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5: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文化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文化史论文

篇1

(一)长春城市性质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中心团与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一)总体思路:

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空间布局:

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

2、城市结构: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区部分职能,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处城市中心。调整中部城市中心职能,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建设南部新中心,引导与支持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南部中心相对集聚;“两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东北翼形成以传统产业和玉米加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多组团”指重点加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建设,与主城共同构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

三、长春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与影响:

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初步进行了论证,并得到了建设部专家的认可。在该规划的影响下,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开展了修编的工作,各区、各开发区的分区规划和28项专项规划的也在进行当中。目前,许多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项目,都有序的安型一般总体规划进行。

规划实施期间,长春建设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1787条巷道旧貌换新颜,实施了九大区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环保等重点工程120多项,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成为长春市历史上城市建设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以下是规划后的部分效果与影响:

(一)建设改造50多条主次干道

五年来,长春市城市建设紧紧围绕支持一汽发展、开发区二次创业和铁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先后建设改造了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环路等5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长江路步行街;同时规划建设了长春大桥、兴业立交桥、长沈路桥等大中桥梁12座;对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建设街、安达街、开运街等40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国道长沈公路、吉林大路、长吉北线、长吉南线、北亚泰大街6个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

(二)房地产开发面积2500万平方米

长春市大力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引进了大连万达、深圳万科、上海绿地、天安、融创等外埠较大的开发企业,先后改造了二道区吉林大路两侧等大片棚户区,建成了“长春明珠”、“万科城市花园”、“长春上海城”、“天安第一城”、“融创上城”等规模较大、环境优良、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城区每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左右,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改造巷道1787条

近几年,长春市以人为本,加大了巷道的改造力度,“十五”期间共改造巷道1787条,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同时,完成了9大区域的亮化工程,目前,长春市已有路灯53113盏,为市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

(四)绿化覆盖率达41.5%

规划期间,长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城市环境日新月异。五年间,长春市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西郊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双阳污水处理厂;对伊通河城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串湖区域治理工程,串湖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溪园将于今年6月竣工。长春市还规划建设了占地93万平方米的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目前,有来自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大师们精心打造的341件雕塑精品陈列园中,使长春成为国内世界各地雕塑作品最多的城市。同时实施了“一环五带”绿化建设工程,建成了自由大路、新发路等一批绿化精品街路,改造了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和人民广场、西安广场等主要公园(广场),城区每年新增绿地200公顷以上,200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1.5%。

(五)16条主要街路安装路灯

长春市还将对16条主要街路和333条巷道安装路灯,到06年底,长春市二环以内全部亮了起来。这16条主要街路包括和顺街、农安南街、农安北街、惠工路、四通路、安乐路、公平路、远达大街、天光路、通安街、柳影路、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亚泰大街、建民路和繁荣路。

(六)45.61平方公里面积要亮化

长春市对亚泰大街、长春大街、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北、东环城路以南、东环城路以西区域和开运街、南环城路以东、靖宇街、卫星路、开宇街、南环路以北、临河街以西、宽平大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南、自由大路以南区域,共45.61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亮化。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室外照明工程预计总投资将达到7000多万元。四、规划中的特色与创新:

本次规划修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突出重点,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从分析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省域范围、市域范围的角度出发,明确长春市在不同层面的定位、发展策略。规划期内,要面向国内外,积极推进与东北中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塑造与吉林省中部城镇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与吉林省中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城镇空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春市作为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作用。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资源节约保护利用规划,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针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之间的矛盾,规划明确提出未来长春市资源生态发展战略。第一、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重点加强生态建设;第二、促进水资源战略性转变,提高用水效率,维持水系系统完整性;第三、培育资源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第四、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五、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三)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组团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

(四)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发挥出长春市作为省域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

(五)创建“流绿都市”,提高城市品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规划以创造“流绿都市”为目标,调整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加强环城绿带、水系绿化、生态廊道、低密度空间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的比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利用现有景观要素,保护、延续和发扬长春市传统景观特征,保持城市“疏朗、大气、通透、开放”整体空间意象。

(六)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

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五、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要严格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发展。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搞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路主枢纽规划,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好铁路线路及场站建设用地和机场的发展用地及净空条件。要重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的原则,节约用水,在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方面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供水能力,以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好以城市防洪为重点,包括抗震、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确保城市安全。

