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营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看来营销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营销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规范的系统。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却又常常误读或者是曲解了营销,把促销、广告行为等同于营销,这就如同把报纸等同于媒体一样。这种误读的结果必然是景区缺乏整体性的营销意识,缺乏正确的营销视野,缺乏营销战略和计划,更谈不上对营销手段的有效性把握。我所接触过的部分景区负责人都很重视营销工作,严格来说真正对营销工作能全面、正确理解的却并不多见,营销视野模糊不清。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扶持发展专业旅游营销服务商。
篇2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渠道冲突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说明渠道冲突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向进行的,其中,内部因素也就是渠道成员内部相互间引发冲突的基本原因,如利益、权力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渠道所存在的外部宏观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外部宏观环境的重要一面,营销渠道也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渠道渠道冲突文化环境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
西方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和渠道行为两个领域,而渠道冲突是行为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对象,因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冲突。透过国外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界定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内,或者植根于超级组织体内部来进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着对渠道系统进行研究时,只重点研究组织和成员自身的行为,包括竞争、冲突、合作以及关系等,而忽视了宏观环境(如经济、文件、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等)。有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营销渠道理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实上,营销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运作,而这些外部环境又时时影响着营销渠道管理。这些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西方学者对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环境研究不多,这需要我国的研究人员自己来认真研究各环境因素。
1渠道冲突的内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员之间要进行合作,矛盾或冲突就难以避免,SternL.W.和EL-AnsaryA.就说过渠道合作与渠道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须认真研究渠道冲突。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W.Stern和Adel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传播误解,渠道成员不同的目标和有分歧的专门化功能,以及联合决策过程的失误;不同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感知、领导风格、销售付款条件和目标等。许伟波总结了企业渠道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客观成因、直接成因、环境成因和现实成因4个方面(见表1)。
2渠道冲突的环境因素研究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大量有关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环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营销渠道的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讲,环境由营销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组成。Rosenbloom将众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五类。他认为环境对所有渠道参与者和目标市场都产生影响,有渠道成员参与者(生产者和制造者、中间商、目标市场),也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服务机构),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经理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渠道参与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经提出关于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渠道冲突。
西方渠道研究者们针对环境的不同要素做过相应的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国内学者们也逐步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内企业的渠道环境的确十分复杂,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Boston咨询公司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中国的分销通道令人头痛。正是我国营销渠道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的渠道冲突提供了沃土。
环境的范畴很广,而每一大类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现将环境因素及其内涵归类如下(见表2)。
3文化环境对渠道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见,导致渠道冲突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文化环境也是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一项。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and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and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同于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倾向于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则有较大的区别;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容易沟通,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则较难沟通。一些渠道分析师如JaneenOlsen和KentL.Granzin等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渠道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赞成这一观点,也因此针对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进行跨国营销时面临的一些渠道问题。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费者购买习惯对国际营销者选择的和目标消费者想要的渠道结构的类型产生影响。有很多文章是从整体上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对渠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印度和热带非洲这六个地方的消费品销售渠道,发现其渠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颠和北美,Guirdham在西欧,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热带非洲,诸如此类对分销渠道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以上结论。
而在具体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价值和社会组织是影响渠道的关键因素。有些研究人员针对文化相关因素对渠道内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们选择了二十组加拿大生产厂商和他们在英国的分销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关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会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没有特别地纳入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文化距离是相同的。但他们也指出文化差距这一障碍可通过频繁地沟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来,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对70个美国出口商和他们在日本的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一种非抑制状态会减少这种美日渠道间的冲突,并用社会心理的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标准和价值。此外,KaleandMcIntyre(1991)提出了一个文化特征对渠道的影响评价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关系的人员来采用它。他们借用了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论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躲避和夫权主义,将其应用于国际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将影响渠道关系的建立、渠道关系建立后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渠道效率的评价。他们觉得在评价文化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时应选择一些基本的特征变量,然而,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烦琐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Denis总结了文化对分销决策的影响,他从习惯、价值观、社会组织、标准和个性特征五个维度对渠道的结构、成员关系和内部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ertRosenbloom结合美国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从人口年龄、种族结构变化、教育趋势、家庭或住户结构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渠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ternL.W.,EL-AnsaryA.,MarketingChannel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
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6thed.),Chicago:TheDrydenPress,1999
3Dubois,Bernard,“Cultureetmarketing,”RehercheetApplicationsenMarketing,1987
篇3
论文关键词:台州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增长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外贸易不仅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的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同国内消费和投资一起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优势经济论文,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对外贸易的烙印,对外贸易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其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发展重心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关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相关实证研究,其中刘方等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数据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张灿亭、江凌基于江苏省1885-2004年的相关数据证实了,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尤其进出口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即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对通过对广东省1987-200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对外贸易对广东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李伟等对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论文开题报告。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主要体现为对外贸易带来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看经济论文,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为了深刻的分析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区台州1994年—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揭示对外贸易对台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台州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的2.4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亿美元(表1),远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进出口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另外,从反映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的重要指标——外贸依存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在台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一情况在台州外贸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2)。
台州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台州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的贡献和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也说明台州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历史来看,外贸依存度提高的过程也往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过程经济论文,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则其外贸依存度也将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一定正相关关系,为了佐证这种相关关系,以及探讨对外贸易指标对区域经济或者GDP的增长有着怎样一种关系,本文通过计量方法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与相关性检验,来论证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与对外贸易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
表1 台州市199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170.0189
篇4
[关键词]严重自然灾害 顾客恢复策略 价格策略 景区降价
一、前言
