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4:2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巫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巫文化论文

篇1

摘要:文章综述了巫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界定了巫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中国巫文化的总体发展历程略作了概要性描述。

关键词:巫文化;巫师;巫术仪式;巫术工具

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巫文化都曾盛极一时,甚至“在技术发达的现代文化形态中,仍有人相信巫术”[1]。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就西方而言,古希腊时期的荷马著作中就提到了巫术;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女巫是传说中的美狄亚;贺拉斯《讽刺诗集》描述了女巫施术过程;《圣经》中包含了巫术的资料;从中世纪至18世纪晚期,西方强烈地反对巫术,根据《圣经》相关教条进行消除巫术的公审和处决,因此遇难者至少达数十万之众,英国移民将巫术带到美洲殖民地;直到20世纪,在西方仍有关于巫术之指控。在19世纪以来的学术实践中,对于巫术的研究,成为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其中较有理论价值的著作至少有《金枝》、《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巫术奇观》;国外学者对中国巫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则有英国韦利、美国孔飞力、韩国文鏞盛的重要著作。就中国学术文献而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皆由卜筮而产生,故可视为巫文化之第一批材料,其后之《易经》、《山海经》等传世典籍保存大量巫文化的资料。秦人焚书,犹存巫书,汉代承平,除协书之律,自斯时始,有刘歆《七略》中的《术数略》以迄清代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数术类”所含等7大类巫术文献[2],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官方意识形态中巫文化的学术地位与知识谱系。西学东渐以来,现代学术渐次建立,华人学者贡献出巫文化研究力作者代不乏人。检阅巫文化研究史,这些优秀著作至少有江绍原《发须爪:关于他们的迷信》、李安宅《巫术问题的解析》、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林履信《“巫”与“史”之社会学的研究》、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罗香林《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饶宗颐《历史家对萨满主义应重新作反思与检讨》、王贵元《女巫与巫术》、赵仲明《巫师、巫术、秘境》、宋兆麟《巫与巫术》、高国藩《中国巫术史》、詹郸鑫《心智的误区》、胡新生的《中国占代巫术》、张光直、晁福林的同名著作《商代的巫与巫术》、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陆群《民间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视》、王玉德《长江流域的巫文化》、陆群的《湘西巫蛊》、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等。近些年来,颇多青年学子在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中对巫文化有所研讨,其中已出版或已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高学术声誉者至少有:刘永华《The world of rituals: Masters of ceremonies (lisheng,礼生), ancestral cults, community compacts, and local temples in late imperial Sibao(四保), Fujian (China)》、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范纯武《双忠崇祀与中国民间信仰》、晏昌贵《巫鬼与祀》;目前尚未出版的有这样一批: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四川女性》、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的关系研究》、李永远《中的巫文化考证》、林贤东《商代巫觋研究》、吴婷《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巫文化》、严玉《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杜鹃《中古时期西南地区的巫鬼文化》、赵丽彦《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康文籍《宋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另有其它著作如日本藤野岩友著《巫系文学论》,其中第一章“关于巫”的论述,“通过引用丰富的史料,从巫的起源,巫与政治及祝、宗、史官的关系,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巫的兴衰历史,给人以系统的感受”[3],李星星《曲折的回归》有“土老师、苗老师、客老师”“巫文化与宗教并存”等节重点考察了四川酉阳今重庆酉阳的巫文化,白九江《巴人寻根》之第三章《巫风烈烈》,此类著作,虽非直接以巫文化为主题,仍值得予以关注。

这些著作,有的被誉为中国宗教研究的“圣经”,有的成为经典性著作,有的尚未完全公开出版,都为巫文化的推进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发现,在研究中,常出现巫文化概念被混用的情况。正如童恩正所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的进化,在中国的记载中,‘巫’的含义在改变,‘巫术’和‘巫术崇拜’的含义也在改变”、“在某一地区可以称之为‘巫’、‘巫术’、‘巫术崇拜’者,在同时的另一地区又未必合适”[4]。笔者认为,在研究中要将这些概念与巫文化区别开来。

篇2

(一)注重理论讲解,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讲解,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生物化学基础。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实验课比较感兴趣,但认为理论的讲解枯燥无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纠正学生这种片面的认识。理论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掌握好一门技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就是知识点比较零碎,涉及很多的化学与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的深入讲解,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实行分组教学,照顾每一个学生

分组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教学方法,这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实行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有不足,无法满足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则感到学习比较吃力,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实行分组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引导自主学习,加强课堂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在职业技术学校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自主学习,具体的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

(四)施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讨实验所蕴含的原理。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典型的自然学科,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知识探讨的工具。因此,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实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典型的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

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繁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不容易掌握,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在多种方法的共同作用之下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组织能力

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影响之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学生进行自我观点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这是实行多种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意义之一。

(四)增强了学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实行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互动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论

篇3

以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比较快的时代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2]。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会更加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而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实验教师的操作,不加入任何自己动脑思考的过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操作,灵活有效的利用实验资源,增加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精选实验内容,实施绿色化实验教学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长期处于理论课的附属,选择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都是对理论课上所讲的理论的验证。要想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减少有毒有害实验药品的用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毒有害的化学产物或副产物的生成,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实验试剂的利用率和药品的使用率,将实验产生的废液集中存放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3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网络技术之一,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原理和现象,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难懂的原理和现象,具体而形象的展现的屏幕上,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引入的素材较多,能够声形并茂的将抽象的原理,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4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二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对实验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方式,从而提高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5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实验室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增长了实验技能,也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在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里会涉及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仪器的更新程度直接反映出实验室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增加实验经费的投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高级别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基地。

