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艺术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要有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些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要善于艺术、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艺术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不讲教学艺术,注入式地教,必将导致学生死搬硬套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可见,能否讲究教学艺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问题。所以,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本文将对专业课的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见解。

1语言艺术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直接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20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有两种—听觉和视觉。

1.1有声语言—听觉艺术

专业课的抽象性很强,面对从未接触过工作实际的学生来讲,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确切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课时做到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专业课的叙述性也很强,教师应当用精炼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切不可照本宣科。专业课的知一识性强,信息量大,讲课的语言应有抑扬顿挫,速度快慢要适中。声音太大,会给学生造成强刺激;平淡而低沉的语调,又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使学生大脑皮层抑制,精神不振,引起磕睡或注意力的转移。

讲究口头表达艺术,就是在讲授具体易懂的知识时,速度稍快些,声音放低些。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或间题的.承转处、以及解释概念、总结规律时,速度要慢些,音量.要大些。每讲完一方面知识,就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回味。

1.2.无声语言—视觉艺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几倍。板书对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的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份量,“确”是恰当地表达内容。那些只需用语言解释的内容不必写在黑板。对于叙述性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的荃础上,分析做出归纳,将重点写在黑板上。

板书字迹要工整清晰,板面设计要科学合理,这也是无声语言艺术的要求。板书切忌字迹潦草,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写出重点字句,或划上注意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专业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板书时常画一些物件的结构图、工艺流程示意图辅助教学。画图时,教师应选择合理的位置,有效地利用版面,不能随意地写、随意地画,写了擦,擦了又写或乱写乱画。

2讲究语言艺术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机应变”是专业课教学艺术的又一内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在课堂上,教师以目光巡视,收集来自学生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教师应留心观察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以及学习兴致不高的学生,采用设问、提问、必要重复等方式,使那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业课教学中,应用“随机应变”的艺术,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材处理也要讲究艺术。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处理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的教材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重点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重点讲解。而有的知识并不是教材的重点,但学生不易理解,这些知识又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可定为教学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还要讲究知识“搭桥”艺术。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既需要基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求教师找准坡度搭好桥。这个“桥”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适时架起利于学生学习的“认识桥梁”。这“桥”可以是一个例子、一个公式、一个结论或一种现象。“搭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起到平坡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顺利、自然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其所学知识系统化。

3适时运用直观教学艺术

专业课中很多内容是生产实践的结论,文字叙述十分抽象,单凭教师的生硬说教、学生的凭空想象,效果会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卜,辅以模拟实验、实物教学、模型、挂图,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声像并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教学难度,简化理论教学。这样做,学生能获得牢固的知识。

4激发鼓励、“点化”诱导的艺术

“点化”作为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即是在教师点拨之下,引导学生把知识技能加以消化。“点化”就是扶(教师指导)和放(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避免“抱着走”。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间题的关键处及时指点和诱导,使其少走或不走弯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教学艺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就必须做到:

首先,青年教师必须乐意从教,热爱自己的专业。试想一个不喜欢教师职业、厌恶自己所教专业的教师,只能把教学当成包袱”,根本不可能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篇2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服务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行业,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顺应市场发展与时代需求,符合行业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和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优化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围绕学校“两平台、五共同、三融合”的总体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市场调研我们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让企业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和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共同承担培养的责任,共同设计、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统筹布局顶岗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示范引领等工作,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优化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最终实现“学校培育英才、学生发展成才、企业获得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2、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创新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环艺专业以建构主义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校企合作共建的一体化综合实训基地为实施平台,学生工作坊、教师工作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全面实行项目课程教学。以真实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设计项目为任务载体,学生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进行任务整合。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担任负责人,组织学生完成从基地调研、方案设计到施工工艺与预算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职业核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分阶段情景式教学组织模式,以不同项目为阶段,改变传统教学序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指导、组织和调控教学内容,实现开发项目与设计教育相融合,技能强化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构建“双师、双岗、双责”的教学研发团队和“市场、企业、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场。最后通过“作品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多元开放教学评价方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把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错误、薄弱点等信息进行反馈,教师调整教学,以达到学生毕业时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力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