“吃、住、行、游、购、娱”为旅游六要素,而在六要素中,呈现刚性需求的是“吃、住、行、游”四要素。“吃、住、行”这三要素已被前人研究,“游”即景区,为前人研究的空白。虽然景区门票优惠的做法频见于中国旅游报上,但是通过网络检索,将“景区促销、景区价格促销、景区降价”作为关键词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结果为零。而将“景区门票”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得到几篇关于景区门票定价的文献。此外,本文也将“price promo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price discounts”等英文关键词对Science Direct外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
二、以景区降价作为研究视角的依据
(1)国外学者对“吃、住、行”的研究
Alexander A. Sunday(1978)指出美国游客的出国旅游需求对机票价格敏感。更高/更低的机票价格产生了更少/更多的美国游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远的目的地国将接待更少的美国游客。Teresa Garin-Munoza等(2007)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入境游客对价格很敏感,经测算长短期的价格弹性各是0.76与1.65。为了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供应商必须对价格谨慎。
分析以上两篇文章:前人的研究视点集中在以总支出大为特征的入境旅游者,而在入境旅游者中,在总支出中比重大的机票又是研究点。以上两篇文章对本文的借鉴:总支出小的省内及邻省游客并没有研究,而在省内及邻省游客中,占总支出比重大的是景区门票。所以,本文的研究的是景区降价对省内及邻省游客的吸引力大小。
(2)对景区降价的国内外文献支撑
1.国外文献
H Anthea Rogers(1995)在其文中指出了两点。①由于旅游景点的垄断性、景区经营者之间害怕价格战的发生,价格一般保持刚性。但是如果在营销组合策略中使用非价格促销手段,价格促销就会采用。②景点门票费是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理应最优化,以鼓励在景区其他方面额外的支出。这为本文的研究视角——景区降价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2.国内文献
黄潇婷(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维持相对较低门票价格水平,旅游者会感到“物超所值”,并认为景区企业兼顾社会利益,对旅游企业的公众形象产生积极影响。贾真真等(2008)指出基于市场承受力的景区门票优化定价及其社会效益的实现应成为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依据。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得出景区降价在我国有其必要性。
(3)在严重自然灾害下,国内外学者对价格策略的研究
有文献已经指出在严重自然灾难后,游客恢复策略中的价格恢复策略效果不明显。原因是降价所带来的利得效应小于对自身安全担忧所带来的利失效应。Rittichainuwat等(2006)研究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泰国政府针对入境游客推出的降价包价旅游,而大多数游客对泰国推出的降价包价游保持中立的态度。原因是旅行社的低价包价游不能抵消游客对自身安全的担忧,风险或是安全忧虑会改变理性决策者的决策。但是这篇文章的调查只是针对泰国的入境游客,对于同一个灾难,入境游客感知是高风险的,但对低风险感知的省内及邻省游客没有研究。在政府编制的《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指导意见》中建议:为了恢复市场与游客对风景区的旅游信心,可以针对本地和附近省份未受灾或受灾很小的城市居民,开放一日游或2日游。这与我们本地、省内及邻省游客的样本不谋而合。
综合上述两篇文章,本文的研究是景区何种价格折扣带来的利得能抵消省内及邻省潜在游客对自身风险的担忧。
三、价格促销作为严重自然灾害背景下顾客赢回策略引入研究的依据
Jen-Hung Huanga等(2002)在研究1999年9.21台湾地震旅游恢复问题时,台湾旅游业恢复初期采取大大减少整体价格的方法,以吸引游客到台湾;对日本和香港等主要客源地市场游客提供折扣机票。Rittichainuwat等(2006)在研究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旅游恢复问题时,指出泰国政府推出了针对入境游客的降价包价旅游来恢复入境客源。从这两篇文献可以看出,价格促销是常用的恢复营销策略之一。
四、景区降价中选择知名景区降价的依据
通过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将知名景区作为降价对象的依据归纳为以下两点:①Blattberg etal(1995)及 Bronnenberg等(1996)指出国际性品牌的价格促销有更高的瞬时吸引力 ②知名景区开放时间已久,国家及省物价局对其门票有一定规定,降价能对消费者形成纵向的直观比较。韩睿(2008)指出比较价格广告是一种有效的降价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潇婷.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贾真真,吴小根,李亚洲.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8-05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旅游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直接关系到研究范围,是研究旅游网络营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围绕着旅游网络营销涵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五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涵义作出的解释。在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没有检索到书名为“旅游网络营销”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不同版本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学》书籍,检索到两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杨敏,2006),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赵西萍,2002);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刘成,2004);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张玉明,2005)。
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本研究以广义定义为研究对象。
2.旅游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网络营销”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Net marketing等。尽管可以笼统翻译为网络营销,但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Online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联机网络的网上营销;Web Marketing强调通过互联网上的Web页面开展营销,也称网站营销,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一般使用的网络营销方式;E-marketing中E表示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指利用电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所开展的营销;Net marketing中net所指的范围很广,以上所有的概念都可包括在内。
笔者通过省略网站,分别以tourism cyber marketing、tourism Internet marketing、tourism online marketing、tourism web marketing、tourism e-marketing、tourism net marketing作为关键词,对2000年后旅游网络营销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8篇。(见表1)
通过研读分析相关论文,可以看出,国外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90年代主要是基于网络被广泛应用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研究。2000年后,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针对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如Youcheng Wang(2002)等学者对虚拟旅游社区进行界定,从营销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业中虚拟社区的功能;Youcheng Wang等学者还在2004年提出了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应该是旅游业的中心模式的观点,指出成功地运作一个在线旅游社区依赖于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贡献。Yu-Shan Lin(2006)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网络博客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旅游营销。Stephen W.Litvina(2007)等学者分析了在线人际关系、电子口碑对旅游业和酒店业成本效益的影响,提出应将电子口碑作为旅游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此外,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侧重影响旅游网络营销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如Dae-Young Kima(2007)等学者通过对1 334个合格受访者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对旅游网站功能和内容的偏好及不同的搜索行为,总结了这种差异对旅游网站提供差异性信息的影响。Bill Doolin(2002)等学者利用互联网商务的扩展模型对新西兰地区旅游网站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尝试使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衡量相对成熟的旅游网站,指出了Web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是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Pedro Raventos(2006)在分析哥斯达黎加旅游局互联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Gyehee Lee(2007)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50个州的官方旅游网站,指出网站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方式。Soojin Choia(2007)等学者通过对澳门各类提供旅游信息的网站(官方、企业、旅行社、旅游期刊、旅游博客等)的调查分析,指出针对不同沟通目标和不同受众,应提供不同的网络信息,树立多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此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学者针对旅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进行研究。如C.-S.Wan(2002)利用用户界面、各种信息和网上订房三个指标,对台湾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网站进行评估,指出互联网在台湾旅游业中主要用于广告,而不是营销,建议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等企业应与信息产业密切合作。Meltem Ozturan(2004)等学者针对现阶段互联网在土耳其各旅行社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土耳其各旅行社的营销模式仍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互联网营销只是辅助作用,原因是它们的网站都是不具备互动功能的网站,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强调了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如Tonderai Maswera(2007)等学者通过对南非、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西方游客的调查,对非洲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非洲国家利用网站开展网络营销的潜力巨大。Rainer Haas(2002)通过对从事网上旅游业营销的ACM网站的个案分析,总结了欧洲网络营销的困难;一些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宏观策略进行了研究,如Anne-Mette Hjalager(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四个阶段,强调了互联网在旅游业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总量分析可知,目前国外从事旅游网络营销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一般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功能开展旅游营销,另一侧重点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分析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数据多数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但目前成形的理论体系较少,研究尚处于较浅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旅游组织如何实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上,研究比较薄弱。
2.2 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笔者于2007年6月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旅游网络营销”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58篇中文相关文献。从这次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2001年前后曾出现过一个高峰。2002年、2003年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04年开始出现反弹,2006年是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见表2)
从国内的文献检索可知,最早涉及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是在1998年,赵啸峰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其后张青年、杨云(1999)等回顾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姚进(2000)在对2000年前后旅游产品网上营销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加速发展和完善中国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的战略构想。当时我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宏观策略研究、区域策略研究、企业策略研究等方向。(见表3)
2.2.1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是起步较早的一个领域,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
银淑华(2001)提出网络对旅游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建议。杨絮飞(2001)在分析旅游网络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彭环宇(2001)在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中提出了三个新的理论:营销漏斗效应、短边效应、四种网络营销战略,该学者应用所阐述的新理论分析了携程旅行网的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黄浩(2002)在阐述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前景进行分析。李祝舜(2002)论证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目前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技术限制、安全隐患、信用机制等问题。
蔡国章(2004)分析了“鼠标+水泥”模式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战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应对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战术进行思考。黄红莉(2004)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基础上,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战略新三角模型,推导出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以来虽然有些学者已开始从事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但成果不多,研究理论的体系远未成熟。
2.2.2 宏观策略。
