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1: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客家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篇2
新课程需要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创立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在内的量化和质性(即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以及评价者等课堂教学参与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为此,笔者对如何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行了探索。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1.为学而教,以学评教。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会在学生方面得到体现。在“为学评教”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在“以学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更要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评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能否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所做、所说、所想,能否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
3.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先导。教师的角色应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传统或现代教学媒体,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的内容
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着重考查教师的教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1.听课者(同行或专家)评价内容。
(1)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
*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开放的教学观;坚持学科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及整合;坚持不断探索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学科功底——学科教学基本功(实验操作、粉笔、铅笔、普通话、简笔画,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本学科相关知识水平及教师自身习惯与能力;创造性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知识传授准确无误。[*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师注重自己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且要体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任务——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重基础,学科特色明显。
*学习动力——创设和提供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一直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科学方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育。教学过程体现问题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表达交流。
*人文关怀——运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激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均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
*活动广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中的动脑、动手、动嘴、用眼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广度。
*参与方式——学生参与方式多样,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群体间的交流协作、动手操作等。
*学生状态——浓厚的兴趣、较高的热情、饱满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
*活动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科学探究的时间。
*学习品质——善于倾听,很好地与他人沟通,能质疑发问,敢于表达不同想法和观点。
*参与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力发展趋向的形成。
*生成状态——学生学习中的投入、认识提高的情况;是否伴有满足、成功、愉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学生的个性是否得以显现。
2.上课教师自评的指标。
*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情况。
*落实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情况。
*教学创新——利用学科特色,进行价值观教育和教学中的创意突破情况。
3.学生代表对学习效果自评的指标。
*知识与技能——主要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已较完整地学会了所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过程,所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本人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使用和结果表述
1.课堂教学评价流程。
*评课者熟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究和阅读教师教案,做好详细的听课记录。
*运用座谈会或书面检测等方法进行课后测验与调查。
*评定课堂教学评价表(附件略)各项指标的达成等级。
*对等级赋值计算。
*写出评课意见并反馈。
2.数椐处理和结果表述。
对课堂教学评价表中的各项指标,用等级赋值方法计算后,再用等级表述评价结果。
*指标得分计算:
评价指标的等级赋值为优:95分、良:80分、一般:65分、差:50分。
指标得分=等级赋值×权重。
*评课总得分:总分=∑指标得分(所得总分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数)
*评课结果的等级表述:总分在95~86分为优、85~71分为良、70~56分为一般、55分以下为差。
*评课结果的定性描述。
3.评价方案的应用拓展和反思。
*本评价方案不仅适用于化学学科,若对指标、指标权重进行微调,还可用于大多数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3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积极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个人参与。有两层含义:作为阅读主体—学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参与;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
2、自我发起。就课堂上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化的表面上升为阅读的本质—理解内容并伴随着各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阅读情感的实际体验与交流。
3、自我评价。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美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当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从而缺乏相应的、及时的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语篇内容的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学和课堂评价一位一体;课堂评价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 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实施的理论依据—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确规定:“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实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阅读的具体目标及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运用了这些策略,这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
李静纯先生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大的参照性,见下列卡片:
卡片一、阅读过程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触文本之前的几秒钟内对阅读目的进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确认文本的体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随着视觉扫描进程不断地对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据阅读过程的实际需要把握阅读速度。
5、 Scanning
跳读
6、 Skimming
略读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积极词汇。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需要暂时接受的词汇。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词汇。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为了后续的需要,把扫描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暂时存储在头脑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确认作者根据接受对象而预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确认隐藏在文本“深层”的因素,并据此进行意义上的猜测。
篇4
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源于古代中原民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居民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逐渐演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
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十分喜欢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存在,他们以唱山歌来作为与人同乐和沟通心灵,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精炼朴素的语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脍炙人口。口口相传,年年月月,凝练升华,字字玑珠,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入梦。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在山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富有艺术性的无疑是情歌。殊不听,有人唱:“着衫要着士林洋布衫,越着越洗磨越擦越好穿;食酒要食江西湖南浙江绍兴酒,恋妹要恋十七十八二十一二三。”讲唱山歌箩打箩,唱得处处出好禾。山歌要唱琴(情)要谈,山歌越唱心越开。由此可以他们的山歌,淳朴、自然、真实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如,这样唱的一首山歌“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上来。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由些见得,客家山歌的语言十分精炼和朴素,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比喻生动形象。不仅如此,客家山歌的歌词也十分具有文学性,唱起来琅琅上口,易歌易记,而山歌的曲调却单纯、质朴、含蓄。如,这样的一首歌词:“赶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思量想无法,从今唔养五更鸡”。它的曲调抒情优美,音域仅有五度,四个乐句皆以级进方式缓缓展开,显得十分内在,可见,客家山歌是十分富有特色的,说到客家山歌,我们不得不提起梅洲的客家山歌,梅洲是客家山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山歌相比,梅洲的客家山歌,它承传了《诗经》三百首修辞手法,赋、比、兴、重叠、双关等技法,而其他地方的客家山歌则很少有双关音。今天听山歌,则成为了很多到梅洲旅游的人必要做的一件事,人们随口而出,即兴而歌,通过歌唱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和悲苦,乃至他们今天依然保存着比较完好的原生态山歌。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传统的山歌来歌唱劳动生活抒思,鼓舞斗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山歌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毫无虚饰的矫情,传统的山歌已不再爱到时代青年的喜爱,乃至遗忘。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山歌创作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山歌焕发新的生机,使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创新。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濒临瓦解与消亡,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许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音乐,赋予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与创新客家山歌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认为客家山歌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编配上可以有更大的变化和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客家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总而言之,音乐创作是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的。
