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4:4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企营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存贷利差的日渐缩小促使银行界尽快实现经营转型、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而现金管理业务因应需要被提上银企双方议事日程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让企业界深深体味到“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现金管理经验分享应对措施
一、现金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1、现金管理的涵义及特征。现金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针对企业资金管理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专业金融服务,是帮助企业实现对现金流入、流出和留存等现金周转期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从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定义和范围来看,在内容上,现金管理业务包括以账户和供应链融资为核心的收付款交易管理,以现金资源共享和集中化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以创造现金流价值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以及以保障企业营运资金安全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资金风险管理等各类产品,涵盖了传统柜台和网上银行等所有银行渠道。现金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现金管理是一种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金融服务,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支持,只有在通畅和稳定的现代化账务核算系统、资金清算系统和电子银行系统基础上才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现金管理。其二,现金管理是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非标准化银行产品,也不是金融产品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并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后为客户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其三,现金管理是一种个性化金融服务,需要银行针对企业现金流入、留存和流出等现金周转期各环节管理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
2、现金管理与支付结算的区别。现金管理服务起源于支付结算,又有别于支付结算。如果将现金管理视为支付结算的“旧貌换新颜”,势必影响现金管理服务的定位与发展。支付结算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单位客户提供的以货币给付、资金管理、信息报告为核心的工具、产品和服务;现金管理服务指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将资金结算产品和投融资产品进行组合,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向客户提供的打包金融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客户在全球或区域性范围内控制资金的流动和风险,对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管理和监控,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增加回报。首先,双方的着眼点不同,现金管理着眼于客户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而支付结算主要着眼于客户的账户和收付款管理,为客户提供单个产品或支付结算类组合产品的营销。其次内涵不同,现金管理所涵盖的银行产品既包括支付结算类产品,也包括投融资产品和风险管理产品。
二、我行发展现金管理业务的重大意义
1、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企业要求银行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需要。一方面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集团现金流日趋复杂,总公司对集团资金的控制感到力不从心,这时企业迫切需要银行根据其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资金运行特点,将现有产品综合运用,为客户量身定制全面解决方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控制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广大的中小企业同样存在加强收付款管理、信息服务和临时性资金融通的需求。
2、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需要。目前,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仍然是我行主营业务,存贷利差是我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利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日渐丰盈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空间将不断缩小。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探出头来,银行需要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加快发展高品质的中间业务和专业服务成为经营转型的关键。现金管理从本质上讲是银行专业服务,商业银行从中获取的主要收益不是利差收入而是服务费用。
3、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密切银企关系、带动银行业务综合发展的需要。现金管理服务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网络等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三、美国银行现金管理经验分享
美国银行现金管理是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管理和信贷服务综合性解决方案来实现的,美国银行与世界各地超过14万客户保持现金管理服务关系。2008年,现金管理业务收入占美国银行总业务收入的21%,成为美国银行三大战略业务之一。贯穿美国银行现金管理服务始终的是“客户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经营理念,它已经深深融入到美国银行的血液,融汇于组织架构、营销流程和专业人才运用等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端对端服务客户。
1、成立专门的现金管理部门,负责向客户提供综合化、一体化的现金管理解决方案。美国银行现金管理工作由全球银行业务部负责,该部下辖5个分部,即全球投资银行部、全球资本市场部、国际业务部、全球产品解决方案部和全球商业银行部,其中全球产品解决方案部是美国银行现金管理的关键部门。该部门的发展战略是:根据客户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提供的综合性;扩大各核心业务客户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2、构造“客户管理流程”(简称CMP),成立“客户团队”确保流程实施。美国银行是美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银行,横跨美国东西海岸,机构网点遍布全美国。美国银行的特点是:大而复杂,有许多不同系列的产品,有许多不同的销售团队;销售以业绩目标为驱动,遵循客户需求不足。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内部销售团队彼此争夺客户,产品营销与客户需求有冲突,经常是哪个部门的影响力大哪个部门的产品就销售得好,这与美国银行的战略目标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客户不满意,客户流失率增加,损害银行声誉。在内外部因素的驱动下,美国银行创建了“客户管理流程”,即CMP流程。
美国银行CMP流程真正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CMP流程将市场与银行经营管理紧密融合,真正实现了端对端的服务。CMP流程围绕五大活动展开,其核心是客户的购买周期。五个环节具体为:评估(了解客户需求)-设计(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执行(采取行动实现解决方案)-检查(评价业绩,确保客户满意)-庆祝成功(感谢客户,激励员工)。为了确保该流程营运流畅,美国银行改革团队组织模式,形成“客户是宇宙的中心、核心客户团队紧密追踪客户需求并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客户团队支撑服务核心客户团队”的战略营销组织(见图1)。
图1
3、客户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专业人才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每个客户团队里有两个关键岗位,即客户经理和产品提供主管。客户经理要透彻理解客户的业务,在银行内担任客户的权益维护人,对客户扮演受信赖的财务顾问角色;客户经理既是客户关系维护的专家,也是产品知识通才(对每项产品都要有所了解);客户经理负责选择并开发新客户、通过交叉营销来深化与老客户的关系、提高利润。产品提供主管重点发挥产品与政策方面的专长,与客户经理合作,分析客户需求、设计综合性解决方案;产品提供主管在本职产品领域要保持精深的专业水准,对非本职领域要有基本了解。美国银行现金管理业务产品提供主管分为两类:资金管理产品提供主管和信贷产品提供主管。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前者充满激情、活力四射致力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后者成稳渊毅、产品知识厚重致力于深化银行的专业形象,两者共同打造美国银行良好的社会信誉。双方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共同对客户进行精细化服务工作。
4、以销售收入为标准划分客户,拓宽业务发展视野。美国银行以销售收入为标准划分企业客户,关注客户本身而不是关注客户在本行的存贷款资源,如此划分标准能够从总体上认识客户,避免了从账户认识客户而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拓宽业务发展视野。美国银行单位客户划分为四类:大客户、中型客户、中小客户和微小客户。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为大客户,美国银行专业人员配备比例为1:1:1,即一个客户经理、一个资金管理产品提供主管和一个信贷产品提供主管,三者组成“面对面销售团队”;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20亿美元之间的为中型客户,美国银行专业人员配备比例为2-3:1:1(涵义同上);年销售收入在250-5000万美元之间的为中小客户,美国银行组织了两种类型的销售团队共同服务于此类客户,一种是“面对面销售团队”,专业人才比例为10:1:1,一种是“电话销售团队”,人员比例为25-30:1:1;年销售收入250万元以下的微小企业,纳入个银条线业务进行管理,不配备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通过网银和网点提供服务。
