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5: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印刷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教士;印刷媒体;文字传教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4-02
我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活跃,无一不是由于广泛流传的新兴出版物所引起与促成的。受时局所迫,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他们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流露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的心态。
一、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对印刷媒体的重视
最先把西方铅活字印刷术传到中国的是 19 世纪初期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他是基督教新教派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由于当时我国实行禁教政策,根据清政府“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的命令,因此,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来,马礼逊和其助手英国人米怜认识到,仅靠口头说教并不能对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造成什么冲击,而且在各方面都会受到中国官吏的阻挠,因此,他们向伦敦差会提出了一系列传教方针,其中之一就是出版书籍报刊。在传教士看来,文字传教是向中国传播基督福音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米怜曾说道:“不管以何种洗练的语言来表达,在传播人或有关神的知识上,印刷媒体显然要比其他媒体更占优势。作为加深理解的手段,中文书籍之重要性也许要比其他传播媒体还要大。”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也认为,印刷的书刊比口头的讲道对中国士大夫更合适,借文字来宣传基督教比其他方法较能直接接触更多的人,也接触的更快、更有效。为了传教的需要,马礼逊派米怜和中国人梁发、蔡高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印刷宗教宣髌罚并在 1819 年第一次用活字印成了中文《圣经》,这也是最早的中文新式铅印书籍。1843 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另外,该馆出版的《六合丛刊》也是我国最早的铅印杂志之一。
在近代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本公开刊行、能供公众阅读的中文圣经译本,这就成为传教士来华传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传教士建立出版印刷机构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传教士要与中国的官员接触,深入民间传道,就要精通中文,而要翻译、出版中文圣经和各种宗教读物,就需要借助字典、词汇等工具书才能完成。当然,这也同国内禁教政策有关,在欧洲会汉语的人极少,而在中国,教授汉语是一件杀头的事情,所以,要让后人到中国传教或通商取得更多的语言便利,在华传教士有责任编撰华英工具书。再次,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一个是传教,另一个就是宣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在 18 世纪,法国的传教士就编纂了大量关于中国古文化的著作,而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以及文化、艺术早期在欧洲的传播,也为欧美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近代,随着传教士所设立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关于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也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来华的传教士的文字播道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长期闭关自守的国家,西方传教士深知,在文化上要想同化、征服这个国家,只能采用最简易、最广泛、最能改变人们灵魂的工具――出版报刊来征服中国人。因为这是“一个更迅速的办法”,“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中说:“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报刊,我们就控制到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帝国主义者为了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他们在中国建立出版机关。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出版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由传教士独立创办经营的出版机构,如格致书室;专门出版传教图书的出版机构,如美华书馆;服务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出版机构,如广学会。
传教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传教士―传教媒介―受传者这样一个过程。基督教新教入华以马礼逊1807年来华为开端。马礼逊译《圣经》、编字典、办报刊、设印刷所,终其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文字工作。而马礼逊的文字传教策略多为后来的传教士所效仿。从传教媒介看,当时的传教士所采用的除文字布道,还有通过口头布道、教育、医疗、慈善等方式,相比之下,文字传教更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汉字的广泛应用性,使文字作品可以在大范围内流传。英国传教士米怜曾这样说道:“我发现中国的方言非常之多,而且语音各异,常常无法互相交谈,唯一的办法是可以写中文字和别人交流。”第二,文字作品的渗透性可以到达传教士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广泛使用印刷品来传播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传播得广泛。第三,文字作品自身所具有的问文化性可以更深刻地改变一个社会。
为了让中国民众接受基督教,来华传教士试图出版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书刊,从观念上改变中国人。因为清政府的限教政策,新教传教士曾在广州隐居。他们发现中国官方直至民间有着强烈的天朝自大的心理,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看不起外国人的心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1834年发起创办 “益智会”。顾名思义,目的就是要向中国人传播“实用”的知识,以帮助中国取得知识进步和社会进步,将西方近代科学文明作为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介绍给中国人。“益智会”出版了一部分中国书籍,包括郭实猎的《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广州方言中文文选》,以及后期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等。裨治文编写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第一本中文美国史著作。裨治文在书中塑造一个可与大清媲美的富强、广袤、文明的美国形象,为中国人正确认识美国奠定了基础。裨治文在书中表达了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文明程度之所以不逊于中国,得益于西方基督教文明。而他在书中表达了“四海为一家”的意愿,目的在于瓦解中国人的“天下”、“中国”和“四夷”观念,使中国人抛开大中华文化优越感而接受基督教的信仰。
传教士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文字传教,也使中国的文献形式逐渐多样化。近代报纸和期刊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价格低廉的特点而被传教士引入到中国。报纸和期刊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打破了图书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报纸、杂志更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推进了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闻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据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统计,时期出版的350部西书中,外国人翻译的139部,中外学者合作翻译的123部,中国人翻译的只有38部。而这些外国人大都是传教士。随着西学的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主动参与引进西学,并逐渐成为主要力量。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字出版;稿件采编系统;网络监督;期刊推介;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67-03
技术决定论者坚信传播技术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1]。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许多方面。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中国科技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在许多环节进行了各种积极尝试及措施以应对网络的深刻影响,并正在发生着各种发展转变。
一、对科技期刊传统稿件处理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中国科技期刊在网络应用及普及前,对稿件的投稿、审稿、退修、编校等环节均在纸质稿件上进行,并通过邮局邮寄方式联系,费时费力。
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网络的运用逐渐推广并在近十余年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技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方式也悄然而不断发生改变。
在21世纪初,有期刊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利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作者、专家进行稿件的传送,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稿件的处理时程;之后,逐渐出现专业的开发软件公司,制作并推广使用期刊网络采编系统。
该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期刊门户网站和期刊采编业务集成化信息平台,将在线投稿、查询和在线审稿、流程监控等采编业务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以实现传统平面期刊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和个性化利用的目标[2]。
目前采用稿件采编系统的期刊已较为普遍,这种方式易于实时查阅稿件处理进度,而且快捷、方便,提高了稿件采编流程的效率,有效缩短论文编审及发表时滞[3]。
二、对科技期刊编辑策略及传统印刷出版方式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互联网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及方便快捷和可主动选择等优点,正在深刻影响着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方式,即不只是受限于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获取科研学术信息,而是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各种专业数据库,主动检索并查阅所需内容。科技期刊编辑必须积极改进并提升编辑策略,以应对这种转变。如对网络检索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篇名及摘要等正投入更多精力,编修中不断提升其关注度,以便于科研工作者查找到相关单篇文献,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4]。
同时,网络普及也促使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发生着深刻转变。由于网络的即时快捷,可避免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发排、印刷装订等过程延搁。为了使科研论文及时与传播,现今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正处于印刷版期刊与数字出版并存的阶段,并逐渐走向定量印刷或全部数字出版的未来。
