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6: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冰雪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多年精心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正朝着多元和精品化方向进行。在多元化方面,目前已经具有多个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基本形成以“赛瓦萨,塑雪雕,观焰火,美在长春;看雾凇,逛庙会,放河灯,赏在吉林;祭圣湖,醒千网,捕鱼王,吃在松原;享风情,品风味,走边疆,乐在延边;滑野雪,狩冬猎,泡温泉,玩在长白山”为主题的特色冰雪旅游文化风格。在精品项目开发上,吉林省旅游局结合当前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组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产业的主要力量,根据重要客源市场的实际需要,共同设计和策划符合吉林省冰雪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和市场需求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1)长春—吉林—长白山—延吉,该线路包括了冰雪旅游最基本的景点和游览项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价格极具吸引力,是大众冰雪旅游爱好者的首选;(2)长春—松原—吉林—长白山—延吉,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线路,内容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3)史迹、雾凇奇观、天然滑雪、冬季狩猎、雪山温泉、边疆风情,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冬季休闲旅游经典线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行程安排舒适,旅游者参与度强。同时,近几年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出现明显的增长。近五年春节长假旅游人数由2010年的316.14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667.27万人次,平均涨幅20.5%。在游客组成上来说,比较起省内游客,省外和境外游客的增幅更加明显。例如,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的参加人数,由2003年最初来自15个国家的750名滑雪爱好者增加到2014年的2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滑雪爱好者。随着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逐渐完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自媒体的迅速传播,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吉林省的冰雪世界。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市场需求融合度较差
在项目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缺少怎样与相关产业以及与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
2、冰雪旅游项目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速度融合不足
吉林省近几年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迅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配套的服务质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首先,吉林省虽然加大了冰雪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但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次,项目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再次,各类人员的服务意识跟不上;最后,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优质。
3、冰雪旅游项目的规模性不强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目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建立仍需时日;冰雪旅游项目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还处于草拟阶段;配套项目的管理条例都有待完善;产业完整的生态链条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4、冰雪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差
与冰雪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林省冰雪旅游项目尚缺少自己的文化个性,项目多数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主,而缺少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主体性文化。冰雪旅游与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不够,如怎样将萨满文化同冰雪旅游有机的结合,提高游客对冰雪旅游项目的认知,怎样突出冰雪旅游项目的创新性和文化性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冰雪旅游项目与衍生产业融合性较差
目前,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相对单一,仅限于滑雪以及冰雪节,而与冰雪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运输、购物、房地产等产业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发展局面,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管理者在冰雪旅游产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以及开发、公共宣传和服务、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能够使整个产业良性发展,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目的。
1、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上层管理以及调控
冰雪旅游产业严格地说是一个产业链条,是以冰雪旅游资源为主体,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庞大的经济综合体,要想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创造最大的效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就不可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也尤为重要,这就突显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首先,政府部门要行之有效地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实行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合作;同时出面进行营销,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相关产业的软硬件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其次,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辅助的模式促进建立行业联盟,并规范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管理制度。再次,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的监督,避免盲目发展,要引导其走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冰雪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2、科学定位,突出吉林省人文地域特色,形成独特冰雪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旅游进入品牌时代,怎样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将人文特色同冰雪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科学化的管理;结合自己的优势来科学定位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竞争力;在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结合吉林省优势资源,强调冰雪与文化、体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交叉,在冰雪观光及休闲,冰雪赛事举办,冰雪节庆及民俗结合方面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冰雪旅游项目。
3、加大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大影响力
