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8:2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龙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龙文化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

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

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因此,龙岩在龙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龙岩市进行龙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

首先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同时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确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文化之一的龙文化,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系统整理中华龙文化,挖掘龙文化以及传播龙文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方面,龙岩作为南方龙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正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龙岩建设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龙岩旅游经济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与龙岩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龙岩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另外,龙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龙岩人的文化品位,树立龙岩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也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继承。

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播的作用

2.1舞龙运动的概况

舞龙古称龙灯,其历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或久旱不雨时,各地都有玩龙灯、舞布龙或舞龙祈雨的习俗。《春秋繁露》就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记载“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见,舞龙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活动。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流传着形式各异的舞龙:布龙、火龙、草龙、纱龙、飞龙、水龙、段龙和板凳龙等。舞龙活动随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正规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现代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广泛吸纳民间形式多样的舞龙方式的基础上遵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来展现龙的形态和神态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体育性和竞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广泛推广和规范化发展。从外在特征看,现代舞龙运动项目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级别难度动作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2.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的传播作用

舞龙运动是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身体表演为形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对龙文化进行诊释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对龙的神性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外在行为表达。因此,中国龙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舞龙运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舞龙活动的运动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诊释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实质。

3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

3.1舞龙运动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闽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一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客家民俗、风情、舞蹈、社艺等诸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了客家文化的内涵。舞龙活动作为闽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实践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寄托了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

3.2舞龙运动促进了龙岩市龙文化的传承

华夏民族的舞龙活动,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对龙的信仰和寄托,经过原龙纹和龙型的不断加工和创造,而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对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它能增进对龙文化更加直观和深人地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龙岩是龙的故乡,千百年来崇尚龙文化,世代承袭至今经久不衰,尤其以连城县姑田镇的板凳龙灯为代表,每逢元宵佳节全镇家家户户以男丁持一节龙灯参与其中,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之长。号称“天下第一龙”,已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近年来,舞龙运动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当地人们所喜爱。龙岩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岩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舞龙活动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承的意义表现为: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舞龙所负载的内涵,都深蕴着中国龙文化的层层积淀,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龙文化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舞龙运动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中国龙文化便借华人舞龙活动深人到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

3.3舞龙运动使龙的精神更加鲜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象征着大团结、大统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奋发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鲜明、具体的理解这种精神呢?舞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舞龙以一种更形象、可见的、生动的形式表现了龙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也是中国传统的龙年,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在开幕式上十二条巨龙威风凛凛,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着世界客家人团结、勤奋、勇敢、坚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场上舞动起来的龙的翻腾、变换、时隐时现的表演是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生龙活虎,视觉上的生动形象,而在舞龙的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对中国龙的精神的最好演绎。当我们看到他们激越豪放的情绪和威风凛凛的巨龙时,立刻会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时作为中国民族当代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龙的精神。可见,舞龙运动以一种更鲜活的形式展示了龙的精神。

3.4龙岩市舞龙运动的现状

龙岩市舞龙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各县(市)乡村都有舞龙习俗。龙岩客家人舞龙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龙和舞龙。游龙规模较大,长者可达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动,以连城姑田镇、长汀彭坊村的游龙为代表。而舞龙形式则多样,有舞布龙及地方特色上杭临江的舞香龙、武平象洞乡的舞稻草龙、漳平双洋的炮竹龙等。据不完全统计,龙岩市约有60个舞龙队,多数以民间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及乡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这支队伍中除青壮年男子舞龙队外,还有老年舞龙队和女子舞龙队。

3.5挖掘与研究龙文化促进龙岩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的弘扬和舞龙运动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龙文化的传播活动以舞龙运动为载体,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并透过舞龙运动的发展、壮大得以弘扬和丰富。龙岩长汀县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奉为“客家母亲河”,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舞龙灯。在龙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中,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中,舞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通过对龙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r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及它的象征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龙的崇敬、喜爱和热情。这就为舞龙运动的开展开辟了更便捷的途径,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国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人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舞龙运动。无疑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龙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关系着舞龙运动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独龙族;情歌;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2

独龙族,人口大约7400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县独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及北部怒江两岸,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心,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在这世外桃源中,歌舞音乐成了独龙族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通用的独龙族文字,因此歌舞音乐也成为独龙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独龙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情歌数量最多、审美价值较高、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最能体现独龙族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独龙族情歌与婚恋民俗

情歌,是少数民族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思念、离别、悲伤等思想情感,是构建男女青年感情生活的桥梁,它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更加丰富、优美的听觉效果诠释情感的表达。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情歌与恋爱民俗

少数民族的择偶是以歌唱为媒介,独龙族也同样如此,青年男女到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时,均会进入“公房”,以对歌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期获得对方的肯定,并引起对方的共鸣。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比如歌曲

1.《独龙门租》

歌词大意为:相隔一条山箐怕什么,我有一把金色的弩弓,这弩弓可以搭一座相会的金桥;相隔一条江水怕什么,你有一根银色的麻线,那麻线哟,可以建一座相会的银桥。

歌曲以独唱形式,语言生动、优美,表达出歌唱者坚定的爱情观。

2.《阿克里玛》

歌词大意“(男)阿爸知道你,阿妈了解你,我也十分喜欢你,今天我来接你,把一串珠子送给你。(女)你既然这样喜欢我,我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你,成为你的人。(合)既然我们双方都喜欢,我们就成一家,以后有了孩子,我们要好好抚养,我们要永远相爱,活着在一起,死了也要埋一块。

歌曲为对唱形式,表达彼此间的爱慕情愫,以引吭婉转的曲调在表达爱情的同时,展现自己的唱功吸引对方,而这也是少数民族展现个人魅力的常用表现形式。

3.《克洛杜娜单霞》

歌词大意:想把我们俩的爱情写在牛皮上,但怕老鼠把牛皮吃掉;想把我们俩的爱情缝在衣襟里,但怕洗衣服时不小心将它洗掉;唯一的方式是将它刻在木头上,哪怕是被火烧了,燃尽的木炭中也会留下三道深深的裂痕。

歌曲中体现了青年男女刻骨铭心的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另外也体现出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刻木记事的古老方式,见证爱情。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是独龙族古老原始的记忆方式,这种记忆方式一致延续到1950年。

(二)情歌与婚礼民俗

在独龙族的风俗仪式中,除了“卡雀哇”节日的“剽牛祭天”外,婚礼仪式就是独龙族人生礼俗中最热闹、生动、富有情趣的,婚礼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对歌来进行。

1.提亲

独龙族提亲时,要赠送定亲礼物,一般是猪肉、酒、刀、几块手工编织的麻布和一把铁制三脚架,并且男方家长要唱“《令格南门租》即提亲调,歌唱内容是:我们从前是亲戚,祖父时代就通婚,今天我来提亲了,请把姑娘给我家吧!”。

女方家要回唱“独龙门租”即答亲调,(孔姆・齐松唱)歌词大意是:今天你们来提亲,我们很高兴,我家的女儿贤惠、聪明、漂亮是一个好姑娘,你们老人家喜欢,但是你们家的儿子是否喜欢?如果你们儿子也喜欢,我们就答应了,咱们就成了一家!

