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8: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4]陈文华.人心需静,以茶通禅,由禅悟道[J]. 农业考古,2014(2):235―238.
篇2
无论是唐代“客来烹茶”的大费周折,还是宋人点茶的讲究,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饱含着东方文化,说起“茶百戏”,陶谷的《茗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
章志峰,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目前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P=Phoenixweekly Lifestyle Z=章志峰
P: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茶百戏的?
Z:比较系统的研究是2000年以后。这之前,80年代,我大学学的是茶学专业,做毕业论文时查资料看到了“茶百戏”、“分茶”的描述,当时觉得很奇怪。问了指导老师,他就说这个跟日本的“点茶法”、日本茶道有些关系。也就说了那么一句。
中国是宋代开始用点茶法,明代开始采用泡茶之后点茶就销声匿迹了。我也到处找了很多专家、学者交流,但资料有限,研究一直搁浅。
1997年第一次去了日本,主要是学习茶业生活技术,真菌绿茶是中国传过去改良过的,制作方式不一样。古代是压成饼的,日本是散的,或磨成抹茶。
2004年第二次去日本,是有备而来的,专门学日本茶道。和当地的茶学老师深入交流,从点茶器皿——茶瓶、茶盏、容器等开始研究。感觉到点茶的玄妙。回来之后就有方向了,开始从原料开始研究。因为工艺的改良,茶叶的品质也有变化。
从2005年开始,选择各种茶源。绿茶、乌龙、白茶、红茶各种做试验,先是绿茶获得成功,乌龙茶加工遇到一些阻力。因为乌龙茶的原料比较粗老,纤维素的含量比较高,加工困难比较大。不过乌花茶的茶汤不会变色,几十斤的成本茶才能做出一斤茶,不过可以重复利用,茶汤很稳定。绿茶比较容易氧化变色。乌龙和红茶都用得比较多。
P:茶百戏现在怎么推广?只能在你的会所看到吗?
Z:因为原料成本很高,成品茶很贵。古代茶百戏是跟黄金等价的,一块是三十万钱。现在成本一斤也要好几千块钱。因为这个技术2009年才恢复,目前还在开发,之前只有文字成果,现在我是不断地尝试,让图案更加丰富,我也不断地让技法更加娴熟,应用的范围更广泛。
P:等于这个茶的文化价值更重于它的饮用价值。
Z:如果这个技术没有恢复,人家看古代茶百戏的解说只能像听天书一样。现在我们恢复了古代的点茶文化,它在视觉上是独具一格的,只有它才能在茶汤中显现文字和图案,是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茶汤的图案是可以变化的,搅动一下就可以变幻莫测,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欣赏需求。同时茶汤也是可以喝的,也能做成各种口味。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点茶法中的茶汤矿物质要远多于泡茶法,营养价值、保健价值更高。
P:茶汤看上去很浓。口感怎么样?
Z:视觉上看着很浓,因为用的是茶粉,颜色比较深。实际上喝的时候不会,就像米糊、咖啡一样,它的浓淡可以自由调配。
P:单只用茶和水,怎么做出各种图案效果?
Z:这就是它绝妙的地方,茶汤搅拦之后会产品泡沫,泡沫有深浅,通过搅拌自然形成图案。
P:图案制作本身很难控制吧?
Z:这需要不断学习,做之前要立意构图,纸上的功夫当然也少不了,要有手绘的基础。我从小就学绘画,一直喜欢艺术。国画、素描,有一定基础就可以,主要是线条表现,不存在彩色的问题。
P: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泡茶方式了。你这是另一种茶文化——
Z:实际上中国茶文化,在唐以前是煮茶吧,原料是团饼绿茶,要喝的时候是先捻成茶粉放锅里煮,像煮咖啡一样。到了宋代就变成了点茶法,水要烧开,茶粉放到斗笠盏冲泡,搅抹起泡沫,喝的是它的泡沫。到了明代,朱元璋觉得成本太高,就弃了龙船凤饼,直接采用散茶,用开水冲泡,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泡茶法。现在饮茶都是采用泡茶法,汤是清流通透的,饮用方法很简单,只喝汤不吃茶,利用率太低,只有1/3到1/4的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喜欢方便的直接泡茶喝,喜欢文雅的人享受茶道。有时间的也可以欣赏、品鉴一下点茶。
P:点茶法各种品种的茶叶都可以做吗?
Z: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乌龙、白茶、黑茶)都可以做,比如龙井茶是一种散茶,我不需要用它的一边炒一边压扁的工序。我现在原料拿来了都是自己做的工艺,这样才能保证演示效果。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即可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
篇3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茶道讲师。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茶网主笔。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只眼”作者。
著作:《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西班牙
喝茶要到喝咖啡的地方,马德里市内露天咖啡座顺带供应茶,吃Tapas(Tapas是西班牙饮食国粹,常是一碟菜配块面包)的小酒馆也有茶,都是袋泡红茶,呈现方式要视那里格局大小以及收费而定,较高者用瓷茶杯托组、茶匙,上桌时茶包已在杯里,热水浸泡着,味道浸好了把茶包取出放杯托边缘,餐桌上有糖瓶、奶罐,要调味的话自己加入茶中,用茶匙搅拌后喝。
较大众化的便是一个没有打开的茶包置杯外,用纸杯盛装热水,一起交给买茶者,买茶者自己打开茶包投入热水里,糖和奶粉是纸包装条状形的,撕开倒入茶中调味。
为何侍应生不将茶包直接放入热水中才供应客人呢?一说喝茶者可自己拿捏浸泡时间,但也有可能为了节省人力。
马德里有正式吃下午茶的茶室,比如有家名为Living in London,有30种以上茶叶供选择,它特别强调“late-afternoon”即“很迟的下午”,表示它依照英式传统下午四时才开始,2人1顿的英式下午茶收费20欧元,包括茶叶有“Chelsea”红茶,二层点心架上有温热司空饼、奶脂牛油、果酱、三文治、羊角面包与曲奇饼。但这种茶室似是为了应付游客所需,本地人去消费的极少。马德里的火车站可找到茶店,店里除了红茶,也有几饼普洱。大众喝葡萄酒的习惯较多于喝茶。
葡萄牙
葡萄牙是欧洲茶文化滥觞之地,葡萄牙天主教神父Jasper de Cruz于1560年在中国传教时曾写过有关茶的信回家,这是欧洲最早记载茶的文字,也是最初饮茶的资讯传播与开发期。那时葡萄牙人与远东的贸易路线是这样,他们从澳门获得中国茶叶运到里斯本,然后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运到法国、荷兰等国家。及后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za of Portugal与当时英国国王Charles II结婚,从娘家带去很多茶叶陪嫁,更是英国下午茶形式形成的重要契机,但拥有悠久历史不代表现在的葡萄牙茶风蓬勃。
里斯本、巴塞隆拉市内没有什么专门喝茶的茶室,想要喝茶的话,小酒馆或咖啡座有供应袋泡红茶,或在家里自己泡来喝,市内有商店可找到精美的有柄瓷杯及杯托组,和置放已经泡过水的茶包小瓷碟。
用餐后一般有“咖啡或茶”提供的习惯这里并不通行,餐厅通常从头到尾喝葡萄酒。倒是无论大小旅馆的欧陆式早餐天天都有“咖啡或茶”的陪伴,普遍用Lipton品牌,各种风味的红茶,一包包排列整齐,一排排盛装在一个木盒子里,精致可爱。
有家豪华酒店在葡萄牙马德拉岛上名为Reid’s Palace,有真正英式下午茶提供,消费的多是游客,在传统的休息室和露台上进行,有很好的瓷器与茶叶,有精致的如手指般大小的三文治、司空饼和蛋糕,每人收费32.50欧元。特别请求来喝茶的客人:请注意,为了让我们的下午茶精致而隆重地进行,我们恭敬地请您穿着正式服装。请避免穿着短裤或运动服。
荷兰
Dr. Thomas Short于1730年在伦敦发表的论文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初(17世纪初)是用一种名叫Sage的药草与中国交换茶叶,一磅的Sage药草换三磅茶叶。
荷兰是欧洲地域最先做起茶叶贸易的,茶叶昂贵罕有,与姜、糖一样成为新的香料品项,要从药剂师手上才能购得,直至1675年,茶叶才变成荷兰食品商店里的常见食品。
荷兰人率先在旅馆附属的餐厅提供茶、简便茶具及热水装备给住客,让他们可以提着在旅馆附属露天小酒馆的花园里泡茶喝,算是欧洲地域喝茶先锋。
后来由于种种政治与经济因素,1826年间,荷兰在当时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印尼)开辟茶园种植茶树生产自己的茶叶,到了1892年,荷兰大部分茶叶进口自印尼,是欧洲地区除了英国在印度以外,另一个自制自供自给茶叶,改变茶业生态的地方。
如今阿姆斯特丹仍然遗留着强烈的茶文化痕迹,街上的精致生活用品店可找到一些旧瓷,有柄茶杯及杯托组。街道上很多商店的橱窗也用茶壶(瓷质或铝质)做装饰。离市中心火车站不远处有个爱茶者开的店,一层卖茶叶,都用日本收藏过来的老茶桶装茶叶,还有一块用来展示旧茶具的空间,供客人参观。
如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变作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校舍,往日用于运载茶叶的帆船则陈列在该市帆船博物馆。这些都变作一段段历史或一个个古董,供陈列用而已。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的感情似乎已经消失。在识途老马的带领下,可找到一两家精巧优雅的小咖啡馆,下午时分供应咖啡或午茶与点心,往往很温馨,像走入朋友的家聊天的样子,但是不是在“喝茶”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注重的是聚会。
一般在街上可买到的茶,就是一个纸杯装热水,另备一个未开封的茶包。
直布罗陀
可在咖啡座点茶喝,多以有柄白瓷茶杯及杯托组呈现,奶罐糖罐摆在桌上,如有需要自行加入调味。
比利时
比利时一般大众并不热衷喝茶。它出产巧克力,故此在布鲁塞尔城有家酒店名Hotel Amigo,在他们的酒吧,每天下午3时至5时半供应下午茶配套,以茶与巧克力为伍制造新风格来吸引游客,茶叶:Mariage Frères混合红茶,茶点:巧克力慕斯,馅饼,布魯塞爾威化烤饼,speculoos曲奇饼、三文治,茶以外还加上热巧克力,每位19.90欧元,如再加一杯葡萄酒或香槟,每位29.50欧元。当地Neuhaus巧克力品牌曾出品以茉莉花茶、普洱茶、荔枝红茶调入巧克力作为新口味巧克力。
篇4
画家简介
金申,回族,北京人,“”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87-1992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1996年7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著作有《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佛教雕刻名品图录》《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的寺庙与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第一、第二辑)等二十余部,二百余万字。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
近年来重整旧业,喜画禅僧及草原题材,画风独树一帜。
自序
我从小酷喜画画,真下了苦功。画累了就喜欢看文史书,结果书越看越多,画越画越少。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没干本行,反而搞了几十年文物考古,特别是在佛教美术史和佛像鉴定方面被人所承认。美术扔了几十年,有时候看见别人画画就手痒。
篇5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篇6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使得传统戏曲符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面临生存危机。国外通常采用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生活、现代传媒相结合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时尚化改进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危机。就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的现代设计而言,可将现代元素引入戏曲符号的设计,将传统戏曲视觉符号整体现代化、时尚化并引入现代传媒,或对之进行卡通动画演绎,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在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中找到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道路。
中国传统戏曲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脸谱、服饰、道具、姿态等审美元素,它们曾经广为人知,但随着现代传媒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冲击,这些视觉符号和视觉语言正在逐渐远离民众的视野,巫待保护与发展。
一、传统戏曲文化视觉符号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流行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交流平台的演变,使中国传统戏曲失去了原本肥沃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平台。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越来越难以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使得传统戏曲符号远离消费者。随着观赏方式的网络化和审美取向的现代化,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熟悉现代电影、电视、网络中传播的艺术形象和视觉符号,如网络聊天中所使用的表情符号等,也更习惯于使用现代动漫中夸张变形的图案。在现代传媒设计中,设计师也更倾向于使用更现代更富于科技感的设计元素,而传统戏曲中的面具、脸谱、服饰、花纹、布景等视觉符号则随着传统戏曲的衰落而很难进入设计师的视野。