2001年曾有一些学者从事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银淑华(2001)论述了网络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并针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赵云昌(2001)在分析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此后关于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杨永芳(2005)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对策;高秀英(2006)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挑战和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提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杨敏、杨朝丽(2006)以昆明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旅游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和改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张伟(2006)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周大庆(2005)、王桂英、董春晓(2006)和易兵、陈国生(2007)等学者均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上,具体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2.3 区域策略。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很多研究者结合本地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本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龙雨萍(2004)探讨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刘成(2004)对新疆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建兵、张薇(2006)分析四川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不足,对四川旅游网络营销提出建议;童索凡(2006)在分析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曹玉枝(2006)对广西旅游业网络营销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论述了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具体策略。如马春梅(2004)对河北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用网络营销来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观点;冯琼兰(2005)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组建广西国际旅游网站并强化网站组织间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广西特色旅游等策略来实现广西旅游业的跨越式新发展;王军(2006)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应是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理应在研究中有所反映,但目前这些后续性研究仍很少。
2.2.4 目的地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充分整合各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及资金优势,借助电子网络手段,以树立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系统。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朱琨(2003)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旅游地网络营销系统划分为“背景分析”,“决策行动”,“动态监测”和“支持管理”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理论层次较高。高静(2004)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进行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启发。程立为(2005)结合营销理论以及国外构建先例,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目的入手,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原则、构成要素,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的可行性,最后用大连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案例加以实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的学者不多,这是目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较弱的领域,在这方面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2.2.5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黄松山(2001)、李艳(2001)等学者对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此后郑凌燕(2005)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应梦漪(2005)提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涵义,指出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相比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朱镇(2003)在总结旅游企业树立网络品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具体又可细分为酒店(饭店)业、旅行社、景区(景点)三个方面。
酒店(饭店)业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陈晓文(2005)通过对国外饭店的预订系统GDS的分析,提出借鉴国外,建立中国的GDS系统;张立俭、孙英杰(2005)通过网络调查,将酒店、饭店网站分为类、咨询类、实体类、门户类四类,总结出九个特征,六项功能;潘乐(2004)从互联网对饭店营销的影响着手,探讨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石长波、杜喜彬(2001)指出网络营销对酒店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与营销模式,中国酒店业应让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酒店营销服务;李丽君、王素珍(2002)对我国酒店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朱烨瑛(2006)提出网络化营销是我国酒店营销的策略之一。
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杨文红(2004)借鉴多学科、多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对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进行阐述,指出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旅行社应该如何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经营体系,成为新型的网络化旅行社;詹兆宗(2005)提出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观点,探讨旅行社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几种主要策略;陈晓文(2005)分析了中国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网络营销对策;刘河伟(2001)论述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外联业务中的运用。
景区(景点)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朱龙(2004)强调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孔旭红、王瑞志(2004)指出景点网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要善于查找自身网站的缺陷,完善自身建设;刘莹皓(2007)分析景区网络营销平台的特点,指出围绕该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营销。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亟须突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且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当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应用较少,案例研究的比例不高。
参考文献:
[1]Soojin Choia,Xinran Y.Lehtoa,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Dae-Young Kima,Xinran Y.Lehtob,Alastair M.Morrisonc.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3]Gyehee Lee,Liping A.Cai,Joseph T.O'Leary.WWW.Branding.States.US: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7.
[4]Anne-Mette Hjalager.Stag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
[5]Tonderai Maswera,Ray Dawson,Janet Edwards.E-commerce adop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 Kenya, Zimbabwe and Uganda.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7.
[6]Stephen W.Litvina,Ronald E.Goldsmithb,Bing Pana.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Management,2007.
[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8]Pedro Raventos.The internet strategy of the Costa Rican Tourism Board.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9]Youcheng Wang,Daniel R.Fesenmaierb.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0]Meltem Ozturan,Sevgin Akis,Roney.Internet use among travel agencies in Turkey: an exploratory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1]Rainer Haas.The Austrian Country Market: a European case study on marketing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cyber mal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
[12]C.-S.Wan.The web sit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and tour wholesalers in Taiwan.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3]Bill Doolin,Lois Burgess,Joan Cooper.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Web for tourism marketing:a case study from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4]Youcheng Wang,Quaehee Yu,Daniel R.Fesenmaier.Defining the virtual touris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5]Richard george. Marketing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 Africa. 2001.
[16]Danielj.Connolly,MichaelD.Olsen,and Richard G.Moore .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hannel,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August 1998.
[17]刘莹皓.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新阵地[N].中国旅游报,2007-5-16.
[18]易兵,陈国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9]张伟.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20]王桂英,董春晓.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王军.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曹玉枝.网络营销:发展广西旅游营销新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杨敏,杨朝丽.旅游网络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6,(6).
[24]高秀英.网络环境下的旅游信息与旅游营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6,(5).
[26]朱烨瑛.新经济时代我国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5).
[27]唐建兵,张薇.四川省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8]周大庆.关于当前旅游网络营销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9]陈晓文.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
[30]陈晓文.我国旅行社的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
[31]杨永芳.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2]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3]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005,(7).
[34]张立俭,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5]郑凌燕.网络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的新策略[J].商务营销•市场周刊,2005,(6 ).
[36]冯琼兰.对广西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5).
[37]詹兆宗.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38]孔旭红,王瑞志.浅议我国旅游景点网站的建设[J].商业研究,2004,(20).
[39]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2).
[40]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41]黄红莉.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
[42]蔡国章.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云南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3]杨文红,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4]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营销企划,2004,(6).
[45]刘成.新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6]朱龙.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探微[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4).
[47]潘乐.信息时代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8]龙雨萍.打造网络时代的重庆旅游营销系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
[49]朱镇.旅游企业需要树立网络品牌意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50]朱琨.旅游地网络营销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
[51]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12).