这样的提亲仪式热闹、欢乐,双方有礼有节,相互商量,其乐融融,定亲之后要相隔三年才能成婚,用三年的时间考验双方的情感和人品。

2.出嫁歌

独龙族姑娘在出嫁前均要唱出嫁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依依不舍之情,比如:《阿赞木里罗》即要出嫁的女人,丁兰・当木松演唱。

歌词大意:我父亲要我嫁人,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实在不想嫁,而且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山,此山(名为巴路勒卡)高的离天只有三尺,那么远我怎么去呢?那么远我也不想嫁了,如果妹妹(齐嫩)和我一起去,我就愿意去了。

这也体现出独龙族妻姊妹婚姻的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夫多妻,比如族长可以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那么等她的妹妹成年后也同样可以嫁给姐夫为妻;二是一夫一妻,比如族长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其妹妹可嫁予族长的亲兄弟或堂兄弟成婚。

(三)情歌与包办式婚俗

以前独龙族不与外族通婚,只实行族内通婚,并且为了族群的延续与发展,制定了一些严格的通婚规则,比如“由组内的几个氏族组成一组构成一个‘通婚集团’,在‘通婚集团’内构成单一循环的婚姻关系,即:甲氏族的男子固定娶乙氏族的女子为妻,但甲氏族的女子绝不能嫁给乙氏族的男子”,乙氏族的男子必须娶丙氏族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实际上是原始对偶婚的表现,独龙语叫:“伯若”,家族内部严禁通婚,独龙族有一句俗语:“尔哇尔莫甲尔莫久”即自家的姑娘不能讨之意”。“这种婚配形式即为所谓“单向循环婚”或“家族环状外婚”这种婚姻缔结方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血统倒流。”由于这样的婚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使许多男女青年不能自由的选择配偶,所以造成了许多劳燕分飞、棒打鸳鸯的悲剧。

作为对此婚姻制度的反抗,有的恋人相约逃离家园,冒险翻越挡当力卡山,该山悬崖绝壁,异常险峻,在怒江州境内最高峰为4969米,是中缅两国的分界山,如能翻越此山便进入了缅甸境内,从而可以开辟的新生活;但也有的恋人选择双双殉情,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

1.包办婚姻

父母包办婚姻在以前的独龙族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不肯出嫁的女人》由丁兰・当木松唱,就表现出包办婚姻的悲惨遭遇。

歌词大意:父母逼我嫁到百里(地名),那里有一个名叫清登的人,我不愿意,他不是我的同辈,我是这样纯洁的女孩,怎能嫁给他?妈妈呀,你们要逼我嫁给他,你们眼睛瞎了吗?今晚我要把家里所有的酒和肉拿出去吃了,明早我会处理许多的家务事,之后我去很远的地方。

这首歌曲表达对包办婚姻的无限愤恨与无奈绝望,歌词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即表达无力抗争,自寻短见的情感。歌曲中还表达出非同辈婚姻模式,形成“红颜配白发,老夫娶少妻”的现象,这种年龄、辈分的较大距离,产生了心灵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酿成爱情的悲剧,非同辈婚姻习俗也是人类社会落后表现的社会状况!

2.买卖婚姻

独龙族人在藏族、傈僳族、丽江木氏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极寒交迫的生活,迫于生计,出现了买卖婚姻,体现了独龙族贫困落后的现实生活。

比如《配亲歌》,歌词大意:你家的姑娘已长大,长大的姑娘要出嫁,亲戚朋友一家人,亲戚朋友一条心,你的姑娘嫁我家,她的身价慢慢还。

二、独龙族情歌与纹面风俗

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纹面是在女子脸上用刺针或竹针,刺入肌肤,画好图案,再将锅烟灰和青草汁相混合后,敷在脸上,一周后,疤痕脱落,面部形成蓝黑色花纹。独龙族纹面应是在审美意识、自我保护、身份证明等观念下形成的。

(一)审美意识

独龙族人认为纹面的女子比不纹面的美丽,纹面是一种装饰,在独龙族生活贫困,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胭脂水粉或金银饰物自然是不可奢求的,为了让自己装扮的更美丽,于是将花朵、蝴蝶等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事物,直接画在脸上。这像蝴蝶一样具有蜕变的双层含义,其一代表儿童时期已过,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蜕变的真实演绎;其二化蝶是独龙族的圆满回归,独龙江流域因为气候的条件,因此拥有大量的蝴蝶,独龙族人也将蝴蝶做为图腾来崇拜,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五彩的蝴蝶回归到祖先的伊甸园中,因此独龙族认为纹面是美的表现形式。

歌曲表达出“纹面师”爱上独龙男子孔志清,施展卓绝纹面技艺,为他的妹妹纹得很美丽,并机向其妹吐露爱慕之意,用这首歌来表达她的心意。因此歌曲中所展示的纹面观点是,纹面后会使妇女更美丽,美丽的像花朵一样。

(二)自我保护

根据几位歌唱者,贡山县独龙江孔目村的孔姆・齐松“、孔姆・当杆、丁兰・当木松等的说法,是纹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年轻美丽的独龙族妇女时常被掳掠至他乡为奴,为了免遭抢掳,只有忍痛“毁容”,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另外,即使被掠夺,也能凭借其脸部的纹面特征而辨别出家族身份,从而回归故土。

歌曲《诶那》即保长,就表现出藏族土司征税的情况,无钱交税自然只能交人抵税,为其做奴隶,以免赋税。这首歌曲由孔目金唱给儿子孔志清①,教育其如何当好独龙族保长。

歌词大意:这个保长我当还是不当?我很担心,我很犹豫,不当怕辜负百姓的希望,当又怕保长当不好,既然老百姓选我当,我就要好好当,为老百姓服务,察瓦哇龙的人来征税,我要按上面说的去做,收了的税我要好好交上去,我当保长时该做的都做了,今后儿子你来当保长,你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是懂得国家政策的人,你会比我管理的更好,你要好好为群众服务。

(三)身份的证明

在过去,独龙族女子均时兴纹面,传统民族观念认为,如果妇女不纹面,那就不是独龙族,这体现出独龙族鲜明的民族特征,以纹面来辨别种族,以纹面来区别于其他民族,因此,纹面就像是一个身份的证明,证明是否属于这一族群。

此外,独龙族女子纹面大多在十多岁时,纹面也是一种成人礼的象征,纹面之后便可以和其他家族的成年男子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以便步入人生的下一旅程。纹面是与成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方面来说纹面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之,情歌的创作是离不开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之,民俗文化又借助于歌曲的生动语言表现形式,叙述和记载了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和探讨民族歌谣是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整理和理解,也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歌的最好方式。

注释:

①孔志清是贡山县的第一任县长,曾上大理国立师范学校,是独龙族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担任过怒江州副州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参考文献:

[1]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6(05).

[2]张兴荣主编.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M].云南玛达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2.

