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8: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对生活经验的升华,是社会习俗和民族精神的结合,也是民族心理的表现方式。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代表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还与当今的文化相契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精神文明风尚一致,也能通过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形式体现。

一、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在德育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目前小学教育中的一个主要议题,各小学使用各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形式,即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宣传为教育手段,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自然形成美德。

2.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目前小学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还有些学校专门开设国学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

3.小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当中,蕴含在中国的文化典籍和日常生活当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九九重阳登高思乡之情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满和隽永都在古代诗歌中体现;人们在清明节时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在端午节时回味古代诗人的情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但小学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显得过分“刻意”而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门学科,而并不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育。

二、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盛行,则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鼓励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且研讨应用方法;严格规定教师在校的行为举止,务必使教师本身做到行为礼貌、举止得体,禁止教师在校吸烟、饮酒,给学生作出品德修养榜样;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中去。

2.利用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作品当中,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小学教育值得应用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艺术类教育,如,在美术课上开设国画艺术作品赏析和作画专题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又如,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展,使学生在民族音乐表演现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另外,艺术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编排在班会上表演的传统民族舞蹈、教学生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获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3.利用生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实践于生活,因此,要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将课堂局限于学校,而应该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拓展,使学生通过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感悟。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请家长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多提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方面,如,“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习惯教育,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小学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学生能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着许多哲理性教育和个人修养教育,如,“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展现了友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三字经》以朗朗上口的韵律阐释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等。很多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宣扬“读经三年终身受用”,虽然具有做推广的夸张性质,但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修养发展的影响,确实是能够持续一生的。

2.学校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然不是那些刻板、老旧的方法,单从教育过程来讲,学生能够提起兴趣,学校教育也更加高效;另外,传统文化教育蕴含在语文知识教学当中,则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新的认知――在校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能力学习,也是传承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有了这种认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学校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3.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虽然小学学校教育处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但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却是学生毕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小学学校教育的效果将影响到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则学生的品德修养更高、价值观建构则更为合理,当他们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之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因此可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实际表现形式来看,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并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叶小钢.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R].中国艺术报,2014(03).

篇2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辽宁省英语高考题型中没有纯粹的翻译试题,但是翻译的重要性早已贯穿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始终。《课标》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七级和九级的“写”中提到“能做简单的书面翻译”和“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足以显示出翻译是在听、说、读、写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译界备受关注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探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类型学转向对文化的思考,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探究

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阅读理解时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考虑不同的目标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功能和交际上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统一。

1. 提高语言基础知识,强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说一门语言是一座高楼,那么词汇就是砖瓦,而语法就是钢筋构架。词汇可以让语言更丰富,积句成章,而语法则让语言更富有逻辑性,是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纽带。高考考纲规定考生要掌握3500词汇,而中考考纲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扩大词汇量,而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在长难句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解读能力,划分句子成分,提炼出句子主干。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水平会制约外语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

2.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标准》提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块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龙”的文化意义在中西方差异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与皇室紧密相连,古代帝王要穿“龙袍”,龙是高贵、勇敢、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而中国人也自誉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经》及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中龙的形象的影响,龙在西方代表着邪恶和恶魔,是混乱、无信仰或原始兽性的象征。又如,在讲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篇之后,可让学生用英语复述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古通今翻译

翻译法一直以来是强化阅读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远远超过他们的英文水平。教师发现,当讲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课时,学生能够迅速运用凝练的古汉语翻译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众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贵君轻)等相关的耳熟能详的古汉语。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学情的古诗、文言文,让他们将其翻译成英文,使他们在汉译英的练习中加深对中英文的理解。这样,在加深学生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而在目的语中弘扬中国文化,为阅读理解中构建文化和交际的理解平台。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恰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头脑中进行深层加工,从功能和交际角度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在目的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样,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而是译文目的预期的实现程度。而在阅读训练中,加强中英双语的语言功底,能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总之,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德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

