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自述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0:0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的自述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是30世纪的雨伞,我全身只有1分米那么长,可以随意放在口袋里,只要按一下按钮我就可以迅速加大,小主人JKOI可喜欢我了。
我的作用可大了,我不仅可以为小主人挡雨,还可以变的很大很大,为别人挡雨。课间活动时,因为有雨不能出去玩,小主人只要把伞放大就可以玩了。
小主人可爱护我了,可是我也有烦恼之处,有喜悦之时。还是先说说喜悦之时吧。我呀,也可以防彗星撞地球,在30世纪时,有一颗彗星会撞到地球上,小主人只要把伞放大,包住地球就行了。可是小主人按不到按钮了,好不容易爬到了顶峰,又按不下去,只好让航天飞机把我的按钮按下去。小主人现在用不着我了,但是我仍很开心,因为我以前为小主人作过贡献。
这就是我:30世纪的雨伞!
篇2
关键词: “三”成语 分类 文化意蕴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向其他民族传播,再进行沟通与交流。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数字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文化的所有功能。成语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种结构最凝练、意义最深远、表达最确切的语言。数字成语在成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成语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表面简单的数字进入到成语中,它的意义不再像表层意义那样简单。“三”最初只是作为一个数字出现,本没有特殊的文化含义,一旦进入到成语中,就不再是数学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成语中数字“三”的分类
(一)按词义分类
数字进入到文化领域后,最初表示的是实际数目,单纯描绘事物的数量。后来逐渐衍变为只对事物数量多少的程度描述,不再具有数字的客观实在性,这就是成语中数字的意义被虚化的现象,使数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抽象意义。
1.实指。“三”最初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如“三姑六婆”中的“三姑”指尼姑、道姑和卦姑,是三种不同职业的妇女;“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约法三章”是刘邦初入咸阳时与众位父老约定遵守的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虚指。“三”在成语中有时并不表示实际精确的含义。
一是可以表示多数。是数量多、时间长、日子久的意思,如三人成虎、狡兔三窟、垂涎三尺、一日三秋、日上三竿等。
二是可以表示少数。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三”的含义逐渐恢复成少数的意思,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意义,或者表不确定,如三寸金莲、三户亡秦、三言两语、三杯两盏等。
三是没有实际含义,在成语中起到凑足整个成语音节的作用,如“不三不四”。易经中,每个卦都分六个爻,代表着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三爻与四爻恰好处在六爻的中间位置,易经认为中间的位置象征着光明正道。如果去掉其中的数字,那么该成语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词组,如“欺三瞒四”变成“欺瞒”,“推三阻四”变成“推阻”,“拉三扯四”变为“拉扯”。虽然仍是一个词组,也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大不相同了。以“欺三瞒四”为例,去掉数字后为“欺瞒”,是欺骗瞒哄的意思,但是“欺三瞒四”,指人不实在,多次欺骗,表达效果更加强烈。
(二)按类别分类
1.人物类。此类成语多描述人物的学识修养、话语言辞、为人处世和意志品质,如安世三箧、读书三余、火冒三丈、三心二意、退避三舍、两面三刀、三省吾身等。
2.文化类。此类成语多描述经典书籍、艺术作品和宗教思想,如三坟五典、入木三分、绕梁三日、九经三史、三叠阳关、六韬三略、五荤三厌等。
3.时间类。此类成语多描述季节、次数,如三年五载、半夜三更、日上三竿、几次三番、三番五次、日高三丈等。
二、嵌有数字“三”的成语的文化意蕴
(一)伦理纲常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桥梁纽带。此类中最典型的成语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积,“三纲五常”逐渐成为一种人人都自觉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三纲五常”的实质就是在以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加以规范和调节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只能依附男子,事事处处迎合男子而生存。所以“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与规范,更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二)君臣制度