四、我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现状
1、现状概述。2008年总行进行机构改革,多个部门整合成资金结算部,内设现金管理团队,专司现金管理系统开发和产品推广之职。一年以来,资金结算部着力梳理现金管理产品线,并着手现金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目前,我行现金管理服务内容涵盖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信息报告、信贷业务和投资理财六大方面,通过柜面渠道和电子渠道(网银、重客和现金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网银和重客是建行比较成熟的两大现金管理服务渠道;现金管理平台是总行新近开发的一种现金管理服务渠道,具有设计理念先进和产品定制灵活的优势,目前在浙江和大连等行试点,将于2010年1月在全行上线运行。从2009年开始,另外一种现金管理工具——CCBS系统集团账户使用较多,不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集团客户利用CCBS系统集团账户资金归集功能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子)公司的资金适时归集到总部,同时又不影响分(子)公司日常对外支付。
2、取得的成绩。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分行在现金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2003年的三峡财务公司资金结算网络;对于信贷客户,在授信的同时捆绑销售网银和“百易安”;对于非信贷客户,将简单资金结算产品组合营销;分行在清江支行的现金管理服务试点工作,等等。虽然以上现金管理服务方面的尝试与客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毕竟具备了一定雏形,积累了一定经验。2009年4月,我部根据行领导指示,以**酒业为例制作的金融理财服务方案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金管理解决方案,我部也力图在全行予以推广,但无奈囿于组织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的制约,没能得到有效推行。
3、存在问题。其一,对现金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如果将现金管理片面理解为为客户提供简单的收、付款服务,而看不到它背后所蕴涵的产品服务整合、综合服务水准提升以及经营理念从产品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等巨大空间将有碍于现金管理业务的定位与发展。由于现金管理涉及多项银行专业化服务,且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单位、部门和环节,可以多点绑定银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其他非现金管理合作银行有很强的排他性,是防止客户流失的天然技术屏障,又可实现多种产品的交叉销售,获取稳定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二,缺乏完整的现金管理部门,现金管理分散化。现金管理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现金管理的出现将改变过去多个独立的部门各自向客户营销产品、各自为客户服务的局面。目前,涉及现金管理的部门很多,比如会计部、电子银行部、信用卡部、公司部、机构部和投资银行部等,现金管理分散化导致不同的产品管理部门争夺同一客户,客户经理今天向客户推销产品A,明天向客户推销产品B,客户经理只能做到以产品为中心推销产品,难于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切切实实为客户解决资金管理难题,客户感到很迷惑,客户满意度不高。其三,缺乏现金管理专业人才,客户经理的现金管理营销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美国银行的现金管理客户经理有两类产品经理做支撑,即资金结算产品经理和信贷产品经理。目前我行现金管理基础产品日渐复杂,支撑渠道也多样化,因此需要专业人才来经营管理现金结算产品,来协助客户经理设计服务方案,协助营销客户。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我行在业务架构和管理模式上做出根本性改变,或者着力实施“1+N”营销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办法。
篇2
然而,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3年秋天,在南京电力学院读书期间,一天,他无意之中接触到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关于企划的一本书《企业形象策划》,尽管在当时还只是一本关于CIS方面较早且较为粗浅的书籍,还没有更多更深的关于营销及战略管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接触,却改变了他成为电力工程师的生活方式。在“点子”刚起步的时代,策划人,在当时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和职业,但是,策划人这一概念却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并开始了相关知识的积累,也因此在同学中获得了“策划大师”的称号。虽然身为工科,但是他所学的“动力系统工程集中控制”专业却给了他系统思考的方法。
因为不是科班专职学习营销与管理,他养成了逆向思维的习惯。如在学习策划之初,他总是研究一些媒体上登载的成功商业案例时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成功?”正是这些问题帮助他走向了更深的营销知识领域。
1996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淮南的电厂做技术工作。工作之余他和一位朋友成立了“导航营销策划中心”,在之后的四年里,相继为淮南的一些企业商家提供了广告策划和市场推广的营销策划服务。这期间对营销和市场的实际操练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尤其是对淮南停办三年之久的2000年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市场预测、方案策划及推广实施,受到了淮南市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表扬。
但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常规营销理论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营销4P等层面的理论体系工具的运用,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营销理论能够成立并且有效?这些问题成为了他在营销理论方面向经济学升华及日后形成自己的战略营销理论的重要基础。
策划的天空
带着对营销的探索,他于2001年初正式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成为了当时安徽最大的广告公司―合肥中策广告的策划总监。在为广告公司客户提供市场策划服务的同时,他参与组建运营的中策网络营销公司成为合肥酒水业最大的经销商,成就了当时华润零点系列啤酒、安徽沙河王酒、天香乳业等品牌在合肥市场的领导地位。此外,带着对酒的理解及中策公司的资源整合的开发,他为中策公司策划并操盘运营的合肥第一款贴牌酒―源谷酒―成为了省会合肥的高端地产酒并成功地切入了主流白酒市场,其“解开酒味之源”的广告语成为当年安徽广告业最有意义的广告语。因为对源谷酒业及中策公司的特殊贡献,他享有了中策公司特有的股权分配待遇。
2002年,他因在合肥广告业的业绩受邀加盟安徽金鹃国际广告公司的营销咨询团队,在对口子窖酒、九华佛茶、天方茶业、美菱电器、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几大品牌的全程营销合作伙伴的营销咨询服务过程中,他的整合营销运营能力和理论水平再次得到了提升。他独立策划操作的国际著名品牌“优仙美地咖啡”在合肥的上市案例成为了业内的经典案例,他策划的广告语“你可以说谎,可你的咖啡不会”也成为业内流传的经典之作。而在对口子窖酒的服务过程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深悟了“盘中盘”理论的实质。
2003年,他受邀加盟专业的营销咨询机构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在为中国炊具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苏泊尔炊具的成功上市前的年度服务中,对苏泊尔在上市前的战略调整、企业公信力塑造与竞争传播策略策划与运营中业绩突出。2004年初,他有幸成为安徽高炉家酒的项目经理,使得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他再一次感触到家乡的浓浓酒香,再次勾起无限的回忆及对酒业的激情。在对高炉家酒的服务过程中,他精准的策略企划及对家文化酒的理解再次得到了市场检验,系列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为高炉家酒在当年成功进入深圳市场、稳固在安徽本土市场及江苏市场的市场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助高炉家酒持续增长而成为安徽白酒销量第一品牌。在服务的过程中,他的低成本营销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与提升。
2004年底,在成功服务过高炉家酒之后,他受邀加盟并操盘五粮液金叶神酒。通过企业资源、品牌本身及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在产品上市之初,他策划的“相对护肝论”借势当时社会各界正热议的茅台的“绝对护肝论”顺势成功上市并饱受业界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了知名度。此外,他借五粮液联手中国烟草二巨头共谋酒业渠道创新之势策划的酒类烟草特通渠道概念得到了市场的大力支持,并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型主流渠道。
在市场推广实践中,他在以廊坊市场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的启动中,以大客户营销模式低成本启动区域市场,并以烟草业为基础的“线性营销”模式帮助诸多酒企跨过了市场的区域障碍。
在操盘金叶神酒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发表了各类营销财经论文近百篇,成为扎根于广东酒业市场的资深酒类研究学者及广东省酒协营销专业委员会的营销专家。
挖掘经济学的力量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也是为了给企业商家更清楚地以经济学诠释出市场现象、系统营销战略及操作模式的本质所在,为了在经济学的营销实战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他于2006年进入中山大学的EMBA学习。
带着对专业的思考和事业的理想,以及曾经对于“为什么营销理论有用”的思考,他于2007年初成立了自己的尊赢市场研究机构,以经济学为工具进行以酒类为主的几大行业的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的本质规律与特性为企业的市场切入寻求最佳切入点和营销策略,专注于企业盈利模式整合、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开创了营销博弈二维战略定位法等方法体系,开始了从使用工具到研究工具、创造工具的转变。
而他的经济学实践运用思想也早在他的营销实践中以文章的形式体现。如《高端白酒的啤酒效应》《品牌格雷欣法则解读诸葛酿酒的真正赢家》《帕累托法则打造地产白酒的根据地》等,在诸多的文章中都能够找到经济学的概念法则及他的机会、理由和博弈理论的营销诠释。
