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6:4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代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时代艺术论文

篇1

什么是“比特”?所谓“比特”,是英语“Bit”的音译,而“Bit”是“BinaryDigit”的缩写,就是二进制数字的基本单位,也是电脑机器语言的基本单位。传统的艺术设计往往是通过物质手段来进行的,例如用绘图工具在纸上绘图,用胶泥制作雕塑模型。设计结果的表达形式也往往是物质的,如纸质的设计样图,泥制的雕塑模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故有人称它们的形态是“原子”的。而数码艺术设计手段是“比特”的,作品表达形式也是“比特”的。“比特”没有可以称的重量,也没有可以量的尺寸,它是无形的,并不存在于可直接感知的空间之中。我们称数码艺术设计的这种基本形态特征为:数字化的存在。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他说“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那么,要了解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差异最好的办法也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与笨拙的“原子”相比,“比特”则是举重若轻,千变万化,瞬息万里。“比特”对于“原子”的优势是显易而见的。

二、数码技术的“参与”特征

在艺术设计中,“比特”可以参与设计,而不仅仅辅助设计、制作图纸。尼葛洛庞帝认为“在好的人机界面设计中,电脑应该能够理解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想法——这类想法常常会在任何一个设计的初始阶段出现——而不是只懂得那些以比较完整和连贯的方式表达己成形的东西。”也就是说,当设计师头脑里闪现出一个模糊的灵感,就可以让“比特”去捕捉,而不是等设计师构思好了才让计算机去辅助设计。“比特”参与设计的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该建筑被认为是数码建筑的开端和代表作,它是一座彻底扭曲变形、绝对找不到两条重复线条的庞大建筑。而如此复杂的形象是由专门从事航天事业的制造软件计算模拟出来的。设计者的灵感仅仅是使用曲线构建新大楼,至于用什么样的曲线,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于是他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无数条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线条,然后从中选出自己满意的线条进行组合,就这样一个超时尚的建筑设计完成了。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一经建成就成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地标式的艺术,并且震惊了世界,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成了旅游胜地。小城原来濒临破产的经济也迅速升温,如果说数码艺术设计拯救了毕尔巴鄂市一点也不为过。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互动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互动特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设计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例如前面说的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就有设计师与计算机的互动。设计师在设计中不断地对设计项目修改、完善也会与计算机互动。

2、观众、用户与计算机的互动。例如观众根据计算机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页面观赏;又如游戏玩家用计算机玩游戏。

3、人机人的互动。例如设计师将设计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给用户,用户把对作品的意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馈给设计师,设计师修改后再发给用户征求意见,如此反复,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人机人的互动还可以用于多个团队联合设计。例如著名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就是由几个国家的设计团队通过计算机网络联合设计的。

四、数码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特征

传统的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是由静态的图纸或模型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数码艺术设计开创了“动静结合”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静的有:平面图、施工图等,这些图纸用相关软件可以轻易地制作出来。计算机制作这些图纸不仅快速、精确、易修改,而且还能根据图纸自动完成面积、土方、工程量、估价等繁杂的计算任务。用三维软件不仅能制作出逼真的效果图,还可以使场景动起来。例如用Sketchup制作动态场景,对于某个节点的展示,动态场景可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围绕该节点边走边看,也可以近看远看,甚至是缓缓地飞上天空,从上往下俯瞰。对于大面积的园林艺术,则可以制作出主观视角动画场景,看上去就像人在公园里四处游走观看一样。当看到自己关注的场景,则可以停下来仔细欣赏。这种动静结合的展示效果,是传统静态图纸难以望其项背的。

五、数码艺术设计作品的可持续性的特征

有些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国的兵马俑。有些艺术作品生命力却是短暂的,如纸质的商业广告、宣传册等。如果这些内容用网页形式来展示,则它们的生命是可以用“升级”、“更新”等方法延续下去的。例如电视上播出的某一个保健品三维动画广告,每隔一段时间对人物形象和动作都进行更新,使人们常看常新。

六、数码艺术设计的传输特征

在网络上,比特精灵具有光电的传输速度,瞬息万里,其承载信息数量之大,速度之快,传输范围之广是任何其它传输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使得距离遥远的设计师如同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设计同一个项目;也可以将设计方案通过网络公布,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例如,前面所说的“鸟巢”,就是由三个相隔万里的国家的设计师联合设计的;又如,2006年中山市规划局将《中山市石岐河滨水区艺术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在网上公示,市民可登陆中山市规划局网站发表意见。中山市规划局公示的艺术规划设计方案共有6套,市民可以推选某套方案,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如此大规模的征求意见活动,没有网络是难以开展的。

七、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大片小成本电影 平民 精神按摩

数年前张艺谋以《英雄》打天下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影投资制作模式,同时还改写了中国电影的命名方式,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存在一种公认的三分法,即主旋律影片/艺术片/商业片。自《英雄》女台,以成本高低来划分而成的大片/中片(中等成本)/小片(低成本)说法逐渐形成。当下,国产大片屡遭叫座不叫好的窘境,与此同时,小成本影片虽质量不一,却受到许多人的期待,理解这一现象可以从电影政策与软硬件环境的改变、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等许多角度,但笔者以为,按照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小成本电影所采取的平民化策略,则是其被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接受的重要原因。

以小博大而产生的合法性

“小片”(小成本电影)的概念因“大片”而生,小片的“成功”(更多的口碑上的成功)也缘于“大片”的失败(当然是口碑的失败),因此,大片受到的批评或许正是理解小成本电影“热”的一个起点。

从文化角度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改变/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成了上至主流意识形态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一种由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而随之产生的今非昔比的认同焦虑弥漫于各种大众文化产品中。“向世界讲述中国”这个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重要部分,也因此成了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主题。与其他经济或政治因素相比,艺术或文化尤其是电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与西方对话的一种形式,中国电影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功、商业大片的国际市场取向使得“大片”成为向世界提供关于中国想象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大时代偏爱大叙事,崇“大”心理在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中比比皆是。从各种大型工程到大型仪式乃至大型晚会,似乎非“大”不足以体现盛世之繁荣。简言之,当下的中国观众需要“大片”,唯其如此,对于大片,导演屡拍屡败(广受批评),屡败屡拍,而观众则屡看屡骂,屡骂屡看,正因为需要而对“大片”因“爱”生“恨”,因苛求而不满,而正是这种不满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观众对小成本电影的期待。

对“大片”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大片”成本

电影学者们质疑: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果用来拍摄中小成本影片足可以拍摄几十部,用来扶持青年导演必定可以产出一些精品。概言之,大片之过首先在于“大”,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现代性想象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窘迫的个人经济状况使人们反感豪奢行为,大片独享经济乃至政治资源的地位很容易激起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的联想和主观情绪。与之相比,小成本影片因为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的思维,似乎天然地具有了一些道义上的合法性。

关于“大片”的观众

中国市场不足以支撑一部“大片”,所以,中国的“大片”首先定位于国际,然后才是中国。如果将张艺谋等的选择放置于经济因素中考虑自然无可厚非,因为本土的电影市场未必足以支撑“大片”,但电影生产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张艺谋等人的选择被视为崇洋媚外心理的产物。对于民族自信日益膨胀的一部分国民而言,这种厚此薄彼的作法是不能接受的。追根溯源,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这种批评的理论资源。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大片”的“冲奥”(斯卡)行为被认为是妄想获得西方主流文化命名的文化谄媚心理,而不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从这样一点来看,观众对于大片的态度实际上涉及到观众对东西方关系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这其中存在着全球化时代跨国产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相较而言,“小片”更针对本土观众,因“为人民服务”而获得了充足的“正义”色彩。

