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座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活就是作文。处处都有景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舒。然而,学生作文,却常常无话可说,三言两语了事,而且,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学生笔下的教师外貌多事中等身材,苗条潇洒,满面笑容,和蔼可亲等等,针对这一问题,讲评作文时,我把这些作文读了读,然后说,大家知道,我班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形态各异、性格不同,而一些同学却把他们写成了“三胞胎”。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其原因是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对老师缺少认真细致的观察。这次作文,给我以启示:以后要多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大自然的景物、环境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学生写《上学路上》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来了、详尽了。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所见到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作文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就会取得老师的青睐,得到意高文胜的好评。拿切分苹果来说,一般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割,如你独出心裁,横着切分,其横断面就会与别人竖着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所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人们习惯于把它解释为“只有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到新的发现:①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人的长相美丑,他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东施效颦无可非议;②东施的丑是先天不足,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精神是可嘉的。
三、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
作文既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负载着学生的个性。反过来,学生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有的学生作文基础差,自卑感强,怕写作文,作文指导时,老师要注意降低难度,让他们从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段写起,不限制字数,不求文采,不拘束于用什么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信心和兴趣为主。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
四、向课外延伸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空间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句,在生活中丰富感受,在无限遐想中精心描绘。广泛阅读,让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本《摘录本》,让他们把自己阅读到的优秀词、句、段、名篇、名言等摘录下来,同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最后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积累到的美词佳句,并辅助于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定为上乘之作。总之,我们只有不拘泥于书本,放眼于课外,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空间不就更加广阔了吗?
五、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良好习惯;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简单来讲,即是学生自主创作、表达自身真情实感,并且具有较强创新特色的高品质、高质量作文。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呢?综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育实践表明,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的激发与调动,而且还有利于其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并提出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首先应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创新,也才能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得所写出的作文更具灵动、自由与个性。
例如,在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玛蒂尔德、骆塞尔先生以及伏来士洁太太三个人物的角度尝试改写或者续写原文,此“以读促写”的方式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尊重其创新式的作文表达
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最突出表现为其创作出来的文章具有较强的创新特征,有属于自身独特的作文风格与特色。我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尊重其创新式的作文表达。如此,方能促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敢于打破写作常规,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与框架,才能得以毫无顾忌地写出自己的心声、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保证写出来的文章具有较强的个性。
篇3
一、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群体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经历了多年文化积淀与渗透,逐渐形成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是档案馆灵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质,对于发展档案事业大有益处。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篇4
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主观性色彩摆脱了客观真实色彩,并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表达语言,其运用过程也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强调自我情感以及思想表达的过程。
(一)主观性色彩具有主观性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可以说他是主观性色彩的创始人,其油画艺术作品中,色彩表现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情感。例如189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被称为是梵高的“绝命书”。整幅作品画面色彩鲜明而强烈,绿色的小路在大片黄色的麦田中伸向远方,乌云密布的天空压抑着金黄色的稻田,流露出阴郁与不安,让人感觉空间凝固,无法喘息。低飞的乌鸦以及狂暴跳动的笔触增强了压迫感与反抗感,让骚动的画面增添了激动、振奋与不安的情愫,整个画面被蒙上了一层紧张与不祥的预兆,充满着恐怖、不详的感觉。画面中没有表现出自然物象真实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却表现出画家本人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体验,而这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成功地使整个画面获得了强烈的视觉表现效果与精神感染力。法国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认为,艺术创作色彩的选择应该是以创作者个人观察感受的经验为基础,色彩表现的目的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意识,而不是复制客观存在事物。
