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1: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自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自信论文

篇1

主持人语:从春秋时期孔孟所形成的儒学,到汉代之后两千年间形成的儒教传统,其间经历了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原始儒家的积极进取面不断被削弱,而“尊尊亲亲”维护秩序的观念则大为弘扬。近代,儒学受到批判,孔家店更在中进一步成为被砸烂的对象,虽然其中掺杂着那一时代过激的社会情绪,但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儒学自然有其应有的价值和学术地位。在抖去两千多年间覆盖于其上厚厚的尘埃之后,儒学中的精华部分仍然可以成为今日重构中华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方勇先生在其《“新子学”构想》中提出恢复儒学在先秦时期的子学地位,然后取其民主性精华,弃其封建性糟粕的主张,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

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文化建构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常忘掉著名史学家司马谈所写的《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一文不长,却对先秦时期的几个主要学术流派的“治世之学”作了一番简明而深刻的评述,文中分别概述各家学说要点,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他认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的六家学说,各有其“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不可不察”的存在理由,因为诸家学说均是“务为治者也,直所言之异路”(即各家均是探求治世的学说,只是提出的主张途径不同)。应当说,司马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他最为赞赏的是道家学说,但他也认为应当汲取先秦诸子众家之长。而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两汉经学成为这一时代的统治思想,也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传承与弘扬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热烈讨论中。传承“经学”“新儒学”“新子学”“新仁学”等主张,也相继被提出。书院、国学院等教学机构或由民间创办,或由高校、研究机构设立,展现出一派生机。虽然在当前的讨论中,传承经学,复兴儒学的主张高于“新子学”,但我仍然认为,以“新子学”所提出的“子学精神”来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重构今日的中华文化意义更大,更具说服力。

本刊本期刊载了有关“新子学”研究的一组文章。“新子学”是2012年方勇先生在主持“子藏”工程的同时,提出的理论构想,并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使这一构想更加系统和深化。近年碚庖焕砺鬯伎荚谘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港、澳、韩国等文化圈和学术界也受到重视,并相继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但是和当前呼声甚高的儒学、经学、国学等比较起来,“新子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

主持人:汤漳平

篇2

1.信息化物流的定义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系统,在其理想状态下,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同主体以及行业中的不同主体)能够自主获得与资源配置、运营作业等相关的物流信息,以支持其作出最优决策。同时,在社会宏观层面上,该物流系统能够引导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参与主体走向有序、协调、共生、高效的竞争格局。信息化物流与物流信息化的区别在于,物流信息化是相关主体在已有物流资源框架下,旨在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并改善物流绩效,但当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信息流对原有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方式及运营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便会逐步显现出来,并进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资源架构,以信息流转变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即由物流信息化转型为信息化物流。

2.信息化物流的特征

信息化物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任何参与物流分工协作的主体都可以自动加入或退出这一系统。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专长自主选择所从事的物流活动类型。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审批制,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监管模式更多体现为事后的法律追责。其次是社会性,也可称为公共性。信息化物流系统是物流信息及其相关服务共享的基础设施,任何物流参与者均可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信息化物流系统不仅能够为系统内的参与者提供物流信息以帮助其决策,而且能够向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工具及配套服务,这使得多数物流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获得以较低成本参与更深层次社会物流运行分工协作的机会,即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以往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技术门槛显著降低,信息化物流系统可为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参与者“赋能”。最后是生态性。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物流运作主体通过利用、处理、分享物流运作信息,彼此形成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物流运作共同体。信息化物流以上三个特征使得其中的各物流运作主体形成了互助互利、协作共生的竞争关系。互助互利指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各参与主体是物流信息的生产者、分享者和使用者。每个物流运作主体在参与信息化物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身的运营数据,这些信息中具有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可以通过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参与者,每个参与信息化物流运作的主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都会使用整个系统提供的,同时也是其他主体共享的物流信息,以方便各主体作出最优决策。协作共生指的是,各物流参与主体根据信息化物流系统中提供的物流运作信息,形成互相配合协作、互相依存的物流运行状态。此外,由于信息化物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如果系统内各运作主体之间存在效率差异,由开放性导致的资源快速流动将使这一差异得到快速消除,因此这一系统的参与者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信息化物流对物流运作主体的另外一个明显作用是“赋能”。信息化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基础设施,它由于广大的覆盖范围以及低廉的信息和技术成本,使得参与其中的物流运作主体所面对的技术门槛下降,从而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获得了深入参与社会物流运作分工的机会。

