料大都留在我自己的办公间,省掉了背来背去的麻烦。休息室的另外一半有沙发、电脑、打印机、书橱、信箱,研究生们没课的时候常在这里写作业或者休息。两部分中间是个厨房,冰箱、微波炉、桌椅都有,冷藏、加热食物都很方便。有时老师们的集体午餐订多了,吃不掉的就送到我们这里来,放在厨房中间的大桌子上,大家随便吃随便拿。

至于本科生,虽然没有专门的休息室,但系里系外也全都是吃吃喝喝的地方:阅览室啊,教室啊,随处可见的沙发、桌椅啊,草地上,树荫下,咖啡屋,图书馆,任何你能想到的地方都能用餐。就连系里自动售货机的旁边都摆好了桌椅,常常有学生坐在桌子上、靠着墙边吃边聊。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制的或从快餐店买来的三明治作午餐,各种饼干、巧克力棒和咖啡也同样流行。还有些人爱吃奶酪,独立包装、细长的圆柱条形的奶酪,撕一绺吃一绺,饶有兴致。

既然自己带午饭的风在如今的上班族和学生族中间依然刮得很盛,所以不管是公司还是学校,都尽量为大家提供用餐条件,方便大家用餐。一方服务到位,另一方就容易兴致高、劲头足。就像李开复在解释Google为何提供绝好的伙食给员工时说,员工在琐碎的事情上少花时间,就能更专心地去做工作。

另外一个琐碎却重要的话题当属厕所。美国的厕所是个不能不提的好地方。现代社会愈加成熟的时候,厕所也逐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地方经济水平、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代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到市政厅还是普通人家,美国人的厕所从来不会让你感到不适和尴尬。就拿我们系的厕所来说,地面常年一尘不染,美国学生都是随手把书包或外套往地上一放,连墙上的挂钩也懒得用。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确实被他们如此放心大胆的行为吓坏了,心中暗自感慨美国人的卫生习惯真叫一个差。后来渐渐发现每次去厕所时地面都像刚被打扫过一样,才明白美国人的 “不讲卫生”是以 “讲卫生”为前提的。只是我至今仍然坚持把书包和外套挂在墙上――之前的厕所阴影不是那么容易就驱散的。厕所里的洗手池冷热水都有,每个洗手池旁边的墙上都嵌着装洗手液的塑料盒,轻轻一按即有香香的白色泡沫滴落下来。洗手台的两端配有白色或米黄色的擦手纸,擦手纸的旁边一定摆放着垃圾桶,方便大家擦完手后顺手把纸丢进桶中。厕所里的卫生纸一向充足,随时需要随时取,所以外国留学生们很快养成了去厕所时不带卫生纸的习惯,估计回国之后把这 “毛病”改掉会很艰难。厕所里除了洗手台上会安装一排宽宽的半身镜子之外,一般还会配上一两面可以照见全身的镜子,补妆、更衣都很方便。至于马桶隔间,每个厕所一定会有至少一个隔间是普通隔间的两倍大,那是为了需要轮椅的人和身形过大的人专门准备的。没有特殊人士使用的时候,那些隔间仍然面向所有人提供。其他地方的厕所,比如超市、加油站、商场,基本设施也都一应俱全,差别无非是在面积大小、内部装修设计或者纸质上。

篇5

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可是人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据权威部门报告,70%以上的职业人群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全国高血压患者已逾2亿,糖尿病人4000万以上,每年新增癌症病人200万: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10年前下降了5岁,仅为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则低17岁。“健康虽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的观念促使人们更注重和寻求如何运用最好的方法来预防、缓解和改善亚健康及慢性病的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是化学药品、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日趋严重,医源性疾病大量涌现。

比如说:医生询问病史只是草草而过,精神、社会、环境因素一概不涉及;体检往往限于病变较明显的部位,有时竟将这一关免了;急于开化验单用来证实临床诊断的倾向性诊断;滥开化验单,就像猎人不用瞄准星而四处射击一样,不必要的、而且有害性检查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重了病人的精神负担,均可导致医源性疾病。临床往往还因医生语言不慎都可引起患者某些方面的损害而形成疾病。