篇2

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因而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一家围在一大桌饭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会时,领导与下级员工也会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说有笑,边说边聊;在吃饭时人们都会很活跃,相互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这样的饮食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场合都会用到,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里,全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到一块儿过节,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长烹饪的人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饭,并祝福、拜年等等,讲究的是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通常中国人在进行聚会时,不会给每个人定食定量,而是会准备很多的饭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没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用餐方式就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没有中国人团圆与热闹的吃饭习惯,他们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就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而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没有中国式的一大桌子人围着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没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着自己的餐盘随意走动。西方人的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空间,讲究个体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人们在吃饭时不能进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乐的情调。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中国的餐桌,可以谈成合作、可以求婚、还可以联络感情,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因而,餐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在用餐这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中,礼仪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来讲,中国人在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内部的吃饭,其余场合里人们进餐时都十分重视尊卑、长幼。在集体进餐时,人们一般都会等客来齐了才会入席,而座位则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对着门口的位置为最高,其次以东为尊,而请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门口的位置。宣布开始入席时,会先叫一些位高权重、重要的人先开始,随后主人才会开始。但在西方,饮食礼仪则与中国存在着很多不同。西方进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绅士风度,男性要对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口的最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则座在女主人的对面,即门口的位置,显示出对女性的尊敬。而在具体的进餐时,男士要起身先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时,男性并不能先进餐,必须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开始进餐后,男士才开始进餐。在进餐结束时,女主人离席之后,男性才能离席,而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绅士风度。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为主,其次中国的蔬菜种类很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国家的七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种。中国人之所以将植物作为主菜,这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灵,人们不可以将其杀死,也不能把他们的肉用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中国就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内容。因此,有人将中国人的性格称之为植物性格。中国人在进食时喜欢将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热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菜如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菜的味道才真正发挥出来。西方人则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居多,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打渔、捕猎与养殖为生,而种植业在西方社会并不发达,因而人们习惯在动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国家,食物中动物类居多,如牛肉、羊肉与猪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考虑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动物类居多,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是有动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他们喜欢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盘等,一直是西方大从所爱;他们在吃蔬菜时,也喜欢生食,如生菜、黄瓜等,并不将它们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篇3

指导老师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如检查是否填写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监督学生把仪器及试剂等放回原处并且收拾好自己的实验台,以备下一组同学使用。最后是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上签字,以备分数的评定。

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有一个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首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应保持安静,各自找到老师已安排的位置准备进行实验;其次,仔细阅读实验室墙壁宣传栏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遵守;再次,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最后,做好实验记录并且写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化学实验室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内容。

1)消防知识。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指导老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经过培训的老师对即将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只有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模拟火灾现场,并且进行灭火处理。

2)用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确保所用电器都已关闭,切断总电源。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螺丝、绝缘线、接头等的状况,做好记录并及时报修。

3)用水安全。实验结束后确保水龙头已关闭。

4)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要求每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熟记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如强酸、强碱溅到皮肤或者不慎进入眼中的处理方法;吸入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法;对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等。

实验室药品的管理

大学化学实验内容多,所用的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在储存过程中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且剧毒药品、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专人管理;氧化性物质不能和还原性物质一起放置,酸和碱不能一起放置。在实验过程中,药品在实验台上的排放一般按照一边是酸,另一边是碱,中间是盐的总体原则;而盐一般是按金属离子的活动性顺序摆放。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1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及其使用寿命。同时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工作。对精密仪器应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仪器的所有信息(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厂家、购买日期等)都要记录在案。每台精密仪器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包括:仪器说明书、配件清单等;安装、调试、鉴定、验收验证、维修记录等;使用规程、保养规程等;使用记录。

2非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能基本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使用能达到要求。仪器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可参考精密仪器的相关管理规定);仪器应该有专人进行保养维护;管理仪器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实验室损坏仪器赔偿制度

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教育,加强设备管理,避免损坏和丢失。因个人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均要负责赔偿。

1赔偿原则

凡在教学实验、科研中,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损坏,一律按规定赔偿。情节严重者,还应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经批准个人借用的工具、表类等丢失者,均应按原价赔偿。

2赔偿依据

被损坏的仪器设备经修复仍能使用的,以修理费作为赔偿依据。被损坏的仪器设备如无法修复的,则以该仪器设备的原价作赔偿依据。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和丢失仪器设备要及时填写仪器损坏清单,由指导实验的教师或实验员签署意见,作为赔偿的依据。赔偿额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室主任审核。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大学化学实验室每天消耗的化学试剂都会产生废液,其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组成变化大,难于集中有效处理。排放这些废物,如不加处理将直接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组成经常变化,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分别处理。

篇4

论文关键词:饭店英语;西方文化;文化因素;文化意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至少有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然而,为了能考上大学,他们大多注重英语语法和语言结构,习惯于机械性地记忆生词及短语,而在英语表达上有所欠缺。跨文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习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流与理解,提高交际能力,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学习语言的语法形式还远远不够,还应了解与该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如语用规则、社交语用规范等等。

一、饭店英语特点分析

饭店英语属于旅游专业英语,具有直接性、双向性、随时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其标准定位为:清晰、流畅、达意、得体。此外,它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针对性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与工科英语相比,前者的口语涵盖就要比后者广,但后者则更强调专业特色,强调口语中专业词汇的“技术含量”。从基础上看,各专业区别不大。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词汇在后期不断溶入口语中,各专业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区别会愈加明显。因此,现代英语口语已经开始摆脱过去口语粗放模式,积极提倡实用精神。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师根据各大宾馆饭店的具体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与饭店服务相关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得学生在实习前就能对所要去的实习饭店有所了解,对饭店英语能够熟记掌握,了解各大饭店对饭店英语的要求,也就是说,饭店英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得体性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对道德规范、对价值观念而言的事。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也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用另一种说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较注重语言形式知识传授,如强调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结构等。这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语言形式的熟练掌握并不等于交际能力的获得,请看下面这组饭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YouspeakbeautifulEnglish.

W:Thank you.Ihadverygood teachersin theU一niversity.

W如果不按照英语的习俗大方地接受,而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去否认,以表示谦虚而说”No,no,MyEnglishisverypoor”则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因此,语言的得体性也是饭店英语不可忽略的。

总之,饭店英语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或其他专业英语教学相比,更注重口语化和实用性,教师“教”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学”与“练”的时间相对增加。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好的倾听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二、改进饭店英语教学。诠释西方文化

1.注重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

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文化差异。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注重文化差异首先就要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文化的相同,我们称作文化的偶合,如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译作“inthesameboat”,如汉语的“力大如牛”,英语译作“asstrongasahorse”.

