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06:1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剖学

篇1

英文名称:Anatomy Research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解剖学会;广东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770

国内刊号:44-1485/R

邮发代号:46-2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摘要]

目的测量臀肌悬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同时为临床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4例,测量其臀肌悬带以及其与坐骨神经、第1穿动脉、股骨大转子尖和坐骨结节的关系。结果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5.4)°;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更近,为(1.78±0.93)cm。结论切断悬带近侧端约6cm就足以释放坐骨神经压力而不必完全切除悬带。第1穿动脉特别是其升支与臀肌悬带极为接近,极易受损,解剖分离后者与周围结构时,应极为谨慎。

[关键词]

臀大肌;臀肌悬带;坐骨神经麻痹;全髋关节置换术;解剖学测量;人

经后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中暴露髋关节时会造成坐骨神经麻痹,这是一种后果严重,且难以逆转的并发症。据报道,坐骨神经麻痹在经后侧入路的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发生率为1%,在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1.7%~2.1%[1~3],在初次髋关节成形术中发生率为0.17%[4]。虽然相对少见,然而坐骨神经麻痹一旦发生便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只有约40%的患者可能完全恢复,大多数患者可能会永久患此后遗症,从而给其造成难以弥补、极为严重的后果。任何术中因素都可能成为坐骨神经潜在危险因素[3,5]。术中通常用神经监视器来避免这种并发症。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使用神经监视器,还有约50%的神经麻痹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6,7]。Isik等[8]提出“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结构在此种手术中对坐骨神经麻痹起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臀大肌有1个宽阔的附着点,上部和臀大肌的大部分以及深部的浅层纤维附着在髂胫束上,深部的深层纤维即称为“臀肌悬带”,附着在股骨的臀肌粗隆和远端的肌间隔上,此附着部位恰好在股方肌的远端附着点上[9]。坐骨神经的走形和其位置关系可描述为:在其上部深行入臀大肌,进而走行于臀肌悬带中部和深部,经过坐骨结节远侧端和臀肌悬带附着处的平面。臀肌悬带即连接股骨臀肌粗隆上臀大肌下部的深层纤维和外侧肌间隔的结构,切除此结构可以避免这种压迫性损伤。目前对臀肌悬带的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数据均以西方人臀肌悬带标本为测试对象而得出,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东方人臀肌悬带解剖学特点。以国外文献报道的数据为依据,指导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难免会产生解剖学偏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人臀肌悬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以期获得国人的详细测量数据,为临床上对国人通过切除臀肌悬带来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成人防腐处理下肢标本24例(取自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男16例,女8例,左例12例,右例12例。供体年龄为30~60岁左右。24例标本用10%甲醛充分固定,均无臀部外观畸形、外伤及手术改变,不影响相关数据的测量。

2.解剖学观察及测量为了排除观测者测量时造成的随机误差,每次测量都独立重复3次。尸于俯卧位,于标本股近侧和臀区进行解剖。测量指标:臀肌悬带嵌入股骨的长度;悬带的起点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及后者的分支与悬带的最近距离;悬带上缘与这些血管的距离;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上、下缘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图1)。以坐骨结节最远测尖为标记,经过其下部的臀大肌前面纤维的踪迹融合于臀肌悬带。当股骨位于后伸时,测量其肌纤维与坐骨神经的角度,以此作为评估解剖学上切除臀肌悬带长短的指标。测量时将臀肌悬带与其附着物的方向视为平行。悬带到大转子间的距离与股骨方向平行。股骨长度以从大转子到股骨外上髁的距离为准。测量指标均经统计学处理。

3.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值±标准差(x珋±s)表示。所有测量指标均测量3次后取均值,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测量的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

二、结果

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1.35)°;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1.78±0.93)cm。

三、讨论

篇3

1.1研究方法

1.1.1观察组学生采用“课堂理论课互动讨论课情景再现课”三个层次组成,形成逐渐递进的序贯式分阶段教学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1)课堂理论课,回顾由专业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对所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等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每次课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2)互动讨论课,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课教室内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本节课的所学内容的整体概括,随后通过自制的微课以及教学视频学习相关内容,随后讨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得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3]。3)情景再现课,以5~7个人为一个小组,1名学生负责组织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角色,一个小组中一个人是病人,其他人都是医生的角色,按照微课教学视频以及教师授课内容所示,医生给患者做体格检查,并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模拟医生对患者进行查体,边查体边叙述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心脏的体表投影、阑尾炎的体表投影等相关知识点)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4]。