二、国外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应对危机的策略
1.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日本的茶道花道不单单是传统文化,更是高雅艺术的代表,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欧洲的歌剧交响乐表演以及美国的传统百老汇表演也同样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从而带动了整个艺术行业包括其传统视觉艺术元素在现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2.将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带入主流传媒
韩国更热衷于将其韩服文化以影视时装秀的形式推向世界。他们在把握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后,寻找到与新兴艺术形式结合的方法,使其以更有魅力的变化了的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使传统文化及其视觉符号在脱离固有基础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并发展下去。
3.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时尚化的改进
在传统文化相对弱势的东南亚各国,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将他们过去只有祭典和重大事件中才会出现的传统文化形式演变为融合高科技的庆典表演,将舞蹈等表演元素通过商业运作介绍给各国游客,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三、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的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具有传统美学的视觉语言特点。传统戏曲中,华美的妆扮、程式化的舞台、扎实的唱念坐打功底,创造了一系列精美的演出艺术,其服装、面妆、道具、姿态、布景等传统戏曲的视觉符号,都可以与现今舞美、人物造型等视觉设计元素相互借鉴。
1.将现代元素引入戏曲视觉符号的设计中
布袋戏源出传统戏曲,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艺术形象。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戏偶的形象还引进了日本和美国的漫画人物、芭比娃娃、球形关节人偶,以及来源于电影、电视、动画片、博客、网络视频等媒介中的非主流艺术形象。但如果只是简单模仿时兴的媒体视觉符号元素,反而会丧失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所以,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可在保留传统元素代表性符号的基础上,将现代元素引入戏曲视觉符号的设计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如图1把传统的戏曲人物(1)进行重新设计,融入现代网络动画中的艺术元素,就成为具有传统视觉符号却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2)。
2将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整体现代化和时尚化并引入现代传媒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程式,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既用法谨严又丰富多采,从而使京剧视觉符号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将京剧题材中的视觉符号运用于壁纸、QQ表情、MSN动漫传情、动漫剧集等方面。图2是招财童子设计公司推出的现代京剧系列—我挂帅,将传统京剧的视觉符号作了时尚化处理,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而富有时代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将传统戏曲视觉符号进行卡通动画演绎
篇7
论文摘要:在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日语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探讨。主要从教室的配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El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对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作了构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1)传授El本语言文化知识;(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目的是使学习者透过语言看到El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一步了解El语和El本社会,为将来与El本人实际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只要学会该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就可以掌握该门外语。但是很多学习实践证明只掌握这些还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笔者就经常听到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语言层面不懂,而是对日本人的表达、想法不理解。如果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系统学习,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失误。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日语能力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时外语能力与语言文化知识并不成正比,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语言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外国人交流。如果虽然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能不说是外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引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强调在日语教学中要引人“文化教学”,除了从初级日语教学就融人“文化教学”外,有的还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开设了‘旧本语言文化”选修课。我校在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在担任此门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课程的构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日本语言文化课程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开展在语言教学中引人文化教学,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日本语言文化课程的理论发展
首先谈一下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门边缘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创立了“生成语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在1970年抨击Chomsky“语言能力”的同时,指出“语言能力”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即语法部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指出“交际能力”即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家Byram指出语言文化综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文化经验四个方面。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文化语言学。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北外胡文仲教授编写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关世杰教授也著写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方兴未艾,一般的大学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语用学”等课程。而且召开了多次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
在日语教学方面,一些研究日语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语行动论》一书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日语体现日本人行为规范方面和日语的非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统称为“日语行动论”。
在中国日语教育界,随着日语教学改革的深人,也逐步开始加强了日语的文化教学。每次中国日语教学研讨会都有一些关于日语文化教学的论文。同时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专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扩充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宏观方面指出了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汇、语法以及发音教学的同时,必须引人语言文化教学。
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开展
1课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即: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点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教室布置。如下图。
A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授,因为这种教室配置适合于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听解。
B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二第三阶段的教学即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以及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气氛自由开放。
2.教材的选定
教材的选定编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具有权威性的日本学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国学者的关于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容;其次,侧重文化对比,特别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论和日语行动论的内容。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执行,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其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关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内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积蓄一定量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传授、点拨,完成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室里也可装饰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东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气氛。
具体的教材内容如下:“(
