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9: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美文化差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文学作品的躯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彼此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基础工具就是英语,其可以极具象征性及表达性地传达文学创造者的思维活动。通过文学创作者对英语进行提炼与加工之后,就能够表现出简洁、高雅、通俗、华丽等文体风格。由此可见,英语是一种极富独特性以及表现力的语言,能够在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但是,英语会因为地域环境、历史发展以及等因素,存在一些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原因。二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除了一定的差异,例如在特有的俗语、谚语、典故等方面。
而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除了母语国家之外所不能贯彻理解和掌握的。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所以英式英语往往会因为文化传承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而表现出一定的“正宗”优势,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文学评论家们在使用英式英语的时候不能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在文化传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种对传统尊敬,将英式英语久经历史沉淀的庄严与稳重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虽然美式英语一定程度的将英式英语的大体继承了下来,但是也会因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响造成美式英语变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还可能是因为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又表现的异常极端创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现出了各个流派的作家,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得美国文学体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影响了文学评论者们在英语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文学评论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来说显得更加自由、创新。除此之外,美国文学评论极易激发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使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开化,这就是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与美国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英国文学评论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挣脱之间挣扎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创作手法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到具有荒诞的特征,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评论都是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打破间纠结与抗争的。但是,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这就造成了英国文学评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家。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和变化是与英国时代的变迁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产生,才有了文学评论,所以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与美国文学研究分不开的。并且美国文学受到其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尽管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在美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最终结出了新的果实,不可避免的是其有着部分的“遗传基因”,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极具特色的个体。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和美国文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也在其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总结
篇2
一、东西方语言的不同影响英美文学评论
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由于语言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特点上很大程度的反应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能力。以东方的汉语语言来说明,东方人在文学作品中讲究的是对文章中意境的掌握。汉语语言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它擅于创造意境,制造广泛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象空间,使得汉语也很容易让人感觉没有真实的目的性。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中,西方语言会觉得东方语言缺乏连贯严谨,西方语言讲究的是理性,逻辑思维,东方语言讲究的是意境。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圣经》,东方文学评论家评论最多的是《圣经》中的神、天地、生命等所构造出来的意境美,而西方文学评论家则侧重的是对《圣经》中,每一个角色所经历的事情引起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恰恰是因为语言上不同使得对《圣经》这部文学作品的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观点。再如《傲慢与偏见》这篇作品,东方人评论最多的是作品中所勾勒出来的梦幻意境,西方评论家评论最多的则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会风俗和战争的思考。
二、东西方文化历史不同影响英美文学评论
东西方两国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东方国家文化历史比较传统,西方国家文化历史相对较为开放。西方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东方的历史是五千年,因此,两者在历史的发展上有很大程度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评论的不同,西方文学评论家侧重的是结合历史进行针对性的评论。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公元前2700年,英美文学作品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基于文化历史的相对缺乏,东方文学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最多的是半人半兽的恩奇都,而西方文学评论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侧重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之间的友谊和战争带来的灾难。因此文化历史的差异形成了不一样的评论观点。
三、东西方风俗习惯不同影响英美文学评论
风俗指的是民族在综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者关系上对某一现象约定成俗的看法,其代表了该地区的整体习惯与整体心理,并为人们接受和习惯,这就构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2]。西方民族是起源于马背上的民族,且该民族对马的喜欢已经上升到了人的高度,西方人喜欢狗,在英国的习语中也带有大量的与狗有关的词,如“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而在中国,对狗的理解则是带有鄙夷意义的,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因此风俗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如卡夫卡的《城堡》,西方文学评论家给出的评论牵涉最多的是对城堡这个主题的评论,即评论的是犹太人渴望得到的精神寄托,而东方文学评论家关注的是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西方文化侧重于理性化,评论中涉及的是社会、宗教等方面的讨论,是科学严谨的评价,东方文学评论家侧重于艺术和意境,因此两者的文学评论作品在表达观点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鲁滨逊漂流记》中,东方文学评论家很容易会将中国的《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连接起来,因此在品评这部作品时,侧重的是故事中的情节,而西方文学评论家们侧重的是评论鲁滨逊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很显然,评论是有差异的。
篇3
一、英美文学发展概述