6结语

篇4

1.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文化遗产在这场社会变迁中面临着是否存亡的考验。城市建设要带动经济发展,它的效益大于文物保护的成本,而且文物保护部门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便忽视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城市建设偏向于更新。于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很多历史城区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完全性的消失。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就会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

2.文物保护在实施方法上有误区。城市规划的完全更新造成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休闲、艺术等相关建筑设施上。一方面是城市文化风俗的流失,文化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法制宣传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文物保护民间团体,使文物保护的决策没有形成舆论压力,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淡漠,难以形成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把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纳入法律程序,把规划方案向公众公开展示并听取意见,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我国的文物保护政策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二、完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的措施

1.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具体地说,可以对内实行依法行政,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在这个机制当中,应该制定相关的保护办法,并且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以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外应该建立外部支撑体系,也就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用法律加强监督。要坚持法制建设,确保规划进程。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城市文物保护的法制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同时要加强公众参与,确保文物保护政策公开化,保护措施与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信息要公开,要鼓励群众参与,构筑起多途径的监督渠道,只有这样文化保护才能得到表达,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城市建设要保护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优化城市规划。优厚的自然地理资源能够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依托城市的自然风貌打造更新特色风貌,城市规划设计决定了一座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城市的地理位置也是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文物,这些都是制约城市建设的客观条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因素,终究会无法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破坏性的更新改造。因此,城市建设要把文化环境的设计放在主要位置,把文化设计理念是当成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参数,以便创造更加让居民满意的良好环境。城市的规划要履行国家对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文物是与众不同的因素,要策划出具有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政治文化特色的更新计划,才能对一些传统的文物进行保护。

三、更新文物保护实施策略

1.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保护文物要做到使文物的价值观念家喻户晓的目的,仅仅从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上是不够的,还应把保护文物作为一项必修的课程,让文化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滚动宣传,让文物保护工作才能走上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

篇5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几乎涵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所有要素和成分,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首先,武术理论的渊源来源于中国古典的哲学,包括了古朴的周易理论、道家哲学本体论、太极的哲理和五行学说等。其次,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承载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武德理论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仁学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第三,我国古典美学的特殊涵容性浸润了武术文化。武术不仅讲究形神兼顾之美、整体和谐之美,而且还要求攻防技击之美、造型之美、节奏和谐之美、意境之美。第四,武术是以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作为基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完整地吸收了中医学说思想,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第五,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融入了古代的兵家文化,成为了武术的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

2、校园武术文化的特征

2.1武术文化的哲理性

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技术”。无论是武术的套路演练,无是武术的攻防理论;无论是大开大合、动迅静定的外家拳,还是外示安逸、缠绵不断的内家拳,无一例外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化通。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统载了武术哲学的主体;武术从“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内外相合”中体现了阴阳相合的哲学思想;武术还秉承与发展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

2.2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

中华武术从它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表演功能,最终发展成为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所有拳种流派都以“内外兼修”为宗旨,讲究“精、气、神”的内在活动。无论哪种拳术套路,都强调意念与动作相统一“,动则如龙腾虎跃,静则如山岳耸峙”,整套动作起伏跌宕,出神如化。[2]拳起如流星闪电、脚落似扑地旋风、枪来棍往如追风赶月、刀舞剑奔似彩霞纷飞,好像蕴有莫测天机,富有无穷玄妙。在攻守、进退、高低起伏、虚实开合的变化及在空间布局上都要符合技击的规律,使中华武术表现出了形神兼顾之美、整体和谐之美、造型之美、节奏和谐之美、技击之美。此外,武术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在习武过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2.3武术文化传播过程的教化性

武术能经历数千年流传而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健全的教育功能。拳谚说“: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是武术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武德首先表现为练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已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而且,习武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过程,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历来习武者都强调武术传授的道德化,使自己的技艺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把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能培养人良好的个性品德,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2.4武术文化的和谐性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价值取向。武术文化既体现出宽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既可以让习练者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贡献,又能够教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敬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通过身心兼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武术文化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3.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习武者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祖国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4]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武艺高强,被后世传送,是因为其一生坚守“精忠报国”的信念;文天祥面对利诱,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自幼习武,亲自组织戚家军,平息了明朝延续二百年的倭寇之患。近代以来,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蹂躏的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如“鉴湖女侠”秋瑾、霍元甲、蔡云龙等。这些都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和彰显。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能使学生了解到武术中人爱国、自强、宽容、和谐的民族精神,可以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增强宽厚包容意识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和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传播武术文化,能影响着学生们的各类活动,包括心性修养、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能够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谦虚忍让,以礼待人,还能使学生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善待一切事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3.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

武术谚语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不练三日松,三日不练百日空”。皆说明习武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利用严冬和酷暑对身体的影响进行锻炼,不仅能培养人的毅力和恒心,还能够提高身体抵抗寒暑、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练习武术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练习套路,要克服枯燥,力求技术精湛。在长期循序渐进的武术练习过程,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而且还培养了个体坚持不懈、坚韧不屈、勤奋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使自己在掌握武术套路动作和技击技能的同时,在精神、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3.4有助于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武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武之教化”、“武以成人”体现在人生境界的陶养层面亦可谓是一种哲学教育了,它与当下的素质教育有共通之处。武之教育在当下时代有“教”的组成,但更注重“化”。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中国传统武德内容,包括“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而“仁”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习武者在生活处世方面,要尊敬师长,待人要宽厚谦逊,诚实守诺,处世要遵守礼仪,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等。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不断渗透着这种“仁”的教育,无疑对现代人建立正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起到促进作用。