关于“大片”内容

“大片”被认为“脱离中国电影的入世传统”、“远离中国观众现实体验”,而转型期中国观众各种特殊的情感需要宣泄、各种现实体验需要相互共享,电影是他们获得现实关怀的途径之一,相比“大片”及其导演来说,小制作电影的主要创作群体——新生代导演“生不逢时”,多半有为时不短的底层生活经验,表现本土体验更显得得心应手。

关于“大片”的身份

“大片”投资制作发行的跨国化带来了一个疑问:“大片”还是不是中国电影?类似中国/外国之争体现了国人对丧失文化身份的焦虑,国产“大片”采取高概念的模式使之日益与好莱坞电影趋同,在观众的心里,“中国的”与“外国的”必然存在不同,强调特色、强调差异性,惧怕丧失特色,惧怕差异性的消失,这是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一种特殊而普遍的心态。而小成本电影则从投资、生产到目标受众似乎都更强调中国性,这给上自管理层下至普通观众都带来了某种自我满足。

可以说,小成本电影与“大片”之战可以看作是代表“草根”的新生代导演与作为精英的第五代导演之间的话语争夺战。

平民时代的精神按摩

从观众方面来看,在当下中国,看电影更多的不是艺术行为,而是时尚消费行为,本身就具有身份认同的功能,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表明,当下中国电影的消费主体是年届18~35岁左右的受过大学教育的都市青年,这个群体,有时被以中产阶层概括,有时以小资的名义浮现,近两年又以“草根”自比。他们不是所谓“成功者”,也不是所谓纯粹的“底层”,而是一些仍在奋斗、有焦虑和挫折感、也仍然有希望的以青年为中心的存在。他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和看碟已经见多识广却又并不是高雅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有在现实中成长不足的苦闷和压抑感,由于有着与普通平民同样的生存体验又比后者具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他们往往代言着后者,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就是抓住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脉搏。

从题材上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成了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共同法宝。当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日趋精英化,而穿梭于国际电影节的第六代仍执迷于个人体验,大众的现实体验越来越远离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小成本电影则自觉填补了这个空缺。多数小成本影片直视现实,表现现实的生活体验尤其是都市人的生活体验,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普通平民的生存状况,例如《图雅的婚事》中因生活所迫带着丈夫改嫁的牧民图雅、《大电影之二》中四十岁仍一事无成的图书推销员文耀、《棒子老虎鸡》中的热气球操作员大春和在歌厅工作的女友欢儿、《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的纺织厂工段长王喜等,为观众重新找回那些属于普通人的愿望、情感和信念。

转型期社会,到处都有因跟不上时代而潦倒落寞的小人物,平民主义受到推崇,甚至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以致那些从收入和社会地位来看属于政治经济精英的人也常自认为社会弱势群体,《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大电影之二》等影片采用的黑色幽默风格所蕴含的强烈的喜剧效果、适度的批判和解构也成为当下时代通行的平民话语逻辑的一部分。在《大电影之二》中,郭涛饰演的丈夫文耀,一如他之前所扮演的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人过中年还一事无成甚至同样遭遇男性难以启齿的疾病乃至遭遇“命中无后”的噩运,得知自己没有生育功能的同时,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却因为一次“意外”怀上了别人的孩子,妻子欢喜的认为这是他们二人的结晶,文耀始终没有点破这个秘密,影片结尾全家快乐的为儿子文化过着一岁生日,当郭涛这个近年来新兴的小人物代言人所扮演的主人公文耀喊出“人至贱则无敌”的人生口号时,许多观众在现实中的无奈似乎骤然消弥。

《一年到头》以“过年回家”这个国人共同的渴望将生活在北京的装修包工头张国栋、中学校长白老师、某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家梁这三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人物串联起来。反映生活在都市的普通中国人一年忙到头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共同的焦虑。其中穿插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事:医患纠纷、家居装修中装修方与房主之间的矛盾(实际也是城乡矛盾)、春运车票难买等每一个中国百姓都有过的体验,全片结束,观众一声叹息:一年到头,谁都不容易啊。黑色幽默贯穿始终,无论是借口质量不好拖欠装修款的假大款,医院、收回扣的分配制度,还是将防水写成“放水”的骗子民工,在片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市井百态的生活状态触手可及,虽然影片展示胜于揭示,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各种城市社会问题,但毕竟在当下银幕中少有地真实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面目,使观众与银幕内人物在共有的体验中,实现情感的宣泄,缓解现实生活困境导致的压力。

《我叫刘跃进》延续《疯狂的石头》的风格,将市井小民的生活与渴望融进一个颇为荒诞的故事中:进城务工的厨子刘跃进丢了一个包,包里装着他的全部财产,更为重要的是,包里珍藏着一张欠条,是六年前刘跃进将老婆跟卖假酒的同乡在床时,对方写下的欠条,约好六年内刘跃进不去干扰对方就可拿到五万块钱,六年期限眼看就要到了,欠条却丢了。就是这个又窝囊又倒霉的小人物在找包时,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的一个U盘,牵涉到几个富贵阶层的人的性命。刘跃进这个来自农村、身无长物的小人物在疯狂的找包行动中,如老鼠戏猫般,改变了那些大人物的命运,现实生活中,小人物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楚在影片中游戏般地得到化解。

范伟主演的《耳朵大有福》则给我们展现了东北小县城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故事。退休后的经济状况的改变、心理上的不适、卧病不起的妻子、永远挤满了未成年人的网吧、老头老太太组成的传销队伍、欺软怕硬的小混混、公园摆摊的骗子、闹离婚的女儿、终日麻将的弟弟、无人照管的老父亲……而主人公不断寻求新出路、虽然无奈但却不失积极的面对人生的态度,似乎也给予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平民精神的抚慰和引导。

篇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是从殷商时期延续到春秋时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在《诗经》创作的时代,诗与乐是一体的,也就是说,诗是乐的配词,而乐则是诗能够演奏的旋律和乐曲。在《诗经》中,收录的作品十分丰富,也充满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可以说《诗经》也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曲总集。它收录的所有作品在当时的时代都可以用音乐演奏和歌唱出来,可以说是“篇篇可歌”。在《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的创作缘由是为了最终的歌唱。例如,在《墓门》中就有提及:“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一)地方特色之《风》《诗经》按照音乐的种类来划分,具体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的部分。其中,《风》是国风,一般内容以各地的风俗为主,实际上在《诗经》的《国风》中收录了13个诸侯国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所反映的各地风俗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大部分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民俗和习惯。《风》中的作品就内容来说较为真实地反映着奴隶社会的矛盾,将奴隶社会中的社会矛盾、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都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中在表现被奴役的悲惨生活的时候,呈现出了奴隶们遭受奴隶主剥削的状况;但从另一个方面,《风》中也着力描述了劳动人民和奴隶的反抗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怒与不满。(二)皇宫贵戚之《雅》在《诗经》中,《雅》所表现的大多是皇宫贵戚的生活,有些是专门为特定的目的和皇宫生活而创作的。《雅》又分为大雅部分和小雅部分,一般都是贵族在皇宫或朝廷中演奏的乐曲。从风格来看,《大雅》中较为有代表的是史诗性的歌曲,例如《公刘》《火明》《生民》等,这些都是在为周民族作史。这些特定的作品一般都是为周王朝所贡献的,是勇于祭祀祖先的祭歌,例如《生民》一类的作品实际上带有浓重的童话色彩,对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经过的重大历史转变都做出了介绍和反映。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和民族史诗级英雄史诗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同时具备情节性和感情上的浓烈性。

(三)歌功颂德之《颂》《颂》包含的主要内容分为了三个大的模块:商颂、周颂和鲁颂,也被后人合称为《诗经》中的“三颂”。《颂》一般是贵族用来祭奠祖先的歌曲,在内容上一方面表现了对功德的歌颂,同时也对贵族的祖先祭祀起到了一定的呈示作用。

