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5: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日语;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之一,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抄袭拼凑、、答辩走过场等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日益质量低下。再加上,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多本科生的论文粗制滥造,毕业论文屡屡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议题,对其存废也充满争议。日语专业因为是从零起点起步,所学课程多为专业基础及商务实用类型的课程,而以往毕业论文常常容易出现既与职场需求脱钩,也与平时所学课程乖离的现象。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状况,发现引用率过高、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术素质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缘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改革本科毕业论文单一和流于形式的现状,尝试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成为必然。

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毕业论文形式上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将毕业论文形式定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形式两种。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知识构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非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就业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非学术论文形式又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对希望从事行业或感兴趣行业的社会调查,提交实践报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可参考其他院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经验,借鉴专业翻译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够熟悉、掌握职业翻译所应遵循的操作流程,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使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生连接职场与校园的一座桥梁。跨文化案例分析主要是指用跨文化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具体实例为解读线索,归纳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现象。研究视角可选取中日国情、文化、历史、艺术、民间交流、贸易往来等各多个层面。要求毕业生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纲,以案例分析为线索,解读所选主题。案例分析须涵盖背景介绍、研究角度、研究路径、案例分析、主题解读、结论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采取其他毕业论文替代形式,对于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别、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奖项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等等,可以尝试以此来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日语专业本科论文的写作形式进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饱受质疑的毕业论文抄袭、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新意识等弊端得到有效缓解,学术考核更为务实创新。有效地促进高校日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对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与专长展示,促进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还是其他非学术论文形式,都必须严格过程监控,精简务实,加强质量管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参照多年来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学术论文写作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即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长度不少于5000个单词(翻译除外),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翻译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语撰写。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聚焦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CCCC毕业论文,将其作为突破口,用论文改革倒逼教学改革,使学生不但能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外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而且要努力将毕业论文打造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针对论文指导工作也应进行改革,可以尝试让日本外教也参加论文指导,对部分学生实行中、日双教师指导制,努力使这部分论文首先成为能够代表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精品”论文,为其他学生做出表率。随着毕业论文的改革,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一、引言

毕业论文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1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4]14号)也指出,“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1]1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进一步指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该标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本文以滨州学院英语专业2014—2016届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大纲》规定“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1]11笔者以此为标准,对英语专业2014—2016届的毕业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论文选题不当,缺乏新意,应用性不强毕业论文选题要适中,最好能够做到“小题大做”,而部分论文选题过大过泛,没有研究焦点,根本无法完成,如“莎士比亚诗歌研究”;选题不能紧跟本专业研究前沿,过于陈旧,缺乏新意,如对颜色词的研究、英语习语跨文化比较等;有些选题与英语专业没有密切关系,相差甚远,如“中美婚姻观的比较”;有些选题未达到严格意义上“一人一题,不得重题”的要求,如“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选题比例不高,与50%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写作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毕业论文写作属于学术论文写作,需要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大多数毕业论文在语言表达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不准确,书面语和口语混合使用,文字不通顺、表达不准确,汉式英语较多,串句、主谓不一致、结构不完整、悬垂现象、搭配错误等语法错误时有出现,甚至还有单词拼写错误、首字母大小写错误等细节问题。

(三)论文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思辨缺席毕业论文是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形成的一个立论正确、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论证合理的语篇,而多数毕业论文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结构松散、论点不清、论证乏力,思辨缺席现象较为严重。黄源深指出思辨缺席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在二三十篇论文中难得有一两篇像样的,大多数论文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论文的题目就暴露出很多思维上的负面信息。”[2]12

(四)体例不够统一,格式不够规范毕业论文属于正式文体,需要按照规定的体例和规范撰写,以显示其严谨性和规范性。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体例和格式的重要性,不注重论文写作规范,随心所欲地撰写,体例和格式较为混乱,主要体现在参考书目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的APA格式撰写,文内引文格式混用,标题首字母大小写不恰当,字体、字号、行间距不符合规范,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等方面。

三、对策

(一)加强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建设论文选题库,多渠道拓宽选题范围。英语专业选题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等方面,指导教师应该加强选题指导,避免题目过大、过泛和过旧。增设专业选修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便于学生扩宽选题范围。另外,可以根据历年选题情况,结合指导教师专业特长,建设毕业论文选题库,供学生选题参考。最为重要的是,可将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教科研项目、毕业实习、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论文课程群,做到英语写作四年不断线,夯实学生写作基本功。语言表达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庄智象曾指出,“既然称之为英语专业,那么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这是英语专业学生基本的、首要的要求,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目前更显得必要。”[3]216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远远不够,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论文课程群(包括英语基础写作、英语高级写作、英语语法、英语修辞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做到英语写作四年不断线,夯实学生写作基本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钱宁指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合理。”[4]103因此,方琼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其放在和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5]9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调整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课内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坚持“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高质量撰写学年论文,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英语沙龙、专题讨论和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写作等各类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质量是学生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指导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的体现,所以《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指出,“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是衡量、评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6]3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应遴选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实际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文献检索与搜集、选题、开题答辩、初稿、二稿、定稿和毕业答辩各个环节的指导,尤其是文献检索与搜集、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指导,强化论文写作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另外,还需要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方式,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毕业论文教材建设也是指导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张春芳曾指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教材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国内关于学术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的中英文编著至少有20部,但是教师们仍然抱怨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因此,指导教师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本校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编写符合专业特点、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毕业论文教材。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滨州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语言表达、思辨能力和格式规范四个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参考,实现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庄智象.外语教育名家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钱宁.浅析高校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4):100-103.