目前,有些科技期刊在保存传统印刷版期刊的同时,自建期刊网站,应用网络即时论文,随后再按期印刷出版。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5,6]。也有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数字化期刊或论文平台。自20世纪末以来,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这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长足发展[7-8]。如中国科研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即通过网络即时来自不同作者和不同领域的电子版论文,并逐渐开始尝试同时也出版纸质期刊。
此外,优先数字出版也是一种迅速发展并得到认可的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出版模式。这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目前大多数期刊选用的优先出版模式是录用并完成编修的经编辑定稿的稿件,一般以期或单篇论文为单位出版。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有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 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的“Express”, Elsevier的“InPress”;国内期刊大多采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优先出版。这种即时发行且灵活的出版方式,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发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与读者见面[9-12]。这些不同的网络数字化出版方式,顺应了科研工作者在网络上查阅信息并阅读的现状,也便于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读者主动推荐、推送,有力促进了期刊论文影响力的提升。
三、科技期刊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监督的发展转变
随着网络应用及对期刊出版方式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出版是否是正式出版以及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新问题,并进一步产生了大讨论和新的思考[13-17]。例如,互联网普及之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仅在答辩后收藏于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图书馆,学术期刊和司法界都将之视为未公开发表。因此,国内外学术期刊传统上并未将学位论文内容再次发表认定为重复发表。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立了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读者可以检索并阅读全文,这一传统认识已受到挑战。张小强等[18]认为学位论文被收录进网络数据库属于正式出版——网络出版。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法规或规范,但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很多编辑工作者,已对其学位论文内容的研究论文投稿采取尺度不一的拒绝。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对此不能理解,或产生不满而抱怨甚至责问期刊编辑部,或者对毕业时学校要求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并网络产生抵触情绪,但为了顺利毕业而委曲求全并被动放弃投稿期刊。这些均对科研工作者的情绪、工作热情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及相关各方均急需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如完善规范制度和机制,形成共识,达到有据可行,避免混乱;目前也并非所有高校都提供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故是否应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如研究生只提供毕业论文摘要或应有自主决定权提供全文,或数据库按研究生论文下载支付给研究生费用等措施,以期达到互利共赢。这些均需进一步深思并转变。网络普及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所刊发论文质量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网络数据库检索的广泛性及文献不端检索软件的应用,均有效避免了刊发抄袭、文字复制等不端行为,保证期刊的原创性和首发性,提升了期刊论文质量和传播效果。
四、中国科技期刊利用网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和影响力并有望促进学术交流
利用网络的无地域、时间限制的优势,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占主要份额的中文科技期刊走国际化之路并减少知识产权外流,是一个有利时机,必须积极利用互联网,寻求走出国门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侨居海外的华裔科学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近三十年来迁往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时期移民逐步增长,这一时期的移民大多具有高学历或为技术移民。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含中英文版)的国际化进程,可为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查阅和了解中国科研成果的机会,也利于增进国际化传播。
中国知网数据库正在积极探索将中国科技期刊推介到世界各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此外,科技期刊也应进一步开拓各种方式,在国际范围内拓展更广泛的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如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际间校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优势,将其科技期刊网站在对方院校或研究单位的互联网站上建立广泛链接;或借助海外科研工作者及编委等,在其名片、电子邮件末尾签名处或博客主页等,标注上相应中文科技期刊的网址等,通过其与其他科学家交流或参会等机会,便可以使中国科技期刊得到积极推介,并逐步扩大国际传播及影响力。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海外大型图书馆的借阅者们,可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科技期刊。而且,很多中国科技期刊也已拥有国际编委或审稿专家,正是利用了网络的便利,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促进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科技期刊通过互联网的这种广泛传播,也将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国内科技期刊以这种方式走出国门,特别对不容易收录入以英文为主的S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的中文版期刊,通过利用网络的各种方式推介,将极大促进中国科研成果的传播,并为世界各地掌握汉语或以汉语为母语的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科研发展的窗口。在增进国际科研工作者了解中国科研成果及期刊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吸引更多海外华裔科学家将其科研成果以其熟悉的中文撰写,并投往中国科技期刊,从而形成科研成果共享与期刊发展共赢的良性循环。随着其在国外推广力度的加大和提升,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推动;而且也方便世界各地华裔或他国的科研工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开辟并寻找更多与国内同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中文版科技期刊还应进一步重视并提升论文的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和规范,为不掌握汉语的国际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解中国科研进展的窗口。相信科技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其促进交流的作用,这也顺应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到中国声音“走出去”的需要,避免科研领域购买国外试剂、仪器而将科研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期刊的“两头在外”的弊端。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等知名学者建议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重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改革旧有的片面追求SCI评价体系的奖励和职称评定体系,对国内外期刊一视同仁,承认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同等重要性,不采取双重标准。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及积极应对转变的进程中,这些无疑又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要坚持世界一流和国家需求方向,要关注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好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期刊是国际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并采取各种应对方式,不断转变思路和运营模式,建立自己的科技文献品牌体系及学术期刊评价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利用网络平台,将以往小而散的期刊进行整合并实现集约化发展,也是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又一个趋势,并正在不断发展。这必将使中国科技期刊经历深远而有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更高效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斯坦利?巴兰,(美)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科,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3] ,韩锟,游苏宁.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以《中华神经科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4] 国荣,邱芬,胡爱玲.重视呈现度和发展机遇:提升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1(6).
[5] 刘虓,冯金东,刘飚.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调查[J].编辑学报,2006(S1).
[6] 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3).
[7] 李若溪,黄颖,欧红叶等.国际学术出版开放式访问(OA):实践与前沿问题研究进展[J].编辑学报,2006(3).
[8] 曾湘琼.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运行机制与前景探析[J].情报科学,2006(2).
[9] 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
[10] 郑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探究[J].今传媒,2011(7).
[11] 郑爱莲,任玉欣,张晓晔.抓住机遇走网络化出版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12] 谢明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问题再认识[J].出版广角,2011(6).
[13] 张小强,张苹.学术期刊开放式访问中的著作权问题及其对策[J].编辑学报,2009(1).
[14] 张今.期刊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版权困境与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1(3).
[15] 施勇勤,张凤杰.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中国出版,2012(5).
[16] 施勇勤,张凤杰,马畅.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2(3).
[17] 董琳.网络版权技术措施刑事保护研究[J].中国出版,2012(7).
