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1:1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彩票营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彩票营销论文

篇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育彩票彩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特点,为六安市体彩事业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即开型体育彩票 彩民 消费行为 金安区

一、前言

体育彩票是经国务院批准,以筹集国际和全国大型体育运动会举办资金等名义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的供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照规则获取奖励权利的书面凭证[1]。体育彩票主要分为两种,即开型体彩是其中之一。

本课题对六安市金安区进行调查研究,是因为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而金安区又是六安市行政与经济发展中心,人口比较聚集。本文以研究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育彩票彩民的消费行为为代表,具有代表性。即开型体育彩票的发展将促进金安区乃至六安市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进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育彩票彩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

针对金安区不同地点的彩民进行随机抽样。在10个彩票站点分配15张问卷综合得出最终数据。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66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97%。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后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百分比统计法等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4.访谈法

对六安市体彩中心主任进行访谈,并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问,结合对彩民的调查问卷分析,更加全面的掌握信息,为本论文服务。

三、调查结果

(一)六安市金安区购买即开型体彩彩民群体特点

由上述三个表结果显示,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育彩票彩民男性居多,女性偏少;青年人和大专、本科学历为主;其中大部分是企业公司、个体商户和文化教育者;多是收入中低层人群。

(二)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彩彩民消费行为

1.主观因素

由表4、5可得出,金安区彩民金额较低、持续时间不长,频率也较低。其中更多的人是试一试的心态,以娱乐为主。根据相关访谈,可以反映出当地彩民对彩票的认识程度并不高。

2.客观因素

结果显示,更多的彩民认为彩票种类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彩票站点分布也较多,其环境对于彩民们的情绪影响不大,但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改善能够更近一步促进彩民情绪。

(三)六安市金安区即开型体彩需改进之处

通过访问部分彩民发现,首先,彩民群体希望体育彩票的销售、计奖、开奖等环节更加透明,公正。其次,多举行派送活动,他们希望在不中奖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一份小礼物作为纪念。再次,丰富玩法和种类。新种类、新玩法的即开型体彩需求异常迫切,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论与建议

(一)金安区即开型体彩彩民,在性别上,男性居多;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以青年人群和大专、本科学历为主。从事职业多以企业公司、个体商户和文化教育者为主;个人经济条件,以中低层收入者居多。

所以建议第一,要注重女性市场的开拓;第二,注重中老年人的市场开拓;第三,考虑到低学历(初中、高中)和高学历(研究生)人群的市场拓展;第四,要侧重高收入人群的市场开发,因为当其成为忠实消费者,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即开型体彩在金安区的影响程度不大,彩民们接触购买的时间比较短,频率较低,用于金额也很少,以一般消费者为主,忠实消费者很少。在原因上,多以娱乐主,对于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很少。由于消费者对于即开型体育彩票的认识程度不高,所以可通过广告、公益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面、真实,积极的体彩的品牌形象。

(三)彩民们主要方式是在零散型社会网点,并兼顾在电彩网点和餐饮、娱乐等特殊场所销售。针对此种情况,不断扩大即开型体彩的销售方式,比如超市、火车站、加油站等人口聚集地。不断完善电彩网点,多在餐饮、娱乐等场合销售。

(四)金安区即开型体彩需要丰富玩法及种类、多举行派送活动,公益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体彩的销售、计奖、开放等应更加透明。要严格按照《彩票管理条例》,依法来发展彩票,倡导多人少买,建立和谐彩市。

参考文献:

[1]王魏,姜联合.齐齐哈尔市体育彩票彩民的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8(6):95-100.

篇2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统计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确立了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为西部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量化标准与有益参考。

为了较为清楚的反映西部省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情况及差异,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并设置迭代次数,对我国西部地区1O个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显示,根据目前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可将西部省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程度确立为四大类,即:广西、西藏、内蒙、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等地区为第一类,重庆为第二类,四川为第三类,陕西为第四类。

1.第一类地区体育产业倩况分析

2005年,广西体育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虽然速度发展较快,但相对于西部的第二、三、四类地区,仍显薄弱,当前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首先是地区间的不平衡,由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大中城市发展迅速,农村与小城镇相对滞后;经济收入高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收入低的扣对较低,广大贫困地区成人几乎没有体育消费,其次,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别造成不同单位问产业收益差距较大,再次,由于人们对体育产业的认识的差异也造成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2005年,甘肃国民生产总值为192亿,人均GDP为7341元,体育营业收入达到9.64亿,占本地GDP约为0.5,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体育彩票发行大量下滑5O亿的严峻形势下,甘肃省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点建设和监管力度,提高营销水平,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3亿元,超额完成了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可提取公益金4500多万元,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甘肃体育产业还比较薄弱,未形成优势产业点。

2005年,新疆体育产业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彩票实现5.38亿元的销售额,体育赛事活动明显增加,新疆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3O次之多,创收金额40多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旅游资源丰富,2005年旅游输入达到149.1亿元,成为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同时,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了诸多的优势项群,汽车运动、航空运动、登山运动、滑雪运动、马术运动、拳击运动等全国单项赛事在新疆举办,充分发挥新疆体育中心场馆设施的作用,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并积极培育、促成2~3个有影响的国际品牌赛事,是新疆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截至2005年底,除铁路、解放军、武警系统外,各系统、各种所有制形式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21094个,近两年以体育彩票发行、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健身娱乐为主导的体育产业在内蒙古发展迅速。2003年体育局会同自治区统计局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体育产业调查。在被调查的全区1289户各类有产业活动体育经营单位中,共吸纳就业人员5569人,比2001年增长了46.4,共创造各种体育产业经营收入近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3.6。但是目前内蒙古体育产业产值在全区GDP中的比例还非常低,形成以体育彩票销售为“龙头”,重点培育开发体育旅游、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和人才技术信息市场,打造一个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新型内蒙古体育产业是下一步规划的方向。

青海省的大众体育消费项目主要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比赛门票、体育健身、购买体育彩票5类。其中体育服装消费所占比例为83,体育器材消费所占比例为1O.3,其他3个种类的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小。在家庭年消费支出中,直接用于体育消费的金额约为196.9元。按照青海省2005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为6245元。依此计算,青海省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中,直接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仅占3,充分表明青海省大众体育消费的能力很低。

2005年,西藏体育产业产值1.5亿元,体育彩票1358万,体育用品及健身器材实现产值342万,旅游总收入19.3亿。从目前西藏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是比较落后的,虽然体育赛事逐渐承办起来,但整体水平较低,体育产业的发展点还未形成。

2.第二类地区体育产业情况分析

重庆是西部三大都市区之一,截至到2005年,重庆体育营业收入达到4.15亿体育场地达到17351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总额为14522万元,重庆直辖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重庆市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发展迅速,各类国有、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成立的运动俱乐部、健身房、会所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健身休闲单位469家,从业人员3423人,体育用品业发展迅速,2005年体育用品业及健身娱乐业共实现产值87241万元,以体育为经营内容的信息传播、中介等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尽管数量少、规模小,但说明重庆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向着更广更宽的领域发展,体育产业将逐步形成自身的增长点。