[5]方琼.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思辨缺席[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0-9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最先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三所大学的写作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开设3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教学内容从基础写作逐渐过渡到商务应用文写作。在第5、6学期开设的高级英语课程也以写作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没有单独开设外贸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在基础阶段开设英语语法与写作课,在高年级开设进出口函电课和高级商务英文写作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开课情况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相似,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了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写作,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在二年级开设了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不同的是没有单独开设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的课程,高年级的写作训练融入其他课程之中。

由于近年来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具备基础英文写作水平,所以,生源质量较好的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基础写作类的课程,例如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虽然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系统地夯实一下语言基础,再接受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如进出口函电或商务应用文写作。

由此可见,各类院校尚未对商务英语写作类课程的设置达成共识,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尚有待明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二年级两个学期开设了基础英语写作课,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了进出口函电课,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内容满足不了目前《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对于写作能力分级要求规定的内容,所以,笔者提出了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方案。

二、构建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具体方案

(一)方案设计依据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1],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1-2年级)和高年级阶段(3-4年级)。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着重打好英语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重点提高商务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商务专业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设置应有所侧重,保持四年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终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分析以上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课程应以夯实英语基本功为主,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习得策略,形成良好学风。三、四年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据以上要求,写作类课程可以贯穿两个阶段,即基础和高级阶段。因为两个阶段都强调了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写作作为主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有必要贯穿四学年的教学,可以根据两个阶段的侧重点适当安排课程。

参考开设本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在基础阶段开设三个学期写作类课程,即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基础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二年级开设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高年级以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为主,可以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个学期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课,每周2学时,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巩固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10周的论文写作指导课,每周2学时,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这一方案把原来的进出口函电课和商务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二年级的商务英语写作和三年级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两门课程中。这样设计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做到了自始至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避免出现英语和专业知识学习两层皮的现象。

(二)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确立了各门课程的关系及时间安排,整合了相关课程之后,就应对教学中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其内容常常有重复或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如何按照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课程群内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包括教材的重新选编是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挑战。

根据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基础英语写作课可以和语法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基本的写作规范,如写作格式,拼写和标点,英语书面语中有效表达的用词及句式特点,段落展开方式及常见文体的写作特点,以议论文为主。语法知识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式两部分,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不足,可以更好地把已有语法知识转化为技能。二年级开设的商务英语写作课可以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以内部商务交流以及其他公关或日常办公类函件、传真和电子邮件等为主,目标就是达到《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于四级写作水平的要求,例如备忘录、电邮、电话留言、名片、商务信函、履历表、求职信、会议记录、经贸短文摘要、商务图表分析、个人发言提纲等写作任务。第二学期以外贸商业书信为主,因为这一学期本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对一些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选用之前外贸函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学期里完成。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高级商务英语写作可以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对于八级写作水平的要求,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经贸著作读书报告、商务报告、商务演讲稿、商业计划、商务合同、商务论文等写作任务。四年级开设的论文指导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选题做相关指导,所以,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还是应该集中在前四个学期。

三、方案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

组建以课程群为单位、以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首的大团队有利于课程建设乃至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大团队的教师比单一课程的教师更有全局意识,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尝试讲授课程群中的课程,形成“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形式,这样可以改变单门课程的备课模式,能够综合考虑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组成员应该发挥各自所长,探讨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研讨科研课题。在这种大团队的合作中,不同层次或教育背景的教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例如,长期教基础写作的教师可以对高年级阶段的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为学习商务写作奠定有力的语言基础。这样的团队建设比传统以备课组或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更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也更有利于实现整个专业学科的大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从传统的结果教学法、过程写作法、体裁教学法、交际任务写作法到机辅写作教学、语料库写作教学、写长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项目基础上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方法[2]符合目前商务英语写作类课程群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种方法集众家之所长,选用学习效能较高的“项目教学法”作为基础教学模式,将商务英语写作课设计成整体的项目。将其他教学法中的精华根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融入主体计划中,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模态的设计”[3],可以使师生互换角色,构成多重评价体系。同时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商务写作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常用表达方式等资源,对于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写作知识可以一次性系统地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英语专业写作类课程群的教学中,在基础写作入门阶段可以“发挥过程写作法和任务写作的长处,解决学生知识结构和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2],利用“写长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并在语言使用中发现词汇和语法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阶段可以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整体项目框架下通过写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活力一体化;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3-02