[52]黄浩.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武汉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5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4]银淑华.关于我国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管理,2002,(1).
[55]李丽君,王素珍.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6]银淑华.论旅游网络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7]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刘河伟.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9]李艳.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01,(6).
[60]黄松山.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九大策略[J].中国旅游报,2001,(3):23.
[61]杨絮飞.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J].商业研究,2001,(3).
[62]石长波,杜喜彬.论中国酒店业网络营销[J].商业研究,2001,(3).
[63]赵云昌.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1).
[64]姚进.我国旅游信息网上化与网络营销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5]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0,(1).
[66]赵啸峰.Internet的应用与旅游营销[J].旅游学刊,1998,(4).
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 复合型人才 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高校。从目前国内旅游教育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教育逐渐成熟,而景区管理专业教育还未真正开展。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开设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院系数量不多,景区人才的质量就更无从谈起。据调查,只有少数职业院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有景区管理专业,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桂林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设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的高校。除此以外,大多数旅游院系只将“景区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看待。专业设置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旅游院系学生就业意识的偏差,认为景区不存在什么管理,不需要专业的人才,故而选择去景区就业的比例很小。
四、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1.在本科层面设置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目前高校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多种特质的景区专业人才的。而专科教育只能培养出具有某一方面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在本科阶段着手。各旅游院系应创造条件加快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设置,使其成为重要的本科专业。对于一些条件还不成熟的旅游院校,至少应将景区管理模块从其他方向中独立出来,获得与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等模块并级的地位。旅游景区专业地位的提升意义深远,可解决景区领域人才的空档问题,减少旅游专业人才的浪费,促进景区及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旅游景区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须以把握景区未来发展趋势、突出景区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特色、并重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等为原则。围绕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以下课程:一是概念能力,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与审美、旅游公共关系、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与信息化等。二是技术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包括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旅游设计与制图、旅游营销与策划、计算机基础、旅游电子商务、导游业务、英语听说写、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三是人际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包括交流与沟通学、旅游公关礼仪等。四是国际化视野,包括世界旅游业概况、客源国概况等。
3.采取多样化的人才教育手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及就业指导教育,使其真正理解旅游景区人才的重要性和市场广阔性。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采取理论结合实践、同时开展一些能力竞赛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理论教学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外,还可以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圳华侨城与暨南大学旅游学院的成功结合堪为典范,其它地方也有一些类似的尝试。通过校企合作,景区员工可与专业学生交换培养场所,以弥补各自在理论、实践上的不足。景区管理者可与专业教师互通有无,教师可以到景区去挂职锻炼,或参与景区经营管理科研课题,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景区管理者也可以到高校去进行经营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或作为兼职教师到课堂为学生做一些实证讲座。学校与景区方面还可以考虑开拓一种高效、互利的订单培养模式,为景区复合型人才做好储备工作。除了课堂理论及实验试或景区实践教学环节以外,课外还必须定期举办一些赛事来辅助提升专业人才的多种能力,如辩论赛、讲演比赛、服务大赛、礼仪大赛、创新大赛、设计大赛、策划大赛、导游大赛等。目前已有一些旅游院系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效果显著。
4.推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人员不仅大多数没有旅游专业背景,而且学历普遍偏低,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极小,对于景区的管理运营往往力不从心,应尽快实行景区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如景区职业经理人、经营师、管理师、营销师、策划师、企业培训师等。景区职业资格证及相关培训制度的实行,将使景区管理人员的层次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对景区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淘汰制,尽快提高我国景区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志华,吴迪.景校合作下对旅游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1,9
[2]朱海滔.旅游人才队伍面临三大困境[J].中国人才,2011,5
[3]余子萍.旅游景区职业经理人管理能力的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篇7
【论文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新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个听众(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企业利用更新微博向网友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随着微博的传播效益逐步显现,微博已经成为推广旅游的利器。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重视微博营销的作用,通过应用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营销平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微博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融合
当前,信息化浪潮仍是主要的技术革新因素之一,互联网的生活化、产业化应用将持续推动整体经济的变革,中国在线旅游的发展面临着深阔的蓝海。旅游业作为网络营销的主要产业板块之一,微博营销发展迅速。微博与旅游目的地营销有以下契合点:
1.受众基础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2010年底增长了296.0%,增长率居互联网应用之首。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8.7%。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38.5%。新浪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其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微博8600万条。微博用户基数庞大,增长率高,保证了微博营销足够大的覆盖面,增加了与目标受众接触的可能性。
艾瑞咨询的《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现状及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用户各年龄段中比例最高的为19-24岁,占29.9%,其次为25-30岁,占21.2%。微博用户半数以上是19-30岁的中青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旅游频率较高,如果他们在微博中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留有较深印象,会增加他们到该地旅游的几率。同时,如果这些人习惯了从微博获取旅游信息,即使他们现在的消费能力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利润。
根据易观国际对2011年8月主要微博网站UV地区分布的研究,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是微博的主要用户群。微博用户集中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一方面保证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另一方面,又与当前主要旅游客源地相重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微博营销的效果。
2.体验共性
