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奢侈品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奢侈品领域的巨头,在 中国 市场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该文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本土奢侈品牌 发展 的一些对策。
一、奢侈品以及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奢侈品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 经济 学意义上讲,奢侈品是指市场上那些价格和品质比值为最高的商品。无论人们对奢侈品有着如何的理解,无论奢侈品行业如何的发展,纵观形形的奢侈产品,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征元素。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消费者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带给消费者梦想和品位的同时,而且无论无形当中增加了多少生产成本,奢侈品的欧洲原产地是不会转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极少数美国品牌)。
5.文化特征。作为一种 艺术 美学,奢侈品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 历史 、艺术、 哲学 和社会涵义,其背后有一个由几十年或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一种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二)
三、 发展 本土奢侈品牌的营销对策
(一)传统文化与 现代 文化有机组合,做到国际品位的时尚化
奢侈品牌的塑造需要很长时间,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认同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此通过奢侈品牌的运作来实现盈利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由于奢侈品牌本身就是一段 历史 、一种文化的承载,因此在奢侈品牌塑造上,不但要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品牌资源,创建一个品牌强有力的、极具吸引力的故事;还需要对其注入独特的
篇2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消费现状
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的行为,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
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大市场之一。201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当年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
(二)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现状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奢侈品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市场容量相当庞大,中国的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对奢侈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约1.6亿人,奢侈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也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三)奢侈品消费者的类别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描述,消费者在年龄、教育情况、收入水平、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而我国三大类主要的消费群体包含: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以及青少年。
第一类:精英阶层,奢侈品的消费大户
随着计划经济与政府管制的退出,原来单一的社会阶层复杂化,不同社会群体拥有 “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中的一类或多类,成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政治精英”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高级管理者、国有企业当中的中高层负责人。“经济精英”主要包括:私营大企业主,外资与合资企业中的中高级经理人。“文化精英”主要包括:大学教师,各研究团体当中的学者,企业当中的高级研发人员。
第二类:中产阶级,消费能力有限但欲望强烈的庞大群体
以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奢侈品消费意识觉醒并不断加强,成为支撑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稳固而重要的力量。在西方社会,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平均年龄约为40~70岁,但在中国主力人群为20~40岁以下的中青年。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月收入约10000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作为中产阶级,其判断标准主要有如下一些特征。年龄25~40岁,以脑力劳动为主,具有大学(含大专)以上教育水平,有专业技术培训资历以及掌握相应的职业专业技能。收入水平约在全部劳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平均值以上,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费用并可以为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第三类:青少年,有家庭的财务支持,消费大胆而有巨大潜力
社会的变迁导致的代际间消费观念存在巨大差异,青少年心态乐观大胆,是奢侈消费的绝好对象。中国年长一代多成长于政治运动或者社会转型的年代,艰苦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养成勤俭的习惯,拥有更多的储蓄,但却在各个方面节俭消费。而年轻一代成长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大环境下,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普遍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有强烈的消费意愿。
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现今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的形成,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消费中心。首先,受到困难时期成长经历的影响,父母一代还抱有“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为下一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积累。
进一步的,“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也导致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消费,且独生子女一代缺乏“预算约束”的观念。
年轻一代自身观念的转变加上父母的财务支持,使得他们青少年时期就乐于、敢于大笔消费,在奢侈品购买方面超出他们本人应有的经济能力。青少年消费者非常崇尚自身个性,不喜欢简单地跟随潮流,在购物选择中强调独特性的同时,也非常在意周边的人对他们的看法。
(四)奢侈品消费分布的区域
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表现最突出的主要集中于几个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奢侈品的消费者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周边地区。麦肯锡在2008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一般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即东部和中南地区。居住在中国四个最富裕的一线城市的富裕消费者占全国总数的30%左右。所以,以中国富裕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群的大部分国外奢侈品企业将目光放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富裕的城市。
除此之外,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以外地区的财富增长孕育了大量二、三线城市奢侈品消费者。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只有30%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70%以上居住在一线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作为奢侈品消费未来的主力市场,开发前景广阔。“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二、三线城市正成为大品牌搏杀的新战场,那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消费者。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纳表示。
正因如此,10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正在加速中国各地奢侈品市场的布局,专卖店总数已经达到上千家,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中国的22个城市开了27家专卖店,其中包括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温州等二、三线城市,宁波、杭州则云集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奢侈品大牌。美国顶级奢侈品牌拉夫·劳伦总裁罗格·法拉赫最近在一个奢侈品论坛上表示,中国许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需求正在释放,除了在一线城市增加投入,也必须在这些地方开辟新市场。