培养文化意识,需要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学生清楚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讲解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13常习俗文化方面的知识,采取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饭店英语教学为简单的口语交流,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让学生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例如饭店员工因事向客人道歉,“I’m,awfullysor-ry”是一般的说法,而针对具体情况,又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法:”I’m sorrytotroubleyou.(这是在打扫房间或其他打扰客人的场合使用);“I’msorrytohavekeptyouwaiting.”(这是在餐厅安排客人等候座位或其他须让客人等候的场合使用);“1wantto apologize.Is there anyhting Icould do?”(这在做错事情,设法弥补的场合使用)。对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即使是表达同一层意思,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做到活学活用。为使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多了解一些客源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结合英语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各国文化差异,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适应酒店开放性、国际化的需要。

2.创设语言情境,融文化因素于教学之中

语言是在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外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性,更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文化意义。譬如在词汇方面,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从词汇的文化内涵着手,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像“绿色”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就是如此。在汉族的文化生活中,绿色既可以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如“绿色食品”、“绿色防护林工程”等;也可以包含贬义,如“脸都绿了”表示非常生气等。而green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的比喻意义,例如:Smithisregar-ded asagreen hand in dealingwiht htecomplicatedsituation.(史密斯被看作是处理复杂局面的新手)在这个例句中,greenhand意为“新手,缺乏经验的人”。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

篇5

关键字: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手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都运用GIS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办公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也甩掉了图板,全面实现了规划设计成果制图电子化。但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决策常常出现滞后现象,使得将城市规划形容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同时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起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用。

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开发量剧增,由此而引发的城市绿色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历史文脉怎样传承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如何解决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999年编制的北京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一直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缺乏及时更新机制和整体分析的工具,使我们的“控规”法律效力低下,无法科学地指导城市建设。本文试图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通过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梳理、对“控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描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种类

从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专业角度看,可以将城市规划信息划分为两大类——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1)空间信息

就是信息内容本身就包含有形状、分布、空间定位、空间相互关系等内容的信息,如一条道路、一座桥梁或一幢建筑物、一个行政区等的几何形状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等。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空间信息:

1、空间基准信息

2、自然特征信息

3、基础设施空间位置信息

4、各类界限信息

5、各类控制线信息

6、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汇总信息

7、城市规划汇总成果信息(用地规划及专业规划)

8、城市建筑规划成果信息

9、……

(2)属性信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对象与位置、分布、形状等空间信息无关的特性用属性数据表示,如“道路”属性的描述,可以有名称、起点、终点、长度、路宽、路面等级、最大容许车速、最大容许承压、绿化带的有无等等属性信息。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属性信息:

1.与空间信息相对应的各种属性信息

2.社会经济信息

3.资源环境信息

4.历史沿革资料

5.规划成果档案信息

6.系统监控管理信息

7.各类法规文档信息

8.数据标准信息

9.规划指标信息

10.……

数据除了上述分类外,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的使用需要,还可将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按不同的数据格式、来源、变化频率、获取时间、空间分布、实体形态、数据归属等进行分类、存储、提取和查询。

三、目前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所需信息存在状况信息的获取与更新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未来运行的生命力,城市规划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不仅需要城市规划专业的信息,还需要大量的会信息

在北京由于信息共享及流通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建立一个能够真正起到辅助设计、分析和管理作用的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难的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更新的机制、途径、方法和成本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建立城市信息系统的瓶颈问题。下图反映了与城市规划有关信息资源的流通途径: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通常,经济统计信息由国家统计部门定期,流通渠道通畅且具有权威性,但由于统计信息是按行业或行政管理范围汇总统计的,将统计信息与空间信息建立关系,整合工作量非常大,一般在进行城市规划宏观分析用得比较多;而各个专业部门所掌握的专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经济手段或结合专题研究逐步积累;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信息,我们总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合、加工、更新,以期能满足当前规划工作的需要,并为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做好信息储备。超级秘书网

总结

这几年规划信息的积累、整合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通过北京“控规”数据编制整合技术方法的实践,深刻地感悟到: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必须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将广大的规划人员从烦琐而复杂的规划设计制图中解放出来,让每个人充分感受自己在为信息资源整合尽力的同时,也在尽情地享受着整合后的信息为大家的工作带来的更多便利,使得资源整合工作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信息中心的员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整合后信息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分析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中。

四、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研究与实践

我们从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出发,将信息按类别进行了梳理,对城市规划信息的结构进行了通盘考虑。基于局域网环境以CAD、GIS和SQLserver或Oracle数据库为技术基础,将GIS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与信息整合工作结合起来。本次“控规”编制整合以AutoCAD为信息资源整合的操作平台,在上完成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工作;应用rcSDE空间数据管理引擎完成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以及影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应用ArcInfo/Arcview进行城市规划信息的GIS查询和分析;应用ArcIMS建立城市规划信息及成果的网络系统。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北京市“控规”编制整合的方法,在规划人员应用极为普及的AutoCAD制图工具环境下,采用VC的开发模式,以嵌入菜单的方式实现数据制作、编辑、校验、更新汇总、查询统计、图纸制作、成果数据上传和空间数据浏览下载等功能。在遵循标准规范的前提下,信息整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编码方式、数据自动差错、动态查询、图像自动叠加、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导出、指标自动生成、专题图和“控规”图则自动生成、用户的操作权限监控和历史版本数据的创建、查询与统计以及系统参数的导入和扩展等功能。使在AutoCAD环境下建立空间数据库成为现实。下面通过软件的部分应用界面样式,说明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