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长白山、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瓦萨国际滑雪节等能够代表吉林省旅游特色的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的大力宣传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式,联合企业到国内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宣传及推广活动。
4、加强并完善冰雪旅游项目配套及相关产业设施建设
能够让游客满意的冰雪旅游项目,除了项目本身基础设施的完整之外,还需要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如吃饭、住宿、出行、购物)的不断完善与建设。首先,可以把城市商圈的服务体系纳入到冰雪旅游产业的服务体系中来,具体的操作,可以适当延长商铺冬季的营业时间,或向商圈引入一些娱乐项目或者艺术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客源;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项目的设施,这其中包括救护设施和人员的合理配置,要争取做到救护设施的正常运转,通信的通畅,以及救护渠道的顺畅。
5、加强冰雪项目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与冰雪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地限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资源,特别是体育院校要加强冰雪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开设冰雪旅游、雪场管理以及滑雪等专业课程,以弥补人才匮乏的问题;另外,要积极地向其他冰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及国家学习经验,并向其地区委派人员或从当地引进一些人才,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肝病治法气血
一、肝病的论治
对黄疸型肝炎现代医学认为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中医则谓之“黄疸”,对重症肝炎则谓之“疫黄”等概之。黄疸病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自汉代至金元以来,总以湿热为患之论述而被当今所认定,其湿与热之偏重,乃由体质差异及其他因素所决定。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邪是湿热,湿热胶结致病当清热与利湿并进,以分解湿热的手段达到治疗目的。仲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是治黄疸之专方。历代医家所推崇,大黄清热泻火,栀子清热解毒,茵陈清热利湿。
迁延性、慢性肝炎,系急性肝炎反覆不愈。治疗原则多采取扶正祛邪,或虚实并治为主兼固其他,气虚者当补气化湿舒肝解郁;阴虚者当滋养肝阴补水生木。任何虚证必兼有郁,气虚多兼郁,包括气郁,痰郁、血郁;阴虚多兼气郁,血瘀等且偏重在热,而郁多偏重在肝,治宜疏通和调。因此,气虚者在补气药中佐以疏肝解郁之品,阴虚者在补阴之中佐以疏肝解郁之品。总之,气虚者多偏于寒,而阴虚者多偏于热,仍紧扣寒热分而论治。
肝硬化系肝炎后期引起肝细胞坏死形成纤维性的实质性病变。多系血瘀气滞肝郁不舒,水湿停滞,治疗多以活血化瘀,舒肝解郁,其目的在于解除气血的郁滞,扩张微循环,若腹水严重,必有水郁气虚气滞之临床表现,要重用益气理气之品寓活血化瘀之中,佐以化湿利水。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白术、茯芩、泽泻等,或用血府逐瘀汤合舟车丸等随症加减。
二、肝病与气血的生理关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疏泄是肝脏功能表现在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包括调节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及升清降浊的功能平衡;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正常排精等,无不与肝有关。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流量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肝脏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一是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充和调达,从而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二是以防止血液妄行及不足所引起的外溢等出血现象。因此,若肝的藏血功能低下或丧失,将会出现肝血不足,及阳气升泄太过与血液外溢之出血,并且产生肝之疏泄失常的诸多病变。
肝病与气血的相互影响:在论述肝病与气血的相互影响时,不得不推导肝主疏泄,主藏血的主要功能因病变失常,由此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及肝本身的气血营运也不受到破坏。给机体带来肝病与机体气血营运障碍互为因果的病变。
黄疸性肝炎的病机制是湿与热导致机体气血营运障碍而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特别是肝脏本身的病理变化。湿聚可阻滞机体气机正常升降出入的运行。湿郁之久仍可化热,湿郁之热与致病之湿热合邪致病。造成脾虚肝郁、湿阻热炽、火旺神昏、血热出血等。从损害机体气血所演变的由轻到重的病变过程。当急性肝炎反复不愈,发展到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时,病因由湿和热逐渐演变为虚实夹杂的郁滞状态,多以气郁、湿郁、血瘀等症出现。
因此,肝病在任何一个或轻或重的阶段,其病变的基本因素很显然是气和血在体内所产生的不同变化。所以肝病在临床上的共同证状为“热”、“痛”、“瘀”、“虚”、“黄”,基本病因为湿阻;发展过程为湿阻气机肝郁不舒,气虚血瘀肝失营运,这样一个以气血变化为中心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发展到气血衰败,阴阳离决的死亡边缘。
三、肝病治疗在于着眼气血变化
肝病的治疗不能离开气和血,这是因为气血对机体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且肝对维持气血功能,气血对肝本身的作用而分不开的。所以对肝病的治疗要注意在气和血的辨治上,若结合了气血的辩治在临床上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忽视气血的辨治收效不佳。如,黄疸型肝炎采用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重点在小便不利,湿热内郁气机受阻。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在于清泻郁热,通利小便,使郁热得清而水湿可去,仍使三焦气机通畅,湿热得以下行,是分解湿和热,通畅气机。因此,不难看出仲景治疗湿热内蕴之黄疸,重在调畅三焦气机,用清利之品使湿热分解下行。这就提示了黄疸型肝炎的治疗重视气机的调畅,所以采用的方法是清热利湿以退黄。
篇3
1998年、2004年参加吉林省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所写的论文《农村中学美术教改初探》发表在《科研兴教的探索》一书中。2002年在全国“星星河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书画展,并获不同奖项。2007年有部分油画、水彩、摄影、书法等作品分别在《中国收藏》、《艺术名家》等刊物发表。
我出生并成长在长白山区,这里有浩瀚的林海、巍峨的长白山、神秘的天池、深邃的大峡谷,它们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我认为艺术首先是地域的,然后才是民族的和世界的,长白山区的风情油画艺术也不应例外。不同地域的资源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产物,长白山区风情油画便是这种产物的一部分。今天,当我们面对长白山区特定的自然资源时,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研究长白山区风景的创作问题,应从地域资源的角度予以探讨。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即长白山,这肃慎就是满族的最早先人,居住在长白山之北。这里有纷繁、朴厚的满族传统地域文化遗存,东北人的粗犷豁达也会跃然纸上。我国受益于地域文化资源的画家很多,比如当代著名冰雪画家于志学先生,他就是立足于关东冰雪资源的基础上创立了北方冰雪画派,并提出“冷文化”、“冰雪文化”的地域文化探索主张,其作品在色彩上崇尚白色。著名冰雪山水画家路怀中也是长白山人,现住北京“独白居”,从他的画中也可见一斑。清华美院画家王君瑞先生也在昨秋踏上了白山之路。他来到了长白山区的“原始村落”――漫江孤顶子村进行油画风情写生,就是要体会一种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情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风景在心中不用任何照片,因为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之中,画布中呈现的是我心中的风景,就是在长白山你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
注重艺术构思和内在美的表现是我创作的一贯风格,然而刻意追求艺术,为艺术而艺术,让人看了之后心累,也会为真正的艺术家所不齿。
在具象的静物与意象的风景结合之中,在大块的颜色铺垫与灵动的线条勾勒之中,在这自然流淌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奏响的乐曲声中,我看到了白山,看到了绿水,听到了东北风吹,听到了牧笛夕归,闻到了黑土地的芬芳,同时也感受到了平静水面被石子偶然惊扰时内心的波澜。