二、《诗经》中展现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一)简单清绮之《风》在《风》中表现十五国风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能够和歌而唱,可以说在音乐的呈现上,呈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中来自于民间风俗的歌谣特征。十五国风的音乐就很明显地呈现出了风俗歌谣的特色。其中大部分歌曲都采用了民间的唱法,体现出明显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呈现出生活风格上简朴清绮的特点。例如,在《魏风•十亩之间》里,歌词十分明了,内容明白畅晓,其中只更换了几十字,同时在尾音上都采用了语气词“兮”,使得整首歌具有简单而清新的自然风格,同时对于韵律方面来说,具有固定的特色和可循的规律,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简单而又朗朗上口的表现特色,增强了歌曲的音乐美感和节奏韵律。在《风》中有大量描写美好爱情的歌曲。由于美满的婚姻生活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同时在当时的社会中,对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也充满了全社会的歌功颂德的表现,从而体现在了民俗风格的歌唱之中。在比重上,《国风》中的爱情主体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并且在《风》中关于爱情内容的表现上也十分的生动形象。恋歌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表达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对男女间爱慕之思的表达尤为具有民间气息;在唱法上,《国风》中的演唱形式是较为丰富的,其中有对唱和帮唱等多种形式。对唱的篇目较为有代表性的有《郑风•择兮》,期间男女对唱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在青年男子唱完相思之苦后又由年轻的女子开始表白,袒露了自己的思念情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郑风•女由鸡鸣》中的歌曲,是一对新婚夫妇之间的对唱,充满了赞美和爱恋的情感,其次在《风》中也涉猎了帮唱的形式,由一方主唱,另一方附和,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

(二)雍容平和之《雅》在诗经的《雅》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着重表现为雍容平和的风格。《雅》中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贵族的生活和宫廷中的雍容富贵典雅,也是对周代的统治阶层真实生活场面的描绘。有趣的是,由于周代一向很注重礼乐方面的文化与制度,由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用来歌唱的《小雅》更直观地突出了一种“乐”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统治阶层用音乐的形式告诉人们礼乐的重要性,并突出表达了典雅精致的华贵风格。其中《小雅》部分与演奏突出的是一种较为含蓄的、节制内敛的情绪;而《大雅》部分更多的则突出了一种宏伟的气势和刚劲的表现力。在这点上,《大雅》和《小雅》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演唱中《小雅》所表现的是采用丝竹为主的演奏风格,《大雅》则通过钟鼓来表现更为宽广的气势。如果说《大雅》是“大家闺秀”,那么《小雅》毋庸置疑坐拥“小家碧玉”的美称。

(三)载歌载舞之《颂》《颂》是诗经中宗庙祭祀的礼乐歌曲。在具体的音乐呈现上,《颂》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在队伍的阵势和构成上,《颂》所体现出来的是庞大的乐队和演奏阵容;在节奏上,宗庙祭祀的礼乐显示出了较为缓慢的节奏特色;在具体的表演和演唱形式中,作为严肃而端庄的《颂》则表现出恢弘的载歌载舞的壮观场面。周文化一向被誉为“礼乐”的文化,十分注重对“礼乐”的尊崇,同时对鬼神和祖先也有着深刻的崇敬之情。周礼的精髓就是长幼有序、尊卑各司其位的理念。这不仅仅意味着周代有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人人遵守的礼节制度,同时也意味着在周代对祖先的祭祀尤为显得具有礼节性,并体现出明确的等级制度,包括对典礼和仪式的尊重及重视。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礼”要搭配“乐”才能进行,行“礼”必作“乐”,这也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要求。同时对于周代本身来讲这种形式使礼乐文化得到了最有效的推广和发扬。其在表演形式和阵容上都呈现出了恢弘的气势和庞大的演奏队伍,使得乐曲在演奏的过程中自觉上升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级别上,突出了周代礼乐制度的精髓和基本要领,同时也为《诗经》的整体构成和演奏提供了一种更为完整、更具有个性特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环节。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艺术;实践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逐渐向全球化趋势发展。传统文化理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艺术审美的需求。现代文学理论是指研究与文学有关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社会作用的社会原理。现代艺术实践是建立在现代原理的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发觉现代文学理论中的美学基础,以此为灵感,进行艺术设计。因此文章以:“如何将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相结合,创造满足受众需求的高质量设计作品”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1现代文学理论的特征

1.1强调情感自然流露主张艺术形式自由

和谐发展的年代,现代文学理论中,注重的是情感自然流露。相对于传统文学理论来说,现代文学理论,没有太多政治条框的限制。例如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在市场上依然存在。传统文学理论受资产阶级统治,需要忌讳和隐秘的东西较多,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通过对比七十年代和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可以发现传统文学理论影响下,建筑大多以古典中式建筑为主,且为封闭造型,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而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入了众多国家的代表元素,图案、色彩、结构等等,且造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长方体的造型。

1.2多种写作手法运用主张艺术创新结合

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上,传统文学理论受经济、生活质量控制,写作手法只能借鉴国内人士的写作技巧。其次,通讯的不发达和信息的封闭性。导致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实现大范围的传播,导致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呈现区域性特征。例如,南方与北方的建筑风格,因为文学思想理论不同,导致建筑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呈现较大的差别。现代文学理论中,呈现的是中西方文学理论结合的状态,因为信息的共享,单一的文学理论基础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文学也创作者们通过多种写作手法的结合,实现文学理论的创新。而这一特点,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同样体现,通过多种元素的结合,创造不一样的设计美感[1]。

2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探讨

2.1现代文学特征与现代艺术特征的相关性

上文在具体讲述现代文学特征时,将文学特征总结为两点:强调情感自然流露主张艺术形式自由和多种写作手法运用主张艺术创新结合。根据调查现代艺术设计,发现两者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现代文学理论引导着社会人群的主观思想和艺术审美,而现代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因此,现代文学特征与现代艺术特征的相关性。例如现代文学理论特征中强调情感自然流露这一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表现为环保这一理念。绿色出版理念它是一种生态设计理念,受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从90年代开始席卷全球,将绿色生态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它从行动和概念上来诠释绿色生产的概念。这是目前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原理中的基础概念,中国是人口大国,其资源消耗迅速,全球变暖给世界一个警告,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将绿色融入包装、设计、生产,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这是现代文学理论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也是现代文学理论在现代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表现[2]。

2.2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对应的历时性

现代文学理论所提出的观点与现代艺术设计所呈现的概念具有同步性。例如,现代文学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发展,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相结合。而现代艺术设计的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创新艺术设计作品“鸟巢”鸟巢的设计中包含了中国瓷文化,在装饰材料图案的选择上,采用了西方美学图案“冰裂纹哥窑鼎”。以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学理论元素,两者产生的化学反映,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在现代艺术实践中,现代文学理论的运用除了体现在图案文化理论的选择这一方面之外,同时还表现为色彩文化理论的搭配。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偏于含蓄、优雅。所以在颜色的选择上,采用的都是中性柔和的颜色,而西方国家的人群性格热情开放,他们在颜色的选择上会采用厚重夸张的颜色。因此要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需要结合现代文学理论,以最新思想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核心[3]。

3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互文性线索

在现代艺术实践过程中,大多数现代艺术实践都能与现代文学的理论内容相呼应。因此,笔者分析了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历史线索。

3.1形式本体论

当现代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流传到中世纪的三大思潮时,它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艺术。梵高作为现代艺术的奇才,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作为艺术的象征,然后以塞尚为先导,形成了现代艺术的现代主义。而这三个思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探索现代艺术自律的发展,二是追求现代艺术的非理性。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艺术的自主性往往需要实践的探索,然后艺术的非理性是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的载体。既是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在学校现代艺术学校的实践,以抽象的艺术形式的立体表现,通过生活实践的艺术形式的艺术符号所替代;另一个是主要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这种表达特别提到梵高的艺术表达方式的代表,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文学理论的现代艺术实践的相应性能:直观的表演理论,直觉表现论还有从艺术实践所发现的幻觉主义。

