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美德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1 00: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身边的美德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美德故事在我们旁边上演。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一些美德故事。
比如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人为老弱病残寻常作为,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在我看来也体现出了这个人善良的品德也是一件美德故事。在学校里面我也会经常看到同学们,见到老师都会向老师问候,老师也会非常友好的回应,虽然这也只是小小的动作,但是让我感到了人生间的和睦以及同学对老师的尊重和老师对同学的尊重。还比如在我们的街道上都有一些专门给盲人设置的街道,这些街道上面很少会有垃圾,有的人经过这个街道看到了地上的垃圾之后也会非常自觉的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街道是专门为盲人设计的盲人如果如果看不到你们的垃圾就会被绊倒。这些事情都是会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都是我们身边的美德故事,只要好好的思考,好好的去观察,发现就能看到这些美德故事。
在我的学校第2节课都是大课间,这个时候就有校长在上面讲话,校长就会培养一些同学,比如有的同学在学校里面见到一些金钱或者是物品,你没有自己放在口袋里,而是拾金不昧上交给了校长,让校长来找这位丢失金钱的同学。或者是表扬某位同学,看到有一些地方有垃圾就按了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为我们校园的干净整洁的环境做出了贡献,有哪种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实只要认真发现我们的身边充满这个故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做一个善良有品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2
1.将美德教育与办学理念相结合
学校秉承百年潞河“人格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文化立校,民主管理”的发展策略,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相结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2.将美德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开展“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是指以解决班级问题为导向,结合《美德读本》,通过10-20分钟的针对性解读,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微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主要从“微”晨会、“微”暮省起步。学生们或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段圣贤语录中受到启发,或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
用好“班队活动”课程。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十德”教育。一年级主要学习“孝”的内容,二年级学习“礼”的内容,三年级学习“勤”和“诚”的内容。每位班主任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案,上好班队活动课。上学期,我们组织教师分别上了“我是爸妈的暖宝宝”“礼仪之花处处开”“与诚信同行”等班队会展示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班队展示观摩活动,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常态。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和学科德育渗透功能,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是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教师们依托学习共同体,探讨德育途径、方法,使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将美德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重视创设环境氛围,使中华传统美德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校园中四栋楼宇分别命名为“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力行楼”,引导师生与家长追求真、善、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至善楼一层楼道专门设立“十德树人”“感恩园地”“中华传统节日”等宣传栏,通过耳濡目染长期浸润学生心灵。二层楼道里专门设置美德好少年展示栏,使学生身边有榜样,人人学榜样,个个争做榜样。全校上下初步形成了人人知美德、人人讲美德、人人践行美德的良好局面。
4.将美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书香校园”读书实践活动。全校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早上,学生在朗朗的经典诵读中开始了新的一天;放学时,以班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四月,结合世界阅读日,开展“诗韵启蒙 快乐成长”经典诵读活动;九月,开展“经典诵中秋”活动,学生在唱、诵、演的过程中爱上了经典文化,爱上了阅读……
开展“讲美德故事做有德之人”主题读书实践活动。各班开展讲美德故事的活动,学生有的讲述书中的经典故事,有的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台上的学生讲得声情并茂,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美德故事激励着他们学做有德之人。
少先队组织各班成立“微善社”,教育学生从主动捡起别人不小心遗落的废纸等小事做起,践行中华美德。利用午餐时间,持续开展“文明用餐――我的责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惜粮食,文明用餐。
在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到来之际,开展系列敬老爱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懂得爱国就是要从爱身边的人、爱家、爱班级做起。
篇3
身边的美德故事 湖南省岳阳市 洞氮子弟小学 四年级七十八班 汤莹 一天,我和爸爸乘公交车去图书城买书。上车时公交车上已经挤满了人,还有人在车上抽烟,外面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地面、晒进车厢,仿佛要将人烤出油来似的。