3.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古代军事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园传播武术文化,使大学生在习练武术过程中,沉浸于传统武术文化氛围之中,既能够汲取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思想,又能体悟到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八卦学说”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4、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路径

4.1更新武术课教学理念,传承优秀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只有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才能让广大青少年在武术的身体运动中体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爱国、正义、进取、宽容,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负责传授武术的教师从思想认识上予以改进,把对武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学校传播武术文化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4.2将武术文化传播与课余活动、运动会、体育节等结合起来

高校武术选修课每周只有两个学时,根本无法将更多的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将武术运动与课余活动、运动会、体育节结合起来,也是传播武术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武术协会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武术演练活动、教学活动,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欣赏到武术文化的魅力。或者利用每年举行学校运动会及体育节的时机,把武术文化的内容加进去,让普通的学生也有机会参加,能亲身感悟武术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提高武术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只有经过长期的武术文化教育与熏陶,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4.3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文化、武德的教育

媒介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化”功能,也能够通过建构媒介信息对受众进行劝说,从而培育一个受众市场。[7]在校园中传播武术文化,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画、海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将武术文化制作成专门的教育片,并通过校园内的传播媒体展现给大学生,使校园内形成一定的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氛围。还可以开展传统武术文化讲坛,以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华武术文化,只要不失去传统武术本质的特征,不改变传统武术的内容,鼓励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或风格来宣传武术文化。[8]在信息时代,校园网络是我们传播武术文化良好的平台,积极向最先进的传播方式靠近,也是传播武术文化较为有效的方法。

4.4加强武术社团建设,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协会组织。武协可聘请一些武术技术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武德高尚的老师或社会上的一些武术爱好者,担任学校武术社团、武术协会的指导老师,举办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活动,传承武术文化。武术协会还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创编武术套路,在院或系之间进行汇演展示。形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组进行,还可以是个人的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把武术文化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能够促进武术文化在高校内传播与发展。

5、结语

篇6

关键词:武术;暗器;飞镖武术

暗器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篇章。在众多武侠小说与电影等各类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量特色鲜明的暗器。无论是李寻欢的小李飞刀,还是东方不败的绣花针,亦或是唐门暗器,这些神秘莫测的暗器都颇受人们的青睐。暗器无论对于中国的兵器发展史还是武侠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暗器的历史文化却在如今网络信息时代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在现实中与其重要意义不相称的是社会上与暗器文化相关的学术性研究文章以及书籍却乏善可陈。周遭的人们在生活中或许会谈及与武术相关的话题,但是涉及到暗器这一领域,也许我们只能在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中才能看见其鬼魅的身影。

一、武术暗器及其文化的起源

所谓的武术暗器,是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能够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古人将它称之为“护身符”。暗器及其文化的发展,要追溯它的根源,主要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捕猎活动。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制造了大量的武器用以猎杀动物、防身护卫、农业耕作。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发现的最早期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已经可以熟练地制造与使用石器,这也为以后的暗器“飞蝗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人们又在石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石头上加上绳索演化出“绊兽索”,这也是后来索击类暗器最早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又出现了弓箭等武器。弓箭类武器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与战斗力,这也对原始社会部落间的战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后世机射类暗器的出现也是由此而来。随着时代不断地变迁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升级发展,武器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武器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为了提升武器的杀伤力,人类在武器的制作用材、外形等方面更是费尽心思。暗器的出现,远在周代就已经初露锋芒,而它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则是在宋元之后。宋代,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女真族与契丹族经常与宋军发生战争。他们在战争中发现,由于在马背上作战,通常骑兵所使用的武器在战斗中无法离手,使得士兵处境十分不利,于是便发明了诸如流星锤、连弩、钩抓之类的暗器供士兵使用,便于在战斗中掌握战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士兵能够雄霸亚洲远征欧洲,其军队战斗力十分强大。当时蒙古族的士兵们都普遍装备了一种叫乾坤圈的暗器,又名“阴阳刺轮”,其圈一半手握另一半装有猪牙形的尖刺,刺尖弯转,投掷出去便可以在长矛利剑刺不到的地方重伤敌人。武侠作品的作者以及民间传说也将“阴阳刺轮”这种暗器加以丰富,例如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他便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其所使用的武器便是“阴阳刺轮”的衍生。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逐步走向成熟并且进入绚烂夺目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文武状元之分。武状元不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这大大地推进了武术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也使得各种武术流派蓬勃发展。在清代暗器与弓弩、枪炮合称为三大射远器。这一时期暗器的使用效果更加注重打击,往往还带有许多残忍与血腥。例如让人闻风丧胆的“血滴子”,便是将暗器甩出,直接切割掉对手的头颅。清末时期,外国洋人的入侵让西洋火枪、大炮盛行,民国时期的各种战争也是枪炮的对决,这宣告了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开始终结,同时也加速了暗器的没落。现如今,人们更多地是选择习武来强身健体,武器已经失去了其搏斗杀戮的原始功能。而暗器更是早已失去了它当年的用武之地,纯属强健身心的器械,除在杂技表演中供人欣赏外,民众练习者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现在暗器在武术器械谱中的处境十分尴尬,其相关的文化也正面临濒危的绝境。

