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3:3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交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交融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与行业文化相互交融,也与地方文化互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加强地方特色学科建设,开展吴文化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旨在探讨构建吴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文化交融的途径与方法,高职院校在传承吴文化的过程中,要突出高职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突出创新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创新型社会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吴文化;传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吴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文化

文化,《现代汉语辞典》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关于吴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莫衷一是。有人从历史的角度界定,认为它是指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特色文化;有人从地域的角度界定,认为它是指孕育在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上的一种文化。笔者认为,对吴文化概念的界定,不应只从历史的角度来界定,因为在历史上,吴国的版图曾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也不能单从地域的角度来界定,因为从地域角度,又出现了“宁镇”和“苏锡”两种说法。在此,笔者比较认同吴恩培教授对吴文化的界定:“它泛指吴地区域人群自泰伯勾吴以来,在这一区域创造出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总和。”二千多年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一带普通百姓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苏州的评弹、昆曲、建筑、缂丝、刺绣等等都有着自成一帜的特色,因此,本文中关于吴文化涵盖的地域范围主要是以苏州为中心,同时兼顾辐射苏南一带。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其主要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和融合作用”,具体表现在“地方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浸润作用,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地域文化催生并凝炼校园文化”。可见,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目前,苏南地区不少高职院校都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加强地方特色学科建设,开展吴文化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传承吴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文化的传承不应仅是学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应当全方位的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与校园文化产生互动并凝练、提升校园文化。

二、构建吴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文化交融的途径与方法

1.把吴地文化物质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做到环境育人

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的环境要体现培育人才的目的,就要赋予其灵魂和功能。良好的富有特色的、和谐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在求知、求美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熏陶,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把吴地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具体来说:一是有意识地将吴地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布置当中。我们可以将吴地历史故事、吴地优秀人物、吴地风物等展示在学生活动的各个场所,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吴文化的氛围当中,利用校园小景布置、宣传橱窗、楼道走廊等将吴地文化展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二是创造性地发挥吴地文化作用,赋予其时代特色。吴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它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人需求的变化,赋予静态的校园以生命力,从吴文化当中挖掘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精神和教育理念。

2.把吴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规章制度中,做到管理育人

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等等无不受其影响,“崇文”、“尚德”、“开拓”、“创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吴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在“至德名邦”的光照下,在“泰伯精神”的感召下,吴地人民不断传承“尚德”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崇文重学、至善务实的朴实民风。这些隐性的德育资源,应当与校园的规章制度相结合,使之制度化、健全化,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服务。

一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和吴文化结合起来。学校在制订制度时要将吴地文化中的“崇文”、“尚德”、“开拓”、“创新”、“致远”等精神融合进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治学方略当中,结合自身特色,凝炼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精神,规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是提高师生员工的执行力,提升师生的制度意识。学校要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校风校纪的教育,主动营造制度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使师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校纪、校训、办学定位等产生认同感,使制度能深入到每位师生的心中,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意识。

3.把吴文化的德育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做到教学育人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独特,弥足珍贵;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吴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座宝库。吴地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和传统美德;不仅孕育着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而且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工艺珍品和世代相传的雅风美俗,这些都是宝贵的德育课程教育资源。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积极利用吴文化的德育资源,把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

一是要注重德育课程开发建设,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在开发吴文化道德课程中,应以吴文化特质为主线,以吴文化史料为依托,利用地域特有的教育资源,在把握吴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撷取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高尚情操等优秀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建立吴文化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文明、包容、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注重德育资源与现代课程的结合,在建设校本课程的同时,要把吴文化的德育精髓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训操作、生产应用、实践创新等方面结合,突出职业特色,以规范性要求为基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依托,做到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是认真开展赋予校园精神的各种文化活动,将育人工作延伸到课堂以外,培育学生向往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情感,实现以美唤情。由此,将吴文化资源导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就会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带入学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形成学校文化特色,铸就学校品牌。

