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7: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所以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所以文化论文

篇1

驾驭万物的力量感也好,沉雄博大的气息也好,都是汉画像石强烈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效果。以徐州画像石中常见的“龙”形象为例,所收集到的九个龙形象中,没有任何两条龙的姿态是相同的;没有任何两条龙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这些“龙”中有长有短,有的尾长,有的颈长,品种各不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夸张与变形是汉画像石形象千变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分类对比,古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形。

1.比例上的夸张手法。强调物象的某个部分,把它的体积肆意扩大或缩小。如《乐舞图》(图一)中靠右的两个人身形比例明显不同——左小右大,这是左边的人物形象要照顾到其它形象的结果。又如图二中的最右边的舞者上下肢体的比例明显经过了夸张处理。这种比例上的夸张手法最常见于杂技百戏类的形象创作。

2.拉长与缩短。如图六中的瑞兽形象四肢颀长,把身体架在空中,给人以轻盈之感。拉长的手法,在表现瑞兽、动物,神仙境界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变形手段。

3.徐州画像石还有一种特殊的的情况,不对所描绘物象进行变形,而是改变对同一物象的观察视角,并且把不同视角的观察表现完美统一,这是美感产生的源泉。夸张与变形有两个效果,一是“加”的效果——繁化,一是“减”的效果——简化。综合这些情况,暂且为之下一个定义:为了画面效果的的需要,把形象的局部进行变形,延伸或缩短、忽略,从而配合整体画面或其它形象单位的方法叫“简化”或“繁化”。

简化和繁化的关键在于变形。变形是这种手法的全部。第一,它说明古代艺匠是把整个画格作为一个整体来布置的,形象与形象紧密配合,互相照应,不仅在内容、情节上紧密相连,而且在形式上也连为一个整体。在这里,形式和内容达成了一致,形式的呼应服从于内容的召唤。第二,形式高于内容。内容优秀,形式则双倍的优秀;内容恒常不变,但形式却千变万化。试想,如果汉画像石的程式达到固化,所有相同的主题全都用相同的形象来表现,那么这种艺术将会是多么黯然失色,索然无趣。

从宏观上看,不同石面上的主体形象也普遍存在着分解和重组的现象,这也是画像石形象互相联系的一个途径。进一步想,如果这些在组织形式方面互相联系的多块画像石是出土于同一地点,或是在其寓意、宗教功能方面也有联系的话,那么这种形式上的重组就更加意味深长了。这意味着,古代艺匠在处理画像石的石面的时候,是把从点线面到单个形象、再到构图形式等画面的要素当做符号来处理的。

变形和夸张的意义在于古代艺匠在创作时突破了事物形体的束缚,无限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使汉人的精神气质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汉画在形式上无限接近那个时代的节奏,使汉画像石与汉赋、汉代建筑等艺术门类保持相近的艺术特色。这种形式上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汉画的另一大特点——运动感。

运动感是人在观赏汉画像石时所能直接感受到的。这当然绝非理智的思维结果,而是汉画的形式作用于人的视网膜之后产生的心理效果。在汉代文学里,充满了华丽的词句,激昂的情调,浪漫的吟诵,直率的叙说,激越的议论,正如整个世界因元气充塞其间而不停流动一样,汉人的心理世界也处于这种不停的变幻状况中。汉画像石是追求流动感的作品,运动和张力和动势在汉画像石中无处不在,人之所以被打动,强烈的动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汉画像石有如此强烈的动感呢?简单地说,这是广泛运用曲线的效果。“波状线比任何线都能创造美,因此我们称这种线条为美的线条。”[2]对汉画像石的运动美的分析,不得不从曲线(即上文所说的波状线)开始。虽然曲线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任何美术门类——卷轴画、雕塑、建筑、青铜器、彩陶等等都是曲线幻化出来的。但是,对汉画像石形象追根究底的分析,就会发现汉画像石在使用曲线方面比其它艺术门类都要倾向于依赖曲线美。雕塑虽然也有这一特点,但雕塑还有体量的表现力,对曲线的依赖不如画像石明显。汉画像石是真正的曲线的艺术。

在汉画像石中,曲线是最基本的构造单位,关于画像石的造型美的大量秘密隐藏在曲线中。它的构建原则一是无限延伸,二是不断反向转弯。因此曲线包括了弧线,它具有弧线的的性质。曲线具有无限的可变性,人的目光顺着它的轨迹游走,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它将伸向何方。请注意这个过程,人的目光顺着曲线(在汉画中则为曲线形象)游走,这是一种现实行为,人的现实行为与心理行为可以相互影响,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此同时,人的心理也产生某种效果,激发人的某些情感。因此可以说,曲线是最富有美感的线。

曲线的秘密还不止于此,继续深入分析就可以知道汉画像石是怎样利用曲线的。曲线的方向不断变化它的转向力度也不断在变化,在人的心理层面上所起的效果是游走的线条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弧线,这既是物理上的力(弧线意味着向心力的存在)又是心理上的力。[3]当人的心理感受到曲线形象的“力”的时候,运动感也就在人的心理中产生了。在我收集到的100多个精彩地体现运动感的画像形象中,几乎全部巧妙地使用了曲线,其中,40%为神话动物形象,23%为人物衣带,其余的为云水图案和车马出行。而人物和建筑形象较为程式化,使用的线条也较为呆板。可以说,人物形象之美在于巧妙地运用块面,建筑之美在于精细的结构和宏大的场面。