(一)、在原腔山歌的基础上,运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客家山歌。
传统的原腔山歌中有很多是非常优美动听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在保留吸收原腔山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易为群众所接受和欣赏的音乐来。如在2008年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演唱会上,以摇滚乐演奏的新编惠东多视山歌《打工谣》就揉合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节奏,令人耳目一新,爱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在原腔山歌的基础上,用作曲的技法加工发展客家山歌使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创新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时代节奏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必要和可实施。
(二)、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客家方言通俗歌曲。
客家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在海内外人圈中很有影响,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所热爱和传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客家山歌中,许多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而当代的年青
人,对传统的客家山歌却不甚了解和不易接受。随着新时代社会形态,社会风情、思想观念的更新,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新颖,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客家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通俗流行歌曲,如在大陆,台湾的客家话歌曲是很受欢迎的,如《爱拼才会赢》、《金包银》等台湾客家话歌曲成了大陆许多人都会吟唱的歌曲。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和借鉴呢?从台湾作曲家身上得到启发呢?我们也可以运用客家山歌素材,采用通俗歌曲的手法进行创作的,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因此我们就可以多创作出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山歌,喜欢客家山歌,弘扬客家山歌文化了。
(三)、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艺术歌曲。
客家人有这么一句俗语:“宁忘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至今他们还保持着客家地区的习俗,客家山歌成了他们的口头文学,形成了民歌中的一支独秀。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歌曲曲调也十分优美,但是千百年来,客家歌曲为什么不能形成“大气候”,不能在全国打响呢?我想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使它在现代都市中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普通话的演唱方式让全国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客家音乐。其次,客家山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发展客家话,普通话合唱曲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流传全国的合唱曲,有许多是根据中国民歌素材编曲或创作的,曲式结构简练,很容易让人接受,易唱又有新的意境。因些我们的创作应该顺应时代的精神,创作手法要多样,利用客家山歌素材,在保留原腔优美的基础上,创作出客家山歌合唱曲等艺术歌曲。让全国的听众都能了解,熟悉客家音乐,传播客家文化。
(四)、发展山歌教育和山歌文化,培养山歌手,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时代在变,客家人的生活也在变,古时候客家人那种田间地头所即兴演唱的山歌已经很少,今天客家山歌更多的是那种文人礼作的山歌和专业演员表演的山歌。今天京剧可以走进大学课堂,客家地区的学校也可以把山歌普及到中小学的音乐课中,或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山歌比赛。培养青少年热爱山歌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对山歌产生钟爱之情。除外还可以举办山歌讲座或山歌培训班,多动员年轻人参加,请山歌师山歌手讲授山歌知识,教唱山歌;吸收中青年人参加,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以老带新,要口唱、要创作,要研究;使他们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欢山歌文化,以保证客家山歌后继有人,使客家山歌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教师评价的概念入手,研究了教师评价原则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评价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评价教育评价教育科研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
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基于上述的认识,实施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教师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如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因此,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学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务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
二、教师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之内,因此,教育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2、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均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3、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全面性原则并不是把各评价要素不分主次、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也决不是把各指标数量简单相加,而是应配以不同的数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4、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因而视被评价者为客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从实践的效果及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既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5、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很多额外负担。在当前,开展对教师工作评价时,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因为这项工作目前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应该允许它要经历一个过程,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够科学到逐渐科学化。这也是教师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渐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领导强加给教师们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心中清楚,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即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学校领导切忌用自己的愿望,主观的设想强加给教师们,否则再科学,再完善的评价方案也是不可行的。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这条原则尤为重要。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这种分析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是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切不可片面认为只有定量评价才是科学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防止这种倾向。
三、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过程自然会具有导向的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干部,教师,职工,学生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这是评价的一种心理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因而评价在客观上也对学校、干部、教师、职工、学生起着督促作用,激励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的发挥。
3、反馈矫正功能
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的把握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这样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目的。
4、鉴定功能
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
但是,如果在评价中只是着眼于评价的鉴定功能,那么我们的评价工作就会偏离轨道而走上弯路。所以,在评价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前三个功能的作用。现代管理学派是以决策为着眼点的。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等,目的应该使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为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能够面对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教师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在于评级和奖惩,而是在于使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从而去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便于使学校的领导通过对教师的评价,看到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去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因而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矫正的功能。总之,应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改进工作,是对被评价者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和鞭策。
四、教育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
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对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因为对教师的管理无疑是学校诸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教师的评价就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正确途径。因此,教师的评价是实现学校管理化科学化有效措施。
1、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标准。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和控制,领导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和带领。学校的领导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只有抓好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管