这时,我既被难闻的烟味、汗味熏着,又被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简直憋得都快受不了了,我前后左右地看,真想找一个空位子坐一下。正在这时,我后面坐着的一位阿姨对我喊:“小朋友,小朋友,你来坐我这儿吧。”我正在犹豫时,阿姨一把将我拉到她的座位上坐下,然后微笑的对我说:“小朋友坐吧,我一会就要下车啦。”我马上说:“谢谢阿姨!”。
过了一会儿,公交车到了巴陵中路,我们下车时,我看见那位阿姨并没有下车,而是站到车厢前面去了。
啊!她是多么好的一位阿姨呀!她有着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应该向这位阿姨学习。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篇4
【关 键 词】PPS;传统美德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1年9月,学校课题组在校长的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实际需要,确定课题为《艺术表达传统美德的校本研究与实践》。其目的就是坚持学校德育方式的改革,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教育的规律,运用各类艺术(美术,音乐为主)的相关功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发挥音、画、书、演的动态效果,制作音画共赏的PPS,有效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打好基础。
一、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的含义与作用
(一)关于PPS的含义与优点
1. 什么是PPS?PPS——是PPT(PowerPoint)文件格式的一种,全称是PowerPoint Show,是会直接生成预览形式的放映幻灯片。
2. PPS如何存储?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选择“另存为”,从“保存类型”的下拉选项中选择“PowerPoint放映即(*.PPS)格式”,就会自动生成PPS格式文件。
3. PPS文件的优点。(1)播放方便。PPS文件的特点是打开就可以放映文件,较适合做演示的时候用,如果每张幻灯片切换时间设置合理又插入wav格式的背景音乐的话,就会变成一部微电影,可以自动播放,这样就完全省去了先打开PowerPoint再点击演示按钮还要附带拷贝音乐的麻烦。(2)修改简单。如果需要对这种格式的文件修改,可以单击文件属性,改成(.ppt)格式,即可进行再修改。
(二)传统美德教育PPS的含义与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PPS,就是利用PPS 表达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PPS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可兼容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视频、音乐,而且制作简单、操作便捷、实用性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音画共赏、动静结合、赏心悦目,时间可长可短,智能播放,不受太多场地的限制。用它开展美德教育,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形式和效果上都比较理想。
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特点如下:
1. 具有创新性。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美德,研究切入角度新颖、独特、轻松、活泼。
2. 具有可受性。在艺术课堂、班会课、校园的LED大屏幕可播放自由。涵盖面广、辐射性大、直观性强,动静结合,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3. 具有实效性。传统美德教育PPS,是艺术和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是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是人的视觉、听觉感官美的一体多用,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二、结合美术教学,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 方法
1. 美术课堂调查发现问题。为了加强针对性,在新学期的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以“我所了解的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你最近一次参观的活动是什么”为题,做一次讨论发言,学生当中能够说出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著名画家名字的寥寥无几,因而更谈不上对画家人品的了解。问起代表作,答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齐白石的代表作居然能说成《马》。200多名学生中,参观过美术画展、博物馆的不足10人。学生对艺术大家如此陌生,其身上的艺术素养匮乏到如此程度……这种状况让我这个美术教师感到教书育人的急切与重要。
2. 找到症结,制定实施步骤。(1)向艺术大师学习。既然学生对艺术家很陌生,那就先从艺术名家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徐悲鸿、齐白石、达·芬奇、罗丹”等艺术大家爱国、勤勉、励志事例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感悟,边践行,激发出人的本性中至善至美的自觉意识,进而完善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和追求,从而达到课堂所期望达到的良好教育目的。
(2)制作PPS范例引导。我的教育思路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德教育。考虑到学生课业繁重,初始的时候自己先做几个PPS范例,在课堂上试播,根据反馈的情况,再进一步修正素材选取方向。后来发动电脑技术好的学生参与进来,其他学生提供素材,大家一起参照、研究制作。从搜集整理资料素材到PPS的编辑制作,无形中拓展了学生更广的知识面和对材料的消化、理解、记忆,通过技术整合,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就这样,随着学校的课题研究在持续,随着我的课堂教育在进行,在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这项工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问题在逐渐减少,知识面在慢慢拓宽,艺术素养也在慢慢提升。
(3)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收集素材,进行插画创作。以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诉求,发动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制作PPS的过程中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素材不足怎么办?
