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0: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红营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红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8-05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旅游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直接关系到研究范围,是研究旅游网络营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围绕着旅游网络营销涵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五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涵义作出的解释。在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没有检索到书名为“旅游网络营销”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不同版本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学》书籍,检索到两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杨敏,2006),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赵西萍,2002);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刘成,2004);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张玉明,2005)。

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本研究以广义定义为研究对象。

2.旅游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网络营销”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Net marketing等。尽管可以笼统翻译为网络营销,但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Online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联机网络的网上营销;Web Marketing强调通过互联网上的Web页面开展营销,也称网站营销,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一般使用的网络营销方式;E-marketing中E表示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指利用电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所开展的营销;Net marketing中net所指的范围很广,以上所有的概念都可包括在内。

笔者通过省略网站,分别以tourism cyber marketing、tourism Internet marketing、tourism online marketing、tourism web marketing、tourism e-marketing、tourism net marketing作为关键词,对2000年后旅游网络营销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8篇。(见表1)

通过研读分析相关论文,可以看出,国外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90年代主要是基于网络被广泛应用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研究。2000年后,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针对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如Youcheng Wang(2002)等学者对虚拟旅游社区进行界定,从营销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业中虚拟社区的功能;Youcheng Wang等学者还在2004年提出了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应该是旅游业的中心模式的观点,指出成功地运作一个在线旅游社区依赖于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贡献。Yu-Shan Lin(2006)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网络博客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旅游营销。Stephen W.Litvina(2007)等学者分析了在线人际关系、电子口碑对旅游业和酒店业成本效益的影响,提出应将电子口碑作为旅游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此外,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侧重影响旅游网络营销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如Dae-Young Kima(2007)等学者通过对1 334个合格受访者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对旅游网站功能和内容的偏好及不同的搜索行为,总结了这种差异对旅游网站提供差异性信息的影响。Bill Doolin(2002)等学者利用互联网商务的扩展模型对新西兰地区旅游网站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尝试使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衡量相对成熟的旅游网站,指出了Web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是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Pedro Raventos(2006)在分析哥斯达黎加旅游局互联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Gyehee Lee(2007)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50个州的官方旅游网站,指出网站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方式。Soojin Choia(2007)等学者通过对澳门各类提供旅游信息的网站(官方、企业、旅行社、旅游期刊、旅游博客等)的调查分析,指出针对不同沟通目标和不同受众,应提供不同的网络信息,树立多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此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学者针对旅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进行研究。如C.-S.Wan(2002)利用用户界面、各种信息和网上订房三个指标,对台湾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网站进行评估,指出互联网在台湾旅游业中主要用于广告,而不是营销,建议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等企业应与信息产业密切合作。Meltem Ozturan(2004)等学者针对现阶段互联网在土耳其各旅行社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土耳其各旅行社的营销模式仍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互联网营销只是辅助作用,原因是它们的网站都是不具备互动功能的网站,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强调了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如Tonderai Maswera(2007)等学者通过对南非、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西方游客的调查,对非洲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非洲国家利用网站开展网络营销的潜力巨大。Rainer Haas(2002)通过对从事网上旅游业营销的ACM网站的个案分析,总结了欧洲网络营销的困难;一些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宏观策略进行了研究,如Anne-Mette Hjalager(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四个阶段,强调了互联网在旅游业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总量分析可知,目前国外从事旅游网络营销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一般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功能开展旅游营销,另一侧重点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分析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数据多数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但目前成形的理论体系较少,研究尚处于较浅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旅游组织如何实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上,研究比较薄弱。

2.2 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笔者于2007年6月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旅游网络营销”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58篇中文相关文献。从这次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2001年前后曾出现过一个高峰。2002年、2003年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04年开始出现反弹,2006年是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见表2)

从国内的文献检索可知,最早涉及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是在1998年,赵啸峰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其后张青年、杨云(1999)等回顾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姚进(2000)在对2000年前后旅游产品网上营销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加速发展和完善中国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的战略构想。当时我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宏观策略研究、区域策略研究、企业策略研究等方向。(见表3)

2.2.1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是起步较早的一个领域,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

银淑华(2001)提出网络对旅游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建议。杨絮飞(2001)在分析旅游网络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彭环宇(2001)在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中提出了三个新的理论:营销漏斗效应、短边效应、四种网络营销战略,该学者应用所阐述的新理论分析了携程旅行网的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黄浩(2002)在阐述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前景进行分析。李祝舜(2002)论证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目前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技术限制、安全隐患、信用机制等问题。

蔡国章(2004)分析了“鼠标+水泥”模式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战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应对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战术进行思考。黄红莉(2004)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基础上,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战略新三角模型,推导出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以来虽然有些学者已开始从事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但成果不多,研究理论的体系远未成熟。

2.2.2 宏观策略。

2001年曾有一些学者从事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银淑华(2001)论述了网络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并针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赵云昌(2001)在分析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此后关于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杨永芳(2005)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对策;高秀英(2006)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挑战和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提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杨敏、杨朝丽(2006)以昆明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旅游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和改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张伟(2006)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周大庆(2005)、王桂英、董春晓(2006)和易兵、陈国生(2007)等学者均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上,具体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2.3 区域策略。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很多研究者结合本地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本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龙雨萍(2004)探讨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刘成(2004)对新疆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建兵、张薇(2006)分析四川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不足,对四川旅游网络营销提出建议;童索凡(2006)在分析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曹玉枝(2006)对广西旅游业网络营销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论述了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具体策略。如马春梅(2004)对河北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用网络营销来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观点;冯琼兰(2005)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组建广西国际旅游网站并强化网站组织间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广西特色旅游等策略来实现广西旅游业的跨越式新发展;王军(2006)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应是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理应在研究中有所反映,但目前这些后续性研究仍很少。

2.2.4 目的地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充分整合各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及资金优势,借助电子网络手段,以树立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系统。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朱琨(2003)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旅游地网络营销系统划分为“背景分析”,“决策行动”,“动态监测”和“支持管理”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理论层次较高。高静(2004)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进行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启发。程立为(2005)结合营销理论以及国外构建先例,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目的入手,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原则、构成要素,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的可行性,最后用大连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案例加以实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的学者不多,这是目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较弱的领域,在这方面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2.2.5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黄松山(2001)、李艳(2001)等学者对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此后郑凌燕(2005)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应梦漪(2005)提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涵义,指出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相比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朱镇(2003)在总结旅游企业树立网络品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具体又可细分为酒店(饭店)业、旅行社、景区(景点)三个方面。

