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9: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录音艺术; 完美美学; 创作; 生活;
针对录音本身是否是艺术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大到历史事件, 小到日常百姓生活, 时时刻刻无一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而现实也反过来在制约着其他事物的发展。录音艺术作品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限度的创作, 同时作为作品的记录者也在受到生活的改造。现实生活为录音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舞台, 可以根据对以往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运用艺术创作形式将生活进行改造, 这过程正是录音艺术作品创作的源泉。按照声音艺术家Douglas Kahn的观点, 音像应该挑战音乐霸权, 就像电影挑战戏剧霸权的戏剧艺术一样。就西方艺术音乐录制完美主义和不完美主义的辩证法来说, 艺术概念常常与作品尤为相关而非即兴。
一、录音艺术的内涵
录音艺术的内涵就是把自然界中或者社会人文中存在的历史以某种需要创造性地记录下来。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地存在, 录音艺术作品也必然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进行有限度的创作。录音的本质是将普通的音乐重新配置转变为艺术。有学者曾将其描述为即兴艺术与不完美美学的统一。不完美主义者的录音方法是单纯地记录历史表现, 关注点仅为同步完整性。而完美主义者的录音工作通过混合和编辑具有颠覆的创造性, 但这又不能回避录音工作中图像的制作等基础环节。针对录音的创意编辑, “完整的”不完美主义理想是人本主义和反对机械, 而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幻想。
二、西方录音艺术作品的机械制作年代
录音的发明是简单地将历史的本质完整记录下来, 抑或是加入外部干预将其艺术化, 这是Walter Benjamin关于摄影与视觉艺术关系转移到录音和音乐中的着名论断。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工作”专注于摄影和电影, Benjamin已经开始思考音乐产品机械复制现象。他注意到电影和摄影艺术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 他坚信, 电影和摄影打破了传统视觉艺术形式的权威, 这些媒体不应该以一个固定的并且是较长时期的艺术标准来评判。艺术的概念以及艺术地位的个人实践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的结构。此外, Benjamin认为, 机械性的复制工作导致独特音乐光环衰落 (regressive listening) 是以Adorno鼓励录音开始的, Benjamin更喜欢用中性的词distracted listening来描绘。Schnabel曾愤怒地表达过这种担忧, 他重新发现了舒伯特和莫扎特创作现代钢琴的所有曲目, 承认“有一个可怕的恐惧, 某时某地有人听着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 会同时吃一个肝脏三明治”。音乐的光环不是通过机械记录再现它的工作本身, 而是鲜活的表演, 不再像普通音乐一样倾听音乐。尽管这个说法值得怀疑, 一些持相反观点的人认同录音本身就获得了一个光环。
Taruskin的说法是极端和不可信的, 但是差强人意的录音版本是普遍存在的, 作曲家自己对录音解释是独一无二的权威。Taruskin的观点说明了Benjamin的评论之间存在联系, 因为他们表达立场均源于完美美学, 关注的是录音如何重新配置音乐中的完美与不完美。Schoenberg强调了天才作曲家创作的自主权以及表演者的服从。Busoni发现口译员的美德和表演者的个人贡献。从不完美主义的观点来看, 即兴的不可预测性和兴奋性的组合产生了立即创作的错觉。不完美主义者找到即兴创作中的美德, 超越了形式和执行中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些美德正是因为这样的“未完成的状态”而出现的, 因此, 缺陷具有积极的美学价值。相比之下, Schoenbergian的完美美学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得到赞扬, 完美主义倾向于支持艺术的奥妙, 而不完美主义则提出质疑。
录音并不仅仅是Schoenberg美学的新应用, 一个完美的录音美学旨在筛选偶然的现场表演缺陷。相比之下, 对于不完美主义者, 生活本身是有特权的, 当渴望自发创造时, 录音具有最佳的纪录状态, 虽然会有失败的风险和轻微的缺陷。不完美主义者认为, 即兴和互相配合不是好的录音。Taruskin采用完美主义的录音审美, Benjamin持一种不完美的审美观念, 而这种对抗从最早开始就一直处于冲突状态。然而应该清楚的是, Taruskin和Benjamin都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 录音本身并不能对艺术光环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这只是录音完美主义者的一些观念而已。
三、现实生活是录音艺术作品创作的动力源泉
如果说录音艺术作品的创作是生活的精神动力, 那么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录音艺术创作而记录现实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录音艺术作品创作本身运用各种生动的表现形式将表象的事物具体化, 使之富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需求, 精神满足有了更多渴望, 深刻感受录音艺术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得到普遍接受, 其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
录音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将生活、艺术、技术三者有机结合。录音艺术创作既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手段记录生活, 更不是毫无基础的艺术发挥。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录音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 未来朝着技术与艺术全面融合的趋势发展。创作对于录音艺术作品的最终实现愈发重要, 让录音师对技术运用和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许, 关于录音艺术创作究竟是一个技术记录生活还是艺术加工的问题争论可能会持续下去, 录音美感艺术的标准如何评价在艺术起步较早的西方同样饱受争议, 但这一标准却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决定着录音作品的最终呈现。有几个“底线”是必须坚持的, 比如真实性, 录音作品的制作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 艺术审美反过来也是对历史事件真实的一种呼应。录音作品巧妙地将“自定义的美”与被录音对象的“真”两种主要价值连结在一起。“自定义的审美”需要长期、大量的感性认知, 因而不同的录音师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录音“审美”作品。作为“审美主体”, 首先需要聆听“审美客体”的真实感知, 再通过“敏感”与“深邃”两个必备的艺术与情感素质, 将录音作品动态地平衡起来。
参考文献
[1].Hamilton.THE ART OF RECORDING ANDTHE AESTHETICS OF PERFECTION[J].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2003, 43 (4) :345-362.
[2].楚毅.浅谈录音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 2014 (05) :108-109.
[3].鹿楠楠.真实与审美, 解构与重塑---录音艺术的创作维度[J].现代电视技术, 2017 (03) :126-128.
[4].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5].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6].姚国强, 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篇2
论文关键词:一地鸡毛,新写实世俗人生
如果说池莉的《烦恼人生》还有着对精神生活一部分的诗化展现,精神世界在与世俗生活的交叉中呈现着茫然状态,那么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则是完全的世俗化与生活化,对精神世界的叛逃成为其皈依现实的手段之一。从对精神世界不完全的留恋,到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皈依,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失落过程,展现了卑微小人物在世俗人生中的灰色精神状态。