二、导致中国奢侈品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整体购买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此外,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巴黎百富勤的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2010年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将会不断攀升,2020年将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收入的增加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这便促使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导致了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市场的日益活跃。
(二)社会因素
随着大批高档消费品的陆续进入,中国与世界的消费差距正逐渐缩短,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提倡新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它以特殊的物质符号来塑造自我主张的个性风格,奢侈品及其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可见,社会因素对奢侈品消费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三)消费者的心理
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根据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的“20/80原理”,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这一小部分人就成为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这些人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因此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并认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境内购买呈持续增加趋势
更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在中国开店,目前中国拥有全球近2/3的奢侈品牌。同时胡润百富日前的《2011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显示被中国富豪所认知的奢侈品牌中已有八成在中国境内设有门店和体验店。贝恩咨询《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因为购物体验更好、售后服务方便等原因选择在境内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虽然现今境内购买仍不足50%,但呈增长趋势。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国内消费的重要性程度在未来将有所提升。
(二)奢侈品市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新增消费者
数据显示,2008~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增加84亿元人民币,其中77亿元来自新增消费者,占总额的91.7%。2009~2010年新增消费者对奢侈品市场贡献107亿元人民币消费额,占新增消费总额的97.3%。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正努力提升生活品质,这是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这一趋势在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中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三)二、三线城市对奢侈品需求不断增加
贝恩咨询在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者调研中显示,众多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经相当接近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消费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月收入在5~10万元之间与超过10万元的消费群体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随着二、三线城市经济逐步发展,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势必不断增加,奢侈品市场也将逐步扩大和发展。
篇3
论文摘要:国产化妆品近年来由于产品包装.造型设计,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市场销量一路走低,为了使中国化妆品以别具一格的特点占领中国化妆品市场。在外观设计上。最近几年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得到了国内外人的关注和喜爱.所以,本论文从传统工艺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在针对传统工艺品的特点分析后,将其运用到新的国产化妆品线的设计与开发上,使国产化妆品更具备市场竞争性。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在奢侈品的购买方面,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数据的结果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7.5%。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开始了由过去简单的“丰衣足食”到高品质生活的转变。
奢侈品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是服饰,化妆品,香水,包具等。化妆品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必需品。女性是化妆品的钟爱者,具近几年统计来看,男性们也渐渐的开始注重化妆品。
随着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一些外国顶级化妆品品牌也随之涌入中国市场。例如,兰莞,娇兰,香奈儿,迪奥,安娜苏等等。这些顶级的化妆品品牌除了高等的产品质t外,化妆品的外观设计方面更是以外包装华丽,时尚,高贵,个性等特点提升了产品的质感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度。
中国现有的国产化妆品,例如佳雪,隆力奇,大宝,东洋之花,美加净等国产品牌在化妆品市场中处干劣势,据市场调查报告来看,国产化妆品始终未能进入每年化妆品销蚤的前十位。普通被列于3,4线化妆品,通常仅在一些大小型超市里出售,产品质最方面虽有一定的认证,但是在产品外观上的忽略导致产品整体等级大打折扣。国产化妆品在包装以及造型设计方面多以拷贝大品牌,要不就设计简略.缺乏个性,并且使用中下等包装材料而降低成本。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中国国产化妆品不但走不出国门,也不能占据国内市场。
中国是千年文化的古国.近年来.中国泛起了传统风。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重新拾起传统的东西,把传统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篆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生活方面,传统的中国式家居设计一直受到中国人乃至西方人的钟爱。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说明,中国传统的东西始终得到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的认证.并且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为了使国产化妆品以别具一格的特点出现,从中国传统工艺元素来看,传统工艺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传统工艺品从古至今一直倍受中国人的追捧和关注,因而在分析和研究传统工艺元紊特征的同时,并将其运用结合到化妆品的造型设计中,从而开发新的,受中国消费者倾爱的国产化妆品品牌线。
中国传统工艺品,如古代青铜器,玉器,陶器,首饰,剪纸等等,将这些工艺品的特征与化妆品外观设计有效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它是国人与文化之间的感情纽带。
中国传统工艺品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可用五个字体现出:
1.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喻。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3.灵。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雅。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篇4
【关键词】广告女性主义女性形象
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对社会心理和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告在本质上是推销商品,因此,广告在消费语境下,也在塑造、控制着人类身份的构建。我们在面对形形的广告时,总会发现有许多将女性作为产品推销者,在广告中传递着或隐或现的意识形态。
一、女性主义与现代广告的联系
女性主义是一种政治立场,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女性主义最初是指以争取妇女获得相对男人在政治、经济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及意识形态,后被扩展为一种文化思潮,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消除妇女所受到的来自于夫权制的歧视与压迫。①