当我仔细端详一棵生长于长白山林的大树时,当我凝视着一个东北小村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之时,一瞬间的吸引,我便会驻足于前,下一刻――流连忘返。
篇4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晨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篇5
关键词:夏季旅游产品;开发;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67-01
一、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首先,夏日凉爽、舒适的气候使得哈尔滨发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舒适型气候已经变成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种特殊战略性稀缺资源。其次,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哈尔滨,拥有多类山地、草原、森林、水体、湿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资源,松花江在城市内曲折蜿蜒,水网密集,森林覆盖率超过44.6%,空气状况良好占总天数的95%以上;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人善水和”的生态旅游背景下,水与城、自然和人文异彩纷呈,是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处,为哈尔滨在夏季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独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中高端消费相对集中,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二、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008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实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双轮驱动、两季繁荣”的发展战略。“夏都”哈尔滨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直接带动旅游业的整体提升与发展,使得哈尔滨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12年,哈尔滨市联合旅游产业相关各点,通过整合旅游、文化、经贸、体育和消夏等节庆类活动,首创“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包括湿地节、啤酒节、哈洽会、五花山赏秋节、哈夏音乐会等百余项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夏季旅游产品种类。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连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松江湿地避暑旅游资源独特性缺乏深入认识和挖掘,利用程度还比较浅显,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哈尔滨市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疗养天堂,哈尔滨段更是拥有众多滩涂、千岛湖等湿地,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空间。应推进夏季避暑旅游与湿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出多样化、突出特色的湿地避暑旅游产品。
2.哈尔滨森林资源优势明显,森林避暑旅游产品的开发必不可少。如在暑期开发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学考察、探险猎奇、专业实习和夏令营等产品形式。
3.哈尔滨周边有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浓郁的东北风土人情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区,可以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来组合旅游产品,推进一批特色少数民族风情乡村游、农家乐等。
4.依托江河、湖泊、水库等湿地,开发一批亲水旅游产品。松花江两岸景致秀美与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陆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自驾、游船、骑行等多种游览方式感受哈尔滨夏季的独特魅力。
5.充分利用周边山水组合资源,重点建设少数几个避暑山庄,另辟蹊径,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点,并开发相关旅游产品。
6.依托特色城区街道,建设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区,推进哈尔滨市文化风情与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产品的宽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篇6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 要: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对吉林省五家知名滑雪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针对今后吉林省滑雪场在场地建设、运营项目建设上提出了建议,同时也对滑雪场服务项目的资金使用及品牌宣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吉林省;滑雪场;运营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0;G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4-02
前言
近年来,滑雪运动逐渐成为体育产业中的流行一族,滑雪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滑雪市场正朝着多样化、高水平的趋势发展,而且因其依托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各个有着冰雪资源的国家都依赖于这种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喜爱滑雪运动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吉林省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滑雪胜地之一.滑雪市场的发展也在本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净月潭滑雪场、长春市莲花山滑雪场、新立湖滑雪场、万达长白山国际滑雪场和吉林市北大壶滑雪场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和研究有关文献十余篇,为研究对象提供有效依据.对关于滑雪市场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与总结.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滑雪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走访制定调查问卷,主要根据滑雪场地质量等级、滑雪场服务种类、滑雪场服务评价等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吉林省的5家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新立湖滑雪场、长白山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的负责人员、教练员以及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等对滑雪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情况如下:
对滑雪场相关工作人员调查问卷共发放141份,收回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87%.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吉林省5家滑雪场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关于吉林省滑雪场运营现状的数字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吉林省滑雪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调查
2.1.1 吉林省滑雪市场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滑雪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历史潮流中的一部分,目前已经进入起步,且前景十分乐观.吉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近十年当中增长迅速,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多年来自费旅游成为了主流,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产业将会给滑雪产品带来庞大的市场.滑雪项目富于特色和刺激,运动场地开阔,是冬季公认最佳的健身项目之一.世界上成熟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我国发展雪上项目提供了可行性.未来十年,中国的滑雪产业将会是消费人群不断飙升、产品实力不断增强的一项新型体育产业.