需要指出的是,汉画像石中的曲线形象千变万化,以上只是按照其特点进行的归类。我们今天不知道古代匠人是否有意为之,在利用曲线塑造画像形象时似乎遵循某种程式。例如,几乎所有的老虎造型都使用3型曲线。我们还可以发现,不但在整体造型上有这些特点,而且形象的局部如老虎的一只腿、一个尾巴,所显现出来的曲线也有这些特点。

总而言之,汉画形象的构造确实遵循某种法则,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客观的法则的运作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产生了联系,对画像石的形式美的感知就建立在这种联系上。

文有文眼,画有画心。几乎每一幅画像石都有主体形象,主体形象在画格中占的面积大,引人注目,通常居于中心或偏右的位置,这是古人从右向左的视觉习惯使然。尤其是在一些叙事型的作品里更是这样。在一些装饰性强的作品里,不容易看出主体的形象,但是人的眼睛依然会被与众不同的、引人瞩目的形象所吸引。审美欣赏主体,首先被一个或一组形象吸引,然后由此及其他。这是一个在欣赏画像石过程中的视觉路线的问题,画像石本身就有引导审美主体的视觉线路的功能,这是通过强调实现的。

强调某个形象,把他从一组形象中凸现出来,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使用各种手段使之醒目与众不同。如果是单个的形象,最常见的是使用反衬,在一个包含大量竖直线的形象环境中,一条优美的曲线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图十九中,上下两个鸟形象就因为周围大量的竖直线而十分显眼。如果是一组形象通常是使用重复,如大多数的车马出行图即使如此。车马全都是面朝左,尾向右,步调一致,姿态相同,加上大量的弧线效果,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完全表现了雄强厚重的汉代精神。强调的意义在于它引导人的视线,无论是从微观到宏观还是反过来,它都能使人的眼光恰当地停留或划过,对形式美感的产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构图法之外,追求对称,也是普遍存在的原则。对称之美早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无论用在何处,它总是给人以稳定和平衡的感觉。另外凡是对称必有对称中心,因此有时它会起到视觉中心的效果。

篇2

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全文如下:

摘 要:针对国际贸易理论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以在知识的深度性和课堂的生动性之间把握平衡等现实问题,认为,在教学中缺乏哲学和历史思维的导入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存在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提炼,希望有助于同行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本科教学; 哲学线索; 历史线索。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生们来说,面对《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都颇有畏惧之心。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较之国际金融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更多的几何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理论发展又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基础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甚至还需要一点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热情和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在知识的深度性和课堂的生动性之间把握平衡,容易陷入乏味的说教中去;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忽视逻辑思维整体把握,割裂各个数学模型间的联系,陷入死记硬背的痛苦境地从而,在教与学方面,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忽视哲学和历史思维的导入; 缺乏哲学和历史的视野,必然将国际贸易理论说教成干巴巴的数学模型和几何线条,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生气和现实感。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综观几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我们发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发展也存在着清晰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把握好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与历史线索,才能使我们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本科教学的心得体验,对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进行提炼和总结,希望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国际贸易演化中存在的潜在规律。

一、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

国际贸易纯理论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中潜藏着一条哲学线索,我们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来形象化地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这句话是老子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律,也可以从系统的层面上来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整体逻辑演绎的哲学规律。

( 一) 道生一。

所谓的道生一,即,经济学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逐渐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其本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国际贸易理论所要讨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为了说明理性人进行资源配置之道,数百年来,从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着一场构建一般均衡理论大厦的智慧接力。到 19 世纪末,马歇尔将古典的劳动和成本价值理论和新兴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综合起来,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构建一个以供求分析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3],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后经阿罗、德布鲁等现代经济学家的严格证明,使一般均衡理论实现了完全公理化。当我们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后,掌握了这个资源配置之道,接下来的《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就要将这个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经济格局下进行应用,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即国际贸易问题。

( 二) 一生二。

所谓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几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产可能性界曲线,二是相对价格线; 三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古典与现代贸易理论的不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古典贸易理论,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劳动的同质性和唯一性的假设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 而现代要素禀赋理论,贯彻要素价值论的原则,引入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在两部门不同要素比例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呈外凸状。在封闭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不同形状和位置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于是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又进一步统一到比较优势理论中去。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贸易完全竞争理论中的完美应用。

( 三) 二生三。

所谓二生三,系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1970 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规模经济因素的引入,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从而形成内凹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新贸易理论有三大贸易理论模型,它们是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外部规模经济模型仍然应用一般均衡的三大工具,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而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则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应用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中去,从而证明了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以及厂商的非合作行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 四) 三生万物。

所谓的三生万物,是指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不断演化,从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可以统一在供求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下。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理论( 供求价值论) ,即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国际贸易从其实务本质来说,就是一笔以国家为主体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一笔交易的达成,或是由于供给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我们都可以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去寻找其交易背后发生的动因。同样,任何国际贸易理论,或是从供给层面,或是从需求层面来寻求不同形态贸易发生的基础,或二者兼有之。综观各种贸易理论,其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可用下图加以概括。