3.2观念本体论

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集中在二战后为代表,对第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发展过程中,现代艺术改变了实践的原始概念,在传统的理念之上发展了新兴的思想潮派:例如,行为艺术、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而这种艺术实践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颠覆传统艺术观念,消除艺术隔阂;实现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现代艺术的过渡形式的主要阶段,在艺术的过渡过程中,纽约学派的抽象艺术形式的主要性能,如西方国家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对艺术的主色描写,对各种学者艺术的理论回应。二是后现代艺术实践的进步阶段,“达达波普”艺术实践的发展过程被称为后现代艺术实践。从达达主义阶段发展现代艺术,形成了一种艺术追求方式,体现了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广义艺术的具体理解。上述历史的艺术发展了相应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回应,这是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斯潘诺斯,有利的代表奥尔塔,等众多学者的文学理论。在现代文学理论和现代艺术与互文性的课程,而不是两者之间可以被观察,也不是一个观察另一个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实践支持发展观。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理论具有强调情感自然流露主张艺术形式自由、多种写作手法运用主张艺术创新结合的特征。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具有特征的相关性和对应的历时性。因此要实现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以现代文学理论特征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外部形式,以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1]胡小林.美学教育的知彼与提升——读《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有感[A].枣庄学院学报,易彬.“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30(03):142-144.

[2]郭文成.论视觉文化视域下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路[A].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石艳婷.《现代沙特文学叙事艺术》第三章翻译报告[C].燕山大学,2013,(02):95-97.

篇5

“陶艺”概念一般分为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写;另一个是独立的新词汇———“陶艺”(当代陶艺或者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在当代更多的指向是一种“传统陶瓷文化”的代名词,它具有传统陶瓷文化的一切象征意义。而“当代陶艺”概念是相对于传统陶瓷概念而新提出来的新定义。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使用这样的概念,这也仅停留于局部的语言交流与理论讨论层面。“陶艺”概念注重更多的是指一种陶瓷个性化语言的表述,是一种传统陶瓷艺术表现不曾涉及的新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传统陶瓷的概念,现当代更注重材料本身泥性的表现,以及艺术家在造型及其釉色上全新科学探索与尝试。在这样的一种创作观念下,许多陶艺家的创作不再是为“实用主义”所局限(当然许多现代陶艺作品依然选择实用主义创作的原则),或者不仅简单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创造。在创作作品时,或者在品评的原则上,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作品的实际传达内涵。在工业浪潮冲击下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开始,不断出现许多和现代艺术浪潮观念相融合的陶艺家。诸如对现当代艺术各个艺术流派观念的吸收而衍生的同抽象、表现、波普、极限、超写实等风格相吻合的各个代表艺术家和代表作品。“陶艺”是个外来词汇,一般认为日本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陶艺”一词,但不管怎样其涵义已非传统陶瓷艺术的名称所能加以概括。

传统的“陶瓷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在评判标准上都有自身的艺术标准和价值。例如,唐代的三彩艺术,以肥为美的大国造型风格;宋代精致简约造型的推敲及其釉色内敛的表现与追求等。现当代陶艺的造型与装饰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具有着各自时代民族与地域的创作风格,当然国际间的文化互动与影响,主流性质的文化侵袭同样可以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当代陶艺创作中生根发芽。这种状况使许多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外来文化对于陶瓷语言的表述。现当代陶艺发生之时,陶艺界普遍的认同观点是美国的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思,他对于泥土的颠覆性破坏,重新演绎艺术家内心的个性化表述,以硕大的泥块、泥条叠加成不同的简约造型,之后再挤压、敲打、干燥的各个过程中,人与泥土在创作过程中的交融与碰撞,思想的碰撞在沃克思手下,同样可以直观的在泥土的形态演绎中凸显出来。彼得·沃克思的作品第一次纯粹地讲述手的泥性塑造与烧成火的温度在手工艺术中的价值,而在整个艺术圈,使得现当代陶艺以纯艺术的创作形式介入到主流的艺术领域,并影响到其他设计与绘画领域的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这种文化变革对于陶瓷艺术的转型具有着颠覆性的历史开创意义。相呼应的亚洲区域,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同样以抽象的艺术感受创作了影响深远的陶艺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前卫的理念和造型表达,使得陶瓷艺术在观念领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开创了日本在亚洲现当代陶艺发展的先锋地位。当这些陶艺家的作品及其理论宣言逐步介绍到国内时,对于从事陶瓷学科研究的人群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早期的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也经历过对于国外观念、材料的学习与借鉴,而关于以崭新的观念重新思考中国现当代陶艺的路在何方?尚处于启蒙时期,因此早期的中国陶艺发展之路并非顺畅,而是在多次的艺术家探索中,逐步走出一条结合民族特色与传统艺术风格相吻合的现当代陶艺之路,例如,国内的陶艺家秦锡麟对于民间青花的吸收与创新;黄焕义关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再如,李林洪以抽象新彩装饰思考绘画与陶瓷的关系;又如,姚永康《世纪娃》的全新创作,开启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当代陶艺之风迅速蔓延国内外。对于“陶艺”概念的界定,目前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这种概念的模糊性主要还是源于陶艺对于边缘学科的介入较多,现当代陶艺很难再以传统为造型与装饰为主题的概念风格加以描述,同时正在不断变化与延伸的陶艺创作,使得它的发展趋势和创作潜力日益变大,这些新文化与新观念的不断注入,将为我们全面理解陶艺的概念提供更多可视的窗口。例如,以下几个方面的新阐释就为我们重新认识陶艺开拓的视野:第一,陶艺的功能性不断在拓展,而且以独立艺术品风格为主题的个性化创作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器”到“艺”的转化,为陶艺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空间。第二,陶艺设计对于人性化和艺术性的重新思考,使得功能性质的陶艺作品兼具了工业与手工的两种特性。工业化解决了量化的问题,而手工的创意思维解决了产品的心理消费问题。第三,陶艺的创作与观念思考正在步入艺术的大概念之中,是当下人们对生活的全新体验,对当代社会的体验,对传统陶瓷文化的认识,也是当代人对生存现状的一种心灵镜像与艺术阐释。第四,陶艺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新门户,对多学科、多材料、多知识结构体系的交织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应运而生的就有公共陶艺、装置陶艺等艺术学科的出现“,民俗陶艺”也在其新观念促动下产生的新艺术门类学科的一种。第五,陶艺改变了人们对“陶瓷材料艺术”的一种单一的认定,使得它从狭隘的“大众实用主义观念”逐步走向“大众审美范畴的艺术”,这种观念的转变既是社会化物质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社会精神文化提高的普遍结果。