一、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

自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南宁为永久举办地以来,如何“向东盟和世界传播中国、传播广西”就成为广西传媒和涉及对外交往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在广西乃至全国,双语宣传交际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突出的问题。除中央级媒体之外,就各地方媒体来说,通晓两种或多种语言、掌握传播艺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对重大国际问题、重大国内问题的国际背景具有洞察力,能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间进行熟练转换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屈指可数。这种供求差距状况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广西民办高校唯一一所高水平外语类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定位上一向强调立足广西,审时度势,别开蹊径,几年来经过建构模块化教学、拓宽就业途径、完善“活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突破并取得初步经验。那么,如何从地缘政治文化出发,进一步顺应和服务国际对话日益频繁,媒体一线亟需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来塑造国家形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大势?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二、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1、以“服务社会、顺应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直接功能和社会效益

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变化的人才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以中国与东盟交流专业人才培养为总体核心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其他传媒机构及各企事业单位对从事播音与主持、形象代言与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目标设计与培养,为国际社会和地方多层面多行业提供专业综合能力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广泛的双语播音主持和双语交际应用人才。

2、丰富专业内涵、突出应用能力,探究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途径

“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打破常规的单一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究播音主持与英语、泰语、柬埔寨语、越语等不同专业精简可行、有效融合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建构,通过“以趣导学、扬长活化”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打破课程内外、专业内外、校园内外的习常界限,采用3+1或2+2或四年双语不断线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的各环节形成呼应融通的有机整体,从而探索民办高校双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三、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探究

1、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与创新

(1)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英语及东盟各语种的基础和兴趣,以3+1、或2+2以及四年外语不断线的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语音基础课程、语音理论课程、基础语音必修课程为主,强化日常实用性的口语训练,使双语转换和日常交流相对顺畅。基础课程如《英语日常生活用语》、《泰语日常生活用语》、《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在此基础上向深度广度推进。(2)以多方向多选择的专业模板开展教学,如中英传统播音主持、中英综艺主持、中英传媒策划(中越、中泰、中柬,以此类推)等,根据不同模块,设置语种特色模块核心课程、语种特色模块专业实践课程。语种特色模块课程力求做到:精简基础课,突出语种核心课,强化语种实用课,拓展语种特色人文知识。(3)打造专业实训实践平台与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形成有机整体,完成跨文化跨语言的双语播音主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模式改革内容与创新

(1)利用我校具备多语种专业教师的有利条件,实行播音专业教师与语种专业教师和校外传媒机构及其相关行业骨干联合教学的“多师制”,活化师资建设机制。(2)打破学院、专业、班级等传统学生团队结构,以语种特色班取代传统班级建制开展教学,活化专业班级建制;(3)教学内容与情景模拟、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打造学以致用的环境与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化教学内容机制;(4)打造学习成果与综合能力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双语朗诵会、双语主持人大赛、双语演讲辩论、双语视频观摩、双语情景模拟、双语戏剧小品展演等活动,以及以校企合作、校馆(文化馆)合作、校地(地方相关机构)等实践模式,展现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活化实训实践机制。

3、教材与考核形式改革与创新。

(1)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教材为基础,针对性的自主编写语种特色专业辅助教材与实训手册,使专业规范教材、特色辅助教材以及实训手册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双语播音主持特色语种教学实用教材。(2)多形式的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①严格常规作业与技能练习要求,解决学生轻视平时学习、突击复习考试的被动学习的不良风气。②制定综合应用能力集成文本的考核标准,解决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无形化”与空洞化的问题。如,音频、视频编辑与制作,情景模拟设计,听、说、读、写、译技能分项与综合专业考核,主持身份转换能力展示(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现场即兴表达、对话、独白等),毕业论文和作品设计等。③宽形式严考核、分阶段强激励的综合评价体系,解决教师以偏概全、机械刻板评价学生、“以师为本”的传统习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能力考核的形式,力求不同考核形式评分权重的合理,统合平时、段考、期考、综合测试、毕业论文、实习实践等不同阶段和形式的考核结果,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与和探索创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仪 雪.SCLT教学模式在双语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J].中国报业,2014(04)

篇6

关键词:日语;实践教学;构建

日语专业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专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其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应试水平较高、听说能力偏弱、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理想等缺陷。之所以造成这一后果,大多数是因为日语专业在教学模式、培养计划方面有些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一是纯理论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远高于实践教学模式;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能力培养体系和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当前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大学生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形势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熟练的日语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过硬的就业本领,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1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依托和现实意义

毕业生听说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创设实践教学环节不成体系所致。所以,今后日语专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尤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加以实施,加强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依据整个培养计划的教学进程安排,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实践教学。另外,日语专业实践教学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是教学内容的配合、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对日语知识的掌握和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具体运用和提高的有效途径。结合日语专业零起点的实际,在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部分应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强化听说能力;每周都应有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日语角,让日本外籍教师或专家进行指导。另外,可以开展假名书写大赛、日语朗读大赛、日语配音比赛、日语演讲比赛、日语话剧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实践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请日本专家学者来演讲或讲学;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并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对日语教学进行指导。高年级阶段应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使学生深入日企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相关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