篇4

钟泰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

重评中国古典哲学的宇宙论

荀学历史命运的再思考

《论语》的为政之道

儒学道统思想的发展演变

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的学术高地

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文明对话产生文化共鸣

从“缘起性空”谈世界共融

和谐合作是人类发展的不二法门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存亡之道

全球化伦理与儒家的核心典范

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

国学兴起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脉动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因

礼乐文明与儒家之现代新形态

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

冯友兰:海阔天空我自飞

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

孔学堂书局第一批图书倾情奉献

孟子的恒产思想及其启示

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

儒家藏富于民思想刍论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丘溶经济思想研究

荀子经济思想述评

用儒家良方缩小贫富差距

儒家思想与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道家“物我为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官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对国家和社会稳固的贡献

和谐文化的哲学审视

论文化多样性与和谐文化

“和而不同”思想与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唱响主旋律配好和谐曲

弘扬音乐文化服务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儒学之道

略论孔子和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

儒学的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仁学”的全球涵义

“心即理”的意向性诠释——从现象学看阳明心学

世界儒学——世界文化新秩序建构中的儒学自我变革

善:判断或描述——亚里士多德之善与古代儒家之善的比较考察

篇5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教育部颁布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虚、信仰缺失等严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O年代国学再次掀起。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O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篇6

关键词:汉字;中式卷烟包装;运用与实践;设计理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1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出来。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相结合,在实现卷烟品牌推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1 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烟型卷烟是指以中国烤烟烟叶为主体原料,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明显不同于英式烤烟型卷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明显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烤烟型卷烟。在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次进行的“中式卷烟”概念的定义,使得国产香烟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各中烟公司也顺应潮流,在卷烟的外包装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得卷烟的外包装设计更加吻合国人的审美需求[1]。

2 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研究

众所周知,汉字最早起源于图像,因此,汉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图像所具备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史。当下我们常用的宋体、黑体、以及传统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着时代的审美印记,因此,汉字与美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将汉字应用于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中,需要将汉字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美学气质融入到卷烟包装的整体画面当中[2]。

3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汉字在我国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探究,可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实现传统文字与抽象艺术有机融合两点。

(1)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汉字讲究“写形”与“写意”有效结合,因此,汉字本身的结构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其进行想象与思考,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这一点从文明世界的“中华书法”便可以得知。

⒑鹤衷擞糜谥惺骄硌痰陌装设计当中,可实现汉字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理念进一步融合,例如:楷书与小篆的混合应用,会使得卷烟包装上的文字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不同的字体形式呈现在包装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理想、强烈的品牌效应。

(2)实现传统文字和抽象艺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国外审美观念的逐步渗入,消费者对于抽象画的喜爱程度也逐渐呈现出提升趋势。抽象图像的创作在其画面上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灵活性,以独特的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有效提升烟包效果与档次。

将汉字与现代抽象画有机结合,可以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抽象画的灵活性、生命力有效结合,展现出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将汉字与抽象画结合来展现卷烟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感应[3]。

(3)引导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将文字的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的设计相结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对公众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引起消费者对于香烟包装的情感共鸣,提升卷烟品牌的整体销量,同时引发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烟的包装画面上,运用古诗词凸显设计主题,其文字的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图案,使包装图案具有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4]。

4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

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相互结合,不仅仅是将汉字简单的印刻在卷烟包装画面当中;汉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体的选择,颜色的选择,笔画粗细的设计,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寓意和魅力,体现出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魅力,使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美感[5]。

5 结论

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究,首先应当明确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优势探究以及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进行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烟包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美,展现出中式卷烟包装所具备的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烟包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将汉字文化广泛的传播开来,可谓是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04):60-61.

[2]卢俊.包装的民族化色彩设计――以中式卷烟包装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之管窥[N].中国包装报,2013(06):16003.

