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5:3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饮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外语考核;文化渗透;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23-02

如何正视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何探寻一系列培养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高等学校英语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理性与技术之争、英语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不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忽视师生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忽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现实中高师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对中小学英语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应用型教学。本课题所说的“大学考试”一词,指的是大学考试成绩是否全面反映学生水平,对于真正验证学生能力有欠缺。“实践教学”主要指技术和能力。如何提高高师院校英语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是每一所高师院校所负担的重任。本研究将选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部分教师与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与田野研究观点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辅以问卷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考试与教学实践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

就目前的大学外语考试而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考核主要是笔试,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实际的交流和应用,但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很熟练地应用一门语言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测试中涉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出现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里,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从理论上讲,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信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品质,通识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视野,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外语测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或者渗透着文化的信息,例如,对欧洲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的介绍,非语言交际在世界各国的不同表现,国外的女权运动,宗教、政治以及大学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使学生对别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2012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出现了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快速阅读里涉及了诚信的问题,深度阅读里提到了单性教育和混合教育的问题,作者提出单性教育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种教育形式更有利于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听力题型里经常会听到涉及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这样的内容。美国和亚洲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比如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对时间的重视,以工作为重心,热爱健身,喜欢变革和生活中的改变,注重物质生活,不拘理解,坦率诚实等,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原则,测试内容和测试比重。为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现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要求和态度。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是学生的语言能力高的并不代表其文化能力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二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65%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造成跨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因素;81%的学生现有的英语教学中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但是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文化能力,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求职和工作将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文化能力和他们语言能力不是同步提高的,因此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需要分别培养;随着外语界对于文化因素的意识提高,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有所涉及,但比重还要加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沟通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实施文化教学,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选材方面可以选一些具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差异的材料,并且注意系统性,能够反映文化的不同内容,从日常行为、风俗习惯到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同时,在设计练习时,也要遵循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为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鉴于文化和语言的存在紧密的联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内容,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更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学生在学校就要为就业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未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就业的考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对文化能力的考查,大学的英语教育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所需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四个方面的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都在面临着改革,一方面,英语学习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大学的教科书和试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英语水平超出了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的水平,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进行调整,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到授课内容当中,就文化教学而言,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大纲规定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目标,但我们不能保证实际交流过程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使用的正确性;语言交流是非得体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多都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比如眼神、语音、语调、手势语,而这些因素又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实际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中还会有很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失败。

文化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说教型、经验型、泛文化型和专门文化型。第一,说教型,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课堂信息量大,比较适合传授属于认知内容的知识性信息,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第二,经验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经验,强调只有从实际经验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第三,专门文化型,单一文化,第四,泛文化型,涉及多种文化。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四种教学形式:一是说教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阅读语言材料、讨论、演讲、事件分析;二是说教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提升训练、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搜集文化背景知识;三是经验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训练、热点事件分析、自我评价;四是经验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训练、专门文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解释词的文化内涵。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情景模拟表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表现人物特点,是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语境,考虑到例如文化习俗、人物关系,语言和行为表达的得体性。学生在表演之前需要搜集资料,排练,这个过程会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并意识到文化存在的差异,为学生将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其次,学校或社团会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社团的活动如圣诞节晚会,文化节等都是文化传播的机会,学校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交流沟通,可也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例如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另外,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看原版的英文影片,必要时对文化差异进行讲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做读书笔记,这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增强了语感,写作能力也会提高。让学生对看过的电影或书籍在课堂上通过做报告或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

本文对文化教学对学生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文化教学做了分析和总结,但在实际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文化教学要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足够多的文化知识和阅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没有出国的经历来真正体验,因此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准确;另外根据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在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情景式、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66-7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篇2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杭州传统小吃;开发

现代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选择所居城市周边的旅游景区,二是选择其他城市的旅游景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根据国际市场的调研,大约有60%的旅游者在从事各种旅游活动时会经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的纵深度标志着旅游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城市的深度旅游能够满足当代旅游者越来越强烈的渴望参与及文化体验的需求。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产业要素配置的角度看,“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1]。地方传统小吃是最能体现当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要素之一,可以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杭州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城市旅游产品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小,通过开发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小吃,将对杭州城市旅游的纵深发展、打响国际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城市作为旅游主要目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42个(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等);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32个(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39个,(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2]。作为对城市旅游高速发展的响应,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01-2010年”,检索词为“城市旅游”,方法为“模糊”),检索到十年来有437篇论文对国内城市旅游进行了研究,研究领域前三位分别为城市旅游资源与产品、城市旅游形象与品牌、案例综合研究[3]。