?图 1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思维的高度展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哲学脉络。综观诸多国际贸易数理模型,大多可以从一般均衡框架中的三大几何曲线的变化中得以生动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变化: 或呈直线状( 古典贸易理论) ; 或呈外凸状( 现代要素禀赋理论) ; 或呈内凹状( 新贸易理论) ; 或内外移动或偏向不同的坐标轴( 反映要素积累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变化: 或内移或外移( 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高低) ; 或偏向 X 轴或偏向 Y 轴( 反映一国对 X、Y 两种产品的不同偏好性) ; 或弯曲或平缓( 反映一国对两种产品组合的不同偏好程度) 。相对价格线的变化: 或相对平缓(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或相对陡峭(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而在 Y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相对价格线上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的位置又呈相应的变化( 两点合一反映一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两点分离则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状态;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左上方,反映一国出口 X 进口 Y;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右下方,则相反) 。三条曲线不同的变化组合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形态的变化。此外,作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组成部分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则成功应用于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分析中。所有这些分析又统一于以供求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框架,源于理人假设下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之道。这就是资源配置之道在国际经济格局下简洁而有力的演绎。

二、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历史线索。

国贸理论的讲授,如果过多地渗透进数理的语言,不免显得枯燥乏味。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其学习和讲授,历史视野的引进也必不可少。纵观数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笔者认为,存在着三大历史动因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

( 一) 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的需要。

历史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存在着两大流派:

一是自由贸易理论流派; 二是保护贸易理论流派。其中,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居于支流地位。在以国家为主角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一国国内不同部门的利益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学者或是站在本部门利益或是站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自身存在着强烈阶级性和对抗性。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就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保护贸易主义的斗争史。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提出,是站在当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重商主义;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是为反对当时的《谷物法》,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进扫除了障碍; 李斯特为了保护德国的民族工业,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以对抗英法两国经济学家极力主张的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也是在相互寻找对方理论逻辑漏洞的过程中而提出的,他们背后是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对抗,在思想层面上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贸易理论观点的精彩叠呈的博弈。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唯一形态的财富观,将绝对成本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财富观的基础上; 李嘉图为回应《谷物法》支持者对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存在的逻辑漏洞的攻击,创立了比较成本理论,夯实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使自由贸易潮流波及到世界更广的范围; 李斯特则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提出生产力理论以抗辩斯密的财富观理论,创立符合德国国情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在理论上指导着德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这些经济学家的贸易理论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阶级烙印和人文情怀,其背景的充分展开,将展现出一幅生动而鲜活的历史画面。

( 二) 理论在逻辑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论的发展既有质变,也有量变。当理论的质变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来的时候,理论就开始自我完善式的量变。这种量变是寻找固有理论在阐述或论证过程中所遗留的逻辑方面的漏洞和空白,进行自我填补、自我完善。这既是学术研究的路径,也是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这种动因,在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历史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虽然成功论证了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但是李嘉图的理论并没有解决贸易双方利益的具体分配问题,特别是没有解决进出口商品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李嘉图留下的这一国际贸易利益划分问题的学术空白,被其后继者约翰穆勒所填补。于是,穆勒创立了相互需求说,从而补充和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 此后,马歇尔又运用数学工具阐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以几何图形使这一学说精密化[5]62 -63,以臻于完美。此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对 H-O 理论所遗留下的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分配和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论空白进行填补。

国际贸易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我完善又表现为,随着价值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日益将自己建立在更为科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使贸易理论的发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经历了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到供求价值论的不断更替,国际贸易理论也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演进,最终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形成了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标准模型,从而使其理论基础更为坚实完善。

( 三)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对经济现象的反映和解释,当实践的发展,经济理论不能够解释说明新的经济现象时,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修正,甚至被否定,这就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国际贸易理论几百年来的演化史,其实就是不断地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历史,实践给予贸易理论以新的生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甚至实现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富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来实证检验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相反的结果。如何解释这个被普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又与国际贸易的现实相矛盾的现象,引发了战后一系列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5]81。

回眸世界一百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历程,从劳动分工形态演变的大尺度看,过去一百年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 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的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也顺次经历了产业间分工理论( 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 、产业内分工理论( 新贸易理论) 、产品内分工理论阶段[6]。二战后,国际贸易所表现的特征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 1960 年代以来,约2/3 甚至更多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其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这对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形成强大的挑战,导致 1970 年代新贸易理论的诞生[4]94 -95。当前国际产品内分工深入发展的现实,对以产品为基本分工对象的国际分工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正在发展成熟的产品内分工理论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长期忽视工序层面分工现象的缺陷[6]。

以上三大动因,或单独或共同地推动贸易理论大树不断地发展、繁荣壮大。例如,相互需求理论的诞生,既有填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空白的需要,又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运动相联系; 重叠需求理论的产生,既有应对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长期忽视需求层面分析的缺陷;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的提出,则既有维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动因,又有理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对参与国普遍有利,而二战后的国际分工情形正好与之相反。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讲授与学习贯穿哲学的线索,能充分展示理论数理推导的逻辑美,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贯穿历史的线索,则会增强理论课讲授的生动性,使其更贴进社会科学的本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专业素养的养成,加深其对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的了解。联系历史背景,紧扣理论观点,再配以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模型解说,必然使课堂的讲授张驰有度,更富有立体性。当然,这也对教师综合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大挑战。哲学方法与历史方法,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 同样,高校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也必须将哲学和历史线索充分展现,并且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归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讲授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娟。《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经济师,2009,( 07) : 115 -116.

[2]老子,。 道德经[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富强。 计量经济分析能够发现理论吗?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 01) : 74 -82.