篇7

他是一位妙手医家,

更是一位仁心善者,

数十载的辛勤耕耘,他执着前行,

以精湛医技纾解病痛,救死扶伤。

面对传统中医的困境,他身体力行,号召大家团结一致,

弘扬中医,培育人才,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他就是著名中医师吴俊来教授,

在全力推动中医回归的道路上,

书写佳话,誉满杏林。

勤力耕耘 执着中医

吴俊来医师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中医师,早年在广州医士学校修完了全日制三年本科学业。据他介绍,自己原本在广州医士学校修读的是西医,那时正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动员学习西医的人同时接受中医学教育,开办了“西中班”。年轻的吴俊来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广州医士学校毕业后,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这里接受了六年中医专业教育,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吴俊来先生兢兢业业。因为工作业绩出色,他还被聘任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处科长,勤勉耕耘。

说起来香港的缘故,就不得不提到吴俊来医师的太太。据吴先生介绍,太太出生于香港,在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时跟随父母辗转回到广州。“因为生活艰难,她很小的时候是被寄养在其叔叔家里,一直生活在广州,而她的父母后来又回到香港。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飞跃,社会环境相对变好了,所以她父母将她接到香港,那时我也就跟随着一起过来了。”从吴俊来医师的叙述中,可以体会到,因为爱,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情缘。

当然,刚来香港的那段日子也是非常艰难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那时香港社会重西医抑中医,不仅不允许中医师开设个人诊所,连受到的待遇都是不平等的。为了谋生,吴俊来医师考入了东华医院,担任中医师,并且一做就是十多年,直到60岁功成身退。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在吴俊来医师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不愿放弃爱好的中医事业,于2000年创办香港俊华中医诊所,继续以中医专业服务民众。据他介绍,诊所提供全科诊断,并且还有针灸治疗。耕耘在中医学道路上,吴俊来医师壮志满怀,他不言老,不服老,执着前行。

身体力行 弘扬中医

来香港三十多年,从籍籍无名的中医师到拥有自己的诊所,这也说明中医在香港逐渐得到认可与重视,而这种进步,源自于吴俊来医师等一批中医师的孜孜不倦的争取和推广。回忆这条艰难的道路,吴俊来医师唏嘘不已。“那时香港还处在港英政府统治下,很多人还误解了中医。那时中医没有统一的管制,中医师被叫成卖药佬,中医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步履维艰的岁月,中医师们勤力拼搏,一步一步推动行业地位的提升。今昔对比,中医行业在香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回归后,中医这一传统医学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也是吴俊来医师所乐于见到的。

然而,进步尚且不够。正如吴俊来医师所言,与西医比起来,香港中医行业仍然还处在弱势地位,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待提升。所以,他联合同业,主张大家团结一致、弘扬中医、悬壶济世、培育人才,争取香港中医与西医社会地位平等、福利待遇平等,全力推广中医事业。

特别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吴俊来医师可谓付出良多。作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首届中医学院院长,他积极弘扬中医传统,带领年轻一代认识中医,传承中医。吴俊来医师还曾担任香港注册中医师资格考试主考官。据他介绍,现在香港中医行业发展了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想从事中医行业,先要参加专业考试,合格毕业后颁发资格证书,有了证书才能行医。此外,吴俊来医师还在香港多间大学医药学院担任教师,主讲脾胃、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等,他将平生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以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学识,传承发扬。

在中医行业,吴俊来医师是一位有责任的担当者,他先后出任了香港针灸医师学会会长、广州中医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香港注册中医师学会副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并多次主持国际中医学术活动。此外,吴俊来医师还长期在报章杂志发表了大量中医学术论文,并主编《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一书,全心全意推广中医传统文化。

载善载德 仁者风范

吴俊来医师热爱中医事业,他认为中医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是中华传统精粹,应该坚守。中医不仅讲究医技,还要求遵守医德。“行医秉持的是治病救人的原则,医德为先,我们反对只顾利益的行事方法,因为这是有悖于中医精神的。”对于吴俊来医师来说,自己所享受的最大的人生快乐就是能帮助他人解除病痛,让大家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

