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安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安全论文

篇1

1.1物联网应用者隐私安全问题

日常生活中,物联网被应用到所有领域,所有的物品都可能随时随地的连接到网络上,而物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他将不受控制地被定位、追踪,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个人隐私泄露问题,这无疑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这不只是涉及到网络技术问题,严重的还会上升到法律问题,从而产生纠纷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现今的物联网时代,怎样预防财产信息、个人信息不被不法分子盗用,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现今物联网发展道路上需要扫清的重大障碍。

1.2物联网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

物联网系统感知节点相对简单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欠缺有效的监测管控手段以及相关设施,同时节点总量较为复杂庞大,传送的消息和信息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使得它们无法具备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但物联网技术可以代替人来实现一些繁琐、机械和危险的工作,因此物联网为了减少人力消耗和危险性大多数用来做一些远程控制,机器设备基本上会安置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这样便可令进攻者、入侵者快速地找到并影响该类设施、设备,从而进一步对其造成破坏影响,高手还可以利用本地操作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施的变换,势必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3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标识缺乏自身保证安全的能力,这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致使攻击者或者入侵者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使读写器无法接收正常的标签数据,造成通信拒绝服务。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读写器要与主机通信,那么射频识别技术(RFID)本身也可以成为攻击的对象。因此,射频识别技术(RFID)本身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影响了物联网的应用。

2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根据物联网的组成及其特点,结合物联网信息安全隐患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防范的措施:

(1)完善的感知层操作规章制度。首先要保证物联网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即便物联网的感知层或者设备受到不法攻击,物联网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系统对其进行修复,以降低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时还需要在节点的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增加备用节点的数量。而且还需要对物联网的管理权限进行合理的设置,避免非专业人员对物联网的关键环节进行更改,同时还需要严格加强物联网管理人员的身份认证制度。

(2)物联网的安全防护。物联网自身的安全性能决定着物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因此需要从物联网的协议、设备等方面予以加强。要从物联网信息传输的协议层出发提高其安全协议的级别,以更好的增强物联网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相关硬件设备的安全协议级别,以降低物联网遭受攻击的机率。

(3)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物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亟需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因此相关的政府和管理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措施,以更好的规范物联网的发展,降低物联网发生破坏的机率,保障物联网更好的发展。

3结语

篇2

[摘要]Intenet所具有的开放性是电子商务方便快捷、广泛传播的基础,而开放性本身又会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危险。安全问题始终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网络安全商务安全

2003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先是SARS肆虐后接高温威胁。但对电子商务来说,却未必不是好事:更多的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种组织,甚至包括政府都在积极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电子商务中去。电子商务是指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商务活动,现在主要是指在Internet上完成的电子商务。

Intenet所具有的开放性是电子商务方便快捷、广泛传播的基础,而开放性本身又会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危险。一个真正的电子商务系统并非单纯意味着一个商家和用户之间开展交易的界面,而应该是利用Web技术使Web站点与公司的后端数据库系统相连接,向客户提供有关产品的库存、发货情况以及账款状况的实时信息,从而实现在电子时空中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交易活动。这种新的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将内部网与Internet连接,使小到本企业的商业机密、商务活动的正常运转,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机密都将面临网上黑客与病毒的严峻考验。因此,安全性始终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分为二部分:一是网络安全,二是商务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工作人员和环境等。其特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实施网络安全增强方案,以保证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性为目标。商务安全则紧紧围绕传统商务在Internet上应用时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如何保障电子商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即实现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依赖性。

一、网络安全问题

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和其他人为因素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潜在威胁。一方面,计算机系统硬件和通信设施极易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电磁场等)以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包括故意破坏和非故意破坏)的物理破坏;另一方面计算机内的软件资源和数据易受到非法的窃取、复制、篡改和毁坏等攻击;同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的自然损耗等同样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内信息的损坏、丢失和安全事故。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

一个全方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包含网络的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信息加密、安全传输和管理安全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主机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审计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黑客跟踪技术,在攻击者和受保护的资源间建立多道严密的安全防线,极大地增加了恶意攻击的难度,并增加了审核信息的数量,利用这些审核信息可以跟踪入侵者。

在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时,首先要加强主机本身的安全,做好安全配置,及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减少漏洞;其次要用各种系统漏洞检测软件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以修补;从路由器到用户各级建立完善的访问控制措施,安装防火墙,加强授权管理和认证;利用RAID5等数据存储技术加强数据备份和恢复措施。

对敏感的设备和数据要建立必要的物理或逻辑隔离措施;对在公共网络上传输的敏感信息要进行强度的数据加密;安装防病毒软件,加强内部网的整体防病毒措施;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

网络安全技术是伴随着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但直到80年代末才引起关注,90年代在国外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各国计算机安全界的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也因此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安全核心系统、VPN安全隧道、身份认证、网络底层数据加密和网络入侵主动监测等越来越高深复杂的安全技术极大地从不同层次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性。安全核心系统在实现一个完整或较完整的安全体系的同时也能与传统网络协议保持一致。它以密码核心系统为基础,支持不同类型的安全硬件产品,屏蔽安全硬件以变化对上层应用的影响,实现多种网络安全协议,并在此之上提供各种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

