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践艺术论文

篇1

好的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应该是科学系统的,是多个艺术训练的完美结合。首先要进行舞蹈形体的训练。因为,舞蹈形体课是声乐教学和艺术表演教学中很有用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流行歌曲和音乐剧的演唱中,舞蹈的功底和演唱功底是要求并驾齐驱的,哪一点都不能弱。如:再演音乐剧《猫》中,对歌唱演员的舞蹈和形体的要求就非常高;还有唱一些很动感的流行歌曲,如《nobody》就要求演唱者边唱边舞,对演唱和舞蹈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在一一举出。声乐是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的过程,它是通过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实践来展示的。“歌”与“舞”是密不可分的。声乐艺术当中把歌唱的训练与艺术舞蹈相分离是不妥的。在歌剧表演中它会融入声乐表演和舞蹈表演,如果单从歌者和舞者来说他是相分离的,但从一个好的歌剧演员来看,那必定要求他的歌与舞的完美结合。近些年来,在一些大型的文艺演出中,这种歌与舞的完美结合受到了好评,特别是歌伴舞这种表演方式。在歌剧、音乐剧、歌舞剧、歌舞晚会中,形体与声乐演唱的充分结合,使演出效果得到完美升华。声乐与舞蹈(形体训练)的完美结合,就是我们在文艺演出活动中,看到的歌舞艺术,通过绚丽多姿的舞台综合艺术,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还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视听一致的审美享受。重视表演课和形体训练课,不断完善声乐教学,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声乐演唱人才。其次进行戏剧表演课的训练:因为在进行戏剧表演课练习时,要求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情感与经验,从而对歌曲的演唱方面,特别是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练习,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丰富内心的情感,加深对歌词内容和曲作者创作背景的理解,在生活中不断的观察,使学生学会模仿,把一些很合乎歌曲表达的肢体动作,运用到歌曲表演中,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突出。戏剧表演课与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之间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和舞台艺术实践中,把戏剧表演课融入其中,能够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就如我们戏曲演员必须要具有:做打、唱念、手眼、身法和步这些基本功,来保证他们的戏曲特色一样。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追求戏剧化的声乐表演,还要吸收戏剧化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肢体动作,使其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需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

歌唱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文学(诗)为内容基础,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如果说艺术是一栋楼房,那么音乐和文学就是这栋楼房中的每一户,通过文学这种语言文化艺术,为歌曲作词,我们都知道好的歌曲是离不开好的歌词,那好的歌词更加离不开文学功底,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他的文学基础必定很坚实。如大到一部好的电视剧作品、一部电影作品、小说著作;小到一部很好的话剧、小品和相声剧本等,都需要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剧作家和编剧来完成。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人们精神和思想上的一种向往。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艺术,无论是行为艺术、还是思维艺术,只不过是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现它。文学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又都高于生活,声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美妙的声音去表达歌曲的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有了这种表达情感的途径,文学和语言就更加不开,在咬字吐字这个语言问题上,字头与字身的连接问题上,字正腔圆的学习中,出现过很多问题,在真正的艺术实践中这部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舞台的艺术展现。因为语言不仅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节奏,还能对有口吃病人起矫正作用。有了语言艺术,就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享受。结合正确的气息和声音的训练,能够达到说话洪亮、结实、吐字集中有力,从而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与风采。声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用情感去影响人的意识和感情。通过都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进而去影响听众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文学也好,音乐(声乐)也好,都是艺术的一支奇葩,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就是文艺,他让我们每个人如痴如醉,在生活当中感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美。

三、结语

篇2

云肩又称之为披肩,大多是利用丝缎彩锦编织而成,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装饰肩部的重要服饰。在隋代敦煌的壁画中就出现了云肩的形象,到了唐代在贵族妇女中开始使用云肩。云肩是由单体的云头纹成四出、八出等偶数的形式排列而成,由于其具体形式和祥瑞、饱满的云头相似,也和下垂的如意非常相像,所以又称之为垂云纹、如意纹以及如意云头纹等。云肩服饰主要应用色彩鲜艳的丝缎编织而成,在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黄、白、青、赤、黑为正色,然后用其他色彩作为衬托,色彩艳丽、醒目、明亮,而且为了突出其效果还可以应用平金来刻绣,使其色彩更加绚烂华丽、金碧辉煌。云肩发源于秦汉时期,在明清时期比较流行。云肩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金代的文献中,在《金史》的《舆服中》记载有“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增经宣赐銮舆服御,日月云肩、龙纹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由此可见,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而且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装饰形式,民间不能够随便织造和应用。此外在一些绘画、壁画和石像中也可以看到云肩的具体形象。在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中可以看到文姬上身穿着半袖,而在颈项之间围有云肩。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发现了一个元代的供养人,他头上戴着钹笠,穿着右衽云肩窄袖袍。在元初宫廷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现珍藏于博物院)在画面中集中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及皇后、大臣、随从在塞外戈壁滩上狩猎的情形,在皇后车伯尔的海青色衣服上就有四盘龙纹的云肩。从画中可以清晰看到云肩的轮廓和纹样,特别是云肩位于胸前的一条盘龙由上到下,龙首昂起,是元代特别流行的盘龙样式。在蒙古发现的13—14世纪的石人雕像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像穿着袍服,上衣为交领右衽,在其双肩、前胸后背上都装饰有云肩。云肩在《元史》中也有相关记载,在“仪卫服色”中有“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娟。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通过元史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云肩的具体形制如四垂云,而且更加奇特的是这种图案和元代青花瓷上的图案也非常相似。云肩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服饰类型,而且贵族男女都可以使用,并且发展成为元代官服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云肩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元典章》中记载了袁州路申奉在江西收集织机材料时,提到了“云肩襕袖机,一张用熟丝七斤三两二钱。”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是作为一种披于领口的头形装饰物,从元代开始逐渐应用到了丝织物袍料中,而且其应用也非常广泛,到了明代还被应用到了龙袍中。但是到了清代云肩作为身份象征的意义逐渐下降,逐渐作为女性领口的装饰物。云肩到明清时期主要用来作为女性的装饰物,而且非常流行,其图案和款式也各种各样。但是到了近代之后,云肩的应用逐渐减少,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如宾宴、婚嫁等比较隆重的场合使用,成为我国传统的礼服象征。