理,才能率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去实现学校的目标。对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实施教师的目标管理。我们所制定的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任务而制定的,而且这套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均应符合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程序。这样才能为学校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目标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标准。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经验型的,因而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和评价标准随意性强,评价依据不一致、不系统等问题。由于评价本身不够科学,所以也将导致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势必对教育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与此相反,科学的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可靠的和客观的,这必将促使教师队伍的管理科学化。
2、教师评价工作有利于完善教师队伍科学管理的过程。
所谓的科学管理过程是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联系的有目的、有秩序的系统控制过程。学管理的科学系统过程包含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就应不断完善这些基本管理环节。多年以来,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使对教师管理的基本环节或者相互脱节不能形成有序的系统,或者环节残缺失去应有的管理效果。例如:只有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的环节,而没有评价的制度,因而使检查、总结等环节落了空。实施了科学的教师评价工作,就为落实这些环节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不但要重视评价的本身,更要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完善对教师队伍科学管理的环节,逐步健全了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篇6
一、概说多元性的客家音乐文化
客家是我国汉族的一大民系。客家的先民们在西晋之前是居住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但是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他们背井离乡,大规模向南迁徙。在这千余年的劳动生产和生活繁衍过程中,客家的先民们把从祖籍腹地带来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而客家音乐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中原音乐与当地畲族、瑶族音乐的有机融合,是客家人独有的民间音乐。从客家音乐的起源与流变,种类与分布来看,可以说,“歌随人走”,是移民的产物。
客家音乐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等特点。1.历史悠久。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客家民系的发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自西晋、北宋以来,客家音乐已有逾千年的历史。2.种类繁多。客家音乐经过不断发展, 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器乐、客家山歌、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民间戏曲、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3.特色鲜明。与其他中国民歌一样, 客家音乐同样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客家先民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都与赣闽粤边区的风俗文化、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由此而形成千差万别的“地域色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国家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简称《意见》),其中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平等暂行办法》(后简称《暂行办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暂行办法》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六类,与《公约》定义的五项一致,另外一项为“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其具体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流传形式是由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曾经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具备以下的三个条件:①必须是世代相传的,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②与广大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③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是‘活态的’”。《意见》还明确了在“非遗”工作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更多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得到挖掘。客家音乐就是依托于艺人表演而存在的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音乐在赣、闽、粤等地域的流传、改造、提升,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绎与积淀,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音乐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品种之一。客家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客家人的特色,尤其是客家音乐特有的传承方式和通过音乐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方式,格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探讨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客家文化,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非遗政策下的客家音乐保护问题
客家音乐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颗明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造成这些民间艺术“珍宝”日渐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演内容受地域语言的限制。传统客家音乐的表演形式多是客家方言为主要表现方式,而受到大众文化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影响,客家方言也呈式微趋势,因此在本区域内的传承受到冲击。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多方的因素导致地方政府支持艺术组织经常是短期行为。客家音乐大多数流传于民间, 因为没能得到政府足够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对其的研究和保护就经常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客家音乐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同时又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如何对客家音乐进行有效保护成了客家音乐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政策层面的立法保障
国家已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也只有较为单一、零散的法律规章,相关配套的法规还未完善,完整的体系还未健全。因此,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规范化、系统化。针对客家音乐的保护也应先着眼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特别是在客家人居住集中的省份,应制定保护客家音乐的法规制度,从资金、教育、客家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有力保障客家音乐继续生存和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家和省市的财政预算法律中,特别是地方省市的财政预算中给客家音乐的保护留出预算空间。同时,也可以在有关法律考虑设定这样的制度,即对有利于客家音乐保护的行为,如挖掘、发现和维护客家音乐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获得法律明确规定的奖励。
(二)传承层面的研究与教育
1.对客家音乐的科学研究是整个客家音乐保护工作的基石。我们只有了解客家音乐的历史、特点等等,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保护和传承。客家音乐的种类繁多,我们就更应该对其进行梳理,寻找其本质的东西。现在以客家山歌为中心,从文学、比较、歌手到传承等方面全方位的展开了大量研究。但这些成果还未涵盖客家音乐的方方面面,研究的方法、研究主体等也较为单一。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加强对客家音乐的科研工作。就具体研究工作而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回归客家音乐的生活世界。客家音乐是“活态”的,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应该走入客家音乐的形成、发展的生活世界,去真正感受、认识、了解客家音乐。第二,研究主体的多元化。以往对客家音乐的研究基本上以学者为主,而音乐的主体,即歌手(传承人)和听众严重缺席。他们对客家音乐的理解应该在客家音乐知识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
2.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个教育问题。我们也常有这样的疑虑:客家音乐是否后继有人? 传承人的培养就是教育问题。客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需要教育培养传承人,同时客家音乐的发展更需要科学研究和群众基础,这些都需要客家音乐走进学校。我们应当在客家人聚居地省市的学校专门开设有关客家音乐的课程,或将客家文化和客家音乐编入有关音乐和相关的本土教材中。在中小学阶段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音乐,到大学阶段就可以让他们进行有关研究或者专业的学习,成为客家音乐传承人。
(三)传播层面的媒介与宣传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国家层面是法律与政策的宣传,这点在上文中有所阐述,而在微观层面则是传统技艺的有效传递。因此,就客家音乐的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媒介宣传。进入21世纪,电视、报纸等都是较为传统的宣传方式了,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的宣传阵地以外,需要加强对互联网这个宣传途径加以合理而充分的利用。比如建立国家和省市各层面的关于客家音乐的官方网站,同时也积极鼓励民间建立有关网站。网站的建立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客家音乐,并可以随时关注新进展。这是一个十分简便但又非常有效的宣传途径。
第二,走入市场。将客家音乐推入市场既可以获得客家音乐生存和发展的资金支持,又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地听众和爱好者,为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走入市场过程中,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更新内容、表演形式等,但同时还应保存好客家音乐的“原滋原味”。创新与保存表面上是矛盾的,其实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因为客家音乐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它本身就会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可以说客家音乐本身就具有保持传统和创新变化的特质,这也是客家音乐能生存千余年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加强对客家音乐的保护,不仅对客家音乐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篇7
古筝艺术以其2500余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1支劲旅。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不同流传地区形成了以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巧为特色的地方流派。
客家筝派在我国诸多筝艺流派中以古朴典雅的音韵著称。本文先从客家筝的起源与形成入手,然后分析客家筝的演奏风格、技法特点、曲目特征。阐述代表人物对近现代客家筝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而揭示其在传承于传新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求对客家筝派有1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广东汉乐;客家筝;演奏技法;传承
ABSTRACT
Zheng art by its more than 2,500 years deep cultural inside story, becomes in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music a crack force. As a result of the reg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 on many reasons together functions, differently spread the area to form take the different sound characteristic and the unique performance ski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place school.