文化人类学家列维・阿斯特劳斯提出,人类社会有信息、女人和商品等三种交换过程。可以说,现代广告融合了这三种过程并构建了复杂的意义体系,女人体现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渗透女性主体,这两者互动,构成了媒介广告中独特的“女性文化”。②
传播媒介必然与该时期的文化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媒介表达、体现、构建文化,并形成独特的媒介文化。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其传播广告观念的同时,也要有相应文化情境在广告背后予以支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二、现代女性形象的异化
1、家居用品――“贤妻良母”身份塑造
广告中的情境是以现实为依托的,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也成为了现实的反映。在居家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的广告中,绝大多数的广告主角由女性担当。如在洗衣粉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孩子或丈夫把衣服弄脏后,妻子将衣服洗得洁白如新,全家人都露出满意的微笑。
广告所宣扬的是女性在家务劳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感,从年轻贤妻到年迈慈母都爱做家务,这也传递出一种女性角色定性化的倾向。女性多定位为“贤妻良母”,甘愿为家庭默默奉献,而作为家庭成员的丈夫或者儿童,却被固定为需要被照料的角色。
在中国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流传久远。女性作为人妻、人母,其角色的独特性被隐没在家庭集体生活之中,而其作为“个体”的价值性也在广告中为大众所忽视。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总被归入公共领域,女性则更多地被限定在私人领域之中,为丈夫儿女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成为广告所无意中传达出的观念。③因此,在这类广告信息传达中,表面上是赞扬女性,实则是把女性界定在家庭生活的固定怪圈中。
2、奢侈品广告――“依附男性”的身份存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渐渐有能力购买一些奢侈品,奢侈品也成为人们地位象征,为大众所追崇。广告中,男性总是作为成功代表出现,暗示男性有能力购买香车、名表、珠宝等奢侈品,而广告中的女性则成为这些男性的追求对象。
男女平等是女权运动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当代社会,女性虽然能够进入社会领域工作,但男女之间的权利不均现象仍客观存在着。男性即成功者在广告中已成为刻板成见,而这类广告塑造的女性形象必然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对男性是崇拜的、臣服的。女性消费者也在广告的传播中,无意地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即女性无需努力奋斗,只需要享受成功男性所带来的成功胜利品。乍一看,女性似乎成为了奢侈品的享受对象,而实质上,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男性私有物品而存在。女性在这里已不是消费者,而是消费的对象。
3、化妆品广告、美体广告――对女性“美”的极度追捧
化妆品、美体瘦身等广告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主要功能是让女性变得更加“美丽”。这个“美丽”的具体标准是什么,通过分析广告中出现的女性模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标准:皮肤白皙,个子高挑,身材完美等。这些标准日益符号化,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有的广告甚至在内容上暗示,只有具有美貌的女性才能获得自信、男性的青睐、工作的一帆风顺,从而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对广告所传达的标准产生认同,并拿广告中的“美女”来对照自身。需要指出的是,广告中的“美”,其实是销售的一种策略。广告通过对“美”的突出和暗示不断作用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使得女性对自身产生不自信、不确定的因素,刺激女性消费者购买产品。女性的“美”成为了一种“卖点”。人们开始认同广告所灌输的观念,即惟有“美”才是女性的价值所在,美是维护女性尊严的手段,美也成为女性之间争夺视觉空间(生存空间)的重要资源,美是现代女性创造财富的资本等。④
有学者认为,在当代广告中,女性之“美”并非是从女性视角而阐发的。对女性之“美”的极度宣扬,与其说是女性对美的追求,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而被虚构出来的。女性在广告中仅充当被男性欣赏的“物”的角色,女性的主体性(对美的主观感受或独立人格)被忽略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⑤这种男性文化视角不仅表现在男性始终在审美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来“挑选”女性,还表现他们以是否性感、是否对男性具有吸引力为标准来衡量女性。⑥
三、现代女性形象误读的原因
1、现实上:社会原因与经济原因的双重作用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父权制社会和家族宗法制度曾在很长时间内占绝对统治地位。在我国明代,封建伦理甚至明确规范了男女不同,男主外女主内。以后,女权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得以传播,许多女子开始要求独立自强,从事社会工作。但封建意识仍有残留,多数人更期待女性扮演的是“贤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独特的生理构造决定她们具有繁衍、哺育下一代的职责,这使得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中。因此女性与男性相比,进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通过社会生产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必然会减少。
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展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女性就业仍会受到歧视,无法获得与男性彻底相同的社会地位。有学者对男女的工作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所工作的领域是截然不同的。在工作岗位上,社会普遍形成一种模式,即男性从事的工作必然是名誉较高、报酬较高、地位较高且升迁机会多的工作;而女性从事的则是名誉较低、报酬不高、地位低且发展机会较少的工作。⑦这一观点在社会中流传已久,广告只是将这种差别再一次扩大并更加明显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前。
除此之外,商业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商业活动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运用广告对女性形象进行操控和定型化处理。女性在接受广告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地被灌输要做好“贤妻良母”、要取悦男性的思想。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女性在广告中的“完美女性”面前变得极不自信,为了弥补这种心理上的自信缺失,她们不断地产生购物欲望,购买商品,以期自己能够达到“完美”标准。
2、理论上:“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象符号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曾指出,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价值与形象价值。
在当今以消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人们更看重的是物品符号化的品质,追求的是物品所带来的身份、地位,把物看做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与之相适应,广告的宣传也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环境、生活质量为中心”。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多被打上了“象征”的符号含义,与商品并置,女性等同于物品。在此类广告中,如果女性符号与商品并置,受众就会根据社会中既存的性别意识,将女性能指理解为“供窥视的魅力尤物”,并不自觉地将此意义转移至商品,产生“如果消费商品,就同时消费女性形象”的错觉。⑧因此,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将公众的视线引入女性的嘴唇、背部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广告将女性形象简化为“性感”乃至“”的代言人,女性的“个体化”特征消失不见,只留下女性的“性特征”。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广告,表面上将女性打造成光鲜夺目、美丽动人的形象,实质上则展现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强化了男女性别成见――即将女性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牢笼里,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存在。
结语
现代广告对女性形象异化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如何改变这种异化,成为了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在笔者看来,除了要加强政治、经济等方面保护女性形象的措施,女性更要自觉地抵抗广告中被异化了的自身形象,同时广告主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从女性角度来考虑产品广告的策划。广告中突出女性形象的个性化因素,赞扬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使现有的广告走出女性形象异化的怪圈,才能使男女两性达到真正平等与和谐。
参考文献