3.第三类地区体育产业情况分析

四川属于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该省体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到2005年,全省共有体育产业活动单位1600多家,体育营业收入达到10多亿元,体育用品27835万元,体育彩票达到9.6亿。从四川体育产业的现状看虽然体育用品业以主营单位经营为主,特别是体育用品销售业主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和创造的经营收人更占到行业的9O以上,但由于四川体育服务的专营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营系统的从业人员和创造的营业收入均在本行业的4成以下,导致体育产业专营化水平较低,从业人员和创造的社会财富大部分来源于兼营服务的经济单位。根据对四川体育产业的统计结果来看,体育彩票及体育用品等产业是体育产业的增长点,发展初具规模,其中作为三大都市发展区之一的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最为迅速。

4.第四类地区体育产业情况分折

据统计,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目前已达4O多亿元,位居西部各省、区(直辖市)之首。体育彩票销售保持良好势头,监管体系逐步规范,虽然也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但运行基本保持平稳安全,2006年体育彩票销售5.85亿元。体育赛事发展较快,其中作为西部三大都市区发展的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西安体育场馆的拥有率在西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据相关研究统计,西安现有各类体育场地达3000个以上,总面积达到3000000平方米以上,人均占有场地面积达到0.9平方米以上,超过了国家要求的人均0.62平方米。

从总体上来说,陕西体育产业已形成规模,并向多元化格局发展,体育产业成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等迅速发展,均表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成为西部省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头养。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勃兴,分布在全国2300多个独立县级行政区域的众多中小型博物馆必须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然而这些博物馆多数依然处于“贫困”的状态,文物储藏不够,科学研究薄弱,展览环境欠佳,体现出其在馆藏资源及其利用方面所存在的瓶颈性问题。针对此,争取时代性的短期项目赢得各种资源,树立“缔结联盟,共谋发展”的理念,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利用,应是值得考虑的可行之道。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2900多座各类博物馆已基本构筑起了中国比较完整的博物馆体系,且许多新的博物馆仍在诞生之中。伴随着这一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博物馆发展的重心已由数量上的扩张向服务质量的提升转变,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笔者在从事大学博物馆学的教学过程中,时常鼓励学生利用学习间隙深入实际,对基层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展开调研,一方面旨在培育当代青年人的文化遗产危机与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使其亲临实际,体认目前文博事业所存在的真实问题与潜力,从而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学生收集、反馈的信息基本印证了笔者多年来所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同我国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与管理质量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一样,我国博物馆运作成效的提高也远远赶不上其数量的急剧增长,尤其中小型博物馆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而归根结底,其原因皆可围绕馆藏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展开讨论。

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亦即文物藏品,可以经由征集、发掘和社会捐赠等渠道获得,也可以通过复制或租借得到补充。但是,“博物馆自身收藏的文物是最主要的资源,它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博物馆规模的大小,声誉的高低,效益如何,都与其文物藏品的数量与质量有极大的关系。……有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往往能吸引其他资源来为之‘锦上添花’。在博物馆这样公益性的事业中,只有把它办成真正的历史、艺术殿堂,成为文化实力的象征,成为文明的标志,才会产生‘名馆效应’,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的捐赠和人才加入。……所以,要使博物馆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支持,就必须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2],而这一品牌必须以丰富而又富于鲜明个性的馆藏资源为重要基础。

毋庸置疑,我国有很多富于特色的博物馆,而且充满了活力,但2900座博物馆中的绝大部分则不然。尤其是那些地处基层或县域的众多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长期的积贫积弱,很多仍处于“贫困”状态,甚或几近闭馆边缘。主要表现为:其一,文物储藏不够。或者数量太少,多则近千件,少则四五百件;或者种类单一,有的陶器居多,而且多集中于一个时代,如汉代,有的瓷器为主,但多属明清时期;或者精品稀缺,珍贵者极少,多为一般文物,且品相较差。其二,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成果稀少,多年不见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论著问世,缺乏对外广泛持续的学术交流,不能确立在同行中的良好地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从而造成了现存数量有限的馆藏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使博物馆的应有功能无法合理发挥。其三,展览环境欠佳。有的博物馆长期固守着单一的基本陈列,对其标本极少予以更新,陈列设备陈旧,展示手段单调乏味,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要求,导致其门可罗雀,几无人气,从而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2008年5月8日至9日,在“《国际博物馆》与中国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江西的文先国先生发表了题为《如何完善地方基层博物馆的价值体系与社会责任担当平衡》的论文,对地方基层博物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也认为中国目前的2000余家博物馆大多属于小型博物馆。这个小型,不仅是指博物馆建筑的小型化,而且是指文物收藏的不丰富,文物陈列的不高雅,科学研究的不精深。收藏的情况不理想,陈列教育的功能就很难实现 [3]。由以上所述可知,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目前馆藏资源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要么是资源储藏不够充足,要么是研究、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有所欠缺。

至于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许多业界人士与专家学者都有精辟的分析,大体归纳起来,不外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体制不畅”等。笔者以为,在今天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公益性博物馆逐步免费开放的形势下,“现代营销”意识淡薄是当下诸多基层博物馆最为缺乏的东西。这一薄弱环节的存在,导致许多博物馆无法摆脱旧式桎梏的束缚,依然在抱残守缺,依然在“等、靠、要”,而不是大胆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发展壮大的良机。因此,中小型博物馆必须在“现代营销”理念的推动下,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拘一格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走“缔结联盟,共同发展”之路,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一、争取时代性的短期项目

以赢得各种资源

博物馆人应时刻将眼光“由内转外”,即瞄向社会,紧抓时展的脉搏,一旦发现有利时机,即可开展相应的运筹,以丰富自身的各种资源。这一点英国的博物馆界就做得非常好。据载,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英国的布赖顿和霍维博物馆整合多方资源,举办了具有中国元素的《1650年至1930年英国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展》,取得了空前成功,一时间观众如潮,并先后收到来自英国遗产彩票基金会的49万英镑、英国艺术协会的8万英镑和约克郡文艺复兴中心的5万英镑的赞助,以及一些来自私人的资金支持;而今,为了迎接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英国的许多博物馆又在积极寻找良机,蓄势待发。奥林匹克文化项目负责人禾德利·斯万说,奥运工作为博物馆提供了与奥运赞助商联络的良好机会,例如在向遗产彩票基金申请赞助的13个博物馆中,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已经脱颖而出,收到来自基金会的500万英镑的赞助,用于改扩建图书馆、特别餐厅,以及一些配套设施[4]。

就国内而言,许多博物馆也抓住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故宫博物院推出了《金昭银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银器展》、《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朝玉器精品展》、《尽善尽美殿本精华展》等十大精品展,首都博物馆推出了《古希腊竞技精神展》、《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紫禁城内外竞技游戏展》等五大历史文化展览,中国科技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北京展览馆、798艺术区,绵阳、曲靖、运城、杭州、长沙、昆明及香港的博物馆和相关机构都纷纷举办了相关的展览活动,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自然也会吸引全球人的眼光,举办相关的展览无疑也会产生多种效益。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举办之前,组委会组织的900天巡展活动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在全国33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级市中只有极小的比例被此次巡展光顾,还有更多地方、更多人的参观愿望没能实现,因此,各地博物馆如能抓住机遇,举办各种形式的世博会相关展览,当是对此次盛会的一种良好补充,可惜未见到相关的展览报导。