张玲认为,城市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指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4]。魏艳等分析城市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4部分构成的,城市旅游吸引物包括:城市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RBD)、特色街区和环城游憩带[5]。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概念是C.Stansfield和J.E.Rickert于1970年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的,并用以描述这类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他们给RBD的定义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保继刚等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6]。卞显红等借鉴巴黎等国外知名城市RB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RBD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二、杭州城市旅游纵深发展的必然性

杭州是中国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获得中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然而,杭州城市旅游产品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小。例如,关键词“Hangzhou”在国际搜索引擎Google上的检索结果不及“Beijing(Peking)”、“Guangzhou”、“Shenzhen”、“Shanghai”,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比较,更是差距甚远。在国旅总社的入境线路目录清单中,杭州作为一个国际旅游产品的份额也是很少,不如北京、西安和苏州。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等指标上分列国内的第6、4、5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作为城市吸引力重要指标的入境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显示,2010年杭州为3.08天,低于苏州(4.3天)、北京(4.3天)等城市。由此可见,杭州城市旅游的纵深发展是未来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推动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把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城市旅游,让杭州市民与中外游客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谈晓论及杭州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时,提出随着杭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旅游产品已经不能仅仅围绕西湖风景区景点,需要进行集观光、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与优化。

三、传统小吃开发要素分析

小吃一般指正餐(午餐和晚餐)以外用作点心及夜宵的各种风味食品,主要为垫饥或消遣之用。传统小吃具有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就地取材、有一定文化内涵等特点,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作为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受到市场、资源等要素的影响。

(一)市场要素

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传统小吃的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一方面,旅游者在城市旅游的第一需求是品尝当地的特色风味,传统小吃最具代表性,如,北京的宫廷风味小吃、成都的市井小吃、上海的城隍庙小吃、南京的夫子庙小吃、苏州的玄妙观小吃、长沙的火宫殿小吃等都是当地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他们反对整齐划一的旅游方式,强调个性,注重体验。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品尝传统小吃的浅层次的旅游需求,需要进一步了解、认知、体验传统小吃的内涵,传统小吃的深度开发是为必需。

(二)资源要素

中国是饮食大国,是世界著名的美食王国,小吃是中国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吃食品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梁朝,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已经有小食和常馔的区别。“小吃”之名,始见于宋代,当时的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都市,均以各种小吃著称。中国传统小吃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北京的豌豆黄、上海的南翔小笼、南京的鸭血汤、杭州的吴山酥油饼、成都的担担面、开封的焙龙须面、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广州的虾饺、云南的过桥米线、新疆的羊肉串等等,不胜枚举,为各地传统小吃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要素

深度旅游产品最核心的理念是“畅”体验和“后大众旅游理念”,具体某个深度旅游产品的核心理念可能偏重两者中的一方,但两者缺一不可,二者是深度旅游产品的本质。

旅游产品的重点在于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深度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应包含“体验”这一要素。传统小吃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足“体验”的文章。

四、杭州传统小吃开发研究

杭州美食自古闻名遐迩,尤其是自南宋以后,大量的传统小吃流传至今,成为旅游者到杭州旅游的主要动机。相对于国内其它旅游城市,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潜力巨大。

(一)杭州传统小吃特点

1.品种丰富,口味多样。杭州传统小吃主要包括饼酥类、面饺类、糕品类、果蔬类、糯食类、饭粥类等,还有豆品类、卤品类、汤羹类等,目前市场上供应的且广受欢迎的品种有数十种。口味上兼具南北特色,咸中带甜,以甜提鲜;甜点则糯香粘滑,甜纯适口;口感呈现香酥、绵糯、滑爽等多样性。

2.制作精细,应时而变。杭州传统小吃充分展示了南方点心精细多姿的特点,外观精致小型。并且四季有别,应时变换,从馅料、口味、形状上体现了不同时令的特色。

3.经济实惠,方便携带。杭州传统小吃多来源于市井,走平民路线,经济实惠。许多品种为干点,且具有一定的耐储性,便于携带。

4.历史悠久,典故繁多。不少著名品种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经过历史的积淀,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伴随着小吃的出现而出现的典故传说繁多,赋予小吃的魅力使各种小吃名扬天下。

(二)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思路

在当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结构不断调整的态势下,传统小吃应不仅仅体现美食的功能,更应作为杭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应紧紧围绕杭州深度旅游的发展目标,通过品牌推广、搭建市场、设计美食旅游产品、培养专业人才等途径,全面提升杭州传统小吃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

