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3: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代山水画大家孔仲起先生,以善于表现“云水”,尤其是江海潮水而翘楚于当代画坛,其艺术具有相当的高度与深度。
山水画直接面向自然取景,是“法自然”的,如清代画家梅清所谓“笔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而自然界的水又分为江河湖海、飞瀑溪泉及水口等多种形式。依存条件不同,水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所以对描绘者而言须要理解和使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大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所说:“水,活物也。其形欲静深,欲柔滑,欲,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鱼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因为水的灵动与形制的不规则性,在山水画创作中,水的表现往往有相当的难度。所以郭熙又说:“近世画工,……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即使是在山水画巅峰时期的有宋一代,对于水的表现尚且如此难以把握,可见画水之不易。
而在种种“水“之中,海水、潮水因其难以捉摸的动态和激扬特征,又是最难表现的。宋代山水画理论家韩拙就在《山水纯全集•论水》中提到:“夫海水者,风波浩荡,巨浪翻卷,山水中少用也。”这其中的“少用”,主要是指广阔如江海之水者、灵动之如海潮之水者,在创作中难以表现。
孔仲起说:“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虑无塞,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他又说:“大海开阔,海纳百川,具有广阔胸襟的含义。海水千变万化,惊涛骇浪,起伏不定,汹涌澎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的余地,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通过这些语言可以看到,孔仲起先生笔下的云水,已不仅仅局限于形态上的描摹,而更在于注重精神气质上的把握。他主张“作画贵在气质,而气质并不抽象,首先要具备人类普遍的感情、达观的气度、开阔的胸襟,面对美好事物的灵敏性和表达欲。”希望通过画家笔底山水画的描绘,“追求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从自我本真到民族本土到世间宇宙,由小及大、天人合一的意识,追求往复天地、回归自然的意识完善。”他这样做是为了表现以前少有人表现的大江大海的云水形象,也是为了达到个人修养与气质的圆满与完善,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进而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陶冶,为历史留下当代作风,当代气质。
海水的难以表现,孔仲起是有深刻的认识的。他自己曾说:“千百年来画山水的,山画了许多,画水的却很少。画水也停留在高山流水,画江河、大海的比较少,一种讲法,江河大海比较难画,画家故意避开,扬长避短。”本着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在对于“云水”的描绘中,孔仲起尤其专于描绘江海潮水,而且善作山水巨制。江海潮水的神与态,于孔仲起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他的《大江东去》、《观水》、《云烟海天》、《惊涛拍岸》等一系列的作品,或关山万重,江河如练,或危峰耸峙,洪波涌起,或白浪滔天,喷珠溅玉。对于中国绘画的新题材开掘和雄壮美学意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至今,历代大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无不重视“云水”的表现,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表现云水的技法与理论,发展至今,称为“云水法”。孔仲起先生所专注于探索的江海浪潮表现手法,是山水画传统中“云水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在笔墨技巧和美学内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扬与拓展。“山无水则不灵”,“云水法”与树法、石法作为山水画表现手段的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伴随着山水画的确立而出现的。最早的卷轴画作品之一的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摹本)还处于“水不容泛”的阶段。及至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以极细的线条勾水波,开始有起伏荡漾之势。至唐代二李,山水画确立,画家也开始掌握了水的描绘技法。
马远居杭州,坐拥钱塘江与西湖,所以他所表现的水,无疑主要应该来自于这两处。这一点与孔仲起先生可以说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孔仲起先生笔下“水”的取形与灵感,更多的来自于钱塘江,来自于闻名天下钱江潮水。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马远的《水图》的12幅作品之中多数还是用笔细腻、以线为主的描绘方式。其中《云舒浪卷》、《层波迭浪》两桢描绘有水的波浪起伏之势,但是也依托于平面的水波。并无孔仲起绘画中浪花飞溅、潮水奔腾神态描绘。所以在对海水、潮水奔腾激越气势与神采的描绘上,孔仲起笔下的水,多以高远手法取景,将潮头浪尖拉于目前,往往整幅画面以浪潮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粗短的“线条”或者“方点”写浪花飞溅,辅助于湿笔淡墨渲染的云雾,大浪大潮,波涛汹涌,喷薄激射,如他在2000年所作的《惊涛拍岸》,2001年作的《大江东去》以及《冲浪千年传》、《回头潮》等一系列描绘钱江潮水的作品,描绘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壮美意境;而画开阔的水面,他则多以平远法取景,以关山万重衬托大湖大海,,辽阔无涯,如1999年做《观水》、《祖国万岁》图巨幅,平远构图,一反古人画水细钩线描之法,以墨法画关山万重迭嶂,云海苍茫茫茫,大河源远流长,奔腾入海的势态,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开阔胸怀。相比较于马远的《水图》,孔仲起笔下的水无疑是“变又过之”的典型。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论水》中总结说:“凡画水者故宜天高地阔为佳也”,孔仲起的这一类作品可以说是深契此道。
篇2
1.1大坝施工管理数字化
1.1.1安全管理(1)缆机防碰撞系统。大岗山水电站大坝主体工程施工需用混凝土量322万m3,钢筋制安量3.5万t,模板周转量1.5万t,其他辅助材料4.3万t。坝体施工的主要吊装设备为4台平移式缆索起重机和4台塔式起重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布置在狭窄的施工场地上,工作范围彼此重叠,为了防止大坝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碰撞,避免由此产生的事故对人员、设备的伤害及施工进度的影响,大岗山公司于2013年5月开发建设完成一套大坝施工设备防碰撞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实时地自动检测各施工设备及其相关部件(如臂架、塔架及吊钩等)的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基站;在基站经过防碰撞算法的分析和计算,得到各施工设备的空间位置(包括臂架、塔架和吊钩等)及其运动趋势,若设备间相互距离过近并存在碰撞的可能时,基站通过无线网络将相应碰撞信息发送给相关设备;碰撞信息通过安装在各设备操作室的工业用平板电脑实时显示,提醒可能发生碰撞设备的操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提前避让,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大岗山大坝施工设备防碰撞预警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报警准确及时,系统涵盖的设备之间从未发生过碰撞事件。(2)缆机远程监控系统。为采用最快捷的方式对缆机设备进行维护,减少维护时间,缩短故障停机时间,大岗山公司与杭州国电大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于2012年4月开发建设完成缆机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网络将4台缆机运行的所有参数实时传输到杭州国电大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实时了解4台缆机的位置、起吊重量、运动方向、速度和电气等运行状态。当发生电气系统故障时,系统可通过检阅故障代码作出判断,在系统恢复时直接对系统参数的设置进行调整。厂家技术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可及时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弥补缆机现场维护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通过电话指导将故障设备的处理方案及时通知现场维护单位,从而极大地缩短设备维护和故障检修停机时间,提高了设备工作效率。1.1.2质量管理(1)拱坝施工期温控决策支持系统。大岗山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标号高,水泥水化热大。浇筑仓达1700多个,设计埋设传感器2000多支。根据拱坝的结构要求,横缝须接缝灌浆,以形成拱圈受力,拱坝温度控制的难点和重点是控制最高温升和降至封拱温度,需要一期冷却、中期冷却和二期冷却3个过程才能降至接缝灌浆温度。整个温控过程历时120d,且日降温速率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旦超标极有可能产生温度裂缝,所以,大坝混凝土温控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过程控制风险大。由于传统的测温方法采集效率低、数据的实时性差、人为干扰因素多,因此无法满足大岗山水电站精细化的温控管理需求。拱坝施工期温控决策支持系统由武汉大学于2011年5月研发投用。该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数据采集中应用数字化方法,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及时性与准确性,避免了传统作业方式带来的弊端。系统中应用的数字温度计+数字温度采集器+数字化温控管理平台的组合方案,实现了大坝混凝土数字测温。该温控决策支持系统能够记录混凝土从生产、入仓、浇筑乃至后期养护全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形成每一仓的温度检测统计数据,包括出机口温度、入仓温度、浇筑温度、最高温度、环境温度等。该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展示每组数据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对比标准,计算出合格率,也可以记录各仓各支温度计的实时温度信息,绘制各仓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及单支温度计变化曲线,还可以记录每天的气温监测数据,统计每日监测次数、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气温及最大温差,并在图表中绘制气温曲线,包括日平均温度曲线和日最大温差曲线。(2)拌和楼运行监控平台。拌和楼运行监控系统由武汉英思科技公司于2013年4月研发投用。该监控系统通过与拌和楼生产系统的数据接口,可以实时采集拌和楼生产数据和配合比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拌和楼编号、生产时间、总方量、使用部位、设计配合比、生产配合比、操作员等。通过对拌和楼信息的采集,可以实时跟踪了解每一盘混凝土的拌和生产情况,分析其配合比水平;从拌和设备的维度分析拌和楼的出力情况;从时间维度分析拌和楼的生产强度(可间接分析出浇筑强度);从施工部位温度统计混凝土的方量。1.1.3进度管理(1)大坝混凝土浇筑施工进度仿真系统。大岗山大坝混凝土月最高浇筑强度为13.5万m3,工期紧、施工强度高、制约因素多,譬如,相邻坝段高差不能超过12m,最大高差不能超过30m,坝段悬臂高度孔口以下部分不能超过60m,孔口以上部分不能超过45m,另外,深孔坝段结构异常复杂,钢筋制安量非常大,异型结构多,备仓进度慢。为了解决上述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个施工部位合理施工,紧密衔接各种工序,保证大坝各坝段连续、均衡上升,大岗山公司委托天津大学开发了大坝施工进度仿真系统(DGS-DamSim),并于2012年6月投入使用。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九大模块,即施工参数模块、仿真计算模块、对比分析模块、图形显示模块、数据输出模块、实际进度模块、信息查询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及帮助模块。该系统支持坝体动态分层分块、大坝施工过程动态跟踪、实时仿真计算、施工进度预测分析与预警、大坝浇筑进度计划制订等功能。结合“数字化大岗山”集成平台,系统可提供大坝基础定义及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数据,并依此来综合仿真分析大坝的施工进度计划(浇筑、接缝灌浆等),提供并验证综合施工计划方案,指导长、中、短期施工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大坝施工进度仿真计划在系统中予以,为工程管理决策以及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持。(2)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由四川能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已于2012年6月投用。该系统总共布置10个监控点位,各监控点将监控到的图像信息通过光纤网络远程传入数字化监控系统,经过数据转化后,形成的图像信息可在办公室内安装有客户端的计算机上供有关人员浏览及查询。
1.2灌浆施工管理数字化
大岗山水电站基础灌浆工程中固结灌浆工程量约22万m,帷幕灌浆工程量约48万m,工程量大;河床坝段发育辉绿岩脉和承压热水,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管理控制复杂。“数字化大岗山”通过搭建大坝基础灌浆过程管理系统,包括灌浆过程数据采集系统及灌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与灌浆施工相关的勘测、设计、计划、施工过程、质量与成果的全面管理,提升了灌浆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控制水平。