3、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践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按“环境艺术项目设计过程”开发课程模块,贯彻“双证”要求,构建“基于项目设计过程双证融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驱动环艺课程教学组织、设计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从通用和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专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递进增长,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逐渐从艺术人职业人创意人的角色转变。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塑造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形态归纳能力、透视理解能力、空间表现能力、色彩认识及表现能力,并把这些向艺术鉴赏能力、空间结构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推移。进行课堂内教学、户外教学,采取艺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交替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艺术人”的培养。第二阶段(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向职业岗位专门能力转化。塑造学生艺术基础能力向环境艺术专业工程识图能力、制图能力、CAD\Photoshop等专业软件运用能力、初步空间方案能力转化。进行专业技能集中实训,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点和校内实训室进行。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完成对学生“职业人”的培养。前置毕业设计环节。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安排在第五学期,组织学生以创意设计综合项目为内容进行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并将毕业设计与前置课程教学贯通安排教学活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第六学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前一阶段积淀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导入真实的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完整的设计工作过程中形成专业制图能力、软件综合运用表现能力、职业综合方案能力、专业项目流程控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西部环境艺术设计企业中的顶岗实习,完成对学生“创意人”的培养。

4、完善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化到每个具体的操作点。全面实施“职业核心能力达标制”,即学生必须在毕业前通过校内职业核心能力达标测试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室内装饰装潢设计师、园林规划设计师等)。同时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构建“作品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院不仅通过理论考核,实作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且在每年组织人才招聘双选会期间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术专家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三、结语

篇3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价。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1.2 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1.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 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 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3.1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3.2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篇5

一、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学生通过看书上例8后,看不懂的是例7与原来求积的近似值都求出原题的商或积,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来取舍,而例8却做到题目的一半,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到下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

(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篇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少数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表面上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上是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如何才能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呢?本文就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原则和策略等方面做了以下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目标明确,按需设问。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需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动力。

2.难易适度,讲究实效。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恰到好处。浅显的、随意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脱离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望而却步,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只有适度提问、设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串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点、掌握规律,并且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角度新颖,激发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如它的提出平淡无奇、“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无法产生知识迁移。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足够新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和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整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4.语言严谨,准确精炼。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要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地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避免学生走不必的弯路。问题的设计提出要做到一针见血,语言表达要准确。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不仅要问得巧,更要问得好。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注意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1.灵活设问,把握时机。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解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处提问。此外,就是在讲到要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时,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2.留空思考,及时反应。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形式多样,面向全体。提问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发问。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加以精心保护。提问还应注意要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引入艺术 引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引入设计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觉主动地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经过反复实践、多方借鉴、不断总结,我发现高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设计也是有多种模式可循的。在设计引入问题时,不管这样的设计都必须考虑以下四个环节:①“描述”:“我是怎样设计的”;②“领悟”:“我这样设计意味着什么”,寻找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假说、观念等;③“正视”:“我怎么会这样设计”,以了解自己的假说、观念或设计活动中的其他因素;④“改造”:“我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寻求完善创造性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类比法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间具有相似性。类比也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来看,大量也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类比—联想等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的。教材中属性相似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在教学时,可抓住其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设计问题的引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归纳法

案例:在“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的:

观察下列各数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①1,2,3,4,5,6,7,8,…

②3,6,9,12,15,18,21,24,…

③-1,-3,-5,-7,-9,-11,-13,-15,…

④2,2,2,2,2,2,2,2,2,…

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而概括得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即归纳法在数学思想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看,大量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归纳、观察、实验等不同的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及部分公式、定理都是使用归纳法来验证与推导的。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数学体系。

三、实验法

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设计如下: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意找一个不同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30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B■,…,B■;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30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方法比之常规引入法更新颖、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四、整合法

案例:在直线的四种特殊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中时就已经很熟悉的直线方程y=kx+b出发,给出名称“斜截式”,再由此方程求已知斜率为k,过点P(x■,y■)的直线方程,由y■=kx■+b得b=y■-kx■,代入y=kx+b得y=kx+y■-kx■,整理后即为“点斜式”方程y-y■=k(x-x■)。这样的处理与教材中先介绍“点斜式”再得出“斜截式”的顺序不同,但这样的顺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旧知得出新知,循序渐进,体现了初高中数学的巧妙衔接。整合就是“打乱”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注重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情境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知识与价值的整合,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不是一堆孤立技巧和任意法则的集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这是将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艺术之一。

五、实例法

案例: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调研员和学生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一线数学教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抽象过程、规律的猜想过程、推理中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推导中的演算过程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引入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和动力。这更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因此,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第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篇9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篇10

《金属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课,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或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学习,该课程包括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很多,有铸造、锻造、焊接、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等常见金属成型工艺。《金属工艺学》是联系其他专业课程的纽带,其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具有指导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矛盾,如学时数相应减少与知识信息量迅速增加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授课方法与多媒体创新教学之间的矛盾等。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教师的教书育人方法,提高课堂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尤其是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与创新的思路,让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学积累与亲身体会,对《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大胆尝试,下面略作介绍。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分析