(三)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路径

1.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品牌推广。杭州的传统小吃有经典的传说故事,如,吴山酥油饼因帮助宋帝赵匡胤凯旋而被命名为“大救驾”,富有传奇色彩;定胜糕,曾表达了南宋时杭州百姓为岳家军出征鼓舞将士的美好祝愿,当今学子为金榜题名必在考前品尝该小吃;“朝糕”是宋代官员上朝前的点心,有黄条糕、水晶糕、薄荷糕、绿豆糕、豌豆糕、茯苓糕、松花团子等十余品种;油炸桧则是人们痛恨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以“莫须有”罪名所害,而发明的点心;另外幸福双、猫耳朵、知味小笼、西湖藕粉、片儿川等都有经久流传的故事。挖掘整理小吃背后的典故,整合小吃文化,将有助于打造杭州传统小吃的新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品牌保护,做好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利用品牌价值拓宽产品和服务领域,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借鉴他山之石,搭建小吃市场。国内不少城市在利用小吃文化促进旅游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成都、上海、南京、苏州、长沙等城市,通过相对集中的美食市场聚集了人气;广州、兰州、西安等城市则凭借广泛散布的网点吸引着旅游者。杭州目前既没有集中展示传统小吃的美食街,也缺乏专营店,虽然市政府在近几年打造了几条美食街,但经营的产品并非本地传统小吃而是引进了国内其它地方的风味,对旅游者不具备吸引力。应该借鉴他山之石,结合杭州RBD的状况,建设若干风味小吃街(区),在河坊街、中山路御街、湖滨步行街、运河商贸街、钱江新城等区域建立传统小吃网点。

3.以传统小吃为载体,设计美食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可以包括三种类型:(1)小吃品尝体验产品。在美食街区或小吃网点,为旅游者提供现场制作的品种,同时开辟场所让旅游者参与DIY,得到体验的乐趣。(2)小吃景点串联产品。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有相当数量的小吃与景点蕴含南宋的历史文化,品尝小吃、介绍并游览旅游景点,会加深旅游者对杭州的了解。(3)小吃礼品。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也是旅游者旅游的动机之一,将杭州传统小吃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此延伸来杭游客的旅游印象。

4.根据开发需要,培养专业人才。(1)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传统小吃基本属于手工制作产品,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培养小吃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传统小吃的进一步开发至关重要。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在专业院校中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保证杭州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传承。(2)专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小吃经营的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有一批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专业人才,可以采取人才引进和院校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在杭州建立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做强做大杭州传统小吃的市场,使之在城市旅游纵深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2]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省略ta.省略/html/2010-10/2010-10-20-10-43-69972.html.

[3]谢燕娜,石培基.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1).

[4]张玲.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J].网络财富,2009(4).

篇4

论文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复活节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利用声、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

总而言之,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晓阳 等 译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锐 惠幼莲 李升平 著 小学英语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篇5

[关键词] 淮扬菜 美食 特色 扬州

淮扬菜,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的消费者。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并且,扬州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维扬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独领、异彩纷呈。而美食文化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在2001年7月,经中国烹饪协会组织专家考核认定:扬州为“淮扬菜之乡”。说明大力发展淮扬菜,传播淮扬美食,有助于彰显扬州的美食特色。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树立淮扬菜品牌意识,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在扬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餐饮业是较早较快进入市场的,其市场化的程度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呈纵深运行态势。也许正是因为餐饮业百花齐放、包容性强的特点,以至于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一直难以建立,在餐饮品牌的创建和维护上与行业发展的红火情形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品牌意识在餐饮行业内还没有“深入人心”,这一现状对于淮扬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品牌的理念在现代商业经济中都已被广泛重视,近年来,国外已有人提出了品牌是继人力、财力、物力、信息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强化品牌理念,树立淮扬菜品牌意识是提高淮扬菜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淮扬菜品牌是对淮扬菜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餐饮企业经营特色的一种承诺与保证,品牌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形象和荣誉,有助于形成扬州的美食特色。为此,必须树立与实施淮扬菜品牌管理战略,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创建好、维护好淮扬菜品牌。要用“经营城市”的思路,挖掘淮扬菜品牌的增值潜力。加大对淮扬菜相关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可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使淮扬菜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得到升值;通过淮扬菜的品牌效应,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淮扬菜品牌建设,共同培育淮扬菜品牌,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二、大力宣传淮扬菜,塑造扬州美食特色形象