)”内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点—日本語的な内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缩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叙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礼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语言交际离不开话语的背景知识,各民族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理解语言的意思,往往会产生文化误解。笔者就举出亲身的经历说明。在一次宴会上,我们外语学院老师聚会,因为外教是初次来到我校,还未与院领导见面。当宴会进行到一定的时候,笔者有意把外教介绍给院长,外教却这样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笔者听后产生了错觉,“今天是第一次,对,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绍给院长。”而外教却没有去的迹象,这让笔者茫然无知。这之后笔者再次问到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时。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种委婉的回答,其实后面他要想说的是:“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长见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领带,穿好西服再见面为好。”那么,从这次交际中我们又能得到何启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语言层面的意思,如果光从话面去理解,很容易产生文化上的隔阂,在场的还有一位日本人,这位外教这样说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读异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社会讲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维方法。交际过程中,对于对方的言语,往往通过捕捉“言外的信息”,以达到默契,来完成交际。但是中国人却觉得省略得太多,变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国人看来这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翻译界对此徘句也是反复研究。但似难找出合适的翻译。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来进行翻译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一徘句,我们可以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联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在日本人内部的交流中,日本人总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已习惯于表达方式,但在外国人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象徘句一样仅仅5个字或7个字就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就很有必要。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讨论,在课堂上提出了关于日语中主语省略的问题,举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几岁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语中主语经常省略。同时谈到自己在使用日语时,常常喜欢以“我”开始,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却常常省略主语。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调查的同时,指出日语的省略是由于日语与汉语或英语不同,是主要依靠语境来相互交际的一种语言。同时它也导致日语的“あいまい”,这种“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外国人却觉得“暖昧”,是因为外国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间在邀请对方看电影、吃饭时,如果不想去,会说:“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就会心领神会,不再强求对方。而中国人或欧美人就会很明确地问:“你去还是不去”。所以与日本人交流会觉得日本人表达“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国人交流,会觉得外国人太“直率”。并同时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维定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许多语境下日本人之间都是通过“察才”来完成的。在日语中当面直接指出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而“暖昧”的表达却是一种美。
(3)教学案例三:非语言交际(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语行動 立礼)
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的时候除了语言交际,同时也存在非语言交际,必须注意交际时的“体态语”,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鞠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会话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体态语”的教学,其实“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一样重要,例如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来交往,这样教授学生鞠躬的交际习惯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为三种类型:低头的角度为巧度,日语叫“会积.,,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种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场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还有另外一种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贵客人的时候。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授会话课时,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学习初次见面时,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学生虽然n里能够流利地说:“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们的姿势确是千姿百态: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学生两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裤兜里,可能学生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但是我想这种姿势如果不在学习阶段加以纠正,那学生毕业与日本人交际就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出日本人的姿势:鞠躬时,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按照123的次序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与欧美文化不同,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目光应避开对方,这些“体态语”,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时是与日本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指出与日本人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兴,最好要先打电话,和外教约好才行,突然造访会使对方不悦。虽然不是非语言交际,但也是语言交际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在评价学生的准备的同时,指出了解日本人的习惯同样很重要,同时指明“体态语”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眼神方面,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与欧美文化有所区别。日本人的点头与中国人的点头,日本人只是表示在听,中国人则表示同意。同时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语言文化,其实习惯上的不同,同样很重要。通过这些点拨,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并且让文化融人到学生自己的血液之中。
篇8
[关键词] 日语影视;场景;分类方法
笔者认为:日语影视作为一门融“影”和“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不仅让日语学习者在身临其境的语境中学到“鲜活”的日语,而且能让日语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思维和日本文化,可谓是一本形象、生动而有纯正的日语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教科书。但针对不同水平的日语学习者选择与之相应的日语影视作为教学资源绝非易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动画来提高学习兴趣。但对于具有中级或高级日语水平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日语影视作为教学资源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其激发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到对工作实用性强的工作日语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果仅选择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的话,不能让学生学到工作方面的敬语,这是由动画片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笔者认为:“初级阶段多看日本动漫;中级阶段多让学生观看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题材的日本电影或电视剧;而到了高级阶段,则多让学生多看日本人工作题材的日剧。”本文探讨的对象设定为中级日语水平的学习者。2010年热播的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共12集,由导演耶云哉治、为川裕之、 齐藤雄基执导,演员仲里依纱、 青木崇高、 原田夏希主演,讲述了日语学校的新进教师嘉纳春子和她的9名个性丰富的外国学生发生的故事,是一部融语言与文化学习为一体的影视作品。正如主演仲里依纱所说:“通过拍摄这部作品,也能让我对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一遍,对我来说很有帮助。”这说明该剧对学习日语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如何把这样很有价值的日语影视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围绕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考察对象及方法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它的情节和细节很多,但并非所有的情节都对日语学习有帮助,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情节或细节都有必要转化为教学资源。但作为教学资源能加以有效利用的场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比较合适呢?既然是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实用的语言和文化。为此,本文只将对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社会及跨文化交际有重要帮助的情节纳入考察对象。比如第一集中的“春子老师讲解日语数量词的用法”这一场景对学习日语语言有益,故将其纳入了考察对象,而“鲍勃从电车跑到教室”的场景只是作为连接剧情的一个情节,故不纳入考察对象。在考察方法上,笔者首先全局粗看,再反复细看,并以“语言、文化、社会及跨文化交际”这几个关键词作为标准来选择出所有的情节。其次对所选出的情节进行反复思考并进行如“语言及其运用”“日本社会”等情节命名。最后再进行教学资源化的分类处理及详细分析。
二、考察的初步结果
根据上述考察对象和方法,笔者在参照《日本事情》(佐佐木瑞枝著,陆泽军、赵军民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和《日本国概况》(姜春枝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的基础上并结合剧情的内容,对该剧共12集的情节进行了切割和命名,总共切割出了45个场景。比如“日本人及其生活”一名,就是借用于《日本事情》一书。而“语言与教学”和“语言及其使用”等命名是笔者根据场景内容和教学资源化的需要来进行命名的。现按命名的种类将其代表场景作如下列举:
(1)“语言及其教学”项目,其代表场景:日语数量词的复杂性;
(2)“语言及其使用”项目,其代表场景:“~になります”等日语 “手册化”现象;
(3)“语言与文化”项目,其代表场景:姓名的意思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的不同理解;
(4)“日本社会”项目,其代表场景:不同国度或地区对赌博行为的不同规定;