二、云肩装饰的审美情趣以及人文意义

1.云肩所表现的造型美。云肩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造型,改变了我国传统服饰中的平面裁剪形式,通过对不同年龄、地位和体型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气质形象,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我国的传统服饰,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需要,云肩也是如此。云肩追求飘逸潇洒的美和神韵美。云肩服饰在裁剪时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和西方的立体裁剪差别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中庸文化,中国艺术在表达情感时常常比较含蓄,因此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衣服样式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设计和应用中的奇葩,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服饰设计形式,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云肩在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其编织工艺也更加精湛。同时云肩在结构上也具有非凡的创意,不仅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快乐。特别是在结构创意上的选择更加具有艺术趣味和自然灵性,在结构上的最佳创意就是达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桓谭的《新论》中有“上观法乎天,下观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意,和天人之和。”中国艺术的这种造型方法在诗书琴画中都得到了极大发挥,对于云肩来说广四片象征着四气,广六片象征着六合,广八片象征着八风。上下两层象征着“天地之气相呼吸,底层为凤池,而双层之间长短不一与宽窄有异,通像尊卑有差。”云肩在造型上以人体为基础,认为女性的肩部是“仙人之肩,取其正齐也”,所以在造型上丰满浑厚,而且圆柔饱满。云肩在具体的造型上有串珠云肩、四方云肩、对开云肩,以及有领云肩和无领云肩等,其结构主要围绕着人的颈部呈放射状,因此具有不同的形态。

2.云肩图案的组织美。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也融入了我国艺术造型中的组织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云肩,须与衣同色,远观则有,近观则无,美人之身不能视零乱萧条之像矣。”李渔认为云肩的色彩应当和衣服上的颜色相搭配,从远处观看则统一和谐,在近处看时则丰富多变。例如在传统云肩艺术图案中,都采取了对称和平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图案组织方式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我国园林艺术以及房屋建造中的对称和均衡美,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和谐美,没有多余也没有缺失,这和我国古代的艺术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云肩服饰的外形上也采取了对称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平衡需要。而且对称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通过采取对称的组织形式能够给人以庄重稳定的美感,符合中国文化对于静的追求。在具体的组织中,还需要控制好图案和空白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意象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利用自然界中的花卉图案和人物来表达寓意的过程中,常常填充云纹来满足其对称和均衡的需要。

3.云肩的人文意义。云肩在功效上和其他的传统装饰物存在着差别,例如我国古代人民更多将云肩装饰物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色彩和图案等来表现心灵层面的需要,通过独特的表达方法来表达心灵的寄托。通过披肩来引导人们重视自然、重视文化,更好地发现人间的真善美,使人们在心灵上完成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云肩发展到明清之际,其阶级性逐渐消退,其人文性不断上升。到了清代末期云肩必有纹样,用纹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云肩在创造者通过应用民间一系列吉祥的图案,来达到民众趋吉避凶的心理追求。云肩服饰在吉祥物的选择上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主要分为自然物象和传统寓意两种大的形式。对于两种表达形式,在表达的过程中都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和对应。例如在云肩中描摹花鸟鱼虫以及自然山水时,往往讲究“颐情志于典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它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云肩在表达人们的吉祥追求时充分利用了我国古老的文化,通过象征和寓意来表达抽象的含义。例如兰花和四季花寓意人们的志行高洁和万物长青;用鸳鸯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恩爱;用松、柏、鹤来表达长寿。可以看到云肩在表达物象时,应用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艺术和人文气息。

篇3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时间艺术表现速度节奏

多明尼哥·斯卡拉蒂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古钢琴演奏家,亦是音乐史上最具独创个性的艺术家之一。他虽然与巴赫、亨德尔同时生于1685年,而且所处的时期也正值欧洲巴洛克音乐盛行的后期,但斯卡拉蒂却以他独有的艺术气质,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斯卡拉蒂所创作的奏鸣曲使他成为键盘领域新技法的奠基人,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也以崭新的音乐体裁与结构原则,为后世的音乐树立了永恒的典范。我们在演奏斯卡拉蒂奏鸣曲时,要充分体验斯卡拉蒂音乐作品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源于意大利唯美主义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同时还具有西班牙热情、奔放的鲜明节奏以及充满即兴的艺术情趣。以下是笔者对斯卡拉蒂奏鸣曲时间艺术的研究。