1.3安全管理数字化
(1)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监测综合查询系统于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对安全监测数据进行规范的综合统计、分析和展示,以便相关工作人员从整体的角度对大坝工程施工监测数据进行掌控与分析。综合查询系统对安全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可在监测结果查询页面中以成果曲线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成果曲线图,有关人员可以掌握大坝施工过程中温度、开合度、应力、应变、位移、稳定、渗流、渗压、裂缝等参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各类监测埋没仪器信息、监测数据与成果全部进入数据库管理,为监测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
2“数字化大岗山”的工程应用成果
数字化集成平台投用后,整合了各个专项系统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实现了安全、质量、进度、计量等的全面有效管理。(1)大坝施工温控管理。目前,大坝混凝土施工期温控决策支持系统已在业主、设计、长江委大岗山大坝工程监理部、葛洲坝大坝项目部、中水八局大坝项目部等单位安装运行,且系统运行正常,每日温控数据按照规定时限录入,对已浇筑的1000多仓大坝混凝土,录入各仓21项关键温控数据共400余万条,发送温控预警短信近2400次,提供各类仿真分析报告360余份。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合格率、最高温度合格率与日降温合格率从一开始的不足85%提升到95%以上,有效地防止了大坝危害性裂缝的产生。(2)大坝施工进度管理。大岗山水电站大坝施工总进度仿真计算及年、月度计划进度编制全部借助大坝施工进度仿真系统进行,编制效率提高了50%以上,编制过程充分考虑了季节、资源、工序之间的干扰与制约等因素,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大大提高,实际浇筑情况与计划的符合率在90%~110%之间。大岗山水电站大坝工程开工以来,每年均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单位设定的进度节点考核目标,这与大坝施工进度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密不可分。(3)灌浆管理。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涉及的所有廊道、单元、孔、段的设计信息及相关工序记录及成果全部纳入到系统平台中管理,实现了施工各个工序的实时跟踪记录。大岗山公司、监理单位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浏览、查询,实时完成资料汇总、统计、分析、整理和成果输出,完全满足竣工资料成果整理的要求,相关工作量减少80%以上。系统可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设置,将灌浆参数或设备异常等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至用户手机,有效降低了过程质量风险;统筹管理了灌浆各个过程,包括材料核销、物探监测、灌浆进度及成果的三维形象化展示和成果评审,保证了帷幕灌浆施工的质量、进度与计量的准确性。(4)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截至2014年2月,大岗山水电站工区安全监测工程共安装监测仪器2305支(套),仪器完好率为96.70%。大岗山公司、安全监测中心、监理及各监测施工单位等可通过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监测数据进行查询、对比分析、变化趋势研判、整编汇总、观测过程线绘制等方面的操作,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5)视频监控系统。在大坝混凝土施工管理中,数字监控图像信息采集系统可实现浇筑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影像记录,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即可在线了解现场浇筑仓的设备、人员、材料布置、施工、异常情况,为实时管理提供支持。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数字化集成平台进行录像回放、定时录像(工程管理员可以设定时间段对监控前端的某个摄像机的图像进行定时录制)、备份等操作。通过对视频录像的截取以及后期剪辑,为每个仓面的浇筑过程生成一个影像视频档案,统一存放,可随时调阅,为历史过程分析提供支持。(6)缆机监控系统。缆机监控系统包括缆机远程监控系统、缆机防碰撞系统。防碰撞系统通过实时计算出各设备固定及运动部件(如塔架、臂架和吊罐等)的相互位置关系,根据各设备有可能发生碰撞的距离,综合考虑设备的制动距离和安全裕度,判定是否需要发出警示及警示的级别,并存储较长时间内的警示指令和位置信息备查,同时提供相应的历史状态回放和事故分析等功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远程监控系统通过无线通讯网络对缆机进行远程诊断和监控,实现与现场完全同步、实时的图像效果,可使厂家技术人员实时了解缆机运行状态,当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时可通过检阅故障代码作出判断,通过电话对现场进行指导,一般电气故障可在10min内将问题处理完毕,在系统恢复时可直接对系统参数的设置进行调整,从而极大地缩短设备维护和故障检修停机时间。
3结语
篇3
一、我国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管理的现状
我国税务系统一直在强调要依法治税,但是只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当前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就不难发现,税收任务仍然是一切税收工作的“指挥棒”。衡量各级税务机关工作质量如何,收入任务是否完成及超额多少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指标。
现行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出现了两个不适应:一是与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不适应,二是与依法治税的原则不适应。由此导致了在税源充裕之年,税务机关考虑来年税收计划的完成,往往会打埋伏;而在税源较紧时,税务机关就有可能收“过头税”,增加企业负担。完全以税收计划为中心的治税方针将破坏税收法治,损害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助长人治思想和风气,体现不出公平税负的原则,削弱税收宏观调控的职能,从而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给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正确处理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要求税务部门必须具有法制观念,按照法制的要求,规范税收运行的各个环节,将各项税收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总之,税收的基础在于其法治性,要求税务部门必须依法治税。
(一)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是对立统一体
表面上看,二者是矛盾的。依法治税要求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但由于我国现行财政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税收计划编制是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而财政预算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一定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需要,这使得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之间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形成“寅吃卯粮”或人为的“蓄丰补欠”等种种与依法治税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但从二者的实质来看,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的对立只是表面上的对立,依法治税离不开税收计划,税收计划起着促进依法治税的积极作用;而正确的、对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积极引导作用的税收计划必须始终贯穿依法治税的税收工作灵魂,因此,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
首先,从计划的重要性来说,依法治税离不开税收计划。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税收工作千头万绪,内容纷繁复杂,但组织税收收入始终是税务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税收的职能所决定的。要做好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税收计划是重要的前提。这是由计划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按照管理学的理论,税收计划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新性。每一个税收计划都是旨在促使税务部门的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工作的完成,因此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税收计划的首位性在于相对于其他税收管理职能而言,税收计划处于首位,而且,它影响和贯穿于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工作以及监督和控制工作;税收计划的普遍性体现在它是各级税务人员的一个共同职能,只是随着税务人员职责分工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点和内容;税收计划的效率性体现为正确的税收计划起着指导税务人员“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的促进作用;税收计划是对税收管理活动的设计,是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情况而作出的,因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活动的设计。
其次,“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依法治税要求,是税收计划存在的内在因素。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税法仍不够完善,税收立法层级不够,造成了税收刚性的弱化。目前我国经过人大立法的税收法规、条例只有《税收征管法》等4个,仍有20个税种是以国务院的条例和暂行条例形式颁布的,其中不少税收规定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有的条例甚至已经沿用了40年而没有修订。第二,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实践中存在征收与稽查脱节,应收不收或少收,责任不明。第三,税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法制观念尚不尽如人意,税收“人治”观念仍未能被“法治”观念完全替换。因此,加强税收计划管理,用具体的计划性任务,督促税务人员恪尽职守,强化税收的刚性,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利于保证税收的应收尽收,实现依法治税。
再其次,税收执法环境欠佳是税收计划存在的外在因素。勿需讳言,目前一是我国公民依法纳税观念不强,社会诚信纳税的氛围不够,偷税现象严重。二是由于纳税人的信息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共享,工商、银行等社会公共部门与税务部门之间,甚至税务部门的国、地税机关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和配合,对纳税人经济活动的监控手段比较落后,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由于其在税制设计方面的缺陷,未能涵盖生产的全过程,再加上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未能覆盖整个经济领域(如涉及增值税进项抵扣的交通运输业征收营业税,大量购进建筑材料的建筑业征收营业税等),客观上形成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脱节,为不法经营者谋取不法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实现依法治税,达到应收尽收的目标,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需要一个收入指标去约束征纳双方的行为。此外,社会上各职能部门依靠职权收取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严重地侵蚀了税基,实行税收计划管理,有利于抵制非税收入,有利于“费改税”的进一步深化。
由此可见,税收计划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是实行依法治税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如不能正确摆正税收计划在税收管理中的位置,过分倚重税收计划来保证财政收入的实现,则不可避免地出现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税收工作原则的冲突。因此,在实际税收管理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税收计划对依法治税的促进作用,使税收工作既有条不紊地开展,又严格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依法治税