1.1.2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由任课教师对实验课前实验员准备好的解剖学标本进行逐一讲解,讲解完成之后由学生自行学习和辨认标本。

1.2评价方法教师根据实验课课堂状态、学生参与程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题回答正确率以及期末成绩等做出相关评价,并以问卷形式观察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接受程度、是否感兴趣、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等。

1.3统计学方法本次所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学生成绩的比较观察组实验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

2.2观察组学生满意度调查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观察组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其满意度达到100%。

2.3观察组学生对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学生对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的各项评价顺位第一为非常同意,第二为同意,并且两者合计的满意度较高;而反对和强烈反对的比例较少。

3讨论

篇4

关键词:冰壶;投壶动作;解剖学

人体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下,通过神经冲动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进而牵拉骨骼,使得骨骼绕关节轴转动实现的。因此,任何复杂的专项技术动作都能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基本单位,从而进行解剖学的分析,该分析的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环节受力分析法,就是运动解剖学知识与运动实际加以结合,灵活使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环节受力情况来定性分析肌拉力的方向和作用。该方法简单实用、不受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越发成熟、实用、有效,为我们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体育工作者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提供了方便[1]。在我国四部委下发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5年)》以及即将于2022年在我国举办冬奥会的鼓励与推动下,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程。冰壶项目作为冰雪项目的一部分,也日益得到了国民的重视;在2017年日本札幌亚洲冬季运动上,中国男女冰壶运动员双双夺冠,确实令国人骄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冰壶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对冰壶技术的改进就成为了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运动技术的本质是一个竞技项目在规则许可下所特有的动作序列,精湛的技术都建立在标准和正确的“动作”基础之上[2],所以,竞技就是动作,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是运动技术的关键因素[1]。因此,对冰壶投壶动作的正确解读,有助于冰壶专项训练的开展,有助于冰壶比赛成绩的提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将冰壶投壶动作分为准备、开始、滑行、出手4个阶段[3]。该文就从这4个阶段来进行冰壶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1开始阶段的解剖学分析

1.1身体姿势

1.1.1准备阶段身体姿势

身体保持下蹲动作,蹬踏脚脚掌踏上踏板,脚尖向前,滑行脚至于踏板脚的一侧并与之平行,投壶臂和持壶臂都自然伸直于体前并且持壶臂将刷柄竖直控制在体前,此时头向前,目视前方,瞄准目标点。

1.1.2开始阶段身体姿势

开始阶段运动员会有前推与后摆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运动员的臀部抬高、躯干与冰面保持水平,头部向前倾,一直盯着目标点。

1.2开始阶段解剖学分析

与准备阶段相比,冰壶运动员在开始阶段解剖学分析如表1所示。

1.3结果分析

在开始阶段,冰壶运动员以下肢为支点,通过股四头肌伸膝关节使得臀部上升,提高运动员重心从而增加冰壶运动员的视野;通过髂腰肌等屈髋关节使得躯干与冰面平行,这样有利于冰壶运动员对冰壶路线的规划与选择。

2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

2.1滑行阶段身体姿势

在这个阶段,蹬踏脚自然伸直,上体保持正直,目光盯着前方目标。

2.2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

与开始阶段相比,冰壶运动员滑行阶段解剖学分析如表2所示。

2.3结果分析

随着蹬踏脚的用力,冰壶运动员进入滑行阶段,该阶段重心由投壶脚转向滑行脚,通过伸膝关节、屈踝关节和趾关节来降低重心,增加投壶的稳定性。

3出手阶段解剖学分析

在出手阶段,只有使冰壶运动员腕关节内收或者是外展的肌肉发生了变化,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肌状态与滑行阶段是完全一样的。

4整体投壶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投壶的4个过程中重心经历由蹬踏脚到滑行脚的过度,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5]并且通过观察视频发现冰壶运动员的重心在冰面的投影与两脚的夹角特别小,这就对冰壶运动员身体左右侧的平衡、维持脊柱稳定的肌肉是一个考验,特别是位于脊柱两侧的肌肉,比如:斜方肌、竖脊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等。

5结语

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发挥主要作用的大肌群:竖脊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背阔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阔张筋膜肌、小腿三头肌、胸锁乳突肌、股三头肌、前锯机、腹直肌、腹外斜肌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强度的专项练习。

作者:贺忠兵 孙茹 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13.