二、武术暗器的特点

无论是暗器制作材料、形状构造还是其使用方式,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形状构造可以是飞镖、飞刀、梅花针或者毒箭,造型有尖有刃,锋利无比。使用方式可通过手的投、甩、掷、按、弹,脚踏、踢甚至用嘴吹。可以说暗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由此也造就了暗器文化的发展。1.暗器制作使用材料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材料便有所不同。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早期的暗器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唾手可得不需要精加工的物品,比如竹箭、木刃、飞蝗石,更有高手可以用树叶当做飞刀掷出。其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兵器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暗器选择了用金属来制作,比如飞刀、飞镖、流星锤、梅花针、手里剑等种类繁多的暗器,全部是选择用金属制作,这样更能提高战斗力增加杀伤力。选择金属制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暗器的重量,这为暗器的投掷与使用增加了难度与不便,于是便又出现了将金属与自然物品混合起来制作的暗器,比如将飞刀的手柄部位做成木制结构,或者将竹箭的箭头换成金属制作。暗器更多的是在常规战斗势均力敌拖延太久不能战胜对手,或者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为了打破僵局反败为胜所使出的出其不意的特殊攻击手段。其目的多是一击必杀,能够将对手置于死地,所以暗器的制作一般十分精良,能够符合暗器使用者的习惯与心理。2.暗器制作采用形状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形状便有所不同。手掷类的暗器大多数都会有一个手把让投掷者握住,暗器刃部则是尖刃突出状或者呈锯齿状,这样容易给对手造成杀伤。索击类暗器则有尖有钝,这样设计不仅能给对手造成外伤,同时也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内伤。机射类暗器一般都会有一个发射器装置,射出的暗器多呈尖刃状,发射器推送出强大的物理力量能给对手造成严重的杀伤。暗器的制作所采用的各种形状与形状之间的搭配十分考究,其制作的形状与结构之间的搭配通常便决定了该暗器的使用功效。不同形状不同搭配的暗器,它的使用效果是不尽相同的。除了这些外部形状的设计,绝大多数暗器的构造都具有体积较小重量轻的特点,所以也可以将暗器说成是袖珍型的武器。这样设计便于携带更多的数量,同时更加方便地投入实战中。3.暗器使用方式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使用的方式便有所不同。“出其不意,防不胜防”,通常是用来形容暗器的形容词。当然,暗器的使用方法也正如这些词的形容一样,当对手疏忽大意之时突然掷出暗器,往往当使用者投出暗器的时候都会使对手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在具体的使用方式中,操作方法虽然十分普通简单但是对技巧性的要求相当精湛。手掷类暗器与索击类暗器一般采用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出克敌。机射类暗器一般通过按、拉、弹、吹、抖等方式触发弹射机关,弹射机关通过物理力学等方式将暗器弹射出去。当然,各种类型中不同的暗器又有着自己特殊的使用方式,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技巧性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经过长时间刻苦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地使用该暗器,熟练的掌握该种暗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等,以达到击杀对手的目的。同时,除了需要掌握使用的要领,还需要使用者有着极其深厚的武功基础作为保障,俗话说高手对决内力取胜,只有拥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将暗器发射得更加快速更加有力更加准确并且还能增加隐蔽性,在造成应有杀伤效果的同时还能恫吓对手,让其他敌人闻风丧胆,从而树立自己的威名。

三、武术暗器的功能

暗器的功能不胜枚举,从远古时期的狩猎耕作,到近代的战争防卫,再到现在的强身健体。暗器最常见的用处自不用说,当然还是其战斗、防身的用途。在战斗中,除了用最常规的武器搏杀外,又出现了暗器的使用,这当然与暗器所创造的特殊功能密不可分。一是隐蔽。最大特殊性,莫过于暗器的隐蔽。常规武器对决,双方厮杀的过程十分激烈,两方精神都高度紧张,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对手掷出一枚暗器,一定会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掷出暗器那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就有可能创造有利战机给对手致命一击,也有可能逆转当前不利的战局创造反败为胜的机会。二是灵活。暗器的灵活性也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暗器的使用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也不受使用方式的限制。第一,常规兵器的攻击范围都有一个限制,短刀短剑只能做到近身攻击,对稍远的敌人很难给予伤害,而长枪长矛攻击距离较大,但是容易折断且攻击近身敌人的时候又显得十分无力。暗器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缺陷,近战可将暗器握于手中同敌人搏斗,远战亦可将暗器甩掷出去击杀对手。第二,常规兵器的使用又无法离手,一旦兵器脱手之后便毫无攻击能力与防卫能力。暗器的出现,又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可以投射出去伤敌,携带数量多的情况下还可以多次使用,多次给予对手打击也可以同时打击多名敌人。三是攻击防御。另外,暗器除了在攻击性上给以强大的支持外,在防御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暗器不仅有在战斗中防守反击的功能,还有制作暗器机关来防御保护的功能。防御型的暗器机关,可以拖延对手保护己方,也能在对手触发机关后给予打击伤害。