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就要懂得为君之道,学会如何用人。
君主要有“奉三无私”的精神,“三无私”包括“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帝王作为一国之君,更要心系百姓,像天地日月那样无私奉献,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利,造成祸国殃民的结果。
君之下是臣,“三公九卿”这个成语最能代表古代的官僚制度。“三公”是指古代最高的三个官职,位于一人之下,数万人之上。与“三公九卿”意思相似的成语有“三槐九棘”、“三九之位”、“三台五马”。臣子中地位尊贵的称为“三朝元老”、“四世三公”。如果出身卑微,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努力读书,如果“连中三元”,也会位极人臣。
(三)宗教思想
宗教对我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成语反映宗教文化。带有数字“三”的成语也有很多是表示宗教思想的,如皈依三宝、三生有幸、此中三昧、五荤三厌等。
“皈依三宝”在道教和佛教中有着不同的解释。道教中的“三宝”指的是“道宝、经宝、师宝”,皈依三宝是信仰道教的人士进入道教的第一步;佛教中的“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徒皈依三宝后,就成为真正的佛家弟子,从此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是佛教中的语言,具体指的是前生、今生和来生;“此中三昧”中的“三昧”是佛教中的重要词语,是要人去除心中各种世俗之事,使心神归于平静,毫无杂念;“五荤三厌”中“五荤”是佛教禁忌的五种辛辣的蔬菜,“三厌”是道教的饮食忌讳。
(四)学识修养
成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也可以告知学习方法、途径等。要成为正人君子,需“三省吾身”;要抓住一切时间读书,储备知识,利用好冬季、夜晚和阴雨时节这些空闲时间,这就是“读书三余”;学习知识能联想,由此及彼,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读书认真,百读不厌,就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毅力;要有王羲之“入木三分”的耐力,最终才会成为“南阳三葛”一般有学问、有涵养的人物。
(五)房屋建筑
有一些成语涉及居住场所和娱乐设施。“三宫六院”最初是以故宫的建筑得名的,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后来泛指皇帝与后宫嫔妃生活居住的地方,再引申为皇帝后宫选妃的制度;“三径之资”原是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来人们用“三径”代称住宅庭院,“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瓦两舍”,“瓦”和“舍”是宋元时期民间人士说书、卖艺等娱乐活动的场所。
(六)婚嫁习俗
关于婚嫁习俗的成语有很多,如接三换九、三茶六礼、三日新妇、三媒六证、三日入厨、三亲六故、三星在户、三星在天等。这些成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古时婚嫁习俗:
一是婚姻的合法性。古代婚姻不仅要有父母双亲的支持与同意,还要有“三媒六证”作为证明。
二是婚礼的流程。从订婚直至结婚的全过程,要经过“三茶六礼”。只有完成了“三茶六礼”才被认为是明媒正娶的,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三是古人的吉凶观念。婚礼一定要选择良辰吉日完成,“三星在户”就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时间。
四是古时的风俗习惯。为表示结婚之后已成为人妇,能操持家务,处理家庭琐事,所以女子要“三日入厨”;在夫家忙完之后,还要回娘家一次,九天后男女双方还要互送礼物,互相拜访一次,此为“接三换九”;双方结婚组成家庭之后,亲属朋友随之增多,更有了“三亲六眷”或“三亲六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透过嵌有数字“三”的成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依赖于文化,只有从文化角度解析,才能真正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挖掘古人借用数字表达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汤景鑫,刘雪芹.试论数字成语的文化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5):95-99.
篇3
【关键词】MATLAB;数字散斑照相术;散斑条纹图滤波
1.引言