(二)主观性色彩具有象征性
色彩因联想而具有象征性,红色能够联想到火与血;黄色能够联想到太阳;蓝色可以联想到海洋、天空等。不同的色彩能够令人想到不同的事物。然而,色彩不仅能够象征不同事物,还可以象征一些抽象意义的概念,比如精神信仰等。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象征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油画艺术创作的空间。与塞尚、梵高合称后的印象派三杰——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就是一位善于运用象征色彩来进行油画艺术创作的优秀画家,其代表作之一——《雅各与天使的搏斗》看起来像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运用红、蓝、黑和白色组成的画面。整幅作品显得十分神秘,运用强烈的对比与大面块的设色。而这种独特的色彩选择与结构安排使得画面表现内容极具象征特性。
(三)主观性色彩具有表现性
德国画家、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经对色彩与人的关系进行阐述,并从人的心理与情绪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色彩可分为主动色彩与被动色彩,能够传达出人们内心积极或者是消极的情绪,这也就是色彩的表现性。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客观描摹对象的色彩不是用来被复制的,而是使之升华用于表达情感。
(四)主观性色彩具有装饰性
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为了充分表现自身的情感体验,往往采取平面性、秩序性的手段将貌似简单的各种色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线条与面块,将画面中的色彩元素进行分割或者是重叠,利用点、线、面的相互映衬,使得画面内容丰富且生动起来。如高更的作品《塔希提妇女》,画面中描写的对象没有立体感,而是用近乎是平涂的手段,使画面产生一种原始的韵味。画中盘里鲜红的水果色彩与人物赭石、红棕的色彩,以及人物腰部裙衫的苹果绿与深黑等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一直追求艺术探索的马蒂斯,其曾经从东方艺术中汲取了绘画表现手法以及平面的表达手段,使画面极具装饰感。
(五)主观性色彩具有节奏性
绘画艺术如同音乐一样,能够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绪。内心情感的迸发表现在油画创作中,借助色彩冷暖与明暗的表达,就形成了富有思想和灵魂的节奏。如同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充满了节奏感,并且是伴随着创作者的情感波动而产生变化的。其作品《在褐色中展现》描绘了一个人从呈褐色微暗的室内登上向外的台阶的情景,当门打开时便出现了明亮的光,显然这个人走向了光明。画面中褐色与白色的面块相互映衬,明亮与灰暗之间巧妙地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同时又清晰地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绪。
二、在油画创作中对主观性色彩运用的思考
(一)油画创作主观色彩的产生源于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与艺术感悟
在油画创作中,主观性色彩的运用就是创作者艺术个性表现的重要表达方式与手段。而油画色彩语言是由不同创作主体来决定的。不同主体的主观性会创作出不同的色彩语言形式。主观性色彩是创作者艺术个性的体现,而艺术个性也代表着主体对客观描绘对象的主观性认知。因此,主观性色彩与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个性是一致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绘画作品中的主观性色彩体现着创作者的个人审美、个性特征与思想情感。如同有的艺术创作者喜欢意象表达、有的喜欢象征主义、有的偏爱表现主义一样,不同的创作主体的自我情感与精神不同,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其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就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二)油画作品中主观色彩的产生是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主观思维表现
主观性色彩在油画中是创作者主观性的直观展现。在油画创作中,虽然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客观性的,但是形式与色彩却是主观性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内容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主观性的色彩表达就是要将其中蕴含的美表现出来,并使之升华为艺术美。油画作品的主观性色彩就是创作语言的主观性,其与创作者的主观性一致,是艺术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主观思维的艺术化体现。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性思维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绘画内容上,不再像以往那样按照主题来进行创作,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题材,只要是感兴趣的题材都可以进行创作。其次,绘画创作材料与技法的主观性。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都可以作为艺术家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工具。在现代举办的很多画展中,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很难看出是什么样的画种,却同样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再次,绘画形式上的主观体现。以往的绘画创作都有条条框框的规定,需按照规则进行作画,然而在今天的绘画创作中,很多艺术家已经突破了固有形式,抛开观念上的束缚,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画作,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色彩是油画艺术创作的基本构成元素,其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特征,但是因为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色彩又有了主观与客观之分,而现代艺术家们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在画面中有意识的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色彩规律,尤其是带有寓意以及象征性的色彩语言,成为绘画作品的主体色彩。
(三)情感与精神是主观性色彩的核心
现实主义的色彩一般是以客观再现为主。而具有代表特性的主观色彩则是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主观世界心理与情感的表现,必须要有客观存在的限制,用表达强烈的色彩语言,或夸张、或对比、或变形等方式去表现情感。艺术家将整个世界看作是“自我”的空间,就能够用主观性的情感去看待整个创作,用主观精神去对客观存在的物象进行再创造,重新组织画面的色彩规律,融入更多的个人意识,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情感。比如在现代画派中,同样是一片天空,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表现,有的画成蓝色,有的画成绿色,即同样的描绘主体,因不同情感的左右而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便有着不同的情感定位。艺术创作中,主观性色彩在形成一定规律的同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表达,以突出主题思想以及创作者的精神观念。在很多画展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些作品,其内容与形式都很虚无,但整幅画面的色彩表现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吸引观者去思索,这就是绘画中主观性色彩的精神性,同时也是其根本核心。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可行性