四、武术暗器的分类

暗器飞镖的分类十分细致,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手掷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机射类暗器以及药喷类暗器这四大类,四大类型中则罗列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暗器。另外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便将它归类为其他暗器。(1)手掷类暗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手握器,通过手、手腕、手臂的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射出去的暗器类型。人力有强有弱,暗器也有大有小,其射程的远近也不等。此类暗器使用简便且能大量携带,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其类型南北各地也不尽相同,主要类型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飞叉、飞铙、飞刺、飞刀、飞蝗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等。手掷类暗器最负盛名的代表就是飞镖与飞刀了。镖,主要靠掷射伤人,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长短轻重不一的镖形。适用于近距离使用,但是也有武功高强者能够接住对方射出的飞镖并还击对方,这就是有名“接镖还镖”。武林中属于暗器的镖主要有四种:带衣镖、袖镖、简镖和钱镖。飞刀,同样是靠掷射伤人,亦属镖中的一类。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刀刃,由木质材料做成刀柄。近战可防身,远战可掷射。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兵器排行榜中“小李飞刀”位列第二,可以看出飞刀的威力有多强大。飞刀有单刃、双刃之分,其中属柳叶飞刀最为常见。(2)索击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是指以绳索系住暗器的一段,手握住另一端,用力抛出伤人,同时攻击之后可以迅速回收暗器再次攻击,如此连续不断地使用。鞭法是以圆周运动为主,借助于手臂的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动,增加惯性动力而改变圆心及其方向。其优点是攻击之后可以再次收回然后再次发动攻击,但缺点是用法较单一且只能携带一个,速度较慢。主要类型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等。索击类暗器大家熟悉的有绳镖、流星锤、飞爪以及软鞭。(3)机射类暗器。机射类暗器是依靠弹力或机关来发射暗器,其射程是各暗器种类中中最远的一种,护身自卫的能力十分强大。著名的诸葛连弩就属于机射类的武器。机射类暗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刻都准备好,可以掌握任何时机来发射,可以提前发射也可以视情况推迟发射亦可以用机关预测时机来发射。同时机射类暗器借助物理的力量,提高了暗器射出的速度、力量以及准确性,提高了杀伤力。主要类型有:袖箭、弩箭、弹弓、踏弩、背弩、雷公钻等等。(4)药喷类暗器。药喷类暗器即是在暗器中,装入各种剧毒以及可燃物,让人中毒、燃烧而死。主要类型有:喷筒、袖炮、迷迭香、鸟嘴铳等等。

五、武术暗器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暗器文化的发展,而暗器文化的发展又回过头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第一,由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暗的字面意思是光线不足、黑暗的,其引申的含义则是隐藏不露的、秘密的、不明朗的。对于暗器的使用是在暗中进行的,是令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中招,不是光明正大的胜过对手,是一种暗地里使用的阴招。所以,由暗器所产生的这类文化现象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暗器的这些特点。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箭难防,很显然字面上就能得知难以防范的暗箭是暗器中的一种。其次还有“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另外诸如“暗藏玄机”、“趁其不备”、“暗箭伤人”等各类的词语、成语、歇后语,都是由暗器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暗器在这时早已脱离了一种伤人武器的原始含义,形成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第二,由暗器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在暗器里,范围类型最广、使用最多的当属镖。由镖又产生了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一种职业,那就是镖师。镖头成立镖局,聘请镖师,镖师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武艺与团队的配合,护送雇主投保的物品上路,直至目的地。与今日的快递行业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镖局之所以能够出现,除了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外,中华武术的存在也是其出现的重要物质条件。没有武功就不能成为镖师,而没有镖师则不能成立镖局。镖局出现在明末,兴盛于清朝。与暗器在明朝走向成熟,在清朝达到巅峰不谋而合。这也在某种程度说明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镖局、镖师的出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交流与创新,促进了武德的发扬光大。这也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之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在这么多年后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当然一些镖局压镖的传奇故事,也在坊间传为佳话。第三,暗器飞镖对于主流武术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流传至今,已经产生了许多流派。但是,所有习武之人都有自己必须具备必须遵循必须信仰的东西,那就是武德。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是停止干戈;德是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主流武术文化虽然在发展,但始终离不开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习武之人对练,讲究的是点到为止。而古时候的武林中人,决斗也讲究武德,讲究以一敌一、讲究正大光明的对决。暗器的出现却恰恰违反了这些观念,趁其不备趁人之危、暗中偷袭突施冷箭、下手狠毒致残致死。所以暗器会给主流武术文化施以一些黑暗的、不光彩的影响。但事实上,主流武术文化并不排斥暗器的出现,暗器其自身并无好坏是非。暗器的出现只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它只是一种使用的器具。重点在于制造使用这些暗器的人们怀着什么样的心理,有着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侠客们使用暗器防身救人、劫富济贫,而恶徒们则使用暗器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第四,暗器飞镖与武侠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于刀光剑影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这是武侠文化的特殊魅力所在。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暗器,武侠小说所演绎出的武侠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武侠小说之所以如此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其中总会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打动人心的儿女情长,有义薄云天的侠义精神,有让人兴奋的神兵利器,当然也离不开暗器那神秘诡谲的魅影。小说创造的世界神奇、自由、神秘,玄幻而又不失真实。各类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各种绝世武功令人眼花缭乱、神兵利器也是五花八门。百余年来,武侠小说的故事思路与打斗场面基本相同,满是杀伐之声,而侠客总是拥有盖世武功绝学持有绝世神兵利器,纵横天下除暴安良赢得江山美人。侠客们打斗的能力则经历了“宝剑宝刀”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再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加内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武侠作品创作也加入了新的东西。暗器在作品中的加入,以及暗器在作品中重要的地位,都有其充分的道理。所以回到本质的问题上来,不知道是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还是武侠文化影响了暗器。亦或者说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不断的发展,武侠文化也推动着暗器不断的进步。