数字散斑照相术[1]是在传统的散斑照相术的基础上用CCD代替传统的全息底片将物移前后的散斑图像记录在计算机中,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叠加位移前后的散斑图得到双曝光底片的图像,对叠加图像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杨氏干涉条纹图,再对条纹图像进行滤波、细化等处理提取条纹图的骨架线取得条纹间距,从而达到测量位移的目的。图像处理的实质是对条纹进行骨架线提取,想要获得精确的数据就必须得到精细的骨架线。而散斑图具有信号强度弱、信噪比低的特点,这使得提取的杨氏干涉条纹图具有很强的噪声。因此对图像进行滤波除噪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MATLAB中采用中值滤波、巴特沃斯低通滤波、指数低通滤波以及同态滤波对实测散斑图像所提取的杨氏干涉条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并就处理结果做出分析比较。
2.几种滤波方法
滤波的方法分为空域法和频域法两类。空域即图像平面本身,频域即图像进行某种变换之后的频率域。空域滤波[2]是借助某一模板直接对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进行邻域操作,即通过模板对输入像素相应邻域内的像素值进行计算得到输出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的取值。频域滤波[2]是在图像进行某种变换(如傅里叶变换)后,在变换域中对图像进行操作,比如抑制或增强高频或低频信号,之后再进行反变换,便可获得滤波后的图像。中值滤波属于空域滤波。巴特沃斯低通滤波、指数低通滤波以及同态滤波属于频域滤波。
2.1 空域滤波
中值滤波[2]是取邻域像素点灰度值的中值来作为该像素点的灰度取值。中值滤波窗口(即所取邻域)越大,条纹边界越平滑,但局部细节丢失也越明显。因此,窗口的选择对滤波效果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选择奇数的滤波窗口,这样对于确定窗口中心元素较为容易。若像素点数为偶数时,中值就取排序像素中间亮点的平均值[3]。中值滤波的优点是能有效保护图像边缘,方法简单。
在MATLAB中,用medfilt2[4]函数实现中值滤波,滤波后的图像如图3所示。再将图3进行二值化、数学形态学开、闭操作、提取骨架线,所得条纹图的骨架线如4所示。
2.2 频域滤波
图像的边缘噪声一般都对应于傅立叶变换的高频部分[2],所以让低频信息通过同时滤掉高频分量的低通滤波器能够平滑图像,去除噪声。低通滤波的基本思想是将图像作傅里叶变换,在变换后的频率域中利用传递函数处理图像,使小于等于截止频率的成分通过,大于截止频率的成分被抑制。再将处理后的频率成分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滤除高频成分的图像。
在MATLAB中频域滤波的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fft2函数对图像进行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fftshift函数把快速傅里叶变换的DC组件一到光谱中心、ifftshift函数和ifft2函数分别为对应的反变换。
2.2.1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2]:
在MATLAB中,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处理结果如图5、6所示。
2.2.2 指数低通滤波
指数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2]:
在MATLAB中,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指数低通滤波处理结果如图7、8所示。
2.2.3 同态滤波[2,5,6]
同态滤波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灰度图像的灰度由照射分量和反射分量相乘得到。对图像取对数将两个分量变成相加,再进行处理。
同态滤波主要是消除图像的照明不均匀的问题。它细节对比度差、分辨不清的图像用同态滤波器处理以后,图像画面亮度比较均匀,细节得以增强。
在MATLAB中,同态滤波器的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
传递函数用改进后的巴特沃斯高通滤波函数[7]。
其中,c、D0、rh、rl四个参数采用经验法选择。同态滤波的处理结果如图9、10所示。
3.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3-12可以看出,中值滤波除噪效果最好,能有效保持条纹边缘,但是窗口越大对细节丢失越明显,越容易形成断点。巴特沃斯低通滤波除噪效果次之,但是条纹边缘保持不好,边缘模糊。要得到边缘清晰的条纹图需要做进一步处理。指数低通滤波和同态滤波除噪效果都不太理想。
4.结语
结果表明,以上几种滤波方法都能从噪声中提取条纹信息。其中中值滤波除噪效果最好,经过二值化、骨架提取等处理后能得到精确的条纹中心线。
参考文献
[1]周岩,郭俊,董会,王文生.利用数字散斑照相术测量面内位移[J].测试技术学报,2010,4(4):308-312.
[2]罗金辉,冯平,哈力旦.A.Matlab7.0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伏思华,于起峰.数字散斑条纹图的滤波方法[J].应用光学,2005,26(4):5-8.
[4]苏金明,王永利.Matlab图形图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东升,佟景伟.频域滤波及相移技术在ESPI中的应用[J].实验力学,1992,7(2):166-170.
[6]孙即祥.数字图像处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7]王冬梅,路敬祎,王秀芳.基于Matlab的同态滤波算法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6):6562-6564.