此外,他以创新的研究心态开展实战运营,在实战中获得了营销本质的理论升华,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多种有价值的营销观点,包括:“经济学法则营销领域运用”“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商业传播战略”“精准营销的三点法则”“营销博弈定位法”“边际营销传播”“大客户式启动市场营销模式”“价值链切入”“反电话营销”等多项营销实战经验,并为多家企业在营销战略、盈利模式整合、品牌规划、新产品研发策略、文化竞争力建设、品牌整合传播推广、渠道建设、区域市场切入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实战经验。
几年来,他在《销售与市场》《新营销》《销售与管理》《理财》《中国中小企业》《中国经营报》及《华夏酒报》《中国酒业》《酒世界》等数十家媒体发表了逾百篇营销财经类文章。
现为多家企业及咨询公司的营销顾问;多家财经及行业媒体、网站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
在尊赢市场研究机构成立的时间内,他有效地服务了诸多品类品牌及酒类品牌。
如2007年初,有效地整合了广东酒协资源及推动行业协会的市场作用,借助重庆春交会之机推出市场托管营销模式,为九洲SOD酒、回元堂鳄鱼酒、五粮液葡萄酒、茅台镇方老七内部专用酒等品牌进入广东市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市场切入途径。
其次,他成功地为有“中国第三家酒”之称的广东顾家酒进行了低成本传播市场推广,在建立“顾家文化”的同时,在酒业中率先推行牌匾营销,为企业解决了终端形象传播的短板。
2007年秋交会,“赢在广东”专题论坛演讲会为近百家的东北等全国各地酒企如何切入及运作广东市场做了深度的探讨。
此外,为广东本土保健酒―广东帝一贡酒重新定位“岭南药方、广式补酒”的系列策划,深得市场青睐,极大地促进了其广东第一保健酒品牌的市场地位。
篇3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篇4
[论文摘要]花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花卉事业的经营,并非仅在“量”上取胜,更必须有“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花卉品牌的打造是兵家必争之地。连锁经营对花店行业而言在成本及销量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连锁花店的营销战略问题进行讨论。
[论文关键词]连锁花店 营销战略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花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花店的经营面积平均近20平方米,少数大店有100—200平方米的。每家花店的经营人员一般有2—3人,多者近10人。从经营品种看大多数是以经营鲜切花为主,包括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婚车装饰和环境布置、销售插花艺术品等。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花店发展趋势喜人,但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规模普遍较小、设施设备落后、信誉度较差、花店业从业人员中不少人缺乏花卉业务知识和技能。
因此创建一家设施齐全、布置装饰考究、员工专业技能娴熟、不仅能进行零售还能按时按质按要求进行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订单等交易的花店能填补这一空缺。普罗旺斯便是一家定位中高端的以零售鲜切花为主要业务的连锁性质的花店。行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所谓的品牌不是单薄的象征,乃是一个企业总体竞争力,或企业竞争力的总和。更近一步说所谓的品牌不单包括名称或标记,还可能扩及系列的平面视觉体系,甚至立体视觉体系。但一般常将其窄化为在人的意识中围绕在产品或服务的系列意识与预期,成为一种抽象的形象标志。花卉事业的经营,并非仅在“量”上取胜,更必须有“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花卉品牌的打造是兵家必争之地。
蛋糕较之鲜花在生活用途、购买需求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性。“好利莱”蛋糕正是一家以品牌优势领军蛋糕市场的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对花店行业而言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来分析一下连锁花店的营销战略。
一、市场细分
花企只有洞察鲜花消费动机即消费者的需求异质性,才能准确地拟定有效的市场细分一定位策略,从而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销售业绩。根据对消费者对鲜花购买动机的细分鲜花消费的市场细分如下:
a.经营节假日鲜花,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b.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C.装饰菜肴,主要顾客为西餐厅,产品为无需包装的鲜切花。
d.满足顾客的兴趣爱好,装饰及改善家庭环境。如窗台、阳台、桌台等。产品为花种、有特殊用途的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仿真花及附带的配套工具,如:花肥、花盆等。
e.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f.满足顾客食用的需求,用做茶叶和化妆品、食品的原料,产品为各种花茶、花瓣。
g.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二、市场选择
1.评价细分市场
(1)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市场规模大且增长率高的市场为:a、b、e、g
市场规模小但增长率交高的市场为:C、f
市场增长率低但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为:c、d、f
市场增长率低且规模小的市场为:C、f
(2)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理论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在前文分析到的七个细分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经营节假日鲜花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因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该市场的现有的竞争不是很激烈。
鲜花零售行业的供应商为种植花卉的厂商或花农。和其他产品相比,花卉的运输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要更大一些。花店采取连锁经营,大批量进购会极大地降低花卉植物的运输成本。零售行业要想在同类竞争中取得优势,自己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固然是最好的,但一体化经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最好的方案是与一家或几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供应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鲜花的购买者大多为有一定收入水平、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因此会更在意产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而不会对产品的价格斤斤计较。
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业务(布置酒店等公共环境)外,进入该领域对资金、专业技能、人员等的要求都不高,因此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另外为防止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服务很容易模仿的。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供应商和把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基于顾客对鲜花植物的特殊的需求,因此该行业的各细分市场都不存在替代者的威胁。
(3)企业的目标和资源 普罗旺斯连锁花店前期的市场为威海市,通过威海市场的连锁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而向全国其他中端市场进军。考虑到顾客的购买力及花卉产品被我国的消费者认知的状况。投放初期以进军中端市场为主,待各项资源完备之后向高端市场进军。
通过现有花店加盟的方式来获得地理位置优越的经营场所,并且与高校或专业协会合作对原有的员工进行定期的统一的培训。并且现有花卉生产厂商的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对战略伙伴的挑选也更容易实现。
2.选择目标市场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细分与评价,花店的主要业务定为:
(1)经营节假曰鲜花,如玫瑰、康乃馨等,作为节日礼物。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2)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3)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4)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在市场模式上选取产品专业化,即销售以鲜切花、盆景为主要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目标市场战略上选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即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因为现今的花店行业已处于成长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各异。无差异营销战略显然不合适。另外以同样的产品与现有的花店竞争,也不会获得优势。在经营节假日鲜花,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等业务上以中端产品为主,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领先竞争对手,如统一的定价模式、熟练的包装技能、准确的送货系统等。在高端消费市场上,如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则要实行特色化战略,以独特的专业技能、较高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顾客的较高要求。
三、市场定位
普罗旺斯作为一家走品牌战略的花卉零售企业其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差别化或服务差别化。采取三高”的经营方针,即高品质。高技术,高服务。花店作为花卉的零售业,鲜切花的品质是办好花店的基础。因此应关注花卉生产基地情况,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始终销售优质的鲜切花。
花店经营的不仅仅是鲜花,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的花艺作品和花艺设计服务,花艺设计是花店经营的根本,花店经营者必须在作品风格和品位上为客户量身定做。为此,花店注重插花技术的创新,以提高花店的服务水平。形成定期的培训体制,花店应订购台湾、新加坡、韩国及欧美的部分花卉杂志。学习中外插花技术,了解最新的插花潮流。并从中找出适合客户群的实用部分。
篇5