(一)英国文学发展英国文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中世纪时期:在中世纪时期,萨克逊、朱特等由北欧进入英国,从《贝奥武甫》这一史诗了解了贝奥武甫为了人民安全斗毒龙、杀巨魔,为征服邪恶势力牺牲自己的故事。这部文学作品中,诗的结构相对完整,画面描述非常生动、形象,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古英语诗歌的特色[1]。在6世纪时期,基督教传入英国,《英国人民宗教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诵读。尽管在丹麦入侵时破坏了一些文学作品,但是到9世纪末期,维塞克斯国王在抵抗丹麦的过程中,依然不忘振兴文学,自此为文学史的开端。(2)新古典主义时期:此阶段主要兴起于18世纪前半叶,蒲柏为代表诗人,其作品通常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以发泄私怨为主。散文一般以启蒙主义精神为主,拓展了现实主义小说与期刊随笔这两个新领域。与期刊相比,散文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作用更大,如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其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斯威夫特《格利佛游记》,其有效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促进了英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3)浪漫主义时期:在此阶段,主要以布莱克为代表,代表作有《天真之歌》、《四天神》等,均表达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支持。与18世纪文学作品相比,其更加突出宗教感情与想象力。在众多浪漫主义作家的努力下,英国文学发展到了巅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意义。(4)现实主义时期:此阶段主要是于19世纪由作家夫列里与画家库尔贝共同提出的,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基础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处在相同高度[2]。正如其名称一样,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较为现实,不会凭空想象、猜想,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创作过程。针对一切不现实的空想与想法,均是持有反对意见。(5)后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时,英国文学的成就主要为戏剧。爱尔兰人萧的剧评一般较为泼辣,为易卜生等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创造了新的平台。在其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萧将前者和阿里斯托芬的欧洲传统戏剧进行了巧妙融合,如《苹果车》、《人与超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一种新思想,并且对社会问题予以了一定的体现,为英国戏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美国文学发展美国文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时期:(1)殖民时期:在此阶段,英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文学,从爱德华?泰勒、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等人的作品中,均会看出一些英国文学的迹象。(2)独立革命时期:在此阶段出现了很多歌名诗歌,自此产生了美国民族文学。这样的变化与发展,不仅成就了美国诗人与散文家,也在政治上实现了一定的独立[3]。(3)南北战争时期: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使得美国文学逐渐发展到现实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逐步衰退。因为在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一直处在自由竞争状态,使得人民与作家的思想越来越自由,所以,此阶段的文学作品更加乐观。但是,到80-90年代,因为人们对民主制度持有怀疑态度,造成批判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政府与企业勾结、种族歧视等问题不断加剧,同时融入了一定的空想主义[4]。(4)两战时期:此阶段美国文学发展较为繁荣,出现了很多流派的文学作品,但是总体来说,这些作品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与矛盾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5)二战后期:在此阶段,美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评传,传纪发展非常繁荣,其代表作品为里?爱迪尔的《亨利?詹姆斯》。在二战期间,人们与作家受到战争的摧残,出现了很多战争题材的小说。
二、英美文学特点
(一)英国文学特点英国文学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演变非常复杂。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英国文学经历了经济、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容遵循了一定的规律,经历不同时期发展至今。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经历了写实、实验、多维度等阶段,帝国叙事成为了英国文学的主要特色。在整个民族发展史中,英国曾经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帝国,在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也会突出民族的自信与自觉,并且对帝国的昌盛与衰落进行了完整描述[5]。
(二)美国文学特点尽管美国文学发展之初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但是因为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美国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在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逐渐摆脱了英国文学,尽管在初期还具有一些英国文学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美国文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二战之后,美国文学经历了新旧交替期、实验主义时期、多元化发展时期,形成了多维度文学体系。与英国文学不同,美国文学更加重视主人公个性、情感的表达,更加倾向于生动、轻快。
三、英美文学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载体差异的影响在英美文化中,语言作为一种基础载体,具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英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对文学评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媒介,能够对民族文化内涵与特点进行充分展现。语言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与前提,创作者利用语言描述事物,并且对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成为一个语言表达精准、内容寓意深远的作品,实现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性与民族性[6]。英国文学经历的时间非常长,语言作为其基础载体,也历经了很长的时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英语应用越来越普遍。因为其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应用范围比较广,使得英国文学评论更加规矩、保守,词句使用非常慎重,缺乏创造性、个性化,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来说,更加传统、古板。美国英语由英国英语衍生发展而来,在多民族、多种族的不断融合过程中,经济、文化更加自由、多元,语言发展也比较个性,富有极强的创造性[7]。此外,美国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遗留的问题比较少,文化、历史负担较轻,实现了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个性化、自由化、多元化。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而言,美国文学评论更加自由,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更加重视变化与创新,评论更加张扬与泼辣。
(二)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英国发展历史比较长,宗教影响非常深。在文化历史中,传统宗教的神权主义、禁欲主义对英国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随着英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宗教影响逐步减弱。并且,因为资产阶段革命不彻底,导致遗留了皇室、贵族传统,依然存在着一些资产阶级元素。与神权主义、禁欲主义相比,人本主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文化的发展,并且成为了英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尽管现今人本主义受到了很多质疑与否定,但是其对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继承了英国的人本主义,并且对其展开了很大的发挥,加深了对人本主义的分析与解读。与英国相比,美国历史相对短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少,并且因为美国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多元、自由,其评论更加具有创造性与自由性。在人本主义解读方面,美国文学评论更加猛烈、激进,观点更加创新[8]。
参考文献:
[1]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03):282-283,285.
[2]张薇.关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444
[3]陈康.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6):270-271.
[4]陈曦.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校园英语(中旬),2014(05):110-110.
[5]张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8):99-100.