而今,医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普遍。最近施梅尔在美国耶鲁大学作了八个月研究,发现1252名住院病人中,240人患有与医院环境或接受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对诊断过程、药物、输血反应和医院感染。其中44人病情严重,16人死亡。1989年,斯蒂尔和助手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中心作了五个月的统计研究,发现815名住院病人中,209人患有医源性疾病,其中1 5人死亡。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源性疾病”有增长的趋势;因医德医术不佳和医院管理混乱而引发的医疗事故和误诊误治屡见不鲜;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滥施各种有创性检查给病人带来了伤害或后遗症的现象层出不穷;病人因轻信虚假医药广告误导和伪劣失效药品坑害,或盲目胡乱服用药物而引发的疾病也在大幅攀升。“医源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常见疾病。

1、缺乏医德:作为医务人员,如果缺乏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必然会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层出不穷。一位19岁的初产孕妇,因臀位难产。早期破膜,住进某医院。该院妇产科主任为了学习验证美国的一本医学杂志中介绍的“臀位可以自然分娩”法,拿这个产妇做实验。当胎体娩出,胎头还在宫内,其他医生提醒他尽快采取措施,避免胎儿死亡,他不接受,结果产期长,导致新生婴儿吸入性肺炎窒息死亡。

2、医术不佳:医务人员的医术直接关系着治疗疾病的效果。一位52岁的男患者,患痔疮10多年了,痔疮有时候脱出、出血。那医生用“枯痔散”外敷治疗,每天两次。到第三次,痔疮虽然已经坏死,但患者体温仍在38℃,伴有腹泻、下坠等症状。这个医生未能掌握“枯痔散”的中毒反应,没有及时停药和解毒,还继续用药3次,后来经过抢救无效死亡。

3、粗心大意:医务人员如果在诊疗中粗心大意,会给患者带来灾难。一位男性患者,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在某医院中度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由于主刀医生粗心大意,将导管误插入右股静脉,引起动脉压降低,静脉压升高,造成手术中心脏骤停,手术后心跳无力,神智未能恢复。尽管当时采取种种措施进行抢救,患者仍死亡。

4、违反规程:临床诊疗技术已经形成有效严谨的规章程序,如果在诊疗中违反这些规程,将会引出不良后果。一位男性患者因食道癌住在某医院外科10病床,准备手术。手术前一天医嘱配血,该护士未经核对姓名、床号,误采了11号床患者的血样送去检查。第二天,在气管镜插管全麻的情况下为10号床患者做食道癌切除及食道胃吻合手术,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患者才脱离危险。

5、误诊误治:误诊误治在临床医学中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也很严重。一位28岁男性患者,1976年6月出现腹痛腹泻,同年9月发现贫血,他所在的学校的校医诊断为脾胃不合引起的贫血。1979年春,某家大医院诊断他是“缺铁性贫血”,给其补予铁剂和维生素治疗无效。同年6月他去某个中医医院求治,仍被诊断为“贫血”,鉴于他的体重减轻很快、血沉每小时高达82mm,并出现胸水。可以用手摸到左下腹有肿块,才被怀疑是恶性肿瘤,正当进一步确诊时,患者于6月26日死亡。尸检证明为结肠癌腹腔广泛转移。

6、药剂错误:因调配、发售或应用错误而致病、致死者屡见不鲜。一位9岁患儿,消化不良,医生给开了葡萄糖50g,让分次冲服。患儿家长回家按医嘱喂服时,患儿哭哭啼啼拒绝服用,后家长发现葡萄糖水有苦涩味,就拿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药房误将硼酸粉当葡萄糖发出。第二天早晨,孩子病情突然恶化,剧烈呕吐、腹泻、血压下降,经过急诊抢救无效死亡。

7、护理失误:护理工作是临床诊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失误后果也非常严重。在我们国家医源性疾病也经常发生,最严重和影响最大的一起护理失误。就是1999年6月14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的全国医疗最高赔偿案“脑瘫龙凤胎获赔290万”的案例。由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那一对出生不久的男女婴儿意外脑瘫致残。

有关链接:

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王国,制订法律中有对医生奖惩的条款,同时也考虑到患者是处于弱势,如果将病人治死,或弄瞎眼睛,损害视力,医生将被砍去双手:如果将一个平民的奴隶治死,医生要赔偿一个奴隶;如果弄瞎奴隶的双眼,医生用银子赔偿他的半个身价。这对医生过于严酷,但是对加强医生的责任心,预防医源性疾病有积极的意义。古代秘鲁的印加入的医药卫生也较为发达,那时已经应用了外科钻颅术,并制止滥用药物致使麻醉剂成瘾,这对防止医源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明清两朝以来,我国对医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非常不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医学杂志和学术会议发表的文章很少见到有关于医源性疾病的内容:医疗机构对医源性疾病的发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以至成为今天众多医疗纠纷的渊源和医患矛盾的焦点。

诊断性医源性疾病

诊断性医源性疾病,是在诊断疾病过程中,由漏诊、误诊导致的医源性疾病。当存在着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低、诊断条件差、诊断资料不足、医者的判断失误、对新的诊断措施及器材尚未熟悉和掌握等情况时,此类医源性疾病常常随之出现。其中诊断措施(例如穿刺

术、内镜检查、X线造影等)失误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更是应该避免的。

[实例]他为何闯入单身女郎的房中

主任医师:杨辉

早晨我在观察室值班,刚接班,楼下急诊室就来了一个危重病人,我赶忙下去帮忙抢救。下楼时在楼梯上遇见一个男青年背,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走上来,我看了病人一眼,病人的眼睛半睁半闭,好像有意识障碍。约一个小时之后,那个青年惊慌失措地从观察室跑下来找我,说他父亲有糖尿病,不能输葡萄糖。我赶紧回到观察室,只见老头儿躺在床上两眼惊恐地盯着挂在输液架上的那瓶液体。我看了看液体,是10%葡萄糖,内含维脑路通。我问他:“你有糖尿病吗?”

“有。”他马上回答。

“多少年了?”

“刚得,”他回答,人显得非常清醒。可是我记得一个小时前我们在楼梯上相遇时,他双眼半睁半闭,好像是意识不清。一个意识不清的人静脉输入葡萄糖之后就清醒了,我马上想到低血糖。我拿过病人的病历一看,诊断。是“脑梗死?”,治疗是静点甘露醇和10%葡萄糖及维脑路通。

于是我仔细地询问病史,病人4天前因身体不适到一家工厂的职工医院就诊,医生给他验了血,告诉他得的是糖尿病,给了优降糖和降糖灵,让他一天吃3次,每次各1片,病人遵嘱连服了三天。

从昨天上午起,病人开始感到乏力,晚餐前在外边散步时觉得乏力加重,而且有点恍惚,就赶紧回家,勉强上了楼,可是却一头钻进邻居的家门。邻居是个单身女青年,平日病人十分注意男女有别,从来不进邻居的屋。时值盛夏,这位女青年穿得很少,突然钻进来一个老头儿,十分难堪。

但因老人平日规规矩矩,她原谅了老人的莽撞。

病人被邻居送回家后,倒在床上就睡了,晚饭也没吃。睡眠中病人出现间断性狂躁,发作时又哭又喊,妻子上来劝慰,对妻子又打又骂。一家人都以为老头儿得了精神病,赶紧把病人送到医院的急诊室,这时是当晚9时。

病人一到诊室,发作就停止了。急诊医生一检查判断是浅昏迷,就让病人到附近一家医院去做脑CT检查。两个多小时后病人回来,脑CT检查未见异常。此时病人有些清醒,要东西吃,家属忙买来饼干。吃了几块,更清醒了,闹着要回家,当时可能正是就诊高峰,值班医生也没有再深究,就让病人回家了。

病人到家后又睡了,睡眠中又间断发生哭闹,到了凌晨,再次躁狂,又打又骂,几个人也按不住,妻子以为老伴是中了魔怔了,吓得直哭。早晨病人再次被送到急诊,医生就以脑梗死把病人留院观察输液。

输液时病人大吵大闹,拒绝输液,几个家属只好按住病人,强行输入。甘露醇顺利输完,10%葡萄糖+维脑路通液输入10分钟后病人安静,稍后病人苏醒。病人一醒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大惑不解。家属这才知道病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全然不知。

当病人得知正在给自己输入葡萄糖时,立刻勃然大怒,命令家属赶紧叫医生来。

听到这里,我的诊断完成了,这是医源性低血糖!我马上让护士给病人抽血验血糖。

病人已清醒,这瓶葡萄糖要不要输完呢?