一、速度

1.速度标记

斯卡拉蒂所写的速度标记是很有限的,这些标记通常只限于简单的Allegro、Presto或Andante,偶尔才会出现一些Allegretto、Vivo或Vivace。有时斯卡拉蒂用Moderato或Cantabile这样的术语,它决不仅单纯代表速度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解释乐曲性质的意义,亦可将其视为表情术语来看。应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要符合音乐性质、思想感情和特定的音乐形象,从中试图去感受其深刻而广阔的内心世界及作曲家的情感、意愿,以便增强对音乐内涵的探索、想象和挖掘。现在有些版本中,对于这些标记擅自改动而不加以说明,演奏者对此应抱以谨慎、客观的态度。

例如,Presto,并不一定是要求演奏得很快,也不是让那些所谓的演奏高手用作炫技的。对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它解释为生动、灵巧、活跃,或者是要求演奏者对作品中细腻、精致的变化做出敏锐的表达,以及显示乐曲那一瞬间的亮点。虽然斯卡拉蒂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大师,但他那奇特的技巧和节奏的生动性永远是交织在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与和声细微的变化以及精雕细琢的节奏转换之中的。以上这些是演奏者在选择速度时必须首先考虑到的,而不仅仅只考虑自己的手指可以跑得多快。

再如,Allegro和Andante,在演奏许多斯卡拉蒂奏鸣曲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作品中,Allegro和Andante在实际演奏中的速度是十分接近的。当要充分表现乐曲节奏的细微变化和乐曲旋律、和声的内涵时,斯卡拉蒂的某些Allegro不比Andante快多少。当和声节奏进行快时,Allegro可以表现更大的和声密度,而Andante则用于和声节奏进行宽广的地方。也就是说,Allegro和Andante在速度上的准确把握,根本取决于和声节奏进行的松紧和快慢。如在3/4拍中的Andante,根据和声节奏进行来看,一小节一个和声,拍子也就应按一小节一拍来定。

此外,音乐中的运动速度也取决于乐句的呼吸或舞蹈性的动作。在多数情况下,Allegro标记的乐曲多与活跃的舞蹈有关,节奏异常鲜明丰富,也常出现跳跃性节奏的短句。而在大量的Andante和标有Cantabile的乐句中则除了具有歌唱性并时常有着忧郁的情调外,往往还具有平衡、统一、重复盘旋的节奏特点。这种节奏特点就像静止中的运动,在你察觉不到的状态中前进。有点像西班牙北部波来罗舞曲中的节奏,无始无终,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晃动,直到消失。如果演奏得太慢,反而会失去了节奏的韵律,而斯卡拉蒂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魔力来吸引着每一位听众。

要掌握斯卡拉蒂作品的速度变化,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的本质区别,以及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情趣,既保持时代特征,又使速度做到准确而不死板。其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钢琴上许多人演奏的渐慢,常常对应的是伴随力度渐弱变化,在斯卡拉蒂的时代人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当时的古钢琴只能表现有限的力度变化,所以我们对速度的掌握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风格。

2.速率

通常,斯卡拉蒂作品的速度往往会被演奏得太快。而且,听众们客观所听到的Allegro和Presto总是会比演奏者主观听到的要快得多。过快的演奏只注重了外在华丽、闪光的演奏技巧,却忽视了乐曲本身与众不同的性格。一般演奏者在选择速度的时候都会从旋律起伏中最快的音符和低声部潜在的和声进行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实际演奏中,拍子的单元(拍号)对于速率的把握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比如说在一首4/4拍的乐曲中,并不一定每小节都打成四拍,根据每小节音符的时值及其不同组合,我们可以把它打成八拍或者两拍,甚至一小节一拍,这就是速率的变化。确切地说,速率的变动是由乐曲中音符时值组合形成的节奏脉动或和声进行的疏密程度来决定的。比如,在奏鸣曲K54中,12/8拍的塔兰台拉舞曲,其中八分音符构成的旋律与和声进行节奏相结合形成的速率,同拍号本身要求的节拍速率是不同的。综上所述,速度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速度标记,还要剖析旋律结构,对和声进行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对节奏内在速率的变化要有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对节拍韵律做不同侧重点的选择。

二、节奏

在斯卡拉蒂作品中有很多精彩的节奏变化效果,而这种变化是紧紧环绕着西班牙民间舞蹈这一中心的。即使是简单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交织,斯卡拉蒂都会巧妙地加上装饰音和双音,使乐曲不仅具有鲜明的西班牙舞蹈节奏,同时还模仿出西班牙最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响板、铃鼓那特殊的声响效果。这样的节奏型活现了西班牙人欢快、奔放、热情的善歌善舞的生活。由于西班牙的民间舞蹈深深地融入了斯卡拉蒂的血液中,成为他最富特点的创作语汇,所以在把握斯卡拉蒂作品的节奏时,必须时时注意到这一点。

1.节拍

在斯卡拉蒂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节奏变化常通过节拍的灵活运用来体现。比如两拍与三拍的内在韵律转换就是最富特点的变化手法之一。在演奏这种作品时,如果只把这些节拍韵律上的转换当作普通的切分音来看,那就会失去节拍上的复合性,从而违背作者创作的本意。只有注重这些不同声部各自不同的节拍韵律以及它们相对独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才会再现作品的原貌。