(5)“日本人及其生活”项目,其代表场景:春子老师和花岗组组长的相互道歉折射“亲分”关系;
(6)“日本文化”项目,其代表场景:从“茄子”和“黄瓜”来透视日本玉兰盆节迎送祖先的文化;
(7)“跨文化交际”项目,其代表场景:从“化”等现象看外国人的日本化倾向。
三、教学资源化的分类及分析
在对整个12集的剧情进行切割和命名后,笔者又根据“语言”“社会”和“文化”三个关键词,进行了单元化分类,并举例对把情节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语言方面
在语言方面共有19个场景,占42%,由此可见该剧对日语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它又可细分为了“语言及其使用”“语言及其教学”两个项目,分别为9个和10个场景。所谓“语言及其使用”是指留学生或日本人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情况,这对学生来说,可以提供一个“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说法才合适”的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而“语言及其教学”是指春子老师在给留学生讲授各语言知识点时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手段和剧中所配的各种历史图片,这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某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而习得某一语法现象。而对教师来说,可以借鉴其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就“语言及其使用”中的一项加以举例说明:
情景举例:“~になります”等日语敬语“手册化”现象(语言及其使用第2集)
情节描述:在春子老师对敬语的相关语法讲解后,戴安娜对“お食べください”的说法感到不解,于是引出了“打工敬语”这一概念。对这一问题,作为老师的春子也不知道,于是带领学生到戴安娜打工的店去亲自学习。在打工的店里,服务生在给顾客上菜的时候说出了如“マ`ポド`フになります”和“お物は大丈夫ですか”等类似的打工敬语。于是戴安娜提出“日本人为什么要用错误的敬语”的疑问,甚至和店内的日本人服务员发生了口角而差点被辞退。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本情节仅是第二集中的一个情节,和它相关联的还有3个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呢?首先,可利用相关视频软件和录制软件,分别对各情节进行分割以达到各个情节可以独立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教师在反复试看之后,对每个情节都设定相关问题。比如本情节就可以设定诸如“为什么‘マ`ポド`フになります’虽然不符合语法但却被广泛使用”“使用‘打工敬语’的原因及背景”等问题并在教案上写出相应的答案。然后再将本情节播放给学生观看,之后,再问学生在观看后对情节是否有疑问,看学生的疑问和教师设定的问题是否相同或者有什么差异。进而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意见在全班发表。带着疑问,学生在观看其他情节的时候自然就会很留意情节中的每个细节,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言之,就是把各情节从整体剧情中独立出来,然后又让学生从独立情节回到整个剧情中观看。即让学生在独立情节中猜想整体剧情,在整体剧情中理解各独立情节。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自己课前设定的问题进行汇总,进一步查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并文字化,最终转化为日语语言学习的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即“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转化法。
(二)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共有11个场景,约占25%,它又可细分为“日本人及其生活”和“社会现象”两个项目,分别为8个和3个场景。所谓“日本人及其生活”是指日本人的想法、心理意识以及实际生活状况。而“社会现象”是指日本的各种制度、法律及留学生在日生活必须遵守的各项注意事项。现就“日本人及其生活”中的一项加以举例说明:
情景举例:从留学生日本神社的参拜体验看日本人的神社观(日本人及其生活、第十集)
情节描述:毕业前夕,春子老师带领留学生体验日本神社的参拜礼仪从而了解日本人的神社观。这个情节相当长,约计21分钟。其中涉及了“如何进入神社”“参拜神社前的礼仪”和“日本人的抽签信仰”等日本人及其生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个小学生因抽了一个“下签”而把它系在“祈祷区”后,被留学生摘掉,从而引发该小学生的强烈不满,最后在春子老师的劝导实际行动的感召下,最终相信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由于此情节是一个真实反映日本人参拜神社过程的又属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中一部分的生活写照,则最好不要将其切割成几个情节。但教师可根据情节的情况自行设定中途暂停。在暂停时,可向学生提出事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同时提出设想性的问题供学生在观看后面的情节时主动寻找答案。但教师提出的可以是在剧情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课后在翻阅大量的书籍中寻求答案,并让学生将相关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在全班发表。最后由教师做评讲,进而把该情节的相关疑问的答案进行汇总,形成日本人在参拜神社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及神社观等方面的解疑大全,最后转化为能让学生了解日本人神社参拜相关的、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即“整体播放―问题设置―全面汇总”转化法。
(三)文化方面
在语言方面共有15个场景,占33%,由此可见该剧对日本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又可细分为了“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个项目,分别为6个、3个和9个场景。所谓“日本文化”就是指诸如“茶道、祭祀、神道”等方面的传统性的现象。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留学生们在日本生活的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交流障碍及其克服交流障碍的方法等现象。所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是指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影响等现象。现就“日本文化”一项举例加以说明:
情景举例:从“茄子”和“黄瓜”来透视迎送祖先的文化(日本文化第5集)
情节描述:因中国人小王将房东家用来迎送先祖的茄子和黄瓜吃掉后被房东赶出家门,最后在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问题得以了解决。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该情节从小王吃掉房东的茄子和黄瓜来看,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点滴,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却是日本人迎送先祖的风俗,可以提升为一种文化。作为外国人的小王在异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跨文化冲突”。如果仅看此情节的话,就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房东仅为一点茄子和黄瓜而把小王赶出家门。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则可以把该情节单独割取出来。而另外一个和此相关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克服办法的情节,则可以在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后再播放给学生观看。这就可以按上述“语言方面”的情节割分法进行场景切割,从而转化为“日本人祭祀文化”专题及“跨文化交流障碍克服方法”专题的教学资源。即“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转化法。
综上所述,欲把一部影视作品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上述“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和“整体播放―问题设置―全面汇总”等转化法。但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必须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并从学生学习“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具体考究。本文由于仅对很少一部分情节进行了分析,故今后要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各作品大量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影视作品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方法及其转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桑宇芳.高校外语教学电台的数字化[J].外语电化教学,2003(05).
[2] 孙玲.英文电影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22).
[3] 张津海.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04).
篇9
目前福鼎是全国10大产茶大县(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几百年来,85%的福鼎白茶供出口,并深受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欢迎。近年来,福鼎市政府和企业敏锐地认识到,要引导国人认识白茶,才能真正树立起“福鼎白茶”的金字招牌。于是,福鼎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开始为复兴白茶努力奔走,一座座书写着福鼎白茶振兴征程的里程碑像接力棒一样在福鼎人手中传递着。
2006年1月份,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白茶之乡”称号;2008年6月,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上,与会的国内7位著名茶界专家一致形成《福鼎白茶共识》;7月,福鼎市政府与中国人民三仪仗队共同签订《军地共建协议》,福鼎白茶成为三军仪仗队特供用茶;9月,福鼎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是福建省惟一获得该称号的县市。11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鼎白茶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4月,福鼎白茶品茗会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
有人把白茶比作茶中仙子,因为她的清雅之风能为人洗去世俗的尘埃;有人把白茶说成茶中奇葩,因为她是云遮雾锁的太姥山孕育出的最奇瑞的茶品。白茶的名气似乎不及绿茶,但其滋味香气却能让人倾心难忘,她有魅力,有内涵,还有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仲夏湖滨,雅韵白茶――“我喜欢・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
陈 曦
酷热的天气里,弥漫着清雅的茶香。6月20日,在福州西湖畔的易安居里,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农林大学、福鼎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我喜欢・我健康”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给榕城的茶友带来了些许清新的凉意。省人大副主任马潞生、老领导何少川、林强、陈增光,宁德市长陈家东、副书记唐颐、宣传部长林鸿坚,福鼎市长倪政云等各级领导,以及茶界专家骆少君、韩驰、孙威江等参加了品茗会。据悉,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今年将在福建宁德举办,茶博会将在福鼎设立分会场,此次品茗会是福鼎市提前为茶博会作的“热身”宣传。
福鼎白茶 榕城斗茶
上午,福鼎白茶斗茶赛首先在易安居金鳞小苑举行。此次斗茶赛福鼎市共有24家茶企业分别提供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等三种茶样参与比赛。由茶叶界专家骆少君、韩驰、孙威江、陈郁榕、刘宜渠、陈金水、方华英等7人组成的专家组和70位榕城茶人组成的茶人组对茶企业参赛的白茶和红茶产品轮流品尝。最终,福建省郑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亳银针、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福鼎市天毫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琳工夫等三种茶获得首届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红茶斗茶比赛的最佳口感奖。
品茗竞猜 无我茶韵