互联网已经日渐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网络防护与网络攻击之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这就对网络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网络安全技术将会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中,但围绕电子商务安全的防护技术将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重点,如身份认证,授权检查,数据安全,通信安全等将对电子商务安全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商务安全要求

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要消除客户对交易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担心才能够吸引用户通过WEB购买产品和服务。使用者担心在网络上传输的信用卡及个人资料被截取,或者是不幸遇到“黑店”,信用卡资料被不正当运用;而特约商店也担心收到的是被盗用的信用卡号码,或是交易不认账,还有可能因网络不稳定或是应用软件设计不良导致被黑客侵入所引发的损失。由于在消费者、特约商店甚至与金融单位之间,权责关系还未彻底理清,以及每一家电子商场或商店的支付系统所使用的安全控管都不尽相同,于是造成使用者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担忧而犹豫不前。因些,电子商务顺利开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保证交易的安全性,这是网上交易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技术的难点。

用户对于安全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1.信息的保密性。交易中的商务信息均有保密的要求。如信用卡的账号和用户被人知悉,就可能被盗用;定货和付款信息被竞争对手获悉,就可能丧失商机。因此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一般都有加密的要求。

2.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网上交易的双方很可能素昧平生,相隔千里。因此,要使交易能够成功,首先要想办法确认对方的身份。对商家而言,要考虑客户端是否是骗子,而客户也会担心网上的商店是否是黑店。因此,能方便而可靠地确认对方身份是交易的前提。

3.交易的不可否认性。交易一旦达成,是不能被否认的,否则必然会损害一方的利益。因此电子交易过程中通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是不可否认的。主要包括:源点不可否认:信息发送者事后无法否认其发送了信息。接收不可否认:信息接收方无法否认其收到了信息。回执不可否认:发送责任回执的各个环节均无法推脱其应负的责任。

4.交易内容的完整性。交易的文件是不可以被修改的,否则必然会损害交易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5.访问控制。不同访问用户在一个交易系统中的身份和职能是不同的,任何合法用户只能访问系统中授权和指定的资源,非法用户将拒绝访问系统资源。

四、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标准

近年来,针对电子交易安全的要求,IT业界与金融行业一起,推出不少有效的安全交易标准和技术。主要的协议标准有:

1.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依靠对密钥的加密,保障Web站点间的交易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2.安全套接层协议(SSL):由Netscape公司提出的安全交易协议,提供加密、认证服务和报文的完整性。SSL被用于NetscapeCommunicator和MicrosoftIE浏览器,以完成需要的安全交易操作。

3.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SecureTransactionTechnology):由Microsoft公司提出,STT将认证和解密在浏览器中分离开,用以提高安全控制能力。Microsoft在InternetExplorer中采用这一技术。

4.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1996年6月,由IBM、MasterCardInternational、VisaInternational、Microsoft、Netscape、GTE、VeriSign、SAIC、Terisa就共同制定的标准SET公告,并于1997年5月底了SETSpecificationVersion1.0,它涵盖了信用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据认证、数据签名等。SET2.0预计今年,它增加了一些附加的交易要求。这个版本是向后兼容的,符合SET1.0的软件并不必要跟着升级,除非它需要新的交易要求。SET规范明确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付款安全,确定应用之互通性,并使全球市场接受。

所有这些安全交易标准中,SET标准以推广利用信用卡支付网上交易,而广受各界瞩目,它将成为网上交易安全通信协议的工业标准,有望进一步推动Internet电子商务市场。

五、商务安全的关键CA认证

怎样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呢?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采用CA安全认证系统。CA是CertificateAuthority的缩写,是证书授权的意思。在电子商务系统中,所有实体的证书都是由证书授权中心即CA中心分发并签名的。一个完整、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合理的CA体系。CA机构应包括两大部门:一是审核授权部门,它负责对证书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决定是否同意给该申请者发放证书,并承担因审核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因此它应由能够承担这些责任的机构担任;另一个是证书操作部门,负责为已授权的申请者制作、发放和管理证书,并承担因操作运营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包括失密和为没有获得授权者发放证书等,它可以由审核授权部门自己担任,也可委托给第三方担任。

CA体系主要解决几大问题:

1.解决网络身份证的认证以保证交易各方身份是真实的;

2.解决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保证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没有受到破坏或篡改;

3.解决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保证对方在网上说的话是真实的。

需要注意的是,CA认证中心并不是安全机构,而是一个发放”身份证”的机构,相当于身份的”公证处”。因此,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不仅要依托于CA认证机构,还需要一个专业机构作为外援来解决配置什么安全产品、怎样设置安全策略等问题。外援的最合适人选当然非那些提供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的厂商莫属了。好的IT厂商,会让用户在部署安全策略时少走许多弯路。在选择外援时,用户为了节省成本,避免损失,应该把握几个基本原则:

1.要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2.要了解厂商的信誉;

3.要了解厂商推荐的安全产品;

4.用户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能够正确加以评估。有了这些基本的安全思路,用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六、相应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像传统商务一样,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后盾。商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电子商务也一样。在电子商务中,合同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发生改变,但其形式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是互不见面的。所有的买方和卖方在虚拟市场上运作,其信用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认证机构的认证。

2.传统合同的口头形式在贸易上常常表现为店堂交易,并将商家所开具的发票作为合同的依据。而在电子商务中标的额较小、关系简单的交易没有具体的合同形式,表现为直接通过网络订购、付款,例如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软件。