2.小节线

斯卡拉蒂从不做小节线的奴隶,这也是他的音乐最具即兴性的原因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音乐中,每一声部中都是没有小节线的,斯卡拉蒂就是在意大利受过无小节线的写作训练,并著有很多无伴奏合唱,所以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决不局限于小节线的束缚。这种乐曲中的小节线和拍号往往只是预示给演奏者一个起点,是一个不同声部之间既独立又互相平衡运动的起点。同时通过对音符之间不同时值的组合与对比,形成了斯卡拉蒂音乐中的复合节奏。这些在当时是极富创新性的独特而丰富的节奏变化,这正是为什么斯卡拉蒂的古钢琴音乐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原因。

在演奏斯卡拉蒂的作品时应随时准备不同程度的忽略小节线,在这种情况下的小节线,往往是因为节奏的时值或和声的进行而不得不标示出的。在奏鸣曲中,小节线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开始旋律音型与小节线划分后的旋律节奏韵律是不一致的,如果这时我们去掉小节线,就非常容易找到旋律真正的节拍韵律和走向,从而发现并达到作曲家内心真正所要给予音乐的节奏动力。

3.节奏的组合

当我们要准确把握拍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的组合在整体结构上应该给人以协调感和精确感,而不能像机械般的死板。大部分优秀的、真正有说服力的演奏不仅仅是把音符的时值清楚、准确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不同的音符时值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节奏的训练不能只靠单纯的数拍子来完成,而过分地强调拍子往往是最不具节奏感的演奏。音乐中节奏的准确把握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技巧的掌握、和声进行的速度和声部间的协调等,它们都是能否把握好节奏的重要前提。一旦音乐中各部分之间能够很好地协调,那么速度与节奏律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很有必要以旋律、和声为依据,分段来考虑节奏,把那些隐藏在音乐里面的节奏单元组织起来,并加以分类,形成不同的节奏型板块,然后根据上、下呼应关系再把这些板块恰当地衔接或转折。

当然,一个孤立拍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与乐句产生互动关系并呈现速率上的对比变化,这一拍才会变得真正生动。当规则的拍子和不规则的节奏相互补充和对比时,才会产生音乐的紧张度。往往在规则的基础上融入不规则,节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表现力。有时丰富多彩的节奏会因为缺乏严谨规则的节拍而显得松散不协调;但过于注重规则的节拍,又会使节奏律动点的移位及其产生的旋律线条充分地展示。在快速乐段中,需要严格、精确地把握小音符时值;而在慢乐段中,这样的做法却会破坏音乐的线条特点。总之,要灵活、巧妙地掌握节奏律动,演奏就会既严谨又生动。

4.休止符

斯卡拉蒂作品中突然沉寂的休止,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休止符一般都会整小节休息并加有延长记号,带有一种超时空的潇洒。这种突然的休止符不仅仅会在节奏进行中产生悬念,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疑问。对于这种休止符的处理,一般人们都会通过渐慢或延长前一小节的拍子来达到与休止符的顺利交接,而这样往往会失去休止符本身带来的无声的兴奋感,所以在休止符出现前一小节的节奏一定要准确。真正体察它的音乐实质,从而正确、严格地表现休止符。

总之,要在现代钢琴上弹好斯卡拉蒂的作品必须时刻用辩正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斯卡拉蒂是如何运用他那个时代乐器的;另一方面又要洞察到斯卡拉蒂多种创新的手法正是他头脑中所追求的丰富、赋予变化的理想的声音效果。同时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束缚演奏者的想象力,应以在尊重作曲家本意为前提的基础上更多、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实质,才能更充分、更广泛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我们所涉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形象设计,就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形象能够反映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风貌和文明数值,是人们对城市给予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人情的复苏是近代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城市形象设计中也是这样,关注人情,是设计的本源。让原有的、本源性的情感作为设计的核心,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够让人们通过已知的过去,而去接受未知的新。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很难得的设计元素宝库,是值得去挖掘和开发的,因为当今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其当代性过度使用,而其地域特性被遗忘,所以城市的个性在逐渐消失,乡情逐渐被淡化,城市的归属感被磨灭。所以近几年,城市的个性化和乡土化问题受到了关注,人们希望城市既有时代特色鲜明的同时又有地域文化清晰地域特征,如景德镇的陶瓷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就让让城市形象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是这样建立在本地民间艺术的城市形象还是很少的。

二、民间艺术是城市魅力的根源

1、完整意义上的当代城市内涵与外在城市是高度的集约了人口、集约了经济、集约了科学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城市表层功能是居住、工作、联系等;深层功能则是表层功能的的基础上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人格,这就是城市的外在和内涵。现代很多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失语,因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点放在对“时代性”的追求上,虽然城市的外在,也就是城市的表层功能在日异月新地完善,但是在城市内在的、其深层次的建设上是苍白的,甚至是贫瘠的。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很注重城市探索地域的文化艺术,让城市的传统文化、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的背景下去诠释城市的内在魅力。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上,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城市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的形象。

2、新城市中“旧艺术”的价值现代的城市是尖端技术的集合,超高层建筑四处林立,然而在高新技术建造的大楼之间的人们希望觅寻到一条连接现代与过去的深沉线索———既可以触碰到城市地域性的“市井艺术”,又可以赏析到散发宝石光芒般的高楼大厦。人们向往的城市是新和旧的对比的同时又能够和谐共处的,而其中的“旧”如何存留并传承是人们所关注的,只有让城市中的“旧艺术”和谐的融合在“新设计”中,才能够让城市充满活力,散发出生活气息的馨香。只有这样新旧和谐的结合才能够让城市把横跨世界众多地域文化与贯穿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轴完美地相结合。如果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以这种本土养份去滋养城市形象,那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则成为了最具优势、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资源。用最本土的、最传统的地域性艺术图式,去呈现当代人最真实的生活和情绪是人们所向往的,是人们乐于接受的。