淮扬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首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自先秦发展至汉晋,史载扬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见繁盛。特别是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八方辐辏,帆墙林立,商贾麇集,文士如云,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史有“扬一益二”、“淮左名都”之称。清代康熙三次、乾隆六次南巡扬州,促使淮扬菜发展到。其中,文人雅士吟咏淮扬菜的诗词歌赋、著作典籍、风流食趣,更是增添了淮扬菜的文化情调。解放以后,从“开国第一宴”,招待中外来宾到同志宴请美国总统,都选用了以淮扬菜为主的宴席,同志还题词“家乡风味浓似酒”赞美淮扬美食文化。为此,我们更有条件,大力宣传淮扬菜,弘扬扬州的特色。

1.利用强势媒体宣传淮扬菜,介绍扬州美食特色

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播是通常是多种渠道的,美食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商业运作,利用强势主流媒体宣传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一种自身的打造,打拼,或者是政府支持、文化延伸,宣传自己,提高自己的关注率。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酒好也怕巷子深”。由于国家主流媒体,权威性和可信度高,有助于地方形象和淮扬菜品牌的提升。所以,扬州可以在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上,做了一些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宣传,策划具有新意,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的宣传内容,挖掘淮扬菜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形成共识,达到宣传扬州美食特色的目的。只有致力于淮扬菜地方特色形象和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以国家主流媒体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才能充分发挥淮扬菜的品牌优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介绍扬州的美食特色。

2.承办、策划各种特色活动,推介扬州美食特色

近年来扬州一直致力办好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暨淮扬美食文化节,展示扬州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美轮美奂的淮扬美食。除此之外,还可以策划承办一些艺术、广告、设计等体现现代文化发展的时尚展览、旅游形象小姐、先生大赛以及各类体育比赛等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增强扬州城市的时尚感,提高国际知名度,使扬州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实现扬州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以节会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主题,推介扬州的美食特色。

3.扩大淮扬菜产业优势,宣传淮扬菜,提高扬州美食特色的知名度

几年来,淮扬菜的产业优势越来越有上升的势头,从扬州的包子、蛋炒饭,到扬州的狮子头、肴肉等都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还有一批淮扬美食,正在研究过程中。品牌化的统一标准、严格的工业生产、完备的销售体系,除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以外,也着实宣传了淮扬菜,提高了淮扬菜的知名度。

例如:扬州的包子,以“鲫鱼嘴、荸荠鼓,三十二道纹折味道鲜”,蜚声海内外。日本人曾将其空运回国,作为献给天皇的食品。如今扬州富春茶社已在东京开设分号,名声传播东瀛。工业化生产后,扬州包子更是远涉重洋,行销美国、欧洲,受到各方欢迎;扬州蛋炒饭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以其“颗粒分明,花色蛋黄,色似炸金,油光闪亮,如碎金闪烁”的特色,誉满五大洲,如今已经写入了许多国家的食谱里。特别是在海外的很多中国餐馆,扬州蛋炒饭都是一款很有特色的主食。近年来,扬州蛋炒饭工业化生产后,销量直线上升。通过淮扬菜的具体品种工业化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知名度的双赢。

三、着眼发展烹饪教育,继承、创新淮扬菜,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继承、创新淮扬菜,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烹饪教育。

1.大力发展烹饪教育,培养淮扬菜烹饪人才

烹饪教育是扬州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扬州是全国烹饪教育基地,烹饪院校达五所之多,自1983年8月,在扬州江苏商专举办第一家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以来,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层次的烹饪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带徒”的单一教学模式,每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烹饪人才,担负起了继承、创新淮扬菜的使命,实现了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扬州烹饪选手在一、二、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和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连续夺得金杯、金牌。扬州数十位烹饪大师、学者曾先后赴欧、美、澳及日本、东南亚和祖国各地讲学、献艺。扬州厨师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香港,以及新加坡、澳门等地多次举行淮扬菜美食节,受到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也曾经这样评价扬州厨师:“扬州名厨之多、厨艺之高为世人瞩目,在海内外执厨的有万人之众”。

2.鼓励发展烹饪教育,研究、创新淮扬菜

“烹饪是文化、是艺术、是科学”。钱学森长者的话犹在耳边回响。的确,烹饪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与食品科学、物理化学、营养学、卫生学、文学、美术、美学、工艺学、生物学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扬州的烹饪教育者不仅有厨艺、有文化,而且,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创新淮扬菜。扬州包子、扬州蛋炒饭的工业化生产的相关参数及标准,就是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教师参与或直接研制成功的。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大专院校的饮食专家、学者、美食鉴赏家,从多方面研究淮扬菜,出版了海内外较有影响的专著、论文,如:《中国面点史》、《中国菜肴史》、《中国维扬菜》、《淮扬饮食文化史》、《淮扬风味》丛书,《中国淮扬菜》画册、《淮扬招牌菜》、《中国烹饪原料大典》等。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研究价值,从理论上、实践中,研究、发展、创新了淮扬菜。

