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22: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艺术论文

篇1

一、创设美的情境、展示语言魅力

很多文章文质兼美、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在谈古道今、写景抒情、托物言志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尤其是散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想象、去领悟。如朱自清的《绿》,在课件设计上,可用“Flash”等开发软件自制一幅绿色与流水相映的有动感的画面作为封面,亦可寻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符能展示“绿”的视频片断,使学生在具体的画面中去把握语言美、大自然的美。为了更好地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把文章显示出来,在要着重分析的字词句中设置热键,以动感的形式对字词句进行注释。还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与理解。在《绿》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动词,在软件的设计上,可通过“Authorware”函数控制让学生在电脑上填写相应的动词,电脑有对错判断,有答案提示,还可以把朱自清的《歌声》一文显示出来,通过阅读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和谐的画面可以再现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使人们的想象跨越时空。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思、韵味,突出主题思想。如在讲授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先设计一张秋天的“枫林图”来体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接着用视频来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各个视频都可以通过定格一个画面作为讲解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尽量从画面上去想象,才可能进一步理解所抒发的情感。同样在《水调歌头·游泳》的学习中,可以引用畅游长江的历史照片作为背景,同时播放配乐朗诵,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从而才能领会的诗词。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朗读既是讲究艺术性,又是帮助学生审美、理解课文的有力手段。设计时,对许多文章许多文段的处理可先以语言的美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一段富于感染力的朗读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与富于表现力的画面相配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和谐美,可以烘托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也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最大的不同,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讲究的就是一种艺术性。

二、增加教学容量、美化教学结构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更能增加知识容量,做到讲练结合,突破重点、难点。如在设计《雷雨》的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预习篇,包括精彩片断的朗读欣赏,故事发展的基本情节,分场景等。二是讲解篇,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等。有些环节可以用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边分析边动手做。三是提高篇或扩展篇,可提供对比阅读的文章,进行巩固练习以及对应的作文训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教材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难点,又通过电教手段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线”为“面”,集声色画乐为一体,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多媒体设计无疑也体现了整个教学结构的艺术性。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必然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尤其是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可以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进行。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表现在交代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评价分析、解答疑难问题、强化知识记忆等,使学生能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培养相应的能力。有的地方在小学教育中就进行了结合电教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看、听、说、写、想”的能力,这种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更应该加以运用。

四、增大阅读容量、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阅读,准确理解阅读文段的文意,并根据要求做完相应的练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首先教师要编制有代表性的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对难懂的字词通过热键方式,可随时查询和讲解。然后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的竞赛,电脑自动检测与评分。可见多媒体手段的引进,一是可以增加阅读量,二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与学生的反应能力,不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篇2

