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7: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地方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57-03

引言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连续位列榜首。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企业更希望能够觅得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营销技能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如何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便成为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而在全国2 286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就占到2 179所,占比95.3%[1]。因此,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专业的比较优势就是专业特色,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和学生的就业。对于一般地方院校而言,常常在某些专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素质也较好。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在地方院校多数是较新专业,缺乏吸引学科建设资源,因而也往往是地方院校的相对“弱势”专业,其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不具备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既体现地方院校特色,又具备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期望能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思路起到开拓作用。

一、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杨柳(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于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作了十分详细的分析[2]。尽管作者是站在整个高学层面上讨论该问题,但本文认为,在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杨柳在其论文中认为:

第一,特色建设是高校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分配都是由中央统筹管理,学校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但在市场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改变,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培养,而特色培养则是最为有效、可行的实现途径之一。

第二,特色建设是高校获取有效资源的必然要求。资源的有限性是管理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伴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就读大学的人数则呈减少趋势,如何通过特色建设,吸引优秀生源就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特色建设是高校自身层次性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和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师资、生源、可利用资源等各方面略逊一筹。地方院校避开这种劣势,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总体上也丰富了我国人才的层次。和飞(2003)认为,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水准的基本原因[3]。

第四,特色建设是高校满足区域经济差别发展的外在要求。地方院校更多地承担着为所属地方培养人才的任务,因而,从现实角度考虑,地方院校也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和人才要求的特色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日趋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加强各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当前需求最为旺盛的专业之一,也必须未雨绸缪,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日趋明显的差异化需求。

二、 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特色,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那就是“事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从解释可以看出,特,具有独特性、统一性、代表性和积淀性的特征,既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优异本质表现,又是事务在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因此,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就是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授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关于特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许多文献都有论述,如毛成等人从培养方案方面描述了几点不足,包括未反映社会需求、缺乏特色和个性化、重理论轻实践等[4]。结合众多文献和作者自身的认知,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尽管很多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中都有培养目标,但多数大而空,不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培养目标上没有考虑到所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压力也就比较大。尚钢在《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中也提到,在人才培养特色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三个重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培养目标建设[5]。因而,目标作为导向,没有明确的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失去了方向。

(二)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机械

目前,多数高校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培养的学生尽管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因而,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时间熟悉产品知识和行业背景知识,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另外,由于课程设置中实践训练环节太少,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因缺少行业知识而缺乏竞争力。戴林富[6]在其文章《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中,强调培养创新包括培养内容的创新,而培养内容则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相对于目标作为方向,课程体系则为载体,良好的载体是通向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地方院校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手段多是采用“课堂+实验”的培养方式。课堂,即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学生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则是学生走进计算机机房,利用模拟软件对营销的某个环节进行模拟。基于上述方式培养的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也了解一些软件的使用,但其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和社会脱节。即使一些学校能够提供和创造条件开设一些专业实习课程,大多也是由老师带领一批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四)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很多地方院校都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学科优势,但学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往往忽略了这一优势。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广西区工科类院校的代表、全国四所著名的电子类高校之一,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通信工程与微电子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学校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尽管近年来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专业的“带机、带电”,但实现工(科)管(理)的真正结合,还需要不断的借鉴和探索。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管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但并没能实现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的有效结合。如能把这种专业优势和市场营销技能融入到营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势必能够培养出专业优势突出,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三、 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为了使对策更加具体化,下面的对策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一)关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

关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那就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用文字的方式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有突出特长,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该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对营销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体现出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有效结合。因此,针对该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加以修正为: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信息产业领域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关于培养手段问题和专业优势问题

关于培养手段和专业优势问题,本文提出了“1+1”培养模式。一方面解决培养手段单一化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专业优势,即关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机电、通信等学科方面所拥有的传统学科优势。

“1+1”培养模式,即“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电子信息教育”。前者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后者强调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优势,突出行业背景及产品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教育。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共设两个方向:销售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但这两个方面所开课程均没有体现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类学校的专业优势。因而,本文认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该把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为我国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服务。根据营销人员工作环节的不同,从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环节入手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该校作为电子信息类高校的优势,突出“带电”色彩,保证学生一方面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信息产业的发展背景和信息类产业相关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产品结构。