3.信息化物流的要素

信息化物流的组成要素包括运营主体、支撑体系、信息平台和政策变量。具体参见图1。首先,运营主体包括物流供给方和物流需求方,这两类群体是信息化物流的主体和骨干。其中,物流供给方主要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服务的提供方。物流供给方是物流运营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主要的参与者。而物流需求方是物流需求的来源方,它们的物流需求信息是物流供给方制定产品规划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其次,支撑体系指由信息化物流重要利益相关者组成,支撑信息化物流发展的各类物流标准、配套服务等所有内外部资源的总和。支撑体系与物流运营主体、信息平台构成了信息化物流的价值网络。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行业,其价值来源于不同运作环节的有效组合,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进行支持。例如,物流设备的维修、信息系统的升级、库房的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配备等。其三,信息平台是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各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载体。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两部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以及向系统内的参与主体物流运作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物流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而电子商务平台则主要提供物流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其四,政策变量主要指影响信息化物流系统运行的各种外部行政法规的总和。

4.信息化物流的输入与输出

信息化物流是一个社会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笔者认为,其主要输入和输出分别是物流运作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物流理论要求将物流运作信息分为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给信息、物流中间信息三类。其中,物流需求信息主要指物流需求的空间、时间等一系列物流服务需求方提出的有关物流服务要求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物流过程中的各个地域节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货物的包装和运输要求、愿意支付的价格等;物流供给信息主要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提出的涉及物流服务能力的相关信息,这类信息包括运输能力、仓储容量、服务水平、运费报价等;物流中间信息主要包括天气信息、路况信息、物流政策信息以及相关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经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处理,可以转换为供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利用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本文中作为信息化物流输入的物流运作信息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学者对物流信息的概括重点关注物流运作的技术层面,即以物流环节或管理环节作为分类和区别的标准,而本文则将物流信息区分为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侧重于突出这类信息的来源差异。之所以对物流信息进行如此划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电子商务时代,有效的信息生产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物流服务供给方,①物流服务需求方所产生的数据也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得到记录、处理和利用,因此以往基于物流运作技术层面和物流企业管理层面对物流信息进行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物流运作信息的全貌。而在信息化物流系统中,作为物流需求方产生的信息,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物流需求信息,对物流服务供给方乃至整个物流行业运作绩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息化物流系统的输出不仅包括物流决策信息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线下物流渠道的选择推荐。具体来说,对物流服务供给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可提供综合性的物流商业情报以及数据处理服务,推荐物流渠道合作伙伴,甚至提供物流中介服务。首先,物流服务供给方可根据物流商业情报对自身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对现有业务范围进行规划,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等;其次,物流服务提供方可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工具,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物流信息进行挖掘,提炼出适合自身经营决策的决策信息;其三,物流服务供给方可通过信息化物流系统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领域;其四,信息化物流系统还能实现物流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直接对接,这使物流服务供给方具备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特殊物流服务的能力。对物流服务需求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推荐物流渠道,即需求方提出物流需求信息之后,信息化物流系统按照其要求,借助一系列算法来为之推荐系统内最合适的物流服务供给方与物流解决方案。因此,可以概括地讲,信息化物流系统的主要输出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

二、信息共享问题的解决

物流信息在传统物流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信息流对物流绩效提升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物流运作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深刻影响着企业物流运作的决策与实施,企业不能也没有动力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物流信息,因此分散的社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有效整合,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流的不完全性与分散性导致企业物流绩效与社会物流绩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见,由于物流信息共享缺乏,导致信息流对物流的引导与优化作用并不明显,物流绩效提高水平有限。导致物流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基础问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能力不足。相较于物流供给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具有零散性、多变性、实时性等特征,对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利益机制问题。物流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单个企业缺乏与其他企业分享并向社会公开这一核心资源的动力,即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物流企业之间因开放物流信息而导致的利益得失。