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对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二者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会极大地损害依法治税的税收工作灵魂,甚至出现与依法治税背道而驰的结果。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全民素质,营造诚信征纳的氛围,实现依法治税。依法治税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纳税人诚信纳税,二是税务人员依法诚信征税,实质上是通过自然人的诚信行为实现依法治税的目标。因此大力提高社会全员的素质,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提高税务人员的法治意识,营造诚信征纳的氛围,有利于实现纳税人应缴尽缴,税务机关应收尽收,实现依法治税。
提高人员素质需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用制度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税务征管考核机制,大力推行人机结合,提高计算机在税务征管中的运用程度,并加快建立税收监控机制,在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各职能部门实行纳税人经营情况的有关信息共享,从税源产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实施监督,尽量减少税收征管中的人为因素,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彻底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处罚机制,通过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有偷必能查的目的,增大偷税被发现的概率,增大违法风险,同时用完备的处罚制度约束征纳双方,实现纳税人应缴尽缴,税务机关应收尽收的依法治税的要求。
2、改革现行财政预算体制。由于我国现行财政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税收计划编制是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而财政预算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一定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需要,这使得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之间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实行中央大预算,即地方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全额拨付,从而解决地方实际税源与地方财政支出出现缺口的矛盾。但这种办法一方面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小进则满,安于现状,停滞不前的局面,这既与时展的要求格格不入,而且实质上并未解决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发生偏差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既缺乏现实基础,又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是将问题上交,将矛盾集中体现于中央财政。
3、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不一致,除了上面所说的财政预算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当前的税收计划编制方式不够科学。长期以来,税收计划的编制一直采取“基数×(1+系数)+特殊因素”的方法,这种编制方法带有深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为了保证税收计划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依法治税的要求,应考虑实行“零基”税收计划编制法,而且税收任务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应改进税收征管业绩考核指标,改变过去片面地强调税收任务完成的“一票否决制”,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是否应收尽收上。在现行税收计划的编制方法不变的情况下,要改变税收计划与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偏离的客观实际,迫切需要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减少计划编制中的人为因素,降低税收计划的目的性,杜绝随意性。要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一方面要求计划编制必须立足于调查研究,开发行业税负测算软件,以科学的预测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纳税人税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制度,全面、彻底地实现税源监控管理,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事中、后续监督体系,从而充分发挥税收计划对依法治税的促进作用,避免不科学的税收计划的负面影响。
三、确立税收计划管理新思路
由于税收计划自身的特点,税收计划管理作为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不是要取消税收计划形式,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更好地发挥税收调控作用和税收计划管理作用。目前,税收计划管理改革,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指令性计划。事实上,一项计划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与计划预测相符,都是取决于计划制定时是否科学合理。税收收入计划管理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符合从经济到税收的财政理论,使税收收入目标决策科学化、规范化。
(一)做好税源调查和税收分析,提高税收计划的准确率。税收计划的编制必须借助于经济税源信息的准确、充分,它是税收计划管理的基础,计划的执行也是在及时有效地掌握和解决税源信息所反映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以顺利实施。全面、完整、连续的经济税源信息系统是税收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它使计划管理不仅具有事后分析功能,而且具备可靠的前瞻性。
(二)开展税收预测,建立科学的收入预测模型。当前我国税收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收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依据。其原因是由于我国财税体制是以支定收,税收计划是根据财政部的收入预算制定的,而且在征收中税收收入计划必须完成,所以长期以来,在税务系统一直未开展税收收入的预测工作。缺乏税收预测而编制的计划,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不利于税收计划管理乃至整个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而通过税收预测的计划,能够使计划中模拟的税收环境和经济税源变化趋势更加接近客观实际,使税收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用“GDP税收负担率法”取代“基数法”的计划编制分配方法。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税收与GDP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GDP税收负担率相对稳定,又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在横向上,可以反映各地产业构成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和各地的征管水平,还可以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税负比较;在纵向上,可以将各个时期的税负进行比较,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税负变化趋势。
采用GDP税收负担率法编制税收计划,代表了税收计划编制方法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完全采用这一方法,而是将之与基数法和弹性系数法结合起来,综合测算编制税收计划。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和这一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在不久的将来,GDP税收负担率法将彻底取代基数法,成为我国税收计划编制方法的主流。
(四)取消税收计划指标下达时层层分解的做法。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对每个纳税人进行准确的税收预测几乎不可能。在一个小的地域内,纳税户少,个别纳税户的经营变化都可能对整体税收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税收计划是相对宏观的概念,税收计划分配不应层层下达,甚至落实到人。如澳大利亚的税收指标就只保留在联邦税务局总部,不下达于各联邦税务局。
(五)优化和完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长期以来,在巨大的税收收入压力下,收入任务完成情况成了评价税务机关工作和领导干部业绩的惟一标准。在完成收入任务的耀眼光环下,往往掩盖了许多征管工作问题。推进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将会克服过去“一俊遮百丑”,只重视完成计划任务、不重视税源税基全过程监控的现象。税务机关的工作中心将会围绕提高征管质量,抓漏征漏管、抓申报管理、抓税款入库、抓案件查处。
四、完善和加强税收计划管理的几点设想
税收计划管理作为我国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计划管理中也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对税收管理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实事求是,增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做到税收计划的科学管理,要切实抓好涵养税源建设,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培植现有税源,发展潜在税源,形成梯级税源,努力实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循环。应按税款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级次分别建立省、地、县、分局(所)四级重点税源信息网络。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
(二)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
篇4
乳化油,油滴粒径较小,一般<10μm,由于其粒径小、分散均匀和性质稳定,是石油污水污染物中最难处理的物质。其中乳化油混合液的油水难以分离,会使土壤、地表水乃至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环境,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生态平衡,故处理乳化石油污水迫在眉睫。
2乳化石油污水处理技术
近几十年来,乳化石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逐渐变为焦点,化学法、物化法和生物法等新的处理技术和工艺大量涌现。
2.1化学法
化学法是指通过添加一定量的能与污水中某种污染物发生反应的化学药剂以辅助物理法达到更高的污水处理效果的方法[3]。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不能单独通过物理法或生物法去除的物质,特别石油污水中的乳化油。2.1.1絮凝絮凝指通过向污水中投加絮凝剂,破坏水中稳态的胶体颗粒,胶粒之间不断发生碰撞而聚集起来形成絮状物质,使其水中分离出去。其优点有适用范围广、热稳定性强和处理效果好等。戴彩丽等实验得出采用0.5mg/L的CE-3090和90mg/L的硫酸铝,处理后的污水含油质量浓度4.7mg/L,悬浮物质量浓度0.21mg/L,满足油田污水回注的标准要求[4]。Zeng等使用聚丙烯酞胺阴离子(A-PAM)复合絮凝剂和聚合硅酸锌(PZSS)处理含油污水,悬浮固体值小于5mg/L,油去除率高达99%,达到回注水的排放要求,但是此法会导致后续处理困难、药剂的投加量大和价格昂贵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了此法在实际使用中的推广[5]。2.1.2氧化法氧化法主要有光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等。针对不同成分的乳化石油污水,可以选择不同的氧化方法,使之更为安全、经济和有效。王亚军试验分别利用O3和ClO2氧化,从而去除水中石油类污染物,O3去除效果较好,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碱性条件下),ClO2平均去除率达到50%[6]。邹华牛等在炼油循环水中投加二氧化氯,现场对其进行了杀菌火藻、减缓腐蚀和除垢等试验研究。得出二氧化氯的加药量约lmg/L,24h后杀菌率达100%,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并能减少在热交换设备上的形成粘泥,达到除垢的效果,此时缓蚀剂也发挥作用,当腐蚀速率进一步减小到0.1mm/a以下时,循环水的出水浊度小于10mg/L[7]。
2.2物理法