二当代陶艺对于运用材料的特殊性

当代陶艺对于材料的特殊性要求,是解决陶艺作品形式美感的先决条件。为了充分展示陶艺家的个性化艺术魅力,需要陶艺家对其作品的原材料加以新的改良与运用,同时在釉色装饰、成型、技法、烧成温度与烧成次数上都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调整与认识。例如,许多陶艺家在泥质里面增加不同比例的熟料,来保障作品的尺寸和造型;再如,在釉色的研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使作品在装饰美感这一环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陶艺材料的特殊性,使其在造型语言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开创陶艺在造型与装饰领域的新局面。在随意的制作习法中,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造型逐渐会变得具有一定的特征时,人们将无法放弃这样一种简单材料所带来的心灵上巨大的愉悦。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逐步走出因技术所给予陶艺家的巨大心理约束,而是在创作中寻求一种艺术在心灵上的寄托。本文将从陶艺创作所带来的艺术和原始陶艺创作的特殊情感出发,来整合现代陶艺在本土文化追求上的空间与价值依据体系。陶土与瓷土是艺术家不断研究、琢磨的对象,在创作过程中寄予材料更多的是一种感情注入,长期的陶艺创作使陶艺家对于泥土的感情,如同画家对于笔墨语言以及绘画纸张的感情一样,长期地运用泥土创作陶艺,像饱含一种久违的创伤感一样需要泥土的抚慰。所以,对于陶瓷材料特殊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停留在材料的物理性质上,更多的是陶艺家自己对于情感纽带———陶瓷材料之泥土的一种深深迷恋之情。突破物理概念材料的认识,长期的体验泥土所给予陶艺家的身心感受,这才是和而为一的创作理念。如陶艺家伊娃的陶艺作品,事先在泥料中增加了氧化铝来提高材料的坚固性;其作品不加任何装饰釉色,直接体现高岭土的洁白与细腻。作品在空间转换上耐人寻味,阐释一种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自然反抗与形体声张。

三当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多元性

陶艺对于形体的塑造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能够直接将艺术家手的痕迹保留在作品的原貌之上。另一方面,模制成型的过程也不同于雕塑,雕塑模制是一个特定的环节,是介入材料的重要途径,而陶艺模制成型同样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好的模具制作必须充分考虑作品在各个环节由于坯体收缩所带来的制约性;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陶艺的表现手法一般是空心成型,便于烧制,所以捏塑成型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特艺术语言融入其中。技巧运用的语言表现也拓展了立体空间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烧成的条件与烧成方式也对塑造对象的语言形体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上面陶艺作品,造型是以拟形手法为主,表现海中生物的特征。再如,作品殷俊峰《壶》在造型上抽象表现人体的婀娜多姿,加之色彩上对比强烈,如同舞台上的模特一样绚丽。多元化的造型语言主要源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开阔的艺术创作氛围。边缘化的陶艺作品风格逐步成为当代陶艺创作的主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涉及陶泥这种材料,这种创作群体广泛介入陶艺的直接后果就是,陶艺在造型表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思维的介入使陶艺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当然陶艺的生命力在社会的舞台上日益显现出新的光芒。陶艺不仅在造型上不断寻求多样化的外观,而且在烧成技艺和釉色配制上,也充分体现出“科学与艺术”互动关系。

四当代陶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性是产生不同艺术形体语言与装饰性艺术语言的介点之一。地域性是不同的气候、人群分布、社会化观念以及当地的多种文化机构和物质结构所共同构建的外部因素。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陶艺面貌的呈现举足轻重,也是我们研究陶艺在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的切入点之一。诸如龙泉以器为主体的创作面貌,还有佛山以公仔造型为主体的雕塑风格,景德镇作为当代陶艺之都,在各种创意衍生品的陪伴中,释放出中国现当代陶艺面貌的大能量。如景德镇的湖田影青与高岭土泥质是该地域的两个特殊性符号语言,黄胜的陶艺作品《月下闻清琴》,影青釉色与造型、内容、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使作品整体气势更胜一筹。此其一妙。但其作品却完全不被釉色所吞噬,而是将作品所蕴涵的“静谧”与“空灵”含蓄为一体,作品的釉色既有一种莹润玉质的高贵感觉,又透露出作者清高和寡的艺术创作审美趋向;同时“无为”的个人内心情调在作品中被深深包裹,其作品整体所透射的内蕴美感,无不衬托出作者在创作中的内心“醇静”与“透彻”,这种“为艺而歌”的舞者恰似“影青”艺术文化所包含的哲理与涵义。而龙泉的青釉陶艺作品在造型上较之景德镇器型更加单一,主要原因是龙泉哥窑、弟窑的釉色装饰具有开片效果,如“蟹爪纹开片”等釉色装饰;而宜兴紫砂泥的料性决定了该地域的陶艺作品应能充分运用该材料的特性进行创作。如郑智君陶艺作品《墟乐-碑》,通过对传统乐器的变形处理,来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烧成上作者运用多种彩喷矿物质釉料,以达到外观古旧且具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北方耀州的陶艺作品以刻画法装饰为最富特色,在造型上追求圆浑、大气的运势;例如,代表作品“倒流壶”在器皿底部的处理节奏明快,中间腹部浑圆饱满;把与流的曲线设计贯穿如虹,加之半刀泥的刻绘手法,使得西北陶艺作品的厚重与灵巧并重,釉色澄静后浊,更增加了作品的特殊审美意趣。再如,磁州窑陶艺作品器型大腹翩翩,口沿浅显,张力很大,装饰上刻花工艺莽利尖锐,加之黑釉与坯体的强烈对比,突现出北方陶艺作品的酣畅淋漓等。其实每个地域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都深深地烙印于该地艺术家的思维中,并通过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具有人文韵味的艺术作品。

五当代陶艺成型方法的种类与选择

篇6

关键词:宋代;莲纹;造型;内涵

引言

莲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它不仅可供人观赏,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盛兴,作为佛门圣花的莲花在我国广泛普及,莲纹成为我国重要的装饰纹样。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辉煌时代。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宋代的莲纹装饰在造型和文化内涵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花鸟画的兴盛对宋代莲纹造型的影响

宋代是花鸟画的高度繁荣时期,崇尚自然,注重写实是该时期花鸟画的重要特色。《图画见闻志》记载,北宋画家易元吉为了画好猿璋禽鸟,经常深入丛山峻岭,考察璋猿的习性与环境。作为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宋徽宗也非常强调自然写实,重视写生,《画继》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受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之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等故事,说明在皇帝本人倡导下,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宋代花鸟画以其严谨的造型,生动的形象在我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同时,它的写实精神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审美观念、装饰纹样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张晓霞《花鸟画对宋代植物装饰纹样的影响》文中所说的:“花鸟画在宋代的兴盛对同为造型艺术的宋代植物装纹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造型上,一方面受工笔花鸟画的影响,纹样的写实性增强,所表现的植物种属明确;另一方面受写意花鸟画的影响,纹样简约概括,注重对笔墨逸趣的表达,故而写实与写意争趣同辉。”

受花鸟画画风的影响,写实性莲花纹在宋代大为盛行。莲花纹是指以写实性的莲花为题材的纹样,它常采用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把莲花、荷叶、莲蓬表现在各种器物载体上,以缠枝、折枝等多种形态表现优美清雅的莲花,多作主题纹饰。这种莲纹采用了侧视效果,即从水平角度描绘其为~朵莲花,写实性强。

莲纹装饰对花鸟画写实性的模仿,主要体现在写实性折枝莲花纹的盛行。折枝花是两宋时期极为流行的一种花卉纹样,其多截取花枝的一段,包括花朵、花头、花苞、花叶和枝干,将每一个折枝作为部分构成整体。这种写实性折枝莲花纹既可以单独成纹,也可以与动物、人物如鱼、鸭、婴儿组合,构成形式丰富、寓意吉祥的纹样。它改变了宋代以前莲纹造型常出现的程式化,广泛运用于陶瓷、纺织品、漆器等各类器物上。它的造型虽然写实,但并非对莲花原生态的机械摹仿,而是于线条笔墨中对枝、叶、花、实有了更生动的描绘,充分显示出莲花的清新自然、美丽典雅。“如果说隋唐花卉和花鸟纹样还充满异域风情的话,那么宋代则有明显的回归本土倾向。或许是因为花鸟画的勃兴,画家们善于写生,种种“生色花”(写实花卉)代替了隋唐程式化的造型,自有一种清新秀美。”