当日下午。天气炎热。却丝毫没有影响参会者的心情,无论是参展企业还是茶友们都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参展的24家福鼎茶企纷纷展出了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琳工夫(红茶)3款茶品供参与的茶友品茗交流竞猜。只见各个茶友游走于展示桌前,或慢慢品茗,或轻闻杯盖,或仔细观察叶底……都在细细体味白茶的清雅茶韵。
下午4时许,金鳞小苑的参天古树下,数十位茶友席地而坐为无我茶会做着准备。茶友们自带的茶具都各有特色,其中还有一只脚印造型的脱胎漆器茶具。茶友陈先生说希望借茶来弘扬福州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
歌舞共欢 香飘两岸
月色下,西湖湖畔依旧热闹非凡,来自海峡两岸的茶人应邀参加了易安居金鳞小苑里“2009福鼎白茶仲夏品茗文艺晚会”。福鼎市领导首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福鼎白茶的悠久文化历史以及近年来福鼎市遵循“自然、健康、和谐”的兴茶理念;随后国内知名的茶叶保健专家韩驰女士就白茶的营养保健功能做了详尽的解释和推荐。
随后的文艺表演高雅精致,以福鼎白茶“清雅健康”为主题的特色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情喝彩。听着福鼎籍歌手演唱的《你会爱上它》,品饮着手中清雅淡香的白茶,两岸的茶友深深地醉忘在仲夏的湖滨。现场的一些茶友表示福鼎白茶味道清新淡雅,特别适合夏日饮用。
寻白茶
伍世泉 茶痴老农
近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和白茶大面积扩产,珍贵的白茶开始回归国内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我们品赏白茶“银妆素裹”的美姿和“清醇鲜爽”的汤味时,可别忘了她曾出身寒门,曾千年孤独,曾至尊无上,也许,最初的白茶是远古时期太姥山人和其它茶区的人无意问共同创制的,但引以自豪的是,最终保存这项技艺并据此创制了现代白茶的还是太姥山人。
茶叶中的活化石
陆羽的《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得出了茶起源于远古的结论。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老母(另一说是尧帝的母亲),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乡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剥去此传说的神话外壳,结合现实中的证据,不难发现该传说其实承载着太姥山先民远古时代就识茶用茶的信息。
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发现太姥山上有野生古茶树群落,而且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并得道升天的鸿雪洞附近就生长着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大毫茶就是移植于太姥山中;太姥山区自古就有收藏晒干的茶芽(即“针茶”)用于治疗麻疹的民间验方,进一步说明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远古时代,以太姥娘娘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中原古人类一样,发现茶并懂得用茶治病。
因为茶的鲜叶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开始有意识将鲜茶晒干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此时应不晚于周朝,因为周朝还专设24名茶官“掌以时聚茶”。这种保存茶叶方式,茶学一代宗9币陈椽教授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也认为“与现今的白茶制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并推断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的最早发明是白茶”。古人这种用晒干方式制成的茶,我们不妨称为“古白茶”。这种“古白茶”不但福鼎太姥山区有,而且也出现在四川华蓥山区。当地称作“红白茶”。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制茶工艺创新,从两晋南北朝起,茶便褪下了它的神秘面纱,逐步进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朴实无华的“晒干叶茶”着实让食不厌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国人产生了审美疲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绿茶和后来创制的其它茶。
太姥山人保存了古白茶制法
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区在茶业发展历程中。引进过绿茶、红茶、花茶等制茶工艺,并延续至今。但值得庆幸的是,古白茶并没有因此在福鼎湮灭。那些隐身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太姥山山民和僧侣们,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仍执著地沿用 晒干或阴干方式制茶自用,无意问将古白茶制作工艺保存了下来,并默默延续了千余年。山民这种自制的茶,俗称“畲客茶”、“白茶婆”。保留至今。今天,太姥山山民们将这种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清爽,而且久置不馊。是夏天防暑良饮。太姥山区还有一项民俗,清明祭墓时顺手采摘一些茶叶芽芯,回家后放在灶台烘干,留作“退火”之药,其成品类似白毫银针。
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记载是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其实,这句话也不是陆羽的原创,他是从《永嘉图经》上摘录来的,《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可惜已经失传。陆羽的这项记载,让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时就已被外人所知。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被称作“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末清初时,太姥山茶(尤其是绿雪芽)的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另外,明・陈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
福鼎创制了白毫银针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白茶中的上品白毫银针创制于福鼎,据《中国名茶志》一书介绍,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1857年,福鼎借助太姥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艺,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鼎大毫茶制白茶芽壮、色白、毫显、香高、味醇。据《福建地方志》记载,政和县到1880年选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种,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两地生产银针时间相距约80多年。
清朝后期,国内外红茶市场风云突变。英国红茶的市场份额被印度、锡兰挤占;国内的祁门红茶又异军突起。此时的福鼎茶商决定另辟蹊径,改做白茶。最初,白毫银针是用以拼配红茶出口的,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欧美人士饮红茶时加入少许白毫银针用来增加美感、提高档次。海外携万金来购白毫银针的豪贾巨富说:英女王伊丽莎白对白毫银针情有独钟。特别指定要饮此茶。“搭车出口”的白毫银针很快便打开了国际市场,之后白牡丹及其它大众化白茶陆续开发出来,但白茶产量仍少,故一直作为特种茶专供出口长达百余年。1936年,有“当代中国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倡导成立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督局,同时在福鼎的沙埕设立茶叶检验办事处,专事茶叶的进出口商检业务。当时福鼎产的“白琳功夫”红茶和“白毫银针”白茶已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产品出口到2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中述:“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之后传到建阳的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福鼎茶业史表明。福鼎自采用福鼎大白茶创制白毫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1912年~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年~1921年受欧战的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时期。福鼎白茶只有少量的加工。1962年,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1963年,福鼎通过科学研究,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采用该技艺生产白茶。新白茶即新工艺白茶,是1968年研发的新产品。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初制过程在萎凋后经过轻度揉捻。外形叶张呈现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滋味浓醇清甘。
走进福鼎白茶村
慕名于柏柳村,倒不是因为其秀丽的乡野风景,而是因其诞生了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柏柳村位于太姥山脉的点头镇,与白琳镇接壤。这里山色旖旎,鸟语花香,自然生态极好。所在的地方不但是诞生蜚声中外的白茶良种的原产地,而且是太姥山域内最早成立茶业合作社的地方。因此,历来被誉为“福鼎白茶第一村”。
上溯自元明以来,柏柳村的家家户户就以茶叶为生。在过去经济落后的时代里,柏柳村周围以茶为生的茶农们,种茶售茶所能带给他们的生存保证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极其脆弱的。特别是每逢天下动荡,售茶销路面临断绝,茶农的生存就要面临绝境。如何能够保证茶路畅通,不受时局影响就成了历代茶农们梦寐以求的好事。在当地,历史上对此率先作出贡献的是民国年间的乡绅李得光、梅筱溪、陈织昌等人。
民国时期著名民主人士李得光(1902年~1981年)是福鼎点头人,他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是点头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名人乡贤之一。李得光在期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还首次与福建省政府茶叶局合作,成立了福鼎白茶合作社,保证了福鼎白茶销路的畅通,开拓了一条发展本地茶业的新路。
1939年,战争使国家时局艰难,以茶为生的福鼎茶农面临空前的困难,茶叶滞销囤积,茶价暴跌。作为福鼎茶叶主产区的白琳、点头和店下等地尤为严重。为了迅速使乡亲茶农摆脱面临的困境,经过反复思考,李得光决定作出一个大胆的尝试。他邀集本地最有影响的乡绅茶人梅筱溪、陈织昌等,一起分头发动乡中茶人,取得他们的赞同和支持,共同组建了福鼎白茶合作社。统一购销成品白茶。这种组织形式不但是国内首次,更具有前瞻性,还具备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性质。有了这种组织形式,既稳定了本地茶叶的价格,保护了广大茶农的利益,而且还使得茶叶的外销市场能够得到稳定和发展。
由于李得光、梅筱溪、陈织昌等乡绅茶人的共同努力,自福鼎白茶合作社成立的1939年,一直到抗战胜利,尽管社会动荡、战争惨烈,但是,福鼎各地茶农生产的白茶,仍然能够源源外销,使本地茶农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如今,李得光的家乡点头镇作为被国家推广为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的原产地,已经发展为福鼎市最重要的白茶产业基地和闽东最大的成品茶集散地。其新老茶业企业,已经发展到了120多家,每年的成品茶产量达到了6000吨左右,其中优质白茶占到总产量的82%以上。点头镇每年单茶叶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6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在茶叶产业发展的同时。分散经营、各自为价的现象仍然制约着当地茶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由福鼎市茶业协会林立慈、陈振团等人提议。在福鼎市茶业协会和点头镇政府的协助下,全体柏柳村民以八股的方式,恢复组建了福鼎市点头白茶农民合作社,重新展现了“福鼎白茶第一村”的历史风貌。新组建的柏柳白茶农民合作社,社址位于村庄的山岭脚下。由祖 厝改造而成。合作社以生产传统优质的福鼎白茶名品为主,实行白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从而带动广大茶农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茶叶发展新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说白茶
冯文喜 吴守峰 茶痴老农