篇3
【论文摘要】:版画这一绘画门类的发展自古以来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极大影响,科技发展导致印刷术进步,印刷术的发展决定了版画的前行。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版画摆脱了作为一种印刷手段的禁锢,大踏步地登上了艺术舞台。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绘画艺术看起来和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之流的事情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然而有一门隶属绘画范畴的艺术——版画,却恰恰出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它出身自印刷技术。版画依其印刷原理可分为凸、凹、平、孔四种,按制版材料通常分为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更推进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传播与进化,更让我们得以告别蒙昧,照见真知。仅以此文略述印刷术及脱胎自印刷术的版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诞生了。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此时冶金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属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为主,后来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渐发展,到了周代时,以青铜器为主的“周玺”逐渐兴起,到了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汉印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拓碑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雕版印刷术也正在逐渐萌芽。东晋时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曾经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说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雏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流行,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七个印张连接折叠而成,图中释逝牟尼坐在“邸园精舍”的莲花宝座上,对弟子菩提长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说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即纸币的最初形态,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远早于德国人谷登堡1440年发明的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此后中国的木刻版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版画印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国率先掌握,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到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金银器匠发明了铜版制版印刷,用来大量复制小幅圣像及书籍插图,同时也用于精细复制油画,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国陷入战乱与闭关,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发展都停滞不前,而欧洲正在大步的进行着科学改良试验。自炼金术诞生以来,欧洲人在化学研究上颇有成效,德国巴伐利亚松尔堆芬采石场特产一种质密和细腻的浅色石灰岩板, 18世纪后期,塞内菲尔德发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国奥芬巴赫开设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笔在石板上面作画后,用阿拉伯树胶与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钙在被硝酸腐蚀之后会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钙,具有亲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应生成亲水的氧化钙,之后滚筒上墨,油墨就会被图形部分所吸附,从而把图形转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这技术的革新,使得石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欧洲取代了木版和铜版在出版业的位置,后,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产生了极大冲击,苏州桃花坞因离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响,甚至连桃花坞最负盛名的吴嘉猷(吴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点石斋画报》聘去担任美编了。石版印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对于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自明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衰退的传统版画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鲁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才得以复苏。
一直到石版印刷诞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印制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用于传播宗教故事,进行风景或肖像的写实绘画,或者干脆就是对当时写实油画的复制,很少有画家能够使用摆脱出来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甚至石版印刷诞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画作品可以独立的被画家用来进行个人创作,这种窘况一直持续到摄影术诞生。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以碘化银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术,法兰西院士,当时著名的画家德拉罗士院士即席发表讲演,他的中心议题是:“从今天起,绘画艺术死亡了,而摄影术诞生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位院士兼画家很可能可以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绘画的地位——就是再现现实,仅此而已,就如当年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细述透视、解剖、构图等等一切绘画原理,在他心目中绘画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画家的心应当象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在摄影诞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艺复兴后画家们的技法越发纯熟,精品叠现,无论肖像或是风景都能轻车熟路的再现出来,版画不过是对此再现过程进行一个转换,把它更多的印制传播出去,仅仅是个复制工具而已,或者说,起到了今天复印机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摄影术诞生了,忠实再现一个场景只要摆弄一下机器然后钻进暗房把显影过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画家们该做些什么呢?是否该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动。以同时期最晚诞生的石版画为例,石版画艺术的真正开创者当属戈雅,他80岁时创作的石版画《波尔多的公牛》宣告了创作石版画这一艺术的诞生,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对其后的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时,科技又在不断的进步着,1869年,珂罗板(collotype)技术发明了,是由德国人阿尔倍脱发明的,清朝末年光绪年间逐渐传入我国,我国最早是由上海徐家 汇土山湾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它印教会图画,这是最早的印品。过去都以为珂罗版由是日本引进的,实际上不是,它是从欧洲引进的,日本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是在日本技术比较发达,“珂罗”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日文的“胶质”的一个译音,所以珂罗版也叫玻璃版。珂罗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这个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图象反映到胶质上,再通过采用油水不溶的这个着墨原理,使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来。商务印书馆1907年开始用珂罗版,用它复制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真迹,效果特别好,因而非常被重视。直至今日,珂罗版还在国内被使用着,进行水墨画的复制,比如荣宝斋的作品。
终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变动发生在法国,印象主义诞生了,尽管此时的印象派巨头们的画面依然是描绘自然,但此时的画面已经不再是机械的重现,而是画家本人情感的忠实体现,从此以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彻底的实现了欧洲艺术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摄影这一科学发明的诞生促成了这场变革,也使得版画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伦勃朗、戈雅到毕沙罗、惠斯勒、德拉克洛瓦、毕加索、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劳特累克等等这些巨匠们的版画作品的演变,绘画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画家们真正得以用画面表达自己自由的想法,绘画重归艺术的轨道,版画托工业革命的福从枯燥单一的工业印刷用途中解脱出来,真正的为艺术家所用,正式的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今天科学技术仍然在进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艺术创作手段不断出新,由于感光技术的进步,丝网印刷正式被西方人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罗伊?里程斯坦使得波普、硬边成为时髦的名词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同本雅明所说“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变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杜尚后来更摒弃了架上绘画,改用现成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拜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赐。今天的技术更加先进,设备更新,创作手法更加多种多样,比如用电脑的普及和软硬件的强大使得今日的图形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多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版画领域里电脑辅助制版简便易行,石版印刷由于石材的笨重和稀缺已经逐渐被PS版所取代,数码版画正逐渐兴起,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版画的创作手段只会越来越丰富,相信会不断的有新的制版手段取代陈旧的技术,我们眼下真正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如何避免不会迷失在技术革新的浪潮里,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篇4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电力供应;印刷业发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力供应,不仅仅是关系到电力行业发展市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状况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重大问题。从当今世界发展瓶颈来看,能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如何有效利用能源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自然必须从能源能否及时足量的供应开始。印刷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刷业的发展需要有足量的高质电能的供应,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面对我国目前部分区域出现电力供应普遍不足的局面,这也提醒了相关部门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电力系统内部建立健全的应急保障措施。做好印刷行业的电力供应和谐的前提就是增加对电力行业需求和印刷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和预测。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各需电量终端部门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预测值也越来越精确。综合中外研究动态,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力供应的研究一直是电力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合理,且更加偏向于实证分析,所以本文也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来研究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印刷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电力消费。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印刷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不仅在行业内部细分的领域多样,还涉及到很多相关行业,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而且历史悠久的产业体系。从古代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刷的发展就一步一步深入到生产、生活中,一步一步成长、发展,而形成一个大行业。
改革开放后30年来的稳步发展使中国的印刷行业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印刷业的基本格局呈现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点状分布。在整个印刷行业内部有,已经发展出最快的包装印刷,包装印刷依赖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印刷产业带:为广东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与印刷行业,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印刷行业,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印刷行业。
2009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457,261,000元,同比增长13.5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7,300,217,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27%。
2010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261,749,000元,同比增长22.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2,187,366,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46%。
三、电力消费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力供应结构的变化,如果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以此肯定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从印刷业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用电量的快速拉升,这也带来了电力需求量的急剧上升。面对电力需求紧张的局面,相关部门亟待积极发展“无污染、绿色”的电力服务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配电网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问题愈发突出。在印刷行业进入电力需求紧张的时候,如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进一步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得到充分的改正依据,首先我们根据对电力供应和工业发展的模型关系,得出电力供应在印刷业的重要地位,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对应的电力消费量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转贴于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印刷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已经离不开供电的保证,同时带来的经济实力发展也为我国电力发展提高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市场。综合各方资料,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既证明了前面模型和科学合理性,也表明电力行业的发展可以很好促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或者说电力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采用针对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以我国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各种实证分析和模型分析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1、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在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印刷行业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面对产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做好电力的有效供应才能保证印刷的稳定快速增长。