二、佛教的世俗化、理学的建立等思想因素对宋代莲花文化内涵的渗透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的总趋向,这种趋向在宋代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佛教、尤其是大乘教并不神秘,且有很强的世俗性。……这虽然是外来宗教在中国的特殊生存方式,但客观上为佛教艺术向世俗的渗透创造了良机。我们不难看到,彩绘菩萨身着最时新的织锦;庄严的宝相莲花乃至菩萨像可以直接用在俗人的首饰和服饰中。中国的花卉纹样就这样在佛教艺术影响下进入了新的境界。”

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理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学渗透进了文学、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美学注重于自然的人化、人格的移情化,而人的生命则处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和笼罩下”。

佛教的世俗化,理学的建立使宋代审美理念独具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莲花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窥见一斑。周敦颐在庐山脚下的濂溪看到成片的莲花,触景生情,遂做《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极力赞美莲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典雅气质,这不仅展示了他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思想深处的佛学因缘。在佛教中,莲即佛,佛即莲,莲被称为佛门圣花。《华严经・探玄经》总结莲花特点为“在泥不染”,“自性开发”,“群蜂所采”,“四德(香、净、柔软、可爱)”。“释氏以莲花喻性,盖其根植淤泥而能不染,发生清净,殊秒香气,非他草木之花可比,故以为喻。”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与佛教对莲花的青睐可谓不谋而合。

但周敦颐眼中的莲花,宗教意味趋于淡化,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如果说佛教以莲喻‘佛’,还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周敦颐的以莲喻‘君子’,却更带有人间现实的意味。”他称莲花为“花中君子”,将莲花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的比拟,使佛教圣花人格化,顺应了佛教莲花向世俗化转变,以便在民间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流传。其中典型的形式有“连(莲)生贵子”纹。“‘连(莲)生贵子’一说来源于佛教的‘化生童子’。‘化生童子’常化生在莲花中,表现在纹样上,就是一个肥胖的小儿立在莲花中。”早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把“化生”和原有的民间风俗七夕乞巧结合起来,构成“太子玩莲”图,宋代这一寓意更加普及。这类图形既可以单独成纹,也可组合在“婴戏图”“百子图”中。这时的“化生童子”显然已与我国传统的“多子多福”、“门丁兴旺”观念结合起来,而且“莲”与“连”谐音,于是有了“连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另外,还演生出婴戏莲纹、连年有余纹样。这些纹样使莲花从佛国圣地来到平凡的尘世,从外来文化回归到民族传统,并且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创造出更适合我国民众文化理念的新形式,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周敦颐对莲花的欣赏并不只停留在其外部特征上,更在于借助莲花的生长形态,联系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花品联系到人品。“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还用莲花比喻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将出于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之性作为理想的圣人之性的象征,而淤泥则好比污染人性的欲望。在他看来,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必须去污存净,去欲存诚,使人性达到像莲花那样洁净无暇的境地。”众所周知,周敦颐是宋学的开山先祖,在他的推崇下,莲花在理学的篱笆内成长为“花中君子”,它以崭新的文化形象与传统的“富贵者”牡丹、“隐逸者”菊并列到了一起,成为宋代士大夫最喜欢的花卉之一。

篇7

信息管理论文2600字(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病案信息管理论文

医院病案记载着各个时间段的患者诊疗状况以及疾病演变状况,其中关键的病案信息包含患者家族史、患者本身的病史、医院诊疗过程、病情检查与病情诊断得出的报告等。

由此可见,医院病案信息牵涉各项日常的医院业务,有关部门对此有必要予以全方位的信息审核、信息收集以及档案存储。但从现状来看,当前仍有某些医院并没能全面关注综合性的病案信息管理,而与之有关的病案管理措施也没能真正实现健全。在此前提下,医院应当尝试在现阶段的病案管理中全面使用大数据模式,以此来全面保障病案信息管理的成效性。

医院对于病案信息管理运用大数据手段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提升医院当前利用各类病案信息的整体水准。大数据手段在客观上有助于实现多层次的数据与信息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利用医院病案的水准。医院在全面集成当前现有的病案信息基础上,应当能够妥善划分各项相应的患者信息,确保将其分成收费信息、患者检查信息、患者诊疗信息、门诊信息、报告与检验信息等。在划分上述各类信息以后,运用大数据手段还能创建针对各个患者的识别身份编码,以便于实现多层次的信息关联集成。

第二是全面支撑医疗决策。医院由于具备了大数据手段作为管理病案信息的必要辅助,因此针对实时性的病案信息都能着眼于精确进行搜集。在决策系统的全面支撑下,有关科室就能全面明晰现阶段的患者病情种类、院内患者分布与其他相关要素。相比于传统模式,大数据手段更加有助于汇总信息以及统计信息,对于某些潜在误差也能予以彻底杜绝。除此以外,医院针对当前入院的各科室危重患者应当予以侧重关注,以便于提供日常各项医疗决策必需的信息支撑。

第三是拉近护患关系并且突显以患者为本的宗旨。在集成病案信息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针对当前阶段的各项患者信息都能予以全方位的精确掌握,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现有的患者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例如近些年来,患者已经能够凭借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来随时查找个人诊疗信息,对于实时性的自身健康状态也能全面加以了解。在某些情形下,患者一旦表现为某些危重病情,临床医师对其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并且提升患者生活水准。

医院当前病案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各地已有较多医院正在尝试引进病案信息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大数据手段渗透于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各个流程中。但是不应忽视,各地医院在现阶段仍然表现为相对较低的病案管理综合水准。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医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病案管理仍然欠缺必要的关注度,同时也没能着眼于引进大数据手段作为其中必要的辅助与支撑。

此外,多數医院并没能设置独立性的病案管理专门科室,医院现存的病案管理部门体现为较强的附属性特征。作为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来讲,上述人员本身应当具备优良的病案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上述人员也要掌握涉及到大数据的有关常识,并且将其灵活适用于当前的医院病案管理。但是截至目前,负责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仍然表现为滞后性的专业素养,甚至没能熟悉日常性的病案信息汇总、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处理操作。除此以外,医院部门针对此类管理人员也没能给予专门性的管理技能培训,甚至聘用某些兼职人员代替专职性的病案管理人员。

探求改进举措

增设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机构

医院如果要着眼于优化病案管理的综合效果,那么关键在于设置专门的病案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对此也要引发更多的关注。近些年以来,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建成病案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在此前提下助推信息化的医院建设。与此同时,医院还需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增设病案信息的新科室,确保该科室在整个医院体系内占据独立的位置并且拥有独立职能。

通过运用上述的改进举措,病案管理机构就能全面突显其具备的价值与意义,确保该科室能够覆盖于医院临床管理、制定病案管理规划以及收集病案信息等领域。每隔相应的时间段,管理委员会针对当前的医院病案信息要予以全方位的归纳汇总,此举措有助于保障病案管理能够达到的综合水准。

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管理

在目前阶段中,各地医院已经能够凭借信息化技术来显著增强病案管理的实效性,在这其中包含自动式的条码识别、微缩光盘技术、数字化的病案管理与其他相关技术。医院通过灵活使用上述大数据手段,就能够着眼于挖掘深层次的患者病案信息,确保现有的病案信息符合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近些年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创建资源共享的病案管理网络,在此前提下诞生了新型的电子病案。此外,医院在存储各类患者病案时,也能够借助大数据手段予以完成。这是由于运用电子化存储的方式有助于在线查询各项病案信息,从而服务于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优化与完善。针对出院后的患者来讲,运用大数据手段就能打印并且查询患者现有的各项病历信息。数字化管理应当能够覆盖于医院当前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此项举措在根本上保障了病案信息共享,同时也便于利用与存储病案信息。

全面提升人员素养

从目前现状来看,各地医院针对自身保存的患者病案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同时也认识到了病案具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作为管理医院病案的专门人员而言,应当全面提升自身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医学统计学、外语、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都要予以相应的掌握。