[4]李坤望,张伯伟。 国际经济学(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篇4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篇5

《单向度的人》是德国著名哲人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单向度”;(one-dimension)这个术语今天已成为最脍炙人口的概念之一。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生活形式[3]3-5。在此借用马尔库塞的这一概念,用“多向度写作”;指不因囿于同一模式和既成的规范而形成八股文式的写作,不以文害意,而是具有创意,有批评和身份意识, 充分体现思辨能力的写作模式。“多向度”;分为知识向度、技术向度、文化向度和思辨向度,它们是层级升高和互为基础的关系。

一、现状分析日前,学界就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只是一个“美丽的摆设”;,达到了 “人神共愤”;的境地,劳民伤财,应该废除;有人认为如果因为质量差就取消是因噎废食,不仅不能取消,而应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技能除了口头表达,还有书面表达,取消毕业论文的这种“瘦身运动”;不可取,况且英语专业生的毕业论文更担负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任,不可废除。业界专家在教学评估和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欠缺的问题,特别突出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如黄源深教授在论文“思辨缺席”;[4]18-19,和“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论‘思辨缺席’”;[5]1中进行的跨度十余年的考察的结果仍然是“思辨缺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黄教授指出目前“思辨缺席”;不仅是英语专业生的痼疾,甚至是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痼疾,并探讨了一些解决方案。王宁教授针对中国的语言文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处于“失语”;状态的说法,指出“这绝不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说话和写作,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和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决不能满足浅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应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6]1-2

目前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多围绕形式展开,针对如何提高论文的思想含量的研究较少,而针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体现出来的思辨缺席现状的实证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的研究就更少了。探究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发现存在着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不当,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断裂的现象。随着英语学习起始年龄的降低和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基本解决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特别是英语专业生,入学的口语测试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录取。那么,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是仅仅定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那岂不是重复劳动?无形地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周期。大学生英语学习和中学的根本区别不是听说读写的流利和准确的程度差别,而是如何表达更深层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

受主流语言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仍以语言形式为主。主流语言学强调对能指,即语言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具有丰富内涵的所指,即意义的研究。“语言意识”; (即关注语言形式的意识)已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对“批评语言意识”;(即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强调不够[7]3。在大学阶段,学生外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体现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的思辨性写作问题就凸现出来。目前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解决了学生的论文格式和规范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符合格式,但都是一些综述性的文章,没有新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新八股文的印象,走向了以文害意的极端。语言哲学家塞尔说过:“没有感受性的严格是空洞的,没有严格性的情感只是浮华的废话”;[8]155。如何把标准和客观与批评意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意识成了问题的焦点。

二、几点建议因为本科毕业论文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或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是把知识片段进行横向联合而且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改革内容与方法应该从宏观考量,应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训和整合等几个大方面入手。

篇6

【关键词】文化视窗;新模块教学;多元智能化教学

一、前言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孙有中,2008:141)“英语专业怎么办?”办法之一是在英语文学课上做文化导入,以“少而精”(孙有中,2008:前言)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补白、文化嵌入、文化丛和文化高地的方法进行文学教学的文化导入来“医治”罹患:“思辨缺席证”(黄源深,1999)的“英国病人”,解决我们的学生“没文化”的问题。(孙有中,2008:110)的问题。下面是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部分文学课表。

二、新教学模块

Table 1 Curriculum/(课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者加)要特别注意语言背后的东西。教学中,老师的教材选择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亚的课程内容为例。十四行诗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区别作文化嵌入。2.文化补白:《哈姆莱特》中俄狄浦斯情节可以用文化补白。3.文化丛:《威尼斯商人》中犹太教的历史用文化丛并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吝啬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莱的《西风颂》里的“west wind”在汉语里是贬义,让学生进行文化讨论。5.文化高地:把文学中与文化有关的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文化补白/嵌入/文化丛的新模块教学,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summer译成夏天有争议。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所以产生碰撞的翻译值得学生深思。

在讲杰克伦敦的作品《马丁·伊登》时老师用文化补白的形式把中国文化老庄的“不得已”与美国的首创精神进行文化嵌入然后进行比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和《生火》,然后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较量等哲学内容置于精神高地进行文化补白。《马丁·伊登》这一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课。两周后,老师在课上问学生:哪种文学课你们最喜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从此文化视窗里的文学景象以文学课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诞生了。教师挖掘出了多维度的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论文写作和收集的数据来看,学生的思辨能力确实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见成效。

三、数据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问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问卷模板,稍加修改。问卷班级为2007级9-14班非师学生。有效问卷116份。

从表2中看出通过文化视角下的文学讲课,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了。73.3%的同学发现有文化冲突。93.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学感到文化错误让他们最不舒服;而59.4%的学生认为多数的文化错误出现在书面语言中;在问到《马丁·伊登》和《热爱生命》这两课的效果时,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鲜,C.获得更多本国文化知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表4中居首位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占38.7%,其次是与外国人交谈占26.7%,学生在校园里有许多机会和外籍学生交流。表2从学生反映语言交流的错误显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错误,远远高于其他各项。从这一点看出我们给学生开的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太少。通过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学实验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识来提高它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不小的教学飞跃。

篇7

后来,传大调到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任副院长,我才得与传大相识。这时才知道,传大原来是学数学的。说心里话,当时我感到很失落。我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学文而不以文章显,是文人的耻辱。今见学数学的传大竟“以文章显”,而我却默默无闻,心里实在有愧。所以当时我就对传大说:你的成果足令天下学文的人汗颜。

