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2: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篇2
关键词:《龙龛手镜》;行均;价值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19-03
一、《龙龛手镜》简介
《龙龛手镜》为辽代僧人行均所作。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本书撰写于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宋人重刻时因避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嫌讳,改为《龙龛手鉴》。全书共四卷,分二百四十二部,部首的先后和各部之字均按四声的顺序编排。全书收字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余,注文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余。
《龙龛手镜》由于未被收入大藏经,因此刻本稀见,抄本鲜见,后世知之者甚少。现存的版本主要有宋刻本、清刻本及抄本。传世的宋刻本主要有三种:一是现藏国家图书馆的宋刻本四卷,短缺的第二卷由明毛晋影宋抄补。后有玻璃版影印本;二是傅增湘双鉴楼所藏宋刻本。民国十二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该本影印,收录于《续古逸丛书》和《四部丛刊续编》。不过,上海商务印书馆本的第二卷实为商务印书馆藏本,与傅氏双鉴楼所藏一、三、四卷的版本不同,赵万里与杜泽逊均判定此卷乃南宋初年浙江重刻蒲宗孟本;三是博物院所藏宋刻本。对以上三种宋刻本,杜泽逊先生从避讳、刻工等方面进行考订,认为三者均为南宋高宗时刻本。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宋嘉兴府刻本。
现存传世的清刻本主要有:乾隆间精刻本,前有李调元题跋,现藏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嘉庆五年(1800)慎馀堂刻本;清张丹鸣虚竹斋刻本,前有李慈铭题跋,国家图书馆与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该本;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个清刻、姚觐元录钱保塘批校本。清代丛书本有汪氏《正谊斋丛书》本;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函海本及上文提及的《续古逸丛书》本、《四部丛刊续编》本。另外,高丽本《大藏经》中也收录有《龙龛手镜》,该本源自辽刻本,日本曾影印该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据该本影印出版。中华书局本据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本补齐了原缺的第二卷。
现存传世的抄本主要有:明影宋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清初抄本,现藏上海图书馆;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经井斋影宋抄本,现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袁氏贞节堂抄本,现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另外,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提及,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抄本,只是己变换行款,书法颇精,卷内钤有“金匮蔡氏醉经轩收藏章”、“蔡廷相藏”、“廷相”、“伯卿甫”、“蔡印廷祯”、“卓如”、“济阳蔡氏图书”等印记。此外,深圳大学正在建设的《中华大典》数据库也收录了《龙龛手鉴》,目前该书电子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二、《龙龛手镜》的价值
(一)龙龛手镜》在字书发展史上的价值
1.辨别字样更加精细。《龙龛手镜》对字的说解一般是先言字形的类别,次言字的音,接着是释义,最后给出字的异形数目。如《龙龛手镜》木部:“栖,俗:栖,正,音西,息也,又鸟栖木也。”《龙龛手镜》所收的字有的不辨形,这些字主要是一些常见或未收异体的字。如《龙龛手镜》手部:“按,鸟汉反,抑也,安也。”有的不释义,这主要是一些俗字,但所收字都有注音或可知道读音。