2、本文通过理论研究验证了电力供应和印刷行业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印刷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增加1%,用电量就增加1.38%。这个结论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期,从国际范围看,并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现象。以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协调生态环境和建设,都将会推动电力消费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所以电力供应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对印刷行业的电力需求的有效供给。
3、为了反映我国电力消费结构未来的动态变化,本文也通过引用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印刷业发展趋势预测和趋势关联,并做了进一步的比对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印刷行业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明天,只要能有电能的有效供给,印刷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局势都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的有效供应,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电源布局,通过关停小机组,对设备相对先进、规模较大的可以考虑进行改造兼并,加装一些去污设备,使电源真正做到节能高效;其次,可以改善电力消费结构,在印刷业中,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加高科技技术的应用,降低能耗,同时还要发展印刷业集中地的绿色能源的建设,只要通过以上一些措施的集中体现,完全可以实现电力工业与印刷业发展的平衡。在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发强烈的今天,只有通过区域绿色电能的自给才能保证区域的稳定供电。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这些设备能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这就是绿色电力的概念。相关部门可以就近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和小水电等绿色能源发展区域的供电,这对整个印刷行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篇5
论文摘要:在浙江印刷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规划,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印刷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论文阐述了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义乌地区印刷行业的现状,分析了印刷生产过程产生环境污染的根源,探讨了治理污染的相关措施,提出了绿色印刷是浙江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浙江印刷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借助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印刷市场,然而印刷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
印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印刷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产品并为产品提高附加值的同时,该行业也毫无例外地面临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如何走环保和效益双赢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2月期间,笔者一行对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厚业印刷厂,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温州海宝印刷有限公司,温州龙港信睿印刷厂,义乌雅昌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走访,并在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实习。
1浙江印刷工业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印刷企业共有300余家,总产值约2亿元,利税约4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各类印刷企业2057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9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666家,从事年画挂历专项印刷的企业12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633家,复印、打印、影印企业6854家。浙江印刷企业年产值约450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36万人[1]。从《印刷经理人》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来看,浙江有13家企业进入排名,数量位居广东与香港特区(29家)、上海(19家)之后的第三位。其中,10家为包装印刷企业,3家为报纸及出版物印刷企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印刷工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且,在温州、宁波、义乌等地,印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
浙江印刷行业主要以民营印刷企业为主,无论是在报刊印刷、商业印刷还是包装装潢印刷,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区域分布不匀、产业园区分散的现状,浙江印刷行业积极发挥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致力于产业区块的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产业链结构。
1.1杭州以出版物为主
“亚洲包装中心”2003年3月落户杭州,这是一个集制造、科教、研发、信息、贸易、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世界性产业中心。该中心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包装龙头企业的集聚,形成了集成效应和集聚辐射功能。国际资本和行业巨头也纷纷抢滩浙江,使浙江印刷业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巨大亮点,培育了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集中、科技领先的整体优势,带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印刷产业的飞速发展。
2003年杭州市工业兴市大会上,市政府提出了杭州要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口号,确立了五大重点产业,印刷产业位列其中。
随着2008年浙江义务教育教材综合出版生产基地的成功建设,完善了以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书刊出版物生产基地,使杭州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出版物综合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造就了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印务有限公司、杭州钱江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杭州东联印刷有限公司等众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新生代印刷企业。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业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在2006、2007两年入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
1.2宁波以文具、纸塑、扑克、邮件票据为主
目前,宁波已形成以宁波市区、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为四大核心区域的五大特色产业区块,即:以宁波市区、北仑、大榭、镇海区域为主,形成了纸箱包装和塑料包装印刷区块;以鄞州区、宁海县区域为主,形成了文具印刷区块;以慈溪市、宁波市区、奉化市区域为主,形成了扑克牌印刷区块;以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区域为主,形成了邮件、票据印刷区块;以宁波市区为主的金属印刷区块。浙江广博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亚洲中华纸业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3温州以食品包装、商标印刷、挂历、笔记本为主
印刷产业是温州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企业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全市从1998年开始在印刷企业较集中的县(市、区)建设发展印刷工业园区,并凭借“中国印刷城”提升区域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数个印刷园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问题较多、发展周期较长和印刷业务来源不足等问题。有“中国印刷城”美誉的龙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截至2005年,包装印刷已经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4.4%,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行业结构。1997年以来,先后规划和建设了苍南县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城东综合工业园区和塑编工业园区。其中,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用地560亩,19家入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二期用地330亩已经开工建设;三期550亩,正在加快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城东综合工业园区一期、二期、三期项目2300亩用地,正在开工建设,入园企业已达41家。小包装印刷园区用地205亩,有180多家企业已迁入生产[2]。总之,包装印刷已经成为龙港镇的第一大行业,该地区的新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4金华义乌以年画挂历、包装装潢、文化用品、工艺品为主
伴随着中国小商品市场的稳步发展,也推动了义乌及周边县市的服装袜业包装、纸制品加工、挂历印制等印刷市场的发展。据统计,目前金华地区拥有大小包装印刷企业3000多家,包装印刷企业数量和包装印刷业产值都在逐年持续增长。无论是在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及标识印刷,还是在数字印刷、纸业及其他特种印刷方面,发展都相当均衡。义乌目前拥有828家印刷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达60亿元[1]。印刷产业已成为义乌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功取得了“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
2浙江印刷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印刷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印刷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006年9月,日本印刷界率先审定绿色印刷工厂的标准,并使用绿色GP(GreenPrinting)作为绿色印刷的认定标记。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对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的法律条文,来控制印刷污染物如挥发有机物等的排放。浙江印刷产业在不断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
以下几点是笔者对浙江印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初步探讨。
2.1印刷材料污染2.1.1油墨
油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目前印刷工业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世界油墨年产量已达300万吨,每年由油墨引起的全球VOC污染排放可达几十万吨。我国油墨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约为22万吨,居世界第4位。油墨中大量采用有毒的芳香类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作为稀释剂,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印刷作业场所VOC超标,危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挥发到臭氧中的VOC与NOx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刺激人体肺部,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形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效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另外,残留在溶剂中的某些有毒物质会从食品包装物迁移到食品中,间接损害人体健康。
除VOC之外,油墨颜料中不溶于水和介质中的铅、铬、锡、汞等金属的毒性也不容忽视。
2.1.2胶片及显影液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企业采用了CTP(Computerto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和数字打样技术,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地区,为数众多的企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CTF(ComputertoFilm,胶片制版技术),照排机还是占据着印前制版的主要市场。而照排机中银盐胶片的使用必然会带来环保问题。定影液中的银离子随废液排出后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尽管业内有少数人在做定影液回收工作,但回收的总量却相当有限。显影剂中的对苯二酚等也是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长期接触容易造成毛发脱落、皮肤发红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引起眼部疾病。
2.1.3承印材料
纸张是最主要的承印材料,目前造纸业广泛采用工业造纸法,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差,而且需要大量采用烧碱、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等,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近几年来,塑料包装材料的用量在不断上升,也对环境构成了威胁。
2.1.4印刷及印后加工工艺
胶印凭借在阶调层次复制方面所独有的优良性能,以及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在我国整个印刷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事胶印的企业需离不开相关的化学药液,环境压力日渐突出。主要的危害来自油墨、润版液、调墨剂和清洗剂等,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加上这些物质大多是专利配制的产品,其化学成分一般不会在原装容器上标明,所以对环境的污染更不容乐观。在美国,行业规定截止到2008年1月清洗剂在使用过程中挥发的有机物不能超过100gL[3]。凹印不仅油墨挥发性强,而且塑料、装饰纸等主要的凹印产品都需要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工艺,如装饰纸的浸胶工序,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损害。丝印油墨种类繁多,有了丝印,印刷品的色彩效果可以用“惊艳”来表示,但究其制作过程,却是付出了辛酸的代价。