但是20年后的今天,当全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无不对栾传大崇敬有加时,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却又不是因为他写过那么多教研论文,而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执着与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社会上存在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思潮,同时出现了伦理道德滑坡、民族凝聚力涣散等倾向。面对此情此景,全国的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或推波助澜,或无动于衷,或扼腕叹息,或义愤填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采取行动,有所作为。而传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且敢于以布衣之身倡言天下,敢于逆潮流而动,为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早在1990年,栾传大就在全国首倡并主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20年来,历经4个五年规划,始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已在全国召开了30余次学术研讨会和成果推广会。并首先编写出一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用书。率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今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参研人员共计500人与会。由此不难看出,由栾传大所开创的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宏伟事业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栾传大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树立自尊,找回自信,在精神上重新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传大的这些贡献,今人和后人自有评论,我不想多说。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栾传大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的人格力量分不开的。这个力量的核心就是孟子所推崇的“浩然正气”,这就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传大可谓近之。

篇8

刘勰文论体系中,《情采》五篇论文体构成,《比兴》五篇论文体修辞,两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组合。刘勰的文体构成思想兼重逻辑与审美,它发端于日常语言经验、凝定于章句实体结构、延展至艺术语言审美,理论原型上有较为深厚的原生性民族文化背景支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文体构成 情采 熔裁 声律 章句 丽辞

龙学研究中,关于《情采》以下十篇的整体研究一直未能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刘勰文论体系中,《原道》以下五篇、《明诗》以下十篇及《史传》以下十篇构成一道两体关系,与之相对应,《神思》以下五篇、《情采》以下十篇及《指瑕》以下十篇则构成一心两用关系,这意味着《情采》以下十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卷篇组合,刘勰在《原道》中将其归入“言立”即立言范畴。从创作角度讲,所谓立言指构成文体,其中《情采》五篇论立文之体,《比兴》五篇论成辞之用,体用结合则意味着文体在语言层面上的生成。试就《情采》五篇文体构成思想申论如下:

一、文体的情理本质

《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从骨。”即体的本义指人体骨骼系统,有整体构成之义,象喻思维模式中,文体的语言结构可以借此喻示。通观《情采》等篇,刘勰的文体思想主要涉及文体的情理本质、篇章结构、声律结构、章句结构及丽辞结构等五个方面。

《情采》赞云:“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①在这里,言指文体语言结构,文指舒布文采,心术指为文之用心,英华为文采同义语。刘勰认为:文采以文心为本。由于情理是主体的心脑功能,这等于说作为语言结构的文体以主体情理为本,情采即情理文采的概念由此生成,《情采》在《文心雕龙》理论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确立。

《情采》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

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②在这里,神理之数即经验观察意义上的自然之道,其直接理论渊源是易传之学中的观文——察变模式。《周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本节论述中,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支配规律均以文为喻,故观文——察变就是通过现象观察以求证支配规律并借此指导主体的文化活动。古人心目中,日月五星等天文现象有形象可测,山川大地等地理现象有形势可观,君臣家国等人文现象有形迹可察,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产生形文观念的基础。从主体角度来看,以上现象目得之为形文,耳得之则为声文,心得之则为人情物理之文,其实质都是借助感官感知事物表象,借助心灵求证事物本质,与后世经验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并无大异。

《情采》又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④其中经纬的本义是纺织活动中的经线和纬线,这里喻指情理和文辞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刘勰认为,文体创造以人情、物理的感受、认知为本体,以文辞、文采的运用、发挥为末用,因而历史上的文体创造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区别,这在主体人格上的表现就是彬彬君子之风之于巧言令色之徒。尚需说明的是,刘勰对文采并非持简单反对态度,相反倒是积极肯定有真实形色可观、有自然声韵可感、有深刻情理可思的情采,毋宁说,这正是古人将语言作品称之为文章的本质意义所在。在这里,文取文饰之义,章取显明之义,前者源于文身之文,后者源于音乐演奏结构,两者均与先民通过祭祀以求趋利避害的早期文化活动有关,后转用于喻指记录文化成果、经验的语言文字作品,是为篇中“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等语的基本意义所在,更为详尽的分析本文不便展开。

二、文体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与章句结构相对而言,其中前者指文体的宏——中观结构并偏取思维结构之义,后者指文体的中——微观结构并偏取语言结构之义,两者结合则为完整的文体语言结构,传统文论称为篇章句字者是,亦可反向称之为字句章篇,其间差别在于着眼整体或着眼局部。《熔裁》赞云:“篇章户牖,左右相瞰。辞如川流,溢则泛滥。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驰于负担。”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刘勰的熔裁理论主要针对篇章,即宏——中观结构问题。其二,经验表明,篇与章在语言实体形式上不存在均衡、对称问题,但总体性的篇章之旨与相应的语言文辞之间需要讲究均衡、对称,这意味着刘勰的熔裁理论以广义名实学为理论进路。其三,具体文体的结构过程中,意不足而辞有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意有余而辞不足则较为少见,前者可称为文辞泛滥或文辞繁秽,因而权衡、斟酌、芟剪诸工夫十分重要,是为刘勰提出熔裁理论的文体实践依据。

《熔裁》云:“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⑥在这里,浮辞与预设中的实辞对称,指有名无实之辞或繁采寡情之辞,反之则为名实副称之辞。名实学观念中,一名之立,必有其实,所谓循实制名、循名责实者是,推论之则文旨、文辞之间是一种扩大的名实学关系,传统文论中又表达为文质关系或华实关系。象喻思维模式中,本体、纲领等为同义喻词,指作为主体思维表象的具体性文体情理结构,外化之则为文辞结构,调谐两者及其名实学关系则喻之为熔裁,诸如炼辞、炼意、构思、剪裁、刊改等均可包容于整体性的熔裁观念中。