1.技术基础信息化物流系统在技术基础方面改变了现状。首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物流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扫除了技术障碍;其次,如前面所述,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化的信息服务,使得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变得经济可行;其三,最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为单个企业对接广阔市场提供了机会,其中的参与主体可有效突破实体市场的时空限制,获得近乎无限的成长可能性。这种机会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2.利益机制信息化物流理论同样为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机制。信息化物流系统除了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统中的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并积聚了海量的物流需求信息,这打破了以往物流需求信息为各企业分割垄断的局面,使得物流需求信息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因此,以往能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物流需求信息,在信息化物流系统存在的背景下将会“贬值”。如果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企业在开放自身物流运作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取社会物流需求信息及其他企业运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统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那么它将被排除在社会物流信息共享的“大饼”之外,无缘分享物流大数据所带来的绩效提升。这种由信息化物流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价值的变化,将促使物流企业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统,在共享物流需求信息的同时,开放自身的物流运作信息。此外,企业物流信息资源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在信息化物流建立之前,多数物流企业受自身条件所限,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成本巨大,加之在宏观层面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大部分物流企业更多地把信息资源视为独占性的核心竞争资源,并对同行及社会实施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对物流企业而言,信息的收集更多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吸收,这时的物流企业是等待物流需求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方式的“坐商”;对物流系统而言,信息资源更多处于静止状态,无法在整个系统内充分流动;对整个社会的物流运作而言,物流信息被人为分割在各个企业中,这种物流信息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这样的物流运作环境下,物流企业必然奉行独占式的信息资源观。信息化物流系统出现后,单个物流企业将获得与更广阔市场对接的能力,因此它们将不再拘泥于自身所拥有的物流信息,而是在市场中主动而自由地搜寻并获取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物流需求,于是原先的“坐商”转变成了高度灵活、主动寻求服务机会的“动商”。在整个物流系统中,信息资源将获得充分流动,因此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实时的、快速变化的。而在社会层面上,物流信息高度共享,并对系统内所有成员开放,同时能获得系统内所有成员的即时补充,这种物流信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独占性的信息资源观念就无法适应信息化物流企业的发展了。信息化物流中的信息资源观必然是开放的、共享的、互利的。

三、菜鸟网络

篇3

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精确新闻还运用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

调查报告是指调查者根据课题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回答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为主导,以数据、图表等各种表现方法为补充,来说明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 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

“数字”新闻化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

“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读到了科学严谨的百分比数字,而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个位的数字只是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这样一个结论性信息,总结出一个调查结果,不带有调查发言机构任何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7日)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为主题的《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为《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说: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是一个由形形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在114所学校中,有79所是他们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他们能够涉足这个领域,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流动儿童在北京没有学上。对于他们来说,办学是一种能带来可观收入的职业。’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张守礼说。”

与前文的不同显而易见,在这里,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数据和结论用以证明报道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后,打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使得上万名孩子免于失学的同时,也让各色人等都参与到办学中来的现实。

“数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缘起与现状的真实,是作为精确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手段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的,为“丰富深度报道本身的新闻背景材料”服务。在材料中,数字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已经被“新闻化”了。

同时,调查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让受众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总结等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思考新闻报道,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无声胜有声”地彰显媒体导向。

受众平民化

《新闻记者》(2004年2月) 媒介调查《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文章说明“调查报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强化培训、教育。”

文尾结论处:

“对于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本次调查有一点很有启示:公众认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依次为社会舆论监督(37%)、制度建设(39%)、自我约束(20%)。除接受社会监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强化行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加大行业评议和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制度,使之与专业标准相融合等。”“看来,上海的电视媒体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以‘内容为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最后总结: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认识,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办法,不能再让今日之‘错’酿成明日之‘害’”。

从调查报告《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调查针对的是上海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文广传媒为今后工作的目标计划制定所进行的,因此它的受众是相对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在《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在总结中看到调查报告针对“小众”即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建议。

当然,不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有如上明显的诉求对象,但是调查报告因较强的程式化写作――开头比较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结论,接着逐条列出相关调查项目,包括详尽的调查数据、图标等等,最后总结出调查结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众范围(包括专业人员、调查委托人等)内传播。

《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4日)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结语: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为我们展示了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自我的期待、对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是一只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亚学者艾克斯雷所说,青少年不论对未来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世代差异现象,而应该被更认真地反省,此种现象或许不只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态度,它应是更深远地将当前社会或文化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投射在他们对个人前途或社会发展的可行结构及机制之上。 青年与社会是相互建构的。也许,这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会令关心青年、关心未来的人们深思。”

不谈报道中那些令人动容的调查数字、话语与实录,光看这最后的结语我们也能感受到此次“调查・观察”用“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精确新闻关注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两会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成为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安徽代表团的徐景龙等30多位代表就递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议案。这是对精确新闻“受众平民化”最好的诠释和反馈。

即使报道关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关注的3大环保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以76%的获选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3名在关注该问题,成为最受当前青年关注的环境问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分别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关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种减少(52%)、臭氧层遭到破坏(51%)等环境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都超过了半数。”(《我们的环境怎么了?》中青报 2004年2月1日)偏科学的议题,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数据、调查术语和表达方式的专业感后,适合媒体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的精确新闻,依旧体现了与调查报告截然不同的“大众化诉求”的受众特征。

结论微观化

《新闻记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新闻调查档案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日报?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