二、树立“缔结联盟,共谋发展”的理念

建立“博物馆联盟机制”,实现馆际资源的优势互补。同类博物馆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组成区域内或跨区域的联盟组织,如行业博物馆联盟、县域博物馆联盟、民营博物馆联盟等等。联盟以实践推进为核心,通过举办联合展览、联合巡展、馆际借展、藏品交流以及开设联合网站等形式,促进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联盟内部或各联盟之间可以常设经验交流性质的论坛、沙龙等,开展相应的理论探讨,以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实践。简言之,馆际联盟合作计划可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降低商业风险,增加展览的丰富性、可行性。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各地约有95%以上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去现场参观,那么我们能否联合起来举行世博会的相关展览呢?一个博物馆或许力量有限,但是几个、十几个博物馆联合起来,相信可以为那些不能赴沪实地参观的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举办一个尽管不能胜似亲临,但毕竟有所体认的别开生面的“世博会”,同样能够使世博会知识和世博会精神得以传播。

2009年春,伦敦博物馆协会曾推出一个大型展览,其展品来自多家博物馆,包括汉考克博物馆、纽卡斯尔大学博物馆、谢夫顿博物馆、哈顿博物馆等。该协会顾问简·温特沃斯认为,大型公司或许有足够的基金来建立许多小型分公司,但博物馆却承担不起,这种多家博物馆的联合,既分享了展品,保障了展览质量,利于为观众推出完美的展览,又分担了风险,为每个博物馆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并能为观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分别以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和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为主体的协会,也开始吸纳其他博物馆加入。前面提及的《1650年至1930年英国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展》汇聚了来自英国50多家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展品,其中包括皇家收藏和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等,开创了跨地区多家博物馆合作的先河。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协会表示,为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他们期待着更多博物馆能够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创造一个奥运文化传统。

国内迎接北京奥运会的许多展览其实也是以联盟的形式开展的。首都博物馆集合全国26省市55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而举办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最引人瞩目,展品包括很多国人耳熟能详但又鲜有机会一睹真容的珍贵文物:商代后期的太阳神鸟金饰、公元前9世纪周恭王时期的史墙铜盘、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汉代葬服金缕玉衣、唐初纸本欧阳询《梦奠帖》等。同时,首博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紫禁城内外竞技游戏展》则拉近了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奥运的距离,游客可以观看到有“古代高尔夫”之称的宋代纹胎球、乾隆御用十喜花膛锸子枪和来自故宫大内的象牙象棋等富于趣味的古代体育器材。从2008年7月16日到8月29日,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明清绘画精选——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藏品联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三层与五层展厅举行。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奥林匹克之旅——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也在北京市崇文区新落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拉开大幕,文化节向中外宾朋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艺术家的杰作,展览内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北京顶级艺术品展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珍品展区”和“唐卡艺术展区”等,精美的展品令参观者流连忘返。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于8月8日至18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北京798艺术区也在奥运期间举办了《版画盛典——为奥运喝彩》、《世界纪录:当代艺术与体育》等数量达103个的主题展览展示活动。

可见,缔结联盟、共谋发展益处多多,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更可以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多边共赢。

三、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

网络营销模式

今天的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广知天下诸事,也能享受各种送货上门、验货付款的服务,当当网、卓越网、中国图书网等已经做大做强,并已为愈来愈多的客户所接受。发达的现代网络技术和迅捷的快递方式充分结合,为各类文化产品的社会营销创造了极为灵活、便利的环境条件。文物、博物馆领域运用这一模式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博物馆开发丰富多彩、富于特色的文化产品并经由网络开展营销,既可以持久宣传自身社会形象,又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如果说独自建立、维护一个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网站对于一个中型或小型博物馆来说是件难事的话,那么,多家博物馆联合建立相应的网站应当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英国的博物馆行业就采用了这种联合经营的方式。“文化标签网”是一个联合了60家英国艺术机构的在线零售商店,其目的是使全世界都能够便捷地发现并买到他们的产品。参与其中的包括一些伦敦主要的文化机构,比如泰特美术馆、V&A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皇家美术学院等,也包括一些地区性的机构,比如牛津的阿什莫尔博物馆、利物浦的蓝外套,还包括一些全国性的艺术组织,比如英国名胜古迹国民托管组织等。目前该网站所涉及的主要是英国境内的组织,但其未来计划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希冀能将全球的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网罗在一起,共同展示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目前,该网站不仅成为许多博物馆重要的宣传阵地,而且每年能获得30%的额外收益,大大减轻了博物馆运作的经济压力。

我国的各类博物馆数量已达到了2900座,许多博物馆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迄今尚未见到类似的专门营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联盟式网站,因此这仍是一处巨大的空白,亟待研究与开拓。四、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

数字化存储和利用

博物馆馆藏资源的现代数字化保存和利用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型博物馆而言,一方面许多馆藏珍品因展厅的局限无法全部展示,另一方面由于珍品的极度稀缺或脆弱性也无法长期实物亮相;对于中小型尤其是多数小型博物馆而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馆藏文物珍品严重不足或展览环境差强人意。所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改变目前危及文物标本的旧式展览方式,也可以弥补馆藏可用资源的严重不足,从而提升博物馆的人气。

我国的中小型博物馆一般面积有限,规模不大,人员较少,人气不足,技术力量也相对薄弱,其日常的业务活动主要是面向本市、本县、本地区的。这些特点使得中小型博物馆必须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已经严密关系到此类博物馆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当前免费开放政策影响下,只有拿出富有吸引力的且与现实社会有共鸣的博物馆产品,才能赢得观众,扩大社会效益。

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适度应用无疑是造就中小型博物馆自身“特色”的必由之路。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不仅有利于扩充现有资源存量,实现馆藏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而且有益于丰富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推动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通过运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三维扫描仪、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相关的软件技术,可以实现对破损文物的虚拟修复,使其得到虚拟展示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获取其它场所的文物信息,经由逆向工程开展相应的复制工作,实现本馆展览深层次的序列化、完整性、系统性;通过相关文物视音频信息的采集处理,也可以实现其向数字化产品的物质性转化,从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当然,展陈数字化建设更有助于中小型博物馆突出特色,以质取胜。首先,数字化展示可以有效地延展展览空间和展览内容,这对于展厅面积、馆藏资源等条件都十分有限的中小博物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发展机会。数字化展示使得资料的搜寻与获取变得更容易,其方便快捷的更新方式也使得博物馆能够更多频次地更新展陈、组织专题活动,提高观众的参观质量。其次,地方性博物馆多带有地域性、民俗性等特点,民俗内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应当成为该类博物馆的主要特色和亮点。而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展示手法,这些内容很难产生永久的吸引力,因此,采用声、光、电、影等数字化或虚拟手段就成为展示这些内容的最重要方式。合理有效地做好数字化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既是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也能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后,数字化手段依靠的是最先进、最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提升参观兴趣。在基本陈列中采用触摸标本、模型操作表演、多媒体触摸屏、影视幻灯等多种教育手段,可以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帮助观众多方面地接触展览内容,保持观众的兴奋感和新奇感[5]。不过限于种种条件,众多的中小型博物馆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字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开展馆际结合、馆校结合,循序渐进地引进数字化技术是必经之路,而不少大馆已有了成熟的经验,不少高校在硬软件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故而“借鸡下蛋”的策略应当成为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的首选。