3.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名所代替。

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于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一系列法律新问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与现存的合同法发生矛盾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但对于法律法规来说,就有一个怎样修改并发展现存合同法,以适应新的贸易形式的问题。

七、小结

在计算机互联网络上实现的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在保证其计算机网络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平台安全的基础上,应该还具备以下特点:强大的加密保证;使用者和数据的识别和鉴别;存储和加密数据的保密;连网交易和支付的可靠;方便的密钥管理;数据的完整、防止抵赖。电子商务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商务安全的双重要求,使电子商务安全的复杂程度比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更高,因此电子商务安全应作为安全工程,而不是解决方案来实施。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基础》尚建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9

篇3

网络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及答辩要求

(试 行)

一、 网络类题目的特点

学生络类题目的特点主要以校园网、小型企业网、大型企业网(多地互联)为应用场合,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类或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二、 网络工程设计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要求

类似于投标书,但有不同于投标书,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产品说明书、产品报价……),也一般不考虑具体综合布线(职院学校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其技术实现。

2.论文写作基本环节

采用工程业务流程,类似于软件工程:

1)需求分析

2)功能要求

3)逻辑网络设计(设计原则、拓扑结构图、背景技术简介、IP地址规划表),也称为总体设计

4)物理网络设计(实现原则、技术方案对比,一般考虑结构化布线),也称为详细设计

5)网络实现(设备选型和综合布线属于这个阶段,但我们主要强调各种设备的配置与动态联调以实现具体目标)

6)网络测试(比较测试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

具体实现通过采用Dynamips 模拟平台和Cisco Packet Tracer(PT)模拟平台。

3.注意事项

1)抓住题目主旨和侧重点(类似题目的需求不同,取材角度不同、参考资料的取舍也不同。不同的应用场合会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路由技术(BGP、RIP、单区域和多区域的OSPF)、交换技术(Vlan、生成树、链路聚合、堆叠)、访问(接入)技术、安全技术等,只有这样题目才能各有千秋,否则就都变成了XX公司(校园)网络设计。)

2)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

3)不要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调试说明书

4)不建议包含综合布线的整个过程。

4.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结构不太清楚,有些环节没有

2)不应有产品说明书,具体实现要更清楚

三、 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基本环节与要求

从技术上讲主要有:

1)Internet安全接入防火墙访问控制;

2)用户认证系统;

3)入侵检测系统;

4)网络防病毒系统;

5)VPN加密系统;

6)网络设备及服务器加固;

7)数据备份系统;

从模型层次上讲主要有:

1)物理层安全风险

2)网络层安全风险

3)系统层安全风险

不同的应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选题有些过于复杂而有些过于简单

2)只是简单叙述各种安全技术,没有具体实现

四、 论文答辩要求

1)论文格式:从总体上,论文的格式是否满足《韶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规范》的要求?

2)论文提纲:设计条理是否清晰,思路是否明确;

篇4

关键词:物联网;船舶;过闸;智能调度

随着数字航道建设的有序推进,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管控初显成效,但是信息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据现有的船舶过闸流程显示,船舶过闸涉及登记、缴费、调度、过闸等环节。船舶过闸完全由人工管控,手续繁琐,极度耗费船员的通行时间,同时造成大量船舶处于等待状态,航道拥堵加剧。

上海市船闸计算机收费系统,迈出了计算机票据逐渐取代手工票据坚实的一步,但是过闸调度的信息化未能完全实现。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口岸船闸展开“船舶便捷过闸系统(水上ETC)”的试点研究。通过创新船闸收费管理机制并融合RFID技术,优化收费管理模式和流程,减少船舶过闸等候时间,提高船闸调度效率。

船载电子标签只能储存船舶的静态信息,且局限于地方船舶使用。为了达到航运数字化管理的先进水平,论文将物联网技术成功运用于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

1物联网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深入,船联网已具备相应的条件。2004年以来,国际海事组织和中国海事局分别要求达到一定吨位的船舶必须安装自动识别系统[4]。在内河航行且不满足强制安装AIS条件的船只可通过地方海事局安装RFID。为此,可利用AIS与船载RFID互补融合而构成船联网。

1.1 AIS技术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由岸基(基站)设施和船载设备共同组成,通过VHF频段自动广播或接收船舶的静态信息(人工输入)、动态信息(自动更新)、航次信息(人工输入)、安全消息。AIS信息报告时间间隔为2S~3min,具体时间由船舶航行状态确定[5]。船载AIS与安装在过闸指挥部的AIS基站能够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船联网。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射频识别主要由船载电子标签与待闸区RFID阅读器组成。船载RFID选用2.45GHz卡片式有源RFID标签,其有效识别距离接近100米,可存储船舶名称、代码、船型、吨位、吃水及货物种类等信息。由于RFID只能存储船舶的静态信息,每次出航前均需到航道管理部门重新写入吃水及货物等信息。

2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分析

船舶一般的过闸程序分为的上岸、登记、缴费、调度、过闸等环节,需要船员按照顺序走完所有环节办理手续。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旨在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船舶过闸程序,该系统应具备船舶信息自动获取、过闸调度、收费结算、过闸及水文信息等功能。

2.2 智能调度系统结构

根据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的功能分析,可将各功能分模块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在系统中。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智能调度系统实现