3.提倡发展烹饪教育,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烹饪教育,实行人才战略,是淮扬菜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过考核,市政府已经授予了16位厨师“淮扬菜烹饪大师”称号。市区成立了淮扬菜餐饮名店、烹饪名师评定委员会,已经评定了60多名淮扬菜烹饪名师,21个淮扬菜餐饮名店。还授予天津、泰州、镇江等地一批淮扬菜名店、名师。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烹协还制作了《淮扬菜之乡――扬州》个性化邮票。

总之,淮扬菜在扬州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扬州文化中的一部分。大力发展淮扬菜,有助于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参考文献:

[1]诗情画意淮扬菜,新华网 [DB/OL]

篇6

【关键词】 教材 学生 文本资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牛津英语教材语言鲜活,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教师挖掘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使学生达到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牛津英语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生用书中介绍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并在教师用书中以背景知识的形式进一步补充相关话题材料,丰富文化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延伸,体验文化

在教学中挖掘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适度扩展和加深其内容,形成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

在学习Ben’s birthday时,以Ben的生日聚会为主线,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制作、播放一段完整的生日聚会的动画,并延伸到Ben收到朋友们的礼物,会当面打开朋友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也许,Ben还会在第二天给朋友们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出席和礼物的谢意。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的一种礼仪。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适度扩展和加深。在学习Holidays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再讨论Ben喜欢的节日,学习西方国家的节日: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并通过观看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感恩节、愚人节等和国际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这些无声、静止的文字材料生动、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颇为深刻地体验到了各种节日的魅力,弥补了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寓教于乐。最后通过书面作业继续延伸关于节日的内容。

总之,我在遵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延伸,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扩展和深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二、对比,感悟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载体,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在三年级学习colour时,在明快的Colour Song中,欣赏有关颜色的习语:black tea(红茶), green tea(绿茶), brown bread(黑面包),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等,在比较中以小见大。

学习英语习语时,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的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造成理解失误。如为什么要将“a piece of cake”译成“小菜一碟”呢?这得从中、英两国的饮食文化谈起。众所周知 ,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甜点,如蛋糕 、布丁等,而中华民族则以会做菜而闻名于世。因此“a piece of cake”和“小菜一碟”均指做某事毫不费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和培养文化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三、体验,培养意识

在教学中设置含有文化知识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英语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学习5A Unit 4 Halloween有关节日“Halloween”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的图片,例如:Halloween Pumpkins,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在小组中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 ,散发着无限魅力,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培养文化比较、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篇7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以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为例,提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文化意识欠缺的策略。

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人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作一探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广义上可以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的总和,在狭义上指人类精神产品的总和;就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体现在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外语教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人类文化世界的建构和运作正是通过语言的命名活动和语言的制约作用得以实现的。语言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对于表达人类复杂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3.教学的误区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我们缺乏欧美国家所拥有的语言环境。况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经常会遇到很多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因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融人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世界意识。

由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跨文化意识薄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当,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意识欠缺的现象。英语文化意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多数学校还是薄弱环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碍,制约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学生背熟语法规则,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语法规则做题,得高分,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语言。英语教学一直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把重点只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对文化知识给予同样的重视,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扫除因这种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进而达到成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境界。

4.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本,采用结构功能的编写体系,围绕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等16个话题选编语言材料,语言真实自然、形式多样,活泼新颖,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旅游、体育、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交友、集邮爱好、影视等;阅读课文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戏剧、文学、音乐等。这些题材和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未来、关注社会,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论题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双方辩手各举一方餐桌礼仪之优处,或宣扬,或反驳,气氛热烈。其实礼仪本无优劣,只是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教育学生要人乡随俗,树立文化平等观,注重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传记反映了美国自主、独立、崇尚个人奋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瞩金钱的价值观念。

4.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理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作为典故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而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指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这一词语被人们用来比喻“惨遭失败”。再如peasant(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极的意味,指“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狗是宠物。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3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校本课程正是实施这一理念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渴望更多、更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可摸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编写《学点英文谚语了解西方文化》、《中学生英美概论》、《知多少》、《你喜欢的英文歌曲》、《西方节日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校本教材。使学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4.4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综合素养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人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网络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如:(1)英语影视节目(2)英语教学网站(3)各类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4)英语教学的报刊杂志等拓宽英语知识面,提高语音素质、丰富英语文化,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5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也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4.5.1开办英语角,由外语老师与学生交流。有条件的话也可请外教或外国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

