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03:1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1

(1)英汉委婉语的礼貌性在人际交往中,对待彼此要以礼相待,“礼”不仅是彬彬有礼的表现,更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修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应该避免说一些令人不快的话而伤害对方的感情。一般选用比较温和的词语来表达说话人尊重、体贴他人的心理,从而达到融洽氛围、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的作用。例如,西方文化中年轻就意味着有活力、有竞争力,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老”就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会被人瞧不起,因此,在英语中常使用“老”的委婉语,如thelongerliving来表示年老者,而很少用senility。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称,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如“贵姓”“请”“劳烦”,这些委婉语既传达了自己的礼貌,又使对方听起来温和、易于接受。因此,礼貌用语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形象。(2)英汉委婉语的掩饰性一般来说,一个词语外延越广,包含的意义越多,其准确性就越低。因此,委婉语一般是用修饰过的、抽象的表达来掩盖一些不好的现象,从而掩饰那些人们不愿说或不能说的事。例如行贿、贪污、等社会不良现象,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常用一些委婉语来代称,以便掩人耳目。如用blackstuf(f黑东西)代替opium(鸦片)。此外,对一些易受种族歧视的群体,常用接受救济金而非政府施舍来表示。同样委婉语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作用,比如用“高墙”代替“监狱”,用“三只手”代替“小偷”等。(3)英汉委婉语的避讳性禁忌语是委婉语产生的最初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语。因此,人们往往比较避讳一些他们不敢说或令人恐怖的事情。这些事情多与疾病、死亡等人们比较禁忌的事情有关,直接表达不免显得比较尴尬和无礼;反之,如果委婉一点来表达,给人的印象就是含蓄、有礼并且比较中听的,从而增进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例如死,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属于自然现象,但大多数人却比较忌讳这个字,所以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交流中,如英语中用离别(todepart)、安息(tohavefinalrest)等来代替。(4)英汉委婉语的褒扬性褒扬性是指用褒义词来代替贬义词,如对于一些从事比较低微工作的人员,为了对他们的职业表示尊敬,常用委婉语进行美化。例如,把“清洁工”称作“保洁人员”,“理发师”称作“美发师”等等。这些委婉语既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任何工作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仅不应该瞧不起他们,更应该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感谢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2英汉委婉语使用的差异性分析

(1)英汉委婉语等级观念的差异所谓的等级观念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地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便可看出身份地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语言的产生与它所依赖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等级文化自然而然产生了代表不同身份地位的词语,如圣人、凡人、等等。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身份地位的高低决定着权利的大小、财产的多少、甚至决定着身份低贱者的自由与生死。而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民主、平等,虽然也存在着贵族与平民的区分,但却不太明显,与此有关的委婉语也不多。(2)英汉委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从儒家谦恭礼让的思想中演绎出了很多的谦词和敬词,与此有关的委婉语也大量存在。所以人们一般在称呼对方时多采用委婉的语气,而提到自己时,则多采用自谦的形式。如:贵姓——敝姓,高见——愚见,令尊——家父,令郎——犬儿等等。在听到赞美之词时,汉文化人多用“不敢当”“您过奖了”等谦词,这种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有思想、有内涵的感觉。而英美人则喜欢直截了当、简洁明确,以“Thankyou”等回答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并且,在西方文化中,他们多采用先扬后抑的表达方式,缓和的过渡,从而使人易于接受。如“Youhavedoneagoodjob,butifyoudealwiththisdetails,itwouldbemuchbetter”。可见中文和英文针对同一种行为,出现了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是来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3)英汉委婉语价值观念的差异西方倡导的是个人主义,对于自己的隐私不允许别人窥探和侵犯,尤其表现在年龄、收入以及等方面。而中国则主张集体主义,强调分享的精神和集体利益最大化,有时候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点与西方截然相反。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自我奋斗、自我进取。因此,西方树立的是一种具有竞争意识的价值观。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这些集体主义思想,要求我们要牺牲小我、顾全大局。所以,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英汉委婉语也表现出差异。