六、武术暗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暗器及其文化,对于生产生活、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出现短暂的鼎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走上了没落的道路。直到如今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暗器及其文化,属于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加以保护并传承下去,保留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完整性。第一,武术暗器文化保护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武术文化在21世纪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文化融合、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其作用显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暗器文化更是无人问津。现如今,见过真正暗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在习练暗器之术的武林中人更是寥寥无几,而相关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更是乏善可陈。可以说,国粹正在逐渐地消失,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将面临消亡的危险,也许再过几代人,这些名词可能就出现字典里了。第二,武术暗器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要结合我国自身体育文化的特点,合理地制定武术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其中各个细节,重视边缘部位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修复、弥补、升级,保证其完整性不受缺失。其次要反思武术暗器文化失落的原因,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将丢失掉的东西及时找回。最后则是要重建武术暗器的文化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现今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节奏,构建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第三,武术暗器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内涵开始逐渐淡化,并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亡,这对武术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虽然暗器已经被岁月淘洗出历史的舞台,但它所留下的文化底蕴却依然存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武术暗器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吴志勇 潘炎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庆杰.武术暗器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2]汪宝树.暗器琐谈[J].辽宁体育科技,1989(Z1).

[3]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林建华.论中国武术文化的保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李翰如.逝去的飞刀[J].读者,2005(3).

[6]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7]古龙.天涯明月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8]古龙.飞刀,又见飞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9]刘东波.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10]于志均.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11]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吴超.中国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及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吴超.中国武侠电影中冷兵器影像的暴力美学[J].南方电视学刊,2011(4).

[14]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

篇8

现在,农家书屋的地址大多数建在各级村或村委会的房子之中,在有的地方还建在供销社、副食店中,如:吉林、甘肃等地。而有的建在学校之中,特别是中小学校、技工学校等。如:湖南、河北等地。还有的建立在家族祠堂之中,如:广东、福建等地。不同的地区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大有差异,但主要由村委会人员、教师、农民构成,大多数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务性的,只有少数地区有专职的人员担当。由于农家书屋现在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后期的管制制度的建立都比较少,在国家层面上,只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地区的法规条例也比较少,只有甘肃等省制定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办法》、《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的用途与实际意义:农家书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点文化工程,随着“农家书屋”的广泛的建立,这就使农村的公共文化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进而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方针,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农家书屋的建立不仅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大大加强了群众对获取知识的热情,从而推动农村的发展,形成了文化建设资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多方面的拉动和推动的作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农民致富的指明灯图书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也是当今社会开展科技信息服务的窗口。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市县镇级公共图书馆向农村辐射的延伸,解决了乡村民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大问题,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农民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如农业种植、养殖等各类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从而为广大农民朋友科学种养、创业致富提供了保障。娱乐作用:农家书屋是广大农民劳作之余身心放松、精神上得到轻松愉悦享受的休闲场所,因为,农家书屋在书刊上配备的是比较通俗易懂又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教育作用的书籍,可以让人们轻松地获取知识与智慧。宣传作用:农家书屋面对的读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因为其知识程度不高,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此,农家书屋资源上着重具有宣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在广大农村群众中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同时,农家书屋具有载体作用,在重大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从而面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家书屋的今后发展方向

1、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要在财政转移上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建立起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转移支持的专项制度。可以建立农家书屋专项资金,保证国家每年对农家书屋一定规模的投入。目前,国家为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扩大农家书屋工程的社会影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扩大农家书屋工程的资金来源,设立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广泛接受社会捐赠。另外,在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资金怎么用的问题。我国地区差异突出,东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差很大。国家在资金的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不能统一对待,要因地制宜,做好资金的协调安排,统筹规划,做到我国农家书屋整体性推进,才能切实发挥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作用,推动农家书屋的持续性发展。

2、解决管理体制

农家书屋机制不健全,缺乏发展后劲。过去在农村多次搞过图书建设,名称不断翻新变化,村级图书室也好,村民图书馆也好,建了散,散了建,不能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图书管理专业性较强,要求对图书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分类、编目等,而村级的图书管理无法或无力做到这一点,缺乏有效管理,时间一长,图书就流失了。二是责任机制缺失。农村书屋的建设,往往是把书运到村里,放到书架上,就完事了,配套管理的工作没有到位,图书的功能和效用也根本没有发挥。三是图书更新机制未建立。有些书放到农村图书室,多年没有更换,内容过时贫乏,跟不上需要。要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步伐首先必须解决管理体制。强化培训与辅导,提高“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想不断提高“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必要的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农家书屋应当与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紧密的联系,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管理人员一旦有疑难问题,可以立即与其培训人员进行沟通,对关于图书产品介绍、管理事项、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也是促进农家书屋的业务发展的方面。另外,必要时邀请图书馆管理专家为“农家书屋”管理员讲授图书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图书分类、加工、借阅、保管等知识,可以增强“农家书屋”工作人员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