[6]李悦.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速读(中旬),201(09):281-281.
[7]石洁.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5(11):36-38.
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内外 文学评论 影响
目前,文化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在文学评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主要是指借助对优秀文学作品评论的分析,揭示此部作品或者此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发展规律,从而使读者进一步把握文学作品内涵。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较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博大精深,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文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寄托形式,一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且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自谢,还影响着读者。因此,本文对于文化差异对国内外文学评论的影响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东西方文化概述
(一)文化精神核心
文化精神核心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人文理念是东方文化的精神核心,而科学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东方文化中以中国文化为主,注重对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考虑,西方国家因坚持科学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西方文化观,进而导致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看待相同问题其切入点各不相同。文化差异作用在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含文学评论。
(二)语言
语言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主要手段和评估标准之一,因为,语言代表着人类思维活动。例如,汉语,中国人在文化系统中注重意境,因此,汉语的精华就是它善于制造空间,创设意境。因此,越精妙的汉语,越让人捉摸不透,这也是其价值所在。而在西方国家中英语是主要语言,英语和汉语相比,缺少严谨性,且语言是最能代表文化精神核心的内容,对比汉语和英语可知,中国对于文化艺术追求意境,而英国人则注重科学性。
(三)艺术差异
在我国艺术文化中注重写意,而西方国家恰恰相反,注重写实,由此可知,前者追求一种心境,注重和自己内心深处的交流沟通;后者追求求实,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在文学艺术中,我国抒情内容较多,例如我国的古诗,叙述类相对较少,而在西方文学艺术中,即便年代久远的诗歌,均蕴含着深刻的叙事内容,例如荷马史诗。
二、英美文学发展与特点
(一)英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英国文学在英美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之上。在英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遵从内部发展规律同时,与之相应的政治、历史等均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国文学从盎格鲁撒克逊过渡到文艺复兴,再到新古典主义,又到浪漫主义,最后发展至今天的代表性的现代主义。英国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下,转变了自身的发展风格,从最初的写实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帝国叙事是英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乌托邦文学是其代表性传统,这里面蕴含着经验主义。
(二)美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自十九世纪末期,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虽然在初始发展阶段,散发着英国文学的味道,但是在后期发展中逐渐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改变,第一次为民族文学,后两次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对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而言,乡土主义是其首要代表,它在早期的美国均有所体现,后来美国文学结构便朝着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方向发展。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智慧的结晶。英美文学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识英美文化提供了平台,英国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绽放异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文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之上,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较大。美国文学在初始发展阶段只是单纯地模仿外来民族文学,直到十九世纪,才摆脱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在上世纪初期,美国文学步入繁荣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导致美国文学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借助文学理论思索文学作品的活动,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为进一步创作发展奠定基础。英美文学评论按照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评论。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内容的分析和评论,来提升阅读者的鉴赏水平,进而较好地把握作品传达的信息是文学评论的根本目标。英美文学评论建立在作品分析之上,并更加透彻的分析和从更深层面评论文学作品,由于英美文学评论和普通的作品分析相比,较为深入透彻,因此,它区别于作品分析。文学分析注重作品自身的特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强调对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外部表现的评论。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发展载体差异的影响
语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也是名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民族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载体上也有所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所使用的语言均是作者进过深思熟虑得到的,文化差异在文学评论中的影响,主要表现英式语言与美式语言差异的影响。因此,以语言差异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独具代表性。英国文化历史博大精深,具有较长的发展史,且英语是语言正宗,具有优越的发展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它较好地传承了文化遗产,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许是因为此原因,大多数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格外小心的运用语言,也许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才会产生这种现象,他们害怕侮谩英国传统文化。因此,评论家在评论英国文学作品时,运用语言时循规蹈矩,缺少一种个性和创新。美式英语建立在英式英语之上,与英式英语相比,虽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但是美国是一个更加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均进行了更新,且美国民主革命相对成功,历史遗留不大,这点表现在文学评论中,便是美国文学家评论时相对张扬,看不到小心谨慎的痕迹,有时还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美国文学评论的创新与自身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语言是名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文学评论语言差异,我们能从更深层次挖掘文化差异对国内外文学评论的影响。
(二)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主要挣扎在传承和摆脱传统文化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典型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挣扎在复仇中,此时期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均具有此类特点。在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逐渐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逐渐向荒诞过渡,这是在传承和摆脱中挣扎的具体体现。进入二十世纪后,其文学评论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新思索和定位原有理论,此时期涌现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综合来说,伊格尔顿是英国文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评论家,截止到目前为止,仍发挥着较大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正在向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在文学评论中应进行系统性的审视和思索,进而构建满足时展的文学理论。对于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应注重对美国文学的探究,这是因为评论源自文学。美国属于殖民地,大陆文学、英国和印第安学均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其它文学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最主要还是自身。美国文学建立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上,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更新,然而美国文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独立个体,相应的文学评论也是如此。