2.2.1气浮法气浮法是指水中悬浮的油粒粘附在注入水中的微小空气泡,使其密度变小而上浮,形成浮渣层而被分离开来。目前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石油化工污水、油田污水、食品油生产污水等,此工艺较为成熟,但是一般只能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分离出来,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物质和胶体,故需进行后续处理。气浮法是处理乳化油污水最有效的工艺之一,经气浮后,水中油的质量浓度小于30mg/L,对微生物不再有毒害作用[9]。2.2.2吸附吸附是指废水中的污染物附着在固体物质的表面,利用其多孔性去除废水中的COD、色度和臭味等。刘春英等发现蛇纹石-Ni(NO3)2-H2O2吸附-催化氧化体系对石油类含量低于10mg·L-1,COD值≤800mg·L-1的污水进行处理可达到外排水标准。吸附-催化剂采用1~3mm蛇纹石载体,在25%Ni(NO3)2溶液中浸渍24h,120℃烘干2h,450℃固化4h。体系氧化剂采用污水中浓度为300mg·L-1的H2O2,在pH=5.0±0.5的酸度条件下,可使污水的COD值降至100mg·L-1以下[10]。2.2.3膜分离用于处理含油污水的膜分离技术主要包括微滤、超滤、反渗透和膜集成等。这些膜分离技术均是利用材料的多孔结构,筛分出溶液中不同大小的组分,将一定粒径的颗粒杂质和尺寸较大的物质在物理截留和压力驱动的作用下去除。康同森等采用超滤法对处理合成胶乳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结果表明:超滤法处理胶乳废水效果较好,其污染物去除率可达80%以上,改善了该废水的可生化性[11]。Yu等采用聚亚乙烯基氟化物膜(预涂无机纳米级矾土)的方法来处理含油污水。试验结果表明,出水中的固体颗粒平均直径<2μm,油含量<1mg/L,悬浮固体含量<1mg/L,满足了回注标准,进一步试验得出加入纳米级的矾土颗粒还能够减缓膜污染[12]。
2.3生物法
2.3.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活性污泥通过曝气或者机械搅拌均匀分布于曝气池内,利用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处理技术。其中SBR工艺是改进传统活性污泥法形成的一种新型和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处理乳化石油污水的可行性方法[14]。2.3.2生物膜法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是使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混合接触,交换固液两相中的物质,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内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微生物得以生长与繁殖,同时污水得到净化。吴芳云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炼油厂的外排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此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COD、氨氮的含量。但是经过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后,污水由于微生物的腐蚀作用和硝化反应作用,其腐蚀速率不降反升。由此可知,回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后的污水时,应该考虑投加杀菌剂或采用其他杀菌方法,与此同时加入缓蚀剂,用以控制腐蚀速率[15]。胡保安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法对某石化企业经纯氧曝气处理后的二级出水进行了中试规模的试验研究,得出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回用水的标准要求[16]。陈洪斌采用悬浮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对炼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取得较好的效果[17]。刘景明采用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对二级生化后的综合化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也取得较好效果[18]。2.3.3氧化沟氧化沟是一种延时曝气法的特殊形式,一般采用椭圆形廊道,在沟槽中设有机械曝气和推流器等。氧化沟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和发展,相比活性污泥法具有很多优点:工艺流程简单,占地省;处理效果好,可达到脱氮除磷效果;操作管理简便,设备少等。燕山、广州石化采取了氧化沟工艺进行处理。2.3.4膜生物反应器(MBR)MBR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经美国和日本等专家学者的不断开发和研究,该技术逐渐成为废水处理领域的主流处理技术之一[19,20]。国内环保专家们对MBR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套MBR系统应用于各种废水处理[21-23]。与传统工艺相比,MBR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占地面积小、污染物去除率高、污泥浓度高、泥龄长且产泥量少、出水水质好且方便回收利用、抗冲击能力强和控制比较灵活等。
3MBR处理乳化石油污水的研究
MBR用于处理乳化石油污水具有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无相变、能耗低和化学添加剂使用量少等优点,在处理乳化石油污水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GrytaM等采用PVDF膜,通过超滤和膜蒸馏组合技术处理含油污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对TOC截留率达到99.5%[24]。BilstadT等利用超滤膜处理油水,渗透液中油浓度为2mg/L[25]。Muller采用a-Al2O3陶瓷膜和改性聚丙腈膜处理含油污水,渗透液中TOC含量小于6×10-6[26]。XU等利用聚合非对称膜处理含油污水,油截留率大于99%,TOC截留率为83.1%~92.7%[27]。王细凤等用不同孔径的炭膜处理含油污水,研究了跨膜压差、料液浓度等因素对膜渗透通量的影响,并选择几种不同的清洗剂用来恢复膜通量,将其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28]。张国胜等系统地研究了陶瓷超滤膜处理冷轧乳化液,考察了操作条件(压差、温度、膜面流速和料液浓度等)对膜通量的影响,以及高频反冲和强化传质对降低操作能耗和延迟膜的污染的影响[29]。李红剑等研究了纤维素中空纤维非对称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其对油截留率达到98%以上,通量下降率则小于10%,而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纯水物理清洗后的纤维素膜的通量恢复率高,且重复清洗稳定性好[30]。Patel等采用多室厌氧固定膜反应器工艺来处理未中和的酸性石油化工废水,当有机负荷为20.4kg/(m3·d)时,污水的COD去除率达95%。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有机负荷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上升流厌氧固定膜反应器[31,32]。韩志勇等对SIDMBR处理乳化石油污水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得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乳化石油污水中的COD、氨氮和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94.4%、93.7%和99.2%[33]。
4结语
篇5
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虽然已广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水利水电企业的具体管理建设活动中,相关的负责人尚未明确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无法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经济形势来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此外,水利水电企业在一些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划与重视。
二、水利水电企业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有效树立起信息化管理新理念,培养新思维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思维僵化问题,相关负责人应当有效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培养新思维。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首先应当破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建立经营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负责人可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以分析研究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着力培养新思维,关键是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换代。首先,以企业管理层为重心的管理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与掌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与主要管理模式,从观念上转变自身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味推崇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若干偏见,从而在领导层中形成崭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其次,企业领导者应当向下逐渐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要求全企业学习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着力转变自身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在全企业范围内形成一种革新自我思维,谋求管理发展新方式的良好氛围,进而确保信息化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2]。
(二)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确保信息化管理实际效用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推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着力从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方面着手。由于水利水电企业内部繁杂的部门系统与各异的职能要求使得信息化管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结构职能进行合理地调整与改造,以确保各部门能够顺利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具体来说,针对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性较差的部门与业务系统,管理者可适当增设相应的技术团队,加大该部门或业务系统在信息技术上的使用频率,从而将其纳入统一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体系之中。
(三)合理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方针政策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问题,企业管理为确保能够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针,首要应当引起大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人才聚合的优势特点,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方面地研究分析,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在新时期的信息化需求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进而能够制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发展方案。
三、结语
篇6
研究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定义为: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的特点,以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对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中的项
1网络进度计划生成标准化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项目划分、逻辑关系确定和各个作业(活动、工序)资源的配置。这些工作的标准化是网络进度编制标准化的前提工作,属于网络计划编制初期阶段工作。
2网络进度计划分析标准化1)对于常规的网络时间参数计算和关键路径分析,考虑常见的逻辑关系类型和工作时间约束、工作类型和工期分布类型,借鉴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了标准的网络计划时间参数和关键路径计算方法。2)对于网络进度计划工期风险分析,结合目前常见分析方法,如模糊进度计划分析、随机型进度计划仿真分析方法以及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分析过程,如基于时间分布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基于因素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基于工期可控性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等,指出了这些方法适用条件和需要参数等,形成标准化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3)对于常规的网络进度计划优化分析,需要明确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3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标准化在经过网络进度计划分析后,需要对编制的网络进度计划进行评价,即对网络进度计划总工期(完工风险)及其各作业的持续时间的评价。目前的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方法主要有理论评价方法和经验评价方法。理论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随机风险评价、施工仿真评价;经验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工程类比的评价。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标准化即是对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的标准化。