酒店(饭店)业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陈晓文(2005)通过对国外饭店的预订系统GDS的分析,提出借鉴国外,建立中国的GDS系统;张立俭、孙英杰(2005)通过网络调查,将酒店、饭店网站分为类、咨询类、实体类、门户类四类,总结出九个特征,六项功能;潘乐(2004)从互联网对饭店营销的影响着手,探讨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石长波、杜喜彬(2001)指出网络营销对酒店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与营销模式,中国酒店业应让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酒店营销服务;李丽君、王素珍(2002)对我国酒店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朱烨瑛(2006)提出网络化营销是我国酒店营销的策略之一。

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杨文红(2004)借鉴多学科、多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对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进行阐述,指出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旅行社应该如何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经营体系,成为新型的网络化旅行社;詹兆宗(2005)提出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观点,探讨旅行社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几种主要策略;陈晓文(2005)分析了中国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网络营销对策;刘河伟(2001)论述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外联业务中的运用。

景区(景点)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朱龙(2004)强调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孔旭红、王瑞志(2004)指出景点网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要善于查找自身网站的缺陷,完善自身建设;刘莹皓(2007)分析景区网络营销平台的特点,指出围绕该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营销。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亟须突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且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当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应用较少,案例研究的比例不高。

参考文献:

[1]Soojin Choia,Xinran Y.Lehtoa,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Dae-Young Kima,Xinran Y.Lehtob,Alastair M.Morrisonc.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3]Gyehee Lee,Liping A.Cai,Joseph T.O'Leary.WWW.Branding.States.US: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7.

[4]Anne-Mette Hjalager.Stag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

[5]Tonderai Maswera,Ray Dawson,Janet Edwards.E-commerce adop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 Kenya, Zimbabwe and Uganda.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7.

[6]Stephen W.Litvina,Ronald E.Goldsmithb,Bing Pana.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Management,2007.

[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8]Pedro Raventos.The internet strategy of the Costa Rican Tourism Board.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9]Youcheng Wang,Daniel R.Fesenmaierb.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0]Meltem Ozturan,Sevgin Akis,Roney.Internet use among travel agencies in Turkey: an exploratory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1]Rainer Haas.The Austrian Country Market: a European case study on marketing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cyber mal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

[12]C.-S.Wan.The web sit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and tour wholesalers in Taiwan.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3]Bill Doolin,Lois Burgess,Joan Cooper.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Web for tourism marketing:a case study from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4]Youcheng Wang,Quaehee Yu,Daniel R.Fesenmaier.Defining the virtual touris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5]Richard george. Marketing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 Africa. 2001.

[16]Danielj.Connolly,MichaelD.Olsen,and Richard G.Moore .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hannel,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August 1998.

[17]刘莹皓.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新阵地[N].中国旅游报,2007-5-16.

[18]易兵,陈国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9]张伟.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20]王桂英,董春晓.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王军.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曹玉枝.网络营销:发展广西旅游营销新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杨敏,杨朝丽.旅游网络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6,(6).

[24]高秀英.网络环境下的旅游信息与旅游营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6,(5).

[26]朱烨瑛.新经济时代我国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5).

[27]唐建兵,张薇.四川省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8]周大庆.关于当前旅游网络营销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9]陈晓文.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

[30]陈晓文.我国旅行社的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

[31]杨永芳.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2]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3]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005,(7).

[34]张立俭,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5]郑凌燕.网络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的新策略[J].商务营销•市场周刊,2005,(6 ).

[36]冯琼兰.对广西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5).

[37]詹兆宗.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38]孔旭红,王瑞志.浅议我国旅游景点网站的建设[J].商业研究,2004,(20).

[39]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2).

[40]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41]黄红莉.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

[42]蔡国章.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云南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3]杨文红,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4]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营销企划,2004,(6).

[45]刘成.新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6]朱龙.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探微[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4).

[47]潘乐.信息时代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8]龙雨萍.打造网络时代的重庆旅游营销系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

[49]朱镇.旅游企业需要树立网络品牌意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50]朱琨.旅游地网络营销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

[51]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12).

[52]黄浩.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武汉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5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4]银淑华.关于我国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管理,2002,(1).

[55]李丽君,王素珍.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6]银淑华.论旅游网络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7]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刘河伟.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9]李艳.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01,(6).

[60]黄松山.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九大策略[J].中国旅游报,2001,(3):23.

[61]杨絮飞.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J].商业研究,2001,(3).

[62]石长波,杜喜彬.论中国酒店业网络营销[J].商业研究,2001,(3).

[63]赵云昌.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1).

[64]姚进.我国旅游信息网上化与网络营销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5]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0,(1).

[66]赵啸峰.Internet的应用与旅游营销[J].旅游学刊,1998,(4).

篇2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论文撰写的最后一步,论文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地方都要做上标注,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来,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是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刘洪钟,孙丽,刘红.组织效率、企业文化与日本银行业的兴衰[J].当代金融家,2005,(6).

[4]蒋峦,谢卫红,蓝海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软科学,2005,(4):14-18.

[5]雷巧玲,赵更申,段兴.企业文化的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5-17.

[6]李成彦.企业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7]陈万宁,周双喜,周敏李.企业文化测度与诊断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23-25.

[8]张勉,张德.企业文化测评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8.

[9]董丽丽.企业文化测度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28.

[10]占德干,张炳林.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世界,1996,(5):24-39.

[11]汤敏聪.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意义[J].中外企业文化,2003,(1):14-16.

[12]唐娜.迪普罗斯.企业间文化竞争优势[M].重庆:重庆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

[13]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2.

[14]贾强.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15]黄育德,建立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J].冶金企业文化,2005,(2).

[16]范芳.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J].企业管理,2007,(9).