不仅是在中医行业,吴俊来先生还将自己的奉献精神延伸到了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作为香港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香港新会同乡会会长,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联系同乡情谊,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问及吴俊来先生参加社会服务的感想时,他答道:“一个人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的力量贡献予社会,为社会多做点好事,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吴俊来先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孩子都在美国深造,女儿在南加州大学读完本科,如今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师。谈起孩子们,吴俊来先生觉得很欣慰,他说虽然孩子们没有往中医学领域发展,但科学无界限,只要能以知识服务社会就是有意义的。

吴俊来先生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问及有何养生之道时,他笑着说,这可能跟自己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他坚持早睡早起,不沾烟酒,闲暇时间就和太太外出旅游,周游世界,足迹遍及南非、俄罗斯、印度等地。此外,他还喜欢看书,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吴俊来先生为人开朗、乐观豁达,面对波折,能始终以平和心态一笑置之。他坚持自己的中医理想,践行着一位良心医师的职责!

吴俊来教授主要职务与履历

广州医士学校全日制三年本科专业

广州中医药大学全日制六年本科专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

香港俊华中医诊所创办人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首届中医学院院长

香港针灸医师学会会长

广州中医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

香港注册中医师学会董事及前副会长

香港新会同乡会会长

香港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曾任香港东华医院中医师

曾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导师

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导师

篇8

1. 秋收冬藏养生的传奇故事

我们课题组开题上课是在秋季,根据中华传统习俗秋收冬藏的养生精髓,课题组首先编印的《人参大补元气传奇故事》,内容是:很久以前,两兄弟进山打猎。不久,纷纷的大雪封住了山路。两人只好躲进山洞。靠挖野菜充饥,他们挖到一种外形很像人形的东西,吃了以后浑身长劲,第二年开春还扛着许多猎物回家了。人们把这种长得像人的植物根叫人参。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神秘、浪漫的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开发《枸杞的传奇故事》,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位体弱多病的书生,到终南山寻仙求道。他看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名白发妇人,赶忙上前劝阻,细问之后才知道那看起来年轻的女子已经92岁了,她竟然是白发老妇的婆婆,她驻颜有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年轻。书生听了马上回家,多服食枸杞,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接着继续开发的《当归的传奇故事》、《川芎的传奇故事》……这系列的传奇故事告诉了学生秋冬时节补气补血成了人们的共识。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气血平衡百病不生。

2. 春夏清热生津的传奇故事

第二学期开学,春回大地,气温回升,广东地区气候炎热,流感多发,为此,我们编印《葛根的传奇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位葛员外,为官清正,蔑视权贵。奸臣诬告他谋反,连夜逃亡的葛家儿子被一老药农搭救了。老药农每天带他上山采挖一种草药的块根,背到市上去卖。这块根是治疗发热口渴等病的良药,救活了不少人。葛家儿子就为这块根取名“葛根”纪念被满门抄斩的葛家先人。并告诉学生葛根也是肇庆特产,沙浦镇粉葛清甜生津非常出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了解肇庆特产――沙浦粉葛。我们还编写《鱼腥草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了解鱼腥草清热除湿的特点。

二、煲中药汤水孝敬父母,传承医食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

西洋参炖鸡。阅读了《人参大补元气传奇故事》,了解人参的种类和用途,红参、高丽参温热补气,西洋参和沙洋参清热补气。周末时分,请学生和家长一起选一种合适自己家人体质的参做一道美味汤犒劳一下家人。

为父母泡一杯枸杞茶。阅读《枸杞的传奇故事》知道枸杞的功效,请你回家后亲手为父母泡一杯枸杞茶,体质寒的人可以喝枸杞红枣茶、枸杞桂圆茶,体质热的人可以喝枸杞茶、枸杞玫瑰花茶。