3结束语

篇2

南北战争之后,多届美国总统为消除种族歧视做了很多努力。在20世纪40年代,种族歧视一直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在《阿甘正传》中,阿甘与一个名叫巴布的黑人成为朋友,他们互相激励与帮助,感情十分要好,甚至片中一个中尉戏称他们像一对双胞胎,这表达了作者对白人与黑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也深刻反映出当时种族不平等的残酷事实。而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我国在经济、文化上都对少数民族进行政策与资源倾斜,各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万众一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很明显就能感受到宗教对于美国人民的影响力,在影片中有一个小片段,珍妮拉着阿甘一起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可以解决她的困境,在她心目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在中国,佛教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西方与东方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遇事情时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一)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影响

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在形容他与珍妮儿时友谊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使用词组直接翻译的话,它表达的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一样”[4]。这样翻译会使观影的中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双方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豌豆与胡萝卜就像我们中国的秤与砣一样,代表着两人的亲密无间。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使用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表述,比如“从那天起,我跟珍妮形影不离”。

(二)种族倾向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例如《阿甘正传》:“Federal troops,enforcing a court or-der,integrated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oday”。联邦军队要求强制执行法院命令,令阿拉巴马大学黑白同校,该句台词的文化背景是六十年代,黑人掀起了民权运动,黑人也有同白人一起上大学的权利。句子中“integrated”字面翻译为“整合”的意思,但直接翻译观众会因不清楚这个时代背景而产生理解上的空缺,所以字幕翻译为“黑白同校”,弥补了观众的文化缺失。

(三)价值观不同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篇3

摘要:本文主要从措辞、句法、词汇等修辞方法对化妆品广告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广告商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试图探究化妆品广告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广告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从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探究引领文化差异的规则,也为不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当然,也希望为不同文化的广告商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妆品;广告语;文化差异;措辞;句法;词法

一、引言

化妆品市场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许多著名化妆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机,如兰蔻,资生堂,倩碧等。人们购买化妆品的原因并不总是基于个人需要,也因为品牌背后的隐含意义:象征了优越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化妆品公司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化妆品,如利用化妆品广告宣传。然而,化妆品广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语言。本论文从语言学方面比较中西方化妆品广告语,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导致语言差异的原因。当然,本文也希望为广告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文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双关。

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写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关语广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语言字面的含义,用作双关语的词通常与产品的某种特点或品牌名称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例如:

1.趁早下“斑”,请勿 “痘”留。(某化妆品广告语)。

这个句子与办公室的流行用语“趁早下班,请勿逗留!“有着相同的发音。广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达了产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发音相同,“痘”和“逗”的发音相同。然而,他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这里广告商在广告中运用相同的发音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产品的效果,这就被称为双关语。

2.金斯顿曾在她的作品中说:“只有中文里有双关语”。(金斯顿,1982)在中国的文化中,双关语非常受欢迎,因为中文里,很多字听起来相似。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不喜欢用文字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双关语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

1.“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

2.“明星风采,纯纯关怀。”(美加净)

3.“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拥有”和“当然”,“明星”和“纯纯”,“清凉”和“全家”是平声。“健康”和“亮泽”,“风采”和“关怀”,“舒爽”和“共享”是仄声。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因为它可以给他们带来美好和温暖的感觉。

(三)词汇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词语。

兰蔻空间,一个宁静和谐的享受空间。(Lanc?me .cn)“宁静”和“和谐”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或周围的自然氛围。中国社会提倡和谐,这个广告中,很明显广告商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这里用“宁静”和“和谐”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能够亲近自然。

三、英语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重复。

重复是最主要的修辞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复的单词和短语意在强调、明了、扩大或深化情感效应。在一些化妆品广告中,广告语撰写人经常使用该方法重复强调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广告商通过重复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词,意在指出化妆品的优点,以唤起消费者的兴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简单句式,少用复杂句式。

使用简单句式比使用复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读者不愿意花太多时间阅读复杂的句子,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既能够减少广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广告商希望建立一个基本概念或主题,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广告语中更推荐使用简单句。通常这样的广告语只需容易记住的几句话。以上的两个例子,每个都只有一句话,每句都在10个词以内,而且每个词都很简单。从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中不难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西方人十分开放、简单,并且西方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中国历史长。例如,美国重视个人价值,认为自己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认为应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经常令人吃惊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观点,无比珍惜受到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词汇方面 :多使用形容词。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词“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来形容良好肤质的词。好的肤质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拥有的。这里广告商使用这些形容词很容易就表达出了产品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回答了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答案是肯定的: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存在差异。作者不仅从语言中找到了这些差异,还从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观、个性特征、家庭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议广告商在撰写化妆品广告语时应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撰写者应考虑目标客户所在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篇4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篇5