[17]张兴华,吴敏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18叶飞,陈春花.企业文化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6]李蓉,卢晓君.企业增长的文化动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4).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篇3

论文摘要:微博营销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中新颖的,独特的一种营销模式。随着微博的兴起和走红,这个新平台,逐渐被商家所关注,并开始尝试进行营销应用。微博营销具有门槛低、成本低,互动性、传播性等优势;又具有塑造品牌营销、及时并接受信息、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起感情的互动等价值,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有效营销手段。

微博营销,即借助“微博”实现“营销”。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因为微博的短小精干,受到许多快节奏的人的喜爱。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国内微博的独立用户估计为6500万。其中,行业老大新浪微博上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 5000万,平均每天的微博内容超过2500万条。同理,微博转播的快捷,信息反馈迅速,相关信息的超链接,都深受一些企业的喜爱。它是新媒体时代的特殊产物,简短的文字,却潜藏着巨大的营销机会。微博营销,成为电子商务中新颖的,独特的一种营销模式。方便,快捷,广泛,互动,实时都是微博营销独有的特色。随着微博的兴起和走红,这个被称之为“最优秀的病毒营销阵地”的新平台,逐渐被商家所关注,并开始尝试进行营销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织围脖”的阵营中。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争,落败者可能失去中国互联网未来十年的话语权。几大门户网站都在大力发展微博业务,国内微博用户总量正在飞速增长。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以及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开始进驻微博,巨大的微博市场带来的营销商机是不言而喻的,微博营销必将成为新媒体时代企业营销制胜的新法宝。

1、微博营销的优势与价值

1.1 微博营销的独特优势

微博营销与短信、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其它网络营销方式相比,其具有的网络营销优势主要在于:

门槛低、成本低:微博营销的门槛低、成本低,是大中小型企业皆适用的营销方式。

实时性、随时性:微博内容的实时性、即时性,可实现与客户及时互动,实现顾客关系管理的创新。

互动性、传播性:微博信息的互动性、传播性,可以为企业建立起高效的传播平台,迅速积累起关注度与知名度。

聚合性、社群化:微博用户的聚合性、微博信息的社群化传播,可以让企业推送的信息更加精准地投向特定用户群体。

开放性:微博平台的开放性,使其可以在技术上保持不断创新,为企业营销应用提供定制化地服务。

1.2 微博营销的巨大价值

微博旺盛的人气和眼球效应本身就代表了巨大的营销价值,对于企业来说,目前利用微博来获得营销上的成功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1.2.1 品牌营销

微博营销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品牌营销收益,具体表现为微博营销可使品牌影响力扩大、企业形象得到传播,甚至一些企业在微博上成功度过公关危机。如戴尔电脑近两年频遭网络公关危机,但自其建立起财富500强企业中数一数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尤其是微博后,极大地扭转了公司品牌和产品声誉被消费者贬损而带来的不利局面。

1.2.2 信息与收集的平台

企业可以使用微博检索工具,精确目标受众,对企业品牌、产品和相关的话题进行监控,并从追随者处获得建议和信息反馈。一旦在微博上发现负面信息,就能以最快速度给予响应。此外,地方企业和商户还可以利用微博直接发送优惠信息和活动资讯到用户手中。

1.2.3 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起感情的互动

微博作为社交网络的一种,能提供给企业和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机会。微薄的社会性决定企业不能过度企业新闻、新品、活动信息,更多的是要与追随者沟通、交流。微博的分享性,让企业及时触摸到消费者的心理、产品感受和最新需求,是企业获取市场动态的有效工具。同时,通过及时对消费者在微博上的反馈作出反应,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客户服务,也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虽然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赢利,而在以上三项微博营销的价值中,最终要的应是利用微博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的互动。微博这个平台的最大作用不是直接做生意,而是跟消费者建立起情感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忠诚的客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微博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2.1 抓粉丝就是抓效益

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人气是微博营销的基础。在微博中,粉丝就是一切,有粉丝就有影响力,有粉丝就有话语权。名人在任何时候总是能迅速被大众挖出来并紧紧追随,同样,名企也相应能够获得较好的关注。一般的企业若要获得更多粉丝,则需要多花很多心思。各种线上有奖活动无疑是吸引粉丝们的有效办法。有奖活动能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提升企业官方微博的知名度,增加粉丝数量,但是形式过于简单。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粉丝团之后,就该换花样玩玩了,因为现在是到了建立粉丝忠诚度的关键时候了。很多微博通过有特色的信息分享,如笑话分享、创意分享、实用信息分享等方式持续争取粉丝的关注。

2.2 平民化口味

由于微博具备全天候24小时、一对一、一对多、即时性等多种服务特性,所以微博为企业客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微博可谓是服务型企业笼络人心的最佳阵地。服务型企业在进入微博时,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建立一个客服账号。这个微博客服,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做到售前咨询调研、售后用户体验调查及即时咨询;客服账号可快速响应一对一的个人咨询需求;针对较为普遍的问题,还可以以广播的形式公告大众。

2.3 微博营销树立品牌

纵观当今经营比较成功的企业微博,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让品牌放下硬邦邦的身段,摈弃过往冷冰冰的形象。用人性化的语言在与“粉丝”们进行着人际沟通的企业微博。微博不仅是以一种告知性手段来塑造品牌,而是通过互动来构建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身份认证、情谊归属,甚至是精神归属感。品牌的营销和塑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在微博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通过内容的推送与消费者进行关系互动,在点滴间塑造品牌。

参考文献

[1]Sandy Carter.营销2.0最佳实践——网络营销时代的 ANGELS 制胜法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国内外;智能手机;营销策略;比较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74-02

作者简介:顿希贤(1973-),男,湖北黄冈人,电信运营商总监,硕士研究生,从事通讯产品运营与渠道建设研究

一、国内以小米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营销策略分析

近些年来,国产智能手机小米手机的关注度和销售量都在持续地上升,凭借着其独特创新性的营销策略,小米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地扩大,其营销策略对于任何产业来说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一)产品策略分析

小米手机定位于性价比较高的娱乐性手机,它是以超高的性价比将产品推向手机市场,它的销售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和手机发烧友,小米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超高的配置和较低的价格,它的硬件配置是小米手机最为值得称赞的地方,小米手机拥有自身独特的操作系统,双核处理器、信号好、大容量的电池和大屏幕这些成为了小米手机的巨大优势,满足了小米手机发烧友的核心需求。小米手机产品在未出时就获得了广大发烧友的关注,这种为产品造势的生产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产品在生产时就得到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勾起大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推广策略分析

小米手机的营销推广策略主要是借鉴于苹果手机iPhnoe的一些销售方法和策略,借助于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涉及面非常广、传播速度非常快等特点进行产品的大肆宣传,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对其充满极大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这种销售模式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效仿的,小米手机的这种推广策略成功地将小米手机推向了手机市场的热门位置。