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在今天已经成为众多国人文化休闲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散布在全国2300多个市县的中小型博物馆的划时代考验,也是博物馆人重新审视自我、转变观念、提升服务的重大机遇。而这一切都必须紧紧围绕馆藏资源展开,所以丰富馆藏资源、深研馆藏资源、用足馆藏资源是必经之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变单兵作战为多兵种联合是时代与社会之所需,若果能如此,则我们的中小型博物馆必将迎来新的曙光。我们乐见其成。

————————

[1]崔波,孙波:《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单霁翔局长谈博物馆发展》,《中国文物报》2008年12月12日。

[2]马自树:《关于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几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

[3]文先国:《如何完善地方基层博物馆的价值体系与社会责任担当平衡》,《国际博物馆》2008年特刊。

篇4

关键词:诱导效应 消费者决策 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假设在市场上,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时候都是“完全理性的”,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由于具有完全理性,经济人才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作出最优抉择。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只具有有限的决策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从“有限理性”的原则出发对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认识进行了修正,并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作了详细阐述。决策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Harbert A.Simen)继承并发展了巴纳德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在1947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中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单独一个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较高程度的理性。由于他所必须寻找的备选方案如此纷繁,他为评价这些方案所需的信息如此之多,因此,即使近似的客观理性,也令人难以置信。”西蒙认为,“完全理性”的人不存在,人的行为动机是“愿意理性,但只能有限地做到”。他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行为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现实中消费者追求的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适度效用。MIT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教授,在他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可预见的非理性)》书中, Dan Ariely通过对人们的拖沓习惯、如何给物品定价、怎样接受痛苦以及美女对男子大脑的影响等行为的研究,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所有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所做决策时是不理性的,至少也是有限理性的。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坚信自己是理性或有限理性的,在做决策选择过程中,也会采用理性的推理,可糟糕的是,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最终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结果,使自己无法获得最大利益。当然,这些非理是可以预测到的,原因是人们的非理可以事先经由精心设计的“诱导效应”等因素而被控制。所谓诱导效应( decoy effect) 是指营销人员将一个精心设计的诱导产品项引入到消费选择产品集中,吸引某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改变最初的选择,而选择高价格的目标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社在其网站上给出如广告(表1)。丹教授设计了一个实验,让麻省理工学院的100名MBA学生作选择,84%的人选择了电子版+打印版套餐,16%的人选择了电子版。因为他们全都看到了定套餐相对于单独定印刷版的优势,事实上是,单定印刷版作为诱饵,影响了我们的购买决策。既然印刷版一项没有人作出选择,那么如果把印刷版这一项去掉,结果还是一样吗?重做实验后发现,结果完全不一样,68%的人选择了电子版,32%的人选择了电子版+印刷版套餐,但第一次实验很明显的是,中间印刷版一项根本没有人选择,去掉这一项常理认为不会对第二次实验结果有影响,但实际情况是明显很明显,因为诱饵的存在,使得消费者作的购买决策绝非理性,这就是诱导效应。实际上,该实验也证实了另外一种诱导效应形式的存在,即选择集内某方案出乎意料的退出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当消费者所偏爱的方案被证实无法获得后,剩余方案的选择份额,与一开始就告知消费者该方案无法获得的情形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诱导效应的实质是通过增加不对称信息把决策者置于有限理性的情境下,使其对最初的选择产生背离,产生不理性的决策行为。

二、诱导效应理论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

假定市场上现有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A和B两种,其市场份额占有量分别为60%和40%,当引入一种新的可替代产品C之后,传统理论认为C产品会分别从A、B两种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上各分一份,从而导致A、B产品的市场占有量都相应的有所下降,但Huber, Payne,Puto等人对此深表怀疑,并在1982年的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杂志上最先提出“诱导效应”。他们研究表明,由于诱导产品C的引入,可能使A、B两种产品的一种,其市场占有量比产品C未加入之前还要大,另外一种占有量相应地迅速下降。Huber, Payne,Puto 等人最初把诱导产品概括为“不对称优势替代品ADE(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Alternatives)” ,ADE指一个属性占优势,而另外一个属性不占优势的产品,把ADE引入待选择产品集中,可以导致与ADE具有同样属性优势的产品增加了被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出现与当时流行的选择模型假定不相符的结果。Huber, Payne,Puto以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要求对汽车,餐馆,啤酒,彩票,电影和电视六类产品做出选择,每一类产品分别具有目标产品Target、竞争产品competitor和诱导产品decoy三个不同品牌,每种产品定义只有两种属性,目标产品和竞争产品各有一个产品属性优于对方,实验结果表明,诱导效应存在,使得在原有选择集内新增一个较差的产品方案,会增加占优产品方案的份额。Huber, J.提出了ADE现象,但是并没有对该现象给出进一步的解释,之后的研究工作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得以发展来解释ADE现象:、一种理论是基于维度衡量“dimensional weighting”的原理,主要是提出“偏激厌恶Extremeness Aversion”模型,由于人们看重损失胜于看重收益, 这种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会扩展到情境中各方案间的优劣势比较, 由于折衷方案和其他方案比较劣势最小, 因此人们会由于对极端的厌恶而喜欢折衷方案。但厌恶极端只表现在一些特定的属性, 在价格这样的属性上却不能发生影响。该模型主要特点是,使用局部比较代替了全局比较,同时假设消费者具有厌恶损失的心理,经过有限理性的推理步骤,从数学上解释了ADE现象:另一种理论主要基于增殖价值“added value”原理,该理论来源于增殖价值方法。对于决策人而言,是增加了购买动机而不是增加了维度意义上的价值,Simonson使用公正“justifiability”术语去解释ADE现象,从而推断诱导产品的引入,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又公正”的购买目标产品的理由。同时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待选问题的结构影响决策人的决策过程乃至决策结果。上述两种理论的解释,Simonson都参与了工作,从时间关系上看,Simonson应该更倾向于前一种理论解释。Dan Ariely在1995年重新设计了三个实验,将ADE现象基础理论、维度衡量理论和增殖价值理论综合起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并提供了选择行为的理解更一般的框架。

(二)国内研究

国内有关消费者“诱导效应”方面的研究,截止至2010年底,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上只有两篇方面的论文,杨亮、储玖琳选取旅游资源相似的两个旅游目的地西安和洛阳,分别设计出3种体验价值差异不大的旅游路线。由旅游路线组成两类问卷,并采用单一测试模型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检验,证明了在国内背景下,诱导效应的确对游客旅游路线选择有显著影响。孙洪杰、周庭锐主要研究工作为消费者基于选择集的情境效应的综述,对基于选择集的情境效应(尤其是吸引效应和折衷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和展望。