1、在建立严格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随意空间,使大多数用户都可很快适应新的各种工作环境。如在客户端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各类编码图,还可以多种方式为实体编制代码。

2、客户端用户进行信息整合过程时,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实体与属性的添加、修改、联接、拆离、导入导出等手段,使数据具有强大的编辑能力;在实体编号唯一的前提下,可进行多文件数据汇总;能进行数据校验及动态查询,在数据修改时可将变化的信息存入历史版本,可根据指标体系表自动生成属性或将指定的属性记录进行复制;系统最大限度地做到人性化。

3、汇总入库时,系统会验证用户权限,对入库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拒之门外,放入相应的地方退还给数据整理的相关人员;将合格的信息进行项目登记,按编码标准对实体重新编号,并对修改的实体自动识别,将历史记录按版本保存。当系统参数、标准规范发生变化时,系统管理人员可随时进行调整,而不用对软件本身进行修改,增强了系统的灵活应变能力。

4、系统充分考虑了城市规划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对每一位用户设置了系统权限,系统对仅有浏览权限的用户实施无法存储数据库显示的数据信息,对系统从数据库自动调用的图像在输出时库中信息都将被自动卸载。用户可通过配置参数下载功能获得最新的系统标准和规范。

五、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实施的前景和意义

篇6

斗方语言的风格以清丽顺畅、简洁明快著称。以“五味……”“……五味”成句的有:五味声香、厨青五味、五味六合、五味鲜美、香生五味等,描摹了菜肴味型多样、让人赏心悦目的特点,使人如闻其香,食欲顿增,折射出厨门号字的序列化特征和共同的审美情趣。以“……味声”成句的有:和女味声、三餐味声等,从声音角度切入,有的描摹了事厨者劳动形态,有的介绍了饭菜制作的工作规律,使人如闻其声,给人的心理和视觉带来强烈冲击。

意境创设:生动别致,充满想象

旧式菜厨的另一热门斗方,非“山珍海味”莫属。该句呈现出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美食方面的意境营造,大多基于真实,着意表现在菜肴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所呈现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有的通过理想化的描述,即对绝世佳宴的幻想实现。无论如何,均将感彩融于其中,赋予大众人本主义的温暖。如“庖有肥肉、厨里盐梅”,创作者捕捉到的美的画面,在旧时是老百姓致力实现的目标。作者旨在体现对食者的关切和挽留,或表明家境殷实。如“琳球琅玕、二膳八珍”,创作者用精当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贵族阶层佳肴满桌、形美味醇的生活状态。前者喻指菜肴丰盛,菜品繁多。后者涉及烹饪体系和拿手好菜,是对最佳美食的生动状写,且还运用了典故“八珍”。八珍出现于周代,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为后世之八珍筵席先驱之作。语见《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精,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1]

思想内容:从生活积淀到道德修养

通过对斗方的赏读,不仅可以丰富对菜点的感官体验,增进对美食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深入了解饮食风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还有些斗方可品味到更为深远的立意,能体会到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追求,其开启心志、陶冶性情的理性火花让人震撼。如“仁义礼智”,我们可理解为,人类首先应在饮食方面讲究礼仪,汲取智慧,善施仁义,要让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在饮食上达到很高的境界,过上幸福的生活。斗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最堪适口、玉食羹鲜”,此类着意表现百姓家庭鲜美可口的菜式,使受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第二类,“肴仁豢饭、尝列珍厨”,此类表情达意更进一层,描绘了饮食高档精致、花样繁多的未来社会图景,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题写此语,最主要的还是图个喜庆、吉利和祥和,而并非要实现虚构的乌托邦。第三类,“元亨利贞”,此类系最高层次的斗方,融物质追求与精神诉求于一体,或咏志或戴德或理喻或警示。例句指人的运气很好,交好运。四个字本来是分开解释的,宋程颐在其所著《易传》中解释道:“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2]属《易经》中乾卦的卦词,是哲学家用来表述事物从始到终发展阶段的术语。古代的中国人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用在厨门上,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慕和对家庭餐饮达到更高品级的追求,突显了哲学内涵。

艺术特色:极尽夸张之能事

菜厨小斗方风格五色杂糅,有的显示本色,有的则重于工丽,有的趋向高雅,成为以厨门为载体的、抒发民众情绪的民俗样式。可以说,菜厨斗方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如“含英咀华”,很明显地用了夸张修辞格,对人们未来的食文化作了一番瑰丽神奇的想象。“积兰芝玉、厨中积玉”,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以美玉之润泽喻菜肴之形与色,以幽兰之清香比喻菜肴之风味,达到形象生动、化实为虚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人类厨艺的赞美。“珍出玉瓯、味调金鼎”,运用了想象,“玉瓯”“金鼎”为贵重奢华的盛器、炊具,属皇家或贵族享用,运用在斗方中,是形容所制菜肴味道如出自朝廷厨师之手,鲜美异常,大饱口福。这些例句都直陈了人类对饮食质量的不懈追求。再如“海味藏金柜,佳馐启玉橱”“庖中多鲜味,厨内冒异香”“日制声香味,时炮山声鲜”这些例句均以出神入化的描法取胜。作者运用了平仄有韵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富豪家庭的厨艺活动或菜肴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讴歌了农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调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篇7