1.制造炒作话题。在小米手机正式机发售之前,网络上广为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小米手机的传闻,针对这些传闻小米公司从未回应过,也未作澄清或者辟谣。这些话题使小米手机和小米论坛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由此引起了小米手机的发烧友与魅族手机发烧友的口水仗,小米手机因此成功地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为小米手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高调。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他凭借着自身的号召力,声称是乔布斯的粉丝,在北京召开了一场类似于苹果手机的小米手机会,小米手机公司是国内第一个以这种方式手机的企业,这场会得到了广大媒体、网友以及手机发烧友的关注,为小米手机又制造了一大热点。

3.饥饿营销。小米手机将饥饿营销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消费者那种“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心理,在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之后就限制其供货量,制造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一来可以维持着产品较高的销售量和利润率,很好地达到了控制市场的目的,二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自身的附加值,进一步维护了产品自身的品牌形象。在小米手机最初上线的时候,规定了只有在小米论坛拥有500积分才能获得抢购资格,这就引发了大量的抢购热潮,使小米手机在发售的当天就创造了3个小时卖了10万台的奇迹,甚至大部分的手机发烧友一度出现抢不到的现象,这种对产品控制的饥饿营销手段大大地提升了小米手机的销售量。

4.微博营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成了如今最为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之一,小米手机营销团队充分地利用微博平台的优势开展微博营销的方式,小米手机在之前以及之后,在微博上都时刻与广大网友分享互动,小米总裁雷军更是利用名人效应在微博上大范围地宣传小米手机,此外还会不定期地参与新浪微博的访谈,出席一些论坛活动等等。雷军还请IT界知名度较高的好友在微博里为小米手机造势,将微博营销发挥到极致。

(三)定价策略分析

小米手机的销售价格,最初的M1定价为1999元,对于这款高配置的手机来说,在同类智能手机中这个价格已经非常具有吸引力,属于高性价比的产品,后来发行的红米定价为699元,小米手机采用的定价策略一直都是成本定价策略。小米手机的价格是影响手机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米手机所定的价格是其他同类的产品短期内都无法达到的。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凭借自己对市场特有的分析以及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在小米的定价上并没有留有任何余地,不会考虑降价销售,也没有任何降价的空间,这种定价策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小米手机大热的一个关键。小米手机的定价策略运用得非常成功得当,使小米手机产品提高了在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小米手机主要是以网络直销的模式为主,因此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这也是它低成本运营和低价销售的原因。

(四)渠道策略分析

小米手机在分销渠道营销上主要是以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为主,它主要是依靠小米科技旗下的B2C网站小米网的网络直销,这种销售模式不仅避免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减少了多余的成本,而且还能够吸引一大批的年轻的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米手机线上销售的手段还包括它利用新浪微博的营销优势,通过新浪微博开创了线上销售的新渠道,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此外,小米手机产品还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合约计划、预存话费送手机等活动,与淘宝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平台推出一系列小米定制机,这一系列新的渠道营销模式为小米手机创造了更多的用户群。

二、国外以三星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营销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分析

三星智能手机自身拥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三星手机产品的质量很好,人们对于三星的印象,除了它高雅简洁的外观外还有它优良的品质,三星之所以被改为“Anycall”,是因为它宣传其质量是非常有保障的,三星手机做工精细,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次,三星手机的市场细分做得比较到位,三星手机在价格方面的跨度比较大,从学生到白领,再到高端商务人士,无一不是三星的消费群体,三星智能手机同时进入了低端、中端以及高端三大市场,这也是三星手机致胜的原因之一。最后,三星手机产品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把握,不管是哪种产品都会进入不同的阶段和周期,从生产到投入,再到成长期、成熟期,最后到衰退期,这是任何产品都会经历的,这几个阶段对于产品的销售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三星采取的是撇脂法,也就是在产品在面临衰退期之前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旦产品到了衰退期。企业就将该产品退出市场,进而推出新的产品来代替。

(二)价格策略分析

三星的定价策略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施的,第一,三星在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消费者满意度和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定价,这种定价方法在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二,三星采用撇脂定价的方法,在产品进入成熟期之后就会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较高的价格不仅可以使企业能够快速地收回成本,还可以塑造产品高端的形象。此外,三星也会采用渗透定价法,也就是为了进一步地扩大市场,故将价格定得比较低,进而获得市场份额。第三,三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对三星手机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降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三)促销策略分析

三星智能手机的促销策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产品的宣传和代言方面,三星在产品的代言方面可谓是投入了巨资,它充分地利用名人效应为手机做大幅度的产品宣传,为三星手机代言过的明星都拥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李冰冰、黄晓明、少女时代、东方神起等等,这些明星大都深受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也为三星手机提高了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媒体广告方面,三星手机在媒体广告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三星积极地利用无处不在的媒体广告,通过赞助节目、知名电影等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引起较大的反响。最后,三星利用节日会进行大幅度的促销活动,在中国的一些节假日里,三星在大街小巷进行各种演出或者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再加上适当的降价策略,成功地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

(四)渠道策略分析

从2001年三星在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之后,三星就开始进行了多渠道的营销方式,三星的多种营销渠道主要包括全国、直销以及与运营商合作,这些不同的渠道营销方式使三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的终端价格。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三星也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互联网对人们消费方式的影响,开始了网络销售,一方面三星成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站,另一方面三星与知名的网上商城进行合作,如京东商城、天猫等等,这种网络销售的模式不仅为企业省去了一部分成本,提高了利润率,而且为产品开拓了更多的消费群体。

三、结束语

由以上两种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智能手机虽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不断地借鉴国外手机品牌成功的经验,在品牌创建、技术研发、售后服务、营销方式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改变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最终在全球的手机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海燕,陈英毅,冯岩岩,等.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智能手机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9):58-61.

