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4 00:4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专业论文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专业论文文化

篇1

英语专业是人文专业而非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功利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或称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念目标;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博雅与全人。如张汝伦所言,“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对于全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①。英语专业本应该将我们的专业培养理念定位于此,以免继续培养“语言技工”,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这种“技工培养模式”转变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诚然,“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是英语专业的立业之本,然而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偏离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所谓的“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更无从谈起。在指导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底的同时,教育者更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英语专业的殿堂,真正达到张汝伦先生所表述的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在基础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之外,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开设以英语语言文化、文学、哲学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世界文明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无疑是人文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与其相关的课程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节日”、“圣经阅读”、“西方宗教”等也理应作为“西学”课程设置的重点。通过此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详细掌握西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逐渐具备人文视野、人文情怀、人文追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理念上和现实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山东与上海的几所高校的英语专业文化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对比。山东高校分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上海高校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高校,无论其属于何种类型,都基本上达到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层次的文化入门课程。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和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山东各高校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也大都仅限于此,但对比其它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山东大学明显优于其它省内高校,如他们开设了欧洲文化史和其他各小语种国家的文化史课程。除此之外,山东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大文化课,甚至两希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如欧美文化与文学,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人文)、圣经人物点评、世界遗产概论及欣赏(人文)等通识课程。上海的几所高校也开设美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文化。被调查中的上海高校中有四所都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文化要义及中国历史及文化、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化等。在深层次文化课程设置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文化课程的设置与该高校的综合实力、英语专业的培养理念密切相关。除山东大学外,山东其他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更深层次的文化课程。上海高校在此层次上要明显优于山东诸高校,特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依赖于其强大历史、师资、办学条件等,文化课程的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人文课程不局限于英语专业,体现了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作为全国专门的外语类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均处于学科领先地位,西方文化和文化比较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凸显其强大的专业力量。东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宗教专题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精华、尼采与东西方文化、美国电影研究、欧洲电影研究、圣经选读、希腊罗马神话选读、大众文化、欧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无不彰显出其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无论是上海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外语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设置均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和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技能的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对比,结论非常明显:所有被调查高校在基础层次的文化课程设置方面都基本达到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在中层和深层次的文化课程方面,众多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和深度,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非常薄弱,在教学内容上仅限简单介绍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明显优于其它高校。这也是上外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文课程改革的理念所致。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篇2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陈渝(1974-),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过四级或六级而不是培养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这样导致很多过了四级乃至六级的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将分析在已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置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等效学分课程,并将着重分析该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交流与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这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较少涉及交际能力,这导致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交际知识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和教师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注意对文化的导入,但是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该课程一般在英语专业的大二或大三时候开设。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学英语四级的分层教学下,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第一和二学期的语言基础的学习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学生语言水平而言,设置跨文化交际等效学分课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设置

1 常规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含内容的摄入。在对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时,应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知识,对较难或那些离实际交际相对较偏的知识(如理论)做适当的删减或简化,而对于那些较重要或跨文化交际中常遇到的内容应当做适当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或扩充,做到由点到面,从而让学生对该部分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2 语言能力的再培养。尽管在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特点存在很多差异。有鉴于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作为等效学分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再培养这一环节。首先,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懂英语,能说英语;二是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听力策略和会话原则,策略以及相关言语行为。其次,在该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相关词汇,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内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际相关资料来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等语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中应当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识,从而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教师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非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际交往、对友谊以及年龄的认识等。二是语言层面上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西方动植物词汇以及颜色词所带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来自历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习语表达、委婉语与禁忌语、含不同国家名称的习语表达等。另外,现在跨文化交际是多元文化的交际,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师可适当涉及一些非英语发达国家的相关文化。

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际者对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两方面的认识,有不少跨文化交际失败不是因为对他国文化不了解,而是因为对本国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更应该同时注重中国相关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际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实施,该课程的设置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关内容有效地贯穿起来。

1 要使跨文化交际常规知识、中西文化比较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相关内容有效、灵活地融合在课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的介绍,课程可通过视听说,如英语影视、漫画以及图片等方式呈现。这样,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该课程还要采取多样化、具体和直观的策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际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让学生在操练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过程中学会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所具备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会话协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地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施该课程教学之前,相关教师应通过一些途径(如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进而让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学化。