华多是18世纪法国罗可可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所创作的瓷器画样《海南岛的女神》,可以说是最能展现中国趣味的西方绘画作品。图中作者所刻画的海神一角虽然是法国女人的形象,但不管是从会话对象的服装造型还是绘画道具等方面,细节处俨然已融入了丰富的中国美学元素,从而使作品由内而外的宣泄出一种中国风情。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西方绘画领域,饱含中国情调的绘画作品还有很多,如佛兰德斯画家彼得布尔的《地球仪和豪华器皿的静物》、荷兰奥西亚斯贝尔特的静物画《盛在中国碗里的草莓和樱桃等静物》、荷兰画家彼得盖里茨凡鲁斯特拉腾的《有银灯和茶具的静物》、扬丹凯塞尔的《亚洲》等。总而言之,以表现中国题材或通过不同形式来表现中国情调的绘画创作热情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增强了中国绘画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

中国的水墨风景画向来飘逸典雅、轻盈洒脱、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也让众多西方画家为之痴迷。怀着对中国绘画强烈的仰慕之之情,他们竞相模仿,尽情发挥,甚至追逐中国画审美品位最终发展成为了西方绘画艺术领域的一种风尚。例如,1328年意大利政府邀请著名画家西蒙尼马尔蒂为锡耶纳市政厅会议室设计壁画。西蒙尼马尔蒂充分汲取了中国宋代以来建筑描绘中的写实手法,弧形的栅栏由近及远依次展开,远远望去犹如一道水波婉转悠长,在半山之间依稀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旌旗营帐,作品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幅淡然空旷的大自然景观,笔墨间无不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创作风格。

收藏在锡耶纳绘画陈列馆的《海中的城堡》,更是富于中国画技的一幅风景画。整幅作品的画面空间并不大,但画家巧妙的运用中国画创作位置错落、疏密相间、深浅映景的绘画技巧,极大的拓宽了画面的视界范围,使得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风景却是显得极为广袤。在画面的前景右侧坐落着一座逶迤挺拔的蓝色高山,紧挨着高山的左侧便是一片浅绿色的大海,山的蓝、高与海的绿、宽相对应,山变得更加雄伟壮丽,海则变得更加清澈辽阔。高山的右上方是一湾碧蓝色的湖泊,湖泊旁似有一丛丛树木在那里树立,画面被作者无限的延伸至飘渺的远方……不禁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联想。这正是体现出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可以说是一幅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精髓的杰出作品。

西方绘画一向看重形的塑造,要求客观真实的描摹物象,尽可能逼真的再现物象的形态。因此,西方绘画在创作时对色彩、几何大小比例等的要求颇为严格。形象、逼真是西方绘画创作的最终目标。然而,中国绘画理论却是将美学的最高境界定型为神韵的艺术表现,而对形的塑造则并不是太重视。在中国绘画家们看来,“形”只是肤浅的外在客观描述,而“神”却是发自于绘画作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是深挖于事物表象、对事物内在涵养、品质、精神等的呈现。由此可见,中西方绘画在审美理念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随着中国绘画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传神”的美学思想精髓逐渐渗透于西方绘画创作中,使得西方绘画越来越多的富有了中国特色。例如:俄国著名画家安康萨弗拉索创作了《乌鸦归巢》图,这幅作品被俄国公认为具有时代性标志的成功之作。它不同于以往绘画追求客观求实的创作风格,而是融入了中国画朴素隽永的笔法和抒情的格调,简单的蓝和白两色,却意味深长的描绘出早春时节那湛蓝如洗的天空和那洁白如雪的云朵,无不创作出唯美畅神的绘画意境来。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西方著名绘画作品也都无不展现出了中国画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如波列诺夫所作的《莫斯科的小院》和《杂草丛生的池塘》、希施金创作的《松林里的早晨》等等。

中国绘画传播为西方绘画的创新提供了精神营养

中国绘画就犹如一棵千百年来的古松,世界各国艺术家在它身上闻到了树脂的清香,触动到郁勃生命的涌流,中国绘画诱发了他们的艺术生命中朦胧昏睡的那一部分,使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受到一种苏醒后挑战性的刺激,致使西方一代艺术大师产生了强烈汲取中国绘画艺术营养的渴望。因此,与西方现代化的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所呈现出的视野更加开阔,绘画技巧也更加精湛,中国画的这些优良特质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也为西方绘画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绘画家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的汲取