[3]刘小海.论独龙族婚姻形态[M].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篇3

银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分支,它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发展目标、服务规范、企业形象、银行的规章制度及干部员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它由银行领导倡导,以全体员工意识为基础,达到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企业内部的默契、习惯和氛围。

银行企业文化体现了一家银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规范的观念形态文化。各家银行建立的社会背景不同,业务范围、经营方式、客户定位以及领导素养和员丁素质不同,银行的企业文化就不同,各家银行经营也就各具特色。虽然如此,但银行企业文化仍存在着许多共性,具体表现为信誉性、服务性、规范性、效益性。

银行的兴衰演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一家银行是否有优秀的文化,可以从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上得到验证,也可以由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经营实践来验证。文化因素既受制于银行的经营发展,又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是推动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银行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它把行业的基本要求内化成员的内在素质,体现在员工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知识体系中,从而指导、约束、规范员工的言行,体现职业化。它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来引导和帮助员工树立对银行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凝聚和稳定队伍,树立起共同的思想和精神支柱,让员工为共同事业而奋斗。此外,银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使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声誉,增强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一、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现状

(一)黑龙江农行企业文化的优势

1.优良的传统。在黑龙江省农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合规经营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黑龙江省农行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这种传统和作风至今仍在黑龙江省农行的经营指导思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完善的制度。黑龙江省农行各项日常经营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规范,内容覆盖全面,程序清晰,权责明确,可操作性强,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高素质的领导层。黑龙江省农行领导层综合素质较高,视野宽阔,思维敏捷,赋进取精神,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迅速改变银行的不良状况,他们提出的治行方略和新的价值取向将为倡导和培植企业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敬业的员工队伍。整个员工队伍思想状况比较稳定,脚踏实地、服从领导、任劳任怨,对黑龙江省农行有深厚的感情,熟悉本地情况。青年员工占多数,文化素质较高,作风顽强,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5.优良的社会形象。黑龙江省农行通过支持本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在客户和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营业网点形象鲜明、亮丽,独具特色;办公环境整洁、典雅。业务品种齐全,可供选择面广。营业人员态度亲切、周到。从多个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黑龙江省农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

6.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机遇。黑龙江省农行正面临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金融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农行已经完成股改并筹备上市,面临着重大历史转折。农总行和省农行经营战略调整、并倡导新型企业文化建设,黑龙江省农行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不久,经营管理的重新市场定位等等。

(二)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劣势

1.对企业文化认知度较低。黑龙江省农行高层管理者比较认可企业文化,也经常在下发文件和座谈会议上宣传有关企业文化的一些理念,但对文化理念的认同不够协调和统一,也未明确、系统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基层管理人员尚未准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存在重业务经营、轻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实际中关注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认为搞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活动、和业余文体活动。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虚功”,耗时耗力,效果短期难以见效。基层一线人员,对企业文化有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不甚了解,对企业文化持漠然态度。

2.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缺乏。黑龙江省农行没有明确、系统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很好地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缺乏推广实施的具体措施。企业文化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全面推广

贯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

3.团队精神缺乏,凝聚力不强,执行力差。基层员工对客户服务意识相对较强,但机关中层管理人员及科室人员对基层营业网点的服务意识不够,科室之间沟通与协作也比较少,在营销客户及服务客户上缺乏主动配合意识,考虑问题首先是个人及部门利益第一,缺乏大局观念。由于引导教育和沟通不到位,员工中还存在工作拈轻怕重、牢骚不断的情况,工作不深入、精细,制度观念不强,心性浮躁,工作推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内部凝聚力体现不够。另外员工工作单调、上升通道较窄、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造成了员工缺乏工作激情和活力。

4.创新精神不够,缺乏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黑龙江省农行高层重视创新,也大力提倡创新,但全员整体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对市场、客户、自身经营特点、竞争对手研究不深,创新手段和能力不足,习惯于领导怎么安排怎么做,按部就班工作。此外快节奏、大工作量的压力使得广大员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创新的问题,而高标准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考核也使得广大员工不敢去尝试和创新,他们深知创新是有风险的,~不小心就成了违规。创新精神的缺乏导致员工的参与度低,缺乏工作责任感,不能主动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策建议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黑龙江省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加强领导,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家品德、才识、使命感、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综合反映。由于企业家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对各项工作具有决策权、指挥权和支配权,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必然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被企业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家的积极倡导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领导干部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不断学习,并从本单位特点出发,把自己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伦理观融合到银行的经营理念中,着重文化建设和管理,并在内部不断宣传强化,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逐步获得员工的认同,并最终变成员工的行为规范。银行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积极倡导,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让员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规范和作风做事。如果领导不身体力行,就会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陷入空谈。

(二)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激发人的潜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只有有了满意的员工,才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才会有满意的客户,才会实现满意的绩效。所以,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培育其“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使员工与银行形成一个意志统一、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三)增强客户服务观念、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促进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只有发展,企业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也才能体现出先进性。银行经营发展始终是本,是企业文化发展生机和动力的源头,要摆正两者的位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旨在推进银行的发展与振兴,促进业务的拓展与效益的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只有以业务经营为中心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可过度夸张文化的作用,不能脱离经营管理搞两张皮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了业务经营的企业文化没有生命力。

(四)营造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氛围

加强局域网及内部刊物建设,营造氛围,育模范典型。对现有局域网进行整合,增加企业文化等内容,用精神理念文化总揽局域网设置。在内部网上增加员工典范内容,借助先进典型的宣传,用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全行士气,引导广大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举办文化活动,承载文化内涵。重视和加强银行内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和引导。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员工精神多样化需求,寓教于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以文化品位提升精神和道德品位,使员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提高。增强员工“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让员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农行事业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五)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展示黑龙江省农行审谨规范、稳健负责,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商业银行良好形象。与当地社会

保持信赖、沟通的诚挚姿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大众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参与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各种社会活动。

在银行内部要致力于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内在素质的提高,服务功能的完善,不断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打造公正廉明、团结协作、务实开拓的领导干部队伍和业务精通、作风于练、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在农总行统一vi标识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以“大行德广,伴你成长”为口号的农行形象品牌。利用路牌、广告栏及自有公务车辆,加大银行户外形象宣传,提高农行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篇4

随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资源、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竞争逐渐向制度和企业文化竞争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实践与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出现在西方的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除此之外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社会效益,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当今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整体上较为落后,观念上较为陈旧,眼界上不够开阔,“等、靠、让、推”等思想束缚仍旧长时间存在着,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甚至还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无形中羁绊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必要性。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力发展黑龙江企业文化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因此,在当今各界纷纷为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具有浓厚黑土地域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针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和地缘特点,走创新发展之路。要认真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符合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对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事业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深刻影响企业与员工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其文化氛围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励和引导企业与员工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看到,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远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文风不盛”“重武轻文”“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黑土文化逐渐得到世人关注,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政策导向、思想理念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很薄弱,企业文化更是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这就造成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在没有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背景下,尽管黑龙江省的文化教育并不落后,省会哈尔滨市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林立,数量上甚至在全国前列,但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人力资源上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精心培养的本土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另一方面“外来的和尚也不来念经”,这无形中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地域文化创新为发展的新契机,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落后的思想,拓展黑龙江省的文化发展空间,扩大企业文化张力,大力倡导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相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振兴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其文化建设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历史证明,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企业文化品质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时也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核。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企业的活力和优势,所以打破以往仅追求“铁饭碗”的想法而自愿选择到企业中发展,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人生志向为自主创业。因此,老工业基地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年龄倾向于年轻化,其涵纳的年轻人的人数在整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越来越代表社会精神文明的主流。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不仅代表该企业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增强,更是黑龙江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承载,直接关涉到其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越来越承载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弘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以及丰富的知青文化,因此黑龙江省具有内涵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扬。而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发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应打破龙江人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改革。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存在等待、观望心理;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认识上长期裹足不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导致一些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导致错失了发展的良机,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应从思想上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切实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上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人是受思想支配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广大领导干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大胆创新。改变当前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及精神状态的落后,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打造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务实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企业文化导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重要性已被许多管理学家所认识,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点已被证实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在这些公司里,下面的职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懂得他们该做些什么事,因为他们对于公司那为数不多的几条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了如指掌”,“但是,经营得较为逊色往往也有强烈的文化,不过,这种文化却误导组织削弱了其功能。这类公司关注的不是顾客,而是自己内部的人事纷争;它们重视的是数字,而不是产品,也不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人。”[2]

篇5

关键词:民俗舞龙;竞技舞龙;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42-04

Abstract:Folk dragon dance has been part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China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The schemat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it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oday’s socie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exists a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fluence--a relationship of the latter’s inheritance from the former or the forme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Folk dragon dance is most suitable to be held a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o boom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he industrial and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we must examine and interpret the drago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ase of modern dragon culture i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and happiness of manki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f recognized as a culture, dragon dance of our nation will also be accepted and welcomed by the world.