篇3

关键词: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第四点教学原则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第六点测试与评估中指出测试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注重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以语言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针对Norm 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在众多关于交际能力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美国的Canale和Swain(1980)和欧洲的Van Ek(1986)。Canale和Swain将交际能力细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层面,我们要给出一个全面、科学、统一、实用的定义相当困难。尽管如此,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仍然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对这一重要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其中Hammer(1989),Ruben(1989),Gudykunst(1994),Byram(1997),Bennett,Bennett & Allen(1999)和Fantini(2001)的相关论述影响最为广泛。Bennett,Bennett & 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多个文化环境中适当表现的能力(张红玲:67)。他们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比较全面深入,有利于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却过于抽象、空洞而缺乏操作性,相比较而言,Fantini的论述更加具体。Fantini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5个要素:一系列特点或特征;3个方面;4个层面;二语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灵活、幽默、耐心、开发、好奇、移情、对模糊和不确定因素的包容和忍受,以及不作好坏优劣的判断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3个方面的能力,包括:与人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交际中尽可能缺失和曲解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需要进行合作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4个层面,即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用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因为在用外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必然采用各种交际策略,调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达的习惯,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三、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内涵差异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对词汇、句子语法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文化知识的传输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较为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及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化内涵差异的认识。

(二)学生的语篇能力欠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语篇能力在较大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特定文化群体的基本思维模式及其相关的价值观。胡文仲(1999:168)指出:“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是,仍然可能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正是因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学生往往很难发现由此引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很困难。

(三)学生在应对、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策略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测试和评估主要还是常规的笔试答题考试,这种考试仅限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测试,致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忽视实际应变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新的模式应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以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的培养为中心的。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其二,这种培养模式最注重的是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其三,它并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高一虹,2002)。

四、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成模式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这四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成功获得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文化教学,充实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有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已经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限于了解的层面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我们首先可以设置专门的社会文化课,比如说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鉴等,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讲述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然后开展对已学文化知识的实地考察。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中国明清文化后,可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学生置身于这些明清的宫殿建筑群中,观赏其中的艺术工艺珍品无疑是使书中的知识立体化、明晰化。而国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则可借助影像资料,如Discovery探索频道,其内容涵盖自然、科技、古今历史、文化和时事等领域。总之,熟悉、了解中外国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同于理解该文化。在不同社会习俗中贯穿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了中外文化知识后,应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时,对作者海明威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象征意义,老渔人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早已依附在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老渔人的悲惨命运也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的折射。教师可以通过对名家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也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赏析名著,让学生学习如何准确评析文学作品。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自身领悟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归根结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也就是在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外可开展特定时间地点,特定主题的英语角、英语俱乐部和英语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为培养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已被纳入外资、合资企业的培训计划,在校学生要充分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校也可广开渠道,通过与外资、合资企业互惠合作签订相关协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相关部门的人才培训,接触外资企业的人事、组织管理,另一方面可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五、结语

当今中国对外交流、与不同文化碰撞、冲突的机会日益增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势必会增大。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已掌握以语言为基础的专业方向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不仅是靠教师和学生就能完成的,而且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Gudykunst.Willian,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养。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篇5

摘要:

通过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存在文内和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部分论文存在抄袭和剽窃现象以及论文统计数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术诚信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师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不够强。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教育“管-监-检-惩”机制、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以及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主体意识,是提高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路径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重要的学术品德之一。然而,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担忧,由此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英语写作是英语本科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经过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素养?为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诚信现状,笔者对某高校2015届英语专业120名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了调研,旨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英语本科生论文写作中学术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笔者采用观察法,以英语专业本科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为语料,调研其文内引文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情况。英文文献的著录依据美国语言学会出版的《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APA格式手册》(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献的著录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5年颁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05)(该版本替代了旧版GB7714-1987)的规定。然后,利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对120篇毕业论文的总复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复制比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分析,概括出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的状况。经统计发现,学生论文中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诚信两种情况。第一,文内引用格式错误。主要问题有:英文人名写错;论文为多个作者时,格式写错;未写文献年代。第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主要问题有:漏写或误写作者、题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录格式错误,如期刊本应用[J],却用了[M]表示,等等;遗漏或用错符号,比如出版地后面应用“冒号”,却写成“逗号”,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献而未标明出处。120篇毕业论文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论文总复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论文复制比分别达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论文第一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论文第二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论文数据随意性大。有的论文数据不可信,经不起推敲,属于随意编造等问题。因而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方法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中学术不规范和学术不诚信的现象,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折射出教育管理和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而,应从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以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这三方面着手,实施学术诚信教育。