旅游需要的体验传播,而体验传播离不开网络这个环境。网民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等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上传各种信息。通过标签、分类等方式创造虚拟社群环境,使具有相同个人兴趣喜好或者共同体验的群体建立起某种经常性的联系。
微博用户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注某旅游机构、企业或旅游者,通过微博内容、评论转发、活动互动等方式获得旅游信息;另一种是加入旅游相关的微群,微群内的成员共享旅游体验,相互传递信息。
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前习惯于上网查看相关评论,在微博互动中获取旅游行为和旅游体验、心理偏好、观光度假决策、分销渠道选择、目的地选择等更加“真实”的旅游信息,影响旅游者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倾向。旅游是一种体验过程,旅游产品的购买是一种体验的购买。微博与旅游的体验共性为它们的融合铺平了道路。
3.信息需求
微博形式精简,操作便捷,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特别适合在移动客户端浏览和,与旅游“在路上”的状态不谋而合。此外,微博信息生成群体庞大、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最新动态,时效性强,抢鲜度高,能够满足旅游者对目的地信息的需求。
二、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的优势
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网络营销方式,得到了旅游目的地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其树立品牌形象与推进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的优势显而易见。
1.参与互动性强
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和任何其他用户接触交流。传者在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人所的信息。微博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通过一对多的互动,实现几何式的传播效果。
旅游目的地通过微博旅游产品信息或旅游行程中的所见所闻,传播给受众。这时,直接接触到的受众又作为传播者,形成一个信息树,与周边的受众发生联系,把信息传播得更远。通过这种扩散机制,信息扩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沿途风景,旅行社、导游、旅游景区、酒店的服务,也成为了消息的传播者。旅游者在微博参与过程中传播旅游目的地信息,在粉丝互动中体现微博营销的价值。参与和互动的高强度性是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的鲜明特性。
2.效果实时反馈
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以网络为载体,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传播旅游目的地信息,达到潜移默化诉求的营销效果。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可以随时获知对微博营销的反应状况并且对这种反应做出深入分析,而受众也能够迅捷、方便地反馈意见,大大提高了反馈的可信度。此外,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即时更新微博,实现实时通信。因此,微博营销的效果明显,能够得到实时反馈。
3.营销精准度高
对受众来说,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接收信息或即时反馈信息,这样不但保证了选择信息和信息的自由,而且大大提高了微博营销的有效性。目前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实现了实名认证,这种基于信任链的传播,减少了大量没有意义的垃圾信息的传播,这种形式可以使用户既能成为信息的者,又能接受到较为有效的信息,还可参与互动沟通,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黏度。另一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来说,可以主动寻找和关注目标用户群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帮助企业提高粉丝活跃度和转化率,实现精准营销。
4.营销成本较低
首先,通过微博营销,旅游目的地减少了对收费昂贵的相关媒体(如电视)的依赖,从而为游客降低了成本。其次,微博的自媒体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最后,旅游目的地开通官方微博越过了中间商,开创了直接对客营销的时代,解决了旅游目的地在超细分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高成本困境,可以为游客削减成本,增加价值,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有着以小搏大的特征,用较低的成本,实现迅速的传播,这对提高旅游营销的整体性价比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三、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策略
微博营销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旅游目的地要重视微博营销。旅游目的地微博营销要想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应用,还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提高。
1.强化服务功能
微博营销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主动传播。在营销信息时,只有取得用户的信任,用户才可能转发、评论,才能产生较大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
作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平台之一,微博不应仅仅是提供旅游信息的平台,还应成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微博的使用给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个与游客直接沟通的平台,能够使对方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使其愿意与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建立友好的关系。可以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人性化的回复,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通过提供贴心的人性化服务,为受众解决切实的需求,让受众感受到人文关怀,逐渐地让受众将官方微博当作一个可信任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营销工具,赢得受众较高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营销结果。
2.突出专业精品
由于微博里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如果的信息没有被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其次,一条微博文章只有140字,微博的传播承载力有限。因此,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应成为对游客有用的专业工具,而非为了短时间的汇集人气而偏离旅游服务的正题。要做精品内容,要形成品牌效应。对于一些品牌景点,比如安徽的“一品黄山”、浙江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四川的“童话世界九寨沟”等等本身就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名牌,在介绍时,要突出品牌信息,在第一时间吸引眼球。
篇8
一、“生态感知力”的界定
“生态感知”就是生态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这种感知成为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生态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决策因素群的生态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本文研究的“生态感知力”是指影响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战略的各种决策因素具有周围生态参数的采集、语义表达、语义查询解析和语义推理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2014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江宁区黄龙岘村和大塘金村分别被授牌本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奖”和“中国美丽田园奖”,充分展示江宁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和整体实力。据官方统计,全区13个旅游“金花村”吸引游客86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75亿元,近3年就有5个村获评“国家级”奖项。目前,南京江宁区的都市休闲农业推进会造就了以“农家乐”为乡村游主题的“五朵金花”,即“世凹桃园”“石塘人家”“汤山七坊”“朱门农家”和“东山香樟园”。“五朵金花”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世凹桃源”和“汤山七坊”已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研读文献发现,研究乡村旅游产品的文章多数围绕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价值评估,而从生态感知力视角探索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战略的文章甚少。生态感知力和生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指标统计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另外,营销战略是在完善统计数据概念体系和多指标方法融入基础上通过生态感知力和行为模式的表达特征来设定的。调研以“五朵金花”为研究样本,以当地的境内外游客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设定本调查中研究对象与样本抽样误差为5%,信赖标准为95%,给出公式计算初步样本量:
G初步样本量=A2可靠度标准差数・B特征变异度・(1-B)/C2允许误差(公式1)
K最终样本量=G/(1+G/F研究对象总量)(公式2)
其中,95%A=1.96,B=0.5,C=5%,得出G=384.16。提取南京江宁区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份月平均游客量为研究对象总量,经“江宁统计信息网”和《南京市江宁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江宁区内目前有15家五星酒店、19家四星酒店和27家三星酒店,海内外游客月均入住星级酒店的人数为F=150万人次,代入公式得G初步样本量=384.16,K最终样本量=384.06。此外,设定问卷调查的弃答、拒答率和客观因素导致的统计误差为10%,则Z最小样本量=K最终样本量・(1+10%)=422(份)。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生态感知力的分析需要通过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显性表达,调研通过针对乡村旅游者对生态意识相关问题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模式设计调查问卷,并从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力、态度倾向和行为模式分析乡村旅游者的生态感知力和意识特征。问卷整体由游客属性特征、乡村旅游环境生态理念感知度、生态环境态度感知度、生态环境评价感知度及生态环境行为模式感知度组成,同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满意、4-满意、5-很满意)对观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调研结合定点调查法和现场随机抽样法、并通过现场观察与访谈形式对问卷进行7天的调查,调查对象具有针对性,并避免人群组合重复发放现象。本次调研共发450份问卷,回收428份,问卷有效率为95.11%,满足统计可行要求。