《熔裁》又云:“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⑦天文历法学中,调谐日运动周期与农耕节气之间的关系称步历,刘勰借此喻指文体结构过程中的基本步骤,称为三准,其中准有标准之义。其一,结构文体之始:确立情理结构、文辞结构,以名实相副原则为要;其二,结构文体之中:酌取情景表象、事理表象,以逻辑类比原则为要;其三,结构文体之终:点化心思意绪、人情物理,以言约意丰原则为要。这些分析虽以“论文叙笔”二十体为背景展开,但刘勰强调“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的有机整体性文体构成观念可以通适于一切文学创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刘勰的许多精论要语值得借鉴,如戒“一意两出”、戒“同辞重句”、戒“委心逐辞”、戒“游心窜句”及崇“字去而意留”、崇“辞殊而意显”等,这些都是深谙创作甘苦并符合创作规律的经验之谈。

三、文体的声律结构

声律一称音律,音乐中指宫商角徵羽等五音变化及其组合关系,汉语中指平上去入等四声变化及其组合关系,文论中指四声、押韵等在文体语音结构层面上的运用,如诗律、词律、曲律等。《声律》赞云:“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声律作用。所谓比音即组合声韵以造就声情,与之相应的则是结撰文辞以寓托辞情,前者诉诸听觉,故近,后者诉诸思维,故远,这意味着借助声情表达辞情会有化远为近的良好效果。其二,声律作用方式。汉语史表明,刘勰时代尚无成熟的声律理论,故篇中刘勰对声律的描写也总是借助音乐术语和譬况用语展开,可置而不论。但刘勰认为,文体创造要讲滋味流转,讲韵气和谐,要求主体之意、文中之情要通过唇吻调利的和谐语音结构来表达,反对拗口难听的吃文(犹言口吃)之患,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积极意义。

重视声情是中国文学的固有本质和传统。文化史表明,中国文学源于诗乐舞高度结合的巫史卜祝之祭。在这里,祭文祝辞的讽诵之声、与之匹配的音乐演奏之声、与祭者的舞容构形及道具服色配饰等构成了一个声、音、形、色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系统,其中自然语声的艺术性运用起了关键作用并深刻影响于后世。例如《汉语大字典》引《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注:“兴,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其中兴是兴象托喻,道是借古讽今,讽诵言语等则为乐语所附文辞的艺术性诵读与唱和方式,以声节之则是要突出其声情作用。其在后世的影响,就文学欣赏来说,它是会通辞情之道,就文学创作来说,它是吟诗作赋之道,若推而广之,它也是主体默诵之、情会之、理遇之并手书之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般性文学创作之道,《声律》之介于《熔裁》与《章句》之间正应由此解释。

从文体角度讲,创作中任何语音的安排都是一种意义的象征或隐喻,虽难于指实,但不可轻易否定,可以归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围。直观而言,六朝时人论文讲气韵生动之美,刘勰则讲滋味韵气之美,前者主要诉诸视觉性形姿体态观赏,后者主要诉诸思辨性声情辞情品味。从单一性视觉运用到复合性感官与思维的联动,刘勰对艺文之美的把握较之时人更为丰富、系统,这为后来的滋味说、声气说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综观全篇,刘勰对声律的营构注重同异、间离、粘联、圆环等关系性因素,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圆形结构中的差异性安排,或者说存在一种圆中寓变、变中求圆的艺术审美观念,其本质仍要追溯至中国文化关于时间是一个循环不已、续续相生过程的独特认知,后来诗词格律的基本精神也并未超出这一范围。

四、文体的章句结构

章句概念源于汉代经学中的五经及其他文本分析。《说文》云:“章,乐竟为一章。”即章原为乐章,文论中借指中观语言结构。《说文》又云:“句,曲也。”又云:“钩,曲也。”段注:“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即句钩同义,指章句分析中可钩取、点断的句读,以行文中语势、语气可略作间歇、停顿为准,但并不意味着语意完足、终结,文论中借指小于章而大于字的微观语言结构。黄侃云:“结连二字以上而成句,结连二句以上而成章。凡为文辞,未有不辨章句而能工者也,凡览篇籍,未有不通章句而能识其义者也。故一切文辞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⑨对一切既成语言文字作品,章句是行之有效的解构性分析工具,反向用之则为结构性分析工具,刘勰的理论用意正是后者。

《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⑩在这里,由篇而字意味着由宏观到微观,是为文体解析序,反向而行则为文体生成序,两者共有篇章句字等四个语用层次。如果说字不妄是原生性名实学要求,那么句尚清、章尚明、篇尚炳等则是名实学要求在各文体语用层次上的扩大性运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清新明丽。进而言之,刘勰对文体诸层次的分析直接来源于语言运用的拟时间累积特征,其中事实上存在一个四分同圆结构,它曲折地隐喻了四季成年这一既分殊又圆合的经验性自然时间本质,这在后来就凝定为起承转合的文体结构模式并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章句》又云:“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反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11)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篇是中微观章句以至于字词的有机复合,但宏观的篇只能是依存于主体思辨的逻辑具体,离开章句字词等语言实体前者将不复存在。故立足于篇来看,所谓前章后句之类势必存在一个结构位序问题,这在篇中就表达为启行之辞、中篇之意、绝笔之言等,即文体结构需要一个前部导引呈示、中部承续拓展、后部回托援应的逻辑划分,刘勰以拟鱼、拟花的方式说明了三者之间的生命有机体联系。与前述四分同圆结构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三分同体结构,它直接源于文体书写的拟空间展开特征,并曲折地隐喻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观念。