4.5.2开设研究性课程,以跨文化研究为主题,系统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课题,如:“美国的饮食文化”、“英国的婚俗”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和录像、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并最终写出报告。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举行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了解西方习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王宗炎)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正确地理解外语并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不仅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国文化有利于外语学习。并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识。

篇8

论文摘要: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文章就如何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进行了探讨。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管理新形式。它主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运行,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从组织文化的高度,力图把企业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已引起国内众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有的企业出资与文化团体合作,有的聘请专家学者为企业进行战略策划,以求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些都为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引进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业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和自身潜能的认识,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使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种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二是一些企业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但不是不完全就是缺乏必要的落实手段,到头来企业文化只是成为一种口号和空话。如何建立起适合国情和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和突出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民族文化的性质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特征。如日本的大和民族文化,它所派生的日本文化,着眼点放在运用职工的“集体智慧”,力求“协调,”“合作”,并格外强调职工对企业、企业对社会、领导对下属的责任感,因而就有了“和亲一致、顺应同化、感谢报恩、产业报国、奋力向上、献身组织”的特色。而在英、美这些带有浓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国家,则强调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强调个人创新,所以“发展个性、鼓励竞争、争创第一、走向国际”构成了他们企业文化的特点。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是东西方企业面临的不同社会环境和职工思想意识的深刻作用所致。所以,中国的企业要发展企业文化,同样也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鉴于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的一些企业就试图套用日本企业文化的模式,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与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更新和改造,藉此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达到企业经营成功和民族经济腾飞的目的,事实上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首先,还是不能离开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传统民族文化这个根本,因为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最有特色的;其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要加以批判性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其与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抵触的内容,同时还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鲜明个性;最后,对日美等国在企业文化的成熟经验也要坚定地吸取,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我们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应着重突出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经营者与生产者同呼吸共命运等内容。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的积累,应有突出的个性

就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同时它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人员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文化应与本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企业精神在内容归纳、升华和凝炼中,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也都应各有千秋。然而,时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开创企业精神时,仅仅模拟其他企业文化的语言文字,提出几句口号或标语,都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等不同组合。众多的企业都用同一面目去描绘企业的精神,而不讲究企业的具体特点,造成雷同,使企业文化失去企业个性。与我们相比,日本的多数企业在引进企业文化时,就非常注重突出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如索尼精神就提出:索尼是开拓者,索尼的窗口永远朝未知的世界而开,充满活泼的气息,做别人不做的事。日立公司的社训要求为:诚——将优良产品贡献给社会;开拓精神——积极进取,独立自主;和——尊重个人意见,广与谈话,但以和为本。这些企业精神、价值观都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且言之有物,比起我国许多企业一概笼统地提出“求实”“拚搏”等口号,内容显然要丰富得多。当然,企业的目标精神制定后,更重要的还是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如果只是口号,不采取行动去实现,那么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要能为企业职工接受

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等要能被企业的员工认同,这样才能为员工自觉地接受,变成员工的信仰和追求。像“肯德基”店所供应的鸡,24小时内没有销售掉的鸡,全部销毁,看似企业蒙受损失,但因为它的信誉与质量,而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光临,这就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饮食文化。同时企业的这种道德行为规范必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职工的忠于职守,高质量的服务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自觉地接受。企业文化能否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一是看企业文化制定的是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有些企业领导在创建企业文化时往往好高骛远,不能充分体现员工的意愿,这样的企业文化即使制定出来,也很难获得员工的赞同与认同,员工不是发自内心去接受执行,就难以产生企业内在的凝聚力;二是看企业领导干部能否在接受企业文化中率先垂范。实施企业文化往往需要打破以往陈旧的观念,改变人们往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面对这种破旧立新的情况,尤其需要有人起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又是职工关注的焦点,就更需要在企业文化中以身作则。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为职工自觉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一纸空文。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和中国的世界地位,不难看到,经济和文化是个对立体,没有经济的强大和繁荣,就没有文化的强盛和繁荣,文化是经济的产物又驱动着经济发展,很难想象,没有文化驱动的经济秩序将是怎样的。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这种文化既是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类智慧的精华,又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和群体风格。在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决定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多构成因素中,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则是基础性和“硬”性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弥补性和“软”性的,企业只有形成了合理的产权制度,拥有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建立建全了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进而发展到从各方面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会真正提高到实践的前沿上来,否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将难以实质性地融入到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改革及其强化活动中去,最终只能成为流行一时的时髦词语。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存在产权结构失衡,管理制度松懈,产品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缺乏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强化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强烈冲动;而一些非国有制企业虽然在产权结构、管理制度、产品技术、创新机制方面有相对优势,但大都满足于“泰罗制”的管理现状,缺乏对利用“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模式来改善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内外压力,也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展缓慢。所以靠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解决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主要问题,而非得由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加以解决之后才能顺利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行方式上,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企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的同步和协调关系,并要以后者为基础,摸索总结有利于自己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创出一套适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云喜.企业设计家[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篇9