因此可见,病案管理人员是否拥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在根本上关乎病案信息管理的整体效果。病案信息管理牵涉多领域以及多层次的学科与专业,因此作为管理人员而言,上述人员应当能够精确检索各项信息,以便于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获取。在此前提下,医院针对各类临床信息应当予以全方位的传递,确保病案信息能够体现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科研教学价值以及其他价值。在目前阶段中,医院针对原有的病案管理思路应当予以相应转变,确保将病案管理的侧重点全面落实于分析收集以及汇总各类病案信息。

结束语

医院病案信息在医院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由于病案信息记载着全过程的医疗信息。与此同时,医院如果要给出相应的医疗决策,那么也必须凭借病案信息予以完成。

截至目前,医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逐步意识到医院病案管理与大数据手段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对于医院当前的各项管理举措也能够予以相应的优化。因此在病案信息管理的有关实践中,医院针对信息化手段有必要着眼于灵活加以运用,在此前提下服务于病案信息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重新发现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的新特征。档案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将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显现化,通过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进一步挖掘使档案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特征

一、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入手。有关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观点。一种观点持有者们认为,信息存在于自然环境、人类社交活动以及人们思维之中,而知识的存在局限在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之中,因而信息包涵了知识。另一种观点持有者认为,信息是可编码化的知识或显性可视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显性之外,还包涵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不可编码化的知识,因而知识包涵了信息。对于以上两方观点,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并以物质存在的方式反映呈现给大众,这种物象化及其存在方式可以广泛地包含人类活动及其成果。而知识是人们对这种反映的一种主观性的认识结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就信息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是具有知识属性的,并以知识成果作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企业管理中被提出来的,知识管理的概念可能会因为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差异而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但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大抵是相同的,即知识管理想要实现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于此人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并付诸实践活动。然而档案又是如何与知识管理存在联系的呢?档案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最明显的特征为原始记录性。档案的这种原始记录性的特征奠定了档案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将档案区别于图书、信息等的重要凭证。因此档案凭借其固有的原始记录性的根本属性无可厚非的可称其是信息的最根本来源。知识是我们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结果,故档案也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源头。

二、知识管理的档案价值

当今由于知识管理层次的不断深入,档案的使用价值呈现出来了新特征,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笔者认为是必要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档案是一种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档案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一)从理论基础角度分析。理論基础角度主要可以从档案后保管范式与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两个方面。档案后保管范式包括新来源观、宏观价值鉴定论、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新来源观。新来源观就是对于文件的来源问题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在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后才开始对档案进行管理,而新来源观理论则强调对于文件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文件形成之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从开始形成时就开始对其管理,即强调的是一种“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从文件形成之初的背景,文件形成过程的结构层次以及文件未来可能会涉及的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2.宏观价值鉴定论。宏观价值鉴定论强调的是对于档案价值的鉴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本身形成部门、机关所产生的价值作用上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保存,而应将价值的鉴定提升到对整个社会层级上来。使更广大的人群可以受益,进而实现档案的第二价值,这也正是谢伦伯格所强调的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中的第二价值。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档案信息上升为知识层次对其进行管理,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传统档案保管员身份的变化上,可以说档案保管员的工作并非只局限于对档案的排列、档案、上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知识服务中档案保管员的工作主要是将档案中的文字信息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对这些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使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供给人们利用,即提高了档案信息的质量,也节省了档案利用者筛选档案的时间。以上就是档案后保管范式中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档案后保管范式是在电子文件不断产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知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肯定了档案价值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4.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主要指档案的工具价值与档案的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所指的就是档案产生之初所赋予的价值。正如一个事物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并能在其产生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信息价值主要是依据信息接收者,即知识主题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关系。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实现的。知识主体的不同对知识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尽相同。主体带着目的和需求查询接受信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素养,知识储备的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正如每个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同样的问题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理解所获取的信息。

(二)从实际理论角度分析。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公共档案管提供利用的层面上,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知识获取是实践的前提保障工作。正所谓没有原材料我们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所以要想使公共档案真正体现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到一定的知识。知识管理权主要指的不再是对纸质文件的有序化整理过程,而是对文件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对文件上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更有价值的部分,对其进行管理。2.知识服务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层面上,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场所,具有提供知识服务的合法地位,同时主动提供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满足公众的需求是其应当做的。同样也是公共档案管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知识服务提供利用方面,公共档案馆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措施,如举办展览,提供远程服务,提供电子化检索平台等等。公共档案馆通过提供新的利用服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进而实现其公共服务的价值。

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特征

传统档案管理活动中只有有价值的文件才可以转换成档案进行管理、保存。而在知识管理活动过程中,档案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同等重要的。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层面,档案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层面。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的这种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的条件下,档案价值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集成化与灵活性。传统的档案价值体现在主题对客体的需要,对主体需要的档案进行归档保存以实现其价值。而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的则是知识,并且这一管理从文件形成之初就需要开始着手进行了,体现在外在内在结合的全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因可能涉及的不同人提出的不同要求,故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化与共享性。公众对于档案的利用可能是间接的,而公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则不同,这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提到的“我们淹没在信心之中,但我们仍处于知识的饥渴中”。作为知识个体的人因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人作为知识个体是渴望获得知识的。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则强调的是,将档案中的知识以一种共享的方式传播开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便于公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知识。这种共享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正如我们需要完成一项工作可能一份文件就包括了我们所需要获取的全部信息,也有可能我们需要通过搜集不同文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后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个体的需求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

(三)显性化与增值型。知识管理需要的是主体通过交流的方式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中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这三点主要是依据企业知识管理所提出的。而当前就档案而言为了实现档案的价值应更加趋于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指主动提供服务,知识管理重视的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型。

四、档案价值在知识链中的体现

(一)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包括信息采集與信息创造两个方面。采集的过程我们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获取要注重其完整性与信息的可靠性。创造则更加侧重于,将隐形信息显性化的过程。档案室信息是一种外在存在形式,因此可以说档案室信息的承载体,也就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获取应该对其加以记录以便日后更多人利用。

(二)知识开发。知识开发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的过程。使信息有序化、体系化。这种信息开发的过程要遵守信息本身的客观性原则,知识开发者不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信息进行任意的更改,要保持信息的原貌。知识开发就是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转换的过程。

(三)知识利用。知识获取与知识开发的过程都是为了知识最终能被有效地利用,利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信心交流、信息之间的转移,到最后的信息共享过程都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体现。

(四)知识评估。知识评估就是对知识的有用性进行评估。同样也是对于档案价值重新进行鉴定的过程。评估的标准主要是以下三种:对无用的知识进行删除,对有用的知识加以保护,对可用的知识进行创新,其中重点在于知识的创新。在利用过程中将知识显性化,并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共享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现了价值链的进一步循环。

篇8

作为时代的产物,现代艺术能将人们在社会中人们所关注的对象体现出现。目前,现代艺术已在各个领域中发展、渗透,为人们创作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雕塑、美术等领域,都能体现出现代艺术。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能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的特点。现代艺术作为时展的新潮流,应不断发展及更新,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园林具有强大的功能表达性与较深层次的艺术性。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科学,目的在于能在现代园林中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出艺术特色,如空间布局、城市绿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视角已逐渐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活空间艺术等方面转变。目前,城市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城市形态及空间布局,通过优化设计这两个方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空间布局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艺术性的核心在于布局的美观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要重视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园林的动静分区、相互融和。城市规划建设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且需要涉及园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筑、植物等内容合理划分园林空间,能使园林更加错落有致。在进行城市园林空间布局时,必须要保证园林建筑、植物等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摆放的具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空间布局效果。另外,在园林选址上,必须要掌握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平面场地,才能结合实际进行园林场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园林的比例、节奏变化等内部格局,才能保持园林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在园林中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价值。