3.1 软件数据库选择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用于存储船舶的动静态信息、过闸调度信息、收费数据、过闸日志等。系统数据库可同时存储通过AIS或船载RFID获取的船舶信息,并以识别设备类型进行区别。

3.2 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管理软件设计

待闸船舶驶入待闸区域后,过闸智能调度系统会自动识别船舶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系统根据船舶类型及进入待闸区的顺序进行调度,在水文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对普通船舶与特殊船舶进行统一调度。具体调度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在船舶过闸费用扣取前要判断船主账户余额,如果余额不足,系统会将差额费用数据存入本地数据库,并与船舶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以便及时扣费。

4 结束语

在船舶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论文设计的船舶过闸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取代传统的人工调度管理,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通航效率。管理系统融合调度、扣费、日志记录等功能,为数字航道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鹏飞,何斌,等.船闸计算机收费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7, (5).

[2]袁学忠.江苏内河船舶便捷过闸系统的试点应用[J].中国水运,2013(6)44:45.

[3]Lei Zhou, Hu Liu, etc.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Ship Lockage Management System[C]. 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 System, 2012.

[4]国内航行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管理规定[EB]. 中国海事局, 2010-4-12.

[5]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技术要求GB/T 20068-2006[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

篇5

会议拟请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国家保密、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等部门担任指导单位,同时将出版论文集,经专家评选的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现就会议征文的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1. 新技术应用环境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控系统、移动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新技术、环境下的等级保护支撑技术,等级保护技术体系在新环境下的应用方法;

2. 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政府部门及金融、交通、电力、能源、通信、制造等重要行业网站、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等安全威胁、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

3. 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与策略:信息安全管理政策和策略研究,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特点,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发展对策,网络恐怖的特点、趋势、危害研究;

4. 信息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攻击监测技术,态势感知预警技术,安全监测技术,安全事件响应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灾难备份技术,恢复和跟踪技术,风险评估技术;

5.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技术:密码技术,可信计算技术,网络实名制等体系模型与构建技术,漏洞检测技术,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网络攻防技术,软件安全技术,信任体系研究;

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技术:用于支撑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用于支撑安全监管的敏感数据发现与保护技术,安全态势评估技术,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安全绩效评估技术,电子数据取证和鉴定技术;

7.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标准符合性检验技术,安全基准验证技术,源代码安全分析技术,逆向工程剖析技术,渗透测试技术,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

8.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策略与机制: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与脆弱性分析,纵深防御策略,大数据安全保护策略,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评价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二、投稿要求

1. 来稿内容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未公开发表过,引用他人成果已注明出处,署名无争议,论文摘要及全文不涉及保密内容;

2. 会议只接受以Word排版的电子稿件,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

3. 稿件以Email方式发送到征稿邮箱;

4. 凡投稿文章被录用且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出版;

5. 提交截止日期: 2014年5月25日。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1号

邮编:100048

Email:.cn

联系人: 范博、王晨

联系电话:010-68773930,

13717905088,13581879819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软件、硬件的共享,还可对共享的数据进行统一维护与管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管理,是指物流企业为实现智能管理、远程控制等目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实时共享与处理的活动。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也更易控制。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主要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也是物流企业迎合时展的必然产物。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现状

1.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目前,许多先进的物流公司已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但这些应用多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信息化建设或企业办公上。而对于物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技术,却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而且很多小型的物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物流管理中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1)目前,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仍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物流公司,对物联网的应用只是流于表面,使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没有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帮助。(2)在一些已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公司中,大多也只是一些初级功能的应用,如办公平台、管理软件等,而缺少对RFID等的应用。(3)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每个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联网进行交流变得十分复杂。而近年来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多是向国外或国内典型的大公司学习,这种应用模式使得各个物流公司的物联网应用功能变得单一,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物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多维度协同问题

1.物流信息管理协同问题

物流企业的管理范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从最初的生产层扩展到了管理层。范围的扩大,导致企业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做好多维度协同的重中之重,信息的不对称,会对企业的物流管理造成极大的阻碍。

2.物流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合理规划和配置物流企业的各项资源,使企业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建立起配送中心、各网点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分配及协同合作,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3.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导致道路普遍存在拥堵现象。而拥堵不仅使得物流的运输时间成本变大,而且使得一些有时间限制的物流快递无法按时送达。为此,如何在快递配送过程中综合考虑路况因素,将快递配送和路况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以使在不同的交通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用时间—人力成本最小的成本完成快递配送,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4.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公众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物流企业已经把服务当作了一个战略目标,有的物流公司甚至提出了“门对门服务”的理念,以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客户。从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将物流服务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与信息管理、战略管理、配送管理形成协同,成为了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服务质量协同问题。

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

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管理层组成,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管理几个维度是,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管理协同。感知层对应的技术协同,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理管理中的应用、应用标准建设等;网络层对应的信息协同,包括物联网的无线传感网络、组网方式、通信网络等;应用层对应的服务协同,包括物流公司与上下游供应链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实时感知、智能投递、人性化、增值化等的服务;管理层对应的管理协同,包括物流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国家对行业的引导调控,主要体现为公司主系统对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各个业务维度的优化协调和配置,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强大,远远优于原系统的物流管理平台,以此达到协同效应,也就是1+1>2效应。