对于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传统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单轨制保护模式,即由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来维护环境公益。然而,对于没有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公共权力,其权力本身的扩张性和腐蚀性,是每一个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所无法改变的。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其利益的保护同样受到制约。尽快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巨大潜力,是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趋势。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的界定
环境公益诉讼指致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法律允许公民、环保组织或特定国家机关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并不是独立于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它只是一种与诉讼目的及原告资格有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一方为特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此处所指的特定国家机关为人民检察院,它最有权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社会组织及个人可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提讼。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为管理环境的政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也包括按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或抽象行政行为。
4.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非提讼当事人自己的私利。
二、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鼓励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加强对破坏环境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因环境纠纷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建立,主要理论依据体现在以下两点:
1.环境法中的环境权理论认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拥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具体而言,就是有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有在环境保护方面监督、检举、控告和诉讼的权利等。因此,公民的环境权利遭到行政行为侵犯的时候,不管是否为直接利害关系人,均有权提讼,要求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环境权理论的兴起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要素来说,乃全体公民的共享资源和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对其任意支配、占有和损害;国家是基于全体共有人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权的,因而政府作为委托人有责任管理好这些财产。
当行政机关只注重本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现象漠然视之,行政机关在防治污染方面不依法履行职责时,任何公民、组织或国家特定机关均可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政府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履行其职责或管理环境的义务。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利益,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环境法是一种社会法,从社会法理的观点而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社会法思想为底蕴,具有社会法理基础。
三、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且可行的。
(一)必要性
在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危机不仅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遭受到严重侵害,而且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环境公益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单轨制保护体制。这种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存在行政体制紊乱和软弱、行政监督缺位与低效、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另外,政府环境管理行政部门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政策的片面性,甚至行政权利本身对环境公益构成侵害,不能实施保护环境的行政行为。可见,这种单轨制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寻求解决这种弊端的方法就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积极吸纳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以期改变环境保护不力的状况。
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预防为主,在立法上,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时就容许公民采用诉讼等司法手段加以解决,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侵害。由于政府的力量不足以保护环境,民众必须参与环境行政行为和环境司法过程。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保护公民环境权和环境公共利益的需求。
因此,基于我国单轨保护体制下,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力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求,我国有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政府行政行为上,进行监督制约,在立法上,肯定公民参与保护和监督环境公益的程序,在渠道上,畅通环境公益诉讼,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环境。
(二)可行性