2.1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1)构建完备的校内实践基地。日语专业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应具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和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外语实践场所。只有各种配套设施完备,才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决不可盲目,校外实践基地的构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这需要政府、学校、师生齐心协力,搭建好校企平台,真正实现“双赢”,即企业可以发现、获得更多优秀人才,学生则有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机会。比如商务方向学生可以进入企业从事商务、口译、笔译工作,提高商务专业素养;旅游专业可以与旅行社进行合作,让学生跟团实践,了解旅行社的行业运营,培养学生协调、带团能力;汽车日语方向学生可以去汽车4S店、日资企业、汽车厂实习,熟悉汽车方面的实务。

2.2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每年的黄金周、寒暑假,安排学生进日资企业进行联谊活动,或者是派遣学生到日本的友好学校、友好城市进行海外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习竞赛,如日语演讲比赛、日本文化节、朗诵比赛、成语接龙、作文比赛、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竞赛、看动漫或日剧写感想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日语的专业实习,主要是上岗实习,是学生整个四年学习期实训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其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升华、提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运用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日语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反映出一种专业的综合操作能力,而且还反映出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创造能力。在专业实习中,要在形式上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机关、企业和其它单位,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

如今,中日交流非常密切,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居留日学生数量首位,可以积极开展“2+2”、“3+1”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扩展视野,而且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能够快速提高,也能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驱力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驱力是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石,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的生命支柱,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整体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日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一线及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积极促成学校和日资企业的合作,制定和完善鼓励教师岗位进修的制度,提高其参加进修的积极性。还需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多渠道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凡是人才,我们应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人力资源。

2.4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是完善实践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来保障,由于社会调查、实习等实践课程需要在校外进行,教师无法进行现场指导及评价,因此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在制定实践教学课程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有效的监督、考核方式。在监督方面,需要跟踪学生的实践动态,一方面学生可以周报的形式汇报实践动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并且定期到企业进行走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具体情况,使实践课程得以有效地执行。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取企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形式。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根据周报、走访、实结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综合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志红.高职日语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115-116.

[2]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142、143、152.

[3]关铠含.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60-63.

[4]陈钟善.国际化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07-108.

[5]大纲编写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空间教学,资源,共享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语言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校园网、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局域网、卫星电视等都有效地、科学地、系统地整合到外语教学中去,对语言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时将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引入课堂,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职教新干线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而获得一辈子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教师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就自然而然接近整合了。

1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涵义及特点

所谓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是指在教学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信息、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毕业论文怎么写,促进教学现代化进程,是学院适应信息化社会新要求的一系列过程。

从教学实现过程上讲,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1教材多媒化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空间教学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别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学等许多特点。它可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语言及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这种展示手段非常适合知识容量大,信息琐碎的语言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多媒体的交互功能为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料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1.2资源全球化

网络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学习的有关专业信息资源,其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何处,连接终端的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机构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信息化为上网查寻信息的用户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挖掘、发现一些专业学科的信息资源,通过分类、标引、组织,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对自主性学习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习者通过上网不仅能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还能感受到文化差异,体验跨文化交际,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思想,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多视角、立体式的思维方式cssci期刊目录。再次,信息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而且学生对课件活动参与性应该得到关注、鼓励和倡导。

1.3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院目前提倡的空间教学,就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较快地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或查看更多例子和说明。个性化教学往往使课程显得更有趣,适应性更强,通过学习者自己的选择更能感到内在的学习动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4 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资源的,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任务分配毕业论文怎么写,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等功能。

2.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意义

空间教学为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开发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空前的意义:

2.1 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材料,弥补师资、语言学习环境及教学环境的不足。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2.2 学习者在空间系统中能有效地进行协作式语言学习,是语言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交互随意。通过大量具有真实交际语言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潜能,这更有助于学生有效地习得所有语言。

2.3 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名家指导(BBS,音频,e-mail,视频),同时,教师也获得直接反馈和提升。

2.4 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所需信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专业兴趣,自由选择语言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掌握学习进度。

2.5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搜索、选择、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1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1earn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 to do),学会发展(1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

3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教学内容要素基本相似。调查中发现空间资料有重复利用现象,有的空间内容庞杂,只是堆砌罗列材料,片面追求博客发表数量。个人空间网站开发要“量身制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实用的个人空间网站,避免重复,浪费人力、物力和资源,空间网站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2 硬件投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网络教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推行空间教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资源,据粗略统计,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事0931班、外事0932班、外事1031班、外事1032班、涉日1031班、涉日1032班六个班为例,共计253人,目前62人拥有个人电脑,占总数的24%,图书馆1000台电脑可以供学生免费上网,但全院有在校生1万8千多人,电脑的拥有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空间学习的需求。

3.3空间建设的维护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互动交流板块只是访问者的留言和疑问,看不到管理者针对这些疑问的反馈和解决方法。实现教师、学生双方的互动,技术上实现这个功能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对这些互动交流板块的维护和更新,需要定期整理、反馈,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使得空间互动交流良性循环发展。

3.4 学生对空间教学的适应能力。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比较陌生,不能适应新的网络教学。还有的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加上网络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使学习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4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当前教师最需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4.1驾驭PPT的能力

制作多媒体的工具软件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媒体素材处理类(Photoshop、Premiere、CoolEdit等)、素材整合类(PPT、Authorware、Direct、Flash等)cssci期刊目录。制作一个精良的多媒体软件,最少要熟练掌握3—4种软件(处理图片的、声音的、视频的、整合的),这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对于配合课堂讲授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实际上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熟练掌握Powerpoint,普通教师就能制作出效果不错的课件,贵在用心设计。