1.技术协同

物联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的技术范围也十分广泛,如无线传感技术、RFID技术、组网通信技术、感知技术、安全密保技术等。技术维度的协同,是指通过这些物联网技术,为物流管理平台提供一个信息实时交互、共享的环境。其目的在于实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同步运行和信息协同,增加维度与维度之间的透明度,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为信息协同、服务协同、技术协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物流管理中最基础的协同需求,如果信息不协调,那么,其他所有协同都是无用功。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各个业务维度之间不兼容而导致信息不协同。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协同管理,可以从物流管理的整体角度,解决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实现信息的协同管理。

3.服务协同

服务协同是物流管理平台中较为宏观的协同内容,包括了物流业务过程中所有和公司外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如对外的海关、物流监管、财务银行、合作企业、客户等。一方面,服务平台包括向外部提供物流产品和管理服务、订单受理,以及通过GPS和GIS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调度和跟踪;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外部的企业网站,根据具体物流企业的需求,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方便客户下达订单、查询物流信息、追踪邮件等。

4.管理协同

管理是物流公司的核心工作,传统的物流行业在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物流行业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组合,而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质的物流服务,而且物流公司对管理的重视性、要求度也不高。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权责明确、分工清晰基础上的,强调各个业务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认识,只重视对内部资源的优化,而忽视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而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管理协同,则强调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使物流公司的信息传输流畅,以实现多维度协同的物流管理新方式。

作者:邱剑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宝宝.基于EPC物联网的IT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勤.多维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及协同运作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钱妍,安亚文.基于物联网的集团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2013(2):231-233.

篇7

“云计算,人云亦云;物联网,雾(物)里看花。”这是中国IT业界当前的流行语。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顺口溜”,实在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遗。从政者若有足够智慧的话,也应当从各种“顺口溜”中抓住社会、生活、政经和文化中存在的要害问题,并从中知晓一些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一句“推动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口号,中国物联网的温度迅即进入白热化(物理学中,温度的定义就是分子运动的速度――笔者注)。大家可以用“物联网”作为关键词搜索一下,浏览一些物联网网站。作为“物联网温度”的表征,你可以发现惊人数量的物联网国际会议、峰会、研讨会、博览会、巡展、物联网联盟成立大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可“苦”了那几个知名的物联网专家,在应允之前,他们的名字早已公布于会议发言的表列之中。为了应付繁多的会议,他们似乎已没有剩下多少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点实事。

我们要分析一下,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形形的动机是什么?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改变发展方式、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要产业升级、要寻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甚至背后是有关厂商要大做买卖、科研要经费、职称提升要发表新论文、升迁要有政绩、媒体要有报道热点……等等,众多的欲望都被奇妙地卷入、叠加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一股洪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向着同一个目标推进。

然而,这股洪流所到之处,未必就能草木繁茂,而这股洪流如果不受制约、盲目肆虐地流放,它将可能摧毁一切,只给我们留下残垣败瓦,于是,我们会见到“物联网泥石流”。

但我们是否看到。物联网中最为关键的传感器设汁制造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的基础信息化建没还未到位,我们还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缺乏有合格素质的应用集成商……克服这一切,至少需要3年的准备期,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股汹涌的洪流涌向物联网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我们即将成为控制着整个传感器市场的外同企业的倾销对象。尽管外商手中的传感器也远未成熟,但在它们高效的市场推广技巧之下,那些欲“争政绩”、“发财先富”起来的高热头脑,是不堪一击的。于是乎,中国的大量银子落入他人口袋;更致命的是,这实质上也是对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业的釜底抽薪。丧失了需求,并被外国产品标准锁定,已经落后的国内传感器研制产业将没有任何前景。

同样,在应用集成方面,一批像IBM这样有备而来的强悍巨鳄正在中国各地“收割”着几乎所有的大型项目。一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出现了,外商正深深渗透到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政府、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甚至将触角延伸到新技术的总体应用框架,如物联网、云计算中心,接下去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物联网世界,一切不会只停留在“闹剧”的层次。各厂商都受到其母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的管辖,这种管辖必将会通过厂商对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掌握与控制,而转嫁到使用者身上。任何国家都不会、也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打好基础

另外,我完全赞同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清醒地掌握全面的发展势态。必须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对物联网发展实现掌控(其对立面就是失控)。物联网必须扎实发展才不会成为另一个泡沫。物联网的概念还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发展期至少需要10~20年。因此,3~5年的准备预热期是合理的。

第二。从速进行物联网信息安全立法。设定一些敏感保护领域,以及设定一些必须受到安全审核的物联网项目类别。政府应该成立相关部门对一些信息项目进行审核、监督。

第三,成立政府组织(不可被任何利益收买的)咨询机构,或者是物联网消费者权益机构,为国内的物联网项目提供免费服务。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企业核实其发展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信物联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是需要一些特定法律法规的),另一方面是帮助客户单位维护自身利益,不受厂商欺骗。

第四,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对传感器进行攻关。不仅让我国技术与产业有提升发展的机会,以国家为整体积极投入产业竞争,争夺世界物联网的市场份额。同时,研发制造出高、精、尖的传感器夺取产业技术高地,从而保障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

第五,尽快制定各种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让行业变得更规范,目标变得更明确。

第六,国家应成立物联网应用开发中心,联合各地的物联网中心,开发出一批基本的、通用的解决方案,公开免费让中国的应用开发商使用。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安全 发展前景