西方绘画大师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国绘画特色的道路上,对中国绘画的了解和认知越来越深刻,尤其是对于中国画讲求内在精神、气韵的传统美学核心思想,更是深有感触,赞叹不绝。它像一条纽带,把中国和西方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华多在他年轻时曾认真学习和专研过中国的传统画法。因此,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感受到中国画创作的一些蛛丝马迹,尤其是他的《百戏图》所表现出的中国韵味最为浓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线条简约疏散却略带些写意性韵致,与以往西方绘画相比,其显然已摆脱了“形”的创作束缚,而逐渐向中国画的“意境”、“传神”美学思想靠拢。再如他的《发舟西苔岛》,画家为读者幻想出了一幅无忧无虑的爱情王国蓝图,美丽的苔岛上一群男男女女在那里过着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蔚蓝的大海映照着郁郁葱葱的树林,金色的霞光笼罩着整个海岸,画面烟波浩渺,到处弥漫着浪漫、诱惑与神秘的意蕴。人们在欣赏图片时,仿佛亲身走进了这一梦幻爱情国度,无不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中所强调的“意境美”。

继华多之后,艺术家布歇也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绘画意境的渲染上。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汲取了中国画的螺旋形构图和漂浮意象,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他的《垂钓图》,在画面中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人安静的坐在河岸边垂钓。河水清清一同将老人身后的两间中国式老房和天上的一轮红日倒影在水中。一个年幼的小孩为老人撑着伞,旁边的妇人目光凝视着水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一幅淡然幽静的中国式山水画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现代世界艺术绘画领域,中国画的“意境美”、“传神美”等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绘画家所认可。美国画家惠斯勒在观摩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后,不禁对西方绘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美术不应该像西方绘画那样一味的“重叙事”,而应像中国绘画那样“叩出音韵”。他善于从中国画中汲取韵味来丰富自己的画作,因此,从他的《艺术家的母亲》、《瓷器公主》等多幅绘画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出中国画浓烈韵味的存在,其画面意境让人心驰神往,极大的受到西方美术界的一致肯定。

2.西方绘画家对中国绘画造型艺术特色的汲取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电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译;文化差异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场经济中,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电影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而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入,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影是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传播文化,抒发感情,展现出社会形形的文化生活,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随着各国家地区人民文化交流的频繁,电影翻译起到的文化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每部电影都承载着原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电影翻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差异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要尽量翻译出原文的内涵,并且被我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而这些是我们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动的局面下与西方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清政府通过翻译来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说过,“如今的后殖民评论家难以回避的两大难题:既要去摆脱了传统西方模式的影响,还需要达到非边缘化的目标,那么西方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与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减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 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忠实地去表达原来电影中的内容与内涵。而新时期中西方大规模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也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翻译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电影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国家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翻译工作的形式,电影的翻译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学翻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针对观众来再现原电影的审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国观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特征,进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 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 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 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 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 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 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9] 刘辉修,王卫利.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7).

篇7

关 键 词:语言 文化差异 翻译

列宁曾经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文化交流构成了障碍,给翻译造成了困难。重视文化差异,了解民族习俗是翻译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当今外语翻译过程中,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翻译过程中绝对不仅仅是要求语言形式正确,还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人可能懂得说语言,却往往不懂

得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真正的外语人才却可以看到这背后深藏的秘密,这是因为他对所学外语的文化底蕴有深厚的认识,他不会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去简单的学习,而是去多了解西方文化习俗,从中挖掘出语言暗藏的文化背

景。

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英语学习不能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还应扩大人们的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 运用,而且每每用错”。既然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所以语言得体性――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例如,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在西方却是关系密切。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理解和思维方式不同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如:

black tea红茶

blue film黄色影片

green with envy红眼病(嫉妒)

a white day吉日

blue- sky market露天市场

grey income灰色收入

hot travel route黄金线路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love pea红豆

blue tooth蓝牙

beauty红颜

yellow livered胆小鬼

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如:He loves his wife and so do I.如果直译为“他爱他的妻子,我也爱。”那就会存在误解,你也喜欢别人的妻子。因为西方人生活节奏较快,讲话喜欢用短句子,因此应避免使用长句子或者罗嗦的句子,对方会听得不耐烦,就尽量用简短易懂的白话英语,用字越少越妙。正确的译文应是“他爱他的妻子,我爱我的妻子。”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增减和句子顺序、结构的调整。如:

(1)原文: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译文:Chinese thinkers of the pre-Qin days (over

2,000 years ago) advanced the doctrine “lov-

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 are most valu-

able to a country.”