(三)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关键是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特色模块的学习,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区别于其他高校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大众化培养。该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分析出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培养目标,加以修正,从而从内容上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课程群设置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设置如表1所示。

上述表格中,“专业”均指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也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基础,因而所有课程设计中均没有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特色的衔接。这种课程设置尽管可以很好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但缺乏行业背景和产品知识的教育,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2.调整的目的与思路

本论文通过研究,挖掘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类高校的专业优势,以便对课程群进行重新设置。经过调整后的课程群将在以下两个方面突出特色优势。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电子信息行业特色优势。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将必修信息产业经济学、电路分析基础、机电产品基础等课程。学校拥有开设这些课程的基础,商学院拥有产业经济学硕士点、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机电产品基础也是商学院曾经开设的课程。

第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行业特色优势。信息产业被广西“十一五”列为支柱产业,桂林市拥有大小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00多家,产值占全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2/3以上。目前,已有清华同方、中软公司、国信科技、托普公司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在桂林安家落户,因此,桂林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基本保证。

结合一般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开展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7],尽管在很多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已有应用实践,但理论研究不足,系统性不够,因而缺乏推广依据。本文利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结合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力求对地方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系统分析,从而为全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分析基础。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背景,或工科、或理科、或医学、或农业等不一而从,这些地方院校都在自己的传统学科里颇具特色和优势。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在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日趋同质化。仍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方面颇具优势,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却抛弃了这种优势,从而失去了专业特色,使得专业缺乏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就地方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出既懂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具有产品知识和行业知识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本论文希望在前述的基础上,能够对地方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小峻.彰显特色:地方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6-49.

[2] 杨柳.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4):6-8.

[3] 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J].高教探索,2003,(4):24.

[4] 毛成,蔡玲丽,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磁性材料特色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0-72.

[5] 尚钢.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00-103.

篇2

论文摘要:生产发展的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出口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形成产品差异性以及推动生产国际化、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是“十五”期间增强我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反映。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一个出口大国。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出口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位次迅速前移。1 980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仅为 181.19亿美元,1999年出VI贸易总额上升为1 949.31亿美元,是1 980年的10.76倍。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排位由第26位上升为第 9位。在服装、棉布、皮鞋、玩具、箱包等方面产品的出口量占居世界第一位。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已实现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结构转变,制成品的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比重逐步上升。但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鲜明的粗放增长和数量扩张型的特点,在当代多阶梯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还处在较低的分工层次上,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出口制成品的整体结构水平低.出口品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不够,附加价值不高。我国出口商品虽然已经完成了初级产品为主向加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是,从初级制成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的转变则刚刚开始。根据海关出口商品统计分类,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分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五大类。杂项制品主要包括服装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1998年这一项占制成品出VI总额的比重为43 左右;属于资源和原材料密集型的轻纺、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 9.8 ,这两项合计共占62.8 左右另外两项化学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基本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只占37.1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占0.1 。

2.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外贸发展严重依赖外商的技术和市场。1 998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0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9 ,远远超过了一般贸易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加,有70 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

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出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很弱,而制约我国出口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发展的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业主要是通过利用外资和对硬件技术的大规模引进来发展的。从产业发展过程来看.一般应包括开发创新~加工制造__市场开拓三个环节。通过硬件引进,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很多世界名牌产品都是中国加工制造的.但我们增长的主要是加工制造的模仿能力,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生产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工业生产能力增长的需要。生产.包括科技研究开发、管理咨询、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讯、市场营销、工程和产品维修等多个方面。生产是相对消费服务而言的.消费服务满足的是一种最终需求.生产主要是满足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中间需求。即它是一种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某一生产过程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占所需生产资料总量的比重,称为生产软化系数。生产的软性化是当代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我国来说,由于研究开发、管理咨询等生产供给不足.难以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创造竞争优势,只能主要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这种依据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受到了国际经济发展现实的挑战。按照现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它所面对的是过度竞争的国际市场,而且国际市场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到以劳动力禀赋优势扩大出口的行列,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必定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出口收益的下降。另外,从贸易方式来看。对加工贸易的过度依赖,也是在我国研究开发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落后情况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加工贸易中,我国充当的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加工基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加工工序与生产服务之间的新的国际分工,影响产品价值链的诸多重要的生产服务环节则仍由外商掌握.外资总公司承担着产品设计、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国际市场的拓展,销售、接单、采购供应原材料、资金的筹集调度等业务都由外商控制。这些高附加价值的业务。构成企业产品利润形成的主要部分。我们的贸易所得只是占产品价值构成很小比例的加工费。因此,笔者认为。“十五”期间。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首先必须实行战略性转变,从追求出口贸易量的扩张。转变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提升我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方面来。而要实现这一转变。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大力发展对出口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生产。