[2]刘天铮.消费者行为下的国产智能手机营销策略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许彩霞.三星智能手机的品牌营销之道[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5

【关键词】公益营销 企业 影响

一、前言

微时代下进行公益营销的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之前进行的公益营销是广告主进行受益人的寻找与捐赠,现在群众有困难可能主动进行捐赠,并且对于活动网民有非常多的评论,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企业要想做好公益营销,需要根据微时代的环境进行方式的调整,才能将营销做好。

二、公益营销的概念

公益营销就是企业与慈善机构进行合作,进行公益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的开展中,不仅能够给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方式不是直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而是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来使得人们对于企业有认同,对于企业的产品有信心。公益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向慈善机构进行捐款,参与服务社区的活动,进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向学校进行捐助,参加赈灾活动等等。而作为公益营销并不只是一次单纯的捐赠活动,而是一系列的战略性的活动,要持续进行规划与实施。公益营销短期内对于企业的效益增长影响不大,甚至由于资金的投入会导致利润的减少,长期的活动才能提高的企业的品牌效应,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上的增长。

三、公益营销对于企业的影响

在公益营销当中,所产生的效果不是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而是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作用,从而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一)公益营销对于企业工作人员的影响。企业的工作人员是企业进行一系列工作的基础,工作人员来完成企业的决策与营销,反过来企业的营销策略也会对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态度产生影响。企业积极的进行公益活动的参与,可以树立本身的良好形象,可以向工作人员传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使得工作人员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荣誉感,这样工作人员就会对企业更加尽职尽责,整个团队的工作就会提升,企业就会发展的更好。并且企业所树立的良好的形象,会吸引更多人才来企业进行就业,也会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二)公益营销对于公司股东的影响

公益营销的策略做的好,长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提升,股东看到这种效益,会对于这种策略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整,公益营销与活动的投入就会增多。并且这种活动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就会增加股东的经济利益。

四、企业要承担的公益营销的风险

投资都是由风险的,公益营销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上的提升,也有可能带来风险。

(一)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公益营销的方式在进行的时候,消费者对于公益活动是否认同是一个风险,消费者认同的公益营销才能达到其营销的目的。在消费者的传统理念当中,公益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活动,公益营销的方式是一种意在长远提高企业利润的活动,有的消费者把这种方式理解为是单纯的推销而已,并没有公益的作用,这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行活动的时候,策略是很重要的,要让消费者相信活动中真正的公益效用,真正的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消费者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炒作的行为,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二)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公益活动上进行投入,必然就会减少其他的营销方式的投入,但是公益营销的活动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短期内会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所以会给企业带来短期风险。并且投入公益营销的资金可以投入其他的营销方式,其他的营销的方式所带来的回报是不是会比公益营销的回报大,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与调查。并且公益营销会增加产品的差异,能否实现利润的提升也是要靠一定机遇的。

(三)在法律上也有一定风险。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当中,企业在进行相关的公益活动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税收的优惠,企业的捐赠应该是无偿的,不能在公益活动中进行营利的谋求。企业在进行公益活动的时候,如果面对一些法律问题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导致因为税收优惠而从事公益的嫌疑,那么就会导致合法性的风险,并且企业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五、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的建议

监理专门的公益营销的部门,将长期的公益活动作为一种策略进行,为公益营销制定长期策略,坚持进行下去,长期下来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好的效益提升。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活动,要能够和企业的产品以及形象比较符合,要让消费者认识到企业的公益行为。在做活动之前,要将财务的预算做好,并且考虑到公益活动的机会成本,将资金上的风险降低。为了将消费者的认可度提升,有必要借助媒体对于公益活动进行监督,将具体捐赠的资金物品向社会进行公布,来提高公益活动的可信度,使得消费者认同此次活动,才能达到营销的目的。

六、结束语

企业的公益营销策略是一种长期的营销策略,在短期内收益比较低,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是对于企业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形象认同了,那么对于企业的产品也会有一定认同度的提升。在微时代下,媒体与群众的监督也使得公益活动更加透明,宣传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网.中国慈善新趋势:公益营销出现捐赠资源多元发展.2012,10.

[2]刘满风.市场营销绩效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汽车营销;实务;共享资源;课程建设

本文将对汽车营销实务资源共享这一课程的建设实践进行简单的概述,同时将资源共享这一课程建设实践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同时提出自己的有效建议和恰当的方案。

一、简述《汽车营销实务》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汽车营销实务》是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主要面向将来从事汽车营销行业的专业学生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们专业基础知识过硬,还对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教学教师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研究出培养全能型人才更好的方法,经过实践,资源共享课程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课程值得在教学活动中推广和实践。《汽车营销实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面向汽车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工作,实质作用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汽车行业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了解有关汽车各方面的工作,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汽车营销实务》这个课程设计不仅创新增强了实践性的训练,而且传承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既有特色,又有传承,符合国家号召的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全方位人才,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而且实践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能有效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初衷。

二、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可实践性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源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分享给大家。将资源共享应用到教学模式上,在资源共享这种大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学更好的了解到整个汽车营销行业的变化,能够吸取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和知识,掌握不同方向的技能和本领,老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汽车营销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和能力侧重点,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来改变教学策略和模式,无疑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更是一项改革。信息化社会就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各个行业、社会的角角落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汽车营销这个行业。资源共享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也区别于精品课程,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枯燥性和单一性,还具有很大强度的共享性,它不拘泥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和接收资源;它也不拘泥地点,学生们既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把自己更好的资源分享出去,然后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业者的经验;它还不限制共享的对象,不局限于师生之间,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来自社会上的有经验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且资源共享的平台也不受限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映入眼帘,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且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像是百度云盘,360网盘等等,你可以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资源备份,这样即使手机不慎丢失也可以保留住手机里的资源,还可以节省手机内存。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网上浏览,也可以缓存,还可以网上交流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不足之处

每一项突破和创新都伴随着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资源共享课程因为刚刚开始实践,还需要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它现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每一项智力成果和项目设计都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还包括商标、商号、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等等,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大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有很大的纠纷。在共享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成果被剽窃、版权纠纷等问题,这都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烈、授权机制相对缺乏造成的,使用者往往不会考虑资源的出处和所属者,更不会意识到自己无心的一个借鉴就有可能造成侵权。而且由于资源共享课程属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资源的可用度其实并不是很高,甚至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导致资源共享课程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四、如何提高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我看来,资源共享课程对教师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难免会打击到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所以需要老师能够及时的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且能够起到监督学生的作用,保障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进行。资源共享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学生要非常自觉,化被动为主动,增强法律意识,既是保护自己不侵权也是维护自己自身的利益,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与自我建设相统一的目的,积极地投入到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去,积极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自我,改变自我。

五、总结

通过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上的认识和感悟,在本文中我将《汽车营销实务》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和总结,而且将《汽车营销实务》中的理论应用到了资源共享课程中,真正的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本文还提出了资源共享课程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文对《汽车营销实务》有更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并且能够通过本文更好的提升自己,了解自身所需要改变完善的地方,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价值,更好地从事于自己喜爱的职业,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李梦寅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究——以高职“报关实务”课程开发实践为例[C].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黄爱华,知识经济运行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及对策[C].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2004