(三)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特征,在具体的英国文学评论过程中,关于人本主义的观点相对保守,这主要是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身性质决定的。例如,莎士比亚在评论自身作品时,宣传人本主义的较多,这种主义处在发展金字塔顶端,旨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制约,真正实现自由、和平。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评论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发挥着代表性的作用,它在后续评论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人本主义评论观。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这种评论观开始受到质疑,有些甚至否定此种观点,这主要是因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剂,而相对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能发挥自身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而美国文学评论针对人本主义观点,具有激进性和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与英国相比,文化历史负担相对较重,且历史遗留问题不多,外加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文化氛围,为美国文学评论发展减轻了负担。因此,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大部分作家对人本主义抱有激进的态度,有些还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五.结语
篇5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使他们掌握语言的背景、内涵,从而恰当地运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活动。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基本传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如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让学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正确使用地道的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般来说,中西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 dragon(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权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却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 ,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教师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以上列举的中西文化差异因素,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按学生需要定期组织视听说活动。在视听说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听力口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开拓其国际视野。定期举办英文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还能提供给学生接触英美文化信息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开展一些有关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对比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文化障碍,排除母语对理解英语信息的干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电影电视节目等手段,在课堂上创造英美文化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电影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可以再现真实、丰富的语言学习情景,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对英语语言的透彻理解,对语言智能的开发有辅助作用,对语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找出中西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外国风景画,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邀请、交流活动。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请外教或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扮演”外国人,考虑到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学习旨在运用,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中西文化差异,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和内涵,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商务英语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背景知识 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李桂香 陈静 ,2006)。学习语言不可避免的要接触与之相关的文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而且对背景知识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以至于给我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障碍(李顺春,2002)。进入新时代,由于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和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既然英语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那么它对英语教学有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对英语初学者来说,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共有近4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的国家有20多个。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是用英语出版的;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的;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的;85%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此外英语还是世界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里常用的交际语言。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人接触并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二、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灌输语法,而是传递社会文化的知识(胡凤文,2003)。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
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在春分后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的游戏。万圣节前夕,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r treat”,而后拿了糖果和点心就走。愚人节,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实际上是爸爸妈妈送的。把这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介绍给学生,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三、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
要注意以下几点: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It’s a fine day,isn’t it ?”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向英美人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会被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
在商店购物,中国店员常会对顾客说“你要什么?”这句话对西方人来说是极不礼貌的,他们习惯说“Can I help you?” or “What can I do for you?”我能帮你吗?