4.2空间操控的能力

空间教学,教师需要且必须学会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比如: (1)学科专业网站的使用,如何、浏览、搜索所需的教学资源? (2)如何发表博客文章?如何网上开博? (3) 如何在自己空间左侧栏目下创建分栏目?(4)如何建立自己的群组?实现群组交流? (5)如何在自己的空间上传视频?如何转换视频格式?(6)如何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快速制作视频课件?(7)如何在文章中插入MP3、Flash等音频文件?(8)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9)如何用空间进行交流和沟通?(10)如何在空间发Flashpaper?(11)如何在个人空间建立自己的相册并上传照片?这些空间操控能力是每个教师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4.3信息搜索、挖掘的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上具有平等性毕业论文怎么写,教师能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学生也能。教师应提升利用互联网、内网等平台搜索、挖掘信息资源的能力,应学会使用Google、百度、内网搜索等搜索引擎。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工具。

5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5.1 利用网络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5.2培养良好的自学、自控能力。

5.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网络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坚持的选择。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给语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课堂步入网络环境中。网络是一张巨大的知识信息的资源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合过程,从而更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教学的信息化必将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同时也为语言学习客体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将空间引入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学习资源在学生中的传播,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与空间教学三者结合,进一步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视野,同时兼顾师生情感的交流,使空间教学与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相结合,做到摒弃不足、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海才,陈明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

[2]刘可里.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5

[3]王湘玲,宁春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2

[4]顾超.论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语言学习[J].教育理论,2009

[5]万惠玲,曾玉.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J].教学研究,2006

[6]范姣莲.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 教学研究,2006

[7]陈诗颖,苏桂兰.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定位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3

篇8

[关键词] 全英教学 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 培养模式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能够使用外语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全球化所需,国家人事部早在1993年就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当今国际间贸易、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专业化,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国际商务理论、熟悉有关的国际商务公约和惯例,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贸易作法和商务程序,而且要通晓外语,有一定的国际商务实际操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商贸,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针对新形式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广外大商英学院积极践行全英教学模式,于2002年率先在校内开办了国际商务管理全英教学试点班,并于2004年成功申办国际商务专业,6年来以全英教学为特色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功培养出4届全英商科毕业生。谨以此一总结。

一、以全英教学为特色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如上所述,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外语。因此,高校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当尝试新的全英教学模式,即以商科课程为主,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实行商科课程的全英教学,辅以主千英语课程,将两个学科融合,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商科人才,多开一条符合社会需要以及人才成长需要且富有特色的办学途径。所谓全英教学,我们的理解是在商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英文教材外,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包括英语讲授、英文板书、英文教学软件、英语答疑,也需要学生用英语提问和应答、用英语完成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作业、考试和毕业论文等。在国际商务专业实施商务课程的全英教学实际上是在运用目标语浸泡教育模式,以:英语为媒介教授商务理论与知识,英语的习得作为副产品而获得。以全英教学为特色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

首先,学习国际前沿商务专业理论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管类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操作方面较我们先进,且知识更新较快。实施全英教学模式可以引进先进的国际通用原版教材,学:生还可以充分通过英语媒介,直接了解和利用以英文为载体的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形成相关学科认知上的优势,从而克服由于资料翻译速度慢而导致的学科知识方面的滞后问题。这也是全英教学优于母语教学之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从事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商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英教学模式中,融入英语主干课程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应用技能,了解目标语文化,提高多元文化意识,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商科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技能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在商务专业领域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最后,通过提供大量的目标语浸泡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英语为媒介学习各种商务专业知识可以创造大量真实的求知和交流需求,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英语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应用目标语思维的能力。全英教学模式在语言习得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我们可以在大量减少语言技能课程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以全英教学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广外大“外语与专业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两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主要指标,即强调国际商务理论、熟悉国际规则,以及通晓外语。针对此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办了国际商务(全英教学)专业,这是个复合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规则,外语运用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国际商务管理人才;他们能够胜任政府部门、跨国公司等多种企业、事业部门的商务和外事管理工作。

1、凸显全英教学特色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通专结合”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全英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规定,开设该专业全部主干课程,以及财会、管理和营销三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全部实施全英教学;同时开设英语主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分别占70%和30%的比例,通过商科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人才,充分体现了广外大的办学特色,率先在国内大学国际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实现专业课程的全英教学。

在教材使用方面,国际商务(全英教学)专业的商科课程主要使用英美最新原版本科教材,并在教学中增加相应的国内信息,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也做到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商务人才奠定了基础。

2、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实施全英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商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并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我们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商务专业(全英教学)开出的所有课程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使用达到100%,部分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当代商业概论,组织行为学,营销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国际金融,中级财务会计等已经启用Blackboard系统。此外,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安排项目操作实践,例如各种调研活动,培养了学生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情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信息技术使用和用英语演示讲解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目前我们已建成9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平台。