一方面,参阅栾传大主编的《新编传统美德故事》,提炼出徐悲鸿克己以俭、勤奋学习、为国争光;罗丹追求艺术的真谛;齐白石衰年变法,追求卓越等艺术大家的资料,以故事形式阐述,作为一部分资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借助网络工具,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丰富pps素材。再一方面,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搜集、挖掘身边的美好故事,用文本和图片保存,作为材料库的补充。在三方面素材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独幅、多格插画创作。整个过程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创作符合中学生心理和审美的插画,并以此完善PPS,也以此开发传统美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影响更多的新湖学子和家长。
(4)利用PPS,开展传统美德教学。制作完成的PPS,有书籍文本资料、网络图片、视频资源,学生插画和配乐四部分汇集而成。例如,结合《新编传统美德故事》一书中徐悲鸿爱国爱民的故事,改编成《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通过对徐悲鸿一生执着艺术的了解认识和求学事例,感染学生自强不息的学业追求和理国的高尚情怀,并结合当下中日关系紧张、社会出现等混乱现象,引导学生借鉴艺术家理国的思想,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由此引导学生创作徐悲鸿对话洋学生的漫画,通过作品引入、故事感染、理性引导,到自由表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在原稿中插入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漫画习作,利用校园的LED大屏幕进行循环播放,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
三、结合美术教学,利用PPS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有效模式,完全符合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关于将美术课程定义为人文性质,使得美术课程从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升文化层面之要求,更拉近了艺术教育与美德教育的关系,也奠定了美术教育陶冶人培养人方面的重要地位。
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完全符合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PPS的制作过程,不仅可以提高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文化的认同与自觉。从美的角度滋润学生艺术修养,美德心灵,规范日常言行,提升学生爱学习、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爱国家的高尚情怀。
制作传统美德教育PPS,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参与者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PPS有完全可以手动播放和自动播放两种效果。如果是自动播放的PPS则对幻灯片切换时间要求精准。因为PPS全屏播放需连贯进行,过程中虽可人工手动换页,但每次都会从头播放,不够智能;PPS兼容音频格式受局限。比如,mp3格式的音乐必须在转换成wav格式之后才可以插入,跟文件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制作者要安装“格式工厂”转换软件;一部完成的PPS如一部微缩的电影,其思想深度取决于参与者的理论素养和眼界宽度。而美术音乐教师专业强、理论弱,课题研究和素材选取难免浅薄,深入不足。PPS制作里面涉及很多电脑特效的技术问题,需要信息教师协助完成。尽管制作PPS会有不少的技术难题,但个人的切身体会是,技术可以克服,审美可以提高,理论也可以慢慢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钻研,多花心思和时间去实践和研究,做到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提升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总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年纪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选集[M].红旗出版社,2011,1.
篇5
学习高尚品德教育心得体会1
在暑假里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大禹治水”、“完璧归赵”和“孟母三迁”三篇故事。
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讲了洪水淹没了农田,禹决定治理洪水,在禹的带领下,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全身心无私地奉献到了治水事业中。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大禹。因为他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百折不挠、信念坚定,和老百姓们一起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我很佩服大禹。
我第二喜欢的故事是“完璧归赵”。讲的是赵王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就用十五个城与越王交换。赵王不敢得罪秦王,明知秦王不会给十五个城,但还是要派人送玉。大臣蔺相如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将宝玉和氏璧送还赵国。
这篇故事的人物中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既忠诚又聪明。他猜到秦王会不守信用,就用要撞柱子碎玉的方法逼迫秦王让步。
我第三喜欢的故事是“孟母三迁”。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草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以保证孟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其中我最喜欢孟子,因为他很聪明。明白孟母把织好的布剪碎的意思是学东西要持之以恒,从而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第二喜欢孟母,因为她很关心孟子,为了他的学业做出很大的牺牲。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时写了许多我们要学习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尊重先人的智慧,学习先人的精华,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的道德精髓,对我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用处。
学习高尚品德教育心得体会2 教师是以人育人的事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历史重任。其中师德是最主要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服从领导,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要对幼儿教育尽心尽力。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认真设计每一节课,让孩子在每节课中都能学到知识,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认识自身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工作能力等的培养。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
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要与幼儿平等相待,不能把幼儿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把爱传递给幼儿,把幼儿看重,幼儿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才会尊重和喜欢老师。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手势都能给幼儿带来安慰和鼓舞。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老师要以宽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孩子,以真诚的爱心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到一视同仁,不带任何偏见。应用欣赏的眼光去善待每位孩子,在他们的心田中播种“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美好快乐的童年。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儿。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儿认真。老师要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素质,这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教法。