三、突显高职特色,把吴文化传承内化为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选择

1.突出高职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贴近社会、经济和市场变化的教育,它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以应用性人才为主,所以它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它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尽相同。根植于吴地文化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吴地文化相结合,为吴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主动服务地方需求,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了桃花坞年画研究所、桃花坞年画研究会,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学术研究、课题开发、理论研讨提供了稳定的研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产品,使之走向市场;又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太湖船菜研究中心,为太湖船菜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着努力;再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共建了“苏州市吴文化传承与实践中心”,通过开设专门的吴文化课程,开展吴文化专题宣传和组织学生参与吴文化实践活动、展演等方式,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这些颇具特色的做法,不仅使吴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中,而且还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参与到育人的过程当中,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2.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高校,一方面它要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由行业办校转变而来,行业特色由来已久,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吴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出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品牌。

首先,加强与区域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和互动,经常邀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技能人手进校园,养成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习惯,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互动和对话,从而融合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其次,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自我有着比较高的期待,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不会主动的去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是对用人单位和岗位有着比较高的期待,导致学生在岗位上通常需要很长的适应期,因此,学校应当利用各种形式,如专业座谈会、专业技能比赛、行业参观等等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最后,加强企业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上,可以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与此同时,引入地方文化的人文关怀因素,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3.突出创新特色,努力实现吴文化与创新型社会的结合

篇2

新教材中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大多没有直观地体现在教材之中,这使得教师对于表层的文化意义较为容易把握,而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却较难挖掘。因此,可以尝试以主题式的文化信息为导入线索,以此搜集与文章相关的文化知识,再深入挖掘文化素材的内涵,以丰富的文化导入和拓展的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新版PEPUnit3MyFriends这一单元时,单元内容以介绍朋友的性别、长相特征和外貌穿着为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世界儿童节方面的内容,比如:世界儿童、世界种族人群分类等,以图示、照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对世界各族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加对世界文化的深层次认知,从而在具有丰富的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整体性的理解。

二、丰富创编形式,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愉快吸收

(一)图文式创编,便于学生了解文化对于充满求知欲望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但是小学生年龄小,单词量小,而且处于活泼好动阶段的他们,自控能力会相对差一些,让他们静下心来面对抽象的文字,绝非易事。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文化知识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PEP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Friends单元复习课中,笔者将“认识世界人种”作为文化切入点,设计图文并茂的文化读本,以“世界儿童节”为主情境,导入不同人种的小朋友,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这样既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歌谣式创编,便于学生记忆西方文化具有旋律的歌曲等既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也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传承文化的特殊使者。通过歌曲、歌谣实现文化传递,可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歌曲、歌谣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能够使对英语学习感到索然无味的学生平添兴趣,在快乐的吟唱中,习得语言文化,感受文化的美。如为让学生了解正规西餐的上菜顺序创编的歌谣和歌曲,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促进对文化知识的吸收。

(三)演绎式创编,便于学生体验西方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演绎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角色扮演、故事创编、情景模拟等形式,将文化这种隐性的特质用故事这种显性的方式朗读、表演进行体验,从而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在PEP3Unit5Dinner’sReady的西方国家的用餐礼仪学习中,单词fork,knife,plate,spoon,chopsticks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该如何有效地渗透西餐的一些礼仪知识?笔者想到把文化素材融入到李鸿章吃西餐的故事创编中《:hestoryofLiHongzhang》。如:有一次,李鸿章出使国外,外交官员刁难他,请他吃西餐:因此,创编英语故事化文本,在故事中轻松有趣地体验西方的用餐礼仪,为枯燥的教材内容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观察、分析、表演等能力。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1.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比如,英语中的uncle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毕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我们文化传播者还要在传播语言的同时,把握一切机会向外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消除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误解,使其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2.语法方面