从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已经由以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国际企业的竞争战略也已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产投入方面竞争的加剧。全球GDP的产业构成显示。现在世界国民财富的6O 以上是由服务产业创造的。服务业的内涵已经得到大大扩展。远远不限于一般的消费服务,生产获得空前发展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战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制造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那些原来包含在生产企业内部的。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保障而发挥作用的生产出现了“外部化”趋向,导致了制造业内部制造工序和生产服务的分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发达国家的许多工业企业把精力集中在生产活动方面,更多地将与生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服务交给专业服务公司去做,使得各种商业公司发展迅速。而且日趋专业化。同时,服务业本身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日益密切,并渗透到制造业中。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的动力。在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庞大的财力支撑下.也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化”的生产的发展以此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1.生产的重要性首先来自它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所起的作用。科技研究、教育等服务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总体水平,尤其重要的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被实际地应用。大多是通过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等生产的投入来完成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服务产业还是正在兴起的新经济革命的重要部分。信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的规模远比信息制造业的规模庞大,通过信息服务业。使各行各业中得以采用新兴的信息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推动经济活动.而这正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

2.生产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生产无论是“内部化”服务,还是“外部化”服务都对产品价值增值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企业利润的主要价值链已经不在加工制造,而在产品的研究设计、市场开发等生产链条上。在生产的上中下游阶段都有对专门服务的需求:在上游阶段,要投入的专门服务有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与设计、市场研究等。在生产的中游阶段,有的服务与商品生产本身结合.如质量控制、设备租赁、保养与维修等;有的服务与生产中游阶段并行出现,如会计、人事管理、保险等.在生产的下游阶段.需要广告、运输销售等。生产提供了产品增加总值中越来越大的部分。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中下游三个阶段服务的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都胜过生产制造阶段。

3.生产是形成产品差异性和企业之间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从有形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论证竞争的比较优势,它强调通过使用本国具有资源禀赋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取得价格竞争优势。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作为差别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价格竞争而上升到首要地位。现代科技的发展。先进生产线的使用使不同企业的产品在物质形式方面的差距很小或者不存在差距.要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就要靠大量的生产的投入,服务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

4.生产是加强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纽带.在推动生产国际化、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信息搜寻、贸易谈判、货物交割、货款支付等方面,比国内贸易困难大得多,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也大得多。现代服务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结构提升,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式,尤其是服务业的电子信息化使远距离地理空问对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不复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因此.高度发达的服务网络系统是扩大国际贸易业务.拓展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国出口产业生产供给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对生产投入不够重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改革开放后,服务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尤其是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服务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水平。1 998年.中 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2.9 ,不仅与高收入国家6o-7o 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也落后于低收入国家4o 左右的水平。从结构上看,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发展严重不足。1 997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以及金融、 保险业三项就占到58.1.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只占1.9 ,许多新兴的服务行业我们还是空白。 对提升出口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研究开发服务、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信息、金融服务等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是我国出口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宏观层面上.我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服务业与生产部门严重脱节.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微观方面.企业自有的研发机构不足,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我们还没有形成开拓市场所必须的高效的服务产业体系。产销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大多数国内企业没有国际市场的营销权.对外贸易主要是由专业外贸公司来进行的。这本来有利于发挥外贸公司的专业化优势,但由于大多数国有外贸公司是适应计划经济而建立的。目前它们的产权改革还没有到位,它们还没有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能力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的结算制度与效率.我们的出口信贷.远没有对出口贸易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我们选取1 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计算的若干与生产有关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生产发展的低下水平。中国研究与开发支出综合竞争力列世界第 35位.研究与开发支出占 GDP的比重为0.482%.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是0.265 ,这两个指标日本分别为2.982 、1.413.美国分别为2.c118%和0.712 。我们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只是美国的2.1.日本的2.6;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列世界第43位.国际电话成本列世界第45位;就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管理质量水平评价,中国列第52位(所有参评国家中倒数第二位),重视产品设计能力评价列第45位.应用市场营销技术评价列第48位,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程度评价列第53位。