福鼎白茶生产茶园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等17个乡镇。长期以来,福鼎高度重视无公害茶叶基地和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福鼎白茶“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的良好形象。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茶园3000亩:认证有机茶园基地12个,面积1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基地5个,面积3.9万亩,并有38家茶叶加工企业取得QS证书。
白茶制作工艺发端于福鼎太姥山,以白毫银针最为名贵,是太姥山纵横无数的石谷崖壑、水云溪涧酝酿出的泱泱中华最奇瑞的茶品。白毫银针,茶如其名,色白如银,细长如针。曼妙的茶香飘过云遮雾锁的太姥山脉,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
自古名山出名茶
福鼎,福祉鼎盛之地。
福鼎生态环境优异,天时地利,得天独厚。十分适合白茶原料的生长。福鼎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溪流纵横,水源密布。森林覆盖率为6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96%)。群山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似马蹄的独特地势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
“海上仙都”太姥山位于福鼎境内东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汉武帝命东方朔册封天下名山,太姥山列为36名山之首。名山出好茶,好茶耀名山。纵观太姥山中,除了蕙,便是兰,除了竹,便是茶。太姥山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闻名。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太姥山脉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奇草异木弥谷满岗,植被郁郁葱葱,景观绮丽多彩,土层深厚肥沃,茶园环境云雾缭绕,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根深叶茂。在太姥山脉较高海拔的多林、多云、多雾,有机质和微量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特殊地理环境的滋润下,孕育了千古茶茗。
孕育着灵山秀水的福鼎白茶回归到民间,体现出的便是最自然、最朴实的一面。在福鼎寻茶,必须走进翠郊古民居。这是当年福鼎吴氏望族的合院住宅。古民居建者系春秋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在北京城开茶庄,以经营白茶起家,富甲一方。古民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历经13年,耗资白银64万两,建筑格局巧妙,且脉络分明,纵横交错又横纵相连,有如一个古老的围棋大棋盘(长宽约70余米)摆设于幽谷之中,随时恭迎仙人神游于此时席地对弈。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庄严。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古色古香,堪称中国传统民居中观赏性、艺术性、历史性融合的瑰宝。
芽茶以生晒者为上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是创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从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关键环节,具有自然、科学、优质的特点,且集悠久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女性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太姥山的绿雪芽茶树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它生长于山中岩壑幽谷,浸濡于氤氲云雾,汲天地之精华,成一枝之独秀,历经千数百年,铸就福鼎白茶优秀品质。福鼎白茶制作原料品种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大白茶树叶片呈椭圆形,叶色黄绿具光泽,叶肉略厚,嫩芽肥壮,芽头密。大毫茶树叶形近长椭圆,叶色浓绿具光泽,叶厚而质地柔软,嫩芽梢粗壮长大,茸毛多而长。菜茶主要品种为歌乐茶,叶片呈水平着生,叶色深绿。叶质较厚脆,芽叶茸毛较多。福鼎白茶以上述3种良种制作。制品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回甘。
在传承古老自然的制茶法基础上,福鼎白茶现代制作技术向科学、自然、优质发展,采用不炒不揉的传统工艺,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体现自然、简捷的特点。萎调以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形式为主,自然萎凋程序为:鲜叶、自然萎凋、拣剔、烘焙;复式萎凋程序为:鲜叶、复式萎凋、拣剔、烘焙。白茶制作因天气因素分为在正常气候下和不正常气候下两种不同的初制程序,不正常气候下以“六成干”、“八成干”和加温萎凋3种初制程序为主,同时在正常气候制作工序基础上加进摊凉、复焙等工序。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萎凋,使茶芽自然缓慢变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影响萎凋的主要因素有:湿度、温度、空气的流通,温度决定叶子水分蒸发和有机物的分解和多酚类的氧化反应,空气流通加速水分蒸发,防止二氧化碳、氨气的积聚引起毒害以及供给氧气。同时,也要防止因萎凋而使叶绿素完全破坏。对萎凋程度加以掌控,不能使制品变黄、酚类物质过度缩合,从而失去毫香。因此,白茶制作工艺要求技术性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将大大失去实用价值。
三年白茶可当药
长期以来,诸多古今学者和专家都有一个期望,那就是赛如丹芪的福鼎白茶必须将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效造福于天下。随着当代人们对生命保健的越来越重视和茶为国饮的快速普及,做好做强做大福鼎白茶,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福鼎白茶的美妙和恩惠,已经是到了众望所归的地步。
自然工艺 陈年更佳
首先。福鼎白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作发酵处理和烘烤干燥,属于自然萎凋干燥过程。这种独特的加工方法决定了福鼎白茶成品茶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中对人体最为有用的丰富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因此,福鼎白茶才具有优良药理保健的内在特质。这是其它茶品所罕有的。
其次,福鼎白茶具有隔年保存、越陈品性越佳的特点。在所有六大茶类中。具备隔年保存,而且越陈品性越佳特点的只有福鼎白茶和云南普洱茶。其中,陈年福鼎白茶不但越陈越香,而且越陈药理保健作用越明显。在福鼎市太姥山域内的山野村落中,古往今来都以陈年白茶作为珍药使用。诸如四时伤风感冒、祛毒降火、头疼脑热等等,都用家藏陈年白茶治之,效果极为灵验。太姥山区多长寿翁妪,考之其因,其中就有常喝白茶的重要因素存在。因此,当地人们常将之视为养颜驻容和益寿延年的神丹妙药而加以珍爱。
“三降三抗”
近年来。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有关其药理保健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外诸多机构已经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国内同行也紧步向前。综合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可以将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功能归结为具有“三降三抗”的作用。所谓“三降三抗”即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荣冰的研究则表明,从白茶萎凋开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使其缓慢氧化和随着鲜叶水分的逐渐散失进行酶促 反应形成了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杏黄或浅橙黄的独特的品质特征。他指出,白茶含有的对人体具有特殊功效的功能性成分,如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茶黄素、茶氨酸等,它们对人体的效应主要表现为:提神、利尿解毒、抗突变、抗肿瘤、预防龃齿、降血脂、抗炎症、抗过敏反应、减肥等。常喝白茶,有益健康。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所长袁弟顺博士介绍,与对照样相比,1200℃烘干的白茶能显著减轻CC1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且高剂量处理的保护效果好于中、低剂量处理,表明白茶具有护肝效果,同时表明白茶加工工艺对护肝效果影响较大。他的研究结果表明,30℃烘干的白茶也能显著减轻CC1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长时间萎凋是白茶护肝作用的关键加工工艺环节。
链接:国外对白茶药理保健作用的科研成果
当代人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认知福鼎白茶的药理保健功效,最早起源于欧美。在上个世纪晚期,就有多家外国科研机构重视和研究福鼎白茶奇特的药理保健作用,并相继公开了其科研成果:
2003年第8期《茶叶信息》杂志摘译了美国权威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的报道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发现,喝白茶能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
2004年5月28日,美国《科学日报》刊出《白茶的杀菌效果比绿茶好》的论文。文中引述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米尔顿200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化学学会上,美国科学家、生化学家洛德克博士公布了他对白茶抗癌研究的结论:白茶预防癌症的作用比其它茶类强;而早先受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资助的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研究也表明,白茶是一种新的抗癌物质。在多项癌变实验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抗癌变特性。例如,能够不断抑制和缩小肝癌的肿块,提高其免疫功能。
2005年第18期《茶叶信息》则转载了英国权威杂志《最佳营养学》的推荐:多喝白茶有益于人体健康。
2009年5月4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古老的中国白茶能防治肥胖症。
“白茶(采摘茶树上最嫩的芽叶制成)中自然生成的化学物质能分解脂肪细胞,并阻止新的脂肪细胞形成。人们此前认为。白茶能强健筋骨,降低血压,还能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这一新的研究是生产保健食品的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进行的。发表在《营养与新陈代谢》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称,在白茶的种种功效中,还可以加上防治肥胖这一点。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的营养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了白茶萃取物对人体脂肪细胞的作用,发现脂肪含量下降了。温内费尔德说:“萃取物溶液使与新的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表达减少了。同时还促使现有脂肪细胞中含有的脂肪发生分解。”
在现代中国不是特别大众化的白茶因芽头满披白毫而得名,其价格通常是传统的红茶或绿茶的3倍。白茶制作工艺精细,仅仅用文火烘焙,不炒不揉,也不发酵,这样做有助于白茶较多地保留有益健康的特性。
要泡出一杯上好的白茶,非常讲究细节。专家们建议,每200毫升水中应放入一茶匙半的白茶茶叶。为了避免泡出不想要的苦味,水温不得超过80摄氏度。
品白茶
冯文喜 吴守峰 茶痴老农
目前,福鼎白茶制作选用的品种为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福鼎大白群体种、歌乐茶等)。其中。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1984年被国家农业部编号为“华茶1号”和“华茶2号”,为全国良性茶种。
福鼎白茶主要采用上述3大白茶良种,色泽翠绿或灰绿,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并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回甘。白茶属微发酵茶,其品质特征为成茶披满白毫,按产品质量和工艺特点,制品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4种。
白毫银针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肥壮单芽为原料,其制品外形条索肥壮挺直披毫,色泽银白,整齐洁净,内质香气清高,毫香持久,鲜醇嫩爽,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幼嫩肥软匀亮。
白牡丹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亳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叶张肥嫩,毫心肥壮,叶态伸展,芽叶连枝,叶缘垂卷,破张少、匀整,色泽灰绿,毫色银白,洁净,无老梗,没有枝条和腊叶,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毫香浓显。汤色淡杏黄,清澈,清醇清甜,嫩匀,叶底叶色黄绿,叶脉红褐,叶质柔软鲜亮。
