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2:2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日文化差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茶文化 茶具 茶建筑
中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的用途,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作用下,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就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有频繁往来与交流。茶文化也不例外,随禅学东渡日本,并不断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属于自己的日本茶道文化。
1.中日茶具之异同
茶具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是包括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储茶、泡茶、品茶等时候使用的各种工具,从狭义来说则主要指在泡茶、品茶时所使用的茶碗等器具。文中的茶具一词属于后者范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套茶具就无法进行茶事活动,更别说是品一杯好茶。可见茶具在饮茶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的文人雅士在饮茶之时,不仅看重茶具的实际运用价值,更注重追求茶具的视觉美感,因此每一件茶具都是经过工匠静心设计、制造出来的艺术品。中国古代的茶具由于制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金银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等。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体谅茶农的辛苦,下令禁止生产宋朝时一直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而改为制造芽茶。因此,饮茶的方法也随之由泡茶法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器具也以紫砂茶壶、青花茶壶代替了之前点茶时所用的茶碗、茶盏等器具。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后世所推崇的具有中国茶文化代表性的“盖碗”盛行于天下。当时出产的茶具制作精细,造型优雅别致,釉色清丽,并多用喜庆、吉祥的符号作为图案。
然而,日本茶具同中国茶具相比有很大不同。当然,此时与其说日本茶具,不如说是日本茶道具更准确。这是因为日本古代的茶会就是唐物鉴定会的延伸,茶会中人们并不是以饮茶、品茶、论茶作为茶会的主题,而是以欣赏、鉴定唐物为中心。因此,茶会中所使用的大多数器具都与泡茶、饮茶无关。然而,随着日本茶道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和式茶具不断受到重视,并逐渐在日本茶会中为人们所推崇。和式茶具的种类很多,按照其功用不同可分为:炭斗、火箸、灰器等添炭用的茶道具;风炉、地炉、茶釜等烧水用的茶道具;挂轴、花瓶、香盒等布置壁龛用的茶道具;茶罐、茶碗、茶刷、茶勺等点茶用的茶道具。其中,不可不说的是点茶、饮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和式茶碗。
首先,日本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较之平时使用的茶碗,碗底更大、容积更深,以便于茶刷能自如地在碗中来回搅动,从而使点茶活动更自如。其次,日本茶人热爱、尊重自然,并以此为宗旨,虚心体会每一种材料中蕴含的自然美感,并努力将其进一步发挥出来。在和式茶碗的设计上,日本茶人更追求古朴稚拙、自然脱俗、不匀称、幽暗的风格。由此可知,在日本茶道中所使用的和式茶碗常常以姿势不正、碗口歪斜、表面凸凹不平、花纹和陶釉不对称者为宜。再次,作为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除了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具备生命力。换而言之,每一件和式茶碗都会有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它的名字是什么,是由谁将它创造出来的,曾被哪些知名的茶人青睐,并在哪些重大的茶会中出现过,等等。
2.中日茶建筑之异同
茶建筑主要是指人们举办茶会,通过饮茶、品茶放松身心的地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品茶的场所层出不穷且称呼各不相同,比如茶铺、茶肆、茶舍、茶坊、茶亭、茶居、茶楼、茶馆等。其中,尤以茶馆的影响最为深远。历史上茶馆的种类很多,比如:有以品茶为次听评书为主的书茶馆,有为茶人提供下棋场所的棋茶馆,有设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郊外的野茶馆,以饮茶为媒介将美食、社交、娱乐集于一体的大茶馆,等等。而且,茶馆的风格也因南北地区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对于茶馆的建造和使用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表述。
日本茶道建筑以茶室和茶庭为主。首先,“草庵茶室”在日本茶室建造中最具有代表性。它以天然的泥土、沙石、竹木、麦秸为材料修葺而成,茶室大小以四个半榻榻米为标准,并在屋顶上铺上厚厚的枯草,从而更多地体现了茶室自然、简素、脱俗、静寂的美感。同时,千利休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待庵”茶室。这个象征日本茶道最高境界的茶室,不仅面积缩减成了两个榻榻米大小,而且入口处变成了只有半人高、必须躬身进出的小入口。其次,在日本茶道中将茶庭称为“露地”,意指茶人们在进入茶庭之后,就必须将世俗中的苦恼与私欲一并忘记,洗净心中的污垢,露出原本的佛心。因此,茶庭并不是人们嬉戏、游玩的庭院,而是一个供茶人们修行的地方。茶庭里为了保持树木、沙石的天然色调,一般只是种植常绿植物,对于色彩鲜艳、花朵大的花是不会栽种的。此外,茶庭还设有小茅棚、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碎石路等,无论哪一处都是由主人精心布置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一门艺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往往是以茶具、茶室及其周边的环境作为文化载体,将茶文化从物质生活范畴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
[1]腾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2]王玲.中国茶文化学[M].九州出版社,2009.