三、诱导效应机理及应用启示

(一)诱导效应的机理

在设置的情境中,选择项目的不同主要体现为产品属性的差异,如潜在消费者对产品选择,往往会考虑在多个属性之间比较,为简化问题的需要,同样也假设备选产品只有两个属性: 体验价值和价格费用。其诱导效应原理如下:假设A'和B'为诱导产品,A和B为备选产品。相对于B产品而言,A 产品体验价值低,价格也低; 若假定B产品为目标项,体验价值高,价格高; 此时加入B'产品为诱导项,特点是高价格低体验价值。只有A、B 两个选项时,潜在的消费者会根据其消费水平在A 和B 之间选择。增加诱导产品B'以后,其高价低质性使B 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对B 产品选择的可能性。B'项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扩大决策者的选择范围,而是诱使决策者倾向于目标项B 。同理,如果假定A产品为目标项,体验价值低,价格低; 此时加入诱导产品A' ,其特点是与A产品同样低的体验价值反而价格较高,A产品的低价高质性使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对A 产品选择的可能性。按照古典决策理论,消费者有能力选择最佳的产品。但事实并非如此,消费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他们总是期望能达到价值最大化,但会受到认知能力局限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如(图1)所示,只有A、B 两个产品选项时,潜在的消费者未必知晓上述两种属性中那种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一般会根据其个体对两种属性的偏好,在A 和B 之间做出选择。但现实的市场情境下,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只要存在有诱导产品,如(图1)中的A'和B',消费者容易受其影响,非理性的、被动的选择目标产品A或者B,而这样的非理性是完全在预先被设计好了的,从而可预测的、可控制的非理性。这一点对于消费者而言非常可怕,对于产品生产企业而言是利好,因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对企业来说是“可控的”,却不增加或者增加很少的企业成本。但也未必完全利好,因为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还受其他竞争企业产品产生的诱导效应影响。决策者面对复杂问题难以决断时候总是倾向于简化问题,习惯于把多属性、多维度的产品比较问常简化、投影到一个维度上然后去作选择。或者经常把需要全局考虑的问题由于个人的偏好而简单化为局部情境下去解决问题。诱导产品的引入,会改变消费者对原来两种产品属性的偏好次序。而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偏好是既定的, 消费者对某方案的偏好不会受到其他方案加入的影响。而诱导效应的研究颠覆了这一传统理论, 学者们发现消费者偏好往往不是既定的,而是现场性的、适应性的、习得的、易变的和可操控的, 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在现有的选择集内加入一个新的方案, 会对原有方案的偏好产生系统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诱导理论的原理,诱导产品的设置时间,应该是在消费者实际决策发生之前,设置一次诱导产品即可实现诱导效应。Tao Zhang等采用计算机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模拟“诱导效应”现象,但其在Netlogo模拟实现中,每次迭代前后都重新设定一个新的诱导产品,即该论文实际上实现的是多次添加诱导产品才得到的“诱导效应”结果。

(二)诱导效应应用启示

诱导效应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设置特定诱导情境使消费者选择利润更高的产品,从而在不增加成本或增加很小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企业收入。诱导效应在新产品导入、产品淘汰、定位策略、产品品类、产品陈列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实践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品类组合、陈列布置、利用诱导产品参照来设计诱导效应,以提升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此引用Huber, J在其论文给出的例子来说明:(1)某服装店销售2种分别售价为100$和150$的驼毛夹克,后者价格较高销量不大,该服装店引入并展示了售价为250$的新驼毛夹克;新夹克并没有卖出,但售价150$的驼毛夹克的销量却增加了。(2)某旅行社主营的一条国内线路费用为500$,新加入一条需花费2500$的欧洲游线路;后者售票量很少,但是它的引入可以增加国内游线路的销量。(3)某汽车销售商正在卖一种耗油量较高的车但销量很少,但如果在陈列大厅中,把该车放在耗油量更大的高马力性能车旁边,会降低耗油量这一产品属性维度的影响。同时,在新产品导入时,应注意到与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竞争性企业的同类产品相比,是否产生了对本企业自身不利的诱导效应。可以设定下列市场情景:超市里已有A企业售价分别为5¥和10¥的两种牙膏产品,与A企业竞争实力相当(忽略品牌的因素)的B企业为迅速抢占市场采用低价策略,同样也推出两种牙膏,售价分别为2¥和6¥,同样也进入该超级市场放入同样的售物架上的相邻的位置上,结果可能事与愿违,B企业并未增加旗下产品销量,反而会增加A企业5¥牙膏产品的销量。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目前网络购物商城中普遍使用推荐RA和比较CM,即在网络消费者做出实际购买决策之前,首先由网络软件自动向消费者推荐可供选择与比较的产品列表,在RA和CM中很容易应用“诱导效用”理论,但应当适当地采用,企业在实际营销活动过程中,设置诱导情境要注意道德尺度。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不会仅将赢利作为唯一目标。

四、结论

本文从消费者决策理论“可预见的非理性”观点入手,介绍了“诱导效应”相关背景知识,从最早提出“诱导效应”的 Huber,J等的研究开始对“诱导效应”相关研究作了总结,并给出了“诱导效应”机理的解释和企业应用“诱导效应”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于仅从诱导产品的两个单调属性所描述的方案构成的选择集这一简单情况入手,验证了诱导效应的显著性。多属性方案选择集的诱导效应很少得到研究;另外从个体延伸到组织等复杂的购买情境下的诱导效应很少得到关注和研究。下一步研究拟采用计算机多主体建模技术,设计诱导产品的多属性和多消费主体条件下,模拟更复杂情况下的“诱导效应”现象。另外,消费者在网络购买情境下的“诱导效应”特殊现象与问题,如“诱导效应”在RA和CM网络购物智能中的应用问题,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巴纳德著,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杨亮、储玖琳:《诱导效应对游客旅游路线选择的影响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孙洪杰、周庭锐:《消费者基于选择集的情境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6期。

[5]Dan Ariely. Predictably Irrational,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8.

[6]Huber, J., Payne, J. W., & Puto, C. Adding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Alternatives: Violations of Regularity and the Similarity Hypothesi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2.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19]马勇:开高校体育产业走向市场之先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篇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保险是一项风险转移的商业活动。由于风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性的人们应该厌恶风险[1],需要丰富多彩的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这正是保险公司存在的理由。

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保险公司如何面对客户非理性——甘冒风险拒绝保险的行为呢?

一.人的非理性拒绝保险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1000,1),B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80%的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70%的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A有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1000元(保费)获得2000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1000元(保费),不保险B有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这是保险产品的经济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讲,保险的目的是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担。只有纯保障性产品才是被保险人最理性的保险选择。由于人们面对损失的非理性,纯保障性保险产品往往不被市场接受。人寿保险市场主要是具有储蓄[5]功能的产品。长期死亡险和短期意外险占总保费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健康险也不到五分之一。

2002年全国人身保险保费2275亿,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79亿,健康险保费122亿,寿险保费2074亿[6]。占人身险保费91%以上的寿险保费中属于纯保障责任的保费不到10%。大量的还本性的两全险和养老金险,客户可以反还保费同时又得到了保险保障。其实是用客户保费的利息充当了保险保障的保费。这种利息收入对客户不敏感。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同样的,保险客户对所交保费与保费的利息建立了不同的帐户,保费是自己付出的而利息是获得的“意外”之财。显然,保险客户更看重保费。

这种保险市场的选择正好映证了“前景理论”的结论。面对客户的非理性选择,保险人要有针对性的非理性产品。

三.非理性寿险营销

面对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在寿险营销中必须抓住客户心理,理性地进行非理性营销。

1让计划书看起来很美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7]。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

在为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可以附加风险很低的保障责任。客户花相对主险保费很少钱获得很高保障(保额)。这让客户看起来很美的计划书必容易让客户满意。

2突出客户获得“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在寿险营销中通过适当的话术突出客户获得的快乐,弱化损失的痛苦。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健康险中有一种住院津贴的责任,相对补偿性的医疗报销责任,住院津贴是很受欢迎的产品[8]。被保人觉得报销性责任没有给他带来额外“收获”,而津贴却有“收获”。