篇7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篇8

      无

        (f000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征稿启事 无

        科技信息

        (i000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第34卷(2012)总目次 无

        学术论文

        (667)开沟铺管机自动导航系统设计与试验 伟利国 胡小安 王丽丽

        (671)基于虚拟样机的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与调试 张杰 谌文思 李伯华 毛利剑 胡三宝

        (675)混合数据模型在建筑物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王育坚 许承福 刘立平

        (680)基于进程核心的网络仿真建模及统计分析 李清平

        (684)一个分布式可信中心的门限盲签名方案 胡建军

        (687)凹版印刷电雕网点自动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孟艳敏

        (690)基于evm矩阵求解关键路径的方法 林铭德 戴一璟

        (695)基于floyd算法的校园最短路径问题分析与实现 严晓凤 陆济湘 唐双平

        (699)基于本体的移动商务信息检索 毛一梅

        (704)城市应急平台地名查询方法研究 张郁 王叙泉

        (708)柴油机添蓝供给系统试验研究平台设计及应用 颜伏伍 芮鹏飞 刘传宝 胡杰

        (712)大功率智能充电机的设计 罗冰洋 徐文静 刘思宁 莫易敏

        (715)基于空间扩散模型的重金属污染源位置的研究 方玺 葛权耕 何朗

        (719)外转子谐波电机的研究与分析 吴应军 乔维高 蹇林旎

        (723)一类负系数解析函数族的子族 李小飞 朱志锋 王今朝

        (726)基于克隆选择的免疫算法研究 周金龙 王仲君

        (729)网格环境下汽车营销资源配置及其效率评估 王虎 张建友 李冰

        (733)基于危机周期理论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 冯艳飞 黄宏纯

        (737)新时期下我国经济增长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 张泉乐

        (74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运输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刘丹 陈丽芳

        (746)名人微博的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 刘雁妮 贺和平 彭文莎

        (751)基于arcgis的三维辅助规划设计 龚珍 吴浩 黎华

        (754)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一体化研究 徐进 杨双

        (759)舰船维修经费投向的群决策分析 李璐 张亚迪 彭志高

        (763)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陈晓芳 孔繁国

        (767)基于garch模型的证券市场风险的var度量 程淑芳 陈盛双

        (772)校园一卡通资金的财务核算与核对问题研究 龚林红

        (776)基于粗糙集的空管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优选 杨智 罗帆

        (781)b2b市场中基于mediator调节的双边协商模型 库洪锋 吴清烈

        (785)动态产品供应链绩效及其驱动因素结构分析 刘进

        (789)厦

市住宅地价预警研究 孙宇 叶青

        (793)厦门市地价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与研究 袁琳 叶青

篇9

[关键词] 经销经销商营销意识

数码产品作为高科技产品,一直因为其昂贵的价格而使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中国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同时数码产品的价位也逐渐放下了“高贵”的姿态,表现得越来越“亲民”,其办公、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作为当前最热门的新兴市场而方兴未艾。

然而,面对井喷式的市场需求,新兴的各品牌数码产品经销商一族却似乎越来越茫然: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越来越艰难,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数码经销商在经营管理意识方面,表现的苍白无力,毫无战略可言。

一、市场意识缺乏

我们所熟知的IBM,可口可乐等,这些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如今依旧光彩照人,紧紧扎根在人们的心中,相对来讲,中国的“百年老店”却是少之又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专注于做生意,而不是一心一意做市场,对于中国的经销商大多数也是同样。

做生意与做市场不是都要赚钱吗,这有什么不同?不错,做生意与做市场是都要赚钱,都以最终实现销售为目标,但两者的侧重点却完全不同:

第一,做生意侧重于结果,看这单生意能赚多少,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而做市场侧重于过程,它不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而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研究消费倾向、培育市场需求,要的是稳扎稳打,要的是细水长流。

第二,做生意侧重市场机会,抓住机会就一锤子砸下去,号称“一锤子”买卖;而做市场则要通过点点滴滴、锲而不舍不断努力。做市场是在做生意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做生意可以使一个人“一夜暴富”,而作做市场则可以使一个品牌“享誉百年”!

正如某品牌苏州地区销售经理所说:“现在在苏州地区一些小牌子数码产品都是采用捞一把就走的方式,销售淡季根本就找不到人,他们根本不考虑产品质量和后期服务。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细分市场被分流,行业整体形象被抹黑。”

二、团队意识薄弱

某品牌数码产品经销商,生意做得很好,开发客户、送货、收款都是自己带着一个儿子干。但因为人手有限,大多数时间忙于给客户送货,没有精力开发新客户。厂家一直建议经销商招聘业务员,扩大队伍,但该经销商却不敢“招兵买马”,说是“费用大、养不活”,但厂家给经销商算了一笔账,根本不存在“养不活”业务员的问题。后来,经销商又以“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害怕业务员带走客户”来搪塞。厂家无奈,不得不采取“多家分销”的策略扩大市场,使得该经销商本该获得的市场利润拱手相让他人。

由上可知,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数码产品经销商仍然是“个体户”性质(甚至还是夫妻店),自己身兼数职,所有工作一人扛,至多再临时找几个亲戚朋友当帮手。这样的经销商,即使再能干,体力和精力也都是有限的,现代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才,如果经销商缺少富有专业知识的业务团队,一味“家长式”“小作坊式”的运作,不能及时实现向公司化经营模式的转变,必将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直至被市场无情淘汰。

三、网络意识淡薄

目前的数码产品经销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行商的思想,坐商的行为”,市场网络意识淡薄,一味坐等客户上门,忽视对作为财富重要源泉的客户信息网络的维护与拓展。正如某地区经销商所说:“在头几年的销售中,我是坐等下线客户上门提货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很多批发商都不送货,也就是说,下线客户能卖多少是多少,没有考虑过帮助他们做销售。”

事实上,“丈夫进货、妻子收款”式的坐店经营在数码市场发育初期给经销商赢得了利润,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别的品牌经销商每天都在拜访、服务客户,逐渐开始把货送到分销商门口的时候,自己的客户也已经一个个被竞争对手蚕食走了。经销商的竞争也就是网络的竞争,拥有网络也就拥有了最宝贵的资源,通过打造覆盖市场的网络体系,不但可以及时地了解市场竞争的情况,同时也可把握一线市场需求的变化,增进同下线的感情关系。因此,拥有一张广泛而又无形的销售网络,才是至今还在“坐店等客”的经销商变革的真正方向。