语法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所以语法会反映一种文化的深层心态特征。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不同的语言。因此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汉语语法表现出其特殊性。中国文化深受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特性、农业经济、宗法制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心理特征。比如注重领悟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法中就使汉语注重意合而不注重形态。因此,我们汉语中缺少形态的变化,并不如印欧与那样拥有大量的词缀和派生词,汉语的大多数词语都是复合形成的,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此类标志和丰富的构型法。正因为汉语语法如此随意,也就使有些句子具有许多个意思,也就会在使用时产生歧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歧义的发生呢?除了陈述者有意地是表达清楚外,接受者也应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领会言语之中蕴含的意义。这一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最困难的一部分。毕竟,任何成年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适应自己文化的思维方式,要想完全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非常困难。尤其思维这种抽象的东西,不像其他文化内容那样具体,培养思维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文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汉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本身有其严谨的规律和系统性。虽然中国土地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方言各异,有时差别巨大,语言不通,但是却东可以用相同的汉字记录下来,而且所有人都看的懂;虽然古今汉语的语音经过时间的洗礼也有很大变化,但我们依然可以读懂古籍,了解先人的历史和思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汉字的字形几千年来自行没有颠覆性的变化,才使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有许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因为历史上的文字变革才造成了文化断层,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没有保存下去,永远尘封在历史当中而没有被后人所知晓和传承。另外这种历史的传承性和独特的形体使得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汉字书法艺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楷书的的演变。各代的书法大家们把汉字注入了新的内涵,或使其清新秀丽,或使其狂放不羁。而且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诗词艺术结合起来,给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汉字不仅仅记录我们的语言,更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精髓——方方正正、刚直不阿。弘扬汉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世界会因汉字更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汉字还可以让世界领略到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世界人民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学生写汉字,而是要让学生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与价值系统相关的文化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价值观处于文化的底层,不易被人理解。不理解价值观的差异也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其亚洲以外的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与欧美文化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比如,中国的孩子如果犯了错,中国的家长不仅会严厉地批评他,甚至还会打孩子。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虐待儿童,不讲人权的表现,父母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因此会对中国父母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人是野蛮的。但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眼中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父权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一旦做错事,父母就有权利惩戒孩子。另外,“养不教父之过”的思想是家长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父母把对孩子的责罚当做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所以,中国父母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爱之深,责之切”。又如,中国社会趋向于群体取向,而群体取向的延伸就表现为他人取向,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的意志。所以中国人表现得谦虚谨慎、相互依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获得成功也把功劳归于集体力量和他人的帮助。而西方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主张张扬个性。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显得过分死板,没有个性。由此可见价值系统中的差异是两个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障碍的根本原因。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师,对汉文化与其他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进行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习俗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这些习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文化,因此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了解中国人平时生活中的习俗,汉语学习者与中国人的交往就会产生许多麻烦,因为中国的许多习俗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习惯和禁忌。就拿婚礼来讲,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一次结婚时男女双方会在亲朋好友和牧师的见证下,许下不离不弃的誓言,婚礼未必热闹但却庄重,亲戚朋友会送自己惊喜挑选的结婚礼物送给新人。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婚礼大多大操大办,一定要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这与中国人好面子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很多外国人参加中国的婚礼会显得很不习惯,尤其是中国人直接送礼金给新人这让外国人大为惊讶。又如,中国传统节日里的许多习俗像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外国人只觉得有意思,但却不知什么意思。中国文化受宗教影响很大,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俗都保留下来,它们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因为太常见而忽视了他们本来的宗教内涵。我们腊八节吃的腊八粥与佛祖释迦摩尼有关,平时喜欢测算风水选择良辰吉日与道教五行八卦有关。这些古老的习俗除了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外,还使中国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深深吸引着外国人,勾起了它们探求的欲望。所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中很应该有习俗文化的一席之地,除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之外,还可以弘扬中国的习俗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些学生具有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理解起一种全新的文化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文化同学习语言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首先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比如先了解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这种平时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民俗。对于这些每个人都经常见到的和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也容易理解。然后,在更深一步地延伸到传统道德以及世界观、哲学观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在中国人看来都十分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是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些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要想了深入的了解中国,做一个中国通,这些知识的摄取必不可少。

(二)客观性原则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客观性。虽说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尤其是当一种文化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时,就难免在某个历史时期形成某些错误的文化意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它的文化延续五千年不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同时,他也是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他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如诸子百家和长城故宫等灿烂的瑰宝。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的历史都处在原始社会的蒙昧阶段和封建专制社会,政治制度上不是十分先进,以至于科学的发展在大段的时间里都受到阻碍,所以许多封建制度下产生的思想和风俗并不具有科学性,甚至对人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奴隶社会时盛行的殉葬制度是对人的生命的严重戕害,这种风俗是非常残忍的。再如,中国古代盛行的女子缠足,给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除了对女性的伤害外别无其他。但是这些丑恶的风俗都是根植于中国的迷信思想和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古代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君主死后仍想享受被人服侍的帝王待遇,就一定要把生前服侍他的奴隶殉葬。传统伦理里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三纲五常也教育妇女自己地位低下。男人认为小脚走西路来摇摇晃晃姿态优美,女性就必须要缠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破除了迷信。现代教育也使人们认识到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糟粕自然也被摒弃。但是,对于这些并不科学的思想和风俗我们不能刻意回避他,他们确实造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更是反映在了语言里。所以对待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必须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向学生介绍。对自己的文化是如此,对待他人的文化更应该这样,时时牢记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客观对待自己文化的同时,尊重别国文化。