作者简介:
篇4
摘 要:吴然的儿童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他将自然、人文和爱的主题完美结合,在边地风物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童年特有的精神特质的赞美和追求,在陌生化美感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吴然 儿童散文 创作特点
儿童散文出现在“五四”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迎来了繁荣,涌现出以沈石溪、吴然、乔传澡等为中心的“太阳鸟”儿童作家群。其中吴然的创作颇具艺术魅力,冰心评价到“朴素自然,我很欣赏。”[1]吴然作品常聚焦于儿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来描写云南诸多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在对自然、人文、爱的主题的表达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广博、充满爱的儿童世界,是献给小读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书。
一、和谐自然——儿童成长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吴然儿童散文关注的焦点之一。儿童对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吴然的散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得可让儿童放飞心灵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态的、隐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性”[2]的愿望和态度。他从平凡之中取材,细微之处落笔,把自然比拟为一个个儿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觉感受中呈现理想化了的自然。让这充满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并表达着作者对和谐自然的追求,对纯真童年的追忆。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贡山的声音》《小凉山的风》《草地上的联欢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满色彩的语言饱含深情地介绍珍珠泉,其周围环境是清幽的,清澈凉爽的泉水从潭底冒出晶亮、饱满、五彩的水泡,在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的抒发中,将一个好奇于山水、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来。
二、淳朴而多彩的人文——儿童成长的摇篮
吴然的儿童散文常在边地各民族的节日风俗民情、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既抒发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又呈现出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异域风味。如散文《彩蛋节》《鲜花节》《尝鲜节》《火把节》等是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则把民俗情节自然穿插在故事叙述中,如《在美丽的大理》中的“葛根会”等。他以儿童的视角把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与那些古老的节日节庆场面结合在一起,描绘得生动而又独特。如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是经过一个有着成年人思维的少年形象“我”讲述出来的,通过“我”的视角,穿少年眼中的爱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爱情,一种美好、淳朴的民风民俗悄然流露,让儿童在作品阅读中既获取了独特的人文知识,又满足了探寻新奇的阅读心理。
三、无私的爱——儿童成长的精神平台
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吴然散文创作关注的又一焦点。吴然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表达母爱、父爱,传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如《妈妈教我一个字》通过儿童“我”的回忆来讲述母爱的伟大,读起来朴素亲切,字里行间满蕴着“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在《梧桐树》中儿童对梧桐树充满关怀和爱,感谢它夏天带来的浓荫、秋天带来的阳光;《爸爸的相册》里表达着儿童与同龄人、长辈之间愉快地交流沟通,萍水相逢时一见如故,分别时依依不舍;此外还有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经久犹新的同学情谊的追忆(《老陀轶事》《铜墨盒》);有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书包》《走月亮》《女儿高考》)等。
四、吴然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多元性
吴然就是一位充分发挥精神主体性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用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修辞、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来构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艺术方法上呈现出开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将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融合于一体进行叙事。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身份,使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统一,叙述者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统一,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开篇先以“我”的称谓向读者传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和地点(表哥家),接着“我”开始了具体的描述,通过“我”与表哥的对话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终说“我记不得老燕一天来来回回飞多少次。为了它们的小宝宝,它们是多么辛苦啊!”[3]类似的作品还有《和花朵说悄悄话》《我的小马》等。这些作品和特定的读者取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产生的亲切感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和心灵。