《龙龛手镜》从性质上来讲是一部字书,收集了大量佛经中的俗字。在《龙龛手镜》之前,还没有哪部字书像《龙龛手镜》一样收集了那么多的俗字。《龙龛手镜》对所收汉字进行了十分细致繁杂的分类。在《龙龛手镜》中有“正”、“俗”、“俗通”、“通”、“变体”、“误”、“古”、“古文”、“今”、“籀文”、“或作”、“同”等辨字样的术语,可谓名目繁多。
在《龙龛手镜》之前,字样之学已盛行。敦煌写本斯388所录《正名要录》将汉字字体分为“正”、“楷”、“讹俗”三类。《龛谬补缺切韵》中也有“正作”、“本作”、“古作”、“俗作”、“通俗作”、“亦作”、“或作”、“今作”等术语。当然,代表当时字样学最高成就的是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干禄字书》将汉字字体分为“俗”、“正”、“通”三体。较《干禄字书》而言,《龙龛手镜》收的汉字更多,对字体的分辨更为详细,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至。
2.《龙龛手镜》收形、注音、释义多处引用《玉篇》、《切韵》、《说文》。有一部分与今通行的《玉篇》、《切韵》、《说文》不同,据此可窥《玉篇》、《切韵》、《说文》之异本。
3.开字书音序检字法之先河。《龙龛手镜》在序中对其编排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总四卷以平上去入为次,随部复用四声例之。又撰五音图式附于后。庶力省功倍垂益于无穷者矣。”所谓“以平上去入为次,随部复用四声例之”,是指将其收录的两万余字分为262个部首,根据部首的读音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四卷,即平声第一卷,上声第二卷,去声第三卷,入声第四卷。把97个属平声的部首字列入平声第一卷,如“金”、“人”、“言”、“心”等;把60个属上声的部首字列入上声第二卷,如“手”、“水”、“土”、“草”等;把26个属去声的部首字列入去声第三卷,如“见”、“面”、“又”、“贝”等;把59个属入声的部首字列入第四卷,如“末”、“系”、“肉”等。每部之中,再按平上去入四声安排各字,例如平声第一卷第一部金部:平声收有“钞”、“锋”、“钢”、“销”、“钉”等;上声收有“锁”、“键”、“钜”等;去声收有“锐”、“锯”、“锭”、“镫”等;入声收有“铎”、“锡”、“铄”、“镯”等。
整部字书都按字的读音,按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它“开字书音序检字法之先河”。自汉代许慎编写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到《玉篇》、《类篇》等,都是按照字形、字义对字的偏旁部首进行归类。而《龙龛手镜》则按读音排列部首,自此以后的字书,都沿用此法,如《篇海》是以《龙龛手镜》的音序编排方法编成的。刘鉴在《切韵指南》里有“五音篇首歌识”,《康熙字典》里有“检《篇海》部首捷法”,都是教人们按音序去检字查字,直至今天的字典辞书,依然沿用此法。可见《龙龛手镜》所开创的音序检字法的影响深远。
4.《龙龛手镜》对于现代大型字典的完善也有重要价值。
(1)《龙龛手镜》可以补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现代大型字典如《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尽管可以说是目前收字较为全面的字典,但有很多字漏收,如《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未收,而这些字《龙龛手镜》中收录,可以补充大型字典漏收的字。
(2)《龙龛手镜》可以为大型字典中的字增添一些未收的音义。《龙龛手镜》不仅俗字收录多,而且还收录了不少不见于一般字书、韵书的字音与字义,我们利用它可以使大型字典在收音、释义上更加完备。
(3)《龙龛》可以纠正大型字典中的一些错误。
(4)《龙龛》可以帮助考证大型字典中的一些俗字。
总之,《龙龛手镜》对于大型字典的完善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龙龛手镜》在俗文字学上的价值
《龙龛手镜》所收俗字众多,在俗文字学研究上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龛手镜》是识读疑难俗字的重要工具书。在佛经、字书及其他文献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难俗字。由于《龙龛手镜》所收的俗字很多,俗字表现的形态也非常丰富,《龙龛手镜》可以帮助我们识读文献中的一些疑难俗字。
《龙龛手镜》所收俗字大都是写本文献用字。由于其保存的俗字数量多,而且一字常存有很多个俗体或异体,在校勘与整理敦煌写本文献时,我们发现很多疑难俗字可以在《龙龛手镜》中找到辨识的线索。