[2]陈小平,梁世雷,李亮.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J].体育科学,2012(2):3-13.

篇5

1.归纳总结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系统解剖学中分章节介绍了组成人体的9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每学完一个系统,把本系统主要内容总结归纳,串并成主线,方便我们对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个上下贯通的管道,有两个口分别是入口(口腔)和出口(),由上往下分别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消化腺又包括肝脏和胰腺等器官,这样整个知识点就用一条主线连接起来,非常明了,易于记忆。

2.列表记忆法

人体解剖学的许多内容,文字叙述繁琐冗长,经过列表,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经过整理使之看上去非常简洁明了,有利于学习和记忆。例如,男女性骨盆的差异(见附表)[1]、空肠和回肠的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等,解剖学里这样的例子很多。

3.图示记忆法

人体中的某些结构(如血管、神经)的走行具有一定规律,按其走行用箭头依次标识出来,方便记忆。如对循环系统中血管的记忆,以动脉为例(静脉类似)说明,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根据它的走行可依次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3部分,降主动脉走行到胸部为胸主动脉、走行到腹部为腹主动脉,再根据各部的行程、分支分布等内容加以细化,用箭头示其走行,形成类似血管网络走行[2]。我们就可以按先后顺序记住主动脉在何处发出一条分支,这一支在何处又发出哪些小分支,各分支又到何处,供应哪些器官等内容,这样,整个循环系统的动脉就成了一个清晰的网络,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4.对比记忆法

人体是左右对称的三维结构,很多器官或结构左右呈对称分布,可采取对比记忆,如:左右静脉角,9条淋巴干中除了一条腰干外,其余4对左右对称分布;再比如,股骨的大、小转子与肱骨的大、小结节比较,两个侧脑室与第三、第四脑室的比较等。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记忆;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所悟;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比记忆,可以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很多有联系的解剖学名词及人体结构。

5.口诀记忆法

把教学内容编成口诀,简洁明快,押韵顺口。如8块腕骨:手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12对脑神经连在脑干的位置:一端脑二间脑,三腹四背在中脑,五六七八在脑桥,最后四对延髓找;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子宫动脉像弹簧,弯弯曲曲行两旁,宫颈外侧两厘米,桥下流水记心房;心脏的外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即心尖、心底、胸肋面膈面、左缘右缘下缘、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通过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牢固。

6.形象比喻法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专业的术语生活化、器官结构形象化;如呈蝌蚪形、肾呈蚕豆形、前列腺呈栗子形、子宫似倒置的梨形等。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人体结构也不例外。把握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找出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形象比喻,便于记忆也不易遗忘。

7.数字记忆法

篇6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方法;人体结构

时下,我国正处于大数据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诸多行业,例如购物、出行、家政、租房等,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方面如果不能做出适应当下环境的自我改变,在教学方法与技术上做出自我革新,那么极有可能在将来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与覆盖面相当广泛,几乎一切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人体解剖学,此外,一些其他专业,诸如体育学、艺术等学科也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需求。但是就是这样一门课程,一直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性非常突出。人体结构复杂而精密,专业名词多且复杂,以往的以二维图片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将3D网络技术以及一些其他的新媒体技术利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将传统的二维图片承载的教学模式改革为由3D模型支撑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利于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无疑将会更加良好。

江汉大学医学院正在尝试利用3D模型以及一些其他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建设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课程正在建设阶段,课程建设主要包含三个模块:3D人体结构讲解,思维导图与教学视频资源共享。

3D人体结构讲解利用现在的3D数字人体建模软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并将讲解的过程制作成视频文件上传至网络。计划将涵盖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大部分重难知识点的讲解视频。

思维导图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人体结构网络。将有关联的知识点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配上适当的讲解,制作成视频文件上传至网络。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人体结构知识脉络。

此外,对于一些日常所使用到的教学短视频、教学纪录片等资源都制作成视频文件或者链接共享至网络,学生可以随时查看。

在当今大学生中移动设备普及率高于计算机普及率,所以制作的视频文件都是可以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查看的格式,并且为了方便移动设备访问,我们还专门为课程制作了导航二维码,只需扫描即可迅速访问。