3、民间艺术可以缔造方言式的城市形象方言式城市形象就像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着区域性的知识、诉说着地域性的价值和精神。它着重于地域的自然,着重于地域上的人们;它能够传承时间,能够凝聚记忆;它代表着沟通和拒绝;它严格的谨守着主与客,也就是始终强调自身的存在性。自身都不复存在,那么谈何接纳、融合,也更没有了发展。而民间艺术是塑造方言式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为民间艺术是承载了地方精神的灵魂。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之后经过艺术的提高,提炼了本土文化,它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词汇。它能够很好的与当代性密切结合。倘若能够将民间性的艺术很好的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这样的城市形象作品能够让民众得以在普遍性西式生活中体味到本土本源文化的韵味,让生活环境有原汁原味的味道,让家乡有温情和记忆。

三、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的再构之综合精神

1、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价值回归城市特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而其具体的视觉形象就是当地的民间艺术。从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入手的城市形象设计,让传统的地域性民间艺术走入了当代文化语境,这样的城市形象设计是温情脉脉的。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地域性的民间艺术,重新评估传统民间艺术,会发现原本暗淡的艺术宝藏散发出宝石的光芒。它会让我们的城市形象设计区别于其他地域,让自身不同于其他地域,让城市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视觉符号。地域性的民间艺术虽然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但是它能够让我们继承传统,让我延续文脉。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营养。所以,在现代的城市形象设计中要让区域民间艺术作为基石,再造区域性的传统民间技艺,让民间的、传统的、区域性的艺术呈现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表象。

2、城市形象中对“旧艺术”的本原萃取在我们生存的土地上有着数以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众多“旧艺术”,这些民间的技艺应该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本,只有这样融合了区域本原性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够让民间艺术和现代人和谐起来,进而传承下去。民间艺术经过了不同时期文化的锤炼,不同的工艺器材锻造,呈现出各具特色地方性风格。民间的工艺文化能够体现了民众的在造物的过程中所探寻的精神力量,凝结在器具、视觉符号之中的气质和精神是这些民间技艺的本原,这也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最值得借鉴的艺术本原。

3、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创新的再认识当下,在“现代化”先行为主导意识的社会中,地域性的民间工艺迅速消失,这种“少数”的技艺,如果我们不刻意的加强关注,不采取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去继承,它就会消亡。即便是成功申遗的的技艺也不例外,很多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都难觅传承人。例如在必背瑶寨中,年轻人中有很多听不懂长辈歌者的歌词,而其内容更是遑论。在这个物质文化泛滥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城市形象设计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可读性和关注度。无论城市规模的大与小,历史是否久远,它们其实各自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与众不同。民间艺术也是产生、发展于这些不同种,也就拥有了这些原始的个性。如若让这些富有民生气息的多样文化被整齐划一的钢筋混凝土所替代,确实很可惜。如何去调节乏味的高楼之间的城市生活,那么只有让“落后、低俗、低等级”的民间艺术登场,让民众的生活有生气、有活力、有本源的气息。“高科技”的城市形象让城市的区域特征消亡和式微,是因为全球化被权力化和庸俗化,地域性民间艺术生态基质被“高科技”所瓦解和稀释,重新发现的自我,成为了一种必要和一种自我拯救。让民间的艺术有效的融合在城市形象的设计中,能够让民间艺术在物欲横流的“豪华盛宴”中保持着大地行走者和行吟者本色的姿态,保持了城市中人们的固有色,保持着民间技艺在民间。

篇5

新生刚来到学校,对所学的专业不是很了解,因此在第一学期开设建筑制图与CAD、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法规等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同时也为以后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建筑工程企业一般在3-5月开工,将一年级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建筑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及其施工图识读、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建筑工程企业的黄金施工期一般是6-11月,将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课设置为建筑力学、建筑构造与建筑施工图识读学、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图识读、钢结构及其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由于有了前两学期的课程基础,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编制与归档、建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学期的课程设置好后,就需要具体的教学实施。在实施阶段实行集中授课,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方式。具体的实施过程是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把每门课的授课时间集中起来,用1-2月不等的时间,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讲完一门课即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开始进行下一门课程的学习。在集中授课期间,上午在学校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下午进行在校实践或到建筑工程企业实践。建筑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到企业中去实践,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条件,在上午理论教学中,多进行一些实践内容,为下午的实践做一些基础的准备。