(三)针对性原则

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到底怎样选择教授的内容这是一门学问。在讲授时,我们不能漫天撒网信手拈来。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即有针对性。什么事针对性呢?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当选择一个话题和方向即内容上有针对性。课上所讲授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这个既定的方向,这样内容才集中,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确保这一话题和内容是有意义的。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国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文化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如日韩,难么他们的文化背景就与我们十分相似,许多文化理解起来就十分容易,对他们的文化教学就要着眼于汉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在个别方面的差别,讲授的内容层次要更深一些。对于来自除东亚以外国家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多方面会存在疑问,这时就需要我们挑选比较浅层的知识进行讲解。文化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四)实用性原则

文化内容那么多,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汉语,他们在中国还要生活,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早如融入中国的文化圈子,是最迫切的问题。我们文化教学就要把它当做第一要务,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注意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比如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日常禁忌。在见到老人时,要恭敬有礼。西方人习惯直呼其名,但东方人崇尚长幼有序,在称呼上要体现出长者德高望重的地位,如李老、张老。在西方人的文化里,年龄被视为隐私,尤其不可以冒昧地询问女性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尊重对方。在中国人眼里,传统的思想并不认为年龄是隐私,尤其是长辈询问晚辈的年龄,更被视为关心晚辈。中国人在受到夸赞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谦虚,西方人则不然,一旦受到了肯定,则马上表达谢意,这种种差异,都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时产生不快。有了这些基本的文化生活常识做准备,彼此互相了解,才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五)交流互动原则

篇4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省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需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来反映各方面的具体效果,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为依据,这样才能证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相应指标量化的计算与合成、体系结构的建立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资源要便于获取,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现存数据和已有的规范标准,以便于计算。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主要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能源优势四个方面,通过12个单项指标构建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数=(运输线路总长度/地区土地面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②资源综合优势度=(资源数-地区数-资源排名之和)/(资源数?鄢地区数-地区数);资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气。)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案设计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沿海省市在全国所占比重过半,并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约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中国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相邻。在空间上应互相毗邻,自然条件相近。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同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2)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各成员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每个经济区至少应给有一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4)规模适度。每个区域的成员个数不宜过多,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具体方案设计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个层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离聚类的方法遵循以上划分的原则得出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之所以没有采用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的方法是因为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分的时候,由于像GDP这样的因子在诸成分分析计算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计算方式会忽略所占比重较小的因子如:自然资源的对衡量省市实力的影响,但是这个因子在衡量省市实力的时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层次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得分。

本部分共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均数法,一是中位数法。这里就截面数据而言,采用平均数法,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表二所描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决定的。对照该表,我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评价因素集,即第一层次的因素集为U={U1,U2,U3,U4},第二层次共有4个子因素集,它们分别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对上述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获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正交因子旋转矩阵(详见附录),样本数据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层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离聚类方法,根据以上划分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弊端,我将中国大陆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第一组: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西,青海,宁夏

第二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第三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组:广东,福建,海南

第六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第七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

以上各组的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安、重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这里有如下几点说明:一是由于内蒙古省东西绵延距离较远,结果把该省分划为东西二部分,分别与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为一组;二是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将该省与西北部的省份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三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河北省理论上的结果应与湖南、湖北等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但考虑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的区域面积过大,不利于其发展且河北省本身就与北京、天津二个直辖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确定最后结果时将该省与北京、天津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城市。

四、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国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角度,对我国经济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模型,并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3]侯景新:尹卫洪《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12

篇5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篇6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篇7