四、进取意识不强

随着普及率的提高,数码产品已经迈过产品的导入期进入成长期,而较早起步的经销商已经撇足了高层油脂,赚得个盆满钵盈,老经销商似乎觉得“钱赚够了,大局已定,维护好现状就行”。

但是,数码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日益激烈,逐渐走向微利时代,低着头就能赚钱的日子己经过去,此时经销商如果不能作到与时俱进,故步自封,疏于渠道建设、终端活动、品牌塑造和推广,盲目排斥新思路,抵制新做法,那么蜕变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行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积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向优秀的经销商学习经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才能永远立于市场经济之潮头。

五、信息意识不够

如果问:经销商最缺什么?有些人会说是钱,但钱可以融资借贷,有人说缺人,但人可以招聘培训……其实,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最缺的是信息!当前的数码产品经销商,只有懂得寻求信息、把握信息、分析信息,才能真正做到“利用数码卖数码”。

商业信息是企业的命脉也是经销商的命脉。做为经销商需要把握的信息包括战略信息,明确厂家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策略信息,厂家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目标;销售信息,数码行业的发展情况、产品与竞品的整体销售情况及在该地区的销售情况;新产品信息,代表的是市场机会和潜在利润。

市场信息往往是潜在的,隐蔽的,不明朗的,需要经销商不断的跟踪、分析、归纳和总结。只有把握了这些信息,经销商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层面透析市场,从而更有把握的经营市场。

六、品牌意识空白

某品牌销售经理说过:“数码市场的各个环节就像是生物界的生物链,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是一直保持平衡的状态。在杂牌军的干扰下,市场就会出现裂缝和波动。这应该是一个连锁反应。”他所提到的杂牌军就是干扰市场,唯利是图的劣质品牌,部分经销商贪图眼前利益,缺乏品牌意识,最终不但欺骗了消费者,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品牌和信誉。

当然,我们提到经销商具有的品牌意识不单单是“去伪存真”,还有“去粗取精”的含意。当前的某些经销商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心态做市场,多品牌、多品种地经营,结果精力不够,顾此失彼,结果每个产品都没卖好。笔者的观点是与其5个产品,每个产品销20万元,不如立足其一,集中经营好一个产品,把这个产品卖到100万元,在厂家和消费者眼里你就是不可替代的,更容易从厂方取得更大的支持和优惠。

此外,经销商还应当注重品牌经营的始终如一,选好一个产品后,力求与厂家保持长期合作,切忌朝秦暮楚。培养出一个好市场需要时间,需要的是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假若产品销售中出现一点点小问题就换品牌,就很难将市场培养成熟。经销商与厂家合作的时间越长,厂家就越重视经销商,也更愿意大力支持经销商,良性互动的结果是厂家和经销商获得真正的双赢。

七、服务意识不足

无论是企业界人士,还是经济界专家,抑或是消费大众都曾指出:“目前国内数码市场包括北京在内,除了市场秩序混乱之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问题。这个问题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非常重要。”

销售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优质的服务跟进,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的培养。靠折扣和促销建立起来的客户忠诚度是不牢固的,一旦竞争对手的优惠力度更大,客户就会投诚,只有靠特色的增值,帮助客户发现他们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主动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做他们的营销顾问和业务指导员,提升他们的营销水平,树立“不要管理客户,而要服务客户”的经营理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才是牢固和不可替代的。

例如,在浙江某中等城市的数码产品专卖店里,有一位年轻人已经选好了一款专为慢跑设计的运动型MP3,拿出银行卡付钱,因为专卖店里不能刷卡,他就有点不高兴。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化解这个难题,这单生意一定“泡汤”。还好店长机动灵活,对顾客说,你戴着这款MP3到附近的银行去取款,顺便试试MP3的运动性能。当年轻人戴着MP3跑步去银行取款时,他就跟在后面跑,最后再跟着跑回来。这让那位年轻人非常感动,不仅买走了MP3,后来还叫来很多朋友选购产品。

数码市场竞争将会向更为细化的方向发展,而竞争的焦点不会仅限于销售层面,服务将会成为新的竞争点。”

八、创新意识欠缺

常言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下,各行各业都讲究创新,数码产品经销也不例外。

数码产品的经营创新应该立足于产品特征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而创新。例如,针对消费者顾及新购产品丢失而不敢购买的情况,某经销商推出“你丢,我赔”的促销手段,经销商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在一定期限内,针对使用不同期限的产品给予一定的价值补偿,实现了商家、消费者、保险公司“三赢”,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极大的带动了消费。

无论是价格,渠道,还是促销,产品,创新可谓无处不在。经销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一句话,创新就是市场,创新就是财富。

我国数码产品市场在经过资金的原始积累后,资源开始进行重新组合,产能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开始走向品牌竞争阶段。无论是厂商还是经销者都应顺应时势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开创新的经销模式与销售策略,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樊篱,摆脱原始的营销模式转向高级策划营销,由盲目的以销售额为目的转向以产品质量、服务及营销方式为重点,注重吸取其他行业的销售经验,以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市场,将数码消费产品营销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殷燕:供应链管理在经销商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0.12

[2]邱莉红:对营销渠道绩效评估的探讨.中外管理导报,2002.3

[3]王建:渠道绩效评估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2003.2

[4]汤姆森斯迪克兰德 著邱盛华王智慧主译: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10

一、地方政府旅游形象

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更加注意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问题,从旅游需求方来看,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 除了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行成本等等一般因素外, 还越来越重视目的地形象。因此, 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很多地方政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 纷纷致力于塑造地方旅游形象。积极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有其积极的意义,可以使城市或景区景点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通讯、宾馆、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影响力得到大大提高,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 它是一个比单个或数个旅游企业( 组织) 复杂得多的地理区域。学者李蕾蕾提出将区域与产业结合起来研究旅游地形象, 以人—地认知理论为基础, 以地理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性观点为依据, 探讨旅游地形象的认知理论和时空规律, 提出旅游形象系统策划的统一模式——TDIS ( Tourist District Identity System ) 模式,建立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的可操作性方法, 并对于城市、风景区、度假区、主题公园等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目的地类型的旅游形象策划进行实例分析和运用探讨。