一、对物联网的认识及作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因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从上文我们对物联网的认识,物联网可以实现物物相通。但是除此之外,物联网还有其他的作用:

第二,除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信息和通信之外,还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当然,这里人还是主体。因为,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目的,还是要为人服务、为人所用。

第三,除了实现信息的交换与通信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安装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将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二、物联网的应用情况

人不在家,家里煤气泄漏了空调忘关了你也马上能知道;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地里某块农田的土壤是否健康……这些,就是物联网的功劳。轻触一下电脑或者手机的按钮,千里之外你想了解的某件物品的状况、某个人的活动情况,一目了然。如此智能的场景,已不仅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才有的情形了,21世纪的今天,由于物联网的逐渐应用,你、我将和我们身边无数物品一起,成为网络的用户。物联网用途广泛,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工业安全生产、环境监控、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安全轻松的生活。举几个例子来说吧,从成都开车到重庆,上车后,只要设置好目的地便可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不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下班了,只要用手机发出一个指令,家里的电饭煲就会自动加热做饭,空调开始降温等等。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安装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将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电视、洗衣机、空调甚至自行车、门锁和血压计上都能使用。

三、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国外已成熟,但国内物联网才刚刚起步,问题显然很明显。那就是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其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一方面固然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大众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从技术上讲物联网存在很多网络安全隐患。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物联网规模很大,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受到病毒攻击,很可能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工厂停产、商店停业、交通瘫痪,让人类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同时物联网还可能带来许多个人隐私泄露。在未来的物联网中,每个人包括每件拥有的物品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在这个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在这种环境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丢失或被他人盗用,将是物联网推进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障碍之一。

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物联网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物联网、的展望,我认为以后的物联网发展趋势应该有以下几点:

无线控制不断深化:比如在智能家居这一应用方面,业内人士认为,未来,WiFi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Zigbee无线技术会在家庭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用户通过Zigbee遥控器,可以对连接在家庭网络上的家用电器使用状况进行查询,并对其进行无线遥控。用户在使用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智能终端设备,家中的电视、电脑、手机等显示设备都可以作为控制终端。

网络功能强势凸显:一直以来,网络化是物联网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将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视频监控与手机有效结合起来,一旦有小偷进入家中,报警信号即可迅速通过网络,传送到小区安防中心、地区报警中心及用户手机上。各报警中心和用户可以立即调入视频图像,保证在第一时间有效地监看到小偷的面貌,确保日后调查取证。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将交通中出现的任何相关问题及时反应到交警值班处,以此来提高办事效率。

智能控制内容逐步扩大:物联网通过智能化手段,使得人们生活体验变得更加的方便、舒适。针对目前物联网的一些应用方面的缺陷,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社会我们必定要克服当前出现的智能不能完全实现智能、过于复杂等缺陷。参考文献:

[1]什么是物联网.中国信息产业网,2009-12-11.

篇9

1962年――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从事天体物理设备研制。如天体物理探测设备的研制,如天文电子照相机的研制、军用微光探测系统的研制、天文CCD系统、天体物理光导纤维系统的研制、光电成像器件的研制、高真空及超高真空系统的研制、光导纤维及光导纤维传像束的研制、工程测绘及桥梁、筑路工程等。自1985开始,主持我国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镜终端探测系统,即光纤与CCD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赴英国Durham 大学工作,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职称,1989年赴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NOAO)工作,均从事天文纤维光学系统的研制工作;1991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世界天文纤维光学应用研究的进展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成就,受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赞扬和好评。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获得光导纤维应用与研制系统国家专利1项。

1993年直今,从事信息技术(IT行业)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工作,亲自主持规划、设计、实施的工程多项,并撰写了《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专著,发表了《中国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的内涵》等论文。一句话,总结我一生整整50年的科技工作,均没有离开《信息》,只不过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不同的信息环节上,所以至今《信息论导论》论文的发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现任同方数字城市产业本部顾问。

【摘 要】本文回答了信息的简明广义定义;解释了信息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的6+1理论;分析了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的判别标准及其内涵,例举了轨道交通建筑、轨道交通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工程图解;指出了目前最热门的与信息化有关的物联网的实质,及与互联网的关系,以及它在信息论中的地位等问题。

【关键词】 信息 信息化 智能化 医院装备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 the brief definition of the word "information"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that being built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 Bring up the "six plus one" theory,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ization、infomationiz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at's more,this article also give the specific standard in Intellectual Earth,Intellectual city, Intellectual community,Intellectual architecture, Intellectual transportation,Intellectual security. Giving the examples in the blue print of Track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that used on Internet .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brings up the problems exist in internet.

[Key words]information;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ation; hospital equipment

引言

在我国“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其原因而言,从已报道的资料看,恰巧问题就出在信息设施(硬件)与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及活件)上,这里指的活件就是操作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的人。教训是深刻的,这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论的精髓之重要!说信息是轨道交通和一切交通系统的灵魂完全不为夸张!