《一地鸡毛》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琐碎、不顺、繁杂的烦躁、牢骚,又有得过且过、安于平庸、适应现实的心态,其中也不乏人们心照不宣的生活哲理和处世方式,使小说具有了深层的现实意义,典型地展现了新写实与传统写实小说的区别特征。
一 精神理想的失落与安于平庸
理想的失落似乎是每个人从少年到壮年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也似乎是人们长大以后变得更加现实、更加世俗所不可避免的心理变化。年轻时的梦想与激情在现实的打磨中不断地褪色,代之以对平凡的甘心,对琐事的麻木,以及激情的缺失。这种情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麻木状态。
这首先表现在小林老婆身上。她没结婚之前,是个文静而眉清目秀的姑娘,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甚至还让人感到淡淡的诗意。然而结婚之后,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除此之外,她的整个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都完完全全地世俗化了:她与保姆吵架,与丈夫闹嘴,带孩子、做家务,精打细算,晚上坐在床边想心思,也只是工作调动的问题。她的生活是世俗的、繁杂的,她的整个精神状态也被生活同化为世俗与微琐。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点在小林身上体现得最生动。对他而言,更进一步地文学艺术论文,这种失望与失落的情绪,转化为对平庸生活的心满意足与自我认同,转化为“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的近乎麻木的生活状态。“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理想完全遭到唾弃,小林则完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失落过程。然而,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人总要现实地生活,总要先完成自己最切实的需要。因此尽管失落了精神理想,小林不会让人感到卑琐,而是感到真实。
另外一个典型就是“小李白”,他对理想的抛弃最为彻底,形成的反差也最为强烈。大学时代他有文采有抱负,还引得许多女同学追,然而公司倒闭后卖起了板鸭,养着三个孩子。在他的身上,曾经的理想彻底让位于世俗生活,他心甘情愿地认清了现实,磨光了身上所有的棱角。
在此,人的个性、理想,统统湮没于世俗的潮流。理想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彻底成为镜花水月,从追求,到留恋,到无情地抛弃,人们彻底投身于现实生活的洪流之中。然而,这正是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 内部尊严的丧失与情感淡漠
在安于平庸之外,小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在世俗生活中无可奈何的屈服、低头,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一部分尊严的情态,以及自我开解的阿Q精神的圆滑。同时,生活的窘迫、压力的沉重,人们自顾不暇,造成了人与人精神上的隔膜与分离,人情在这里显得较为淡漠。
为了能够换单位,小林和老婆到处求人。在单位的管事头头态度已经冷淡之后,两人迫于无奈,不得不上门送礼求情。原本去求一个已经不愿帮忙的人,就够低声下气了,偏偏在两人左思右想选定礼物之后,管事头头连看都不看就扬长而去,夫妻两人在楼道里无限尴尬。在这求人与送礼的过程感到丢脸、尴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夫妻两人在寻求更好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实际上丧失了自己的部分尊严。这一段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小林和妻子的急迫、无可奈何、尴尬的情态,将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艰难,以及为达到目标不得不牺牲尊严的心态活灵活现地展露出来。然而在这尴尬过去以后,小两口回到家,又为可口可乐能够给小女儿到处喝,起一个正面宣扬的作用,挣回一点脸面而感到庆幸,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平衡,又细腻地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圆滑和狡黠。
小林老婆的单位开通了路过他们家的班车,解决了老婆上班路途遥远的问题,两人都很高兴。不久文学艺术论文,发现原来是单位头头的小姨子搬到这附近,为她才开的,小林老婆不禁觉得是沾了小姨子的光,很不是滋味。小林便劝解老婆有班车就不错了,管他是不是沾光。于是老婆心宽了。不甘的心态,自我宽解的圆滑,都真实地表现出来。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就更为典型,当孩子只能上居委会幼儿园的时候,夫妻俩有一套自我说服的办法;当孩子上了外单位幼儿园,却是给隔壁家孩子当陪读的时候,夫妻俩又有一套自我宽慰的办法。无论是蹭小姨子的班车,还是孩子给别人当陪读,无疑都是不愉快的,也确实造成了夫妻两个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感到失去了尊严,这是他们内心作为人在自我尊重与受人尊重这两个精神层面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现实利益下,他们不得不低头让步,作出牺牲。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又不得不用阿Q的精神开解自己。在这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灰色精神状态,既有生活的沉重,也有生活的狡黠。
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小林不得不对老家来的人表示淡漠,因为以他的能力确实负担不起。当小时候对他有恩的小学老师来北京求医并看望他的时候,也没能好好招待人家。小林对自己的困窘、对老师的不恭,都非常后悔而内疚。而小说结尾处,小林听说老师逝世,“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至此,人情的温暖也已经让位给了生活的世俗、个人的享受。小林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世俗,心里也只存在物质的追求和舒适,甚至对于老师的哀悼,也没有超过一天。可以说,小林是自私、薄情的,他对于老师的情感也已经转为淡漠。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小林,也难以指摘,这种灰色的精神状态,同样是生活的本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写真。
三 屈服于规则与主动利用规则
在丧失部分的尊严,情感也日益淡漠的同时,小林在被动适应现实,接受现实的打击、磨砺之后,又升华到了一种新境界,即出于主动地去适应、融入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规则,并最后运用得得心应手,为自己挣得物质上的利益。此时的小林,是在主动地加速精神世界的失落,并完完全全地融入世俗生活。
小说中多次出现小林对自己以前“幼稚”“不成熟”的感慨。“当然小林在单位混了这么多年,已不像刚来单位时那么天真,尽说大实话;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因此,小林卖板鸭的事逃过了领导的审问文学艺术论文,帮查水表的老头通过批件,捞到了一个小型微波炉。在生活中颠仆这么多年,小林从不得不屈于规则,到看透了许多人情世故的规则,并主动地利用它们,来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他越来越长于世故,通情练达。与此同时,他也主动地选择了精神世界的灰色地带,帮一个简单的忙便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微波炉,即使最初有些犹豫,在看到微波炉的好处之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黑与白之间没有那么分明的楚河汉界,浸透在世俗生活中的人们,更多是灰色的,是暧昧不明的,小说恰恰通过理想的失落,尊严的丧失,情感的淡漠,对人情世故的通达,表现着这样一种灰色精神状态。
同时,小说中却不乏温馨感人的色彩,如小林和老婆之间的相互关心,夫妻俩对孩子的爱护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使得小说更加真实细腻。这篇小说的意义在于,它并不局限于个体,而是富有象征意味与生命哲理。它表现的不是小林一家子,而是生活在这个世俗化年代的每一个人。在作者富有嘲讽性、调侃性与深意的话语中,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篇3