我国已经存在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基础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这些在法律上给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就体现了公民有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这些规定体现了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的精神,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精神依据。由此可见,人民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程序对政府机构行为和权力形成强制性约束,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
2.民众法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随着我国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空前提高。另外,社会的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将一定范围内个人的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对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政府环境行政权力具有一定的监督性。民众法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民众基础。
3.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为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在美国,环境法中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称作公民诉讼,即公民可以依法对违法排放污染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保局提出诉讼。这种诉讼方式完全废除了原告适格理论,原告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受到违法行为的直接侵害。在英国,检察长是唯一在法庭上代表公众的人,是公共利益的保护人。私人不能直接提起组织公共性不正当行为的诉讼,只能请求检察长的同意,以检察长的名义提起。德国、法国的“越权之诉”“客观之诉”实际上也是类似于美国集团诉讼的模式。
实践证明,国外的公共诉讼对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提高环境质量、实行法治发挥了极大作用,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精华,并与我国的本土资源相结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
另外,我国已有公益诉讼的案例,这些案例从程序上、实体上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建立提供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建立奠定案例基础。
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政府单轨保护环境不力的状况以及民众要求参与环境管理与监督的社会现实,有必要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而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软环境,具有可行性。从保护公民环境权和环境公共利益出发,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绿中美.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张明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J].法学论坛,2002;(6)
[3]赵慧.国外公益诉讼制度比较与启示[J].政法论丛,2002;(5)
篇6
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高中化学(必修)第三册复习题6、7习题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原来学生只在作业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篇7
宋朝方回说王维山水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山水涛最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重要范畴,是一种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客观物境下,有什么样的主观情意是由个性化的创作心理决定的。王维山水诗的风格,空闲静寂中见清新淡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胡应麟<诗薮》).这种审美感受的产生就是包含了诗人主观审美意识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对于王维山水诗的研究.多见于诗篇的艺术魅力、诗画意境方面.本文想试从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对王维的山水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
人是社会的产物,诗人也是。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社会时尚都会在诗人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也深深作用于王维的心灵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
<庄子·善性>中讲:“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不当命而大穷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这种达通穷退的做法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习惯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维的一种心理积淀。儒家的一贯主张是积极“入世”。但<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座》却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赞同的是“浴乎沂,风乎舞霓,咏而归”的生活方式,这就又使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润了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隐逸.这种隐逸当然不是完全遗世,而是在求一种闲静清幽的环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态。可见.对于生命,不论过程如何,在结果上.中国文人有大体一致的趋同:相忘于江湖。这种心理状态.再与个人的的生活状况相结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隐的流俗。所以虽然盛唐的最强音是建功立业,但王维的一生还是有了三度隐居。嵩山、终南山、辋川.却始终没有解印挂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这种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极大地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的创作。王维的诗,虚实相间,空灵恬适,于空山古木、水尽云生的表层的美外,还有一种对生命方式的认知、探求和选择的心理括动。如<自石滩>:“清淡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丽.清爽如画.又富有生活气息,读者可以触摸到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笪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另有一番空明澄净、清幽绝俗的美.让人顿生一尘不染、万缘皆灭之心。