①王义,《卡里尔・邱吉尔笔下的女性――解析〈九重天〉和〈上等女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②李琦,《“女性文化”的另类建构:女性媒介广告文本话语逻辑解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③④何静,《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3)
⑤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广告女性形象探析》[J].《思想战线》,2003(5)
⑥卜卫,《解读〈女友〉杂志的性别论述》[A].《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
⑦庄渝霞,《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⑧念瑶,《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篇5
发管理与旅游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发表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研究论文40余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支柱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强烈依赖旅游业的地方,旅游市场一旦大幅下滑,当地国民经济大厦就会震动,税收和就业根基就会动摇,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不景气、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人们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缩减开支以及奢侈品消费急剧下滑等等。旅游产品消费属于日常性消费之外的奢侈品消费,首当其冲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海外旅游市场占较大份额的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桂林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凉意,以海外市场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旅游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打击,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跳水。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多大程度的影响以及旅游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等等,都急需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各级政府部门和所有旅游研究者高度重视。本文尝试从旅游业自身运行规律和特点出发,透视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一、旅游业的运行规律和突出特点
要把握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就需要充分了解旅游业独特的运行规律和突出特点。
旅游业的运行是有自身规律的。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关联产业面广,涉及的部门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引起整个产业链条出现“掉链现象”。贯穿目的地旅游产业链条的核心就是旅游市场的规模、停留时间和人均消费水平,旅游市场的向上或向下波动会导致整个旅游直接产业链和间接产业链运行故障,这就是旅游业运行的基本规律。
旅游业的运行还有其突出特点。旅游业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脆弱性,抗外界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能力弱。政治动荡、地震灾害、SARS、海啸、战争、环境污染等突发性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影响近几年我们都见证过;旅游业的第二个特点是短期内产品供给的刚性与消费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大。国际研究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旅游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或减少近2个单位,消费需求的弹性很大,而短期内宾馆饭店、航空、旅行社、景区等供给却很难随市场波动进行有效调整或转变其用途,表现出明显的刚性,因此,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旅游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客源市场流动具有明显的单向性。由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不是由欠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次金融危机重灾区主要在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国,引起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数量下降是毫无疑问的;旅游业的第四个特点是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它不能像收藏品那样具有保值增值功能,且放的越久越值钱,旅游产品是一天不卖就损失一天的价值,如一间客房、一个飞机上的座位、一个景区景点,它们如果当天没有被销售出去,其当天价值就蒸发消失了。
二、金融海啸可能造成中国旅游业大萧条
篇6
针对国内MBA教育是否存在过度繁荣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MBA中心执行主任潘聪女士表示,20多年来,全国累计培养MBA(包括EMBA)近40万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有1300多万家,其中上规模的有200万家;如果每家上规模中小企业需要一名MBA,就有200多万MBA的需求。可见国内MBA的缺口是多么巨大。
加大国际化力度
有分析称,2012~2013年,部分北京和上海的MBA院校生源数量下降,很多院校面临着招生压力。相比20年前就开办MBA的院校,后来者怎样才能招到优秀的生源?潘聪表示,关键是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上外MBA教育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在国内MBA院校中算是一支新军。
“我们的优势在于跨文化领域和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她介绍,上外MAB独具三大特色。第一,致力于培养源自于东方的新一代复合型“无国界管理”人才,实现个人和职业发展的三个无障碍:无语言障碍、无专业障碍、无文化障碍,即在交流层面会外语,业务层面懂专业,沟通层面通文化;第二,上外MBA设置了四个与上海地区乃至全国MBA院校互补的专业方向:“国际整合营销与公共关系”“全球时尚与奢侈品”“国际金融与财务管理”和“跨国经营与跨文化管理”;第三,根据学生的外语能力,实现灵活教学,开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领导艺术和创新精神的同时,通过商务英语和第二外语等选修课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技能。
“授课老师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提倡的是无国界,老师来自各个地区。全日制班有一半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国际化氛围非常浓郁。”潘聪说道。
上外MBA项目教师队伍中有1/3的本校教授,1/3的企业高管,另有1/3的海外合作院校的教授,他们的背景并不局限于欧洲和美国,还有许多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企业高管中,就有卫哲和魏蔚等知名职业经理人和一些跨国企业的区域高管,他们的讲课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教师队伍让学生们置身于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除了典型的教室授课以外,还会提供很多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如海外学习之旅、世界文化与商务、中外合作研讨会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课程设置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商业知识,培养全球思维、跨文化洞察能力和执行软技能。项目开始时还设有预前课程,帮助学生为接下来的MBA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第一学年,学生将参加不同课程和讲座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而且,在第二学年,以一体化、实际应用和全球经验为基础,将帮助学生把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现实世界中去,把功能性的知识和整体的商业背景整合起来。第二学年时(其中包括1周左右的海外学习之旅、3-5个月的海外交换,以及1年的双学位项目),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海外合作交流项目丰富海外经历。另外,从第二学年开始,通过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国际整合营销和公共关系”“全球时尚和奢侈品管理”“国际金融与财务管理”和“跨国经营与跨文化管理”等不同方向的课程。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商务英语和口语选修课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学习一门第二外语。
潘聪介绍,今年在教学上将继续加大国际化力度,上外MBA致力于打造“国际化MBA项目”,2014年起学校将“国际化”正式纳入课程体系,其中全日制英语班的学生必须参加海外合作交流项目,所有参加海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学生均由校方提供相应的专项奖学金。
据介绍,2014年上外MBA仍提供全日制英语MBA、在职英语MBA和在职双语MBA三类项目,计划招生200-250人,奖学金总金额接近300万人民币。与往年一致,2014年招生继续仍采用预复试、复试相结合的政策。