四、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喜欢模仿,这将给幼儿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孩子做好榜样,凡要求幼儿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自身的修养。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让我们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去陶冶孩子的品格,照亮他们的人生道路。
学习高尚品德教育心得体会3 光阴似箭,孙浩宸已进入幼儿园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渐渐长成了一个“小大人”。他的进步首先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作为家长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在幼儿园工作,孙浩宸上学、放学都是我接送,每天我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和他沟通交流,有时是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晚上睡觉前,谈谈今天过的怎么样,让他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在与他沟通时,认真的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尊重,这样他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
现在电子产品很多,我们家不太反对孩子接触这一块,这些电子产品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益智游戏确实也挺不错的。孙浩宸在家想要玩电脑或是手机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先陪他一起挑选一个适合他的小游戏,然后给他规定时间,提前告诉他可以玩多久,时间到了自己就不玩了。大多数时候他都能够自己掌握好时间,有时也会耍赖。
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给他讲一些励志故事或典故,时间久了他就不耐烦了。我就从自编故事和续编故事这方面入手引起他的兴趣,这对今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培养他的独立性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还有一点,统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很重要,如果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孩子对大人们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时间一久,在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孩子就会观察家长的一言一行,谁占优势就会想哪一方靠,孩子不会区分谁对谁错时会误导孩子的分辨能力。所以,家庭和睦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感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平常对孩子的教育有意见不统一时,都会采用背着孩子的沟通方式,而不是当着他的面前争执不休。
篇6
关键词:小学;文明礼仪;培养;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做了八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颇有些心得,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大公无私、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文明礼仪教育如果不根植于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必将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我看重传统教育,我要让学生知道,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们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我让学生收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学生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学会了谦让,从《闻鸡起舞》中知道从小立志、发奋读书的道理,从《曾子杀猪》的故事中学到了诚实守信,从《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故事中体会到孝顺父母乃人之常情,从《程门立雪》中明白尊师重教……故事有着丰富生动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中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可以让中华传统美德浸润学生的一生。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学生更尊重老师了,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一句问候那么简单,学生的作业工整了,跟老师说话客气了,老师的嗓子哑,讲桌上就多了一枚润喉糖。学生间彼此谦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成了风气,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父母也反映孩子们好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顶撞父母了,而且还主动帮父母干家务。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总是帮父母照顾年迈的奶奶,细心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女孩子。学期末我特设了“拾金不昧”、“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奖,表扬孩子们的良好表现。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持之以恒
每学期我都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个人出一期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文明礼仪常识,从校园礼仪到社交礼仪,从个人礼仪到公共礼仪,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学生还自己编写校园文明礼仪歌谣,配上自己设计的插图和小漫画,真是图文并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文明礼仪教育。
2.班级出一期黑板报。黑板报上是同学来稿,既有自己学习文明礼仪的心得,也有介绍班上先进同学的模范事迹,还有孩子们自己编写的儿歌、顺口溜,自己设计的图画,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孩子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从中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一木不能成森林的道理,在合作的过程中即便有分歧、有意见、有矛盾,但是孩子们很快就化解了,孩子们说:“咱们办的是文明礼仪的黑板报,怎么能不讲文明礼仪呢?”孩子们的话是天真的,但孩子们是懂理的,于是有了谦让,有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就没有了意见和矛盾。孩子们办得快快乐乐,在乐中学到了文明礼仪,实践了文明礼仪。