[3][日]冈仓天心.说茶[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陈斌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汉日语音差异;分析与教授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22-01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异同,在语音方面也是如此。虽然日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但是其发音却与汉语大相径庭。本文对汉日语音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法,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和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学习。
一、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对照
日语语音的成分主要包括假名、促音、拗音、拨音、浊音等,大多数学者都会取其中一个部分和汉语语音进行比较并且对照,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这类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刘介人的《日文汉字音读与我国汉字古读的对应规律》,是从整体找到两种语音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得出比较科学的规律。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曲翰章的《通过日语汉音看假名五段与汉字四等的关系》,刘淑学的《日语拨音音节的读音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等。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不难看出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学习日语语言的技巧
学习日语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因为只有你大声说出来,才能刺激自己的听觉,增强自己的自信,加深自己的记忆,达到终身不忘的效果。一些人读外语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学日语一定要跟着发音纯正的音频一起读。当下市场上有各种教学资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是非常正宗”的日语,这对日语发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发音纯正的音频也很好找到,比如学生学习的课本音频、NHK广播、历年真题听力等等,都可以用于练习材料。
三、语音教学基础最重要
学语言,特别是对国际汉语教育来说,基础扎实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比如跳舞等都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汉语最难学的就是声调,因此,声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仅仅只是使用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很老旧,特别是不够准确,因为每个人发音都会不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教师可以借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标准。就像学歌曲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下载下来,跟着节奏哼唱,学着里面的发音来哼唱。学语音也是一样,由老师发出标准的语音,学生去模仿老师的发音,尽可能接近老师发出的标准音。当学生的声调可以完全和老师重合的时候,基本上这个发音就是合格的。每个人的发音都会不一样,不要将地方特色带到课堂上。在拼音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每个音节中字母的真正读音,避免学生误会写法一样的字母读音就一样,要多多补充汉语拼音以外的语音知识,避免让汉语拼音成为语音偏误的起源地。还要让日本学生弄明白每个字母的真正读法,一定要把汉语中字母的读法和日语五十音图区别开来,避免混淆后把日语的读音带到汉语中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只在汉语中存在,而日语中没有的音,如汉语中的:zh、ch、sh、r、ü、er。日本人通常很难说准翘舌音,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所以,当他们说“我是日本人”这句话的时候,就说不清,通常会说成“u、si、li、ben、len”。对于翘舌音的教授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先练习一些翘舌音在后面的词汇,例如“繁荣”“外国人”“老师”“戒指”等,然后再练习包含多个翘舌音的词汇;对于ü的发音,可以先让他们学说y或i,然后慢慢地将嘴唇向前并拢,形成圆唇状,这个ü音就发出来了。还有一些相近但不同的音也值得注意,例如,汉语中的a、u、w、f 和鼻音。对于这些音的学习最好采用汉日语音对比的方法讲授,例如,汉语的鼻音比较多,有an、en、un、in、ang、eng、ing等,而在日语中只有一个鼻音,平假名写为h。日语的鼻音h在与不同的音拼读时会发出不同的鼻音。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讲解。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好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要有耐心地去指导,一遍一遍地纠正语音;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有信心。对日本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的训练和针对性的讲解,课后有难题不懂就问。反复练习口语、辨音,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四、结束语
语音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大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中国人学日语,日本人学中文,就没有中国人学中文,日本人学日语来得简单。但只要掌握方法,还是很容易学会的。日本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长久的历史渊源,为中日语音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中日之间的语音教学肯定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点找到日本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不同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前言
(一)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仅关注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者运用汉语语用的能力,即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合理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
语用失误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已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等学者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试图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基础上,探讨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分析语用失误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总结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防止跨文化语境下语用失误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概念和现象
(一)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和使用所学的隐含意义,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跨文化语用失误是由于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语用失误,常会给处于交际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误解和烦恼,甚至还会阻碍人们之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
英国语言学家 Jenny Thomas :“社交语用失误源自于不同文化对恰当语言行为构建的不同感知”。“这种失误由不同文化对于影响语言选择的参数的不同评价的错配造成,这些参数包括:损益观点、社会距离、相应的权利义务等”。
何自然认为社交语用失误指的是在交际中,因为不了解或者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会话的语域、谈话双方的身份、话题的熟悉程度等等诸多因素有关。
1、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合作原则上的差异
合作原则这一概念是 Grice 在 1975 年发表的演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的,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分别是: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