关键词: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现代化;海峡两岸
中图分类号:F32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057-006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符合区域间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大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批复设立了一批涉台农业园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创业园”)即为典型代表与重要创新,引起了中央和学者高度重视。[1][2][3][4]2012年6月18日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共了包括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在内的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引起了海内外极大关注。本文拟在已有研究与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特点,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创业园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可能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促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交流合作,加深两岸基层民众的了解与交流。
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历程及主要模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农业界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交流合作的可行模式与途径,近年来呈现出了“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趋势。按照交流合作的内容及其方式,其发展阶段与模式特征如下。
(一)早期合作模式
两岸农业合作源远流长,民间交流从来没有中断。但从总的看,在1997年大陆开始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前,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以小额产品贸易和台商试探性投资为主。此间,相关限制因素比较多,即使是大陆方面也没有出台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政策法规,呈现出了“规模较小、区域性较强和间接、分散”等方面特征,可将其统称为起步阶段的传统模式。
事实上,直到80年代末台湾地区才逐步放开大陆农产品进口。1987年首批开放了27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后增至30项),此后两年又陆续增加了60项,1996年祖国大陆则位居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第17位,并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主。农业投资方面,1987年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部分台商就以“探亲”为由,开始试探性小额投资。特别是1992年底,台湾地区正式出台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除第一批开放的3000多项投资产业外,之后又增加了数百项,其中农业类共计103项;为鼓励并保护台商投资,1994年大陆方面正式颁布了“台胞投资法”。此间,农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与渔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5]学术交流方面,直到1992年才实现双向交流,且大陆同行均需绕道香港才有可能进入台湾地区,甚至“文到人不到”(1)。
(二)现有主导模式:台湾农民创业园
经过多年努力,90年代末两岸双边合作已初具规模。但为更好发挥大陆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优势,以及台商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优势,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的模式与平台——“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应运而生。以创业园为例,据统计,自2006年福建漳浦和山东栖霞两个国家级创业园批准设立以来,国台办和农业部已先后在大陆的14个省份批复设立了29个国家级创业园,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浙江4个省拥有17个创业园,约占3/5。[4]
显然,作为试验区和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在福建省率先形成与快速发展壮大也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闽台情缘深厚,约80%的台湾民众祖籍在福建,二是台商投资及时获益与宣传带动,三是各级政府的优质服务与积极推动。由于台湾地区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紧缺,从1987年起一些台商便以“探亲”名义在大陆投资创业,其投资地区又以祖籍地或经亲友们介绍的合适地点为主。这些投资获得初步成功后,受利益驱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更多的台商前往福建、江苏等地投资兴业,这些地方也就逐步发展成为台商投资的相对集中区,试验区和创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也就水到渠成。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福建漳平(永福)创业园正是在早期落户台资农企的大力带动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聚集地,并成为特色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重要典型。此间,两岸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学术交流、合作研发的内容不断增多,形式日益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创业园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及其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和重要载体,可望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化同步”战略的重要增长极。[1][2][4][6]
(三)未来合作模式
尽管创业园建设方兴未艾,但目前仍停留在大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和台湾地区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等的初步结合与集聚上,创业园自身建设及其辐射与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进而发展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重要实践平台,推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合作。可以想象,一是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以及大陆相关部门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创业园将有所增加,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将更加丰富,有条件的省级创业园将积极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二是随着创业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园区配套设施与管理将日益完善,两岸农户(或农企)进驻数量与规模将持续扩大,园区产业链与合作成果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合作研发、推广培训与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将不断推进,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三是创业园建设将与祖国大陆“三化同步”战略(2)有机融合,其产业特色、经济效益与示范、带动能力将不断增强,达到“以合作兴三化,以三化促合作”的良好局面,进而与周边工业园区(或临港工业基地等)一起发展成为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两岸经贸合作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思路及其实现路径
已有研究表明,尽管大陆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起始建设时间、资源环境与产业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建设进展与成效各异,但创业园开创了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1][2][3]新形势下,“是否”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创业园自身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带动效应,乃至于“能否”及“如何”以若干特色、优势创业园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等,分析研究如下。
(一)增加园区数量,扩大建设规模
1.创业园的申请与升级。当前创业园建设明显呈现出“东部较多、中西部较少”的分布格局[3][6],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如何充分整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创业园区,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台商投资基础较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那些地方,如果已经建有省、地级创业园或相关科技示范区,建议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园区品牌与产业特色、市场竞争力及其示范与带动能力,努力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否则,建议从当地实际及全国创业园建设实际出发,抓紧研究、规划以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当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或水产养殖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园区建设。其次,那些特色农业资源较丰富但台商投资较为薄弱的地区,可以考虑与当前现代农业建设、“三化同步”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与大型项目招商,并扶持、鼓励当地农户(或企业)与台商合资(或合作)经营相关项目,逐步培育台商农业投资集聚地与科技示范基地,进而申报省一级或直接申报、建设国家级创业园。