2.《龙龛手镜》收集了大量因俗写导致的同形字,并对同形现象进行了辨别,为同形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汉字中,有一种同形字现象。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字的俗写是导致同形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龙龛手镜》对同形字现象十分重视,收集了大量因俗写而产生的同形字,并进行了辨别,为我们研究同形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龙龛手镜》在古籍整理上的价值
1.在校勘与整理佛经上的作用。汉文佛经数量巨大,版本众多,存在不少校勘上的问题,而《龙龛手镜》所收的字多源于当时所见的写本佛经,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校勘一些今存佛经用字。
2.校勘与整理字书、音义书方面的作用。在整理字书、音义书时,有些字音《龙龛手镜》中完整地收录,据此可以校勘、考证字书、音义书的失误。
(四)《龙龛手镜》在音韵、词汇研究上的价值
《龙龛手镜》所收字的注音(包括直音、反切)有三万多条,《龙龛手镜》所收字的读音来源甚广。《玉篇》《切韵》《一切经音义》《随函》《西川随函》《江西经音》《西川经音》以及佛经中的自切读音皆为其注音来源。《龙龛手镜》所收字之读音不是行均根据该字在自己所处时代的实际读音来注音的,不能完全反映行均所出时代的实际语音,虽然如此,但或多或少也反映了一些语音变化。此外,《龙龛手镜》有一部分收了现存字、韵书未见的读音,因此,可补充字书中字的义项。
(五)《龙龛手镜》在敦煌学研究中的作用
《龙龛手镜》是学者校读敦煌文献的最佳工具书,它在敦煌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写本佛经得以重见天日,敦煌写本文献俗别字甚多,可以说不懂俗字,就无法很好地校理这些文献。这时,《龙龛手镜》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潘重规说:“余读敦煌卷盖有年矣,每苦其俗字讹文,变体简写,充满篇幅。时有穷思力索,不得其解者,不觉废书掩卷而叹。后玩辽行均《龙龛手鉴》,观其分别部居,纂集文字,盖皆根据写本而成。遇敦煌卷子蓄疑,往往迎刃而解,为之数喜踊跃,不能自己。良以敦煌写本,为千年前遗物,无异《龙龛手鉴》编纂时取资之底稿,而手鉴辑存文字,纪录音义,又不啻敦煌写本之注释。而为此书者,殆悬知千载之后必有读写本彷徨求索而不得其解者,故于古今字书中别出手眼,以成此独特之著作也。”
张涌泉先生在《敦煌俗字研究》一书中指出,《龙龛手镜》是“研究敦煌俗字的重要参考书”。潘重规先生认为,《龙龛手鉴》对于敦煌研究者是专造之书,它与敦煌写本是一种互证关系,“使后之学者以敦煌写本以正手鉴,手鉴明;以手鉴以正敦煌写本,写本明。”他还针对《龙龛手鉴》检索难的缺点,撰著了《龙龛手鉴新编》,将原书中的俗、讹、繁、简等字,归纳成字形无定、偏旁无定、繁简无定、行革无定、通假无定、标点多异等几种类型。此书现在也成为研究敦煌文学的必备之书。除此之外,陈飞龙先生撰写《龙龛手鉴研究》一书,郑贤章以《〈龙龛手镜〉研究》为题做了博士论文,这些著述都对《龙龛手镜》对敦煌学研究的作用进行了阐释。
(六)《龙龛手镜》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从公元11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龙龛手镜》的影响已超越本土,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龙龛手镜》不仅由辽国传入中原,而且早在当时已传入现在的朝鲜半岛。据传世的《龙龛手镜》刻本来看,还有中国书局影印出版的王氏高丽刻本。该本虽有残佚,但其第四卷末有“罗州牧”,此官乃高丽显宗所置官署。据《高丽史・地理志》记载,罗州设牧,当在显宗九年,其时代应相当于辽代道宗辽开泰七年(1084年)。高丽本的书名仍沿用辽刻本,即《梦溪笔谈》中著录的《龙龛手鉴》,而不用宋人重刻的《龙龛手镜》书名,由此可知其传本当直接来自辽境,这是当时辽与王氏高丽等国文化交流的最好证明,也证明《龙龛手镜》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龙龛手镜》不仅仅是一本字书,它在俗文字学、敦煌学、古籍整理、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M].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2〕麟趾.高丽史[M].文史哲出版社,1972.