一、近代教育和社会机构建立

从1905年开始,甘肃大部分学堂都开办在省会城市兰州,兰州也同时成为了创建新式教学场所、培育新式人才资源的主要阵地。在这些不同于中国传统学堂的新式学堂中,还设置有种类多样的文化课程,传授各种各样新知识,这些都让新式教育迅速在兰州传播,拓展了年轻人的眼界。这些年轻人同时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对兰州后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98~1907年,《群报辑要》和《甘肃官报》分别在兰州创刊;1912年,在兰州成立甘肃政报局;1909年,又开办甘肃舆图局;1916年,在兰州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当近代教育的开办和普及后,使得贫瘠闭塞的甘肃也接收到了新文化的影响,而后期兰州市开始进行社会机构的创办和建立,使得兰州市产生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机构,这些文化机构和场所对传播新文化起到了载体作用,而西方城市文化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兰州,兰州便开始了漫长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通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1890年,甘肃电报局在兰州市成立,这标志着甘肃省的电信行业正式进入近代化发展历程,电信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信息化发展。接下来,兰州市在1905年成立了甘肃省邮政总局。近代甘肃通信业的兴起,让甘肃地区的人民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渠道学习当代西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甘肃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历程。1906年,甘肃官银钱局成立,这标志着甘肃地方银行开始兴起发展。

当城市的现代金融业和通信业发展起来,也标志着城市的经济将会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兰州的银行业使得更多的百姓接触到现代金融业,资金的来往融通使得产业得以发展,产业又会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产业,从而形成一个体系。而城市通信业的崛起和发展,对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本身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使得信息不对等,通信业的发展使得这种信息不对等的差距在减少,但同时百姓也知道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许多人由于这个原因离开兰州去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城市人口反而流失了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信息发展,城市本就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而通信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兰州的城市化发展。

三、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商业化

西方工业文化传播促使兰州近代工业发展,凭借着联系我国中西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西部的关键城市。民国初期,全省不同地区的私营商业数量和规模增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理念对我国的传统经济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促使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加速分解,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商品经济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兰州市区的重点商业街道、公园等设施进行改造,让兰州市拥有了第一条水泥路和开放式公园。随后,商业化继续快速发展,建立了百货商店模式的数家综合商场,让兰州市不再只有摊点、传统店铺等商铺。综上可知,兰州市近代工业和商业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时发展的结果,在此发展期间,兰州市的城市功能、城市发展构造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更新。同时,各种不同实业的建立,让土地广阔、物产丰富的甘肃地区在近代工业上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当时的兰州地区,成立了很多规模不大、技术有限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兰州市转变为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890年,外国传教士在兰州建立第一家西医医院,使用西医技术治疗当地病患,这也是兰州市发展社会福利的新探索,这家医院的建立标志着西方医学技术正式在甘肃发展。由于西方技术传播的影响,1914年兰州建立了第一个电厂,之后兰州又成立消防局。兰州作为联结西北各地区的交通枢纽点,由于受到黄河的地理位置影响,导致黄河两岸的交通问题一直在阻碍经济发展,仅有的一个镇远桥不能满足当地需要。在这样的现状下,结合西方的技术,在1906年开始修建兰州黄河铁桥,也就是现在的中山桥。从此,兰州在对外交通路网上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南北两岸的贸易也开始顺利建立联系。交通设施的完善,让城市的功能性越来越齐全,也促使更多的人口主动来到城市生活,从而使城市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充足,为城市的继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从西方城市文化进入中国以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利用西方技术建设城市,城市的结构和体系也开始不断地演进变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五、西方城市文化对兰州的推动和制约

(一)西方城市文化对兰州发展的推动

1、城市发展决策方向的转变。之后,西方很多国家开始了对我国的侵略,强迫我国政府和其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此已经无力管理。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兰州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机会,西方统治阶级的决策开始产生影响,为兰州市的经济、工业、商业、教育的新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动力,相对而言是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2、本地自然经济解体。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时,西方各国开始了对我国本土资源的掠夺,同时将他们的很多产品输入到我国各地区。洋行在甘肃林立,传播了西方的商品经济文化,仅是德国的洋行就有数家。但是,兰州周边有很多工业生产原料被西方国家所抢夺,资源被掠夺。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也开始传入到兰州地区,并逐渐取代了当地原先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兰州市的商品经济开始不断地发展,让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获得了更多的推力。

3、对城市发展提供推动力。新式商业、银行和工业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们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城市,开始在城市扎根、发展。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时,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新文化和新的发展理念,并将这些新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兰州地区传播、发扬,引领了兰州当地的发展理念。

(二)西方城市文化对兰州的制约

1、西方城市文化强行嫁接本地发展。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后,影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使得本地人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开始模仿学习西方城市发展的优点,但是本地的发展从十分落后猛然开始西方式的发展,使得本地的经济产生虚假繁荣的趋势,极其脆弱,不能够完全地扎根于此,受到外部条件制约。

2、本地经济的两极分化。西方文化入侵中国后,使得城市逐步走向近代城市化,但是同时大部分财富被西方掠夺。西方从16世纪开始的霸权侵略主义在中国盛行,甘肃的商业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了进步,但是很多依然是西方人的财富,本地经济贫富差距更加巨大,反而遏制了近代化的进程。