一、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创新与启示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之物象,人们几乎每天都见却处于熟视无睹的状态下,而本应对一切事物持有无尽的好奇心的学生们也在日复一日的感官接触后变得麻木与迟钝,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的思维懒惰,而这种不活跃的思维习惯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功课的学习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当我们几乎觉得身边的一切日常事务是自然而然之事物的时候,那些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却触发了敏锐的艺术家的好奇与兴趣。迈克尔的作品《冲出表面》《穿梭》《转换空间》和《治愈墙》等都是对人们早已烂熟于心却不曾发觉的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与发掘。作品《冲出表面》是艺术家迈克尔在英国的一个港口小镇上的创作。他通过与当地居民聊天,发现当地人有一个特殊的行为习惯——喜欢在当地的超市进行购物之后将超市的手推车推回家,但是卸载完所购买的物品后并没有将手推车及时归还,而是放在小区门口就不管了。然后这些手推车就成了小区居民的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这些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当然没有发扬高尚的、物归原主式的雷锋精神,而是喜欢把手推车推入小区附近的港口水域里,那片看似宁静的水面下潜藏着许多“宝藏”。而大多数人们似乎就觉得只要把东西丢进水里,使那些人们不再需要的东西暂时离开人们的视线就可相安无事了。这引起了迈克尔的好奇,他自费请来专业潜水人员对水下进行打捞,打捞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有101辆手推车、23辆自行车、一套高保真音响和无数小型生活垃圾。迈克尔面对此结果,幽默地说了一句“万幸的是没有打捞起尸体”。他把这一行为过程制成影像作品,并对打捞起来的物件进行清洁处理,通过技术手段置放于那片水域的水面上,并配合冷色的灯光与人们使用那些物件时的声音做成一件不同寻常的装置作品。来来往往的人们在看到这一作品时也不禁感到吃惊,他们从未想过他们熟悉的生活区间还有这样一番景象,而且这公共区间的独特景象是百分百人为形成的。作品《穿梭》是迈克尔对城市交通的新探寻。他用五种不同的方式“走”完伦敦。其中有一种是单纯的走路,耗费了两个月时间,穿破了五双鞋子。是不是很惊奇?我们从未想过仅用脚步去丈量一遍我们生活的都市,我们会抱怨城市那么大,走起来多费事啊,为什么要去吃那个苦呢?的确,日趋发达而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让我们的每次出行都更加轻松而且少走路,那么可不可以说我们被交通工具绑架了,过着几点几线的规律而单调乏味的生活。我们渴望外去很远的地方旅游,却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这会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对社会对生活产生越来越多的漠视与距离感?迈克尔的另一件作品《转换空间》则更立体地表达了他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生动解读。这件作品用克罗斯双白投影布做成四面约3.5米长2.7米宽的长方形白布墙,围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在一面墙与另一面墙的棱角处开一道进出口,人们可以从那道进出口进入空间内部。白布墙上用影像投射的方式循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数码制作的有声影像——专门为展出的地方量身定做的影像。例如在成都市展览,那影像就会开始于写实的成都风景,它会非常立体而瑰丽地呈现一个拥有成都市街道、天空、云朵和汽车且不断流动的如梦似幻的真实空间。这件作品通过三维空间内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使观者重新感叹身边的寻常美景。《治愈墙》则是迈克尔对英国全民医疗系统的再思考,作品曾经在法国多媒体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过。九个大小相似的、由霓虹灯管和集成电路板制作的、散发绿色萤光的十字所排列成的正方形构成。作品中的绿色十字代表了英国与法国的医药业的特殊标识符号,在那边的大街小巷非常常见。有点类似我们国家所使用的红色十字,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是全免费的。这些绿色十字在西方社会本该代表一种健康的安全的感觉,但作品所使用的闪烁刺眼和令人不适的霓虹灯却迫使观看者与作品保持较远的距离。作品暗喻了西方民众对医药过度依赖的社会情形下的一种亚健康的生活状态。这件作品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启示体现在作品勇于对看似完美的事物产生质疑,发现其背后的缺点。这一点启示对于面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理论,过分乖巧听话的学生们来说弥足珍贵。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之内,经济的发展伴随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生们对于生态这个“大环境”的担忧也好,关注也好,只能更多地停留在书本报刊所告知的数据及图表的浅薄层次。再冗长深刻且精准的科学文献也几乎没有给学生更多深刻的直观体悟与感受。在迈克尔的另两件多媒体艺术作品《骤降》和《天鹅的复仇》对气候变暖和珍稀动物的保护这两个热门话题进行了全新阐释。每个人几乎都知道地球气候在变暖,也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一件大事。但各种关于海平面变化的视图并不能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威胁。作品《骤降》则是将蓝色LED射灯光圈套在伦敦最中心的几处极其重要的历史纪念碑上,它们的高度正是全球变暖临界危险海拔之度3111米,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危险。也是对公众发出的一种提示“在我们还可以作出努力去改变时,请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品《天鹅的复仇》则源于艺术家发现在一条新修建的马路上,过路的汽车时常压死飞到这里的天鹅,久而久之天鹅感觉到了危险便再也不来这条路段了。而艺术家在另一个废旧汽车处理场里看见巨大的吊车把有待处理的汽车疯狂进行碾压拆卸处理时,他突然发现吊车的形象非常类似于天鹅。艺术家便利用影像器材与计算机处理技术置换了天鹅与吊车的角色,让天鹅在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天鹅湖》的背景音乐的鼓舞下在处理厂内对汽车进行疯狂的复仇行动,并以小屏幕播放的形式展现给观者。这个作品的意义有点佛家因果循环的意思。老师给学生讲述要热爱生命,保护动物这些道理时这一作品是否比文字更加有力且生动形象。

二、多媒体艺术课程助力基础教育

多媒体艺术创作所追求的不是传统艺术所追崇的对艺术技法的表现,也不是单纯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是依托多媒体技术的新颖表达方式来实现艺术家的创意,去引发观看者对生活对生命一点点新的思索,它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智慧。这方面的思索在哲学领域也存在,却被深藏在绕口难懂的文字玄机当中。他们往往不会向当代艺术家做多媒体创作时那么直白地显露自己的观点与思维。例如就像黑格尔非常喜欢的一种穿珠子的游戏那样,首先把收集来的各式原料打磨成形,继而再钻个窟窿,好比说把哲学加工成为“逻辑学”,把科学处理一下变成“自然哲学”,再把心理学换装成“精神哲学”等等。也就是说在很多种类的教育范畴里,学者们为了彰显其伟大而不可替代的知识是如此的重要与特殊,往往会转几个弯来进行表述。所以黑格尔也曾非常耿直地说过一句话——“伟大的头脑具备充沛的经验,这才能在五光十色的现象当中看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但问题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所面对的是智力与经验都稍显稚嫩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暂时可能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充沛的经验”来消化那么多知识与真理。甚至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现象都是一知半解的。所以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很需要普及一下多媒体艺术的课程,打开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杨翠 单位:四川大学研究生

篇3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电脑,便  认为教学方法现代化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版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象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媒体与之最为接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不必象以前那样,上一堂电教课要在录像机、VCD、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上进行频繁的切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授课用的课件。

    五、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软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所以目前急需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电脑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对多媒体软件的制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者与授课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授课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将自己最好的构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涉及到的相关软件较多,让所有授课教师都进行全面的培训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从授课教师的队伍中挑选一些具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而这些先培训的教师又能够带动另外一些教师学习。专职的课件制作人员可以辅助教师制作一些制作难度较大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时间钻研新的制作技术,做出精品课件。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