再来看一个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A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表述方式上将得与失参照点平移以“获得”为中心。例如损失20元保费,获得200020元保额(保额加反还保费[9]),表述成(净)获得200000元。

3改变客户的参照系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制订保险计划时,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参照系。一种是将保费损失隐含必要消费中或相对必要消费不明显。例如,航空意外险保费相对机票价格不是损失。同样,可以有列车旅客意外险、汽车旅客意外险等,只要保费不超过车票价格的5%,人们是不敏感的。另一种是提高客户对现有生活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保持这种生活持久下去的愿望,从而厌恶风险增加保险需求。

4帮助客户完美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这里显示了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完整性”本身是一种美。一套餐具件数再多,破了几个就不美了。如果客户已经买保险了或是老客户,我们可以指出他保险计划存在“缺陷”,需要新的保险保障来完善。象补充医疗是对社保医疗的完善,补充养老是对社保养老的完善。人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保障。“完整性”是我们拓展保险市场的金钥匙。

5调整客户“心理帐户”

人们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同样,也为不同的消费建立“心理帐户”。有些消费帐户预算总是会比较充裕而稳定,有些帐户波动性大而成为临时和备用帐户。如果说服客户动用临时帐户进行保险计划相对比较容易。在客户收入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有些关系紧密几乎是同一个帐户,有些比较随意,有一个分配过程。往往固定收入用于固定消费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有盈余时才分配到非固定消费和投资帐户。

我们不要将保险计划固定到消费帐户。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让投资帐户贫乏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消费帐户,让投资帐户充足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投资帐户。有些收入帐户的“意外”收入需要时间分配到消费和投资帐户。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客户参与保险计划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数法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概率论中贝叶斯定理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理性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是重视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小数法则”的许多例子,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来作推测。我们都知道,概率论中存在“大数定理”,指的是当分析样本接近于总体时,样本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概率。而“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人们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与“样本无关”。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如果发现邻居被人偷盗,会加强自己家的防盗系统,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等。其实,从社会总体上看,入屋盗窃发生的概率与邻居家被盗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往往从身边发生的小数有时是偶然事件去推理,判断。这正是与大数法则相对的小数法则。如果保险人从大数法则出发判断损失概率是理性的,那么个人从个别事件推理出的损失风险是非理性的。

保险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用专题节目、专栏[10]形式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加深读者对各种危险的印象,触发客户非理性联想,提高公众投保意识。

7悲剧的感染力

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

90%的破坏性产生的悲剧色彩给人们以震撼。这正是航空意外险在没有推销的情况下购买比例超过80%的原因之一。因为航空事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加深了人们对航空事故印象,提高了对航空危险的厌恶程度。同样的原因,保险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时,要选择更惨烈、悲剧色彩更浓的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跟踪报道。

四.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这是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在追求金钱时,往往异化了。金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我们不能一味地用金钱来衡量客户的得失。安全感的满足、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时尚的追求等是一份保险计划给人们心理上幸福感。所以在引导客户的享受保险的诸多幸福与快乐前提是保险的交费计划要确实可行,不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只有这样客户才能体验纯粹的幸福与满足。

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保险人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使客户产生归属感。

五.结语

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个体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买保险。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绝对的理性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占有足够信息,二是具有完备逻辑。这两个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无法真正满足,何况在比较紧急时还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运用逻辑尽可能快。所以人们非理性是绝对的。保险产品的特点和人们需求隐性化决定了人们非理性地拒绝保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针对人们的非理性进行产品设计和保险营销。

[1]创立博弈论的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教授用个人收入的效用曲线解释了理性经济人也有风险偏好的情况。

[2]卡尼曼因为对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研究,建立了“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4]生命表显示60岁的人在20年间的死亡率超过50%。

[5]这里不指因平准保费必然产生的储蓄。

[6]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

[7]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

[8]保险人往往将医疗津贴产品作为附加险来促主险销售。

篇7

    论文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导致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实现老年保津产业化发展走杖行之有效的办法。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 3亿多,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 6亿,到2050年,达到4. 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养老保障产业化发展来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较有效的办法。

    一、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化发展带来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会给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成为21世纪我国必须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中,有几点特别值得重视:(1)人口老龄化将会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2)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3)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地弱化。

    伴随社会人口老龄化,我们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养老保障的不足和养老保障需要增加的矛盾以更加尖锐的形式存在并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无论是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国家和企业都没有能力把全社会的问题统包起来。由此人们不得不深思,在养老保障费用无法完全依靠政府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出路何在?能否从其自身的发展中找到希望,走出困境呢?于是,提出了养老保障产业这一问题。

    二、发展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养老保障系统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附属的保护系统,起着稳定社会的作用,如果养老保障系统完全依靠国民经济主系统投入,那么国民经济出现滑坡,或者不能承担其费用的时候,养老保障系统也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从而它也就不可能对国民经济系统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因此,养老保障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保护系统,其资金的来源和运行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自我保护系统,养老保障系统应该具有增值能力,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走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化的道路。

    2.从养老保障基金的特性来看,养老保障基金的流动性和储备性,决定了养老保障基金可以用来发展产业。养老保障机构在经办养老保障业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养老保险等年金项目业务中,总会形成一笔暂时闲置的巨额保障基金,这种基金具有备用性和实用性并存的特点,可以用来营运;同时养老保障基金在不断地征缴、拨入和支付的运动中,养老保障费用收入与支出有一个时间差,这种时间差为保障基金的营运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3.从养老保障产业的前景来看,养老保障产业是一项新兴的、看好的产业。人们对养老保障需要的增长,将导致养老保障费用的急剧上升,也将成为养老保障事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充分挖掘现有养老保障基金的潜力,兴办养老保障经济实体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大有前途。可以预测,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我国现行零星的、不规范的老人产业根本满足不了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需要,在我国发展老人产业大有潜力。

    三、当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是一个新兴领域,因此首先有许多人对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了解较少,在认识上还不统一。具体表现为对什么是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和如何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没有必要专门讨论;有些人对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导致一些项目盲目上马甚至是一哄而上:而有些人则认为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低,常持消极或观望态度。在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方向上,有些人认为产业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让企业自主发展;而有些人则认为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涉及的许多服务和产品周期长,利润低,并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存在的不同看法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发展。

    其次,缺少具体政策支持,原则难以落实。因为考虑到财政投入困难,不少企业在发展中提出希望能够在起步阶段或成长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然而,尽管目前一些重要的文件都提到重视和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但是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缺少具体配套的政策。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涉及到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涉及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工商、计委、国税、地税、物价、银行等不同部门,难以统一协调。而且,投资者在财税、金融、信贷等方面也很难得到相应支持。即使是己有的优惠政策,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层次不高。目前上规模、上水平的老年产业项目还不多,主要是分散经营,服务和产品单一,层次也不高,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卫生方面提供服务,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的比较少,而且缺少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难以适应高水平竞争。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如老年旅游、老年保险等。

      第四,市场研究和开发不足,市场供需不平衡。现有产业的决策多是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宏观形势做出的判断,缺少市场细分和对老年人需求的具体调查分析,结果造成许多产品和服务(如养老机构的建设)模式雷同,缺少特色。在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供需领域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分布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养老设施一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大量闲置的现象。