篇8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对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分析透析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43-03
笔者结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开发的价值解读、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解决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资源建设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价值解读
1.1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
作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人文、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俗研究价值。如在人文价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隶属汉族民歌的劳动歌音乐雏形之一,对于我国汉族民歌起源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而在20世纪30年代,出于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开始了与红色歌谣的嫁接过程,成为红色歌谣的母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同时,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从而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出客家人丰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价值、特色文化价值以及音乐附加价值共同构成了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特别是目前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愈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更加凸显客家山歌无形的经济价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压迫、反对迷信和争取自由平等的传统山歌和以直接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说明了客家山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其次,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我国《诗经》的优良传统,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汉语,对客家历代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具备非常明显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万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客家人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的缩影,因此,以民俗学的角度,透过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客家民系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风情,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1.2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专题特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
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体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趋势,创设自己服务品牌应对挑战的重要价值。
1.2.1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发展趋势。数字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需求载体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冲击,专题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迈向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作为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追求的表征,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载体。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特别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服务是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及生存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目前随着唱山歌的歌手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也相继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可以使各种类型、格式、内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选、著录并保存,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体系,成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平台,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2地方区域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促进梅州地方文化的发展。
梅州地区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的多方面原因,经济欠发达。但梅州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独特性业已成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点,具备地方旅游业独特性的良好展示点。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平台,为梅州地区旅游业与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机结合提供支持,针对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于梅州地区旅游在音乐方面展现独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2.3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对艺术的感知。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同时又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生活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而产生的,是客家人劳动生活与大山紧密联系的真实写照。客家山歌的劳动歌、四季歌、生活歌、诉苦歌等类型多样的山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通过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山歌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客家山歌深刻体会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认识客家的优良传统,得到真和善的启迪,提高识别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从而丰富学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2.4教学及学术科研的需要
随着高校特色化的观念越来越被众多国内高校认可,不少地方高校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设范畴,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这一方面尤其明显,是梅州地区高校客家学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通过馆藏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有关梅州地区客家山歌文化的图书专著、书目数据、期刊论文、地方杂志、地方报纸、地方史志资料等数字化;其次通过网络渠道,以客家专题研究网站、客家研究机构网站等提供的各类型梅州客家山歌网络资源;最后依靠寻访,如寻访本地客家研究机构、客家组织团体搜集、保存的有关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历史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珍稀山歌唱本资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剧团演出的新山歌剧剧本等资源。由此可以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及学术科研参考提供横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交流资源和纵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学术研究的资源参考、利用平台。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设计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信息组织框架设计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知识化资源平台,在数据库组织架构方面应体现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知识组织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组织框架设计是一个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所建设的数据库资源全面与否、分类合理与否、查询方便与否、利用科学与否的关键。设计合理有效的信息组织框架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科学类分,尽可能涵盖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资源整合。结合已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应以一次文献信息为主,二次文献信息、三次文献信息为辅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以全文、题录、文摘、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等为资源类型的表现形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
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和用户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献数字全文资源、梅州客家山歌艺术赏析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学辅助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新闻信息资源等构建数据库组织模块(见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策略
在数据库平台的选择上,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按标准化原则选择数据库平台。自行研发的平台虽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建设标准不一的数据库容易造成各数据库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不易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传递,尤其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后实现区域间或联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应以标准为依据,采用专业数据库提供商的成熟软件平台搭建。鉴于CALIS在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及数据库建设后的资源共享问题,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参考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尽量选择经CALIS认证的TRS、TPI、方正德赛、快威、义华、中数创新等系统,使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数据库建设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结语
以CALIS建立的目标和思路来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破解目前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存在的困境,在于对建设意义是否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数据库建设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唯有这样,地方高校图书馆才能跳出当前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瓶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铜鼓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功能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116-113.