儿童散文的写作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吴然从儿童的感觉出发,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加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在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灵动。《歌溪》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着手,在神奇、俏皮、欢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朴素的描写里,展现出一个聪明、活泼的儿童形象,透露出对歌溪的喜爱、赞美之情。《学校旁边一条河》用反复、排比等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将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来。《快乐的夏令营》中的“圆弧形的树冠,美丽如同一柱绿色喷泉……投下巨大的浓郁。”[4]一颗壮大、葱绿、挺拔的龙血树便立于读者眼前。《哭泣的昆虫》在毛毛虫们与人类的对话中融入了拟人、象征、夸张的手法。多种修辞与形象性的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散文灵动、清丽、有趣。
吴然对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还体现在他糅合了诗歌、小说、童话等多种文体的写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诗的笔致,“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一颗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既充满了诗意,又创造出鲜明欢快的节奏。类似的还有《三月,我们去植树》《春娃娃》《蓝色泸沽湖》等,这些作品充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小霞客游记》突破了儿童散文的惯有格局,吸纳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还师承郭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话的写作方法。《哭泣的昆虫》则讲述了哭泣着的毛毛虫、蛇、蜻蜓与人类的对话,通过昆虫们的自述,传递出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激起儿童对生命、对环境的一种思考,激发了儿童的环保意识。《伞花》《小鸟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话的色彩,这是吴然丰富散文表现方式的成功尝试。他常在民情风物的描写中,插入神话、传说,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吴然从事散文创作已经20多年了,纵观他的创作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吴然的儿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丽和谐的自然、质朴善良的人类、精彩淳朴的民风民俗,儿童在作品里收获了爱,得到了理解与认同,满足了内心体验的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真情的赞美,蕴含了对生态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对纯真、明净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保护儿童的“完整性”。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注释:
[1]曾扬:《浅析吴然儿童散文的美学特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3]吴然:《我和鸟丽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篇5
香山卧佛寺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十分喜爱的风景名胜之地。“深山藏古寺,旷野起梵音”,“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那幽静是夏日的一份悠闲;春天时,“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让人感受着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而到了秋季,“晴空严霜早,枫栌落叶迟”,夹路的银杏、元宝枫用灿灿的金色抒写着秋色,此起彼伏的飒飒黄叶漫山遍野,既气势,又壮观,斑剥的斜阳映照着俗中有雅,土中有情的山村野趣。郑板桥把香山的卧佛寺称作黄叶寺,而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则用诗赞叹卧佛寺下的这个小山村:“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
风景从来只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当曹雪芹潦倒到移居荒郊僻野时分,贫不择居的窘迫不但无法摒弃“寂寞西山人到罕”的冷落,连住处也简陋到“土屋四间……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旧居的大门是一框木栅栏,上面搁着茅檐,门前三株树瘤凸怪、枝叶苍阴的古槐算是唯一的装点,“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抒写出万般无奈。竹篱门楼后面是一溜的矮房子,四间坐北朝南的灰瓦平房,东边三间为两明一暗,西头为一个l单间,木椽木窗,极富南方特色,窗棂也镂着花。发现题壁诗手迹的是书房“抗风轩”,按照曹雪芹的自述,见到的应当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也许人们不忍心让主人寒酸得过于尴尬,自说自话地添上了一点日用家具:两张古旧的木桌──一张书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是一套青花瓷茶具,两把带扶手的圈椅分置两旁。书桌上摆放着纸墨笔砚,书桌后堆着数摞线装书。即便如此,也掩饰不了主人饥肠辘辘、妻啼子号的窘迫和凄怆。倒是墙上的一副对联,引用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联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人时时猜测旧居陈设的真真假假。如今,人造的“大观园”遍地都是,“宁国府”、曹雪芹的故居据说也不少,但那些不过是曹雪芹笔下的过眼烟云。“天下没有来散的筵席”,待到“食尽飞鸟各投林,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分,催人猛省的不正是这形色怆凉的黄叶村?《红楼梦》因为黄叶村的孤凄冷清而催生,默默无闻的黄叶村却因为曹雪芹而终究没有被岁月湮没在荒草丛中。