改变生产发展滞后的状况,应该成为“十五”期间增强我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笔者拟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1.从产业发展政策来看,应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它放到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重视。一定要纠正仅仅简单地把服务业等同与商业、餐饮、酒店等行业的认识上的误区要看到由于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服务产业部门已经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加入WTO之后,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下,中国服务产业的许多重要领域都要扩大开放,这对我们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压力又是机遇,可以通过利用外资及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服务业的总量扩张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服务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问题,是要尽快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些重要的服务产业部门。应降低进入壁垒,让一些民间资本得以进入经营,减少垄断性,增强竞争性,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来提高服务业的经营效率,以增加有效的服务供给。

2.调整与优化服务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通过生产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与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我国一些传统的服务业如批发零售、餐饮、公路运输等行业发展较充分,但一些高层次的服务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是扶持那些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的基础部门,如教育、科研服务等。可以说.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短缺就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落后,教育和科技的优先发展应是结构转换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重点扶持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影响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电信、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等

3.出口企业的竞争战略要逐步转换。从着力于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发挥,逐步转向依靠生产的投入创造竞争优势,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减少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以及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研究开发、管理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要通过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好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合作问题。

4.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无论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生产产业的发展,还是增加企业自身生产的供给,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最关键的,国际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层次的生产业的发展,面对的是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失并存的困境。在目前我国服务市场有限度的开放中,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及信息服务企业以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工作条件,已经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产业,我们一定要把人才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可利用多种渠道强化人才培养,同时应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建立人才激励竞争机制。采取成果重奖、科技成果入股、关键岗位高薪聘任等优惠政策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公司通过集中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核心职能,实现了公司的集约化经营、集中性研发、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公司运营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主要工作成绩

2013年,中国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紧紧围绕公司年度方针目标和重点工作,以管理提升为契机,以全面预算为抓手,以降本增效为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以管理提升为契机,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按照中国南车和公司要求,2013年初财务管理部制定了与公司总分架构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提升工作目标,内容涵盖财务预算、资金、财务业务标准化、会计报表、成本费用、价格管理等专项工作,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预算管理持续加强,资金管理成绩显著,物耗成本同比下降,财务报告进度加快,存货占用有所下降。

在推进管理提升工作的同时,财务人员围绕公司总分架构和集权管控模式,对预决算、资金、成本、价格、税务等财务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编撰形成了六篇专业论文,并已集中对外刊载。总结巩固财务管理成功经验,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履行财务管理各项职责,更好地提升公司经济效益。

(二)以全面预算为抓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

通过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的形式,持续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本着以查找问题为主的原则,财务管理部狠抓了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为公司决策提出改进意见,包括项目成本管理、子公司亏损、质量损失、业务外包等方面,通过摆问题、查原因、提措施、促整改,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经营管理,对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落实成本管控的两个延伸

针对以前成本调整流程不规范,责任判定不明晰等现象,2013年,财务管理部优化了有关工作流程,完善了有关工作要求,明确了有关工作责任。通过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不断夯实,加强了各单位和各部门成本管理责任,促使各单位各部门提高了降本节支意识,推进了成本管理链条向设计、工艺、采购等源头延伸。

(四)加强了质量损失管理工作,延伸了管理链条

质量损失是一种无效消耗,吞噬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而公司目前的质量损失管理薄弱,存在着流程不完整、责任不确定、考核不到位、损失追溯不充分等问题,为了降低质量损失,财务管理部组织召开了加强“质量降损”财务管理工作会议,统一了各部门的认识,明确了要着力解决质量损失责任不明和缺失的问题,利用ERP管理平台,对发生的每一笔质量损失及其原因分析、责任判定、责任追究等全程监管记录,加强供方和第三方责任导致的各种质量损失的追索赔偿管理,确保追索赔偿及时足额到位。公司相关部门对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按照会议精神开始前期启动准备工作,为形成完整、系统的质量降损体系打下了基础,确保质量损失控制在公司指标以内。