“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

“问卷上具体涉及了以下几项问题:(1)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单位联系广告;(2)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3)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4)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5)记者是否可以接受新闻源单位或个人安排的免费旅游;(6)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现金馈赠;(7)记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闻队伍的新闻工作道德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调查问题中,回答‘看情况’的比率都较高,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认识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条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较差,对他们来说,有处罚分明的纪律、规定,营造一个廉洁清正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两组材料的问题设计与总结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结论特点,即给自己的“目标受众”提供的是宏观的阶段性的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并力图通过结论对受众有总体上的指导作用:在《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中,它提醒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除了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希望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高度,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访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有所收获。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则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附“读者心愿”(摘两则):

“欧阳坤(广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五个春节没能和父母团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家中,和父母度过一个团圆的2005年春节。”

“韩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经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们最终都战胜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现在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针对“2003年的薪酬状况?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兴?2003年你在工作和学习上是否有所收获?在2004年,大家又会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诸多问题,通过逐条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看到了从标题到报道的结论都选取了民意最关心的点“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报道刊发时恰逢春节前夕,因此总结03年岁末的同时抓住大众最感兴趣的“04愿望”这个点引领全文,也可以给有关部门以启发,后附的“读者心愿”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小段子不长,却温情一片,使这篇精确新闻在客观之外有了人文关怀。前文《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直辖市青年说越来越好农村青年叹一天不如一天》的结论中体现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辖市青年VS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青年对环境和自身的深思。诸多范例均体现出精确新闻不同于调查报告的“结论微观化”特点,此处不再赘述。

篇4

1.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力资源薄弱。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中仅有48%的本科生,相近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仅有38.5%,普遍存在学历偏低问题且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到3%。这就导致很多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观念和整体水平跟不上日新变化的信息时代的脚步。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素质和活力,直接影响整个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进程。人手不足,工作量与人员配备不成正比,这必然导致城建档案工作数字化及信息化发展缓慢和滞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良服务。

2.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资金条件不足。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条件有限,直接导致城建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硬件软件设备投入都不足,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高配置的计算机、打印机、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扫描仪等设备室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现状是很多地方在上述设备的投入中力度不大,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3.城建档案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而现阶段城建档案的前期准备工作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纸质档案的资料不完善、资料质量偏低、保存不安全等方面,城建档案管理的专业要求较高,因为档案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就需要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专业人员负责工作。很多城建档案部门过于重视文本文件的资料收集,而忽略了视频、音频、图片等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

二、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着力打造专业城建档案建设人才队伍。首先,要构建一个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培养一个优秀的专业城建档案建设人才队伍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基础,只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其次,要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南通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中提到对于在工作中有“、、”的人员,不仅要给其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行政处分,还要上报司法部门追求其刑事责任。这样严格的要求,不仅利于人员的管理,更利于城建档案工作的科学开展。再次,要强化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一是要明确工作范围,工作职责。江苏南通的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包括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中涉及的图表、文字、图片、影音声像、图纸等多种形式的承载着历史记录的档案资料。二是要提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

2.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需要技术力量和物质条件作为支撑,无论是在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先进设备的引进、系统网站的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维护。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机化建设管理引起重视,要将其纳入议事议程并付诸行动,加大其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江苏某城建档案馆为例,管内配置了档案密集架、底图柜、声像档案防磁柜等档案装具,并配备2台服务器,1TB容量的数字档案存储磁盘阵列,25台计算机,20台空调,10台去湿机,为该市规划、建设、城建执法、解决房产纠纷和房改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凭证。

3.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目前我国档案工作还缺乏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系统化、标准化的规则,以此来保证城建档案的规范统一以及完善,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结论

篇5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篇6

当前,自动化技术在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应用自动化技术全面推动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自动化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技术还没有完善,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仅变现为应用CAD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CAM进行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应用OA实现综合办公管理控制的自动化,但即使是仅仅应用在这三个方面,也使得现代工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对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在自动化技术一经应用就得到了有效证明,因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诸如石油、冶金、化工、轻工业和重工业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全面推动了这些领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行业的发展。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自动化仪表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CAD、CAM以及OA软件实现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应用自动化技术还能够实现行文处理自动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以及辅助决策自动化等生产办公的自动化,提高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的控制,促进了工业生产连续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业的生产率。

2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1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效率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以计算机和机械设备来替代人工,提高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率,全面提升工业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是机械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液化气压技术等技术有效结合,而电子信息工程又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本身就是对所有现代化技术进行融合的一个过程,综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效率。

2.2实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指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对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这些科学技术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处理以及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都是通过人工来是实现对这些环节进行操作,而如果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有效利用自动化技术,就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控制系统实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避免错误的出现,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精确度。