[3]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选题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J].情报杂志,2012(2):174-177.
[5]何平,肖蔚.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媒体湖南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2013(1):139.
篇9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 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 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 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 ,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 ,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
在客家民居的 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 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 “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 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彩夺目,鲜艳的色彩增加了立面变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单一而朴素的色彩感觉。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
[1]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4] 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 客家方言;体助词“来”;语法功能;特点;探源
中图分类号: H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55-07
普通话用于表达实现体(完成体)①的语法标记是“了”,依其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差异,“了”可分为两个——“了1”和“了2”。一般认为,“了1”位于动词后,是动词词尾,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位于句末体词后,是语气助词,表示新情况的实现或即将实现②;但当“了”位于句末动词后时,则可能是“了2”,也可能是“了1”或“了1+2”。
各地客家方言③与普通话相比,实现体助词比较丰富,常常不只一个,如闽西永定客家话有“欸、来”,\[1\]63-68长汀客家话有“嚟、咧”\[2\];广东梅县客家话是“欸、撇、来”\[3-4\],丰顺客家话是“好、了、哩、来、得、去”\[5\]92-115;江西石城客家话则以“呃、来、到”表完成体意义,\[6\]56-60南康客家话除了“了、哩”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外,还有读作轻声的“到”也可以表示完成或实现体意义。\[7\]16-17本文主要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分布与语法功能,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一、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
语法功能
(一)闽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连城客家话
连城客家话\[8\]205-206有五个表实现的体标记,其中,“了、撇”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呃、e3”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呃”表已然,“来”则与“呃”对应,表未然。与已然体标记“呃”相比,未然体标记“来”只能用在述补结构之后,而“呃”不限于此;所以,“来”的分布范围比“呃”窄,但在两者都能出现的语境中,两个词的运用是严格对立的。如:
(1) 碗洗净呃。 (碗洗干净了)
碗洗净来! (把碗洗干净喽)
(2) 水暖烧呃。 (水烧热了)
水暖烧来! (把水烧热喽)
在以上例句中,“呃”用于陈述一个已然的事件,“来”用于祈使句末,不管动作是否已经在进行,就述补结构表达的整个事件来说都是未然的。“来”也并不限于出现在祈使句中,也可以用于连动结构中,表示安排或打算,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相承的。如:
(3) 我水暖烧(来)了再去。 (我把水烧热后再去)
(4) 我桌拭净(来)了再扫地下。 (我把桌子擦干净后再扫地)
(5) 你等我一刻,我先猪供了来。 (你等我一会儿,我先把猪喂了)
2.永定客家话
与连城客家话\[9\]一样,在永定客家话中,“来”也可用作实现体助词,一般表达未然或没有时间性的实现,但具体的结构和语义有所不同,可分为 “来1”、 “来2”、 “来3” 和 “来4”。
“来1”出现于祈使句尾,多粘附在动补结构上,补语后也可带宾语,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 眠倒来! (躺下)
(2) 帽欸戴正来! (把帽子戴好了)
(3) 你坐直来,莫背驼驼欸! (你坐直了,别驼着背)
此祈使句末的“来”除了用于表达未然的实现外,还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若去掉其中的“来”字,总让人觉得语意未尽,而且显得口气急促,失去了温和的表达效果。
“来2”运用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即强调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句中常有副词“先”或“正”等,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故承前省略了。如:
(4)作业做好来正去嬲。 (作业做好了再玩)
(5)你先坐倒来,正讲你知。 (你先坐着,我再告诉你)
(6)——你爱去赴墟唔? (你去不去赶集)
——先洗两件衫来。 (我先洗几件衣服)
(7)俺先睡一睑来正讲。 (咱先睡一觉再说)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或许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8)你坐下欸,食口饭来。 (你坐会儿,我先吃点饭)
(9)食滴欸茶来,唔试慌。 (先喝点茶,不用急)
(10)莫管佢,俺先拿得滴欸来。 (别管他,咱先拿点儿)
(11)话爱讲得好势好势欸来。 (大意:话要讲得好听些)