论文关键词:高中口语交际,教学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然而,因为高考不对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专门的考核,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尽管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并重,但是不健全的应试教育体制禁锢了人们的观念,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只不过是教育决策者、设计者的一厢情愿,无怪乎有人感慨:“正像我国的饮食文化忽视了营养学一样,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口语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欠缺。”

要想提升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化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口语水平。近年来,国外的一些教育家甚至提出:“要使每一堂课成为言语训练课。”我国一些优秀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这一点。斯霞老师曾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学会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高中口语交际,简短扼要,用词确切,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些。”于漪老师也说:“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给学生示范性和影响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白流畅。

语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纯洁流畅,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语文教师要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知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不使用生僻词和有歧义的句子,在组织语言时尽量用最简单明了的句子,让学生一听了然,心情舒畅。

2.优美生动。

语文教师语言不能太随意,不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要在经过提炼之后,变得优美生动,要让学生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乐在其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优美生动,就要多看书,吸取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词汇。语文教师只有积累了充裕的词语,才能使语言富于变化,异彩纷呈。学生不会喜欢语言贫乏的教师,更何况是一个语文教师呢?

3.轻松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轻松幽默。幽默的语言不能格调低下,滑稽无聊,应该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在带给学生愉快情绪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

幽默的语言要富有启迪。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思考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不能话一落音,就随风飘散,不留任何痕迹。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鲁迅在《读书杂谈》 里说: “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只精不泛则太陋, 只泛不精则太浅。”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高中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的资源,选好书,读好书。

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对学生推荐以下书刊:(1)书籍类:①纯文学类:如中外文学名著、现当代名家散文集、当代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集等。②人文社科类:如文艺鉴赏学、美学、心理学等普及性读物。③人物传记。(2)报刊类:如《散文》、《美文》、《杂文选刊》、《杂文报》、《中学生阅读》、《随笔》、《博览群书》、《中国青年报》、《报刊文摘》等等。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话语资源,思想变得深刻,语言能力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三、引导学生演讲。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这里,强调要“学会演讲”,我们可以把学会演讲定为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目标核心期刊。

要让学生学会演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骤:

1.学习演讲范例。

可让学生观摩演讲录像,朗读名人的演讲词,以提高他们对演讲的认识,这是学习演讲的前提。我国许多著名的革命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演说家,他们的演说曾经吸引和教育了亿万人民群众。我们可以找出他们的演说稿加以分析和揣摩,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很多精彩演讲,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在掌握了有关演讲的一些知识后,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悟出口语交际艺术的真谛。

2.学写演讲词。

演讲词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开头部分,要根据听众的情绪、场合的特点,设计开场白,要在演讲之初就抓住听众。主体部分是演讲稿的核心,这一部分要具体到讲那些问题,分几个层次讲。结尾部分,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有总结性结尾、号召性结尾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如何设计“”部分多花些工夫。

Ⅰ. 走出低谷的顿悟

可以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讲出自己认识的“曲线”美。一位学生演讲“寻找心中的孤独”,开始对孤独的认识是:“孤独是忧愁的伴侣。”自己在忧愁中徘徊,后来在生活中寻觅、感悟:“孤独是思想的狂欢,是心灵的独舞。”“孤独是一杯刚刚冲饮好的咖啡,需要小口小口地慢慢啜饮,甜蜜中包含着淡淡的苦涩,苦涩之中又蕴藏着悠远的馨香,那种滋味足可以铭记一生。”把自己的独特感悟告诉大家,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Ⅱ.透过表象的析理。

可以是透过表象的析理。在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会上,一位同学先说了环保对人类的重要高中口语交际,接着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他讲明了不注意环保的危害后,发出这样的呼喊:“朋友们,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天人合一’;我们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吞噬绿色就是吞噬人类自己;我们应该叫响这样一个口号:绿色就是生产力!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保卫家园,保卫地球,保卫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还有那象征和平与生命的绿色。”

3.练习演讲。

写好演讲稿,不一定就能讲好,对于高中生来说,还必须反复练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练习演讲时先要把演讲稿熟记于心,然后抛弃演讲稿自由地讲说。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设计表达方式,确定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还要对态势语进行设计,确定一些必要的动作、手势等。