3、工业技术与本地教育水平不匹配。西方文化和技术虽然对兰州有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地方百姓的文化教育水平与西方的文化思想不匹配,缺少大量的内部人才。工厂等城市设施的建设来自西方多个国家的人员,与本地的人员不能开展密切合作,使得百姓不信任西方人员和设备,并且本地的落后使得一部分人去其他地区发展,造成城市部分发展停滞。

六、总体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时,新型教育、通信行业、交通行业等开始陆续在兰州市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城市,使得城市的知识分子力量更加壮大,从而推动城市的功能性越来越健全,推动当地商品经济模式越来越成熟,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兰州而言,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兰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也未能完全改变落后的局面。以往的制约因素目前依然对兰州城市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当时西方城市文化侵入时运输业不发达、教育水平不够、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利用和抓住现在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的政策去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地去完善城市功能的城市结构,使得兰州向现代化城市稳步推进。

近代西方的文化入侵会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而现今兰州有历史但是欠缺文化的局面依然存在,兰州城市发展中没有突出构建自己的文化,也没有保护好本地的文化,本地文化输出较弱,这样就使得本地人的文化自信度降低,进而产生本地人的归属感降低导致人口流失,兰州应该依托本地的地方特色进行文化构建。历史上,兰州本身是工业重镇,近代以前包括近现代时期也是军事重镇。再加上古老的黄河文化,所以本地的历史特色应该是有许多可以发掘和利用的,这样充分地构建文化特色才能使得兰州在西部众多城市中更有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篇8

[论文关键词]监狱警察 监狱化 预防及对策

一、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的出现

“监狱化”一词最早出自于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克莱默的研究成果中。唐纳德·克莱默率先对美国部分监狱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监狱社会》一书。按照其中的理论,“监狱化”是指罪犯对监狱文化的学习和内化的过程,罪犯通过此过程习得罪犯社会内部的非正式规则、价值取向和习惯。这些内容通行于监狱这个小社会内部,监狱化还包括监狱内在的气氛、特有生活方式等对罪犯形成的深刻心理体验,主要包括刻板、压抑甚至反社会等。“监狱化”会给罪犯带来不良的心理后果,造成人格的轻度变异,“监狱化”与“重新社会化”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由于“监狱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往往会使罪犯重新社会化受到抑制和阻碍。

当学界过多地关注监狱内部罪犯的劳动改造、社会化、心理矫治等诸多问题时,却忽视了监狱内部的另一群体:监狱警察。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监狱警察在工作强度、身体健康、心理调适等方面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这种现象亦即监狱警察的监狱化。

监狱警察“监狱化”,就是监狱警察在监狱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行为表现消沉、冷漠、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监狱警察“监狱化”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监狱普遍存在,也造成了监狱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对我们研究监狱警察的“监狱化”现象,及早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调查

为了加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我国大部分省市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监狱警察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高强度、高注意力工作,长期以来,造成精神紧张萎靡,缺乏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与人沟通时抱有疑虑和戒备心理,对待服刑人员态度蛮横,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在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新技能时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具体来看,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日常行为方面

监狱警察长期在监狱工作环境中,劝导、教育不同的罪犯,对其进行集体讲话、个别教育或者心理疏导。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自觉地会将监狱内的生活习惯带入平常生活中,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监狱化”倾向。在言语表达、与人沟通、惯性思维等方面呈现出负面的东西。长期的这种状况使一些监狱警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不但对改造罪犯很不利,同时也极易影响自身家庭生活。同时,长期的监狱工作,使不少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时交往中,容易自我封闭,不能充分替别人着想。

(二)工作方面

如前文所言,多数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单调封闭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不但影响着干警的生活,还影响着干警的正常工作。据笔者2012年对陕西6所监狱的调查,几乎各个监狱不同程度存在监狱警察流失的情况,部分监狱警察想方设法通过调离、借调甚至辞职等途径离开本职岗位,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在长期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中,面对不同的被改造对象,多数监狱警察对工作缺乏激情,缺乏创新。同时由于担心罪犯脱逃、自杀、安全事故等恶性事件发生,监狱警察心理压力过大,诸多原因造成部分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低下。

(三)心理健康方面

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致使监狱警察的职业焦虑现象突出。在与陕西6所监狱警察的座谈中,各所监狱都提出了对监狱警察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面对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家庭生活等诸多矛盾,监狱警察比其他职业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多方面压力的挤压下,有相当一部分监狱警察对日常管教工作表现出焦虑与烦躁,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心理压抑状态。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导致监狱警察心态失衡。调查发现,多数监狱警察认为自己的付出、所承担的责任与自己的收入不成比例。这无疑使监狱警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常年与罪犯的接触,对监狱警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监狱警察常年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与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他们在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同时,所接触到的负面因素与社会不良现象比常人更多。这样的负面影响,在很多的监狱警察中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如不能及时将之化解,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影响到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三、监狱警察“监狱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职业一样,任何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职业也会潜移默化地给从业者打上不可磨灭的职业烙印。但相对而言,监狱警察这个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从工作环境来说,多数监狱警察远离繁华都市,长年累月工作在相对偏僻的高墙电网内,有的还需要定期进入监管一线。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接受外界事物相对滞后,繁重的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这些都是监狱警察“监狱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观成因。