2.扩大创业园建设规模。创业园一般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通常覆盖多个乡镇,甚至跨越县市和地区。但随着创业园建设的稳步推进,一些园区原有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向外拓展乃至合并附近园区,或重新规划建设。主要理由与依据,一是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延伸出了许多新的需求,如:科技服务中心、农产加工与配送中心、配套(或新兴)产业合作基地、台商生活与休闲区等,而且园区面积的适当扩大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创业园发展升级的需要;二是作为现代农业建设重要示范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创业园已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辐射与带动作用。但当前周边地区试探性生产园区优良品种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大多呈现出“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客观上对创业园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创业园发展规划“是否”及“如何”更好地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培育相结合,不断增强园区引种与研发等方面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此外,当前一个创业园跨越不同行政区,以及个别地市拥有一个以上创业园,或不同创业园间的实际距离较近等情况并存,如跨行政区域的安徽和县创业园、江苏江宁创业园,以及福建省三明市的永安创业园和清流创业园等。随着创业园建设不断推进和服务管理日益规范化,未来跨地市、甚至跨省区相邻(或同类)创业园间的扩并与整合,将成为可能与必须。
(二)加强自主研发及其成果应用
1.增强研发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现代生产要素向产前、产中、产后阶段渗透和扩散,将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关联产业中去,才能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何况随着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形势下单纯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进行简单生产(或规模经营)的现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需要,如何从创业园自身及两岸科技园区间逐步交流合作的实际出发,努力增强适用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等方面合作,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将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与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一些台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有能力独立研发新品种或实用技术,或者主动购买两岸有关部门相关科研成果。以福建漳浦创业园的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不仅从事兰花种苗培育、种植、销售及示范推广,还培育出了系列蝴蝶兰新品种300多个。为此,除了要大力宣传、适时奖励创业园生产经营企业成功研发,并推广其研究成果等,还要为台商加强研发与成果推广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与成果展示平台。既包括大陆相关科技项目的申请、研发、推广与验收指导,也包括如何在完善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与交易机制的同时,让台湾地区科技工作者也能参与到创业园丰富多彩的研发实践中,等等。
2.推进成果研发及其应用。引进并研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良品种与先进适用技术,适时推广、应用到周边地区,已成为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否则,不仅当地普通农户无力承担昂贵的新要素搜寻与试用成本,也将影响甚至切断创业园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产业链延伸。为此,一是要将创业园建设成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重要成果的展示平台,特别是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和现代营销方法等的综合展示窗口;二是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技术推广与培训平台,使创业园生产经营者与基层农户能较好接受创业园现代科学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既包括指导和鼓励当地技术推广部门与园区共建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平台,如合作设立农广校或培训中心,并就良种获取、生产经营与管理技巧等进行充分讲解,也包括台企适时开设企业与产品宣讲会,及时展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所取得的实效,建立健全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和当地农户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技能的服务培训体系。
(三)推进产业升级与园区间合作
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生产与研发为核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由于独特土壤、气候、海拔高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特色产品往往具有同类产品不可比拟的特征与经济价值。[7]当前,各地主要创业园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如福建省漳浦创业园的花卉、漳平创业园的茶叶、仙游创业园的甜柿以及清流创业园的园林苗木等。显然,创业园建设“能否”及“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健全特色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体系,努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对当地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意义重大。为此,一是要建立符合当前与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二是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包括引进和培育台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通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带动园区品牌与市场竞争力建设;四是要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及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打通产品产—加—销的通路和网上销售渠道。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休闲农业具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部分创业园发展规划中也涵盖了这方面内容,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8]建议进一步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努力将有条件的创业园打造成为集生产、消费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多功能区。
2.加强创业园的对外合作。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层次性,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农业合作的内涵、标准与层次也不尽相同,各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和完善对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起步较早、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其建设进展与合作层次一般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建议中西部地区创业园要主动加强与东部地区先进创业园间的交流与合作,间接引进、消化并进一步创新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台湾地区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借鉴东部地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模式与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合作的水平与效率;东部地区创业园则要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和特有优势,继续“先行先试”,积极谋求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与共同研发。与此同时,近年来海峡两岸规划建设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或示范区、研发中心等),如台湾地区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以这些园区为依托建设世界级花卉岛、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研发中心、亚太种畜种苗中心等。显然,新形势下不仅要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创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还应加强创业园区与两岸各级各类科技园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但这方面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亟待积极推进,包括支持、鼓励两岸科技园区间及时建立姐妹关系,同时从合作研发、推广培训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携手支持、推进创业园建设。若以近年大陆沿海省份积极推动的海洋渔业为例,除了要适时推动、加快海洋渔业特色创业园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台湾地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台东县海水生物技术园区、南方海洋园区等的合作,积极探索渔业育苗、养殖、加工技术,乃至海岸带养护等方面技术合作。
(四)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