目前课程建设仍处在探索与试验阶段,希望这样的尝试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人体解剖学学习体验。

篇7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某校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作出较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 改革 实验考核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的形态学科,在其教学活动中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等等,尤以实验教学为甚。如何使解剖学教学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是广大解剖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任。为探索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教学作出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调整教学课时分布

解剖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解剖学实验课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解剖实验课,另一部分为局部解剖学实验课。

系统解剖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2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21人)。系统解剖学课传统的课时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120学时)。为适应解剖学教学新形式和新教材(全国统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系统解剖学最新版),学校将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的课时调整为:理论课/实验课=56/66(总学时为126学时)。通过总课时的调整,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尸体解剖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局部解剖学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1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18人)。由于尸体来源紧张,理想的局解实验课教学模式(课堂尸体解剖)难以实施,参照兄弟院校,我校传统的局解教学活动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3:1(总学时为80学时),实验课以解剖操作录像、课堂游离标本及陈列标本观察为主。从历年局解考试成绩、课堂标本考查和学生教学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高等医学教育对解剖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寓于教授解剖学知识活动之中。为此,自2000年以来,我校对局解教学作出调整:增加实验课的比例,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54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开放性实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尸体解剖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科学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据统计,医学临床课程的专业名词有80%源自解剖学。人体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因此,在学习解剖课程的过程中,须学习、掌握的新的医学专业名词较多,甚至多达每堂课(2学时)200多个,记忆的内容教多,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解剖学的教授非常依赖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先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进入实验室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标本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帮助及深化记忆理解,课后再复习回忆,以期巩固实习效果。然而,医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目多,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较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或心态浮躁,易受外界社会因素影响,难于静下心来学习,因此预习和复习便成为空谈,仅是考前突击复习一下,结果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均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解剖难学、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一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合理应用教师的主导性的"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具体为前一次实验课教师提出下一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学生分组预先预习,确定实验重点观察内容,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课堂上学生分组(每小组4~5人)讲述标本,操作解剖尸体(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探讨、交流;教师指导检查,结合临床应用知识或予知识点于解剖歌诀、故事进行小结。自2002年实施上述教学方式以来,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普遍提高,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更新教学手段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的人体解剖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结构复杂、形态独特而非简单的几何形状。实验教学在解剖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各器官、结构及组织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身体各部由浅入深的层次。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模型、录像加标本",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已由电动模型发展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是人体断层计算机三维重组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讲解陈列标本(装在密封的有机玻璃缸中)时,不能直观指示标本的有效部位,往往出现教师拿着标本缸示教一通,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我们给教师配备了激光教鞭后,利用激光的穿透性和有颜色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激光教鞭直观的指示标本的结构和有效部位,学生一眼就明白。在学习脑干内部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时,学生普遍反映难懂。由于脑干标本小、结构成份特殊,很难做成显示内部结构的实物标本;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比较特殊,不可能做成实物标本;我们购进脑干内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的电动模型,使用后,学生乐于接受,反馈的效果较好。

4 改革考核方式,客观平定学生素质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传统的单靠一张考卷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①增加解剖学考核中实验考核分的比值(系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30%;局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40%);②增加实物标本考核(分期中和期末实物标本考核,各占实验考核总分的30%);③开设课堂讨论、提问及操作的考核(占实验考核总分的4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兴促学,以趣促思(思考问题),以思促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通过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我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验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小贞.解剖教学改革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75~376.

2 袁玉林.临床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173~174.

3 陆国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0;51.

篇8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aultage

Key words:Anatomy;Teaching experience;CT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成像(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现代影像技术相继崛起并迅速普及。这些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形态学基础是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的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为适应社会需求,我院于2002年设立了医学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却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从事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工作时间虽短,但也有些工作体会,在此简单谈谈断层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1 局部解剖-断层解剖-断层影像思维的建立