Key words: folk dragon dance;competitive dragon dance;dialectic relationship

龙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创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龙文化的具象之一,舞龙活动亦有千余年的演绎。一条意象中的龙,寄托着多少代龙之传人的情感、审美与祈盼,在民族的记忆里,有板龙、布龙、灯龙,在民族的认知中,有天龙、海龙、地身,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有锣鼓暄天、龙飞凤舞、画龙点睛。

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像力,把“龙”描绘得有声有色: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是“龙龟象鹤”四寿之头,它更是吉祥庆瑞被膜拜为神兽之冠。它还是入水能游、陆地能行、腾空能飞的―三栖动物。[1]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生活世界里,龙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实在。正是这种理念上的实在,使舞龙运动,随民族文化的嗜好,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民俗记忆,成为一种体现民族特质的形象符号。

时至今日,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必有舞龙飞腾滚跃,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舞龙既是传统也是现实,人们都不陌生。中国人即使到了伦敦、洛杉矶,也要透出长龙翻舞的景象,以“龙的传人”自命。

舞龙虽是体力活儿,从其发生学视角上看,还称不上是民族体育项目。它是驱邪祈祥、祭祖抒怀,说到底舞龙可归为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或可视为一种朴素的图腾与崇拜活动。在民间舞龙活动中,既有不一的禁忌,又有相似的敬畏:

――民间以青龙为吉龙,青色与五谷苗种彩色相同。

――因黄色是代表“皇室”,除了庄严的佛殿神庙等可以黄色之外,民间都以黄色物品视为高贵,除非帝王御肯谕可,民间不敢舞黄龙。

――红龙是不吉利的,红被视为―火红,舞红龙有遭火灾之劫的“可能”。

――蓝龙,青出龄蓝,但只舞浅蓝之龙,不舞深蓝龙,因深蓝之色,近于黑。黑龙是人们厌忌的,它被视灾难来临的不祥之物。

――至于“白龙”,自古以来,中国人视白举哀,从来没有人“舞白龙”。[2]

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舞龙运动在世界各地迅速活跃开展起来,为适应其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1994 年 5 月第一届全国舞龙“佐海杯”邀请赛在福州举行,试行了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标志着舞龙从民间活动到竞技体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则”于 1995 年 3 月制定出台。1995 年 9 月,国际龙狮总会在中国舞龙竞赛规则的基础上,起草了国际舞龙竞赛规则,1996 年 5 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舞龙比赛,这是舞龙运动推向世界的新起点。

我们不禁要问:从民俗仪式转轨为竞技项目,让舞龙活动成为大学的课程内容,是否更有利于舞龙运动的长盛不衰?究竟通过何种力量、什么路径来拓展舞龙活动的文化内涵、规模范畴与社会功能?

1 竞技舞龙是民间舞龙的“双刃剑”

自古以来,民间的舞龙活动种类繁多,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各族、各地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舞龙。

主要流行在南方各地的“草龙”,它用草、藤扎成龙形,多在久旱不雨时.由赤膊舞者沿街舞滔。围观人群不停地向龙泼水,以此祈求天降大雨。夜间舞“草龙”则是另一番景象。草龙满身插上无数香火,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遨游,故“草龙”有时又叫“香火龙”。 “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

浙江丽水的“百叶龙”,是一种构思、制作均极奇巧的舞龙。舞者手执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翩翩起舞。人们只见朵朵盛开的荷花,在片片荷叶中飘移、舞动。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翔。一段优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齐聚场中,突然间,一条巨龙在人们的眼前腾跃而出。原来那一朵特大的茶花(或聚宝盆)灯,背面绘制的是一个辉煌壮丽的龙头,朵朵荷花紧紧相扣连,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美丽的蝴蝶成了抖摆的龙尾,而荷叶则成了朵朵白云。

其他如“纸龙”、“段龙”等,龙头、身、尾均不相连,依靠舞动纸条、绸带等流动线条,描绘出龙敏捷多变的身姿。而浙江新安江等地的大型“板凳龙”,造型华美宏大,龙头龙尾由民间艺人精心扎制,龙身各节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手,关门扎制,为的是出奇制胜。五彩缤纷的图案,花团锦簇的灯彩,都在这一条条板凳上展现。

中国舞龙表演形式十分丰富,无法一一描述,仅四川重庆地区舞龙就有“小金龙”."龙”、“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虾子龙”、“板凳龙”、“火龙”等十多种。

那么,竞技舞龙,如何对民间不一“龙身”、“龙形”“龙神”,作归一化的处置而置换成一个可以比赛的运动项目?原来,第一先给动作命名,计54个;第二,设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既看基本功夫,又不碍特色发挥;第三,龙的长度、重量及场地、时间、人数加以限定;第四,划出栏目与分值 ,行打分制。如此引入规则,使不可比的成了可比,娱乐成了竞技。[3]由此可见,竞技舞龙,其龙的制作工艺、舞动表演、还有包容其中的图腾、情感、审美,只是民间舞龙的冰山一角。把一种民俗活动,通过规范化处理,进而发展成为一项正规性的运动项目,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比赛活动,对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让舞龙活动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容易获得传媒的力量,使受众成为舞龙运动的消费者与拥护者,尤其是对龙文化的代际传播而言,真是功德无量。这是其一。其二,有了比赛的平台,容易使动作的规格与规定,竞赛的规则与方法,更趋向合理与科学,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提高造福于民的深度与广度。其三,有了统一的动作程式与评分规则,相当于书写了规范的课程文本,容易在大、中学校生根开花。其四,活动的比赛与竞争过程,就是该事物活动的专门化过程,而活动的专门化,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其结果会使舞龙手成为专业者,会使舞龙活动成为社会的一门职业。对舞龙活动作竞技化改造 ,作为民间舞龙活动的一个的“典型”,竞技舞龙,为龙文化的人类传播,产生了阿基米德的“支点”作用。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一种民间民俗活动,作规范化的整理,使之吻合竞技项目的运作要求,是要付出成本与代价的。

其一,改变了人们对龙舞原生态式的宗教般的情感依偎。因为,从竞技舞龙的身、形、意、韵中,已很难承载中华各民族的亚文化的诉求,简单地说,竞技舞龙的格式化与标准化,削弱了龙文化的民族个性。

其二,竞技舞龙,容易开发与利用社会的诸多资源,而成为龙文化的主要符号与强势主体,这对各区域的特色舞龙而言,容易造成一种文化上的齐占与压迫,影响“文化小龙”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龙文化生态的多样化统一。

其三,舞龙运动,究其本性而言,是一种自娱与娱人的庆典仪式,在这种仪式活动中,人们要呈示的是对大自然的敬意与敬畏。当娱乐成为一种锦标,它的代价是,会日渐失却龙文化的神圣感,使自娱的功能不再,全让位于受众的审美趋味,而去追求动作的技巧、难度与划一。