    第五,管理滞后,缺少市场规范和标准。尽管说是产业化和市场运作,但是目前有关的市场管理大多数还是依照旧有体制,而且市场运行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例如,对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某个行业进行管理的依据是什么,企业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享有政策优惠,家庭服务业中对老年的护理要遵循什么标准才算达到要求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要以积极的姿态和正确的措施去应付,要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创造一个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对策是:

    1.重视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发展,制订政策,提出发展规划和目标。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要在认识上不断重视,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步推进,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政府应尽快制定指导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养老社会保障产业有一个总的指导和遵循,并成立由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工商、计委、国税、地税、物价、银行等部门组成的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工作。政府在制定、落实和检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或规划时,应将重视和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在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要逐渐加大对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投入,积极推动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不断形成和健康发展。

      2.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或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财政投入、信贷、税收、投资、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必要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参与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由工商管理部门或成立专门行业协会,制定出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专业化标准,在专门的老龄服务部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定期的岗位培训制度。设立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并从社会福利彩票中划出一部分收入用于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发展,实行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及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老年保障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实现老年保障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就近、方便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采取“重点培育、逐步剥离,建立基金、以强扶弱”的政策。

    3.养老社会保障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推动其产业化发展。(1)大力加强养老社会保障产品的生产,满足养老社会保障对象的特殊需要。当前,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产品生产落后,品种不齐全,质量偏低,开发潜力大,必须加强养老社会保障产品的生产,以逐步满足养老社会保障对象的需求。(2)积极发展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产业,完善社会保障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养老社会保障社会化的逐步实现,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我国养老社会保障由单位转向社会的过程中,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作为一种产业正悄然兴起,有待开发的领域还十分广阔,养老社会保障产业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发展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产业要逐步建立机制,形成规模.(3)建立养老社会保障金融业,促进养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社会保障从其基金运行状态上看,可以看作是一项准金融性事业,因而在养老社会保障领域中引入金融机制,开发养老社会保障金融业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养老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建立政策性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杠杆使养老社会保障基金进入市场,进行安全性的投资,有效地促进养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也可以借助此融资投向养老社会保障事业。(4)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成是养老社会保障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回校园,为更好地发挥余热充电。我国现在约有350万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愿意为社会继续作贡献的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要进一步发挥这部分老龄群体的余热作用。

    4.培育老年市场,加强宣传,引导老年人消费。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不断开发简单方便、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以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引导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发展。更新产业观念,特别是企业界要从社会全局及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重要性,克服急功近利和只顾眼前利益的思想。加大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舆论宣传,提供养老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促使全社会了解和认识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企业界和消费者参与和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产业的自觉性。尊重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采用一些更贴近老年人的宣传、促销方式,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真实有效的信息,促进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篇8

关键词:武术散打 赛事 企业 赞助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3-04

体育赞助是保证体育赛事成功进行的重要经济基础,对体育产业以及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武术散打赛事的不断发展,武术散打赛事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武术散打赛事也逐渐成为企业在赞助领域争夺的资源。企业通过对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不仅能够起到宣传企业本身的作用,也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武术散打赛事则可以通过企业的赞助获得更为有力的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为全面提高散打赛事的质量和提高赛事的影响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

赞助是指企业(赞助者)和公益组织、机构及个人(被赞助者)之间以投入(资金、实物、技术、服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销等)互惠的交换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的商业行为。体育赞助是指一种商业关系,它存在于资源供给者与体育事件(活动)或组织之间,资源供给者提供资金、资源和服务,体育事件(活动)或组织便授予一些权利以及其他可获得商业利益的要素作为回报。体育赞助逐渐成为体育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散打赛事也成为企业赞助的重要赛事之一。

1.1 武术散打赛事是企业实现宣传和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企业赞助与武术赛事的结合是体育赛事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两者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这种合作既符合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扩大影响,更好地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

散打作为武术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从1979年发展至今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武术散打赛事逐渐走向成熟,武术散打赛事的竞赛规则和体系逐渐完善,尤其是在2000年左右兴起的“散打5E"赛事将武术散打这一运动形式的魅力展示给了世界。后续的“武林风”、“功夫王”、“武林大会”等赛事的开展更是将散打这项运动让世人皆知。散打运动员的刚毅、勇猛、沉着等特点向人们展示了武术散打这项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散打运动在国内外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这无疑为企业参与散打赛事赞助创造了基础。为了宣传和塑造企业形象,散打赛事逐渐成为了企业争相赞助的稀缺资源。如体育用品、体育彩票、旅游风景区、房地产等领域的企业纷纷尝试对散打赛事的赞助。体育赛事为公司提供了无尽的机会,介绍、展示、突出和出售他们的产品,为销售人员提供报酬,愉悦当前的和潜在的客户,增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改善或者改变形象,提高雇员的士气,获得新的市场份额和分销渠道,以及把竞争对手排除在外。众多企业参与散打赛事的赞助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散打运动爱好人群广泛。由于武术散打具有健身防身的特征,致使散打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散打运动的参与人群必然会关心相应散打赛事,因此企业把散打赛事作为宣传和建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就显得不难理解。

其次,体育赛事资源稀缺,散打赛事必然也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之一。体育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参与体育赛事的赞助必然会产生巨大宣传效果。然而,我国目前重大体育赛事的赞助市场争夺激烈,知名度比较高的体育赛事需要企业赞助的基准日益提高,体育赛事逐渐成为企业赞助争夺的稀缺资源之一。随着武术散打赛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散打赛事日趋成熟,大批企业也逐渐加入到散打赞助的队伍中来,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赞助企业准入要求还不是很高,这给企业赞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对企业而言,赞助的费用还不是很高,往往也会取得比较好的企业宣传效果。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散打事业的逐步发展,武术散打赛事的企业赞助必将会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重要宣传领域。

1.2 企业赞助推动了武术散打赛事的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武术散打赛事具有宣传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扩大企业社会知名度的作用。对武术散打赛事而言同样也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赞助不仅能在财力物力方面为散打赛事提供直接的物质保障,也能从众多的企业参与中提升武术散打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有利于武术赛事品牌的打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赞助是现实武术散打赛事向更高层次发展迈进的重要途径。企业赞助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两方面的直接好处:其一是可以解决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所必须的经费,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是可以提高体育活动对民众的影响力,推动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首先,企业赞助为武术散打赛事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企业赞助的介入为散打赛事注入了新的物质血液,以前的散打赛事主要靠的是政府的推动,体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是散打赛事的主要主办方和承办方,武术散打比赛的资金来源往往比较依赖政府的拨款。然而,企业赞助丰富了举办武术散打赛事资金来源,为武术散打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保障。

其次,武术散打赛事本身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企业以赞助形式的参与也是提高武术散打赛事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参与武术散打赛事对散打赛事而言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推广,消费者会在消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中了解到散打赛事的相关内容,武术散打也会因此而受益。