我于是问病人4天前那次血糖是多少。我当时这样想:如果那天血糖很高,说明病人的糖尿病很重,这瓶葡萄糖就不再输了。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病人回答竟是“6.22”。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回答还是“6.22”。恰好那张化验单家属随身带着,我要过来一看,目瞪口呆,化验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6.22”。血糖6.22HHOL/L,优降糖和降糖灵1天3次,每次各1片,这是多大的一个误诊和误治!

遇见以下两种病人,都要想到医源性低血糖的可能。这两种人是:1、意识障碍者;2、精神异常者。而且凡是昏迷患者都要想到医源性低血糖,并且询问是否为糖尿病患者,如果是糖尿病患者,不管近几天是否使用过降糖药,一律立即检查血糖。

如何做好医源性疾病的诊断?专家建议:

一、明确病因

二、病因诊断应尽量具体

三、病因诊断还应该有别于其他致病原因

四、医源性疾病诊断的定位应准确明晰

治疗性医源性疾病

治疗性医源性疾病指由于误诊而误治或治疗不当而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药物性医源性疾病。药物导致的医源性疾病是指临床上用药不当,其产生有害的作用超过其有益的作用,导致另一疾病的发生而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临床医生对药物使用指征掌握不严,对剂量使用不合理,在用药过程中观察不够严密,以及对药物的伤害作用根本没有了解,因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甚至致命的DID发生。

2、手术性医源性疾病。是由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及其它原因,在手术过程中导致的医源性疾病。有些手术性医源性疾病非常严重,可危及生命或导致死亡。

3、感染性医源性疾病。以往所谓医源性感染指院内感染或医院内感染。然而,医院感染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医院,应该包括与防治疾病有关的各方面,诸如医院、诊所、疾控中心、疗养院、家庭病床、制药厂及输血站等。因此,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感染的疾病,均应属于感染性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感染已成为美国的第四位死因,导致每年有8.8万人死亡,病人住院日延长,如外科伤口感染延长住院日8.2天,泌尿系感染延长1.4天,医源性肺炎延长1~30天。每年因医院感染增加的医疗费用大约46亿美元。在我国,住院死亡病人中约22.22%的死因,直接或间接与医院感染有关,每例增加的医疗费用约2400~14000元人民币,延长住院日15~18天。其原因剖析如下:

一、医疗机构违法、违纪、违规。

二、对医疗法规法律认识不足。

三、医院缺少严格的日常监督、检测措施。

四、对外源性带入感染缺少警惕,误诊、漏诊、混合收容。使传染源带入。

五、医院建筑布局不合理或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医院管理不到位,无必要制度或有章不循。

七、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措施。

八、抗菌药滥用造成双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九、血源性疾病传播。我国部分地区对献血、输血管理不严格,极易造成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甚至艾滋病的传播。

十、不安全注射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不规范。

性问题,人为作用和医源性误导

在医源性疾病中,还有一种让人十分关注,那就是医源性障碍。

国外一位著名医生说过:“过分热心和不适当的提示会引起性困难”,这句名言决非夸张不实之词。只有临床医生不断丰富他们的性知识宝库,他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才能更好地维护病人的利益。特别是我国医学教育中尚欠缺,广泛的性教育,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可以见到医生向病人传播错误的性信息或给以完全错误的治疗和指导。

例如,一位有两个孩子的26岁的妇女来临床进行常规体检时,医生关心地问起她的性生活的情况,这位

妇女已结婚5年,婚姻美满,她对每周2~3次的性生活十分满意,但她从未达到过。医生告诉她,在性生活中她还应得到更多的乐趣。

虽然这位妇女对性治疗并不热心,但她还是勉强同意动员丈夫一起来参加治疗。在治疗中丈夫谈起他没有意识到妻子缺乏,他对妻子一直欺骗了他感到十分恼火。尽管医生向他指出这种情形很常见,事情的发生并不在于他做或未做什么造成的。但这位丈夫已感到他作为一个男子汉已不那么称职,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夫妻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和谐之处,最终,医生不得不请心理医生给予帮助,结果花费了几周时间才使这对夫妻恢复到治疗前的婚姻关系状态。