王维的绝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时期渡过的,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的默许使佛学大兴.王维的母亲也是一个忠诚的佛信徒.这就使王维深受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南北禅宗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掸,乐往山林.志求宁静”.足见诗人浸研佛学之深。王维还有“诗佛”的称号.可以算是佛学影响其山水诗创作的明证。王世祯在<渔洋诗话>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是“字字入禅”.确实.王维的大量山水诗中都呈现出伟样的风貌。如<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龙”。“毒龙”之典,出自<涅经>.指内心妄念。这是直接以禅语入诗;<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里的牧童、钓者、远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各得其所。这种美与佛家进入样定时轻闲安悦、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相仿.这使诗里充满了禅悦;《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宁静中富有生机。且人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件,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这使诗中又有了掸的理趣。
二、本人的人生遣际和生存境遇
人们所以能清楚地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生活,是因为作者的生活对作品内涵有着一种显著的影响。王维以山水诗表现其对生命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理解,是从山水到人生的影现。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对沧桑人世的认识感悟对他诗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山水诗的风格显现出强烈的作用力。
王维21岁进士及第,也有“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求>)的抱负.也曾有“得意遂志”的时节。公元737年,王维去凉州劳军,滞留了两年多,天高地阔的草原、浩瀚苍凉的大漠,迥异于长安的塞上风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使他的心胸为之宽广。他笔下描摹山水的诗句也一变而为激昂豪放雄浑的格调.表现出热烈、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如在目前。又如“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紧张的气氛中是镇定、自信的情绪。开元28(公元740年)年,王维又去襄阳主持考试,长江的惊涛拍岸。一泻千里的奔腾之态使他的山水诗也显现出磅礴的气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极写水的波澜壮阔,浩荡无涯。可谓诗家俊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暮时分,烟水苍茫,江潮幕天席地的汹涌情状仿佛如见。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便不会有这种只有阔大山河才能激发出的逸兴豪情。自然,王待也少了一个丰富的层面。
仕宦的得意是暂时的,王维的心里更多体验自0是失意的落寞。诗人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即被贬.有r隐居的萌芽。三十多岁后,因张九龄举荐,诗人始获一个稍展才华的机会.回到长安,不久,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又取代了张九龄为相,王维自然不肯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少年的热血也渐渐冷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寄荆州张丞相)).诗人再生退隐田园之意。只是并没马上付诸行动。直到天宝3年,他才选定_r处世之道:结魏阙于山林,著冠带而掸诵。这种选择包含多种因素。《后汉书·逸民传序》中有一段谈隐居之圈的话,“或隐居以求其志,或瞄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多少也道出了王维的部分心理。王维传世的山水诗.大都写于他在终南山、辋川隐居期间,可做他心路历程的证明和反映。“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过禅师兰若》),反映了诗人耽于禅境中从而获得生命智慧之道的愉悦。“古人非傲吏交.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漆园》~诗在解释自己亦官亦踌的行迹时悄然抒发了自己的无奈黯然之情。
天宝l5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受伪职,虽蒙赦免。但至此,他心中便常被犯罪意识萦绕,“岂不自愧于心。……内省,无地自容”。这种内愧的心理使他不得不“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l2号又示裴迪))。而悠然与否,其实是不说也罢的。隐居桃花源.一方面借自然的清静忘掉身边的纷芸俗事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求心安,另一方面,诵经参禅,在佛的救赎中求得一种解脱。王维的另一题为‘叹白发)的诗中有一句“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正好可以做这些山水诗的心理旁注。“几许伤心事”不仅包括事伪这件事,也是他一生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的概括。而销心空门则使王诗的主体格调呈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美。王维中年丧妻,无子。独自一人生活,更深尝孤独凄苦的滋味。也加剧了诗人静中求寂的心理,其诗也多用闲静孤寂的景物点染出一脉或浓或淡的幽冷凄寒,如“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寄崇梵僧)),“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蒿山作))之类的诗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触目可见。
三、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
王维的山水诗中,诗情、画意、禅境合而为一。构成独特的风格。法国布封说过:“风格就是整个的人”。可见,有着独特风格的诗作。其作者必然有着独特的灵魂。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可为独特灵魂的一类具体显现。
王维的心里有佛家寂灭一切的观念,但也有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的山水观念。求禅.使诗人不执著于“有”,对于荣华名利淡泊许多。惮宗讲究“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又使诗入不执著于“空”,不讲求剃度、缁衣、吃斋等空门的外在形式上。老庄的“天人合一”也影响着诗人,吸引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王维的思想兼合佛道,这又决定了他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这就使得诗人主动地选择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亲近和交往的对象,而山水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崇向山水林泉的审美哲学使王诗呈现出“静”的主要格调。“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明朋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谷静惟松响.山深鸟无声”((游感化寺》)等等诗句,营造了不同情调的幽静氛围。
人作为个体,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比其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更为远离是非功利得失和矛盾冲突。自然有慰籍心理的作用。它的空秀宁静能够把个体的负重、疲惫从世俗纠纷喧嚣中释放出来.使之慢慢归于平和安静。王维是山水的获益者.他的诗也因之表露出一种宁静恬淡、安祥平和的意蕴。“经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全诗色调明快.读者可以想见波平风软、碧天无际、闲云悠悠的湖光山色并体味主人轻舟迎客、平湖把盏。吟诗交谈的悠闲情趣。言为心声,这首涛也是诗人平静、淡泊心态的一种证明。