1.发挥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构建学术诚信教育“管-监-检-惩”机制。第一,以国外诚信管理机制成功经验为借鉴,建立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档案。学术诚信档案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将学生的诚信情况(如作业、考试和论文写作)记录在案,并与奖学金评定、出国推荐以及未来职业和生活等挂钩。有不良记录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体验、践行诚信,逐渐养成自觉诚信意识。第二,以制度为保障,建立学术诚信管理、监督、检查和惩罚体系。成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管理和监督机构,制定详细的学术规范和标准,监督并定期检查学术失信行为和防治情况。对学术失信行为情节较轻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者,给予严厉惩罚,并在通告栏、网站上予以公布,以便惩前毖后,防止学术不诚信行为滋生蔓延。在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在制定规范和标准时,不妨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和英美高校的学术规范条例,细化规则,并辅以实例,使学生有所参照。其次,在监督环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生生监督、师生监督。再次,在惩罚环节,应提高惩罚的执行力,而不是纸上谈兵。除了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外,“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比如,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反抄袭软件来遏制学术失信行为,可采用学生先自测,学院在论文答辩前再检测的方式。若整篇论文和各章节的重复率超过学校规定的比例,则责成论文作者修改。再次检测若仍达不到要求者,则不予答辩。第三,以本科生参与为手段,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在我国,学术诚信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行政手段,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其结果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实践体验,不利于其学术诚信意识的形成。因此,应当加强英语本科生的参与度,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诚信教育活动,营造学术诚信氛围,使学生逐步内化学术诚信理念。比如学校教育部门可邀请学生参加制定学术规范条例,监管和裁决学术失信案例。图书馆、学生会和学院可专门设置学术诚信教育网页,组织学生相关规定、标准、规范、条例和惩罚措施,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学生可在校刊、校报和橱窗登载学术诚信教育文章或宣传册。另外,采用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诚信知识竞赛和英语论文写作比赛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自我教育。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强化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意识。学术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学术价值观以及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因此,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在学业和学术上互相信任,坦诚交流观点,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成绩,公平竞争,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抵制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成为学术诚信的捍卫者。第二,以年级为阶段,实行“入学教育-课程论文-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的“一条龙”学术诚信教育培养模式。“一条龙”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以英语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人手一本《新生入学手册》,内容包含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使新生一入校即感知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二年级的课程论文或课程报告,任课教师应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同时,可采用高年级学生进行讲座的形式加深低年级学生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认识。同伴讲座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往往对正式的规则并不在意,而来自同伴(peer)的口口相传(wordofmouth)对其更有影响力”。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在撰写学期论文或学年论文时,逐步养成了学术诚信的习惯。及至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便会习惯成自然。总之,学术诚信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扎实和持久的训练才能产生效果。第三,以“导学”为抓手,提高英语教师学术诚信教育指导水平。教师是学生学术诚信养成的引路人。因此,廓清“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是关键。针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笔者曾提出“十三导”的原则,即论文前期准备阶段的“六指导”(导学风、导目的、导阅读、导文献、导选题、导信心)、写作过程的“三指导”(导科研态度、导宏观与微观结构和导耐心)以及答辩过程的“四指导”(导总结、导陈述、导答辩和导意义)。受此启发,针对引文和参考文献规范,笔者提出“六导”的指导思路,即:导学风——树立“质量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导目的——阐述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意义;导阅读——阅读并仔细研究引文和参考文献规范;导查新——如何在网上、图书馆查阅、筛选和记录参考文献;导格式——比较和分析文内引用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和规范;导耐心——用心对待参考文献的细枝末节,如“标点”的用法、各种文献的著录方法以及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正确写法,等等。

3.强化责任意识,激发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诚信的主体作用。第一,以自律为准则,强化学术诚信自教和内控意识。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道德培养和自我道德约束,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术规范,成为学术诚信的传播者。第二,以国际和国内“规则”为准绳,掌握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学术诚信是建立在学术写作规范基础上逐步养成的习惯。因此,了解和熟悉学术写作相关规范是第一步。要了解国际上学术诚信教育和学术写作规范动态,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某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2).