在 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英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达到交际的目的(马茹,1998)。
四、了解英语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包含各种知识,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有时学生查了生词,弄清了语法结构,甚至译成汉语,也没有把原文的含义琢磨透。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某些特殊的词语成了学习语言的“拦路虎”(李兰兰,2001)。
结语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从社会获得的知识,语言是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习得的(George Yule,2000)。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素质和阅读理解能力,减少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胡凤文.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J].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41-150页.
[3]李桂香.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04期.
[4]李兰兰.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英语背景知识[J].研究规律,改进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2-358页.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英语听力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20-02
引言
听是人们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实践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手段。英国的语言学家LG Alexander 认为,“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 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这也恰恰证明了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几大技能中“听”是排在首位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年修订版)》也明确将听力理解部分的分值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至35%。可见英语听力技能在大学生英语技能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听力是弱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听是一种信息输入,它是通过听觉器官对所听材料进行解码,即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在听力的理解过程中,听者通常运用两种方式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由上而下”(top-down process)和“由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前者是指从文化背景知识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理解;后者是指运用语言因素对有声材料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听懂,理解的目的。因此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正如《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所讲的:
Language and culture evolved together and have been mutually dependent through their history.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exhibit the same kind of mutual independence.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revealed that language is related to cognition, and cognition in turn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setting.
显然,文化包括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流传下来,继承下去。很难想象一个人在不了解目标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情况下,能够学好这门外语并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决定的,听者对所听材料具有的背景知识越多,就越能正确理解信息。实验证明:凡是在听前被提供了背景知识的受试者都比没有接受背景知识提示的受试者取得更好的成绩,特别是在听的中后期阶段,受试者更多地运用背景知识来预测帮助理解。这一结果在听英语新闻如“VOA”和“BBC”的常速新闻时得到充分证明。对目标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有广泛了解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对目标语言进行准确推理,甚至在未完成听力材料的情况下也能预测听力内容,从而达到听懂理解的效果。在听力理解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懂了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单词,就是不懂其意思。原因在于学习者不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短语smell a cat(有危险),如果不理解美国的俚语俗语,即使每个单词都听懂了,还是不理解意思。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对听力的影响比纯粹的语言误解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听者对语声的依赖,增强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进而正确地理解听音材料。
二、在听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多是:生词讲解―听录音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老师的任务大多局限于放录音,对答案的机械操作。听力课气氛沉闷,学生无心听讲。而且这种机械化的教育常常使学生感到乏味,而且单一的材料输入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英语听力教学只注重了纠音,单词和重音等纯语言层次的能力,而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对学生听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导入的方法
1.结合单词导入文化。词语通常包括单个的词语和短语,其中短语包括习语和成语等,各种文化特征都能在该语言的词汇中体现出来,听力材料中的有些词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或内涵,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以帮助学生达到充分理解。以动物为例,在英美文化中,“dog”意味着忠诚,善良和可爱而在汉语文化里狗则多为趋炎附势,愚忠的象征。所以即使词语的理性概念相同,但文化色彩往往大相径庭。除了单个的词语,习语也是英语文化中的精髓。在讲解习语时,教师更应该讲透带有典故色彩的习语,讲清渊源,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结合话语导入文化。听力材料中会话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寒暄,告别等单一性的言语活动以及探亲、探友、打电话等复杂的语言交际活动,一段断断的会话可能包含语言的各个层面,所以教师在讲解时更要加以说明。培养学生在听录音时,自觉地结合话语养成学习英美文化的习惯,如关于隐私问题,在英美文化中如收入,年龄、体重、疾病、住址、婚姻问题等都是隐私问题,如果你向不熟悉的女性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这会被视做不礼貌,甚至是粗鲁没有教养。这也是为什么英美人在寒暄时多以天气等无关紧要的话题入手。从这也能看出英美文化中强调“自我”的个性。
3.结合背景注释导入文化。听力材料中往往有一些专题材料,涉及英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艺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一些好的英语听力教材中则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了详细的解释,在课上为学生讲解,这对于篇幅较长,听起来吃力的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材料,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听力材料。