多元化社会文化是由各种独立多数的文化现象组合而成,主要包括主导,高雅,大众等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如果从客观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点,具有一定意愿性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主导文化,强调社会人文关怀和追求个性的是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欣赏。例如,古典音乐,芭蕾舞和古典音乐剧等等,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人们生活的情趣和兴趣爱好。都市文化指的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需求,个性化和时尚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例如,时尚杂志,广告,影视连续剧等等,民间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性和民族性较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居民对未来的展望,具有温情的感彩。例如,民歌,年画,风筝和京剧等等。如果从时代角度出发,还可以分成现代,传统或者东西方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充斥在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社会文化。
2艺术设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技术是人们通过物质和艺术手段,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和目的的艺术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需求,艺术设计的本质内容是创造文化,独立性和理智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艺术设计使人们创造艺术的过程,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一定精神文化气息的活动。例如,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服饰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艺术设计,园林保护艺术设计等等。设计者和设计品是艺术设计技术的行为主体,艺术技术水平是一个设计者全方面高素质的体现,创造艺术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能力,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做工精湛的文化艺术品是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创造的表现形式,它的内容在方方面面都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质。
3艺术设计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3.1发扬多元化的艺术设计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想法和设计产品的突出特征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学校中的差异最为明显,培养全能型的技术应用人员是我们艺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学科,在课程的综合素质教学和培养人才方法上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学校在艺术学科的课程上,应该以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专业,将学校的艺术学科和专业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中进行结合,让学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开设的专业课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融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个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特点中找到相同点,从而找出符合自身艺术设计特点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多样化,提高专业艺术设计技术的整体水平。
3.2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资源配置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和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首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艺术设计技术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合同制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实践,研究和历史发展三方面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教师的自身要求普遍比较严格。例如,艺术实践方向的教师主要是专业的设计师,教学生学习艺术史论的教师是视觉设计方面的史学家等等,而合同制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学生艺术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此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坚实的技术知识,为学生解决艺术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学生将理论技术知识赋予实践的主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并没有艺术学生专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很多学校对于此类资源的认识不清,资金不足也是主要的一个限制因素,加大我国艺术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艺术设计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例如,可以为艺术系的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研究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教学空间,如图书馆,数字设备,智能电子数据库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实施,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科研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法和高品质的图形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3培养艺术设计学生多元化的专业能力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由此可见,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设计技术水平也有较大帮助,多元化的文化模式是艺术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多元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下,设计艺术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域和历史文化而发生变化,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思维创新精神是当代艺术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对专业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利用学生的自身情况,发展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专业艺术论文或者是学习报告来进行竞赛,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其次,教师应该将学生自身知识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进行整合,通过留题目的方法,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帮助,相互学习,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为以后的艺术学习做好基础。最后,学校可以与相关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单位举办的各种活动,增强自身文化学习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评价 多元化 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1-02