篇3
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和长春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7月22日至25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春市召开。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武汉、南京、苏州、济南、长沙、兰州、沈阳、湛江、河南、河北、安徽、吉林等20省市。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这是近代文学研究界长期研讨的一个课题。此次会议有关这方面论文的特点是论述更加具体化。如《高旭与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岭南近代散文风格之嬗变》,从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或一种文体风格的嬗变来看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更加深入。二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瞻望与回顾。这是近代文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关于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此前已有郭延礼教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以及关爱和、王飚、袁进教授的专题论文,对此已谈得比较全面、深入,故在这次研讨会上未把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作为研讨的重点,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成绩是很大的,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终于在海峡两岸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学科格局的研究阵容,尤其可喜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一支以近代文学研究生为主体、更加年轻、更加专业化的研究队伍,这批后起之秀,虽然人数不多,但很有潜力,他们会把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会议研讨的第三个问题,是有关近代文学的转型问题。这方面的论文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中国文学叙事视角理论的近现代转型》《近世世界知识与晚清小说的转变》《政治小说的出现与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文学政治的兴起》等,论文的作者分别从文学观念、文体形式、视角理论、社会心态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会议还收到了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邵宝庆教授的论文《周桂笙和〈毒蛇圈〉》(邵氏本拟赴会,因故未能出席),对《毒蛇圈》的作者朱保高比(周桂笙译为“鲍福”)进行了深入的考辨,有助于解决周桂笙所译《毒蛇圈》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
篇4
如今,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毕业之后的不同走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在大学里的学习方向、研究重点。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毕业走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大学学习的效率以及获取各类信息的目的性,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为此,笔者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5--201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信息。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培养了13届本科生、8届研究生共计400余名专业人才。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扎实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具有世界观念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流利外语,能独立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与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涉及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传媒、语言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针对性与质量水平,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交流以及管理人才,也为了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就业信息,我们通过对本科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及分析,总结出部分经验供同行参考。
毕业去向状态分析
1.就业是主导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4届毕业生共292人,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7人,占总人数的71%,考研与出国人数分别占10%与13%。可见本科毕业生近2/3选择直接就业,在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占有主导地位。
2.就业的主导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图我们不难得出,中国戏曲学院2005--2014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考研、出国人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出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业所占的主导地位。
3.不同就业方向所占比例
从以上图表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较为广阔。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传媒方向、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教育方向、自主创业、其他企业。如此宽泛的就业去向,恰好能够体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与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大部分还是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本身艺术类专业相符合的传媒方向。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产业方向,这也说明本专业学生除在艺术、管理、传媒方面有所专长,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国家的号召与鼓励下,正逐年提高。
就业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综合性。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胜任工作。
1.课程多样,定位准确
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定位在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等领域。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门新兴的产业也不负众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为数并不多。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来定位课程,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这样,本专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与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相关的工作。
2.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本专业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社会,也充分了解自己,尽早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本科一毕业,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又能以“有经验”的身份顺利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与契机。
3.国家支持,鼓励创业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本专业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自主创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逐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方向中一种新兴且发展势头相当活跃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有关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应用语言以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为毕业生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之本专业毕业生拥有开阔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比如经营工艺品、开办英语作文、论文修改网店等,都是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例子。
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业正在逐渐退出其在毕业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考研、出国的方向。自2005~2014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显现出,就业难依然是困扰着当今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误
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和“更好”的就业方向。地点选择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单位性质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视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与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并最终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高校原因——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力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靠拢,但是许多时候难以有真正与市场接轨、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课程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具备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更多能力适应社会中工作的需要。
3.市场原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再加之大部分企业对“学历”的关注越来越多于对“能力”的考察,使许多有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就业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提到的现状与问题,在此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打好基础,夯实专业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以后工作实践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多。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老师高度重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使本专业的课程达到覆盖面广的目标,保证课程含金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与条件,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理性选择,丰富实践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确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能在学习和职业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例如,学院每个学期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周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认清形势,矫正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合理、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的关键条件。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小的企业也有重要的岗位,而偏远地区最能磨炼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发展的机遇。择业时,不要只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以辩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部分。如今,社会已开始转变,我们在人才市场中发现,就业率高和易于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的适应性培养,按就业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并且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应对各种就业的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篇5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有益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谈谈职高英语中的跨文化教育问题。