其四,武术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至今还未登奥林匹克的殿堂,原因在于它们之间的比赛语言不同,武术要归依竞技运动语系,要改变是武术自身的语法结构。这对中华武术来说是幸运还是悲哀,我们很难下结论。而舞龙在竞技的轨道上,究竟能走多远,让人心存余悸。

因此,我们中肯地认为,竞技舞龙是一把高悬在民间舞龙上空的“双刃剑”。

2 社团组织是舞龙传承的“舒适地”

舞龙运动是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或音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奔腾争跃、喜气祥和的精神风貌。同时舞龙运动是集体性项目,任何一个队员的失误都将影响整体动作的完成,每一个套路的完成都要求参赛队员在音乐的伴奏中,齐心协力,相互配合。[4]

龙,能否舞动起来,它的必要条件(准入资格),是一拔能各司其责队员和深喑舞龙与技艺教师,以及一套生灵活现的龙具;它的充分条件是,其选手要有武术、舞蹈、音乐的基础,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聚集在一起磨炼。而最能满足这一充要条件的机构是学校、企业与村落。

伴随着学校教育课程的改革,舞龙运动作为一门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出现在大学与中学的课堂内外,就在情理之中。最早开设龙狮课程的学校是北京体育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2003至2005年间,是龙狮运动在高校迅速兴起的一个。2004年6月30日,随着“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于在中南大学正式启动,全国几十所高校教师参与舞龙舞狮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以及各种舞龙舞狮比赛的举行,从而拉开了龙狮运动大举进入高等院校的序幕。据蒋代新的调查表明[5],在22所舞龙运动直接进课堂的高校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课程目标的设计比较随意

目前龙狮课程设置比较自由化和随意化,各高校主要按照担任龙狮课程教师的个人意愿来安排和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追随并陷入了竞技运动的轨道,即课程目标的设置主要从龙狮动作技能掌握出发,依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直觉来确定。问题是,现代课程设置不仅仅要考虑有关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课程教学背景、课程教学对象、课程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统筹规划、组织,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优化的效果。

②教材建设势单力簿

统计显示:在22所高校中,所有的学校都有教案,有12所学校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所有的学校都使用音像教材,既有音像又有文字或图解教材的学校有8所,大多数学校是用龙狮规定套路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

当然,龙狮规定套路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这一方面表明了龙狮规定套路对各高校龙狮课程的开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龙狮运动的发展。目前高校龙狮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而一味地照搬规定套路的内容进行教学,致使有的学生觉得动作简单而索然无味,有的学生觉得动作太难而掌握不了。

③受学分制钳制教学时数不足

那些只上一学期的学校教师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尽可能多教一些内容,但进度显得比较紧,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进行较系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是一般性准备活动结束之后,就直接进行龙狮技术动作的练习,特别是那些舞龙舞狮运动在一学期同时开展的学校,有些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就须进入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师刚教完不久就得考试,学生考完就忘。

④龙具易损教学成本高

虽然一根红带可以替代龙体,但离开真正龙具而展开的学习与演练,学员的练习热情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事件,必需要每一个角色都在场,况且角色之间不宜变通,一旦有学生(角色)缺席,就使正常教学难以为继。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宜作动作结构上的拆解与分组错位练习,这使得课堂教学的成本不菲,教学成效不显。

虽说舞龙运动,其潜在的课程价值,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舞龙运动的传播与拓展不用言语,但考虑到它的实施成本和充要条件,舞龙运动进百所高校,还是要讲究不同的“门道”。首先要在校团委的门下,创立“舞龙社”,借学校及社区的资源,在一群追随者的团体中,让“龙”先摇摆起来;其次,可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创立“选修课”;再者,在具备师资与龙具的情况下,开设全校的通识课程,或体育学院民传专业的必修课程。一窝蜂地、不顾条件地开设龙狮课程,除了于事无补,还会造成龙文化生命意韵的失语与失真。

3 文化认同是舞龙成长的“基因码”

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的式微已然触目惊心。如果说一些社会现象所折射出的现状令人感到无比痛心的话,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更是让人觉得难以忍受。

2006年12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民吴友富教授,丢下一颗炸弹:取消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他们认为,龙确实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对中华民族并无好处。

其理由是:在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的帝王相联系,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所谓龙的祥和,从龙能够呼风唤内引申而来。只有对它顶礼,便能风调雨顺,但其背后恰恰是龙的专制;对更多的人来说,龙不是现实的对象,其属性和特质众说纷纭,甚至供人任意解释;对一个空洞对象的崇拜,说明我们自己缺乏明确的精神偶像。

龙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每一代人都有自已的宗教寄托、审美趋味与情感表达。时间差,会产生龙文化轴心的转移。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者,总是难免会产生不一的理解,尤其对西方文化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说,空间差,也会产生龙文化的不同本体。

因此,对已深入中华民族之血脉的龙文化,作文化全球化的视角转换,解读它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谋求文化上的认同,恰恰是舞龙运动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只有坚持自已的文化传统习惯,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以消除误解,而消极地退让逃避只能会适得其反。

舞龙运动,作为龙文化的物态形象之一,从龙具、龙态与龙神上,只要表现出以下4方面的文化意蕴,就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民族沟通需要龙的“和而不同”之精神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一和见证物。先秦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与此同步,龙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就龙自身来说,也体现了一个“合”字,它不但集合了种种动物,还融合了种种人象。正由于以上述因素,我们认为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兼容的精神。

②世界大同需要龙的“造福人类”之精神

古今中外,我们看到了劳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龙谢龙,人们奔走舞蹈,而欢欣落泪。[JY]神话里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一条虬龙了,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却是万苦不辞的应龙。作为开路先锋,应龙用自己的尾巴划地,划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龙具有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

③文明进步需要龙的“开拓进取”之精神

龙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纳新、不断开拓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原龙,到商周的夔龙,秦汉时的飞龙,唐宋时的行龙,直到明清时的大龙,我们看到了一条变化的发展的、开拓前进的轨迹。无论水中行还是天上飞,要行得快,要飞得高,都得昂首跨步,瞪目振鳞,把劲聚起来,把神抖起来,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开拓奋进的精神。

④循环发展需要龙的“天人合一”之精神

导致龙形成的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所以,说龙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对身外众生的敬重,没有错;说龙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的产物,更没有错。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与天和谐的精神。[6]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民间舞龙作规范化、竞技化、组织化的现代置换,使民俗娱乐活动,成为一项民族体育项目,这对舞龙运动的推广与传播,无疑是益处多多。然而它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很容易导致龙舞活动的文化祛魅,我们的推论是,竞技舞龙对龙文化的传承而言,恰恰是一把“双刃剑”。在竞技舞龙的组织化过程中,考虑到高校课程改革的实际,不能一步到位进课堂,从建立舞龙社团开始,逐步依次开设选修课、必修课与通识课,可能是明智之举。竞技舞龙在学校、企业地、村落的社团中最适宜生根,社团组织才是竞技舞龙的“舒适地”。农业传统社会发展起来的舞龙运动,要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生长与不哀,必需对龙文化,作全球化的文化开掘与解读,本文的结论是,和而不同、造福人类、开拓进取、天人合一,是现化舞龙文化的生命基因,只有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民族的舞龙运动,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黄益苏.中国的舞龙[J] 体育文史,1999,(2).

[2] 同[1]

[3] 封尘.舞龙大赛的启示[J] .新体育,1995,(7).