2建筑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

下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介绍一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建筑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阶段,将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的要求测设于实地.以此作为施工依据。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土方开挖、基础和主体工程的施工测量;在施工中还要经常对施工和安装等工作进行校核、检查,以保证所建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竣工后,还要进行竣工测量,施测竣工图,以供日后维修和改建之用。在工程管理阶段.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以保证使用安全。由此可见,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测最工作.而且测量的速度和精度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根据施工的流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首先进行建筑工测量课程的教学,这一时期正是建筑企业施工期的测绘阶段。学生上午在校学习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午的授课也不是完全的理论讲解,教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内设置不同的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咨讯,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任务可以使理论任务,也可以是实践任务。在进行直线定向测量教学时,教师先将直线测量所需的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要领,通过资讯的形式讲解给学生,学生获得相关的资讯后,就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直线测量任务。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有一个负责人,各组在教师设定的测量范围内进行测量,完成测量任务,记录测量结果、测量数据,写出测量步骤及测量注意事项。学校本身就有很多建筑物和建筑测量所需的测量设备,完全可以进行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测量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加深对测量方法、测量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在以后的实践和工作中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上午的课程进行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只是针对教师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的。虽然有一些实践的内容在里面,仅仅是局部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实践。下午的实践是针对整个建筑工程整体的测量实践,教师事先要了解即将开工的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进度情况,根据各企业的施工情况和教学需要,有选择的联系几家建筑工程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践企业。下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实践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由于是根据课程选择的实践企业,学生到达企业时,企业进行的作业内容与授课内容是相同的。企业施工阶段的测量是完全按照施工流程进行的,根据施工工作需要进行各项测量活动,由于是每天下午去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在实践中不但了解了整个工作流程,还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建筑施工的实际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

3小结

篇6

论文摘要: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本文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和图书馆功能的人文艺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的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最初是满足人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对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是还必须满足审美性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满足审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将艺术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建筑由此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用价值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艺术就是在满足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需要的同时,给读书这种心灵活动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华的审美空间。 

(1)图书馆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以巨大的形体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要独创、新颖、优美、宁静、个性鲜明和充满活力。在具体设计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则,并引入园林设计风格,将绿色景观和水体景观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习惯。要尽量做到:合理布局,宏伟挺拔、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辉煌达观、美观实用,从中透出图书馆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品位。同时要对形式进行推敲和权衡,运用单纯齐一、对比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达到图书馆建筑形式的完美,从而处处体现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2)人文的室内装饰。装饰是图书馆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建筑的细部处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图书馆建筑的实用功能,增强建筑艺术美的表现力。进入图书馆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图书馆的大色彩基调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室内装饰首先应考虑色彩搭配,室内粉刷一般应采用明亮浅淡的颜色,在大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其它颜色来烘托气氛,营造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注意多采用绿色基调多摆放绿色植物,给读者带来轻松、活跃的视觉感受。在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较大的地方,配挂适当数量的风景画、字画和装饰画,营造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大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3)图书馆人文的外围环境。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外围人文环境的构建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处于视野开阔地带,周围以绿地、广场为主,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闲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环境气氛。外围环境植物以形态优美的树木、花卉为主,设计上应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并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现代图书馆建设应熔铸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环境出发,结合地势,精心设计一个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要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丰富的特点,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格调典雅,渲染出如古代书院的清新高雅的气氛。同时,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特点,体现出功能和审美既现代又高雅的艺术品位。 

(5)人文功能房间的设置。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具有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具有借、阅、藏功能房间外,还应开辟其它功能房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开设学术交流室、英语角、运动休闲室、小剧场、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现代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文性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性化。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满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与阅读习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建筑物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图书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系统建设。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图书馆业务系统服务的通信类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多媒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二是为楼宇自动化服务的系统,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管制系统、能源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等。 

网络系统又是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图书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图书馆工艺位置的经常变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支持灵活的间隔,使其支持不同的应用环境,并适应用户在功能及位置上的变化。布线系统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网络控制与管理中心设立总配线架,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在各楼层设立分配线架,管理该楼的通信系统。 

现代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构成。图书馆智能化中应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网络为高速主干网。网络主干是局域网的核心,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网的中断不致引起全网瘫痪,同时又保证子系统间互访和资源共享以及馆内不同用户组建虚拟网的要求,应该具备故障检测跟踪与处理、性能分析管理、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容错管理、物理层管理等7项功能。图书馆楼宇保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灾难达到预先设定的级别时,报警信号应自动实时转接市内相关部门的应急中心,如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图书馆智能化弱点系统的集成应基于成熟、先进、实用、安全、开放的原则,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做出决策,对整个图书馆的弱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把弱点各子系统由各自分立的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集成应满足开放性、标准化、安全可靠、容错、经济实用、高效便利、先进行和易扩充的原则,应建立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局域网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 

智能化建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将藏书、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网络、复印安排在同一空间,读者进入阅览室可自由选取书刊研读,也可利用计算机检索馆藏文献与网络资源,还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电脑,将所查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出去。这样的设计使读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用而藏”的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其建设反映出时代气息,造成一种秀外慧中的意境,体现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现代图书馆建设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作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奇妙交融。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胡建东、周文军:《现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 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4] 张丽萍:《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7期。 

篇7

论文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的就是反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篇8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 文化 态势

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自的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主宰着整个世界。欧洲率先萌生了具有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随之蔓延开去,其它各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态势。因而,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上发展不同步,且存在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这直至现今仍然不绝如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意识,忽视了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此后其又逐渐渗入到文化渊源深厚的亚洲地区等,然终因阻力难行也逐渐对其认识到了其一定的合理性。二是其它区域对欧洲的简单的建筑模仿意识,机械地认为一种建筑型体或一幢建筑物在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成功就是任何地区成功建筑的标准模型。就建筑文化的交流而言,这具有一种不合理性,但却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去个别地方保留这传统的亮点,大多建筑都被现代建筑之风予以清一色化。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八、九十年代自诩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外来的与本土的建筑构件的组装,这似乎又是一种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依恋的民族情结的改良思想。于是,人们可以将本土传统建筑肢解,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构件,替换上引进的西方建筑的相应位置上。不同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交融好像就只是混成、组装了,这仍然也是有些简单化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深刻本质,这同样是一种不甚理性的现象,在现今也甚为普遍”。