《章句》赞云:“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理资配主,辞忌失朋。”(12)这就是说,章句构造一要讲守常用变,二要讲关联协同,是为章句构造的总原则。其中不变之常有:其一,“篇有小大”而“调有缓急”,即章句构造要考虑篇幅长短、文气抑扬、韵调缓急等。其二,“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即句字经营中词义要关联、句义要协同。其三,“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即分章以意义相对完足为准、联章以意义协同为准。其四,“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即句间、章间关系应不违人情物理或逻辑顺序,前文称为理资配主,其理论预设是名为宾、实为主。其五,“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即四六句型为常、三五句型为变、其余句型也可以通权达变。其六,“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即韵调、辞气攸关文体情态效果,这实际上已涉及非语言因素在文体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此外关于虚词实用的论述也可以归入这一范围,不赘述。

五、文体的丽辞结构

中国文化语境中,丽辞之丽首先应当训两训耦,取成双成对之义,其次应当训明训美,取文采藻饰之义,丽辞即以骈偶形式出现的美丽文辞。刘勰文论体系中,丽辞既非独立的文类、文体,又非后世所称的对偶辞格,从发生学上讲,丽辞是附着于字句章篇母体的次生性语言结构,一定意义上也是形文、声文、情文等集中而突出的实体承担者。文学史表明,丽辞在先秦作品中还只是偶尔出现、率然为对,至两汉作品则大量出现、刻意为对,至六朝作品则满篇皆对、辞意两偶。此后创作中,一方面,骈偶成为定型文体,虽不占统治地位,但代有其传,另一方面,隋唐以降古文家讲究用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丽辞再变为形、声、情俱佳的警策性语言艺术,直至现当代仍不失其魅力。以此之故,章句与丽辞是同一文体语言结构的不同侧面。

关于丽辞的辞格意义,许多学者已有较充分研究,本文不拟复述。丽辞的文体学意义在于:其一,仿拟自然的审美观念。《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13)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中国先民偏好采取一分为二的经验性价值学方式方法,其思想原型当为文化创生中主体的趋利避害模式。这种思想当然谈不上有多么深刻,但实践效果良好,有大量直观自然事实支持,后者如生物有机体的肢体、器官多成双成对出现即是。肢体成双例如手脚并用,其理在于方便运动,器官成对例如双目双耳,其理在于方便定位,象喻思维模式中,这种源于自然的双对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被转喻为文体语言结构的构成类型和构成机理。很显然,这种文体构成思想也不深刻,但实践效果良好,方块汉字能够提供直观语言事实支持,其实质是源于农耕生产方式的天人合一文化观念在审美意识层面的衍射。

其二,语义重心虚置。《丽辞》赞云:“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14)在这里,丽辞的语用效果既是一种以人体审美为预设的情态之美,也是一种以逻辑思辨为诉求的精味之美,两者结合则构成了丽辞语用的语义重心。需要注意的是,丽辞的语义重心并不存在于偶对语言形式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存在于偶对双方相生相长的互动性关系模式中,传统文论称为互文见义,求取之道是以意逆志,即以文学接受者之意逆文学创造者之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体语言结构的语义生成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丽辞也是一种语义表达效率较高的语言形式。

其三,辞意差异匹配。《丽辞》云:“反对为优。”又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又云:“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15)偶对语言形式中,可指实的表层辞意相反而待生成的深层辞意相同,这样的偶对就是反对。从文体学上看,反对之所以为优不仅在于语义表达效率较高,还需注意的是,意异必定辞异,辞异即语言形式的陌生化,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经验和多样化的文学创新才情。另一方面,辞异不能导致意异,或者说理殊不能导致趣离,否则偶对语言形式就要解体,这意味着丽辞对主体创作的种种约制。正是在这种表里殊异和约制、反约制的矛盾运动中,丽辞源于章句而成于通变的创造本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彰显,其于诗词曲诸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以上分析表明,刘勰的文体构成思想具有兼重逻辑与审美的总体特色。它发端于日常语言经验、凝定于章句实体结构、延展至艺术语言审美,理论原型上有较为深厚的原生性民族文化背景支持。自从这套文体构成思想提出以来,中国士精英文学始终未曾背离其大旨,其理论解释力之大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少来者,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①②④⑤⑥⑦⑧⑩(11) (12) (13) (14) (15)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74,1151,1157,1207,1180,1182-1188,1243,1250,1257,1289,1294,1327,1304-1314.

篇9

清楚,模糊不清的文题往往会给读者和做索引的人带来麻烦和不便。如下面一个文题TheEffectsofVioformonItsOnset中间的不定代词所有格“Its”很费解。

有些作者在文题中喜欢用非英语词汇(包括拉丁语,当然个别有例外)。有些医学术语是以地名和人名来命名的,但不常用,因此在文题中使用似乎不妥。例如:Cotunnius’disease是指坐骨神经痛(sciatica),有谁知道呢?恐怕很少读者在阅读医学杂志目录时反复查词典的吧!