1.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近年来,台商农业投资逐渐向资源禀赋与服务管理较好的创业园或试验区等地集中,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显著、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合作基地。随着两岸关系发展和产销格局变化,客观上要求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创业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上述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漳平创业园,是台资茶叶企业的重要集聚地,约占台资茶叶企业总数的4/5,面积达5.5万亩。但调查中笔者发现,创业园内台资茶企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茶叶的销售通路问题,特别是当地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于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漳浦创业园拥有世界知名的、大陆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台资茶叶集团——天福集团,再加上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茶、武夷岩茶等地方名茶快速发展,福建省已成为经营规模大、生产集中度高、品种齐全且在海峡两岸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茶叶生产基地,“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刻不容缓。以福建省为例,除了规划建设中的海峡两岸“水产品市场”和“水果集散中心”外,目前还有两大专业市场亟需建设,一是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二是海峡两岸花卉专业市场。从2008年首届武夷山国际茶文化节隆重推出以及近年福建漳平和漳浦创业园发展实际看,两岸合作建设区域性茶叶市场已成必然。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创业园建设规划已明确包含了海峡(漳州)花卉集散中心,尽管该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但已吸引了大批花卉投资商,建议加快建设进度并适时升级。
2.合作构建农产运销体系。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由批发市场、超级零售市场和拍卖市场组成,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交易,其渠道多元,交易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农会、农联社、青果社、国联社等,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与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由公股45.52%(其中“农委会”22.76%、台北“市政府”22.76%)与民股54.48%(其中农产品贩运商及其他20.21%、青果运销合作社9.48%、各级农会24.79%)组成,先后建立了台北市第一和第二果菜批发市场,1988年又分别与日本福冈大同青果株式会社、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结为姐妹公司,拓展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该公司集散功能强大,每天下午来自全台各地的果菜,次日凌晨3:20起陆续拍卖,约2000公吨新鲜果菜在2~3小时全部交易完成,快速分散至各地区零售给消费者。建议进一步研究、借鉴其高效运作方式与管理经验,加强两岸在上述专业市场建设以及高效农产运销体系打造等方面合作,加快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促进产品销售与区域品牌培育。如漳平创业园已经建立了很具地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以符合创业园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五)从创业园到两岸经贸合作区
1.两岸经贸合作区建设实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前已出现了以创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的初步实践。以浙江省苍南县创业园为例,随着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该县通过整合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省级工业园区、霞关对台贸易物流园等多个区块,已着手规划建设260平方公里的浙台(苍南)经济合作区。目前,该合作区规划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加快“平台设施建设”和“创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福建省漳平市也在国家级创业园快速发展基础上,努力规划建设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未来将向两岸经贸合作区推进。
2.规划并建设经贸合作区。创业园发展壮大的过程,将是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与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那些有条件的特色创业园所在地,宜进一步规划、整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相关工业园区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等,努力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这既是创业园融入“三化同步”战略,实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逐渐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朝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成果的及时巩固与发展创新。但在经贸合作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首先明确此类合作区的特殊定位、基本条件和创业园的独特地位,做好可行性论证;其次是要做好合作区的发展规划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创新相关政策措施。其中,作为合作区的“绿色心脏”,创业园是合作区内现代农业良种引繁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培训中心,是绿色食品、保健品以及饮料类等健康产品加工业、木竹制造业及其相关创意产品原材料等的重要来源地与加工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休闲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与特色所在。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整个规划的配套服务工作,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与建设。
三、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两岸“大三通”、MOU和ECFA等系列协议的顺利签订与逐步实施,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良好局面,两岸关系逐渐进入巩固深化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峡两岸迫切需要在WTO与ECFA框架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提高稀缺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双赢。
已有研究和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海峡两岸现代农业交流合作中逐步发展、创新出来的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集聚两岸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当地“三化同步”和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发展定位不够明确,配套服务体系亟待跟进,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落实,技术溢出水平较低等方面问题。建议未来大陆方面除继续批复、高标准建设若干国家级创业园,切实保障台商和当地居民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外,有条件的省区可逐步增设省、市级涉台农业园区,酌情引进台湾地区现代生产要素并且努力发扬光大,包括加强配套实用技术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构建,甚至以此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等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台湾地区正是在地少人多、农业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条件下,通过有计划地推动各阶段农业建设、技术开发和相关措施投入,不断以创新的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出了诸如莲雾、香蕉与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高接梨、冬季葡萄以及热带水果的产期调节,白毛鸭、三品种杂交猪的培育,鱼虾类人工繁殖,以及近海箱网养殖等先进、高效技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正朝“优质、安全、休闲、生态”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成为“知识产业”。显然,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均要更加注意增强和发挥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将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逐步转变为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加快推进以“增产”为目标的“数量经济”向以“增值”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努力创造符合当前两岸实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进大陆“三化同步”和两岸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岸官方、企业(或农户)、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及其发展创新将蒸蒸日上,从而带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注释:
(1)“文到人不到”是指“1988年1月,台湾地区学术界邀请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赴台交流,但陈教授到达香港后,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其论文最后由台湾地区同行在研讨会上代为宣读”。
(2)“三化同步”战略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单玉丽.台湾农民创业园现状、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08,(6): 36-38.