在中国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距离较为固定,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有服从性、依赖性,所以中国人在遵循这四种准则的时候会有所侧重。在中国的很多场合,更注重的是“方式准则”,有时甚至可以为了“方式准则”而可以牺牲“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以求得中庸、和谐,并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关系。这与等级、身份观念淡薄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如:在称呼语方面,中西方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仅以俄汉来对比,中国人称呼别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出对方的职业表示尊重,比如:张老师、王总经理、李大夫等。在俄语中老师、总经理、大夫等职业不能作为称呼对方的方式,俄罗斯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和对自己尊敬的人直呼对方的名字和父称。由于这些原因,俄罗斯学生到中国之后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称呼习惯就会造成交际上的阻碍。
2、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礼貌原则由 Leech 提出,它共包括六个次则,分别是:一致准则、谦虚准则、赞美准则、慷慨准则、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
人类遵守普遍的礼貌原则,但是众多文化对礼貌原则中的取舍各有所不同。如,英美文化强调得体准则,中日文化则更为偏重谦虚准则,地中海文化是以谦虚准则为次,以慷慨为主。
如当赞美某人时,中国人通常会以 “哪里,哪里”、“不,不” 来作答,这时候,西方人则会以“谢谢”来回答。
3、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礼貌策略上的差异
“面子理论”即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具有面子的理性人,交际者的面子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一般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这里提到的积极面子指的是交际者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喜爱和赞同;消极面子是指交际者不希望别人干涉或阻碍自己的行为,更不希望其他人将他人的意识强加于自己。
由于文化的不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表达礼貌的策略,汉语文化中则更重视“面子理论”,一般采用的是消极的礼貌策略。
如,加入你希望别人让路的说法便体现了不同的礼貌策略。很多留学生会先说“对不起”或者直接说“让一下”,而不是“劳驾”。中国人在打扰到别人,并请求别人让路时,常说“劳驾”、“借过”等,采用消极礼貌策略中的“尊重对方”以示礼貌。而西方和日韩的留学生则习惯采用消极礼貌策略中的“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如常会说“对不起”来尽量减少对方的损失。
三、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笔者根据留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社交-语用失误进行分析,认为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本篇论文中重点从主客观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主观方面
1、母语文化的干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传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具有民族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等。在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时,话语中必然会流露出母语文化的取向,如果母语文化与汉语的化传统、价值取向相悖时,就会发生语言冲突,产生语用失误,从而母语文化的干扰就成为可能。
如,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和伦理道德的国家,人们注重团结合作,讲求集体力量,在衡量个人品性时,也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人人平等,认为自己是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独立个体,他们不会想要融入集体,而是会努力把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2、文化认同矛盾
有些学生出现语用失误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不了解,而是在自知的情况下,不认同中国的某些特有文化。
如对“吃了吗?”、“去哪儿?”等打招呼方式,部分外国学生表示这种表达很别扭,一般不会用。还有在中国以称呼语作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外国学生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称呼语太复杂,在打招呼时,用“你好”等代替同样能达到交流的目的。由于母语文化在人们思想中的根深蒂固,导致了这种文化认同的矛盾,从而使语用失误的出现不可避免。
3、自身的语言能力
克拉申(1977)指出,学习者在缺乏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直接使用第一语言形成句子,然后再将第二语言的词汇替换第一语言的词汇,同时通过控制调节系统进行一些小型调整。
当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很多外国学生都选择这样提问:“老师,我有问题。”这显然不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不符合汉语的规则,而是学生将母语中的表达直接翻译成汉语形成的。所以,语言能力的限制也是外国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
(二)客观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空白
吕文华、鲁健冀(1993)指出:“我们的教学还没做到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充分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这片教学中的空白地使学生的母语干扰成为可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如何使用某些表达方式的讲解上不够全面和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2、中国人对外国人语用失误的容忍
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者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水平不足通常都有一种心理准备,即使对方出现语用失误,或者违反了各种语用原则或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规约,通常都能够对其宽容和迁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国学生在出现语言失误时不能觉察,或者“屡教不改”。
中国人事事讲求和谐,重礼节,讲求大度,在对待外国人出现语言失误时,通常采取宽容的态度。在交际中,充分考虑外国文化的特点,在心理上,时刻做好接受异文化冲突的准备。
如,当外国学生在中国朋友过生日时,送给朋友一个钟表作为生日礼物,中国朋友也不会因为中国有“送钟”和“送终”的忌讳而拒绝,当然也不会向外国朋友指出这一错误。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他们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逐渐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交际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在交际中避免交际双方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就如何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快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就必须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平日就有意识的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做到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注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因此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把文化带进课堂,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须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隐性的文化内涵,有意识的渗透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的敏感性,减少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不同的文化之间必将发生相互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随之出现,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帮助留学生不断分析和改进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帮助其成功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本篇论文着重从对外汉语的角度来分析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联系,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学识有限,本篇论文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年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3]牛明哲 外国学生汉语语用失误探析―以礼貌语为例[D],硕士论文
[4]马树华 语用失误与对外汉语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一期
篇4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3]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解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