(五)完善项目成本管理,提高出口产品盈利能力

为提高出口产品盈利能力,确保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财务管理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体现制定项目预算,实施利润导向型的目标成本管理,根据产品生产特点,建立以责任制为中心的成本分解管理体系,推行责任成本制,及时制定下发了项目管理产品成本指标,力促在产品设计及工艺方案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经济性评价,结合项目进度和成本目标进行对比,及时掌握成本完成情况,分析成本偏差,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成了预算目标。

(六)强化资金调度,改善筹资结构,财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融资规划,创新融资方式,提升融资能力。根据短期波动性资金需求,以三个月以内的短期融资为主,优化融资结构,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充分挖掘和发挥进出口合同融资功能,通过金融机构在海外低息融资节约利息支出;在贷款利率低于现金折扣率的情况下,加强与主要供应商磋商,提前付款取得现金折扣,减少财务费用;此外,按照资金成本最低化原则,适时采取委托金融机构贷款、代融资以及通过中国南车香港公司进口付汇等渠道,节约财务费用。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难以预料,财务管理部将规避汇率风险与海外低息融资相结合,以出口订单融资为依托,适时与金融机构协商,通过锁定海外银行放贷及远期还贷汇率等措施,既实现了低成本融资,又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

(七)加强经营性现金流管理,提高盈利质量

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强化对公司现金流量的监控,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精准化资金管理,完善细化资金计划,按月滚动预测货币资金收支,提前筹划、以收定支、严控支出;综合平衡、合理调度资金,在保证公司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所需资金的同时,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应收账款回收管理方面,制定月度清收计划,指定专人分解、落实清收指标,严格执行月度应收账款绩效制度,减少坏账损失,防范经营风险,及时回笼资金,努力完成经营性现金流指标。

(八)加强价格管理,积极落实“保增长”措施,降低物料采购成本

2013年,财务管理部在贯彻实施最低价中标采购策略的同时,加强了采购标底价的管理,对市场采购的物料,在充分掌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做好与同行业的对标工作,按孰低原则提供标底价;对专供商供应的自备料物料,采取重新核定工艺资料来确定标底价,通过以上措施使标底价更加科学、合理、严谨,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司利益,而严格的标底价管理为降低采购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公司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拓,公司投标报价、询价报价工作量日趋繁重,为满足营销需求,财务管理部不断完善、优化公司产品报价系统,快速反应、精益求精,全年完成对外投标及报价询价近百(批)次。

(九)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为切实改善公司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总部对各分(子)公司、分部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主要是对照检查、总结交流、整改提升三个阶段,深入检查了各分子公司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对部门领导下达了具体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方案,通过互检、自检,由上向下推动,促使各单位积极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防范了风险,提高了管理水平。

2013年完成了财务标准化手册编制工作,工作手册范围涵盖了预算管理、资金业务、采购业务、销售业务、成本费用、资产管理、财税业务、财务报告及其他业务九大模块45个业务项点,并对财务管理部全部岗位职责、财务制度、常用财务表格进行了汇编,同时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夯实了会计基础工作。

(十)加强财务决算管理,快速反映经营结果

财务决算工作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成果的重要途径,决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经营水平,是对全面预算的检测手段,2013年,公司决算工作主要突出筹划进度,将筹划中重点、难点工作表单化,做到了优化各项财务指标、堵塞管理漏洞,同时全体财务人员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克服总分架构下层级多等困难,季度决算报表比股份公司要求提前三天完成,各所属公司在上报时间、质量均到达预定目标,为经营活动分析奠定了基础,决算报告通过了会计事务所的验审,并得到集团公司的肯定。

二、几点不足

回顾总结2013年以来的工作,中国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目前公司在质量损失管理方面存在着统计不全面、流程不完整、质量责任不确定、责任考核不到位、损失追溯不充分等问题。

第二,去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成本管理向总部延伸、向工艺设计源头延伸,但在执行过程中基础工作不扎实,如何优化目标尚待探索。

第三,在总部架构下对分公司的管理模式有待改进,以便更全面的评价分公司业绩,调动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如某分公司已有非资条件的采购权,仍延用分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不能全面评价业绩。

第四,对销售部门归口的销售费用的约束和激励方式需改进,现既纳入预算管理,也执行营销提成办法,建议完善提成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