教学模式决定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分三步走: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欲学断层,先修整体”的学习思路,使学生明白坚实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是学好断层解剖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讲授人体各部分断面结构之前,首先学习人体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等各部分与断层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内容[2];在具体学习断面标本内容时,强调断层与整体相结合,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断层,从断层出发重塑整体,即建立“整体-断层-整体”的断层解剖思维;标本与影像结合。断层解剖学知识是学习B超、CT、MRI等影像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在掌握断层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阅读B超、CT、MRI图像。通过“局部解剖-断层解剖-断层影像”思维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断层影像解剖思维,克服了以往局部解剖与临床的脱节现象。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以板书和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虽有不足,但仍是目前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利用电视、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视听媒体引入课堂,这样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人体断层解剖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断层解剖的实践教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单纯的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实验课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上,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几乎达到了1∶1。我们利用局部湿体标本、断层标本、投影仪、多媒体数码互动设备、幻灯机及配套的投影片、幻灯片、观片灯及CT、MRI图片等做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从观察湿体标本、断层标本开始,逐步掌握人体各层面的关键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观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4 考核考察学生的方式灵活多样

人体断层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客观全面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如“人机对话”、“徒手绘制断层简图”、“理论考试”等。所谓“人机对话”,即用事先扫描好的人体断层图片,随机调出几个断层,让学生指出该断层的主要结构及各主要结构的配布关系[3];“徒手绘制断层简图”即指定过某个关键结构的断层,让学生徒手绘出该断层的主要结构。例如,让学生绘制一个“过室间孔”的横断层简图,学生就应该将此层面的主要结构,如尾状核、豆状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等关键结构准确描绘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层面的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理论考试”即以试卷形式让学生笔答。结合以上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最终成绩。学生普遍反应此考核方式切实可行,效果好,知识掌握扎实。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笔者从事教学时间较短,经验不丰富,所提观点也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使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树伟.断层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

篇9

1注重绪论和各章总论

解剖学绪论中的方位术语、轴和面是整个解剖学的纲领,以后学习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对这一部分要精讲,要讲透。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方位知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讲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用他们高中学的参照物来引入,理解了参照物的定义,方位术语也就迎刃而解。

解剖学在每一大系统之前都有关于本系统的总论,而总论的知识总结了这一大系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帮助学生总结,然后在学习每一章时,学生可以根据总结自己学习,也算是一种引导。譬如学习内脏学,在总论中教给学生整个内脏学就是学习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而学习位置要用到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然后在内脏学分论中都是围绕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进行学习的。这里虽然只讲了总论,但是却教给了学生学习分论的方法和目标。再如神经系统,在总论中只讲了神经系统的划分和常用术语,然后按照划分的顺序在每一部分围绕常用术语展开。学生在大脑中有了框架后,可以对每一部分总结预习,并且上课的时候还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不会因为上课找不到思路而烦躁。

2密切联系实际

解剖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单凭多媒体、挂图或模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知识点密切联系实际,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谓事半功倍。譬如讲尺神经走行的时候,尺神经经过尺神经沟,最后分布到小指和环指,如果此时让同学们将前臂半旋前,然后将肘关节后方轻撞椅背,会有不少同学感觉小指和环指发麻,主要是因为尺神经受到刺激的原因,这样一来,很容易就记住了它经过后方的尺神经沟,也同时记住了它在手上的分布。再如讲到脊髓和马尾时,谈到腰椎穿刺点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在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间,因为此处没脊髓组织,只剩下了脊神经根形成的马尾。但是打一个比方,面前放了2个带水的盆,一个放豆腐,一个放粉丝,然后用针插,那个容易插到,接着再说下椎管内的脊髓和马尾以及周围的脑脊液,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实例,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讲明白了。

3活体的合理应用

解剖学是一门宏观学科,很多结构在体表可以摸到也可以看到,也有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操作方法记住,背多遍不如亲自体会一遍。在学习上下肢浅静脉走行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在宿舍里结合课本互相观察一下对方的浅静脉的走行,这样记的牢固,并且不同的人又具有对比性,比单纯在实验室观察标本强多了。在骨学中许多骨性标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样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学习解剖学还要求互相合作,例如讲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肝的上缘和下缘边界的时候,这些知识讲起来学起来很难理解,而且乱,但是如果我们告诉同学们定位的方法是用叩诊的方法得来的,这样,同学们完全可以2个人一组,轮流操作,利用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器官的界限,然后一划线,就是在体表的投影,比单纯的听课看书简单的多,只是要花点时间去操作,但是操作一次后,这些知识不会忘记。