4网络进度计划审阅标准化编制人员编制的网络进度计划,到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有关的责任(专业)工程师或咨询工程师的审阅。本文提出了网络进度计划痕迹管理概念,通过形成网络进度计划编制信息,如采用的案例和模板以及采用这些案例和模板时考虑的工程特征、主要影响工程进度计划可行性的项目修改以及修改原因等,形成网络进度计划编制的痕迹信息,审阅工程师通过查阅这些痕迹信息,然后对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审阅。
5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是指网络进度计划输出的形式和内容的标准化。目前国内外进度计划软件繁多,不同软件进度计划输出形式也不尽相同。另外随着新技术和各种工程软件的发展,网络进度计划与这些软件结合,形成新的进度计划表现和表达形式,有利于网络进度计划分析、评价以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施。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软件特点、国内工程管理人员习惯和目前进度计划编制常用软件,提出了工程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包括输出报告的标准化(借助P3e/c软件)、网络图和横道图的AutoCAD输出,以及相应报表等标准化输出。
二、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系统SHAPS
1系统总体设计基于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内容,本文针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生成过程中知识组织与运用以及工程进度风险评价等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风险分析、计算机模拟、三维协同设计等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开展基于多源知识(专家经验、工程案例、进度模板与模块、工程三维模型等知识源)的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机理研究,以及综合考虑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发生时间、计划编制中影响进度的关键资源配置、工程控制中管理者的风险应对措施、行为等条件下的进度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在MicrosoftVisualStudio平台下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系统SHAPS,该系统共划分为5大模块,分别为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辅助分析、辅助评价、可视化及成果输出。系统总体结构。共包括五个主要区域,分别为:菜单栏、视图工具栏、WBS信息显示区、横道图显示区和工作信息显示与编辑区。其中菜单栏主要包括参数编辑、计算分析与评价、结果输出、模拟与可视化等功能。视图工具栏的主要功能为切换主显示区的显示内容,如单代号视图、双代号视图、资源视图等等。WBS信息显示区用来显示项目各个工作的工作代码、工作名称、预期开始时间和预期结束时间,用户也可在此区域对工作进行编辑修改。横道图显示区主要用来显示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和工序持续时间。工作信息显示与编辑区主要包括:常用信息、分类码、资源分配、约束条件、逻辑关系和综合单价表资源分配六项内容,用户可在此区域读取项目相关信息并进行修改工作。
2系统功能实现
2.1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系统提供基于模板和基于案例创建项目两种进度计划辅助生产方法,其中基于模板创建项目的过程与基于案例创建项目的方法类似,这里详细叙述基于案例创建项目的实现过程。基于案例创建项目方法允许用户通过“行业类别”、“工程类别”、“项目类别”及“进度计划类别”四大类别进行案例的初步筛选,然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其相似度并选择与拟建项目相似度最高的案例作为拟建项目进度计划的基础。但是,检索到的项目直接应用于拟建项目的情况少之又少,所以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案例修改过程中,例如“作业持续时间”、“作业类型”、“资源量”等信息的修改,都会保留到痕迹管理系统中,用作进度计划审阅的依据。修改后的案例可直接进行进度计划分析、评价等,也可以作为新案例存储在数据库中,基于案例创建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该系统通过案例和模板辅助生成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进度计划编制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编制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2网络进度计划辅助分析系统能够计算加入日历的时间参数,进行资源均衡计算以及工期的压缩优化,其中资源均衡计算又分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和有限制资源均衡两种方法。以“工期固定资源均衡”优化计算为例。
2.3网络进度计划辅助评价辅助评价模块主要分为工期风险模拟评价分析、工期风险模糊评价分析和基于案例的模糊综合类比分析,其中工期风险模拟评价分析包括基于工期分布的评价分析、基于施工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和基于工期可控性的评价分析。总工期风险评价分析结果,说明模拟1000次、工期为885天的次数为114次。基于案例的模糊综合类比分析计算界面,相应的模糊预测结果。该模块通过基于MonteCarlo网络计划仿真、基于施工影响因素的网络计划仿真和基于工期可控性的网络计划仿真方法,为工程人员提供了多种辅助评价进度计划的手段和方法。
2.4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输出根据实际工程需要,系统能够输出多种成果图表,主要包括三种网络图输出模式:双代号时标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和横道图该模块与NavisWorks、施工仿真技术、Auto-CAD、P3e/c等结合,为网络进度计划输入、输出提供了快捷、标准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网络进度计划输出质量和效率。与传统的P3e/c软件相比,该系统的主要优越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系统能够基于已有案例和模板快速生成工程项目初始进度计划,避免了重复、冗杂且依赖经验的编制过程;第二,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网络进度计划计算及优化功能,如绘制双代号网络图、资源和工期均衡优化、风险分析和评价、仿真与可视化等。
三、结语
篇7
关键字: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水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世界上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的国家中,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在陆地及海洋水文测报、水利计划编制和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及经管、防汛抗旱预警和指挥、水资源优化配备和调度各个方面。
1.1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实践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关键所在
1.2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提高防汛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
水情、工情信息是防汛策略编制的根据和决策的根本,采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监测和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预测、预报的速度和精度,降低灾害损失。
1.3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提高水文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水文是传统的基础性行业,科学技术革新和经管的创新工作是非常巨大的,经过推动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创建完善的信息、查询快捷、满足不同需要的管理系统,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服务水平,促使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和经管创新。
1.4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水文职能转变的基础
通过组建水文系统信息网,可以实现水文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和资料的网上交换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互联网站,可以向各级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提供一定范围的服务,进一步扩大水文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1.5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前提
水文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的监测建设,水资源信息系统的监测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6推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水文部门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要向各级政府、相关行业及社会各方面及时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水文行业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现状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起步于70年代末,主要是引进和推广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近几年开始开发和应用遥测、遥感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已经在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水文资料整编与存储
70年代以来,水文系统开始运用TQ—16型计算机、VAX小型机及微机进行水文数据整编和存储。目前,已发展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并初步建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研究开发了一批信息服务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系统。
2.2水文遥测系统
我省建立了信阳、潢川、驻马店三个分中心,实现了部分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初步改变了传统水文的观测方式。
2.3大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
河南省目前已有10多座大型水库,应用遥测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了从雨情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提高了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程度。
3.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时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3S技术等,建设专用广域网络,建立通用数据库,开发各类专业系统(如防汛水情信息接收处理系统、水文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水质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水文综合信息系统等),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防汛抗旱决策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供高科技手段,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信息保障。
3.1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基础。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大好机遇,努力按照“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的信息传输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要求,力争改变过去传统的水文测报方式和运行模式。水位观测、雨量观测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和固态存储遥测雨量计等进行观测。
3.2信息传输网络