印后加工所使用的覆膜材料、上光油材料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2.2设备噪音污染
在印刷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如印刷机、折页机、模切压痕成型机,与直接制版机相配套的空气压缩机等,都会产生噪音,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噪音有损听力,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和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目前,噪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公害,许多国家已把噪声治理列入劳动保护的重要内容。
2.3废品、产品回收污染
现在,消费者对印刷产品的外观装潢要求越来越高,塑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
在书刊印刷和包装印刷中,人们广泛使用覆膜工艺,来提高印刷品档次和商品附加价值。覆膜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印刷品的外观效果、表面光泽度和强度,还可起到保护作用,使之具有一定的耐高温、防水、耐磨、耐酸碱等特性,延长印刷品的使用寿命。但是,大量采用覆膜工艺造成的结果是,在废品回收处理过程中,由于无法很好地将纸张和塑料薄膜进行分离,特别是即涂型覆膜材料,造成回收困难,再生率低,加快了资源的消耗。另外,塑料不溶于水,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如果不加任何处理便直接抛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废弃物就近烧毁,就会产生大量的毒性气体,造成环境恶化。
总之,与塑料相关的印刷产品基本上都是固体污染源之一,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对象。
3印刷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分析
浙江印刷产业借助经济强省、市场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平台优势,以及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近十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浙江印刷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环保治理方面亦是如此。
3.1市场工价偏低,环保投入不足
浙江省的中小印刷企业数目偏多,低水平印刷能力相对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导致了低水平平台上的激烈竞争。而竞争中的主角就是价格。由于同质化现象司空见惯,差异化却因专业人才的溃乏而十分困难[4],直接导致了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印刷工价越来越低,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在这种企业为了生存相互肉搏的情况下,绿色印刷的推广必定会遇到重重的困难,毕竟,为环保买单势必就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印刷企业为了节约开支,降低成本,不断削减预算,从而导致了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
3.2技术设备落后,污染超标普遍
浙江的众多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设备、生产成本、人员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引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前沿的生产技术,技术设备落后。这些传统的、繁琐的、落后的印刷工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印刷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排放。
3.3管理人才欠缺,资源利用率不高
中国政府提出,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成“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中国印刷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浙江印刷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紧缺的严峻考验。印刷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德国高技能的技术人员一般占印刷企业员工的40%,在中国却不到5%,浙江的比例尤其严重编低。相对于浙江省印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言,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印刷行业的应用,更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困难等因素,将直接导致印刷生产工艺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产资料的过渡浪费。
3.4企业环保理念不强,员工环保意识淡薄
一个企业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规范着企业的生产行为,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企业只顾着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却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液未经处理,就肆意地排放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企业长期保持这样的理念,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的认知水平,使员工的环保意识淡漠,并在将来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
3.5行业管理不到位,未发挥应有的监导作用
全省各级印刷行业管理部门,尚未颁布和实施切实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也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缺少对浙江印刷行业的整体化、系统化调控。由于他们对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劝导并上报环境局和政府部门,从而滋长了这些企业的侥幸心理。
4实施绿色印刷的发展对策
以上是我对浙江印刷工业中存在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简单探讨。那么,作为印刷的主体,印刷者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又应该为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就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印刷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供一定的参考。
4.1发展新型油墨,提高环保力度
油墨在印刷中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很大,如何减少油墨对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开发、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目前的环保油墨主要有水性油墨、辐射固化油墨、生物油墨、醇溶性油墨及其它新型环保油墨。例如,水性油墨以水和乙醇为溶剂,VOC的排放量极低,对环境污染性小,对人体健康无危害,是目前所有印刷油墨中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协会认可的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利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使油墨从液态变为固态,并成膜干燥,这种油墨的污染物排放也几乎为零,绝对是节能环保型的绿色材料。
国内的印刷企业可以借鉴美国生态印刷公司(Ecoprint)的做法。该公司在长期的探索中,通过与油墨生产商、造纸厂和其它一些材料供应商的协作,创建了自己的生态油墨生产线,从油墨中去掉了危害环境的成分,并开发了无污染的润版液替代品。
4.2推进产业进步,加大技术改造
印刷企业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印刷质量的同时又能兼顾环境保护,关键在于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CTP、直接成像印刷、数字印刷等前沿技术。尤其是CTP技术,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减少了生产程序,缩短了工艺流程和作业时间,使印刷生产更加绿色化,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企业从现有的CTF走向印前全数字化的CTP,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有专业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即可。高校与企业联手,就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4.3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循环利用
印刷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资源不合理利用(如油墨、纸张、溶剂等)的情况,某些落后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品废料,如何减少这些废料的数量,有效地提高重复利用率、回收再生率,有效地降低废料的处理费用,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尺度之一。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应该对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给予重视,如日本为了强化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的实施,除成立了容器包装回收利用协会外,凡是与容器包装相关的行业和产品也都建立了协会等机构[6]。
印刷企业回收物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收使用。对于包装材料,如木箱、编织袋、纸箱、纸带、捆带、捆绳等,都可以直接加以回收利用。
2)回收后再生使用。对需要再生利用的排放物,印刷企业可以直接将其分拣、出售,由物资回收企业收购后进行统一的再生处理,重新制造原物品,也称回炉复用。比如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印品;纸张、塑料、金属等各种承印材料经裁切加工形成的切屑;使用过的印刷版材;报废的机器设备等。在日本等印刷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印刷厂的废料、废水和垃圾都得到了很好地再生和利用。废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在厂内循环使用;下脚纸是100%再生使用;各种垃圾分类集中后由厂内的废品处理站进行处理。如果这些设施能够在设计工厂时就一次到位,势必会后惠无穷[7]。
4.4贯彻环保理念,规范企业行为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ISO14000成为衡量外贸印刷企业取得环保水平的标准。作为印刷企业,应当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树立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来改善环境和防止污染,运用循环经济规律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论证,努力做到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转型
1.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经济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否定或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的革命。知识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劳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也和工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是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的革命,其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管理和资源管理是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知识和创新。
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其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高知识含量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免费论文参考网。并且,知识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反,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成本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⑵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征越加明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密切联系也日益促进体化局面的出现。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世界经济体制市场化已基本形成,世界经济高度信息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积极作为也在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为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范四日益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便利,人们共同生活在仿佛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地球村落”里。
⑶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知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创新推动的结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千万个企业爆发的知识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劲,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企业驱动的结果,又同时为企业的变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它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给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3.1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涵将发生深刻的改变。第一,决定创办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将超越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这些资产主要表现为:(1)使公司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2)体现智力劳动的资,气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等;(4)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这些资产同时也包含在高新技术内,储存在数据库中,且均为无形资产。第二,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迅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和合适的知识人才。这三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3.2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汁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企业知识管理对中国印刷企业的启示
应该说,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假若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依然保持在过去的工业经济轮廓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这条延续了200多年的游戏规则。新经济既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能量,同时它也为一些在传统经济时代落后的国家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一方面,知识经济大大增添了印刷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企业知识管理突显重要之际给印刷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无数企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要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知识战略管理方面,努力实践,积极创新,便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和超常的发展能量,在新经济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邝劲松 ,李五四 ,王帅师 ,张锋. 国有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理念创新[J].化工管理, 2002,(02) .