篇6

论文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式英语,文本分析,写作

 

一、引言

国外学者对英语写作的研究开展于近半个世纪以前,国内则于80年代末开始,90年代缓慢上升,大规模的写作研究工作起始于2000年。母语思维是英语写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郭纯洁,刘芳,1997;王文宇,文秋芳,2002)。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作文中,总是能看到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的英语。这些混合的语言,就形容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Pinkham,1998)。李文中则称之为“中式英语”,也就是中国学习者或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汉语思维,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993)。很多学者分析了对中式英语在写作中词汇、句式、语篇的表现形式,并认为中式英语主要由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如,朱旬萍,2008)。本文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浅谈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二、研究思路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全方位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作文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教学,探索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文以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为例,以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74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的经常出现的中式英语表现特征。此研究关键词汇、句法、语篇方面分别有哪些特征?

3.研究方法

由于写作文体的不确定性,写作文本也因人而异。为了对写作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本研究提供了四份英语命题作文:记叙文(最高兴的一件事)、说明文(家乡)、议论文(上网利弊)、应用文(给朋友的一封信)。通过文本分析,对74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从而了解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三、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1.词汇方面

中式英语在词汇方面总是按照汉语直接字面翻译论文格式范文。如,

1)I like smile when I was a child. Like表示喜欢,而这里很明显是想表达,经常性的行为,应该是,I alwaysoften am fond of smile。

2)Sometimes I want to live home。Live表示住,学生按字面翻译住在家,其实应该是stayhome。

3)The price is very cheap。按汉语思维,价格很便宜,直接写成cheap,而真正英语表达是“The price is verylow”,or“The cloth isvery cheap”。

由于汉语影响,中式英语还会出现一些词语搭配不当现象。如,eat this medicine(应为:take this medicine)汉语思维,a kind people(应为:a kind man),see newspaper(应为:read newspaper)。同时还会出现一些用词重复累赘现象,如,red in color,a study room, a dance party,其实red, study, dance已经表达了意识。

在词汇方面,学生在词汇选择上没有出现很大的区别。其实,不同文体还是有不同的词汇特色。记叙文偏向于简单、轻松的词汇,说明文则运用动名词、复杂词,议论文词汇则表现出一定的力度,具有丰富多样化。

2.句法方面

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句子词序不清。英语句子常表现为主语+动词+宾语+副词;而汉语句子则常为主语+副词+动词+宾语。时间地点状语在英文中常常出现于末尾,在汉语中则出现于句中。在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下面一些句子,如:

1)When I was 9 years old, I often went fishing with myparents.

2)Yesterday, I played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3)He very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很明显,时间状语提前,是汉语思维的影响,应该改为:I often went fishing with my parents when Iwas 9 years old;I played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yesterday;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同时,中式英语句子还比较单一,多为主谓结构,主语为人。而英语具有多变性,会以非生命做为形式主语。如:

1)Someone tells us that they don’t like it.

2)My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lot of change.

两种句型都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例1在英语中常表达为,It istold that…。例2很显然主语使用错误,应改为Alot of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学生往往习惯性用Peoplebelieve that…,Someone said that…,Surfing online is a waste of time… 之类的句型,而忽视了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aidthat…,It is a waste of time to surf online等的用法。

除此之外汉语思维,受汉语影响,学生经常出现关联词使用错误。最典型的就是because和although。“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在汉语中式成组关联词,也可以单独使用“因为”和“因此”,而英语复句只有一个主句,只需用一个关联词相连即可,且不能单独成句。受汉语语关联词影响,学生经常性的用because…so…,although…but,或者because(so)单独成句,导致中式英语现象。

在句法方面,学生并未把握不同文体的风格。经常会出现以下句子,如:

1)The winds are gone. 应为:Gone are thewinds.