[4] 马文杰.影响中华民族舞龙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关键词:传统图形;符号;图形语言;融合;现代设计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中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一直在各个领域默默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发展,现代设计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其民族精神含义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挖掘传统资源和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是传统元素运用的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借鉴,怎样"融合"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一度出现追崇西方设计、而漠视中国的设计风格的现象,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上,用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拼凑的方法来完成图形组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融合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解,会阻碍现代设计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传统、应用传统等问题上,日本的做法是实践着把现代和传统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补互存,并以复活传统的手段推陈出新。也就是将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用现代设计的感觉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使传统重获新生。

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主办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形象,由此"中国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在视觉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案例,使人们从新认识传统,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设计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民族个性的图形语言开始在今天的国际设计潮流中逐渐显现出它的魅力。实际上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中国的艺术设计必然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在交流中融合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征

纵观历史,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图形进行语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生活,到明清时期“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形的发展,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图形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彩和丰富。

1、传统图形的形态要素

“图形”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各异,让我们感受到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气质,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那勃勃的生机仍然令我们为之赞叹。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鱼纹、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及汉代漆器上隽秀的凤纹,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例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是在设计历史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从世界的神话史或者设计史去寻找,都没有哪种图腾、神兽的形态像中国的龙那样,具有如此之多的属性,从形态上看“龙有九似”,蛇身、鹿角、狮鼻、虎须、鱼鳞、鹰爪……聚九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这足以看出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等级的神兽,其强大的图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质,中国龙作为图腾或臆造的神,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其它图形都无法超越的。

2、传统图形的形式要素

纵观中国设计的历史和世界平面设计史我们会发现,远古时期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类的平面设计、图形艺术,不变的主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形象寓意,而它们的图形特征,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而且还跟当时的本土文化、工艺与技巧紧密相连,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在图形形式的衍变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图形形式"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图形元素”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元素”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从2008中国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张艺谋对传统元素独具匠心的现代化的演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的运用,只有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对传统元素进行新的创意,才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图形的语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传统图形语言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图形美感,而是图形深层蕴藏着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吉祥图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象征长寿,石榴预示多子,鸳鸯象征成双等寓意,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形寓意是“吉祥”所谓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没有那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生活、馈赠亲友、慰藉精神和满足心里需求。

2、传统图形语言的符号特征

在人类之初,人们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进行语言沟通了,因为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现代的视觉设计也是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意来传达设计主题的,因为,视觉设计本身就是力求以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精练的图形语言符号传递一种设计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图形的寓意特性,更准确的运用图形语言来进行设计创意,可深化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沟通和视觉上的默契。

在传统图形形式上的转化也就是保留图形符号原来的意义内涵,同时通过形象结构的简化获得现代精神的表现。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形象标志设计中,就用中国的“中”字与传统造型“古钱币”进行了形式简单的符号组合设计,“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的服务特点;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靳埭强 。标识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出强烈的现代感,其视觉识别理念和识别效果早已被现代人认同。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在现代艺术领域风格多样的艺术门类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表现得是多种多样。如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设计体现;在众多的具有"现代感"的服装、手饰设计中也出现了大量传统纹饰;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演出风格的融合,备受人们关注和喜欢,事实上这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浓的“中国味”。这是走向世界所具备的中国特质,是中国设计的身份标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形象。

1、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这也正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势必为时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以“中国龙”设计作品为主题的"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上,以“中国龙”概念为主题的参展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视觉效果对中国龙文化进行了阐释及传承。用现代的理念,把中国的龙文化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和现代设计前沿相对接,这是一个把传统设计观念向现代设计理念迈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以往对龙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龙形、龙纹、龙字的概念上,其表现形式也大多以传统表现手法为主,这些看似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不但约束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深入解读,也束缚了我们龙文化设计思维与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

“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的设计理念向我们展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的是创新精神,改变旧的传统概念,使中国设计走向未来与国际接轨。

2、“融入与再造”与时代接轨

将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视觉设计,不应该是表面的视觉装饰,或者简单的加工拼凑,要将传统图形所深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必须将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符号。

对传统图形的现代设计,还要对传统图形的形式和形态上进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贴近现代人的图形语言重新转换组合,这样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为今用”。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认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将传统图形完全置于现代视觉设计语境中,同时,它需要我们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现代设计表现能力。

3、添加新元素与世界相融

中国传统图形其图形表现.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它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复以往的传统,所以传统图形的发展要不断添加新的时代元素,把以前过于繁复的设计简化并且将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与现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们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尝试,有的简单、有的深奥、都力图向先进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图形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符号,它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视觉上的精彩纷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纵观图形设计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图形的形成、到发展成熟,其在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图形语言上不断的变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很清晰的。现代设计对“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创新观念,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维转换,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代替传统意识和表达方式,使中国现代设计与世界相融。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面对着信息化快速的发展和人们对新视觉艺术元素的需求,视觉设计领域将面临着新的考验。但是可以看到,这种需求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观念思维方式的导入,也为我们对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发展文化产业精神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下转第76页)

(上接第49页)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将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们因生存条件、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和创新欲望。只要我们把握图形艺术的时展脉搏,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用创新的理念去发掘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中,推动传统图形艺术的前进,不断推陈出新,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着传统和现代多重元素的中国图形艺术就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

《传统图形语言》 作者:李爱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篇7

创业搞经营必须向国家缴纳相应的税收,但是有些经营项目是可以免税的,本文就为大家说说投资什么项目可减免税费。

对私营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对纳税人同时经营农业(包括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的,农业生产的部分应单独核算,暂缓缴纳所得税,纳税人在CYE纳税年度内发生亏损,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从下一年度的所得中提取相应的数额加以弥补;下一年度的所得额不足弥补的,可以递延逐年提取所得继续弥补,但连续弥补期限不得超过3年。

除了上述所得税减免外,还有经营项目的减免,诸如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推广产品给予减免税。前提是应列入国家计划或中央各部、委试制计划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经委试制计划的新产品。因而,对于从事这类产品生产开发的企业,应努力使其开发计划珍入试制计划之列,以减轻税负。对民族地区,从事民族特殊商品生产的产品,给予定期的减税,免税照顾。在营业税上,对于企业在国外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征营业税。

从经营方式来看,凡实行横向经济联合的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提品所得税上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私营企业努力利用外资参与经营,从而减少企业税负。

从投资地点来看,凡是在经济开发,经济特区,保税区从事生产经营企业,税收优惠要比在国内其他地区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因此,私营企业主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应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墓碑老板月赚10万元

泸西县金马镇中心小学门口有一家石碑厂,专门生产各种形式的墓碑。

石碑厂位于公路边,面积不大,一眼望去,遍地都是大小不等的墓碑,数量在一两百座以上。最高的墓碑高达3米,上面的图纹雕刻得非常精美,除了龙柱、凤凰、仙桃、寿星老人等石雕图案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碑座,占地面积竟可达到两间房子的规模。

“这种墓碑最豪华、最贵,光雕刻都要两三个月,价格一般都在两三万元左右。”在旁边休息的梁师傅说,这种高大的墓碑属于豪华型的,一共用了80多块大小不等的石料,两个师傅用电动工具雕刻,都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除豪华墓碑外,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通的小墓碑,一般雕刻一座普通的小墓碑,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足够了