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是在跨越语言差异的社交活动中完成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上的差异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及和睦相处带来了困惑、冲击、失望、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一、职高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职高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文化内涵渗透进英语语言教学
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如,涉及问候、介绍、道歉、提议、开始交谈、结束交谈、电话用语等交际内容时,要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 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失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对方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国人见面常打招呼“上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 Where areyou going?或 Where have you 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向西方人打招呼,大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认为你是在刺探或者侵犯他的个人隐私, 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还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否则就是失礼, 会导致对方的尴尬和不安。而用谈论天气或者个人喜好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会谈的话题,则是明智的,也非常妥帖。
2、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境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 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教师要把跨文化交际带进课堂,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导入西方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英语语言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技能。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 work, 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教师可设置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对外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特点和特定的文化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例如课余时间利用英语广播电台, 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从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直接交流,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 更易让学生们领会和掌握,更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互动式教学实践中传播
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国内曾有一位学者用化学方程式形象地比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兼容的关系:语言+文化+教师(催化剂)=语言交际能力(有机化合物)。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作为物质的语言、文化和作为催化剂的教师的支撑。教师不仅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指路人,应该具备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能力”。教师良好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相互尊重、和去粗取精的原则,使学生得到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如独立意识、勇于创新等精神, 正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减少语用错误和交际失误,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霍尔.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篇6
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支柱产业已经变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导向,中国旅游业由此步入了建国以来第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旅游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英文导游辞,在我国入境旅游中无疑承担了文化大使的重任。一名优秀的英文导游可以通过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使外国的游客对中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推动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可以通过旅游交流,友谊更加深厚长久。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跨文化背景下,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能更好的满足对外介绍中国旅游及文化的需求、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创作也就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指出功能文本并不只是单纯具有某一种功能,而往往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导,其他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形势的文本。导游辞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但同时也兼有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应该采用跨文化交际法,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使游客可以更好的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汉市黄鹤楼和归元寺等人文景点的旅游文化。同时纽马克认为,对于以目的语言和文化为归属的信息文本,应采取能给予译者充分的自由,可以创造性地重新组织句法,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的交际翻译法。
三、武汉市著名人文旅游景点英文导游辞导游辞的创作
导游辞的创作不仅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畅,还要求知识性强、口语化讲解、充满趣味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思想和文学品味高。以下主要从资料收集、口语化表达、跨文化交际、突出中国特色这四个方面来谈武汉市著名人文景点英文导游辞的创作。
1.资料搜集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文导游,要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需要对旅游景点及景点周围的情况非常熟悉。旅游景点相关的英文网页资料就可以为导游提供丰富的信息,体现在导游辞讲解过程中就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能积极应对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另外,要注意培养辩证的学习意识,参考学术界跟英文导游辞创作的专著、相关论文,可以有效地发现现有景点英文宣传资料的问题,避免英文导游辞创作常识性错误的发生,使英文导游辞内容更准确。
2.口语化的表达
就掌握的中英文景点资料而言,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客观陈述,是一种书面语言。在现场导游的过程中,导游需要对游客进行面对面讲解,需要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武汉游旅游精华指南》手册中对归元寺这样介绍:系佛教禅宗寺院,约在1658年落成,基址在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王氏葵园”的翠微峰下的风景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的罗汉堂和藏经阁是不容错过的精彩部分。Guiyuan Buddhist Temple, a Zen Buddhist temple,was founded in 1658 on the residue foundation of Sunflower Garden Owned by Wang at the foot of Cuiwei Mountain. Arhat Hall and Sutra Collection Pavilion are great appeals to Visitors.这样的介绍是采用书面语言客观的陈述事实。而在英文导游的导游辞中,对归元寺概况的介绍就更口语化,表达也更主观、生动:Guiyuan Buddhist Temple is located at Cuiwei Street in Hanyang district, it’s a famous relic of Wuhan city. It was first built by Baiguang Buddhist in the year 1658 and was destroyed and rebuilt for several times in history. The temple is famous not only for spreading Buddh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but also for the perfect architecture, the excellent sculpture and the rich collection of Buddhist document.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中西方互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以,在英文导游辞的创作中,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把游客熟悉的本国文化迁移到中国文化的介绍,使游客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并对中国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一般导游会这样介绍黄鹤楼的起源:“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采用纽马克跨文化交际法可以译为”The Yellow Crane tower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Yellow Crane Tower has been built in 223, for more than 1 270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Sun Quan,the King of Wu built the earliest Yellow Crane Tower on the Town of Wuchang.”这里运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类比“三国”真正所处的历史时期,让外国游客更清晰地把握到“三国”的时间定位,显示黄鹤楼的历史悠久。这里如果只是用“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一笔带过,即会让缺乏背景信息的游客难以对时间有一个具体概念。在跨文化语境中,运用中西对比的同类意象往往在导游词中还可以表现为人物、地点、历史时期及事件等。
4.突出中国特色
外国游客更多的对东方文化的神秘性感兴趣,尤其是中国人文旅游景点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因此,英文导游辞中应该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例如,在武汉市归元寺的讲解中,可以向游客介绍佛家斋饭是僧尼和香客信士的主要食物。很多海外游客对归元寺的佛家斋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提醒游客在归元寺附近品尝佛家斋饭:Th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is the main food for Buddhist and the pilgrims. Without any green onion or garlic, this vegetable dish is in the shape of meat dish, thus given a meat dish name. Tourists can hav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at the Guiyuan Buddhist Temple.