4.泛听、泛读相结合导入文化。为了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收听英语广播,同时推荐一些如《英美国家概况》,《当代文化读物》等介绍英美文化的读物课本,让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广泛阅读获得语言知识,又可以深化对英美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5.电影、电视及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了解英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英美电影及电视节目。艺术作品是本民族文化历史观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英美文化,从而加深理解,同时还寓教于乐,另外在英美电影电视中有大量的习语俗语,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在现实的环境里理解并掌握。电脑网络则资源丰富,学生可以自主查找相关英美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听力课提高听力水平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否则本末倒置,不仅不能提高听力,还会模糊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实施文化导入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与学生学习的语言内容相适应,与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相适应。同时,还必须与学生日常交际涉及到的主要文化知识层面密切相关。遵循适应性原则,就不会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太过抽象、空洞、漫无边际和把握不定;同时,由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再使语言学习感到单调、乏味,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渐进性原则。所谓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过多过早地增加了太多的文化内容,使学生接受不了。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可妄想一口吃个胖子。要根据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接受能力的强弱、理解力等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个脚印地渐进式地向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就是有的放矢。文化内容范围十分广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应当选那些实用性强、与听力教学关系密切的内容。从文化流派上讲,应当选择主流文化。从人物、思想上讲,应该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从时代界限上讲,应当注重讲述当代文化的内容。对于外国文化,要有批判性地吸收。因此,我们应当有批判性地讲述和介绍,要选一些健康向上、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针对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上,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听力教学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教学中只有不断挖掘语言背后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只有掌握了英美人的逻辑思维,才能在听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我们才能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反应敏捷,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自信,自由地使用英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力,陈治安.语言・文化・外语教学[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戴炜乐,何兆熊,华钧.A Concise Course o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Revised Edition)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J].现代外语,1996,(2).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一切使得我国与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的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在学时不多的情况下.既传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2000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根据这一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教学。“现代语言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语寿学习者学会语言,理解认识了该语言的文化,那么就会具有文化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也理解英语文化。
一、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Sapir)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存,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化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理解一种文化。但是,由于中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要避免犯文化错误和消除交际障碍.就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中西文化在学生的意识中融合,尽量减少文化冲突,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对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拓展国际视野。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学习、使用外语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如果人们在交流时对有些词所折射的文化全然不知,忽视它们的差异,那么其交流一定会受到阻碍。在高职院校中,课堂就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渗透有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意识是指在文化的知识、理解、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t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f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1.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根据话题、场景、文化背景使用得体的英语,才能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社会文化。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文化是语言的支撑
学语言的本质应该是学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以文化为支撑的学习一个家的语言要以学习这个语言代表的文化为支撑。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就应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用英语进行思维,理解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英语作为最国际化的语言,其学习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跨越围界和跨越文化的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英美文化的学习,把英语学深学透。
3.两种文化的互动有利于跨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能让他们理解英美文化,更得体地运用英语与外围人交流。还有助于学生将本族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进行比较,重新审视母语文化。因此,在教学中鼓励两种文化互动.既要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吸收和借鉴英美文化的精华,也要输入和输出母语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实现跨文化教学。
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及学习状况可看出,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容乐观.文化意识较为淡薄。学生不能较好地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不够等。目前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与用脱节。其次教师认识的局限、教材内容的局限、考试制度的局限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多年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
(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的影响.并应对其表示理解。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如:对比法、融合法、实物讲授法、讨论法、文化专题讲座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词汇教学与语言运用相结合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人们都喜欢数字six和eight,而西方人喜欢的数字是seven。在他们眼里,seven是个幸运的数字,seven又被称为luckyseven.但是thi~een是英美人忌讳的数字。对某些单词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中西两种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含义。如ambitious-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aggressive-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0lddogwillnotlearn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二)听说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听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是所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基础。听、说是语言交际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特别是面对面的交际。因此在听说训练前,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社会文化、历史风俗方面的知识,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听力理解障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如有一段关于“Festivalsaroundtheworld”的听力材料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进行横向对比,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让学生领悟到即便是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也存在着相同的思想寄托与情感需求,而他们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的方式却义都带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要求学生认真听,大胆模仿外国人地道的语音和语调。