就本质而言,建筑文化包括环境的、生存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四个文化层次且统和一体。一般而言,建筑文化整体的构成从内至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心与物的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容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为满足人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那么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其多元性,那些一元的、单一的的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因为现代建筑日益重视给现代人类提供活动的多样化的场所,所以现代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其多样性。这对于那些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的形式与功能要求而言都应该做到差别化设计。比如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而公共性建筑则更注重其精神层面上的实现。工业化革命的浪潮涌动起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走向。另外,由于东方与西方其社会形态结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因而也就造成了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上的区别。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即人类地域生活文化的多元化决定着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就是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多元性的根由所在。在当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深化发展,主要以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的现代建筑文化也在加快其多元化的步伐。这就告诉我们,建筑文化只有适宜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才能植根于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茁壮成长。现代社会随着通信通讯以及交通等工具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交流也日见便捷。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文明的冲突也使得现代建筑世界也变得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比如社会上各种建筑文化交流活动。由此更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进步。在世界“二战”后的若干现代思潮,主要是对“理性主义”的关注与强化,其追求技术精美,也伴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其注重工业技术彰显、“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是结合、“个性”与“象征”的结合等,这自然促使了现代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演进。

篇9

1.1来自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安全威胁

一个是来自工作人员的威胁,例如有的工作人员胡乱操作系统,访问来源不明的网站,将感染有病毒的U盘插入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在不具有权限的情况下,采用欺骗或是技术手段访问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等等,都会给医院的信息系统带来安全问题;另一个是设备软硬件故障,医院信息系统需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例如存储设备故障、网络系统故障、服务器故障等,都会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造成威胁。

1.2来自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安全威胁

来自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黑客的攻击,病毒、木马的入侵等等,这可能会导致医院信息系统崩溃,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被窃取、篡改等等。

2数字化时代下医院信息安全建设措施

医院信息安全的建设,应当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管理层面的建设措施,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建设措施。

2.1管理措施

第一,提高医院整体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力度。加强宣传,让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下,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各部门、各系统的管理,患者信息资料的存储、查阅、分析,都必须要依靠信息系统,如果出现了信息安全问题,就会对整个医院系统造成影响,降低医院运转效率,还可能会导致患者的隐私泄露,使患者对医院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不利于医院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所有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教育,让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技巧,防止由于操作方面的失误,对信息系统安全造成威胁。第二,健全完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要针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制定总体安全方针与安全策略,将医院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范围、目标明确下来,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针对信息系统操作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规程,以制度化的途径推进医院信息安全建设。第三,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医院应结合自身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国家颁布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文件为标准,逐步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设过程中要优先保护重要信息系统,优先满足重点信息安全的需求。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信息系统,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要通过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完善保护设施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与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医院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工作中应科学规划,严格以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遵循自主保护、重点保护、同步建设、动态调整等基本原则,稳步地开展信息安全等级建设。第四,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为提高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因为信息系统突发事件使医院正常工作中断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保障信息系统对医疗系统的平稳支撑,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2.2技术措施

第一,改善环境安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定中,机房属于物理部分,每个医院都有一个或数个用于存放主要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机房,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物理区域。信息系统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机房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加强环境安全建设,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机房的建设规划最好是采用“异地双机房模式”,并且要避免将机房安置在地下室或建筑高层,机房隔壁或上层最好不要有大型的供水、用水设备,且要具有良好的防水能力、防震能力。为确保信息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转,应当配备不间断的冗余电源,机房室内安装可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设备,在进出和主要的区域安装摄像头,基本的防火、防盗保护要做到位。第二,加强设备安全管理。设备安全包括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终端主机等设备的安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重要设备需尽可能的采用冗余方式配置,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服务器应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另外,所有服务器均需开启全部安全审核策略,所有数据库开启C2审核跟踪,同时安装主机入侵防御系统及最新操作系统补丁。服务器还应安装统一的防病毒软件。在终端主机方面,利用桌面管理软件对设备接口进行管理和控制,例如USB接口管理,禁止外来移动存储随意接入电脑,防止病毒感染。终端电脑除了及时安装系统补丁和更新防病毒软件外,还需加强密码复杂度和开启账户锁定策略。人员离开后,一定时间内自动退出和锁定。第三,严防网络威胁。在现代网络的作用下,不论是医院内部各科室、各部门,还是医院外部的任何机构单位,都可以进行高效率的沟通交流与信息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业务处理能力。但由于目前的网络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所以有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活跃在网络中,例如上面所提到的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等,这对医院的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医院应当建立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访问路径,采用路由控制的方式,来确保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安全连接。对不同医疗部门根据工作职能、重要程度和信息敏感性等要素划分不同的网段,并对不同网段按照重要程度划分安全域,对信息敏感、重要性程度高的网段,应进行IP与MAC绑定,避免遭到ARP欺骗攻击。在信息系统的网络边界,应当安装防火墙,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对蠕虫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木马攻击、端口扫描等恶意操作进行监测,将攻击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攻击源IP等信息详细的记录下来,提供给网络安全部门。第四,保障数据安全。在医院的信息系统当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既包括患者的个人隐私资料,也包括医院自身运转所需的各种基础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对临床工作的开展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数据库管理账户的登录方式应当设置为KEY+口令的方式,且口令的设置要负责、随机,并且要定时更换。不同岗位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应当进行合理的划分,仅需要确保人员能够获得开展工作所需的数据即可。采用数据库审计设备对各个账户的行为进行监控、记录,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应当及时通报并查明原因。为了确保信息系统数据的可用性与完整性,在传输医疗数据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完整性检测,如果发现数据破坏,应重新传输数据或是进行数据修复。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应当进行定时备份,最好是异地备份,防止数据库服务器受到外力破坏,例如水淹、火烧,导致原始数据和备份数据一同丢失。