体验跨文化魅力
让学生切身体验跨文化的魅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外MBA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海外合作交流的途径获得国际经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换,海外学习之旅等丰富自己的商业知识和国际经验,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参加海外交换的学生不需要额外支付对方院校的学费,只需承担一定的生活费用和来回机票即可。
上外MBA中心已与两所海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关系。申请该项目的学生将分别在上外MBA中心和对方院校学习一年或一年半时间,并接受双方院校的论文考核,获得两所院校颁发的双学位证书。此外,还与多所著名商学院建立交换项目,其中大部分位于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参加海外合作交流的上外MBA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础的商业知识,还可以同当地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体验国外文化,结识国外朋友。
另外,每年的海外商业学习之旅(BST)为学生创造了“走出去”的学习机会。今年8月19日起,20名学生开始了为期8天的新一届海外学习之旅—探索瑞典战略创新管理的秘密。此次海外学习的重头戏是完成“战略创新管理”课程的学习,课程在瑞典著名的哈尔姆斯塔德大学展开。企业参访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站,学习之旅的最后一天,参观了沃尔沃工厂,深入学习了老牌汽车制造企业独特的战略创新发展之道。今年十一期间,另外一批学生完成了法国海外商业学习之旅,主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奢侈品内涵”,给同学们带来了对奢侈品的全新的理解和体验。
上外60多年的语言教学优势对MBA学生颇具吸引力。“我们对2013级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约有25%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上外MBA的学习,同时加强自己的语言背景。而瑞典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是上外的优势,这在海外学习之旅、海外交换等合作项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今后,我们还会向中南美洲和中东等地拓展合作项目。”潘聪说道。
拓展高层次通道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拓宽职业发展道路,“今年将引入软技能测评体系。软技能一直是我们强调的重点,学校希望通过这个测评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潜力。”潘聪说道。上外MBA也一直对学生的创业加以鼓励和支持,并为他们搭建了平台。如在今年毕业典礼上,就让学生展示创业项目,其他学生有需求,可以当场洽谈合作。她介绍,今年3月份对一批在职班的毕业生做过统计,其中近46%的工作有所改变,包括岗位提升或者创业。
篇7
关键词:消费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9 -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05年的72%,服务业就业人数甚至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长期处于较低的竞争力水平。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亦有抬头之势,外需疲弱,仅仅依靠工业化已经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我国既要不断拓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者服务业,亦不能忽略消费者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消费者服务业放在了战略性的高度,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扶持下,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第三次升级迈进,消费数量级也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消费观念的升级正推动消费结构沿着衣食住行的路径逐步趋于高端化。以解决温饱为基础的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消费者服务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将会带领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二、消费结构与转型理论
刘世锦(1998)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者导向的经济,消费始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民经济的复杂表现在其具有的循环特性上:收入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引导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之技术进步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这样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多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是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的提高带来购买力的增强,使消费可能在外延上和内涵上扩大,从只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升级,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按照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禀赋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照支出用途分为衣食住行等;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人和集体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能够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的重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移动,从易耗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移,从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向中高档消费品乃至奢侈品转移。《消费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消费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消费重点转向非生活必需品,第三阶段是从数量消费转向高质量、定制化、服务性的产品。对应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由低向高升级。从第一阶段的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到第二阶段中家电、家具、塑料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极大发展,再到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和高端服务业满足人们的“高尚需求”,从而使得文娱产业、生物保健产品、高档饮料乃至奢侈品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居民消费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学界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进行消费结构分析。与恩格尔系数仅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关系所不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能够全面反映消费领域的相互关系。
1973年Liuch在Stone(1954)的效用需求函数基本形式基础上,改进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为:
(1)
其中pi、pj是第i、j种消费品的价格;I表示收入,βi是边际消费倾向,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 ri表示可维持生活的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该模型表明,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水平之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piri,在余下的收入 中,按照βi的比例在消费第i种商品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为 ,且有0<βi<1, 。
改写式(1)为:
(2)
其中ui是随机扰动项,定义 。对式(2)应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同时可得 。
(二)实证分析
篇8
一、从传统与现实看诚信的意义
从传统来看,诚信既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内核之一,例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非常看重诚信二字。《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在这段话中,一方面孔子把“信”视做为政者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根本,强调只有统治者取信于民,方能赢得民心,这样才有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孔子还从一般意义上把“信”视为做人不可或缺的根本――民无信不立!