2.1.2 吉林省滑雪场地的相关发展现状调查
2.1.2.1 吉林省滑雪场地质量级别的调查
就场地建设标准化来看,吉林省现在已有的滑雪场达到SSS标准的滑雪场有一家(长白山滑雪场);SS标准的滑雪场有2家(北大湖滑雪场、莲花山滑雪场);S标准的1家(净月潭滑雪场);未达到标准的1家(新立湖滑雪场).这只是评定3S标准的一个参考因素,在综合了造雪系统、滑雪具、压雪机、雪场照明、雪场卫生、救护、旅游交通、综合管理与服务、社会效益等评判标准来看,吉林省滑雪场的质量等级只有莲花山滑雪场等达到S级标准,其他滑雪场均未达到标准级别.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吉林省这五家滑雪市场质量等级存在不均匀的状态,只有长白山滑雪场达到最高标准.因此,吉林省现有的滑雪场在今后应加强建设,提高场地等级质量,力争达到3S标准.
2.1.2.2 吉林省滑雪场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调查
滑雪场所是向旅游者提供以滑雪为主要活动项目的健身、娱乐、度假和消费等服务的场所.吉林省的几家滑雪场由于规模比较小,所以有很多服务项目提供不了,相关的配套设施还十分不完善.以净月潭滑雪场为例,该滑雪场总计投资3500万元人民币,在雪场设备及雪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雪道、滑雪具、索道、造雪系统、压雪机、雪道照明设备、停车场等项目上基本将所有资金用完.滑雪场的一些辅助设施以及综合服务设施处于边营业边建设的状态,所以雪场配套服务项目很少,没有形成规模型的度假滑雪中心.滑雪场的基础运营良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滑雪场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活动项目,参与滑雪运动的人们不仅要享受到滑雪带来的乐趣,而且还应该充分享受到滑雪场所带来的各种优质的后续服务.所以,以净月潭滑雪场为例经过调查可发现,目前吉林省的滑雪场在休闲娱乐项目上投资较少,所以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使人们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带动滑雪市场消费.
2.1.2.3 吉林省滑雪场经营项目及服务种类调查
对5家滑雪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五家滑雪场经营项目是以单一滑雪为主,大型雪场配有酒店设施,住宿服务的有4家,占80%;购物商场2家,占40%;餐饮5家,占100%.由此可见,吉林省五家滑雪场在餐饮项目上都做足了准备,这也符合了消费者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在游泳、购物商场等项目上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滑雪场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因此今后滑雪场在经营项目上应加大娱乐等项目的比重,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吉林省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资源优势明显,但吉林省并没有很好利用现有优势开发滑雪市场.
3.1.2 吉林省滑雪场的场地质量级别相对较低,发展缺乏市场整体规划、技术设备与服务设施落后、缺乏环保发展观念,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1.3 吉林省滑雪场在内部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经营项目的分配上结构不合理,没有具体考虑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不利于今后滑雪市场的壮大.
3.1.4 吉林省滑雪项目缺乏品牌特色,旅游服务缺乏影响力,严重阻碍了吉林省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
3.2 建议
3.2.1 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国外高水准的滑雪场为标准,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资金投入,加强交通、食宿、通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3.2.2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我国滑雪运动起步较晚,想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必须要有高水平创新性人才来经营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3.2.3 加大资金投入,达到国际水平.吉林省必须着眼国际市场,积极改进滑雪市场运营,加大对滑雪场地的资金投入.