关键词:高师音乐;文化;评价;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剖析

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支撑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高师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素质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单一、对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浅显等弊端。大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民族音乐课变得较为单调、枯燥、乏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以钢琴、声乐、中西器乐和综合音乐理论教师为主,专职民族音乐教师很少,学科队伍师资匮乏,重技轻艺,重西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很少,或者手段简单,欠科学性,这与当下教育部门所呼吁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相违背。种种现象,无疑会制约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发扬,作为基础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能效如果滞后,其它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调整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与文化的结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应该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还能传播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所有的音乐课程尤其是民族音乐课的内容需要向横向拓展,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现代创作音乐的介绍,内容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和器乐作品。特别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在观念上要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再次,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对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音乐的唱奏能力与民族音乐文化视野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对所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作理论性系统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坚持严密的技术结构和深层审美内涵的统一。要求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准确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并能对该形态所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深刻独到的感悟。第三,知识技能的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到位,并有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风格,又要对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传统的系统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保证个性创造力的发展。

河北省科技厅2009年指令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4572128D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轿车营销;营销策略

一、金融危机形式下我国轿车营销市场的新变化

1.轿车从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过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

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使轿车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在中国,轿车持续增长的需求潜力使轿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同时,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未来轿车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轿车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产业链的资源配置逐步调整

中国轿车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而金融危机使中国轿车市场逐渐进入到个位数低速增长时代。高速增长所形成的整个产业链资源配置将发生重大改变,具体涉及到生产制造、销售、市场营销和后市场等各个环节。

3.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小型车逐渐成为未来轿车消费的主力

中国市场预计今后几年都将是全球最好的轿车市场。国际跨国公司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厄运,必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同时,国内轿车生产企业轿车出口量直线下降,也必将加强国内市场的争夺。现阶段,国内国民平均收入水平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小型车是轿车普及的主要车型。燃油税的实施积极推动了小型车的热销,以经济、省油为见长的小型车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轿车消费的主力。

4.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

金融危机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滑。而中国轿车市场的刚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尚未购置轿车的城镇家庭的购买需求,这部分家庭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

5.经销商面临行业洗牌,大型经销商集团加速成长

过去几年中,新增的渠道网络扎堆在一、二线城市,当市场增长率下滑时,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下降,大量的实力不足的经销商将被淘汰出局。金融危机加速了经销商整合的进程,从而促进了大规模经销商集团的加速成长。

二、我国轿车营销的新策略

1.加强轿车售后市场资源配置,售后市场成为品牌营销的关键

国际上轿车售后市场服务业有“黄金产业”之称。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轿车企业间的竞争逐渐由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传统的利润链模式的中心也必将会往后推移,这也成为轿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的轿车售后市场显现出积极发展势头。国内外轿车生产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加强客户关系,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积极拓展新业务,以延伸服务环节利润链,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

2.加快三、四线城市营销渠道建设,渠道模式将向大型化、多级化和多样化发展

随着轿车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者追求更加便利、高效、集约型的服务方式,单纯的“4S”模式的渠道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当主流消费人群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以及原有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经济性和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时,轿车生产企业应根据形势对目前的渠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目前轿车生产企业采取渠道下沉、加速拓展网络、加大对区域市场广告资源的投入的方法,这就使得营销渠道逐渐多级化,大型化。此外三、四级市场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影响渠道模式。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级市、每一个县城的消费者审美习惯、消费需求、媒介接触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一套营销策略来涵盖区域内的所有城市,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就导致渠道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

3.产品结构调整,精准营销成为轿车营销的趋势

小车型在国内市场的热销促使国内外轿车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行客户细分,新车型不断推出且车型个性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轿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的阶段,传统营销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营销方式上的创新,让营销更加精准则成为轿车营销的新趋势。轿车企业可以根据以前积累的客户资料,利用数据库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筛选、匹配和运算,以实现销售线索挖掘、客户价值细分和客户管理等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还将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巨大价值。

4.营销方式多元化,网络营销在轿车营销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

目前消费信心持续相对低落的情况下,轿车企业纷纷寻求新的营销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新的方式包括:体验式营销、激情互动营销、车型“垂直换代”销售到“多代同堂”销售。体验式和激情互动式营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各类车型特点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车型“多代同堂”的营销方式是为了瞄准市场细分,企业利用多款车型来重新细分市场,扩大产品覆盖面。目前,建立网站的方式进行轿车品牌营销已经非常普遍,网络营销的功能正在逐渐健全,各轿车生产企业正在着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群落性和较强的顾客定位能力,从网络产业链中寻找轿车销售的业务链,以求实现轿车销售中更大的价值链。