3.班级开一次主题中队会或主题班会。以少先队活动或班会活动的形式学习文明礼仪。同学们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编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相声、小品、歌曲、诗朗诵等,把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小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编到了作品中,或表扬,或批评,或讽刺。学生受到的是生动的教育,因为你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编到作品中,如果你是被表扬的,你今后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如果你是被批评的那个,你可该羞红脸了,以后要改正你的行为,不然要被大家笑话了。学生从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4.开展文明礼仪小使者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文明礼仪小使者,把自己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从课堂传播出去,带到家庭、亲友、邻居等周围的人身边。我们学校紧邻农村,农村家长素质较低,说脏话、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很普遍,对子女的影响很不好,学生在学校受到文明礼仪教育,回到家里又耳濡目染地受到另一种教育,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又被坏习气影响。于是我开展这项活动,是想让学生用文明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文明礼仪之花遍地盛开。这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尽心尽力地传播文明礼仪知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了父母和周围的人,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孩子们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篇7
[关键词]:孝 道德修养 基石
算起来,真正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其实,详细推算,还要早些。记得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虽时隔多年,但是感受是越来越深了。工作在教育领域26年里,深感现在的孩子愈来愈难教育,出现了知识丰富,道德修养浅薄的局面。每每面临新生的到来,更加觉得我们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匮乏了,以及有必要对新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为此,我认为在校园中开展《弟子归》是大有必要的。现如今的孩子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好张扬、且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缺少必要的尊敬,对同学缺少理解和包容。而《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孝”与公民道德建设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孝是爱心。孝是人间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以爱为基础,又生博爱。亲情之爱,可以延伸。“爱由亲生”,“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代教师交流总有的教师提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不爱其亲何以爱他人,不敬其亲何以敬他人。爱国,源于爱家。爱家,在于孝敬亲亲。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何以爱人民、爱祖国。因此,孝可以从“私德”转向“公德”;从家庭伦理,转向政治伦理。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是责任。是对家庭父母长辈的责任,这是一种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为核心的责任,是无私、无怨、无悔,一片赤诚的回报。“移孝作忠”,忠孝相连。忠的本质是责任。孝于亲、忠于国。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是十分必要的。
孝是诚敬。子女对父母有一种赤诚之心。欺骗父母的孩子,不会成为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好公民,往往变成社会的败类;敬,是孝道的核心。对父母只有“养”没有“敬”,如同饲养犬马。
孝是顺从。对于自古以来的“孝顺”应有历史和全面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孝单纯地理解为给父母、给长辈温饱即为孝,其实不然,那些只是孝其身,并没有孝其心,孝其心即为顺从父母的心意。《论语》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冒犯长辈和上司以及危害社群,而不犯上却好作乱者是没有的。孝生顺,在孝的实践中培养顺从和服从,至少不能发脾气和顶撞父母。这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是一种社会化的训练,是一种服从权威的训练。
二、当代学校的“孝育”
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要从“孝育”开始。孝道与孝行,都不是人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孟子》有言:“教民以孝弟为先”。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对此,我制订了《三礼标兵评选条件》,三礼班会,用以“孝”的教育。
①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
②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③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告诉父母我回来了。
④平时出入家庭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
⑤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要为父母盛饭。
⑥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
⑦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⑧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药。
⑨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
⑩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1.“孝”的故事“孝”的课
故事的典型性、模仿性、趣味性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容易接受。中外古今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既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为实验学校提供的中华美德实验教材选编了有关故事,教师与家长也为学生推荐,学生自己又去收集了自己身边有关“孝”的故事。
如《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回忆我的母亲》、《探病母》、《孝子孔繁森》,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2.“教孝”与“学孝”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孝敬父母”的要求。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这项教育没有具体意见。许多中小学除了上文提到订目标、立规矩、选内容、编教材、开设“孝敬课”等之外,还有许多帮助学生“学孝”、“行孝”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动”中感悟“孝”的亲情。
要学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幅对联”。这项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孝”、“礼”、“勤”、“诚”、“耻”的品德,受到学校、家长、社区的广泛支持和好评。
围绕“三八”、“五一”“八一”教师节等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父母、尊伟人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分别将这些节日,定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学生在“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
三、组织以“孝”为主题的各种自我教育活动
①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父母的艰辛和爱自己的真实故事。