[2] 刘东. 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时代的管理[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3] 杜跃平,王林雪. 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篇7
艺术专业文献是艺术类院校图书情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院校图书馆工作面向专业学科领域的补充和延伸。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几年的高等艺术学院扩招,使得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院校被忽视。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以及在院校图书情报机构改革与重组的冲击下,一些地方艺术院校图书馆传统的专业文献建设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文献类型单一
多年来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地方艺术院校的藏书以纸质印刷型图书文献为主,而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进步的时代。艺术专业文献,只有纸质印刷型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像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需要大量的图、文、音、像声情并茂的全面多媒体数字文献来满足读者的需要。
2.忽视了地方文献的收集
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认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普通院校图书馆主要承担文化普及工作,没有地方文献建设任务,也缺乏人力、物力。有的就认为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收集家族谱等艰深晦涩的专题研究工作。
大部分的地方艺术院校,都有着当地民间特色的专业。如:各种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等等。地方文献的收集不但可以让本校的读者在专业上得到借鉴和提高,更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本乡本土传统艺术文化。
二、加强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地方艺术院校在加强专业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针对专业设置,结合馆藏实际积极采集、收藏各类型的艺术文献资料和信息源,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构建本馆特色。
1、专业文献的采集:
根据艺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采集,不断完善馆藏资源体系。专业文献的采集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可弥补性。在采 集时应尽快将更新的专业文献在最早时收齐,保持其系统性,确保文献的参考价值。
2、提高专业性
专业文献收集范围与图书馆其他综合类文献库相比,专业文献采集范围除了必备的专业书刊文献,另外把主要精力放在非正式出版物和数字文献上。根据艺术专业发展动向,重点收集本校艺术专业成果和相关国内外艺术专业成果的文献;根据教学、教研需要,采集一些内部文献,如: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讲义、声器乐曲谱、音乐总谱、原创艺术作品、表演类专业演出、设计类作品集、艺术介绍等;收藏学生论文和教职工的科研成果,如:学生的各种毕业设计或论文、演出汇报、摄影摄像作品及各种创作,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本校教职工的科研成果(包括专著、教材、论文、音像出版物、艺术编排创作作品等);收集其他院校内部出版赠送的刊物,如:学术动态、论文集等,这些非正式出版的文献一般都有一定的质量,很有参考价值。
3、增加现代化科学管理建设,加强图书馆人文建设
科技现代化信息时代讲究效益。应该加强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配备与之相适应的设备和服务。如:帮助老师或学生复印、打印所需的文献;扫描所需的照片、图纸等文献;数字化原创文献信息;上传或下载多媒体信息等等服务。
4、专业文献建设方向
地方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具有艺术专业性和针对性,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在建设具有地方文献特色的数据库方面,有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优势。在收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的同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具有本校专业特点地方特色文献入藏,并保证文献的品种和数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现在艺术文化的形式多样化。年轻一代就爱看电影听流行音乐、上网,对地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在此背景下,社会上的人对一些从事传统艺术工作者就存在着误解,认为这是“没钱途”,没出息的行业。如: 传统戏曲的表演工作者。导致了大量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开始呈现日渐萎缩之势。
篇8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人性,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日趋明显;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拥有高新技术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许多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的60~80%是依靠科技进步所取得的,这其中工业园区起到了积极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适应这种竞争事态,与中国印刷业的龙头企业“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联手,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印刷中心“劲嘉新型包装材料工业园”,使之成为开发区一个重要的支柱型的科技产业,对提升贵州省印刷包装行业的水平,对贵阳市的经济、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用地分析
“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工业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下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东北、西北、西南三面紧邻城市干道,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规划用地规整,东西长635米,南北宽215米,面积136000㎡;用地整体地形比较平整,高差基本控制在3%~5%之间,能够较好满足建设需要。免费论文参考网。用地中部有一小型丘陵地带,黄海高程为1120.8,绿化植被较好。能够为整个园区提供较好的自然生态背景。
2、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作为一个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在尊重用地原有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充分体现其现代科技企业的特点和核心精神,使之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是这次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此,在大量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使用群的特点,结合现代工业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指导原则,即“人性化、生态化、功能化”。
2.1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广场、水体、绿化、景观走廊等设计元素,对整个园区空间序列进行有效重组,为在工业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富有人情味的内外部工作、生活环境。
2.2生态化:在总体规划中,保证绿地率达到40%;在平衡挖填方的基础上,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用地原有的绿化植被。把自然绿化与广场绿地、道旁绿化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有机体系。
2.3功能化:在规划设计中,以新的思想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考虑到园区的4个部分(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接待区)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在结构布局和形象创造上既体现完整的整体概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在功能上形成联系与独立,个性与整体的空间形象脉络。将“功能”与“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整体感强,又可分期、分步实施的弹性的设计方法,在大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发展规划的不同进行多种变化形式成为可能。免费论文参考网。
3、功能分布
按照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及管理要求,将园区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及接待区进行合理布局。