篇7
关键词:中国高校 英文网站 建设
当今,互联网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适应这一趋势建立了自己的英文网站,作为向海外人士、学者和潜在留学生展示、宣传学校的窗口。在英文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涉及诸如翻译、中外网站设计差异、外国读者接受程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网站传播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研究。笔者意在对前人在高校英文网站建设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有所启发。
一、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的总体状况
高校英文网站并不是中外网站的直接翻译,而是应该从国外受众角度去考虑其架构和内容。(张瑾,2010)因此,英文网站建设研究涉及国外高校英文网站设计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兴趣点、语言层面的处理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英文网站建设的研究也应数量丰富。但是,笔者以“英文网站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只得到87条结果,删除其中与此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剩余67条文献。笔者亦未检索到任何专门探讨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的书籍。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对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的研究成果并不充足。
二、目前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的几个侧重点
笔者把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类研读。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校英文网站建O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检索到的67条英文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对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粗略讨论占到14条,将近五分之一。这类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英文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其特点是从宏观上进行探讨,如曲静指出,目前中国高校英文网站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内高校对英文网站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第二。英文网站未从受众角度出发。包括信息内容不全面及信息布局不合理;第三,行文编译的跨文化交流性差。针对提出的问题,曲静从学校、理念、内容选择、队伍建设和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曲静,2015)
(二)从翻译的角度探讨高校英文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高校网站中的翻译问题。是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中比重较高的又一类研究。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中总共约有22条文献记录,其中硕士论文有14篇。这类研究着重运用某一翻译理论(如功能目的论、变译理论)去分析翻译中的失误或证明某一理论在网站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例如,张睿思运用胡庚生的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探讨了湖南省高校英文网站“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翻译问题。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张睿思,2016)
(三)从传播学、网页设计等方面探讨高校英文网站建设
在这一类研究中,各项文献从跨文化、国际化、传播学、中外网站的差异对比、网站的设计等不同角度对高校英文网站进行了探讨。例如,裴蕾和周立群通过国内外大学英文网站的对比。得出了高水平大学英文网站建设的四点经验,揭示了中国大学英文网站群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两点提出了提升英文网站水平需注意的问题。(裴蕾,周立群,2014)这类研究的文献,虽视角不一,但各位学者几乎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英文网站的建设并不仅仅意味着翻译,它涉及中外文化不同、中外文化不同所导致的网站结构与内容取舍方面的不同,涉及对传播效果的考量,亦不能忽视传播对象即受众的因素。这拓展了我们对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的理解。
三、目前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着眼方向
通过以上对当前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宏观性的分析多而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少。为了让研究真正有利于英文网站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今后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对外国高校网站架构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些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的文献中。不少学者指出。中外高校网站的架构存在差异。直接套用中文网站结构的英文网站并不符合外国读者的浏览习惯,进而指出网站架构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甚至需进行重新设计。那么,国外高校网站到底在架构上具体有什么特点,一般包括哪些类别。这些不同的类别一般如何分门别类进行设计,我想,这些更为具体直观的信息对我们的高校英文网站整体设计更有指导性意义。
(2)高校英文网站的内容该如何选择。裴蕾、周立群指出,中国高校英文网站的内容不全面。(裴蕾,周立群,2014)张新军、杨慧指出,在高校英文网页的制作中,很多都是直接将中文原稿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反应,因此有些对外国读者而言其实是“无价值信息”。(张新军,杨慧,2003)那么,英文网站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类别的信息?哪些是符合外国读者需要的信息,哪些是外国读者并不关心的信息?在英文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内容的取舍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篇8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学需要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等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因素,使学生形成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交际和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人。中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语言知识的阶段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等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了解文化既是更好地学习语言的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形成主动的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使我们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要谈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形成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交际和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年来应用的《英语教学大纲》相比较,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目标专门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文化意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了有助于有效实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运用能力,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研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准确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得体地运用英语。另外,在历次高考中,“文化要素”的内容也经常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在提高语言应用的同时,也要提高对文化理解的要求。如果我们教师采取的仍只是教语言,而不授文化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人类进步的要求。21世纪的学生如果再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怎能适应国家、社会、生存的需要呢?