篇9

婺州南宗从创建孔氏家庙始,后经历朝历代不断拨款修葺,至清末年间遭焚烧破坏,到民国初期重建已有880多年的历史。正如刻在家庙门柱上的对联“脉有真传尼山发祥燕山毓秀,支无异派泗水源深桂水长流”所说,孔子的后代们在燕山(榉溪山名)一带像桂水一样源远流长。婺州南宗的发展将儒家文化在江南之地进行着广泛的传承,同时也经历着文化的变异和演变。

(一)儒家文化在婺州的植入与传播

早在春秋战国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就已经被称为“显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明显表现在以北方为政治中心的黄河流域。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儒家文化是何时进入的呢?在吴越贤者的《越绝书》以及赵晔的《吴越春秋》中都提到了子贡这个人物,二书称赞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并认为“子贡被认为和孔子是唇与齿的关系,相去不远,其角色就是亚圣”[3](135)。由此可见,儒家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进入了浙江一带,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宋时期,孔子后裔的一支定居婺州榉溪,由此奠定了中国孔子的第三圣地——婺州南宗。婺州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立对儒家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直接的联系,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对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作用。婺州南宗确立之后,孔氏后裔们秉承孔氏家族的理念,传承孔子儒学文化,对内忠孝持家、教儿育孙,对外开办学堂,教授邻里。据《榉溪家谱》记载,“杏园书塾当时由山东曲阜携带的书籍文物均珍藏于此,评事公端躬和松阳县丞孔挺公曾在此开檀教学”。[1](65)此外,婺州南宗的孔子后裔们还以儒家精髓思想命名建造了多个建筑,警醒自己和后人们谨记先人教诲,如“九思堂”“学忍堂”、“九德堂”、“上宗祠”等。“九思堂”取自《论语•季氏》,孔子所倡导的“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榉溪建的九思堂以及学忍堂、九德堂、上宗祠等均是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仁”、“义”、“礼”、“孝”等儒家文化的精髓。孔氏后裔们以“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治隆平”[4](170)为宗旨,人人都恪守着儒家的“礼”,传播着“仁”,促进了南北的区域认同,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吴越文化语境下,婺州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变异

吴越文化指有人类活动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主要是存在于江、浙、沪地区及皖赣之一部分。吴越文化的地域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海润泽了江浙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主要特征是“工商皆本、求新求变、崇文重教、务实趋利”[5](1170)。而儒家文化则是存在于北方的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其文化特征是:“重农抑商、尊礼重教、守成求稳、重义轻利”。[6](74)两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交流,而随着孔子后裔的南迁于婺州、衢州,儒家文化与吴越文化开始更加密切的联系,碰撞和融合。婺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学术繁昌之地。宋元以来,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北山学派,都对中国文化的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6](74)孔氏南渡使之得以“近圣人之居”[7](519)。榉溪孔氏与婺州学者的交游广泛而密切,他们对榉溪孔氏十分敬仰、评价很高,对婺州南孔士人的学养、品行、忠义精神与诗礼文化推崇有加。据《磐安县文化志》载作为“北山四先生”之一的宋濂为丹山书院山长孔克英(榉溪人)撰写墓志铭。孔克英系孔子55代孙,元朝学者,宋濂曾在金华山听其讲学,并说道“缙绅方满座,而府君扬擢古今,陈义甚高者,盖忻然无倦色”[1](65)。在儒家文化与吴越文化相濡以沫的几百年间,它们相互影响具有吴越特色的大儒辈出还涌现了南宗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等多个学派与学说体系。他们所倡导的“义利双行”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已经不是儒家文化或者是吴越文化的单纯体现了,而是在吴越文化语境下儒家思想文化在发展传承的同时也经历文化的变异。这种变化更适应吴越的文化语境,更符合当地民众的精神诉求,同时这种变化何尝不正是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婺州南宗不但克服了文化横移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现象,也没有产生“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现象,同时儒家传统文化在保持正统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与吴越本土文化和谐共荣的独特性。正如先生所说,中华文明体系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儒家文化和吴越文化这两支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成就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8](70)