谷鲁斯在<人类的游戏》中说:“我们会把自己内心同情产生的那种心情移置到对象上去。”常常带有一种孤寂心境的王维,其诗中的景物也多见孤寂的一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诗人采用摄影的长镜头,从花扔发红萼写到鲜花盛开再写到花缤纷谢落。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以花的开落之动反衬出山涧的幽静,而花的自歌自舞自开怀又不免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之类的感叹。诗中流淌着宁静寂寞的美,也有对孤独、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诗人在与自然的相亲中内省、静悟.并通过个体对自然的感受去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无限与永恒。循着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可以了解诗人的这些诗句,“新家盂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前~首诗中有一种新旧兴废永恒循环的时间意识.后一首诗中有一种意境辽阔杳无边际的空间意识。这些诗里有超越的绝对的时空连续,正是这种超越使诗人生旷达、闲静、淡泊之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以一个有限空间来吸收无限时间的延续,时空聚敛浓缩,构成人与物默然契合悠然神会的意境,透出高蹈出尘的光辉。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王维山水诗作为他C·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反射出他的心理。从其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看,主要表现了诗人在空寂清幽的环境下求平稳闲静和超脱的心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戏赠张五弟))。诗人跟中的景色。经过他耽禅的心态,化成时而寂灭时而超然的诗境。这种诗境也是他心灵“无念”,“自性清净”的写照诗人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有别,形成的审美哲学、美感经验也会大相径庭.表现的诗境就有高低。
王维是南宗画派之祖。又精通音律,书法造诣也颇深,艺术的相通使王维对美的理解、鉴赏高于世俗,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以画家的眼光选择意象人诗.又以音乐家的听力捕捉音韵在诗里予以表现,这使他的山水涛。读之如观画听曲,“松禽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形成“诗中有画”和“百转流莺、宫商迭奏”(赵殿成《史鉴类编))的风格。
一边居官尘世,一边念念不忘参禅.王维的性格是软弱沉静的。选择在热闹红尘和寂寞空门的中间——山水林泉作常居之所实际是他在人境中追求孤独寂寞心理的一种外映.山水诗是这种心理的文化证明。诗人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他的涛中常常提到闭门,“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闲门寂己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以一门一户将自己和喧闹纷逐的人世相隔。这种淡泊闲静避世的心态使王维的山水诗既凄清静谧又阴净空灵。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答张五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迪>)等诗句。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个性化 研究对策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步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特征必将日趋显现,企业之间竞争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
在此前提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的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层面上。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长足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流于形式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靠形式来营造企业氛围,而与企业管理无关。其实,企业文化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的。因为企业是实体组织,它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而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等各个方面,并通过协调整合共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实践。
3.忽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而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等的方式都会不尽相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侧重点应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全面构建企业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如: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充电”,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有些员工善于团结同事,配合领导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对于企业文化因素,应该从本企业的长期发展、总体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得出,而不应该从外部引进、移植或领导拍脑门敲定的。企业文化是内在的,集体的、核心的、深层次反映企业精神的结晶。好的管理者应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善于总结和发现企业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当然,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渠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来源和作用,从而接受企业文化。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而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觉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当然,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责任心。企业要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一旦建立起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资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的程度,培养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应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当务之急。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注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使企业在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长足发展,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武克华马海敏张淑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点战略措施.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
[2]冉苒雷环:创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篇9