②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③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讲自己的体会。
④我和父母同堂讲“孝”道。
⑤古今孝敬父母童话、故事会
⑥我和父母同台朗诵、演讲和歌唱“孝”:《妈妈的爱》、《妈妈的吻》、《祝福妈妈》、《好爸爸,坏爸爸》、《我的妈妈是中华》、《常回家看看》、《游子吟》……
⑦我给爸妈洗次脚。
篇8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指对读物和从事阅读活动的兴趣,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受到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外部条件为教师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组织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等。内部条件如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观态度、知识储备等。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
1.巧荐读物,诱发读书兴趣。要想学生对书籍产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应当首先博览群书,熟知那些优秀儿童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采用介绍梗概、美读片断、讲述知识、表演故事等多种方式向全班同学推荐,帮助他们读好最初的几本书。每个月我都精心可以挑选一两个孩子进行好书介绍,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在谈天时,他们也会相互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写一张好书推荐卡,把推荐卡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好书推荐”栏里,勾起兴趣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
2.整合活动,保持阅读热情。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如果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对任何一门知识都很难全面、深刻地掌握,只有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才能潜入知识海洋深处寻珠探宝。小孩子一般由于对新奇读物好奇、觉得有趣,才会产生阅读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偶发的、短暂的、呈不稳定的状态。课外阅读与各项活动整合,孩子的阅读兴趣才会经久不衰。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让学生去搜集古今中外诚信故事,举办故事会,收集发生在身边的诚信人和事,举行一次“诚信新闻会”。班级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辟专栏,在墙壁上选一块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布置成“读书论坛”。论坛里可以贴、摘、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补充阅读、个人的佳文推荐、读书的感受疑问,形式可长可短。为增强互动性,还要设观众评价一项。每篇文章可以简单地打上“”做评语,也可在后面跟帖,写下自己的意见。论坛一星期评一次,比谁发的帖子多,谁的帖子引起评论多,谁读别人的帖子多。这样的活动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宽广的展现舞台。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读,不是一时之需,而是“终生学习”的可靠保证,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前提。阅读,不能停留在表面,应学以致用,提高能力。所以,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孩子阅读方法,让孩子会读。
1.阅读分清主次。先挑自己感兴趣的或是与课文结合比较紧的名著去看。看报纸杂志,首先浏览一下内容提要、新闻标题、导读等;其次是看头版头条;最后是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慢慢品味。以此来提高效率,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外阅读是孩子的个体独立行为,其方法比较自由,可以是“信马由缰”,可以是“蜻蜓点水”,也可以是“囫囵吞枣”。但针对现代社会对阅读的新要求,以及课外阅读时间少、量又要大的特点,我们有必要进行适当的“速读”训练,教给孩子略读、浏览、筛选信息的方法,并创设机会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历练。按年级升高而提高,逐步对学生进行扩大视读广度的训练,图片一词语一句子一段落,一步一步,不断扩大孩子视野,训练眼睛的灵敏度。
2.做到手脑并用。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叫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边看边动笔,在所读的书上做标记符号。例如,重点词用“O”标记;重要句子用横线“——”标记;对书中某个字句或说法产生怀疑,使用疑问号“?”;小节号用“1、2、3”……标识,段落层次用“||”划分……不过,有时当我们读而有感、感而欲发时,单凭标记符号就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用批注,也可写写读后感、书评等。学会阅读与思考同步,对于增强读书的感受力、破析作品思路、把握作品内涵、训练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等都很有益处。只有坚持经常练习,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形成。
3.学会遴选读物。教师不但要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会孩子如何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教师和家长认为的那些所谓的传统的经典名著,如《中华美德故事》《成语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看,主要是时代性不强,难以有共鸣。兴趣是第一位,有了兴趣,才能亲近母语,才能有机会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和境界。渴望神秘、冒险、刺激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供他们选择。喜欢思考,热爱科学的孩子,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孩子,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篇9
一、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去,有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使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我们融合了各地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分阶段分层次悬挂,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如门厅和走廊分别以不同民间艺术为特色进行装饰。蓝印花布与师幼的草编作品组合带来了浓浓的田园气息,自制的各类灯、彩绘葫芦作品,展示着民间特色工艺,主题式剪纸与各类纸伞的绝妙结合使孩子们流连忘返。我们还利用走廊的墙面和楼梯角落展示师幼和家长的手工作品,如:彩陶、草编、中国结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二、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主题活动中