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基于教育部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培养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实现其完美的心智和人格为目标的前提下开设的。由于学生对艺术科目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与评价考核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机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与评定。
一、评价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是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记录、整理和研究,“assessment”是西方学者对评价的称谓,通常理解为以某些标准来评定学生的行为过程。在艺术教育中,通过相应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每位学生的潜能是否在教学中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体现出不同的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制定阶段,测定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发挥另外的作用,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方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重心;教学结束时,终结性评价又呈现出特殊作用,在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能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教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艺术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间更加注重相互的融合性,教学模式也更加科学且多元化,但在评价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偏重主观感受
评价过程中教师容易偏重主观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较单一。一般由授课教师单独进行,很少听取其他方面的意见。二是评价标准相对滞后。教师通常以个人审美好恶为判断标准,缺少一个明确的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前就清楚了解的评价标准。
2.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艺术教育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某种比例整合起来,给出一个最终成绩。然而在阶段性的教育中,通常是将部分学习最终完成的作品作为考核对象,这种“终评性”考核形成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当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却由于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及时考察,而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3.缺乏师生交流
评价中目前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是等级或分值,看似一目了然,实则对艺术学科却并不适用,因为等级或分值无法将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等相关信息细致准确地回馈给学生,更不能为学生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和将来的努力方向。
4.忽略个体发展
艺术教育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作为参照标准,这种评价虽然可对单位范围内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某种划分,但却更接近于数值范畴的常模参照,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却被疏忽了。
由上可见,普通高校制定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三、艺术教育评价的标准依据和方式
(一)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因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源四面八方: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乡村的;有来自山区的、也有来自西部的;有来自外校的交流生,也有来自不同国度的外籍留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特点,受艺术教育的程度也不均衡。那些来自经济文化发展快的省市的学生(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因教育理念更新较快,受艺术教育的程度较高;来自山区、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学生,因家乡网络交通建设较慢,他们的艺术文化教育相对缺失,艺术视野较窄,审美鉴赏力偏低,但其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颇深;对于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他们对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了解甚少,很多存在国语障碍,学习困难较大,短期提高程度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普通话程度、文化基础等等,要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个性为导向。从美育的视角来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仅是单纯为某一门艺术理论的学习,或某一种艺术技能的实践,更是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审美意识体系。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从艺术教育的特点出发,弄清重点和难点,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结合考虑,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较为客观、公平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既不能让学生感觉考查方式过于简单而忽视对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过于复杂高难而产生敬而远之的畏惧心理。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学校中因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也富于了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如法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大都强化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而中文系的学生则强化了形象思维和辐散思维,体育系的同学则强化了直觉行动思维。以此推论,被弱化的思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渐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根据上述特点,应该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避免教师因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偏好而对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在评价考查的方式和程序上力求实效简练,便于普及推广。
(三)艺术教育课程的环节及评价标准