而英语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英语素质,口语流利.语音语调准确.并且有丰富的英语知识,要善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听说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各种积极有效的听力策略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在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差异越大,在阅读时理解原文的障碍也越大。教师在阅读课时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师生可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周文化的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跨文化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建立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现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因此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内容,增强语言功底。英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布置不同程度的英文原版读物,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书籍杂志,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全方位地吸收跨国文化养分.积累异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外语的流利使用奠定基础。
(四)用英语思维来写作
文化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中围人的思维方式和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无论是词语内涵,还是句子结构、顺序,都有着很大差异。正如英国文学家斯威夫特(Swift)所说的:“把合适的词放在合适位置上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此,对单词中所出现的大量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从其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说明其异同,以便学生领会并能运用。避免汉式英语的最好办法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就要熟练运用大量的语法规则、句型及惯用法,用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多写多练习,敢于动笔,勤于表达,使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语言学习。
(五)多途径和多渠道地输入跨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毕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识要靠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学进行积累。学英语一定要读原著小说,看原版电影,听原版录音.唱原版歌曲。因此,从思想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使他们自主地去比较、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
篇9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脱离开文化背景而教学英语,那是行不通的。笔者通过介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然后通过调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到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渗透,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英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教师对英语教学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已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的学习就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了解另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正确地理解中西语言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年轻人对长辈都是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叔叔”、“阿姨”等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 "AuntMary"。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这其实不符合英语称谓的习惯。英语中”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不做称呼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而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主任”、“方校长”称为“Director Li" ,"Principal Fang" o
2、表达习惯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尽管内心是认同的并且是高兴的,但嘴上还是要说一些:“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等客套言辞。而西方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又如,对于送礼和接受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第一次去人家拜访,往往会两手都拿满了吃的,喝的,否则会被认为太小气了。而西方人去朋友家拜访通常只是一束花或一瓶红酒就行。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否则就是不礼貌。再如,中国人见面习‘惯说“吃了吗?”“去哪里呀?”这些招呼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明知故问或侵犯隐私的。讲英语的国家常用“Hi""Hello"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对方,
3,肢体语言
打招呼时除了言语问候,还包括肢体语言的问候。如旧本人的鞠躬、中国人的握手作揖,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竟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搂以及拥抱、亲吻孩子都是和亲近友好的表示,但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些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被认为是无礼的举止。又如,手势语言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
4、饮食习惯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的是刀叉。中国人早已把食物进化了,而西方人他们还在吃生肉,生菜。中国人主食是馒头,西方人主食是土豆。
5、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人、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得高分、考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练习,其结果是过分地依赖老师,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套用书本上的语句,自然无法适应实际交往的需要。
笔者曾对自己所交的九年级(1)班61名学生问过下面几个问题:
“你认为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英语成绩的提高重要吗?”回答很重要的只有5位同学,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一般,影响不大;“你自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了解程度如何?”回答时没有一个是非常了解的,比较了解的有3位同学,大部分都是了解很少;“你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况如何?”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要应对中考,压力大,没有时间去看那些他们认为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甚至很少看电视,因此缺少了解异国社会文化的机会。最后当问到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是为了得高分,考重点。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交际,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忽视这一点又怎么能真正地学好英语呢?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一)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1、课堂用语的使用要讲究技巧,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及领会其内涵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和引导者,不仅要尽量用,而且要用的得当,用的巧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英语在它特定背景中的丰富内涵。
2、挖掘新教材内容,渗透相关文化知识
英美文化渗透在新教材中的每个章节中,对新教材的内容有必要进行挖掘和延伸。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
3、游戏表演法