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能激发幼儿深层的求知欲,对开展民族教育有着独特的价值。我们将全园性大主题和班级小主题相结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在全园大主题引领下,遵循层次性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此外,我们还充分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潜移默化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快乐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中,设计了绘画活动《龙舟》、手工活动《制作龙舟》、语言活动《有趣的粽子》、亲子活动《包粽子》、健康活动《赛龙舟》等,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既增加了孩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又加深了孩子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在游戏活动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分成民间体育游戏、民间益智游戏、民间美工游戏、民间童谣游戏,并在各区角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益智区投放了“挑绷绷”“找东南西北”“跳游戏棒”等材料,在探索区投放了“打弹子”“拉纽扣”“捻捻转”等材料,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习;在美工区增加了泥塑、剪纸、编织等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在表演区幼儿穿上民族服装,搬弄着民间小乐器、小道具,载歌载舞,体验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美,增强了幼儿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活动区,幼儿可以“踩高跷”“滚铁圈”“跳绳子”“跳房子”“跳皮筋”,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四、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的各个生活环节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触摸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活化、人本化。如:晨间律动时加入传统文化“打莲湘”;教学活动过渡环节时,玩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体育场》等;午饭后,播放琅琅上口的民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颠倒歌》,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让幼儿欣赏;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转流利的民间音乐供幼儿倾听欣赏;户外自由活动时,幼儿玩《贴烧饼》《丢手帕》《小小飞行员》等游戏;离园前玩《拉大锯》《点炮仗》等游戏,使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五、利用家庭、社区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引导家长重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我们向家长展示幼儿园里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如鼓励家长为幼儿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幼儿收集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作工艺品;鼓励家长在家多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玩折飞机、吹泡泡等游戏;常带幼儿观看民间艺人的魔术、杂技、捏面人等绝活表演,到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各类场所,和幼儿进行钻山洞、放风筝、登山比赛等活动。让幼儿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精华。
篇10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故事,道德发展,生活
我国新版德育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运用了大量故事。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美国教育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认为,故事是发展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方法,因为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学生成善(be good)的渴望;故事能够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很少见到;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1]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学手段,讲故事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自然方式,因为故事使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人,故事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所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很少认真关注故事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更多地是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和惩罚以及各种仪式和活动等。因此,在德育课程及其教学中使用大量故事是一大进步。但是,当前人们在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认识和实际操作上仍有一些偏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个体道德发展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都认可故事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理解大都为: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特点,迎合儿童的兴趣,把枯燥的道德说教改为具有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这种对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的理解过于狭隘道德发展,忽视了它本身具有的其他更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
的确,故事首先是因为其富于感染力的情节和情感,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1903-1990)所言,除了父母之外,文学书籍是儿童获得生活意义的最重要源泉,“儿童做出选择和判断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大多是基于‘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的(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神话故事中的英雄让儿童喜欢,因为英雄是最有吸引力的人物。”[2]因为儿童理解道德问题是用一种情感的、想像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因此,如果儿童要体验道德发展,他们就必须通过故事的经历来体验,而不是试图通过抽象思维来推理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构成的。这些故事包括传说、小说等虚构的故事,生活听到的、看到的现实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或他人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或现在的故事。美国当代哲学家麦金太尔认为:“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他不是必然的,但通过历史,成了一个渴望真实性的说故事者。……正是通过听许多重要的故事……,儿童才领会到或没有领会到一个孩子是什么,一个父亲或母亲是什么,……因此,除了作为最初的戏剧资源的这些故事之外,我们无法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社会。根据这个传统,说故事在教育我们成为有美德的人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3]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Paul Richoer)曾说:“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传记性的或虚构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站。故事把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与历史联系起来。故事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故事的结构给我们提供了想像、陈述和隐喻,让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4]因此,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由这些故事所塑造的。