2)A rock was on the top of the desk. 应为:On the top of the desk stood a rock.

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运用倒装。其实,在英语表达过程中,不同文体还是有不同的句型特色论文格式范文。在说明文中,这是英语表达中常见的巨型。

3.语篇方面

通过对中西语篇思维模式进行调查,王墨希和李津(1993)发现中国学生属于“隐伏型思维模式”。中国人偏于螺旋思维,而西方人偏直线思维(Kaplan,1966)。英语语篇往往开头见山,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论点论证说明;辅导句紧扣中心句,主题句直接,观点清晰。汉语语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习惯性围绕问题做铺垫,委婉含蓄,不直接点明主题。如:

Dear Tom,

How are you? I’m very happyto receive your letter. It has been nearly a year since I came to University.Recently, I’m busy reviewing my lesson. So, I write to you late.

这封信学生实际上谢谢Tom一年来对他的帮助,但第一段根本看不出主题思想。学生在写作中习惯于进行铺垫,委婉含蓄,也就导致很多中心不明确的问题。

除此之外汉语思维,英语重形和,善于用各种连接手段,句子组织严密;而汉语重意和,句法功能有时不是很强烈,会通过省略关系词达到意的统一。中式英语语篇常常衔接性不够。如:

As a student, it is not goodto surf on internet. It influences your study. There are also some badmaterials on internet.

在这个例子里,存在着很严重的衔接性问题,加上on one hand,on theother hand则会更符合英语表达方式。

四、结语

从写作文本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词、句、篇的选择都明显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思维习惯和文体意识常常会体现在英语词、句、篇等语言运用上,以致造成中式英语现象。英语写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所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表达能力,克服中式英语现象。由于文本的选择有限,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英语学生写作文本,结合问卷和访谈方式探讨中式英语的原因,以及其它一些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66 2.

[2]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翻译通讯,1993,2.

[4]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 现代外语, 1997,4.

[5]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6]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7]朱旬萍.“中式英语”写作成因及规避[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篇7

在今天的中国,商务英语已经由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分支,进化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这是有别于国外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商务英语从专门用途英语发展到现在,经历了7个阶段50年的时间。第一个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语域分析阶段。以Halliday(1964)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技术或工程英语语法及词汇特征的识别。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语篇分析阶段,以winddowson(1974)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不同的交际情景下句型的使用。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晚期)被称为目标情景分析阶段,以Munby(1978)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在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中都应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与因素。第四阶段被称为技能分析阶段,Grellet,F.(1981)为代表的研究者假设性地认为语言的应用也有类似的思考和阐释的过程。第五阶段被称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Hutchinson(1987)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对言学习过程的认识,把商务英语教学看作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组织、监督和对学习过程的测试。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被认为是商务英语的新发展,这两个阶段集中研究商务英语的发展趋势。第六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的时期,该阶段在中国的大学被称为商务英语专业,而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称为是专门用途英语。这一阶段的发展,更多的因素是文化的需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都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

该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双重技能的人才,即培养语言能力好、专业知识扎实、在专业业务领域具更强竞争力的大学生。我国的商务英语从过去的应用语言学发展而来,强调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建立分支学科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发展路径。一些著名的研究者认为,商务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体系,该体系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化研究理论、管理经济学理论及在国际交流活动的语言学和文化现象,描述和解释英语语言的特征和文化因素。

二、课程设计

在中国,商务英语课程作为被新批准的课程,其课程设计与传统的专门用途英语有一定区别,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商务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比,具有更全面的教学目标,如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商务环境和商务专业词汇,而专门用途英语仅限于学习特殊领域的英语语言知识,如化学英语,医药英语或旅游英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商务英语课程的本科课程或研究生课程设计中的英语语言知识大约占70%;而商务理论与实践占30%,其中包括商务介绍,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商务交际,国际金融,国际货币结算等。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的课程设计通常配备2800学时总学分。第一学年主要集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为未来的英文商务理论与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年,课程主要还是围绕英语语言知识来设计的,但是一些基础商务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的,只有论文写作是在第二学期由学习者选修。