3.2植物绿化的应用:

植物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其在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将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要素配合起来,以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特点。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植物绿化能发挥着丰富、美化空间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园林景观都与植物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植物种植设计和停车场的结合,能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特色。在设计形式上,将竖向的常绿植物配合横向圆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树阵式排列,使其形式别具一格。而在植物种类的配合时,常绿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间的结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型艺术形式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可从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学原理及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绿化的艺术价值。

3.3小品艺术的应用:

硬质小品伴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各个场合中应用,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现代艺术品具有着独特、新颖的造型,并以简洁、流畅的外观体现出其自身内涵,且与一个独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事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优秀的小品艺术能给不同类型的园林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特色,且内涵往往需要人们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们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园林独具特色的小品艺术性,使园林各具时代特色。

3.4雕塑的应用:

雕塑作品作为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要素,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广州雕塑公园,通过在公园中应用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雕塑景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充分体现园林的时代特性;如公园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体现岭南地区几千年来的经济文明发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鸡公榄”等独具广州风情的雕塑作品,能体现出昔日广州人民的风情习俗;公园中的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并集历史、文化及社会等要素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性及时代特性。如今,随着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且造型越来越丰富,并结合了现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园林植物上进行雕塑,既能体现现代环保艺术,也具有较好的养身及审美价值。

3.5绘画艺术的应用:

绘画艺术同样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线条、色彩容易被转化成平面设计图中的要素。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往往能从现代绘画艺术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对于园林设计者而言,现代艺术不仅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设计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应应用抽象绘画的构图形式,以抽象、无规律的曲线样式作为设计框架,通过结合深浅不同的植物色阶作为基调,通过比较醒目的色彩,并采用简约、整洁的构图设计手法,以组成自由的色块形式,使园林景观能获得强烈对比下的和谐统一。

4结语

篇9

一、领导者要有“恩威并施”的领导艺术

孙子提出:“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1]文即政治道义武即军纪军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首先兵家主张领导应当与下属建立情同父子、亲如兄弟的至真、至纯的感情,讲:“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2-3]并通过感情的交融达到增强己方战斗力的目的。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感情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拒绝情感的巨大大感召力。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上下同欲,而这种仁爱的力量不仅能够把下属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领导者所希望的轨道上来,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下属参与实践的热情。有部分领导者不关心、不爱护下属。他们认为,强制性手段更直接、更容易产生直接效果,其实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感情的需要高于生理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宁愿放弃低层次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下属“可与之赴深?G”、“可与之俱死”的原因。尤其是人处于危难境地,或是组织力量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感情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会远远超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压迫所产生的作用。所有的领导都要正视这样的一个命题:感情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掌握驾御、控制、运用这种力量的本领。

其次兵家还特别强调治军必严。因为仅仅对下属进行感情投资还是远远不能完全达到领导目的的。兵家认为如果只有仁爱,可能会出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的局面,[3]所以,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说法,[4]治军过程中,兵家认为还要用“武”的一手。或许有人觉得既然如此,何不直接使用“武”的手段呢?孙子指出:如果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信任和感情就直接运用惩罚的手段打开局面,树立威信是非常不妥的,“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5]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先“文”后“武”,文武并举不可偏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素质,下属才能“凡与敌战”“宁进死,而不肯退生”。

二、领导者要有“贵信贵当”的领导艺术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中也有大量犒赏三军的记载。这里涉及三个问题:奖什么、奖哪些人、奖惩的原则。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也”。也就是说,夺得对方的物质财富,必须犒赏下属,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三略》中也讲到军中没有资财,士卒就不能招徕;军中没有奖赏,士卒就不会向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至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在兵家思想体系里,其目的当然不外乎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等等。

对于奖惩的原则,兵家认为:首先要诚信,也就是答应的奖惩一定要落实,“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6]也就是说凡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坚决执行。信赏必罚,才能收到赏罚的效果。如果信赏必罚能在大家看得到听得到的地方执行,则未看到未听到的人,自然也会暗中渐渐感化而行善惩恶了。其次赏贵小贵常罚贵大贵当。《尉缭子》中讲到凡诛杀,都是为施行军威。杀一个人,能使三军震动的,就杀掉他;赏一个人能使万人都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以大人物为典型,奖赏贵在以小人物做榜样。应当杀的,虽然权势显赫也必须杀,这是刑罚能够制裁上层人物。奖赏分到放牛养马的人,这是奖赏地位卑下的人物。能做到对有罪的大人物以法制裁,对有功的小人物给予奖赏,这是将军的威严。《六韬》中讲到将军能够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则足以立下威严;奖赏地位卑微的人,则足以示其清明,赏罚审慎得当,则令行禁止。

三、领导者要有“先身后人”的领导艺术

古代兵家认为,只有将帅时时身先士卒,处处为人师表,才能带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好军队,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诸葛亮说:“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7]历代名将为了将自己的部属培养成好人、好将,大多强调“身正”,他们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和治军的根本大计,把能否做到“正己”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

篇10

现代艺术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各种美术作品、城市建筑、工业产品、街边雕塑、甚至涵盖了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艺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正在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冲击了人们的视觉,打开了人们内心对城市景观协调性和布局美的视野。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和手段,更会增加很多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地方。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的趋势所在。

2城市园林设计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2.1具有美观的城市园林布局要让僵硬规矩的城市土地拥有现代艺术的美观,这是城市园林设计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内容。要根据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地貌分析,对城市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将现代艺术融入到城市园林的方方面面中,控制好城市的节奏和比例是提供城市美感的有利措施。

2.2具有个性情调的现代化雕塑如果说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平面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就相当于对人体的黄金比例分割,那么相对应的人的精美五官就是现代艺术中的雕塑作品。在城市的街道中,总是树立着各种赋有线条美的现代雕塑,给城市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情调和艺术魅力,这也与城市中的生态植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平衡。现代化的雕塑让僵硬的城市土地变得柔软、富有活力,展现了园林城市的个性情调。

2.3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在现代艺术中,对立体格局和平面的把握尤为关键,对两者的综合运用让城市园林建设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与此同时,现代艺术不但可以为园林提供美的平台,也是在不断提高城市的设计风格和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积极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上说,现代艺术就是将形象艺术和抽象技术进行相互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传统艺术美学的继承和发扬,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态观念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思想理念基础上,逐步影响着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和风格,目前,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城市形象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

3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运用

3.1植物的现代艺术美植物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基础环境与设施,通常根据城市的地貌特征采用香樟树、银杏树和梧桐树等。将其种植在城市街道的两侧,让城市更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可以按照等距种植的原理进行灌木种植,让城市的生态平衡保持一定的活力,又能兼顾统一性和变化性。这样比一些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植物进行没有规律的杂乱种植,更能让人的心情获得满足与喜悦。同时,根据季节的不同对植物类型综合配置和管理也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性和美观性。既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植物,让人们体会到其中美轮美奂的变化美,也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都种植一样品种的植物或花卉,让人们赏心悦目。这种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植物进行一定规律或依据的配置就如同现代艺术中的绘画艺术,能够对形态、色彩、形态等进行综合运用,将其蕴含的多样性和静态结构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了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价值。

3.2建筑的现代艺术美城市建筑的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都是现代艺术中重要的体现,是现代艺术富有标志性的因素。例如关于汽车站的建筑有一种整装待发的态度、图书馆建筑经常呈现书本的姿态,这些形象的标志都是现代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在苏州的城市园林设计中,处处都充满了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相结合的精美建筑物,展现了立体布局和平面布局的相互统一,相互作用。两者间环环相扣,形成了不可多得的现代艺术之美。这样的建筑物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更能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更好地发挥现代艺术为城市园林设计的作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