2.3全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技术都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相交融的科学技术产物,也都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向。但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本身没有融入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导致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效率受到了一定影响。而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却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效率,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发展。

3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3.1计算机辅助设计

当前,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就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利用CAD进行辅助设计,可以大大提高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性,在设计过程中,只需要将相关数据和相关要求输入到系统之中,系统就能够通过自行计算和分析将设计结果呈现在计算机上,然后,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和细节对设计进行更改,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3.2计算机辅助制造

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数控机床、输送装置、加工中心、存储装置、装卸装置、计算机以及检测装置等,这些硬件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生产。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计算机辅助数控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作业计划编制与调度、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能够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生产效率,对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进行有效验证,完善设计过程。

3.3辅助办公管理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到大量的设计流程,含有大量的设计文件,如果单凭人工整理和分析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的话,不仅会降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工作效率,还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过程太过繁琐以及需要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数据太多而导致设计工作的失误率大大增加。而应用自动化技术,则可以通过OA辅助办公软件对设计流程和相关文件、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计算机直接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精确结果,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顺利进行,将设计过程中问题发生的概率成功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工作效率,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发展和完善。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一、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利率攀升,使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收益率逐渐不能弥补短期负债成本。为了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政府开始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1968年美国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1983年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设计发行了抵押保证债券。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的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当前,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遍及应收账款、版权专利费、信用卡、汽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也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3资产证券化出现的意义。资产证券化在很多国家都是政府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这宣告了一种全新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的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并且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主力军。

作为一种有效的结构融资方式,它通过对流程进行精妙的设计安排,使融资者和投资者等各利益参与方按照它们各自的承诺所确立的各种合约,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牵制,为发起人和投资者各自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进而达到风险分担、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风险的伴生性,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给融资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整个证券化业务过程每一业务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4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以下四类: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即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账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

二、我国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资产证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起来变现和出售,以尽快收回资金,增大货币的扩张效应。在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负债与长期贷款资产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将贷款证券化,使长期被占用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则整个金融系统就有了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银行就可较快地回收资金,扩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资产证券化本身并不意味着收入的增加,而在于释放资本,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把释放的资本用于其他较高边际收益的项目,将增加更多的潜在利润。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途径:如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托管人的时间差可获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银行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持对地区和行业的相对优势,扩展其他业务,实现规模经济。

2增进银行资产的安全性。证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资产流动性,而且导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资机会的产生。通过证券化组合、出售、购入,商业银行的风险被分散给了其他投资机构和单个投资者,加强了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资产证券化也为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3改善信贷结构,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资产证券化市场,实现贷款等资产的流通转移,回流资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盘活资产和转移信贷风险。同时还能够刺激居民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及耐用消费品贷款,有效地解决消费信贷的资金约束问题。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为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拓展了空间,为商业银行配合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开拓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新领域。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改变了传统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的角色,使其同时具有“资本经营”的职能。首先,资产证券化带来了融资方式的创新,贷款资产组合多样化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通过在市场中较好地匹配长期和短期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真正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同时也可以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已经有许多资产证券化所需的结构化工具被创造出来,如抵押担保债券,高级或附属证书结构及过手证书结构等都是最常用的资产证券化工具。这种多元化、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国际金融业由分业到混业经营的实现。

三、我国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可以把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简单地分为优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

1优良资产证券化不存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可分为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优良资产是指资产按照协议使用,已经及时实现了到期的权益,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保证未来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资产信用的情况出现。

优良资产本身意味着较高的信用和可预见的现金流,通过适当的组合和大量的资产,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通过真实出售,可以获得外界高级别的信用支持,实现信用增级。可以认为,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优良资产的证券化能够顺利进行。

2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问题思考。自1999年4月以来我国相继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证券化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方法之一,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的决心。但我国商业银行20%左右的不良资产率,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按照人民银行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和损失可以归于不良资产。损失是指义务主体不复存在或完全没有履行义务的可能。可疑和次级是指存在或明显将存在违约可能的资产,但未来仍有全部或部分收回权益的可能。次级相对可疑来说,流动性要好,保全的可能性大,违约程度轻。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和优良资产证券化相比较,存在以下目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1)如何处理损失。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实质是对资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的重新组合与分配,不会产生额外的收益,不能用来弥补损失或亏损,因此对于损失,资产证券化是无能为力的,损失必须通过核销或其他方法处理。

对于次级和可疑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处理这两类贷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损失。如果通过账面价值处理,谁将承担这种一定存在的损失?商业银行不会承担损失,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真实出售,证券对商业银行没有追索权。特设交易载体SPV作为一个特设机构,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空壳”公司,投有能力承担损失。外部担保机构对于这种损失更加没有动力承担。