煮当归红枣桂圆茶。通过学习《当归的传奇故事》学生了解当归有和血补血的功效。回家后亲手为妈妈煮一碗当归红枣桂圆茶,给妈妈补补身子。

这样的活动,每隔两周就开展一次,结合中国传统假日开展的活动更加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出版、制作百草园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专门请有经验的老师为报纸设计模版,共四个板块。第一版刊登编者的话、给家长的信、中药传奇故事教材、课题组的教研活动简讯。第二、三版刊登学生的优秀的活动日志、第四版除了刊登学生文章外,还刊登学生参加课题组举办比赛的获奖名单。经过课题组老师的精心编写、认真排版,一张张带着墨香的《百草园报》通过学生的手传到课题组400多个学生的家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印刷了10期《百草园报》,总共印刷了四千多份,其中第9、10期的报纸上刊登15名学生在父亲节用艾草煮水为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泡脚的泡脚的活动日记。其中,李浩文的日记记录了在父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用艾叶煮一盆艾草水为父亲泡脚,表达对父亲的爱的故事。他瞒住爸爸偷偷地把艾草放进锅里加水煮一锅热气腾腾的艾草水,他把清绿绿的艾草水倒在盆子里,淡淡的艾草香味随着雾气飘散满屋,李浩文同学把艾草水端到父亲房间,一边给父亲讲述了艾草的功效,一边蹲下身体为父亲揉脚时,平常不苟言笑的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写下对李浩文的评价:“儿子,艾草水泡脚后,真的感觉浑身特别轻松、很爽、很舒服,儿子谢谢你给我这份特殊的父亲节礼物,我很满意。”父亲的话是对李浩文同学的评价,这也是对我们活动的评价。其他的家长也纷纷写下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课题组也把家长的评价刊登到《百草园报》上,下面是一组来自家长的心声。

林霖家长:在女儿用艾草水为我泡脚的那一刻,我的确感觉到父亲与子女之间要有一种互动,这次活动女儿学会了尊老敬老的民族精神。

篇9

一、提炼学校文化

我校于1927年创办,位于番禺老城区中心,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学校兴办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培育岭南广府文化。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积淀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校本文化。在新形势下,我们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深挖“和”文化,构建了内涵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系。

和,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孔子《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物化核心理念

和合阅读文化区:办公楼架空层区域。以开放书吧为平台,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书香氛围。

和合而生形象区:和文化广场位于进入校门后的一带。那里的古木古建,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和美立德文化区:根据学校教学楼梯主要通道,规划每个楼梯主题,并对楼梯命名。如文明梯、和雅梯等,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文明习惯。

和而不同文化区:校园围墙区域。以桥东风采、桥东历史、和合之韵、学科风采、特色绽放,展示学校的和而不同。

和美艺术文化区:位于教学楼架空层,其主题定位为星海艺术文化。冼星海是番禺人,其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校师生,我校以发展星海精神为已任,全力开展艺术教育。

三、校本课程结构化

我校根据学生文化核心理念体系,编印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结构科学、体系完整的校本系列教材《桥东小学和文化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分为四大内容版块:和美校园、和乐学子、和乐孩子、和美公民。每个版块细分四个教学内容,课程以高、中、低三个年段划分:低年段建立成长目标――现代岭南人;中年段通过活动形式学习模式,达到立美至和的基本理念;高年段通过实践体验,达到和而不同的和合教育目标。

以校本课程为主干,各学科教育教学都以“和合教育”为手段,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逐步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毽球校本课程、竖笛校本课程、书法校本课程、科技活动校本课程、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等等。

四、文化活动特色鲜明

1. 班级文化。特色鲜明、内容鲜活的主题班队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使班级文化呈现至和至美的文化特色。班级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学生文化。结合少先队委竞选,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生命文化。开展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动,并把该项教育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提高教育实效。

4. 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冼星海精神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主题活动。

5. 践行文化。以科技活动为着力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头脑。

6. 环境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校园的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7. 校园文化。岭南一脉、和合创新、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8. 社团文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校内外教师资源,共成立30多个社团,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彰显学生个性。

9. 培育课外阅读文化。我校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从完善图书室、建设阅览室、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搭阅读交流平台等方面,构建阅读文化。通过多年的努力,学生们已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篇10

论文摘 要: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是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将一些浅知陋见陈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学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之知识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农业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

又如在教学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二、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中医”,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在国内的引进和传播,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

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

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建筑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揭示需教师辅之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与材料,教师要有“一桶水”方可满足学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02期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