连城客家话的“得”、“来”既可单独作完成体的标记,也可联合起来共同表达完成体义。在永定话中,“得”一般不单独作完成体标记,可配合“来”表达完成的体意义;形式上与连城话一样,也是“得来”连用或“得”、“来”之间夹有体词性词语,可用“得(NP)来”表示。这种与“得”组合表达实现体的“来”,记作“来4”。
用“得(NP)来”表达的实现体句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都由先行和后续两个小句构成,单独一个句子不成话,“得(NP)来”一般处于先行小句中;二是,“得”、“来”必须同时出现,“得”、“来”之间的体词性成分NP是“得”前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句子逻辑上的宾语;三是,若“得”、“来”连用,如同结合成一个词,若被NP隔开,“得”一定位于实现体结构中间,而“来”出现于句末停顿处,“得”是起结构作用的助词,“来”是表实现的体助词;四是,“来4”多用作未然的实现,但也能表达已然的实现,在未然的语境中常含有假设实现的意味。
“得(NP)来”作标记的实现体,在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如:
(12)等得来,天都暗啰。 (大意:要是等到(某人)来,天都黑了)
(13)先食饭啊,莫收拾得来,菜都无喔。 (大意:先吃饭吧,别等你收拾好了,没菜了)
(14)食得饭来,车都走撇啰。 (大意:若先吃了饭,车子都走掉了)
另一类是强调两个事件无法同时兼顾,总是顾了这件,就无法顾及另外一件。如:
(15)行得来,脚都断撇啰。 (大意:走到那儿,脚都要断了)
(16)喊得这个来,甲个又走撇欸。 (叫了这个,那个又走掉了)
(17)——你唔得你大子食欸噢? (大意:你不再跟你大儿子过啦)
——唉!莫讲欸。顾得大子来,细子又唔欢喜,干脆自家食。 (大意:唉!别提了。顾了大儿子,小儿子又不高兴了,干脆自个过)
3.宁化客家话
宁化客家话\[10\]77-78的动词“来”意义虚化后,读为轻声,附着在动词的后面,也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如:
(1)你要做来作业正敢去嬉。 (你要做完作业才能去玩)
(2)蠢人不知好合坏,食来三碗不知荤斋。 (笨人不辨好与坏,吃了三碗还不知是荤是素)
如果动词带宾语,“来”应放在宾语之前,如“做来作业”;如果有后续小句,表示两个动作或情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当“V来”处于句末时,“来”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2”。如:
(3)信抵写来。 (信都写好了)
(4)试抵考来。 (考试都考完了)
此外,“来”也可放在形容词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了新的情况。如:
(5)不敢等到老来正好悔气。 (不能等到老了才来后悔)
第4期 李小华: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6) 公公个脑毛一下子白来好多。 (我外公的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
(二)广东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丰顺客家话
丰顺客家话\[5\]114-116的“来”用为实现体助词时,可分为“来1”、“来2”和“来3”。“来1”用于表未然事态的祈使句或陈述句末,对未然事态作出积极的安排,希望按照意愿促使事态实现。如:
(1) 坐好好来。 (坐好)
(2) 地泥下扫净来。 (把地板扫干净)
(3) 饭爱全部食[tshiu44]来。 (饭要全部吃干净)
“来1”跟虚用的动词“来”、“去”、“来去”在语义上有所关联,“VP来”前面可以加“来”、“去”、“来去”。如:
(4) 来坐好好来。 (来坐好)
(5) 去地泥下扫净来。 (去把地板扫干净)
以上例句中的“来VP”、“去VP”、“来去VP”不是表示位移上的趋向,而是对事件作出安排,是一种行动上的意向。
“来2”用于句末,读作[li24133],24是本调,33是轻声,通常构成“VP哩来”形式,表示“先VP了再说”、“等到VP了再说”,意即“做完甲事再来做乙事”,是对事件次序的一种安排。如:
(6) 写得作业哩来。 (写完作业再说)
(7) 来来来,食哩来。 (来来来,吃了再说)
(8) 水停哩正来。 (雨停了再说)
“来3”常跟“哩”组成“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达到劝阻对方进行某行为的目的。如:
(9) 荷包收好来,分人偷得哩来! (把钱包收好,别被人偷了)
(10)目镜听放哈,唔见哩来! (眼镜乱放啊,别不见了)
2.梅县客家话
梅县客家话\[4\]的实现体助词“来”可表达两种语法意义。其一,“来”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了1+ 2”相似,但又不完全对应,可记着“来1+ 2”;“了1+ 2”和“来1+ 2”都可以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但“了1+ 2”可用来表明即将出现的变化,“来1+ 2”只确认过去完成的事实,不能表示即将出现的变化。如:
(1)鸡啼来。 (鸡啼过了)
(2)睡目来。 (睡过了)
其二,如果“来”前面的是VO 或VC 等结构,“来”的作用与普通话“了2”相似,但也是不完全相同,可记为“来2”;“来2”只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了2”也表示已然的事实,不过这事实可能依然存在;“了2”还可表示即将发生的变化,“来2”无此用法。如:
(3)发大水来。 (发过大水了)
(4)阿公后生时节就过番来。 (阿公年轻时就出过国了)
另外,梅县话体助词“来2”与普通话的“了2”一样,也有成句的作用,如“鸡啼来”,如果抽掉“来”就难成句。
3.兴宁、大埔客家话
兴宁和大埔客家话\[11\]57-69的“来”在用于表体助词时,也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出现于祈使句末,多粘附于动补结构后,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此句末的“来”除了表达未然的实现外,也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二是“来”用于前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如:
兴宁话兴宁及下文平远客家话“来”的用法来自本人的调查。:
(1)坐好来! (坐好了)
(2)食21饭正来。 (吃了饭再说)
大埔话:
(3)拿秋倒来! (全部拿去)
(4)衫裤着紧来睡。 (穿着衣服睡觉)
(三)江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南康客家话
南康话体助词“来”的用法\[7\]44-45也比较多样,我们称之为“来1”、“来2”、“来3”。
“来1”粘附于述补结构之后,出现在祈使句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坐好来!(坐好了)
(2)墙头上给字你啊擦净来。 (墙上的字你给我擦干净)