国际商务(全英教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每年都有十几位毕业生成功考取国内外商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并且英语运用能力强,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平均分均超过我校和全国外语院校的平均值,扩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全英教学优势明显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为保障全英教学质量,我们采取积极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开

展师资建设。目前,全英国际商务专业有32位专任教师,均具有经济、管理、法学或文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助教3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8人;专任教师均具备全英/双语教学能力。

三、效果评价

健全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全英教学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全英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不但取得了丰硕的学业成果,在各项大赛中也屡获佳绩,就业前景光明。

1、学生学业优异,全英教学效果显著

尽管国际商务专业实施全英教学,课程要求较高,课业项目如调研和演示较多,同学们学习非常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课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全英教育模式下,他们掌握了扎实的商科知识,每年都有十几位毕业生成功考上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国内读研包括中大岭南学院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广外大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南开金融工程、西南财大金融等专业;国外读研去向包括澳洲新南威尔士、墨尔本、昆士兰、麦考利等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伊利诺斯技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大学。国内外读研的数据说明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商科全英教学质量的体现。

作为全英教学模式的副产品,他们的英语成绩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见表1、表2),2004-2005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合格率分为98.80%和97.70%;国际商务专业的前身国际商务管理全英试点班2001-2003级的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合格率更是高达100%,八级水平测试的平均分和合格率近年来整体上都超过了本校以及全国外语院校的平均分和平均合格率。考虑到他们在2-4年级以商科专业课程为主,这个成绩应当与全英教学密切相关。

2、学生在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

国际商务专业(全英教学)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英语技能竞赛、社会调研/实习、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在院、校、省区、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2001-2003级国际商务管理专业全英试点班共有45人次获得各项个人和团体奖励,其中有3项省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项国际奖项。例如,例如,2人获2003年“联辰杯”全国在校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2人代表大学获2003年第八届“外研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省、华南区选拔赛冠军和全国决赛季军,并代表中国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比赛,1人获第十一届“21世纪澳门之星杯”全国英语演讲征文比赛二等奖,1人代表广外大参加国际(亚洲)英语辩论赛并荣获亚军。2004-2007级全英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秉承全英试点班的优良传统,在各项大赛中也屡创佳绩。例如,1人所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SIFE队伍获SIFE华南区第一名,全国优胜奖;2人在2007年“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外语外贸职业技能大赛中分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人在2007年“扶贫中国行”村庄调查实践报告中,荣获全国优胜奖;3人在2007年香港廉政公署举办“建诚信创未来”青年培训计划个案研习比赛中,荣获“Well Performance"奖;1人在2007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荣获亚军;1人在2007年ACCA广东大学生就业力大比拼中进入20强。这些奖项反映出全英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了良好的全面发展。

3、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度高

2004级学生虽然是全英国际商务专业第一届面向全国高考考生招收的学生,但之前我们已经按照同样的模式培养了三届国际商务管理专业全英试点班151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36%毕业生被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录用,另外还有一批学生被宝洁、雀巢、玛氏、高露洁、马士基物流和航运、等国际知名公司和恒生、汇丰等外资银行录用;2004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作为该专业正式开办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截至2008年2月29日,167名毕业生中,21人选择出国深造,8人在国内考研;参加就业的人数有138人,87.68%参加就业的同学已经有单位意向。其中,已签三方的同学有6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7.1%。在已签就业协议的同学当中,有3人进入广州宝洁公司,1人进入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32人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另有其他知名企业包括马士基物流、广东移动通讯、广东美的制冷集团、碧桂园、雅居乐及各大国有银行等,预计截至7月底就业率可达100%。历年来呈现“三高”现象的就业情况说明社会对全英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肯定。

4、全英国际商务专业已成招生热点

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的全英教学模式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已使全英国际商务专业成为招生热点,每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保持高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见3表)。

5、全英教学模式得到国际认可,教育国际化取得初步成效

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时,我们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我们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昆士兰项目的四门全英授课的商科课程由商英学院教师承担。此外,我们与德国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本科交换生协议,2007年我们接收了4名德国学生就读全英国际商务专业,2008年将接收5名德国学生,全英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可望于2009年赴德国学习;与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交换生项目正在磋商中,2008年5-7月,我们将接收5-6名美国学生,为他们提供3门全英课程。