其次,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一个区别,监狱警察的工作对象是那些曾经犯罪的反社会人,例如盗窃、贩毒、杀人、抢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监狱警察必须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对这些人进行监管改造、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长期反复接受负面的、消极的因子,很容易使监狱警察自身产生心理问题,身心疲惫。

第三,监狱工作的自身要求,监狱警察必须高度密切防范狱内犯罪、罪犯脱逃、自杀、安全生产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使监狱警察承受着太高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二)监狱警察自身素养

当前我国多数新任监狱警察都是从刑事执行、心理矫治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的招考上岗。当这部分警察进入监狱系统,面对成分复杂的罪犯,需要利用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上老干警的指导,开展罪犯劳动管理和罪犯教育工作,工作对象形形,性格迥异,对其管理既不能采用暴力,又非简单的教育说教可行,于是工作压力日益增强,便有了抱怨、失落甚至逃避等情感。同时,当监狱警察面对结婚、子女就学教育、个人待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由此产生心理失衡的不良情绪。加上不同的监狱警察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个人价值观念、吃苦和奉献精神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自我渴求和职业判断,部分警察会产生“监狱化”倾向。

四、监狱警察“监狱化”预防及对策

(一)深刻认识“监狱化”的危害,从生活上改善监狱警察待遇,预防“监狱化”问题

监狱警察的客观工作环境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软条件的建设,尽可能改善监狱警察的工作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其生活待遇,在监狱内部营造更人性化的氛围。同时监狱领导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意识到每一个监狱警察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巨大压力,只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监狱化”并刻意纠正,才能有效预防“监狱化”。

(二)加强心理疏导,培养监狱警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从心理上改善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

伴随着现代化监狱工作要求的提高,监狱警察的“监狱化”问题一个重要危害就是影响着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一名出色的监狱警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者,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针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讲座,鼓励监狱警察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让更多的监狱警察成为心理辅导的行家里手,既可以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改造罪犯上,又可以应用到自身心理健康上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还可以在行业内利用心理游戏、拓展训练等活泼多样的形式释放减轻监狱警察的心理压力,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健康心态,还可以增强监狱警察的集体凝聚力,更好地适应监狱工作发展需要,解决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是改善监狱干警“监狱化”的重大举措。

(三)合理科学配置监狱警察警力,优化人力资源,减轻监狱警察个体工作压力

我国多数监狱由于监狱环境、体制方面的原因,监狱警察人员构成具有一定的特定性。比如陕西部分老单位老龄化的问题较突出,虽然近年来都招录了一些公务员,但受编制的限制,新警察比例不大,导致部分监狱警察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同时监狱男女警察的比例、各种专业的比例、年龄结构比例等,不科学的警力配置会增加一线监狱警察的工作强度,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在宏观上对监狱警察的配置进行调整,使警察配置趋于合理化,并制定出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吸收新民警,不断提高监狱警察配置的合理性,使人力资源更加优化。这样可以减轻监狱警察的个体工作压力。

篇9

关键词:近代正统士大夫文化心理认识心理社会心理地理环境

一、《儒家文化的困境》思想概述

\这本书主要围绕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正统士大夫,为什么对西方文化持漠然的态度,以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和危局,并主要从近代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和社会心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1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处于相对开放,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的格局中时,他的主体文化就具有很强的更新能力,这也就容易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心理。中国并非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但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单一发展农耕经济也没有对外扩张的需求。一方面,文化传播方式为由内向外的辐射传播,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仅有天下的概念而没有世界的观念,与外邦王朝确立的关系在其看来仅是“君臣关系”。秦汉以后,董仲舒的今文经学和程朱理学的两次蜕变,把礼乐教化和纲常伦理视为衡量天下文明的唯一尺度,从而导致对外文化强烈的排斥倾向。

1.2中国传统士大夫采取了强制性附会的认知心理

中国传统概念具有意会性、模糊性和板块性特点,也就是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功能,这就为传统士大夫强制性附会创造条件。他们自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新异的东西需要他们费尽心智去研究,从而加剧了文化上的自我中心意识。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以圣人之学作为获得判断尺度的来源和最终依据,并认为圣学原则具有永恒的普遍性、稳定性,封建社会赖以长治久安的一般政治原则,均可在“六经”及程朱语录中找到演绎的最终依据。在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下,人们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减弱,并进一步形成僵化的社会人格。

1.3整个社会欲拒还迎的社会心理

二战后,洋务派士大夫观念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心理因素:洋务派的危机意识,并最终导致形成了欲拒还迎的社会心理。面对洋人在术数、技艺方面的不断侵凌和威胁,并有可能危及民族原来的生存环境,洋务派产生了以摆脱危机为目的的避害反应和避害价值尺度。由于这些文化心理因素是他们从现实危机中直接感知而非从圣人格言中引申而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传统文化心理定势和认识心理之间的关系,但是洋务派对西学仅局限于自卫,在感情上又是冷漠鄙视的,这就形成了欲拒还迎的社会心理,进而提出“中体西用”说,将西学仅局限于用的方面,仍然把中国固有的儒家文明视为天下文明的最高形态,将体和用割裂开来,没有意识到功能必须从本根中衍化派生出来。