学习英语不应只是做练习,真正学会使用这种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多安排一些短剧表演和游戏,那也不失为学习使用英语的好方法。短剧表演和游戏不仅给学生带来笑声,让学生轻松学习,还创造了很多使用英语的好机会。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假设的和较真实的情景,又可以锻炼学生在特定语言背景中英语的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外的文化渗透
篇10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要了解外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圣经》,中世纪的文学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经故事,如《亚伯拉罕潘祭献子》搬照了亚伯拉罕祭献以撒的故事,《挪亚及其儿子们》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们主要演绎圣经故事,宣传教义,间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内容。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的主体材料都得自圣经,其中《失乐园》的题材主要取自伊甸园神话,《复乐园》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对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点就国外文学中的英美文学谈谈与《圣经》之间的联系。
一、英美文学与《圣经》的联系
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势,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学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着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习俗、语言等儿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着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K复乐园》以及《力士三孙》都直接取材于《圣经》。除《复乐园》以《新约》为基础外,《失乐园》和《力士三孙》都以《旧约》为基础。拜伦的诗剧也是根据《圣经》中该隐毅弟的故事写成,只是其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成名作《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为原型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亚哈一意孤行、刚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该小说的叙述者,唯一生还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经》人物伊希梅尔完全一样。另一美国着名诗人朗费罗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诗《人生颂》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这句原话,“上帝”的字眼也经常提到。
(二)英美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
英美文学是英美人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们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认知态度。英美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富有乐律性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语汇语言运用方法。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着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马乔里·伯恩斯教授曾评价说:“在这部小说中,伊甸园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过纯洁与和谐、诱惑与堕落的重现,使得这一令人喜爱的与世隔绝之境的意象得以体现。”
许多模仿伊甸园故事或参照天堂与炼狱而设计的情节在《呼啸山庄》中并存着。第六章中,当人们第一次透过艾米莉再现的窗户看到画眉田庄时,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安享舒适的世界,简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园。在田庄里寻求快乐的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即是这座“伊甸园”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顾第一章中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狱般的特征:“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一年到头的风暴天气;房屋尽头有几棵矮小的极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在正门的附近,上面雕刻着许多残破的怪兽。山庄里的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两个备受责骂、不被宠爱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们闯进画眉田庄这个圣地,打破阻碍,搅乱了这座“伊甸园”中的平静氛围。在这4个角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与复仇的纠纷之后,画眉田庄这座“伊甸园”又重归平静,由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这一对新生代的“亚当’与“夏娃”所掌管。
通过此书,艾米莉把一个多元的伊甸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危机四伏的伊甸园、失落的伊甸园以及重新构建的伊甸园。在此,她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粗暴的反叛者还是激烈的骚乱最终都将臣服于上帝的荣光。
另外,20世纪美国文学还常常借用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无辜的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结尾处老人肩背桅杆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显然,耶酥这一形象表明圣地亚哥像耶酥一样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将不惜千辛万苦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福克纳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与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难日星期五被杀害,借以说明,即使耶酥生在现世,仍然不能见容于世人,仍将遭到世人的杀害。还有,许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标题均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的着名战争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其标题就直接取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二、透视(圣经》剖析国外文学特点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和文学的隔膜,中国读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经典故。对圣经的盲视使读者付出很大的代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圣经对理解文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人到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拨开迷雾,进人到我们过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读者无从体验作者的用心,从而造成作品意义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阅读体验的缺失。其次,读者会对那些与圣经关系极为密切或隐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无法深人进去。再次,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误解或歪曲作品的意义,并影响对作家的评价。此外,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东西方文学史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对圣经和基督教的集体无知已经为欧美及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积累下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这些“成果”也已经成为许多读者的前理解,引导新的错误的偏颇的阅读。
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经中的语言,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都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时圣经阅读和宗教活动就是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到处渗透着圣经的因素,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是整个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种方式援引圣经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简·爱被舅妈送到劳涅德学校后,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却赢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叹道:“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罗切斯特深深相爱时,她说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时,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记》中埃及一夜之间家家被杀尽第一胎男婴的一片哀号。这些语句都恰当地表现出了简·爱的感受,而语句背后的圣经背景更强化了它们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