[2]吴凤娇.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1):8-14.
[3]邓启明,周继慧,黄跃东,蔡雪雄,等.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条件、建设进展及推进策略选择——基于浙、闽两省的调查分析[J].亚太经济,2011,(6):172-176.
[4]邓启明,周继慧,熊德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J].台湾研究,2012,(2):17-21.
[5]王建民.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5):10-15.
[6]赵一夫,薛莉.大陆台资农业的区域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0,30(1):110-113.
篇6
关键词:新玉树;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Abstract:By the end of 2013, Yushu city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a bridge spanning 20 years of new city rise abruptly , hardware facilities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province. but how to make the new Yushu city has the reserve strength in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y, produces the city fusion road,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sh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ushu industry, pertinent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Yushu industry.
Key words:the new Yushu city;produces the city fusion;the path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2-27(4)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政绩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创收而导致的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失衡、城市发展空心化、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差距突出、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1]在此背景下,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当下社会资源缺少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城市建设的主流。玉树作为我国的三江源头,更需在生态和绿色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2013既是玉树重建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启动之时,按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准和时展的要求,新玉树不仅要有“新面貌”而且也需要有发展“新思路”。
1 产城融合发展与玉树市发展定位解读
1.1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2]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产城融合的关键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3]城市里不仅要有生产,还要有生活。[4]产城融合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不二选择。
1.2 玉树市发展定位解读
城市定位就是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的一个总体过程,是城市未来的一种导向,是按照唯一性、差异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的升华,是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
城市定位在城市战略中高于一切,没有准确的城市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就谈不上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再造。玉树市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经过三年重建,一座跨越20年的新城已经拔地而起,硬件设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由于玉树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生态脆弱,又是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地球之肾”。所以,如何既能保护生态和水源,又能让这座新城不要“空转”,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其定位为“生态文明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商贸旅游城市”是适合当地实际的科学阐释。
1.2.1 生态文明城市
作为人类社会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当代人的生存质量为立足点,以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共荣,凸显人类活动的自觉和自律。[5]玉树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有着独特的战略意义。境内的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等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玉树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重视环境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管好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玉树当前建设的重中之重。
1.2.2 绿色低碳城市
玉树地处三江源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产业形态必须以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和行为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城市建设蓝图。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是玉树市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落实。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以及建设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高原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更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发展模式。
1.2.3 商贸旅游城市
玉树自古以来就是青海、四川、三地间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曾为唐蕃古道要津,茶马互市重镇,历来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同时也有人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历史禀赋和自然优势。震前玉树市商业服务用地面积为19.31公顷,震后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和设施,仅商业用地面积达61.16公顷,通过三年重建基本建立起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商业服务网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旅游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把商业旅游资源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是加快推进玉树市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捷径。
2 玉树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实体尚未形成
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玉树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撑能力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实体尚未形成,导致地方政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靠天种养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2.2 经营项目单一,发展后劲不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动摇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缓慢是制约玉树建设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种经营项目少,农畜产品供给不足、开发不够。如藏牦牛、藏绵羊以及特色奶酪等本地特色产品开发不足,依靠外来肉制品、乳制品现象仍然存在;第二,部分农牧民受虫草经济影响,过度依赖虫草采集收入,农牧业生产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第三,种植业方面弃耕撂荒,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方式原始落后。以上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使得玉树地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动摇。
2.3 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精品开发模式
玉树地区虽有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上旅游业层次不高。突出体现在:配套设施不足、产品开发欠缺、景区整合不够,游客大多以观光旅游、过境旅游为主,且旅游全程呈“零消费”状态,“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建设不够,缺乏旅游定点的直销点和专业市场。同时,缺乏龙头支柱企业,多以酒吧、特产店的散户为主,玉树旅游业层次整体偏低。
2.4 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处于小作坊或未开发状态