建立依托邮电公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传输网络,使自动采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端站和分中心,进入省水文计算机网络,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唯一性。同时还应该满足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及配置、水质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如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提高实时水文信息的处理精度和速度。
3.3数据存储、处理及检索服务系统
水文水资源信息通过自动采集或信息化处理后,其数据和信息量将是海量的,其存储主要依赖于分布式存储系统,各种数据库都需要以字段编码的形式按一定的表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库。
3.4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卫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配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平台,建立洪水预报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及检验分析等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3.5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
由于3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洪水演进技术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二维数字化地形图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图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三维量测和分析模拟。另一个是直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综合地表达流域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
3.6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
目前,美国国家气象局组织开发的“河流水情预报系统”,可以提供中长期(旬、月、季节)的水情概率预报,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的管理。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气开展我省枯水期的径流预报研究,并将其作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建设。
3.7地下水观测管理系统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须统一考虑,通过构造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对区域水量平衡进行分析。
3.8水质监控系统
在河南省主要河道控制站和重要的入河排污口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对各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实时监测数据库。为用水户特别是为城市居民用水的引水口作出水质预警预报。
3.9墒情监测服务系统
墒情监测预测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选择,通过综合判断,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形成标准化的墒情监测预测业务流程,建成业务运行系统,以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形式按日、旬、月、季等不同时段输出,反映旱情实况和未来短期旱情发展变化的信息,进行全省及地方的旱情监测预测,为指导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调配、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10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是集水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网站管理、科技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以提高整个水文行业的管理决策水平。
4.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措施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的新工作。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文的地位决定了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必须紧紧依靠各级水文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建设步伐。
4.1科学规划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基础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涉及水文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遵循“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在建设过程中,要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形成体系。
4.2增加投入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保证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水文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行业,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应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也应当纳入各级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建设计划,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
4.3培养人才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关键
信息化是涵盖了当代建设整个局面的战略措施,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人才是根本。要针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严峻匮乏问题,确立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是需要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RO(反渗透);ED(电渗析);混床;离子交换树脂
1RO、ED等膜法水处理的问题
反渗透(RO)、电渗析(ED)等膜法主要适用于高含盐量的水。
国外及国内山东省某企业的资料表明,从一次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总费用看,离子交换法低于反渗透(RO)、电渗析(ED)法;离子交换法的酸碱废水的处理比反渗透(RO)、电渗析(ED)法排出的浓盐水好处理,因此,所谓反渗透(RO)、电渗析(ED)法避免了使用酸碱,但是另外会有浓盐水对环境的污染,且不易处理。
2除盐系统的RO、ED等膜法直接加混床的问题
除盐系统混床的混合与出水显酸性的问题。
试验表明,混床出水最好、阳床—阴床串联其次、阴床—阳床串联最差。
补给水处理混床在两种树脂的交叉污染严重得多等较恶劣的条件下,其出水水质基本都能合格,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混床的进水是经过“阳床—除碳器--阴床”组成的一级除盐后的水,其水质很好,只含几十μg/L的SiO2和Na+,pH值为中性(7左右),电导率≦5μs/cm。
此时的离子交换反应即使在上层为强碱阴树脂、下层为强酸阳树脂的极端情况下也能进行:
上层强碱阴树脂的离子交换为:
NaHSiO3+ROH=RHSiO3+NaOH(1)
反应(1)较难进行,有部分NaHSiO3会泄漏到下层与RH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下层的强酸阳树脂的离子交换为:
NaOH+RH=RNa+H2O(2)
NaHSiO3+RH=RNa+H2SiO3(3)
反应(2)很容易进行,所以,混床出水的水质应该较好;但是,反应(3)生成H2SiO3,使得混床出水呈微酸性,pH值在6.0--6.5之间,SiO2≦20μg/L,电导率≦0.3μs/cm。
交叉污染生成的RCl、RNa树脂与进水中的NaHSiO3的离子交换反应,由于是动态离子交换反应,所以,虽然NaHSiO3浓度很低、HSiO3-的离子选择性差,但是NaHSiO3+RCl=RHSiO3+NaCl也能部分进行,生成的NaCl与下层阳离子交换树脂RH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产生HCl,会影响混床的出水的pH值。
将取自运行混床且已再生好的D001MB强酸阳树脂(RH)和D201MB强碱阴树脂(ROH)以1∶2的体积比,按下层为D201MB强碱阴树脂、上层为D001MB强酸阳树脂和下层为D001MB强酸阳树脂、上层为D201MB强碱阴树脂分别装入2个有机玻璃交换柱中,并并联到阴床出水口,投入运行,测定出水pH、DD、SiO2与Na+。测试结果如表2-1。
注:1.上层为RH、下层为ROH。2.上层为ROH、下层为RH。
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阳床—除碳器—阴床的一级除盐,当预处理(包括RO(反渗透)等)来的水达不到一级除盐水水质要求而直接进入混床时,由于上层主要是强碱阴树脂(ROH),基本不与中性水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而直接进入下层的主要是强酸阳树脂(RH),则发生如下离子交换反应:
Ca(Mg、Na)Cl(SO4、NO3、SiO3)+RH=RNa(Ca、Mg)+HCl(H2SO4、HNO3、H2SiO3)
生成的HCl(H2SO4、HNO3、H2SiO3)会使出水电导率、SiO2和Na+大大提高、pH值大大下降,严重恶化出水水质。尤其当除盐系统运行半年以上,树脂发生污染后更为严重。
因此,反渗透直接加混床的水处理方法要慎重。如要采用反渗透直接加混床的水处理方法,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混床的阳树脂和阴树脂每次都能充分混合。
3凝结水处理系统的问题
3.1双塔、三塔混床系统
都是在阳再生塔中分离二种树脂,由于沉降速度大的强碱阴树脂和沉降速度小的强酸阳树脂总会在二种树脂交叉层互相混杂,因此,总是分离不净,再生时发生交叉污染。从而降低二种树脂的再生度,恶化混床出水水质。
3.2三层床混床系统
三层混床主要是由强碱阴树脂、惰性树脂和强酸阳树脂组成。由于对三种树脂的密度和颗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树脂在反洗、沉降后,能清晰地分为三层。
当在体内再生时,中间排水装置位于反洗后惰性树脂层的中间,惰性树脂成为缓冲层,可避免酸和阴树脂或碱和阳树脂接触,从而消除了交叉污染。
在体外再生时,惰性树脂层可防止输送阴树脂过程中将阳树脂带走,也可避免交叉污染。普通凝结水处理混床的出水Na+为1.5~2.8μg/L,氢电导率为0.11~0.15μs/cm(25℃);三层混床的出水Na+为0.1~0.2μg/L,氢电导率为0.08~0.10μs/cm(25℃)。三层混床的周期制水量比普通混床增加25%~38%。
由于惰性树脂易吸附油等杂质,密度发生变化,惰性树脂污染后就起不到将二种树脂隔离的作用,同样也会发生交叉污染。
3.3T塔混床系统
在体外再生系统中,当混床的失效树脂在阳再生分离塔中反洗分层时,在阴、阳树脂分界面处有一层混脂层。将上层的阴树脂输送到阴树脂再生塔,将中间的混脂输送到空塔,阳树脂则留在阳再生分离塔,这样,可使阴树脂输送时不携带阳树脂、阳再生塔中的阳树脂层也不残留阴树脂,保证阴、阳树脂得到良好的分离,减少再生时的交叉污染。
采用中间抽出法的凝结水处理混床的出水电导率为0.07~0.09μs/cm(25℃)。
这种将双塔、三塔混床系统中阳再生塔中会给再生和运行带来麻烦的二种树脂交叉层取出的方法,是解决交叉污染的好方法。但是,由于阳再生塔直径较大,存在二个问题:一是在输送强碱阴树脂时不可能完全水平输送,因此,塔体周围的强碱阴树脂不易输送干净,可能会残留到下面的强酸阳树脂中,仍然导致交叉污染;二是如反洗分层的反洗速度太大,部分强碱阴树脂会冲出去,如反洗分层的反洗速度太小,部分强碱阴树脂会夹杂在强酸阳树脂中,也会导致交叉污染。
3.4高塔分离法(Funsep法)
该设备由树脂分离塔、阴再生塔、阳再生塔组成。高塔是该系统的专门分离树脂的设备,其特点是上部直径扩大为锥体,从而可以保证下面的阳树脂可以充分膨胀,而阴树脂在上面不会被冲出,保证两种树脂可以得到很好的分层。
通过反洗分层分离后的树脂,首先将阴树脂从分离塔的阴树脂排出口送出(阴树脂排出口高出阴、阳树脂的混脂层,以保证阴树脂在输送过程中不带走阳树脂),然后,将阳树脂从分离塔底部送出(在分离塔底部装有树脂层高控制报警点装置,将混脂留在分离塔内)。这样可以使两种树脂得到很好的分离,将再生时的交叉污染降到最小。
高塔分离法可使阴、阳树脂得到较彻底的分离,美国U.SFilter/Permtek公司提供的资料认为,此系统可使阴树脂在阳树脂层中的含量和阳树脂在阴树脂中的含量小于0.1%,其混床出水水质良好(见表3-1和表3-2)。
高塔分离法将交叉污染降到最小程度,但还是要注意混床内的树脂的混合问题。混床最好还是设再混合装置。
3.5锥体分离法(Conesep法)
采用锥体分离法的原理也同样是将强酸阳树脂和强碱阴树脂彻底分离,而将混层树脂留在交接面混层树脂隔离塔中,减少交叉污染。
该技术关键是用电导率仪表指示出二种树脂的分离界面。
锥体分离法将交叉污染降到最小程度,但还是要注意混床内的树脂的混合问题。混床最好还是设再混合装置。
3.6三室床法
三室床的三室合并在一个床内,上、下室为第一级、第二级阳树脂室,中室为阳树脂室。三室床从根本上消除了混床两种树脂的分离困难和混合不易的问题,从而也就解决了交叉污染的问题。
当三室床采用体外再生时,先将上室阳树脂输送到再生塔,清洗干净后,再将下室阳树脂送到再生塔,采用顺流再生方式,使位于上部的下室阳树脂得到最好的再生。阴树脂则在阴再生塔中再生。这样,可完全避免交叉污染。
国外某电厂采用三室床,在凝汽器无泄漏或少有泄漏(凝结水含钠量小于20μg/L)时,三室床出水含钠量为0.1μg/L,氢电导率为0.064μs/cm(25℃)。
3.7单床法
采用阳床、阴床串联运行(还可再串联一台阳床)代替凝结水处理混床,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混床两种树脂的分离困难和混合不易的问题,从而也就解决了交叉污染的问题。德国某电厂采用单床运行,效果很好。与混床比较,单床具有以下优点。
(1)再生剂用量小。
(2)再生次数少。单床的比制水量为31400m3/m3·R;而混床的比制水量只有12000m3/m3·R.