另一种考虑是根据次级和可疑贷款的期望收益进行折价处理。但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本不愿意折价处理,因为次级和可疑贷款以账面价值挂在账上时,不必确认损失;但如果在他们在位时确认损失,他们就可能会承担部分责任,尽管最终总会追究责任,但只要不发生在他们任上就行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动力掩盖不良资产的资信状况,通过一些处理减少账面上的不良资产,把损失转嫁出去,从一定意义上说存在道德风险。

(2)不良资产的稳定现金流问题。宜于证券化的资产最关键的条件或者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而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产生未来现金流或者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就是一个疑问。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方法,能够按期付息的贷款都是正常贷款,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自然不会被列入剥离范围。列入剥离范围的不良贷款中,损失贷款由于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因而不可能证券化,有可能进行证券化的只是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长期“沉淀”。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可以说,不良资产本身就意味着存在极大的违约风险,现金流是极不稳定的,资产证券化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交易手段而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更不能挽回实际上已经形成的损失。

(3)信用担保问题。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必须有信用担保才能使该证券为市场投资者接受。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已存在有明显风险,因此担保主体的寻找将极为困难,虽然国家财政在特定时期必须承担保证责任,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4)道德风险问题。不良资产的处理,需要高超的技巧,但SPV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信息;不良资产和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关联,但真实出售后,变得与它无关,它将不会花精力去处理有关问题,有时甚至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商业银行可能要求债务人将用于归还证券化资产的款项转移到非证券化的资产上;商业银行如果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则对放贷质量也更加漠视,反而使不良资产有膨胀的危险;债务人原先可能为了不破坏与银行的信任关系,尽力履行义务,现在权利义务关系转到与之没有关系的SPV上,债务人更有动力赖账;如果投资者预期到这种情况,将不会购买这种证券,存在“逆选择”问题。

(5)商业银行的“旧车市场”效应。再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证券,一种为优良资产证券,一种为不良资产证券,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的披露也是有限的,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证券所依附的资产的资信状况或者了解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在一个劣质品充斥的市场里,根据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劣质产品将把优质产品赶出市场,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只制造劣质产品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不大,优质产品对商业银行更有意义,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树立只生产优质产品的声誉,必须放弃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想法。

四、我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可以综合运用催收、转让与出售、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及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处置接收的不良资产。为了提高回收率,已经开始运作的AMC把接收过来的企业债权大体上分三类处理:一是对既无还款意愿又无还款能力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客户),采取破产清算进而核销债权的方式一次性处理;二是对于有能力还款但不愿还款的企业,采取提起法律诉讼的方法,通过法律手段追回债权;三是对于愿意还款但目前没有能力还款的企业(大多数为这种企业),采取债转股、分拆重组、行业重组、资产置换、债务置换等方法处置,其中国家经贸委推荐的技术先进、制度不存在问题、产品有市场,只是财务成本高的该类企业,采取债权转股权的方法处理。

篇8

企业人事档案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收集和共享,有利于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全面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工作。企业在增添新人档案的时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减少新人资料的搜索时间,方面快捷,节省时间,同时保证人员档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企业人事档案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以后,可有效减少信息的传输环节,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效率,节约环保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使用过程中仅需要使用U盘等存储设备进行查看。此外,人事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信息存储量,提高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速度。具体来说,企业实施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必要性。

1.1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如今,办公自动化已经逐渐完善,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和应用的过程中大部分数据的使用都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的。这就要求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只有全面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1.2建立电子档案可以有效保护原始档案

传统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都是纸质档案,人工管理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在信息化条件下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管理时间,有效减少了档案的翻查工作,同时网络空间是无限制的,可以保存大量数据信息,这对保护企业的原始档案具有很好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延长档案的使用时间。

1.3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可以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可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越的服务。

2企业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2.1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虽然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全面实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还有很多小型企业未能全面开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很多小型企业的设备不足,办公硬件跟不上,导致企业无法建立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办公室,将所有档案全部集中在办公人员的办公室内,而且存放设备简陋,没有严格的保密性,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人事档案,严重危及一些重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同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技能,对人事档案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工作积极性。即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专业技能,但是其综合素质较低,无法科学管理、规划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2.2电子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很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作用,其实不然,档案管理不仅可以优化企业工作人员的资源配置,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储备人才,了解人才资源发展的前沿信息。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非但不能及时整理现有人员的基本资料,还经常发生丢失、遗漏等问题,更没有人才储备的工作环节。此外,有些企业的档案管理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手写的环节,资料填写随意性很强,而且手写资料字迹潦草,容易损毁,造成人事档案的质量和完整度不高。