从现实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诚信已成为既无国界,又不分社会制度的共同准则,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人格尊严,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是在已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中国社会,诚信更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原则。
二、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为:
(一)学习方面――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考试是检验和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然而在高校的各级各类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突出,却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呈现出“群体化”“、职业化”“、科技化”等特点。还有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东拼西凑、抄袭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把他人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
(二)经济方面――拖欠学费,借贷不还。恶意拖欠学费是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不诚信的突出表现,他们将本应上交的学费用于购买奢侈品和高消费;不按时归还国家的助学贷款,给学校的信用指数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骗取特困生奖学金,目前国家和许多高校对特贫困生有优待政策,某些大学生就千方百计弄假证明谎称特困,骗取特贫困生奖学金。
(三)就业方面――虚假包装,频繁跳槽。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取胜,不少毕业生往往刻意包装自己,在个人简历上下工夫,避实就虚,夸大其词。或是伪造就业材料,虚构在校期间任职情况和社会经历,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还有的毕业生工作后,不能爱岗敬业,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意违约,频繁更换工作。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是促使大学生诚信形成、维持和改变的基本依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诚信危机现象。政治领域中个别领导干部、,经济领域中的制假贩假活动猖獗、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随处可见以及商业欺诈,文化领域中媒体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学历上的“注水”文凭、学术上的“学者”论文的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等等不诚信现象,都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的原因。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诚信评估、监督体系,是诚信缺失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的方式上重灌输、轻引导,重说教,轻情感。在教育的内容上虽然不断强调教师要“教书育人”,但往往是只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只教授书本知识,而不传授做人的道理。
(三)教育者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邻里、朋友、同事交往过程间存在的不诚信行为,都会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深刻影响。其次是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的影响。不少教师自身诚信意识就缺乏,如在评奖、评职称中弄虚作假,有的甚者接受学生的贿赂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种种与教育工作者形象大相违背的事实,影响了被教育者诚信缺失。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相结合,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严重冲击,致使他们虽然也崇尚诚实守信,却又在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等面前,不自觉的放弃了诚信的原则,从而造成诚信的缺失。
四、建构大学生诚信评价监督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诚信度如何,不仅对其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空对空的诚信教育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追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构大学生诚信评价监督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档案要详细反映大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根据档案定期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等级评估,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监督。
参考文献
[1]阳瑞珍,吕耀怀.诚信:为人之本,立业之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篇9
关键词:茶文化 英国文学 文学作品
茶最初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地,其清香的口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英国于17世纪最初开始接触“茶”饮品,而这种茶饮品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起初茶仅作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平民饮品,而这种茶文化的发展,也就促使英国茶文化能够融入到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同的时期其茶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文学作品也都不同,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一、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直至17世纪才传入英国,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始初茶作为一种药物保健品推广,并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进口关税的降低,才使得英国的中下层阶级能够普遍饮用,之后茶饮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品,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也代表着英国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一)英式早茶
英式早茶主要是指英国人在清晨饮用的茶。“一日之计在于晨”英国人对于清晨的时间看的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人都会在清晨准备一杯“早茶”,迎接美好一天的来临。英式早茶的原材料主要是红茶,例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红茶等。红茶的色泽亮丽、口感纯正,能够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而英式早茶也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英式上午茶
在英国茶文化中,英式上午茶是必不可少的。上午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饮用的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工作和休闲是联系在一起的,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需要饮用一杯清爽的茶,缓解工作的紧张状态。一般英式上午茶的时间在11点左右,饮茶之后会休息片刻,紧接着继续下午的紧张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习惯,也是英国工薪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三)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主要是英国人打发下午时间的生活习惯。英式下午茶起源于上层社会的贵妇,这些贵妇选择下午四点左右的休闲时光进行聚会,一起饮茶,享受下午的温暖时光,延续至今,英式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四)英式晚茶
英式晚茶主要是指下午6点之后的饮茶时间,英国人在晚饭前后都会饮茶,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甜腻,为了保证健康英国人都会饮用一杯清茶。通常情况下晚茶都会加一些牛奶,以促进睡眠。
可见看出,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饮品,而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生活习惯之一。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上层社会逐渐发展到平民阶层,因此英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尤其是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成为英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与诗歌