这就说明当要治疗的案例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时,医生在让病人接受其性治疗方案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以保证不会引起病人或伴侣的任何不安。有些妇女没有获得过,但她们仍能从亲昵行为和性活动的接触中得到乐趣,因此,不必强求他们参加治疗,治疗建议和安排只是提供给那些对性问题感到不满足并迫切希望得到改善的人。

有一位家长领着5岁的小男孩看病,主诉是小男孩爱用手玩弄生殖器,医生针对小儿问题本应告诉家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不应大惊小怪,但这位医生却采用恫吓的方法把孩子训了一番,“你再不听话就给你打针、开刀”,据说,他成功地治愈了这例小儿患者。孰不知这种恫吓方法正是心理治疗之大忌,它往往是日后障碍的原因之一,可叹的是该医生还总结成论文到全国学术会议上去交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医生的权威性和在孩子心目中的可畏的形象,他的恫吓显然比家长的恫吓具有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还有的病人在谈起不育或阳痿、的时候,总要检讨自己过去有史,有的医生便说:“你看,我早就猜出来了,要不是你怎么会得这种病?”这就使病人的精神包袱更重了,连医生都说是的结果,这回可完了,反正早也发生过了,就像白纸上的污点想洗也洗不掉了。这种庸医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性领域始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医生不负责的回答和处理则是其中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往往会随意或顺便地提出一些性问题,对医生来说可能早已司空见惯了,但对病人来说每个问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与她自己有关,甚至对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或困扰已久的,所以每个问题都是重要的。如果医生对与性有关的哪怕是再无知的问题作出漫不经心的回答,那就很可能给病人带来伤害,而很难对病人有什么帮助。

例如一位20多岁的妇女问起书本上曾见过的一个医学术语“”是什么意思?医生告诉她这是同性恋者喜欢的一种变态行为。这位妇女立即紧张起来,因为她和丈夫不时地实践这种行为,医生的回答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原来我们是变态的”,严重的内疚感和羞怯感使她郁郁寡欢,惶惶然不可终日,幸亏她及时请求另一位精神科医生治疗她新出现的问题,否则她将因医生不负责任的回答而产生长期的情绪波动和紧张。教训是深刻的,其实她所问的只是一种正常的。

医生性观念和性态度的偏差,对性健康和性卫生保健的无知和放弃,不敏感,语言的笨拙,不能以他们的权威性角色的力量来处理问题,都是性治疗医生所忌讳的。

在现代医疗手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医生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这仅仅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人类对肌体和生命认识,却始终都是在探索的路上。因而,医源性的疾病总是不可避免……

医源性疾病大预防

20世纪前叶,西医大量应用化学合成药、放射线及手术等诊疗手段防治疾病,引起了不少的医源性伤害或疾病。在几十年短暂的医事活动中,证明了西医所致医源性疾病的严重性。

有专家认为,对于医源性疾病来说,中医有招。从历代文献来看,无不包含着“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并且从中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都采取了防治医源性疾病的措施。整体观是中医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基础,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的措施有:防治并重的指导思想、四诊合参的诊断常规、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虚实补泻的针灸方法和君臣佐使的配方意义等,这就是中医防治医源性疾病的优越性。

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医也会引起医源性疾病。人参、艾叶、知母等都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应该怎样全面预防医源性疾病呢?邢哲斌教授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专家门诊主任医师。从20世纪50年代邢教授就对医源性疾病有所重视,1996年主编中国第一部《医源性疾病学》专著,它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医源性疾病专著。记者采访了邢哲斌教授,请他谈谈关于医源性疾病的预防。

详问病史――发现医源性疾病线索

诊断医源性疾病,贵在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全面调查、科学分析,才能正确诊断。只有如此才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增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和责任心,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破除迷信――提高国民对医源性疾病认识水平

针对医源性疾病,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广泛宣传科学卫生知识,破除迷信,鼓励患者有病及时去医院治疗。媒体应当经常刊载医源性疾病的危害和有关防治的通俗易懂知识,提高国民对该病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