老板张某说,这一带石碑厂有10多家,雕刻墓碑的石料主要来自石林和陆良。石林的石料主要是白粉石,适合雕刻墓碑的碑身,陆良的石料主要是青石。颜色要黑一些,适合雕刻碑座,价格相对要便宜一点。工人师傅主要从广南一带聘请,都是按天计算,包吃包住,工钱一般就在30元到40元一天。由于清明节临近了,很多人为了孝敬已故的老人,都会赶在清明节前跟风似的为老人立碑,所以这段时间墓碑的生意比较好做。据了解,最贵的墓碑都在两三万元左右,最便宜的墓碑也要五六千元,平均下来,一座墓碑的价格都在一万五以上,有的老板一个月就可以卖出10多座墓碑,可以赚到10多万元。

海归女白领放弃高薪回乡创业做龙绣

陈洁在自己的绣坊里赶制温州客商需要的龙绣。

日本留学四年,知名企业高级白领,前月薪就上万元人民币了,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却因为在日本街头与铜梁龙的一次偶遇,竟让她毅然放弃海外的高薪岗位,回到家乡铜梁,倾其所有办了个微型企业,做起铜梁龙绣。

这个女孩就是陈洁。

1月18日上午,重庆晨报记者来到陈洁的绣坊,却只见到几件小的龙绣作品,“其他的龙绣产品,在前半个月全都已经卖出了。”由于找不到工人,陈洁只好自己亲自动手,帮几位客户赶制龙绣产品。

2000年,陈洁从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于2003年自费赴日本留学,立志成为中日商贸进出口行业的精英。

然而,一次在日本大阪街头的闲逛,却让陈洁遇上了为中日文化交流而受邀到大阪进行表演的铜梁龙舞。“当时,很多日本人看了都觉得神奇,惊叹龙舞的精湛表演。”

回到学校,陈洁开始了一项社会调查。了解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喜好,了解龙乡铜梁与龙有关的文化衍生品生产、销售情况。

尽管做这个调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交论文,但这也让陈洁第一次深入了解到了家乡龙文化及其产业。

结束在日本的留学,陈洁顺利的进入了日本一家知名企业,成为一名月薪上万元人民币的高级白领。

其实,在陈洁心里,一直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创业,成为一名老板。2010年,回到龙乡铜梁,除了龙舞、扎龙,陈洁没有发现其他像样的与龙相关的文化产品。这让陈洁看到了商机,坚定了陈洁创业做龙绣的想法。

2010年,重庆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鼓励发展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陈洁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这一政策。

“当时,我花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来研究这个政策。”陈洁从中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创业成功希望。

思考再三,陈洁毅然辞职,回到了铜梁福果镇,办起了“铜梁龙绣”这么一个微型企业,并顺利拿到了4万多元的注册资金补贴。

陈洁所做的龙绣,就是借助铜梁龙文化,在绸缎上绣制不同样式的龙。

绣好的这些绸缎,有的做成了装饰品,有的裱成了装饰画,还有的做成了披肩、围脖等等。

“我的第一件龙绣‘双龙戏珠’,卖给了巴西一位朋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陈洁的龙绣产品,已经在浙江温州有了专门代销商,并在日本有零星销售。

如今,陈洁已经与日本一个朋友签订了意向协议,“依照我们的这个协议,绣坊生产的龙绣产品,将在今年成批量的销往日本市场。”

保姆式服务“孵化”海归创业传奇

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红山文化;旅游开发;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K872;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11-0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已悄然到来。而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层次和品位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青睐,如何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但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出现了与人们初衷相悖的状况,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史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却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实践的疑惑促使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去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以科学的理念和方式去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陷入误区。本文以大众文化认同为视角,对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分析。

一、旅游文化的基础是大众文化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休闲方式,是旅游者寻求异质文化的一种体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旅游,还是旅游活动对象的文化属性,旅游及其旅游产业都无可争议地属于人类精神文化范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不同群体眼中文化的价值是不同的。专家学者侧重文化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一般旅游者更偏好文化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必然成为具有较大旅游吸引价值的旅游资源。因此,不能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开发文化资源,而是要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去研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文化除了具有文化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显著的大众性特征。旅游文化的大众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大众行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消费的是一种平民的、受众面广的文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要出发,文化必须根植于民众,贴近百姓生活,服务和娱乐大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这既是大众文化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大众文化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启示

(一)通俗化的解读方式

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社会上众多一般人的文化,具有平民性、生活性、娱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通俗,即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欣赏水平和精神需要。通俗性是指其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乐于接受。通俗易懂是大众文化的生命,要运用大众性语言,深入浅出,喜闻乐见,贴近群众需求,激发思想共鸣,才具有吸引力;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减少学究味,增强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才具有感染力。

(二)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娱乐”的解释是娱怀取乐,欢乐。作为动词娱乐意为使人欢乐,作为名词意为欢乐有趣的活动。大多数百姓民众都是普通人,他们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也很简单,希望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娱乐化成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娱乐化就是突出文化的娱乐性,以吸引住观众眼球。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德怀特・麦克唐纳在《大众崇拜与中产崇拜》中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三)时尚化的趣味选择

时尚是一种风格,一种生活方式。古往今来,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并影响着每个人以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只有健康的、大众普遍认可的才能引领时尚,才具有影响力。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在创造出一种模式之后,往往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在一段时间内在一定公众群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的潮流。因此,大众文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引领全社会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

(四)情感化的体验方式

体验是以生命来验证的事实,是亲身经历的深层次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和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文化体验更注重在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收获,注重对某种文化的认知成果。文化消费的核心是体验生活方式,如文化体验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切身体验,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强化参与性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五)媒介化的传播方式

媒介化的传播方式是指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的方法和过程。大众文化需要进行广泛的传播,而大众传播由于有专业的媒体组织并采用现代化的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把大众文化传播作为主要服务内容,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从产生之初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大众文化活动就是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既然是文化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牢牢把握文化市场的脉搏,紧跟大众的文化消费趋势,才能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以大众文化为视角探寻红山文化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一)红山文化资源优势分析

1.重要的史学地位。红山文化是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内涵极为丰富,在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红山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最早的立体龙形标志物――玉龙,就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被称作“中华第一龙”,赤峰也因此被誉“玉龙的故乡”。研究表明,赤峰地区早在5000―6000年以前就已经跨入了人类文明的门槛,中华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赤峰大地上,从而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2.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红山文化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红山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立项,出版和发表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赤峰红山后》和“创建红山文化学”等专著、译著及论文。红山文化研究成果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创新人才团队”获批“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辽宁省建立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协同创新中心”。

3.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红山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媒体的广泛报道,特别是红山文化节、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的持续举办,使红山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基于红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丰硕成果,如何借助旅游产业的广阔平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进而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对于强化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市、提高赤峰市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开发瓶颈分析

1.红山文化距今年代久远,遗址主要埋藏在地下,旅游开发的物质载体缺乏,可视性差。

2.红山文化作为史前文化,缺乏文字记载、人物、事件、故事等非物质文化的有序传承。在中国四大神话体系中,也没有发现与红山文化相关的神话流传。

3.在历史教科书中,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做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早有定论,西安的半坡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为大家所熟知。但国内红山文化研究在近些年才受到重视,且未得到国民教育体系的广泛传播,红山文化的大众认知度不高。

因此,红山文化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甚至尚在研究探讨阶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遗址或博物馆的方式,以文物的静态展示为主。一些旅游景区或宾馆饭店虽然也有红山文化元素的融入,但也只是以文化符号来表现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总体而言,目前红山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正如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很有说头,很少看头,没有玩头。

(三)“崇龙尚玉”――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要使红山文化走出学术的象牙之塔,由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到广泛的大众认知度,把专家学者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有效破解“文物资源到文化旅游产品”转换的难题。