篇9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经济活动与社会环境都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时代的特征,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趋向全球一体化,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以高科技、信息为增长原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中,我国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愈加频繁,“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推进了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在国际和国内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面临诸多机遇,同时也将迎来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或商务方向)的问卷调查(下文均简称商英学生或课程设置),统计分析学生(包括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素质及能力的认知和需求,分析现有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探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二、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武昌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文华学院等应用型高校商英学生(含毕业生)。本次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自身能力认知调查:第二,应用型高校商英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第三,新经济背景下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需求。问卷以网络书面调查形式为主(问卷星),辅之毕业生个人访谈;共回收来自15所应用型高校有效问卷85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能力认知调查。在对毕业生优先选择的求学或工作岗位,以及具体职责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对象中毕业后会优先选择从事涉外商务工作的占80%,该数据说明应用型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毕业生大部分都倾向于从事外贸等相关工作。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外贸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问卷中学生认为社会所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显示: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显得尤为重要,被列在首位;其次是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而娴熟的商务实践能力(如办公文秘技能、信息调研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商务礼仪等商务谈判技能、贸易实务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市场营销技能等)则位列第三。以上排名不难看出学生认为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娴熟的商务技巧这两大标准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必备条件,然而,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也是这两项标准。其中,从英语应用能力需求这一方面来讲,“听”、“说”这两大技能排在首位,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而以上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高校在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和商务技能进行强化,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有侧重点地进行培养,以期使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专业技能完美结合。2.学生对商英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相关课程需求的统计数据显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诸如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均被学生视为非常重要。其他专业技能课程诸如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等课程的重要性紧随其后。学生对这些课程重要性的排序也有力地证实了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技能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或者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都是在以往传统英语课程之上所衍生,英语专业课程与国际商务课程没有融合完整的体系。以上情况在对“课程设置不足情况”的反馈调查中充分显示出来:反映语言知识与技能课时比例不足的占到学生人数占47.17%、商务知识与技能课时比例不足的占到64.15%、商务实践实习实训课时不足的比例则高达69.81%。由此,高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改革,而且应该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使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3.“一带一路”对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教学及课程设置的需求。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预示着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战略。首先,学生对“一带一路”政策了解度调查的结果表明:36.07%的学生对“一带一路”政策略有耳闻,但不甚了解的也大有人在。在对从事“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工作的兴趣度调查中发现,有24.59%的学生有兴趣从事“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62.3%的学生表示若机会允许,也会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丝路基金”、“亚投行”,更需要大量应用型英语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基于商务英语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和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需求重要性排序的调查结果诠释了扎实的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较高的商务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些能力既是学生自身所需,也是社会所慕。然而,对高校有无开设“一带一路”战略相关课程的调查结果则似乎不尽人意,有多达81.97%的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并未开设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课程。这说明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但并未完全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计结果显示出毕业论文依然是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或唯一模式。这种传统的研究型论文撰写模式对应用型尤其商英语学生来说意义不大。而诸如撰写商务报告或创新创业项目等模式则更符合商务英语这种集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对商英专业或方向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42.62%的学生非常看好这个专业,49.18%的学生感觉一般。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事实,“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向纵深发展,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智联网招聘联合外贸行业调查,根据我国现有的具有进出口权公司所拥有的人才平均比例算,我国至少还需要180万涉外商务人才为企业服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尤其是商英人才将成为具有很高市场需求并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精英人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到,随着国际间贸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上升。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给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带来了宝贵的发展契机和职业前景。国内高校正不断结合这一长远的经济规划,在原有的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商务英语学科体系,加大对商务英语等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传统的英语专业虽历史悠久,但受培养目标所限,学科外延狭窄,学生很少接触国际商务知识,商务沟通能力弱,难以直接进入商务领域从事专业工作。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除少数专门外国语大学外,大部分是从普通英语专业转变而来,即在经过普通英语教学的同时,加入部分商务知识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与商务课程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两者并不是“强强联合”,而仅是两种专业的机械叠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缺少实际商务操作的实训,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极具专业化的商务操作。

五、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实践与理论并重,强化实务操作和专业知识,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风向标,从而反哺市场需求;第三,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比如BEC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秘书资格证等。2.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训实习。校内实训是学生进行模拟工作环境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建立校内语言实训室和商务中心等实训室。一方面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国际商务情境来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进行实务操作。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实训实践平台,从而有力促进学习与就业零距离目标的实现。3.提供就业指导。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入学时,教师就要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对今后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就业方向的初步构想。学生在校期间,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知识竞赛,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校亦可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等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六、结束语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产业企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科学调研分析社会、企业及学生需求,培养适应我省乃至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

作者:刘敏 常何 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3).

[3]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外语,2009(4).

[4]王立非.商务英语学科设置与建设[R].第一期全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发展高级研修班,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王关富,刘丽.关于商务英语学科竞争力的理论探讨[J].中国外语,2012,(9).

[6]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进而获得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结果发现: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的能力偏弱;有的学生缺乏毅力,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

一、引言

科研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丰富的科研知识、清晰的科研思路、扎实的科研技能是师范生入职后发展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校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良好的科研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它的培养需要教学单位较为长期的关注与投入。目前,教育研究者对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培养的能力构成(韦理,2005)和教学实践方面(张秀云,庞丽娟,2003)关注较多,而相应忽视了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一缺失不仅体现在师范本科生教育中,也是本科生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研究并未将科研能力作为师范生/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方面加以探讨(刁维国,2007;王艳玲,2007;吴一安,2005)。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本科生应当“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才能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也曾详细论述了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联系。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已明确地提出了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师范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大小对其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与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诚然,有一些研究者已在讨论这一重要问题(胡海舟,2004;靳延华,2004),但讨论更多地处于理论层面,缺少相应的实践或实验环节来更加有效、深入、清晰地阐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法。从2006年到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针对2003级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科研能力培养的试验。本文是这次实验的报告。