(三)婺州南宗与衢州南宗、曲阜阙里的区别与联系

曲阜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婺州南孔与衢州南孔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南迁的,孔子四十八代嫡孙衍圣公孔端友受封定居衢州,而因为父守墓的孔端躬定居婺州榉溪。同为孔子圣地,为什么衢州南宗被人广泛关注而婺州南宗却鲜有人知呢?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强调“礼”,且“礼”在国家秩序方面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族中表现为长子嫡孙制。孔子的嫡派后裔们有一个世袭封号,世袭封号西汉元始元年开始,当时汉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到宋仁宗至时期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历代衍圣公都成为孔氏家族的核心。同为孔氏后裔的两支孔氏族人分别定居衢州与婺州,而衍圣公孔端友无疑是朝廷与社会认同的儒家的核心。南宋时期从孔端友到孔洙衢州共有六位衍圣公,他们希望南宋统一国家、收复失地,“具言陛下食不重味,居不求安,思雪大耻,图复故疆之意”[9](91),可见其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衢州南宗的这种重要地位在元朝建立之后、孔洙让爵时期发生改变,之后衢州南宗经历了200年之久的家道中落,直至明初南宗复爵。但是衢州南宗始终与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也还衢州南宗一个倍受关注、广为人知的南孔圣地的盛名。除了身居深山、地理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之外,婺州南宗的孔氏后裔们恪守“礼”道,恪守“兄友弟恭”的先人教诲,不争名夺利,儒家思想的“谦”、“和”或许是婺州南宗不被人知的深层人文原因。婺州南宗如榉溪的流水一般默默地流淌,传承着儒家文化,默默地支持衢州南宗的孔氏正统。正如婺州南宗孔氏家庙的对联中所说—“支无异派”,同是孔氏后人的婺州南宗和衢州南宗两支派系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同时也与曲阜阙里保持着血脉相连的沟通。据记载,“榉溪孔氏曾先后6次前往曲阜谒林,清朝乾隆皇帝赴曲阜祭孔,衢州婺州也各派代表参加大典”(见榉溪孔氏家庙内前言介绍)。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孔济中一行北上谒林,曲阜宗长孔思凯《赠孔济中还南稿》诗云:“派出尼山本一宗,孙枝绍祖德修同。金衢岁久成家业,湖海心诚谒圣容。祖宴醉归槐市月,春衣香惹杏檀风。还期南北同思勉,宦泽书香万古隆。”[9]婺州与衢州的孔氏后裔们不仅在孔氏家族事务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方面也有着深刻广泛的交流。其中许谦、吴师道、黄溍、胡翰、宋濂等婺州的名儒们与衢州的学者最为密切,他们的交流推动了儒家文学在江浙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婺州南宗与衢州南宗以及曲阜阙里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南北文化之间的融合,同时也密切了同宗共祖的孔氏亲情。

二、婺州南宗:“活”在古村落中的儒家文化

篇10

作为中国文化的子系统,武术文化具有母体文化的核心特征,完全能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以来学者多有论及,不过只是侧重点各有侧重而已。纵观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梁启超、严复、钱穆、陈寅恪、梁漱溟、辜鸿铭、熊十力、傅斯年、冯友兰、张岱年、余英时等人的文化理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仁和中庸、尊亲尚德、以人为本等主要方面。这些文化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武术文化形态之中,换句话说,武术文化完全能够折射出这些基本精神。以“天人合一”为例。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说法,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这一形象的语言宣示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不过,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既已有之。《左传》记载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4]这是认为礼是合于自然界的天经地义的必然准则。老子将人、地、天、道与自然联系起来,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5]与天地合德即是说人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调谐之意。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皆要顺乎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观在武术文化上有着明确的体现。太极拳以“圆”、“空”为技击特色。这一技击理念则来自于对天地自然的领悟。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在多种拳法的理论之中,如《峨眉十二桩•天地桩合诀》中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武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限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展开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文化用具体而形象的方式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抽象存在展现、传承、传播开来,使其更易为人感知和内化。这以独特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有裨益。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传承传统,弘扬经典,武术文化首当其冲。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传承与发展武术更在于武术文化能够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武术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武术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具有系统的技击方法与理论以及完整的锻炼系统,还具有精深的传统哲学思想,并且与宗教、文学、艺术、中医等多种文化形态联系密切。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刚健自强、尊亲尚德、以人为本等精神理念都已经在武术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武术文化的弘扬可以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使这一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化血脉更加兴旺发达。

2.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持久、最难复制替代和模仿的核心力量[6]。中国文化的子系统——武术文化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文化信仰,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内涵。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与基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展武术文化,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2.3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武术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它直接指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武术的独特文化特征与内涵造就了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恰恰为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武术文化是一个能够用来界定“自我”,识别“他者”的识别象征体系。武术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使其成为了华人群体或个人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同一感的标志。通过武术文化形成了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加强。

2.4促进国际交流,增强国家影响力

武术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武术表演成为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武术文化无疑成为了外交资源。2009年2月,同志访问毛里求斯时,观看了外国运动员表演武术之后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

3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我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甚至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对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武术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武术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薄弱,专业人力资源匮乏。武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投入较少,武术文化发展法制化与规范化进程缓慢,武术文化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武术传承人才短缺,武术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机制仍不健全,武术现代化的传播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武术散打的文化理论有待建构完善等等。不仅如此,武术文化的发展还遇到了明显的体制障碍。在武术文化管理体制上,我们长期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传承武术文化,推动其走向世界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3.2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3.2.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武术文化发展观

运用武术增进全国人民健康重要性远远超过将武术推进奥运会的重要性。目前,武术比赛名头繁多,但是观众却寥寥无几,现有的武术文化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武术文化需求。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发展武术的观念与做法。我们要因势利导,摈弃短期的功利主义思想,自觉地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从路径依赖中走出来。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应确立与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新的武术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武术文化地位和作用,武术文化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的认识与理解,全面推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2传承武术文化,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传承武术文化的核心意义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积极培育新生传承人资源。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与实施,务必做到保护经费的专款专用,形成保护的长效机制。

3.2.3繁荣群众性武术健身文化,创新竞技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

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依托政府和民间组织,利用民间武术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努力繁荣群众性武术健身文化。大力推动竞技武术文化创新,通过精彩的竞赛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的武术文化产品,消解武术文化产品短缺的局面。将武术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盘活学校武术,以学校为基地,大力传播和弘扬以爱国主义、天人合一、刚健自强、尊亲尚德、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教育青年。

3.2.4进一步扩大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

武术文化交流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建构都有着重要作用。武术文化对外交流要把展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放在首位,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我国武术文化创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丰富武术文化对外交流的形式,除了进行表演交流外,还要积极推出能够达到国际水准的武侠影视作品、武舞作品等,以此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