(3)再生操作简单。
(4)出水水质与混床相近。
(5)单独再生,没有交叉污染。也没有混合不好的问题。
单床的缺点是系统复杂、投资较高、阻力比较大。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凝结水处理混床系统中,树脂的分离采用“高塔分离法(Funsep法)”“锥体分离法(Conesep法)”最好,但是混床的混合问题应尽量设计有二次混合装置。如有足够的投资和土地,则采用阳床、阴床、阳床串联运行,可以将混床的树脂分离、混合的矛盾较彻底地克服。
4粉末树脂过滤器的问题
粉末树脂过滤器用于凝结水处理可去除凝结水中铁等腐蚀产物,有利于凝结水的净化,但是基本不能除盐,和铵型混床(RNH4/ROH)一样,只能将纯净水更加净化。
对粉末树脂过滤器几种概念的分析:
(1)所谓“交换速度快”。粉末状树脂的表面积大,易接近,当然离子交换速度快;但是,数量少,失效也快,仅能工作几个小时。而离子交换树脂混床可运行数天、甚至数星期。
(2)所谓“交换容量大”。粉末状树脂的表面积大,且是干的,而离子交换树脂含水分50%左右,因此,粉末状树脂比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大是应该的。
(4)所谓“可在高温下运行”。这是一次性使用,可不考虑粉末树脂的使用寿命。离子交换树脂如一次性使用也可满足要求。
(5)所谓“出水水质好”。粉末状树脂的表面积大,当然离子交换速度快,出水水质好,但是它仅能维持4小时左右。
(6)所谓“无再生设备,投资低”。实际上凝结水处理混床树脂也可不要再生设备,请离子交换树脂生产厂家再生,将一次投资降下来。
(7)所谓“可去除腐蚀产物”。凝结水处理混床树脂也能去除腐蚀产物。
篇9
根据多年从事江苏沿海“四大港闸”工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笔者认为就具体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而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具有创新顺畅的管理体制机制和系统健全的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和规范开展;采用先进技术及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控制运用,保证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创造水利工程管理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维修经费投入、工程设施保护、涉水事件维权等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法制保障;注重和追求水利工程管理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化”,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运行水平;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打造水利工程管理文化,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事业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五化”,即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效益化和人文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五化”的主要内容
对于类似江苏沿海射阳河闸、黄沙港闸、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四大港闸”的挡潮闸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五化”的主要内容可作如下描述:
1.工作开展规范化
体制完善,职责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类定性准确,机构设置合理;维修经费落实,实施管养分离;全员竞争上岗,职责明确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控制运用、检查观测、维修养护以及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健全完善。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运行规范,安全高效。贯彻水利部颁布的《水闸技术管理规程》,修订挡潮闸《技术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启闭机械、电气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等设备操作规范,同时不断完善和及时启动防汛防台和反事故等各类预案,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2.运行控制科学化
智能守潮,运行预警准确。运用传感技术和自动报警系统取代人工肉眼观测,进行智能守潮,准确把握潮水规律和水情变化,适时发出开关预警,随时投入闸门运行。中央操作,闸门启闭及时。工程运行实行中央集中自动化控制,并有一机一柜单台就地手动操作作为备用。中央操作系统迅捷可靠,闸门启闭次序可控,实现对称开关,改善流态,维护闸身安全。远程监控,调度运用科学。建立工程运行信息网络系统,对闸门开启状态、上下游水位变化、排水流速流量等图像及数据实行远程适时监控和传输,工程管理人员和上级主管部门随时随地掌握获取第一手资料,对工程运行作出科学判断和合理调度。清淤保港,港道排水通畅。实施《江苏沿海挡潮闸防淤减淤运行规程》,加强闸门运行科学控制运用,采取带水位差、开孔流和利用潮汐等水力措施冲淤,必要时辅助以机械清淤,保持闸下港道排水通畅。
3.维权保护法制化
法制宣传有阵地。开辟水法律法规宣传画廊、板报专栏,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通过喇叭广播、散发材料、设点宣讲等形式,唤起全社会水法制意识。水政监察有队伍。配备专、兼职水政监察员和必要的水政执法装备,加强培训,提高水政监察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执法办案能力。维权保护有力度。完成水利工程用地确权划界,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明确,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加强平时日常巡查、节假日重点巡查和汛前清障等工作,把可能引发的水事纠纷案件和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工程运用效益化
保持工程完好,发挥工程效益。按规定开展工程经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安全鉴定工作,加强工程位移、闸身裂缝、河床变形等项目观测,搞好工程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防汛岁修、应急抢修和除险加固,始终保持完好状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立足防灾减灾,发挥社会效益。顾全大局,服从调度,关闸保水灌溉时杜绝跑冒滴漏,开闸泄洪排涝时坚持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降低工程控制流域范围内干旱、洪涝等灾情可能造成的损失。坚持人水和谐,发挥生态效益。贯彻“水量与水质并重”的水闸管理原则,合理调配和调蓄水源,在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防汛排涝需要的同时,适时进行群闸调度排水补水,保水活水,改善水质,修复生态。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经济效益。加强水土资源开发管理、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和政策法规性收益管理,在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经济,获取一定经济效益。
5.管理环境人文化
建设精神文化,职工情趣健康。建立文化活动场地,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开展职工运动会、技能大比武、歌咏大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激发活力,提升能力,推进工作。建设物质文化,条件不断改善。守潮室、控制室、值班室等场所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对于地理位置偏僻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达到职工吃有食堂、住有公寓、行有“厂车”。建设环境文化,管理环境优美。按照“园林式单位”标准,搞好工程范围、管理院区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创造整洁、优美、怡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团队形象良好。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团队精神培养,加强爱岗敬业和爱闸如家观念教育,职工情绪稳定,单位风清气正,社会形象良好。
三、水利工程管理“五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水利工程管理“五化”的主要内容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完全统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犹如大厦,离开了规范化的体制机制、规程规章,就失去了根基成为“空中楼阁”;以科技为先导的水利工程管理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水利工程进行精准控制运用的客观需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离不开健全良好的法制环境,只有唤起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才会有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必须接受防灾减灾、生态经济等“复合效益”的考量,否则现代化就没有意义;水利工程依赖人的管理,建设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综上,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大范畴内,规范化是基础,科学化是体现,法制化是保障,效益化是考量,人文化是根本。水利工程管理“五化”构成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四、建设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五化”)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江苏沿海“四大港闸”工程管理单位贯彻《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并且创造性地把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与实施水利部“1000分制考核法”结合起来,以水利工程组织、安全、运行和经济“四项管理”作为建设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效益化和人文化“五化”的基本载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以射阳河闸最为典型。该闸建成运行已近60年,素有“江苏沿海第一闸”之称。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中,射阳河闸分别把住“四项管理”的4个关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科学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使“老工程”焕发了“新活力”。2012年通过水利部专家组考核,成为全国第60家、江苏第12家、苏北第一家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1.组织管理以文化引领
竞聘上岗、分配激励、技能竞赛、文体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闸管所连续被评为省、市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运行班获“工人先锋号”和“五一文明班组”称号;将启闭机房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风格气息相互交融,射阳河闸建筑群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射阳河闸赋》、《老闸门》等雕塑小品和“观澜台”“、听潮亭”等亲水景观星罗棋布,生态环保警言、古今名人诗句随处可见,洋溢着浓郁的水文化气息;院落整洁、鸟语花香,是当地唯一的“市级园林式单位”。
2.安全管理靠预防为主
工程安全鉴定、实施加固改造,“防”字当头,一丝不苟,工程运行基础牢靠坚实;管护范围明确、界桩标志明显,工程管理拥有“防”地,工程安全更具保障;建立水政队伍、加强水法宣传,坚持查防结合、制止违法行为,独创《水政考核手册》在全市推广,水政中队被评为盐城“十佳”;安全网络健全、安全责任明确,防汛措施可靠、防汛抢险有力,闸管所被授予“盐城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工程几十年安全运行无事故。
3.运行管理需效益考量
4次修订《工程管理工作规范》,2次完善《技术管理实施细则》,工程管理规范有序;组织工程检查,开展工程观测,及时资料整编,注重成果运用,工程状态随时把握;土工石工混凝土精心养护,闸门电气启闭机及时维修,工程设施完整完好;服从防指调度,强化控制运用;坚持科技先导,实现智能操作,工程效益发挥充分。年均排水量达40亿m3,占“四大港闸”总排水量的50%以上,为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工程支撑。
4.经济管理由规划主导
制定资源开发规划,科学划分三类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搞好水土保持,控制开发区域发展经济林木,可供开发区域实行招商引资。资源规划主导,综合经营齐上。“千亩银杏园”、砂石建材场等项目颇具规模,特种种植养殖、船舶维修制造等项目初见成效,水利工管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闸管所被评为“江苏省水利综合经营先进集体”。在江苏沿海“四大港闸”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射阳河闸创新“四项管理”推进“五化”建设的做法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受其影响和带动,新洋港闸、斗龙港闸成功创建江苏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黄沙港闸也通过了江苏省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考核验收。
五、结语
篇10
论文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规划;可利用量;承载力;短缺;合理配置
2002年,水利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陆续了指导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若干技术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指导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时期国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变,文件中出现了部分新名词术语,部分原有名词术语(或计算方法)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技术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词术语比较模糊。本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他们的内涵进行分析,对现行的确定方法提出个人看法,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水资源
到目前为止,什么是水资源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非常严谨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水资源定义为:自然界一切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都算水资源。直到1963年英国国会通过的<水资源法>中,改写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资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I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水资源是“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且可适合对某地为水资源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在我国,对水资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991年<水科学进展>编辑部组织了一次笔谈,就水资源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讨论。最后认为:水资源是水体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气降水补给,具有一定数量和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且年复一年的循环再生的淡水。
从上述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如下特征:水资源包含在水体之中,并且是水体的一部分;而水体中的其他部分,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水资源;水资源如果保护不好也可能转化为无法利用的水体,而危及社会的安全。根据自然资源的定义及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水资源是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给人类带来福利、舒适或价值的各种形态的天然水体。