3.1办公区:根据园区的布局和使用要求,办公大楼及文化广场置于用地的东部,办公、生活、参观等非生产流线经城市干道进入园区。该处是城市道路与快速干道的连接点,用地前端与城市干道及贯城河相邻,后有黄海高程为1120.8的高地为依托,是进入整个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景观。根据地块位置,办公大楼及文化广场布置在该处既可成为宣扬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延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2生产区:该区域是工业园区的功能主体,考虑到园区生产厂房分期建设及生产运输及厂房布置的需要,将生产区的主入口与快速干道相接,生产厂房沿快速干道连续布置,这样布置就使得生产流线、运输流线与其他非生产流线在功能上形成独立体系,能过达到“自成一体,联系便捷”的要求。免费论文参考网。同时,造型简洁现代的厂房沿快速干道布置,将会形成一个连续600米的工业建筑景观带,能够产生较强的视觉震撼和广告效应。
3.3生活及接待区:考虑到该区域的使用特点,在规划设计中,为能够充分利用园区内良好的绿化景观,将接待用房布置在园区内高地顶部,生活区布置在高地西侧的缓坡上。首先,在功能上,生活接待区位于园区的中心部分,与生产区、办公区的联系十分便捷。其次,在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生活接待区用房依山就势,沿着坡地自由布局,这与整饬有序的厂房区形成了刚柔互济、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层次丰富,绿色环境优化的园区“生态核心”。根据需要,该区域布置了相应的运动和停车场地。
整个园区在功能上以办公区及文化广场为控制点,以具有良好的绿化景观的高地为“生态核心”,将办公、生产、生活等空间组合起来,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现代工业园区的空间体系。
4、道路交通
工业园区内的道路主要解决以下交通流线:生产货运流线、内部办公流线、职工流线、其他社会车辆流线等;根据园区地形特征及功能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将生产货运道路置于用地北侧,沿快速干道布置,这样即满足消防和运输要求,又能够与二期建设有效衔接。办公流线与职工流线的道路入口至于用地东部,通过桥梁和文化广场与城市干道相连接,这是企业形象和城市文化的联系点,并能够有效地保证城市空间的序列中的城市肌理能够更有序地延续下去。这两条道路在总体布置上达到了“各行其道,人车分流”,避免了不同交通流线之间的互相干扰。这为将来整个园区在交通的运作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5、景观绿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外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使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构成了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在整个工业园区的景观绿化体系的设计上,采用了“点、线、面”结合,以主要道路交通流线为“主轴”的布局方式。
从东部的文化广场开始沿厂区主要道路,沿路布置连成片的绿地;小品、铺地、花池、花台、水景等作为景观的点缀。整个厂区的绿地率达到41.7%,远高于30%的标准。此外,包括广场自身的景观设计、道路、停车场、灯光的设计也是体现主题环境意念;它从整体入手,使建筑意念向空间的深度与广度延伸和深化,使两者融为一体。
本项目是对大中型工业园建设的一次有益探讨。对于现代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应敢于突破传统规划、设计的思路;在遵循长期发展、合理定位的原则下,提供有效的规划、设计支持,引导其协调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明,《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年.
[2] 吴季松,《世纪社会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 俞孔坚,《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篇9
论文摘要:在电子时代的今天。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商品的设计、市场销售息息相关,书籍设计不再是个体的设计,它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晶,它对视觉感官美要求越来越高,材质及印刷工艺美在图书销售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书籍设计者,要了解并抓住市场信息,抛开陈旧的运作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转换观念,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注重传统与现代科技的探索,为书籍设计概念注入新的活力。
说起“UV",当今的平面设计界几乎都很熟悉。走进林林总总的图书市场就会发现,近年来新版畅销图书的封面大多采用了此项工艺。其视觉和触觉效果的特殊魅力正在书籍设计领域广泛流行。近两年从全国书市上我们观察到,采用"UV”工艺印制的图书品种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几乎占据新版图书市场的六成。在这六成中,主要是旅游、消费型和欣赏型书类使用较多,而且呈上升态势。科技资料、科普类书籍、教材、政治政策类、文学、历史类书籍使用较少。据北京图书大厦2004年3月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居前10位的图书中有8种采用了特殊工艺印制,其中7种采用了不同的“UV”工艺。(见附表)
另据新华网2004年4月公布的深圳书城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位中现代出版社的《生死遗言》封面采用特种莹彩纸张印制;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商道》采用烫银、模切工艺印制;工人出版社的《血酬定律》采用烫黑工艺印制。而去年风行一时的《我们仁》亦采用特种艺术纸张和印白工艺印制。出版界这一迅速兴起的材质、工艺设计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图书外部形态的变革,应引起我们书籍设计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书市上消费类和休闲类书籍不仅从印刷上,装帧设计上要求一种新奇、多样,同时在文字、书名上也已一种非直观或非正常的语言从侧面给读者以诱导,以吸引和扩大读者群,获取更多的利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做人不要太老实》、《河南人惹谁了》等。
一、认识UV的工艺美
UV ( Ultra Vioce,紫外线)是印刷领域的一项新型上光技术,是指在印好的印刷品表面覆盖一种特殊的透明材料,这种材料即UV油墨,又称紫外线固化油墨。是一种非色彩油墨,无色透明。它与普通油墨通过溶剂挥发的干燥方式不同,UV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能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瞬间的化学反应,可在几秒钟从液态变为固态。因此可在印刷品的表面形成光滑的层面,使之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UV油墨在固化过程中因不同的加工工艺会产生光滑、磨砂、皱纹、冰花等多变的装饰效果,使平凡的油墨焕发出神采,使观者的审美体验不仅可从视觉感知更可立体的通过触觉进行体验。极大丰富了设计师的设计语汇及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恰当地使用可使设计作品在优雅的氛围中透出悠悠的高贵气质。
UV上光技术与之前的覆膜、贴塑等印刷工艺相比,不仅具有上述艺术表现力,其还具有价格低、易操作、污染小、固化后无毒性、利于环保,可再回收的特点,而且其稳定性强,可擦洗,无覆膜工艺常出现的翘边、起泡、脱层等缺陷,大有替代传统上光工艺之势。
二、工艺设计与装帧
UV工艺的迅速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设计理念亦有较强的冲击。设计的艺术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其表现的载体和形式也同样重要,工艺设计已成为创意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平面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制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材质美、工艺美。如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冲击着设计观念的变革,书籍设计艺术同样也要靠装帧材料的美感、印制工艺的美感来丰富、创造书籍设计的美感,创造出更美、更新的图书外部形态。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应懂得基本设计原理,还必须掌握机器生产的相关工艺,了解各种材料的种类、性能,使其作为一种设计手段更好地为艺术创意服务。
前两年图书市场上艺术特种纸的流行和最近UV工艺的迅速兴起,以及平装图书领域烫金、凹凸等工艺的广泛应用都说明材质及工艺因素对装帧设计的影响力。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装帧设计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囊括着工效学、心理学、材料学、印刷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书籍设计的前沿技术和设计要求。事实说明,恰当的材质运用及工艺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图书的艺术品位、创造良好的出版形象。如曾风行全国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藏地牛皮书》一书,封面采用特种艺术纸,内文选用蒙肯轻型纸,切口刷黑,书籍两侧栓绳洞的设计就是将材料、工艺之美融与人文的设计范例。而近年来以卓而不群的图书品味而备受业界关注和读者好评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对图书外部形态的创新和对装帧材质、工艺设计的考究。 因此,设计工作者在从事图书设计工作时,应在必须掌握图书内容的同时还需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客观审慎地看待工艺设计。不可盲目追求“奢华”的工艺设计,也不可忽视工艺设计带来的艺术美感,要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走势,融合适当的工艺设计将艺术创意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内外兼优、相得益彰的视觉形态。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之美,既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空间,又能体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阅读愉悦。