二、项目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2003级“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是一个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科研项目,课题时间为2006年4月到2007年12月。它是在2005年一次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2005年4月到7月,我们组织了20名2002级本科生进行了科研尝试,并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尽管这次尝试历时不长,但参与的学生仍顺利完成了一般科研的所有步骤,并上交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报告。在结题后的集体访谈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高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表明,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过深度思考与艰苦探索。因此,我们拟进一步研究、探索这一“学生自主科研与教师协助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科研实践推动科研能力的发展,以期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找到一条更有效的途径。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我们并不力求证明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会取得多少科研能力方面的发展,我们更多地是希望掌握一些关于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以便为更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参考,指明方向。这样一来,项目就具有了双重目标:首先是学生科研的顺利完成,这一环节涉及到参加项目学生的遴选、开题、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指导与协助、论文写作等;其次是对学生科研的研究,即观察、分析学生在各个研究阶段的状态。

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的教育研究方法,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具有较强的情景性、真实性和应用性。也就是说,本研究既有实践价值,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教育理论提供验证。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四个主要阶段:(1)准备阶段此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遴选工作。遴选工作采取公开自愿报名与鼓励重点对象相结合的原则。即,既向全年级学生公开招选参加者,又鼓励那些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业优秀、潜力较大的学生。最后,有48名学生报名,占学生总数124人的38.7%。可以看出,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从这些学生中,我们根据他们在报名表中填写的准开题报告、专业课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教师推荐等多方面的情况最终选出16名学生参加此项目。其中,论文设想与“二语习得”“翻译”和“文学”方向有关的各3人,与“教育心理学”方向有关的2人,“测试”“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文体学”“语言学”等方向各1人。我们根据系里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意愿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教师进行全程一对一的指导。(2)学生科研初期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题。从这个阶段开始,16名学生每月上交一份进度报告,在报告中简要说明本月/本阶段计划完成的任务、完成过程(按时间顺序)、实际完成的任务与获得的经验与反思、未能完成的任务及原因分析。项目结束后共收取74份进度报告。(3)学生科研主体阶段此阶段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各项科研活动,直至最终完成毕业论文。但其间仍与笔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或当面交流,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每次交流,笔者都进行了事后记录。在研究中期和结束时,学生分别上交了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4)材料汇总与分析阶段此阶段除集中地、整体性地汇总并分析所有相关材料外,笔者还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作了详细的访谈记录并归入汇总材料中一并加以处理和分析。

三、分析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中的所有文字材料(报名表、进度报告、电子邮件交流、访谈记录等)均输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7进行处理,主要处理方式为编码标注与分类分析。经过反复比较与归类,最后发现如下几点较有规律性或普遍性的现象。

1.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这说明学生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探索的欲望,尽管这种兴趣更多地是自发自觉的,并不是在理性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有些学生想要研究的课题甚至与其准备考研的学科专业并无多大联系。因此,本科生主动从事科研尝试的功利性并不是很强。那么,在这方面,学校教师专业方面的引导对后续整个科研过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很多定题周期平均为七周,这比预想和计划的时间要长很多。定题的困难主要与如下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学生普遍设想比较泛化,即使明确知道所要研究的问题或方向很有意义,但研究设计与成熟范式的差距仍很大。也就是说,学生并不了解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常识。这可能与研究方法的训练较少有关;第二,教师往往会开书单让学生去读,但引导不够。有不少学生反映这些参考书越看越觉得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方向,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按照书中所讲的内容和标准来看,自己的研究设想根本就无法转化为现实。学生承认自己平常的积累比较少,但教师的指导可能又过于粗略,缺乏深入的交流,在读书时又很少有与其他同学讨论的机会。但这一阶段却让学生对科研有了更加准确、客观的认识,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3.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如网络)的能力偏弱这几乎是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来源的技能有欠缺,似乎并不习惯于、也没有较强的意识去开发资源;另一方面,即使检索到了一些有关联的资源,也不知如何充分利用。

4.有的学生缺乏毅力,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项目初期,新鲜感和信心都较为充足。因此,参加项目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都比较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但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困难之后,就有学生在后期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更多地是出于应付,标准也相对降低了。但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学生表示,在进程过半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疲劳感和焦虑感,只要坚持一下就能跨越这种状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突破极限”。因此,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疲劳临界”,坚持过一定的阶段后就不显得那么困难了。

5.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教师的态度负责与否,是否经常与学生联系,能否在关键时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是学生心目中影响自己状态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6.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尽管本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学生却普遍反映,与科研本身的收获比起来,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如与人相处、交往、主动思考、积极调解自身情绪、合理安排时间等。

四、结语

本项目只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远远无法作出肯定的结论。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1.在属于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中(尤其是有条件的课程),教师可以更多地渗透科研思想,介绍科研动态,通过相关的内容更好地培养、保持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引导。2.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如果每个导师都能长期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方面的渗透与训练,那么就容易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仅仅以这种项目的形式来弥补培养不足的缺陷了。3.应当加强本科生研究方法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可以改革为“阅读—设计—操作”一体化的层进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学生进入科研领域的门槛,它将科研训练分解为三个有内在联系但循序渐进的阶段: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使学生对科研形成一定的、较为整体的概念;然后进行设计训练,只设计不实施;最后真正进行实战。总之,我们应当将科研培养视为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重视起这项工作,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