三、教学方法

英语或双语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英语商务教学指的是英语被使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PPT的安排、课程讲解、研究报告、作业、案例学习、测试及课堂问答。同时,英语也可以用于解释一些关键术语、概念和难点。当然,英语商务教学与双语商务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我们可以说英语商务课程教学是双语商务教学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在中国,双语教学指的是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中同时使用英语语言和汉语进行讲授。无论是英语语言教学还是双语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材必须是由国外引进或由中国的专家编写的。实际上,英语教学也有可能会伴随使用汉语解释一些难点。不同于英语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在中国的使用正趋于减少。此外,其他教学方法也开始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使用起来,如仿真模拟教学,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应用。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双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有利于学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

四、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

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掌握多种专门的教学技能,这是教师行业在中国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些具有多种技能的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和熟悉商务领域,只用这样才能较好地教授商务英语课程。此外,商务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在商务领域的发展,这样才能较好地教授商务英语课程。

五、学生测评体系

在学生的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对商务英语学生的评价,大多使用的是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体系。在中国,目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表现的测评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该专业测评体系正不断适应同一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测评体系。大学英语考试是指四、六级国家英语等级水平考试,这种考试不能把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学习公共英语的学生区分开来。然而,近年来的一些水平考试,如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和国家商务英语考试,都被用于评估和区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目前,我们还应尽快发展和完善用于评估商务英语学生能力和学习表现的评估体系,更多的评价体系正不断被发展和应用。

六、结语

篇8

一、读书,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接的途径。山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多读一些教育专著,写好读书笔记,这种研究式的阅读方式,是为教学铺垫教育理论。读一些名师实录,对比自我反省,感受自己的成长过程,读期刊杂文,更好地了解信息。读一些英文文学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搭建教学反思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师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基础。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英语教师如能坚持在教后将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学偶得和各科学习所悟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能够防止多经验和教训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情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教后动笔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写教学后记,二是写教育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财富,能让教师终身受益。三是写教学随笔。四是多动笔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总结、升华,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好方法。

三、加强校本教研,搭建交流平台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自身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展开教研。在校本教研引导下,以激发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促进农村教师主体价值逐步实现的专业发展模式。 “只有唤起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思考意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校本教研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开展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由于条件限制,校本教研模式是目前农村山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

四、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英语专业素质

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要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进行师资培训。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只要有学习、培训机会,都应组织安排英语教师参加培训,以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学校对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学习报销车旅费和培训费,回来之后给本教研组教师作专题讲座和上汇报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小学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素质的提高问题。

五、加强校际交流,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

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在农村单个学校师资力量或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与其它学校合作。还可以开展跨校师徒结对活动,鼓励名优教师到英语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开示范课,收徒和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农村,只有几名、十几名教师的学校为数众多,这种情况下,校际之间的专业研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篇9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

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篇10

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权威检测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各个高校都将四六级成绩作为衡量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一把标尺,各用人单位也将四六级证书视为应聘必备证书之一。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两者的关系中,语言教学应该是第一位的,测试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是目的,考试是手段,但不可否认,测试对教学有着很强的反拨作用,是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给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四六级考试在之前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确实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随着现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四六级考试严重地阻碍了大学英语向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英语能力要求,阻碍了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EAP)或专门用途英语(ESP)转移的进程。虽然其推动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并使之长盛不衰,但同时阻碍了大学朝专业英语教学转移和发展的进程。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应潮流,修订目标定位,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这一举措表明,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蔡基刚,2007)。

2.大学英语四、六级及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在长达26年的时间内稳定发展,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当今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学科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对其重新定位。根据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今后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七级标准和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八级与九级标准,“八级”词汇量要求在3300字左右,优秀高中毕业生要达到九级水平,词汇量为4500;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核心就是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推动基于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四级考试是检测学生达到大学英语课程“一般要求”的考试,词汇量要求在4500字左右,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较高要求”的测试。高中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重复率高,很多词汇、语法都是高中学过的东西,大学英语受到中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双面夹击,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因此,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四六级考试也应随之改革。

2.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

英语水平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核心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生的总体培养质量,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指的就是基础英语教学。