四、数据分析方法
论文运用SPSS19.0和Excel2007对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的构成属性特征;信度分析是对各项同层面指标间的一致性及数据信度检验的分析;因子分析是对多变量或因子间相互关系的分析,通过衡量变量因子间重要程度总结出主次要素;t-test用于休闲旅游者分组差异检验分析;单因子变异分析因子差异的来源。首先,依据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乡村旅游者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统计分析表可以得出,年龄段在18~24的乡村旅游者比例为28.50%,单身和在校学生的出游比例分别为38.08%和24.07%,省会城市乡村旅游者比例为29.67%,年均休闲旅游支出小于0.3w的出游比例为50.00%,该组数据说明统计结果与日常旅游基本模式吻合。
在乡村旅游者的环境生态理念感知度方面,据统计的428份有效样本选项中以“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不只是属于南京江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范畴(3.67)”“农业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游憩资源是不可被无限利用的(3.62)”“社区乡村旅游资源节约利用并关注生态环境动态信息(3.53)”的感知力最强,说明大部分乡村旅游者在“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必要性”和“乡村游憩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外部效应”这两方面持认同感。
在生态旅游环境态度感知度方面,“社区村民为了生活质量,注重生活方式与农村自然环境演变规律的统一和谐(3.93)”“当乡村游憩空间的生态自然遭侵害时会发生系列可持续后果(3.73)”“开展乡村旅游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保护(3.52)”感知度较高,而“乡村农业景区具备自我修复功能,游客任意行为均不从本质上改变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和“环保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景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非感知度分别为1.61和1.54,表示多数乡村旅游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态度是明晰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应以生态环保的意识态度感知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兼容关系,且明确“生态不经济”和“经济不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感知度方面,67.64%的乡村旅游者认为农业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设施利用程度的责任主体应为政府机关(15.09%)、乡村旅游者(14.68%)和当地居民(5.12%)三方主体。另外,80.23%的乡村游客认为应提前对游客进行生态环保教育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从“乡村旅游导致农业景区生态环境失衡感知度(2.06)”角度说明旅游者对现有乡村游憩空间生态环境的失衡程度仍在其可承受范围内,“生态不经济”现象尚未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选择决策。
在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行为模式感知度方面,“农业景区依照环保原则和制度规范开展游憩活动(3.79)”“积极参与日常生态环保型乡村旅游组织并鼓励生态宣传活动(3.65)”“主动参与义务型旅游生态环境知识宣讲活动,注重其与乡村生态宣讲活动的联合开展(3.87)”的感知度较高,而乡村旅游者感知度分别为3.23和2.88的“乡村旅游者环保素养和生态循环理念的缺乏是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的主要因素”和“农业景区管理和营销工作不完善是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引致农业景区环境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良好且规模较大的农业景区内破坏点环境是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非感知度1.71)”说明多数乡村游客具备较好的个人素养并能及时规范旅游文明行为。
五、统计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
此调研利用整体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和F检验分析同等级选项下各子选项间的一致性,即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乡村旅游者的环境生态理念感知度、生态型旅游环境态度感知度、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感知度和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行为模式感知度的整体信度系数,若整体信度系数大于除去任意子选项后计算的信度系数则表示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是具有信度的。首先,统计得出乡村旅游者的环境生态理念感知度项的整体信度系数和标准化信度系数分别为0.721和0.738,若除去任意子项目做信度校验和Hotelling’s T-square检验,得出T1~T5信度系数均小于0.721,且乡村旅游空间绿色动植物属性感知力(T1)和乡村旅游空间关于乡村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耦合程度的感知力(T3)相关系数可达0.619,量表得真分数能力为72.1%,且具有一定信度。其次,生态旅游环境态度感知水平项的整体信度系数和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683和0.691,A2和A5外的其他子项系数均小于0.683,且A4和A1相关系数达0.584,量表得真分数能力为68.3%且具有一定信度。再次,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感知度项的整体信度系数和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632和0.636,除了R5子项的其他子项信度均小于0.632,且具备信度要求,同时量表的选择相中认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及农业景区开发速度、行政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和环保意识仍处模糊状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6.2%、20.2%和27.2%,其表示需要加强乡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另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行为模式感知度项的整体信度系数和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664和0.662,且平日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型乡村旅游活动组织并鼓励生态宣传活动子项(B4-28)和平日愿意参与生态环保知识宣讲并注重联合社区、旅行社进行生态型旅游服务子项(B4-29)间相关系数为0.761,符合量表一般信度要求。
另一方面,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者的环境生态理念感知度项的部分数据进行Varimax正交旋转和Regression回归因子分析,选择KMO and Bartlett’s test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检验,利用KMO值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其值越接近1则变量的因子分析效果越明显。而该调研量表的KMO值为0.736,表示本项因子分析结果合理可行。T1~T5子项变量中T3和T4的Communality共同度较大且分别为0.678和0.781(方差解释量为67.8%和78.1%),因子内含量和重要程度较高;A项KMO值为0.742且A7和A9共同度达0.762和0.739(方差解释量为76.2%和73.9%);R项因采用评价量表而不采用因子分析,而B项KMO值为0.787,B4-25项和B4-26项的共同度达0.872和0.827。
乡村旅游者群体属性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各种调查子项感知表达上,选取乡村游憩空间农业旅游资源感知能力子项做数据统计,得出:感知能力依照职业属性排序,体现教育程度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感知力成正比;从家庭结构排序则有孩家庭大于夫妇家庭和单身家庭;从居住地域类型和年均家庭收入看,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感知力大于县级市和乡镇;从年均休闲旅游支出上表明对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感知度高低和支出大小成正比,游客在游憩时也增进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认知和行为规范。
根据在A项中选取A7和A9子项做数据,得出:城市群体、高等教育群体、有孩家庭和较高年收入家庭对乡村旅游空间环境保护的感知力较高,而在社区参与管理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感知力方面,科研人员、在校学生、有孩家庭和年高收入家庭的感知力较高。在R项中,67.48%的调查者认为行政机构(15.57%)、乡村旅游者(15.23%)和当地居民(6.98%)三方共同负责游憩空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保设施的利用;而针对旅游者感知生态环境较以往质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及农业景区开发速度因素占26.2%、行政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因素占20.2%和环保意识仍处模糊状态因素占27.2%,营销战略角度上讲,生态农业景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环境宣传标识体系、导服生态理念灌入方式、游客生态理念教育和义务生态环境保护宣讲等均能被95.73%调查者所接受。在B项中,为保护生态旅游环境,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循环联动式发展,游憩空间内采取生态便捷式交通工具及垃圾循环处理系统等绿色环保措施,其行为感知度与高学历者、中青年旅游者和高年均旅游开销群体紧密相关。
篇9
关键词:旅游文学 旅游景观 市场营销 广告传播
一、前言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我国具有的地域特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资源不计其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生活的必要部分。