3.2.4 扩大宣传,形成独有品牌,开拓国外市场,加大滑雪市场内涵宣传和滑雪消费者行为引导方面的工作力度.大力宣传,突出主题,注重品牌,增大产业联动效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德成.浅谈滑雪旅游与人类文化[J].冰雪运动,2008(3):78-80.
(2)李西林.吉林省滑雪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曹继红.滑雪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吉林对外经贸,2006(5).
(4)蔡丽萍.葛艳荣.我国滑雪市场旅游现状及发展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0(10).
(5)甄雪原.中国滑雪产业前景看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赵静静.长白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0.
(7)曹亚东,李余天.安振连.辽宁省冰雪运动发展及产业化的对策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8)周立华.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3-25.
篇7
旅游时代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好运达广告文化传播机构总经理,副教授。在国内外媒体发表管理、统计、资源、旅游、经济、传播等学科论文二百余篇,参与编撰及与他人合著著作多部,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务院嘉奖。曾有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新闻单位工作经历,参与策划、组织多项大型活动。
旅游时代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张稳柱先生(右)与国际节庆协会(IFE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先生的合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众多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少数民族的登巴节、那达慕大会、三月街、牧童节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在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基础上,各地相继策划、组织、筹办了一些现代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或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或依据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体现地域风貌,有声有色,极大地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大小节庆活动每年有五千多个,而且大多数应该说是办得成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像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平遥国际摄影节、南京国际民族艺术节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工程。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各地树立科学发展观,都非常重视旅游业,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植和发展。
节庆活动对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塑造旅游形象,如2003中国山西旅游推介会推出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计划后,当年旅游总收入160.7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水平;提升知名度,如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平遥的世界地位经营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品牌文化营销在全国树立了新的典范;促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带动消费,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1999年的云南世博会,仅举办月5月,就接待游客达900多万人次,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住宿、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仅前9个月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余元,并吸收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到云南投资创业;增加旺季客流量,填补淡季需求不足,如冬季,应该是旅游的淡季,而在香港,成功地策划举办“缤纷冬日节”,内容生动丰富,吸引了许多旅游者,把淡季变成了旺季;弘扬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天水伏羲文化节等;加强了宣传,促进了旅游产品销售,如泰山,1985年,接待游客只有130万人次,通过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2001年,游客增至500万人次。上海艺术节为上海的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海外和各省市游客,2003年仅国际魔术节海外游客的订票数就达几十万元。
节庆活动作为旅游的吸引物,是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既是经济发展成果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节庆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缺乏自身特点、创新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华而不实,缺乏市场调研,不量力而行,盲目求全求大;行政干预多,市场作用发挥不足,大多由政府主办,在专业策划运作能力方面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参与性和开放性。
节庆活动以“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主办方所接受,根据当地实际,应对市场需求,利用独特优势,选择鲜明特色的主题宣传,是成功举办节庆活动的支撑点,同时国际化也是节庆活动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地方性与国际化之间是相互依存、辩证的统一关系,它贯穿于节庆活动的创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是节庆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很主要的是节庆活动必须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的文化底蕴、主题相匹配。耗费巨资请一帮明星,搞一些晚会老掉牙的流行歌曲,冠一个节庆名字,不能算是成功的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不仅要给经济搭台,更要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是没有吸引力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篇8