贡眉(寿眉)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其制品外形毫心较肥壮,叶张稍肥嫩,芽叶连枝,叶整紧卷如眉,匀整,破张少,灰绿或墨绿,色泽调和,洁净,无梗和腊叶。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显。浅橙黄。清澈,滋味清甜醇爽。叶底柔软、嫩亮、毫芽壮多。
新工艺白茶
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其制品外形条索粗松尚卷曲,褐绿色,匀整,洁净。有嫩梗,内质香气略显板栗香,醇厚爽适。汤色橙而清澈,叶底匀整舒展。
白茶的观赏茶艺
福鼎白茶茶艺包括观赏茶艺和居家茶艺,观赏茶艺用于表演,体现其古朴、优雅;居家茶艺体现其方便、简洁。日本茶道繁文缛节、清规戒律甚多,远不及品饮白毫银针来得明心见性。让我们以一颗宁静、安稳、平实、和乐的心去品饮白茶,去追求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从而豁然开朗、脱胎换骨、重获法门,更加体会到林语堂先生的“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的心境。
兴白茶
雷顺号 林 斌 白荣敏
2008年,福鼎市茶园面积达2077亩,茶叶总产量1.62万吨,实现毛茶产值5.2亿元;涉茶产业年总产值达12.5亿元,其中白茶产量4000吨,产值4.8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81家,其中上规模企业3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品品香、天湖、广福、绿叶、誉达、莲峰等6家企业被列为“2008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稳中有升。
为了让历史名茶重新崛起,福鼎市紧紧抓住了白茶发展的良好机遇,把白茶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充分。福鼎人行动起来了。
千年茶乡的复兴之旅
2004年,“福鼎大白茶”注册为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2005年,“福鼎大白茶”证明商标通过注册。2007年12月,“福鼎白茶”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这是宁德市第一个国家级的名牌农产品。2009年2月,“福鼎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月,“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省文化厅审批,并上报国家文化部。目前,“福鼎白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随着“福鼎白茶”知名度的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福鼎白茶。也喜欢上了福鼎白茶,国内白茶市场在不断扩大,价格也水涨船高,但要争创中国名牌,形成像安溪铁观音那样的特色品牌,福鼎白茶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因此福鼎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国外畅销的白茶作为福鼎茶类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引导全市茶企业和茶农,共同打造“福鼎白茶”。
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福鼎市在打造“福鼎白茶”品牌过程中,主要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重视培训工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分期分批请专家到每个乡镇对茶农进行无公害栽培知识培训:其次是每个乡镇设立了茶叶生产指导站,配备茶叶技术员,加强科学管理茶园和安全施肥的指导。2007年,福鼎市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验收;第三是在所有农资供应点张贴严禁上市的化肥、农药黑名单,并加强工商检查,依法对出售高残农药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第四是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充分发挥21家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作用,鼓励他们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五是严把茶青质量,茶青采摘前1周进行监测,市里拨专款设立质监员,每个茶园随机抽样检查并公布结果,农残标准不合格的不得采摘。2007年以来。共被省、市抽检茶叶样品500多批次,100%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要求。福鼎因此被评为2003~2005年度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从1998年至今,全市抽检1万多批次茶叶样品,有98,5%批次符合欧盟标准。
目前,福鼎市在全国创办了白茶销售网点800多个,7000多营销人员参与推销福鼎白茶。在马连道,福鼎茶商开设的1D0多个商铺里,高档白茶供不应求。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说,近年来,白茶的国内销量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据悉,2008年福鼎茶叶的茶青价格比上年提高6.2%。茶叶销售价格比上年提高6.5%,茶农实现增收6000万元,增幅达6.2%。
两岸情 白茶兴
福鼎,地处闽台浙三省交界。与台湾基隆港仅隔142海里。福鼎台山岛历来是闽、浙、台三省渔场,改革开放之后,沙埕港曾是福建省最早的台轮停靠点、对台贸易点和对台劳务输出点。由于福鼎与台湾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经贸往来历来比较紧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福鼎市对台招商引资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与台商的合作更显频繁。目前,除了农产品、工艺品等方面合作外。又拓展高档茶具、茶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鼎就与台湾合作发展茶叶生产。当时,福鼎引进了3家台湾茶业等农业合作企业。在店下镇投资创办登山农业开发公司等。生产寿山石和台湾乌龙茶并开发福鼎白茶产品,福鼎店下镇溪美村成为台资企业基地。近年来,福鼎市围绕做强做优白茶产业。与台湾加强合作。2006年,福鼎市郑源工艺有限公司与台湾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生产茶具。目前公司年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加工生产进口红木系列精雕茶具和竹、石雕工艺品。
2007年11月,首届闽台人才两岸行考察团莅临福鼎考察白茶,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福鼎部分茶叶公司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清洁化生产车间。并与福鼎茶叶界人士举行会谈,专家们高度赞赏和评价福鼎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一致认为福鼎白茶发展前景广阔。福鼎市还与台湾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福鼎白茶意向书,并正式聘请王春源、许丕昌、温增裕、吴耀庭、周仁智、孟昭旭等6位台湾茶业专家担任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同时穿针引线,为海峡两岸茶业人才开展协作搭起“鹊桥”。
2008年以来,福鼎在“世界白茶交流中心”和“台湾白茶知友会”2个机构运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分别成立了海峡两岸白茶文化(福鼎)交流研究协会和海峡两岸白茶文化(台湾)交流研究中心。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充分发挥福鼎白茶的优势,促进两岸合作,互赢、互利,深化闽台人才合作,促进白茶产业发展。2008年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中国最大茶砖的福鼎白茶茶砖进行公开拍卖,台湾金门实业有限公司以56万元高价拍走。福鼎市政府向金门酒业代表叶先生赠送了2罐福鼎白毫银针,叶先生也回赠了1瓶金门高粱酒。与此同时福鼎市茶业协会和金门酒业公司互换对联:“西岸东岸一水依,白茶白酒两相宜。”此举更是以福鼎白茶为“媒”,把两岸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海西就是最好的平台,海西让福鼎白茶备受国人关注,这对福鼎白茶拓展国内市场,可以说是天赐良机。”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深有感触地说。
在刚刚举行的福鼎白茶仲夏品茗会上,来自台湾的茶叶界专家表示,福鼎白茶无论是品质。还是文化内涵,都独步海内外。这决定了未来两岸在福鼎白茶制作技术、包装、销售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来自台湾的茶人陈秀容向福鼎发出了邀请,希望福鼎白茶组团到台湾进行巡回展销。福鼎市相关领导表示。福鼎将应邀组团对台湾金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助力福鼎打造白茶国际品牌形象,推动福鼎成为世界白茶中心。
专家支招福鼎白茶
2008年6月,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研究员姚国坤教授认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再将它与古老而又多样的区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饮茶法以及隐藏在深山谷地的饮茶风情,还有太姥山道教文化结合起来,福鼎终将成为当今人们求新、探知的仙山、名境(生态)和佳茗共存之地。而且福鼎白茶还与儒、释相关,今后可在儒、释茶文化方面挖掘一些题材,更能增强福鼎白茶的文化性。
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院长俞益武教授认为,白茶做强。有两条途径。一种是直接途径。通过强大的营销力量。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群,就像可乐打开中国市场那样的方式,也像肯德基、麦当劳培养出忠实的消费群。另一种是采用间接的途径。考虑培养一个健康产业,让福鼎白茶成为健康产业的主体要素。福鼎市有发展休闲业态的健康产业的最佳匹配条件,即最保健的白茶和最独特的海上仙都太姥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指出。茶产业是极具特色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古老民族产业,更是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他阐述的国际市场“红转绿、特”趋势明显,中国特色茶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人们对茶叶的利用将由传统的“杯(壶)泡饮用”发展到“即饮型茶饮料”,当前正进一步拓展到“吃茶”(茶食品等)和“用茶”(如含茶牙膏、除菌消臭用品等)等领域的发展态势,对福鼎白茶创新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尹军峰副研究员从白茶加工与产品开发角度提出促进白茶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他认为,应根据白茶的品质特点和目前的产业现状,通过市场消费特点、消费层次的系统调研与剖析,紧紧依靠科技,调整传统白茶产品结构,进行多产品综合开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工艺,开发新型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形成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工,促进白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白茶产业的整体经 济效益。
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俞其坤高级工程师强调说。质量是茶叶品牌的根基,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茶叶质量。才能打造茶叶品牌。他认为要从加强对白茶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积极制定相关标准、加强质量的监管力度和提高白茶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保证福鼎白茶的质量。
福鼎茶企・印象
到福鼎已是傍晚时分,从酒店窗户向外望,整座福鼎城被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桐江水穿城而过,波光粼粼的江面,倒映着最后一抹夕阳的绚丽。远处,是连绵的青山,朋友告诉我,山那边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姥山,福鼎的绿色茶园大都隐藏在太姥山区。虽然远眺不到茶园的影子,但却因此对太姥山的茶园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一早,在福鼎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走访了品品香、天湖、银龙、郑源4家茶企,行色匆匆问,4家企业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展现出福鼎白茶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湖:古茶树的今生盛景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太姥山上的茶园基地。车子在太姥山间的道路上盘旋而上。天湖的茶园基地与太姥山景区隔空相望。在海拔大概600米地方,我们一下车,便立刻置身于四周青翠的茶园之中。“你们现在能看到的远近几座山头的茶园都是天湖的有机茶园。”天湖茶业的常务副总经理蔡善峰在茶园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天湖在太姥山的有机茶自有基地有1500亩,周边地区发展高山茶连锁基地6000多亩,且全部实现了有机规模经营。