2.3思想上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重要,只要提高生产技术便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其实不然,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对提高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人事管理效率,有效为企业吸收优秀人才。但是很多企业并未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此岗位只安排了一些“关系户”,或者从企业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基础,仅仅对档案进行简单的整理,根本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优势作用。

2.4信息化管理技术更新较慢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虽然采用了信息化管理,但是企业并没有根据发展需求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管理系统仍然需要人为地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然而我国的部分企业虽然引进了电子档案管理,却严重缺乏对档案的管理与维护,导致管理系统经常出现问题,影响正常工作。

2.5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限

企业档案管理曾经是最容易被企业忽略的岗位,所以岗位职能看似并不重要,因此档案管理职位基本上都是非档案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这些工作人员要么是企业工作人员的家属亲戚,要么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根本没有档案管理的经验,也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未能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培训。然而全新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原有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胜任现有的岗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3企业人事档案如何实施信息化管理

3.1不断完善电子信息化系统

要想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硬件管理系统。该系统要对企业的每一个科室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人事档案电子信息管理的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子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保证档案信息录入的真实性、有效性。为了保证企业档案资料的时效性,工作人员应该对档案进行及时修改。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做好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维护工作,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3.2建立企业人事档案的信息数据库

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把馆藏多年的纸质文件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但是由于文件的数量过多,延缓了工作的进展。这就要求企业加大对信息化改革的投入,增加工作人员,加快对纸质文件的扫描与输入,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一套由数据输入、整理、更改、信息查询及系统维护为一体的完整的档案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与计算机一体化,及进行信息的远程运输和区域化共享。

3.3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

在企业人事档案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在信息收集方面比较滞后,难以适应信息管理的转换。因此,企业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的保密工作,并确保档案信息不被恶意修改和破坏;为防止黑客入侵对档案造成破坏,应确保网络安全,做好防御工作;对重要的文件设定只读权限或进行加密,以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来使档案得到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

3.4企业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业积极引进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这对该岗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企业应该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应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保证人事档案的有效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结语

篇9

目前,我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认真审视自身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不断促进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观念认识上的偏差

在我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军队国有资产及其管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意识不够,目前资产管理多采用单机用户使用方式,没有考虑数据资源共享,重复劳动现象普遍存在,对网络应用较少,缺乏利用网络进行资产管理的意识。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原始化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掌握不了各部门国有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大量的信息在资产的占有、使用单位,而财务部门作为资产的主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较少,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集中、不全面、不准确,不能为决策者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参考信息,不能适应现代管理效率的要求。无法做到实时在线处理,静态存量资产数据多,动态增量资产数据少,管理比较滞后。

(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各单位为了各自利益,不能及时将资产管理信息提供给高级决策者;部门内部人为控制现象较重,掩盖了本单位的实际资产状况,造成信息失真;各级下属单位多,无法在短时间内向领导提供有效数据,没有做到资产管理层次与部队体制编制相吻合。军队资产管理还未实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管理、监督系统统一起来,计算机虽然实现资产信息的处理,但由于缺乏规范性,也没有完全弥补人为因素带来的资产管理漏洞。

(四)军队资产管理软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全军研制开发了《军队资产管理系统》,与《军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它子系统软件一起构成了“军财工程”系列财务软件。该系统解决了各系统间数据结构不统一的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完全实现其与军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它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没有处理好资产管理系统与其他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接口问题,技术上形成了资产管理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是资产预算功能模块没有进行开发,随着预算编制改革和资产管理工作不断深入,资产、经费和预算一体化管理要求系统具备资产预算功能,这也是资产管理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五)军队资产信息安全防范力度不够

《军队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网络版已经颁发全军资产管理部门,但是充分应用其网络功能的单位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资产信息安全是主要的方面。对于现代网络系统而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边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计算机病毒的肆意传播以及网络黑客通过非授权侵袭进行破坏,对信息安全的破坏则更为严重。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设想

(一)创新军队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思想

首先,要转变领导干部的观念,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重视信息技术资源,明确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不单是配备足够的电子计算机、安装管理软件,而是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寻求机会加大资产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其次,要转变消极被动的观念,不能自视落后,而采取等靠要的观望态度,要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与管理理念的创新,提高运行效率。

(二)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及时掌握和了解各个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资产占有、使用军队国有资产情况的一种非常有效和快捷的途径。统一开发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软件,制定全军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一整套全军各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数据库,以完整反映各级各部门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情况。