因此,不是所有降水都是水资源,只有其中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部分才称之为水资源。对于特定区域而言,降水总量是可以获得的,但是这些天然降水中到底有多少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即该地区到底有多少水资源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
关于水资源可利用量有很多种定义和解释,下面介绍几种: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规定水资源可利用量l2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雷志栋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措施所能控制引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量。胡振鹏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针对不同设计水平年,在一定的来水频率下,考虑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天然储水体和水利工程设施可以为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水量。翁文斌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条件不发生明显改变的前提下,从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许开发的一次性水资源量。夏自强等认为,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扣除维持生态环境用水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水量。
分析上述定义,理论上比较清晰完善,但实际分析计算时很难操作。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要考虑的条件有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技术上论证可行、经济上分析可行。从这3个方面来分析,内涵和外延都很大,很难具体操作。
同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因素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情况、水污染状况、生态与环境状况、天然来水状况、以及技术经济因素等。由于这些因素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的,导致水资源可利用量也是动态的;同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尤其是水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受认识水平限制,现阶段较难量化。
三、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
承载力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在生态学中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它包含着极限思想,并有2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所承受的力来自于某一生境以外的某一物种;第二是某一生境自身不遭受破坏,因为生境一旦破坏,再重新修复是不可能的。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较多,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如下: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优化时,区域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阈值。
从上述概念出发,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承载体可以是人口总量,生物总量,也可以是经济总量。这个概念有4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态内涵,它表现为这些承载力具有极限含义,它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对其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个极限为前提。二是技术内涵,这些承载力并非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而是与人类作用有关,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它与特定的技术水平有关,随着不同时期总体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承载力具有跳跃性,表现为时间上的技术动态性。三是社会经济内涵,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社会经济容量或规模会有所不同,从而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四是时空内涵,表现为水资源承载的综合效用及其约束因素具有区域性;不同的时空尺度,相同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承载力是不同的。
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提到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这2个专业术语,但是关于这2个参数如何确定没有提出相应的方法,因此该参数的确定方法值得研究探讨。
四、生活和生产需水的预测方法
目前用于需水预测方法较多,如定额法、趋势法、弹性系数法、人均综合用水量法等。分析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定额法需要确定每一行业不同水平年的用水定额、发展规模、以及水的利用系数。要在需水预测之前先要预测这些参数,由于这些变量较多,其影响因素更多,这些参数的预测比需水的预测更复杂,从而导致预测结果误差较大。我国以前若干个五年计划的需水预测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趋势法、弹性系数法需要较多的历史资料,受历史资料的可收集性限制,这些方法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发达国家用水的经验表明:用水量与人口、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递增或递减关系,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有所差别,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别,不同产业结构有所差别。因此利用这些方法进行需水预测也有一定困难。
人均综合用水量法主要应用于城市需水量的预测。由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复杂,要想弄清楚每一个行业的用水定额及其发展规模难度较大,因此为简化计算,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法来进行需水预测。但是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人口不是区域消耗水资源的唯一指标,尤其是现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进行需水预测能够得出一个可以接受、误差较小的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五、生态环境需水量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生态和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实际上,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合的部分,生态需水主要侧重在生物维持其自身发展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环境需水则主要体现在环境改善方面。
杨爱民、郑红星、王浩、刘昌明等认为“:生态需水应该包括环境需水,所以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生态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鉴于现在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前述界定中的“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的“建设”二字应该去掉。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较多,其中大多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现阶段可操作方法主要是基于水文学基础的几个方法,如最枯10月法、Tennant法等。最枯10月法:我国在《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中规定:一般河流采用近10a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该方法原来用于计算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而现阶段把它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实际操作上该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部分季节性河流、现阶段断流河道的生态与环境需水量为零,其允许污染物排放量为零(设计水文条件为零)。
Tennant法似:是以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数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Tennant提出,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水生生物生长低限,以年平均流量的30%作为水生生物生长的满意流量。Montana以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最小生态需水量,最佳范围为年平均流量的60%一100%。该方法适合于大江大河等较大流域,而没有考虑河流流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因而有其局限性。此外还有日均流量法、Texas法、N6PRP法、Basiclfow法、月年保证率法、最小月年径流法、ABF法、FDCA法、40%准则等。这些方法计算方便,基本上是经验值,各有其实用性。
因此,分析总结前人的成果,提出适应不同对象的水文、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六、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是一个貌似简单但又存在许多异议的概念。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别标准是以人均水资源量进行缺水程度划分。但是这个划分标准下面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人口不是区域消耗水资源的唯一指标,尤其是现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少。其次生态需水与人口没有直接关系,用人口作为评价标准也不合适。因此,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辨识采用单一的标准或指标是很难概括的。
实际上,水资源短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体对于一定区域来说,它所描述的是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区域可供水资源量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不能满足现实标准下的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系统对水资源需求时的状态。因此对缺水的界定应当拓展到水资源系统承载的主客体两个方面同时考察。
在水资源系统承载主体方面,人类社会已经从最早的逐水而居,发展到现在的资源水利、可持续水利等理性思索,水资源系统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丰富。同时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应由最初单一的地表水系统拓展到地下水、大气水、海水、劣质水(包括污水、微咸水和咸水)等多个系统,水资源系统承载主体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
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替改变,在无人类活动干扰作用下,天然水资源系统在其循环过程中滋养了丰富多样的天然生态系统。自从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于水资源系统伊始,水资源系统承载客体的纯自然属性便开始发生改变,水循环系统的社会驱动力持续加大,农业和工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和取水量不断上升,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逐渐演绎成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其社会经济功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水资源系统承载客的多元化,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就存在着竞争与分配的问题从水资源系统承载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分析,不简单地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认为不缺水、不平衡的认为水。且不说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目前尚未清楚,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一定社会经济系统需水量及其节水潜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更有社会经济系统的产结构问题。
因此,对于特定的区域和范围,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其水资源是否短缺值得研究和探讨。
七、水资源合理配置
配置是指配备、安排。资源配置是指生产性资产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分配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资源供应有限,而人类欲望通常又无限,另方面是由于既定资源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资源配置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有限性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矛盾,关注的重点是多种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的分配。实际上,水资源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时程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水资源合理配置不仅体现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上;不仅体现在某一水源上,同时也以现在多种水资源的联合配置上。
因此,研究和探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和方法,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科学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水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前面已经叙及水资源配置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即资源有限而需求持续增加导致的供需失衡。当水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用水需求时就存在着分配水量的优先顺序问题。
从水资源方面分析,它具有流动性、随机性、易污染型、利害两重性等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有属性。在用水户属性上分析,从平面位置上,它们分布在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甚至跨流域;从用水时间上,他们可以是现在的用水户,也可以是将来的用水户;从用水户的性质上,他们可以是人口、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从用水的主体上,它们可以是自然人、社会法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如生态环境用水)等。这些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分配方式较其他自然资源的分配方式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