目前许多名校,如清华北大已经取消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学生认为英语基础已经在中学阶段打好,开设基础英语课程等于重学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把目标转为注重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为专业化国际交流提供支撑。这一改革适应了专业院系和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学校的支持。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学术英语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由于目前香港高校新生的英语水平离这样的课程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他们就需要学习在中学里没有学过的EAP课程。内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含糊,学生和学校只能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由于这个目标在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甚至零时间里实现,这样学分的压缩和课程的萎缩自然不可避免。因此,大学英语应该借鉴香港及国外的先进经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各大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和生源状况存在差别,国家和地方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投入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条件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入学英语基础比较差、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学生大一期间就要确定学生的水平,判断学生是否需要修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对于那些基础已经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即通过四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给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或实用英语课程。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了解专业前沿的国际发展,增强在科学技术上的学术竞争力。真正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了解国际前沿的前提应该是先打好基础,这就要靠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打基础。

2.2四、六级考试面临的问题

鉴于四、六级考试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英语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英语的学习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必须奋斗整个四年;成绩好的学生为准备其他各类英语考试,也奋斗了整个四年。这种学习热情的错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违背了大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此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评估手段,其对教学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为大家所公认。很多同学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就沾沾自喜,从此放弃了英语学习。根据对武汉当地大学一些学生的调查,学生反映:“通过了四级、六级考试,自己觉得是英语高手。但碰到英文文章,心中顿时务实起来,通篇都是生词,一小时只能看几行。写的英语论文,外国人看不懂。学了一些日常口语,但跟老外交流胆怯。学校中实际生活如上机房、做实验、选课、搞课题研究都不会说。”笔者亲历的湖北省众多高校的一线老师们的意见也不比学生少: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未能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为了获利,制造作弊器,销售四、六级答案,很多高校把四、六级通过率当做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四、六级在不断改革,2005年从以前的100分满分值改为710分满分,大大增加了听力的分值比例,把听说交际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2012年12月新推出的多题多卷,有效防止了作弊现象,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保障其效度跟信度。

四、六级考试应该反自身的优缺点,不断进行改革,适应时代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支持。讨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用英语定位还是学术英语定位,不论是对于挽救考试本身,还是对于促进我国大学英语健康发展,都有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改革措施与建议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当与国际先进做法接轨,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引入计算机网络化的考试技术,使考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网考有很多优点:(1)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更真实的交际场景,使测试由静态变为动态,使英语的使用更加接近生活。(2)可以节省资源,降低印卷、运输、分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强度。(3)网考具有测验周期短的特点,能够增加每年考试的次数,同时实现一人一卷模式,有效防止考前泄题或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提高考试的安全性。

美国教育服务中心(ETS)推行的托福考试是针对留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考试,是一场职场英语的水平考试。雅思考试由英国文化协会、剑桥大学考试局及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发展署共同主办。雅思分学术类和普通类两种题型,学术类主要适合留学,普通类主要适合移民。鉴于此,国内的CET要想长远地立足于国际社会,也要开发自己的独特测试种类。比如当下流行的检测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大学公共英语考试,也要服务于专门英语(EPS)教学,为EPS开辟新的测试。

3.2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所有本科生都进行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局面,压缩大学英语的学分,将其用来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求选择,取消综合英语(或叫大学英语)这个由精读演变而来的传统课程,代之以1~2个学分的、比较专项的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等小课程。

3.3教师层面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接受培训,为开设各个专业的学科英语做准备。同时控制从英语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招聘单纯为上大学基础英语课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和课程规划者只有充分了解本校学习者的外语学习需求,才能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制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模式,因需施教,收效才更直接可观,才更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将英语教学的重心逐渐从大学下移至中小学,为大学生学英语减负,使之有更多时间学好专业,努力创新。分管大学和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教育部门有必要相互协调配合,制订规划,加速这一进程。中小学是学好英语最重要的阶段,是英语教学杠杆的支点,最需要优秀的英语教师,最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最需要国家投入,投入的效益也最高。

3.4政府层面

加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国家增加投入,派遣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聘请外语教学专家培训英语教师,提高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让教师明白外语是怎样学会的,知道怎样教,自觉抵制应试教育。多邀请英语国家的大中小学生来华与我国学生交流互动,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我国学生体验英语的真实使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