三、工艺设计与编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读者对书籍外部形态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仅仅简单满足于阅读的朴素之美已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也为考究的装帧工艺提供了可能,此时的图书编辑理念在书籍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注重了装帧设计和工艺设计。毋庸置疑的是,在图书出版的整体运作过程中装帧设计工作日益引起出版业界的重视,但与图书形态息息相关的材料、工艺设计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编辑行业从畅销书的运作分析结果中提出了“编辑含量”的延伸概念,即充分调动图书作为商品的各个元素,创造读者注意程度高,符合“眼球经济”时代读者需求的图书外部形态。这是市场对新时期编辑提出的要求。过去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其文字功底。现在看来,图书市场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已不限于此,编辑对图书外在表达方式的审美判断则显得越发重要。编辑的审美素质对其产品(图书)的品质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审美素质显然要基于其对相关设计知识的认知水平。编辑要走出传统图书的固有模式,与美编共同肩负起创造美的图书形态的任务。现代图书形式的灵活多变影响着现代编辑理念,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工作分工不再明晰,往往是一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工作状态。一本成功的图书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所承担的文字工作的外延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编辑要了解许多相关的设计知识和工艺知识,并具备非凡的审美素质。因为这些知识的积淀会直接影响到其编辑作品的最终品质。当然,这并非要求文字编辑去替代美术编辑的工作,而是由于图书外部形态设计在图书策划出版的各环节中越发重要,而不断更新的材质及印装工艺又不断影响和作用着图书的外部形态。书籍设计不再单纯是美编的工作,编辑只有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不同印制工艺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参与出版工作,全面掌控图书出版的整体流程,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工艺设计与出版
我们知道图书的印制环节大多由出版社的出版部门负责运营实施。换句话说,图书最终的形态体现与出版部门的决定也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我国的印制工艺水平进步很快,新材料、新工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如果我们的设计观念跟不上、信息不够灵通,就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图书设计水平在整个图书市场的相对滞后,影响竞争力。所以,了解并运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是设计师与编辑及出版部门共同的任务。
诚然,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势必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诸如观念、成本等。这就要求出版社各部门间要相互沟通、协调,根据图书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工艺设计进行表达。从本文前面列出的图书销售榜中,我们虽不能说图书的工艺设计与图书的销售之间有必然联系,但至少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读者对当代图书形态的审美取向。图书是文化的商品,因此书籍设计应体现一种文化审美价值。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图书的附加值也日益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内容,而书籍的外部形态正是其附加值的具体表现。据查,美国一家出版社的《致命的巧克力》一书未注重装帧设计,销路平平。后经专业图书包装公司—肯尼图书公司重新设计之后,销量顿时增加了25万册。事实上,在这个商业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商业操作的低成本、高回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试想,当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早期的运营时,若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而细观近年来称雄市场的畅销图书,哪个不是给读者以装帧精美、印装考究的审美体验。这其间图书成本固然增加了,但也促进了销售,增加了利润,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出版形象。
五、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档案与图书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虽然有亲缘关系,但在形成来源、内容主体、目的用途以及载体形式、文本留存上存在的一些差异和相同点,认识这些差异与相同点,对于从事图书档案管理的人员为必要的。
0 引言
档案与图书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图书也是档案,它们有着“同亲共祖”的亲缘关系,有着共同的“起跑点”: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刻版印刷。在《史记》中,“图书”“图籍”实质上指的是地图、法令、户籍等档案资料。可见,在汉代以前,图书与档案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年代愈上溯,两者的差别愈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发达,图书与档案的界限逐渐分明,纸张的制造与普遍使用,印刷述的发明与应用,为这种分离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加之图书与档案本身数量的大量累积,也促使人们根据不同特点开展工作,我国自唐宋至清,完成了图书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化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图书与档案各自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仍众说纷纭,本人不揣谫陋,试对图书与档案的异同谈一点个人认识。
1 图书与档案的不同点大致有四
其一、从形式来源看,两者有别。虽然,图书与档案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由过去作为执行传达意图的工具而使用的文化转化而来),是随着工作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事后另行编写的。下至地理,中及人事,无所不包,是一种丰富而广泛的信息源。图书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直接和原始性,作为供人阅读的出版物,它必须经过整理编辑、印刷出版,凡是未经人脑加工的原始信息,即使已贮存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都不能视为图书。往往先有档案,后有图书。比如说,文书档案、文告契约、书信账目之类,都不能算作图书,这类非图书要转变为可供人们阅读的出版物一图书,必须经过编辑整理、印刷出版。其二、从内容主体看,两者有别。档案和图书虽然都是知识载体,但各自记载的知识主体却分属于不同知识层次。档案所记录的知识主体是属于未进入科学知识体系的低层次的前系知识。它不是提供科学知识的出版物,而是把原本属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组成部分的文件材料,按其历史联第加以汇集,整理并进行知识性加工的产物,它不但记录了事物的结果,而且记录了事物的具体发生和发展过程,它所记录的内容侧重于具体事物,成为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原始记录。图书的内容侧重于综合性的人类科学知识,是高层次的系统知识。我们不排除图书记录有前系统知识的可能,但作为主流它记载的是科学知识,图书的这种知识属性是由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和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出版业作为一种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图书还是人类记录和传统思想感情的工具,人们用文字、美术、音乐等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记录在图书中。其三、从目的用途看,两者有别。档案的作用和目的是以备查考。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需要查考过去的工作和生产情况,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继承已有的成果,那么档案就是作为事物发展的客观凭证而保管的。俗话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口为空,字为宗”,这个“字”往往就是指的文书。即档案。档案作为完成现行效用保存下来的文字、图表、声象等固定信息,是原始记载,是第一手资料,能使人、物、事的历史原貌重现,为人们提供最真实的依据,具有最可靠的凭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图书是以人阅读、传播知识为目的的,它是一种特定的而又是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从简单的图书形式到现代图书形式的发展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有了知识必须记录下来以便于传播开去,图书是一种适当形式,光有记录没有传播的目的,是不能算作严格意义的图书的。但图书因不具有“历史记录”和“直接记录”的属性,不能像档案那样作为历史凭证,只能作为参考。其四、从载体形式、文本留存看,两者也不尽相同。图书与档案的物质载体,在古代大体相同,龟甲、兽骨、金、石、帛、竹、木、玉、纸等,在现代则略有变化,影片、录音可以是档案载体,但无法作为图书的载体。档案的文本留存,注重原本、原稿,而且往往只有一份,这也是档案珍贵的原因之一。档案的留存只能是特定机关、社团、企业和个人,不进入销售渠道。图书除因年代久远出现孤本之外,一般通过批量印刷,同一文本有相当的数量。图书通过购买和赠送,得以在众多的所有者(各类图书馆和个人)手中留存。
2 图书与档案的相同点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