信息化是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慧型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安防等等领域追求的目标,或是目的,总而言之,信息化是目前人类社会走向智慧型生活的先导、灵魂,这个论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但更为理性地认识智能化/信息化的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这个当今世界人们都甚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既然定名为“信息论导论”,自然就不是针对其细节进行讨论,而是试图在这方面给出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但又是十分明确概括地来描述信息论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可以给业内人士在规划自己本部门,或自己工作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途径,不为当前一些商业炒作而夸大某些还不够实际的东西而迷惑,是本文的目的。

信 息 的 定 义

谈到信息,当今社会人们无处不把信息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其定义是什么,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简单明了地回答出来。这是一个哲学名词,到目前为止,信息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定义,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香农”理论,这个理论说,信息就是“确定性的增加”,这个定义是使人费解的,至少说不够通俗、不够全面和不够广义,是狭义的,这个定义是香农在贝尔研究所任职时针对通信行业而下的定义。

有关“信息”的定义,不下N种,太多版本了,这种局面,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信息”概念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够有把握,不能一针见血地说清楚,才造成各种解释都有!有点象在天文学中出现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人类有史以来有各种版本的宇宙起源学说,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今天的“大爆炸说”等等,这些学说,不断被天文学家用新的观测事实所否定,然后又出现新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即使今天的“大爆炸理论”,仍然还有解释上的矛盾之处,需要科学家继续去进一步地探索之;“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自癌症这个词出现以来,也有各种解释癌症产生的原因的版本,但都还未见到权威性解释的报道,所以才出现人们对癌症恐慌症,才在人们中流传着这也致癌,那也致癌,其实可能就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癌病因,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光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开始认识光的时候,只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产生了基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理论,但随着不断地发现新的实验和观测事实,又才明白,光还具有波动性,和衍射性”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这些重大的科学问题,人们认识它,的确有一个认识过程,要求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确切无误的定义,那是脱离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只有当人类累计了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实验事实之后,不断地从认识,到否定,再认识,再否定,直到得到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那样一个定义或解释,才是比较全面而肯定的结果。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作者比较赞同较为靠谱的简单而明了的信息定义是:信息就是可被主体感知的附着于各种客体(载体)上的自然界物质或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及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例如通过感觉通道(如人或动物、植物的眼、耳、口、鼻、肢体)的神经系统能感知的某种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或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我们称这种“存在形式或状态”就是一种信息。

信 息 的 6+1 理 论

信息论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这些可被感知的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利用等环节的一切手段和范畴。如图1所示:

智能化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前6个环节(侧重技术层面)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规模上做到了最大化,也可以这样认为,智能化就是这6个环节的最优的技术状态,所以说智能化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技术支撑,就是这个意思;而信息化则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利用上实现了最优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就十分清楚了。它们两者是同一事物在“信息”这个概念之下的前后不同环节而已,我们称之为信息的6+1理论!

物质、能量、信息是组成自然界的三大要素。物质是什么,物质就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实体东西(小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大到组成宇宙的星球、星云、星系等);而能量则是使物质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能够感知但不是实体的东西;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而是反应这两者的存在形式和它们发生变化的状态。这三者不是一个概念,但又是有内在联系的组成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当了解了信息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去利用它。利用信息是人类的目的,是根本。但为了利用信息的目的,则首先要做好信息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6个技术环节。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1个使用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6个技术环节。根据信息的6+1理论,智能化是为信息化服务的,那么如果智能化系统做得很好,而由于利用它的人为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活件”,如政治原因、人的操作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原因,使得智能化所具备的优异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打了折扣,我们就可以认为信息化不尽人意,这是“利用”环节出现了问题,是“活件”出了毛病。例如一个建筑智能化工程做得很好的小区,小区的中心控制机房,即智能化的集成中心,它的技术含量是相对比较高的,但由于使用它的人――“活件”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保安人员来操作管理,其结果是事过不久,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软件的丢失,硬件的损坏,致使其功能不能做到应有的发挥,这种例子在许多智能建筑领域,不在少数;“7.23”勇温线特大轨道交通事故,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活件”出了问题;反过来,如果“利用”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的需求来势凶猛,要求甚为迫切,在资金和人力都具备良好的条件下,那么也将是推动智能化发展的积极动力。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息6+1理论,但其中传输、处理、存储、等4个环节在当今技术水平下有大致的共同点,做法差异也不大,所以撰写成书本或教材,有一定的共同性,因而在目前出版的一些《信息论》的专著或教材中,多以此4个环节来描述,很少提及信息的产生、采集、利用这三个环节的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此。当然在同一个行业或领域的《信息化》专著中,会将信息论的7个环节都要涉及到,才能成为一本实用的著作。然而对于信息的产生、采集和利用,在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差异就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可以说,对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来说,这三个环节,都可以写一套专著,成为一个领域!就以信息采集这个环节举例而言,天体物理研究中,我国1991年落成了直径为2.16米的光学望远镜,配备了自制的光导纤维分光系统来收集来自天体的光谱信息,以供进一步处理来解密天体演化的本质;2010年又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以光导纤维为引导的6米级的大天区多目标光谱施米特望远镜;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等)正在讨论将联合建造一台直径30米的巨型光学望远镜、等值口径约1公里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用来探索来自宇宙的更多信息的秘密;而在医学领域,用1mm左右直径的纤维透镜和5-10微米直径的相关光导纤维束作成的多种内窥镜(如胃镜、肠镜、腹腔镜等)被广泛用来采集人体内不同器官的各种医学上所需要的信息、还广泛采用各种各样的显微镜来采集人体内部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或病菌的信息;高倍显微技术用于科研等等领域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人类在智能建筑领域,楼宇自控系统中安装在楼宇机电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被广泛用来采集智能建筑内部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信息,以保证其安全正常地运行;在平安城市领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装了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监控摄像机采集安全图象信息,传至公安部门的各级指挥中心,用以保证整个城市的安全;在新闻领域,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记者到世界各地发生新闻的现场,用摄像机、拾音设备采集各种新闻信息发回自己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报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领域,均已产生或正在产生着各种不同的信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需要我们去采集,就这一个信息环节,就可以写成一部百科全书;还有信息的产生和利用这两个环节,也如同采集环节一样的,其内容之多之广,不计其数。真是太丰富了,内容太多了!