关键词:冬奥会;会徽;设计;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58-05
冬奥会的视觉形象系统包括:会徽、海报、吉祥物、奖牌、纪念品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奥运建筑景观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会徽是核心,也就是说冬奥会视觉形象系统中的其他艺术形式都要围绕会徽的设计而展开,它向世界传递着主办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和审美价值取向。同时冬奥会会徽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性质、目的及其精神价值,并展示奥林匹克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传达出奥运精神的视觉意象。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夏季奥运会会徽的研究居多,对冬奥会会徽的研究只是做了初步论述,并多以文化学视角研究冬奥会会徽,未能对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此文结合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以体育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视角解读冬奥会会徽这个特殊的视觉标志,探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冬奥会会徽的美学特征和未来会徽设计的发展趋势,以便为我国将来举办冬奥会时在会徽的设计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1.符号化解读冬奥会会徽
会徽就是奥运会视觉形象的高度符号化,也是视觉形象中的核心部分,是由各种具有意象的符号组合而成,符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信息载体,也是实现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工具。通过符号人们可以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图案是构成奥运会会徽符号的主体元素。色彩分明、内涵深刻的图形不但向人们传递着震撼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够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主办国、主办城市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民族意趣等。会徽所呈现的符号元素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火炬、山脉、太阳、雪花、旗帜以及主办地标志性建筑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去表现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形象。除第1届冬奥会外,其余的历届冬奥会均出现了五环的图案,这是因为《奥林匹克》规定了作为奥运会会徽重要组成部分的五环标志必须在会徽上有所体现。从表1中可以看到,有4届冬奥会以山峰、山脉作为图案的主元素。以山作为图案主元素,凸显了主办国作为世界滑雪胜地的地位及冬奥会与滑雪有关的项目特点。另外,冬奥会会徽选择山做背景的原因还在于它是连接天地的,是众神的居所,它们遍及古代世界。宇宙学说认为,这些圣山还是宇宙的中心和轴心。山脉的峦峰有时是太阳和月亮的居所。因为山脉是水和丰饶的最终源泉。雪花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出现过9次,晶莹雪花明示举办冬奥会的冬季特征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项目。太阳出现过3次,太阳展现了冬奥盛会的盎然生机与活力。在第9届冬奥会上,太阳还巧妙意指国名(日本)。火炬出现了1次,火炬象征生命之火,真理之光和太阳之火。在希腊一罗马艺术中,火炬常常成为其中的主题元素,各种形式的火炬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寓意。在奥运会的众多活动中火炬传递仪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象征奥运精神生生不息,因此,火炬成为奥运形象的代表。旗帜出现过1次,旗帜表明奥运会主办国的地位独一无二。运动员出现了3次,用运动员来表示冬季运动项目及特征,同时也表明运动员才是赛场上真正的英雄。主办地建筑出现了5次,主办地建筑突出建筑风格,彰显东道主的地域特色。
2.冬奥会会徽的发展及审美传承
冬奥会会徽作为传递奥运精神、展现主办国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审美符号,牢牢地扎根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它是时代共性下的民族文化个性的体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类拥有共同的审美理想,那就是对生命和谐美的追求。冬奥会会徽的设计在观念和风格方面的变化与整个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往往意味着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它直接影响承载社会、文化思考任务的哲学思想以及表达审美主张的变化。
2.1冬奥会会徽的形成期(1924-1956年)
冬奥会的诞生晚于夏季奥运会,在会徽的设计上也继承了夏季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理念。从第1届冬奥会到第7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就像招贴画一样,以前现代主义风格为主。主要特征是写实性、唯美性,风格简单而朴实。从表2中可以看到,第1届冬奥会会徽的主图案是五人雪橇、雪山和展翅的雄鹰,这些展现了法国式的风情,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注重写实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受写实主义艺术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形式上主要以当时的平面传媒一封面插图和海报为主;在内容上主要以传播奥林匹克思想的信息为主;在风格上体现了前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的主要特征。
2.2冬奥会会徽的发展期(1960-1988年)(现代主义)
从第8届冬奥会到第15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会徽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具有几何化、抽象的艺术特点。第8届冬奥会的会徽与以往的会徽设计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会徽由美国国旗颜色的3个三角形与奥林匹克五环组成。而几个三角形的叠加所产生的立体效果使它看起来像一颗星或一枚雪花的结晶(见表3)。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设计借鉴了世界著名企业形象设计的风格,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特点,以图形的形式宣传奥林匹克思想,记载着奥林匹克发展,向公众传递奥林匹克信息,最终服务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要求。这一时期冬奥会会徽体现着新的色彩组合,以新为好,以奇为最,同时它提倡“少即多”的美学观念,会徽的设计向着易于识别、简洁、抽象化的方向发展。