二、分析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文化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文化现象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借助丰富的语言,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不同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方法是不全面的。而实际上,人们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也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屡屡出现歧义或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比如:用How much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昧的话,侵犯了别人的隐私(Pri_vacy),会导致对方的反感。美国社会学家G. R.Tucke:和W. E. Lambe: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种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去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促进语言学习。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随着交往的不断扩大,全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关注中国。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就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为成功运用英语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问题的解决
首先,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简称NSEFC)注重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丰富的内容负载英语语言,话题广泛,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十几个学科的知识,具体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药、航天、环保、信息技术、文学、艺术、美术、音乐、体育和新闻传媒等。课本把话题、结构、功能和任务等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相互依托,处处渗透着人文思想。看来如何充分利用这套核心资源是我们教学及文化渗透教育的主要任务。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如:(1)介绍(Introducing):学生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主要人物时主持人说:" It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Xu,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以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classmate.”" Joan ,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另外,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自我否定。以示谦虚,外国人则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如在送礼时,中国人会说:"Here i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very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别人要送自己一件not very good的礼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再次,题材多样化是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其中有不少的文化要素可以挖掘,在新课标教材五册书中,直接涉及文化的就有诸如“Body language ,Good Manners, Friendship. Communication”等19个话题。学生可以从这些融人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母语国家或其他国家存在的典型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把这些课文的导人、阅读、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小结和延伸六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作为渗透文化的极好机会。例如Body language中的阅读篇章所展现出的场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会面时的不同神态和身势语,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篇9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时展的突出特点和迫切需求,是当代人必备的交际素质。作为人类文化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的城市,尤其是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的沿海城市,唐山市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能够拥有和你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敏感性、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交际行为的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尤其是非语言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措施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外学者注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层次深度化,从 Thomas在应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章,掀起了语用失误与跨文化研究的浪潮、 Furstenberg提出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化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功效、O’Dowd指出集态度、知识、技能为一体的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国内学者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重点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探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口语、写作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如张红玲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特别是写作交流项研究、宁天舒进行书面语和口语一体化的聊天室会话分析研究、赵辉关于涉外行业国际工程技术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研究等。但现有跨文化交际研究尚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效度不够,实证性研究缺乏等,尤其是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较少,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唐山作为京津唐城市产业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特色化发展。本文基于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借鉴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云技术的网络信息优势,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合作力量等多方优质资源,进行城市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调控力度,对于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风气的形成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持,以提升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从微观上探讨基于云技术的居民构建跨文化交际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协作学习等方面的对策。
一、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引导、督促、监管力度,微观上居民重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积极参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志愿者行动和有偿服务形式招募 IT行业高技能人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构建云技术的跨文化学习交流网站、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同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和监测评价力度。
二、构建居民自主学习模式。利用已有的英语学习网站和针对城市居民不同水平及需求运用云技术自主开发的中外文化学习网站,拓展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城市居民可以自身的水平和经验在网络上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活动,如学习圣诞专题晚会、体态语言的差异和禁忌语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强化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利用云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居民提供真实的文化信息输入如音像、影视资料,并为居民提供可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生动地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促使其直观地感受并体验文化魅力。因为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的学习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通晓目的语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地道的目的语的环境下进行磨练与升华。
四、组织居民在线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社会能力。组织城市居民在开放式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拉近居民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居民可实际操作的活动如键友交流活动、网上聊天、电子论坛、视频会议、新闻讨论、博客微信、虚拟环境实时交流等。
篇10
于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以昂扬之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人对其没有准确的定位,于是乎,这个专业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说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汉语言文学,其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同属于中文系,只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尽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入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涵盖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又涉及外国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也更加国际化。
大家平时都在做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概有三类:学霸型、出国型、工作型。
学霸型和工作型学生是每个专业里都有的。学霸们一般是冲着保研或考研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课堂上态度非常端正,课后也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以后打算做学术的学生一般会注重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学霸型学生一般会在读研后出国,在孔子学院教几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学院(名额比较少)或者在国外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学机构教书,要么回国。回国的话,留校任教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也有转型做其他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的学生少很多,知识也讲究活学活用。
出国型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即可申请成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并且出国,待遇也很不错,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出国两年再回国。在国外的这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为一次很棒的人生经历。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学打算出国攻读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更好地交流,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当然,也不乏同学辅修经济学或新闻学的双学位。近些年,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最高的是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
工作型的学生也比较多,这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而是找份工作迈入社会,所以工作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把重心放到社团工作和兼职实习上面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期间是不能出国做志愿者的,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可以。学校一般没有确定的对口出国地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要去的国家。
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是德语和日语,此外,还有韩语、俄语、法语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
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走出国门、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不可否认,汉语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