二、《儒家文化的困境》这本书对我的启示

2.1学会辩证的看待文化的发展,博采众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值得我们骄傲,但是我们还应要有宽广的眼界,博采众长,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从纵向来看,在文化方面应坚持辩证地发展观,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优秀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应随时代和现实环境的变化,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从横向来看,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一影响并非决定性影响。日本即便作为一个孤岛,依旧可以由外向内地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主动吸收外国文明的精神才是日本人的传统性格”。相比较而言,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文化自身就包含传承和借鉴两层含义,要善于建构文化立体格局,而非单向思维的对待一国文化。

2.2敢于承认自身不足,采取正确的认识思维方法

文化自身存在缺陷本是情理之事,在心理上要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采取正确的认识思维方法。近代传统士大夫面对西方的术数,在情感上始终对其保持冷漠态度,认为圣学为万事之本,中国也有术数,不必舍近求远。加之认识思维上的弱点,如:意会性(非定义性)、模糊性(非明确性)、板块性(非可离析性),在认识上,近代正统士大夫没有看到东西方术数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先进文明的巨大优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近代正统士大夫不勇于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自身的力不从心、技不如西方,错误的认识思维方式只是掩盖这一弊端的手段。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近代正统士大夫在认识思维方式上也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推至当今社会,我们应学会用客观的心态评价自身,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而不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采取推脱的说辞为自身辩护。同时,在认识过程中,对概念应有明确的界定,知其所以然,增强概念的指定性,尽可能避免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掩盖自身的不足。

2.3有什么样的心理,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

    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

    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着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着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着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高着中“室内娱乐:男女同舞同乐时代的来临”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交际舞传人上海的流变过程,但失之过简,且错误较多。楼着中,作者为佐证整个上海娱乐业的空间结构、经营主体、娱乐特征等方面,对近代上海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厅业的发展概况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够深入。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将舞厅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本,探究了以“声、光、化、电”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现代性”,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着作。

    扶小兰的《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交谊舞在中国由初现到勃兴的情状,并认为交谊舞成为都市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并彰显出其特殊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作者以单薄的史料所得出的这一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官方、民间因素对娱乐文化的参与以及二者之参与同新娱乐时尚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介绍了1927-1937年间北平舞业的情况,但多侧重于北平当局对舞业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着作——《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民国时期的西式舞蹈,介绍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现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区别,交际舞从传入中国到逐渐流行的过程,中国舞蹈家戴爱莲,以及洋人对中国洋舞的看法。其中诸多内容鲜见于其他研究民国跳舞问题的论着中,不失为该文之亮点。

    其他论及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社会文化史论着还有很多,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罗苏文的《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强的《上海-19-20世纪中国的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许慧琦的《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体评述。

    二、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

    目前,在社会文化史范畴内,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作专项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但着作屈指可数。笔者在此略作综述,以助后继之研究者了解此专项研究的概况。

    马军对上海的跳舞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他的《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1948年上海舞女反抗政府节约消费禁令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这一事件演变的详尽脉络,并整理出珍贵的口述历史文本,研究较为深入。他的另一重要着作《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则系统介绍了交际舞从清末传人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的百年发展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导论中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涉及上海舞厅、舞女的研究,为后来者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马军还发表了《1948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业同业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从“舞潮案”看战后上海市社会局的处境和职能》(《老上海透视——中日青年学人的上海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论1948年上海舞潮案》(《上海研究论丛》第1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舞厅业的消逝(1949-1954年)》(《国史研究参阅资料》,总第290期,2004年8月)、《几点钟打烊?——论旧上海两界三方围绕公共娱乐场所关门时间的交涉》(《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以1927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等论文分别从舞业同业公会、社会局、舞潮案、舞业的取缔、舞厅的关门时间、舞业管理等方面对上海的跳舞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艳的《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一书,“主要探讨在近代百年间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西方舞蹈传人中国之后引起的舞蹈艺术、社会风俗、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文化市场、政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变化,透视国人认识西方舞蹈和西方文化的心路历程,探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规律和特征。”

    依笔者拙见,可将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十余篇学术论文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论述舞厅功能的文章。主要有:葛平的《交际舞场的交际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4期)和胡俊修的《近代上海舞厅的社会功能——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主体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其中,胡文还指出了上海舞厅长久存在和兴盛的原因。

    第二,从舞女、都市化、现代性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论述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文章。主要有:陈文婷的《上海舞女:以休闲报刊与小说为中心(1927-1949)》,万妮娜的《民国时期舞女性质探析——以上海舞女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张金芹的《另类的摩登:上海的舞女研究(1927_1945)》,赵凤玲的《交际舞东渐与近代都市女性的“摩登生活”》(《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李从娜的《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以及郭亮亮的《空间与想象——舞厅、舞女和穆时英的小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三,以禁舞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左玉河的《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唐小兵的《象牙塔与百乐门——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赵巧萍的《1946-1948年广州禁舞及其失效的原因》(《传承》2009年第3期),以及前文所述马军的上海舞潮案的相关论文。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费嘉炯及该国社会学家保罗·克雷西亦曾对跳舞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且其成果不容忽视,后继研究者理应仔细研读。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尚有诸多遗憾。

    其一,仅将跳舞问题作为近代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有所提及的论着多于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对于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前者的研究多失之泛泛,或者材料单薄,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西式交谊舞,似乎近代以来东渐至华的西式跳舞只有交谊舞而别无其他。实际上,存在于民国社会的西式跳舞除了交谊舞外还有西方各国的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等,它们都曾对近代国人产生感官刺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其二,从研究区域上讲,当前对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上海,相比之下,同样是舞风盛行的京津地区,学界对之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