1.“龙”是古代夏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华民族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无比巨大的影响。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但是一种符号和表征,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龙的文化还被海外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龙的传人”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辞海》对于龙的解释是:“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龙是万能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传说中龙能隐能显,能兴云致雨,又能腾云驾雾。相传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都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以后,龙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王权的象征和民间的雨神。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在普通百姓中,龙文化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深厚文化积淀。与龙字有关的成语有几百条,龙的神话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龙文化的普及面之广,可谓国人皆知。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中国国家队队员也经常身着龙图案的运动服,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2.“玉”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玉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古人认为,玉具有沟通天地人的特殊功能,是人间美德的体现。玉不仅被用于装饰,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也是统治者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法物,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玉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国人传统的“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等崇玉用玉观念。玉成为了美好和高尚的代名词,人们常用如金玉良言、玉树临风、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琼浆玉液等成语来形容美好的人或事。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意味着玉石是极其珍贵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黄金。中华民族对玉更是充满了敬意,把玉上升了道德的高度,称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指的是人最高等级的品格。

3.“玉龙”是龙与玉的完美结合。“崇龙尚玉”是中华文化中图腾崇拜的一个显著特征,龙文化和玉文化的具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和民族认同感,号召力和吸引力大。在赤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近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中国玉器雕琢和使用的先河。而作为红山文化标志物的“中华第一龙”――玉龙,更是龙和玉的合体,是崇龙尚玉的完美体现,赤峰因而有了“中华龙的故乡”的美誉。

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把“崇龙尚玉”作为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切入点,突出打造以龙玉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品牌。通过建设展示龙文化、玉文化的各种景观设施,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展示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旅游产品。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红山文化旅游资源

基于以上对大众文化特点的分析,开发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和娱乐化的表达,使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时尚性、新奇性、技术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一)摆脱“资源”依赖,坚持市场导向

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但资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资源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高度重视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在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消费的特点,厚植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否则就会陷入盲目开发的境地。

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动力,文化旅游开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走向,研究未来旅游消费发展趋势,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意化的思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内涵,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能够引起旅游者兴趣和共鸣的亮点,实施选择性的重点开发。旅游产品不是开发者自己喜欢的创意和个性化服务,不能把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人的理念强制消费者接受,而是要从消费者需求什么的角度出发,去替他们策划和生产出来。

(二)淡化“精英”意识,体现大众情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特别是广大群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受到追捧。让文化走出研究者的书斋,走出象牙之塔,走入普通民众之中,成为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共同愿望,文化旅游由此应运而生。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给文化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它使文化的服务范围空前扩大,它使精英文化走向平民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红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借鉴同类景区开发中专家津津乐道而普通游客不感兴趣的经验教训,以平民化的视角,按照知识性、可视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要求,打造旅游者所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并突出人性化、精细化、艺术化的管理和服务,让游客受到尊重,得到享受,获得满足。

(三)打破“硬件”思维,突出文化创意

文化旅游产业是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是创造性生产,高度依赖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创造力是核心,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是对历史文化的简单还原和再现,文化资源必须通过内容的创意和形式的创新,即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特色,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用通俗的、现代的、时尚的形式予以展现,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发展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在产品开发上突出科技导入、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新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全新的视听效果,满足游客新奇特的旅游需求。

(四)化解“文物”情结,强化活态呈现

文物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前提。但文物保护也要避免静态僵化,不能把“遗产”变成“遗物”。对文化遗产的活态再现,赋予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活的遗产”,会发挥更大、更为积极的作用。打造体现一种文化气质和文化精神,要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历史文化“活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活态文化。

总之,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创新表现形式,活化文化内容,把高雅文化通俗化、精英文化大众化、无形文化形象化,形成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只有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使静态的景区动起来,文化旅游才会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扬,.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于凤先.中华龙文化丛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东岳论丛,1999,(6):97-101.

〔4〕隋岩.大众文化观与大众传播观的并行应和[J].社会科学,2015,(9):161-174

〔5〕刘朝晖.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人类学参与”[J].旅游学刊,2012,(10):8-9.

〔6〕薛良帅,崔存明.大众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3):37-40.

〔7〕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J].旅游学刊,2013,(11):8-10.

篇9

论文摘要: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本文作者对参加舞龙训练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运用学校心理学管理软件《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在实验前后各进行了一次测试.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2.O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从而找出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舞龙运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指标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五个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由配对样本检验显示,实验组的各项心理指标都有显著变化可见.舞龙运动对职校生的心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影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职校生心理成长。

一、引言

舞龙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富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职校开展舞龙运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本实验从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出发,通过期望构建舞龙团队,完成团队任务、实现团队目标来促进学生广泛的交流沟通,全面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舞龙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又是在心理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同年龄的自然增长造成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训练后实验组同对照组是否有差异,是舞龙运动的哪些环节产生的影响,其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而对未影响的心理部分是否不能产生影响。由此帮助教师在舞龙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释放生命潜能;抓住舞龙技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找到舞龙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融合点,促进个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引导学生重塑自我,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带着重新整合过的健康心态走进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为了解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在舞龙运动中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预防学生在学习技术时产生冲突,并能抓住教学中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的环节,疏导学生的心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拓展舞龙教学思路,发挥舞龙健康教育功能,笔者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学生在舞龙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阐明舞龙运动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途径和手段,为职校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为舞龙运动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我校舞龙队学生共31人,参与舞龙队的同班学生35人作对照组。所有学生均来自06级两个班。

2.实验时间

2007年9月中旬到2008年6月初。

3.测量工具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吉盛教授等组成的协作小组制订的。

4.统计处理

Excel和数理统计软件SPSS12.0,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非常显著水平为P<0.01。

5.研究方法

实验组从两个班中随机选出31人〔女生21人、男生10人),实验组除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外,每周活动2次,为星期三与星期天的下午,每次持续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照组按日常的规定正常学习、生活、活动。实验持续8个月。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在实验前(开学初)、后(学期快结束),对两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所有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处理。

四、实验结果

1.实验前数据统计结果。

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认为两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后数据统计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由表2可见,实验后经方差分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p<0I(】1)。

(2)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指标的配对样本检验

由表3可见,实验组实验前后样本配对T检验表显示,心理健康十个因子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五、分析与讨论

1.由表1可知,在未开展舞龙训练前,两组学生心理测试显示无显著差异,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偏执、敌对项的指标反映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隐患。这给我们在舞龙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避免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心理上的弱点。

2.训练结束后,两组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数都比实验前测得的值低,不能说明舞龙运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唯一因素。但将两组样本进行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时,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学生除了适应不良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说明舞龙训练对学生心理是有显著影响的。

3.对实验组进行配对样本检验显示,舞龙运动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学习压力这几项具有显著影响。在舞龙训练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要求很高,这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对内对外的各种场合的舞龙表演活动也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途径。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师生间真诚的沟通能使心理趋于平和。实验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更为轻松自如,学习上的压力显得并不是很重,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严格的舞龙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改善。

4.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样本在心理健康的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偏执、心理不平衡五个因子有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也有变化。可见,舞龙不仅对于参与训练的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未参加训练的学生。实验组前后各项指标配对样本检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各项指标都有非常显著差异。

5.笔者由于水平有限,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全,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对于舞龙的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未能深人研究,本身的心理学知识、技术、技能还欠缺,还需要继续学习。

六、结论与建议

1.舞龙是一项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体性体育项目,对职校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2.职校舞龙运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成为弘扬中国龙文化的基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6 刘开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J].文艺研究,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