目前, 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旅游形象的自觉意识和传播投入都比较低, 对于旅游形象的根本思路刚从对大众旅游的研究, 迈向公众的认识。而信息和传媒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它几乎是潜在旅游者形成目的地的本底感知形象和决策感知形象的唯一途径。因此, 重视传播媒体的发展与利用,尤其是对新兴的网络媒体的利用,成为塑造良好的地方旅游形象以及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公共关系以及双满意理论

1、 网络公共关系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公关是指企业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威力来实现公关目标的行为。互联网技术给企业营销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交流手段,也给公共关系策略带来了新的方式和特有的优势。个性化的旅游将真正成为未来旅游活动的主流, 因此旅游信息和沟通系统就成为旅游行业战略制胜的关键因素。网络公关作为一个重要的营销工具, 在监视旅游组织( 企业) 对公众的态度、信息和进行沟通, 以建立良好信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是未来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手段。简言之,新科技下公关特征与网络特征交叉形成的网络公共关系可以促进旅游业以及公关业的发展。

2、双满意理论

双满意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应当树立“以内部员工为中心、顾客为中心”的理论,通过员工满意的提高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对于管理者来说,首要的就是让每一位员工满意。然后,通过员工的卓越工作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的,达到“双满意”的效果。

在旅游产业中,双满意理论主要体现在: 1.客人满意。要使客人获得利益,包括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满意。2.员工满意。根据价值链理论,要让客人满意,首先要让员工满意;“有了高高兴兴的员工,才可能有高高兴兴的客人”。 要让客人高高兴兴的回去,变成满意客、回头客甚至是忠诚客,关键不在于客人来的时候是否高高兴兴,而在于为客服务的员工是否高高兴兴。

例如在具体的实践中,网络媒体在塑造某一地方的旅游形象时,对当地的旅游进行了软性包装,呈现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底蕴、纯朴的民风以及当地人们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这些内容的呈现既是向潜在的客户传达一种旅游信息,同时更是对当地旅游业的从业者的一种工作肯定,使这些旅游从业人员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当地旅游从业者由于心理上的“满足”会更加投入到旅游工作中,当顾客光临旅游时,他们的努力工作会更加激发顾客的旅游热情,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

三、网络公关在在塑造地方旅游形象中的作用

1、 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形成宣传攻势,提升地方旅游整体形象与传统媒介相比,由于互联网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新的特点,因而网络公共关系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同时,互联网也为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工作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其传播内容信息的能力。

在塑造旅游形象方面,网络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网站宣传、网上新闻、广告以及建立友情链接等。站点宣传是网络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旅游官方网站,建立自己的旅游官方网站不但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而且可以树立自身的形象。地方政府在网上新闻,有利于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的旅游网络广告以其选择受众的准确性、效果的经济性、传播的互动性及媒体的易统计性四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由地方政府对网上的某些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提供赞助,访问者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直接进入企业页面,从而提高网页的点击率,提高地方旅游知名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站的合作,相互配合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可以在相关的旅游垂直门户网站中,大量刊发地方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政策、游记攻略等内容介绍。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融合视频等宣传手段进行宣传,最终达到推介地方旅游、提升地方旅游知名度的作用。

2、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弱化了容量的限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主导性网络作为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公共关系所采用的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其传播方式都是大众传播,是“一对多”的沟通,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由于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而使效能大大降低。

同传统公共关系相比,网络公共关系的传播时空大为扩展。从传播的信息空间上来看,传统公共关系中所撰写的新闻稿件,受版面、播放时间的限制,必须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许多重要的信息只好忍痛割爱,手中也很难在简短的新闻中获得完整的、感兴趣的信息。网络公共关系中没有这种限制,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空间传播内容详尽的信息,并可通过与其他相关信息的超链接增加信息容量,实现地方政府与网上潜在的游客之间的即时互动。从传播的地理空间上来看,传统媒体的地域性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的公共关系活动的自由度,而网络彻底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有力工具。

网络公共关系与传统公共关系相比较,它突破了容量的限制、增强了主体的主动性、也提升了客体的影响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能。如游客可以在阅读信息的同时与其他受众展开讨论,可以对信息的内容进行选择,还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有关旅游的反馈信息,使地方政府在传播信息时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查询和保存旅游信息也变得极其方便、快捷。在网络社会中,地方政府通过“虚拟社区”创造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地方旅游文化”。地方政府要在网络中塑造自己的地方旅游形象,开展公关活动,吸引潜在的游客光顾自己的“社区”,留住已有的游客,使他成为具有黏性的“社区成员”。

3、 网络公共关系相对低廉的价值投入,促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参与旅游形象的塑造

公共关系活动的优点,与网络广告相比,主要有二个优势:一是相对于易招人反感的网络广告来说,网络公共关系活动含蓄的、富有文化魅力的宣传方式更能深入人心;二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费用通常比网络广告更为低廉,在成本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网络公关活动无论是在宣传方式还是在价值投入方面,比起传统媒体以及投放在网络上的网络广告来说都是具有优势的。例如网上新闻、网上论坛以及发送网上电子推销信等方式的网络公共关系既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又节省人力、物力,费用低廉,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的偏爱。

参考文献:

[1]濮小金 司志刚.《注册电子商务工程师(CEBE)认证培训教材 电子商务的营销技术》

[2]林岚.试论未来旅游公共关系发展趋势[J].福建地理,2001.3

[3]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 2002.12

[4]张培,刘靖,刘瑶.对我国地方政府“旅游形象工程”的冷思考[J].南宁师范离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陈小桃.海南旅游形象推广中公共关系应用的调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6]沈弘.关于网络公共关系的探讨

[7]叶莉.网络公共关系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8]刘占全.企业网络公共关系策略初探[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9]余明阳.论旅游公共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9卷

[10]黄睿,孙珂岚.浅议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的树立[J].经济论丛

[11]姜婷.政府公共关系与中部地区形象的塑造[J].管理观察,2011.3

[12]张高波,余青云.如何利用旅游公关提升旅游品牌[J].北方经贸 2007.12

[13]付江,高萍.政府公关与旅游业发展探析[J].理论研究,2009.2

[14]王磊.公共关系与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塑造[J].公关世界

[15]王 军.震后四川旅游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 2008.10

[16]熊越强.运用公共关系提高广西百色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途径浅探[J].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

[17]钱锋,刘彬.奥运建筑的赛后旅游开发研究[J].新建筑,2010.4

[18]杨桂华,王秀红.德宏旅游形象定位_塑造与市场营销[J].旅游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