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芹溪、梦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江苏南京江宁织造府。他的祖上原居辽宁一带。清初开国时,曹氏归属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意即皇室之家奴),渐与皇家建立特殊亲近的关系。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当过康熙保母,后被康熙封为一品太夫人;祖父曹寅文学修养很高,是康熙的亲信;父辈曹颐、曹頫相继任袭父职,三代四人前后共做了58年的江宁(今南京市)织造。江宁织造名为管理进贡丝绸,但在康熙的时代,却是笼络汉人的“统战”机构。官位不高,但地位不低;权不大,却钱多势大,深得皇家恩宠。康熙七下江南,五次皆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家为接驾南巡,在织造府西面大兴土木,增筑楼台亭轩,集江南园林之胜,成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金陵名园。南派“红学”专家据此多指江宁织造府和两江总督府为《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的原型,两府之间的街巷即是车水马龙的荣宁街。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赶上曹家“如火烹油”的“盛世”的末期,过着“天恩祖德”、“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绛阙蜃楼生活。雍正即位后,曹家即遭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六年(1728)初,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回北京,年仅十二三岁的曹雪芹也随行北上。进京后曹家生计无着,靠皇帝发还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曹家的先人是清室皇族的奴仆包衣,被抄家后,甚受官僚士大夫的歧视。曹雪芹进京初时仍受官学教育,但至青年时期,曹家又遭重劫,生活就陷入极度贫困。曹雪芹工诗善画,博学多才,但他却厌恶科举仕途。他教过书,也曾 “悲歌燕市、卖画为生”。约在乾隆廿一年(西元一七五六年),在其好友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导下,落魄“移居京西山村”。经历了如此的人生剧变,曹雪芹真正地从天上落到了地下,过的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经历的是中年丧妻,晚年夭子的人生磨难。他从曹家败落的风风雨雨中,看到了统治阶级盛衰轮替无可挽回的命运,勃发了“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的宏大意愿。在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也难于维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下了震惊世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散文作者:sunmg
二百多年的沧桑,多少华屋高阁灰飞尘尽,那些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又能在风雨飘摇中支撑几个春秋?居舍倾塌了,器物不在了,诗文散失了,字画泯灭了,曹雪芹留在世上的大多数痕迹几乎全被岁月和风雨冲刷尽了,但他留下的《红楼梦》却如日中天,光照日月。“红楼似梦元非梦”,“青史有情却无情”。虽然作者自称“满纸荒唐言”,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思忖着这“一把辛酸泪”。二百多年来,读过《红楼梦》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读法,但没有人不为他的痴心、痴情、痴志、痴愿所感动,《红楼梦》的故事更是不迳而走,家喩户晓。多次赞扬“《红楼梦》是本好书”,四大家族的兴衰演绎出人世的沧桑;还多次说过“《红楼梦》学问大着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曹雪芹处处表现出学者和哲人的惊人智慧和熠熠才华。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超越《红楼梦》。中国千年来,也只出了这么一位“卓立千古”、“俯瞰万方”的曹雪芹。他的遭遇令人扼腕,他的襟怀却使人神往。
西山之行,感莫甚于斯焉。
篇6
关键词 新善本 新文学 《良友文学丛书》 赵家璧
分类号 G256.22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5.06.014
相对于古籍善本,图书馆界和收藏界把民国时期内容好、印制好,现在又很少能见到的图书叫作“新善本”。1953年,赵万里先生任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时,提出新善本的收藏标准包括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稀有罕见性。这一意见开创了图书馆界对于新善本有意识的收藏和保护。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新善本特藏,有些图书馆设新善本书库,有些图书馆开设民国图书阅览室。最开始的“新善本”主要偏重于进步报刊、革命文献,后来逐步拓宽范围。2003年姜德明先生在《新文学版本》-书中提出要重视新文学善本,认为除了重要原本、手稿本、初版本孤本之外,作家签名本、题跋本、亲笔校订本、革命烈士的书、部分土纸本、引发文坛重大风波的书,以及具有特殊装帧艺术价值的书等,都可列入新善本,从而扩大了新善本研究与收藏的范围,突出了版本对于新善本收藏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是出版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版本,因其作者权威、内容精良、印制精美、存世稀少,成为新文学作品中“新善本”的代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非常高,为魏绍昌、姜德明、倪墨炎、陈子善、许定铭等一大批藏书家津津乐道。
1 名家创作的学术研究价值