读者只求迅速获得知识,所以文题要写得具体清楚,如AComplicationofTranslumbarAortography中间complication是什么呢?改成AorticDissectionafterTranslumbarAortography就明白多了。

简洁:一个文题能用一行文字表达,最好不要用两行。超过两行则会削弱读者的印象。最好的办法是用数个字表示文章的中心内容,作主标题,再加一个副标题表明区别。

TheEffectofDietonStotisticalRish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可写成:CoronaryArteryDisease:DietandStatisticalRisk.

在文题中,作者应该将主要位置留给关键词。

ADouble-BlindTrialofLowDosesofSubcutaneousHeparininthePreventionofDeepVeinThrombosi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PreventionbyHeparin.

文题中常常可以删去不必要的冠词(a,an和the)和多余的说明性短语:studiesof;observationon;investigationof;evaluationof;experimentalreportof;developmentof;useof;treatmentof…

作者还要注意文题中词意上的重叠,如TuaumaticInjuriesoftheInferiorVenaCava;SurgicalPostoperativeBleedingAssociatedwithAspirinIngestion;SterilizationwithIUDContraception.

修饰词位置不当

下面是修饰词位置不当的例子:ToxoplasmosisinHumansDerivedfromCats正确的写法是:ToxoplasmosisDerivedfromCatsinHumans

又如:CarsBlamedforPollutionbyScientist正确的写法是:CarsBlamedbyScientistforPollution

名词堆砌

FactorsInfluencingPrimaryLiverCancerResectionSurvivalRate比较好的写法是:FactorsInfluencingSurvivalRateAfterResectionofPrimaryLiverCancer

又如:SevereRespiratoryTractErosiveBurns可改为:SevereErosiveBurnsoftheRespiratoryTract

冗繁A29-year-oldManwithMiliaryPulmonaryPattenonRadiologicExamination其实取后半部分文字文字作文题就够了:MiliaryPulmonaryPattenonRadiologicExamination

西方作者倾向于使用一个简短的句子作为问题,句子多为省略句、简短的陈述句,也可以用疑问句,显得活泼而吸引人。国内作者在写文题时可以尝试模仿西方作者的这种做法。

例如:

Long-TermDigitalisTherapyImprovesleftVentricularFunctioninHeartFailure

不合逻辑

PreventionofSuddenDeath……

介词使用不当

误:ClinicalResearchofDibutytrylCyclicAMPinPsoriasis

正:ClinicalResearchonDibutytrylCyclicAMPinPsoriasis

误:Insulinoma:Diag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with60Cases

正:Insulinoma:Diag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in60Cases

误:AnestheticManangementofcarotidSurgery

正:AnestheticManangementforcarotidSurgery

误:SurgeryinCongenitalCholedochusCyst

正:SurgeryforCongenitalCholedochusCyst

篇10

对曹南冥的重视和重新研究,与当代韩国学界知名学者、高丽大学金忠烈教授的努力分不开。金忠烈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曹南冥思想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在他的努力和精心组织下,于1985年在晋州成立了南冥学研究院。该院现已组织专家学者,尽力搜集南冥的遗作、遗墨,整理出版了《南冥集》(四种),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南冥。并且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南冥学学术研讨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南冥学学术思想研讨会,定期出版《南冥学研究论集》,目前已出版至第十二集。在金忠烈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南冥学研究的中心,而且这一中心也已开始扩大到国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学者在内的国际性研究群体。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出色工作,已受到韩国学术界、企业界许多知名人士和地方贤达的支持。

南冥学与陕西的关学及实学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关系,特别是张载与曹南冥之间,在许多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进一步认识中韩两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一步把握中国儒学、张载关学、韩国学术文化、韩国南冥学、性理学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内容,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学术界的文化交流,增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在韩国“南冥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2000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国际南冥学研究会”。

“国际南冥学研究会”的宗旨是以研究中国儒学、宋明理学、张载关学和韩国的性理学、南冥学、实学为中心,开展中韩两国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自研究会成立以来,两国学者合作开展了诸多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两年互派学者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按照会章,每两年召开一届学术研讨会,现已成功举办三届。2001年适逢南冥先生诞辰500周年之际,于当年8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以“缅怀南冥先生的伟大人格,努力弘扬‘敬义’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陈俊民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张振东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曹淮焕教授以及西安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曹南冥十二世孙曹淮焕教授与张载二十七世孙张世敏馆长首次见面,会议为他们安排了隆重的相见礼。该次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提要14篇。

2003年7月27―28日,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陕西传统文化研究院共同发起,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了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经过国际南冥学研究会与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共同协商,以“张载与曹南冥学术思想比较研究”为主题开展中韩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正式代表计50人,其中来自韩国的学者共5人,韩国南冥学研究院院长金忠烈教授亲莅大会,北京、上海、新疆与西安的专家学者计45人,此外还有周至县李二曲研究会、眉县张载研究会的代表,收到论文与论文提要计28篇。这次会议就张载与曹南冥的性理学思想、《西铭》境界与南冥思想、实学思想、人性论、气论、曹南冥与宋儒“心统性情”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会后结集出版了论文集――《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版)。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达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目的,对于深入探讨与发掘张载与曹南冥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韩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5年10月7―9日,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陕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实学学会和陕西省哲学学会共同发起,由长安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韩国、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余位学者参加本次盛会,曹南冥的后裔曹银淑与张载的后裔张世敏,在大会上行见面礼并互赠礼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与会学者就南冥学与儒学、关学、理学、道家等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将南冥与李退溪进行比较研究,还分析了南冥的理气并重、心统性情、理气观、以礼为教、哲学创新等思想,这些探讨丰富了人们对南冥学的认识。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将在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