第三,企业赞助会给武术散打的职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赛事要想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然要走向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武术散打赛事的职业化趋势是解决目前武术散打推广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实现职业化发展,武术散打运动才能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显然,体育项目的职业化发展道路离开企业的赞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国武术散打赛事正在摸索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企业赞助无疑是实现散打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3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武术散打赛事企业赞助正处于发展初期,企业在对武术散打赛事赞助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武术散打赛事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发展阶段,赛事的管理体制、赛事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还正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武术散打赛事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企业对武术散打赛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武术散打赛事的研究程度不高,这也是武术散打赛事商业赞助不温不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的商业赞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赞助对武术散打赛事的关注程度较低,国内外众多武术散打比赛的赞助商的数量较少,赞助企业的门类比较单一。但随着散打赛事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武术散打企业赞助的形式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如2012年11月26日在陕西榆林市举行的“白云山杯”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在企业赞助方面就有比较大的改善。此次武术散打冠军赛吸引了来自房地产开发、传媒、电子、风景区、通讯、日用品等众多领域的近二十个企业参与赞助。此次比赛的企业赞助门类就突破了以往的以往赞助企业单一的特点,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企业对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往往是短期行为,缺少长期的合作。赞助企业对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缺乏长期规划,致使武术赛事的赞助经费来源缺乏稳定性,频繁的更换企业赞助不利于对武术赛事品牌的形成,也会削弱企业的宣传效果,使两者的利益都会出现一定损失。

第三,企业与武术赛事的管理者对“互赢”意识还不清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中间的中介组织发展还不完善。

2 对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的几点思考

2.1 武术散打赛事品牌塑造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丰富人民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体育之一,必然会承担起更多的时代责任。武术散打作为一种适应新时展的新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武术散打赛事逐渐走向成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人们不断的关注下,武术散打赛事要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然要注重对赛事品牌的建设。

品牌指的是,借助于赛事进行自身宣传的传者的名称,标识或他们的组合,也是传者的牌子与口碑,是消费者对它的体验。同时品牌也是传者的无形资产的总和。随着现代体育赛事的不断发展,现代体育赛事的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体育赛事的品牌被认为是体育赛事成熟发展的重要标识,武术散打赛事在发展初期必然注重对本身赛事品牌的建设,在众多的体育赛事中树立自己特有的标识,建立武术散打赛事的自身赛事品牌,对武术散打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武术散打赛事的影响力的扩大显然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2 散打武术赛事对企业赞助选择的合理化

武术散打赛事历尽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赛事体系,企业赞助对武术散打比赛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转变。可以说目前的武术散打赛事的举办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强大赞助,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一时间成为了一对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亲兄弟”。武术散打赛事通过企业赞助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企业通过对武术赛事的赞助宣传了企业,更好的树立了企业形象。随着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的日趋完善,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必然要对参与武术散打的赞助企业进行合理的优化,保证双方共同健康成长。

武术散打赛事在对企业赞助的选择方面要注重对企业门类,企业形象、企业影响力等等内容的综合考虑,合理优化赞助企业,防止赛事对某类企业的过分依赖;防止赞助企业只是对高水平、高级别的武术散打赛事赞助,对低层次的赛事不投入;防止因企业的形象不佳给赛事带来不良影响;防止企业过分干预赛事等等。因此,不能盲目的引入赞助企业,对现有的赞助企业应该要有合理有效的优化,防止因企业赞助给武术散打赛事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探索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的长效互利共赢机制

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等重大赛事长期稳定的举办需要长期稳定的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单一靠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难以实现该赛事的快速稳定发展,探寻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的长效机制,就成为目前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武术散打赛事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赞助,寻求赛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显然成为保障赛事顺利举办的重要任务。赞助企业往往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对武术赛事缺乏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某些重大赛事因为缺乏长期稳定的企业赞助经常被更换举办地,延期举办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武术散打赛事在引入企业赞助之初就要考虑企业赞助对赛事的长期稳定性,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保障赛事的长期稳定性必然要成为体育管理部门和赛事主办部门的重要考虑内容。

3 促进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赞助和谐发展

企业对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的是主要以宣传企业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塑造企业的形象等为主要目的。武术散打赛事对企业的赞助需求主要基于传播宣传武术散打,打造武术赛事品牌,提高武术散打赛事质量,保障武术散打赛事向更高层次发展等目的之上的。世界其它体育项目的开展经验也证明,赛事与企业的联姻是推动双发共同发展重要手段。在我国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现实合作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众多,主要是由政府、武术参与及管理部门、企业三大主要参与主体组成。武术赛事与企业的联姻必然要靠散打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才会得以实现。

政府是众多政策的制定者,指导着武术散打事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武术散打赛事是新时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内容之一,企业做为经济领域的重要要素参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有责任制定相应的利好政策进一步促进两者的和谐健康发展。首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到我国武术散打事业中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我国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其次,要及时改革现有阻碍企业参与体育赛事的政策和规定,减少企业参与体育赛事的政策阻力。第三,武术散打赛事的企业赞助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关对各方利益与责任的相关规定有待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规范体育赛事企业赞助的相关行为,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就成为国家在该领域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武术参与及管理部门对武术散打赛事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武术散打赛事的内容形式,从而直接影响到武术散打赛事的影响力。尤其是武术管理部门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引领武术散打事业走向成熟。武术散打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训练体系日趋科学化,赛制更加合理,竞赛规则不断改进,使得武术散打赛事的激烈程度不断提高,观赏程度大幅上升,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取得的诸多成绩面前,武术散打事业仍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散打运动的普及程度方面,散打运动员的就业安置与福利待遇方面、散打赛事的社会参与程度方面,散打赛事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仍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借助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力量解决武术散打事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成为武术散打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积极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武术散打赛事的质量,扩大散打赛事的影响力,更进一步推动武术散打运动的社会普及度。

第二,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散打赛事的积极性,为散打赛事提供更加有力的财力物力保障,尤其要借助企业的参与实现武术散打赛事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第三,要学习和借鉴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和推广经验,学习成熟体育赛事的企业赞助经验,如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的运作经验。紧密结合散打赛事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探索适应自身赛事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另外,还要重视对武术散打赛事品牌的打造,国内外相关体育赛事的研究证明,赛事品牌影响对赛事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重视赛事品牌形象,打造武术散打赛事的“无形资产”,必然会对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要做好“把关人”防止武术散打赛事的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正如郭玉成教授所指出的一样:“武术要找到与经济功能的契合点是武术商业传播的关键”。

企业是参与武术散打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赞助为武术散打赛事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对企业本身创造更多企业利润打下了基础。企业如何通过赞助与武术散打赛事实现共赢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意识到国内体育赛事资源的紧缺性,体育赛事成为众多企业的争夺对象,合理的选取赛事必然要成为企业参与体育赞助的重要思考内容。成熟的、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对企业赞助的准入门槛已经变的很高。其次,企业在考虑对散打赛事的赞助时应该看到散打赛事未来的发展前景。武术散打赛事会日趋成熟,社会影响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研究对武术散打赛事的长期赞助策略,保证赞助利益的长期性,短期的赞助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赞助效果,选择合适的赞助策略长期赞助武术散打赛事必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四,充分考虑散打赛事赞助的风险,避免因赞助策略不合理所带来的赞助风险。

综上所述,武术赛事的企业赞助主要受到政府政策、武术运动管理部门、企业三者的影响,三者只有密切合作,合理的规划,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散打事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和进步。在政府层面上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人民体质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武术运动参与和管理部门而言,实现武术散打运动更高程度的普及,武术散打赛事的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企业方面,通过参与武术散打赛事的赞助,在收获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更进一步树立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龙,陈中林.我国体育赞助的困惑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6):11:29-31.

[2]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5-16.

[3]许永刚,王艳丽.中国体育赞助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3(23):152-155.

[4]钟秉枢译.体育营销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2.

[5]李国岳.论体育赞助对赞助企业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23-24.

[6]蒋家珍.体育赛事品牌传播价值评估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