玉树地区以民族服饰、安冲藏刀、帐篷、藏毯、陶艺、佛教工艺品、嘛呢石刻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呈小作坊、小规模或未开发状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资源较差,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开发。
2.5 产业观念单薄,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古往今来,文化都以它独有的内涵与意义附着于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文化开始了从“资源”到“资本”再到“产业”的嬗变“,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发展中竞争与博弈的重要筹码。
玉树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在玉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观念和能力都不足。玉树地处边远高寒地带,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再加之通信、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落后,当地民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世代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民众遵照其祖辈先民教给他们并高度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早已习以为常,缺乏自觉发掘文化资源商品性和经营性的意识,产业观念单薄,这将会成为玉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制约因素。
其次,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也是玉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文化产业策划、包装、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素质和能力上都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 玉树市生态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时展的必然,城市既要有“城”,也要有“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将失去发展后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防止有“城”无“市”。
从产业比较优势系数上看,玉树工业明显处于劣势,但在消费文化兴起的当下,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优势却很明显。玉树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族餐饮和民族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不仅具有独特的现代经济价值,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驱动型”的城镇化模式对玉树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3.1 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玉树市“三区四带八基地”工程
“三区四带八基地”, 是以构建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主线,创新合作经营体制的一个工程。三区”即:农牧业经济结合区、畜牧业草业经济混合区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区;“四带”即:藏牦牛(羊)规模养殖产业带、青稞产业带、蔬菜产业带、虫草经济产业带;“八基地”即: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奶牛养殖基地、青稞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种养基地、良种繁育基地、饲草料种植基地、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在全市选择试点,鼓励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进一步提高完善合作社运行管理;第二,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第三,深入研究国营牧场改制问题,努力在改进经营方式、提高品质、拓展市场上求突破,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第四,加大对养殖基地的扶持力度;第五,加强温棚种植和经营管理,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提高农副产品的自给率;第六,统筹推进农田整治、优质饲草料种植、撂荒地复垦、转移就业、畜种良种推广、技能培训,加大各项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拓宽生态移民增收渠道,积极打破制约全市农牧业发展的“瓶颈”。
3.2 文化与旅游融合,推进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玉树旅游框架,构建以玉树市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支撑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走城市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开发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乡(镇、村),以发展高原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等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第二,聘请省内外民俗、旅游专家,编制完成玉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眼于“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玉树市经济转型主导产业;第三,深入挖掘玛尼石刻文化景观。紧紧抓住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勒巴沟、文成公主庙三个景区玛尼石刻文化景观共性,深入挖掘核心内容,全面提升资源品位,使其在全国众多宗教旅游文化品牌中独树一帜;第四,争取投资开发项目和加大投资力度。争取重大开发项目以及对藏家乐、农家乐、牧家乐旅游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第五,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参与度,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歌舞、马术表演和宗教文化,以及跑马射箭等民族传统竞技文化,把赛马节打造成藏区乃至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3.3 就地取材,做大做强做精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藏族服饰中又以玉树的服饰最为经典,被誉为“服饰之乡”的玉树服饰以其华丽的风格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青睐。但是目前玉树藏族服饰的加工处于原始的、分散的家庭作坊,形不成规模,无法批量生产,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因此,引进先进设备及优质材料,将极具民族特色的玉树藏族服饰提上一个新的高品质的档次甚为必要,从而批量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藏族服饰加工基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安冲藏刀、帐篷、藏毯、陶艺、佛教工艺品、嘛呢石刻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依托11个商业特色街区,形成设计、加工、配送和零售一体化服务,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培育玉树文化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3.4 发挥传统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商贸流通业
玉树市位于州府、市府所在地,自古以来是连接西宁、四川、云南、的青南重镇和物资集散地,发展商贸业不仅是玉树的传统,更是玉树市今后发展的引擎式产业。
第一,通过建立三江源民族商贸综合市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民族特色产品加工园、产业扶贫能力建设培训基地、产品企业孵化园以及物流园,以藏族特色产品为主,聚集多民族特色产品、工艺品、食品、中藏药材,打造三江源区最大的民族特色产品市场;第二,加快培育和聚集城镇产业,积极优化城镇产业布局,盘活现有产业存量,搞活城镇市场;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有效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树立起一批实企龙头企业,带动市场产业发展。第四,重点培育扶持能够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企业,并发展成商贸流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商贸流通业,服务全州,带动青南,吸引周边,让玉树市真正成为青南和康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3.5 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科技公关和市场合作,为高原牦牛、藏羊、虫草等生态绿色产品以及其它民族特色产品的研发、市场开发和运营、融资等提供孵化支持,全力打造高原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做大做强“玉树虫草”品牌,大力挖掘中藏药材种植及中藏药开发。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招商项目筛选、论证、包装、推介等工作,通过参加洽谈会、品牌推介会、物资交流会等各类招商活动,鼓励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创新方式,优化环境,加大“走出去”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领域,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产业园,做好商业业态规划。努力把园区建成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政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产城融合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C]//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中国区域科学协会,2013.
[2][3] 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4] 许德友.以“产城融合”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5).
[5] 屈彩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定位研究[J].中国名城,2014,(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