如今,我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发旅游资源,例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家乡高密近期欲花巨资打造红高粱文化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游览,是文化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有力证据。然而,很多景观由于知名度不高,一直未能实现旅游价值也是旅游业的现实状况,本文将从旅游文学对旅游景观的广告传播的作用出发,探寻新时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二、旅游文学面面观
(一)旅游文学的定义
旅游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旅游文学与文学几乎是同时产生,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展示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为旅游文学定义开始,专家学者们对旅游文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目前,文学界比较流行的概念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参与者为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对作为景观的客体的自然地理、人文进行的文学书写,或表达主体参与活动时生发的思想、情感的文学。
(二)旅游文学的特征
旅游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首要特征即为审美性。旅游活动是现代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具有审美性,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活动。旅游文学是主体通过审美活动生产出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作者对景观的描写和审美感受,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综合产物。[1]形象性是旅游文学的表现特征,旅游尽管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旅游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面对美好的景观主体有感而发,其中必定饱含了对客体深厚的情感,如:歌曲《红太阳照边疆》包含了对东北边疆地区的无限深情。而无情感性的旅游文学是失败的作品。丰富性也是旅游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参与主体的丰富性、客体对象的丰富性以及涉及知识内容的丰富性。
(三)旅游文学的分类
由于旅游文学的丰富性,对其作品进行分类采取的原则也具有多样性。依据文学体裁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文学进行下列分类:游记、旅游散文、旅游诗词、旅游歌赋、旅游小说、旅游骈文以及旅游影视文学,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游记。依据文学题材可以将旅游文学进行下列分类:传说故事类、散文类、楹联类以及题刻类,其中传说故事类占主要地位。此外,依据作品篇幅的长短、写作的文体、写作的地理范围等等进行不同的分类,这些分类交互进行,共同组成了旅游文学的大家庭。
(四)旅游文学的功能
首先,旅游文学具有认识功能。通过旅游文学中的描述,可以达到人类对自然、社会、自身的全方位的认识。其次,旅游文学具有教育功能。旅游文学中作者表达出的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从而促进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再次,旅游文学具有娱乐功能。旅游是人类在面对生活压力和生存困境时选择的一种调剂方式,在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工作面前,旅游文学可以满足那些不能时常出门旅游的现代人,达到休息和娱乐的目的。最后,旅游文学具有旅游的功能[2]。一方面在想象力的支撑下旅游文学可以取代实地旅游,另一方面旅游文学还具有引导作用,更好地为旅游事业服务。
三、旅游文学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一)旅游文学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旅游文学在旅游景观的发展中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第一,旅游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例如楹联类或题刻类的旅游文学,思想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上实现了情景交融,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第二,旅游文学在旅游景观中具有广告传播功能。旅游景观经过旅游文学的包装和渲染,在头脑中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更大的魅力。第三,旅游文学可以刺激旅游主体产生旅游动机。人们都有追求美感的欲望,在旅游文学作品中展现作者在面对景观的审美感受,读者也会产生去“身临其境,亲身体会”的旅游动机,从而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旅游事业带动了旅游文学的繁荣
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反作用于旅游文学。首先,在对旅游景观进行深度宣传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览,保障了旅游文学主体的丰富性。其次,旅游事业为旅游文学提供写作资源和灵感。旅游资源进行营销的过程也是游人进行审美感受的过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刺激着游客的神经,在美丽的风景下生发出书写大好河山的冲动[3]。最后,旅游景观的营销经常会伴随一些有奖征文等活动,既增加了游客对景观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旅游文学的发展。
四、旅游文学对旅游景观的广告传播作用
(一)提高旅游景观的知名度
文学作品内蕴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景观最好的宣传,它就像一张精致的景观名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知名度。例如,九江境内的滕王阁因杜甫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口县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庐山因苏轼的《题西林壁》而闻名,文人的旅游作品捧出来的旅游景观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增加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优秀的旅游文学具有审美性,文中不仅描绘了景观的自然状态,还饱含了作者完美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就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旅游文学的作用即在于此,通过文字的描述,将旅游景观的自然风貌和审美情趣展现在读者面前,极具魅力和吸引力。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景观的具体情况,就实现了旅游文学宣传广告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结合具体的活动策划,保证整个旅游过程集享受和娱乐于一体,实现旅游文学的最终目的[4]。
(三)有效催生被埋没的旅游景观
我国旅游事业目前存在一个发展上的瓶颈,即有些景观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但是却鲜有人前往,如:长白山地区的望天鹅地质奇观。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旅游文学催生著名景区是很好的营销策划。首先,利用旅游文化为景区量身制定旅游名片,迈出扬名的第一步。其次,在景区内建设品牌园林,组织特色旅游,打造文化精品旅游项目。最后,组织旅游征文活动,利用现代技术在国内外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招揽文化名人前来观赏并撰写美文,激发景观的文化活力。
(四)有效地为有争议旅游景观正名
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文学对旅游景观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旅游文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比较广,有些文学作品中对景观的描述缺乏客观性和确定性,旅游景观之间“争名”的事件时有发生。旅游界最著名的“争名”事件即香格里拉的归属,具体哪个地方是《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仍是悬案。当然这是极少数的现象,文学作品虽是虚构的,但是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具有可信度和真实性,旅游景观的命名不能浅尝辄止,旅游文学的丰富性告诉我们在旅游文学中寻求真知要下真功夫。
五、旅游文学在广告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广告中使用文学的语言
将旅游文学的语言合理地运用到旅游景观的宣传中,是实现旅游文学广告传播作用的有效途径。诗意的语言给旅游景观带来了诗化的美感,使整个景观更具人文性和审美性,符合旅游大众的审美需求。如,的《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将这首诗运用到南京市的旅游宣传中,在悲剧般的历史中体会这座古老城市,让游客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生命的价值[5]。
(二)旅游活动中的运用文学题材
组织游客参观或参加一些景区的活动,是旅游景观营销的一大策略。根据景区的历史和人文进行活动策划,融入文学题材,能够较好地体现景区的特色和文化的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发展旅游事业中运用了旅游文学的作用,“侗族大歌”、“刘三姐歌剧”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文学在旅游景观的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宣传和广告作用,一是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知名度,二是提高了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三是催生了被埋没的旅游景观,四是能够解决旅游业内的“争名”现象。旅游业是新兴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文学既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对旅游景观进行宣传的传播工具。明确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挖掘旅游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消除任意移植文化资源和文学资源开发的媚俗化现象,使旅游文化在更宽、更广的道路上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 王斌 汪小玲 旅游文学及其与旅游市场营销的互动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8,8(10):11-14
[2]王柳芳 孙伟 论文学作品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12-115
[3]陈钦莹 试论旅游文学对旅游景观的广告作用[J].现代商业,2012,285(20):287-288
篇10