4勤于用手

解剖学中很多知识点自己可以用手演示出来,那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但是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每个知识点的位置关系和大体形状。例如学习三叉神经时,三叉神经节以及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其实自己把拇指和小指向掌心一对,其余三指往前一伸,同时手掌面贴近颞侧,这样就显示出一个简单的三叉神经模型,其中手背相当于三叉神经节,食指相当于眼神经,中指为上颌神经,环指为下颌神经,手背往后连臂相当于连脑,而把食指和环指分别放在眼裂和口裂处,相当于三大分支所支配的区域,突然间伸开小指和环指并拢,相当于运动纤维并入到下颌神经中,这样一个简单的手型,把三叉神经的基本知识全部包括当中。还有像肛管的内部结构可以用手指代表肛柱,指璞代表肛瓣,手指末端和指璞代表齿状线,手背代表肛梳,腕关节处代表白线,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势把基本内容表达在面前。

5多媒体的应用

以前大学没扩招时,应用板书,挂图,模型在小教室上课,也是一种方法。但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广,各高校都增大招生规模,这样引来了由原来的小班上课变成了200多个人的大合堂。此外,由于科目的增多,这样必然要压缩每一科目的学时,解剖学也不例外,学时也是一减再减。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应用板书,挂图,模型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多媒体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是把多种媒体形式,如文字,音乐,声音,图,动画等综合集成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传播和表现信息的全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系统地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的任务。它在表现信息方面具有单一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等。由于上课空间的扩大,学时的压缩,但是书本内容有增无减,也就是说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同一个任务,这正是多媒体的一个优点之一。它可以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内容从不同方位、层面、空间反应出来,变得直观、形象,很好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1],并且可以从不同方位显示同一个器官的不同外观,给人以直观性,多样性,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对于不同器官的结构对比也可以在同一投影上显示,并且不会因为在教室最后排而看不清楚。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能节省很多时间,例如以前有些需要手画的图,现在可以直接屏幕显示,并且更漂亮,甚至可以显示真实的人体器官,有些以前需要板书的内容,也可以以文字形式直接显示,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不会因为压缩学时而搞的课堂紧紧张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通过动画更有利于同学们接受,例如弹性圆锥这个结构在解剖学是难点也是重点,单纯的靠板书挂图即使讲明白要费很大的时间,但是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先显示甲状软骨的一侧半,接着显示环状软骨,最后显示杓状软骨,然后用线一根根从甲状软骨连接到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这样根据一个简单的动画,把弹性圆锥的概念由静态变成动态,同学们也不费事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可以说深入浅出,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无法实现。其它的像在生殖系统中和卵子的结合,神经的传导等都可以用动画方式便于同学们接受。解剖学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以后临床工作中很多临床基本操作都要用到解剖学,像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等,这些操作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在讲相关的课时,讲到相关内容,把他们播放给同学们,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以后的的临床打下基础。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足,例如不利于师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等[2],所以要求我们合理应用。

6网络的应用

网络构成了现在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各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可以把解剖学的教学计划,大纲,内容,多媒体课件,常用操作,习题集等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解剖学,虽然没有老师亲自指导,但是大多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寻找答案,这也是解剖学教和学的一种补充方法。除此,多种交流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

总之,老师要教好解剖学不容易,学生要学好解剖学也不容易。这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认真的备课,熟练的讲解,而要讲解好必须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用适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然后贯通于课堂。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学生要认真的听课,要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要合理的利用实验室的标本,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学好解剖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发展趋势;多元化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几乎所有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人体解剖学,只有学好人体解剖学,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区分人体形态结构的正常和异常,从而开展疾病的诊治,因此学好该门课程对于一个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是十分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作为教师,理应积极思考现用教学方法的利弊,并根据讲授经验和学生的直接或间接反馈对教学方式作适当的尝试与改进。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比较主流的仍然是以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模型和标本的观察,实行班级授课制辅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近年来关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已有初步的探索,包括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M)、微课、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教学方式的摸索,对科学使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及对实验标本选择的探讨等,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若能充分了解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互相结合,扬长避短,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FCM)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专门讲授书本知识,而是去了解学生的疑惑并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已得到开展,比如耶鲁大学就是采用高度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课程开始之前就把所有课件都给学生,构建了完善的网络资源平台(图谱、影像资料、练习题等)供学生预习和复习用,而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起指导答疑的作用,讲解重点难点,并指导学生就某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操作分组开展[1]。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包括课件PPT、图谱、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等,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点。教学视频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萨尔曼•可汗制作的教学视频,因为太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学生疲乏,注意力无法集中,而较短的视频可以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讲授,他的讲授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注意力能够很好地集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这种视频是近年流行的微课的核心组成,所谓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的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无论对于传统课堂还是翻转课堂都是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应在对质量严格把关的基础上进行推广。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主动学习,并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较高,若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很难开展或很难获得想要的效果,所以需要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进行选择性实施。