《良友文学丛书》的出版历时14年,从1933年1月始至1946年3月止,以抗战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为第一阶段,在上海良友公司;从1937年开始到1946年3月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战时的桂林和重庆。《良友文学丛书》的创意,包括布面精装的形式,是受了当时美国的《近代丛书》的启发。对于这套文学丛书,赵家璧寄予厚望,他的目标是出版第一流作家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出其最主要的两个原则:一是名家,二是原创。
为确保丛书质量,《良友文学丛书》只收名作家的作品,一定要约请第一流作家执笔,32位名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可谓众星闪耀:鲁迅、何家槐、巴金、张天翼、蓬子、丁玲、老舍、施蜇存、沈从文、陈铨、郑振铎、靳以、茅盾、侍桁、丰子恺、凌淑华、沈起予、周作人、徐志摩、朱光潜、郁达夫、谢冰莹、俞平伯、叶圣陶、赵家璧、郑伯奇、王统照、鲁彦、杜衡、耿济之、端木蕻良、王西彦,基本囊括了当时文坛的一流作家。赵家璧在《编辑生涯自述》中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差不多都为这套丛书写过书,而他们之中又包括当时的各个地区、各种流派的作家。”对于崭露头角的年轻作者,赵家璧就将他们的作品放在《良友文库》等其他丛书中;对于不合适的作者,则坚决谢绝,势必要保证丛书的精品特质。当时良友为了发掘新作者的优秀长篇小说,还曾经设立“良友文学奖金”征文,最后征到了左兵的《天下太平》和陈涉的《像样的人》,但是赵家璧大概还是觉得不够理想,最终并没有将这两本书收入丛书,而是作为单行本出版。《良友文学丛书》本来是准备全部收原创作品的。但是为了借助名作家的影响力,事实上一开始就破了例――出版了鲁迅的译作《竖琴》和《-天的工作》,当时左翼文学盛行,鲁迅在读者中的影响已经很大,为了借助鲁迅的声名,良友对当时没有合适创作作品的鲁迅破了例。不过这个例也仅仅对鲁迅破了,后来鲁迅又介绍周文给赵家璧,他就不肯再将其作品收入《良友文学丛书》了,《父子之间》被收入了《良友文库》。
篇7
[关键词]《樱桃》;创作修养;创作风格
《樱桃》彰显创作者的修养及创作风格
(一)对于电影《樱桃》的简析
1.《樱桃》的创作风格
《樱桃》,主要讲述的是在农村发生的故事,对母爱赞扬,是地处山区的智障母亲对孩子那种渴望、养育与维护的表现。为什么要讲述农村故事,这是由于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比较朴实,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实质更加契合;为什么要选取智障母亲,这是由于残障人员不但具有社会属性,也可以无忧无虑地将人类自然存在的性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叙事本身来看,《樱桃》是喧嚣的、热闹的,但这种喧嚣和热闹的背后,一直透着一股生命的凉气,这股凉气里,有生命的迷茫,有凭吊和悲伤,也有矛盾和痛苦。乡土的挽歌里没有怨气,没有仇恨,有的只是男主角葛望二胡中的希望与憧憬。影片中“流年式的叙说”尽可能地规避了诸多“观念化”的价值判断和前景预料的陷阱,密集铺排的日常生活内容直接把观众卷入其中,使人不得不暂时搁置那些所谓的大命题,转而细细观察时代变革的进程如何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展开,探究这些变革通过怎样的方式和何种路径得以进行,又遭遇哪些抵抗的力量和抵抗的方式。种种声音和情感一起接受质询和考量。
2.《樱桃》的文字刻画
对于影片《樱桃》来说,创作者以练达、唯美以及哲理性的语言构筑了一群草根人物的生活百态,对人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从而彰显了这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除了悲悯、愤怒,还浸染着乡野挽歌的气息。作为乡土体裁的《樱桃》,创作者从故事线索和情节结构入手,着重体现人物性格、场景气氛,传达情意判断,组织叙事,乃至提供叙事主调等多重功能,而作品中樱桃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通过一种艺术化的语言铺垫开来,她的人物性格、心理情绪、环境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心理活动营造气氛,线性的文字表达团块状或云雾状的情绪、感受和意会。
3.《樱桃》的情感表达
《樱桃》可以说是真性情的流露,这种悲剧情感的表达,不是绝望式的表达,而是把生活中的感伤、悲痛、哀怨的情感转化成一种旷达的力量,使沉郁和迷茫者在与悲剧的“同步共振”中走向开阔、敞亮、平坦。母爱,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母爱是神圣而伟大的,然而,母爱不应该只体现在对亲生孩子身上,“樱桃”这一有点傻有点呆又富有最初人类天性的母亲的母爱是不掺杂任何私念的,能够说她是所有小孩的妈妈,这一最初且朴实的母爱是没有办法给予忽略的。这一电影借助原生态的摄影方式,忽略摄影机下的完整画面,重点关注镜头,指出眼睛就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重点运用较为特别的角度来反映事情的进展,让观看者存在一定的遐想。抛弃众多正反向的讲述形式,重点体现长镜头的特色,运用较为积累的讲述方式让观看者能有切身感受。降低普通电影在情节上过分重视起承转合的讲述方式,将全部故事借助片断给予描述,目的就是借助生活流的形式把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慢慢给予展现。作者用散文式的叙事方式,成功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铺张开来的情节充满了张力与戏剧性。字句之间,展现着作者极强的叙事策略,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度写照和对世俗的深刻洞明。
(二)《樱桃》剧作对人性的解读
1.创作者的修养与人文关怀
马尔库塞说:“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看来,人要获得主题的自由,是离不开审美的,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即心性。一部作品,没有生活,没有细节,没有激情,没有思辨,没有万家哀乐,没有心智的成熟和精神的超脱,只有词语的堆砌,只有文字的狂欢,一言以蔽之: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对于民族命运和生存境遇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在哀婉而不绝望的叙述中,透露出形而上学的哲学意味。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超乎功利、超越现实的。众所周知,美感并不是,不是生理的,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就比如酒徒喝酒,不喝酒的人肯定不会有这种感受,开始品起来是,口感很好,喝到一定量后那就是美感,让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文学的美感也是如此,可以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细节之美、哲学之美、语言之美方方面面去体会。
2.《樱桃》对人性的解读