(三)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实现资产管理网络化后,信息安全防护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信息的静态安全和信息的动态安全。前者指防止存放在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上的财务数据被盗取、修改、破坏,后者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被截取和窃取。保证系统安全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技术,如:数据备份、异地存储和远程控制,防火墙、加密和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等。加强资产管理网络安全,防止泄密,必须充分运用上述高新技术,建立起高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篇10

1、国外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目前主要是ORACLE等公司的应用平台为主。此类软件是依据国外的管理实际方案设计,对目前国内的管理现状有很高的制度化及规范性要求。

2、以国内外资企业为导向的平台产品。目前以嘉扬、万古等公司的诸多软件平台为代表。这类软件平台结合国内的管理政策环境,具备逻辑强、投入极少、见效最快、并可以进行管理模式的整体复制的优势。

3、管理模式整体进行复制类型的平台产品。比如中信网络科技、明等大型公司的软件产品为主。此类软件靠集团化企业的管理需求为根本,凭项目开发的形式投放市场,用户范围比较有限。

4、通用性人事和人才管理软件产品。这类软件虽符合国家人事和人才信息结构体系标准,但很难适应业务的流程化、功能的服务化、系统的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5、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平台。此类系统适合资金雄厚、多层级应用的企业集团。

二、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信息标准体系不明确,不能正确管理信息内容。

2、缺乏全业务和全流程的认识和把握。

3、缺少将信息与人力管理有效融合的技术解决方案。

4、缺少较有力的需求分析、方案制定、系统开发、定制实施、运维服务的管理体系。

三、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就是构建三个体系

1、业务分析体系,和相应的业务规划设计团队。其是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和有关专家的同心合作下,做出可以被计算机系统准确实现、业务逻辑性高、体现领域业务特色、容易被基础人员认知和接受的典型管理业务模型。

2、运行架构体系,和相应的系统设计开发团队。主要按照业务体系结构的需要进行软件体系架构和功能组件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可扩展、可维护、可简单操作的业务运行平台。

3、实施服务体系,和相应的实施运维服务团队。第一要由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团队,在典型管理业务模型的基础上并结合用户单位的管理特点,对业务模型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扩展,形成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确保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效果在模型层面清晰呈现,得到用户认可和接受。第二,由实施运维服务团队按照用户认可的业务模型和实施方案,将各类业务对象进行业务分类、场景、功能模块、业务流程、信息内容、应用功能、交互模板、界面、应用权限等方面的细化和配置,并使用配置工具形成符合用户管理实际的应用系统。第三,系统正式运行后,采用增删组件、调整流程、提供资源服务等方式,在确保用户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的下,提供系统应用功能的个性化扩展和调整,以符合用户管理业务的不断变化。

四、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因为国内主流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很多不能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全业务和全流程,且应用的范围很有限,那么,未来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的功能:

1、可进行全面的业务分析,并形成业务模型。

2、应用平台可按照业务需求快速配置出80%以上的应用功能,能通过接口扩展个性化功能组件或功能插件。

3、应用平台具有较强的可复用性,可以灵活应对多种领域管理模型和业务方案。

4、以信息管理为基础、靠业务流程为核心,实施运维服务体系可以对用户正在用的系统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功能扩展等方面的服务。

5、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平台,并兼顾相关领域的业务应用,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灵活集成。

6、应用系统需要具备的主要特征是系统可配置、组件插拔、功能扩展、维护服务化。

五、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运营方式和市场定位

为了能在技术型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应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具体地体现知识密集的服务型系统的特点,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服务模式需要形成三个层次:

1、标准和资源服务层。从系统的底层数据模型中,对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索引数据、元数据等信息进行细化且分类,并对各类信息结构体系标准和各种可复用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以便保持整个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避免信息和业务孤岛现象的发生。

2、典型方案层。主要是依据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和有关专家的研究和分析,经业务规划设计团队构建典型管理模型,在应用平台上配置出规范化、实用化的面向指定管理领域的业务系统原型。最后由业务规划设计团队根据领域内各应用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持续地维护和完善型管理业务模型和业务系统原型。

3、业务应用层。当建设应用系统时,第一选择领域内的业务系统原型,然后进行局部的个性化扩展,最后形成既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通用性,并能兼顾本单位、本公司管理业务实际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应用系统。这种运行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管理业务模型可以进行相关管理领域的业务、技术积累,并能有效地将该领域的理论、方法、工具、流程、习惯,和各应用系统的实践经验,不断抽象成业务方案,运用到业务系统原型中。实际的应用系统通过与业务系统原型建立服务化的升级联动,形成良性互动的运营服务模式。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