(3)麻烦师傅辣响修好车子来。 (请师傅马上把车修好)
“来2”用在某些连动句中,构成“VP1来VP2”结构,“来”起强调的作用,表明要先完成VP1,才能执行VP2,在一定的语境下,VP2可以省略,这时“来”就处于句尾了,整句话还是VP1先行,即做了再说;也可表VP1是VP2动作的目的或状态。如:
(4)食了筒烟来粉壁。 (吸完这支烟再粉刷墙壁)
(5)歇刻子来拔花生。 (休息一会再拔花生)
(6)等歇一觉来。 (让我先睡一觉再说)
(7)做了你给作业来。 (等你做完作业再说)
(8)坐到来食,歇到来消。 (坐着吃,躺着消化)
这个句尾的“来”与出现于祈使句尾起强调作用的“来”在形式上容易混淆,差别在于连动句中的“来”后面可以把VP2补上,而在祈使句中则不能。
“来3”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了”,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实现。如:
(9)大来要做个老师。 (长大了,我要当个老师)
这个“来3”,可以用“了”替换,意义不发生变化,但在南康话中,表达这个语法意义主要用“了”,而不是“来”。
2.石城客家话
“来”在石城龙岗话\[6\]57-58中用作完成体标记时,与另一完成体标记“呃”的语法功能相当;但“来”主要用于表“了1”,“呃”则可用作“了1”和“了2”。如:
(1)渠食来饭。 (他吃了饭)
(2)渠话来半工人工还冇话清。 (他说了半天还没说清楚)
以上例句中的“来”都表示行为过程的实现,在表达普通话“了1”的意义上,与“呃”没多大区别,两者可互换;但“呃”的虚化程度比“来”高,在“来”、“呃”可互换的情况下,“来”比“呃”更常用。如:
(3)咬烂呃舌头冇份食饭。 (咬破了舌头没法吃饭)
(4)话鹅呃喙管渠还唔听。 (说破了嘴他都不听)
(5)渠食醉呃/来酒。 (他喝醉了酒)
3.上犹客家话
上犹客家话的“来”\[12\]331语义功能繁多,用作实现体助词时,依其用法可分为“来1”、 “来2”、 “来3”。
“来1”出现于祈使句末,也是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拿过该把火钳来。 (把那把火钳拿过来)
“来2”用在连动式结构中,表示动作行为即将进行,也表示一种未然的实现。如:
(2)你食了该碗茶去做工夫。 (你喝了这碗茶就去做工)
(3)我挖正土来栽菜。 (我挖好土来种菜)
“来2”用于陈述句末尾,有先做了再说的意思,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如:
(4)等我食了该口子酒来。 (让我喝完这点酒再说)
(5)我先歇减一觉来。 (我先睡一觉再说)
“来3”单独用于句中,粘附于补宾结构之后,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
(6)食得饭来又怕会宕了车。 (如果吃饭,就怕会误了车)
(7)买得书来又无钱食饭。 (如果买书,就没钱吃饭了)。
二、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
用法分布与特点
通过以上考察可发现,“来”用为实现体助词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与其他方言相比较为特殊,而且其具体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下面就此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为便于表述,暂且将语法功能各异的“来”称作“来1、来2、来3、来4、来5、来6、来7、来8、来9”(与前文所述各方言中的“来1”、“来2”等不完全对应,此处称名系重新归纳与排序),并把各地“来”的用法分布列如下表一。
来1:用于祈使句末,表未然,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来2:用于连动结构或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某一动作或事件再实现另一动作或事件,或表示前一VP是后一VP的目的或状态;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可承前省略。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可能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来4: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
来5:处于句末,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2”。
来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形示一种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情况。
来7:常跟“哩”组成“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等。
来8: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了1+ 2”相似,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
来9:出现于VO 或VC 等结构后,作用与普通话“了2”相似,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表1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用法分布 方言连城永定宁化丰顺梅县兴宁大埔平远南康石城上犹来1++-+-++++-+来2++++-++++-+来3-+-----+---来4-+-----+--+来5--+--------来6--+----+++-来7---+-------来8----+--+---来9----+--+---注:“+”表示有此用法,“-”表示无此用法
从上表可看出,在所调查的十几个客家方言中,除了个别方言点,如梅县、石城,其他都有“来1、来2”的用法;也就是说,用于祈使句末,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或置于相承的两个动作或事件之间,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是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基本语法功能。除此之外,各地“来”的用法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用法共有9种,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有的方言点的用法较多,有的则较少,如平远话有7种,而江西石城话只有一种,但大部分方言点具备二到四种用法。