3结语

篇10

蔚县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从表现内容看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借用动物植物表达主人的寓意、愿望;通过雕塑这一载体形式期盼家庭幸福、和美、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财源滚滚、驱邪纳福、太平.譬如:门饰中的木雕、砖雕动物形象有龙、狮子、麒麟、仙鹤、喜鹊、蝙蝠、等;植物形象有梅花、、莲花、兰花、灵芝、松树等,在其中用祥云连接;屋脊、门脊上是传说中的小动物作为装饰.驱邪纳福,是民间吉祥艺术中重要的文化内涵,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纳福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常以五福观论之,《尚书》中称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尚书》的五福观在后世民间演化为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内涵,这反映出民间社会化的世俗功利价值观念.吉祥的功用在于满足人们生理上能顺乎自然和谐平安的生存.艺术的吉祥内涵更多是以象征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暖泉古镇民宅建筑中大门雕饰中的木雕运用到五福莲子、万子万福相连、五福临门、莲生贵子、梅花十朵代表十全十美、狮子为百兽之王,用以辟邪守财,是看家护院的上选,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莲花寓意连连发财,与松一起寓意松菊延年;在暖泉民宅古建门罩中运用最多的为蝙蝠,蝙蝠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蝙蝠的形象表达各种吉祥寓意,吉祥纹饰中,蝙蝠纹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与宗教、哲学、艺术、民族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装饰纹样.如,两只蝙蝠在一起寓意“双福”,盒中飞出五只蝙蝠称“五福和合”即福、禄、寿、喜、财五福齐全,“五福捧寿”,蝙蝠的“蝠”与幸福之“福”谐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石雕在蔚县古建中可见于廊柱垫坐,圆鼓形,图案多为梅花、莲花、中间有喜字或万子相连,表示平安万年;门墩雕饰以狮子形象具多,庙宇中的圆雕也以狮子形象为上选,威严而辟邪.瓦当是古建筑中的主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在蔚县古建筑中的瓦当图案内容有饕餮紋、动物紋、几何紋几种.蔚县古建屋脊上所塑神兽,基本是遵循传统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是龙吻,四条垂脊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有绝处逢凶化吉之意.如图五、图六.通过对蔚县古建筑中木雕、砖雕、石雕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更加证明优良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审美传统在古建装饰雕塑中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古代艺术规律在蔚县古建三雕中的应用

2.1意境

借物表意,以意生境.表意在中国艺术中是一个常用手法,不是以物表物,而是间接的以物表意;以意生境,立意在先,通过形象、色调升为境.在戏剧,绘画等领域经常用到.在蔚县古建门饰中十分突出.

2.2装饰性

装饰,按照人的意愿对事物从新排列组合达到表意目的.在蔚县古建筑的门饰中随处可见,如:大门上的木雕、砖雕图案,屋门上的顶窗,窗棂的图案均饰性造型.

2.3对称性

崇尚端庄、好事成双、圆满的心里需求,在建筑装饰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蔚县古建筑的屋脊、门罩、门面、影壁、花墙等雕刻图案造型中是必然常用的.用的最多的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两种形式.

2.4夸张性

夸张手法能够使形象更充分的表达意象目的,是形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有艺术价值.如蔚县古建筑中的狮子、蝙蝠、荷花、等.(如图2)

3粗犷朴实的雕塑风格

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和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密不可分的.蔚县古建筑中的三雕艺术具有明显的北方雕刻特色和地域特点.我们看到徽派建筑中的三雕艺术是以精美著称的,如建筑中的门罩,工艺复杂精细,浮雕内容多样.雕刻形式在一个门罩中有透雕、漏掉、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层次多,技法多样,场面宏大等特点.暖泉等古镇中的雕饰艺术相对而言艺术语言简洁,手法朴实.这可能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门饰是古建筑装饰中的浓墨重彩,是民宅主人的门面,透过门面装饰即反映出主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审美取向.门饰雕刻是主人的一面镜子.门饰中包括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形式,能全面反映雕饰风格.在蔚县古建门的雕饰中石雕门墩雕刻内容为狮子,等,造型夸张,雕工精湛,动物表现用刀拙而肯定,植物层次分明,用刀流畅,对比手法运用得当;门柱以砖雕为主,竖构图表现线条挺拔流畅,方构图形象丰满;门罩上部的砖雕构图采用横向拉长,动植物形象按图设形,流畅连贯,气韵生动.门框上方的木雕作品采用对称型构图,两侧多为倒三角形构图,上方图案有対称和二房连续两种构图形式.主体物采用高浮雕,配衬物用浅浮雕手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屋脊两侧的形象霸气,张力十足,屋檐上的动物造型朴实,整体感强.瓦当的形象造型采用雕、画结合的手法,朴实中显灵巧.总之和南方建筑装饰雕刻相比较显得粗狂朴实.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