演讲时应注意的事项:

1.养成良好的台风:a、整洁的仪表。b、微笑的面容。c、谦和的态度。d、端正的姿势。e、悦耳的声音。

2.演讲“卡壳”了,怎么办?a、不可停顿太久。b、不可重复。c、不要放弃。

当然,提高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必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总之,高中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如火如荼的展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

参考文献:

[3]李海霞.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河南:河南师范大学, 2006

[4]于漪.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4期

篇10

[论文摘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化的旅游业。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的提出 

中国旅游资源的魅力和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强烈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旅游人士,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持续发展的良机和挑战。要想使之获得飞速发展,那么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这对我们的旅游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英语人才的要求。因此,通晓旅游知识,尤其是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有导游知识和规范的旅游英语知识的表达人才是我们目前的大量需求。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和习惯”,其内涵很丰富和广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大系统。文化的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近年来外语教学正愈来愈多地关注跨文化交际方面,因为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学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而且更应该学会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即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如果仅仅只是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能保证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不出现错误, 有时甚至会导致判断失误, 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能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使学生充分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表现文化中心思想,这也是世界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 强调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社会能力势在必行。 

 

二、跨文化交际与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高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必须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业专门人才。教学目标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交际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在保证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口译技能的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 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传统习惯,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反映了该民族的人际关系、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东西。换句话说,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只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外壳,在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 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 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对于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我们应当与英语国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但以往的专业英语教学均忽视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缺乏专业素养,没有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以至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强调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社会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关系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培养一些从事旅游服务、酒店服务的相关工作,并向客人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使客人在外旅游中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就使得旅游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它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服务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投诉的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语用能力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如何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职业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职业服务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通过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相结合,突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2.真实性原则。要求课堂上真实地使用英语,教学准备应该是把握英语教育因素的动态真实的内涵,依据动态真实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动态真实的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英语教育因素,编排设计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符合学生特点, 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选择性原则。在文化导入中,不是系统灌输,而应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导入,有的放矢。 

4.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化存在差异,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二)如何在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有系统地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讲解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客源国国家的文化以及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文化。因为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些国家的文化的掌握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具备多种不同文化理解,即对本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并能成为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能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文化差异,使他们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教师应努力冲破文化矛盾所引起的负面作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在文化间搭建桥梁,从而达到文化的交融,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开放、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2.立足岗位,进行课堂情境模拟演练教学 

情境模拟演练就是要求模拟实际情境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岗位知识进行角色演练,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和交际能力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室等创设形象的服务场景,让学生参与角色模拟表演,形成师生课堂互动,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手段。模拟演练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3.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文化关于行为的标准、关于价值的尺度以及种种制度,在其文化体系中的范围内都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如从文化相对性原则出发,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就既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又能看到其精华。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都是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实践中所创造的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地位。在对待中外传统文化上,教导学生既不应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也不应有崇洋媚外思想,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国际主义的文化观。有了这样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够持一种比较超然的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就能比较自觉地摆脱自己的文化所养成的价值判断和偏见,从而比较客观地揭示文化事实和规律, 不但有利于交际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而且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渗和互补。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现象往往只存在于潜意识当中。人们在与本族文化群体成员交际时,不容易意识到自身文化的存在,只有在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中才会显示出各自独特鲜明的特点, 所以要了解西方文化首先要学好主体文化。它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旅游带队中,解说和交谈的内容是受双方制约的。大家知道旅服务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并非单纯描述文化古迹和风景胜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你都必须要有较好的掌握,不然有时游客问及一些你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问题你难免会被置于非常尴尬难堪的境地。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有关母语文化的部分,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为旅游事业服务。 

5.充分发挥社团等校园文化传媒的辅助作用 

学院可安排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等媒介,播放精选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的社团组织和活动,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跨文化意识渗透于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交际意识。 

6.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有助于落实英语交际教学。大部分学校对英语的考核仍然采用笔试形式,在听和说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缺乏重视。试想,假如笔试成绩很好却不能和外宾交流,那么这样的评价标准还能切合专业实际吗?所以,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就业需要增加口语面试。面试的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介绍酒店服务项目、简单的日常问候和服务用语、复杂的情景对话和应变能力等。在情景对话时,由老师扮演宾客角色,学生扮演服务员角色,老师随机选择一个服务场景和学生进行模拟对话,既考核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又考核了应变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跨文化意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学更应该注意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互相渗透、交融,不断提高人才的交际能力,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因此,在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除了建设旅游景点、改善旅游设施之外,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素质这一软环境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在高职旅游专业的英语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英语环境,从职业本位出发,结合语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