2.有的方言点的“来”可以和其他同表实现体的助词共现或互换使用,如丰顺话的“哩”和“来”连用表假设事态的实现;而南康话中,用于谓词后,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来”可以用“了”替换,意义基本不发生变化;石城话中“来”也与另一完成体标记“呃”的语法功能相当;可见,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实现体助词“来”的语义丰富,常和其他助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各地客家方言中的“来”语义功能繁多,一般都能同时作实义动词、助动词、结果补语、能性补语和助词,“来”的语义从实到虚,是处于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单位;而且,在“来”和其他实现体助词的关系上,也存在从虚到实的变化轨迹,与其他体助词相比,“来”的语义都还比较实在,是具有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体助词的早期层次,如平远客家话的助词“哩”和“来”,同表实现体意义时,“来”是“哩”的早期层次词。
三、实现体助词“来”溯源
动态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都很普遍,动态助词表示某种动作变化的完成或实现,事态助词表示在过去的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所表述的事件或过程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两者都表达实现的体貌。关于事态助词“来”的来源,曹广顺认为,“来”从表趋向的动词,发展出表完成、以来、以后等多种用法,在使用中又从动词逐渐演变成跟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作助词,再跟在分句后作助词,最终变为句末的事态助词。\[13\]98-99而据江蓝生的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表完成或实现的动态助词“来”有关,当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中,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并处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14\]23-44梁银峰则另有看法,认为事态助词“来”肇端于汉魏六朝时普遍运用的“V+(NP)+来”格式,“来”由句末的趋向动词、时间方位词语法化为事态助词。\[15-16\]
不管事态助词“来”具体来源于何种语言成分,从文献史料看,动态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的关系十分密切,且从唐代开始都大量出现于典籍中。如:
赋来诗句无闲语,老去官班未在朝。(张籍《赠王秘书》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白居易《送肖处士游黔南》)
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全唐文韩愈《与大颠书》)
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全唐诗刘禹锡《忆春草》)
师又时问僧:“汝诸方行脚来,觅取难得底物来不?”(《祖堂集·卷四》)
一一君亲眼见来,由不悟无常抛暗号。(《敦煌变文集》669)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什么年中得见来?”(《景德伟灯录·卷一八》)
客家方言的实现体助词“来”应来源于近代汉语的动态或事态助词“来”,但存在不同的情况。有的“来”是直接承继的,如“来5”、“来6”;有的是由此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如“来8”、“来9”;有的只因受制于所运用的句式和语境,如多出现于表祈使的或“(先)VP正VP”等句式中,因此,与近代汉语多用于表已然的实现不同,客家话的“来”多用于表未然的实现,如“来1”、“来2、”“来3”。而“来4”的语源较为特殊,是其他“来”字用法的进一步发展,或许是由于“来”经常用于表未然的实现,久而久之,便引申出假设实现的语法意义,而且和结构助词“得”配合使用,表达“假如VP1,就可能VP2”,VP1和VP2常具有相反或相对的语义;这种用法的“来”在近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依据,近代汉语的“来”也有少数表未然实现的例子。如:
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来”用在句末或句中,表未然时也含有假设的意味。如:
藏着君来忧性命,送君又道灭一门。(《敦煌变文集》651)
报左右曰:急手趁贼来,大家疲乏,……不如早回却。(同上88)
煎水滓来无米煮,何时且遇有资财。(同上814)\[17\]179
客家话的“得(NP)来”句式还可表达已然的实现,这恐怕是从表未然的“得(NP)来”引申出来的,或许由于使用频繁而出现功能的扩展,从表未然的实现到表未然或已然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 2006《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项梦冰 1997《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3] —— 2002 《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4] 张桃 2004 《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 林立芳1996《梅县方言动词的体》,动词的体,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
[6] ——1997a《梅县方言语法论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7]——1997b 梅县方言的“来”,《语文研究》第2期
[8]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9]黄婷婷 2009 《丰顺(三汤)客家方言助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曾毅平1998 《石城(龙岗)客家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刘汉银 2006 《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刘纶鑫 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3]饶长溶 1996 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语文研究》第2期
[14]曹广顺 1995《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
[15]江蓝生 1995 吴语助词“来”、“得来”溯源,《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16]梁银峰 2004a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