诗歌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众多英国诗人的主要创作源泉之一。茶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丰富诗歌内容。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就以茶为素材创作了《论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茶的内容,自此之后,茶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英国人也经常以茶来形容诗人,以体现诗人的优雅品质和高尚涵养。茶元素在诗歌载体中的引用,与茶自身的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茶叶以清新的绿色为主,是和平、安宁的象征,能够意寓吉祥与安康,而诗歌中茶的引用,不仅是对诗歌素材的增加,而且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诗歌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英国贵族的专属饮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诗歌中所描述的贵族生活,也体现了茶在英国的发展史。
(二)茶与散文
散文中引用茶的作品也较多。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因此,英国的散文作家将茶作为散文素材,对茶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茶特征、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对茶的热爱;通过描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对茶的追捧,展现当时英国各个社会阶层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尚追求;通过描述制茶、泡茶的方法,体现一种制茶、品茶的亲身感受,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在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体现,具体到英国的散文作品中,20世纪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详细的记录了如何制茶、泡茶的方法和过程,并将作者的泡茶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将饮茶推广到基层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一散文作品的发表也推动了英国饮茶热潮的掀起,让更多的人懂茶、饮茶。
(三)茶与小说
小说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热爱程度不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创作中以主人公的生活为故事情节,能够顺其自然的将茶融入到创作中,在小说故事中可以将饮茶贯穿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体现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追求。例如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在《维莱特》中,就合理的将贵族妇女的下午茶引入其中,展现了小说中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高贵身份,促使小说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小说中茶文化的引用主要是体现故事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展现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可以丰富小说创作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
三、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作用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以茶为素材和主题,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创作者的创新,还贯穿了英国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同样英国文学作品也促进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茶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自17世纪茶传入英国以来,英国的文学创作者就将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从最初的诗歌素材发展到英国的小说题材,很多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茶。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为例,在散文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制茶、泡茶的过程,分享作者制茶、品茶的感受,这一文学作品的发表,对于茶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广影响重大,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茶文化传播,推动了茶文化的广泛发展。
(二)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的上层社会,是英国贵族阶层宴请、赠送的佳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用饮茶作为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盛行的社会阶层不同,例如小说《维莱特》中,只有上层贵族阶层才可以饮茶,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保健品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多次展现了茶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饮品,并风靡于英国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记录英国茶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展现茶文化魅力
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展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在描写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和各种英国聚会时,都会将茶会的详细情景进行描述,以烘托情景氛围,突出英国当时的阶层文化,同时书中描述了对不同人物饮茶后的感受,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的文化魅力,也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英国的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十分突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论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解读,论述了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深入的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作用。无论哪种文学作品形式都合理的将茶运用到创作中,一方面提高了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英国人热爱茶、饮用茶;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记录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2] 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
[3] 孙淼.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4] 范伟.茶文化在英国流行的原因与启示[J].福建茶叶.2016(04)
篇10
论文摘要:华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为促进华服设计的创新和研究,从纹样、造型、面料、裁剪、装饰及色彩方面分析了华服设计中的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主要表现在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彰显的东方内敛与西方热情,丝织品与立体裁剪工艺造就的“意”和“形”,传统艺术与奢侈的现代装饰元素表现的民族性和时尚性,传统色彩与时尚流行色彩体现的绚丽多彩。指出华服设计师应恰当地处理传统与现代2个概念的关系,以展现华服的民族精神和现代韵味。
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礼服”即为华服,是具有中华民族服饰特征的服装,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礼服。印度有婀娜摇曳的纱丽,韩国有端庄淡雅的韩服,日本有纹样丰富的和服,而华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华服并不是历代服饰的简单重现,而是贯通历朝历代服饰之精华,融合国际先进的服饰工艺和技术再创新的艺术品。NE·TIGER设计师及艺术总监张志峰将华服设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锦绣国色”2008高级华服系列及“国色天香”2009NE·TIGER华服高级定制作品采用具有1600年历史的云锦,辅以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在设计上汲取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神韵-z。华服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纹样所渗透的文化寓意,与现代革新的纺织材料、制作工艺、时尚的造型共同诠释着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现代气息。
华服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创新研究始终伴随着华服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华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服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对华服创新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即华服设计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注重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但是对于华服设计如何能够发扬传承文化,并且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从华服设计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2方面人手,对传统纹样、面料、艺术形式和色彩与现代的立体造型、裁剪工艺、装饰艺术和流行色彩进行了综合分析。
1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