从剧本的整体结构来看,从主人公红红的自述中,真实反映着“樱桃”短暂的一生。虽然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樱桃”死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樱桃”实际上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在体现“樱桃”对红红真挚的母爱情感抒发中,导演一共截取了六件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故事:第一件事情是“樱桃”在看到小孩在水塘里洗澡的时候,她也就随着孩子们一起,却被一群人戏弄;第二件事是影片中,她把自己家墙上的挂画撕下来,贴在自己的肚子里,满村子炫耀,虽然有些羞涩,但她还是难以抑制不住心中的幸福;第三件事是当“樱桃”的丈夫葛望把红红悄悄地送走后,“樱桃”不顾一切地追到县城,发疯地寻找着那个对她最重要的孩子;第四件事是“樱桃”去学校等红红,却被红红的同学们耻笑,而后她又在红红的作业本上乱写乱画,使得红红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讽,这些事情的前后发生,使得母女两人之间的隔阂爆发了;第五件事是“樱桃”冒着大雨,任凭自己摔伤,也要给红红送伞这件事,使红红开始明白了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厚重。但由于班上的同学侮辱了樱桃,红红为了维护母亲的尊严和同学打了起来,当樱桃看到自己的女儿被欺负时,她挺身而出,又无法控制地惹了祸,晚上回到家在同学的家长的压力的迫使下,葛望不得不在大家面前狠狠打了樱桃一场,此时的红红就已体会到母亲对她的爱,并且深深爱着这全心爱着她的母亲;第六件事就是红红生病了,在她生病过程中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谁都无法离开谁的地步,影片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红红与护士之间对话来体现出母女俩的感情的深厚。纵观选取的事件之中,导演还注意到一条主线,就是始终都没有忘记樱桃对孩子的爱,无论是在红红出现之前还是在红红渐渐长大之后,无论是红红在小时候对她的依赖还是在长大之后对她的反感,这一点一直没有变,并且有一种十分真实、善良、无私的情感始终都在影片的镜头中融入得非常妥帖。在画面上讲,影片是在云南省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拍摄的,所以影片渗透着淡淡的原生态气息,这与影片的主题是极为相符合的。
创作者修养与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影视创作所体现的人文修养
电影界有一句箴言:天堂就在细节之中。影片《樱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创作者对剧中真实性和细节的一丝不苟地关注。影视写作的内容与材料都是基于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创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体会与体验借助一些工具、形式进行提取与创作,之后才会产生影视作品。文艺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们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每一位作者在开始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无意识看到或找到社会环境中若干在普通人眼中价值度并不高的事情,它们基本上都会导致创作者进行若干相关的遐想,也会给这些创作者某种情感上的波动。不管是遐想抑或是波动这些都可能是进行影视写作的先兆。这些创作者关注的事情或许是其一直酝酿且要完结的若干代表性事物。而且这些想法只要在心里有了雏形,创作者们就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去发现相关的事物,在其心里,他们会主动地和其之前遭遇的事情进行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不定时存在一些事情,也会在其他角度鼓励其进行创作,给这些创作者以灵感或波动。在影视创作的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中,灵感思维是最令作者惊喜、激动和向往的,它带有明显的不自觉性。我们知道,所谓灵感,是指由于思维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情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心性是随文字流动的。创作者灵魂深处的细微活动映现在选词造句中,同时也映现在作品的人物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环境中。创作者的心性就是看穿了许多个人物的命运。剧作家用故事告诉人们,要越活越明白。
(二)剧作本身赋予影片的深远含义
斯蒂格・达格曼所说的“悖论的森林”,或许正是创作者的处境,文学创作者决不能逃脱这个地方,相反,他必须“驻扎”在那里,以考察每一个细节,探索每一条道路,说出每一根树的名字。情感之美是美学的中心,是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而美学也必须探讨情感,同时这也激发了一个作家写作的原动力。一个真实的作家往往是在运筹帷幄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人至深。所以说,一部好的作品有没有打动人的力量,对于情感的把握和运用非常重要。每一位作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这其实涉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乏味与平淡冲淡了人们心灵的最后一抹热情,冻结了人们心底的最后一丝柔软,可它带不走人们本能的心性,就是善良与同情。这个附着神灵的自然之物,若隐若现,像一颗悄无声息的种子在文学殿堂里不断生长,也在揭示着命运谜底的暗语,也在展露着坦然宽厚的心性。
母爱,作为人类的主题,文题的主线,在文学里游走贯穿。这大悲痛与大欢乐,正是一种实实在在行走在大地之上却又终止于高扬生命的主体意志;而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情感对于文章总体的脉络更是一种穿越与突兀,它的意蕴又并非为超越现代性而生。判断与思考之余,锤炼人性,启迪智慧,思辨人生。心性与人性就在这样和谐状态下同升共荣。
[参考文献]
[1]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潘知常.众妙之门[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
[4]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7] “点子”从哪里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8]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