天湖茶业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蔡副总说,天湖的有机茶示范基地从1999年初开始,就不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全部改施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除草改用人工除草。此外,天湖还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坚持有机茶的生产让天湖的茶叶品质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其“绿雪芽牌”系列名茶荣获国际名茶金奖、中国太姥杯品质大赛茶王、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茶王等。2007、2008年公司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
品品香:品牌成就白茶传奇
相信每一个走进品品香公司的人,都会从心底发出赞叹。园林式的厂区、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无不体现着“品品香”作为福鼎白茶领头羊的雄厚实力。
品品香茶业公司的林健董事长先带我们逐一参观了“品品香”的生产车间,近年来,“品品香”先后引进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拥有了最先进的出口茶叶清洁净化加工流水线,还及时建立起了一支技术过硬、资质深厚的技术团队支撑着从原料的采购、检验、毛茶初制、精细加工、拣剔,到半成品、成品检验测试,再到茶叶包装、验收、出厂检验等所有环节。
参观完厂区。林董带我们来到了“品品香”的展示区,展示区内陈列着品品香的所有系列产品,从最简单的纸盒装绿茶到颇具时尚元素的纱袋袋泡茶,再到精致的龙泉瓷礼盒茶,完整的产品系列向我们展示出“品品香”特色的品牌文化。
“一口为喝,三口为品,茶叶是让人来品的,而好茶经得起品,且越品越香。”是林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品品香”通过挖掘福鼎茶叶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力宣传福鼎白茶的历史文化和其特有的保健功效,打造出“品于醇,感于心”的企业品牌内涵,从茶的口感领悟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品品香,更健康”的经营理念。
随着“福鼎白茶”这个公共品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和认可,“品品香”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品品香”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2006、2007、2008年连续被评为中国茶产业百强企业。
郑源茶业:木为本、茶为媒
在福鼎,“郑源”是一个传奇,它扎根在闽东山区,却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高档茶具的厂家;5年前,它涉足茶业,系列产品一经推出,获奖无数,迅速成为福鼎茶企中的一匹黑马。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企业,能够将“茶”与“器”同时经营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坐落于福鼎市秦屿镇水井头生态工业园区的郑源茶业有限公司。
宽敞的厂区,工整的厂房,在几百平方米的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茶具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虽已年近古稀。但郑传源董事长依旧精神矍铄。他说郑源茶具自创办以来,紧跟中国茶具市场的发展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的快速增长到品质的明显升级,逐步形成了今天郑源茶具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格局。目前,“郑源”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茶的消费来带动茶具的销售”,郑董说这是“郑源”选择涉足茶业的最初想法。2007年,福鼎市郑源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为了配套高档的茶具,“郑源”的茶叶生产加工的起点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茶叶不落地的高标准。目前。郑源在秦屿水井头工业区新建占地30亩的新厂房预备投产加工福鼎白茶、茶饮料、果蔬等农产品,延伸茶产业链,带动农民的脱贫致富。
银龙:以技术创品牌
没有花园式的厂区,没有豪华的会客厅,银龙茶叶的负责人方守龙在临时性厂房地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由于用于厂房建设的用地在修建公路,现代化厂房的建设暂时停了下来。但这丝毫不影响“银龙”作为福鼎首家高新技术茶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著追求,在参观完这个看似简陋的厂房之后,我们不由地对“银龙”以技术创品牌心生敬意。
方总首先领我们走进一间阳光房,一台巨大的机器出现在我们眼前。设备分3层,每一层上面都整齐摆放着若干个用于萎调的竹篾,方总走到设备的一侧,启动了开关,随着链条的运动,3层竹篾开始匀速地更替运转,“这就是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清洁化复式萎凋技术,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调节萎调的时间。使用这套设备一次性可以萎调茶叶2000斤左右,节省了不少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益。”这项生产新技术及产品在2008年经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品质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从方总自豪的言语中,我们得知“银龙”对技术的创新和追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他们从2002年开始,就研究建造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8项专利技术的“花茶离地清洁化生产新技术”、“阳光房全自动生产福鼎白茶”和“高级福鼎白茶自动化复式萎凋新工艺技术”等成果及专利技术。还利用福鼎特有的保健水果――“福鼎前岐四季柚”为原料,成功开发出柚子花茶和银龙健康茶等系列产品,被认为是最具保健价值的茶叶和代用茶。
东南白茶:用诚信赢得芳心
福鼎东南白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每一个环节已经非常成熟。其主要生产“多奇牌”有机白茶、常规白茶(白毫银 针,白牡丹,寿眉,新工艺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茉莉花茶、特种工艺茶等产品。
东南白茶公司董事长张郑库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从事茶业工作20余年中,可以说对茶叶已经产生了相当浓厚的感情。一日不喝茶,就觉得全身不舒服,一日不谈茶,就会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张郑库先生把白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带领下,2003年1月,东南白茶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资格,并已顺利通过QS认证,公司产品也经销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随后,他们自主研发了“福鼎冰白茶”和“东南白茶饼”产品,分别于当年隆重上市,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十年如一日,福鼎东南白茶公司始终以顾客至上为宗旨。以诚信赢得了客户芳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东南白茶,诚信天下,多奇品质,引领健康”。
东南白茶:用诚信赢得芳心
福建省金农茶产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太姥山脚下,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产茶区条件,执行董事庄长强很早就开始做茶叶生意。种茶、收茶、卖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2002年,庄长强着手筹办枕头加工厂,生产了少批量的茶枕开始在自己以及朋友的茶店零售。第一代茶枕产品就这样诞生了。第一代茶枕的工艺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毕竟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茶产品种类,引领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也成为庄长强事业的另一个起点。
通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和第一代产品的试销,2004年,茶枕工坊相继推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并开始规模化生产,茶枕工坊系列产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2005年,庄长强带着“茶枕工坊”第一次参加北京礼品展。正式进入礼品行业。茶枕的高附加值。自身新、奇、特的竞争力和对于礼品特性的吻合,一下子就受到礼品经销商的关注,接下来就纷纷有各地的商寻求合作,一时间,产品在全国的推广迅速铺开。同年,茶枕工坊在北京成立全国营销中心,开始在全国进行经销网络的建设。
绿叶茶业:灿烂盛开的白茶奇葩
在福鼎市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广和白茶从业者的努力开拓下,福鼎的白茶产业已逐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朵灿烂盛开的白茶奇葩。
成立于2005年11月的福建绿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于福鼎市岩前工业园区。3年来,绿叶茶业在董事长余其招的带领下,沉浸茶道,深耕细作,实现了飞跃式大发展。2007年,公司生产茶业总量达724.3吨,其中白茶517吨(名列福鼎市前茅),实现产值3345万元,被评为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福鼎茶产业中,绿叶茶业率先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90%的产品用于出口,深受欧盟、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好评。此外,绿叶茶业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并取得了很大发展。现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有经营网点,产品已进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42家超市,并在北京马连道、天津正源鸿茶庄等设有多个经销点,还与厦门茶叶公司合作共建网点。
广福茶业:要让茶农受益
在福鼎这片盛产白茶的土地上,一位青年农民从走街窜巷卖茶起步,到办公司、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悄然担起了“福鼎白茶复兴者”的重任,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无限生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茶乡致富带头人。他就是被誉为“茶都骄子”的广州(福建)广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型彪。
林型彪告诉记者,当初为茶叶寻找一条销路,为乡亲踏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他在广州、广西和云南、贵卅I等地整整闯荡了五年。这五年间,他在南方建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为家乡茶农销售了近万吨茶叶,成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引路人。1996年。林型彪从经销茶叶中赚得第一桶金后,毅然决定回福鼎创办自己的茶叶企业。他投资150多万元收购了福鼎第二茶厂,并对该厂已经荒芜多年的600多亩茶园重新垦复改造。
一分耕耘,几多收获。2008年,广福茶业有限公司进入国家茶叶行业百强,并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名牌产品。企业茶叶产量达到1900吨,带动20860户农民发展有机茶和名优茶。每年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100万元,直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帮助扶持四县(市区)20多个乡镇2万多农户从事茶业生产销售。
至此,林型彪赢得了无数赞誉,他谦虚地说:“我的目标是把福鼎白茶销到全世界,让我的乡亲从茶叶中受益,在茶业上致富,生活得更美好!”
誉达茶业,让福鼎白茶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