2.3冬奥会会徽的成熟期(1992年至今)
从第16届冬奥会到第23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会徽以后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抽象与具像相结合,具有更注重人文主义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将具体的设计图形、文字和色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冬奥会主办理念的设计主题。从表4中可以看到,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的第21届冬奥会会徽的图案非常简洁明快,其构思取材于加拿大北部地区土著民族因纽特人的巨型石刻,这些被雕刻并叠放人形的巨石常被用做路标和纪念物。图案是由5块彩色石头叠成,既像路标、灯塔,也像一个站立的冰球运动员,人形的主体形象被命名为伊拉纳克,其原意为朋友的意思。伊拉纳克的头部为绿色,双臂为深蓝色,躯干为天蓝色,双腿分别为红色和金色。绿色、深蓝与天蓝代表温哥华沿海地区的森林、山区与群岛,红色是加拿大国家标志一枫叶的颜色,金色代表温哥华的夕阳胜景,这5种颜色也与奥运五环的颜色相同。会徽的整个人形体现了“友谊,热情,力量,视野和团队精神”。
2.4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
冬奥会会徽不但具有美的属性,同时还有审美价值特性。作为一件特殊的艺术品,它既具有本身的美又具有“精神的美”。通过优美的冬奥会会徽符号展现着主办国的民族生活个性、价值理念、审美风格,同时又体现着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凡是能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和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东西,对于各民族来说都有审美价值。冬奥会会徽作为审美对象,其价值特性即在于此。
2.4.1形象之美 冬奥会会徽符号给人的视觉冲击,首先是单个外显的美的元素,即图案的单个符号,然后才是整个系统的美的元素组合,所以冬奥会会徽符号的外显视觉审美价值,包括会徽图案的色彩、线条、图形等单个美的元素及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倾向与价值。
(1)色彩之美。红、黄、蓝是冬奥会会徽图案的主色调。它们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从视觉和心理上都带给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红色,血液与火焰的颜色,因为它代表了动力、威力、领导以及勇气。作为代表火的颜色,红色又带有了能量、力量、稳定及影响等含义。特别在中国,红色因其对生与死的控制而被看作是幸运色。黄色是阳光的颜色,属暖色系,它是最令人欢快和振奋的色彩。作为给人以温暖和鼓励的颜色,黄色带来的是希望和快乐,它暗示着乐观和轻松,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如和谐、和平、活力、欢快和理想。黄色激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以创造、智慧、哲理、聪明、博学、权威及个人权利等特性。蓝色作为大海和天空的颜色,给人以深沉、凉爽及平静的印象。作为继红色之后第二个能够引起人们强烈情感反应的颜色,蓝色的作用正好与红色相反。它帮助人们宽心并放松,而不是激励或威胁。就像蓝天和大海,蓝色总是显得很遥远、很神秘,总是令人沉思、冥想,在唤起人们的思考的同时使人们内心平静。
(2)线条之美。图形自古就先于文字成为人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因为文字是不同识别标准的符号,而图形是跨语言、跨国界无需翻译的视觉语言。线条又是构成图形的重要元素,因此,线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条从基本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洁明了、直率的性格,具有一种力量之美;曲线则是女性的象征,较温和,是对称和秩序之美。线条在图形中具有分割色块和视觉导向的作用,既可表现静态的图形,又可模拟动态的瞬间。
(3)整体之美。人们对于视觉形态的审美心理,都有一种回归为语义的习惯,即通过视觉语言对图形潜在的情感转化为抽象意念的符号。对于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也是如此,因此,尽管冬奥会会徽在各个时代或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都通过图形表现一种组合的寓意,这不仅是图形的罗列,更是情感的逻辑结构。
冬奥会会徽大多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外轮廓形,内部填充各种图形元素,使得冬奥会会徽的主体图形及其背景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以整体易记忆的认知方式。冬奥会会徽整体构形与构图,自然合理又赋予创意的表达,产生阅读的舒畅感。
2.4.2文化之美 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表面的形象之美,在其背后还隐藏着文化属性。冬奥会会徽的文化性无非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民族性、国际性、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首先,在小小的冬奥会会徽上分别体现了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内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并以奥运会会徽为平台,通过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审美认知,有助于增进大众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端正了社会的审美认知态度,同时,对于会徽的国际化发展也提供了有利帮助。
其次,冬奥会会徽除了要体现主办国的民族文化和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最重要还要展现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其中冰雪文化的加入是冬奥会会徽在文化层面上区别于夏季奥运会会徽的重要内容。冰雪文化并不等同于地域文化,也不是一个雪花图形所能代表的,它是层次性和功能性的意识形态统一体,是知冰识雪的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空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冰雪文化之于冬奥会会徽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2.4.3意象之美 前面谈到冬奥会会徽美的价值,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奥运精神这种特定指向内涵的审美符号来看,因此,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奥运精神所体现的特定内涵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这种审美价值是显性的,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会徽的隐性审美价值,即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象对审美主体心灵的作用,也就是意象美。