因此在已发表的有关《信息论》专著或教材中,很少去触动这三个环节(信息产生、采集、利用)的大内容,过去那些《信息论》专著也好,还是教材也好,都具有很大的狭义性和局限性!

智 能 化 / 信 息 化 的 判 断 标 准 和 内 涵

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电子政务等的判断标准和内涵是什么?其实对于上述这些智能/信息化领域,简单明了地可以用10个字就能完全给它们定义其判断标准,即只要做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这10字标准就可以全盘满足这些智能化/信息化的要求,用这10字标准可以解释一切智能领域的功能要求,这10字标准本来是起源于给智能建筑定的标准,可是仔细想一想,它又何尝不是其他智能/信息化领域的判断标准呢!标准定了,那么用什么技术手段(即内涵)来保证这些标准的的实现呢,那就是在智能建筑中我们最开始提及的只要我们设计的系统,在软、硬件的配置上能保证在该智能领域,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BA、OA、CA)等功能,就谈得上实现10字标准了。如图2所示:

这10字标准里,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有其特殊而深刻含义的,只有在一切为了安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后面的8字标准,如果人都没了,大楼被烧了,铁路火车撞车了,城市被炸了,还谈什么高效、舒适、节能、环保!?。“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重大事故,车毁人亡,再一次给人们说明了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最近铁道部颁发的动车降速措施,就是以人的安全为本,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干线轨道交通的正确举措。

为了保证这些内涵功能的实现,我们举几个实例参考说明一下:

图3A、3B是实现医疗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功能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从图3A看到,这是所述领域智能化/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图,对于不同的智能化/信息化领域,图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CEIS)的内容是有所差别的;而图3B则是前者的细化内容,一目了然!以此类推,任何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均可按此方式进行规划,和细化,只不过改变其中的专业设施和应用信息软件系统就可以了。这一对姊妹图的图解格式,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业内智能化/信息化各领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定位,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是业内可以为之借鉴参考的实用图解格式。

1、医院是人类社会保障生命安全的救护、医治、保健的场所,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装备更加现代化,这些装备可以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人类身体上采集到各种健康的、病理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时间就是生命,远程视频会诊,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不出远门,就地享受到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医学专家的会诊,得到更好的正确的治疗措施;网上预约挂号、中国人口重多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等,均需要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医疗管理平台,所有这些涉及与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无不与医院智能化/信息化有关。

2、在智能建筑中,体育场馆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甚为复杂的,我们以它为例,看看怎么来实施,下面图4A、4B是一对实现体育场馆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

轨道交通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图6B是更加细化了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能工程内容。图6C和图6D是一个轨道交通枢纽系统的宏伟概念图和一个真实的指挥调度中心实例图(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指挥调度中心)。

物 联 网 的 实 质 及 在 信 息 论 中 的 地 位

当今的物联网把信息的产生和采集这两个环节发挥到了极值。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什么,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它的核心内涵(与互联网的区别)就是采用了所谓RFID(射频认证)的芯片感知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任何事物的信息都可以被感知,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信息的产生和采集,均可通过RFID感知芯片和无线(或有线)网络技术得到,余下的环节就可以交给互联网来承担了,所以说它是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是它的基础,它离不开互联网。为了实现RFID芯片产生的无限多个信息的认证和处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发展IPV6的无限网络认证技术和超大规模的云计算处理、存储技术。这是物联网时代交给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物联网是我们人类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又一次革命,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特点也仅仅是前面所提及的6个信息环节中的头两个,即在信息的产生和采集上与互联网相比,有着更大的规模罢了!物联网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人类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使用的更为广泛、更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采集技术手段罢了!但是商家看好这个环节,做了比较大的商业炒作,人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去促进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形成的泡沫经济。

【参考文献】

【1】王顺德 《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中的内涵》 2011年 第8期 P83-8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2】王顺德 《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 2007年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内部专著

【3】王顺德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 《智能交通》 2010年 第09期 P86-88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4】王顺德 “光纤技术及其天文应用现状” 天文学进展 第4卷 第二期 1986(4-6) P13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王顺德 “Fiber Optics Feed At Beijing Astronomy Observatory (BAO)”A.S.P. Conf.Ser.Vol.3 1988 P18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王顺德 “Working System in Fiber Optics on The BAO 2.16m Telescope”A.S.P. Conf.Ser.Vol.37 1991 P119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7】王顺德 “我国2.16米望远镜的光纤耦合分光系统” 自然杂志 1992 第15卷 第7期 P500-50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篇10

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3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