可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环节,即艺术基础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和艺术赏析课程,以下逐一探讨每个环节课程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艺术基础课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 审美教育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习兴趣也只能是短暂的。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要绕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研究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为避免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枯燥心理,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看、听、操作相结合,深化推行立体式的教学方式。面对没有任何艺术基础却渴望填补艺术知识空白的学生,教师应体现足够的耐心,不断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此环节的评价结果应以阶段时间内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程度的提高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谨,俗话说:“能力可以有大小,但是态度决定一切。”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如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展示对所学内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艺术实践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伴随着对审美的体验,此环节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某一艺术门类有所尝试和了解,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更为综合全面。对于某一艺术技能的初学者来讲,想在短时期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用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其内在潜力和学习成果。对于不同基础情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提出相对合理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对于艺术技能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全面客观,既要考虑到学生在一定阶段时间内艺术修养与技能的提升程度,也要考虑其参加学校各类艺术团体活动的状态,此外要鼓励学生寻求机会开发自身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将表现纳入艺术考核范围。例如参加各类艺术技能竞赛且斩获名次;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类活动;公开发表艺术论文、创作歌曲、书法及绘画作品等。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真正地参与艺术活动,而让艺术活跃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3.艺术鉴赏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普通高校均开设各种艺术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教学中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整合欣赏艺术作品的综合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及经典成果,力求将本土特色的艺术文化发展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自然相联。与此同时,还需培养学生适当运用艺术批判理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辩证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最终实现其由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深入。论及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在平时测验中应考虑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启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有代表性的典型艺术作品做出有新意和创造性的阐释;二是课堂讨论内容和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评价中应参考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深度思考的程度;三是终评考核时不要用固定答案来约束学生活跃的创造力,应以测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为主,以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课后查阅文献的一贯性,形成稳定成熟的艺术审美价值观。
四、艺术教育评价结果的说明
以往在艺术教育评价中通常用等级和分数来表明结果,教师大多忽略了对考查结果的说明及诠释。教师的公平准确的描述性评语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创作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更明晰的认识,教师诚恳的建议性评语又可以端正学生学习中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给予鼓励的评价表述、对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教师也需直白地加以指出,以便明确其未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公布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通过书面形式又可用口头表达。只是在公布评价结果的时候,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应做进一步说明解释,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的评价是中肯的、可信的。
五、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理念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动态、多元、复合性的评价理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整场考核评定中封闭性试题的比例要适度合理,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又要挖掘和发展其在不同方面的潜在能力,将学生参与多种艺术活动的状况,艺术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创解读等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也应以此为依据,扩展评价指标,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思考、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动态的开放的复合性评价。当然,我们也要克服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目标指向不清楚、评价随意性较大、成绩衡量不规范等问题,力求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公正、合理、科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激励,自信心也不断增强,通过对不同门类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对艺术魅力的感悟力,最终实现心智和人格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闫飞龙,《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本质问题与多元化》,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希承,《建立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载《艺术教育》2011年第11期。
[4]翟天山等,《教育评价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赵建友等,《抓科研促发展创特色》,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