【关键词】 基层 群众文化 工作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她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群众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才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正确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辅导的工作。这就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譬如其基层性,群众文化就是面向人民群众的文化,人民群众被组织在街道、乡村、车间、商店、学校等这些最基层最前沿的机构,群众文化工作就要面向这些机构,在这些地方开展。再如其针对性,人民群众有男女老幼,性格有内向外向,文化有高低雅俗,习惯千差万别,爱好千变万化,群众文化工作就要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工作。又如其细微性,一台节目的组织,一个动作的教习,一群民众的辅导,一位人士的咨询,群众文化工作就要无微不至,真抓实干,不容懈怠,不能疏漏。
二、福泉市牛场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文化阵地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载体。多年来,我不厌其烦的找领导、找资金、争项目,经过不懈的努力,文化工作已成为镇党委、政府每年必议的大事,牛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5年来,一是整合了文化资源,村村建起了远程教育网络,建起了标准化的社区活动中心,4个村建起了农民文化家园,7个村已先后建起农家书屋,农村村村通已进入千家万户。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休闲广场和灯光球场,争取各类投入达25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文化设施,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08年组织参加福泉市举办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福泉赛区选拔赛暨本土歌曲演唱比赛获得第二名;同年8月代表福泉市参加黔南州“多彩贵州”暨第五届“好花红”复赛比赛;组织参加福泉市举办的“梨花节”长跑比赛,分别获得第二名、第三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与福泉四中联合举办“瓮福杯”教职工篮球联谊赛;举办了“5.29关爱女孩活动”为主题的文艺演出。2009年 “三・八”、“五・一”与瓮福磷矿社区联合举办了趣味游艺活动和体育活动。活动项目有:刺气球、蒙面过桥、集体跳绳、长跑、拔河、短跑和混合接力比赛,参赛人员100余人,各决出一、二、三等奖;认真做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为庆祝60周年举办了以“学习科学发展观,庆祝60周年”为主题的书画展活动,参加书画者的有工人、干部、教师、学习和个体工商户等,参展作品120余幅,分别评出书法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1名,中老年和青少年绘画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7名。
三、关于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
(一)挖掘花灯艺术,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花灯起源于民俗,牛场镇阔龙花灯更是黔中大地的一颗民间明珠,历经数百年,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也有当前的时代风韵,经过挖掘、整理、扶持,如今的牛场花灯早已名声在外,曾多次在省、州获奖,也是我镇唯一申报成功的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元宵节,牛场政府专场组织花灯调演,观看群众逾万,2008年8月3日在福泉四中举办花灯传承演出,广受家长、师生好评,还应邀组织到麻江、贵定、凯里、黄平、瓮安等地农村为群众专场演出28余场,深受各地群众好评,2008年牛场镇也因此获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殊荣。
(二)突出重点,强化文化市场管理
互联网上网服务是目前文化市场管理中的重点,是社会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社会上的一大难点,文化市场的繁荣,新的矛盾的出现,管理标准的提高,都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牛场镇辖区内共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家,共有终端计算机240余台,从业人数12人,每个营业场所证照齐全,消防安全设施具备,管理制度上墙,营业时间公开,设立的位置按有关规定要求,都距离学校半径200米以外。为加强对辖区内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执法检查,健全管理网络,规范网吧的经营行为,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对网吧进行监督,目前牛场镇已有执法人员2人,义务监督员3人。管理过程中,一是对“网吧”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密切配合公安、工商、综治、学校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网吧”进行查看是否存在有接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进营业现象,一旦发现并及时上报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业主进行罚款和停业整改。二是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和群众的监督举报作用,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三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按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三)灵活组建文艺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组织文艺小分队送文化下乡,创编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孝敬父母、邻里和睦、良好的社会风气等内容的戏剧、小品、歌舞等,免费到各村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生活,拉近干群关系,此外还联合福泉市书法协会的下乡义务为老百姓写春联,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成立了中老年腰鼓队、扇子舞队、秧歌队、舞龙队等,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制度,经常下村演出,宣传牛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勤政廉洁等方面的内容,让生活在牛场、工作在牛场、创业在牛场的感到自豪与满足,激发起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
结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身处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更加深切体会到,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群众,用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人民奋斗的业绩,用昂扬激越的音符奏响人民奋进的乐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驱动作用
一、引言
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 & 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
参考文献:
[1]P.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 - 社会 - 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9]Monge:Peter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98,Vol 48 Issue 4, 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