[关键词]游客体验;模糊综合评价法:宜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58―04
1 研究背景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作为一种体验消费品,必须得到游客的认可。而游客的主观体验及其评价,作为市场信号的最终反馈,成为旅游产品影响与后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游客评价最初源于商业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1],在旅游学术研究由“资源导向”向“游客导向”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2]。游客在完成游览过程后,对游程中各方面的满意度,不仅会产生“月晕效应”而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还会通过经历描述和体验分享,影响客源地潜在消费群体的主观感知和旅游消费决策。
在强调第一手资料获取的重要性时,旅游者体验等方面的命题被认为更应受到当代我国旅游科学关注(杨新军,2005)[3]。在城市尺度的国际游客认知和游客评价分析中,空间学派的研究范式得到应用(黎洁,赵西萍,2000;白凯,2005)[4,5];而心理学视角下的风景区认知研究中,通常选取理想景区作为参照,进行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何钢等,2005)[6]:另外对特定旅游产品的游客评价实证分析中,强调了市场营销中“顾客本位”的理念(王宁,2005)[7]。基于游客主观体验的评价存在着难以定量分析的困难,以及简单整体评估(single global rating)与要素总合评分(summation score)的不一致性,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测度游客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最初多应用于旅游资源的评价(罗成德,1994;程道品,2000;王国霞等,2002;尤丽团,2004)[8―11]。目前国内游客评价的研究中,一般采取专家打分法来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董观志,杨凤影,2005)[12],但这与游客的心理认知通常不尽一致。
本文研究游客主观体验与评价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让游客自主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游客对景区的反馈。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选取长江中上游典型的旅游城市宜昌作为研究地点。采取问卷调查法,在2005年5月在宜昌市域选择14个旅游景点和2个旅店采用配额非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1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2.6%。调查样本总体情况见表1,样本以中青年为主,文化水平较高,中等收入者居多;省内、散客占 重要因子的影响力。游客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满意”的隶属度最大,b2=0.393,表示39.3%的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为满意;另有34.9%的游客表示“一般”;“很满意”的游客占到15.7%;在负面评价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4%和2.5%。
4 讨论与建议
4.1 游客对景区自身的资源禀赋较满意,而对旅游支撑保障和综合协调评价低
游客对各评价因子满意度的分项打分,可以反映景区现存的问题。各评价因子的满意度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将选择“很满意”到“很不满意”等5个评语等级的人数,分别乘以相应的赋分>①,再相加而得到。
19个评价因子中,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的是自然风光(综合得分为327)、民俗风情(261)等反映旅游自然资源禀赋要素,反映景区自身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在旅游支撑保障方面,便于操控的门票价格(265)和安全性(252)等因子评价也较高。
而旅游支撑系统中“软环节”的评价较低,如景点配套建设(26)、解说与教育(36)、餐饮服务(61)等,而这些后备服务设施对旅游城市整体形象至关重要。在旅游综合开发和景区之间协调配合方面的因子评价最低,如周边景点开发(25)、景观多样性(38)等,反映了景区在有效整合资源、组织游客活动上还有待挖掘潜力。
4.2游客最关注景区的禀赋特色,而不很重视服务“软环节”和游线组织
将表2中的权数,作为反映游客对各评价因子的关注度的指标。游客较注重的是景区自身条件,其中自然景观(权数为0.627)及其独特性(0.347)是游客认为最重要的。这与问卷统计中出游动机以“峡光山色”观光为主的结论一致。因此在进行旅游营销时,应注重突出自然资源这一特色。体现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0.244)、人文景观0.183)也是游客比较关注的因素,所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充分体现民族地方特色和保护传统生活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游客管理组织方面,门票价格(0.385)是游客第二位关注的因素,表现出价格敏感倾向。结合游客收入偏低的特点,近期内可以考虑采取票价优惠手段。而游客对人为包装打造的主题活动(0.059)、文娱设施(0.075)两项表示出很低的关注度,这可能也与游客收入水平相关联。针对这一特点,应避免建设大量毫无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没有地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的游乐场、主题公园等等。
安全性(0.244)和交通便捷度(0.224)等旅游支持保障因素也是游客较为关注的。它们通常因不与旅游收益直接相关而被忽视,但正如“木桶原理”所述,景区某一方面的“短板”,足以影响整体的服务性能。因此旅游相关服务的支持配合也是良好旅游体验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4.3 提高综合评价的分类改善策略及优先级
将标准化后的满意度和关注度定位在二维坐标轴中,所有因子可归为:A高关注―高满意、B高关注―低满意、C低关注一高满意、D低关注―低满意等四类。游客对各评价因子在二维象限中的分布特点体现为:一,满意度与关注度基本正相关;二,因子集中在D低关注―低满意的区域内。这一方面体现了市场驱动作用下,经营者能较好地把握游客最关注的方面,使之在关键环节上满意;另一方面,仍有许多尚不被游客重视的环节需要完善,使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上升。
要改善宜昌市域旅游业的整体状况、提升游客主观满意水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应针对4类不
图3根据满意度与关注度的评价因子分类①同的因子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建议改善因子的优先级顺序为B>D>A>C:(1)对高度受关注一低满意度的B类因子,应予以格外的重视,这类因素的改善对综合满意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2)对低关注―低满意的C类因子,因为单位投入带来满意度提高的边际收益较小,应有针对性的渐进式改善,而避免一次性大量投入产生的“事倍功半”浪费。(3)高关注一高满意的A类因子,是目前宜昌市域景区的优势所在,在未来发展中,应有意识地维持这些因子。(4)对低关注一高满意的D类因子,近期内可以不作为改善的重点。但应避免景区环境的剧烈改变而显著减损游客的满意度。
5 总结
综上所述,游客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中在“满意”与“一般”两级上,总体呈正向评价。但对个别因子的普遍评价较低,如服务软环节和景区间的综合协调等方面,应在今后旅游发展中着重改善。游客十分关注的因子,如景区禀赋特色、安全和交通等方面,应得到旅游发展部门和景区经营者的重视,增加相关投入。在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提炼景区的地方特色和突出其独特性,并建立健全完善的旅游服务支撑系统。
通过游客的模糊综合评价,可以间接反映宜昌市旅游业迅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期逐利驱使下的过度商业化,地方资源本身的禀赋优势不能充分体现;服务和管理等“软环节”依然薄弱;旅游支撑保障系统不完善;景区间缺乏综合协调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的“短板效应”影响了游客的综合感受,从而影响到宜昌作为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成为制约城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模糊评价分析,建议宜昌市这类旅游资源自身禀赋较好的城市,应在现有景观的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协调整合、旅游支撑保障系统的完善等方面予以提升,在旅游发展中结合资源自身的特色。
致谢:感谢宜昌市旅游局及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对问卷调查的支持。
本文是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承担的《宜昌市总体规划》项目基础上深入的研究论文。
[收稿日期]2006―10―11;[修订日期]2007―02―09
[作者简介]张纯(1983―),女,北京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zici0723@126.corn;吕斌(1953―),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孙莉(1979―),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旅游规划。
①赋分原则是:很满意(2),满意(1),一般(O),不满意(-1),很不满意(-2)。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
②例如,对自然风光因子评价“很满意”的98人,“满意”的135人,“一般”的42人,“不满意”的0人,“很不满意’’的2人。该因子的综合得分为:327=98x 2+135×1+42x 0+O×(-1)+2×(-2)。
①标准化后的数据=(原始数据―平均值)/标准差。例如自然风光的满意度综合得分标准化后为2.811=(327―104.316),.79 211。
[参考文献]
[1]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服务满意度的提升[J].营销企划,2003,(4):39―41.
[2]桐城,等.顾客满意度多层次模糊测评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1(4):336―339.
[3]杨新军.旅游学科研究中实践调查的重要性[J].旅游学刊,2005,20(5):10.
[4]白凯,马耀峰,李天顺.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21(3):64―67.
[5]黎洁,赵西萍.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51.
[6]何钢,武弘麟,王文博,仝德,孙心亮,李业锦,曹丽格.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游客调查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70―73.
[7]王宁.长江三峡游船服务质量游客评价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3):69―73.
[8]罗成得.旅游地貌资源的综合模糊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45―49.
[9]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2):186―190.
[10]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