1.学生专业激情的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报考专业时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具体该报什么。大学学习阶段专业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这种求知的欲望一旦产生,对后续的课程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学生的专业激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上好绪论课,让学生知道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结合身边实例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就学生宿舍中常见的暖气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暖气片使用金属材料而不用非金属材料?②为什么有的暖气片使用铸造方法而不使用压力加工方法?③为什么高档暖气片采用有色金属材料而常用暖气片采用铸铁材料?④复杂的暖气片系统是如何连接的?⑤如何优化暖气片的结构使其散热效果更佳?随着这些专业问题的提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很多学生求知心切,想马上知道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结合《金属工艺学》的章节知识,通俗易懂的做出解释。相信大多数学生会茅塞顿开,感慨小小暖气片有这么多专业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随之产生。以上仅是生活方面的小常识,这个实例中涵盖了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金属材料的铸造与加工工艺、金属材料的导热效果及其腐蚀性能、材料的焊接工艺与方法、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知识,从而引出导热率、铸造、压力加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焊接、腐蚀性能及结构设计等重要专业术语,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学习《金属工艺学》的情趣。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生动的实例,我们不妨在绪论课上列举出来,让学生思考,如铸造应力引起的腐蚀问题、纯铜水管的优良性能、金属导热性能与导电性能的区别与联系、纯金属与合金的强韧性比较等,都将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启发,为《金属工艺学》课程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教学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创新教育模式,它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如声音、模拟动画、图像视频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相比,多媒体教学把枯燥无味的文字理论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在讲述较为抽象的专业知识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大多数课程教学中倍受青睐,但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矛盾,如果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明显。结合《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讲述砂型铸造、焊接过程、切削加工等知识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更加明了,可以直观的看到金属的流动或变形,最终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讲述铸件的特性及性能、合金热处理分析、各种公式推导等内容时,采用传统板书较为合理,通过环环紧扣的推导过程与分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容量大、课堂效率高,传统黑板模式几个小时讲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原因在于传统板书占据了许多时间,而多媒体的图文切换几乎不占用时间。当今本科教学的任务较重、知识点丰富、教学信息量猛增,而课堂学时较少,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多媒体教学无疑让教师从烦琐的板书中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观点剖析上,更好地缓解了教学矛盾,但要切忌贪大求多、重点不突出、速度过快等现象的发生。就《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而言,提倡多媒体教学并不是排斥传统黑板模式,本着注重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找到两种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相信教学效果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多角度解释抽象理论。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能够合理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根本途径。《金属工艺学》属于专业技能课程,相关章节的实践性较强,我们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不妨结合生产实例,列举一些技术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用间接的理论指导直接的生产,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述“热处理”章节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说明应力腐蚀的危害性,可列举一战时期弹壳开裂的例子,原来经过深冲成型的黄铜弹壳,放置一段时间后自动发生开裂(季裂),其原因在于残余内应力和外界腐蚀的联合作用,要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只需要将加工后弹壳进行260℃去应力退火,开裂现象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个典型例子,我们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加工应力及应力腐蚀讲解的明明白白,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冷加工产品容易产生残余应力,而且清楚了消除应力腐蚀的途径。再如讲解“物理化学性能”章节时,为了说明导电性与密度的问题,可举例说明空中输电一般使用铝线,而地下电缆输电则采用铜线,虽然铜的导电性能优于铝,并不是所有导线都使用铜,原因在于铜的密度较大(铝的三倍多),鉴于稳定性方面的考虑,只适合地下使用,不适合空中输电。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运用现场实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宽了专业知识范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具体实例说明抽象理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正确的分析,巧妙的运用。

4.合理拔高学科前沿知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内容应以教科书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因为专业教材具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往往滞后于学科前沿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注重积累各类教学素材,特别是注意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例如在讲述《金属工艺学》课程“铁碳合金”章节时,要适当补充钢的热处理方面的知识,要让学生清楚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正确运用热处理工艺,告诉学生钢的热处理不仅适用于钢件,同样适用于其他金属材料,并告诉退火与正火的区别和材料淬火后回火的必要性。而回火又包括高温回火、中温回火、低温回火三种工艺,不同淬火制度的材料回火制度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根据性能要求合理制定淬火和回火工艺,力求材料经久耐用。要告诉学生材料组织性能的重要性,它是掌握这些知识的主线,例如退火后材料的强度降低,塑性增加,淬火后材料强硬度增加,而塑性降低,为了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淬火后的材料应进行回火处理,以消除淬火应力影响。相对于书本内容“,钢的热处理”章节讲解较为详细,并且有的地方提高了难度,这是机械类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部分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需要,相信不少学生就业后会有亲身体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拔高课本前沿知识要注意“度”的问题,既要注重吸收新知识,又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避免喧宾夺主。一方面,适当补充相关知识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做铺垫;另一方面,拔高教材知识,可以给精力充沛的学生留下思考余地,进一步激发他们向纵深发展的信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