(2)原文: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

译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3)原文:lt is no good eating too much.

译文:吃的太多没好处。

2.历史背景不同

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显然是不同的。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多数信仰上帝,所以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s God或God bless you。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相当一部分语言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如果对整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事情不是很了解的话,就难以翻译得体。如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在翻译《论语》时,“仁”字就颇费脑筋。虽然是“仁”一个核心概念,但孔子却给出了六种不同的解答。可见,如果将“仁”视为一个普适性概念的话,就会破坏它的个别性。因此不能使用humanity这一译法。而benevolence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仁”的涵义,只是表达一种狭窄心理态度的简单词汇,而“仁”的意义却很广大。所以在翻译《论语》时,将“仁”译作authoritativeness,authoritative具有“礼貌”、“创作”、“权威”等含义。而在《中国哲学资料书》里,则将“仁”译作consummate person/conduct。

综上所述,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但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翻译的实践中,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运用这些特点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篇9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10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文化维度模式理论 第三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为交际本身在扮演着传递文化价值观的角色的同时,也直接受到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产生变化与形成不同的形态。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它代表一组经由学习获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用来解决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归。

既然文化价值观是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法则,它们无法经由感官来直接观察,必须从实际生活的面向才能观察归纳出来。因此,为了研究文化价值观,可以把文化价值观更进一步具体化到文化价值取向的层次,以便使用实证的方法加以观察研究。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1983,1984)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发展出一套广为引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把文化价值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取向。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交际的过程与结果。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定量研究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可操作的变量,不少后续的实证研究证明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每个文化维度上都体现出差异,这的确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便。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动态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际的不断深入,文化价值观逐渐呈现出适应性调节的变化性特征。当代大学生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维活跃,观念创新,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因此,一味地强调中西方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只注重差异比较研究,不仅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带来全新的动力。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对于文化价值观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的人类学家Kluckhohn与Strodbeck最先使用“价值取向”这个概念,提出了五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普适性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三种价值取向。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丰富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两次在IBM调查了11.6万名员工,从大量的调查数据着手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Hofstede在前四个文化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时间取向。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研究,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以Hofstede文化维度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范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跨文化交际学、会计、金融等领域。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和理论上的创新,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许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或证实(以五项文化维度为理论基础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或补充(进一步细化五项文化维度模式),或质疑了原理论(批判文化维度两极划分的现象)。大部分的研究重点更侧重于分析文化差异,由于此模式来自于IBM调查数据,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了解组织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每一项文化维度都有独立细致的研究,尤其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权利距离两项。但是,文化价值观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互相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可见,仅仅研究文化差异是不够的,更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世界发展的未来,相信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以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对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所进行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依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理论,当代大学生在如上所述的五个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强调自我、更加倾向于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渴望个性独立,渴望更多地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并非像从前那样过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从男性化与女性化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无疑已经摆脱了过去重男轻女的偏见陋习,中国社会也早已不再是男权社会,如今的大学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护女性成为了他们思想意识的主流。不仅如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展现得并不明显,相反,重合作、讲平等的意识凸显出来,解决问题时靠的更多的是沟通而不是冲突,这种欧美国家的女性化社会特征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之中。从权力距离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上级特权观念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摒弃,他们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权和上下级平等意识在大学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同传统中国的特权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作为主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或淡化或与西方价值观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无法适应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与客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并不能够准确甄别某种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因此他们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有必要提出系统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导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交融和冲突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3-12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原因探讨[J].学理论,2009(12).207-208.

[6]李侨.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与相互理解[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2005.

[7]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英语系,2007.

[8]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中国青年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8.

[9]潘,张子刚.从中国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个人主义层面质疑[J].汕头大学学报,2009.25(4).54-58.

[12]石健.转变中的价值观――中美价值观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4.

[13]施建亚,杨燕,孙妍.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英语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学术交流,2008(12).37-39.

[16]谢衡晓.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7-29.

[1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