三、结论

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后,虽然无法改变中国轿车市场增长的长期趋势,但无疑加大了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后的调整幅度,使中国轿车市场多年持续增长而积累的矛盾得以集中释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轿车市场必将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轿车生产商只有在认真分析轿车市场的新变化、新形势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轿车营销的新策略、新模式,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变革的新思路[J].营销方略,2008(9).

篇9

关键词:视域融合;理论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中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这种提法可以看出,当代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本中折射的精神世界的融合即视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精神世界的对话。视域融合理论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

在汉语中,视阈指看得见的区域,这个区域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在德文和英文中,视阈和地平线是同一个词(Horizont/horizon),它的范围就是天地的交界之处。比喻义为人的视野,或理解的起点、视角。视域融合这个概念主要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视域融合”由概念到理论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解释学原理、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的。

1、“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原理

阐释的目的为了更好的达成理解。阐释学源于希腊神话“快速之神”赫尔姆斯的名字。现代阐释学自赫尔姆斯以来,大致经历了有四段,从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佛洛依德的发掘式解释,从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到解释为文本之间的解释。其中每种阶段的解释中都是以对话为依据的。

伽达默尔继续海德格尔的思考,使用“偏见”一词说明人的历史存在状态,它是与历史融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野”。承认偏见对于理解的影响意味着承认历史是一种“效果”历史,承认历史对我们当前的理解是“有效的”。文本尤其自己的历史视域,当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带着自己由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视域。

2、“视域融合”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又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作品是作品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是在阅读中建构的。在阅读中,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从而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在读者的建构中表现出来。而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思想等价值倾向和知识、阅历等知识储备(期待视野)来阅读文本的,并因此获得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姚斯为代表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读者和文本是一种主体性对话的关系。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具有空白性和未确定性,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思想、经历、知识水平来与其对话。

3、“视域融合”与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凸现的重要范畴,这个概念当初是作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而被提出来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把阅读教学视为在多重对话中达成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

二“视域融合”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1、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与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认为阅读单单是一种接受。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虽然是以一种语言文字符号赋形的物化态的东西,但从根本上的意义来说,“文学创造是以心接物,即作家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文学解读是以心接心,即读者用心灵关照作家关照过的社会人生。”1这两种“心”都是流动的、隐蔽的,两个心的碰撞和组合,形成另一个世界。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不断深入揭示文本内在意蕴,不断倾听与言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话的过程。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主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行为,是作者和读者双向运动的一种反应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互的过程。

文本是一个对话系统,为对话提供了平台。文本具有开放性,接受所有的读者进入,并且与之交流,它本身也是一个主体。由于文本本身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东西,本身和读者有一定得历史距离,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对读者来说会有一定得距离感和生疏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起到好的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们先去接近文本,可以采用:诵读课文,理解内容;然后去思考文本最初的创作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有所感悟:师生间的“视域融合”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这一观念,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被动的交流方式变为主动的互动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把课文的内容和既定答案视为阅读教学的最大目标,把课本知识等同于学生素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习惯文本的赐予,只擅于别人的阐释赐予。因此,学生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对于书上写的、权威说的,总想怎么理解它、记住它,不敢质疑它,这是被动的交流方式。那么现代的阅读教学我们要重新定位,即主动的互动方式也是“心灵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现实的的经历和体验,更注重读书后的真情实感,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人性的沟通。

3、启发思维:生与生的视域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因为其成长背景、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文本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是客观的、开放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是读者,现今的阅读教学更加趋向于开放的对话式的交流,简言之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平等对话关系中,涵盖了师生对话关系,同时也包括了生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是要求一个学生以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去要求他人,而是要把自己植入他人的视域中去,从而在对话与交流中向一种更高的普遍性的层次提升,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存在的扩充。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且要摒弃传统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和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一种多重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实现多重视域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多重的对话,我们更应该立足真正的心灵对话,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4]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 红色资源开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模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晓文,金彦超.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