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意象之美可以从观赏者和设计者两个角度来看,前者是意象审美,后者则是意象创造。意象又成为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审美价值的中介。纵观中后期的冬奥会会徽,均为简洁甚至高度抽象的图形,会徽中每一个抽象的图形都能成为审美主体眼中的审美意象。由于审美经验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甚至同一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冬奥会会徽既体现了其显性的审美价值,又作为纯粹的艺术将隐性审美价值潜伏其中。这样的审美特征使奥运会会徽这一审美视觉艺术符号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3.冬奥会会徽的审美发展趋势
3.1数字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已成为冬奥会会徽审美发展的必然趋势。冬奥会会徽的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它由以往的二维平面化向三维立体化、静态化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冬奥会会徽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语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数字技术,人们对奥运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一切审美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冬奥会会徽设计开始从静态的、理l生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通过最新的3D打印,冬奥会会徽可以在平面上体现立体形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思维空间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将随之产生巨大变化。设计师把冬奥会会徽中呆板不变的图形元素变为具有生命力的视觉影像。
3.2民族化趋势
奥林匹克规定会徽要体现主办国或主办城市的特点,但像以往用写实手法来描绘这些特点早已过时。把独特的民族色彩、吉祥图案、标志性建筑等富有民族元素的图形设计成构思精妙的抽象符号是会徽设计的具体操作思路。索契冬奥会会徽的颜色主色调就采用了俄罗斯国旗的蓝色,而平昌冬奥会会徽则采用了韩国的传统色彩一五方色(青、赤、黄、白、黑五色)。这些带有民族烙印的色彩和图形将会提升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
3.3文字意象化趋势
文字意象化就是把独特的民族文字本身当作特殊的符号来对待,再加以意象化的变形,使其内涵扩大和延伸。文字意象化从意境上提升了人们对冬奥会会徽的审美感受。同时,图形设计在形式上也日趋符号化、文字化,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更直观地获取视觉信息。可以说图形文字比文字更具内涵,又比一般图形更具图理和文字性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了现代图形设计的主导性潮流。平昌冬奥会会徽就是将韩文中“平昌”两个字的子音加以形象化后完成的。
4.结语
冬奥会会徽作为人们认识冬奥会的媒介,是一届成功奥运的标志,是奥运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向世界展现主办国民族文化的窗口。冬奥会会徽是由各种高度意象化的符号构成的,主办国通过会徽符号诠释奥运精神,传递民族情感。它同时也是对美的传承和发展,它由早期的招贴画演变成当今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艺术图示。冬奥会传达给人们的不仅是运动之美,通过会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有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和意象之美。将目光聚焦在冬奥会会徽上,能在这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拓展美的价值,丰富美的经验。未来的冬奥会会徽设计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思想,运用新媒介传播更加富有民族内涵的、动态的、三维立体的视觉语言,既展现冬季运动独特魅力,又体现主办国的文化之美和奥林匹克的精神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军,冬季奥运会会徽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1):25-27.
[2]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3]蔡淑敏,现代奥运会徽符号的审美价值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4]闫玉光,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82.
[5]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篇9
我是个医生,而且自信是个不错的医生. 我之所以写起小说,就是因为对昆仑山的挚爱. 它是我心中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
昆仑山是值得用如椽大笔去挥写的. 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之中,它有过无数辉煌的传说. 在高高的昆仑山巅,长着顶天立地的稻谷,它的每一粒谷米,都是珍珠和美玉. 黄帝巍峨壮丽的帝宫,是百神聚议的地方. 然而,现实中的昆仑山,哪有什么天稻!哪有什么宫殿!它是一个严酷的冰雪世界. 在这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冰冻雪国里,生活着我们的边防战士. 告别父母,远离家乡,四面八方的稚子在昆仑山上被铸成了钢.
我曾急切地寻找所有描写昆仑山的文学作品. 他们有的写得真好,令我赞赏、令我感叹. 但每每于掩卷之后,又生出一丝淡淡的惆怅:这同我心中那座雄奇伟岸的高山,似乎并不能完全重合. 像一架尚未调试到极佳状态的电视机,总有一点重影,有几行波动.
这怪不得别人. 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座昆仑山吧!那座属于我的昆仑山,时时像雕塑一般,凸现在眼前. 陆游的两句话,简直像为我写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想试着勾画我心中的那座昆仑山.
只是,我行吗?一个“”时期的初中毕业生. 虽然有一张大专文凭,但那是医学的,与文学可不搭界. 那场可怕的“革命”,中断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业. 除了医学,对于数理化,对于文史哲,我似乎总停留在一个初中生的水平.
我跳到空中,像一个第三者一样,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我自己. 不要抱怨命运吧. 每一代人,由于历史的限制,都有自己特定的趋势. 不必过于骄傲,也不必过于沮丧. 如果把这叫作命运,那它是一回事,自己的努力则是另一回事. 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可以左右的,是第二件事. 我这个人别无长处,但是不怕吃苦. 这要感谢昆仑山,我经历了那种罕见的艰难困顿之后,一般的苦便难不倒我.
电大中文专业招收自学视听生,我报了名. 没有时间听课,见不到辅导老师,有好些科目,连教科书都买不到.于是只有向别人借书来读. 上午借,下午还. 临到考试,便连书也借不到了. 我有时颇感滑稽,觉得自己有点像高玉宝. 记得参加第一门考试之前,内心紧张之余,竟感到有些凄楚,觉得这真是自找苦吃.
篇10
【关键词】城市雕塑 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谭巍.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