二问题导向式学习(PBL)

PBL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案例,让学生由问题或案例出发去探究式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以某男性泌尿系结石引起疼痛为案列,学习泌尿系统器官的结构特点,尿液排出的路径以及途中会遇到的狭窄部位、诊疗措施等,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课程整合的医教改革大趋势。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在初步开展PBL教学,本校人体解剖学也进行了此类教学尝试,无论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对于问题的讨论比较积极全面,获得了不错的反馈。但是在传统授课之外广泛开展PBL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需要在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不断推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全面开展。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所有知识,也要掌握相关基础学科和临床课程的知识,才能具备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还需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PBL课程教师队伍。

三多媒体资源平台的构建

人体解剖学是一个以形态观察为主的学科,因此比其他学科要求有更多的直观性,要求通过多种直观展示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帮助学生记忆,而多媒体多样的展现形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包括图片,视频以及3D软件等等,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医学学霸们手绘的解剖图、外科手术图,科学性和精美度均很高,带着对这些图作者技艺的感叹与崇拜,让人更愿意去关注,去学习。在信息化普及的现在,学生对一些相对酷炫的展现方式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制作或搜集质量高的资源以供学生学习。无论是微课还是课件、图谱、3D软件、影像资料和练习题,其质量的优劣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医学生课业繁重,并且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劣判断并不成熟,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好的学习资源不是有效率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群体共同构建优秀的学习平台,整合质量高的图谱、视频等资源以供学生学习。

四标本的选择

观察实体标本,也就是我们尊称的大体老师,是学生认识人体结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如今尸体资源短缺,制作好的标本在教学过程中被不断耗损,经常会出现组织结构无法辨认或某些组织缺失的情况,并且在教学过程会发现学生对大体老师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尊重与敬意,即使在观察之前教师会带着做一些例如献花、默哀之类的仪式,也并没有得到很明显地改善,可能福尔马林难闻的气味让学生没有办法敞开心胸泰然地面对是其中一个原因,福尔马林作为最常用的固定剂,它对人体会造成损害已是所有人都知晓的常识,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学生毫无芥蒂地凑近去观察似乎不能得到积极地响应。因此,塑料模具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组织结构,但是塑料模具有其局限性,制作不够逼真,或者太过理想化,以至于当学生观察真正的人体结构时,无法与模具上的结构对应上,存在脱节现象,而近年来时兴的3D打印技术则有望解决这个问题。3D打印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数字模型文件基础上使用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其中数字模型文件的获得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在医学领域则可以通过CT、MRI扫描等手段获取。3D打印技术在近20年来已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在产前通过对胎儿MRI扫描,三维重建后进行3D打印,对胎儿的颅面部解剖进行评估,以便在围产期对颅面部发育异常的胎儿进行积极地治疗[2];对肿瘤的3D打印可以帮助医生在不进行有创检查的情况下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手术预演,以减少真正手术的时间,增加成功率,实现个性化诊治[3]。3D打印技术也被应用于医学教育,莫纳什大学的McMenamin教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4],并且进行了商业化生产,3D打印出来的模具能高度还原实体标本,比一般的塑料模具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还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临床见到的一些异常结构,如室间隔缺损的心脏等,使得学生对这些异常结构有直观的认识。相信3D打印的解剖学模具未来会在解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小结

总的来说,多元化教学是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在理论教学方面,应合理尝试翻转课堂、PBL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评估教学效果,积极改进,但在尝试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寻找能尽可能替代实体标本的模具,包括高质量的塑料模具和3D打印模具。我们解剖学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解剖学知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临床从业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辉 金国华 吕广明 单位:南通大学 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伟,刘克,李文婷等.耶鲁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教学比较[J].协和医学杂志.2013(3):334-7.

[2]VanKoeveringKK,MorrisonRJ,PrabhuSP,TorresMF,MychaliskaGB,TreadwellMC,etal.AntenatalThree-DimensionalPrintingofAberrantFacialAnatomy[J].Pediatrics.2015;136(5):e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