1-1传统纹样的装点
服饰是时代历史的折射,华服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寓意深刻的纹样设计辅以现代时尚的造型给予了传统服饰更多的时尚韵味。传统纹样是华服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是华服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装饰元素。贵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华服的完美造型衬托下,多了些许时尚感。如果说旗袍的立领、历代的型大敞袖造型、肚兜款式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是民族特色的体现,那时尚而新颖的服装造型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无疑也是对华服设计的再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师将牡丹、梅、菊、兰等花卉的形、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式半杯礼服造型的设计,胸前印染、刺绣的牡丹、梅等纹样,或有立体造型的衬托,或大摆裙裙身布满的印染纹样,婀娜摇曳,将传统与时尚演绎到了极致。
龙凤纹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手法也以刺绣为主。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吊带式的裙装款式,胸前抽褶的造型设计,牡丹花开至裙摆,尽显女性曲线美,轻盈飘逸,给人以惊艳的魅力。简洁的圆领、短袖、挺括的大摆裙裙身上仔细雕琢的青花瓷纹样,无论动静都显得静谧而神奇。旗袍款式与下摆微翘的造型,装饰有梅或菊,宁静而悠然。无带公主裙胸前的连续纹样设计,百褶裙裙身上时隐时现的牡丹花卉等纹样装点,似乎在诉说着历史和现代的故事。中国结、团花、吉祥云纹、福禄寿喜等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精粹,在华服设计中较多地装饰在胸前、肩部、裙身前后或者作为装饰腰带的纹样。器皿纹样或者花边等装饰纹样也没能逃脱华服设计人员的视野,传统的剪纸纹样同样也成了华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尚的礼服造型,及膝裙或者飘逸的长裙上装饰精致的剪纸纹样,现代浪漫中渗透着婉约之感。
1.2现代立体纹样的修饰
平面的传统纹样似乎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师的心思,立体造型的牡丹、梅等花卉纹样显得精致而有生气,就如花丛绽放的美丽,装饰在蓬蓬裙、灯笼裙的裙身位置,增添了不少趣味。覆盖上半身的立体纹样装饰与轻飘的褶裙相互呼应,肩袖造型以刺绣或立体纹样装饰,再点缀流苏,动静皆宜。立领露背的束腰长摆裙后身设计也少不了这些传统纹样的装饰,或单独的印染,或连续的刺绣纹样配以胸前简约的合体设计,或立体的蝴蝶结配以胸前细致的云纹图样,让人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用心。华服设计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是无法用语言阐述的,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和理解。
2传统面料与现代裁剪
服饰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绉、绒、葛、绨等,并且出现了有浮雕效果的织锦面料。唐代丝织品发展更为快速,尤其是当时的罗、绡、织锦及精湛的缂丝工艺,使当时的服饰更为绚丽多彩。称之为中国服装中奢侈品的华服,采用的面料必须能够展现服饰本身的高贵典雅和华丽感,而丝织品所具有的优雅珍珠光泽、柔和飘逸的手感、高雅的质地、华丽的色彩就成了华服面料的首选。新型仿丝织物的出现,可以说为华服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质选择。如涤丝绉、闪光提花缎、塔夫绸、乔其纱等仿丝织物都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其在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方面接近于丝织品,作为华服的材料其效果不亚于桑蚕丝织品。
材料选择得当,还需要完美的裁剪工艺来实现设计师的创意。清代帝王的服饰多以锦为材质,皇帝朝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历代传统服饰无论是商周服装的质朴,魏晋人士的自由洒脱,唐代装扮的雍容华贵,明清穿戴的富丽细腻,满清旗袍的端庄,大都采用的是“十”字剪裁,是平面裁剪的一种方式,其结构特点是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是有史以来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装结构,这也是因为丝织品不宜多破缝否则会影响到面料的牢固性。随着现代丝织品的开发,其牢固性和服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因此源自西方的立体裁剪也被运用到了华服裁剪中。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应用省、褶、归拔、剪切分割等服装立体成型手段实现服装的轮廓美和内部造型。
现代华服的设计比较注重女性体型的自然流露,立体裁剪的直观性便于设计师对服装造型进行塑造和调整,同时也激发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华服设计中的褶皱、蝴蝶结、蓬蓬裙、立体装饰、面料拼接等立体造型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借助这些立体裁剪工艺增添了华服的灵动性并且丰富了华服的造型,无论宽松大气的款式,还是合体典雅的旗袍或礼服款式,都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当然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才能表达华服所具有的中式服装的“形”。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丝织品依托现代立体裁剪技术使华服设计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做到了“意”和“形”的完美结合并且体现了华服的内在精神。
3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
当代的华服设计既要体现民族韵味,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设计中少不了运用传统的民族工艺和时尚奢华的现代装饰元素。华服之所以为华服,是因为其本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刺绣、剪纸、手绘、扎染、蜡染。华服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当然与这些传统工艺无法脱节。
3.1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刺绣又名“女红”,中国有传统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华服中的纹样多以刺绣工艺完成,尤其是花卉纹样的表现。作为华服纹样的工艺表现方式,苏绣的精细雅洁、湘绣的层次感、蜀绣的多样针法、粤绣的浮雕效果,与华服本身传递的民族理念完美结合。随着现代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电脑刺绣技术将牡丹、梅、菊等花卉纹样表现得更具层次感,色彩效果表现得细致人微,器皿、花边纹样的细节表现得更为精致,团花、云纹等纹样衬托得更富传统寓意。剪纸工艺作为传统艺术在华服设计中以不同的纹样出现,表现方式以印染、拼贴工艺为主,多以单独纹样装饰。手绘艺术同样也是华服设计中的亮点。纸出现以前的绘画作品是在丝帛上完成的,别具艺术价值,将其原本不变地转移到华服设计上也成为自然。手绘艺术所展现的花鸟山水画、书法极具民族特色。扎染、蜡染因其工艺特点所表现的纹样风格极为独特。扎染随意的色晕变化,蜡染独特的冰纹效果为华服的风格表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现代装饰艺术的表达
随着现代华服的设计创新,华服设计中需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以充分展示华服鲜明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除了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外,富有奢侈华丽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珠宝、钻石、水晶等在华服装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纹样、工艺、面料相匹配,选择质地、色泽适合的珠宝等元素提升和点缀传统纹样,这些元素与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装饰华服的腰部,点缀肩部造型,修饰领口设计,或者作为配饰使用,或者用来修饰较大面积的纹样,都能起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现代的钉珠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钉珠工艺用角珠、圆珠、管珠、珠片、树脂石、水晶等按照纹样的形状、色彩进行大面积钉珠或者小面积的点缀设计,应用在华服设计另是选择高档的珠宝等材质进行装饰,就更能彰显华服的高贵和华丽。另外,蕾丝作为服饰设计中应用广泛的装饰素材,在华服设计中与织锦、绸缎等面料对比,体现华服的奢华和高雅。正因为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手法的结合,才成就了华服现今的民族性和时尚性。
4传统色彩与流行时尚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敏感的设计元素,对服装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每年流行趋势中的关键点。华服起源于历代服饰,必然受到历代服饰色彩的影响,秦汉尚黑、魏晋尚蓝、隋唐尚橙、宋代尚绿、清朝尚黄、近代尚紫,每一个时期服饰制度中都有着明显的色彩区分,朝服和常服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现代华服设计很好地再现了历代服饰缤纷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红是华服最为亮丽的色彩,也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宁静清雅的绿色、古朴典雅的蓝色、高贵奢华的黄色也在传递着华服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在现代时尚、个性的消费环境下,传统的色彩有着自己的市场,而流行时尚中的色彩也为华服所用。随着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影响,华服的设计更为国际化,这一点在色彩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西式婚纱经典的白色、西方庄重的黑色、流行时尚中的紫色、桃红色、粉色、金属色也成为受众讨论的焦点,华服设计师自然也不能错过这样的色彩,带有传统味道的华服在这些色彩的烘托下多了份时尚感和现代感。无论华服选择何种色彩,最主要的是能够体现华服的内涵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