故事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与公共政策荣休教授威尔逊(James Q. Wilson)的研究来加以了解。威尔逊曾分析了道德故事影响个人道德形成的三种方式。①传递道德信息。他认为道德发展,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具有后果论的性质,即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②激发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一些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曾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人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些体验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因此,故事能够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③扩展思想世界(universe)。这些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与价值具有的把我们整个人类联系起来的作用相适应。[5]
强调个体道德发展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意味着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其实质就是强调道德发展的情境性和特殊性。因为每个人所遭遇的具体生活情境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以及不同的阅读经历,自然对社会所要求的共同的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情感体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理解和个人品格。人们常说社会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可是没有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负面影响就是通过生活中的许多故事实现的;生活中的故事实现了学生的社会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和虚构的故事(其载体为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和互联网络等)塑造的。这些故事成为了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塑造了一代青少年的道德面貌。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关于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观,认识到道德教育的故事法是一种重视道德发展的情境和特殊性的教育途径,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相联系的教育,因为,个体道德发展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
二、运用故事法必须处理好消极与积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重视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和家长在一定情境里给孩子讲故事(别人的故事或自己的故事,亲历的故事或听来的故事),并且提供机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故事法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前述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影响,使得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这里只是谈及两个方面,即消极与积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1、消极与积极的关系。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故事法运用的效果观察来看,在道德感受上,教师讲故事的效果要好于学生自己读书本上的故事。分析原因之一在于教材上的故事过于强调故事的道德意义道德发展,而且非得说出一个道德教益不可,让“道”凌驾于“文”之上。过于强调故事的论说性会使故事法就像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一样,丧失了故事法道德教育本身的优势。而教师的讲故事往往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和经历,强调故事情节、趣味,加上教师本人的语言渲染能力,很容易与学生的个人的体验、经历和情感相沟通和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指会讲故事的老师。语言感染力不强的教师的教育效果与书本故事呈现效果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有其作用范围,其力量在于故事本身,重视故事的情境性和特殊性,而书本上的故事过于强调故事蕴涵的伦理价值和美德的提炼。笔者把过于强调故事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法称之为“积极的故事法”。
美国学者谢利(Shelley)认为,艺术永远不是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或错误,或者做什么,它只是展示给我们看,通过这种启迪而不是指导,让我们更热情地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道德判断受益于成熟的审美体验。[6]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只讲述故事,不是直接告诉一个道德规范和价值,而是通过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听来的故事,对别人的经验感同身受,明确自己的道德困境,选择或探索自己的道德根据,得到一种对自身的反省和精神抚慰。这是一种“故事法的消极运用”。教师灵活地讲故事就是一种“消极的故事法”。当然,由于故事中会有不同的价值和美德的冲突,因而仍需要教师的协调和处理,引导大家形成共享的理解和意义。
在现实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持前一种态度,不在故事本身下功夫,反而非得说出个道理,使得故事法同两难故事讨论一般乏味,说教性太强,让人生厌,消解了故事的价值和力量。因此,笔者主张“故事法的消极运用”。具体体现为:(1)发挥故事本身的教育力量站。让学生在故事的时空情节构成的情境中反思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刻意去指明,或者提问讨论。因为故事法有其作用范围,故事的道德教育力量应在它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道德发展,超出这个范围就会适得其反。阐释只起一种辅助作用,作为点睛之笔。(2)在运用形式上,故事法应当自然、随机、灵活,与示范、说服、游戏、角色承担配合使用。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现行的教材和相关的道德教育中,虽然大部分已经是与时俱进的新材料,使得教材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是传统美德教育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关于文学经典、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关于近现代革命家的故事、历史传说等等,都会在道德教育的教材里或课堂中出现。
问题是,这些真正的“故”事的背景和特殊性与当代有很大差异。这就提出了故事法运用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使故事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从口述时代、印刷时代到声讯时代的变化。意大利学者和作家卡尔维诺认为,“进入声讯时代使人进入读图时代,但语言文字遭到前所未有的‘瘟疫’袭击。声讯时代大部分都是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思想、灵魂、哲学、生命、本质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7]他所列举的“精神、思想、灵魂、哲学、生命、本质”等词汇都是传统的词汇,在声讯时代似乎已成为时代的弃儿。这种叙事使现代人陷于平庸、贫乏、轻浮的生存状态,冲淡了人对意义和个人特殊性的追求。因此,卡尔维诺主张,惟一的抵抗方式是重读经典,帮助青年一代抵抗丑恶,改造平庸和贫乏,远离虚乏与轻浮,同时更好地改造自己。卡尔维诺说出了重要的一点,故事表达方式的变化不能丢掉人之为人的一些永恒的生活原则和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